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的制定應該具備明確的教學目標,合理的課時安排和科學的教學策略。通過參考教學計劃范文,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教學計劃的結構和內容安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學生經歷自己動手擺、動腦想和動口說等過程,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發現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小正方形、操作表、長方形卡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復習。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面積的知識,我想考考大家,你們敢接受挑戰嗎?
你能說一說什么是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呢?
(2)請你用手比劃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2、激趣引入:
二、情境導入。
1、出示例2:一個長方形長5厘米、寬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積嗎?
讓學生利用擺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長方形的面積。
2、師:是不是每一個圖形的.面積都可以用小正方形擺出來呢?
出示學校足球場和籃球場的圖片,問:足球場和籃球場的面積能擺出來嗎?為什么?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新方法用來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三、自主探究。
1、(1)每個小組任取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長方形。邊操作,邊填表。
長(厘米)寬(厘米)。
面積(平方厘米)。
(2)學生動手操作,并計算所擺的長方形面積的大小。
2、讓學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
3、歸納總結。學生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教師追問:求長方形面積必須知道長方形的哪個條件?
4、反饋練習。
做一做:先量一量,再計算它們的面積。
長=長=。
寬=寬=。
面積=面積=。
5、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6、歸納小結: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7、計算下面圖形的面積。(單位:厘米)。
四、實踐應用。
1、競賽能手。
(1)門面長2米,寬1米,它的面積是()。
(2)黑板長3米,寬1米,它的面積是()。
(3)一塊正方形手帕的邊長是20厘米,它的面積是()。
2、智慧沖浪。
足球場的長是80米,寬是80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3、勤學巧用。
籃球場的長是28米,寬是15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半場是多少平方米?
4、估一估。
請同學們任意選擇身邊的一樣物體,先估計物體一個面的面積,并測量長長、寬計算面積,看看哪位同學估計得最準確。
五、課堂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把收獲講給大家聽。
六、板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教學反思:這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數學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自己體驗探索實踐的過程”這一理念,課堂中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動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發現規律,提出猜想,驗證概括。練習部分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建議在提出猜想之前,利用課件演示長方形的變化,如:一個長方形寬不變,長變長,觀察面積的變化;另一個長方形長不變,寬加長,面積的變化,讓學生猜想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學目標:
2、使學生通過運用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解答有關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按比例分配實際問題的意義,掌握解題的關鍵。
對策:
引導學生分析明晰題意。
教學預案:
一、基本訓練:
1、根據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六2班男生與女生的比是4:5。
(1)男生是4份,女生是5份,一共是9份;
(2)男生相當于女生的4/5,女生相當于男生的5/4。
(3)男生占全班人數的4/9,女生占全班人數的5/9。
2、根據已知條件回答問題:(第76頁上第6題)。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題5題目和方格圖,讓學生獨立完成,先算一算,再涂一涂。
2、組織交流:你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你是怎樣想的?
生1:根據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3:2,可以想到:把30個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紅色,黃色涂2份。
列成算式是:
30(3+2)=305=6(格)每一份有幾格。
因為紅色有這樣的3份,所以紅色:63=18(格)。
因為黃色用這樣的2份,所以黃色:62=12(格)。
教師追問:怎樣驗證這個答案是正確的?
列成算式:
紅色:303/(3+2)=303/5=18(格)。
黃色:302/(3+2)=302/5=12(格)。
3、你是用哪種方法解決的?這兩種方法你都理解嗎?和你的同桌再說說解題思路。
三、理解體會:
1、出示第75頁上的試一試:
(1)齊讀要求,提問:現在將這些方格按怎樣的比來分配?說說1:2:3是什么意思?
(2)獨立完成,組織交流。
2、你覺得今天的問題已知什么?(已知總數和分配的比,將總數按一定比分割成幾部分)要求的是什么?(將求按這樣分配后的各部分的結果分別是多少?)。
像這樣,將總數按一定的比進行分割成幾部分,我們稱之為按比例分配問題。(出示課題:按比例分配問題。)。
3、在解決時我們關鍵要理解是按怎樣的比來分配。解答時可以怎樣想?(轉化成整數問題,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出這樣的幾份是多少?)還可以怎樣想?(先轉化成要求的量分別是總數的幾比幾,再按分數乘法問題進行計算)。
四、鞏固提高。
1、練一練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組織交流。
2、練一練第2題:提問:在這里將180塊巧克力怎么分配?你從那句話中看出來的?幫助學生理解把180按35:31:24進行分配。
3、練習十四第2題:讀題理解要求,引導學生看圖估計出已用去的時間與剩余時間的比,并說出是怎樣想的。(把圖中的白色部分平均分成兩份,可以看出已用去的時間與剩下時間的比大約是1:2)那么這題實質是求什么?(將90分鐘時間按1:2進行分配,求比賽剩下的時間是多少分?)。
4、練習十四第4題:
5、補充:
出示一條線段,要求按1:5將線段分成兩部分。
學生獨立操作完成,組織交流。
五、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解決一些常見的、較簡單的按比例分配問題,能在實際應用中加強比的概念。
按比例分配問題可以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來解答。例5的編排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適宜用比的知識解答。兔子卡通把比看作份數,小鳥卡通把比看作分數,都是從3∶2的具體含義出發,經過推理形成解題思路的。也可以先在教材的方格圖上,通過涂色得到啟發。如果每次涂5個方格,其中3個紅色方格、2個黃色方格,那么要6次(305=6)剛好涂完。所以紅色方格一共有3053=18(格),黃色方格一共有3052=12(格)。如果把方格圖里的3行(列)涂紅色、2行(列)涂黃色,那么就能直觀看到紅色方格是30格的3/5,黃色方格是30格的2/5,所以兩種顏色的格數分別用303/5和302/5計算。
教學例題時要溝通兩種解法的聯系,要提倡小鳥卡通的方法,突出按比例分配問題轉化成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引導學生用分數乘法來解決問題。
試一試里出現了1∶2∶3,對連比的概念不需要作過多解釋。學生會從兩個數的比來體會這個連比的含義,只要能夠說出紅色方格占1份、黃色方格占2份、綠色方格占3份,就能應用解答例5的經驗完成這道題。
練一練第2題給出了幼兒園大班、中班、小班各有的人數,把180塊巧克力按班級人數的比分配。這道題變式呈現按比例分配的問題,沒有直接給出班級人數比,要求學生根據人數先想出比,然后按比例分配。教師要重點幫助學生理解把180塊巧克力按班級人數的比分給三個班就是把180按35:31:24進行分配。這道題還是解答練習十四第2、8題的平臺。
1.使學生能結合方格紙用兩個數據來確定位置,能依據給定的數據在方格紙上確定位置。
2.通過學習活動,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應用意識。
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點的位置。
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教師準備:投影機。
學生準備:方格紙。
一、復習鞏固。
標出下列班上同學的位置(圖略)。
{借助教師操作臺上的學生座位圖,迅速將實際的具體情境數學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學例2。
1.我們剛剛已經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學所在的位置?,F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這樣的一張示意圖上(出示示意圖),如何表示出圖上的場館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討論說出如何表示大門的位置。(3,0)。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強調0列、0行,并指導學生正確找出。)。
3.同桌討論說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學生根據書上所給的數據,在圖上標出“飛禽館”“猩猩館”“獅虎山”的位置。(投影講評)。
練習一第6題。
(1)獨立寫出圖上各頂點的位置。
(3)照點a的方法平移點b和點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觀察平移前后的圖形,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小組內相互說說。
(圖形不變,右移時列也就是第一個數據發生改變,上移時行也就是第二個數據發生改變)。
三、當堂測評。
練習一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同學之間互相檢驗交流,最后,教師再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評價。
練習一第5題。
(1)學生自己在方格紙上畫一個簡單的多邊形。各頂點用兩個數據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畫圖。
{繼續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四、課堂自我評價。
這節課你覺得自己表現得怎樣?哪些方面還需要繼續努力?
五、設計意圖:
本節知識,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從學生熟悉的座位順序出發,讓學生在口述“第幾組幾個”的練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幾列第幾行”的概念,讓學生從習慣上培養起先說“列”后說“行”的習慣。然后再過度到用網格圖來表示位置,讓學生懂得從網格坐標上找到相應的位置。這樣由直觀到抽象、由易到難,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
課后小記。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對話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生主動“說”的缺失,師說生聽、師問生答似乎成了規定,即使是在學生討論中,其內容、方式也大都是由教師框定的,說的機會幾乎被“優等生”占有,課堂的高度集權使學生無法獲取主體地位。教學溝通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課堂座位配置以講臺為中心,師生教學對話以一問一答為儀式,對話內容以教師預先設定為框架。新課程背景下的對話教學,是以學生主體發展為本的新型課堂教學方式,以平等對話為突破口,使它能夠較好地改造傳統的教學,體現出對話教學的時代精神。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使數學學習成為一種和諧“對話”的過程。讓“對話學習”成為啟動心靈的鑰匙,讓生命的個體在“心靈對話”中煥發靈性。
導入部分:
【案例一】。
師:請同學們利用身邊的各種材料,畫出一個圓,再剪下來。
生動手畫圓。
師:能能說說你是利用什么工具來做的嗎?
生1:我是用茶盒比著畫圓,再剪下來。
生2:我是用塑料尺上的圓比著畫的。
生3:我是用碟子比著畫的。
生4:我是用圓規來畫圓的。
師:請你們利用剪下來的圓,動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們有什么發現?
學生折、比。
師:好,現在小組交流一下,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1:我們發現了各條折痕都相交于一點,在圓心。
生2:我們也發現了,我們還發現每一條折痕都能將圓平均分成兩份。
生3:我們也發現了折也折不完。
……。
【案例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套圈游戲嗎?了解游戲規則嗎?你認為圍成哪種圖形最公平?
生:我認為圍成圓形最公平,因為這樣每位同學在套圈時到中間木樁的距離都是相等的,而圍成其他圖形,每位同學距離木樁的距離都不相等,這樣就不公平了。
師:通過直接觀察,同學們猜想套圈時圍成一個圓形,每個人到木樁的距離都相等。你們都同意這種猜想嗎?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說呢?帶著這樣的問題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圓,共同去驗證我們的猜想。
師:探究圓的特征,得有圓呀!現在請同學們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工具來畫一個圓,再剪下來。
生畫圓。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畫圓的?
生1:我是用茶盒比著畫圓,再剪下來。
生2:我是用塑料尺上的圓比著畫的。
生3:我是用碟子比著畫的。
生:可以,但比較麻煩。
生2:可以用圓規,我就是用圓規來畫圓的。
師:你認識畫圖工具,還能用圓規畫圓,真棒!
……。
師:請拿好手上的圓,把它想象成同學們套圈時圍成的圓形。你們能不能想辦法借助它去驗證每個人到木樁的距離都相等呢?下面請小組合作,互相說一說你們準備怎樣驗證?再動手試一試。如果有困難,可以參照老師的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先找到木樁的位置,再找到每位同學所在的位置;想辦法驗證每個人到木樁的距離相等。)。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
反思:課的導入時,案例一中的老師按照課前的預設,讓孩子們用各種方式畫圓,再讓孩子們動手操作。形似與孩子們在交流,但實際都是一言堂或“問答式”,孩子們都是按照老師的指示在動,但不知為什么要動。而案例二中的老師創設了驗證“套圈時圍成圓形最公平”的猜想,讓孩子們先動手作一個圓,再帶著問題自主探究。而且在交流時,對孩子們的話認真傾聽,及時評價,如:“好方法!能就地取材!”“你認識畫圖工具,還能用圓規畫圓,真棒!”這樣,與孩子們平等地對話,提升了孩子們對畫圓的體驗。對于孩子們探究時會遇到的困難,能給予溫馨的提示,讓學困生也感到數學真有趣。我想,這樣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中,對圓的體驗一定會更深刻、更全面,也為下面圓的特征的認識提供了更好的感性體驗。
畫圓部分:
【案例三】。
師:你們能利用圓規來畫一個圓嗎?
生:能。
師:請打開書本57面,看看書上的說法與你們的是否一樣呢?
學生自學書本。
師:怎樣畫圓呢?
生模仿書上的畫法來說。
師:畫圓時應該注意什么呢?
生1:要固定針尖。
生2:要打開圓規兩腳。
……。
師:請同學們畫一個半徑是2厘米的圓。
生畫圓。
【案例四】。
師:人們利用了在同一個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的這一特征設計了畫圓的工具---圓規。怎樣用圓規畫圓?請同學們拿出圓規,動手試一試。
學生一畫圓。
生:可能是沒有把針尖固定在一點上。
生2:也可能是兩腳間的距離變化了。
生3:還可能是沒有用手捏住圓規的把手進行旋轉。
師:有心得體會了嗎?誰來說一說。
生1:針尖不能動,兩腳間的距離不能動。
生2:要用手握住圓規的最上端,輕輕旋轉……。
師:請再畫一個圓吧!
生二畫圓。
師:同桌比比看,誰的圓大?為什么有的圓大,有的圓小呢?
生: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大,圓就大;兩腳間的距離小,圓就小。
師: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半徑。也就是圓的大小由什么決定?
生:半徑。
師:如果要使全班畫的圓一樣大,怎么辦?
生:定出半徑。
師:請畫出半徑是2厘米的圓。
生三畫圓。
師: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不能動。
師:想一想,圓的位置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生:圓心。
……。
反思:案例三中的老師先讓孩子們自學課本,再說說怎樣畫圓,要注意什么,然后讓學生畫圓??此婆c書本的對話,而實際的效果卻不一定好。因為學生沒有用圓規畫圓的體驗,牽強地看書,雖然避免了畫圓時的誤差,卻也剝奪了孩子們自我修正的機會。而案例四的老師遵循孩子們的體驗特征,讓學生三次畫圓,帶著怎樣畫好圓的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流,與課本“對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畫圓的方法。老師還適當延伸了生活中如何畫圓,讓孩子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效果則更好。
如何實施小學數學對話教學呢?教師要在充分研讀教材的基礎之上、了解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知識儲備和實際學習需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平等的、豐富多彩的“對話”,水到渠成地完成各種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
一、研讀文本,激發對話的。
要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施,教師一定要先與文本進行解讀,教師不但要熟悉文本的內容,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況,巧妙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對話。在課前,我認真研討教材,以學生所熟悉的套圈游戲激趣入課,以“套圈比賽圍成哪種圖形最公平?”這一問題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讓學生在討論中形成“套圈時圍成一個圓形,每個人到木樁的距離都相等”這一猜想,繼而讓孩子們想辦法驗證等。當教學內容觸及孩子們喜歡的領域,將迸發無限的創造力,給孩子們一份驚喜,他們將還你一個奇跡。
二、師生和諧,放飛對話的翅膀。
對話教學中師生是平等、充滿愛心是雙向交流的關系,各種對話都是一種“商談”,是共同探討未知領域的過程。在本課中,我營造出一種和諧愉悅的氛圍,真正平等地與學生交流,解除孩子們的束縛,放飛對話的翅膀,讓孩子們的奇思妙想不斷涌現,個個輕松愉快,完成了師生間的和諧對話。
三、生生互動,奏響對話的樂曲。
對話是豐富多彩的,包括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既可以是有聲語言的彼此交流,也可以是內心無聲的追問和反省。在驗證猜想的活動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先討論驗證方案,讓學生進行有聲地討論與交流;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讓學生與學習材料進行無聲的交流,然后再與同學分享探究結果。這樣,生生互動,在動與靜地“對話”中水到渠成地探究出圓的特征。
四、生本對話,豐富對話的內涵。
對話還包括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可以是學生與自我心靈的對話。在鞏固練習,讓學生與生活對話,應用圓的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補充與感受古代對圓的解釋,了解了圓的文化;賞析和感受生活中的圓,將學生對圓的關注引向課外、引向生活,極大地豐富了對話的內涵。
教學內容: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99~100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義,掌握利息的計算方法,會利用利息的計算公式進行一些有關利息的簡單計算。
2、情感性目標: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及口頭表達能力,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實踐性目標:學生在調查實踐中了解儲蓄的意義、種類,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4、體驗性目標: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數學意識,發展數學思維。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發展,整合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育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這是對長期以來以知識為本位教育目標的重要改革,也是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學生在今后獲取高質量生存條件的有力保證。所以,本節課根據教材特征結合學生的生活背景,按照關注學生發展理念的認識,確立了知識技能目標、情感性目標、實踐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努力使學生在發展性領域和知識性領域獲得發展、構建自我。對于本課的設計,本著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讓學生通過對不同存款方式的操作,體驗到貨幣的升值,也感受到不同的存款方式所帶來的不同收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服務于生活的價值,從小培養科學理財的意識。)。
教學重點:掌握利息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稅后利息的計算。
課前調查:銀行儲蓄憑證。
教具準備:課前搜集的有關利息的信息、多媒體課件、銀行存款單、計算器、有關利率表格。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遵循《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逐步構建起關于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知識結構將得到發展。為此,本節課的設計根據新課標精神:“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去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數學只有與學生生活相聯系才能顯得真實和精彩。本著這樣的理念,所以在課堂設計中利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課堂中充分讓學生“做主”,通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地發現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含義,體會在銀行存款時利息的計算方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學中我遵照以“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共分為四個教學層次,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課前自學。
1、預習課本p99~100。
2、課前讓學生分組或者自由結合到社會上進行調查、搜集有關儲蓄的信息,把調查的結果、遇到的問題或感受記錄下來。
3、向家長或銀行工作人員了解課本上的相關內容。如儲蓄的種類,銀行存款的年利率、如何填寫存款憑條等。
(設計意圖: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學習新知前,先讓學生預習課本。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幫助學生確實學好這部分知識打下基礎。讓學生分組進行有關儲蓄知識的調查,組織學生進行有關的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的意識和實際調查的能力,分組調查中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開一個關于利率的發布會。
師:我們開一個關于利率的發布會。在調查儲蓄的過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關的知識?
學生分組匯報調查結果,開放的問題情景下,根據每組學生的差異,預計可能出現下列情況:(1)有關儲蓄的一般知識,如儲蓄的方式;(2)有關儲蓄的相關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稅后利息稅的知識;(3)有關利息的計算方法,如有的小組利率的含義推導出利息的計算方法;(4)有關調查中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根據每組交流的情況給予相應的評價,并和學生共同整理儲蓄的相關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為學生提供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通過課前的調查充分感知儲蓄的益處,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以談話方式導入,為學生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不僅讓學生感覺到親切,而且從課的開始就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起到了開動思維的作用,使學生樂于參與數學活動。)。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感知利息。
生:存入銀行......
師:人們常常把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儲蓄起來。那儲蓄有什么好處呢?
生:放在銀行比較安全;可以得到利息。
師:取款時,銀行多支付的錢叫做利息。(板書:利息)。
小結:人們把錢存入到銀行,國家可以把這部分暫時不用的錢通過多種方式投入到現代建議中去,這樣可以支援國家建設,對國家有利,也使的個人用錢更加安全和有計劃,還有利息,也可增加一些收入。我們可以這樣概括:儲蓄利國利民。
學生對于國家如何處理人民存入銀行的錢,還有銀行付給儲戶利息會不會虧本這些問題,搞不清楚。教師在這里向學生作一些解釋是必要的,也是及時的。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要求,為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嘗試大膽地開放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匯報整理,總結利息的求法,培養了學生信息的交流和處理能力。)。
2、存款的方式。
師:根據國家經濟的發展變化,銀行存款的利率也在變化。談談你所知道的儲蓄有哪幾種,并舉例說明,然后教師作適當的補充。有時會有所調整,而且,根據存款是定期還是活期,定期時間的長短,利息也是不一樣的。
出示存款憑證條,并讓學生說說每一欄表示什么意思,“客戶填寫”一欄該如何填寫,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作適當補充。
我們把錢存入銀行,銀行給我們一個什么憑證,證明你把錢存入了銀行呢?
這些存單不僅能證明了我們把錢存入銀行,還可以自由存款和取款。
學生一般都沒有進行過實際的儲蓄,多數學生都沒有見過存單,所以這里老師把自己的存單展示給學生看,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
學生觀察討論。
我們先來交流一下你能理解的信息。
生:我知道老師是在中國人民銀行存的款。
師:你還知道有哪些銀行嗎?(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等)。
生:我還知道老師存款的方式是定期存款。
什么是定期存款的存款方式?那你知道存款的其他方式嗎?
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活兩便、活期存款等。
生:我知道老師存的是一千元人民幣。
師:銀行還辦理外幣儲蓄。
(設計意圖:傳統的教學過程將學生禁錮在課堂上,阻礙了學生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聯系實際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教材中還給出一張銀行用的存款憑條和利息的計算公式,讓學生知道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及簡單的計算。這樣在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出示一張真實的存款單,給學生一種真實的感覺,從而讓學生更加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3、認識本金、利息、利率;明白利息的計算方法。
通過課前的自學,你知道這一千元就叫……?
對,我們把存入銀行的錢叫做本金。
生:我還看到利率是百分之二點二五。
你知道什么叫利率嗎?
利息/本金=利率(老師板書)。
師:同學們手中都有一張利率表,大家看看。同桌之間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關于利率,你們還知道什么?
………。
生:“利息/本金=利率”。我還知道:利息=本金×利率。
師:如果我要存定期二年能得到多少利息,該如何計算?引起學生的知識需求,產生探究欲望。
學生可能出現下面三個算式:
比較三個算式:
1)2.25%是一年的年利率,2.70%是定期二年的年利率。
2)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
生1:定期二年得到的利息等于本金乘二年期的利率。
生2:利率是“年”利率,利息的多少還與時間的長短有關,應該再乘時間。
師把公式填寫完整:利息=本金×利率×時間(板書:×時間)。
小結:存款選擇的時間不同,利率也不同。計算時一定要選擇與存款時間相對應的利率。
(設計意圖:完全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新知的學習。這樣為學生創設了思維的空間,探究的空間,交流的空間,注重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即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即學會傾聽又學會表達。)。
4、學習利息稅知識:
教師課件出示,國家規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稅率納稅。哪位同學能解釋一下?
生:要扣除利息所得稅,要扣除20%的利息所得稅。
師:那老師到期后能得到多少稅后利息呢?
學生計算后小組交流,生列式計算,允許用計算器。
然后歸納公式。
稅后利息=本金×利率×時間×(1-20%)(板書)。
教師及時向學生進行要長大以后要做一個依法納稅的好公民。關于稅后利息的計算最好還是建議學生用分步列式計算,先求出稅前利息,再求出應納稅額,最后再求稅后利息,這樣有利于學困生掌握,而且還利于學生弄清每步求的是什么,同時在遇到求應納稅額時,學生才不會混淆。
小結:在計算時,要看清求的是利息還是稅后利息,再靈活計算。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層層分析含義、比較數量關系,從而弄清“利息”的初步知識,知道“本金、利息、時間、利率”的關系,巧妙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是針對利息稅,進行公民要依法納稅的教育,提高學生的納稅意識。)。
(設計意圖:學生各種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我們教學的首要任務。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非常深刻。為了使學生對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得到鞏固和加深,提高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在教法上注重課堂教學的靈活性、科學性。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抓住各知識的細節性、過渡性、完整性進行教學,同時、采用自主探究、觀察、對比、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匯報演示等學習策略激發學習動機,促使學生肯學、會學、善學,讓學生在動手做一做、說一說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并突破重、難點,獲取新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促進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取。教學中還注重溝通師生的情感因素,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所有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基本應用:
(1)、例題:王奶奶要存1000元請你幫助王奶奶算一算存一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錢?(整存整取一年的利率是2.25%)。
在弄清以上這些相關概念之后,學生嘗試解答例題。
在學生獨立審題解答的基礎上訂正。
板書:
方法一方法二。
1000×2.25%×1=22.50(元)1000×2.25%×1=22.50(元)。
22.50×20%=4.50(元)1000+22.50×(1-20%)。
1000+22.50-4.50=1018(元)=1018(元)。
答:一年后王奶奶可以取回1018元。
師:我們存入銀行所得的利息要繳納利息稅,利息稅是利息的20%。王奶奶存1000元1年,到期利息22.50元,應繳納利息稅22.50×20%=4.50元,這樣她存入1000元,到期后她可以實際得到本金和稅后利息一共是1018元。
四人小組互相檢查對方的計算是否正確。選一到二位同學(實物投影交流)。
這里既是一種實踐應用,也是對學生課前作業的照應,體現了教學設計的完整性,又使學生通過解答,達到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102頁第6、7題,學生嘗試計算后,交流。完成練習時看清題目認真審題,有的要繳納利息稅,有的則不必繳納利息稅,像國債、教育儲蓄就不繳利息稅。
2、綜合應用。
讓學生明白,如果定期存款中途取時,只能按活期算。
生:可以先向別人借錢,等存款到期后,再歸還借款。
生:可以用存折作抵壓,從銀行貸款,然后等存款到期后,再歸還借款。
這里是本課的高潮所在,學生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或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
(2)、課后實踐、體驗儲蓄過程。
師:請同學們課后把平時積攢的零用錢存入銀行,在儲蓄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你能想辦法解決嗎?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存入問題銀行,我們下節課繼續交流討論。
(設計理念:針對學生差異,實施多元評價。我精心設計練習,讓學生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第二個層次的練習設計為實踐延伸,對學生提出具有挑戰性的要求,讓學生獲得實踐體驗,感受到所學的知識能運用于生活。體會到在實際生活中要根據個人的不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款方式,體驗到不同的存款方式帶來的不同益處。課后要求學生去親自實踐,體驗儲蓄的過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理念:《新課程標準》評價體系,不僅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在語文和數學邏輯方面的發展,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采取各種教學活動外,還給學生提供各種展示自己的機會和空間。在課內進行交流時,教師還能根據學生的不同回答,給出知識性、行為邏輯性、實踐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評價方式,使不同的學生認識了自我,有利于他們的再發展。)。
板書設計。
利率。
存入銀行的錢叫做本金。
取款時銀行多支付的錢叫做利息。
利息與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設計意圖:板書設計為學生提供直觀性的順思維與逆思維兩種形式,使學生一目了然,并能依據板書歸納和小結本課時所學的內容。)。
一、復習內容:
分數乘法應用題。
二、復習目標:
1、引導學生準確地找到單位“1”。
2、能準確找出數量關系。
3、能熟練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應用題。
三、復習重點:
引導學生找準單位“1”,分析應用題的數量系。
四、復習難點:
讓學生正確、獨立地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五、復習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復習。
我們已經對分數乘法進行了學習,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些簡單的分數應用題進行復習。
(二)、回顧整理,構建網絡。
1、復習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步驟:
學校買來100千克白菜,吃了4/5,吃了多少千克?
如果想求出吃了多少千克,要分哪幾步去思考?怎樣分析這道題?
(1)找到題目中的分率句,確定單位“1”。
(2)找出數量關系。
(3)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三)、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1.指出下面每組中的兩個量,應把誰看做單位“1”。
(1)男生人數占女生人數的4/5。()。
(2)甲的6/7相當于乙。()。
(3)乙的5/9與甲相等。()。
(4)男工人數是女工人數的1/8。
2、填空題。
(1)、學校買來新書240本,其中的1/8分給五年級。這里是把()看作單位“1”,如果求五年級分到多少本?列式是()。
(2)、小紅有36張郵票,小新的郵票是小紅的1/2,小明的郵票是小新2/3的。如果求小新的郵票有多少張?是把()看作單位“1”,列式是()。如果求小明有多少張是把()看作單位“1”,列式是()。
3、應用題。
(1)、一堆煤12噸,又運來它的1/6,現在共有煤多少噸?
指生板演,集體訂正,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評價。
(四)、自主評價,完善提高。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56~57頁《確定位置》。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會用“第幾排第幾個、第幾組第幾個、第幾層第幾號”等方式描述物體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據平面位置確定物體。
(二)能力訓練點:。
1、在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2、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體驗:。
體會生活里處處有數學,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比較準確的語言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材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內容。主要是教學用“第幾排第幾個、第幾組第幾個、第幾層第幾號”等方式描述物體的位置,,在描述中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并能根據具體描述找到相應的位置。這部分內容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在一年級時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并不感到困難。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把這些知識能真正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學生可能得出幾種答案:。
(1)從前往后數第四排,從左往右數第二個:兔。
(2)從后往前數第四排,從左往右數第二個:豬。
(3)從前往后數第四排,從右往左數第二個:狗.。
(4)從后往前數第四排,從右往數第二個:豬。
……。
提問:咦,我喜歡的小動物只有一個,你們怎么會找出這么多呢?什么原因?(學生討論)。
小結:看的方法不一樣,找出的動物就不一樣,看來要知道是哪個小動物必須確定它的位置才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確定位置。(板書課題)。
體會感悟,學習新知。
1、第幾排第幾個。
(1)出示小猴和小熊的話:。
(小猴說:“我在第一排第一個,”小熊說:“我在第二排第二個?!?。
提問:哪是第一排?你用手指一指。(指名學生上臺來指)。
小動物一共站了多少排?我們一起數。
橫著的是第幾排,按從左到右的順序確定第幾個。
(板書:第()排第()個)。
確定了方法,那你現在能肯定老師喜歡的小動物是什么呢?(學生說)。
(2)練習。
a、用第幾排第幾個說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在哪里?
(出示:我喜歡(),它在第()排第()個。)。
b、請同學說出最喜歡的動物在什么位置,讓其他同學猜一猜。
(出示:我喜歡的小動物在第()排第()個,它是()。)。
2、第幾組第幾個。
小動物有自己的位置,那在教室里同學們也有自己的位置,我們是以第()組第()個來表示的。(板書:第()組第()個)。
(1)定位:。
請這一組的同學起立,我們將這一組定位第一組,那這位同學就是第一組第一個同學。請這組同學依次報位。
(2)報位置。
a、指名學生報位置,學生判斷對錯。
b、說說其他同學的座位。
(例如:xx坐在第幾組第幾個?;蜃诘趲捉M第幾個的是xx。)。
c、小游戲:猜猜我的好朋友。
你報你的好朋友的位置,大家來猜他是誰?
(例如:我的好朋友坐在第幾組第幾個,他是()。)。
d、考考全班的反應。
找找他是誰,并很快說出他的名字,比一比誰說得快。
a、第三組第三個。
b、第一組的倒數第二個。
c、最后一組的最后一個。
3、第幾層第幾號。
你們都能準確的確定位置了,想不想到動物公寓去參觀,看看小動物住在哪里?(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圖)。
顯示:毛猴子最性急了,它嚷嚷道:“我住在第2層第3號?!?/p>
提問:小猴子是怎么數的?(指名生說)引出第()層第()號。
(板書:第()層第()號)。
a、師:每個同學選出你喜歡的小動物,說給同桌聽。
(例如:我喜歡(),它住在第()層第()號。)。
b、指名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住在第幾層第幾號,讓同學來猜。
(例如:我喜歡的小動物住在第()層第()號,它是()。)。
反饋練習,深化認識。
第幾層第幾本。
(1)小動物的公寓參觀了,想不想到圖書室去看看。(出示圖)。
出示:第1層第2本是《新華字典》。
提問:《成語詞典》在哪里?你是怎么看的?你們想看什么書?(指名說說)。
(2)你覺得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結:都有兩個“第幾”,幾就是數,用兩個數可以幫我們清楚地描述出這些物體的位置。
聯系生活,拓展提高。
1、提問:生活中需要確定位置的情況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學生自由說說)。
(出示圖)這是開發商剛建好的房子,請你幫開發商給這些房子的每戶人家編門牌號。
要求:編的號碼要合理,符合生活實際。
2、開發商為了感謝我們,要請你們去看電影,想看的來領座位號。(出示電影院圖)。
(發座位號,學生自己找座位。)。
比較兩家電影院的座位,感受不同的排列方式。
總結全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希望同學們確定好自己的人生位置,走出美好的明天。
1、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計算,能說出比例的意義,能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構成比例。
2、通過觀察、比較、小組討論說出比和比例的區別。
3、探索國旗中蘊含的數學知識,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回顧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怎樣求比值?(指名口答)。
2、出示求比值的練習,學生獨立完成,并發現其中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二、情景導入。
1、師:同學們,你們已經在勝利小學度過了六年的美好時光,在即將畢業之際,老師想放大一張咱們同臺表演的照片作為紀念,卻出現了這三種情況(課件出示三張師生同臺表演的照片,其中兩張照片變形了,另一張照片按比例放大)說說你的看法。
三、探究新知。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兩張照片的長和寬的數據,說出長和寬的比,明確按比例縮放的照片場合寬的比相等。
2、多媒體出示三面國旗的長和寬,并提出問題。
天安門升國旗儀式:長5米,寬10/3米。
校園升旗儀式:長2.4米,寬1.6米。
教室場景:長60厘米,寬40厘米。
師:這些形狀相同,大小各異的國旗,是不是隱含著什么共同點呢?你能寫出它們長和寬的比并求出比值嗎?(指名板演)。
3、通過計算你發現了什么?(指名口答)。
5、打開書找到比例的意義,并多幾遍。
6、在這三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數據中,還有哪些數據能組成比例,自己試著寫一寫。(生寫比例,師巡視)。指名匯報寫出的比例。
四、課堂練習。
1、判斷哪些是比例?
指名判斷,并說明理由,明確比和比例的區別與聯系。
2、教材40頁做一做的第一題。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明確如何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就是計算它們的比值,看看是否相等。
3、教材40頁做一做第二題。
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寫出的比例。
4、教材43頁練習八第一題。
明確什么是相對應的兩個量,并寫出能組成的比例。
5、寫出比值是4的兩個比并組成比例,寫出比值是0、25的兩個比并組成比例。
小組比賽哪個小組寫得多。
五、課外拓展。
介紹黃金比例。
六、作業。
練習八第二題、第三題。
七、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1.使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理解比例的意義,掌握組成比例的關鍵條件;能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容聯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義。
運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組成比例。
教學課件。
(一)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了有關比的知識,請大家回憶一下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比的基本性質是什么?看來,同學們對比的知識掌握的不錯。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與比有關的知識,比例的意義。
(二)探究新知識
1.初步理解比例的意義。
請同學們看一組圖片,依次出現三面國旗課件。讓學生分別說出都是什么地方的國旗?
請仔細觀察這三面國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這三面國旗形狀相同,大小不同。)
師:不同場合的國旗大小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們是按一定的比制作的,在制作過程中,每面國旗長與寬存在有趣的比,你想知道嗎?那就讓我們算一算吧。
請大家根據國旗下面的數據,分別算出每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值。
讓一名學生在黑板上計算,其余學生寫在練習本上。
提問:通過計算你發現了什么?(每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值相等。)
根據這三個比,從中任意選兩個比能不能組成一個等式。
讓學生分別說出三個等式:0202
5:10/3=3/25:10/3=2.4:1.6
2.4:1.6=3/2=5:10/3=60:40
60:40=3/22.4:1.6=60:40
提問:這些等式有什么相同點?(都有兩個比,并且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像這樣的等式,叫做比例?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叫比例?學生
引導學生看課本40頁教材上是怎樣定義的?學生齊讀。
教師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在這句話中有哪些字或詞最關鍵:兩個比相等。
師:根據比例的意義讓學生舉一些比例的例子。
生:a:b=c:d或a/b=c/d
2.深化了解比例的意義
剛才我們通過計算發現,國旗長與寬的比值相等。
所以每兩面國旗的長與寬可以組成比例。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比可以組成比例?分別寫出來,根據國旗下面長與寬的數據小組合作交流:
師:根據學生匯報,將組成的比例板書。
寬:長=寬:長長:長=寬:寬
10/3:5=40:605:2.4=10/3:1.6
10/3:5=1.6:2.45:60=10/3:40
1.6:2.4=40:602.4:60=1.6:40
老師這里有兩個比它們是否相等?強調:只有對應的量之間的比比值才相等。才可以組成比例。板書:第一面的長:第一面的寬和第二面的寬:第二面的長。學生發現不相等,師:為什么不相等。師結合板書歸納(出示課件)師根據學生們找的結果,我們看到這三面國旗的長與寬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面國旗的長與寬的比都可以組成比例。同樣,寬與長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兩面國旗寬與長的比可以組成比例。
每兩面國旗長與長的比可以和寬與寬的比組成比例。
(三)練習鞏固
做一做。
(1)6:10和9:15
(2)20:5和1:4
(3)0.6:0.2和3/4:1/4
(4)4:3和2:1.5
兩名同學板書,其他同學寫在練習卡上,讓學生講解并糾錯。
(四)請同學們看一看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聯系和區別?根據學生回答教師課件出示表格。
意義:兩個數相除叫做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
項數:兩項四項
聯系:比例是由兩個比組成的。
(五)當堂訓練:
(六)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比例的意義,你有什么收獲?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求一幅圖上的比例尺,會把數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進行轉化。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培養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本課設計結合具體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圖,引發學生思考。再通過比的有關知識介紹比例尺的意義,利用具體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建構比例尺這一概念,為強化對比例尺的認識,設計中,通過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較,以及系列學生自主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設置情境。
比較引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組大小不同的中國地圖。
師: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么?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師:想知道地圖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板書課題:比例尺)學生觀察。
學生回答。(可能出現:形狀沒變、大小變了。)。
二、自主探究。
認識新知。
1、出示例6。
師:題中要我們寫幾個比?這兩個比分別是哪兩個數量的比?
什么是圖上距離?
什么是實際距離?
2、認識探索寫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比的方法。
師: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不同,怎樣寫出它們的比?
(學生獨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寫出的比,強調要把寫出的比化簡。)。
3、比例尺的意義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師:像剛才寫出的兩個比,都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我們把圖書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題中草坪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師:怎樣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4、進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實際意義。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指出: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是1的最簡單整數比。像1:1000這樣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數值比例尺。
5、認識線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還可以用下面這樣的形式來表示。
0102030米。
師介紹線段比例尺。
問: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這樣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線段比例尺。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嘗試寫出兩個數量的比。
三、學生交流,明確方法:
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成相同單位,寫出比后再化簡。
學生總結: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再全班交流。
學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圖上1厘米的線段表示實際距離1000厘米的距離,也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1000,還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0倍。
學生:圖上1厘米的距離表示實際距離10米。
四、獨立練習。
鞏固提高1、做“練一練”第1題。
2、做“練一練”第2題。
獨立相互說,指名說。先說說每幅圖中比例尺的實際意義。
學生各自測量、計算,再交流思考過程。
五、總結評價。
1、你學會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會用到比例尺學生交流。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六年級上冊第2~3頁。
【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會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通過形式多樣的游戲與練習,讓學生熟練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發展其空間觀念,初步體會到數行結合的思想,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確定位置的全過程,從而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
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過程】。
一、從實際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景中用數對確定位置。
1.談話引入。
今天有這么多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同學們歡迎嗎?
老師們都很想認識你們。咱們先來給他們介紹一下我們班的班長,可以嗎?
2.合作交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長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寫或畫在紙上。
匯報:班長的位置在第4組的第三個,他在從右邊數第二組的第三排…。
哪個小組也用語言描述出了班長的位置?
請班長起立,他們的描述準確嗎?
剛才同學們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長的位置,有的同學說第幾組,第幾行,第幾排……)。
看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組、排、行、等多種方式,還可以從不同的方位來描述物體的位置。為了我們在確定位置的時候語言達成一致,一般規定:豎排叫列,橫排叫行。
板書:列行。
老師左手起第一組就是第一列…,橫排就是第一行…。
班長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還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2.經歷探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情景,體會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正確區分列和行的順序。
教學準備:投影儀、本班學生座位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初步感知。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能介紹自己座位所處的位置嗎?
學生介紹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兩種:
(1)用“第幾組第幾個”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來描述。讓學生先說說。
3、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出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法來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學例1。
學生對照座位圖初步感知,說出自己的位置。個別匯報,集體訂正。
(2)學生練習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注意強調先說列后說行)。
(3)教學寫法:××同學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們可以這樣表示:(2,3)。按照這樣的方法,你能寫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嗎?(學生把自己的位置寫在練習本上,指名回答)。
2、小結例1:
(1)確定一個同學的位置,用了幾個數據?(2個)。
(2)我們習慣先說列,后說行,所以第一個數據表示列,第二個數據表示行。如果這兩個數據的順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較(2,3)與(3,2)的不同。
{在比較中發現不同之處,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對的更深了解。}。
3、??練習:
(1)教師念出班上某個同學的名字,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出他的準確位置。
(2)生活中還有哪里時候需要確定位置,說說它們確定位置的方法。
(電影院里的座位、地球儀上的經緯度、我國古代圍棋等。)。
{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當堂測評。
教師課件出示,學生獨立完成。小組內評比糾錯。
{做到兵強兵、兵練兵。}。
四、課堂總結。
我們今天學了哪些內容?你覺得自己掌握的情況如何?還有什么不懂的?
{讓學生說出,了解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第二課時:位置(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結合方格紙用兩個數據來確定位置,能依據給定的數據在方格紙上確定位置。
2.通過學習活動,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點的位置。
教學難點:
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機。
學生準備: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標出下列班上同學的位置(圖略)。
{借助教師操作臺上的學生座位圖,迅速將實際的具體情境數學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學例2。
1.我們剛剛已經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學所在的位置?,F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這樣的一張示意圖上(出示示意圖),如何表示出圖上的場館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討論說出如何表示大門的位置。(3,0)。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強調0列、0行,并指導學生正確找出。)。
3.同桌討論說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學生根據書上所給的數據,在圖上標出“飛禽館”“猩猩館”“獅虎山”的位置。(投影講評)。
練習一第6題。
(1)?獨立寫出圖上各頂點的位置。
(3)照點a的方法平移點b和點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觀察平移前后的圖形,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小組內相互說說。
(圖形不變,右移時列也就是第一個數據發生改變,上移時行也就是第二個數據發生改變)。
三、當堂測評。
練習一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同學之間互相檢驗交流,最后,教師再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評價。
練習一第5題。
(1)學生自己在方格紙上畫一個簡單的多邊形。各頂點用兩個數據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畫圖。
{繼續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四、課堂自我評價。
這節課你覺得自己表現得怎樣?哪些方面還需要繼續努力?
五、設計意圖:
本節知識,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從學生熟悉的座位順序出發,讓學生在口述“第幾組幾個”的練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幾列第幾行”的概念,讓學生從習慣上培養起先說“列”后說“行”的習慣。然后再過度到用網格圖來表示位置,讓學生懂得從網格坐標上找到相應的位置。這樣由直觀到抽象、由易到難,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
課后小記。
1、了解儲蓄的有關知識,能綜合應用相關知識合理存款。
2、經歷調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體會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
了解各種存款方式的利率和相關規定,設計合理的存款方案。
能綜合應用條件靈活解決問題。
綜合實踐《合理存款》
問題分析:根據自學導案,歸納要解決的問題:怎樣存款收益最大。明確本活動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這筆存款的用途。明確需要收集與該問題相關的信息。(通過對問題的簡單分析讓學生初步了解存款的三種方式,為下一步學生收集信息做基礎)
課外調查: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去銀行調查不同的存款方式的利率等信息,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或者直接到銀行到銀行調查存款的方式和相關信息,并做好記錄。
設計意圖:這節課中教材主題圖中所提供的存款利率是以前的利率,和現在的利率是不同的;國債利率也未明確給出。因此,通過課外調查讓學生明確當前的存款利率等信息,并且,學生到銀行調查是一次有價值的實踐活動,是一個學習、體驗的過程,可以有意識地體會數學與生活經驗、社會現實和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系。有了這樣一個過程使這一實踐活動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實效性。
根據學生調查的信息設計存款方案。
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共同設計方案,填寫下表。
定期儲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第一張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儲蓄存款方案以及買國債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張表格中。每一個具體方案都要求明確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稅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京實驗版教科書六年級上冊《存款方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儲蓄的有關知識,能綜合應用相關知識合理存款。
2、經歷調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體會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
教學重點:
了解各種存款方式的利率和相關規定,設計合理的存款方案。
教學難點:
能綜合應用條件靈活解決問題。
綜合實踐《合理存款》。
一、確定問題。
問題分析:根據自學導案,歸納要解決的問題:怎樣存款收益最大。明確本活動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這筆存款的用途。明確需要收集與該問題相關的信息。(通過對問題的簡單分析讓學生初步了解存款的三種方式,為下一步學生收集信息做基礎)。
二、收集信息。
課外調查: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去銀行調查不同的存款方式的利率等信息,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或者直接到銀行到銀行調查存款的方式和相關信息,并做好記錄。
設計意圖:這節課中教材主題圖中所提供的存款利率是以前的利率,和現在的利率是不同的;國債利率也未明確給出。因此,通過課外調查讓學生明確當前的存款利率等信息,并且,學生到銀行調查是一次有價值的實踐活動,是一個學習、體驗的過程,可以有意識地體會數學與生活經驗、社會現實和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系。有了這樣一個過程使這一實踐活動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實效性。
三、方案設計。
根據學生調查的信息設計存款方案。
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共同設計方案,填寫下表。
定期儲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第一張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儲蓄存款方案以及買國債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張表格中。每一個具體方案都要求明確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稅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對單元知識進行概括,建立知識結構;。
2、會解決實際問題;。
3、歸納整理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積極探索、團結協作的精神,獲得收獲的成功感。
教學重點: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歸納整理,形成知識脈絡。
教學方法:引發矛盾,引入課題小組合作,歸納整理多元評價,建構知識應用實際,解決問題強化總結,拓展遷移。
教學過程:
一、引發矛盾,引入課題。
猜一猜:老師今年多少歲了?
猜這個謎語,我們需要哪些數學知識呢?
齊讀課題,你想到什么?
那好吧,我們就開始復習。
二、梳理知識,形成脈絡。
1、集中呈現。
現在請大家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按照你們的想法,把學過的數。
2、逐個梳理。
1)小組活動:請大家在小組中,每人挑1至2個名詞說說意思。
2)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發言提示隨意在黑板上貼出各個名詞)。
3)整理完善知識結構。
在數的整除這部分首先學習的是整除,這是為什么?請大家討論一下,再推薦代表發言。(巡視,參與學生討論。)。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討論。
提示:整除是基礎,整除前提下產生了約數與倍數,它們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逐步引出公倍數、公約數、最小公倍數、最大公約數、互質數、合數、質數、質因數、分解質因數、奇數、偶數等。)。
說得真好!這些知識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
對于今天整理出來的數的整除脈絡圖,大家有什么想法?
通過整理,可以使這部分知識更加條理化、系統化。
3、自學課本,看一看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問題?
三、應用、解決問題。
1、填空題。
在1----20的自然數中,有()個奇數,有()個偶數,有()個質數,有()個合數,奇數中的()是合數,偶數中的()是質數,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的數是()。
2、能同時被2、5、3整除的最小兩位數是(),最大三位數是()。
3、選擇題。
(1)一個合數的約數有()。
a)1個b)2個c)3個d)4個。
(2)如果a和b是互質數,那么它們的最小公倍數是()。
a)ab)bc)abd)1。
4、判斷題。
(1)整除一定是除盡,除盡不一定整除。()。
(2)相鄰的兩個自然數一定互質。()。
(3)所有偶數都是合數。()。
(4)24分解質因數24=22231。()。
(5)一個自然數的最大約數一定等于它的最小公倍數。()。
5、把下面的數按照不同的標準分成兩類,你能想到幾種?
21581720。
四、強化總結,拓展遷移。
老師想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告訴大家,大家以后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和我聯系,好嗎?
老師的手機號碼是11位數字,每一位數字依次是:
1)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2)最小奇數與最小質數的和;。
3)最小的自然數;。
4)質數中最小的兩個數的和;。
5)既是質數,又是偶數;。
6)最小質數與最小合數的積;。
7)有約數2和3的一位數;。
8)自然數中最小的奇數;。
9)最大約數與最小倍數都是7的數;。
10)所有自然數的約數;。
11)最大的一位數。
同學們以后有事需要老師幫忙,隨時call我。
這節課上到這里可以嗎?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一冊第五單元認識比的起始課,在遵循教材編寫原理的基礎上,對教學題材進行了重組,提供現實背景,改變呈現方式,讓學生在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學會交流,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
2、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已經掌握了除法和分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關于比的基礎知識,能夠發展學生對除法和分數的認識,進一步溝通知識間的聯系。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
2.使學生經歷探索比與分數、除法關系的過程,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會把比改寫成分數的形式。
3.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學習過程中領略到發現的樂趣與數學的美。三、教學重點:理解比的意義,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聯系。四、教學難點:經歷建構比的意義的過程,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識。五、教學過程:
(一)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比的意義在教學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同時這個意義概括得又比較抽象,學生很難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什么叫做比。為了讓學生能真正體會到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在教學時,我設計了一些各有側重點,同時又互相關聯、循序漸進的例題。在學生對比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后,再概括比的意義,這樣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比的意義。
1.教學同類量的比,分四個層次進行。
首先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身高,引導學生對兩個同類量進行比較,學生通過已有知識與經驗認識到,用減法可以表示兩個數量的相差關系,用分數或除法可以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而這里認識的比則專門框定于后一種情況,這樣可使教學建立在一個清晰的前提條件下。其次又重點引導學生認識比,使學生體會到比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的又一種數學方法。在理解9比17和17比9的不同意義時,幫助學生明確比是一個有序的概念,這樣的教學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顯得層次清晰,條理有序。接著,我請學生利用課前談話中提到的身高信息,結合卡通人物的身高,再來說說比。一是給學生說的機會,讓他們會說誰與誰的比,二是引導學生發現,同類量的比較先要把單位統一以后才能比。
最后,讓學生舉一反三,列舉生活中比的例子,通過交流,讓學生感受比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2.教學不同類量的比。通過體重與身高的比來引入,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兩個不同類量間的關系也可以用比來表示,然后再舉路程與時間的比,進一步完善對比的認識。最后通過觀察板書,讓學生概括出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這一意義。
第1頁。
(二)放手讓學生自學,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比的意義,還要學會比的讀寫、比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數之間的關系等,這么多的內容,如果全部由老師教給學生,就會顯得多、雜,并且枯燥??紤]到這些內容的難度不大,學生能夠通過看書自學解決問題,所以在教學完比的意義后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在小組里交流所學所想,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能拓展課堂的寬度,同時也使教學重點得到強化。在交流時允許學生無序交流,但對應的練習要相機出示,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發展他們的能力。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我是引導學生通過回憶、觀察、思考、討論等活動來完成的,在交流完比的后項不能為0后,讓學生分析一場足球比賽,兩個隊的比分為2比0。這個比與我們今天學的比相同嗎?它的后項為什么可以是0?讓學生從矛盾、沖突中領悟兩者的差別。又如鞏固練習第一題,書中將它放在例1的下面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但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分析,這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此處進行了重組,將它放到交流完比、除法和分數的關系之后,這樣處理既鞏固了這三者的關系,又加深了學生對比的意義的認識。練習第2題,一方面鞏固新知,另一方面在匯報過程中,發現比與比值的不同,引導學生尋找比值可以是分數、整數,也可以是小數。
(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抓住契機,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物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在最后的實踐運用中,主要聯系人身體上的數學問題來展開研究,讓學生在觀察、估計、實踐中欣賞到數學的美,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這個過程既幫助學生加深了對比的意義的理解,又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數學思考能力。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1.讀一讀,了解人身體上的兩個1比1,由于比較易懂,所以請學生自由讀,借此機會活動一下。
2.體重與身高的比。在前面的新課教學中已經涉及這一知識,但前面只是初步理解體重與身高也能用比來表示,這時再次讓學生計算體重與身高的比值,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比和比值的意義。
3.頭長與身高的比。先讓學生看夸張的漫畫,在笑的過程中回味、探索人體的比例,此時相機介紹不同時期人的頭長與身高的比。
家庭是幼兒語言活動的重要環境,為了與家長配合做好幼兒閱讀訓練工作,孩子一入園就召開家長會,給家長提出早期抓好幼兒閱讀的要求。我把幼兒在園里的閱讀活動及閱讀情況及時傳遞給家長,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長朗誦兒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長共同配合,一道訓練,幼兒的閱讀能力提高很快。唐宋或更早之前,針對“經學”“律學”“算學”和“書學”各科目,其相應傳授者稱為“博士”,這與當今“博士”含義已經相去甚遠。而對那些特別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者,又稱“講師”?!敖淌凇焙汀爸獭本瓰閷W官稱謂。前者始于宋,乃“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目的講授者;而后者則于西晉武帝時代即已設立了,主要協助國子、博士培養生徒?!爸獭痹诠糯粌H要作入流的學問,其教書育人的職責也十分明晰。唐代國子學、太學等所設之“助教”一席,也是當朝打眼的學官。至明清兩代,只設國子監(國子學)一科的“助教”,其身價不謂顯赫,也稱得上朝廷要員。至此,無論是“博士”“講師”,還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師應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第2頁。
4.黃金比。借助多媒體的圖、文、聲、色來展示迷人的黃金比,令人賞心悅目。這個過程既加深了對比的意義的理解,又使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數學思考能力。
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從上學之日起,就日誦不輟,一般在幾年內就能識記幾千個漢字,熟記幾百篇文章,寫出的詩文也是字斟句酌,瑯瑯上口,成為滿腹經綸的文人。為什么在現代化教學的今天,我們念了十幾年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大學生,竟提起作文就頭疼,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呢?呂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銳地提出:“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差,中學語文畢業生語文水平低,……十幾年上課總時數是9160課時,語文是2749課時,恰好是30%,十年的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尋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無物。特別是寫議論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學生都知道議論文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也通曉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真正動起筆來就犯難了。知道“是這樣”,就是講不出“為什么”。根本原因還是無“米”下“鍋”。于是便翻開作文集錦之類的書大段抄起來,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參考作文書就很難寫出像樣的文章。所以,詞匯貧乏、內容空洞、千篇1律便成了中學生作文的通病。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在布局謀篇等寫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須認識到“死記硬背”的重要性,讓學生積累足夠的“米”。
第3頁。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34~35頁例4~5、試一試和練一練,第37頁練習六第1~5題。
1、使學生知道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也適用于整數和分數相乘,把分數乘法統一成一個法則。進一步鞏固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
2、使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進一步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整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
教具:
長方形紙、水彩筆。
一、創設情境。
二、組織探究。
1、教學例4出現教材中的圖形。
然后問:畫斜線部分是的幾分之幾?又是這個長方形的幾分之幾?
由此明確:的是,的是。
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怎樣列式?
求的呢?
師問:你能列算式并看圖填寫出書中的結果嗎?
打開書p34完成。
提示:根據填的結果各自想想怎樣計算分數與分數相乘?
學生進行討論得出:分數與分數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學例5。
(1)讓學生說說×和×分別表示的幾分之幾?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結論計算這兩道題嗎?
學生試做。
訂正完后問:你能用什么方法來驗證你的計算結果呢?
(2)驗證比較。
讓學生在自己準備的長方形紙上先涂色表示。
再畫斜線表示的和的。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對學困生進行指導。
看看操作的結果與你計算的結果是否一致?
學生觀察比較。
3、歸納總結。
比較剛才計算的每個積的分子、分母與它的因數的分子分母,討論有什么發現?
得出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分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
三、練習。
1、完成的試一試。
提醒學生注意:計算分數與分數相乘時,能約分的要先約分在計算。
通過交流進一步明確計算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
四、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的推廣。
同學們,下面著幾道題你回計算嗎?
出示:
請同學們先完成p35的填空,提醒學生把整數看作分母是1的分數來計算。
討論: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適用于分數和整數相乘嗎?為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1)整數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數,所以分數。
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也適用于分數和整數相乘。
(3)也可以整數與分數直接進行約分后再計算。這樣更簡便。
教師進行示范如p35。
2、練習。
完成p35的練一練。
引導學生用直接約分的方法進行計算。
五、綜合練習。
1、做練習六的第1題。
先在圖中畫一畫再列式計算。
2、做練習六的第3題。
說出錯的原因。
3、做練習六的第4題。
看誰算的最快。
六、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惑?
七、作業。
練習六的第2、5題。
1.通過復習近平面圖形的變換方法,整體上進一步把握圖形與變換的意義和方法。
2.會用平移、旋轉的方法改變圖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縮小圖形,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4.通過復習,進一步體會平移和旋轉、放大與縮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學光盤。
1.提問:你知道變換圖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導學生說出變換圖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和旋轉。
火車、電梯和纜車的運動是平移;風扇葉片、螺旋槳和鐘擺的運動是旋轉。與時針旋轉方向相同的是順時針旋轉,方向相反的是逆時針旋轉。
2.怎樣能不改變圖形的形狀而只改變圖形的大小?
引導學生說出運用放大和縮小的方法可以只改變圖形的大小,而不改變圖形的形狀。
3.比較平移與旋轉與放大和縮小這兩種方法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區別:平移和旋轉不改變圖形的大小,只改變圖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縮小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只改變圖形的大小。
聯系:兩種方法都不改變圖形的形狀。
引導學生得出:長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等腰梯形、圓都是軸對稱圖形。長方形有2條對稱軸,正方形有4條對稱軸,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有1條對稱軸,等邊三角形有3條對稱軸,圓有無數條對稱軸。(教師出示相應的圖片)。
先讓學生獨立判斷,然后結合學生的判斷,進一步明確軸對稱圖形的基本含義,即把一個平面圖形沿一條直線對折,折痕兩邊的部分能夠完全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接著讓學生畫出軸對稱圖形的所有對稱軸。
可以先讓學生按要求依次進行操作,再通過交流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相關的操作方法。
其中畫出一個圖形的另一半使它成為一個軸對稱圖形,以及畫出一個圖形旋轉或平移后的圖形,都可以先找出一些重要的點或線段,然后確定這些點或線段在另一半圖形中的位置,或平移旋轉后的位置,最后連一連。
要使學生認識到:決定平移后圖形位置的關鍵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離。決定旋轉后圖形位置的關鍵是旋轉的方向和旋轉的角度。
把一個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可以先在原圖中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算出放大后的底和高,然后畫出放大后的這些線段,最后連一連。
要讓學生思考按怎樣的比是把原圖形放大,按怎樣的比是把原圖形縮小。
可以先讓學生討論確定圓的位置,需要把圓向右移動幾格?圓心應畫在哪里?畫出的圓的大小應與原來的圓大小相等。在此基礎上依次解決書上的幾個問題。
可以提醒學生以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作標準,先數一數每條直角邊各有幾格長,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縮小后又應該是幾格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并進行比較。求出新圖形的面積與原來圖形面積的比。
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拼成的兩個大正方形圖案,說說它們分別是由哪兩種瓷磚拼成的?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各自按要求設計圖案。要提醒學生:第一,每次只能選擇兩種瓷磚;第二,每種瓷磚都可以適當旋轉。
展示學生設計的圖案,及時組織學生互相評價。
通過復習,你對圖形變換方面的知識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完成《補充習題》的相關練習。
。
設計理念:
數學最終是要為生活服務的,回歸生活的數學才是有用的數學。本課內容和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學了就可以學以致用,可以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教學目標:
1.在了解生活中有關打折優惠措施的基礎上,能利用百分數的知識,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方案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深入理解折扣的意義。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分析比較,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合情思考能力。
3.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辯證、全面地思考、對待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在了解生活中有關打折優惠措施的基礎上,利用百分數的知識,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通過分析比較選擇最佳的方案和策略。
教學難點:
1、多種方案的計算。
2、合情推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打折計算方法。
1.談話導入。
2、為學生創設到快餐廳看菜單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合算的角度選擇套餐。
a套餐。
原價:12.5元。
現價:10.00元。
b套餐。
原價:11.8元。
現價:10.00元。
c套餐。
原價:10.80元。
現價:10.00元。
(1)如果你去吃快餐,你選哪一種最合算?為什么?
(2)a套餐相當于打幾折?
(3)b套餐也打8折,應付多少元?
二、分析比較,初用打折技能。
實際生活中的打折多種多樣,要反復計算、比較,才能夠選擇出最好的購買方法。
1.創設情境。
現在許多餐廳可以自己帶飲料消費,餐廳的飲料可挺貴,要想合算我們不妨去超市逛一逛,買一些飲料再去吃飯。
甲商場買大送小。
乙商場一律九折。
丙商場滿30元一律八折。
2.了解超市的優惠政策。
師:請你舉例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這些優惠措施的?
生:買大送小就是買一瓶大的送一瓶小的,前提是必須買大瓶的飲料。
打九折就是買100元錢的飲料現在只要付90元錢。
滿30元打八折就是買飲料的總價必須達到30元才能打八折,不到30元不打折。
1、要求學生認識百分數,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讀寫百分數;在認識百分數的基礎上,會讀寫百分數;本節內容在教材中是獨立的,是學生新認識的,與前后內容無關聯。
2、百分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認識百分數勢在必行。
1、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初步接觸的知識,老師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會學的很有興趣的。學生在課后的作業中表現的也不錯,都能正確的讀、寫百分數。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由于我們是農村的學生,他們對百分數的了解不是太多,因此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學生理解起來是有難度的。
3、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有困難。
1、知識與技能:
(1)、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夠正確讀寫百分數。
(2)、了解分數與百分數的區別與聯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思考、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經歷百分數意義的探索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交流討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欲望,充分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了解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與聯系。
范文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范......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
“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1、使學生能應用百分數的知識計算出本班同學家庭的電話、電腦的普及率,并能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和估計發展趨勢,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等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2、使學生體會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3、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強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
情景一:
師:同學們,老師昨晚想通知大家今天帶計算器,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生1:可以打我們家的電話,或打爸爸、媽媽的手機。
生2:發電子郵件。我的e-mail是……。
生3:您只要通知我一個人,然后我去通知5個人,被通知的同學再分別通知5個同學,這樣又快又好。
師:我班同學家里有電話的很多,有電腦的也不少。今天,我們來調查一下,我班誰家已安裝了電話,誰家購買了電腦。
生1:老師,不用調查了。我這兒有全班同學家的電話。我班100%同學家里有電話。
生2:我們可以調查哪些同學家里有手機或小靈通這些移動電話,這樣方便聯系。
師:(生1)李××,你真是一個有心人。100%同學家里有電話,可以說成電話的普及率是100%。在我們的生活里,經常要計算和使用“普及率”。這節課,我們就來計算一些普及率。如家庭移動電話普及率、電腦普及率等。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能及時改變原來的教學預設,給了學生一次展示的機會,其意義將是深遠的。
情景二:
學生分組統計后匯報統計和計算的百分率結果。
師:我班同學家庭移動電話的普及率是多少?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1:移動電話的普及率是96.6%,就是求出已有移動電話的56個家庭數占全班58個家庭數的.百分之幾。
生2:老師,我覺得應說“大約是96.6%”。
生3:我班同學家庭有電腦的是39戶,普及率大約是67.2%。
師:你能根據計算的結果推算出本地區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大約是多少嗎?
生1:我認為我們南通市居民的固定電話普及率接近100%,移動電話的普及率大概是95%,電腦的普及率低一些,可能有60%。
生2:我不完全同意你的觀點。不能認為我班同學家庭電話普及率是100%,就認為南通市居民的固定電話普及率接近100%,你要考慮到南通市還有比較貧困的地方。應該說,學田地區的電話普及率接近100%。
生3:我同意剛才同學的觀點。因為我班同學大部分住在學田新村,如果要調查南通市居民的固定電話普及率,還應該到其他學?;蛐麓迦フ{查。
師:你想得真周到,你認為應怎樣調查呢?
生3:我想在南通市的東西南北中各確定一個學?;蛐麓迦フ{查統計才準確。
師:也就是說,推算和估計普及率要考慮我班同學家庭的經濟狀況在南通地區處于什么水平。
評析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最為真實的思想,不必考慮教師希望他說什么,而在意“我”自己的觀點,是否準確,是否獨特,是否有自己的個性。教師的鼓勵與反饋“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學生在心理安全的環境中,才能大膽猜想,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
情景三:
師:通過這一次實踐活動,你有哪些體會?
生1:我懂得了通過調查統計后,能求出某種東西的普及率。
生2:我知道電腦的普及率比電話的普及率低,我們可以把調查的結果反饋給電腦商,讓他們加強宣傳的力度,多搞促銷活動。
生3:我知道了我們學習的統計和百分數的知識很有用。
生4:我覺得生活水平提高了,因為我奶奶說,以前人憧憬“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樣的好日子,現在我們不但有了電燈電話,還有了電腦,有人家還有了私家車呢!
生5:……。
師:我們還可以進行哪些有意義的調查活動?
生1:我班同學戴眼鏡的很多,可以調查我班的近視率,或全校的近視率,引起大家的重視。
生2:我經??吹接型瑢W在校外的小攤買零食。我想調查一下我班同學每月零花錢的用法,到底有多少錢買學習用品,多少錢買零食。
生3:我想調查有多少人還知道張思德,現在許多同學知道“小燕子”趙薇,不知道英雄張思德了。
生4:我想調查南通市有多少貧困家庭。
生5:……。
評析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凡是學生能操作的,能頷悟到的,教師絕不包辦代替。不刻意要求學生與教師思維一致;不刻意要求個別學生給出的答案對全班具有代表性。數學教學應當培養學生的發現、提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边@堂實踐活動課是在學生初步學習了百分數的意義和應用后安排的?;顒觾热輥碓从谏?,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學生的思維正逐漸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就不需要具體形象思維。數學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
對學生來說,如果始終是被動地接受,像成人一樣地學習,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數學是索然無味的,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會漸漸地沉睡起來,他們會漸漸地疏遠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從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重復性向創新性過渡,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生動有趣的實踐感受使學生覺得數學并不枯燥。讓兒童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探究數學,在探究中體驗數學、享受數學。當數學與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提倡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收獲,而不是僅僅重復教師的講授,面對著具有鮮活生命和靈動個性的學生,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應當給予積極的評價,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自己思想、表述自己觀點、實現自己思維飛躍的舞臺,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學習自信心,教師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欣賞者、支持者和引領者。
如何正確認識數學實踐活動,如何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數學實踐活動課以怎樣的模式呈現,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感覺到這是極其新鮮而富有挑戰性的。在探索中,我了解到實踐活動是“做數學”的具體表現,它是以解決某一實際的數學問題為目標,以引起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的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對數學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實踐活動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學生應經歷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完整過程。這節課給我留下的啟迪是:當你真正將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行為時,學生會還你一個驚喜!
。
1、通過該活動讓學生了解橢圓式田徑跑道的結構,學會確定跑道起跑線的方法。
2、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在體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
如何確定每一條跑道的起跑點。
確定每一條跑道的起跑點。
一、提出研究問題。(出示運動場運動員圖片)。
1、小組討論:田徑場400m跑道,為什么運動員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終點相同,但每條跑道的長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條跑道上,外圈的同學跑的距離長,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線位置應該往前移。)。
2、各條跑道的起跑線應該向差多少米?
二、收集數據。
1、看課本75頁了解400m跑道的結果以及各部分的數據。
2、出示圖片、投影片讓學生明確數據是通過測量獲取的。
直跑道的長度是85。96m,第一條半圓形跑道的直徑為72。6m,每一條跑道寬1。25m。(半圓形跑道的直徑是如何規定的,以及跑道的寬在這里可以忽略不計)。
三、分析數據。
學生對于獲取的數據進行整理,通過討論明確一下信息。
1、兩個半圓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圓。
2、各條跑道直道長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長度等于兩個半圓形跑道合成的圓的周長加上兩個直道的長度。
四、得出結論。
1、看書p76頁最后一圖。
2、學生分別計算各條跑道的半圓形跑道的直徑、兩個半圓形跑道的周長以及跑道的全長。從而計算出相鄰跑道長度之差,確定每一條跑道的起跑線。(由于每一條跑道寬1。25m,所以相鄰兩條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徑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徑加2。5m)。
3、怎樣不用計算出每條跑道的長度,就知道它們相差多少米?(兩條相鄰跑道之間的差是2。5)。
五、課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確定起跑線?
1、通過圖形直觀的表征,讓學生更加清晰求的都是同一個陰影部分的面積。從而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了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系,越來越接近1,感悟極限思想。
2、培養學生利用圖形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重視利用圖形來分析題意,理清思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計算出結果。
1、教學例2。
計算。
從第二個數開始,每個數是前一個數的。
我一個一個加下去看看,答案好像有點規律。加下去,等號右邊的分數越來越接近于1。
可以畫個圖來幫助思考。用一個圓或一條線段來表示“1”。
從圖上可以看出,這些分數不斷加下去,總和就是1。
2、滲透極限思想。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
1、猜一猜“和”是多少?
2、請用“形”來解釋這個結果。
3、反饋: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空白部分會怎么樣?
那的結果怎么樣?(無限接近1。)。
運用知識。
你能用所學知識解決下列問題嗎?
我是這樣想的。
所以原式的結果是1。
作業:第110頁練習二十二,第3題、第4題、第5題。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1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