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中,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等要素,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接下來是一份專為高中學生編寫的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學生能用計算式計算物體的重力勢能。
(2)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之間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3)知道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共和能的關系,推出重力勢能表達式。
(2)通過實驗,學生能夠掌握科學研究方法一一控制變量法。
(3)通過對結果分析,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實驗的操作、觀察、討論,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體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
難點: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及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多媒體展示:
1、打樁機的重錘從高處落下,把水泥樁打進地里;。
2、20xx年,俄羅斯某村莊發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蹤。
教師引導:重力勢能具有巨大的能量,有些可以為我們利用,也有些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災難。我們只有認識自然,才能更加主動的改造自然。從而引入新課——重力勢能。
環節二:概念建立。
(一)重力做功的特點。
回憶功與能量的關系,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重力勢能發生變化,很明顯示重力在做功。由此引導學生探究重力做功的特點。
提出問題:重力做功與什么因素相關?
給出如下三種情況:
(1)物體豎直向下運動,高度從h1降為h2;。
(2)物體沿傾斜直線向下運動,高度從h1降為h2;。
(3)物體沿任意路徑向下運動,高度從h1降為h2。
讓學生分別求出三種情況下重力做的功(對于第三種曲線運動的情況給出提示可以將曲線進行無限等分,每一份近似看成直線)。
環節五:小結作業。
總結本節知識點,要求學生課下查閱資料,總結勢能的其他種類。
四、板書設計。
二、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術:
(1)、知道運動有多種類型,機械運動是一種簡單的運動形式。
(2)、知道參考系的概念,知道對同一物體選擇不同的參考系時,觀察的結果可能不同,通常選擇參考系時,要考慮研究問題的方便;在比較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時,必需選擇同一參考系才成心義.(3)、知道時間和時刻的概念和它們的區別.知道時間的法定計量單位及其符號.二、進程與方式:
(1)、學會用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2)、學會歷時間數軸來描述物體運動進程的時間和時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物理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培育愛國注意情感四、教學重點:
一、參考系的概念,及學會合理選擇參考系判斷物理的運動情況。
二、學會用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3、學會歷時間數軸來描述物體運動進程的時間和時刻。
五、教學難點:
一、學會合理選擇參考系判斷物理的運動情況。
二、學會用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六、教學工具: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進程與內容。
(一)、本章課程的引入:
結合講義16頁內容,在學生自行閱讀的基礎,教師引入本章內容并簡要講解本章的學習要求(可見講義16頁)。
(二)主要教學內容。
(4)、參考系的肯定方式。
教學進程1:學生討論以下題目:
例一、下列關于參考系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參考系必需是和地面連在一路的`物體;
b、被研究的物體必需沿參考系的連線運動;
c、參考系必需正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或是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
d、參考系是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而假定為不動的那個物體。
答案:d。
教師評析:參考系的選擇是任意的,在具體問題上,一般以對運動的描述簡單方便作為大體原則,通常選地面或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為參考系。
教學進程2:強化訓練:
答案:地面、車箱、火車。
例3、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甲車內的人看見窗外的樹木向東移動,乙車內的人發現甲車沒有運動。若以地面為參考第,上述事實說明:()。
a、甲車向西運動,乙車不動;
b、乙車向西運動,甲車不動;
c、甲車向西運動,乙車向東運動;
d、甲、乙兩車都向西運動,且運動快慢相同。
答案:d。
二、空間位置的描述。
(1)、選擇大家做熟悉的標志作為參考。
(2)、說明在該標志的那個方向。
(3)、距離多少。
師:在物理學中,借助于數學方式,成立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答案:應成立一維坐標系,以校門為原點,正東方向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單位長度)為單位長度成立坐標系。
教師評析:建什么樣的坐標系,關鍵是看物體運動軌跡的形狀:若是是直線則成立一維坐標系,若是是平面上的曲線,則成立平面直角坐標系,若是是立體的曲線,則成立三維坐標系。成立坐標系時要規定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例如:要描述做飛行演出的飛機的位置轉變,則要成立三維坐標系。
教學進程4:知識延伸:用鐘表的時針指向幾點來肯定空間位置的方式,也是實際應歷時常采用的方式之一。
3、時間的描述。
教學進程1:以講義16頁中“神舟”5號飛船飛行的部份重要時刻表為例(黑板上畫出),同窗生一路討論得出以下幾點:
(1)、區分時間與時刻:時刻指的是某一瞬時,在時間坐標軸上對應一點;時間距離指的是兩個時刻的距離,在時間坐標軸上對應一段線段。
(2)、時間的單位:s、min、h等。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會計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導。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實例的討論,認識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圓心,提高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對向心加速度關系式的推導,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結合數學方法推導得出結論這一過程的學習,提升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培養探究問題的品質和嚴謹求學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難點】。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導。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復習勻速圓周運動,提問:勻速圓周運動的勻速指什么?
【學生】大小不變。
【教師】指出勻速圓周運動,速度方向時刻改變,依據牛頓運動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問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質,又如何計算?帶著問題進入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教師】演示地球繞太陽的勻速圓周運動,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細線作用下繞圖釘做勻速圓周運動,分析受力。
【教師】通過例子,說明有力拉著物體做圓周運動,這個力產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頓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圓心。
【教師】向心加速度是一個矢量,方向指向圓心,大小如何計算。
板書設計:
向心加速度。
方向。
大小。
推導。
[例1]關于行星的運動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動。
b.行星軌道的半長軸越長,自轉周期就越長。
c.行星軌道的半長軸越長,公轉周期就越長。
d.水星離太陽“最近”,公轉周期最短。
[例2]有兩個人造地球衛星,它們繞地球運轉的軌道半徑之比是1:2,則它們繞地球運轉的周期之比為。
分析:設兩人造地球衛星的軌道半徑分別為r1、r2,周期分別為t1、t2,且r1:r2=1:2,則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則得出結果。
1、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從學生已經具有的知識基礎來看,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可能只是通過小學的科學課、報刊、雜志、電視等方式對有關科學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對科學家的發現、發明、創造內容的了解應該是非?,嵥榈?,無系統的天體運動研究歷史方面的知識,但對天體的運動學習應該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
2、學生認知能力上的欠缺。從學生的認知能力看,由于行星運動抽象、無法感知,學生在理解行星的運動規律上會存在障礙,同時橢圓在數學上還未接觸過,也會給學生造成困惑。
二、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運動有多種類型,機械運動是一種簡單的運動形式
(2)、知道參考系的概念,知道對同一物體選擇不同的參考系時,觀察的結果可能不同,通常選擇參考系時,要考慮研究問題的方便;在比較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時,必須選擇同一參考系才有意義.
(3)、知道時間和時刻的概念以及它們的區別.知道時間的法定計量單位及其符號.
2、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2)、學會用時間數軸來描述物體運動過程的時間和時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物理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培養愛國注意情感
四、教學重點:
1、參考系的概念,及學會合理選擇參考系判斷物理的運動情況
2、學會用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3、學會用時間數軸來描述物體運動過程的時間和時刻
五、教學難點:
1、學會合理選擇參考系判斷物理的運動情況
2、學會用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六、教學工具: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與內容
(一)、本章課程的引入:
結合課本16頁內容,在學生自行閱讀的基礎,教師引入本章內容并簡要講解本章的學習要求(可見課本16頁)
(二)主要教學內容
1、機械運動和參考系:
(1)、各種運動:機械運動、熱運動、電磁運動等
(3)、參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體運動時,選作標準的參照物,叫參考系教學過程:以課本所介紹的電梯運動為例來說明選擇參考系的必要性并強調:對于同一運動,選擇的參考系不同,觀察和描述的結果可能會不同的。
(4)、參考系的確定方法
教學過程1:學生討論以下題目:
例1、下列關于參考系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參考系必須是和地面連在一起的物體;
b、被研究的物體必須沿參考系的連線運動;
c、參考系必須正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或是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
d、參考系是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而假定為不動的那個物體。
答案:d
教師評析:參考系的選擇是任意的,在具體問題上,一般以對運動的描述簡單方便作為基本原則,通常選地面或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為參考系。
教學過程2:強化訓練:
答案:地面、車廂、火車
例3、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甲車內的人看見窗外的樹木向東移動,乙車內的人發現甲車沒有運動。若以地面為參考第,上述事實說明:()
a、甲車向西運動,乙車不動;
b、乙車向西運動,甲車不動;
c、甲車向西運動,乙車向東運動;
d、甲、乙兩車都向西運動,且運動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間位置的描述
(1)、選擇大家做熟悉的標志作為參考
(2)、說明在該標志的那個方向
(3)、距離多少
師:在物理學中,借助于數學方法,建立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答案:應建立一維坐標系,以校門為原點,正東方向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單位長度)為單位長度建立坐標系。
教師評析:建什么樣的坐標系,關鍵是看物體運動軌跡的形狀:如果是直線則建立一維坐標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線,則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如果是立體的曲線,則建立三維坐標系。建立坐標系時要規定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例如:要描述做飛行表演的飛機的位置變化,則要建立三維坐標系。
教學過程4:知識延伸:用鐘表的時針指向幾點來確定空間位置的方法,也是實際應用時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時間的描述
教學過程1:以課本16頁中“神舟”5號飛船飛行的部分重要時刻表為例(黑板上畫出),同學生一起討論得出以下幾點:
(1)、區分時間與時刻:時刻指的是某一瞬時,在時間坐標軸上對應一點;時間間隔指的是兩個時刻的間隔,在時間坐標軸上對應一段線段。
(2)、時間的單位:s、min、h等
1、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基本思路。
(1)通過認真審題,確定研究對象。
(2)采用隔離體法,正確受力分析。
(3)建立坐標系,正交分解力。
(4)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5)統一單位,求出答案。
2、解決連接體問題的基本方法是:
(1)選取的研究對象。選取研究對象時可采取“先整體,后隔離”或“分別隔離”等方法。一般當各部分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時,可當作整體研究,當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相同時,要分別隔離研究。
(2)對選取的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依據牛頓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式,求出答案。
3、解決臨界問題的基本方法是:
(1)要詳細分析物理過程,根據條件變化或隨著過程進行引起的受力情況和運動狀態變化,找到臨界狀態和臨界條件。
(2)在某些物理過程比較復雜的情況下,用極限分析的方法可以盡快找到臨界狀態和臨界條件。
易錯現象:
(1)加速系統中,有些同學錯誤地認為用拉力f直接拉物體與用一重力為f的物體拉該物體所產生的加速度是一樣的。
(2)在加速系統中,有些同學錯誤地認為兩物體組成的系統在豎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時支持力等于重力。
(3)在加速系統中,有些同學錯誤地認為兩物體要產生相對滑動拉力必須克服它們之間的靜摩擦力。
第一步:物理知識點多,概念多,公式多,必須扎實基礎,牢記概念并理解!
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是關鍵,我學習物理剛開始就是吃基礎知識點的虧,沒打牢自己的基礎就去盲目的做題,結果效果很低!
第二步:回歸課本+習題練習才是學習最重要方法,選擇一本參考書認真做題并及時查閱課本,并養成課前預習、課中記筆記、課后加強練習的好習慣!
很多人,扎實基礎后,就不再回歸課本,便是大量做題,結果發現成績還是不理想!這里,我特別強調,基礎知識打牢了,不一定會用啊!所以課后習題、老師布置作業,必須按時完成,做習題就是一種對知識點的回顧和加深學習,在做習題遇見不會的,要及時查閱課本,如果看了課本還是不會,就大膽的問老師、問同學,同時把不懂的題記錄在錯題本中!
第三步:根據周考或月考成績,進行查漏補缺,對不會的知識點做專題突破訓練!
專題突破,其實很好,不論學哪一門課,只要某一知識點不會,那么就對這一知識點做專題訓練,加強學習時間投入,才能更好的解決自己的薄弱點!
想學好物理一定要養成提前預習的習慣,每次在上課之前一定要認認真真的預習,這樣才可以知道哪里是自己不懂的知識點,等到課堂中老師上課的時候重點聽這一部分。
課堂中一定要聚精會神的聽課,可能你的稍微不留神就會錯過一個重要的知識點,物理知識點是一個套著一個的,所以每個知識點都要認真聽講。
課后的復習是很重要的,在課堂上聽懂是一回事,如果不及時復習會很快遺忘,最好把老師上課教的例題自己給做一遍,這樣才是掌握了上課老師所教的知識點。
大量的習題是快速提高物理的一個必要的途徑,可以買一兩本有用的習題講解,平時多做這些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參考講解,然后自己再做一便。大量的做題會使我們碰到各種各樣的知識點,認真掌握他們吧。
要養成記錄錯題的習慣,這是學好每門課都必須要做的,物理也不例外。錯題肯定是我們沒有學好的地方,常把錯題拿出來看看,在錯題中多總結思考,這有助于我們快速提高物理成績。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2.理解參考系的選取在物理中的作用,會根據實際情況選定參考系。
3.認識一維直線坐標系,掌握坐標系的簡單應用.。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通過質點概念和參考系的學習,體會物理規律與生活的聯系。
3.滲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學思想.。
4.滲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幫助學生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5.通過本節學習,激發學生學習高中物理課程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質點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質點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維方法.。
2.在研究具。
體問題時,如何選取參考系.。
3.如何用數學上的坐標軸與實際的物理情景結合起來建立坐標系.。
難點: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把物體看作質點,即將一個實際的物體抽象為質點的條件.教學方法:
探究、講解、討論、練習。
教學手段:
錄像資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新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請同學們觀看一段錄像后思考問題(有關運動的話題).。
教師總結學生發言,講述機械運動.。
參考:文學家的描述:《光明日報)年10月17日第一版,作者歐陽中石“凌云戲月游銀漢,轉瞬翔天過太空.”
[新課教學]。
一、物體和質點。
足球向前球體滾動。
雄鷹向前翅膀上下。
發現描述物體運動不容易,我們需要了解物體各部分運動的區別嗎?
問:可以將問題簡化嗎?為什么?
師:在剛才看過的錄像片中,我們見到了楊利偉,看到了“神舟”五號.據報道,“神舟”五號飛船載人艙長7.4m,直徑2.8m,用長58m、重達480t的“長征”2號火箭發射.升空后,顯示在指揮部熒光屏上的僅是一個小小的光點.科學家研究它在空中的位置、離開地面的高度、飛行的速度、運動軌道等問題時,需要考慮它本身的大小和形狀嗎?生:不需要,我們可以用熒光屏上的小光點代替這個“龐大”的飛船呀!
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討論與交流](供參考)。
(1)教練員針對訓練錄像糾正運動員的錯誤時,能否將運動員看成質點?
(2)分析運動員的助跑速度時,能否將其看成質點?
(3)測量其所跳高度(判斷其是否打破紀錄)時,能否將其看成質點?
3.物理中的“質點”跟幾何中的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師:請同學們對質點進行小結:
生:對質點小結:
1.質點是一種科學抽象,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
2.質點是對實際物體的近似,這也是物理學中常用的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
4.一個物體能否被看作質點,取決于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即使是同個物體,在研究的問題不同時,有的情況下可以看作質點,而有的情況可能不可以看作質點.
(課堂探究)。
親自做一做、試一試,書本在下列情景中能否被看成質點.。
3.還有什么情況下書本可以被視為質點?什么情況下書本不能被視為質點?
參考答案:
1.沿同一個方向移動書本時,書本各部分的運動情況完全相同,可以將它視為質點.。
2.相對桌面上方的某一定點來說,書本本身的長度(或寬度)不能忽略,并對經過該定點位置所需要的時間起決定作用,所以這種情況下不能將書視為質點。
3.答案視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根據學生提出的各種情景,老師進行準確恰當的點撥).說明:將物體看作質點的條件:
(1)平動的物體可以看作質點,一般研究物體的轉動時不能把物體看作質點.。
(2)物體有轉動,但物體的轉動不是我們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時,物體本身的形狀和大。
小已變成了次要因素.。
[課堂訓練)。
1.下列關于質點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體積很小的物體都可看成質點。
b.質量很小的物體都可看成質點。
c.不論物體的質量多大,只要物體的尺寸跟物體間距相比甚小時,就可以看成質點。
d.只有低速運動的物體才可看成質點,高速運動的物體不可看作質點。
答案:c。
2.在以下的哪些情況中可將物體看成質點?
(1)研究某學生騎車回校的速度.。
(2)對這位學生騎車姿勢進行生理學分析.。
(3)研究火星探測器從地球到火星的飛行軌跡.。
(4)研究火星探測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測火星的表面.。
答案:(1)(3)。
3.下列情形中的物體可以看作質點的是?????????()。
a.跳水冠軍郭晶晶在跳水比賽中。
b.一枚硬幣用力上拋,猜測它落地時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
c.奧運會冠軍邢慧娜在萬米長跑中。
d.花樣滑冰運動員在比賽中。
答案:c。
二、參考系。
教師可展示f1ash動畫課件,動畫內容描述為:
兩位同學在路邊看到急馳而過的一輛小汽車,大聲叫喊,
“唉呀!你看他們跑得真快啊!”
車中的人對司機說:“你動了嗎?”
投影教材中的圖1.1—3圖,讓學生自己分析,教師加以引導.。
生1:車中兩個小孩都是靜止的,他們都沒動.。
參考系:任何運動都是相對于某個參照物而言的,這個選來作標準的參照物稱為參考系.。
2.“月亮在蓮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課堂交流](分四小組進行)。
師:下述物理過程中選擇什么為參考系較恰當?
課件投影問題:
[課堂探究]。
答案:1秒內、2秒內、第1秒內、第2秒內都是表示時間;第秒末、第2秒初都是表示時刻。
答案:都錯,第3秒初到第5秒末是3秒鐘;第4秒末到第5秒初是同一時刻。
答案:因為列車時刻表中列的數據表示的是進站及發車的時刻,而不是時間距離,因此不叫“時間表”;作息是工作和休息需要的時間,不能在某一時刻完成,作息時間表表示的是工作和休息的時間距離,因此不叫作息“時刻表”。
(三)本節小結:
一、學會合理選擇參考系判斷物理的運動情況。
二、學會用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3、學會歷時間數軸來描述物體運動進程的時間和時刻。
(四)課堂練習(可彼此討論):
一、甲乙兩車停在車站里,甲車上的.乘客突然看到車外的樹木向西運動,從另一側看見乙車也向西運動,但比樹木慢。那么請問車外的維持秩序的交警看到甲、乙兩車運動的情況是如何的?(詳細說明)。
答案:甲車向東運動,乙車也向東運動但運動得比甲車慢。
二、詩句“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好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中,“看山好似走來迎”和“是船行”所選的參考系別離是()。
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
答案:a評析:該題以詩的意境為背景,新穎新穎,很好地表現了新課標增強情感與價值觀教育的思想。
答案:12分鐘是指時間;火車正點駛離本站的時刻是11點32分。
(五)課外作業:
一、閱讀講義15頁及17頁“信息窗”二、講義17頁作業及練習冊中相關練習。
(六)板書:第一節:運動、空間和時間。
一、機械運動和參考系。
二、空間位置的描述:成立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3、時間的描述:時間和時刻。
(七)課堂教學反思:
一、教材的處置。
二、習題的選擇。
3、學生的反映。
4、教師的課堂教學組織進程:
一、學習目標:
1、理解電功和電功率的概念及公式,能進行相關運算。
2、理解焦耳定律,了解焦耳定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3、能結合實際問題區分電功和電熱,進一步體會能量守恒的意義和普適性。
二、問題導讀:
1、當電路接通時,電路內就建立起了_____,自由電荷在_____作用下____運動而形成電流,這時電場力對自由電荷做了功,就是我們常說的_____,計算公式:____。
2、電流做功的快慢用_____表示,它等于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計算公式為_______________。額定功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焦耳定律的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式為____________,在純電阻電路中,電流所做的功與產生的電熱_____,電熱的計算公式還有:________________;而在非純電阻電路中,電流做功所消耗的電能除部分轉化為內能外,還要轉化為機械能、化學能等。這時電功用公式______________計算,產生的電熱只能用公式______________計算,此時,電功w___(填“大于”或“小于”)電熱q。
4、焦耳定律的微觀解釋:當導體內的'電子在_____作用下做_____運動時,會與金屬離子不斷碰撞,碰撞時把一部分動能傳遞給離子,使離子的熱運動____,導致導體發熱。顯然,電流越大、電阻越大,碰撞就越頻繁、劇烈,發熱就越___。
5、電動機是將電能轉化為___能的設備,電動機通電后,電流做的功_____(填“大于”或“小于”)產生的機械能,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舉例說明電流的熱效應的廣泛應用和危害。
三、實例引領:
例一、1、電動機的額定電壓為u,額定電流為i,線圈的電阻為r,則此電動機的額定功率(輸入功率)為_____,正常工作時的熱功率為______,輸出的機械功率為______,電動機的效率為______。三者的關系可表達為____________________。當電動機突然卡住不轉,此時輸出的機械功率為________,電動機消耗的電能全部轉化為_____能,此時的電流為______,熱功率為__________。
例二、關于電功率和熱功率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電功率就是熱功率。
b、統一電路中,電功率可以大于等于熱功率,也可以小于熱功率。
c、電功率就是電路中電能轉化為內能的功率。
d、熱功率就是電路中因發熱而消耗的功率。
四、同步達標:
1、課本p59:1―3題。
2、一只普通的家用照明白熾燈泡,正常發光時,通過它的電流值與哪一數值較為接近?
a、20ab、2ac、0.2ad、0.02a。
五、能力提升:
同步訓練p69---70,能力培養1----7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1、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從學生已經具有的知識基礎來看,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可能只是通過小學的科學課、報刊、雜志、電視等方式對有關科學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對科學家的發現、發明、創造內容的了解應該是非?,嵥榈?,無系統的天體運動研究歷史方面的知識,但對天體的運動學習應該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
2、學生認知能力上的欠缺。從學生的認知能力看,由于行星運動抽象、無法感知,學生在理解行星的運動規律上會存在障礙,同時橢圓在數學上還未接觸過,也會給學生造成困惑。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節課的教學以“學導螺旋發展大課堂”模式的背景下設計和進行的,我們以學道為主線,突出“我的課堂我做主”的主題,進行自主學習——學道點評——學簇展示——學室展示——評價反饋——小結檢測——學道導學七個環節的教學。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歸納總結等信息加工和知識的意義建構以及創新能力發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則適時介入,引導,啟發,組織,幫助,促進;學生則養成科學的理性思維習慣,自主學習以及合作學習探究的團隊精神。
本節課教學的導入獨特:以學生喜歡的體育運動跳高的第一次技術革命:滾式;第二次技術革命:背越式入手,配合圖片,刺激了學生的視覺思維和學習激情。
在整個教學中,教師始終以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與學生共同學習,特別是在課堂展示中,事事時時注意引導學簇之間的合作和競爭。
課堂展示的精彩源于自主學習的充分。在自主自習中,我注重做好:
(2)在力的表示中,在巡閱學生的完成情況之后要點評和示范,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通過表格對比“力的示意圖”和“力的圖示”的優劣。
(3)在重力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尋找重心。
在課堂上學生自己利用拉桿設計三角形和薄紙板尋找重心,非常精彩,他們分別從鈍角、銳角幾個層次設計、尋找,學簇之間注意相互配合和補充,使人意外和驚喜。
學生利用自身輕輕一躍引入室展,使課堂的引入別具一格。
在教學中也存在困惑,課時的分配,我以1課時進行,時間非常緊張,甚至有個別班級超時,但與其他學校的老師交流時,他們也存在這樣的困惑,甚至有時分為2課時(力1課時,重力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1課時),我想能否把力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為1課時,重力1課時,這樣可以顯得整章的布局變為整體——特例——運算。
在教學中我建議注重了力的概念的分析,因為據了解學生對初中力的概念已經遺忘。
在教學中學生的精彩,使人留戀,更使我反思“我的課堂,我做主”。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計算重力.
能力目標。
1.通過上節力的三要素的學習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養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講解重垂線和重心,培養學生尊重物理事實,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前三節內容的基礎上,研究最常見的力——重力.教材通過“蘋果落地”和“拋出去的石塊向地面下落”兩個例子使學生認識重力的存在.然后用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方法是用彈簧測力計測出質量成倍數關系的鉤碼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質量成正比,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并由此關系,得出重力的計算公式.
關于重力的方向,教材說明用一根線把物體懸掛起來,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這種講法比直接告訴學生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更符合邏輯.
由于物體重心的位置跟形狀、質量分布情況有關,教材關于重心的問題只做了簡單介紹.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中的問題,目的在于讓學生正確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關“重力的方向”的教學建議。
可讓學生通過觀察并認識物體自由下落的方向、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人們把這個方向叫做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為了讓學生了解重垂線在建筑中的作用,課后可以讓學生利用重垂線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看重垂線是否與墻壁平行),窗臺、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線是否與窗臺、桌面垂直).
有關“重力的概念”的教學建議。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觀察思考能力,建議教學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實驗:手中的小球離開手以后,豎直下落;杯中的水從高處流往低處;小球在桌面上滾到桌邊后要落地……等等,讓學生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通過討論,學生不難得出,物體都是由高處落到低處,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它們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這時再總結出:地面上的一切物體,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再讓學生列舉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物體受到重力的種種現象.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重力的理解,又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習慣.
(1)將一只木球舉到一定的高度讓其自由落下,重力教案。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拋出,觀察其運動路線。
(3)讓一只木球在講臺上沿直線運動,滾到講臺邊后落向地面,觀察其運動路線。
在演示的幾種情況中,球的運動有什么共同之處呢?
不論小球的運動狀態如何。它最終都落回了地面。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運動過程中運動狀態的改變是因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識。
二、新課學習。
和大家想的意一樣,地球和月亮之間的確存在著相互吸引的力,]蘋果落地和萬有引力。
地球和月亮之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universalgravity),萬有引力是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發現的,他是看到蘋果落地受到啟發而發現了萬有引力。
地面附近的物體也會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
通常還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1.想一想、你還看到過什么現像是物體受到重力的作用而產生的。
比如現在流行的蹦極、美麗的瀑布、蕩秋千等,還有課前的實驗,木球無論怎樣運動都最終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想想做做地球附近的物體都會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為我們做什么嗎?
蓋大樓打地基時,就是把夯舉高釋放,夯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運動就能將地基夯實。跳水運動員走到高高的跳臺上向下跳時也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種動作后入水。人和各種動物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沒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飛船中的宇航員一樣到處漂了。
(二)重力的大小同學們還記得力的三要素嗎?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我們就先來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樣確定,它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1.重力的大小同學們可以先大膽猜想一下物體的重力和什么有關?
然后可以參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實驗的情況。
誰知道重力用什么測量?怎樣測量?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重力。
使用彈簧測力計時要先觀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標沒有指零還要先進行調零,然后將被測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方,物體靜止時,根據指針的位置讀出指示的值即為被測物體的重力。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并參與學生的活動。
根據測量數據做出的重力與質量關系的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根據實驗結果,我們知道每一次測出的重力與其對應質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個不變的值,這個比值大約是9.8。
實驗結果說明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我們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同學們實驗的結論就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
請大家自己表示出來,并想一想單位是什么。
g的單位可根據重力g(n)和質量m(kg)的單位得出:g=9.8n/kg。
在使用公式計算時,質量(m)的單位必須用kg。
重力(g)的單位必須用n。
粗略計算時,g的值可取10n/kg。
2.練習練習。
1.一塊鋼錠的品質是4t,計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g=4×1000kg×9.8n/kg=39200n注意:質量的單位必須用kg。
2.質量是50g的雞蛋,重是多少牛(取g=10n/kg)?
g=50÷1000kg×10n/kg=0.5n注意:質量的.單位必須用kg。
3.根據自己的體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將質量稱為重量,同學們應注意區別。
(三)重力的方向知道了物體重力的大小和它的質量有關,接下來我們來了解重力的第二個要素:方向。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我們已經了解了一切物體在失去支持時都要落到地面。
(1)觀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線把物體懸掛起來,觀察靜止時線的方向。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時的方向及懸掛的物體受重力作用使懸線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這一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1)兩條重垂線的方向。它們方向是否相同?
(2)重垂線與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3)重垂線與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兩條重垂線的方向平行,重垂線的方向與水平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不能說垂直向下。
現在請同學們利用重垂線檢查我們教室的墻壁是否豎直,窗臺及課桌面是否水平。說說你們檢查的結果和根據。
如果重垂線和墻壁是平行的,說明墻壁豎直,如果重垂線和桌面及窗臺是垂直的,則說明桌面和窗臺是水平的。建筑工人之所以用重垂線來檢查所砌的墻是否豎直,就是因為重垂線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對于他們所處的位置來說都是豎直向下的。因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實際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們所說的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離地心的方向就應該叫做“向上”。正因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們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個地方的人們都能安然無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四)重心接下來我們來研究重力的第三個要素:作用點。
出示一根粉筆,這根粉筆受不受重力的作用?
地球附近的物體都會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粉筆也受重力。將一根粉筆分成幾段后。各段粉筆受不受重力?將粉筆分成幾段后,每一小段粉筆仍然受重力作用,物體的每一部分都會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是,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點,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centergravity),也就是重力的作用點。如何確定物體的重心呢?重力的作用線一定通過重心,所以可以用類似重垂線的懸掛法確定物體的重心。
請同學們確定一塊方形薄板的重心,并交流自己的做法。
交流:先用細繩系住木板的一點懸掛起來,沿著細繩的方向在木板上畫出一條線;再用細繩系住木板的另一個點懸掛起來。按剛才的方法在木板上畫出另一條線,兩條線的交點就是這個木板的重心。物體的重心位置和物體的形狀、材料是否均勻有關,用懸掛法可以確定各種物體的重心。一般材料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就是這一物體的幾何中心。
(出示粗細均勻的細木棒和木球)如這兩種物體的重心在哪兒?
粗細均勻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點,均勻圓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如將一粗細均勻的長棒從中間彎折成90°角,重心還在棒的中點嗎?重心在哪兒?彎折后重心不在棒上,重心的位置可以用懸掛法確定。
如果身體不動,抬起一只腳后就站不住,要想一只腳穩,身體就必須傾斜,身體傾斜時,人體的重心位置也會跟著移動。走鋼絲的演員的重心位置必須落在鋼絲上時才不會傾倒。人走路,腳下不穩時會自然地伸開雙臂保持平衡,因此我覺得走鋼絲的演員手握一根長桿是為了借助加長了的手臂調整重心,保持平衡。不倒翁身體的下部有一個很重的物體,上部幾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將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會使它回到原來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三、小結讓學生總結本節學習到了哪些知識。
1.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2.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到底是什么關系,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研究一下。
重力和質量的關系曲線圖做出來。
通過我們研究發現,重力和質量成正比,用來計算大小,g=9.8n/kg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二、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運動有多種類型,機械運動是一種簡單的運動形式。
(2)、知道參考系的概念,知道對同一物體選擇不同的參考系時,觀察的結果可能不同,通常選擇參考系時,要考慮研究問題的方便;在比較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時,必須選擇同一參考系才有意義。
(3)、知道時間和時刻的概念以及它們的區別。知道時間的法定計量單位及其符號。
2、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2)、學會用時間數軸來描述物體運動過程的時間和時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物理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培養愛國注意情感。
四、教學重點:
1、參考系的概念,及學會合理選擇參考系判斷物理的運動情況。
2、學會用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3、學會用時間數軸來描述物體運動過程的時間和時刻。
五、教學難點:
1、學會合理選擇參考系判斷物理的運動情況。
2、學會用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六、教學工具: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與內容。
(一)、本章課程的引入:
結合課本16頁內容,在學生自行閱讀的基礎,教師引入本章內容并簡要講解本章的學習要求(可見課本16頁)。
(二)主要教學內容。
1、機械運動和參考系:
(1)、各種運動:機械運動、熱運動、電磁運動等。
(3)、參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體運動時,選作標準的參照物,叫參考系教學過程:以課本所介紹的電梯運動為例來說明選擇參考系的必要性并強調:對于同一運動,選擇的參考系不同,觀察和描述的結果可能會不同的。
(4)、參考系的確定方法。
教學過程1:學生討論以下題目:
例1、下列關于參考系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參考系必須是和地面連在一起的物體;
b、被研究的物體必須沿參考系的連線運動;
c、參考系必須正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或是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
d、參考系是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而假定為不動的那個物體。
答案:d。
教師評析:參考系的選擇是任意的,在具體問題上,一般以對運動的描述簡單方便作為基本原則,通常選地面或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為參考系。
教學過程2:強化訓練:
答案:地面、車廂、火車。
例3、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甲車內的人看見窗外的樹木向東移動,乙車內的人發現甲車沒有運動。若以地面為參考第,上述事實說明:()。
a、甲車向西運動,乙車不動;
b、乙車向西運動,甲車不動;
c、甲車向西運動,乙車向東運動;
d、甲、乙兩車都向西運動,且運動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間位置的描述。
(1)、選擇大家做熟悉的標志作為參考。
(2)、說明在該標志的那個方向。
(3)、距離多少。
師:在物理學中,借助于數學方法,建立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答案:應建立一維坐標系,以校門為原點,正東方向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單位長度)為單位長度建立坐標系。
教師評析:建什么樣的坐標系,關鍵是看物體運動軌跡的形狀:如果是直線則建立一維坐標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線,則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如果是立體的曲線,則建立三維坐標系。建立坐標系時要規定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例如:要描述做飛行表演的飛機的位置變化,則要建立三維坐標系。
教學過程4:知識延伸:用鐘表的時針指向幾點來確定空間位置的方法,也是實際應用時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時間的描述。
教學過程1:以課本16頁中“神舟”5號飛船飛行的部分重要時刻表為例(黑板上畫出),同學生一起討論得出以下幾點:
(1)、區分時間與時刻:時刻指的是某一瞬時,在時間坐標軸上對應一點;時間間隔指的是兩個時刻的間隔,在時間坐標軸上對應一段線段。
(2)、時間的單位:s、min、h等。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2》(必修)中,第7章第4節“重力勢能”中的內容?!爸亓菽堋笔窍鹿潯皺C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識基礎,是本章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本節進述重力勢能及其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以及與重力做功的關系。由于與動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學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學時最好能結合一些實例,從功能關系、能量轉化的角度分析,解開學生的困惑,為下節講機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做好準備。學情分析1.高一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仍需具體形象的圖片、視頻畫面來支持。
2.學生在初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要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及體驗建立過程。
3.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通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
設計思想首先,引入重力勢能概念時著重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概念,通過一些自生活實例,讓學生體驗到高處物理具有潛在的能力——重力勢能。通過實驗,體驗重力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引導得出重力勢能的公式。
接著,以例題計算引出高度具有相對性。重力勢能與高度有關,在研究重力勢能時應選取參考平面或零勢能面。在零勢能上,物體的重力勢能為零,解釋重力勢能“+”“—”號的含義。
最后,通過例題,引導學生得出重力勢能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推出的wg=mgh初–mgh末,得出結論,正功勢能減少,負功勢能增加。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回憶前面的知識,為新的學習打下基礎;。
結合已有工具,配合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自己推導關系,發現新的學習;。
過程中配合練習,加深學生對公式、結論的理解和應用,同時發現新的知識。
[情感目標]。
1.本節課重點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師的鋪設、引導,鼓勵學生發現學習,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物理的研究過程,對物理產生更大的興趣。
2.滲透社會公德教育:預防高空墜物的危險教學重點重力勢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教學難點重力勢能的相對性、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
教學方法。
教學時間40分鐘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時間引入新課播放雪崩視頻?
提問:為什么圣潔漂亮的雪一旦形成雪崩,就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
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
帶著問題引入新課。
3分鐘展示目標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重點)。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系。(重點)。
3.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和系統性。(難點)。
聽教師解讀,并記錄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1分鐘。
進行新課。
什么是重力勢能?閱讀課本。從而引出重力勢能的定義。
重力勢能:物體處于一定的高度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用ep表示。
并提出問題:影響重力勢能的因素有哪些呢?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進行分析得出定義。
猜想與假設通過對運動實例的觀察與分析。2分鐘2、重力勢能大小。
在一個透明的塑料瓶子內裝上沙子。
實驗一:將同一個沙袋從不同的高度釋放,觀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實驗二:用大小不同的兩個沙袋從同高一度釋放,觀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學生回答觀察的現象:沙袋的釋放高度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沙袋的質量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
歸納上述演示,我們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勢能跟物體的質量和高度都有關系,且物體的質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勢能就越大。
物理學中就用mgh這個式子來表示物體的重力勢能.?
(板書):重力勢能公式:ep=mgh。
5.相對性(板書)。
例題:
一個質量為10kg的投影儀,把它吊在一張高1m的桌面上空2m處,這個投影儀是否具有重力勢能呢?此投影儀的重力勢能是多少呢?(取g=10m/s2)。
重力勢能與參考平面的選擇有關,其數值由參考平面的改變而改變。
(板書)。
上方。
參考平面。
下方。
計算重力勢能之前需要先選定參考平面。
例:如圖,質量0.5kg的小球,從桌面以上h1=1.2m的a點落到地面的b點,桌面高h2=0.8m.請按要求填寫下表.(g=10m/s2)。
結論:
重力做功的多少和重力勢能的變化與參考面的選擇無關。
動手計算,讓兩個同學上講臺把答案寫出。
認真聽講并記錄筆記。
認真做筆記。
思考、動手計算。
訓練學生的觀察及總結歸納能力。
培養學生學與致用的能力。
物理知識包括運動學【勻變速直線,曲線運動】,相互作用力,牛頓運動定律,萬有引力,機械能,電場,磁場,分子,動量守恒定律,近代物理學史。
一定要掌握各個知識點概念。
課上認真聽講,積極思維,做好適當的記錄。
課上認真聽講,要做到明白教師講課的重點,聽課也要有節奏,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積極思維。
做好適當的記錄是指記下關鍵的地方、自己有疑問的地方、典型的例子及解答的關鍵。一般內容用本子記錄,對一些概念的補充說明可以直接記在書本上。
必須全面記錄好筆記。
筆記上要把所有知識全面記錄下來,課堂上記錄重點,課下加以補充。由于高中物理需要補充的知識太多,把筆記記錄在課本上的做法非常不可取,一個原因是需要記錄知識太多而課本空白區域面積太小,再一個原因是如果記錄在課本上會導致課本亂七八糟,既影響記憶效果,又影響心情。
一定要學會分析總結錯誤并把自己所犯錯誤放大。
平時對每一次的練習、考試中的任何錯誤都不能輕易放過。平時千萬不要積累錯誤,高中物理知識太多,每天學習任務繁重,今天積累幾個明天積累幾個,到最后就會積重難返!另外一定要學會分析錯誤原因、學會歸納、歸類、舉一反三、一題多解、多題歸一!
做好及時的復習。
上完課的當天,必須做好當天的復習。復習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地看書和筆記,而最好是采取回憶式的復習:先把書、筆記合起來回憶上課時老師講的內容,例如:分析問題的思路、方法等(也可邊想邊在草稿本上寫一寫)盡量想得完整些。
然后打開書和筆記本,對照一下還有哪些沒記清的,把它補起來,就使得當天上課內容鞏固下來了,同時也就檢查了當天課堂聽課的效果如何,也為改進聽課方法及提高聽課效果提出必要的改進措施。
1.關于重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b.只有靜止的物體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體在地球上不論怎么運動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d.重力是由于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產生兩個效果:一個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體繞地球轉動;另一個效果及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說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決定于地球對物體的作用,而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也與物體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無關.
答案:cd。
2.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為什么現在優秀跳高運動員都采用“背越式”技術.
解答:運動員跳高時,重心升得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采用跨越式、滾式、剪式三種姿勢時的重心肯定要高過橫桿,而采用背越式時的重心,就不一定高過橫桿,甚至比橫桿還低,這樣有利于運動員提高成績.
知識與技能:
1.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測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勻物體重心的位置。
4.會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與穩度的關系。
6.運用重力,重心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各種力現象的奇妙保持對力現象的探索熱情,體會重力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由于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力的示意圖,進一步擴展重力與重心。本節的重點是力的圖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與穩度;教學的難點是重心與穩度。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的示意圖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力的圖示的描述方法,并通過復習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重力的三要素,并通過實驗探究均勻、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再進一步聯系生活,理解重心與穩度;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初中的基礎上,復習力的示意圖和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擴展到重心與穩度,強調學生學會畫力的圖示,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通過(靜態和動態)圖片展示奇特的力現象,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過幾幅有關重力的圖片來告訴學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見的力——重力。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通過提問,復習初中時是怎樣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圖);復習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讓學生學習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圖示,怎樣畫力的圖示?對于力的圖示,學生常常容易出錯,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親自動手畫,而不是只記住它的畫法。所以教師先舉例(圖4-6力的圖示)該怎樣畫。舉例(某人用50n水平向左的力推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讓學生動手畫,叫兩個學生到黑板上畫,教師評價與分析學生所畫的力的圖示,指出他們的錯誤,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的畫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思考來獲取新知識。
教師舉例(樹葉飄落等)引出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讓學生感受重力無處不在。通過力的三要素分別講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測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并讓學生知道g值會隨地球上緯度和高度而變化。教師通過作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分析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稱為重心,那物體的重心如何確定?學生閱讀課本、思考、討論,得出有規則幾何形狀且分布均勻的物體重心是幾何中心;教師提問:沒有規則的物體重心如何確定?指導學生利用懸掛法尋找重心,學生進行實驗,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教師把知識擴展到;重心的高低影響物體的穩度,教師舉例說明;學生閱讀課本,利用所學的知識聯系實際解決問題。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后布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學期期采用的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一,必修一模塊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塊,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完成這一模塊的學習。本模塊劃分為“運動的描述”和“相互作用與運動規律”兩個二級主題,模塊涉及的概念和規律是高中物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有關實驗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過這些實驗學習,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體會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及實踐在人類認識世界中的作用,全書分為四章,分別是第一章運動的描述、第二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
2.學生分析:
本屆高一學生基礎尚可,雖然比不上省重點中學的素質,但相對前幾屆來說,生源要好許多,除對少部分同學可相應降低要求,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規律外,對大多數學生應定位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適應科學探究的教學方法,培養正確的物理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形成較為完整的牛頓力學體系等。
3.教法、學法分析:
針對本學期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采取重知識和重概念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能力的方法:強調學生的課前預習,爭取少講、精練、多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加強學生實驗的教學,加強物理綜合知識的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
二、教育目標任務要求。
1.認真鉆研教學大綱及調整意見、體會教材編寫意圖。注意研究學生學習過程,了解不同學生的主要學習障礙,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2.要特別強調知識與能力的階段性,強調掌握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這是能力培養的基礎。對課堂例題與習題要精心篩選,不要求全、求難、求多,要求精、求少、求活,強調例題與習題的教育教學因素,強調理解與運用。
3.加強教科研工作,提高課堂效率。要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使學生科學地認識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掌握基本科學方法、形成科學世界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
4.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歸納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使學生學習和掌握有關規律,同時著重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實驗能力,以及由實驗結果歸納出物理規律的能力。
5.結合所學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三、措施。
1.嚴格執行教學處的集體備課制度,提高集體備課質量。每周集體備課,先由上一周安排的每一節教學內容的主備人向全組明確本節的重點、難點、教學方法、主要例題、課后作業、教學案等,然后由全組教師研討、質疑、確認,形成共案。全組老師要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規范。
2.制定教學進度。在認真分析教材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之上,確定課時安排。為實現給全體學生奠定一個扎實的物理基礎提供合理的時間保證。必修物理將突出文科學生的特點、合理安排,以便保證全年級在學業水平測試中獲得滿意成績。
3.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加強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細化每一章每一節的教學要求,明確課時分配及每一節課的課時目標。對每一節課的重難點內容作更深入的分析、探討,確立突破的方法和途徑。加強對各種課型的研究,尤其是探究課。
物體與質點。
參考系。
坐標系。
2.時間和位移。
時刻和時間間隔。
路程和位移。
矢量和標量。
3.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
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
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4.實驗: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
電磁打點計時器。
電火花計時器。
練習使用打點計時器。
用打點計時器測量瞬時速度。
用圖像表示速度。
5.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加速度。
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系。
第二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探究。
1.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進行實驗。
處理數據。
做出速度——時間圖象。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勻變速直線運動。
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
3.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
用圖象表示位移。
4.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位移之間的關系。
5.自由落體運動。
自由落體運動。
自由落體加速度。
6.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綿延兩千多年的錯誤。
邏輯的力量。
猜想與假設。
實驗驗證。
第三章相互作用。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力和力的圖示。
重力。
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2.彈力。
彈性形變和彈力。
幾種彈力。
3.摩擦力。
靜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
4.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
共點力。
5.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
矢量相加的法則。
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
理想實驗的魅力。
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慣性與質量。
2.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加速度與力的關系。
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
制定實驗方案時的兩個問題怎樣由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3.牛頓第二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
力的單位。
4.力學單位制。
5.牛頓第三定律。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牛頓第三定律。
物體的受力分析。
6.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一)從受力確定運動情況。
從運動情況確定受力。
7.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二)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超重和失重。
從動力學看自由落體。
學好高中物理的訣竅。
很多高中生在學習物理的時候總是出現很多問題,但如果找到了很好的學習方法和竅門,那么物理并不難。除了學生們應該具備很扎實的基礎外,還應該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下面就是小編為各位介紹的學好高中物理的訣竅。
學好高中物理的訣竅一。
1、多理解,就是緊緊抓住預習、聽課和復習,對所學知識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地理解。預習可分為粗讀和精讀。先粗略看一下所要學的物理內容,對重要的部分以小標題的方式加以圈注。接著便仔細閱讀圈注部分,進行深入理解,即精讀。上課時可有目的地聽老師講解難點,解答疑問。
2、物理課后進行復習,除了對公式定理進行理解記憶,還要深入理解老師的講課思路,理解解題的“中心思路”,即抓住例題的知識點對癥下藥,應用什么定理的公式,使其條理化、程序化。
學好高中物理的訣竅二。
1、積累:是學習物理過程中記憶后的工作。在記憶的基礎上,不斷搜集來自課本和參考資料上的許多有關物理知識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有的來自一題,有的來自一道題的一個插圖,也可能來自一小段閱讀材料等等。
2、在搜集整理過程中,要善于將不同物理知識點分析歸類,在整理過程中,找出相同點,也找出不同點,以便于記憶。
學好高中物理的訣竅三。
1、課前認真預習預習是在課前,獨立地閱讀教材,自己去獲取新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課前預習未講授的新課,首先把物理新課的內容都要仔細地閱讀一遍,通過閱讀、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識體系,重點、難點、范圍和要求。
2、對于物理概念和規律則要抓住其核心,以及與其它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區別與聯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難問題記錄下來。對已學過的知識,如果忘了,課前預習時可及時補上,這樣,上課時就不會感到困難重重了。
重力的概念比較復雜,而且比較抽象.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而且有些認識是不科學的,例如有的學生認為重力是物體自己施加的,這樣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因而在進行“重力”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層次進行.
(1)從觀察入手,手中的物體離開手以后豎直下落,而且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的小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越來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體下落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的物體速度越來越慢,物體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由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說明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體下降時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時越來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了運動方向,說明物體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體必然有施力物體,這個施力物體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了力.由此得出重力的概念.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關于重力的方向,在學生中易出現兩個錯誤說法:一是把豎直向下說成垂直向下,或者誤認為與接觸面垂直.由于學生對放在斜面上的物體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認識,因此認為這時重力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為了解決上述學生中的問題,建議在教學中采取以下方法.
(1)認真觀察物體自由下落的方向,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學生明確,這個方向被人們稱為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2)從數學知識可以知道,垂直是兩條線、兩個平面,或者是線與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但是重垂線的方向與水平桌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因此講垂直向下或者講與接觸面垂直是錯誤的.
3.重心。
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當一個物體的幾何形狀及質量分布不發生改變時,它的重心位置相對物體來說也是確定的,并不隨物體放置的位置改變而改變.但如果形狀發生了變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將發生改變,如一個人在運動時其重心位置就會不斷發生變化.
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其重心在其幾何中心,如球形,正方體,圓柱體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體上,例如一個圓環其重心就不在環上,而在圓心上.
對于不規則的物體,其重心可以采用懸掛法來確定.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觀察手中的物體離開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拋出的物體速度越來越慢最后改變方向自由下落,通過分析這些現象得出重力的概念.
2.通過實驗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3.通過觀察、分析、討論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4.小實驗,確定重心的位置.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重垂線、彈簧秤、鉤碼。
教學設計示例。
(一)導入新課。
教師進行實驗,反復幾次,然后請同學回答上述問題.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來越快,它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由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見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實驗二:教師向上拋出一個小球,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小球整個運動過程中的情況.
教師進行實驗,反復幾次,請同學敘述觀察到的現象.
提問:為什么小球在拋出以后運動的速度越來越慢,為什么小球會改變運動方向?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以上現象都說明小球受到了一個向下的力,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拋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運動,速度越來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向下運動,而且速度越來越快.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這個力我們叫它重力.
(二)新課教學。
1.重力的方向。
[學生]都受到重力.
[老師]重力的施力物體是誰?
[學生]是地球.
[老師]在地面附近有沒有不受重力的物體?
[學生]沒有.
[學生]這些方向都是一樣的.
我們把這個方向叫豎直向下,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重力的大小。
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重力是有大小的,這里有兩個金屬球,一個大一個小,我們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把這兩個金屬球放在手心感覺一下.
請一位同學到前邊來拿起金屬球.
[老師]這兩個金屬球哪個質量大?
[學生]大金屬球.
[老師]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哪個金屬球的重力大?
[學生]大球.
[老師]金屬球的重力和它的質量是什么關系?
[學生]質量越大的金屬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老師]回答的很對,但這只是一個定性的結論,下面我們定量的研究這個問題.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明確一下,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來測量,(把大小兩個金屬球用膠條固定兩根小線,并掛在兩個彈簧秤上)大金屬球彈簧秤示數大,掛小金屬球的彈簧秤示數小,彈簧秤的讀數就等于物體的重力.我們每個同學的課桌上有一個彈簧秤和3個100g的鉤碼,請同學們分別測出100g、200g、300g的鉤碼所受的重力,并計算出重力跟質量的比值,把測量值和計算結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開始實驗.
實驗過程中教師在同學中巡視,進行指導,了解實驗情況,實驗結束后請同學說出自己測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體的重力與它的質量的比值,將學生測得的值寫在黑板上.由于彈簧秤不十分精確以及測量中不可避免的誤差,計算出的比值不會正好等于9.8n/kg.應要求學生實事求是的說出自己的測量值,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數值不準確的原因.
大量的實驗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都告訴我們,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物體的重力與質量成正比,它們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質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可以寫成如下表達式.
請同學考慮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質量是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這個結論如果學生一時說不出,教師應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逐步進行引導)。
利用這個公式,我們可以已知質量計算出物體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體的質。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練習結束后請學生說出計算過程,教師將學生回答內容寫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確解題過程的板書.
例題質量是450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已知。
求g=?
解
4.重心。
請同學們把直尺、鋼筆、鉛筆放在手指上并且讓它們能靜止不動.
學生進行小實驗,實驗結束后教師提問.
是不是隨便怎么放,直尺、鋼筆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靜止不動.
不是,對每一樣東西總是有一個固定的位置.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如果這個點正好在手指中間的位置,物體就可以不掉下來,這點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我們叫它重心.
老師:剛才實驗中同學們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與鋼筆、圓珠筆等物體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沒注意的同學可以再試一下.
[學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間的位置,鋼筆、圓珠筆就不在中間.
[老師]同學們觀察的很好,這說明物體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形狀,材料是否均勻有關.
外形規則,密度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如球心、圓心、正方形對角線的交點.
現在同學們的課桌上都有兩塊不規則的紙板,大家能不能想一個辦法,迅速、準確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組織學生討論,最后引導大家利用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這一物理規律,利用幾何中兩條。
直線相交確定一個點的數學規律歸納出用吊線法來確定不規則物體重心的位置.
(三)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研究了重力,實際研究了兩個問題,首先,我們研究了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概念比較復雜,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紀末,英國科學家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個引力稱之為萬有引力,地球與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說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們的教材中在講重力時只說“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并沒講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沒有給出重力的定義.由于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今后到高中還要作進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個問題是重力的三要素,即重力大小的計算、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點.這三個問題對于今后學習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使物體產生形變或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用力的圖示表達力的三要素.
2.了解重力的產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
3.能測量重力的大小,確定重力的方向.
4.能解釋穩定等與重力相關的現象,并能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設問、討論、交流等方法引導學生建立重力的概念.
2.使學生積極參與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過程,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的作用.
3.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力的分解,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2.通過合作找出不規則物體的重心,逐步養成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分享的團隊精神.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16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