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教學工作計劃,教師可以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和教學步驟,提高教學效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學工作計劃范例,供大家參考。
一、知識與技能:1.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東南亞地區氣候的分布與特點。
運用地圖與資料,掌握該地區氣候給當地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探究和自主學習,學習東南亞地區熱帶氣候對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進一步加深自然界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認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合作探究學習,培養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1)了解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東南亞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了解東南亞主要農作物和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
(3)了解東南亞人口稠密、華人眾多的特點,了解華人、華僑在開發東南亞和支援我國經濟建設中做出的貢獻。
(4)了解東南亞的旅游資源和社會風貌。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1)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因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我國有時稱南海為南洋,故習慣上常把馬來群島稱為南洋群島。
(2)國家:共11國,其中東帝汶為新建的國家。教師指圖讓學生說出: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越南、老撾、緬甸);內陸國(老撾);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也被稱為“千島之國”。
(3)重要的地理位置。
教師指圖讓學生說出:緯度位置(10°s~25°n),這就決定了東南亞主要位于熱帶。
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比較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成為重要的戰略要地。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著名的馬六甲海峽。
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從波斯灣進口石油,向西歐等國出口工業產品,都要途經該海峽,因此日本才會把馬六甲海峽稱為它的“海上生命線”。
承接,我們知道了東南亞的位置,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它的自然地理特點,先看地形。
承接過渡: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區之一,有5億人生活在東南亞,絕大多數屬黃種人,其中華人和華僑占了相當的比例,是世界上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學生閱讀材料“外籍華人與華僑”,了解華人和華僑的區別(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了解華人和華僑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國的廣東、福建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的歷史。
華人和華僑對所在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應當學習他們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精神。
(1)會讀東南亞地形圖、馬六甲海峽圖,會利用地圖來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會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征,區內差異,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進一步樹立各國發展應該因地制宜的觀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世界的優良品質。
說課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中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二章第一節《東南亞》。
一、說教材:
教材從讀圖開始,首先讓學生看清半島,群島的'位置特點,為下面講述自然環境和經濟特征打好基礎。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南部的狹長部分稱為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因在我國南面的海洋中,我國習慣上又稱之為南洋群島。課文中出現的地名較多,但都是學習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識。特別是把東南亞和剛學過的東亞的緯度位置進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得出東南亞的緯度主要在熱帶,為這里盛產的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打下了基礎。
關于東南亞的自然環境,教材也突出了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中南半島的地形地勢對河流的制約作用,形成了上游的水能資源豐富以及下游三角洲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城鎮集中的地理格局,爪哇島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人多地少的稠密區。
二、教學目標:
本課我計劃用三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第二課時馬六甲海峽,第三課時富饒的物產和海外華人的最大聚居地。今天,我要說的是本課的第一課時。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7—9年級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1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2、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我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
l、通過讀《東南亞位置圖》,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依據課標: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
2、通過讀《東南亞地形圖》、了解東南亞的地形特征。并通過分析對比上游和下游的河流特點,說明上游和下游的地形特點,對農業,人口分布,城市的影響。
3、通過讀《東南亞氣候圖》了解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兩種氣候的特征和分布。
(依據課標: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能力目標。
4、通過學習本節內容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點,認識一個地區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情況。培養學生從綜合的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征,區內差異,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依據課標: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教學重點。
1.東南亞的地形特征。
2.熱帶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難點。
中南半島及馬來群島地形的差異。
教學工具:
東南亞教學課件。
三、教法建議。
《地理課標》指出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教師應重視利用地理圖像,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對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我采用讀圖講解法和學習指導法結合起來授課,由于本節出現的地名較多,都需要落實,因此必須自始至終圍繞著讀圖,問圖,講解圖進行授課。
四、說學法。
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識水平,我在教學本課時,關注學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并運用“看-說-悟”的學習方法,1、會讀東南亞位置圖、東南亞地形圖、東南亞氣候圖,會利用地圖來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會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征,區內差異,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
五、說設計理念:
1、地理教學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強調地理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對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的綜合影響,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現象和問題,逐步形成對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征的認識。
2、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教師應重視利用地理圖像,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對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鼓勵學生求異、求新。我將此理念充分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六、說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講授研討新課】。
(課件展示)引導學生確定東南亞的范圍:在地圖中確認東南亞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中南: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
南洋群島:我國有時稱南海為南洋,故習慣上常把馬來群島稱為南洋群島。
(課件展示)“東南亞地形圖”
設問:
1中南半島上有哪些主要河流(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湄南河、湄公河、紅河)。
2這些河流大多數發源于哪里?(中國)。
3這些河流大致是什么流向?(由北向南流。)為什么是這樣?(因為地勢北高南低。要求學生注意這是一幅分層設色地形圖,讀圖時注意海拔與圖像色彩變化的關系,在圖上自北向南顏色由深變淺,所以地勢由高到低)。
4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著什么地形?(山地。)它們在分布上與河流有什么關系?(山河相間。)這些河流的下游主要流經什么地形區?(平原)是怎樣形成的?(河流進入中下游后,流速趨緩,泥沙沉積,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5中南半島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點?(快)為什么?(穿行于崇山峻嶺之中,落差大。)這里河流的什么資源豐富?(水力資源。)。
引導學生得出中南半島上的山脈和河流分布的特點: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為加深學生印象,可帶領他們用手作比喻:手掌代表中國西南部,手指代表中南半島上的高峻山脈,指間的縫隙代表幾條大河,并可引用革命老前輩陳毅同志1957年所作《贈緬甸友人》的詩句: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連,依山靠復水”,山山皆北向,條條南流水“。從而說明中南半島與我國山水相連的特點。
(課件展示)東南亞地形圖。
引導學生觀察地圖,討論馬來群島的基本地形特征。
設問:
1馬來群島地形以什么為主?(山地和丘陵.)平原主要分布在島嶼的什么部位?(島嶼沿海地區。)。
2這里的河流在長度和流速上會有什么特點?(短促流急。)。
3馬來群島火山、地震活動頻繁,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是因為,馬來群島處在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為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地殼不穩定,常有火山活動和地震現象。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僅活火山就有70多座,因此有“火山國“的稱號。
4火山會給人類帶來什么影響呢?(火山爆發時,灼熱的巖漿和碎石會摧毀圍的田園、建筑、道路和各種設施,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如:1885年印尼松巴哇島上的坦博臘火山爆發,歷經3個月以上,其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0萬枚原子彈爆炸的能量,噴出了151.6立方千米的物質,將火山噴發地削低了1250米,形成了一個長11千米的火山口。從火山口流出的熔巖流,淹沒了大片地區,最后注入大海。這次火山爆發中死亡的人數1.2萬。既然如此:為什么在印尼爪哇島有很多農民冒險搬到火山口附近去居住、種地呢?這是因為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在這里種田,莊稼長得特別好。而絕大多數火山爆發是百年不遇的事,只要掌握了其活動規律,還是可以趨利避害的。由此可見,我們看問題要采取“一分為二“的態度,既要看到它有害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利的另一面。)。
(課件展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圖。
設問:
1東南亞的緯度位置是怎樣的?(東南亞位于南緯10°和北緯25°。)。
赤道橫穿哪些國家(印尼)?這說明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什么溫度帶?(熱帶)。
2地處赤道附近的馬來群島大部分和馬來半島南部是什么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有什么特征?(終年高溫多雨。)。
3離赤道較遠的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是什么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有什么特征?(終年高溫,有明顯的旱、雨兩季。)是怎樣形成的(每年11月-次年5月,盛行來自于亞洲內陸的東北風,性質干燥,降水偏少,成為旱季;6-10月,盛行來自于海洋的西南風,性質濕潤,降水很多,為雨季。)。
4東南亞兩種不同的熱帶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有什么影響?(請學生先自己所在地區氣候對農業耕作制度的影響,然后進行分析:熱帶雨林氣候區,農作物隨時可以播種,四季都有收獲;熱帶季風掉個區,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總結)。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二章了解地區。
第一課時: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
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二、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2、馬來群島:多火山。
三、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氣候特征。
1、中南半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2、馬來群島: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教學目的。
1.了解東南亞的居民構成、宗教信仰、及該地區華人的一般情況,掌握東南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熱帶經濟作物、礦產及分布,了解東南亞的經濟特點。
2.通過分析東南亞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與綜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了解華僑對東南亞經濟開發所作出的貢獻,加深中國人民與這些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熱帶經濟作物及礦產。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用具。
《東南亞地形圖》、《東南亞物產圖》、熱帶經濟作物圖片。
教學提綱。
一、居民。
1.人口稠密。
2.宗教信仰多樣。
3.華人與華僑聚居。
二、經濟狀況。
1.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
2.主要的礦產。
3.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
三、東南亞國家聯盟。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為什么說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南亞的地形、氣候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教學目標:
2、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
4、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難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地形特點。
學習方法指導:
1.學會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方面描述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證。
2.學會分析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在地里環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一個區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學會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區域之間的差別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獅城是那座城市嗎?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在哪個國家嗎?
讓我們一起到東南亞去旅游,你就會得到答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一)。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位置和主要組成。
1、說出東南亞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東南亞的主要組成部分。
3、總結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讀圖2-3回答:
4、東南亞地區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戰略地位?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探究問題】。
為什么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
【教師精講點撥】日本國內需要的石油絕大部分來自于西亞,
油輪必經馬六甲海峽。
【探究結論】。
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資源小國,礦產資源尤其貧乏,要進行。
工業生產,就必須進口石油,沿途經過太平洋,馬六甲海峽,
印度洋,最后到達中東。馬六甲海峽位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
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日本進口石油的必經之地,因此馬六甲。
海峽就成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學習任務(二)、東南亞的自然環境。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分析地形與河流的。
關系,回憶東南亞的氣候,分析對農業的形象。
1、中南半島的地勢特征如何?
2、分析總結中南半島的河流特點(流向與流速)。
3、分析判斷馬來群島的地形地勢特點和河流特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總結地形地勢與河流間的關系。
(總結)河流的流向與流速受地形地勢的影響。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運用地圖,說明東南亞的地理位置,范圍。掌握東南亞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
2.?能力目標:通過對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對比分析,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我國鄰國的情況有大體的了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掌握東南亞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難點:通過對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對比分析,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課的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復習以前所學內容,為本節課的新課部分做鋪墊。
二、導入新課:
觀察亞洲政區圖。
指導學生讀圖。
回憶與中國相臨的1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最南端的,與我國的廣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緬甸、老撾、越南,這三個國家以及位于這三個國家以南的國家,往往呈現出一派別具一格的熱帶風情,由于這里是亞洲的最東南角,這個地區就被人們叫做東南亞。
板書:第二章???????了解地區。
第一節???????東南亞。
三、講授新課:
指導學生讀圖。強調方法的掌握遠比知識的掌握重要。
指導學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布特點)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通過讀圖強調東南亞的組成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列表比較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自然環境各方面的相同點和差異。
2.通過地形圖分析:
(1)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南部地勢低平。
(2)馬來群島地勢崎嶇,山嶺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圖中用筆描出,判斷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斷其水力資源的豐富程度分析河流與地形的相互聯系,以手做比喻加強學生對“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征的記憶。
(2)根據地形分析馬來群島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材料、查看相關地圖。
4.以緯度位置突出東南亞地處熱帶的特點,
閱讀課文,嘗試獨立分析影響東南亞氣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斷。
學生以自學的形式獨立解決問題。
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別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1)在中南半島上11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風、降水偏少,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風、降水很多為雨季。農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在馬來群島上,終年高溫多雨,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一年到頭都有收獲。
馬來群島火山活動和地震頻繁,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偨Y馬來群島地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四、小結和作業:回顧東南亞的地形和氣候,做配套練習。
教學后記:
學生進行了長時間的學習后,邏輯思維能力有所提高,課程的設計注重知識的遷移,舊知識與新知識遷移,從亞洲遷移到歐洲。有的學生可能如魚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學生畏難,在課堂上要注意啟發、引導、鼓勵。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地形。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學難點】馬六甲海峽和中南半島及馬來群島地形的差異。
【教學工具】相關地圖和圖片。
(導入)上節課我們學了東亞,從東亞繼續南行,我們將到達哪個區域?東南亞。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區域——東南亞。
(板書)第九章?東南亞。
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在東亞政區圖上,找出東南亞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中南半島的“中南”是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
(讀圖并提問)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越、老、緬);
中南半島上有哪幾個國家?馬來群島上有哪幾個國家?
內陸國(老)。
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
根據地圖大家比較一下東南亞所處的地理位置與東亞相比有什么不同?(東南亞位與低緯,南緯10°和北緯25°,東亞位于中緯),赤道橫穿哪些國家(印尼)?這說明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什么溫度帶?(熱帶)。
(板書)?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讀圖提問)從東南亞向東西南北行進分別是哪些大洋或大洲?
(北:歐亞大陸南:澳大利亞?東:太平洋?西:印度洋)。
(講解)東南亞位于南北兩個大陸,東西兩大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成為重要的戰略要地。
(板書)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1、世界海運,航空運輸樞紐。
展示“馬六甲海峽航海圖”閱讀介紹馬六甲海峽航海圖的小字。
(提問)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板書)2、“馬六甲海峽”
展示“東南亞地形圖”
(讀東南亞地形圖并填圖)中南半島的地勢如何?山山皆向北,條條南流,北高南低。知道學生用筆畫(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
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圖幾三角洲圖”,指圖講解:
這些河流上游流經山區的河段,切割作用顯著,河谷是橫剖面v字形,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游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谛纬珊拥揽v橫,地勢低平土質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東南亞最大的平原,是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地區。
(板書)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引導學生觀察地圖,討論為什么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總結)自然條件限制人類生活。人類和自然息息相關。
展示東南亞地形圖,簡要介紹菲律賓的馬榮火山,繼續分析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板書)2、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山嶺很多,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提問?為什么馬來群島多火山?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火山對當地人民有什么影響?
雖然火山爆發會給附近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但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爪蛙島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況。(引導學生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
(總結)。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一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世界海運,航空運輸樞紐。
“馬六甲海峽”
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2、馬來群島:山嶺很多,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教學設計示例2。
【教學重點】熱帶雨林氣候。
【教學難點】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教學工具】相關地圖及圖片。
(導入)在前一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系統分析了東南亞的位置和地形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不僅地形不同,由于它們的位置不同,氣候也有差異,下面我們分析氣候的差異。
(板書)四、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光照、熱量、水分都很充足,即全年高溫多雨)。
讀圖“熱帶雨林的天氣示意圖”分組討論圖中所示的含義。
(學生討論活動)。
(總結)高溫多雨,這種氣候下,隨時可以播種,四季收獲。
(提問)為什么熱帶雨林氣候全年炎熱?
引導學生在東南亞地形圖中找出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區。
(小結)從地區看,馬來半島的南部及馬來群島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從國家看,印尼、馬來西亞、文萊、新加坡和菲律賓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這些國家或地區應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轉折)中南半島與此不同。
(讀圖)比較“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圖”“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兩的分配圖”
引導學生分析兩圖:兩個城市的氣候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明顯的不同點?
(講解)中南半島一年中風隨季節變化(季風),冬半年刮東北季風,夏半年刮西南季風,為熱帶季風氣候。受氣候影響,在每年6月至10月,西南季風從海上吹往陸地,降水豐沛,降水量可達1000—1500毫米,稱雨季。11月到第二年5月,東北季風從大陸吹向海洋,降水少,天氣干燥,是旱季。
展示東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的景觀照片。
(提問)這種氣候對當地的農業生產有何影響?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提問)東南亞的兩種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分別有什么影響?
引導學生填寫下表:
氣候類型?分布地區?氣候特征?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總結)。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四、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教學設計示例3。
【教學重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學難點】馬六甲海峽和中南半島及馬來群島地形的差異。
【教學工具】東南亞教學課件[來源:學+科+網]。
(直接導入)大家知道全世界那個地區華人、華裔最集中嗎?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區域——東南亞。
【講授研討新課】。
(課件展示)引導學生確定東南亞的范圍:在地圖中確認東南亞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中南: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
南洋群島:我國有時稱南海為南洋,故習慣上常把馬來群島稱為南洋群島。
(課件展示)東南亞十國。
引導學生讀東南亞政區圖,找出中南半島上的國家。
(提問)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越、老、緬);
誰是內陸國?(老)。
繼續引導學生讀東南亞政區圖,找出位于馬來群島上的國家。
(提問)1.哪個國家既在中南半島上,又在馬來群島上?
2.哪個國家面積最大?
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
(引申講解)東南亞現在應為11國,新建立的國家是島國:東帝汶。
(學生活動)在相應的填充圖上填寫東南亞十國的名稱、首都。鞏固所學知識。
(課件展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根據地圖大家比較一下東南亞所處的緯度位置與東亞相比有什么不同?(東南亞位與低緯,南緯10°和北緯25°,東亞位于中緯),赤道橫穿哪些國家(印尼)?這說明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什么溫度帶?(熱帶)。
從東南亞的海陸位置看,其位于哪兩個大陸和那兩個大洋之間?
(北:歐亞大陸南:澳大利亞?東:太平洋?西:印度洋)。
(講解)東南亞位于南北兩個大陸、東西兩大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成為重要的戰略要地。(擴展資料:美國在東南亞的軍事基地眾多)。
(課件展示)“馬六甲海峽航海圖”簡要介紹馬六甲海峽在海運中的重要位置。
(提問)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為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簡要總結)。
(課件展示)“東南亞地形圖”
提問:這些河流大部分發源于哪里?
這些河流之間的黃顏色表示什么地形?(山脈、高原)。
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脈方向有什么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
(課件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圖幾三角洲圖”,指圖講解:
這些河流上游流經山區的河段,切割作用顯著,河谷是橫剖面v字形,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游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谛纬珊拥揽v橫,地勢低平土質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東南亞最大的平原,是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地區。
(總結)自然條件限制人類生活。人類和自然息息相關。
(課件展示)湄公河風景。
(課件展示)東南亞地形圖。
引導學生觀察地圖,討論馬來群島的基本地形特征。
(提問)。
為什么印度尼西亞有被稱為“火山國”呢?
(課件展示)。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提問)火山對當地人民有什么影響?
雖然火山爆發會給附近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但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爪蛙島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況。(引導學生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
(總結)。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一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世界海運,航空運輸樞紐。
“馬六甲海峽”
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2、馬來群島:多火山。
探究活動。
分組討論:為什么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地區幾乎每天午后2—3點降對流雨?
目的:
1.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綜合的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
2.增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知識遷移。
解析: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02-2220:41東南亞教案按教材內容和現在各學校大多每周2課時的工作量,分配為兩個課時,包括東南亞教案第一課時和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本篇為東南亞教案的第1課時,可能內容分配不甚恰當,請各位初中地理老師在使用東南亞教案時,要適當調整內容。東南亞教案遵循目前學校自學合作學習為主的教學理念,東南亞教案主要從導入課題、自主學習和探究、合作交流、拓展應用等方面設計,突出了學生自學、學生活動為主體。對東南亞教案中的設計僅作參考,請自行刪改。感謝初中地理老師對東南亞教案的使用,請各位地理教師對東南亞教案及本空間其他東南亞教案地理等有關內容提出好的建議。
2、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要道。
蘇伊士運河土耳其海峽。
3、高原為主的地形。
4、炎熱干燥的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
地中海氣候——地中海沿岸。
5、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
教案點評。
教案最明顯的特點是注重對知識目標中重點、難點知識的落實與突破。教學設計上采用充分運用多媒體演示,注重“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演示,讓學生根據觀察,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動參與意識,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目標的達成。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分析,《東南亞》是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二節的內容。教材的內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它是新課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個地區之一,尤其是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題目較多。
學生情況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讀圖、識圖的能力較差,需要在講課過程中多練習,但同學們對新知識有特別大的好奇心,渴求知識的眼神令人感動。他們思維活躍,愛看圖、好討論,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說出東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2)、能說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含義和重要性。
(3)、能說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4)、能說出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以及山河分布規律。
能力目標:
運用地圖能說出馬六甲海峽重要的地理位置;說出城市的分布與河流的關系。
情感目標:
了解氣候與農業的關系后,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重點:東南亞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及分布。
難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氣候與農業的關系;農作物的分布。
解決方案:以上的重、難點都是通過讀圖、識圖來解決問題。
課前準備:
提前發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可以做到重點和難點提前感知,有助于優生的培養。通過教師提出的自學討論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培養用圖習慣。
下面進入教學過程:根據大綱要求結合本節內容實際,教學時間安排兩課時。
第一個問題十字路口的位置。本環節通過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通過讀圖掌握東南亞的范圍、地形、主要政治區域和馬六甲海峽的地理位置。
第二個問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本環節通過出示一幅與緯度位置有關的東南亞氣候圖,讓學生觀察圖對東南亞的氣候先有所了解,再出示一幅和氣候有關的游戲類幻燈片請學生幫忙選一選五一想去新馬泰旅游要帶下列哪些東西?從游戲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增強對東南亞氣候的記憶。之后為了強化記憶再出示一幅氣候圖,用列表的形式展現東南亞的兩種氣候類型的分布和特征以增強記憶。關于東南亞的農業我是這樣處理的,先出示幾幅水稻勞動生產的場景,讓學生知道東南亞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再出示一幅其他主要農作物分布圖,掌握東南亞除了水稻以外,還有橡膠、椰子、油棕、焦麻等農作物。并通過連線的形式掌握東南亞各國農作物的分布情況。以上這些圖片的出示按由淺到深的順序逐步出現,面向全體的同時,也使基礎差的學生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第三個問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這個環節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出示一幅東南亞河流與城市分布圖,讓學生動手與動腦、動眼相結合,回答圖中出現的問題。這樣處理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目的。
最后一個問題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因為內容簡單所以只是出示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華人華僑的數量,以顯示其比重,最后得出結論。因為旅游業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行業,所以東南亞的國家利用本國的優勢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為此介紹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項目,為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整個的教學過程始終堅持以訓練學生讀圖、識圖,培養地理基本技能為主,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最終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1.感知印度人口眾多。(展示漫畫“中國春運”、圖片“擁擠的印度火車”“印度碼頭擁擠的人群”,提問:這些圖片反映了什么?)。
2.暢所欲言——關于印度,你還知道???
3.齊讀“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課件顯示)。
【自主學習】。
學生活動——填圖、填空:要求自主閱讀教材p32—34,參考《地理圖冊》p16,完成《導學案》的【自主學習】。
(一)學會用圖。
請在“南亞地圖”相應的地方標注:
1.標注北回歸線、瀕臨的.海洋、陸上鄰國、隔海相望國家。
2.標注首都、乞拉朋齊、恒河、德干高原。
(二)基礎知識梳理。
1.位置和范圍:印度位于亞洲的地區。
我國的_______面;西臨_______海,南臨_______洋,東臨_______灣。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2.地形和河流:印度的地形以為主,北部。
是山脈,中部是平原,南部是_______高原。河是印度最大的河流(圣河、母親河),最終經孟加拉國,注入灣。
3.氣候:印度被(特殊緯線)穿過,以氣候為主,一年分為明顯的兩季,是一個災害頻繁的國家。
4.人口:,印度人口已達到_______億,目前,印度的人口還以較快的速度增長,總人口居世界第_______位,僅次于。教師板書,板圖(“南亞空白地圖”),巡堂答疑。
1.展示:自學完成【自主學習】以后,小組互相核對答案,并按照上表所示的任務安排,派代表上講臺以板圖、板書的形式展示。
2.講評:按照分工,小組派代表上講臺對展示的結果進行點評和講解。
3.教師點撥:總體評價展示與講評,播放視頻“印度的雨季和旱季”。
【合作探究】。
(一)學生分組討論,組長做好記錄。教師巡堂答疑。
1.印度的雨季、旱季盛行的季風有什么不同?印度的水旱災害十分頻繁,這是為什么?(請結合教材p33—34圖文資料來分析)。
2.探討印度人口眾多的優勢和劣勢,說說印度政府推行的控制生育計劃與中國的計劃生育有什么不同?(請結合教材p32—33圖文資料來分析)。
(二)學生代表發言,小組補充,教師點評。
【夯實積累】。
(一)課堂小結,梳理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如圖):
(二)課堂練習,及時反饋:
1.有關印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a.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b.印度是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
c.人口已超越中國,居世界第一d.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積最多的國家。
2.印度經常出現水旱災害,主要受下列哪種季風的影響?
a.西北風b.東南風c.東北風d.西南風。
3.讀“南亞1月和7月風向圖”,回答下列問題。
(1)南亞1月主要吹_______風,風從_______吹向_______,降水較_______。
(2)南亞7月主要吹_______風,風從_______吹向_______,降水較_______。
(3)每年6~9月為______季,此時所吹的季風與農業生產關系特別密切,當這種季風風力太強或太弱,停留時間太長或太短時,往往就會造成______災害,為了抗御這種自然災害,南亞人民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
東南亞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也是學生在世界地理下冊的區域地理中接觸到的第一個地理區域,這一區域的學習結果不但影響到學生對本區知識的掌握,還關系到學生今后區域地理的學習,因此在本區域的學習中,不但要讓學生學到關于東南亞的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因此本區不但涉及到知識的掌握,更關系到學習方法的養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較重要!
(二)課標要求。
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對本節課的要求是使學生能運用地圖說出東南亞的位置、范圍,并認識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能運用地圖和氣候統計圖了解東南亞的地形和氣候特征;能運用地圖說出東南亞的經濟特征及其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和其區域的獨特特征——華人華僑聚居區及豐富的旅游資源。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知識與技能:了解東南亞范圍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的位置;了解東南亞的自然環境——山河相間的地形、熱帶雨林和季風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東南亞的地域特色及其旅游業!
過程和方法:本節課通過大量圖片和視頻材料的引入,引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并以此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及自己收集到的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認識水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分析地形與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引導學生用聯系的眼光分析問題,并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
教學重點:
1、東南亞范圍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東南亞的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形。
3、熱帶雨林和季風氣候的分布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4、東南亞的地域特色。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本節課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圖片和資料,而后為學生提供了相關的地形圖和政區圖,讓學生直接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并在學生獲取的這些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歸納總結,并應用自己得出的知識進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識,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并通過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和實例正確引導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點撥學生的`思路和學習方法。
(二)說學法:學生已經學過半年多的地理知識,在知識含量上應該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因此在課堂上把盡量多的知識教給學生自己去學習探究,根據教師提供相關材料,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得出結論,并應用自己得出的知識進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識,體現知識間的循序漸進的同時,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自己的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等。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46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