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方法。接下來是一些經過實踐驗證的高二教案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1、將2.5ml自來水倒入50ml燒杯中
2、用ph計成ph試紙測試,并作記錄
3、一次加一滴0.1mol/l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測ph,重復這一步驟直到加入了30滴為止。將ph測定結果記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來水。測定并記錄起始ph,再如步驟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測定并記錄ph。
5、充分沖洗燒杯,用代替自來水,重復步驟1至步驟4,記錄結果
6、充分沖洗燒杯,分別代替自來水,重復步驟1至4記錄結果。三、現象觀察
不同實驗材料ph變化記錄表
四、實驗結論
1、實驗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次的“充分沖洗燒杯”請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沖洗燒杯”是為了避免酸性物質hcl與堿性物質naoh發生中和發應,使實驗現象不明顯,減少誤差。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沖洗燒杯”是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響實驗效果。2、實驗過程中腐蝕性物質使用注意事項及解決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蝕性,應避免它與皮膚和眼睛接觸,也不要入口。若有灑落或濺出,要立即用水沖洗15min,并告訴老師。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種植物材料,一種動物材料?!締栴}探究】一、問題思考
2、內環境的穩態會不會失調?什么情況下會出現失調?
實驗二模型建構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
1、模擬吃飯后的反應甲將2張“糖卡”放到桌子上,使血糖濃度,此時由拿出張卡使甲的2張“糖卡”由背翻到面,血糖濃度維持平衡。
實驗三探究: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簡述生物膜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
以細胞膜分子結構的探究歷程為主線,動腦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并構建模型,體驗科學的實驗思想和實驗方法。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
情感態度方面。
二.教材分析。
本節以較多的篇幅介紹了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并安排了兩個思考與討論,讓學生在認識細胞膜結構的同時,了解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認識到可以通過對現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說,假說仍然需要觀察和實驗來驗證。隨著技術手段的改進不斷發現新的證據,原有的觀點或理論還會不斷得到修正和完善,并歸納總結出生物膜模型建構的基本方法。此外,還應重點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學會運用該模型解釋相應的生理現象。
三.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但是對問題探索的動力主要來自對相關問題的好奇與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確。所以教師的思維導向就顯得十分重要。本節課利用科學史實驗資料,設計學生要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進行基于資料和問題的課堂探究活動。問題的設計層層深入.按照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能力達到一定深度,使學生順利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難點: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1、引入新課。
2.講述膜的磷脂排布。
3.演示電鏡照片。
4.演示實驗過程。
5.引導構建模型。
6.總結內容。
教師活動。
中有什么物質?你作出推論的依據是什么”引導學生分析回答。
“磷脂是一種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組成的分子,頭部是親水的,尾部是疏水的。并逐步提出問題:磷脂分子在水表面(空氣-水界面)上將怎樣排布?磷脂分子在水中"呈球狀"又是怎樣排布的呢?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哪一種最可能是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
1925年荷蘭科學家用有機溶劑提取了人類紅細胞細胞膜的脂類成分,“將其鋪展在水面”,測出膜脂展開的面積二倍于細胞表面積。這是為什么?讓學生分析,得到答案。
播放“熒光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的融合實驗”課件,然后追問:這一實驗顯示了膜中的蛋白質分子處于一定的運動狀態,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質分子都處于運動狀態?脂質分子呢?據此,人們將膜的結構特點并沒有概括為“運動性”,而是“流動性”,你能探知其中的緣由嗎?能否舉些實例證明膜具有流動性?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善于聯想和周密思維的好習慣,激發深入探究,幫助理解“膜的流動性”。
桑格和尼克森通過對已有的模型進行修正,于1972年提出了流動鑲嵌模型,這一模型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至此,同學們也能想象出這一模型的“相貌”了,先自主想象一下,再掀起它的神秘面紗。
總結歸納,隨堂練習。
學生活動。
探究膜的主要成分。
體驗實驗過程。
思考實驗結果。
觀看動畫。
體驗發現過程。
自主構建模型。
六、板書設計。
4.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探究歷程。
1、現象:脂溶性物質易進入細胞膜。
結論:成分是脂質、蛋白質。
2、現象:單分子層面積是膜面積的2倍結論:磷脂雙分子層。
3、現象:暗亮暗結構。
結論:三層結構,靜態統一。
4、現象:雜交細胞膜蛋白流動。
結論:膜上分子有流動性。
二.流動鑲嵌模型(圖)。
在生物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比較和歸類的方法、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綜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識的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把知識的各個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兩者密切聯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綜合,就會見木而不見林;只綜合不分析,又會只見林而不見木。
2.比較和歸類的方法。
比較是把有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比較一般遵循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尋找出知識之間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在尋找出了事物之間相同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歸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思維方法。生物學習中常采用兩種歸類法:一是科學歸類法,即從科學性出發,按照生物的本質特性進行歸類;二是實用歸類法,即從實用性出發,按生物的非本質屬性進行歸類。
3.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
系統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制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理。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法,抽象可以有兩種水平層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抽象;二是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是將有關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聯系起來的一種思維方法,它也有兩種水平層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種是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一、相關概念:
1、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2、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要借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3、主動運輸:物質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
二、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比較: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第二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相關概念:
1、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2、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3、肽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4、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5、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6、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ch—cooh)。
三、氨基酸結構的特點:
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五、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1、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
5、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六、有關計算:
1、肽鍵數=脫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目-肽鏈數。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肽鏈數。
第三節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1、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于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第四節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一、相關概念:
1、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2、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二、糖類的比較:
一、相關概念:
1、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別,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2、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的許多化學反應。
3、酶:是活細胞(來源)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一類有機物。
4、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發現:
1、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用實驗證明: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化學實驗證明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4、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質:
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合成酶的場所主要是核糖體,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數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許多;。
2、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3、酶需要較溫和的.作用條件: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教材中提供的歷史文獻,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并在此基礎上能對其種類、部門、管理等方面進行列舉。
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對“工官”制度作進一步認識;同時,能對所涉及的手工業專有名詞進行探究。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養成閱讀歷史文獻的習慣,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借助歷史文獻進行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征,了解其生產的意義和局限性,進行合理的辯證思維和創新性探索,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結合課本中所提供的歷史圖片和內容以及手工業發展的數據,鼓勵學生進行推理和論證,提高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結合地圖,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手工業中心的地理分布,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感和觀察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中所提供的歷史文獻和圖片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大膽的想像、合理的推理和主動的探究。并嘗試運用觀察法、閱讀法(包括歷史文獻、地圖等)、訪問法和調查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探究和思考。
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則對歷史事件進行歸類;同時,設計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對討論過程和結果以及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恰當的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知道中國古代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技術和完備的手工業部門,中國的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從而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我們偉大祖國與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
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地區,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訪談,增加對古代手工業成就的切身感受。
通過書中文獻、歷史圖片和地圖對中國古代的手工業文明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熱愛科學的精神。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共分為五個目。第一目,從總體上詳細地介紹了中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背景下手工業生產的基本情況,并說明中國傳統社會是建立在以小農為經營主體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事實。農戶以耕作為主,兼營副業,在中國傳統農耕社會是比較普遍的。手工業的生產規模和經營形式,因此受到限制。
第二目,介紹了西漢手工業的“工官”制度和后來“匠戶”的產生。并說明“工官”制度的延續,使得技術水準較高的手工業局限于為帝王貴族服務的范圍里,技術發明和革新不能服務于社會,新技術難以廣泛推行。在“匠戶”制度下,工匠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能力受到限制。
第三目,介紹了中國古代紡織業的發展歷程和成就以及在世界上所產生的影響。說明當時絲綢制品主要為上層社會所消費,勞動人民在紡織品方面的消費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
第四目,介紹了中國古代冶鑄業的發展。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開始使用銅器。商代的青銅器文明高度發達。春秋時期出現鐵器,中國生鐵和塊煉鐵大體同時出現。中國古代的冶鐵鼓風技術較早就進入了成熟期。
第五目,介紹了中國古代陶瓷業的發展。說明中國原始時代的彩陶就已經表現出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從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是從陶到瓷的過渡階段。中國古代的制瓷業高度發達,地域分布較廣,在世界上影響深遠。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難點: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當時的社會經濟形態上去理解手工業的發展,可以適當地借助歷史文獻法和講解法,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進行探究。
(三)問題解答。
[想一想]中國古代宮廷工藝品和民間用品相比有哪些差異?
答案提示:(1)生產機構不同:宮廷工藝品由專門的官辦皇家工場生產,而民間用品由普通的民間工場生產;(2)用途不同:宮廷工藝品除供日常使用外,還供藝術欣賞,而民間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3)管理機構不同:宮廷工藝品從生產到使用都由專門的官僚機構管理,而民間用品則不是這樣;(4)工藝水平不同:宮廷工藝品的生產水平是全國的,而民間用品則沒有那么高的水平;(5)生產者的身份不同:宮廷工藝品的生產者幾乎沒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務范圍只限于宮廷,技術發明不能服務于社會,而民間用品的生產者則不受人身限制,技術的發明直接服務于社會;(6)價值不同:宮廷工藝品造價昂貴,而民間用品則價格低廉。
[議一議]。
1.運用我們從古代詩文、戲曲、民間傳說中已經學到的知識,舉例說明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狀況。
答案提示:戲曲“黃梅戲”中董永和七仙女的“男耕女織”的劇情,就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典型體現。
答案提示:譯文:禹在涂山召集諸侯,有許多諸侯手執玉器和絲帛參與盛會。這說明物質生產比較貧乏的禹的時代,絲織業的生產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然而,在中國古代絲綢是貴重織物,往往為貴族所專有。
[自我測評]。
在地圖上標示出定窯、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和耀州窯的大體位置。
答案提示:它們的所在省份是:定窯——河北、均窯——河南、景德鎮窯——江西、龍泉窯——浙江、耀州窯——陜西。
[材料閱讀與思考]閱讀《顏氏家訓》中的一段話,思考中國傳統農戶是怎樣實現消費的基本自給自足的:
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殖之物也。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但家無鹽井耳。
譯文: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來源于莊稼,穿的衣服來源于桑麻。蔬菜果類是園子里生產的;雞豬等畜類是圈養的。至于住的房屋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燃料和照明所用燈燭,無一不是勞動經營所得。所以,能守住家業的人,即使不出門生存所需的東西都有了,只是家中沒有鹽井而已。
答案提示:因為中國古代長期以來都處于自然經濟狀態下,這就造成了中國的傳統農戶基本不和外界發生關系,尤其是商品交換關系;他的日常所需,諸如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通過土地來直接或間接地獲得。其中“桑麻以衣”以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等,都是手工業生產所得。
[知識鏈接]“匠戶”和“匠籍”
明代學者王守仁設計“十家牌法”,關于“匠戶”寫道:“匠戶則云某里甲下某色匠?!笨芍硲艄芾淼男问?。
(四)教學評價建議。
[評價目標]了解學生的歷史歸納、概括能力和觀察能力。激勵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之奠定更好的學習基礎。
[評價方法]測驗法、活動法。
[評價過程]。
在本課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就本課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測驗以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主要形式可以是筆試。要把歷史知識和歷史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考查,不僅考查學生再現知識的能力,更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應當重視對中國古代手工業的基本特征的考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根據教學內容,通過作業或制作歷史圖表來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從而有助于所學歷史知識的掌握。進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
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歷史遺跡,如各地有名的瓷窯等。參觀結束后,要求學生寫出參觀報告,教師以此對學生進行評價。
[評價總結]本課的內容適合用各種評價方法。在此只用了兩種,來檢測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變化和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方法。
[崔是與《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的作者崔是,生活在東漢中晚期之間,生年不詳,卒于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出生于當地一個“清門望族”之家,祖駟,父瑗,雖未居顯位,然均有文名。中年以前居家。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由原郡薦舉,出仕為郎。同年轉為議郎。不久(約元嘉元年以后,延熹二年以前,即公元151—159年之間),出任五原太守。任內勸導當地人民種麻和發展家庭紡織業,并整頓邊防,卓有成效。因病去職,再任議郎。大約延熹六年(公元163年),鮮卑犯邊,被任命為遼東太守,因母喪未竟就職。以后,大約永康元年(167年)底到建寧二年(169年)之間,被任命為尚書,“以世方阻亂,稱疾不視事。數月免歸”。為官清廉,去世時,“家徒四壁立,無以殯斂”。他是當時與蔡邕齊名的的學者,兩次任議郎期間,均參與在“東觀”(東漢的國家藏書館)撰修《漢紀》、審定《五經》等工作?!八?、論、箴、銘、苔、七言、祠、文、表、記、書凡十五篇?!贝碜魇恰墩摗芬粫?,“指切時要,言辯而確,當世稱之”(《后漢書?崔是傳》)。
《四民月令》作為一部家庭經營手冊,主要是根據當時農業生產的實況來設計的,但其中也融會了作者的政治觀點和經濟思想。
《四民月令》成書后,流傳甚廣。
新中國建立后,農史工作者把《四民月令》的整理研究當做整理祖國農業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1965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石聲漢的《四民月令校注》。1981年,農業出版社出版了繆啟瑜的《四民月令輯釋》。這兩個輯佚本均以《玉燭寶典》為主要根據,廣泛汲取《齊民要術》和各種類書中的有關資料,參考各種輯本,盡量做到不漏輯、不誤輯,對所輯原文作了詳細??焙妥⑨?,并分別在“附錄”和“序說”中分析了崔是的生平、思想和《四民月令》的內容與價值。他們的工作比前人大大前進了一步,為對《四民月令》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作為反映東漢末年地主經濟和社會生產生活的珍貴資料,《四民月令》亦為史學界所重視,視作重要的研究對象。
《四民月令》的主題,是按一年十二個月,將一個家庭中的事務,作有秩序有計劃的安排。這些家庭事務,可以區分為三類:一是家庭生產和交換;二是家庭生活(其中又包括祭祀、醫藥養生、子弟教育、住房和器物的修繕保藏等方面);三是社會交往。
《四民月令》所載家庭事務雖然牽涉面廣泛,但有關家庭生產和交換的內容是最多的。在家庭生產當中,大田作物栽培、園圃作物栽培、林木種植和利用、畜牧、采集,都屬于廣義農業的范疇,其中種植業尤其是糧食作物種植業占居主導地位。在家庭手工業中,桑蠶紡織是與農業相結合的特殊的手工業生產項目,釀造和其他食品制作也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屬于農產品從生產轉向消費的重要一環。交換活動主要是農產品和家庭副業產品的賤買貴賣。因此,雖然《四民月令》不是專談農事的,更沒有具體論述農業生產技術的原理,只講什么時令應該做什么事情,但這些事情大多直接或間接與農業有關,《四民月令》整個按月安排的計劃中,中心和起決定作用的無疑是農事活動,這與后世專談節序的月令書不同,所以歷來都把它視為農書。
“四民”包括“士、農、工、商”,是指四種不同職業的編戶齊民?!八拿裨铝睢?,顧名思義,它按時令所安排的各項活動應該對“士、農、工、商”“四民”都是適用的;從《四民月令》的內容來考察,它的確有普遍適用的一面,并非只適用于哪一個階層。書中對各項農事的時間安排,如“三月桃花盛,農人候時而種也”;六月“趣耘鋤,毋失時”;十月“趣納禾稼,毋或在野”,只要是氣候條件相似的地方,當然對所有經營農業的編戶齊民都是適用的。其手工業和商業活動的安排亦然。
[自然經濟]。
自然經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它的基本特點是: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了直接滿足本經濟單位或生產者個人的需要。
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是由許多成獨立體系的經濟單位(如原始氏族公社、奴隸制莊園、宗法式的農民家庭和封建莊園等)組成的。每一個這樣的單位,除了主要經營農業(少數則是畜牧業)以外,還從事其他各種經濟活動:從采掘原料開始,直到最后把這些原料加工成消費品,都在本單位內部實現,和外界的經濟聯系很少。例如,在中國傳統社會,農民個體經濟就是一種自然經濟,它們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家庭成員按照性別、年齡所形成的自然分工,從事各種不同的勞動,如耕作、放牧、打柴、紡線、織布、縫紉以及制造工具等等。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選集》,第586—587頁)。農業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自然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
自然經濟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的產物。從有人類社會起,一直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以前,基本上是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品經濟只具有從屬和補充的作用。
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與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物質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很大的狹隘性和單純性。由于生產力低下,生產規模十分狹小,各個經濟單位又彼此處于分散、孤立的狀態,因此,因循守舊、墨守成規、閉關自守,也就成了這種經濟的必然具有的特征。
在向近代化邁進的時期,由于商品貨幣關系的迅速發展,自然經濟逐漸趨于瓦解,并終于為資本主義經濟所代替。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占統治地位的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生產,自然經濟只是作為一種落后的經濟殘余而存在。不過,在殖民地和附屬國里,由于資本帝國主義的長期控制和奴役,社會生產力得不到充分的發展,自然經濟仍然被大量保留下來。
[匠戶制度]。
蒙古統治者在其初期掠奪戰爭中,把從中亞各地和中原地區俘獲的手工藝匠人集中起來,加以利用。這些工匠成為元代初期官營手工業中的主要勞動力,他們的身份同于工奴。大規模戰爭結束后,元政府采取拘括戶口的辦法來控制工匠。工匠的戶籍,編入另冊,稱為匠戶。
元代匠戶主要有兩種,為軍隊生產,受軍隊管轄的是軍匠;為各局院生產,受局院管轄的是官局人匠,總稱系官人匠。此外,還有受各貴族王公直接管轄的,稱投下匠戶。匠戶名義上不再負擔其他科差,每月并向政府領取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消費品,大致是每人米三斗、鹽半斤。家屬只供給四口,大口每月二斗五升,小口一斗五升,超過四口的,不予供給。由于長官的克扣,經常還不能夠完全領到手。所以工匠們常是“衣食不給,致有庸力將男女質典者”。
匠戶的職業是世襲的,非經放免,子孫不能脫籍。官局中的勞役完全是強制性質的,這就是所謂“匠不離局”。
在這種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工匠們經常用逃亡和怠工等形式來進行反抗。由于工匠們的反抗,官局手工業各部門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差,有時不得不采用差派民間工匠到官局手工業部門中勞動的辦法來解決技術、勞力缺乏的問題。
明代沿襲了元代的匠戶制度,將人戶分為民、軍、匠三等。其中匠籍全為手工業者,軍籍中也有不少在各都司衛所管轄的軍器局中服役者,稱為軍匠。從法律地位上說,這些被編入特殊戶籍的工匠和軍匠比—般民戶地位低,他們要世代承襲,且為了便于勾補,不許分戶。匠、軍籍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需經皇帝特旨批準方可,隸匠、軍籍是不得應試躋身士流的。輪班匠的勞動是無償的,要受工官坐頭的管制盤剝,工匠以怠工、逃亡等手段進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制定了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以銀代役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輪班匠一律征銀,政府則以銀雇工。這樣,輪班匠實際名存實亡,身隸匠籍者可自由從事工商業,人身束縛大為削弱。明中期開始的逐步深化的匠役改革無疑促進了民間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到了清代,持續了4個半世紀的匠戶制度正式終結。
[中國早期蠶絲生產]。
中國是最早發明養蠶織絲的國家,傳說其發明者是黃帝的妻子嫘祖。她用蠶絲織造絹帛,使人們有了衣裳。絲織品比葛、麻類纖維織出的粗布具有無法比擬的優點。
把傳說與考古加以印證,說明中國蠶絲的出現確實不下五千年的歷史。近年考古學家在良渚文化(距今約5250—4150年)遺址中發現了不少絲綢的物證。如在吳江梅堰袁家棣出土的一件陶壺的下腹部刻有五條頭向一致的蠶紋,其形態與現代家養桑蠶酷似,證明當時已經飼養了桑蠶。錢山漾遺址中還出土了絹片、絲帶和絲線。經鑒定,原料都屬家蠶絲。絲帶寬0.5厘米,是由30根單絲分10股編織而成的圓形帶子。絹片的經緯密度為每平方厘米48根,可能是先繅而后織,推測是用水平式腰機織成的。這說明早在四五千年前中國的絲織業已達到了一定水平。
家蠶絲又叫桑蠶絲,與野生柞蠶絲、葛麻絲不同,是桑蠶化蛹前吐的絲,顏色潔白,有光澤,手感柔軟。一只桑蠶能吐800—1500米天然纖維?,F代家蠶個體大,吐的絲也粗。古代的家蠶形體小,蠶絲纖維偏細,所以當時用增加經緯絲數來達到絹織物的密度。桑蠶的飼養及先繅后織技術的發明確實是中國古代一項很了不起的創造。
[西漢的絲織業]。
西漢時期的紡織技術有很大的提高。當時,長安和臨淄(山東淄博市)是全國絲織業的中心。長安設有東西織室,臨淄和陳留襄邑(河南睢縣)等地設立了大規模的官營作坊,作坊的織工常達數千人之多。在絲織業發達的城市里,也有富商大賈經營的作坊。農民家庭則主要是紡織自己穿用和繳納賦稅的麻布、葛布和絹帛,有時也出售一小部分紡織品。
絲織品的種類很多,官營作坊以生產比較貴重的錦、繡、紗觳為主。1972年,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絹、紗、綺、錦、起毛棉、刺繡、麻布等絲麻織品,這些絢麗多彩的高級絲織物,用織、繡、繪、印等技術制成各種動物、云紋、卷草及菱形等花紋,反映西漢的紡織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特別是一件素紗禪衣,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其重量僅49克,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西漢帛畫和漢畫像石中已有單錠紡車的圖像。特別是1956年在江蘇銅山洪樓出土的畫像石上面刻有幾個人物在織布、紡紗和調絲操作的圖像,展示了一幅紡織生產的生動情景。
西漢時不僅有紡紗的工具,而且出現了織布機。秦漢之際,斜織機在南北方地區已經比較普遍,在農村廣泛地采用了腳踏提綜的織機。同時還有織造提花織物的機械——提花機,提花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漢錦是漢代織物水平的代表,是多彩織物。經對絲織品的化學分析,知道是用茜草素和藍靛作染料,可染成綠、紅等色。這比戰國時的染色工藝提高了一步。
[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在湖南長沙市東郊五里牌,為一馬鞍形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徑30米左右。原來以為是五代楚王馬殷的墓葬,1972—1974年相繼發掘,先后出土3座西漢墓葬。據考證,這是西漢初期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結構非常宏偉復雜,其中一、三號墓棺槨葬具保存完好。一號墓由墓頂至槨室深達20米。槨室構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槨(外槨、中槨、內槨)、三棺(外棺、中棺、內棺),以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約1萬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達60—130厘米。棺內女尸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為國內所僅見。隨葬物品非常豐富,達3000余件,有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竹簡、竹木器、木桶、農畜產品、中草藥等。其中覆蓋在內棺上的一幅彩繪帛畫,花紋鮮艷,色彩絢麗,畫面內容想像豐富,是中國現存2100多年前的絲織品繪畫珍品。另外,一號漢墓中出土了大量西漢初年的絲麻織品,有許多錦、綺、菱紋羅等精美的提花織物,還有凸版彩色套印的印花紗以及多次套染與媒染相結合染成的織物,據分析共有三十六種色相,反映了西漢初期紡織和印染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根據漆器款識、封泥、印章等推斷,一號墓為漢侯利蒼之妻,二號墓為利蒼本人,三號墓是利蒼之子。3座墓葬的時間相距20多年。又據考證,侯系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封,四年(公元前191年)即廢。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如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證,其原書比《黃帝內經》(成書于春秋戰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藥物計240多種。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段迨》健返陌l現,補充了《內經》以前醫學的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出土文物后移至湖南省博物館陳列,三號墓坑則仍保留原樣,以供中外游人參觀游覽。
[青銅時代]。
青銅是銅與鉛、錫的合金。紅銅又稱純銅。由于銅礦石與其他有色金屬礦常常是伴生的,所以紅銅中常含有鉛、錫等金屬。一般稱錫含量低于2%,鉛含量低于3%的銅為紅銅。紅銅的熔點為1083℃,鑄成的器物硬度差,鑄造過程中的流動性也不好,冷卻時收縮性也較大。但加入錫、鉛以后,其性能可以改善。例如:加入10%的鉛,熔點可降低43℃;加入10%的錫,熔點可降低73℃;若加入20%的錫,熔點可降低193℃。同時,布氏硬度也可以提高。紅銅的布氏硬度為35,加入5%一7%的錫,布氏硬度就增高到50—65,加入9%一10%的錫以后,布氏硬度可達到70—100。另外,加入鉛和錫以后,鑄器時可使銅液的流動性得以改善,使青銅器表面的裝飾花紋獲得清晰的效果。
商代除了鉛青銅(銅鉛合金)和錫青銅(銅錫合金)外,還出現了銅鉛錫三元合金。大約在商王武丁前后,古代工匠已經掌握了這種三元合金工藝。這比西方要早好幾個世紀。
一件銅器的鑄造需要經過以下的工藝流程:(1)制模,即將要制作的青銅器先用泥塑出模子,有花紋的要刻出花紋;(2)從泥模上翻制外范;(3)將泥模刮去薄薄一層,使之成為范芯;(4)范芯與泥模先陰干,然后用高溫烘烤;(5)將陶范與范芯組裝起來,并予以固定;(6)澆注銅液;(7)拆去陶范與范芯;(8)修整、打磨毛刺。這時—件金燦燦的銅器就鑄造出來了。
在完成上述程序后即可獲得一件銅器的稱為渾鑄法。但有些銅器造型奇特,如四羊尊的肩部有四只形象生動的羊頭,用渾鑄法不能鑄成。于是工匠們用分鑄法,先鑄出附件(羊頭),再在鑄造器身時,將它們鑄接在一起;也有的是先鑄器身,再將附件與器身鑄接在—起。這種分鑄技術在商代已被工匠們熟練地掌握,所以鑄造出許多精美、奇特的銅器。泥范分鑄方法的應用,開創了與古代西方不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范鑄技術,這是三千年前中國工匠的杰出創造。
青銅文化即青銅時代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大約從夏代開始,中國進入青銅時代。到了商代,青銅器的應用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由于青銅工具的銳利遠勝于石器,加以當時的鑄造技術可以制作出適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種手工工具和農具,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因此,擁有眾多人口的都邑出現了。在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宮殿;修造大型王陵;構筑起城垣與壕溝之類的防御設施。在都邑與各地之間有馬車與舟船等交通工具相連接;還出現了鍥刻的甲骨文,用于記錄社會生活中的事件;天文、歷法、醫學等科學也發展起來。青銅工具用于采礦業,可以采出更多的礦石。冶煉業發展的結果,反過來又促使青銅鑄造業的發展。這種良性循環,使中國的青銅時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它所創造的燦爛的青銅文化,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中國古代冶鐵業]。
中國古代冶鐵業興盛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春秋戰國之際進入鐵器時代,鑄鐵件大量用于制作農具、手工工具等。公元前221年秦統—中國后,設“鐵官”管理冶鐵業。到公元前119年的漢武帝元狩四年,共在大河上下、長江南北的39個郡內的49個產鐵地區設有鐵官。到唐代,全國共有鐵礦104處。公元810年前后,鐵的年收入量約為200萬斤。到宋代,全國冶鐵場所分布于36個州,年總收入量達到550萬斤,其中的74%集中在今河北的邢臺、磁縣兩地。元明時代,中國官鐵收入大幅度增長,元初達到1000萬斤/年,明初更達到1800余萬斤/年。同時,冶鐵業重點南移到江西、湖廣地區。公元1395年的明洪武28年,官庫存鐵達3700余萬斤。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停辦官冶鐵,讓民間自由開采,官府只按2/30的稅率收稅。至清代,大型鐵場集中在廣東佛山和陜西漢中2處。佛山的冶鐵工人曾多達3000人。漢中鐵場有大小分廠幾十處,大廠有2000—3000人,小廠有數百人至千余人不等。
中國鑄鐵冶煉技術所以能夠比歐洲早1900年發明,并且很早推廣應用,主要由于繼承和發展了青銅冶鑄技術,并運用了長期累積的豐富經驗。遠在商代和西周時代,青銅冶鑄技術已有很高水平,商代已能鑄造大型青銅器如“司母戊大方鼎”,西周已能鑄造大型青銅器如“大盂鼎”、“大克鼎”等。春秋時代已使用高大的圓錐形煉銅豎爐,高達1.2到1.5米左右,爐缸有一或兩個鼓風口,有著鼓風設備,因而到春秋后期,冶鐵鼓風爐有重大的進步,已能鑄造大型鐵器用來頒布成文的刑法。公元前513年,晉國曾在國都征收“一鼓鐵”的軍賦,把成文的刑法(即當時所謂“刑書”)鑄在鐵鼎上頒布(《左傳》昭公29年)。
我國冶鐵技術的進步是和冶鐵鼓風爐的改進分不開的。由于冶鐵手工業積累了經驗,擴大了煉爐,加強了鼓風設備,使得煉爐的溫度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也就改進了冶鐵技術。當時冶鐵煉爐上的鼓風設備是一種特制的有彈性的大皮囊,這種大皮囊的形式和當時一種盛物的叫做“橐”的皮囊相類似,兩端比較緊括,中部鼓起,好似駱駝峰。在這個大皮囊上有把手,用手拿把手來鼓動,就可把空氣中的氧不斷地壓送到煉爐鼓風管中,以促進煉爐中木炭的燃燒,從而提高煉爐的溫度。這時冶鐵的煉爐叫做“橐”。鼓風的大皮囊因為形式像橐,就稱為“橐”。那個煉爐的鼓風管的裝置,因為和一種稱為“篇”的管樂器差不多,就稱為“篇”。這種鼓風設備也總稱為“橐篇”。
1953年河北興隆燕國冶鐵遺址出土大批鐵質鑄范,包括六角梯形鋤范、雙鐮范、斧范、雙鑿范、車具范等,大多數是復合范,構造復雜,制作精美,說明這時鑄鐵的鑄造工藝已達到相當完美的程度。從六角梯形鋤范使用鐵內芯來形成鋤柄孔的辦法(即通過鋤范壁插入一根鐵芯子)來看,說明當時冶鐵手工業工人已掌握了相當熟練的操作技術。鐵范本身是白口生鐵的鑄件,又是鑄造鐵器的模具。這樣用鐵范來鑄造鐵器,可使鑄件形狀穩定而精致,并可連續使用,不致像一般陶范那樣用一次就要毀壞,其生產效率就可以提高很多。
戰國時代開始廣泛使用鑄鐵的工具,但是早期的鑄鐵,是質脆而硬的白口鐵,很容易折斷,不耐用。因此,當時勞動人民從生產實踐中創造了兩種柔化鑄鐵的技術:一種方法是鑄鐵件的可鍛化熱處理,經過氧化脫碳并析出部分石墨,使成為白心可鍛鑄鐵。到戰國晚期,出現了黑心可鍛鑄鐵,是經過長時間加熱退火而成,韌性比白心可鍛鑄鐵高。
另一種方法是經過加熱氧化,對鑄鐵進行脫碳處理。在脫碳不完全時,鑄件外層已成為鋼,內層還是鑄鐵,成為一種鋼和鐵同存于同一工具中的復合組織;在脫碳較完全時,白心組織消失,鑄件組織全部由鐵變成鋼,但還保存有鑄件的特點(具有縮孔、氣眼等特征)。
當時還利用控制退火辦法,創造了表面為低碳純鐵、中心為硬度高的鋼質復合鑄件,使用中把表面層磨損,露出中間層作為刃口,解決了某些工具要求有堅硬鋒利耐磨的刃口而又具有韌性的矛盾,這種方法在戰國后期,北起燕趙、南達楚國的范圍內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鐵工具的功能。
我國鑄鐵柔化技術的發明要比外國早2000多年。歐洲到18世紀才有白心可鍛鑄鐵,19世紀美國才開始熔制黑心可鍛鑄鐵。我國這項鑄鐵柔化技術的發明,對于當時鐵工具的廣泛使用,對于促進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湖北大冶銅綠山遺址]。
湖北大冶銅綠山遺址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規模的采煉工場。這個遺址長2公里、寬1公里,發現有古礦井、冶煉遺址和煉銅爐。古礦井分為豎井、斜井、水-三種,深入地下40至50米,坑道用木架支撐,井下有排水系統和通風設施。在不同期的井內出土的開采工具有:木質的錘、鏟、鍬、鉤,船形木斗,銅質的斧、錛、鑿、鋤,鐵質的斧、錘、鋤、耙等。古礦井附近的冶煉遺址,地表覆蓋著大量爐渣,總重量約達40萬噸左右。煉爐則為豎爐,它由爐基、爐缸、爐身構成,有風溝、風口、金門,作鼓風、排渣和出銅液使用。爐壁各部位用不同的耐火材料建造,礦石被碎成3至4厘米的球狀,加入溶劑配料后入爐。模擬試驗表明,爐溫可高達1200℃,銅塊含銅91%一93%,爐渣含銅量0.7%。為研究古代冶煉技術提供了可靠資料。
簡述動物細胞培養的過程、條件及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細胞的基礎知識,分析細胞工程的理論基礎;。
2.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的嚴密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細胞培養的學習,體會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關注細胞工程研究的發展和應用前景。
二、教學重難點。
動物細胞培養的過程及條件。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展示兩幅燒傷程度不同的病人圖片。
師:俗話說:“水火無情”,火災過后,都會有燒傷病人。在治療燒傷病人時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燒傷病人的健康皮膚進行自體移植,但對一個大面積燒傷的病人卻無奈,用他人的皮膚來源不足,而且會產生排異反應。怎樣獲得大量的自體健康皮膚呢?這個難題,動物細胞工程為我們找到了解決辦法。
生:(異口同聲)想。
師:那就讓我們一同乘坐宇宙飛船到太空去遙望我們的地球吧!
生:閱讀課文。
師:生活在這樣一個異常美麗的地球上,我們一定會感到非常幸福。今天就讓我們。
一起來關注一下身邊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環境,以進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講授新課。
師:大家看屏幕上展示的幾張照片,你們熟悉嗎?
生:那是我們校園的不同地點。
1指出學校教學樓。
2指出教學樓前的花壇。
3指出校園旁邊的稻田地。
4指出操場上訪的藍天、白云。
5指出水房子的一角。
師:在我們熟悉的校園中你能找出那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嗎?
生:教學樓、藍天、白云和水是非生物,因為它們沒有生命?;▔锏母鞣N花草,蜜蜂,蝴蝶,蜻蜓,水稻,青蛙是生物,因為它們是有生命的。
生:不對。我認為水也是生物。
生:水是非生物。(學生觀點出現不一致)。
生:是。
師: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后分組討論:
包括金魚在內的生物都有哪些特征?
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們需要什么條件才能存活?
生:金魚能進行呼吸。人和其他動物也能呼吸。比如:鯨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師:很好。那么,植物能呼吸嗎?
生:金魚要吃水藻等食物。其他的生物也要吃食物以補充營養。
師:植物是怎樣吃食物的?
生:植物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機物。
師: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生物只有在營養充分的情況下才能健康的成長。尤其是我們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階段,更應該注意營養的合理攝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生物對吃進的食物能全部吸收嗎?
生:不能。除了吸收外,還要產生一些廢物排出體外。
師:生物排出體內廢物的途徑是什么呢。
生:學生討論。人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將廢物排出體外。
金魚可以通過呼吸、排尿排出體內廢物。
師:那么植物也是通過出汗、排尿?
生:植物通過落葉能帶走一部分廢物。
生:植物通過蒸騰作用還能帶走一部分廢物。
生:植物也能通過呼吸排出廢物。
師:同學們回答的比較全面。
現在,看我伸手抓金魚時,它是乖乖的讓我抓嗎?
生:不是。而是逃跑。
師:這是生物的什么特征?
生: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
師:你們能舉出其他的例子嗎?
生:獅子發現獵物后迅速追擊;斑馬發現敵害后迅速奔逃。
生: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子會合攏。生:小貓眼睛的瞳孔到了中午變成一條縫,到了晚上則變得很圓。
生:豬籠草的小葉片受到某種小動物的刺激時會自動關閉。
生:向日葵總是向著陽光生長。
生:種子播下后,根總是向下,而莖總是向上。
師:看來同學們對這部分知識已經掌握的很好。那么,金魚還有什么特征?生:金魚還能由小長大,如果是雌的,還能產卵,繁殖下一代。
師: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很多,除了產卵繁殖外,還有哪些繁殖方式?
生:有產仔繁殖,如:貓、狗、豬。
師:這實際上叫胎生,是哺乳動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又是怎樣繁殖的?
生:有的植物是用種子繁殖,有的植物是用莖繁殖,還有用根和葉繁殖的。
生:金魚還會睡眠休息。
生:金魚有一定的壽命。其他的生物也有一定的壽命,如: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植物是龍血樹,有8000多歲。
生:生物還能自衛,有的生物能產生毒素,特殊的氣味或披針帶刺等等。
師:同學們觀察的非常仔細,所以說的很準確,希望同學們今后更要注意觀察我們身邊的生物,從而得出更多更新穎的建議。
師:你自己是否也具有這些特征呢?請你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征嗎?
生:我也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鞏固練習。
生: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鐘乳石是非生物。
珊瑚蟲是生物。
珊瑚是非生物。
師:學完這節課,你們該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那么,水是生物嗎?
生:學完這節課,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有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進行新陳代謝,有生老病死,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活動有規律,可以適應環境,還可以影響環境……..所以水不是生物。
生:不會。因為它們和我一樣都是有生命的。
師:讓我們共同去珍愛生命,保護生命,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教學目的:1.舉例說出區域的特征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3.以某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重點:1.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分析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1.區域的特征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簡述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后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提高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提高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過程。
難點:氨基酸形成蛋白質過程和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設問: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接著,ppt展示兩組圖片:(1)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它的蛛絲的強度非常的高。(2)熒光水母的圖片,熒光水母因為它體內的“熒光蛋白”,使得它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蛋白質有什么樣的結構?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課題)。
(過渡)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二)資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擁有4種氨基酸,讓學生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1)四種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組成?有什么共同特點?區別是什么?
(2)如果將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嘗試歸納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種氨基酸都由c、h、o、n四種元素組成,每個分子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羧基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共同點);r基不同(不同點)。
教師邀請兩位學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并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后總結,并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三)動手操作,演示蛋白質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讓一組學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嘗試怎樣才能連接起來。學生會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問:
(1)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2)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3)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4)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還能繼續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用表格的形式)。
創設情景:觀看蛋白質形成的flash動畫。
課件展示:胰島素的空間結構。
師生共同探討歸納蛋白質的形成過程。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活動:將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同學相互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并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氨基酸種類不同;氨基酸數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順序變化多端;多肽鏈盤曲折疊形成的蛋白質空間結構千差萬別。)。
(五)鞏固新知,歸納總結概念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概念圖。
(六)作業拓展。
課后調查資料:科學上第一個人工蛋白質的誕生和“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研究進展及成就。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和結構通式。
二、蛋白質結構的形成。
三、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文檔為doc格式。
。
1.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角度欣賞人物,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2.理解小說折射出的時代信息。
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角度欣賞人物,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三課時
一、導語設計
對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們來說,也許他們從小就有一個疑問:山外是什么?也許祖祖輩輩有著同樣的回答,山外還是山。然而幸運地是小山村臺兒溝人們的生活因為一列火車而發生了變化,從那以后,他們知道了山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鐵凝將為我們展現這一劃時代的變化。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我們一起來學習鐵凝的抒情小說《哦,香雪》。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這篇小說是發表于《青年文學》1982年第五期,并獲得1982年全國最佳短篇小說獎。作者鐵凝,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夜路》,中短篇小說集《沒有紐扣的紅襯衫》《鐵凝小說集》。
《哦,香雪》寫的是一列火車經過小山村臺兒溝時,帶給以香雪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種種沖擊,以此折射出受現代文明沖擊的農村蹣跚前進的身影。小說借臺兒溝的一角,寫出了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從歷史的陰影下走出,擺脫封閉、愚昧和落后,走向開放、文明與進步的痛苦與喜悅,構思巧妙,表述獨特,語言精美。在小說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突現了作品的抒情風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麗的小說和一群美麗的姑娘。
三、復述故事情節(小說主要通過哪幾個故事情節表現的呢?)
(火車來之前……火車來之后……)
1引子:火車開進小山村。
2開端:精心打扮,等待火車,尋求新奇 。
3發展:準備雞蛋,爬上火車,換取鉛筆盒。
4高潮:愿望實現,換取鉛筆盒,徒步返回。
5結局:深夜歸來,姊妹相遇,共同歡呼。
這位同學復述得很好,火車的經過給一向寧靜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們尤其是以鳳嬌和香雪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瀾。
“哦,香雪”是一個有詩意的標題,同時我們也可以從標題體會到作者對香雪這個人物形象傾注了贊嘆、喜愛之情。
四、感知課文,討論把握幾個問題
2、 火車開進深山以后,臺兒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山村里的姑娘們都有著怎樣的表現?)
明確:臺兒溝以往的寧靜被攪亂了,這群姑娘都因為火車的經過而攪亂了年輕的心?!肮媚飩儎偘淹盹埗松献谰突帕松?,心不在焉地胡亂吃幾口,扔下碗就開始梳妝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飾和容貌……就朝村口火車經過的地方跑,香雪總是第一個出門,隔壁的鳳嬌第二個就跟了出來?!比ビ幽橇兄煌R环昼姷幕疖嚨牡絹?。
她們對山外的東西全都充滿了好奇:一個發卡、一塊比指甲蓋還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書包、一個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都會帶給她們熱烈的話題和美妙的遐想;在這好奇與向往的目光里,還融入了少女對未來生活的個人夢想。
起初是觀望議論,后來就做生意換一些發卡、紗巾之類的裝飾品,再后來想換一個鉛筆盒,最后為換一個鉛筆盒香雪還登上火車走出了三十里路。
賞析人物形象
1、 香雪與其他姑娘們的表現有什么異同?
明確:相同點:香雪與其他姑娘們一樣,表現了她們對山外世界的關注,對美的十分熱烈地向往和追求。
不同點:鳳嬌,忙著看頭飾、手表,和“北京話”做買賣。她注意到的不是婦女頭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蓋還小的手表??偸怯秒u蛋、紅棗等土產換回自己喜愛的發卡、紗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龍絲襪。
香雪在她們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車廂里的學生書包、鉛筆盒之類的文化用品??释靡换@子雞蛋換一個班上其他同學都有的自動鉛筆盒,打聽北京的大學、配樂詩朗誦、鉛筆盒,渴望交換鉛筆盒。
2.提問:香雪為什么會有這種與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現呢?
直接原因:因為香雪是臺兒溝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學有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們常常取笑她。因此香雪非常地希望能擁有和她一樣的鉛筆盒。所以當她看到火車上的學生有這樣的鉛筆盒時她就更加注意了。
3、提問:香雪的木制鉛筆盒是怎么得來的?
明確:那是她“當木匠的父親為她考上中學特意制作的,它在臺兒溝還是獨一無二呢?!?/p>
4、提問:那她為什么還要追求火車上的那個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呢?
明確:因為她的鎮上的同桌總是把自己那只寬大的塑料泡沫鉛筆盒擺弄得噠噠亂響。而且她們總喜歡問她一天吃幾頓飯。香雪后來明白,自己的木制鉛筆盒在她們眼里成了貧窮、落后、封閉的代名詞,她們是瞧不起她的貧窮,是對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視。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她想擁有和鎮上同學一樣的鉛筆盒,也想學著同桌那樣,把鉛筆盒“啪”地合得嚴嚴實實。
5、提問:那么香雪所追求的“那個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又代表著什么呢?
明確:這個鉛筆盒不僅是一個實物,它也是一種象征,是文化和知識,是她要求擺脫小山溝封閉落后生活的一種企盼,是對現代文明的一種渴求。
正因為如此香雪才會成為第一個走出臺兒溝的人,登上火車換取她渴望得到的鉛筆盒,
集體朗讀小說結尾香雪回家這部分,體會香雪的情緒變化和她眼中景物的變化,并想想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明確香雪情緒的變化:怕——不怕——猶豫——堅定
以上幾處景物描寫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圖畫,它在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背景的同時,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內心活動,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這一變化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它使香雪完成了由自卑、封閉、落后到自信、開放、進步的巨大心理變化,這一變化正是小說要著力表現的內容。
明確:這并不是因為她愛慕虛榮。
首先那個鉛筆盒主人一定要把鉛筆盒送給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雞蛋,但是,香雪在臨下車的時候還是悄悄地把雞蛋塞在女學生的座位下面了,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純樸的香雪。
其次,香雪覺得學生是在哄她……“臺兒溝再窮,也沒有白拿過別人的東西”……當她知道“北京話”有愛人時“替鳳嬌委屈,替臺兒溝委屈” ……“趕快下去,趕快回家,第二天趕快上學,……理直氣壯地打開書包”……在鎮上同學面前掙回她代表臺兒溝的高貴的自尊,她不要別人看不起她,她要從臺兒溝帶去和同學一樣的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掙回屬于臺兒溝的尊嚴。
7提問:你認為香雪身上具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她文靜、靦腆、清純、樸實(純樸)、誠實、自尊、執著、向往現代文明、熱愛家鄉,想改變家鄉面貌,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又有著崇高的精神追求。作者展示人物這種個性特點,不僅注重人物語言的描寫,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畫。
明確:不同的人物話語不同,潛臺詞非常豐富。鳳嬌說話大膽直率:“喲,我們小,你就老了嗎?”縮小年齡距離,暗示下文鳳嬌對“北京話”的非同一般的感情。香雪少言寡語,性格文靜靦腆,內心世界極其豐富?!澳莻€姑娘”雖沒名字,打趣鳳嬌的言談,潑辣性格分明不在鳳嬌之下。
紅花應由綠葉襯,作者首先為我們展現香雪的同伴——以鳳嬌為代表的一群山里姑娘,是為了襯托香雪的清純。香雪既是這群姑娘中普通的一員,又有許多和她們不同的地方。她們的雖然有著不同的表現,但是她們的目的都一樣,就是要換回自己需要的東西,只不過換的東西不同中學。
明確:因為小孩少不更事,他們的思想還很稚嫩;老者們已近垂暮,他們已經不再能擔負起臺兒溝的發展和興盛;而青年男人們雖然有年輕的思想,可以很快接受新興的事物,也有開創新氣象的勇氣。但男人一般比較獨立,他們很少成群結對地出門。但是從小說的創作需要來看,小說是通過一群女孩子來襯托香雪這個主人公,展示出這里的變化。其次,那些拿雞蛋換東西做買賣的事情一般只有女孩子才能做得來,小伙子一般從事體力勞動。另外,女孩子們的穿著打扮可以給人帶來一種清新的,充滿朝氣的感受,乘客在心理上更容易接納她們。
五、小結:孫犁評價《香雪》這篇小說時說:“……從頭到尾都是詩,它是一瀉千里的,紿終一致的。這是一首純凈的詩,即是清泉。它所經過的地方,也都是純凈的境界……”是的,這是一篇很美的小說,它為我們刻畫了香雪這樣一個清純、美麗,不沾一點塵雜,清澈透明,總能給人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感覺的女孩子。更難得地是她對知識,對現代文明充滿著渴求和執著,展現了山里姑娘淳樸自愛的心靈以及擺脫山村封閉、落后、貧窮狀況的迫切心情。
一、 簡介并導入:
這篇小說是發表于《青年文學》1982年第五期,并獲得1982年全國最佳短篇小說獎的小說。作者鐵凝,1957年生,河北趙縣人,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發表中短篇小說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夜路》,中短篇小說集《沒有紐扣的紅襯衫》《鐵凝小說集》。她以一個女作家的敏銳、細膩的藝術感受力,真摯美好的情致,對生活素材獨到的發掘和精巧提取,語言清朗睿智,作品蘊涵深摯,質樸優美。
二、閱讀分析并說明過渡語
小說主要寫了四個情節:
1、 姑娘們對“北京話”的議論;
2、 姑娘們與旅客做生意,過渡語是:哦,五彩繽紛的一分鐘,你飽含著臺兒溝姑娘們多少喜怒哀樂!
3、 香雪渴望有一個鉛筆盒,過渡語是:“也難怪,咱們香雪是學生呀?!币灿腥颂嫦阊┓直?。
4、 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愛的鉛筆盒,過渡語是:可是,那誘人的噠噠聲老是在耳邊響個沒完。
三、感知課文,討論把握幾個問題
1、 火車開進深山以前,臺兒溝是個什么樣子?
2、 火車開進深山以后,臺兒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臺兒溝以往的寧靜被攪亂了。姑娘們剛把晚飯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亂吃幾口,扔下碗就開始梳妝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飾和容貌后,就朝村口火車經過的地方跑,香雪總是第一個出門,鳳嬌是第二。起初是觀望議論,后來就做生意換一些發卡、紗巾之類的裝飾品,再后來想換一個鉛筆盒,最后為換一個鉛筆盒香雪還登上火車走出了三十里路。發生了有過程的變化。
3、 香雪與其他姑娘們的表現有什么異同?
香雪與其他姑娘們一樣,表現了她們對山外世界裝扮的關注,對美的十分熱烈地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香雪在她們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書包、鉛筆盒之類的文化用品。因為香雪是她們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識和追求使她與其他姑娘們的問題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樣,也正是這樣,原本膽小的她才能第一個登上火車,第一個走出這個山村,第一個對山外的世界有了認識的姑娘。文化知識和文化追求使她與別人不同,比別人的追求更高,顯得比別人更勇敢,更突出?!爸R就是力量”,這正是小說著力表現的內容,也是小說折射出來的時代信息之所在。
style="color:#125b86">《不言代價與回報》。
知識目標:懂得承擔責任會得到回報,但同時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有些責任即使不是自愿選擇的,也應盡力承擔好;了解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者事跡。
能力目標:能夠正確評估承擔的代價和回報,作出最合理選擇,能為自己選擇負責。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有足夠的勇氣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以積極的態度承擔那些不是自愿選擇而應該承擔的責任;崇敬那些不言代價與回報而無私奉獻的人,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衡量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
三、教學方法: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指導、活動情感激勵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什么代價什么回報。
1.第一個活動:“班委改選”
(1)、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展現情境和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2)、由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3)、教師總結:我們在承擔自己責任的時候,不僅對他人有好處,自己也可能獲得回報,如贏得自尊和自信,使自己獨立性更強,得到他人的承認等。但我們也要為承擔責任付出一定的代價,如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給自己帶來負擔,也有可能會因失敗而受到責備等。但我們不能因為害怕付出代價而不承擔責任,因為承擔責任是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注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交流。對承擔責任的代價和回報進行衡量和評估,不能憑一時沖動盲目做出決定。并不是要學生在承擔責任前斤斤計較,而是使學生在承擔責任時更加理性。
2.第二個活動:“對選擇的評估”
(1)、理解小柯面臨的幾種選擇,鼓勵學生設想其他可能的選擇。
(2)、對每個選擇從三個方面進行評估。
(3)、教師總結:每一種選擇都可能有相應的代價與回報,我們應該自己做出選擇。一旦我們做出自己的選擇,就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注意:對每種選擇可能產生的結果,學生會有不同的意見,教師易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同時調控好課堂的節奏。
3.第三個活動:“我的決定”
(1)、教師說明:盡管責任意味著付出,但作為成長中的青少年,我們要敢于主動承擔責任,學會承擔責任,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2)、請學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三個方面各選擇一個新的責任,制定履行責任的行動計劃,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具體落實。
注意:在本單元結束后,教師對這項活動落實的情況進行反饋調查,對按計劃履行自己責任的學生予以表揚。
二、我的承擔我無悔。
1.第四個活動:“小青的煩惱”
(1)、呈現情境和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2)、鼓勵學生發表意見,交流自己真實的想法。
注意:對承擔責任的深化。對于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自愿承擔的,也應該對此負責。這是學生認識的難點。
2.相關鏈接。
3.第五個活動:“弗蘭克的故事”
(1)、呈現情境和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2)、在全班逐一探討三個問題,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
(3)、教師總結:在我們的社會,有些人千方百計逃避自己的責任;有些人會努力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付出自己該付出的,得到自己該得到的;還有些人從來不計較個人得與失,盡心盡力的承擔著社會責任。我們應該唾棄第一種人,努力成為第二種人,對第三種人,如果我們不能成為其中一員,至少我們應該心懷感激,正是因為他們,我們的社會才更加美好。
注意:問題有一定難度,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不要急于要求學生回答;同時問題的答案也并不是的,學生的責任感有不同的境界,對問題的回答也并不相同,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不輕易否定。如果學生給予否定的答案占主流,教師要加以適當引導。
五、課堂小結:
學生談談學習本框后的啟示。(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自己在履行責任時的態度等方面來做答。
六、課堂作業:
可讓學生學會整理本框的知識點,并整理本課的知識結構體系。
七、板書設計。
《不言代價與回報》。
一什么代價什么回報。
1、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
2、做出最合理的選擇,擔當應負的責任。
3、承擔責任對個人的意義。
二我承擔我無悔。
1、主動承擔那些不可推卸的責任。
2、感激崇敬那些不計回報與代價,履行社會責任的人們。
八、教學反思:
1、充分利用課本有效資源及課本中的案例,設計了5個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地思考問題中探索質疑,學習知識,同時,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學會了主動學習,初步掌握了本學科的學習方法。
2、課堂師生互動比較成功,配合比較好。
3、課堂中學生能積極討論,思考,并回答問題,雖然答題語言不是很規范,但觀點闡述基本正確,這還需要教師今后做進一步引導。
需要改進之處:
1、教師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還不夠!
2、在學法指導上,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這個方面還需加強。
3、在知識的歸納總結這個方面的能力培養上做得還不夠。
1、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自由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
3、兩條遺傳基本規律的精髓是:遺傳的不是性狀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狀的遺傳因子。
4、孟德爾成功的原因:正確的選用實驗材料;現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再研究兩對或多對性狀的遺傳;應用統計學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基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而提出假說,再設計新的實驗來驗證。
5、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說: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生物體再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6、減數分裂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產成熟的生殖細胞時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減半的細胞x在減數x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x次。減數x結果是,成熟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生殖細胞的減少一半。
7、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大小一般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體。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叫做聯會。聯會后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染色單體,叫做四分體。
8、減數x程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x。
9、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精子(父方),另一半來自卵細胞(母方)。
10、基因分離的實質是:在雜合體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x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的隨著配子遺傳給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x程中,在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2、紅綠色盲、抗維生素d佝僂病等,它們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所以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這種現象叫做伴性遺傳。
13、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生物(如hiv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4、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dna分子中的脫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排列在內側;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并且堿基配對有一定的規律。
15、堿基之間的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叫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16、dna分子的復制是一個邊解旋邊復制的過程,復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條件。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堿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準確地進行。
17、遺傳信息蘊藏在4種堿基的排列順序之中,堿基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堿基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
18、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斷。
19、rna是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的,這一過程稱為轉錄。
20、游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就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這一過程叫做翻譯。
21、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的性狀。
22、基因還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3、基因與基因、基因與基因產物、基因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網絡,精細的調控著生物體的性狀。
24、中心法則描述了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主要內容是:遺傳信息可以從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復制,也可以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即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但是,遺傳信息不能從蛋白質傳遞到蛋白質,也不能從蛋白質流向dna或rna。
25、修改后的中心法則增加了遺傳信息從rna流向rna,從rna流向dna這兩條途徑。
26、基因與性狀之間并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有些性狀是由多個基因共同決定的,有的基因可以決定或影響多種性狀。一般來說,性狀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27、dna分子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進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叫做基因突變。
28、由于自然界誘發基因突變的因素很多,基因突變還可以自發產生,因此,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9、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不定向的。
30、在自然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初中生物的方法和技巧。
一.歸納整理、對照比較、重視圖解。
充分理解專有名詞、現象原理和課本筆記,再將相關概念進行綜合分析整理。用心比較各種生物、現象之間的聯系和差異,進行分類歸納,如此才能融會貫通。生物學有非常豐富而且十分重要的圖片資料,配合圖片的說明,可以使你迅速了解生物現象的來龍去脈。
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方面,生物學研究的東西都是活生生的?!盎睢钡臇|西,重在理解,所以,切忌“死”記硬背!這就稱之為活學;另一方面,生物是一門生活科學,她來源于自然、源于生活。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知識就會“為我所用”,這就稱之為活用。
三.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
1.簡化記憶法: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
2.聯想記憶法: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
3.對比記憶法: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對于這樣的內容,可運用對比法記憶。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列出來,然后從范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鮮明,容易記憶。
4.綱要記憶法: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復雜的內容不容易記憶??蓪⑦@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為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于知識的記憶。
四.注意聽,認真記。
注意聽不僅僅是要求同學們集中精力,更重要的是聽課要聽思路,注意聽老師是如何引入新課,怎樣展開講解的,最后又是怎樣歸納小結的。特別要注意理解教師在講課中反復強調的重點和難點,并在不影響聽課的前提下記些要點。
學好生物的方法有哪些。
1.課前預習。
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先瀏覽一遍講課內容,在瀏覽時,應用筆將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內容劃出來,將自己看不懂的內容標出來,將瀏覽后產生的問題記下來,有能力、有條件的還可以自己做出預習筆記。
通過這樣的預習,為下一步聽講奠定基礎,使自己的聽講更加有的放矢,聽講時就可以對自己已經弄懂的或重點知識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較一下老師的理解與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則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對于自己預習時還不懂的問題,則是聽講的重要內容,一定要當堂弄清楚。對于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如果老師講到了,則要聽懂,如果老師沒有講到,一定要向老師問清楚。預習也為將來的自學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該背就要背。
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少不了要背誦的內容。數學、物理、化學有相應的公式,地理有地圖,而生物需要背誦的內容就相對冗雜。其實只要上課聽講足夠仔細,概念理解較為透徹,背誦不會太難,只需要多多重復。
剛開始背的時候,可以先結合著圖進行復述,再與課本原話進行對照,找出自己說的不規范的地方,然后把課本上的原話背下來;考前突擊的背誦,則要一遍一遍重復課本上的原話,力求語言表達準確。
考試是要落實到筆上,所以,背的時候同時也要進行默寫。大學考前復習期間,我幾乎不背書,都是抄書,默寫,默不對就再來;另外還把書上重要的圖都畫一遍。結果有一次考試真的考了畫圖,我就賺到了。
3.善于總結。
總結是指在學習完某一章知識,對此章知識進行整理、重組,總結出該章知識的聯系、知識的系統或知識的結構,以便我們能從知識的整體上把握知識,從而加深理解知識和靈活掌握知識??偨Y的方法一般可用構建知識網絡的方法和綱要法。
總之,做好總結是我們學習常規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通過總結,不但可以復習鞏固所學過的知識,而且能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使知識連貫起來、綜合起來,使知識建立起各種聯系。
這樣,就使我們能在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上來對待知識,就好像我們站在山頂上來看山下四周的景色一樣,不但能看清所有景點,而且能看清各景點間的關系。由于我們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上來看待知識,我們也就有了駕馭知識的能力,就是說我們能靈活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了。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的經濟狀況;都鐸王朝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議會中反對派的形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克倫威爾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和影響;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英國內閣制的形成。
3、通過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和過程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封建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先進生產關系取代落后的生產關系的過程,盡管其間存在著曲折和反復,但是,歷史前進的潮流不可逆轉。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如果說人類社會從14、15世紀開始了向近代化邁進,那么17、18世紀的人類社會則是向其深度和廣度方面發展,其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當時世界歷發生的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它不僅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時,它有力地推動了歐美一些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推動了歐洲一些封建國家的改革,推動了西方殖民擴張的進行,這一切在客觀上為早期資本主義在世界的發展均創造了條件。由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辟了一個新時代——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教法建議。
1、讓學生閱讀前言,歸納17-18世紀的世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用圖示(教學過程中的圖1)的方法簡要介紹本單元的階段特征、知識結構,以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所處的地位。
2、如果時間允許,還可用“樹狀”結構簡介歷英國的建立及封建王朝的更替情況。
3、在教師講述的同時,啟發學生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經濟、政治、宗教的變化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歸納、概括出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革命的基本內涵。
4、“為什么英國革命作為資產階級革命,打著“宗教”旗號?”“為什么革命過程呈現出極其復雜、呈現了多次反復?”“為什么革命的結果,建立以新貴族為主的資產階級專政?”利用上述問題的分組討論,引導學生找出這個時期資產階級革命具有的特征。
5、利用課件或圖示的方式圍繞“資產階級革命”的內涵,分階段講清革命的基本進程。并引導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克倫威爾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重點分析。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和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進入17世紀以后,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制度之間的矛盾明顯尖銳起來,成為當時英國社會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在資本主義工商業與農業發展到相當水平之時,沖破這些封建性限制便成為當務之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便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隨著《權利法案》的頒布,“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在英國才開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巨大發展和改造”,即為日后的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前提保證。另外,在它的影響下,歐美的一些國家或通過革命,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或通過改革,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因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啟了世界歷史的一個新的時代——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難點分析。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宗教問題。這是因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隨著英國清教運動的不斷發展,其抨擊英國王權和國教會的專制統治的力度也不斷加大,最終向英國的王權和國教會的專制統治發起了進攻。
教學設計示例。
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重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和影響。
難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宗教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電腦教學輔助課件。
鳳慶縣第二中學查文蘭。
一.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單元的第七課,晉代文學家李密的這篇作品,陳情懇切,言辭婉轉,情理兼備,感人至深,一篇傳誦千古的絕妙好文。學生通過學習本文,不僅可以培養“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領悟作品的語言美、情感美,更重要的是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認識。同時,對學習下一篇課文奠定基礎。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確定的依據及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建設高中語文課程,應繼續堅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知識目標:熟讀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以及特殊句式。
能力目標:學習本文融情于事的表達,形象精粹的語言。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進退兩難的情感,加深對“孝”的認識。
三.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重要的古漢語詞語知識。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四、說教法與學法。
1、說教的法。
2、教學方法:多讀、互動、探究、總結。具體是指反復誦讀課文,強化文言字音、字義、實詞、虛詞、句式等基礎知識訓練,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互動,課堂探究,討論感悟,最后是課堂總結,背誦課文,布置作業。
3、說學的方法:反復誦讀中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知識。
4、教具準備:錄音機、自制多媒體課件。
計劃課時:2課時。
五、說程序。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熟悉課文,掌握古漢語語詞知識,理清課文思路。
(一)導入新課。
南宋謝枋得《文章軌范》引安子順之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此三文遂被并稱為抒情佳篇而傳誦于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陳情表》。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檢查預習情況(投影本課生字詞,主要檢查生字詞的讀音)。
設計意圖: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三)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一遍后播放朗讀帶。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讀再聽錄音,這樣學生就能把自己讀錯的字詞的音糾正過來,并能很好的斷句。
2、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五遍)后,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這樣能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教師及時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及錯誤的朗讀節奏。
3、提問:是誰陳情?向誰陳情?陳什么情?李密怎樣才能說服晉武帝呢?
學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晉犍為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征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征。
晉武帝。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征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李密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那么,李密要想說服晉武帝,是應該先曉之以真情呢,還是喻之以大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保┦堑?,李密先自訴家庭的悲慘境況,讓晉武帝一開始就落入凄苦悲涼的氛圍之中。
設計意圖:這樣能夠讓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感受到李密的孝心,親情的可貴。
(四)分析課文。
(五)1、齊讀第一段。
(六)2、由一組學生找出重要的實詞、虛詞,并連同詞義大聲讀出。
3、教師和兩名學生共同口譯本段文字。
4、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痹摼湓谌沃衅鸬绞裁醋饔??(學生回答:總領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學生討論,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師提供參考答案,投影逐條顯示)。
閔兇之一:父喪母嫁;
閔兇之二:幼弱孤苦;
閔兇之三:家門衰落;
閔兇之四:內外無親;
閔兇之五:祖母臥病。
5、學生對照投影試背第一段。
設計意圖: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使課堂上的雙向、多項活動生動活潑地開展起來。落實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作者悲苦的境遇。
(五)小結。
僅僅有第一段的悲苦說辭,能夠打動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嗎?晉武帝會不會認為這是李密為保留名節的托辭呢?這個問題對于李密來說至關重要,這關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樣陳述的,我們下一節課再賞讀《陳情表》的其他章節。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下節課打好基礎。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繼續積累古漢語語詞知識;賞析李密婉曲的言辭技巧;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教師背誦第一段前兩句,引導學生齊誦全段。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
(二)導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訴說了自己的“五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晉武帝的同情了。但問題在于晉武帝建立新晉,招攬人才,收買人心。他會不會認為李密是不想為他效力呢?我們首先看新晉對李密的態度。
設計意圖: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三)分析課文。
1、學生齊讀第二段后投影以下幾個問題,待學生回答后出示參考答案。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
(2)從本段中我們看到的是李密的態度堅決呢,還是他的哀婉陳情?
2、讓學生默讀并口頭通譯第三段并投影以下幾個問題,待學生回答后出示參考答案。
3、(1)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他是怎么為自己辯解的?
(2)本段文勢有三轉,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么?文意的重點落在哪里?
(3)“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內容?
(4)本段討歡心、訴悲苦、求諒解、表心志,極盡陳情之能事,請結合本段文字具體分析。
設計意圖:這樣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和任務,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師范讀第四段。
4、教師串講:(可以參照教學用書中的賞析文字,主要是給學生提供鑒賞的范例)。
4、師生討論總結四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投影逐條顯示)。
5、第一段: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6、第二段: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7、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8、第四段;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愿乞終養請求。
9、(四)分析藝術特色:(學生討論分析后,教師投影訂正)。
1、感情真摯,融情于事;2、文脈暢達,照應聯通;3、駢散結合,音韻和諧;4、陳辭婉曲,屈伸適宜。
設計意圖:學習并把握以上幾種藝術手法。
(五)總結本課古漢語語詞、文化知識(逐條投影)。
1、一詞多義:
2、古今異義:
2、古今異義:
3、通假現象:
4、成語:
5、修辭方式:
6、文化知識: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設計意圖:這樣落實了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和規律。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本課訓練練習冊中的第4題。
設計意圖: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可鞏固所學知識。
何云。
1、識別生物與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學會使用放大鏡。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事物的分類,發展判斷、分析、綜合等科學思維方法。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將進一步加強社會協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師活動】。
走下講臺,查看學生的討論結果。必要時,給學生提示。
學生活動】。
預設:積極討論,小組代表及時記下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活動】。
五分鐘后教師拍掌示意時間到,停止討論。請一組小組發言,其他小組做適當的補充。教師并且詢問學生答案的依據,并且讓學生舉例說明。學生若回答正確及時給予表揚,回答不好的教師及時給予糾正。
學生活動】。
預設:我們認為生物可以生長,比如大樹是從小樹苗長成大樹的,我們人也是從一點點大的小孩兒變成了現在的大人。例外小組回答:我們認為生物可以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例如小狗尿尿。例外小組回答:生物對外界刺激有有反應,如含羞草在接受刺激后會合攏。生物可以繁衍后代,如母狗生狗寶寶。
教師活動】追問:還有其他的特征讓你可以很快的區分生物和非生物嗎?
學生活動】。
預設:個別學生回答生物能遺傳和變異。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設:個別學生提出進化一個詞,但大多數學生不能理解。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設:與教師一起總結剛剛的特征,對每一個特征進一步思考與理解。積極思考老師提的問題。學生回答:狗是生物,機器狗是非生物,兩者的原理不同。學生回答各種各樣,但回答不是很全面。
教師活動】。
狗轉彎是生物對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應,是生物適應外界環境的體現。而機械狗轉彎受電腦程序的控制,與適應外界環境無關。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搭建視頻支架以及學生探究實驗支架,學生沿著支架作用,獨立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學會思考,學會學習,以落實教學重難點。較好。
〖知識〗擔當使命要勤于學習、立志成才、甘于奉獻、勇于創新。
〖能力〗勇于創新、善于創新。
〖情感、態度、價值觀〗要立志成才、甘于奉獻。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絢麗的人生需要實踐來鍛造。
教學資源。
教學掛圖、教師用書、粉筆、多媒體等。
教法學法。
合作探究法、舉例分析法、作業練習法、小結歸納、講授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材料】教材88頁王守仁語。
【提問】這段古文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明確】人不可無志,立志是為人之本。
二、講授新課。
【解說】勤于學習、立志成才是我們實現理想、擔當使命的重要保證,只有努力學習,完成好作為學生的任務,掌握了知識,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更好地承擔自己的歷史使命。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我們要樹立遠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當一個人在年輕時就把自己的人生與人民的事業緊緊相連,他所創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我們要堅持勤奮學習,立志成才,但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可能都會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經歷,當然,也會有努力堅持的事情。
【說一說】。
1、我不能堅持的事情。
2、我不能堅持的理由。
3、我堅持做到的事情。
4、我堅持的理由。
【解說】實現理想,擔當使命,不僅要立志,更需要我們甘于奉獻、勇于創新。奉獻就是樂于助人,關心集體,報效祖國。
〈學生展開討論,教師應多給一點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
【出示材料】。
人才應具有的素質。
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請微軟中國研究院的李開復和北京大學副校長陳章良參與關于人才問題的對話,兩人分別對什么是人才談了自己的認識。
李開復:人品、智慧、團隊精神。
陳章良:創新、執著、自信。
【解說】二十一世紀,信息交流日益廣泛,知識更新大大加快。形勢逼人自強、催人奮進。我們要跟上時代步伐,更好地為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就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打下堅實的知識功底。在學習中,還要善于創新,善于實踐,善于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活動中去,不斷成才。
〈學生討論回答〉。
課后小結。
出示材料,有感情地朗誦詩歌《理想?追求》。
我徘徊在人生的路口。
聽秋風和小鳥鳴奏。
我在尋,我在覓。
青春的理想、人生的追求。
我曾想到月亮上眺望地球。
我曾想去大陸架開采石油。
我曾想使漠漠荒原變為綠洲。
我曾想在海角天涯發展旅游。
多少寒署,星移斗轉。
一個個理想都變為夢境。
我知道。
消沉,只會枉過一生。
嘆息,只能空白少年頭。
我不愿作時間的過客。
來去匆匆,足跡未留。
命運給我們安排了坎坷。
現實給我們留下了怨恨。
我們只能選準人生座標。
去奮斗,去追求。
我走呵,走。
翻過了山頭還有山頭。
我走呵,走。
跨過小溪還有江流。
不停歇,莫回頭。
我要放舟歷史的長河。
去發現永無窮盡的真理。
給未來的世界。
留下一點小小的紀念。
課外練習。
某企業在某報刊登了如下招聘啟事:
誠聘:(一)運營副總(1名),本科以上學歷,6年以上管理經驗,具有較強的領導能力和宏觀決策能力,責任心強,富有團隊精神,有一定的創新意識。
(二)區域銷售代表(6名),??茖W歷,2-5年產品銷售工作經驗,吃苦耐勞,做事踏實,責任心強,能熟練使用office等計算機軟件。
(1)這則招聘啟事反映了當今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
(2)該企業的招聘條件對青少年的成才有何啟示?
板書設計。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41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