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心得體會時,我們可以結合具體的事例和實際情況,以生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悟。以下是一些來自不同領域的心得體會案例,希望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這個假期聆聽了史寧中教授的講座,研讀了新課標,我深刻地認識到在新課標背景下我們的數學課程要培養什么樣的數學人,反思我們的數學課程教學要如何改進實施。
新課標中指出:課程目標的確定,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集中體現數學課程育人價值。史寧中教授指出,數學核心素養可以理解為通過數學教育學生獲得的核心素養,是數學教育的、與人的行為有關的終極目標;是學生在本人參與的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發展的;是經驗的積累、是過程化目標的拓展、是四基的繼承發展。
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三會”及主要表現:
(1)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在初中階段,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
(2)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在初中階段,數學思維主要表現為:運算能力、推理能力。
(3)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在初中階段,數學語言主要表現為: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
初中課程內容的四大部分: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分別側重培養不同表現的核心素養。
數與代數部分:經歷有理數、實數的形成過程,初步理解數域擴充;掌握數與式的運算,能夠解釋運算結果的意義;會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等描述現實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形成合適的運算思路解決問題;形成抽象能力、模型觀念,進一步發展運算能力??臻g與圖形部分:經歷探索圖形特征的過程,建立基本的幾何概念;通過尺規作圖等直觀操作的方法,理解平面圖形的性質與關系;掌握基本的幾何證明方法;知道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基本特征,理解相關概念;認識平面直角坐標系,能夠通過平面直角坐標系描述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形成推理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
統計與概率部分:掌握數據收集與整理的基本方法,理解隨機現象;探索利用統計圖表表示數據的方法,理解各種統計圖表的功能;經歷利用樣本推斷總體的過程,能夠計算平均數、方差、四分位數等基本統計量,了解頻數、頻率和概率的意義;形成數據觀念、模型觀念和推理能力。
綜合與實踐部分: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標,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特點,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主,適當采用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的方式,設計情境真實較為復雜的問題,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數學學科和跨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
通過學習史寧中教授對課標的解讀,從四個方面詮釋了課標修改的前提、內容以及必要性。從教師對課標的認知上的理解,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還原數學的本質,從潛意識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問題提出恰恰是檢驗學生是否能夠在數學上有所造詣的根本。而設置問題情境又是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深度思考的前提。
在我們的數學課程教學中,應注重建立具體內容與核心素養主要表現之間的關聯,落地核心素養的培養。數學知識本身與核心素養的關系,是數學知識所表現出來的知識形態,如研究對象的概念、性質、關系、運算、規律等,構建了數學內容與核心素養之間的橋梁。比如:與“概念”有關內容的教學,可著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下的抽象能力;與“性質”有關內容的教學,可著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下的推理能力;與“關系”有關內容的教學,可著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下的模型觀念;與“運算”有關內容的教學,可著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下的運算能力等等。
每一個特定的學習內容都具有培養相關核心素養的作用,要注重建立具體內容與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的關聯,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將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體現在教學要求中。如:確定初中階段“圖形的性質”主題教學目標時,關注學生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推理能力等的形成。
設計課堂教學每一細節之處。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評價和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細化到“為什么教”“教什么”“到什么程度”“怎么教”。
作為教師,先從小處著手學習、落實。細心研讀“教學實施”部分提出的“教學建議”,再結合自己的日常教學進行反思,落實課標要求有抓手。
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把握、教學方式的選擇、加強綜合實踐和注重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五個方面對課堂教學的實施給出了指導建議,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合理設計自己的教學。
比如關于教學方式的選擇,其中一條就要求“強化情境設計和問題提出”,注意創設真實情境,從社會生活,科學和學生生活經驗,符合年齡特點和認知加工特點的素材。教師教學要根據本班孩子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特點以及教材情境的熟悉程度,合理選取問題情境。一句話,學習素材要真實可信,孩子們才會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新知探究之旅,調動孩子強烈的探究熱情。課堂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如果理解楚了這一條,就能明白課堂不只是“優秀生的舞臺”了,也就會慢慢改掉教師“一講到底”的毛病。
學習新課標、理解課標精神,我今后對課標的解讀仍會采取聽取專家現場講座、線上視頻學習、案例研究等方式進行。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邊學習邊踐行邊感悟,努力理解新課標的精髓。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不再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邊的教學活動,而是師生雙向交流、交往互動、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的過程,是學生圍繞著教師設計的課堂這條主線,思維高速運轉、不斷發展、不斷成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有能力的'提高、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悅、創新思維活花的迸射。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結合具體內容,盡量采取“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擴展”的模式展開,教學中要創設按這種模式教學的情景,使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在一個長16米、寬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個花園,要求種植花草的面積是整塊荒地面積的一半,給出你的設計?!边@是在講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時的一個開放性問題,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設計出許多不同形狀的花園(如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這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傊?,新課程中的數學問題應力求源于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從心中建立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天然聯系,感受數學的力量,體驗數學的有用性與挑戰性。
現代教育觀念邁向學習化社會,提倡終身學習,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與人共事。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努力讓學生做一做,從做中探索并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并培養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鍛煉自己,把思想表達清楚,并聽懂、理解同伴的描述,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數”中的第一課“a能表示什么”沒有直接向學生呈現“代數式”的含義及相關的概念,而是讓學生動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戲中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并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體會“為什么要學習代數式”“代數式是怎樣產生的”,通過活動去獲得代數式的基本含義,形成初步的符號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體的一個角得到的切口圖形是什么”,這都需要學生動手實踐,觀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結論。
調數學學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規律:實際問題數學模型,并最終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讓學生懂得數學與生活有廣泛而密切的聯系;這就是課標中提到的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要獲得不同的發展;在課標中同時強調促進學生全面、全體、長久持續地發展。所以數學課程改革除了要注重數學學科本身的發展規律之外,就是要求實行人的教育,這與素質教育的本質是一致的,所以數學課程的改革就是加強數學學科的素質教育功能,加強數學學科的學科育人功能。具體教學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授課過程中知識點的設計要少而精,做到重點問題重點講解,且要舉一反三,追本求源,瞄準知識的生長點。上課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進行解題方法及解題過程的總結及整理,并注意知識點的提煉與總結。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初中數學課程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
四、初中教師在新課程中的角色應是:課程價值的思考者、學科專業的播種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合作探究的協作者、資源保障的服務者、終身發展的示范者。我們可通過在汲取學生時代的經驗的同時,通過在職培訓、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參與有組織的專業活動來促進我們自身的專業成長。
總之,通過學習使我感受到: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面對新課改,我們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課堂上要求必須放下“架子”,讓學生喜歡你,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把教育視作“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要求努力提供和創造“更好的教育”,從而使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義務教育課程規定了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學基本要求,體現國家意志,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一、轉變教學育人觀念。
隨著義務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必須進一步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優化學校育人藍圖。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網絡新媒體迅速普及,人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不斷改變,兒童青少年成長環境深刻變化,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
數學教學不僅教概念、定理、公式;不僅僅是讓學生做練習題、考試題。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以及用數學解決現實問題的素養,數學教學不僅要思考——在今天的課堂上教什么樣的數學?更重要的,還得思考——學了數學干什么?要把握當下,更要面向未來體現數學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確立核心素養導向。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應使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形成和發展面向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不同學段發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課程目標的基本依據。
課程目標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進一步強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簡稱“四基”),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稱“四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初中階段,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核心素養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可以通過接受教育來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具有發展連續性和階段性、兼具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深度學習——主動學習。
深度學習是一種課堂變革的理念和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路。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秀的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
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會學習數學:整體把握數學課程、素養導向學習目標、促進思維學習活動、確保目標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罢n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會學數學,構建數學體系——抓住數學本質——發展數學素養——感悟數學價值整體認識;全面了解學生認知規律從課堂教學做起,讓學生真正愛上數學會學習數學。
深度學習適合每個知識點的學習,并不僅僅是針對具有挑戰性或是難學的內容;深度學習的對象是全體學生,不同的學生都會有不同的發展,并不是指適合優秀學生;深度學習從記憶、模仿到主動思維,體現的是學生的主動性,從根本生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能更好的貫徹新課程理念。
習近平主席指出教育“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必須堅持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作為一名新課改的實施者,我們應積極投身于新課改的發展之中,成為新課標實施的引領者,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適應現代教學改革需要,切實發揮新課標在新時期教學改革中的科學性、引領性,使學生在新課改中獲得相應的能力和提高。
2022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通過研讀,使我受益匪淺。談一點自己粗淺的感悟。
第一,從數學知識的角度看,必須是對今后進一步的數學學習和課堂之內的數學應用來說都重要的內容。
第二,它們在數學課程和教材中處于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礎和主干地位。
第三,必須能將以前學過的數學知識和以后將要學習的數學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
例如,在初中的“數與代數”領域中,數及其運算、字母(式)及其運算都是數學的核心內容,整體來看,這可以看成一個大單元,當然,也可以分開來看成兩個中單元,它們自始至終貫穿于整個初中的數學課程,對于這樣的核心內容,我們在理解課程內容時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1)要幫助學生搞清楚運算的對象,在初中階段運算對象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數,包括小學學過的自然數,分數和初中拓展的有理數,無理數組成的實數,讓學生了解在這些不斷擴大的數的范圍過程中,是運算在追求可逆性和封閉性的結果。另外一個運算的對象就是表示數的字母(式),各種代數式的概念和運算也可以類比數的概念和運算進行遷移。
(2)要不斷理解和認識運算的背景和意義如為什么要做加法,為什么要做減法,為什么要做乘法或除法。等等。只有不斷理解運算的含義,才有可能靈活運用這些運算來幫助解決問題。
(3)要理解運算法則。不僅要教給學生運算的法則,而且要幫助學生去體會制定這些法則的意義和合理性。理解運算法則實際上就是運算中進行邏輯推理的基礎。
(4)要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恰當運用運算,或者能夠找到更為簡潔的運算途徑。
(5)要能夠理解除精確的運算外,還有估算或逼近的概念,學生應該具有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對于這樣的核心內容,我們在有了整體認識的基礎后,就可以在具體實施中進行單元主題設計了。例如,在“有理數及其運算”的單元教學設計中,可以在充分考慮了本單元內容的學科本質和地位的基礎上,將本單元的內容放在更大的范圍(數、字母及其運算)內進行考慮,實現對課程內容的整體認識和把握,關注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以期實現深度學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自公布以來,短時間成為數學同行們交流的熱點話題。課程標準是教師教學的指揮棒,深入學習和領會課程標準的精髓,會讓自身教學不走錯路,少走彎路。通過一段時間的自學,自身對新課標也有些許體會和感悟,與同行們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一、夯實老內容,領會新導向。
通過學習不僅夯實和重溫了課程標準的老內容,更是解讀了2022版新課標的新增內容和導向。課程標準從2001年出版到2011年出版,再到今年的2022年出版,基本上每十年改一次。今年新出版的新課標的指導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結構特征,與2011年版的還是有不少的變化。在基本理念中體現了“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求的核心素養”,要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征的課程內容,重點對內容進行結構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勵學習和改進教學的評價中,要通過學業質量的標準的構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形成階段性評價主要依據。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發現新課標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標準,結合實踐來解釋主題結構化的意義,結構化突顯內容的關聯性,有助于知識與方法遷移,促進核心素養形成。強調內容結構化就是對學習內容的整體理解,對學生學習的整體把握,從基于單元的整體分析,對關鍵內容的深度探究,再通過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識與方法的遷移,促進學生整體發展,逐步形成核心素養。特別介紹了具有整體設計思路與內容結構化有密切關聯的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框架,強調了深度學習和單元整體教學可作為實現課程內容結構化的路徑。
三、新名詞的理解要結合教學實際。
我們老師往往糾結于專業術語的新名詞,困惑于他人對教學的初步結論。比如什么是“整合思想”,就是改變過于注重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推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體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及學習內容與核心素養表現的關聯。在小學階段,更多的體現的是培養學生的“意識和感受”,在初中階段,更多的培養的是其“能力與觀念”。
四、學習過程中對問題的思考。
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把握數學課程體現核心素養”和“如何深入理解課程標準的新要求”這樣的系列問題會在我們學習課標時總在頭腦中思考。通過思考感悟頗多:
1、社會文明的發展,影響和牽引著數學文明發展,要把數學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
2、不能叫用字母表示數,應該稱為用字母表示關系、性質和規律。
3、“學科實踐”指的就是我們教學實踐,是實際教學中我們該怎么做。
4、對學生的計算思維的培養如何落實?事實上,就是要培養學生有邏輯地思考問題。
5、“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的“三會”目標里,不光要看世界外在的,還要將問題數學化、抽象化,來解決實際問題,它都是與現實世界相關聯的,也就是說外在和內在的相結合。其具體表現更多的是內在的,例如:數感、量感和計算能力等等。
通過本次自學課標使我更能深刻的理解課標,讓我去思考背后的教育價值和核心概念,促進我要能夠質疑問難、反思自我、勇于探索、深入學習,從而掌握新課標核心思想的脈絡,把握新時代教育思想的脈搏,凝心聚力再前行!
經過一個學期的新課標的指導學習,再結合自己的傳統教學,我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展示如下:
一、新課標是一種新的學習,講究學生們自主學習。
以前的教學里面,教學與學習全都以老師為主。而新課表則不一樣,屬于一種老師和學生們共同探討,尊重學什么的自主選擇性,鼓勵他們學會自主選擇,積極討論,共同參與,綜合發展。老師在這一個過程里面主要是起一個引導的作用,老師設出問題,讓同學們自己討論、分析和總結找出答案。新課標的學習方式讓同學們從被動學習轉換為主動學習,提高學什么主動性,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樣的一種學習方法可以增加學生們的思考能力和問題的分析能力。
傳統的與新課標的是各有所長,各有優勢。都是需要我們去學習的。
二、新課標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要去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
新課標下的新要求,老師要學會不停地學習,學無止境。老師要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規定,新的教學結構等等。
新課標要求老師要在掌握扎實教學知識的基礎上面,還要關注國際教學前沿,時刻接觸學習新的教學方式,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要求教師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思想觀念對待新時代下的教學,不僅學生喲要學習,老師一樣要學習,要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教學老師”。
所以我身為一名數學教師,根據數學新課標的規定,通過網絡和購買雜志等方式,學習各個地區各個學校老師的優秀教學方式,并進行歸納總結,轉變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比如在講授圖形的時候,我就從一個其他地區的老師那里,學習到圖形重要的是培養學什么們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我在講這一塊的時候找到各種圖形的模型,來給大家觀看,讓同學們通過觀察來加深對圖型的了解。
三、新課標的教學方式要從單一的轉變為綜合性學習。
經過這一學期的新課標教學嘗試,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在本學期里面,我們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們進行分組學習。
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在課堂的前而二十分鐘教師進行教學工作,講解課文內容,并提出問題,剩下的時間交個學生們自己討論、分析得出問題的結果。這是一種小組的合作性學習,同學們可以通過調查采訪、資料查詢等各種方法得出結果。
這樣的學習,讓大家共同探討,我也與同學們積極互動,增加了課堂的氛圍,有效地提高學生們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經過這一個學期的新課標教學體會,我對于數學新課標的的認識還是不夠,在下一學期我會繼續一邊學習一邊嘗試。爭取早日達到新課標教學的要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在課程理念、目標、內容等方面都有明顯變化,明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的課程理念,確定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在這一理念下數學課程內容的結構和具體內容都有調整,理解和把握課程內容的結構化特征有助于準確把握《標準》,并有效落實于教學實踐。
一、《標準》內容結構化的特征分析。
為體現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根據課程內容結構化整合的理念,《標準》在內容結構上進行了調整,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領域下整合或調整了學習主題。
小學由原來的兩個學段調整為三個學段,各學段的主題變化較大。初中階段的主題變化不大,某些表述有所調整,如事件的概率改成隨機事件的概率?!熬C合與實踐”領域雖沒有內容主題,但變化較大的是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主,并將部分知識內容融入其中。
(一)內容結構化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通過主題整合的方式呈現,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
在“數與代數”領域,小學三個學段的主題由原來的“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探索規律”“式與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個整合為“數與運算”和“數量關系”兩個。這不只是形式上的變化,更是從學科本質和學生學習視角對相關內容的統整,更好地體現了學科內容的本質特征和學生學習的需要?!皵蹬c運算”主題將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兩個核心內容進行整合,將數與運算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組織,體現二者之間的密切關聯。小學階段的運算都是數的運算,包括整數、小數、分數運算。數與運算不可分,數的認識包含數的抽象表達、數的大小比較等,自然數從小到大就是一個累加的過程,從1開始每增加一個后繼(+1)就得到一個新的數,其中蘊含了加的運算,數的大小比較也與運算密切相關。運算的重點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算理的理解最終都要追溯到數的意義。如加法運算,整數和小數的加法是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分數的加法是相同分母的分數直接相加,也就是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相加,即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法計算都可以理解為相同計數單位的個數相加。將數與運算整合成一個主題,有助于從整體上理解數和運算,為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推理意識等核心素養提供基礎?!皵盗筷P系”主題突出了問題解決的內容載體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常見的數量關系、式與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和探索規律等內容得到整合(方程移到第四學段),這些內容的本質都是數量關系。從數量關系的視角理解和把握這些內容的教學,有助于從整體上認識這些內容的核心概念。數量關系的重點在于用數和符號對現實情境中數量之間的關系和規律進行表達,凸顯用數學模型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在數量關系主題下,包含了用四則運算的意義解決實際問題,理解和運用常見的數量關系解決問題,從數量關系的角度理解字母表示關系和規律、比和比例等內容。初中第四學段的“數與式”也是數與運算的延伸,本質上是數的認識擴展,以及數與式的運算?!胺匠膛c不等式”“函數”兩個主題要求學生較為系統地學習數量關系,并進一步學習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探索事物的變化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義務教育階段的“數與運算”和“數與式”構成了一個統整的主題;“數量關系”和“方程與不等式”“函數”構成了一個統整的主題。
在“圖形與幾何”領域,小學三個學段的主題整合為“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圖形的認識重點是圖形特征的探索與描述,圖形的測量是對圖形大小的度量,圖形的認識與圖形測量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圖形的認識是對物體形狀的抽象圖形進行表示,重點是認識圖形的特征。圖形特征的認識與圖形的測量有密切關系,如長方形相對的邊相等這一特征,需要通過測量確認其正確性。圖形的測量離不開對圖形的認識,圖形測量的過程與結果都與具體圖形的特征密切相關。探索圖形的周長、面積、體積的問題,一定要與具體的圖形建立聯系,對圖形特征的把握直接影響圖形測量的學習。如學生在學習長方形面積時,在一個長和寬都是整厘米的長方形中,擺滿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積單位的個數就是其面積。這樣的操作之所以可行,與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有關。探討平行四邊形面積就沒有這么簡單,直接擺小正方形就行不通,要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才可以。圖形的認識和測量的整合,凸顯了兩個主題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掌握這些內容,并使學生形成知識與方法的遷移。圖形的位置與圖形的運動也是有密切關系的內容。在小學,圖形的位置重點是用一對有序數對描述一個點的位置(距離和方向也可以看作一對數),圖形的運動主要是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要認識到圖形運動本質上是圖形上點的位置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平移或旋轉,確定圖形運動前的位置與運動后的位置的關系,了解其中的變化和不變,也就是點的位置的變或不變,所以圖形的運動與圖形的位置有密切的關系。初中第四學段“圖形的性質”是“圖形的認識與測量”的延伸,學生要以抽象的方式進一步探索小學階段涉及的圖形,從基本事實出發推導圖形的幾何性質和定理,理解和掌握尺規作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皥D形的變化”和“圖形與坐標”是小學階段“圖形的位置與運動”的延伸,學生要進一步學習圖形在軸對稱、旋轉和平移時的變化規律和變化中的不變量,以及用代數的方法表達圖形的特征,體現數形結合。義務教育階段圖形與幾何的相關主題構成一個整體。
在“統計與概率”領域,小學三個學段的主題調整為“數據分類”“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和“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三個,重點強調數據的處理。收集、整理與表達是數據處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于學生數據意識的形成。原課標中的“分類”調整為“數據分類”,與“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一致,二者構成一個整體,都是以數據為研究對象,前者是后者必要的準備。學生可以從整體上理解統計離不開數據,二者都是用恰當的方法處理數據,從而逐步形成數據意識。初中第四學段的主題“抽樣與數據分析”和“隨機事件的概率”是小學三個學段主題的延伸,五個主題構成一個整體。
“綜合與實踐”領域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和跨學科主題學習,以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的方式設計與組織。義務教育階段對這一領域進行了整體設計,同樣構成一個整體。
(二)內容結構化反映學科本質的一致性。
內容結構化通過學習主題的重組實現,四個領域下的主題不僅體現了內容的整體性,還反映了主題內學科本質的一致性。學科本質一致性以主題的核心概念為統領,以一個或幾個核心概念貫穿整個主題,在不同學段表現的水平不同,但本質特征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養也具有一致性。以“數與代數”領域為例,對于“數與運算”主題,“數的意義與表達”“加的意義”“相等”“運算律”等是核心概念(大概念、大觀念或關鍵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數的意義與表達”,整數、小數、分數的認識與運算都與相應數的意義與表達密切相關?!皵档恼J識”中從整數到分數、小數,都是從數量到數的抽象,核心的概念就是其意義和用抽象符號表達的方式。自然數表達為“十進制計數法”,用0、1……9這十個符號和以十為基底的位值制表達所有的數,如235表達的是2個“百”、3個“十”和5個“一”,分數和小數也是用抽象的方式表達?!皵档倪\算”中,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最終都追溯到數的意義,同樣具有一致性。在“數與運算”主題下,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這樣一個或幾個核心概念去理解,這樣少量的幾個核心概念反映了這一主題的學科本質。在對該主題內容持續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利用這些概念并通過遷移解決新的問題,相關的核心素養“數感”“符號意識”“推理意識”“運算能力”不斷得到發展。初中第四學段的“數與式”是小學階段“數與運算”主題的延續,數的認識拓展到有理數。運算不僅包括數的運算,還拓展到式的運算,但主題的學科本質是一致的,幾個核心概念也貫穿在主題內容之中,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也具有一致性。
對主題學科本質的分析,特別是主題核心概念的確定,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話題。上面僅是對“數與運算”主題學科本質一致性的簡要分析。對“數量關系”“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圖形的位置與運動”“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等主題學科本質一致性的理解,以及相關核心概念的提煉,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
(三)內容結構化表現學生學習的階段性。
根據學生發展年齡特征和學習循序漸進的需要,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內容各學習主題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被安排在四個學段。不同學段提出了相應的水平要求,表現了學生學習的階段性特征,這體現在各主題不同學段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學段目標”之中。以“數與代數”領域“數量關系”主題為例,在小學三個學段表述為“數量關系”,初中第四學段的“方程與不等式”和“函數”則是小學階段數量關系的延伸和發展,在體現內容的整體性和學科本質一致性的同時,四個學段內容的選擇和設計呈現明顯的階段性。對比第三學段“數量關系”主題和第四學段“方程與不等式”主題的部分學業要求,就可以發現它們的階段性特征(見表1)。
從數量關系的角度看,兩個主題的學科本質具有一致性,但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例如,關于等式的基本性質,第三學段的要求是“在具體問題中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質”,第四學段則是“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質”;關于代數思維,第三學段的要求是“在具體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性質和規律”,第四學段則是“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理解方程的意義”。了解各主題的階段性要求,不僅對特定學段內容的理解和教學要求有重要意義,而且有助于教師了解同樣主題在不同學段的特征,從而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未來學習的需求。階段性特征也體現在同一主題下對不同學段核心素養的要求上。例如,“數量關系”和“方程與不等式”主題,第三學段重點強調幾何直觀、模型意識(在內容要求中)和初步的應用意識,第四學段強調建立模型觀念。
二、課程內容結構化的現實意義。
《標準》強調,課程內容的組織“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這是本次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結構化特征,在內容設計上體現了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為什么要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內容結構化有什么現實意義?下面對此作一些簡要分析。
課程內容組織有多種模式,遵循學科的邏輯、學生發展的邏輯抑或解決社會問題的取向,不同設計理念構成不同樣態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進行的課程組織方式。重視學科結構,是以學科邏輯為主線,以有助于學生理解和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的課程設計理念?!皩W科結構的學說對于課程的規劃和組織具有指導作用和實際影響。內容的連貫與綜合、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都與所采用的結構概念聯系著?!痹S多教育學者對其有明確的論述,如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對學科結構的價值、意義和方法作了系統闡述,施瓦布強調學科內容結構在課程教學設計中的作用??v觀學科結構研究的理論,結合本次課程修訂提倡的理念,數學課程內容的結構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科的基本原理。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目的在于體現學習內容之間的關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一個學科的基本原理,進而促進其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將學科內容恰當地組織起來,進而形成適應學生理解和遷移的知識結構,避免學生簡單孤立地學習知識與方法,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合理的結構體系,這是課程內容結構化的基本理念。布魯納認為,“簡單地說,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是怎樣相互關聯的”。例如,在數學中,“代數學就是把已知數同未知數用方程式連接起來,使得未知數成為可知的一種方法。解這些方程式所包含的三個基本法則,是交換律、分配律和結合律。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三個基本法則所體現的思想,他就能認識到,要解的‘新’方程式完全不是新的,它不過是一個熟悉的題目的變形罷了。就遷移來說,一個學生是否知道這些運算法的正式名稱,比起他是否能夠應用它們來,是次要的”。學習內容的這種關聯是通過學科的核心概念實現的,在結構化的內容體系中,知識之間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學科知識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打通知識之間關聯的鑰匙就是學科的基本原理。布魯納強調教學要注重基本觀念的運用,認為“一門課程在它的教學過程中,應反復回到這些基本觀念,以這些觀念為基礎,直至學生掌握了與這些觀念相適應的一整套體系為止”。學科結構化的目的是使學習者了解所學內容的關聯,而不是對個別知識的掌握。學習者從內容的關聯中體會其中的核心概念(或基本觀念),并將這些核心概念在其后的學習中反復運用和強化。施瓦布對學科結構也有類似的觀點,認為“學科結構是部分地由規定的概念體系所構成”“不同的學科具有極其不同的概念結構”。近年來有關學科的大概念、大觀念,學科核心概念的進階等方面的研究重點,都與學科結構的理念一脈相承。
前面分析的《標準》內容結構整體性特征體現了這樣的理念,一個主題內知識與方法之間構成一個整體,這些內容通過核心概念建立起聯系,使具體內容的學習不再單一而碎片化,而是強調在具體內容中體現基本原理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和運用。例如,數與運算中“數的意義與表達”“相等”“運算律”等是核心概念,這些核心概念是學習相關內容的關鍵,在學習具體內容時,學習者將不斷地回到這些核心概念,從而在整體上理解掌握相關的內容。
(二)有助于實現知識與方法的遷移。
內容結構化使得零散的內容通過核心概念建立關聯。核心概念(關鍵概念、大概念、大觀念)可以把主題內零散的內容聯系起來,促進知識與方法的遷移?!昂诵母拍钍强梢园杨I域或主題內,甚至跨越不同領域、不同主題的更為基本的概念、方法和問題聯系起來的具有支配性的概念,是促進有意義的、聯系緊密的知識的一個實用而強大的工具。例如,‘等分’這個核心概念(一個整體可以被分為大小相等的幾個部分)為兒童發明用于公平分配物品的非正式方法提供了概念基礎,等分(類比公平分配的非正式的形式)就為理解包括除法、分數、度量和平均分在內的正式概念奠定了基礎?!眱热萁Y構化可以通過核心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類內容中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核心概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強化更多的知識與方法,并將其運用于新場景的學習之中,實現知識與方法的遷移。學生學到的是以核心概念為線索的一套學科內容體系,而不是簡單的零碎的知識和技能。在布魯納有關學科結構的理論中,人們所熟知的“任何學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種形式教任何年齡的任何人”的觀點,聽起來似乎有些極端,但從內容結構化的視角理解,這里的基本原理并不是形式化的術語表達的抽象的學科概念,而是支撐某一類知識體系的核心概念,這些核心概念的表現形式可以處于不同層次和不同水平。對于不同年齡的學生,可以用恰當的方式使他們在不同水平上認識其表達方式,如數學中的“相等”是一個核心概念,對于用“=”來表達相等的關系就有不同水平,有研究將其分為“機械的操作型,靈活的操作型,基礎的關系型,互相比較型”等不同水平?!读x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加強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突出課程內容結構化,探索主題、項目、任務等內容組織方式”正是反映了課程設計的結構化理念。早在20世紀90年代,北京的特級教師馬芯蘭就以結構化的思想梳理了小學數學的核心概念,并以核心概念為線索,“由十幾個最基本的概念為知識的核心,把小學中的主要數學知識聯系了起來?!汀@個概念則是知識的核心的核心。在學生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時就開始以滲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過滲透‘和’的概念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加、減計算’‘理解加減關系’‘加減求未知數’‘簡單應用題的結構’”。馬芯蘭通過數學內容的結構化,以核心概念為線索構建學習內容體系,對“數與代數”領域中的540多個概念之間的從屬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將起決定作用的十幾個核心概念提煉出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用較少的時間使學生理解核心概念,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通過知識與方法的遷移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減負增效。
近年來有許多關于“大概念”及其在學科課程教學中作用的研究,促進人們深入地思考其理論與實踐?!皬V義的大概念指的是,在認知結構化思想指導下的課程設計方式,是為避免課程內容零散龐雜,用居于學科基本結構的核心概念或若干居于課程核心位置的抽象概念整合相關知識、原理、技能、活動等課程內容要素,形成有關聯的課程內容組塊。狹義的大概念同樣是出于課程結構化的目的,同時強調學生對核心概念本質的理解,特指對不同層級核心概念理解后的推論性表達?!边@里提到的“大概念”“核心概念”都與課程的結構化密切相關,只有在具有結構化特征的學科內容主題中,核心概念才有可能得到凸顯,發揮引領、深化的作用,帶來持續發展。
以核心概念為線索的課程內容結構化,有助于課程實施者更好地把握課程內容本質,在分析和提煉學習主題核心概念的基礎上,理解具體學習內容的學科本質,使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知識與方法的遷移,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結構化的課程內容可以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實現“用少量主題的深度覆蓋去替換學科領域中對所有主題的表面覆蓋,這些少量主題使得學科中的關鍵概念得以理解”。這樣的教學設計之所以能夠實現少量主題的深度覆蓋替換所有主題的表面覆蓋,是因為利用知識與方法的遷移,而在遷移中發揮作用的則是“關鍵概念”,這里的關鍵概念與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三)有助于準確把握核心概念的進階。
學習進階的研究是針對學科的核心概念或大概念展開的,在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類學科中有大量的研究。數學學科的學習進階研究在國外由來已久。盡管數學學科學習進階研究與科學領域的有所不同,但在本質上具有共同的特征。國內對于數學學科學習進階的研究雖然剛剛起步,但也有學者對數與代數、統計與概率等主題中核心概念的進階有系列的研究。學習進階研究重點關注四個必備的要素:大概念及對大概念的解析;界定清晰的各進階層級;檢驗學生所處水平的測評工具;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干預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進階的研究可以看作布魯納學科結構理論的延續與教學實踐的支持。布魯納認為,教授學科基本結構有四個重要意義:一是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學科更容易理解;二是使學習的內容更容易記憶;三是更容易實現知識和方法的遷移;四是縮小高級知識與低級知識之間的差別。這些關于學科結構重要性的觀點,與學習進階的基本要素有異曲同工之處。就學科內容結構化的現實意義而言,我們還需在上述學科結構的四個意義的基礎上增加一條,就是結構化的內容對于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以核心概念為主線的結構化學習主題,有助于課程實施者從學習進階的視角整體理解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明確每一個階段完成的學習任務所達成相關核心概念的階段性水平。隨著學習進程的遞進,學習內容不斷擴展,相關核心概念的水平不斷提升,從而使學生的核心素養逐步形成。結構化的內容會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輕松,更持久,“一個人越是具有學科結構的觀念,就越能毫不疲乏地完成內容充實和時間較長的學習情節”。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習建立積極的情感體驗,而持久的學習經歷也有助于活動經驗的積累和核心素養的形成。內容結構化,凸顯學習主題的整體性和一致性,并通過主題中起重要作用的核心概念來實現。
內容結構化的階段性特征凸顯學習進階的進程,學習進階的階段性特征通過關鍵內容的教學體現出來。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提供了以核心概念為線索的促進學習進階的路徑,透過關鍵內容的深度學習實現核心概念的理解與進階。以“數與運算”主題為例,“數的意義與表示”可以看作一個核心概念,其核心要義是如何從數量抽象為數,如何將數用符號表達出來。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四個學段中,學生學習有關數的內容時都與這個概念建立關聯。第一學段認識20以內的數、百以內的數、萬以內的數;第二學段認識十進制計數法,初步認識分數和小數;第三學段認識分數和小數的意義,自然數的性質(奇數與偶數、質數與合數);第四階段認識有理數。每一個階段雖然認識具體的數不同,但其學科本質都指向核心概念“數的意義與表示”,都是用抽象的符號和計數單位表達數。例如,35表示的是3個十(十位),5個一(個位);35表示的是3個1/5(分數單位);-35表示與35相反的量。每一種抽象的符號表達,都與具體的數量關聯。如何建立起這種關聯,學生在不同階段對于這種關聯的理解水平如何,以及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與掌握這種關聯,都需要通過結構化的學習內容來實現。把握其中的核心概念,并在學生學習進階過程中實現內容與方法的遷移,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是整體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課程內容的結構化為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提供了可能。
三、內容結構化帶來的挑戰與契機。
課程內容結構化對課程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教科書編寫和教學改進等提供了契機。內容結構化體現了內容統整的理念,避免了知識的碎片化。在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中,將關聯密切的知識內容統整,體現了核心概念為主線的內容一致性。內容結構化為教育者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深刻理解主題的內容和方法,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和核心素養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考慮學科的核心概念,從體現核心概念的關鍵內容入手,促進學生對其學科本質的理解,形成知識與方法的遷移,逐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內容編排以主題的核心概念為線索。
《標準》對領域下的主題進行了整合,凸顯了數學學科的本質,體現了主題內容的一致性,為教科書編寫和教學設計提供了更多選擇和組織的空間。
首先,主題的整合將帶來教科書呈現上的變化?!稑藴省烦熬C合與實踐”領域外,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分別列出七個和八個學習主題,如“數與代數”領域包括“數與運算”“數量關系”“數與式”“方程與不等式”“函數”五個主題。每個主題都構成一個整體,其中蘊含了反映主題學科本質的核心概念,這些核心概念在不同學段具有一致性和階段性。例如,小學的“數與運算”主題和初中的“數與式”主題具有共同特征,其學科本質具有一致性,“數的意義和表示”“相等”“運算律”等作為統領的核心概念體現在不同學段的相關內容之中,而在不同學段又具有階段性特征,抽象的程度不同,表征的水平就有所不同。教科書的呈現既要考慮將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設計與組織,也要體現其階段特征。對于“數與運算”主題,現有的教材大多是將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分成不同的單元進行設計。有教材將“100以內數的認識”和“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安排在一下和二上的不同單元。依據《標準》對“數與運算”主題的整體理解,可以考慮將10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運算安排在同一單元,使學生在理解數的意義的同時,探索100以內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從而在整體上理解和掌握這個內容。數與運算的結合,不僅促進學生對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掌握,反過來也可以幫助學生從運算的角度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有助于學生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推理意識等核心素養的形成。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數與運算內容都要采取整合的方式來編排,即使分成不同的單元進行組織和設計,也可以用整體的觀點理解相關內容,以把握數與運算的關聯?!皥D形與幾何”領域將“圖形的認識”與“圖形的測量”主題整合為“圖形的認識與測量”主題,強調圖形的認識與測量關聯,從整體上認識圖形與測量。與其相關的核心概念可能包括“圖形的特征”“圖形大小的度量”等。幾何中的測量都是對圖形的測量,圖形測量的本質是確定圖形的大小,從一維、二維到三維,分別用長度、面積、體積表達。對一個圖形完整的認識,包括對其特征(如長方形的邊和角及其關系)的認識,也包括對這個圖形的周長、面積等度量的認識。例如,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可以從邊的長度的測量視角進行探索。將圖形的認識與測量整合成一個主題,為圖形與幾何的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不僅可以把周長和面積這樣的測量問題整合起來進行分析和理解,也可以嘗試將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問題整合起來進行教材的組織和教學設計。
其次,具體內容主題歸屬的變化有助于課程實施者準確理解其學科本質?!稑藴省穼σ恍﹥热菡{整了主題歸屬,如“用字母表示數”和“百分數”由原來“數的認識”主題下分別調整到“數量關系”和“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主題下。用字母表示數在以往的標準和教學中只是作為數的進一步抽象,數是數量的抽象,字母又是對數的更一般的表達,是更高層次的抽象?!稑藴省穼⒂米帜副硎緮嫡{整到“數量關系”主題下,重點將用字母表示數理解為事物之間關系和規律的一般性表達,其內容要求是“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關系、性質和規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學業要求為“能在具體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性質和規律,感悟用字母表示具有一般性”。從數量關系角度來理解字母表示數的學科本質,其教學的重點和意義與以往相比就會產生變化,從某種意義上彌補了小學階段不學簡易方程帶來的缺失,有助于發展學生初步的代數思維?!鞍俜謹怠钡膬热菀频健皵祿氖占?、整理和表達”這個主題下,凸顯了百分數的統計意義。以往百分數在“數的認識”主題下,學生更多是從數的意義理解百分數,將百分數看作特殊的分數。但百分數主要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從統計意義上理解百分數更能清晰地了解其來龍去脈。百分數的內容要求是“結合具體情境,探索百分數的意義,能解決與百分數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感受百分數的統計意義”。這些內容主題歸屬的變化,有助于課程實施者準確理解具體內容的本質,為合理的教學設計創造條件。
(二)內容分析凸顯學科本質的整體特征。
分析學習內容是合理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的前提,其重點在于對學科內容的整體理解。課程內容結構化為整體上理解相關內容的學科本質提供了線索,有助于確定一類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關鍵內容和重點難點。以“小數除法”為例,在現行某版本的教材中,這個內容單元和相關的前后知識安排如表2所示。
學習內容的單元分析一般是將單元作為整體,分析這個單元內容的本質及其不同內容之間的關系,確定單元的重點和難點等。從主題視角看單元內容的本質及其關聯,并且將本單元內容與前后相關的單元內容建立聯系,會對其本質有更清晰的認識和理解?!靶党ā边@個單元的主題是“數與運算”,主要內容是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從教材內容的具體分析可以看出,前三個內容是不同類型的小數除法,體現這個內容的核心概念是“計數單位個數‘累加’”。從計算方法的角度確定哪個具體內容(例題)是重點,有助于學生理解小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而后三個內容“近似計算”“循環小數”“混合運算”不屬于計算方法,近似計算和混合運算都與問題的情境有直接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涉及問題解決能力,其核心概念與計算方法不同?!稑藴省吩诘诙W段“數與代數”領域對“數量關系”主題有“能在簡單的實際情境中,運用四則混合運算解決問題”的學業要求。而循環小數在本質上是數的認識的擴展,之所以在小數除法單元中呈現,原因之一就是解決類似1÷3這樣的問題時出現了循環小數,其重點不是除法的問題,是數的表示的拓展,是如何表達循環小數和循環小數在具體情境中怎樣取舍的問題,其核心概念是“數的意義與表達”。這兩類問題雖然不是該單元的重點,但與小數除法的計算有關,可以看作小數除法的應用,其本質是問題解決和數的表達。施教者在對內容進行縱向整體分析時還要了解前后單元的相關內容。從表2可以看到,四年級與小數除法相關的內容有整數除法、運算律和小數的意義等,五下進一步學習的分數除法,與整數除法和小數除法的算理相關。數的運算的重點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與算理直接相關的核心概念是“計數單位的‘累加’”,這一核心概念在四年級和五下都會在不同的運算單元中重復出現。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相關內容在學科本質上具有一致性。將能夠突出地體現核心概念一致性的內容作為關鍵內容組織教學,有助于實現知識和方法的遷移,使這些相關內容在整體上形成一個“大單元”。內容結構化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內容的關聯,清晰地梳理數的運算內容的線索,以及不同階段“數與運算”主題之間的聯系。將對主題學科本質的整體理解運用到具體的內容分析之中,有助于深刻理解具體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以及單元內容的重點和關鍵內容的確定。
(三)教學活動突出關鍵內容的單元整體設計。
內容結構化促進課堂教學改進的持續研究,從關鍵內容入手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是實現核心素養導向目標的重要路徑?!稑藴省方Y構化的內容設計在領域下以主題的形式呈現,具體內容要求呈現學科知識與核心素養兩條線索。主題的整合更加凸顯學科內容的本質特征,以及相關內容之間的聯系。通過教學內容的縱向分析,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學習內容的發展脈絡、學科本質的一致性特征以及內容之間的關聯,同時把握一個主題內容重點體現的核心概念以及蘊含的核心素養。教學設計與組織應當采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思路,從整體的視角分析內容本質和學生學情,聚焦核心概念,確定核心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針對單元中的關鍵內容設計與實施體現深度學習的教學活動。下面以小數除法為例,借助表2作簡要分析。
首先,基于自然單元內容的整體分析,形成以核心概念為線索的反映該單元與前后相關單元之間聯系的內容的整體理解。以教材的自然單元為形,以單元和單元之間內容本質與核心概念為魂,從自然單元入手進行內容分析,既容易操作,又可以從自然單元分析中將學習內容延伸、拓展,實現對學習內容的整體理解。表2顯示“小數除法”單元的核心內容是“數與運算”主題中的小數除法,其重點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小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與整數除法有密切關系,需要追溯到整數除法,特別是有余數除法的教學,教學設計時有必要考慮喚起學生這方面的認知,特別是核心概念“計數單位個數‘累加’”的運用。小數意義的理解對于小數除法算理的理解不可缺少,教學中應采用恰當的方式幫助學生運用小數意義理解算理。除了這個主題外,第四至第六三個內容又涉及數的認識和問題解決等,教學中應與相關的核心概念關聯,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其次,確定單元中的關鍵內容。關鍵內容是能更好地體現所學內容的學科本質和核心概念的內容,并且蘊含著相關的核心素養。表2中第一至第三個內容是不同類型的小數除法問題,這些內容中能較為集中地體現小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內容可以作為教學的關鍵內容。從該單元的教材安排看,第一個內容是小數除以整數,可以理解教材的編者將這個內容作為關鍵內容的設計思路。這樣的設計不無道理,這個內容直指小數除法運算,學生直接面對的是小數除法,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被除數是小數時怎樣計算,可借助這個問題理解小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吳正憲基于多年的教學經驗,在對內容進行整體分析基礎上,將第二個內容“整數除以整數商是小數”作為關鍵內容,通過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和理解小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4個人吃飯,付給服務員97元,這頓飯他們要aa制”,讓學生根據這個情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本身并不難,但在進行運算時發現97÷4=24……1,這是一個有余數的除法。在aa制的情境中,需要將余下的1繼續除,在整數除法的范圍內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坝嘞碌?怎么分”引起學生學習過程的認知沖突。這個問題的解決直接引出小數除法計算算理的深度探索。將小數除法與以往學習的有余數的除法聯系起來,運用學生學習的前概念,可以引起學生進一步探索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從有余數的除法引入可以喚起學生相關的核心概念——計數單位個數“累加”與細分,并讓學生將其運用于新的問題解決之中。當以“一”為單位的1不夠除以4的時候,將其變成以十分之一為單位的10個0。1,就可以除以4,商是2(2個0。1),接下來的計算都是這個方法的推理。這個例題作為學習這類內容的關鍵內容,對于深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后,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趯W生的基礎和前概念,組織圍繞關鍵內容的學習活動,有助于促進學生整體發展。關鍵內容體現學科本質,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有效教學活動的組織需要基于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對當前學習內容的理解水平以及存在的困惑,提出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并采用多樣性的策略與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難、合作交流,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深度理解所學內容,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在小數除法教學中,師生圍繞“余下的1怎樣分”的問題展開教學活動,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給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再對有代表性的方法進行討論、質疑、交流,最后實現問題解決,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同時,學生的推理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等核心素養獲得發展。
課程內容結構化是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中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應引起充分的重視。伴隨著《標準》的頒布與實施,圍繞課程內容結構化的理解及其引起的深化教學改革的探索將成為重要的研究話題。
2022年4月,教育界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這是繼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之后,時隔11年,教育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為了更好的幫助一線教師理解新課標,曹培英教授、史寧中教授先后通過線上活動,開展了《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研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總體情況介紹》專題講座,讓我們感受到新課程標準中的時代氣息。下面就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義務教育課程規定了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學基本要求,體現國家意志,在立德樹人中發揮關鍵作用。為了適應新的時代要求,與時俱進,《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應運而生。
二、“綜合與實踐”被賦予具體內容。
綜合與實踐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以“主題式學習”為主,初中可以嘗試“項目式學習”。在主題式學習中,常見的量將以跨學科的內容形式設計在“綜合與實踐”中。比如:購物活動:認識人民幣“元、角、分”;時間在哪里:認識時、分、秒;年、月、日的秘密:認識年、月、日等。
這讓我想到在今年5月19日舉行的包河區小學數學二片教學研討線上活動中,來自屯溪路小學的歐陽老師給我們展示的《人民幣使用手冊》一課,歐陽老師采用的就是項目式學習,通過“量與計量領域”、“電子支付社會背景”和“國家主權”三個方面設計項目學習的內容:不掃碼,7元可以怎么付?關于人民幣,你都知道什么?關于人民幣,你還想了解什么?《人民幣使用手冊》要包含哪些內容?如何制作“我會認”?整節課孩子們樂在其中,整個教學過程孩子們興趣盎然,充分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學習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也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國家主權的種子。由于課堂上的時間有限,所以重點探究了100元人民幣。課后老師分時間段做了具體任務安排,讓孩子們繼續探究其他面值的人民幣,并給它們做介紹,進一步豐富孩子們對人民幣的認識。
三、傳統文化中的數學。
2022版的新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傳統文化的加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比如:以“曹沖稱象”的故事為依托,認識克、千克、噸、等量的等量相等、總量等于分量和;度量衡的故事、圓周率的故事等。史教授指出:要注意數學文化與其他學科的不同,要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數學的思維去思考、數學的語言去表達傳統文化的知識。
回想起2019年執教的《圓的認識》一課,課的最后,我呈現了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一句話:圓是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我的師傅劉主任評課時就指出: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墨子就曾說過:圓,一中同長也。說的多好,外國數學家是從感官上感受圓的美,而我們的老祖先是從本質上揭示圓為什么這么美。不僅如此,劉輝的割圓術、祖沖之計算的圓周率等等,無不彰顯我們的祖先對于圓探究的成果,這就是傳統文化在數學中的滲透,這就是文化自信。我想,如何在數學課上更好的呈現數學史和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每一位一線數學教師都應該去思考、去實踐的。
2022年新課標已頒布數月有余,其中還有很多內容需要我不斷地、反復地去研讀,比如:方程移到初中、百分數移入“統計與概率”、增加了尺規作圖和計數單位的內容等等。
不禁想起楚大夫屈原的一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前路漫漫,但我必將砥礪前行,而新課標就是前行路上的那盞明燈,指引著我的數學教育之路。
課標解讀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我們在市實驗二小參加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解讀會,感觸頗多;特別是秦院長對于數學素養的解讀,及其風趣的舉例,更讓我印象深刻。在這個活動中,我的體會頗多。
1.《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以全新的觀點將小學數學內容歸納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特別突出地強調了6個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和推理能力。
2、通過新課標解讀,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過程,應當是學生和教師互相作用的過程。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我意識到: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學養。有句話說的好:“一個教師,不在于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庇眯慕?、創新教與重復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3、通過新課標的解讀,使我感受到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我們應因材施教,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4、通過新課標的解讀,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把課標和教科書結合起來,創新教、創新讀、創新用,在用中創新。當然解讀課標需要認真的態度,更需要常常進行研讀時時體會。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我深深地知道,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為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為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才能會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讓自己再度成為學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體會我們的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學藝術作為一種人生目標,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
新版的數學課程標準,學科核心素養-量感如約而至,在此之前,量感納入學科核心素養的呼聲已經越來越高。我一直認為數感與量感息息相關,數與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響。先說一個買雞蛋的故事吧!
去菜市場買雞蛋,對老板說:“來五斤”。老板數了40顆,放在秤上,差不離。這就是數感,8個雞蛋為一斤,這就是對數的深刻認識。如果老板邊聊天邊拿雞蛋,看到差不多了,在手里掂了掂,一放秤上,五斤剛剛好,這就是量感。
再如,做餃子,調好了餡,開始和面,最后面和餃子餡同時用完;切一塊豆腐做麻婆豆腐,一盤剛剛好;三位顧客同時點了一種相同的菜品,大廚絕對不會一盤一盤地炒,同時炒,一口鍋正好分成三盤。
我想這些都是數感與量感的完美融合,而這種完美融合就是心中藏有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多半是關于現實世界中量的直覺。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最新發布的20xx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當中對量感的描述:“量感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知道度量的意義,能夠理解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會針對真實情境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進行度量,會在同一度量方法下進行不同單位的換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誤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計度量的結果。建立量感有助于養成用定量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應用意識的經驗基礎?!?/p>
再次讀完這段話,讓我想起了小學數學中的一個經典的判斷題:“一千克鐵比一千克棉花重”,明明都是一千克,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的孩子會出現錯誤呢?我想這里的一千克對于孩子來講就是“冷冰冰”的數,對這個數沒有感覺,或者說無從下手,鐵和棉花的感覺已經定性了,說真實又很縹緲。如同結婚那會兒,4千克棉花的杯子剛剛好,再多點真還讓人喘不過氣來,這里面的確有不少門道。
本文從網絡收集而來,上傳到平臺為了幫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本文檔(有償下載),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3月14日,我接受學校安排,有幸在市實驗小學參加了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會。在這次解讀會中,秦院長的講解,使我受益匪淺,讓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更深的理解?!缎抡n程標準》把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第一位,實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這實際上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要想方設法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適當的給予一些建議。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會變得開闊,富有獨特性和創制性,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逐步--------由過去的“學會”向“會學”轉變。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而在應試教育面前,我們的數學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抓尖子生,忽視學困生的現象。這嚴重影響著整體數學素養的提高,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與及時的關注與幫助,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并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產生困難或錯誤的原因,并鼓勵他們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另外,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學中要努力激發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解決問題。應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聽數學”為“做數學”。學生對數學的概念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
總之,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就必須對這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完全了解,才能找到開啟數學之門的金鑰匙。
周靜。
本文從網絡收集而來,上傳到平臺為了幫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本文檔(有償下載),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
《課程標準(xx年版)》提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薄安煌娜嗽跀祵W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對人的主體性地位的回歸與尊重,不僅需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而且應注重學生自主發展。
我們知道,學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探索式的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有意義的學習應是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認識新知。而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情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合理,靈活。下面談談我對學習《課標》后的幾點體會。
三是內容強調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都是具有不同興趣,愛好,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然后因材施教。
學習《課標》,我學到了很多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注意的許多理論知識。數學課堂教學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更多地在激發學習興趣上下功夫,要通過自己的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充分展示數學的親和力,撥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原動力,是學生對數學有厭學到樂學,最終達到會學。
二、引發數學思考。有思考才會有問題,才會有反思,才會有思想,才會真正感悟到數學的本質和價值,也才能在創新意識上得到發展。
三、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和日常課堂教學行為緊密相關的,認真聽講、善思好問、預習復習、認真作業、質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這些學習習慣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刻意誘導,潛移默化,點滴積累通過較長時間的磨練,最后方能習以為常,形成習慣。
四、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在教學中,件事應把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養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的具體過程中蘊涵。這里的恰當是指學習方法要反映數學學習的特征,對學生而言,不僅是適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學習數學的的重要方式是: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觀察、實驗、推測、計算),教師要注重啟發式教學,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教師講授給學生自主以啟發、動力、靈感、方向,學生自主給教師講授以反愧分享、調控、反思。對學生創新認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之中。
通過本次的學習,我學到了很多關于小學數學新課標的理論知識,以后我會用這些理論知識去指導我的數學教學。
學習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后,讓我們感觸很深,受益匪淺。通過這次學習活動,讓我對新課標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與認識。下面談談我的一些收獲和體會:
1、與20xx年版相比,數學課程標準從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到實施建議都更加準確、規范、明了和全面。新修訂課標呈現了幾大變化,如基本理念“三句”變“兩句”,“6條”改“5條”,這樣的改動有更深的意義和更廣的內涵,落腳點是數學教育而不是數學內容,有更強的時代精神和要求,突出了教育的公平、教育的優質、教育的均衡、教育的和諧;又如“雙基”變“四基”,本質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形式和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智慧和創造力,這一變化對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數學教師必須為兒童的學習和個人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數學基礎、數學準備和發展方向,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使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素養,不同的人在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變化讓我們每一位老師感到任重而道遠。再者,核心概念的關鍵詞由“六個”變“十個”,這些核心概念相當于目標的一些要素,它們非常重要,彼此之間是密切聯系的,上面連著目標,下面聯系著內容,反應了數學最要緊的東西,最本質的東西。
2、《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以全新的觀點將小學數學內容歸納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特別突出地強調了6個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和推理能力。
3、通過新課標的解讀,使我感受到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我們應因材施教,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4、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師的教學重點不再是知識本身,而是如何使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感受快樂;課堂上關注的不再是教師講得是否精彩,而是學生是否學得有趣,同時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自覺不自覺地學會學習。而教師始終只是一個引導者、一個促進者,引導和促進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尋找答案,讓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快樂地學習。
總而言之,新課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數學教學的特點,盡可能多為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得到不斷加強,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能力一定會得到全面發展,這不僅對學生有益,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都將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
新版《標準》要求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將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們的主戰場,自己要學會退到幕后,在最關鍵的時候推學生一把,而不是自己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讀完之后,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頗有感觸。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總認為學生說的太慢,說的不好,耽誤上課的時間,總是剝奪學生們發言的機會和發表不同意見的看法,有什么問題都是自己包攬下來,該學生總結的都自己給學生總結好,要求學生記下來會背,會用,其實這些結論學生們根本就不理解,更談不上會用了。當學生做題出現錯誤時,我總是迫不及待的幫助學生指出來,并直接告訴他們正確答案,并沒有追問他們做錯的原因,所以導致他們下次再做類似的題目時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誤,追其本質原因,還是沒有真正的理解其內涵,所以每次做這種題時,總是出錯。課標指出,每一個具體的知識不僅包括“數學結果”,還應當包括它們的來龍去脈,即產生、發展、完善、應用和與其它知識(方法)的聯系等方面。
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恰恰只重視學生對于結果的掌握,而忽略了學生對于這一結果的'產生、發展和探索的過程,只要求學生純粹的記憶、模仿和機械性的訓練,這樣雖然他們也能得到暫時的成績,但對于學生們長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有一次,我親眼看見一位學生在背誦數學題,我感到很吃驚,他反而很平靜,告訴我你平時不也都要求我們背結論,再利用結論做題嗎?我干脆把題目背下來,遇到同類型的模仿就可以了,效果不是一樣的嗎?聽后,我感覺很震驚,長此以往學生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索問題的精神將被徹底泯滅了。
例如在有理數的加法運算中,異號兩數相加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個難點也是個易錯點,為了避免這種錯誤的發生,我將有理數的加法運算賦予了具體的實際意義,當然這種意義一定是學生比較感興趣比較熟悉比較敏感的問題,于是我想到了零花錢,因為每個家長都會給學生一些零花錢,而算賬是學生們最拿手的出錯率幾乎為0,因此在進行有理數的加法運算時,我規定將正數看成是家長每天給我們的零花錢數,負數是我們每天花掉的零花錢數,例如:+8+(—5)可以理解為今天家長給了8元零花錢花掉了5元,學生很容易得到還結余3元,因此+8+(—5)的符號為“+”和為3,即+8+(—5)=3。再比如—13+10可以理解為今天家長給了10元零花錢,而自己卻花了13元,錢不夠怎么辦呢?可以問其他同學借3元,因此—13+10的符號為“—”和為3,即—13+10=—3??傊?,只要遇到有理數的加法都可以賦予這種意義。同學們不光感興趣算的快,最重要的一做就對,也提高了同學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通過這次嘗試,我發現對于學生們平時易錯的問題只要做到提前干預,這種錯誤將會降低的很小。
總而言之,在讀了《數學課程標準》之后,對我的教學思想進行了一次洗禮,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根據課標的要求,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
這段時間再次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收獲很大,感觸很多,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下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教師必須要對教材重新認識,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
生活即數學?!稊祵W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睆娬{了大眾數學學習的內容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調整相應的數學內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樣的數學內容,就教學什么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人們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成為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如過去我們數學內容中計算有些難,而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計算器、計算機的全面普及,計算難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計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變了課程過去“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了課程內容與數學學習生活以及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二、教師必須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
以往的教學,教師往往照本宣科。課堂往往成為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不管學生有無興趣,仍按陳舊的教學手段、思想強求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教師往往是課堂的核心、組織者,學生必須跟著教師的腳步走。而新課程明確指出,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指導者轉變為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伙伴。教學結構也發生相應變化。應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由被動學變為我要學、我想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發現問題,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規律??傊?,要在一堂課中讓學生體驗整個數學過程,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三、教師必須改變舊的評價體系。
以往的應試教育注重的是學生學業成績的好壞,以考試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評價體系不僅包括對學生的評價,而且還提出了對教師和學校的評價,不以學期和學年的一次性考試來評定學生,強調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展情況的評價,強調對學生能力與自信心的建立,參與活動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精神進行評價。
今天有幸在線學習了曹教授有關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研究的講座,受益匪淺。提出的'每條教學改進策略與案例結合,讓我充分感知到策略的有效性。隨著怎么兼顧差異這個問題的提出,讓我頗有感觸,確實作為教師,這也是平時上課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曹教授用計算和應用的3個案例告訴我們教師應該如何教,學生應該如何學,最后總結出堅持口算天天練,堅持口編應用題,堅持訂正每日清三點,值得深思。
史寧中教授新課標培訓收獲:培養學生數學的核心素養是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這需要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達到“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其中,數學的眼光是指數學抽象,基本特征是數學的一般性。數學的思維主要是邏輯推理,這就使得數學擁有了嚴謹性的特點。數學語言是指數學模型,這就體現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生活即數學?!稊祵W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睆娬{了大眾數學學習的內容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調整相應的數學內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樣的數學內容,就教學什么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人們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成為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如過去我們數學內容中計算有些難,而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計算器、計算機的全面普及,計算難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計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變了課程過去“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了課程內容與數學學習生活以及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以往的教學,教師往往照本宣科。課堂往往成為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不管學生有無興趣,仍按陳舊的教學手段、思想強求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教師往往是課堂的核心、組織者,學生必須跟著教師的腳步走。而新課程明確指出,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指導者轉變為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伙伴。教學結構也發生相應變化。應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由被動學變為我要學、我想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發現問題,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規律??傊?,要在一堂課中讓學生體驗整個數學過程,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以往的應試教育注重的是學生學業成績的好壞,以考試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評價體系不僅包括對學生的評價,而且還提出了對教師和學校的評價,不以學期和學年的一次性考試來評定學生,強調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展情況的評價,強調對學生能力與自信心的建立,參與活動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精神進行評價。
總之,新教材新理念,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也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3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