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書心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和目的,體會到作品背后的深層含義。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讀者對同一本書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
寒假,我讀完了《王陽明》這本書,書中講述的王陽明生平經歷令我印象深刻,而他所崇尚的觀點“知行合一”四個字更是給我極大的啟發。因此,我向大家推薦這本好書。
王陽明是誰?首先他是明代有名的大臣,其次,他是一個文壇大家,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將領,是被稱為中國上下五千年兩個半“完人”中的一位,是孫中山、蔣介石等人心中的偶像。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王陽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論。在提出這個觀點之前,王陽明曾反復實踐了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他勇敢地反駁了這個觀點,也隨即提出了“知行合一”。什么是“知行合一”?便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要到生活中實踐,才能夠體現出它的真實價值。朱熹在儒家學術地位極高,王陽明提出了這個超過朱熹的觀點,在當時令所有儒家學子難以接受,他是冒著死提出并堅持的,他的勇氣和對真理的執著令人贊嘆。
我也要學習王陽明先生善于思考的品質,在學習中思考在生活中實踐,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另外,作為一個學生,我還應該學習的是王陽明不放棄、不氣餒、昂首苦讀書的精神。王陽明曾經兩次考進士落榜,他卻說“世人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他在挫折面前不畏怯,憑借自己的努力戰勝失敗,向下一個困難發起挑戰,最終獲得金榜題名。
這是一本好書,值得所有人去閱讀,也值得所有人去學習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真理。我在此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王陽明,字仲弘,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其思想影響深遠,對后來的教育和哲學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锻蹶柮鞔髠鳌肥窃摃r代的一部著名傳記,而閱讀這本傳記也讓我受益匪淺,深刻認識到王陽明思想的獨特之處。以下是我對《王陽明大傳》的一些體會和心得。
首先,王陽明強調心性的重要性。王陽明認為,人的心性是天生的本能,是思考和判斷的源泉,也是每個人追求真理和修行的根本。他強調要以心性為主,去探索世界的真理和價值。在《王陽明大傳》中,通過描述王陽明對心性的反思和追求,我深刻認識到了內心的力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受環境和他人的影響,容易迷失自我。但是,只有通過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和價值觀。
其次,王陽明倡導實踐與行動的重要性。在《王陽明大傳》中,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強調知識和行動的緊密聯系。他認為,只有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才能真正地領悟和體驗其中的真理。這使我意識到,讀書只是為了獲得知識,而將知識付諸實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和成長。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并真正改變自己和社會。
再次,王陽明注重個人的責任和擔當。他認為,每個人都應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并為他人謀福利。在《王陽明大傳》中,王陽明的行為和言論無不展示出他對社會的憂患意識和對人民的深愛。這讓我深刻領悟到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我們不能只關注自己的利益,還要為他人的幸福和整個社會的進步負責。只有通過個人的努力和奉獻,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
此外,王陽明提倡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他認為,人生應當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善良的行為準則。思想的純潔和美好的行為是追求真理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關鍵。通過閱讀《王陽明大傳》,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高尚道德的力量和智慧的魅力。在現代社會,面對種種誘惑和考驗,我們需要在道德準則的指引下,做出正確的選擇,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最后,王陽明倡導和諧共處與和平發展。他主張君主與臣民、父母與子女、夫妻之間都應該建立和諧的關系,推動社會的穩定與進步。他以身作則,以德服人,力圖實現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通過閱讀王陽明的故事,我認識到只有通過相互合作與包容,我們才能實現和諧與進步,共建美好的社會。
總而言之,讀完《王陽明大傳》后,我對王陽明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關注人的心性,注重實踐和行動,倡導個人的責任和擔當,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提倡和諧共處與和平發展。這些思想讓我深感啟發和鼓舞,讓我更加堅定了追求真理與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念和決心。我也會將這些思想轉化為實際行動,改變自己,影響他人,為構建和諧與進步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
相信大家都讀過楊紅櫻阿姨寫的書吧?!缎ω埲沼洝氛菞罴t櫻阿姨的作品。
《笑貓日記》這一冊書的主人公有:笑貓、虎皮貓、老老鼠、萬年龜、地包天、馬小跳、杜真子、唐飛、張達、毛超、胖頭、二丫、三寶。
這冊書告訴我們,朋友間的友誼是最珍貴的。比如說笑貓和老老鼠,雖然它們是天敵,但是它們之間的那種說不清的關系使它們成為了好朋友,使它們可以為對方上刀山、下油鍋。
這冊書還告訴我們,世界上是有奇跡的。比如說笑貓和虎皮貓,雖然虎皮貓耳朵聾了,但是笑貓會為它冒生命危險去藍山去取兔耳朵草。雖然后來兔耳朵草被一群貪吃的兔子吃掉了。但是笑貓整天陪著虎皮貓,跟它講它們以前的事,雖然虎皮貓聽不見。但最后奇跡出現了,虎皮貓的耳朵好了!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朋友,那么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美好!
名師點評:小作者先介紹了《笑貓日記》的作者、主要人物等基本常識,文中重點介紹了“友誼”這個主題,小作者敘述了笑貓和老老鼠、笑貓和虎皮貓之間的友誼故事,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友誼的珍貴,也說明了友誼的偉大力量,能創造出奇跡。
文章的條理清晰,主次分明,內容也選得不錯。小作者的文字功底也不錯,寫得挺好的。文章的結尾要是再加一些小作者閱讀完《笑貓日記》之后自己的感想,文章會更加吸引人。
自從我讀了《笑貓日記》中的一冊《能聞出孩子味兒的烏龜》后,就深深愛上了這本書。它是第一本讓我最癡迷不忘的書,猶如我的"心情寶典"。
這本書以生動幽默的形式講了:笑貓的山洞來了一只能聞出孩子味的烏龜,它說:生活在有孩子味的地方,心不會變老。之后走向馬小跳的家,笑貓終于明白了孩子味的意義,但家長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做傷害孩子的事。
讀后,我覺得楊紅櫻阿姨能真正理解小孩的心思,才能把馬小跳的童真表現的淋漓盡致。是啊,孩子就像果子,打亂了生長次序就會使果子早熟,早熟的果子不甜美也不豐滿,很快腐爛。烏龜說的話的確一針見血呀!我也覺得杜真子的媽媽是良心用苦,可用的方法不對,帶給孩子往往最多的是壓力。但孩子太放縱又不行,可見家長多么的辛苦呀!
總而言之,我們做子女的也要體諒父母的辛苦,必竟是父母一手托大的呀!
。
呂崢的《明朝一哥王陽明》讓我認識了王陽明以及“王學”。作為一個對歷史不擅長也不是很感興趣的讀者,能讀到這樣一本用通俗、風趣的語言來寫的有關歷史、哲學、心學的書籍,的確是一件十分幸運和值得高興的事情。85年出生的呂崢在本書中向讀者證明了他在寫作才華和潛力,而敢于抒發自己獨到見解的魄力與充滿張力的文思,更令我贊嘆不已。
有人說《明朝一哥王陽明》模仿了《明朝那些事兒》,并寄希望于借助后者的名氣來增加銷量。依我看,雖然兩本書的作者都很年輕,文筆也都比較幽默和犀利,但是畢竟《明朝那些事兒》寫的是歷史,《明朝一哥王陽明》寫的是哲學,前者是對大明朝成敗興衰的娓娓道來,后者則是對王陽明的一生的介紹,以及對“陽明心學”的深入淺出。兩本書的側重點不同,自然不可作比較。
也許《明朝那些事兒》讓人讀過之后大呼過癮,但是從精神補給以至于有補于世的角度出發,顯然《明朝一哥王陽明》更具有現實意義。畢竟書中的主角是王陽明以及他的思想。我對國學的微小積累,僅限于讀過李澤厚的《論語今讀》,零星的看過幾集《百家講壇》節目。因為在我印象中,諸子百家爭鳴出來的結論,無非就是一些空話大道理、處世格言云云,沒什么實用價值。畢竟具有千年文化底蘊的中國,現如今依然是發展中國家。而只有百年基業的大雜燴國家美國,卻成了世界老大。想到此處,不禁為文明古國的發展現狀感到陣陣唏噓。但是,同樣是發達國家的日本,卻是利用了陽明心學,完成了推動國家迅速崛起的“明治維新”。正如書中所說:錯過了王陽明,中國停滯了數百年;得到了王陽明,日本有了明治維新。
王陽明究竟何方神圣?曾經擔任過高中政治課代表的我,對教材中批判唯心主義的案例印象不是很深刻,因為考試的時候,只要求你掌握:唯物主義是對的,唯心主義是錯的。但是究竟何為唯心主義,人民教育出版社顯然沒有在他們的出版物上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哪怕是一本影響了n代人、上億莘莘學子的出版物。但是跟許多同齡人一樣,王陽明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被我初識并錯過。
在讀《明朝一哥王陽明》時,我一直在尋找答案——王陽明如何“內圣外王,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原理又是什么?但是正如呂崢在書中提到:不把中國思想史這本爛賬算清,你就無法體認良知之學的偉大。所以像我這種對國學比較絕緣的人想一下子弄明白心學顯然不可能。幸好,呂崢慷慨地在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帶我重溫了一遍相關歷史,并且又一次問候了那些曾經在語文課本上留給我輩無數文言文去背誦的思想家們。
可能有很多讀者跟我持有同樣的態度,就是對年輕作家要給予支持和鼓勵,尤其是像呂崢這樣初露鋒芒、霸氣外露的年輕作家。除了這篇評論開頭的那些話之外,我希望呂崢能夠進一步提升自己,寫出一本以詮釋“陽明心學”為主的書,讓更多生性駑鈍之人如我者易于掌握這門偉大的思想哲學。
。
前段時間我因為看《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后迷上了明朝的歷史,最近我又買了一本關于明朝重要人物---王守仁的書《神奇的圣人王陽明》。
王守仁是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之一,他可以與孔子相提并論。
故事從大元末年劉伯溫平海盜不成開始,再到王綱被迫出山,他的兒子王彥達生了王與準,王與準后面是王杰,接著王倫,王華……每個人都是非凡了得,到了王守仁,這個最最杰出的人出生了。
王守仁有和他的祖輩一樣有著天生的文學基因,到了他這一輩這一優勢已經是發展的相當成熟了。從小他就會用聰明的貓頭鷹“占卜”術從后媽那里奪回權益,之后竟然打通三大終極問題從而進入圣賢思維。陽明先生可將百年之后的運籌學述廉運用,也可以把別人需要兩個月干完的工程5天完成。
現在再來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你會發現與蘇格拉底的“致良知”是樣的道理,只是說法不同??梢?,陽明先生在那個時代的理念是多么的高深和現代。所以后來歷史上的各路名人,明朝的張居正,清朝的曾國藩,現代的孫中山,蔡元培,再到蔣經國,毛澤東,梁啟超等都視他為偶像。因為他的理論和處事觀點不會因為時間的變遷而過時。甚至在浮躁的現代社會中,他也是最后的一劑心靈解藥。
。
喝斷禪機心、龍場悟道都寫得很詳細,能對陽明先生一生有個大概了解,他娶了六個老婆這在當年明月的書中是沒有看到的。有幾個片斷印象深刻。
其一就是康海救李夢陽那一段。書中寫道,一代名士風范,救人于危難之際,卻不幸跌入了奸黨的泥坑中。這種事聽起來可笑,感覺有些不可思議,但卻勾勒出了人類社會的相處之難,勾勒出了人性的微妙與變幻。如果你做一個壞人,殺十人而饒過一人,那么殘存的人就會對你感恩戴德,千恩萬謝。如果你做一個好人,救一個人卻沒有能力救十個人,那么你救得這個人就嫌你沒有盡心盡力,救人救到底??岛>褪窍萑肓诉@個人性險惡的泥潭之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其二就是王陽明逃脫虎口一節。作者說,人與老虎之間能夠達成如此默契的合作,這表明了老虎是有人性的,同時也表明了人是有獸性的。而王守仁顯然是知道人之所以成為人,正是因為獸性未脫。正因為人性的黑惡一面,比之于獸性更不堪,所以人類社會才會有如此之多的苦難,同樣的,正因為人性中的光明一面,已經接近了佛家的圣靈,所以人類才演繹出了絢麗無比的文明。
其三就是失落的智慧那一節。作者認為智慧與思想是無法承傳的,甚至連對身邊的人熏陶的功能都不存在。陽明先生的妻子以及后人就是例子。思想與智慧也無法傳承。我認同,所以我自己總結在學習中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總結如下:
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
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
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1)學術:精通儒/道/釋,創立心學,致良知,讓自己名垂青史;。
2)事功:贛南剿匪,平定寧王叛亂,斷藤峽剿匪;用兵如神。
3)為人:身在官場,最后能全身而退;。
1)堅定的信念:圣人可學而至也;。
3)生死考驗,激發潛能:反對劉瑾被追殺,假裝跳江;山神廟遇虎,
機智逃脫;貴州龍場,蠻荒之地;。
4)深厚積淀:書香世家,家學淵源深厚,父親更是狀元郎。
。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開創的陽明心學無論是在在哲學還是道德倫理體系的歷史進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學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與其學說相抗衡者,也正是陽明心學。陽明心學可以看做是一種建立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上,同時批判朱子理學,具有他們那個時代內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種道德哲學體系。這種新型的道德哲學將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學本體的高度,簡化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情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以"心即理"為前提,以"致良知"為目標,通過"知行合一"動機論來解決傳統儒家道德理性與道德實踐互相脫節的問題,其學說的現實意旨在于實現"破心中賊"的道德凈化目的與政治教化目標。那么,在陽明的心學之中我們就必須把握三個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陽明主張"心即理",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質性的心,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靈明",具體表現為人的認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說陽明心學中的"心"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是感覺與認知之心;第二是人與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種憐憫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種判斷是非的道德理性。這里引用一段話來更簡單的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這里王陽明所說的心既是一種我們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們與萬物共有的憐憫之情,當我們去感知這朵花的時候這朵花才對我們而言具有了意義,由此也可見王陽明強調了人對于外物對于社會的一種價值,與西方著名的哲學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賴于環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體在是非知覺上的當即呈現,也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具有價值上的普遍性和絕對性,聯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個方面的含義,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層關于道德理性的體現。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極致,也指依良知而行,這就與知行合一聯系起來了。良知為知,致則有力行之義,致良知這一理論形式把心與理、知與行、道德修養與社會實踐融合為一,是王陽明一生思想的總結。"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目標,本心是可以無善惡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惡的,但具體的人會因為欲念而使本心染惡,那么久需要我們就要通過知行合一的方法去達到,去盡可能的還原我們的良知之心。
引王陽明的兩句話來認識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論:
"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基于心即理的本體論的,良知之心就是我們要追求和還原的本心,那么我們就只能向內去求得我們的良知之心,這種向內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過與向外的行來達到,知行合一是達到致良知的方法。在這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的觀點是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的,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對于倫理道德是只知而"終身不行",只不過是講之以口耳,并不身體力行。而道德信條如果不能身體力行,則毫無意義。所以,陽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題,強調了道德信條的實踐性品格。王陽明主張在道德實踐之中,我們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思想的階段。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用這四句話歸納總結王陽明的心學:"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即使理,我們無需求理與外,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人的本心無善惡之分,但受欲念的紛擾染惡,所以我們要通過知行合一的方式去還原我們的良知之心。
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時?;叵胝苋说乃枷?,自己去不斷地反思和思考,我們總會有更多的收獲,從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王陽明被譽為中國明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論,對中國的哲學、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王陽明大傳》,我深受其啟發,并從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心得體會。本文將在五個方面展開,分別是倡導內心修養、踐行知行合一、提倡實踐立論、注重道德修養以及追求自我完善,希望能夠與讀者分享我的感受和理解。
首先,王陽明強調對內心修養的重視。他認為人們應該重視內心深處的感悟和直覺,而不僅僅是依賴外界的知識和經驗。在讀《王陽明大傳》的過程中,我深刻體驗到修養內心的重要性。不管是面對挑戰和壓力,還是面對困境和紛擾,我們需要以平和的心態去應對。只有通過認識和控制自己的內心,才能更好地應對外界的變化和挑戰。
其次,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思想的核心。他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在讀書過程中,我深刻理解到只有將所學的知識付諸實踐,才能真正獲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知識不僅僅是空洞的理論,更應該是我們行動和思考的指導。只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不完善之處,進一步完善自己,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和認識。
第三,王陽明提倡實踐立論。他認為理論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驗證和升華。在讀書過程中,我被王陽明的這個觀點所深深觸動。有時候,我們容易沉溺于紙面上的理論和概念,而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只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實踐檢驗理論,讓理論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這是我們獲得進步和突破的關鍵。
第四,王陽明非常注重道德修養。他認為人的最高境界是心無掛礙,只有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和諧。通過閱讀《王陽明大傳》,我深刻認識到道德修養對于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在我們的行為和決策中,要始終堅守道德原則,做到言行一致。只有通過不斷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質,我們才能獲得內在的滿足和真正的幸福。
最后,閱讀《王陽明大傳》讓我認識到自我完善的重要性。王陽明強調每個人都應該不斷追求自我完善,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智慧。通過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為,我們可以成為更好的人。同時,他也強調每個人都有責任為社會做出貢獻。通過積極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能夠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總之,閱讀《王陽明大傳》使我深受啟發,我從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道理和智慧。王陽明的思想讓我明白只有通過內心修養、知行合一、實踐立論、道德修養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變成一個優秀的人。感謝這本書的作者,讓我以一種新的視角看待自己和世界。我將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始終堅守王陽明思想的理念,不斷追求卓越和完善自己。
秋風瑟瑟的日子,漫步蛟河的紅葉谷,不明白是大自然放飛了我的感情,還是淤積在心中的悶氣最后有了釋放的機會;按我平常的體力,說什么也是瘋狂不了那么整整一天的時間的。等到晚上回到家,我還真的覺得有些累了;洗了澡躺倒在床上,不覺就進入夢鄉,好久時間了,我還沒有過就這樣在幾分鐘的時間里就進入了夢鄉。
不明白是因為太累的緣故,還是因為在自然里一下子找到了心靈的感覺;我竟然還能做夢,而且夢到了滿山遍野的鮮花,夢到了在山花中有一位老者,當我走近一看,原先是魯迅先生;他朝我笑了笑,要明白,在我的印象中,他老人家還從來沒有笑過。大概是因為這么奇怪的一笑,竟然把我從睡夢中給驚醒過來。睜開眼睛,發現已經到了后半夜,我不知為什么卻沒有了睡意。
夢里能看見魯迅先生,這但是我多年沒有遇到過的情形;但是在我的人生理念中,魯迅但是給我難以估量的影響,給了我無法想像的動力。我悄悄起床,從書架上取下一本關于魯迅的書,又悄悄的回到床上。其實這也就是一種心境,對于魯迅先生我是不需要什么書去借助回憶的;但多少年了,這就是一種習慣,不論去想什么,總是喜歡手中拿著一本相關資料的書。
到底魯迅先生是什么時候進入我的視野,我此刻已經記不清是什么時候了,但是讀魯迅的文字好像還是從《祥林嫂》開始的;當時讀魯迅的文章只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一種厚重,而且是從未有過的那種厚重。在那個算是小說的故事中,我記住了賀老六,記住了祥林嫂,記住了阿毛,當然還有那個不讓祥林嫂去端祭品的老爺。說來也就是奇怪,讀魯迅的文字盡管當時還不能理解其內涵,但是卻能記住故事的一切;不明白是魯迅筆下有什么個性的魅力,還是因為他所塑造的人物總能給人心靈的震撼;總之,喜歡魯迅我就是從《祥林嫂》開始的。
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我開始閱讀魯迅的雜文,開始走進魯迅先生的精神世界;盡管我明白魯迅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他的身上孕育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一種人文情懷;要真正走進他的精神世界,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明白是在初中,還是在小學,我們的課本上有魯迅先生一篇《為了忘卻的紀念》,當時這篇文章是在老師的解讀中進行領會的;那個時候我的心靈還不象此刻這么的完善,還不象此刻這樣的具有沖擊力;當時只是感覺魯迅有一種時代的精神,有一種敢于直面社會的人倫勇氣。但是之后我讀到了魯迅的《阿q正傳》,最后開始了對一代文化偉人的追求之旅。
關于阿q,在他走到這個世界以來,論說的文字恐怕已經沒有辦法去進行統計和歸納了;但是對于這篇小說我卻讀過不明白已經有多少回了,對于阿q我也不明白思考了多少次;因為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人仿佛都唾棄,仿佛都嗤之以鼻的市儈小人物,竟然能融進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我不明白魯迅是怎樣想著構思出這么一個可憐的人物形象;但是我卻隱隱的感到,他之所以當年能棄醫從文,之所以為了一種信念和自己的同胞兄弟反目為仇,就是因為,他明白,在中國人的骨子里已經有了一種讓社會無奈和哀嘆的細胞;他想診治,可他也明白自己的力量單薄,明白一個民族從遠古走來自然是因為有它走來的理由;所以,魯迅一生都不能讓自己從自我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不然他是不會給自己的雜文小集取名叫《吶喊》的。
到處給人說他就是“革命黨”,結果人家要殺“革命黨”,自然他就被砍了頭;可悲的是,就在被砍頭的路上,還生怕別人說他不象“革命黨”,還想著小尼姑的大腿是那么的美妙。就是在砍頭的契約上畫押的的時候,他還是那么的認真,那么的留意,生怕自己把圓圈畫不圓,生怕被別人笑話。
阿q就是這樣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但是當年魯迅寫出這樣的傳世之作,卻純粹是一種偶然;因為這樣的文字他是以連載的方式,隨寫隨發,最后就成了這天的這個樣貌。我記不清楚是在哪里,魯迅以前說過,當時他沒有安排阿q去死,但是寫到之后,他覺得阿q不能再活下去了,于是只能安排這樣的結局。阿q是就應死掉的,也許在魯迅先生的潛意識中一向就有這樣的愿望;但是做為藝術形象的阿q是死掉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阿q這樣的人物仿佛此刻不但沒有絕跡,反倒多了起來。我想,如果魯迅先生能活到這天,不明白會有什么樣的感慨。
之后我買了一套《魯迅全集》,沒事情的時候總喜歡翻翻,不知不覺我就這樣走進了魯迅所構設的那個世界。有時候我也明白,就憑自己此刻的這點能耐,就憑自己此刻的這點積淀,要想領悟魯迅,那簡直就是癡心妄想。但是讀了多年魯迅的書,說在我的靈魂中沒有烙上什么印記,那也是不可能的;記得魯迅不知在那篇文章中說:“在我的后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還有一棵也是棗樹?!北緛砗苁瞧匠5拿枋?,但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傳送自己的一種心境的文字,好多年了,一向就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里。記得也曾聽到過有些文化界的高人詮釋過這段文字,盡管覺得他們說的似乎也有道理,但我總還是覺得詮釋的過程本身就有許多美中不足。因為魯迅在寫出這樣的文字的時候,也許沒有刻意,就是自己原始心境中感情的一種自然流露。
“在這個世界上本來是沒有路的,但人走的多了也就成了路?!逼鋵嵾@就是一個個性淺顯的道理,但是從魯迅的筆下寫出來,就能給人留下無與倫比的震撼。也許這不光是文字的力量;也許這之中有著一種對生命的認可。我在過去寫的許多文字中都以前引用過這段話,每次用到的感覺就是不一樣,而且帶來的效果也不一樣。大概中國的文字就有這樣的精妙之處,或者說,是魯迅賦予了中國文字一種新鮮的生命和活力。反正,盡管我此刻很難完整的記起魯迅的那篇文章,但是,在我那些不成器的文字中自己多多少少也能感覺到魯迅留給我的痕跡。
有人說,魯迅很有反叛精神;在魯迅的人生軌跡中,我們也許能夠看到一個穿著長袍的老人,一支接一支的吸著煙卷;盡管最后他結束生命的方式和這些可惡的香煙有關系;但是我想他老人家必須不會后悔,必須不會讓自己的生命沉淪在一種煙霧繚繞的夢境之中。我明白,此刻研究魯迅的人很多,而且還有不少是因為魯迅而成了著名的學者和專家;但是魯迅留下的就是他的那些傳世的文字,也許是可知可感悟,永遠也無法去用語言來表述。因為任何傳世的東西都有其深奧的理由在里邊,都有其不可知的玄妙令人神往。
魯迅的婚姻也曾留下遺憾,盡管后人用他和自己的學生許廣平的感情故事在詮釋感情的偉大;但是,我不明白為什么總是從魯迅留給我們的他的那些照片的臉上看到一種苦難和哀愁。有人說,這是一張憂國憂民的臉,但是我卻一向無法說服自己去認同這樣的觀點。也許在魯迅的心靈深處,還有另外的一種感情惆悵。因為在他留給我們的那些文字的背后總是有著一種讓人無法解讀的隱痛。
魯迅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魯迅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現象;本來在我的心目中,魯迅就應屬于中華的文化,中華的精神;但是,也許是我們的這個社會留駐這樣的偉人時間太長,也許是我們這天有不少的人也想讓自己成為魯迅筆下的阿q先生;竟然莫名其妙的設想起來,如果魯迅能活到這天,那么會是個什么樣的結果過去我說過,歷史不能重復,歷史更不能假想;這天我仍然還是這樣的觀點;魯迅就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產物;就和這天不可能出現魯迅這樣的人物一樣。大家的心意我明白,是想用魯迅來闡釋當今社會的一種無聊;但是這樣對魯迅卻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因為我們生存的世界發展到這天,留下的就是我們這些無聊的餓庸人。如果此刻要用一個庸人的心理感受來訴說魯迅偉大的一生,也許我們的這個社會還就真的沒有了期望。
聽說魯迅的后代為了魯迅的著作版權到處和出版社打官司;我沒有去考證過這些消息的來源是否可靠;但是我想,把一個屬于中華的財富不管怎樣樣的歸到個人的名下,都是對魯迅精神的最大褻瀆。我想,魯迅沒有想著自己死后還要給自己留下什么;如果真的有了這樣的想法,也許這天我們看到的《魯迅全集》恐怕就不是此刻的樣貌了。
寫到那里我突然想起,有人也曾探討過李白為什么后人都是庸人的原由;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因為李白嗜酒如命,破壞了遺傳基因,所以。也許這是對的,因為這是科學;也許沒有根據,因為李白的后人沒有再留下李白那樣偉大的詩章。但是有一點是能夠肯定的,那就是屬于人類的偉人是不可能復制的;說什么“老子英雄兒好漢”,純屬扯淡。
不覺間,我看遮擋著窗簾的窗子,才發現真的東方已經魚肚白了:“我想到了魯迅先生,想”
過去半個月啃了兩本書:《知行合一王陽明》和《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國藩》,都是度陰山寫的。都說中國有兩個半圣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既然王陽明和曾國藩都是圣人,我既然一起讀了,那就一起寫吧,這就是“一個半圣人”。
格物致知。我之前對這四個字的理解是探究萬事萬物,從中明白萬事萬物的道理,這是朱熹理學的解釋,讀完這本書后,我發現在陽明心學中還有另外的解釋,“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人的念頭,因為外物是人心的映射,“致知”就是達到良知。整體的意思就是要不斷糾正自己的念頭,使我們找到“良知”。人都是有良知的,同時也有萬千個念頭,這些念頭中有好有壞,有利己的,也有利他的,有真我的,也有自我的,那么我們的良知就可能被一些出于私欲的念頭遮蔽,使其蒙上灰塵,格物致知就是要不斷地格自己的念頭,擦拭心靈,使良知清明。
知行合一。雖未行動,念頭一起,便是行了。反省自身,之前也會容忍自己腦海中許多沒有付諸實踐的自私自利的想法,但王陽明告訴我們,這是不行的,一定要把這種念頭“格”掉,雖然沒有這樣做,但是這樣想了,就是一種“行”。書中有一個故事,是王陽明外出郊游看見一處肥美的良田,于是有了占為己有的念頭,當出現這個念頭的時候,王陽明及時警覺,立即眉頭緊鎖,開始自我用功明知道當天黃昏,才對弟子們說:“終于把他克掉了,真難啊”。同樣的情景也反復出現在曾國藩的故事里,曾國藩在帶兵攻打太平天國的時候,由于中央政府對湘軍的掣肘。曾國藩也多次產生抱怨的念頭,每當此時,他就拿出自己的絕技“誠”字訣自我用功。他們兩人的情景不禁使我想起前幾天我讀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書,稻盛先生也說“莊嚴其心”,也說“反省自身,動機至善,私心了無”,由此可見,那些被稱為“圣人”的人都有非常不得了的克己修身的功夫。
心外無物,讀懂了自己,就讀懂了天下人,世間一切的道理都是“我心具足”的,世人心中有良知,有善有惡,有七情六欲,我心中也有良知和善惡,也有七情六欲。所以讀懂了自己也就讀懂了天下人。當然我水平有限,只能理解到人這個層面上了,王圣人說的是“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山川草木,飛蟲走獸都是一樣的。這一點等我長大了再體悟吧。
太平天國,真的讓人很不理解。他真的很笨,有個故事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就是小偷進他家準備干一票,結果曾國藩回來了,小偷就躲床底下,曾國藩開始背書,結果背來背去都不行,直到小偷都替他著急了,從床底下鉆出來背了一遍,揚長而去,然后曾圣人接著背,所以,這位曾圣人不是一般的笨。但是根據評判圣人“三不朽”的標準,他確實做到了立德(整天拿著個“誠”字訣克來克去),立言(他那《曾國藩家書》大概就是為這個準備的),立功(就拿平定太平天國這一件事就夠吹三輩子),這么說他確實是我輩楷模。那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無論你多笨,比著曾圣人去做就行了,運氣好了你也是個圣人,這就是“人皆可以成圣”。作者:嘉哥。
王陽明是我國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和教育家,他在讀書方面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方法。在他的《王陽明集》中,他總結了自己的讀書五要訣,這些要訣對于廣大讀書者具有很大的指導和借鑒意義。下面,我將根據這五個要訣,談談我個人的體會和心得。
首先,王陽明說“勿以物喜,勿以物悲”。這是指在閱讀的時候,不應該僅僅被某一部分內容所吸引,也不應該被某一部分內容所困擾。我在讀書時也深有體會,有時候一個閱讀材料的某個部分可能特別精彩,我們很容易沉迷其中,甚至忽略了材料的其他部分。然而,正如王陽明所說,我們應該克制住自己,全面把握材料的內容。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理解材料的核心思想,而不會被局部迷惑。
其次,王陽明主張“心定方能記”。他認為,在讀書的時候,心思要集中,理智要冷靜,才能做到真正的記憶。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當我全神貫注地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我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會明顯提升。我發現,只有當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閱讀上,我的大腦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讀內容。因此,我對王陽明的這一要訣深表贊同。
第三,王陽明說“善作文章近是非”。他在這里強調的是: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善于發掘書中的優點,還要善于發現其中的問題和爭議。對我來說,這一點有著很大的啟示作用。通常情況下,人們在讀書的時候都習慣于只看到書中的好處,而忽略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爭議。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和爭議,往往能夠激發我們的思考,推動我們的進步。因此,我們應當學會從不同角度去審視書中的論點,從而能夠更準確地評價和理解其內容。
第四,王陽明主張“善問學前志”。他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明確我們學習的目的和意義,這樣才能更加有針對性地學習。我完全贊同這一觀點。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當我明確知道自己閱讀的目的和意義時,我會更有動力去學習,并且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書中的知識。因此,我相信,只有通過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我們才能在學習中更好地努力和堅持。
最后,王陽明說“冥冥之中天理昭昭”。他認為,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直覺,同時要相信道義的指引。這是一種對于讀書者信心的鼓勵和激勵。我深有體會,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總是依賴他人的觀點和結論,而是要有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只有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對于道義的直覺,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心有靈犀,見微知著。
總之,王陽明的讀書五要訣對于廣大讀書者來說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通過勿以物喜勿以物悲、心定方能記、善作文章近是非、善問學前志、冥冥之中天理昭昭這五個要訣的指引,我相信每個讀書者都能夠在閱讀中不斷進步,不斷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讓我們共同努力,學會讀書的方法,為實現我們的人生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該書作者為度陰山,主要講述了我國明朝時期心學家王陽明(王守仁)的人生歷程和陽明心學的來源及“修煉”法門。通讀全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幾個詞語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及王陽明晚年對自己心學的歸納“四句教”。陽明心學,用現代的話總結就是用良知的心作為人生中為人處世的標準,是一門使人內心強大和自信的心理學。陽明心學的創建最初來源于朱熹理學思想(明朝是以朱熹的著作作為科舉考試的教科書及標準,可見當時舉國思想潮流),但又有所不同,從王陽明龍場悟道后開始講學心學之初,便被大多數的朝政官員及士子們標榜為異類并質疑攻擊,但隨著心學理論的迭代更新及王陽明對心學的實踐,如南贛剿匪、平定寧王和廣西戡亂,心學的力量被慢慢的展現出來并被百姓和士子門接受并學習,直至今日,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先生就預言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知行合一”,給我最大的體悟是:知道的一件事或一個道理,就要用心做到,不要找借口或拖延。如現在的我嘗試開創某個對社會有價值、給人們帶來益處的事業,知道這需要某個領域知識或人脈資源,我就得去用心學習和溝通;我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就得堅持鍛煉身體,保證睡眠質量。從這點理解,“知行合一”恰恰就是對現代人拖延癥的一副良劑。從另一方面理解,“知行合一”還表示當在“行”某件事時,一定要對“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如為什么“行”?“行”的意義是什么?,即要“知”,不可以盲目的“行”。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無論是對內修養或對外處世,良知都是無可替代的準則。舉個例子,在這個車水馬龍的繁華的社會里,誘惑實在太多太多,最多的要數追求名利和財富,每個人都想有車有房有權,都想發財。心學中雖然針對此有提到過“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即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通過從自己的內心獲得,無需向外所求。但這里很容易被誤解,它根本目的并不是告訴我們不要有追求,恰恰相反,陽明心學是支持我們去追求的,但在追逐這些事物的過程中需要能時刻能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內心,不要患得患失,不要被外物控制自己的心智,所做的一切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良知,這樣名利和財富才會長久,即“合天理”。
“心即理”,心就是良知;理是指天理,在明朝,天理的意思大概等同于圣人行事準則,或者可以理解為當時存在于朝野的那套連皇帝都要遵守的道德規范(這套道德規范當時更多的是為了約束皇帝而不是百姓,認為通過這樣可以對權力進行監控,給國家帶來和平強盛)?;氐浆F代,“理”即社會風氣,只不過有些人往好的方向實踐維護,有些人則認為是法制社會無需如此,甚至因一己私利做出有損社會風氣的事情,如扶老人被訛事件等。仔細想想,中國老祖宗們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卻從未間斷是不無道理的,無論是道德規范還是社會風氣,都要正,正即需要良知,“心即理”表示只要我們遵循良知,就是合乎天道的,強調了良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達出世間萬物的道理都可以從自己的內心訴求,如仁孝禮智信等。
“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所述,“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一般視此四句為王對其大半生學術思想的概括性論述,這四句從字面意思即可大概理解其含義,這里就不再贅言。
總的來說,閱讀這本書給我的心得是,隨著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及個人素質和心理需求的普遍提高,加上近些年中央推行政策和道德宣傳的趨勢,更明白了良知的當代作用,知行合一就是實踐,通俗說就是“事上練”,甚至可以理解為勤勞。憑良知去知行合一,就如同順勢而為,無論是創業、工作、生活、為人處世都會如魚得水。
記得那時一次暑假,讓我與書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
在書店,我購買了一本《楊紅櫻科學童話全集》。在這本書里,以一個個小動物來敘說地球上的每一個生物?!吧袢介L”、“青蛙博士”、“波卡”、“小洼人”、“米奇”、“鴕鳥巴巴”,以一個個特殊身份來敘說出地球上的每一個動物。不僅這些,還有密切關系著的食物鏈,每一個動物的生活習性,正是我們擁有一個可愛的地球母親,才找來了許許多多的生靈。
正是因為我們的生活這樣,所以我們更要保護我們這可獨一無二、璀璨而又閃亮的明珠“地球”。在我們的身邊,破壞地球母親的實際隨處可見,到處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亂砍亂伐樹木、工業污染,每當這些人一活動,我們的地球母親便會受到一次嚴厲的打擊。前一段時間,中國出現干旱,就是因為水循環被遭到嚴劣的遏制、嚴重的打擊,使地球無法降雨,干旱面積越來越大。讓我們發出內心的吶喊,讓地球不再變得的烏煙瘴氣、黑色渲染。只要我們每個人進一份力,十三億中國人的心聲將一同想起,一起飛舞!讓我們保護環境吧!讓地球重還舊貌,但還要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同學們,行動起來吧!不只是你、他、她而是十三億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讓我們再次站起,把我們大家庭---地球搞得干干凈凈,不再有任何的瑕癖,真正成為全中國、全世界的一顆閃閃的紅星。讓我們行動起來,不被惡劣的環境所屈服,站起來!當國旗再次升起的時候、國歌在此再次響起的時候,那就是我們見證輝煌的一刻!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不被垃圾熏倒,使我們再次占領高地!同學們,站起來,穿過這道障礙,這時,歷史將由我們來焊接,歷史的詩篇將由我們譜寫,勝利的明天屬于十三億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所以我們要倡導并支持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以帶動教育事業的蓬勃健康的發展!
讀完《致良知》之后,我覺得王守仁真的可以用神奇來形容,以一介書生先后平定多場叛亂,但創立王學才是他在歷史中輝煌的根本原因。王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一定要還愿到生活的實踐當中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時,王守仁創造了心學,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應該好好地去發現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覺,良知學說的提出,是對儒家修身養性觀點的發展,其間明顯的有佛家的思想影響。事實上,一個人真正的要優秀,不管怎么學,怎么做,根本的還是內心。而且,良知還有一個擴大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內心現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實踐能力愈強。后世的大人物們,無不是自我修煉和不斷擴大境界的典范。
王守仁對善惡的剖析,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善人也都有個惡人,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線。在工作當中,認真履職不辜負每位消費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責讓消費者不滿意就是惡。唯有此,我們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職責,提高服務質量。
陽明哲學歸納起來,即是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陽明哲學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于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雜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提升心性,磨煉靈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勞動有戰勝欲望、磨煉精神、創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獲得生存所需糧食。獲取生存所需的糧食只不過是勞動的附屬功能而已。所以,專心致志、認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提升心性,磨煉靈魂的尊貴的修行。
如果有閑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里狀態,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舉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積德,特別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積德有好報。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尸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凈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
基于自己一向以來就對魯迅先生的喜愛,我這次的閱讀書目是《魯迅全集》,由于時間方面的關系,我就我閱讀后喜歡的篇目談談我自己的感想。
讀先生的文章如同感受著先生平日里的言行以及為人處事,先生的博學自是不必多說的,許多雜文散文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學識之淵博和涉獵之廣泛。
“在文藝上,他博通古今中外,但是這些學問并沒把他嚇住。他寫古文古詩寫得極好,可并不尊唐或崇漢,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里去,以自尊自限。古體的東西他能作,新的文藝無論在理論上與實驗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對舊物的探索而阻礙對新物的創造。他對什么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遠不被任何東西迷住心。他隨時研究,隨時決定。他的決定力使他無論對舊學問或新知識都敢說話。他的話,不是學究的掉書袋,而是準確的指示給人們以繼續研討的道路?!崩仙嵯壬倪@段話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魯迅先生的淵博和精深。先生敏銳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維,作為一個筆者,無疑是獨樹一幟,風格迥立的。但是魯迅先生最不同于其他學者和作家之處不僅僅僅在于他多讀幾本書,多明白幾個獨辟蹊徑的典據。而是在于善于把他所明白的典據,極其精確無誤的用在自己文章中思想的表述中。但是這些表述又都不脫離表達自己的思想,絲毫不會被古人以及圣人的幾段詞句做了自己思想的佐證,而是精巧生動的用幾處典故作為比較,從而加深讀者對筆者所要闡述的思想和論據清晰明朗,鮮活簡單。這和我以往看過的一些通篇引經據典的“抄抄寫寫”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感悟最深的卻實在是他閃亮的人格魅力。讀著先生的文章,感覺就像看到一把智慧的利劍,鋒利的解剖出當時國民的奴性和愚性,勇敢無畏的把自己至于眾矢之的,不畏官吏的強權,不畏民眾的愚昧,不畏所謂“文人”的人聲攻擊,一路用劍刃的鋒芒披荊斬棘,置生命于度外。
胸懷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魯迅,他懷揣著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決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會的門檻,離開家鄉,到南京求學。他之所以選取上水師學堂、礦路學堂,一是因為這兩所學校免交學費,解決了當時經濟困難,二是這些是“新學”,有自強救國的期望??蔀槭裁纯既胨畮煂W堂后很快又改善礦路學堂呢這是由于少年魯迅沒錢求學,無奈選取了水師學堂,雖然水師學堂不要學費,但教員水平極差,根本學不到什么東西。直到魯迅離開二十年后,江南水師學堂還有教員公然在課堂上斷言:“地球有兩個,一個自動,一個被動,一個叫東半球,一個叫西半球?!彼?,為了求學,少年魯迅又改善礦路學堂。
先生用他偉大的人格和敏銳的洞察力,篆寫下許多警世醒世的雜文來激勵和討伐人性的懦弱和骯臟,先生用一生的時間投入到追求光明和捍衛真理的斗爭之中,一刻也不曾退縮和懈怠過,不屈不撓,對自己永不滿足,永不自餒。正像老舍先生所評論魯迅先生一樣:“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愿與計劃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毕壬且粋€時代、一個世紀的英雄,他勇于直視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化做一面鏡子,照射出人世間的美丑。是啊,一個只有戰勝了自己的人才配真正算是英雄,魯迅先生做到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孔乙己》到《阿q正傳》,這些文章無不在我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說給我怎樣的陶冶,至少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不僅僅教會我怎樣生活,更多的是怎樣樣樂觀的生活,用心的生活。
魯迅選取學醫,是確知新的醫學對于日本維新有很大助力,想透過學醫,改變中國人“東亞病夫”的狀況,來到達強國的目的。但之后透過“看電影事件”認識到體質弱并不是導致國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棄醫從文”,期望透過提倡新文藝,對國民進行思想啟蒙,來到達富國強民,改變落后面貌。
如果說出國前魯迅多次的人生選取多是被迫的、無奈的,那么留學日本后,魯迅也經歷了數次人生道路的選取,則完全把自己的學業和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了一齊,是為民救國的赤子。如果說出國前的魯迅更多的是為自己個人的前途和命運奔波的話,出國后理解了新思想的魯迅,則成長為一位擁有救國救民理想、用心探索救國道路的志士,開始了他更富有傳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后,魯迅從浙江杭州到紹興,又從北京轉到廈門、廣州,最后定于上海。由普通中學教員到教務長、教育部員、大學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為宣傳進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國主義列強罪行而受到排擠、迫害!而這些也正是他為人民奔波,同敵人作戰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寫照。
魯迅先生對自己的奔波表現得極為平淡,用“走出”“又走出”“被拒絕”“到底被拒絕”,較詳敘述的只是從北京到廈門的一次,這證明魯迅先生對個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對反動政府的迫害則不屑置辯,不以為然。由此可見,在文章樸實平緩的語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對民族、國家的摯愛,也有對反動者的氣憤與不恥?!暗?926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緝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但魯迅先生卻以輕描淡寫的語氣表達出來,將那種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告密行為說成“說我不好”,重話輕講,充分體現了先生蔑視反動政府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與反動軍警不兩立的堅定立場。而將告密者尊稱為“學者”,則不無調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簡單的介紹自己的作品,還提到“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其實,先生是中國現代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為世人所推崇。他的這種寫法,恰恰表現了他謙遜質樸的人品。
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僅僅是歷史的一種有力的見證,更是人性的一種有力的說明,我一向都很崇拜魯迅先生,的確是因為他的文章給我人生一種無比強勁的動力。我寫的這篇讀后感也是參照比較多的書目,也許摘抄的比較多點,但還是有很多想說的話,總之,我是很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以后我都會一向閱讀的。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