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并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接下來是一些來自不同領域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時間飛逝,我從一名學生,到息縣進入工作崗位已接近兩年,兩年的經歷讓我對農村、老百姓、基層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息縣大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更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在學習中成長,成長中學習。由于自己本身對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以前經常搜集一些名言警句來激勵、警示自己?,F在才真正感知對中華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贊嘆、令我折服。針對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學以修身。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從自身來講,重點在于挖掘優秀文化的大富礦,以求啟迪智慧、凈化心靈、激勵精神。而傳統文化學習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思想靈魂升華的過程?!暗匆悦髦?,寧靜而致遠”。以利為志就不能淡泊,內心躁動就不能致遠。古人倡導溫、良、謙、恭、讓、仁、義、禮、智、信,只要我們做到了,人際關系就和諧了。弟子規中“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之”就是要求我們平常與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時常要與仁德的人親近,向他們學習。
(二)學以致用。弘揚傳統文化起先需要從學習開始,這既是一個認知過程,更是潛移默化的過程。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經典實質內涵貫徹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乃至靈魂深處。用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鄰里和睦、家庭和諧,提升工作作風、工作精神。對照《弟子規》《孝經》等進行反躬自省,對孝敬父母、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謹言慎行等方面進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學以濟世。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長幼尊卑不分,離婚率不斷攀升,自殺事件不斷曝出,道德淪喪事件時有發生,社會生活變得亂七八糟、烏煙瘴氣。長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五千年歷史長河積淀下來的金子,是治療這一社會疾病的濟世良方。儒家的“仁愛”、道家的“無為”等等就是要弘揚孝道、張揚仁愛、謳歌善良。用經典詮釋智慧,用智慧啟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用我們先祖留下的經典智慧來治療當下人性的疾病、靈魂的疾病,用中華傳統文化的光焰點燃我們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你被時代所器重時,就要擔當重任,有所作為;當你郁郁不得志時,就要甘于寂寞,不斷完善自己,修身養性,博聞強識。而我們作為公務人員,更要有“兼濟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業,善其事,做到恪盡職守、克己奉公。我們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名基層公務人員,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賦予我們的權力、敬畏黨和國家授予我們的職責崗位。我們理應當好人民公仆,不求在這個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這個崗位多做事、做好事。
在學校領導對新老師的關懷和重視下,在路老師的率領下。我有幸于20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參與在昆明舉辦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這次學習受益頗多,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豐富了大腦的學識?,F將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感受如下:
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諧歡快,這既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緣由,又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獲。以前,我們遇事很多時候都是依據自己當時當地的心情、心情來處理面對的問題。假如我們學了傳統文化,有一顆寬愛地心,我們會在沖突沖突發生以前有預見性地化解沖突,無論何時,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從對方的動身點考慮問題,理解對方,從而更有效地交流思想,解決問題。
《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得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具體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辨別,踏踏實實地行。在工作中,假如我們時時如此,積極積極地工作。那么,我們的工作該是多么和諧滿足的一件事。因此,我們要把傳統文化學深,學透,學到我們的骨髓里,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中去。
學習傳統文化,對于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傳統文化中蘊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不斷提高人民的道德素養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學習傳統文化應當體會到以下幾點:學會愛社會,愛祖國和遵紀守法、學會感恩、學會禮儀為先、學會敬重別人、學會廉恥、學會替他人著想、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等等。
期望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深化更多人民的心靈,走向大眾。帶來一個和諧的社會。走向一個奇怪的將來。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民長期創新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精確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圍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伴侶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里的父母親,為人子(女)確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確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悟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培訓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養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始終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家立命之文化根基,也始終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由于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始終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盛發達。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行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推斷和準時訂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行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當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培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心情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賜予勸慰,置之不抱負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懷太少了。
從校內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頭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里的單純的奇怪,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知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蒙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埋怨周邊的環境太過復雜,埋怨這個社會是多么的世俗,忘了連續追尋生活的奇怪。生活在回憶里,苦痛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布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于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于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特殊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與傳統文化的學習,提示自己應當如何連續以后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后,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期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紹自己四周的伴侶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期望大家都能夠踐行圣。
傳統文化,形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然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后,工業與商業的全球化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解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瀕臨消失。
其次是傳統的歌舞。鳳陽花鼓,云南花燈,東北秧歌等早已被人們認為是俗不可耐,在公園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時,還有許多的年輕人加以嘲諷,而西方傳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卻被年輕人大加追捧,成為他們的心頭大愛。而在一些搖滾,rap等流行歌曲廣為傳唱的同時,中國的一些民間音樂以及國粹京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人拋棄了傳統歌舞,轉而奔向了流行音樂與舞蹈的懷抱。
不僅如此,曾經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傳統的繪畫書法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傳統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遺棄。這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不禁令人堪憂。傳統文化瀕臨消失,而我們卻不加以挽救,而還是為了各種外來的文化,節日,興奮不已。在我看來,在這樣下去,不用多久,傳統文化就會完全消失,不復存在。
為了不使我們中國人遺憾,后悔,我們每個人應該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努力使傳統文化重新綻放光彩,恢復生機與活力,為我們將來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了傳統文化的恢復與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發出奪目的光芒。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制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風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標準、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那個核心,咱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和"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確實是對"孝"的明白得,引申開來講,對家庭里的父母親,為人子(女)必然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職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盡管心中對傳統文化有必然的認同,可是自以為自身做得還不錯,通過兩次學習,才慢慢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咱們每一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門生規》的內容能夠指導咱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咱們養成良好適應,成為一個有素養有修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長,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因此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咱們每一個人的成長歷程。在現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其突出,因此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咱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咱們的社會安寧和諧,國家興隆發達。
"門生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那么學文"是《門生規》的總綱領,只要咱們認真去學習、去試探、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明白哪些能夠做,哪些不能夠做,就有了做人的準那么,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定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確實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第一要講信譽,不能夠訛詐他人或胡說八道,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適當,切題就行,不要甜言蜜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咱們。
做人要知道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因此《門生規》第一章確實是《入那么孝》感恩之心體此刻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咱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大體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常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感覺很煩;有時對父母的怨言,不能專門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睬......想一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切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老是懷念象牙塔里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老是不想告知自己要向前看,老是把自己蒙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老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復雜,抱怨那個社會是何等的世俗,忘了繼續查找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里,痛楚在現實中。在不碰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碰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于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于市的心境,也只只是是俗人一個。因此超級感激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遇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示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后的人一輩子。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后,就愈來愈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伙兒都能夠踐行圣。
時刻飛逝,我從一名學生,到息縣進入工作職位已接近兩年,兩年的經歷讓我對農村、老百姓、基層干部有了更深刻的熟悉。息縣大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更讓我收成頗豐。讓我在學習中成長,成長中學習。由于自己本身對傳統文化比較感愛好,以前常常搜集一些名言警語來鼓勵、警示自己。此刻才真正感知對中華文化了解、明白得太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贊揚、令我折服。針對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從自身來講,重點在于挖掘優秀文化的大富礦,以求啟發聰慧、凈化心靈、鼓勵精神。而傳統文化學習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進程,更是思想靈魂升華的進程。"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以利為志就不能淡泊,內心躁動就不能致遠。前人提倡溫、良、謙、恭、讓、仁、義、禮、智、信,只要咱們做到了,人際關系就和諧了。門生規中"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那么學之"確實是要求咱們平常與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時常要與仁德的人靠近,向他們學習。
宏揚傳統文化起先需要從學習開始,這既是一個認知進程,更是潛移默化的進程。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終目的確實是要把其要緊經典實質內涵貫徹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乃至靈魂深處。用優秀傳統文化增進鄰里和睦、家庭和諧,提升工作作風、工作精神。對照《門生規》《孝經》等進行反躬自省,對孝順父母、愛崗敬業、老實守信、謹言慎行等方面進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緣故,社會問題日趨突出。傳統的長幼尊卑不分,離婚率不斷爬升,自殺事件不斷曝出,道德淪喪事件時有發生,社會生活變得亂七八糟、烏煙瘴氣。久而久之,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五千年歷史長河積淀下來的金子,是醫治這一社會疾病的濟世良方。儒家的"仁愛"、道家的"無為"等等確實是要宏揚孝道、張揚仁愛、歌頌仁慈。用經典詮釋聰慧,用聰慧啟發人一輩子,用人一輩子挖掘人性。用咱們先祖留下的經典聰慧來醫治當下人性的疾病、靈魂的疾病,用中華傳統文化的'光焰點燃咱們心中的善念和良心的火炬。
"達那么兼濟天下,窮那么獨善其身"。當你被時期所重視時,就要擔當重任,有所作為;當你郁郁不得志時,就要甘于孤單,不斷完善自己,修身養性,博聞強識。而咱們作為公事人員,更要有"兼濟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業,善其事,做到恪盡職守、克己奉公。咱們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名基層公事人員,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加倍敬畏人民、敬畏人民給予咱們的權利、敬畏黨和國家授予咱們的職責職位。咱們理應當好人民公仆,不求在那個職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那個職位多做事、做好事。
公園20xx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部教職工在學雍多聞學堂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全封鎖式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本次由教育專家李英慶教師主講,我感到收成頗豐。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騰的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不學不明白,古圣先賢早已為子孫后代把做人的準那么,教育的理論全數總結好了,這些理論經得起時刻考驗,也取得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認,我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點學的《門生規》中明白這是一本古代供入學兒童必讀的書,書中以儒家思想為理論來教育后代,在讀完后我以此書為鏡,發覺今世在家庭、學校的教育中有相當沒能做到書中所言,乃至以誤為對,以至顯現許多的問題。將思想回到學校教育,咱們在教學中碰到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常自問咱們為學生付出了時刻和精力,乃至心力交瘁,卻得不到學生的明白得,還有學生反其道而為之,教學不出成效的癥結所在何處?這是很多教師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臺詞,"你爸爸愛你,但他可不能愛你。"。
我不盡自問,我愛學生嗎?我會愛學生嗎?這次學習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論依據。咱們中職學校一直以來以教授技術為重,這有悖于"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職教育應從德育入手,試想一個技術優秀的數模加工畢業生沒有效他的技術來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來造福社會,而是用來做槍,那技術越精湛對社會危害就越大,因此課堂上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道。"。
職業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為先"說法,意思是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愛的本源在于愛父母,父母乃人之全然,父母對小孩有養育之恩,若是連父母都不愛那就不能指望那個人會愛他人,若是學生不愛父母,他說他愛祖國、愛教師、愛學習那確實是沒有根基的,是空中樓閣,令人感覺慘白。關于一個教師,若是不愛父母,那他必然可不能愛學生,因此他必然不能成為一個好教師。
在學校的教育中教師是實施者,教師實施的方式應以身教為重,輔以境教、樂教、禮教,李英慶教師說:"學生不必然記得你說過什么,但必然記得你做過什么。"教師若是本身沒有明白得中華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在平與學生接觸的舉手投足中展現傳統美德,學生就不能從中受到傳統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說進而再去效仿,那教師落口人義道德,說得再天花亂墜也是徒然,如此的說教是不能使學生信服的,因此說到底德育教育還得先從教師本身學習從而提升個人修養開始,才能做勤學生的表率。在看《小孩不笨》中,教師的教育方式也讓我深感共鳴,因為我中學時本身也是一個差生,在取得教師的賞識和鼓舞后慢慢樹立了信心,慢慢取得進步,因此我以為教師在言傳和身教中面對大多數學生須以尊重、賞識、重視入手,以我接觸學生的體會,問題學生一樣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貧寒、軀體有缺點。
等等,這些學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緒化,或容易自暴自棄,或叛逆,這一類學生常表現出紀律散漫,有些還容易跟同窗發生沖突,不尊重教師,我想這是因為缺乏關愛,缺乏鼓舞,增廣賢文中有云"大伙兒禮儀教子弟,小家兇惡訓兒郎",有大伙兒風度的教師,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引導,靠自己的諄諄語言教誨,培育出來的學生往往有禮有節,若是教師一味采取強硬方式去壓學生,倒會激起青春期學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結果學生越走越遠,迷失自我,無法挽回。每一個問題學生心理都有癥結,每一個學生的心理方式都不一樣,那教師深切學生,關切學生生活學習,多鼓舞,多贊揚,多賞識如此的學生,專門要當眾的進行,這無疑是使他們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如此教師和學生才能成立信任,學生自然會喜愛如此的教師,會聽如此教師的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堅苦的工作,咱們要學習《門生規》這一類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但《門生規》并非是金庸小說里的《九陰真經》,隨意落到誰手里只要煉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夠功力精進,一爪把人爪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美德是一項長期龐大的工程,在學習《門生規》后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只用嘴皮子動動了事,要付諸實踐,軀體力行,咱們都明白知易行難,真的要做起來真的不容易,咱們要戰勝人本身太多丑陋的本性,如私欲、貪婪、惰性、急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這條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本次學習我不敢說我有質的飛躍,但至少在思想上啟發我成心識的去探討德育這條路,德育這條路永久是教師永久探討的道路,會有挫折,有會驚喜,探討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結出的果是碩大的、甜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生源滔滔來。愿咱們的學校茁壯成長。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學習傳統文化尤為重要。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于傳統文化教育。
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公園20xx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體教職工在學雍多聞學堂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全封閉式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本次由教育專家李英慶老師主講,我感到收獲頗豐。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騰的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不學不知道,古圣先賢早已為子孫后代把做人的準則,教育的理論全部總結好了,這些理論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認,我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點學的《。
弟子規。
》中知道這是一本古代供入學兒童必讀的書,書中以儒家思想為理論來教育后代,在讀完后我以此書為鏡,發現當代在家庭、學校的教育中有相當沒能做到書中所言,甚至以誤為對,以至出現許多的問題。將思想回到學校教育,我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常自問我們為學生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卻得不到學生的理解,還有學生反其道而為之,教學不出效果的癥結所在何處?這是不少老師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臺詞,“你爸爸愛你,但他不會愛你?!?/p>
我不盡自問,我愛學生嗎?我會愛學生嗎?這次學習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論依據。我們中職學校一直以來以傳授技術為重,這有悖于“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職教育應從德育入手,試想一個技術優秀的數模加工畢業生沒有用他的技術來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來造福社會,而是用來做槍,那技術越精湛對社會危害就越大,所以課堂上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道?!?/p>
職業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為先”說法,意思是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愛的根源在于愛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如果連父母都不愛那就不能指望這個人會愛別人,如果學生不愛父母,他說他愛祖國、愛老師、愛學習那就是沒有根基的,是空中樓閣,令人覺得蒼白。對于一個老師,如果不愛父母,那他一定不會愛學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
在學校的教育中老師是實施者,老師實施的方法應以身教為重,輔以境教、樂教、禮教,李英慶老師說:“學生不一定記得你說過什么,但一定記得你做過什么?!苯處熑绻旧頉]有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在平與學生接觸的舉手投足中展現傳統美德,學生就不能從中受到傳統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說進而再去效仿,那老師落口人義道德,說得再天花亂墜也是枉然,這樣的說教是不能使學生信服的,所以說到底德育教育還得先從老師本身學習從而提升個人修養開始,才能做好學生的榜樣。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師的教育方法也讓我深感共鳴,因為我中學時本身也是一個差生,在得到老師的賞識和鼓勵后慢慢樹立了信心,慢慢得到進步,所以我認為老師在言傳和身教中面對大多數學生須以尊重、賞識、重視入手,以我接觸學生的經驗,問題學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貧寒、身體有缺陷。
等等,這些學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緒化,或容易自暴自棄,或叛逆,這一類學生常表現出紀律散漫,有些還容易跟同學發生沖突,不尊重老師,我想這是因為缺乏關愛,缺乏鼓勵,增廣賢文中有云“大家禮儀教子弟,小家兇惡訓兒郎”,有大家風范的老師,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引導,靠自己的諄諄語言教誨,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有禮有節,如果老師一味采取強硬方式去壓學生,倒會激起青春期學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結果學生越走越遠,迷失自我,無法挽回。每個問題學生心理都有癥結,每個學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樣,那老師深入學生,關心學生生活學習,多鼓勵,多贊揚,多賞識這樣的學生,特別要當眾的進行,這無疑是使他們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這樣老師和學生才能建立信任,學生自然會喜歡這樣的老師,會聽這樣老師的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堅苦的工作,我們要學習《弟子規》這一類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但《弟子規》并不是金庸小說里的《九陰真經》,隨便落到誰手里只要煉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進,一爪把人爪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美德是一項長期巨大的工程,在學習《弟子規》后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只用嘴皮子動動了事,要付諸實踐,身體力行,我們都知道知易行難,真的要做起來真的不容易,我們要戰勝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這條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本次學習我不敢說我有質的飛躍,但至少在思想上啟發我有意識的去探索德育這條路,德育這條路永遠是教師永遠探索的道路,會有挫折,有會驚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結出的果是碩大的、甜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生源滾滾來。愿我們的學校茁壯成長。
時間飛逝,我從一名學生,到息縣進入工作崗位已接近兩年,兩年的經歷讓我對農村、老百姓、基層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息縣大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更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在學習中成長,成長中學習。由于自己本身對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以前經常搜集一些。
名言。
警句來激勵、警示自己?,F在才真正感知對中華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贊嘆、令我折服。針對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學以修身。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從自身來講,重點在于挖掘優秀文化的大富礦,以求啟迪智慧、凈化心靈、激勵精神。而傳統文化學習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思想靈魂升華的過程?!暗匆悦髦?,寧靜而致遠”。以利為志就不能淡泊,內心躁動就不能致遠。古人倡導溫、良、謙、恭、讓、仁、義、禮、智、信,只要我們做到了,人際關系就和諧了。弟子規中“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之”就是要求我們平常與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時常要與仁德的人親近,向他們學習。
(二)學以致用。弘揚傳統文化起先需要從學習開始,這既是一個認知過程,更是潛移默化的過程。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經典實質內涵貫徹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乃至靈魂深處。用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鄰里和睦、家庭和諧,提升工作作風、工作精神。對照《弟子規》《孝經》等進行反躬自省,對孝敬父母、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謹言慎行等方面進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學以濟世。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長幼尊卑不分,離婚率不斷攀升,自殺事件不斷曝出,道德淪喪事件時有發生,社會生活變得亂七八糟、烏煙瘴氣。長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五千年歷史長河積淀下來的金子,是治療這一社會疾病的濟世良方。儒家的“仁愛”、道家的“無為”等等就是要弘揚孝道、張揚仁愛、謳歌善良。用經典詮釋智慧,用智慧啟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用我們先祖留下的經典智慧來治療當下人性的疾病、靈魂的疾病,用中華傳統文化的光焰點燃我們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你被時代所器重時,就要擔當重任,有所作為;當你郁郁不得志時,就要甘于寂寞,不斷完善自己,修身養性,博聞強識。而我們作為公務人員,更要有“兼濟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業,善其事,做到恪盡職守、克己奉公。我們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名基層公務人員,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賦予我們的權力、敬畏黨和國家授予我們的職責崗位。我們理應當好人民公仆,不求在這個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這個崗位多做事、做好事。
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體教職工在學雍多聞學堂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全封閉式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本次由教育專家李英慶老師主講,我感到收獲頗豐。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騰的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不學不知道,古圣先賢早已為子孫后代把做人的準則,教育的理論全部總結好了,這些理論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認,我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點學的《弟子規》中知道這是一本古代供入學兒童必讀的書,書中以儒家思想為理論來教育后代,在讀完后我以此書為鏡,發現當代在家庭、學校的教育中有相當沒能做到書中所言,甚至以誤為對,以至出現許多的問題。將思想回到學校教育,我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常自問我們為學生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卻得不到學生的理解,還有學生反其道而為之,教學不出效果的癥結所在何處?這是不少老師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臺詞,“你爸爸愛你,但他不會愛你?!蔽也槐M自問,我愛學生嗎?我會愛學生嗎?這次學習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論依據。
我們中職學校一直以來以傳授技術為重,這有悖于“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職教育應從德育入手,試想一個技術優秀的數模加工畢業生沒有用他的技術來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來造福社會,而是用來做槍,那技術越精湛對社會危害就越大,所以課堂上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道?!甭殬I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為先”說法,意思是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愛的根源在于愛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如果連父母都不愛那就不能指望這個人會愛別人,如果學生不愛父母,他說他愛祖國、愛老師、愛學習那就是沒有根基的,是空中樓閣,令人覺得蒼白。對于一個老師,如果不愛父母,那他一定不會愛學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在學校的教育中老師是實施者,老師實施的方法應以身教為重,輔以境教、樂教、禮教,李英慶老師說:“學生不一定記得你說過什么,但一定記得你做過什么?!苯處熑绻旧頉]有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在平與學生接觸的舉手投足中展現傳統美德,學生就不能從中受到傳統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說進而再去效仿,那老師落口人義道德,說得再天花亂墜也是枉然,這樣的說教是不能使學生信服的,所以說到底德育教育還得先從老師本身學習從而提升個人修養開始,才能做好學生的榜樣。
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師的教育方法也讓我深感共鳴,因為我中學時本身也是一個差生,在得到老師的賞識和鼓勵后慢慢樹立了信心,慢慢得到進步,所以我認為老師在言傳和身教中面對大多數學生須以尊重、賞識、重視入手,以我接觸學生的經驗,問題學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貧寒、身體有缺陷等等,這些學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緒化,或容易自暴自棄,或叛逆,這一類學生常表現出紀律散漫,有些還容易跟同學發生沖突,不尊重老師,我想這是因為缺乏關愛,缺乏鼓勵,增廣賢文中有云“大家禮儀教子弟,小家兇惡訓兒郎”,有大家風范的老師,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引導,靠自己的諄諄語言教誨,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有禮有節,如果老師一味采取強硬方式去壓學生,倒會激起青春期學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結果學生越走越遠,迷失自我,無法挽回。每個問題學生心理都有癥結,每個學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樣,那老師深入學生,關心學生生活學習,多鼓勵,多贊揚,多賞識這樣的學生,特別要當眾的進行,這無疑是使他們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這樣老師和學生才能建立信任,學生自然會喜歡這樣的老師,會聽這樣老師的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堅苦的工作,我們要學習《弟子規》這一類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但《弟子規》并不是金庸小說里的《九陰真經》,隨便落到誰手里只要煉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進,一爪把人爪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美德是一項長期巨大的工程,在學習《弟子規》后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只用嘴皮子動動了事,要付諸實踐,身體力行,我們都知道知易行難,真的要做起來真的不容易,我們要戰勝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這條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本次學習我不敢說我有質的飛躍,但至少在思想上啟發我有意識的去探索德育這條路,德育這條路永遠是教師永遠探索的道路,會有挫折,有會驚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結出的果是碩大的、甜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生源滾滾來。愿我們的學校茁壯成長。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里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
規章制度。
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
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里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蒙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復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里,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于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于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后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后,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圣。
。
公園20xx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體教職工在學雍多聞學堂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全封閉式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本次由教育專家李英慶老師主講,我感到收獲頗豐。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騰的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不學不知道,古圣先賢早已為子孫后代把做人的準則,教育的理論全部總結好了,這些理論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認,我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點學的《弟子規》中知道這是一本古代供入學兒童必讀的書,書中以儒家思想為理論來教育后代,在讀完后我以此書為鏡,發現當代在家庭、學校的教育中有相當沒能做到書中所言,甚至以誤為對,以至出現許多的問題。將思想回到學校教育,我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常自問我們為學生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卻得不到學生的理解,還有學生反其道而為之,教學不出效果的癥結所在何處?這是不少老師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臺詞,“你爸爸愛你,但他不會愛你?!?/p>
我不盡自問,我愛學生嗎?我會愛學生嗎?這次學習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論依據。我們中職學校一直以來以傳授技術為重,這有悖于“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職教育應從德育入手,試想一個技術優秀的數模加工畢業生沒有用他的技術來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來造福社會,而是用來做槍,那技術越精湛對社會危害就越大,所以課堂上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道?!?/p>
職業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為先”說法,意思是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愛的根源在于愛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如果連父母都不愛那就不能指望這個人會愛別人,如果學生不愛父母,他說他愛祖國、愛老師、愛學習那就是沒有根基的,是空中樓閣,令人覺得蒼白。對于一個老師,如果不愛父母,那他一定不會愛學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
在學校的教育中老師是實施者,老師實施的方法應以身教為重,輔以境教、樂教、禮教,李英慶老師說:“學生不一定記得你說過什么,但一定記得你做過什么?!苯處熑绻旧頉]有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在平與學生接觸的舉手投足中展現傳統美德,學生就不能從中受到傳統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說進而再去效仿,那老師落口人義道德,說得再天花亂墜也是枉然,這樣的說教是不能使學生信服的,所以說到底德育教育還得先從老師本身學習從而提升個人修養開始,才能做好學生的榜樣。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師的教育方法也讓我深感共鳴,因為我中學時本身也是一個差生,在得到老師的賞識和鼓勵后慢慢樹立了信心,慢慢得到進步,所以我認為老師在言傳和身教中面對大多數學生須以尊重、賞識、重視入手,以我接觸學生的經驗,問題學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貧寒、身體有缺陷。
等等,這些學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緒化,或容易,或叛逆,這一類學生常表現出紀律散漫,有些還容易跟同學發生沖突,不尊重老師,我想這是因為缺乏關愛,缺乏鼓勵,增廣賢文中有云“大家禮儀教子弟,小家兇惡訓兒郎”,有大家風范的老師,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引導,靠自己的諄諄語言教誨,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有禮有節,如果老師一味采取強硬方式去壓學生,倒會激起青春期學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結果學生越走越遠,迷失自我,無法挽回。每個問題學生心理都有癥結,每個學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樣,那老師深入學生,關心學生生活學習,多鼓勵,多贊揚,多賞識這樣的學生,特別要當眾的進行,這無疑是使他們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這樣老師和學生才能建立信任,學生自然會喜歡這樣的老師,會聽這樣老師的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堅苦的工作,我們要學習《弟子規》這一類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但《弟子規》并不是金庸小說里的《九陰真經》,隨便落到誰手里只要煉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進,一爪把人爪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美德是一項長期巨大的工程,在學習《弟子規》后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只用嘴皮子動動了事,要付諸實踐,身體力行,我們都知道知易行難,真的要做起來真的不容易,我們要戰勝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這條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本次學習我不敢說我有質的飛躍,但至少在思想上啟發我有意識的去探索德育這條路,德育這條路永遠是教師永遠探索的道路,會有挫折,有會驚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結出的果是碩大的、甜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生源滾滾來。愿我們的學校茁壯成長。
時間飛逝,我從一名學生,到息縣進入工作崗位已接近兩年,兩年的經歷讓我對農村、老百姓、基層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息縣大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更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在學習中成長,成長中學習。由于自己本身對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以前經常搜集一些名言警句來激勵、警示自己?,F在才真正感知對中華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贊嘆、令我折服。針對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學以修身。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從自身來講,重點在于挖掘優秀文化的大富礦,以求啟迪智慧、凈化心靈、激勵精神。而傳統文化學習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思想靈魂升華的過程?!暗匆悦髦?,寧靜而致遠”。以利為志就不能淡泊,內心躁動就不能致遠。古人倡導溫、良、謙、恭、讓、仁、義、禮、智、信,只要我們做到了,人際關系就和諧了。弟子規中“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之”就是要求我們平常與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時常要與仁德的人親近,向他們學習。
(二)學以致用。弘揚傳統文化起先需要從學習開始,這既是一個認知過程,更是潛移默化的過程。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經典實質內涵貫徹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乃至靈魂深處。用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鄰里和睦、家庭和諧,提升工作作風、工作精神。對照《弟子規》《孝經》等進行反躬自省,對孝敬父母、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謹言慎行等方面進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學以濟世。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長幼尊卑不分,離婚率不斷攀升,自殺事件不斷曝出,道德淪喪事件時有發生,社會生活變得亂七八糟、烏煙瘴氣。長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五千年歷史長河積淀下來的`金子,是治療這一社會疾病的濟世良方。儒家的“仁愛”、道家的“無為”等等就是要弘揚孝道、張揚仁愛、謳歌善良。用經典詮釋智慧,用智慧啟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用我們先祖留下的經典智慧來治療當下人性的疾病、靈魂的疾病,用中華傳統文化的光焰點燃我們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你被時代所器重時,就要擔當重任,有所作為;當你郁郁不得志時,就要甘于寂寞,不斷完善自己,修身養性,博聞強識。而我們作為公務人員,更要有“兼濟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業,善其事,做到恪盡職守、克己奉公。我們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名基層公務人員,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賦予我們的權力、敬畏黨和國家授予我們的職責崗位。我們理應當好人民公仆,不求在這個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這個崗位多做事、做好事。
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體教職工在學雍多聞學堂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全封閉式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本次由教育專家李英慶老師主講,我感到收獲頗豐。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騰的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不學不知道,古圣先賢早已為子孫后代把做人的準則,教育的理論全部總結好了,這些理論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認,我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點學的《弟子規》中知道這是一本古代供入學兒童必讀的書,書中以儒家思想為理論來教育后代,在讀完后我以此書為鏡,發現當代在家庭、學校的教育中有相當沒能做到書中所言,甚至以誤為對,以至出現許多的問題。將思想回到學校教育,我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常自問我們為學生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卻得不到學生的理解,還有學生反其道而為之,教學不出效果的癥結所在何處?這是不少老師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臺詞,“你爸爸愛你,但他不會愛你?!蔽也槐M自問,我愛學生嗎?我會愛學生嗎?這次學習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論依據。
我們中職學校一直以來以傳授技術為重,這有悖于“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職教育應從德育入手,試想一個技術優秀的數模加工畢業生沒有用他的技術來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來造福社會,而是用來做槍,那技術越精湛對社會危害就越大,所以課堂上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道?!甭殬I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為先”說法,意思是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愛的根源在于愛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如果連父母都不愛那就不能指望這個人會愛別人,如果學生不愛父母,他說他愛祖國、愛老師、愛學習那就是沒有根基的,是空中樓閣,令人覺得蒼白。對于一個老師,如果不愛父母,那他一定不會愛學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在學校的教育中老師是實施者,老師實施的方法應以身教為重,輔以境教、樂教、禮教,李英慶老師說:“學生不一定記得你說過什么,但一定記得你做過什么?!苯處熑绻旧頉]有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在平與學生接觸的舉手投足中展現傳統美德,學生就不能從中受到傳統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說進而再去效仿,那老師落口人義道德,說得再天花亂墜也是枉然,這樣的說教是不能使學生信服的,所以說到底德育教育還得先從老師本身學習從而提升個人修養開始,才能做好學生的榜樣。
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師的教育方法也讓我深感共鳴,因為我中學時本身也是一個差生,在得到老師的賞識和鼓勵后慢慢樹立了信心,慢慢得到進步,所以我認為老師在言傳和身教中面對大多數學生須以尊重、賞識、重視入手,以我接觸學生的經驗,問題學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貧寒、身體有缺陷等等,這些學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緒化,或容易,或叛逆,這一類學生常表現出紀律散漫,有些還容易跟同學發生沖突,不尊重老師,我想這是因為缺乏關愛,缺乏鼓勵,增廣賢文中有云“大家禮儀教子弟,小家兇惡訓兒郎”,有大家風范的老師,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引導,靠自己的諄諄語言教誨,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有禮有節,如果老師一味采取強硬方式去壓學生,倒會激起青春期學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結果學生越走越遠,迷失自我,無法挽回。每個問題學生心理都有癥結,每個學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樣,那老師深入學生,關心學生生活學習,多鼓勵,多贊揚,多賞識這樣的學生,特別要當眾的進行,這無疑是使他們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這樣老師和學生才能建立信任,學生自然會喜歡這樣的老師,會聽這樣老師的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堅苦的工作,我們要學習《弟子規》這一類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但《弟子規》并不是金庸小說里的《九陰真經》,隨便落到誰手里只要煉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進,一爪把人爪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美德是一項長期巨大的工程,在學習《弟子規》后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只用嘴皮子動動了事,要付諸實踐,身體力行,我們都知道知易行難,真的要做起來真的不容易,我們要戰勝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這條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本次學習我不敢說我有質的飛躍,但至少在思想上啟發我有意識的去探索德育這條路,德育這條路永遠是教師永遠探索的道路,會有挫折,有會驚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結出的果是碩大的、甜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生源滾滾來。愿我們的學校茁壯成長。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里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里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蒙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復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里,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于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于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后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后,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圣。
中華傳統文化是文明的結晶,通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熟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學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工作關系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熟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始終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家立命之文化根基,也始終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由于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始終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民對于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受、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后人所一一品讀,并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期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頭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留意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見。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行知的部分,但是學識可以增長才干,學識可以轉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歡快,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學識,溫習舊學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養、增長才干。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鬃釉凇墩撜Z》這部書中,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法規。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普素,這些方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行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壞的。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推斷和準時訂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行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園長面對老師,尤其女性,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行收回,不行反悔。對員工提出的看法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于擔當責任。
身為一名老師,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要求員工做到的,自己必需首先做到;要求同學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要給同學做出表率,正確引導員同學的行為,樹立良好的風氣,只有員工心平氣順,工作才能有積極性,才能達到和諧共處,更好的工作。
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體教職工在學雍多聞學堂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全封閉式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本次由教育專家李英慶老師主講,我感到收獲頗豐。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騰的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不學不知道,古圣先賢早已為子孫后代把做人的準則,教育的理論全部總結好了,這些理論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認,我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點學的《弟子規》中知道這是一本古代供入學兒童必讀的書,書中以儒家思想為理論來教育后代,在讀完后我以此書為鏡,發現當代在家庭、學校的教育中有相當沒能做到書中所言,甚至以誤為對,以至出現許多的問題。將思想回到學校教育,我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常自問我們為學生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卻得不到學生的理解,還有學生反其道而為之,教學不出效果的癥結所在何處?這是不少老師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臺詞,“你爸爸愛你,但他不會愛你?!蔽也槐M自問,我愛學生嗎?我會愛學生嗎?這次學習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論依據。
我們中職學校一直以來以傳授技術為重,這有悖于“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職教育應從德育入手,試想一個技術優秀的數模加工畢業生沒有用他的技術來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來造福社會,而是用來做槍,那技術越精湛對社會危害就越大,所以課堂上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道?!甭殬I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為先”說法,意思是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愛的根源在于愛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如果連父母都不愛那就不能指望這個人會愛別人,如果學生不愛父母,他說他愛祖國、愛老師、愛學習那就是沒有根基的,是空中樓閣,令人覺得蒼白。對于一個老師,如果不愛父母,那他一定不會愛學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在學校的教育中老師是實施者,老師實施的方法應以身教為重,輔以境教、樂教、禮教,李英慶老師說:“學生不一定記得你說過什么,但一定記得你做過什么?!苯處熑绻旧頉]有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在平與學生接觸的舉手投足中展現傳統美德,學生就不能從中受到傳統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說進而再去效仿,那老師落口人義道德,說得再天花亂墜也是枉然,這樣的說教是不能使學生信服的,所以說到底德育教育還得先從老師本身學習從而提升個人修養開始,才能做好學生的榜樣。
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師的教育方法也讓我深感共鳴,因為我中學時本身也是一個差生,在得到老師的賞識和鼓勵后慢慢樹立了信心,慢慢得到進步,所以我認為老師在言傳和身教中面對大多數學生須以尊重、賞識、重視入手,以我接觸學生的經驗,問題學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貧寒、身體有缺陷等等,這些學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緒化,或容易自暴自棄,或叛逆,這一類學生常表現出紀律散漫,有些還容易跟同學發生沖突,不尊重老師,我想這是因為缺乏關愛,缺乏鼓勵,增廣賢文中有云“大家禮儀教子弟,小家兇惡訓兒郎”,有大家風范的老師,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引導,靠自己的諄諄語言教誨,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有禮有節,如果老師一味采取強硬方式去壓學生,倒會激起青春期學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結果學生越走越遠,迷失自我,無法挽回。每個問題學生心理都有癥結,每個學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樣,那老師深入學生,關心學生生活學習,多鼓勵,多贊揚,多賞識這樣的學生,特別要當眾的進行,這無疑是使他們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這樣老師和學生才能建立信任,學生自然會喜歡這樣的老師,會聽這樣老師的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堅苦的工作,我們要學習《弟子規》這一類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但《弟子規》并不是金庸小說里的《九陰真經》,隨便落到誰手里只要煉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進,一爪把人爪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美德是一項長期巨大的工程,在學習《弟子規》后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只用嘴皮子動動了事,要付諸實踐,身體力行,我們都知道知易行難,真的要做起來真的不容易,我們要戰勝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這條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本次學習我不敢說我有質的飛躍,但至少在思想上啟發我有意識的去探索德育這條路,德育這條路永遠是教師永遠探索的道路,會有挫折,有會驚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結出的果是碩大的、甜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生源滾滾來。愿我們的學校茁壯成長。
自然教育是一種將自然元素融入教育過程中的教育模式。它通過親近自然、體驗自然、學習自然,來培養孩子們的環保意識、科學素養和身心健康。而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自然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將從培養環保意識、傳承生態智慧以及提升審美情趣等三個方面談談我在自然教育中體會到的傳統文化的價值。
第一段:自然教育與環保意識。
自然教育通過帶領孩子們走進大自然,親身感受自然的美麗與神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深刻體會到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珍貴性。而古人在散文、詩詞中對自然的描寫中早已傳遞了保護自然的觀念。比如《大堂談》中的“五尺之竹,可療百憂”,和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珍視之情。從古人的詩文中,我們可以充分理解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從小培養起孩子們的環保意識。
在自然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能夠觀察和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還能通過親身實踐來了解自然界的循環規律。而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出的“天人合一”的觀點深深影響了我們對自然的理解。古人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我們需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法則。因此,在自然教育中,我們可以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孩子們的生態智慧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三段:自然教育與審美情趣。
自然環境中的美景和自然界中的生靈,在自然教育中能夠激發孩子們的藝術審美情趣。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學、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更是為孩子們提供了理解和表達自然之美的方式。比如我們可以通過詩詞賞析,讓孩子們了解到自然景色的美妙之處;通過繪畫,讓孩子們用畫筆去捕捉和表達自然的靈動之美。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審美情趣,讓孩子們從小就有一個對美的敏感和鑒賞能力。
結尾:在自然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價值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它通過培養環保意識、傳承生態智慧和提升審美情趣,為孩子們提供了一種全面的教育體驗。只有在自然和傳統文化的共同塑造下,我們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保護和傳承自然的美好與智慧。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倡導并推廣自然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結合,為孩子們打開一扇通往自然與美的大門。
當代教育已經不同于傳統的教育了。傳統的教育內含著一種權威式教育觀,即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學生被動接受?,F代教育,尤其是21世紀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主體地位,強調發掘學生的潛能并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老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以引導、協助的身份指導學生,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創新思維,為學生的未來成功奠定扎實基礎。
段落二:學生角色的轉變。
在傳統教育中,學生需要從老師那里獲得信息并記住它們。而在現代教育中,學生成為了自己學習的主人,他們控制著學習的內容和進度,并在探究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和技能。這種“自主學習”的方法有助于建立學生的價值觀和人際關系技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這樣的教育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熱愛學習的潛在動力,使自學成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重要保證。
段落三:教育方式的變革。
傳統的教育方式注重知識的傳授,而現代教育強調解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以此建立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并逐漸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F代教育也注重實踐,多通過實驗、觀察、實地考察等方式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經驗,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社會現象并積累社會經驗。如今,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正在逐步轉變,追求教育的物質化,例如在互聯網和手機等科技手段的薈萃下,教育的方式逐步由自然到人工、由線下到線上,大大地拓展了學習資源的渠道。
段落四:教育目標的變化。
在傳統的教育中,追求成績、考試優秀是主旨;而現代教育,尤其是21世紀教育則注重思考、獨立性、創造性。學習如何學習,理解實際場景,進行批判性思考和認證性思考,提高行為技能是城市化教學的目標?,F代教育也注重靈活性和適應性,因此在學生的思維教育方面,教育培養學生應對未來變化的能力,培養思考方面的技能是至關重要的,讓學生有未來競爭的勝算。
段落五:教育的變革和創新。
當代教育在不斷變革和創新。更多的學校和教育者紛紛擁抱創新思維,打造數字教育平臺,發展在線教學和教育游戲等以突破限制、提高效果、增加體驗性和趣味性的方式推廣現代教育。通過不斷創新,我們的教育將走向更加卓越。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我們相信,學生的天賦和智慧都能夠充分顯現,走出自己的奮斗之路,創造自己的成功人生。
當代教育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領域,它涉及到許多方面,包括教育理論、教育技術、教育制度等。作為當代學生,我在學習和探索中深刻體會到了當代教育的特點和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自己對當代教育的理解和體會,希望可以與讀者分享一些啟示和思考。
第二段:教育趨勢的變化。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不斷進步,教育領域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在當代教育中,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教育新趨勢,如線上教學、智能教育、個性化教育等。同時,對于學校和老師來說,也需要更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第三段:課程和教學的變革。
隨著社會和文化的不斷變化,我們也需要重新審視課程和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傳統的教育形式中,學生被要求大量地背誦和記憶知識點,而現在的教育主張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注重讓學生從知識的應用方面來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課程也需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興趣點,以此來推進全面發展。
第四段:教育的社會和經濟價值。
當代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學生的自身發展,更具有社會和經濟價值的意義?,F代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而教育則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渠道和途徑。因此,教育領域也需要更多地考慮如何與社會和經濟結合,推動學生更好的就業和創造。
第五段:結論。
在當代教育中,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個性化培養,同時不斷探索教育的新領域和新趨勢。作為學生,我們需要時刻保持學習的熱情和好奇心,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我們相信,在當代教育的努力下,未來的學生將會更加優秀和出色。
在今年的專業課培訓中,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使我受益良多,給我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震撼,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但是學習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原則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標準。本次學習不僅讓我從思想認識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了解,還為我今后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鑒,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積極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我們心中,將忠誠、守信應用于我們的一言一行,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安定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興旺發達。
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實守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老子也說: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作為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要寬厚仁愛,不能一味的進行批評,而要有一定的贊賞和鼓勵,這樣才能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作為教師,我們不能覺得自己已經學完了,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社會在發展,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師學習經驗,向新同事學習新觀點,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工作得到更進一步地提高。同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停留在學習表面,還要努力將之付諸于實踐?!暗茏右?,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于承擔責任。
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后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梁。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了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
但是在年輕的中國一代中,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學生的人生境界,并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華夏文明的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當今社會面臨著危機,只有傳統文化才是立于不敗的民族基石,所以我們現在仍有必要系統地將我們的傳統文化教授于學生,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深入了解,才能全面發展。
總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當代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教育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在我多年的從教經歷中,我深刻地體會到當代教育的特點和重要性。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手段,更是培養人們綜合能力的關鍵途徑。以下是我對當代教育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在當代教育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因為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高度競爭的時代,一個只注重傳授知識而不重視實踐和創新的教育方式已經過時。一個成功的教育體系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改進。只有具備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學生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要求,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其次,當代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傳統教育中,重點往往是學生的學科成績。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一個人的成功不僅僅取決于他的學術成績,還取決于他的綜合素質。綜合素質包括人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藝術鑒賞能力等等。通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能夠讓學生具備更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領導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
第三,在當代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成功的人不僅僅需要有專業知識和能力,還需要有正確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價值觀不僅影響一個人的行為,還影響他的思維方式和人際關系。因此,在當代教育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自信心。只有具備正確的價值觀的學生才能在競爭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并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四,當代教育應該注重個性化的發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傳統的教育往往把學生都看作一樣的,忽視了他們的個性化發展。而在當代教育中,注重個性化的發展可以更好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教師應該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培養每個學生的特長,并幫助他們克服自己的困難。只有注重個性化的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優秀人才的培養。
最后,當代教育需要加強與社會的連接。教育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應該與社會緊密結合。在現代社會中,知識的更新速度非???,培養學生具備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是當代教育的重要任務。因此,教育機構需要與社會各界建立緊密聯系,了解社會的需求和變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總之,當代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注重個性化的發展,加強與社會的連接。只有通過這些努力,才能確保當代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培養出更多有用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黨的xx大以來,再三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起了國內外的強烈共鳴和關注。深入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代中國的價值和現實意義,是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歷經滄桑而積淀和傳承下來的部分,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貴結晶。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儒、道、佛三大家思想中的精華部分,以及融入中華民族生活的其他優秀文化遺產。當然,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儒家和道家以外,還產生了一些影響相對較小的學派如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等,但構成中國古代思想主體的還是儒、道、佛三大家。在這三大家中,儒家思想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題框架,因而是最重要的。中國進入近代社會以來,在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上存在兩個極端,不是主張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就是主張徹底拋棄傳統文化、全盤西化。今天我們認知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擺脫這兩個極端,對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東西要大力弘揚,而對其中的糟粕東西要拋棄。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優秀,是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時代局限,反映中華文明恒久的價值,與社會歷史發展方向貼近,與民族共同體利益和福祉相契合,能夠提供正能量。
xx大以來,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深刻闡述了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的中國夢,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揚,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這些講話深刻地闡明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實現中國夢的關系。中國夢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既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夢想,也承接了先人們自強不息、不懈奮斗的光榮傳統。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大同夢”一以貫之,當代“中國夢”正是“大同夢”的歷史傳承。實現中國夢,需要文化的旗幟來引領,需要文化精神的激勵,需要文化軟實力的支撐,更需要文化的認同和凝聚。因此,要充分挖掘和汲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必須高度發揚“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仁者愛人”“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等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更加通俗易懂地詮釋和闡發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地構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系,整合資源,創新機制,使優秀傳統文化接地氣,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使優秀傳統文化既保持鮮明的特色,又富于濃郁的時代精神,并與全人類的優秀文化相匯通,與時俱進地服務于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
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儒家學派從孔子開始,歷代大儒都以“仁”或“仁愛”作為核心觀念,反映在民族意識上,就積淀為維護民族利益和民族團結的寶貴品德,表現為堅貞的民族氣節,并陶冶出眾多的仁人志士。儒家思想所倡導的“齊家治國”觀念,也是以“仁”作為原點,從家的范疇生發,視孝悌為仁的根本,又從孝悌出發,強調“泛愛眾”,從而把家庭內部的骨肉之愛與對國家、民族的愛融為一體。儒家文化還把對國家、民族的愛視為大義,強調忠以孝為始、孝以忠為終,當對國家、民族的忠與對父母的孝發生沖突,即忠孝不能兩全時,主張以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為最高價值取向。這無疑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源泉。
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升華。xx大報告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边@24個字,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這一表達是在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基礎上的發展和完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和發揚。從國家層面看,中華文化歷來強調民本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富強”“民主”的要求正是民本思想在當代的升華;中華文化強調“和合”理念,要求人們在與自然相處中尊重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在與人相處時應求同存異,保持人與人之間平等、民主的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要求,正是對傳統文化中上述理念的提煉和升華。從社會層面看,儒家以“仁”為根本之道,輔之以“義、禮、智、信、勇、廉、和、敬”諸德的基本價值觀念,引導著中國幾千年古代社會的社會風尚,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基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構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充滿活力、安定和諧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從公民層面看,儒家思想中“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言必信,行必果”“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與人為善”等價值觀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關公民層面的表述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整體或一個系統,從內在精神和基本范疇上系統地加以學習、研究和把握,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于增強人民群眾的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大有禆益的。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里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你被時代所器重時,就要擔當重任,有所作為;當你郁郁不得志時,就要甘于寂寞,不斷完善自己,修身養性,博聞強識。而我們作為公務人員,更要有“兼濟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業,善其事,做到恪盡職守、克己奉公。我們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應當將其應用在教書育人這份事業上,努力做好為祖國培養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這項工作。
經過為期三天的傳統文化培訓,使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禮。無論是蔡禮旭老師、鐘茂森博士的"孝"主題講座,還是肖陳穎老師的運用弟子規來教育感化學生,無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靈得到了凈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讓我在聽講座的同時,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顏。
在幾位名師的講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肖陳穎老師的《愛心伴孩子成長》專題講座。肖老師親切、大方,還有那發自內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帶入了她的講述中。肖老師體態優美,語言流暢,講話速度比起一般語速要慢些,卻顯得更加穩重,臉上始終面帶笑容,讓聽課的人心里很舒服,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們這樣面帶笑容上課,學生一定也會感覺上課是種享受吧。
肖陳穎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率先用《弟子規》教學法,喚醒了孩子們心中的愛與感恩,使得孩子們的道德素質與學習成績有了大幅度提高。雖然肖陳穎老師講述的是如何用弟子規來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聽了講座,重新拜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之后,引發了我作為一個女兒,一個老師的深刻的反思。
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边@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薄兜茏右帯纷屛覀冎栏卸?。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蜃约赫J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肖老師說,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這話真是一點也不錯。尤其是現代社會中快速的節奏和浮躁的氛圍,不僅讓學生也讓我們老師內心不再是那么沉靜。尤其是在中職學校中任教,由于學生生源的特殊性,學生的學習成績參差不齊,課堂秩序不盡如人意。但這不能成為我們忽視學生成長和在教學工作中懈怠的借口。我原來在教學中總是容易“三分鐘熱度”,在剛開始的時候信心滿滿,干勁十足,但時間長了,當學生的成績還是沒有起色的.時候,就會心生懈怠,只重視學習程度好的學生。做班主任工作時,一開始也是苦口婆心,諄諄教導,但當學生一再犯錯時就容易失去耐心?!胺彩侨?,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蔽椰F在明白了,我就是缺乏對學生的一份真正的愛心。沒有對學生一視同仁,沒有把學生真正當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注重對學生智育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品行道德的教育。今后我一定要在這一方面努力改進,因材施教,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自信的不斷成長!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后,不會因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敗。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后,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就像肖老師說的,教育學生最有效的就是:以身作則。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
我相信,在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下,只要我們用心、用行動去做每一件事,不僅僅能讓我們的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會培育出許多有幸福感的孩子。而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功。讓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做一個真正幸福的教師,讓我們把所教的每一個孩子都培育成幸福的孩子!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24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