寫心得體會是一種反思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并改進自己。這些心得體會范文包含了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體驗和感悟,非常有參考價值。
20xx年7月7日,我們認真學習了崔允漷教授《育時代新人,繪課程藍圖》和吳剛平教授《義務教育新方案新課標》的主題講座。兩位教授針對《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深入解讀和精彩闡述,讓我們受益匪淺。
兩位教授均強調了核心素養,新課標“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是義務教育課程建設的五個基本原則之一,“素養導向”貫穿于課程編制,課程實施的全過程。我覺得教育的本質就是傳承文化,創新知識,促進人的發展。我們通過教育傳承文化,把優秀的,符合時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傳給下一代,同時還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注重培育學生的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我們教的是課文,是知識技能,留下的是素養。兩位教授指出,核心素養是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綜合結晶。那么,讓學生形成更加正確的世界觀,不斷地形成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將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努力的'一個重要方向。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結合這次學習兩位教授的對核心素養的深入解讀和自己以往的教學實踐,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著重入手,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興趣是基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
興趣,學生心中才會產生學習的欲望,才會主動地探究、學習。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思考中學習,合作探究中學習,創設的情景中學習,在品讀感悟中學習,在老師的賞識和激勵中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從而喜歡上語文這門學科,在樂學求知中不斷提升核心素養。
語文素養的不斷提升我覺得離不開閱讀?!案褂性姇鴼庾匀A”,當知識積累沉淀到一定程度,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素養。吳剛平教授指出:學生的閱讀離不開老師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讀什么,怎么讀。我們老師要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廣泛閱讀積累?!爸獣_理”,學生讀的書多了,自然就會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優秀的品格、能力。所以我們要加強閱讀的指導和教學,讓學生在閱讀的積累和沉淀中不斷提升核心素養。
吳剛平提出新方案新課標中關鍵詞“育人為本”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理念很重要,從原先的知識為本到育人為本的轉變尤為重要,它關乎我們國家的未來,關乎每個學生的未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我們作為老師不能越俎代庖,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老師的引導組織下,學生通過自學、討論、探究,主動地獲得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是獲得,不是老師講授的死知識,這樣獲得的知識學生印象深刻,也會創新地靈活運用。學生這樣學習,不但獲得了知識,學習能力也不斷得到提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實,在我們的課堂上還存在著直接灌輸的現象,這樣有時候是節省時間,但“育人為本”是以培養學生為目的,而不是以灌輸知識為目的。所以,我們老師應該大膽地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探究地、合作交流地、靈活創新地學習,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的過程,而且還有待于我們不斷去實踐和研究。我將不斷學習新理念,并付諸于教育教學實踐中,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學習,切切實實踐行課標精神,為培育時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20xx版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課內外讀物的建議:“義務教育階段要激發學生讀書興趣,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積累整本書閱讀的經驗?!痹诟戒?中,《關于課內外讀物的建議》由原來的明確提出“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改為:要求“積累整本書閱讀的經驗”。愚以為重點有二:一在于強調“整本書閱讀”經驗積累;二在于強調“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構建。
“引導學生了解閱讀的多種策略,運用瀏覽、略讀、精讀等不同閱讀方法;通讀整本書,了解主要內容,關注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重視序言、目錄等在整本書閱讀中的作用。設計、組織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師生共讀、同伴共讀,朗誦會、故事會、戲劇節,建立讀書共同體,交流讀書心得,分享閱讀經驗?!?/p>
語文其實是滲透到各個學科中的,包括理科。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閱讀和理解。理解概念、定理和定義,閱讀明白題意,才能談解題。語文在各學科中的地位,就像一座大廈的地基一樣,地基穩了,才能穩固支撐起整座大廈。在“整本書閱讀”中,學生積累各式各樣的閱讀經驗,倡導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培養學生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是核心中的核心。我們談的經驗則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和策略?!段饔斡洝肪x與跳讀、《昆蟲記》科普作品的閱讀、《駱駝祥子》圈點與批注,諸如此類,皆屬于閱讀經驗的積累。
20xx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最重要的變化,是在“課程內容”中增加了長達十幾頁的“內容組織與呈現形式”部分,提出了“學習任務群”這個概念?!罢緯喿x”屬于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p>
例如,《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用事實說話”的杰出作品。閱讀紀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寫的'事實,要求學生完成整本書的閱讀,一定要帶著任務去閱讀。
首先,通過閱讀序言,瀏覽目錄,跳讀正文,我們可以發現,作品是按照“探尋紅色中國”的時間順序來記錄見聞的。
重點一:共產黨及紅軍是如何絕處求生的,其生存、發展靠的是什么?
重點二:共產黨領袖人物的成長歷程是怎樣的`?他們的信仰和他們對于中國命運的思考。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實”之后,還要讀明白作者想用事實說什么“話”。閱讀紀實作品,要善于體會和辨別作者對于事實的立場、觀點和態度。最后,閱讀紀實作品,最終是要從中獲得啟迪,用來指導自己的學習與生活。為此,一要從事實中汲取營養,二要向作者“取經”,三要善于進行聯系、比較、分析。
最后,閱讀紀實作品,最終是要從中獲得啟迪,用來指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
胡適先生說:“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贬槍Α?0xx版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站在語文教學新的發展起點,過去和未來接替承續,機遇與挑戰并存同行。面對《20xx版語文課程標準》,只要我們保持學習定力,增強自身教學能力,一定可以“積硅步而至千里,匯細流始成江河”。
靜下心來,又一次認真的閱讀了《語文課程標準》,感受頗深。
作為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二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鉆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研究和收集。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采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語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采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提高學生整體語文素質。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于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F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一個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谶@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在這一次對2022版新課標的研讀中,我收獲了很多。和20xx版的課標相比,新課標在課程性質,課程內容,課程理念方面都有變化,這些變化恰恰是我們需要研讀,需要重視的地方。
在本次課標的修訂中,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同時加強一體化設置,促進學段銜接,提升課程科學性和系統性。結合“雙減”這一背景,進一步精選對學生終身發展有價值的課程內容,減負提質。
尤其是在課程內容部分,我感觸最深。在2022版課標中,新增了主題與載體形式,強調在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
看到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這些年中高考的改革,以及從上到下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它們可以更好的體現中華文明和中國精神,更有效的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國家。
通過這次研讀課標,我發現小學語文不僅僅是教孩子們怎么讀字詞句,他還是文化傳承中的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培養孩子愛國必不可少的一環,甚至在義務教育階段首次提出的語文核心素養的第一條就是文化自信。當我們的孩子看著日漫,追著韓星,聊著美劇的時候,當家長們爭先恐后的送孩子學西洋樂、跳拉丁舞、說英語的時候,當愛好二胡、武術、戲曲被人認為是土老冒的時候,我們的文化自信在哪里呢?對中國文化都沒有了認同,民族尊嚴,愛國熱情又從何而來呢?這一點在新課標中,卻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就像很多孩子都知道日本的國花是櫻花,說起來頭頭是道??墒菂s不知道在中國牡丹花、蓮花、丁香、桂花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和含義??墒橇系摹抖∠憬Y》這篇文章,帶著孩子通過文字領略了丁香這種花的審美情趣,感受到獨屬于我們的美好感受,以后他在讀到《雨巷》的時候,欣賞國畫、服飾等等的時候,就能立刻悟出這其中的獨特韻味。其他還有很多作品都有這樣的作用,我們老師應當好好用課標來解讀文本,借文本來引導學生。
語文課要既有語文味兒,又有中國情在其中??!
在假期里,我認真學習了新課標,在學習中使我受益匪淺,收獲豐厚,感觸很多,通過學習《小學語文新課標》,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于素質教育的空間。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讓我明白了教學方式的確立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體現出來,有助于學生發揮各方面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以下我就圍繞自己學習略談幾點體會和感受:
(1)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會略讀和瀏覽,掌握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將聽說能力整合為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提出了寫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要求。提出閱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標。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并將其作為了學習目標。
(2)通過學習我深切體會了轉變學習方式與提高教學效率之間的關系。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為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新課程。我們發現,很多老師們凡上課又特別是有人來聽的教研課,都必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當然,我們不是說用新的學習方式不好,我們必須明白,不管什么學習方式都是為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服務的,都是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的,因此,學習方式不在于一定要多么新,而在于用得恰當,用得適度,用得有效果。
現在的問題是,一些老師找不準合作探究的問題,把一些不該探究、不用探究、也無法探究的問題拋出來,讓學生圍成一堆,煞是熱鬧地討論一番,然后教師又抬出現成的結論,合作變得毫無意義。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要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如觀察、實踐、調查、實驗、模仿、體驗等,讓學生自主探索,從而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得語文素養。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開放性教學,是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準》帶給我們的僅僅是理念上的認識,理論上的指導,要真正的落實到實踐中還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認真領悟,不斷反思摸索。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的大門,用汗水耕耘教育這方圣土。
通過這幾天對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仔細研讀,讓我對語文的概念和作用有了全新的認識。語文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更是提高人的內在修養和文化底蘊的重要手段,甚至對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文字是人類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橋梁。當今世界,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同時也在要求著人類必須與時俱進,跟得上時代的步伐。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更是要對自己曾經的知識和觀念進行全面的更新換代,授課形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次通過對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研讀似乎對自己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洗腦。以下就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位教育大家曾經說過,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而語文則是這個基礎的基礎。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進行全面的剖析,它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小學階段顯得尤為重要。語文新課程標準對每一學段都設置了明確的目標和內容,而小學一年級,則側重于識字和寫字。首先,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其次,要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再次,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最后,能借助漢語拼音獨立識字。讓孩子從小愛上學習祖國的`文字,了解文字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積極主動地對語言文字進行探究,致力于提高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而努力奮斗。
目前最迫切轉變的是教師的教育理念,要由教師“滿堂灌”的教育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助,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能與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要由純粹地完成教學目標轉變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讓學生主動地去學,而不是教師逼著學生學;要由學生被動地接受課文知識轉變為探討性的課堂,開拓學生的視野,變更學生的學習心態,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偟膩碚f,就是在轉變教育理念的前提下,不僅要轉變教師授課的模式,更要轉變學生學習的形式,讓教與學能在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過程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在考試中對人才選拔,而忽略了對學生其他方面的培養。而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一個人素質高低的評價標準肯定不止學習成績這一條,教師不能單憑學習成績這一條而對學生進行等級的劃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中,有一點特別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于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我們的評價要得到社會的認可。也就是說,當學生學成踏出社會之后,得到社會人的評價是,“這個人的語文綜合素質挺好”,這樣才能證明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標準沒有出問題?,F在社會不僅僅要求語文人才具備一手好字,一手好的文章,更需要的是,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所以,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要多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剖析和自我認可的能力。
語言文字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在當今社會各種文化的相互沖擊下,語文課程標準給小學語文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當然與之并存的還有新的挑戰,對于此,我們教師與學生都必須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的修養,促進自身精神的成長。
今天我有幸在線聆聽了xx教授專家的解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主要內容和變化,通過專家的解讀,讓對新舊課標的異同有了初步的了解。
xx教授用一個半小時解讀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主要變化、課程性質及理念、核心素養和價值目標、語文學習任務群、語文學業質量。課程標準的'變化主要從價值引領以文化人,素養為綱任務導向,立足生活實踐主線,強調情境主題統整四個方面進行解讀,清晰的認識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改變。
通過本次線上學習,我認識到國家對文化自信的要求,能夠感受到時代發展中祖國的強大。同時新課標還強調了“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設置,對語文教師跨學科整合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課標對整本書的閱讀也提出要求,如何讓學生閱讀量增加是我們教學時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在今后教學中,作為一線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關注課標、學習課標關、研究課標,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落實語文綜合性實踐性的要求,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圍繞語文課程三大目標,在語文教學中全面落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把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作為基礎和重點,抓好落實。
2、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和結構,以三大文化為主題安排教學活動,以六大學習任務群為依據安排教學內容,在單元教學中扎扎實實地落實好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3、扎扎實實地落實好四學段學業質量標準,保證把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落到實處。
4、加強學習,強化語文教學實踐,不斷總結,把語文課程標準落到實處。
總之,今后我將繼續研讀新課標,指導自己更好的投入工作。關注課標,就是關注教育的未來。
??1、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每個漢字的筆畫。
??漢字是一種形體藝術,每一個漢字都是由基本筆畫構成的。要寫好每一個字就得寫好它的每一個基本筆畫,力求做到筆畫準確,字有動感。所以在低年級學生寫字指導中,在認識基本筆畫的同時,就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筆畫指導,讓學生打下扎實的基本功,為今后寫好漢字起個良好的開端。
??2、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每個漢字的偏旁。
??大部分的漢字都有自己的偏旁,而這些偏旁的書寫都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掌握了這個偏旁的書寫,就可以運用到帶著這些偏旁的字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字的結構安排得更好。
??3、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每個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學生寫字之前,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說出每個字的結構,是屬于左窄右寬,是上緊下松,或是上小下大,還是左、中、右寬窄略等等不同情況,仔細觀察每一筆或每個部件在田字格的位置后,才讓學生識理寫字,自主練字,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要學生寫:“惠”字,讓學生觀察分析后,懂得“惠”是屬于外框扁型時,左右的豎畫要向內收,展肩收腳,不要上下垂直。這樣結構合理了,字才會美觀。
??4、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每個字的重心。
??漢字以形象為主,規范漢字的重心是均衡的,重心偏上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偏下則使字笨拙臃腫,偏左或偏右又使字傾斜不穩??梢?,重心穩了字才會正,字正如人正,人正走四方永不倒。
本次學習了xx教授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解讀,讓我對新課標有了一個系統的認識,其中有兩點讓我印象最為深刻。
新課標將“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作為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和總目標。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點:通過語文學習,讓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些在每一個學段目標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課程內容的主題與裁體形式也是強化“以文化人”的價值取向,它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要內容。這一核心素養的確立處處彰顯著國家意志。
第一層的基礎型學習任務群是“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第二層的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分為“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第三層的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分為“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
課程結構的階段性和發展性通過構建學習任務群的方法來實現,而學習任務群的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會讓我們每個學段之間的教學銜接得更緊密。
之前我在教學上基本僅以教科書為教與學的資源,頂多加上教參,這就導致我的教與學生的學非常單一且低效?,F在有了學習任務群的引導,我在以后會嘗試著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我的教學活動,讓我的語文教學從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語文實踐活動。在作業設計上我也會立足于學習任務群,做到“少而精”“實而活”。
今后我將繼續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做到??闯P?,并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學生。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全面提高的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努力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語文新課標在許多方面都有突破,從理念到目標、從實施到評價都呈現出一種嶄新的面貌。
本著上述課程理念,我在教學中努力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每一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我都會以這樣的教學環節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內探究、課后鞏固、課外拓展。
二、擴展學生的閱讀,以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等引領學生的成長。
小學語文低段注重提高孩子的識字量,以此達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成語接龍背誦、古詩文誦讀、每月共讀一本書等三管齊下的辦法來激發孩子的背誦閱讀興趣。
三、加強綜合性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是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睘榇嗽诮虒W活動中,我經常有意識地布置一些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比如說利用節假日的契機,讓孩子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進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們對這些節日的由來、意義有了充分的認識與了解。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內功,學生的綜合素養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們教育培養的孩子是為了孩子個人,也是為了家庭發展,還有社會競爭,也有國家需要。這些需求是相互依存的家國需求。所以我們的孩子一定要有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最終我們的教育就是要社會主義為發展服務,為人民幸福服務,為黨和國家的需求服務,為孩子的成長服務,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勞動教育的一般作用,就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學以致用”。而且,勞動教育也跟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緊密相關,密不可分。
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孩子們熱愛勞動的價值觀,就是“德育”;讓孩子們思考勞動的原理與奧秘,改進與提升勞動效率時,勞動教育就成為智育;勞動教育可達到強健體魄、增強體能的作用時,勞動教育就是體育;當我們引導孩子們發揮聰明才智去設計關于勞動的美的成果時,勞動教育就是美育。這意味著,勞動教育不是獨立、孤立的,而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
勞動教育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高度重視,那在具體的操作中,就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應該有更加深入的思考,讓勞動教育既有“勞動”又有“教育”,而這,才應該是勞動教育的最終落腳點。
小學勞動教育的基本目標。
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正確使用常見勞動工具,增強體力、智力和創造力,具備完成一定勞動任務所需要的設計、操作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
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領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內涵與意義,繼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弘揚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時代精神。
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能夠自覺自愿、認真負責、安全規范、堅持不懈地參與勞動,形成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品質。珍惜勞動成果,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杜絕浪費。
各國勞動課都重教烹飪。
“勞育”在各國都是重要的人生必修課之一。英國是較早將勞動課納入中小學課堂的國家之一。早在19世紀40年代,隨著英國對下層民眾健康關注度的提高,家政課程就被納入初等教育系統,但初衷只是“為來自較低社會階層的女孩提供烹飪技能培訓,以便為她們將來從事家政工作或成為家庭主婦做準備”。
1870年英國教育法出臺,烹飪、縫紉、木工和金屬加工等實踐活動被納入學校課程,此后,包括烹飪、縫紉、洗衣服在內的家政課成為女孩必須修習的課程。1892年,烹飪課程在《公立小學管理條例》中正式確立,一直持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1990年,英國國家課程開始實施,將之前作為獨立課程的木工、金屬加工、家政、紡織等統一歸入“設計與技術”科目。在這一階段,由于對是否開展實用教學沒有明確規定,所以很多課程偏向于設計與工藝,實用性減弱。
為了解決肥胖問題,英國發起了“烹飪執照”項目,使烹飪教學實踐再度受到重視?!芭腼儓陶铡表椖繃@基本的烹飪技巧、飲食與營養、食品安全與衛生、消費意識四項關鍵能力展開,旨在讓青少年在烹飪營養餐的實踐中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該項目從209月開始,內容是向11歲至14歲的學生提供至少16小時的烹飪體驗,3小時關于飲食與營養的學習,以及5小時的在線差異化互動教學。盡管這一項目的本意并非取代食物技術教學,但事實上“烹飪執照”項目已成為中學實用教學的主要形式。由于政策變化導致資金短缺、合格教師缺乏等問題,這一項目只維持了3年。
英國開始實施的《國家課程綱要》將烹飪實操與營養、設計等理論結合起來正式納入國家課程體系。其中要求:“作為食物工作的一部分學生應該學習如何烹飪并掌握營養和健康飲食的原則。激發學生對烹飪的熱愛將為學生打開人類偉大創造力的表現之門。烹飪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它能使學生在現在和以后的生活中以經濟的方式養活自己和他人?!边@是英國政府首次以國家課程文件的形式明確烹飪課程的地位與作用次年9月“烹飪與營養”課程成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11歲至14歲的學生每周有1小時的烹飪課程旨在提高烹飪教育和學校食品質量并促進學生在14歲時至少能夠獨立完成20種菜肴的烹飪同時鼓勵孩子在家里參與或獨立做飯。此外烹飪技能還與升學掛鉤考試不及格的需補考通過后才能畢業。
德國也是歐洲勞動教育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國家之一。20世紀初期,著名教育改革家凱興斯泰納正式提出“勞作學?!钡母拍?,核心思想是促進學生“精神的發展,道德的適應力和工作本領”,他強調“應把勞動職業技能培訓和公民精神的道德教化合二為一”。20世紀60年代,德國首次正式將勞動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引入學校,這也標志著該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正式誕生。隨后,教育部門明確提出,7至級必須開設勞動課程。課時安排通常為每周2至3節必修課,感興趣的學生每周還可以再增加選修課,勞動課程包括家政、技術、經濟、職業規劃四個領域。小學階段的勞動課一般被稱為“常識課”,除了培養學生對于自然環境、日常生活、科學技術領域的興趣外,還幫助他們初步了解自然、社會生活,掌握獨立生活的基本常識與生活技能,比如編織、木工、手工制造陶器等。
為了使學生獲得勞動經驗和職業體驗,德國中小學還與一些工廠、商店、餐廳等建立聯系,建設了一大批勞動教育實訓基地。學生一方面需要去基地進行考察活動,另一方面還要跟隨專業人士完成一段時間的實習,以便了解不同職業、工種的具體內容、生產流程,掌握操縱設備的基本技能等。除了面向未來職業選擇的企業實踐活動,家政勞動也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比如學生參觀面包店時,要跟隨專業師傅學習選擇面粉、制作面包的一些基本技能。
日本孩子從幼兒園時期就開始體驗勞動,進行手工制作等,到了小學后,還會學習生活和家庭相關的課程,生活是207課時,家庭是115課時,統稱為“家政課”。日本《學校教育法》設定了8個目標,基本每條都與家政課程有關系。例如“對于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等,培養基本的理解和技能”“培養健康、安全、幸福生活所需的習慣,促進身心的協調發展”等。家政類課程會講解如何切菜、烹飪,如何購買食材,進行垃圾分類、縫補修改衣服、整理家務、蔬菜栽培等。大部分小學還有專門飼養動物的場所,在獸醫的指導下,學生和教職員進行動物的喂食、換水等飼養工作,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掌握了勞動技能,還萌生出責任感、愛護生命等健康價值觀。
隨著金猴的新年鐘聲的敲響,我們又將踏上一個新的征途。當我再次捧讀《數學課程標準》,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由原來“雙基”的提法變成了現在“四基”提法,《數學課程標準》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始終貫穿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與過去的課標的理念發生了質的變化,如何適應這一變化,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呢,通過學習,結合多年教學工作經驗,我深深體會到,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數學的教學水平。
一、要廣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學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感到有些枯燥,困難,特別是學生對于抽象性、邏輯性的東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達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具體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他們天真活潑、敢想敢干的創造性的心理特點,廣泛激發他們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只有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主動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學習它、應用它。作為數學教師,如果我們在課堂上能精心設計,巧妙安排,時刻注意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教與學之間才能達到真正的合諧統一,才能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
二、要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
新數學課程標準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情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就要求我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和應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才能有益于學生發現,理解,探索和應用數學。要做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必需從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數學的教學內容大多數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景導入新課,這樣的引入,貼近學生的生活,溝通了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確就在身邊,現實生活的確離不開數學,從而消除了對數學的陌生感。
三、要注重個性發展。
不同的學生對數學的認識程度、認識角度會有所不同,具有不同興趣,愛好,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體現差異性培養,一是要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教學活動中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都是具有不同興趣,愛好,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然后因材施教。二是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注重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有權選擇他們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數學能力。
在教學中,只要我們做到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學生的實際、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就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達到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要求。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可侵犯!
今天有幸聆聽了教育界大咖xx師范大學xx教授的線上講座,她是真正懂語文、懂孩子,還能站在未來看教育的人。
她先就20xx年版和20xx年版課標目錄進行了一番對比,從大方向告訴我們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其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再深度剖浙了此次新課標的五個主要變化,分別是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和加強了學段銜接。
聽完xx教授的分享,我最大的感受是,她實際上是在解讀語文學科的改革定位是什么,只有重新認識了語文教育的價值,作為一線的我們才能理解該怎么帶孩子,該為孩子提供什么樣的課堂和資源引導。通過語文學習,構建素養型語文課程目標,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我們要關注語文學習任務群的內部結構,關注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習任務群是多重對應、相互交叉、滲透的關系,關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不同,體現出語文課程內容的綜合性、階段性和連續性。國家現在倡導的是真正情境化的語文學習,通過“單篇閱讀、閱讀單元、學習單元”線性學習,圍繞一組課程內容,提煉一個學習主題,制定一個學習目標,開展一次學習活動,讓學習主題成為一個統整的、典型的`學習活動。新舊知識的碰撞、融合,優化了知識結構,情境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狀態,語文學習活動來源于生活,打通課程內容和學生現有知識的聯合,發展學生的情境學習力和應變力,學語言和用語言,讓學生豐富語言運用經驗,逐漸探尋自己的語言風格,實現語言運用的提升。
我們應該更好地解讀語文新課標,把握學業質量標準,積極參加教學研究和培訓時做到終身學習,聚焦問題,研訓一體,努力開發和利用有特色、系統化的課程資源,用更大的格局來定位自己的科目,定位自己的教學,為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把好方向。
第一編思想品德課程設計總論。
思想品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處理與自身、與他人、與集體、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而逐漸培養起來的做人做事的穩定的思想方式和行為習慣。在現代社會,社會成員的思想品德狀況,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關鍵的作用。一般說來,一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較高素質的人。一個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為了應對時代提出的各種挑戰,提升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和精神境界,我們必須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豐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培育新時代與時俱進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會愈是發展,愈是需要其成員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和精神境界。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現代社會對人們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根據變化了的形勢和時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為核心概念,重新調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多元文化的多樣呈現。21世紀的前,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為了抓住這個時機,我們必須加強和改善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社會在和平與發展這個時代總主題下,國際形勢正發生著極其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世界政治多極化不可阻擋,文化多元化方興未艾,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世界的基本格局依然是總體穩定、局部動蕩。各國之間的競爭與較量從冷戰時期以軍事為主轉向以經濟、政治、文化在內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社會制度的優越性歸根到底應該體現在綜合國力的強大競爭力上。這給我們國家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有利條件,但是也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應對這些挑戰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在于是否有高素質的國民。
為了迎接挑戰,基礎教育特別是德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進行必要的改進,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目前,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從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看,培養高素質的公民是未來提高綜合國力發展水平的關鍵。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力資源的競爭,而人力資源的競爭力也包括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水平在內。21世紀的挑戰,要求學校培養出的學生是知識全面、基礎牢固、思維敏銳、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同時,社會的變化發展對人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要求。如果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與時俱進,那么就有可能造成青少年對思想品德課程失去興趣,從而使我們喪失影響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機會和途徑。只有加強和改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把青少年塑造成未來先進生產力的掌握者和開發者。
一個人的素質高低,不僅是他的知識和技能,更加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品德。當然,思想品德應該以一定的知識(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為基礎和載體。沒有知識支撐的思想品德是空洞的,沒有思想品德統帥的知識則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險的。因此,在現代社會,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成為選人、用人的首要標準。聯想集團的要求第一是做人正直,第二是胸懷大志,第三是善于學習;ibm的要求是自豪感、靈活性,必勝的信心,又快又好的執行能力和團隊精神;柯達看重應聘者的工作方法,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和領導才能;nec希望員工為人正直高尚,業務精益求精;微軟青睞有激情的人,聰明的人和努力工作的人;三井注重穩重、自信等內在品質。而傳統的學生評價是智育一枝獨秀,學習成績成了評價因素的惟一標準。因為測評結果與學生利益緊密相關,分數的功能被強化,所以不少學生為取得高分不惜代價,忽視了全面素質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基礎性素質應該按思想品德、學習成績、身心素質三個指標設立,其中“思想品德”包括政治素質、集體觀念、遵紀守法、道德修養?!吧硇乃刭|”包括體育課成績、平時鍛煉記錄、心理健康水平。發展性素質包括創新與創造,技術技能,組織管理水平,文體特長,知識面的廣度等因素。
第二、從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看,思想文化與精神文明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面對這樣的形勢,能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生存和發展,能否在現代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做出應有的貢獻,除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經濟發展的狀況和政治的穩定之外,文化影響力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國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和精神狀態,是綜合國力和全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要讓青少年知道:一個民族,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可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才可能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任何國家都不能放棄傳播自己價值觀的權利,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為了民族文化認同和思想影響力,我們必須改善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推進素質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必須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放在首位。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任何先進文化,都必須有人來承載,否則就會失去生命力,發展當代中國先進文化,更需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因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發揮,其最終落腳點是高素質的人。只有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真正保證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從而使我國文化建設始終體現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第三、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角度看,只有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社會的精神文明發展了,每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的發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匱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在文化落后,精神空虛的地方,根本就不能建設社會主義。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給我們以新的啟示:如果在經濟、文化和綜合國力的發展方面不能體現出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優越性,那么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將面臨考驗。社會主義應該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事業,我們在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時,必須加強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沒有物質文明的發展,精神文明就沒有堅實的基礎;沒有精神文明的發展,物質文明也不能得到持續的繁榮。
我們必須牢記: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對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教育的功能不僅是知識與機能的傳授,也是傳承和培育文化傳統、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的過程。思想品德課程是以實現教育的后一個功能為主要任務的。我們應該把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作為有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就要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養工作落到實處,切實提高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觀念,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研制的社會調查資料基礎和文件依據。
1.社會調查資料基礎。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德育和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方面,我們取得了很大成績,也積累了很多經驗。通過這個渠道,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觀點有了初步的了解,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并且初步樹立了法制觀念和遵守基本道德規則的意識。
我國初中思想政治課程的現行標準是教育部10月印發的《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修訂)》。這個標準調整了部分教學內容,刪除了某些“繁、難、偏、舊”的內容,充實了具有時代感的相關內容,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創新精神、加強實踐環節等推進素質教育的理念,增強了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在使用過程中,發揮了較好的效果。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的發展變化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標準需要作進一步的調整。
從8月底到10月初,課題組在北京、重慶、廣東、寧夏四省、市、自治區,就現行初中思想政治課教材使用的情況開展了問卷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2000份,其中學生問卷1800份,教師問卷200份。調查顯示,大多數教師和學生(80%強)認為,思想政治課“非常必要”或“有必要”。
調查發現,影響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態度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內容是否吸引人”,“對生活是否有用”,“教師的教學水平”等等。大多數教師和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感興趣,認為這對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發展“很有用”。在法律中,學生明確表示更關注“法律對青少年的保護”,“如何遠離違法犯罪”等內容,對離學生較遠的法律規定興趣較弱。很多教師認為,應該把“人類社會發展簡史”的內容融入到歷史、歷史與社會課程中去。
調查表明,初中學生處于身心迅速發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得到有效幫助和正確指導。
調查還表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提高課程的吸引力和針對性。只有不引起孩子反感和拒絕的內容,才能打動他們的心靈。必須改變成年化的語言和灌輸式的方式,把正確的精神食糧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營養餐。
調查還表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在青春期教育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規則意識教育之中。
調查還表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正確的理論和思想引導與學生自主探討和獨立思考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把外部的社會規則和要求內化為心理和思想品質。既不能把教育變成說教,不能扳著面教訓人,也不能放任自流。學生的自主思考需要正確的引導,而有效的引導必須借助學生的自主思考。
調查還表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國家、社會命運與個人理想教育結合起來,要把社會問題的分析與每個人的發展前景聯系起來,使他們感受到祖國命運與個人前途之間的內在聯系。
2.文件依據。
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需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標準研制組認真學習領會中央一系列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文件,在研制過程中特別注意學習和領會黨的十六大文件的精神實質。我們主要的文件根據有: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我們在領會這些文件的精神基礎上,根據對各種現實情況的分析,制定了本課程標準(實驗稿)。
在研制過程中,標準組尤其注意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觀點貫穿到標準的理念和內容之中??梢哉f,標準通篇都充分滲透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有關內容。
三、國外相關課程比較研究。
對國外的相關課程標準的分析,是我們這次課程改革中建構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重要基礎??偨Y各國在思想品德課程設置內容方面的特點,以開放的胸襟,批判的眼光加以審視,對于我們科學地借鑒其經驗教訓,建構全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會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國外一般不使用思想品德課與思想政治課的名稱,但與之相關的內容卻往往包括在《社會》(socialstudies)的法律、公民、道德倫理等課程之中。為了便于闡述,以下我們將從兩個層面對上述問題加以梳理:(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主要發達國家;(三)前蘇聯和新加坡。
(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召開了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大會的中心內容是“為和平、人權和民主的教育”,即通過教育促進和平、人權和民主的文化。經過討論,大會提出了“和平文化”的理念和培養“世界公民”的目標。
“和平文化”理念體現并依據以下各點的一整套倫理價值、美學價值、風俗習慣、對他人的態度、行為和生活方式:(1)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2)擯除暴力;(3)承認男女權利平等;(4)熱愛民主、自由、正義、團結、寬容、接受民族間和國家間、種族、宗教、文化、社會群體之間及個人之間的差異和諒解的原則??傊?,和平文化是一種廣泛的、多層面的概念,它意味著要有各種文化、意識形態和信仰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神,和平文化是信念的集合體,是一種道德,一種個人與集體的精神狀態,是一種為人處世和做出反應的方式。
為了培養世界公民,教科文組織強調各國的公民教育應該側重于以下幾點:(1)培養和平、人權和民主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所依賴的價值觀念;(2)不能再只是強調認知學習,還要強調情感和行為學習;(3)學做世界公民,是以把共同的價值觀念和知識應用于實踐為基礎的??梢?,一個國家并不僅僅是一個擁有個人權利的公民的團體,它還組成了一種共享的命運,一種首先在學校中建立的理想:年輕人在這里通過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學會共存和相互尊重,從而為和平文化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此外,1989年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學會關心”(learningtocare)的教育主題,又提出了“學會共處”(learningtolivetogether)的教育主題。這些教育主題和上述教育思想實質上指出了世界公民的內涵所在。
進而言之,以上關于世界公民的理想是與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提出的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新戰略和新觀念一脈相承的。即,人類應該變革現有的生活和消費方式,與自然重修舊好,建立“全球伙伴關系”――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人類之間和平共處?;诖?,在此次大會上通過的《21世紀議程(agenda21)》明確指出:應該確立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之方向。(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使命》,第78―87頁)它表明,德育或公民學教育在培養世界公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大有作為。
由此可見,人們已經在全球范圍內認識到:教育在人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尤其如此。也就是說,它能夠增進個人之間及種族、社會、文化、宗教群體和主權國家之間的理解、團結和寬容,能夠促進對人權的尊重和積極承擔維護這類權利,并有助于建設一種和平與民主之文化的知識、價值觀、態度和技能等。對于公民教育的這一最新國際發展趨勢,我們應該自覺地加以捕捉并充實、反映到我們自己的課程設計理念之中。
(二)主要發達國家思想品德的情況。
1.美國。
美國各州具有較大的自主權,沒有統一的德育課程標準,也沒有統一的德育內容,各州往往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靈活的教學,許多學校甚至根本就沒有設置直接的德育課程。但這絲毫不意味著美國對德育的忽視,相反,美國的德育不但始終沒有被放松,而且有逐漸加強的趨勢。這一點在前任總統克林頓和現任總統布什的施政綱要和多次演講中都可以得到證明。
為了在美國這個“大熔爐”中塑造具有凝聚力的“美利堅精神”,美國的一些州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編制品德教育課程并進行試點,到1990年,美國大部分公立中小學都開設了該課程,目的在于:(1)提高學生的自尊心;(2)加強學生的自律與自我修養;(3)提高學生進行決策解決問題的技能;(4)向學生傳授積極態度和價值觀??梢哉f,培養負責任、可信賴的國民,培養全體國民的美國精神是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務。
美國品德教育課程從幼兒園到九年級分為幼兒園、小學、中學三部分。其中,相對于小學,中學品德教育課程份量增多,內容也較深,每個星期有三、四節不等,教學形式也更多樣化,并有講授和實習,編制的課程特別針對青春期到來時心理萌動特點,教學生學會如何分析問題,如何自我做出負責任的決策。強調的價值觀與小學相同――即誠實、勇敢、信念、公正、寬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論自由、選擇自由、經濟保障、公民權利與義務、個人尊嚴、時間分配和個人才能發揮等――但水平卻有重大差別,并把它們分為社會學習、健康生活和職業教育三個單元。內容包括:煙酒、吸毒的危害,認識承擔責任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了解強有力領導人的優良特征,認識時間管理與目標實現的關系,影響個人名譽的因素,認識消費與生產對經濟保障的關系,履行公民選舉、陪審及義務責任等。
此外,在美國的一些中學中還設有公民學教育。公民學教育課程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逐漸得到普及,其目的有:(1)了解國家政體的基本內容和準則,如國家憲法、行政權力機構、多元文化政體及功能、總統競選及國家決策程序等;(2)培養參與意識和了解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學校經常組織各種社會活動,如旁聽判決大會、政府咨詢會、模擬競選總統講演及聯合國大會,并讓學生扮演不同代表團發言等;(3)培養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自律、守信、誠實、自愛、利己不損人等被列為重要品德。
一些美國中學的生活指導課程也頗有特色,值得注意。生活指導包括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導,也包括精神心理指導和道德問題指導的結合,它倡導培養“完整的人”。生活指導有四個特征:(1)以個人為指導對象;(2)以增強自我指示能力為目的;(3)給予內在激發性的援助;(4)以廣泛的生活為指導領域。通過這種覆蓋面較廣的生活指導課,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
由此可見,盡管美國沒有專門的思想品德課與思想政治課,但上述課程卻在實質上起到了思想品德課與思想政治課的作用,它們在塑造美國國民的“美利堅精神”方面的確功不可沒。
2.英國。
20世紀60年代后期,英國在學校德育方面實施改革,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組織了兩個道德研究機構。一個是由威爾遜(johnwilson)領導的“法明頓信任研究機構”,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論,試圖尋找一種普遍、中性的、相對穩定的道德判斷準則,創建一種德育新框架,倡導專門的德育課程。他們根據自己的強調道德思維的課程理念設計出了德育教材《道德第一步》(firststepsinmorality)和《道德第二步》(secondstepsinmorality)。另外一個機構是由麥克菲爾(petermcphail)負責的“課程發展課題組”,主要研究中學(13―16歲)德育課程,劍橋大學負責研究8―13歲小學生的德育課程計劃。經過努力,“課程發展課題組”編寫出了一套以“體諒”為核心教育理念的道德教育課程:供中學使用的《生命線》(lifeline,1972年)和供小學使用的《起始線》(startline,1978年)。
英國盡管沒有統一的德育目標,但處處把培養具有“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的紳士作為德育的出發點。在英國政府規定的普通學校8條基本目的中,就有4條談到德育:“(2)使兒童理解道德的價值,尊重不同的種族、宗教和觀點;(3)幫助兒童了解現實世界,了解國家間相互依賴的關系……(5)使兒童了解國家如何確立并保持人們的生活標準以及經濟在這方面所起的作用;(7)使兒童認識人類在科學、藝術、宗教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他們為獲得更多的社會公正所做的探索?!笨梢哉f,中學德育是培養英國社會所需要的現代紳士的重要手段。
英國學校德育的內容主要有三類:一是宗教教義;二是有關歷史、語文、地理、外語等社會學科;三是道德教育教材,這是20世紀70年代才出現的專門德育教材,它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刻意使學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學會同眾人一起共同生活。
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在編制國家課程標準時,注意社會與教育之間的互動和知識整合,精神關照(pastoralcare)、個人與社會教育(person-socialeducation)等綜合性課程開始流行,與專門的德育課程形成了相互支持和補充的關系,也構成了當代英國德育的新景觀。
3.法國。
法國一直非常重視公民道德教育課。1984年,法國再次強調要加強學校德育,以“人權”為核心,遵循“1789年公民人權宣言”和“1948年的普通人權宣言”,突出公民權利,使公民享有自由、集會、結社權、表達權和勞動權,要求從小學生,甚至從育兒學校就開始開設有關民主和權利的啟蒙思想,同時還強調進行人格教育,培養學生的“法國人”精神。
法國公民道德教育課的目標是使學生“形成生活的主體”,使學生產生一種把學??闯墒且粋€“生活共同體”的意識,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培養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換言之,使每個人獲得自由和負有責任,使每個公民都成為有教養的社會公民是法國德育的目標。它包含以下三個方面:個人道德教育,國家和社會公民教育,國際公民教育。
法國德育以獨立的公民道德教育課為主,其他各科也承擔相應的德育任務。法國中學為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公民課內容是小學基礎上的擴大和深化,整體上分為三個階段。如在道德情操上的教學指導為:學習古今偉人業績并體現出有關人的優秀品德;閱讀分析體驗道德情感,意識到人的潛力可以達到的高度和道德在其間的重要作用;思考各學科的道德意義,縱覽包括希臘、基督和法國文化、猶太先知和東方智慧在內的人類價值,體會人生的深刻意義。
4.日本。
日本于1958年開設德育課,此后進行了多次改革。1984年成立的臨時教育審議會,在3年中相繼提出了兩大德育改革目標:(1)認為日本德育“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劃一性、僵死性、封閉性等弊端,樹立尊重個人、尊重個性、自由、紀律、自我責任或意識――也就是確立重視個性的原則”;(2)把德育放在首位,改“智、德、體”為“德、智、體”,并實行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戰略。1990年日本又根據形勢的發展,重新頒布了中小學德育指導綱要,強調德育應有助于培養建設和發展民主社會和國家的人,能夠為實現和平的國際社會做出貢獻的人,能夠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并具有創造性的人。這里的要點一是培養人的尊嚴,二是培養日本人,其實質在于培養懂得廉恥、服從國家意識的有健全人格的個體,并使全體日本人樹立起民族意識。
日本學校除了開設道德課之外,還有社會科,其中初中階段講授日本和世界地理、日本史、公民(民主主義與現代生活、國民生活的提高與經濟、日本政治與國際社會);高中階段講授現代社會、日本史、世界史、地理、倫理、政治經濟、家庭技術等。此外還設有許多社會實踐課程、生活指導課和勞動課等。
日本初中德育的主要內容為:(1)關于對自己的態度;(2)關于與他人的關系;(3)關于與自然及崇高的事物的關系;(4)關于與集體和社會的關系。這些要目都有十分具體的要求。
概括起來,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德育的共同目標都是培養能夠承擔責任、符合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需要的合格公民,注重人本身的現代化素養。就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共同點來說,主要包括:(1)注重價值觀教育,以此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世界觀;(2)課程編制注重科學性,注意從學生品德發展和生活實際安排課程;(3)注意德育課程的特點,強調對于情感、態度、技能環節的影響,強調學生的道德判斷、選擇水平的提高;(4)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德育的生活化和德育的人性化。當然,各國德育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美國的平民化,英國的宗教色彩,法國對于人權教育的側重,日本對于個性的強調以及對于傳統和現代的結合等??梢哉f,德育或公民課正在日益受到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西方德育或公民學教育存在的嚴重問題:(1)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西方德育或公民學教育具有強烈的資本主義色彩和霸權主義色彩;(2)對個人主義的過分強調,已經導致了一系列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和個人問題,而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又使它無法克服這一缺陷,其教訓值得我們記??;(3)課程指導思想上的價值相對主義使得德育或公民學教育淪于一種混亂、無序、本末倒置的狀態,它們的功效也就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以上種種是我們在課程建設時必須加以警惕并進行自覺防范的。
(三)前蘇聯和新加坡相關課程的情況。
1.前蘇聯。
前蘇聯一向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為了使社會主義學校成為列寧所說的“培養人格的工具”,前蘇聯不僅開設了專門的德育課程,而且在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都貫穿了這一主旨。
1984年蘇聯發布的《改革普通教育學校和職業學校的基本方針》明確指出:“黨力求做到使我們培養的人,不只是一定熟練的知識持有者,他首先應該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公民,一個積極的共產主義建設者。他不僅具有共產主義建設者所具有的思想信念、道德和志趣,而且具有高水平的勞動技能和品行修養?!薄斗结槨返?0條規定:“授予年輕一代以深刻而牢固的科學基礎知識,培養他們把這些知識運用于實踐的技能和技巧,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是蘇聯學校最重要的、堅定不移的任務?!倍?988年頒布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又指出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即“自我教育應該成為每一個人的內在需要和日常的事情,成為蘇聯的生活方式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前蘇聯20世紀80年代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民主化”、“人道化”的思想。第一,學?!懊裰骰笔巧鐣裰骰臎Q定性因素之一。所謂“民主化”,主要是指:(1)學校要從部門的、本位主義的利益和需要轉而面向社會的和個性的利益和需要;(2)在學校模式,教學的內容、形式和方法方面,克服無視個性、單調一致的狀態,使之展現無限的多樣性;(3)解放教育關系,從根本上擺脫服從、對立的體制,轉入合作的關系;(4)學校要有開放性,調動社會力量,把社會因素納入學校的發展機制。第二,“人道化”是教育新思維的關鍵。它的主要內涵包括:學校要面向兒童,尊重兒童的個性和尊嚴,信任兒童;為挖掘和發展兒童的能力,為學生的自我確立,創造最大限度的有利條件;學校教育工作的方向不僅是培養兒童準備參加未來的生活,而是要保障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在今天就過著充實而有價值的生活;把集體性因素和個人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堅信“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第三,倡導教育內容的“人文化”。揭示人文學科的精神內容和人性的實質。第四,突出課程教材的“彈性化”。蘇聯國家教委認識到,“權力主義的學校制度和教養內容、形式和方法的教學中心主義”,“剝奪了學生發展的實際可能性”,在“客觀上損害了整個民族的智力根源”。因此,必須要打破“單一思想”、“單一模式”。
總之,圍繞著前蘇聯教育的基本目標――即“社會主義思想性,高度的科學水平,尊重社會主義法制,作好勞動的準備”,前蘇聯德育在道德知識的灌輸、共產主義態度的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但前蘇聯德育也的確存在著許多不足,一方面,這種德育形式主義、教條主義嚴重,學生在接受起來有較大地抵觸情緒和逆反心態,這勢必影響到德育效果的發揮和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另一方面,由于前蘇聯共產黨長期以來一直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既有成績,固步自封,不思進取與改革,從而積累了大量的社會問題。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這些歷史遺留問題隨著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放松、陣地意識的淡薄,致使社會主義改革變成了改向,這種局面不僅影響了德育的效果,而且直接構成了人們的思想混亂、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以上深刻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吸取。
3.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新興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國家。長期的殖民經歷、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元文化的歷史背景,使新加坡成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這些特點也使得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獨具特色。
新加坡的工業化、現代化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西方價值觀不斷滲入的過程。這一過程使人們一方面認識到,西方科學技術所體現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對知識及其在生產中應用的不懈追求等價值觀念是值得學習的,另一方面,對于西方社會那種純粹的個人主義行為模式、極端享樂主義以及精神空虛等則必須擯棄。新加坡所要做的正是把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優點結合起來,從可接受的西方價值中吸取精華,同時復興并加強那些可以賦予生活以意義和目的的東方價值。以上正是新加坡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所面臨的任務,即它們應該在灌輸共同的忠誠于國家的價值觀念、塑造國家精神氣質及形成較強的社會凝聚力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對此,前總理李光耀在1979年對“教育應達到的目標”中有明確的指示:教育一個兒童使他發揮出所有的潛能從而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人和一個有用的公民,他應當被正當的道德觀念所指引,能夠按照文明的方式生活、工作、競爭和合作。也就是說,“東方和西方最優秀的品質必須融合成新加坡人的優秀品質,儒家倫理、馬來傳統和印度民族的精神氣質必須同科學探究懷疑論的方法及探求真理公開辯論的方法相結合?!睘榱藢崿F這一點,1979年的《道德教育報告書》第一次明確規定把道德教育正式作為一門課程在學校中開設。該報告指出道德教育應該兼顧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方面,同時還列舉了應向年輕人傳遞的一系列價值“孝敬仁慈、尊敬老人、公民責任感、愛國心、寬容心”等。目前,以下價值觀被看作具有深遠意義:社會為先;家庭為根;求同存異、協商共處;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圍繞著上述目標,新加坡的德育課程和公民教育課程也很有特色。比如,融公民意識和歷史地理于一體的《生活教育》課程,對學生既進行社會教育,又進行道德教育。而1988年開始研制、1992年在中小學正式使用的《好公民》教材則強調了東方道德教育價值觀的培養,這成為新加坡公民教育的一個新的轉折點。此外,《儒家倫理》課程也值得注意:這一課程分別講授儒學大師的修身與生活,五倫,內圣外王,以及仁、智、勇、義、禮、信、中庸的等道理。近幾年來,為了更好地培養具有新加坡特色的現代公民,新加坡的德育課程和公民教育課程又有所深化。
總之,新加坡中學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倡導三位一體――國家、社會、個人三者利益兼顧的德育方針,它以儒家倫理價值追求為基本精神,強調正直、忠誠、誠實、信任、同情心和責任感這些人類的核心價值,同時吸取西方的科學精神和其它民族的精神氣質,形成了一種視野開闊、立足國情、求同存異、強調特色的總體特征??梢哉f,政府的重視,強調德育對社會現實問題做出積極的反應,廣闊的視野、開放的思維方式,以及強烈的危機意識和審慎的態度,以上種種都使得新加坡的學校德育和公民教育成績斐然。當然,新加坡的德育和公民教育也有其不足,比如對學生的主動探索、創新精神培養不夠,對公民的參與意識重視不夠,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新加坡的民主化進程。但毫無疑問,新加坡的德育教育的經驗對于我國來說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線上學習了xx師范大學文學院xx教授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全新解讀,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體會。
價值引領,以文化人。從課程標準可以看到繼承和弘揚優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樣的內容,無論是在我們的課程目標還是在我們的課程內容都得到了一種彰顯,在這里可能老師們也一直在關注這個,實際上這里非常重要的就是強調語文課程它的育人價值的一種體現,也是核心素養的這樣的一種體現。
素養為綱,任務導向。在這個課程標準里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兩個體現是素養型的課程目標和結構化的課程內容。那么素養型的課程目標到底是和我們原來的課程目標有什么大的差別或者是差異。結構化的這個課程內容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從課程標準里做了很多的探索。那么這樣的一些探索,我們到底怎么來理解和認識?以及我們在未來如何落實?這是這次課標修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這個變化。
課程標準當中可以看到就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我們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強調了實踐主線。那么實踐的主線,大家可以看到,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一定的整合,強調的是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也就是語文實踐活動的一種表現。
主題統整和強調情境這方面,我們強調真實的語文情境,統整的學習主題,典型的實踐活動。那么我剛才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20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那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推進的過程當中,我們一直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由于我們的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和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在一定程度制約了我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真正的落實。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次課標修訂的過程當中,在這方面做了很大的探索和努力。
今天聆聽了xx師范大學xxx教授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的》解讀,有些許收獲。xxx教授從五個方面對新課標進行了解讀。
第一,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育人導向進行解讀。為我們解析了課程性質、課程目標以及課程理念。尤其側重強調了核心素養,從四個方面來體現。分別是文化自信、語言思維、思維能力、審美創造。使學生全面提高語文核心素養。新課標與老課標對比最明顯的變革是增加了學習任務群。每個任務群都有相應的教學提示,給教師和學生在教育學的過程當中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第二,從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特點進行了解析。語文任務群的特點更加注重情境性綜合性實踐性他們的關系是整體推進側重發展相結合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所以語文學習不僅僅是單方面的而是整合型的。
第三,從學業質量標準進行解析。xx教授先從學業質量的研制思路向我們闡明了20xx版新課標的誕生。接著從學業質量重點關注的問題四個方面進行了解析。其目的'就是為了關注學生語言經驗的結構化水平。
第四,從增強指導性方面進行了解析。主要從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兩大板塊給我們解釋了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要更重視。尤其是注重學習任務全評價的教、學、評一體化。
第五,從加強學段銜接這方面進行解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一共分為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層層遞進相互聯系,螺旋上升的。雖然獨立但內部之間有相互牽連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尤其是注意學段之間的銜接。
聽完xx教授的這堂講座,讓我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又有了新的體會和理解,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為我指明了方向。
寒假期間,我和同事認真閱讀了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部基礎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司和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共同編寫的《全日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感觸頗深。
解讀的序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部副部長王湛親自撰寫,題目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體系》,它從五個方面詳盡地闡述體系如何建立的問題。我認真地讀了幾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部對基礎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的重視程度,我認為,領導的重視是課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領導重視。
正如王湛副部長所說,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部正是想通過語文課程的改革,來建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課程體系”。瞧,領導的決心有多大。那么我們這些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就更加要有決心,搞好小學基礎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讓基礎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課程改革在當代昭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二、目標明確,標準詳盡。
對基礎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改革的目標的制訂解說,《解讀》用詞準確無誤,同時,不難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識,時代感強的特點,我把它的六個方面的實質簡單的概括為:改革就是在有針對性和講究實效性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師應注重評價的功能,學校應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
在制訂各項目標的過程中,標準力求站在高處,把握大局,建立一個總的目標性綱領。在具體實施目標的過程中,《解讀》又制訂的非常具體。例如:對語文學科各個階段的實施目標及實施建議方面,標準就制訂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練習”課程目標及實施建議,而且各部分制訂相當完善。例如關于“閱讀”,“標準”分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1.確立現代閱讀理念。2.閱讀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3.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閱讀能力。4.關于知識和能力的關系。這四個方面全面、系統、詳細。為我們這些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指明了方向,同時又明確了目標,一舉兩得。
三、有縱比和橫比。
&。
[1][2]。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50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