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析范文,我們可以學習到一些優(yōu)秀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式。請大家注意,這些范文僅供參考,寫作時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改進。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惫湃嗽疲骸皶x百遍,其義自見?!遍喿x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廣泛閱讀興趣的重要階段,尤其是小學閱讀教學更應該以讀為主,為了保證閱讀的有效性,教師應該以多種手段加以輔助,以“讀”為主導來加以鍛煉。
做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認清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打實聽、說、讀、寫的基本功。而閱讀教學則是聽、說、讀、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搞好閱讀教學,使學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發(fā)展,是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為了達到這種目的,下面我談一下我的一些看法和建議,望大家給予指正。
閱讀文字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大到名著、唐詩宋詞、xx句段,小到商品說明。一個人的語文閱讀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他對這些知識的理解,也決定了他如何去運用這些他接觸的知識。一句話,沒有好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也就是一紙空文。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要依靠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而教學就是要讓學生以教材為主、課外閱讀為輔、有效地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學會怎樣去讀書,掌握自能閱讀的本領。
閱讀教材,它有豐富多彩的內容,是學生擴展視野、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信息資源,是增長知識的寶庫,為學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營養(yǎng)。這正是葉圣陶先生說的“語文教學無非是一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F(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要求我們培養(yǎng)的一代新人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知識,而且還要有獨立探索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能力與知識的密切聯(lián)系迫使我們的教學既要重能力也要重知識。而根據語言學習具有廣泛性的特點可知,發(fā)展學生的語言非基本任務,著重訓練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文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閱讀教學的核心。這種以字、詞、句、段、篇基本功訓練和聽、說、讀、寫基本功訓練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與其他諸多能力的培養(yǎng),如思維能力、認識能力、自學能力、辦事能力等等構成了語文教師教學的內容。
小學語文課文大多是聲情并茂的xx,而且富有童趣??梢酝ㄟ^表演來詮釋和理解。斯霞老師說過:講課講到快樂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講到憤怒的地方,情緒就激昂;講到悲傷的地方,聲音變得很低很沉。這時教師就要充分指導,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和充滿情趣的表演來表現(xiàn)xx,化難為易,使其重點突出,突破難點,從而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所富含的意義。如教學《狼和小羊》時,我讓孩子們自己預先準備好狼和小羊的頭飾,在上課時同桌對照課文,自編自演,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更加了解了狼和小羊這兩個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于孩子的表現(xiàn)欲望特別強,模仿能力也特別強,所以在教師范讀時,教師應注重范讀的重要性,并做好領頭羊的作用,發(fā)揮指導作用。上述只是談到了閱讀教學的內容,但光知道這些還不行,關鍵是如何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基礎,提升能力,完成教學內容才是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輔導的重點,而要做到這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課前閱讀xx,預習課文。這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檢測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一步中教師要給好預習提示,使學生的預習有目的地進行,使預習行之有效。這就是教師教學中的“牽引”,學生通過認真預習可以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是字的音形義不懂,還是無法理解片段的意思。對于不懂的字詞則可以在課前利用工具書查詢學習,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素質,同時幫助了學生對xx的理解。如此以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便會有事半功倍的感覺。同時,學生也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內將xx的中心抓住,領會全文的重點所在,掌握xx的重點知識。
課堂教學中的疑和問。沒有“為什么”就沒有今天科技如此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疑問是一切學習的基本支撐點。課堂中的疑問恰是學生求知欲強烈的體現(xiàn),也是教師教學的“扶”。這一步實現(xiàn)的基本條件,是提升學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問的形式理解xx,不僅能使學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還有助于學生對xx主旨的把握,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自己能盡快地掌握xx的中心。
課后的復習和課外閱讀。課后的回讀是對xx中心的進一步理解。通過課前、課間、課后三步反復閱讀,才能真正對xx的意義進一步理解,了解自己對xx的掌握情況,知道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達到引以為戒。那么在下次的學習中就回得心應手,正確尋找出學習一篇xx的捷徑。其次是課外閱讀,實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fā)展。也同時是對教師在教學中是否培養(yǎng)了學生自學能力的檢驗,是達到“不教”或“放”的一中檢測。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各項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擴大閱讀量,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這個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學生知識的積累,寫作能力的提高?!皶侨祟愡M步的階梯”,多閱讀就能了解前人的智慧,充實自己的大腦,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我們要對名篇名著做到書讀百遍,反復體會其中的精華所在,只有這樣才能迅速的充實、發(fā)展自己。
總而言之,閱讀是學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質,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應當按照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做到既要重視課內語文教學又要抓好課外閱讀。在日常學習中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行之有效的閱讀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在短時間內得到提高。
回頂部。
。
工作之余,我又一次學習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學習新課程這段時間,我對過去的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教研活動的開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這給我在小學語文教研教學上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現(xiàn)將這次學習如下:
(2)通過學習,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tǒng)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lián)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并將自己的這些認識通過教研活動傳遞給全鎮(zhèn)的語文教師,提升全體語文教師的業(yè)務修養(yǎng)。
(3)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fā)現(xiàn)“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xiàn)交流。
(4)在教學進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墩Z文課程標準》首次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即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合作精神,培養(yǎng)策劃、組織、協(xié)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積極主動地參與,特別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除此之外,對閱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確的表述。提倡獨立閱讀、自主閱讀、探究性閱讀、創(chuàng)造性閱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在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時代賦予我們的是機遇、是挑戰(zhàn)。我會更加努力,開展時效性強的教研活動,構建和楷高效的語文課堂。
通過對《新課程標準》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確了基礎教育新課程“新”的原因:1、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yōu)轶w現(xiàn)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每門學科都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2、強調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倡導自主學習。3、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索,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4、特別突出了實踐教育課程。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5、強調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xiàn)、發(fā)展學生的多方面潛能。
通過新課程學習,使我明確了教師不在是課程的執(zhí)行者,而是課程的建設者、調適者,是課程實施中問題的協(xié)商者、解決者。因此,新課程對教師在決策、開發(fā)、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許多要求。教師在新課程中的最大變化是角色的變化。1、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教師作為促進者,其角色行為表現(xiàn)為:幫助學生確定適當?shù)膶W習目標,并確認和協(xié)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fā)展能力;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寬容的課堂氣氛;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成功的喜悅;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過失和錯誤。2、由學生的管理者轉化為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作為引導者,教師要記住自己的職責是教育所有的學生,因而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能。再課堂教學中,要盡量地給每位學生同等的參與討論得機會。要經常仔細地檢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對待不同學生上有差別。要常常了解學生得意見,看看他們是否察覺到了教師在期望上的偏差,隨時審查,隨時修正。3、教師在課堂的位置,將不在是知識傳授著的固定位置——講臺,而在教室里流動起來,將參與道學生活動之中,與學生分享知識并獲得情感體驗。
通過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我明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我會認真學習有關資料,認真鉆研教材,認真領會編者意圖,力求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經歷真正的“引導”,獲得新知。
與以往歷次課程改革相比,此次課程改革的最大區(qū)別就是不僅課程體系有了巨大調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變化:即通過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發(fā)生根本轉變,使學校教學工作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歸納起來,此次“課改”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1)轉變教育功能,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落實到課程標準之中。新的課程標準力圖在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方面全面體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從而促進學校教育重心的轉移。
(2)突破學科中心,加強學科整合并設置綜合課程。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的現(xiàn)狀,密切教科書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
(3)強調課程目標,增大學校和教師在課程執(zhí)行中的自主權。新課程標準重視對不同階段目標的刻劃,以及對實施過程的建議,對達到目標的內容與方法,特別是知識的前后順序,不做硬性規(guī)定。
(4)強調學習方式的改善。各學科課程標準通過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以及對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指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fā)展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評價建議具有更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新標準力圖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體的評價手段,使評價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標能否實現(xiàn)關鍵在教師。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通過繼續(xù)教育對新課程充分理解,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有效實施并根據新課程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新課程實施中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教師的發(fā)展又將構成新課程實施的條件。首先,必須認真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特別是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論,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如我們經常講教育,教師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顯然,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就很容易導致教育的異化。再以我們熟悉的考試升學率為例,它本來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在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但在現(xiàn)實中,人們常常對其本質意義嚴重忽略,而經常將其作為衡量教育質量和辦學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標(有時甚至作為唯一標準)很不恰當?shù)乜浯蠛蛷娀?。這種觀念和認識上的誤區(qū),必然使評價導向發(fā)生偏差。這也是實際工作中素質教育很難落實,“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此看來,我們在教育觀、教學觀、課程觀,知識觀,學生觀、人才觀、質量觀、考試觀等教育思想方面恐怕都有重新認識和認真反思的必要。其次,隨著新課程的運行,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教師要由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yōu)閷W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由簡單的教書匠轉變?yōu)閷嵺`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實踐者;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shù)膶W習活動;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所學東西的實際意義,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并促進評價的內在化。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fā)現(xiàn)和挖掘學生發(fā)展的潛能和性向。新課程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yè)工作者的要求,這就是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學校制度建設的參與者,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者……。照此要求,我們任重道遠,確需努力。
教師不應是學生思維的保姆,而要讓知識成為學生勤于思考的果實,授人以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教師轉變角色應以學生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更好地適應全新的語文教學。蘇霍姆林斯基曾對此作過精彩的比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但卻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會滾落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師備加呵護。”
在課堂上,老師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一些教學資源,并及時拓展延伸,鼓勵學生多角度援疑質理,如果學生回答問題時回答錯了,要善于保護學生自尊心,巧妙而善意的點評既讓學生學到了新的知識,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培養(yǎng)了學生敢于提問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尷尬的課堂重又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對于具有人文性特點的語文學科尤其如此,作為這個學科的教師更應該有個全面的語文學科認識。
語文教師要有一個“全面語文”的概念,就是“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叭嬲Z文教育”的立足點很高,它不局限于某一節(jié)課、某一方面的教學、某一冊語文書的教學,而是對語文教學進行總體的考察、總體的設計、總體的改革,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和未來,對學生的影響應該是深遠的。要符合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符合新課標對語文性質的概定。
我們對語文素養(yǎng)要有一定認識,語文素養(yǎng)是根據素質教育思想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而提出的具體要求,也是廣大一線教師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不斷追求的目標。語文綜合素養(yǎng)重在綜合與實踐。
學語文,必須承認語文課堂是主要場所,學校的課外活動是第二場所。如征文、演講、故事會、朗誦等比賽活動以及寫作興趣小組、課外閱讀等,都是學習語文的有效活動。但是,如果把圈子再劃大一點,家庭也是學語文的相當重要的場所。每個孩子降生下來,過一段時間就開始學說話,開始接受語文教育了。
課堂教學是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主陣地。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時時、處處將創(chuàng)新手段融入課堂,課堂才會更加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創(chuàng)新的語文課堂,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創(chuàng)新的情境、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與課堂結構;另一方面要注意激發(fā)起學生求異創(chuàng)新的欲望,善于引導學生排除障礙,標新立異,尋求開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創(chuàng)新的規(guī)律和方法。
此外,我還想談一點語文的課后作業(yè)問題。在各種學習訓練中,語文作業(yè)恐怕是最不受師生歡迎的,究其原因,可能因為無論是教師布置、批改作業(yè),還是學生做作業(yè),都特別耗時費力。
作業(yè)完全由教師提出,限制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內容沒有差異,不符合學生實際水平;完成方式強調獨立性,限制了合作素質的培養(yǎng);大量單調的、盲目的、機械的低效作業(yè),使學生成了作業(yè)的傀儡,在行為和思維方式上完全服從教師的指揮,使學生對作業(yè)失去了原有的興趣。作業(yè)要有趣味性,作業(yè)要有實踐性,作業(yè)要有人文性。
教學實踐表明,陳舊的語文教學不但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反而使得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抑揚有道;一味苛責、強制,并非良策,惟有對癥下藥;學習中,與學生亦師、亦友,剛柔并舉,寬嚴相濟,導之疏之,教學方能行之有效。
在課題小組關于小學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能力的教師調查問卷中,課標中對于中年級學生朗讀方面的要求有部分教師不是十分清楚,因此本課題小組專門進行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學習之余,結合自己的教學,在此談談體會。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各學段都應重視“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一般會讓學生自己先初讀課文,在讀正確、流利地基礎上,通過講解、分析,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帶入文中去,讀出自己的感受。雖然也重視“有感情地朗讀”,但學生的感受并不是自己感受到的,而是老師幫忙“分析”出來的,因此學生有感情的讀就不夠自然,有些矯情做作的腔調。這次學習,讓我明白了我的問題出在了自己的“講解、分析”上。課堂中,我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了詞語句子的分析以及內容的分析上了。這樣的`講解和分析占用了大多數(shù)時間,學生缺少自己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情感的過程,無法“感同身受”,讀起課文來感情自然也不能“順勢流淌”。
當然,雖然課標強調“在讀中品味”,但我們也要謹防閱讀教學由“分析得乏味”這一極端走向“讀得乏味”另一極端。有的教師可能會片面地認為既然不能只分析、不朗讀,那么我們就可以在閱讀教學中不幫助學生分析、理解課文,只是讓學生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自己感受體會作者及人物的感情,這當然是不可取的,畢竟學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們說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既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又是深入地探究課文的重要手段。從目標的層面講,對課文不理解就無法有感情地朗讀,也就談不上培養(yǎng)朗讀能力;從手段的層面講,對課文不理解也就沒有深入探究可言。指導學生朗讀必須建立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正如魯迅所言:“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shù)。所以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必須有機結合。”
因此,在以后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既要把握分析的時間,又要讓學生的朗讀建立在理解之上,讓朗讀和理解相輔相成,不流于形式。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功能、地位重新作了科學的概括,強調“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這為我們語文教師指明了語文。
教學。
發(fā)展的方向,也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應努力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這是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
那么,如何才能還語文教學本來的面目,讓學生輕松、有效地學習語文,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呢?通過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我從中感悟到,要落實這一核心任務,就必須樹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四個性”。
一、人文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就是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本的新理念在語文課程中的體現(xiàn)?!稑藴省分赋觯骸罢Z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段話明確告訴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蘊育點”,在課堂上營造文化氛圍,通過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祖國的、世界的、歷史的多元文化,去實現(xiàn)語文教學自我成長的過程,是激發(fā)人的生命力的過程,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這一目標,從而去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實踐性。
語文課程不是主要獲得知識的課程,而是獲得運用能力的課程?!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必須是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中通過不斷嘗試逐漸形成的。因此,教師在課上要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活動,將感悟語言和發(fā)展思維緊密結合起來。教師要在組織協(xié)調學生對文體積累感悟運用的同時,又促使文中那鮮活的生命形象推動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有外在的愉悅表現(xiàn),而且有內在的成功體驗。
三、
自主性。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始終是教育過程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是對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與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闭Z文教師要盡量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努力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在教師愛護、尊重和期特中主動探索、自主學習。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信任學生,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學生才能敢于大膽發(fā)言,才敢于自由爭辯。而當學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種激發(fā)出來的自信心,以及由此激發(fā)出來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師意料的。
四、開放性。
語文是社會交際工具,人的一切活動離不開社會交際?!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說,要使學生有效地學習語文,必須把語文課堂建設得開放而有活力。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開闊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而且要拓寬語文學習的途徑,充分運用課程標準所列出的20多種課外學習資源,使學生感到自己既是在學習語文,也是在參與生活,既能夠在語言文字方面得到提高,又能獲得跨學科,多角度的知識。
從小老師就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我,對于前人的理論,既要敢于堅持對的,又要敢于批判錯的,哪怕是大多數(shù)人擁護的權威的理論?!墩Z文課程標準》如果是對的,批判只會使它更顯科學的光彩;如果是錯的,批判將會使它迅速走向科學。為了語文教學的健康發(fā)展和億萬青少年的迅速成長,筆者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希望網友們不要把此文看成僅僅是對《語文課程標準》的批判,而應把它看成是對一百年來占主流地位的語文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批判。竭誠歡迎網友們反批判。
語文課程標準是指導語文教學實踐的綱領性、法規(guī)性文件,是語文教學實踐必須遵循的準則。它的科學與否,關系到我們的子孫后代能否快速高效地熟練掌握母語,進而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能否迅速提高。
筆者覺得近年頒發(fā)的九年義務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同以往的《語文教學大綱》基本一樣,仍然是很不科學的,用它指導語文教學實踐,不可能使億萬青少年迅速高效地熟練掌握母語。因此必須盡快進行重大修訂,甚至要推倒重來。
一
語文課程只是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中眾多課程之一,它不可能單槍匹馬地實現(xiàn)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總體目標?;A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總體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有賴于各門課程專心致志卓有成效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如果有一門或幾門課程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卻熱衷于搞種種“第二職業(yè)”,總喜歡“在自己的田里種別人的莊稼”,那么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總體目標就不能圓滿完成,甚至還有落空的危險。因此,確認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必須先將語文和非語文區(qū)別開來,進而必須能將語文課程同非語文課程區(qū)別開來。
[1][2][3]。
通過學習我們明確了《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tǒng)而大膽地變革。它吸收了現(xiàn)代課程論的最新成果,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新的理念對于富有膽識、敢于創(chuàng)新的人來實踐它。它在呼喚著能夠對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準確詮釋,以新型的教學方式完美實施課程標準的新一代教師。
當代,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學生,他們渴望著有著獨特個性和人格魅力的教師給他們一個全新的解讀,渴望闡釋自己的獨特體驗,渴望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在觀點的碰撞交流中去共同完成對那一個個文本的理解。順應這一潮流,《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個性必須靠個性來培養(yǎng)。這必然要求我們的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個性,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育才能沖破傳統(tǒng)的羈絆,走向自由的天地,才能充滿生命的活力和獨特的魅力。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的自尊和自豪,我們教師也定能成為學生崇拜的大師。
讓“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是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墩Z文課程標準》強調“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
這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能夠對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還要能夠運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改變以往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和習慣。
教育教學的變革意味著重組。同樣,在新的《課程標準》面前,對每個教師來說,既是一個挑戰(zhàn),更是一個機會,也為我們在事業(yè)上的追求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只要不懈努力、勤于追求、敢于創(chuàng)新,我們都可成為馳騁課堂的驍將、駕馭教材的高手、學生崇拜的偶像、受人尊敬的名師。
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yè),還是一項事業(yè),更是我們生命旅程中的一段重要經歷。為師的過程應是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充實的過程,應是我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過程。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僅是我們自身的需要,也是語文教育對我們的期盼。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課程觀,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要求教師“通過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了解國內外重要事件,通過考察、訪問挖掘本地蘊藏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它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要想讓語文教學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深廣的影響,我們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善于鉆幽探微,透徹理解文本的深刻內涵,把教科書中直接呈現(xiàn)的(即顯性的)價值取向和隱含于其字里行間(即隱性的)價值取向,都能呈現(xiàn)給學生,在師生共同探究的過程中和學生一起體驗語文的美。
現(xiàn)代社會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已不再僅僅限于課堂。因此,我們教師要重新認識自己,向學生學習,要真正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們的語文教學,和學生一起成長。
總之,《新語文課程標準》給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zhàn)。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方法多元化了,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化了。
我認為以前單純傳授知識逐步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語文教學內容上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fā)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和規(guī)定,還有量化的標準。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xiàn)――學習――運用,正如旭日東升,陽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經驗、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靶抡n標”的實施確實給當今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們的學生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越發(fā)變的活潑、可愛了,更多表現(xiàn)在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同時也感受著知識的滋養(yǎng)。
在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推動之下,“新課標”的指導之下,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逐步遠離偏、繁、難、向著理解、探究、分析、綜合、運用等方面發(fā)展。
自己xx年畢業(yè)至今已有,應該說自己參加工作的年頭也不短了,積累了一些工作經驗,現(xiàn)在應該出些成果的時候了;而且我還聽很多人說這個年齡段應該是工作和生活黃金年齡,說在這個年齡段的工作情形如一朵正在開放的花,有著生命,有著活力。但自己現(xiàn)在卻不知怎么了,對于曾經熱愛的語文越來越不會教了,天天早來晚走的,你在看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敢表達、會表達的越來越少了,這種學習狀態(tài),成績能高嗎?挫敗感越來越強。內心有時還有這樣一種想法,下一次再分科不教語文了,改教數(shù)學吧。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個問題問了自己很多次。
有幸的是暑假期間,學校布置我們學習了20xx版的《語文課程標準》及,昨天又聽了張靜教研員關于《20xx版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分析,在學習與傾聽中讓我心中那個為什么的問號慢慢變成了半個句號。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些認識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一、重書本,實踐不夠。
二、想法有,堅持不夠。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一直努力把指引學生寫一手整潔、漂亮的字作為自己教學中任務之一,為了讓學生寫一手好字方法用了不少,打字頭,搞評比,實在不好打手板,可效果還是不理想,這就是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范文。
三、朗讀有,自然不夠。
四、引導學生讀書有,展示方式的靈活多樣性不夠。
五、引導學生表達有,個性表達,創(chuàng)新思想不夠。
六、指導學生作文有,修改不夠。
新課標的出臺標志著語文教學又將進入一個深沉探究的新時代,讓自己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思考著,改變著,收獲著……在和大家一起學習,一起研究讓自己的那個句號越畫越園吧。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2]?[3]?[4]?[5]。
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對于前人的理論,既要敢于堅持對的,又要敢于批判錯的,哪怕是大多數(shù)人擁護的權威的理論?!墩Z文課程標準》如果是對的,批判只會使它更顯科學的光彩;如果是錯的,批判將會使它迅速走向科學。為了語文教學的健康發(fā)展和億萬青少年的迅速成長,筆者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希望網友們不要把此文看成僅僅是對《語文課程標準》的批判,而應把它看成是對一百年來占主流地位的語文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批判。竭誠歡迎網友們反批判。
語文課程標準是指導語文教學實踐的綱領性、法規(guī)性文件,是語文教學實踐必須遵循的準則。它的科學與否,關系到我們的子孫后代能否快速高效地熟練掌握母語,進而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能否迅速提高。
筆者覺得近年頒發(fā)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同以往的《語文教學大綱》基本一樣,仍然是很不科學的,用它指導語文教學實踐,不可能使億萬青少年迅速高效地熟練掌握母語。因此必須盡快進行重大修訂,甚至要推倒重來。
一
語文課程只是基礎教育中眾多課程之一,它不可能單槍匹馬地實現(xiàn)基礎教育的.總體目標。基礎教育總體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有賴于各門課程專心致志卓有成效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如果有一門或幾門課程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卻熱衷于搞種種“第二職業(yè)”,總喜歡“在自己的田里種別人的莊稼”,那么基礎教育的總體目標就不能圓滿完成,甚至還有落空的危險。因此,確認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必須先將語文和非語文區(qū)別開來,進而必須能將語文課程同非語文課程區(qū)別開來。
[1][2][3]。
20xx年12月教育部印發(fā)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這部凝聚著無數(shù)專家學者和一線廣大教師心血和智慧的厚重文本,是針對長期以來語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總結這十多年來課改的經驗,同時按照國家教育規(guī)劃的總體要求,面向未來,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標準。主要立足于“為學生打好三個基礎:
1、那就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好基礎;
2、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的個性與人格打好基礎;
3、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我在寒假期間對該標準進行了仔細的研讀,通過與實驗稿比較、分析,我收獲良多。
總體感覺上新課標有以下幾個變化:一是內容更加充實。新課標變厚了,由原來的`29頁變?yōu)?0頁,內容有了大篇幅增加,顯得更加厚實。特別是在附錄中增加了《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使得課標文本結構顯得更加完善,化隨意為規(guī)范,增強了課標的科學感。二是同中有異。雖然總體結構沒有變化,仍由“前言”“課程目標與內容”“實施建議”“附錄”四個部分組成,但在每部分中內容都有變化,或是增刪,或是修改,或是順序調整,全篇修改點多達200余處。雖然課程標準體現(xiàn)的基本理念基本沒有變化,但是在對具體問題的認識與處理上,在課程目標與內容、實施與操作上都有明顯調整,從內容到形式變得更加合理、科學。三是文字表述更加簡明準確。文本中對概念的闡釋更加準確全面具體,減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可操作性??傊ㄟ^吸收十余年來課改和教材實驗的成果經驗,吸取方方面面好的意見建議,修訂后的課標更加逼近語文課程的本真、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更加貼近教學實際,因而更加有利于指導語文課程深度改革和教材教法深入實驗,更好地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與實驗稿相比較,我認為新課標在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們重視:
一、課程性質明確定位――“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長期以來,關于“語文課程性質”這一概念,沒有科學、明晰、統(tǒng)一的闡釋,從而衍生出許多自說自話的、無謂的爭論,最終導致語文課程的研究和實踐陷入了混亂。現(xiàn)在,理論研究者普遍認同將“言語性”作為語文課程教學最核心、最本質的屬性。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言語習得”,因為語文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包括言語理解和言語表達兩個方面)。新課標以現(xiàn)代語言學的理論為指導,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辈⒅厣炅恕肮ぞ咝耘c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言文字運用”僅在前言中就出現(xiàn)了四次,足以說明它的重要性。新課標從“語言文字運用”的領域、規(guī)范、能力等角度進行了全面論述,這是實驗稿中所沒有的。這些論述,表明了語文課程應主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更加貼近了語文的本質,學科特點更加凸顯,課程目標更加具體和明晰。
二、凸顯語文課程的實踐性――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是多讀、多寫、多積累。
在前言部分,新課標將原來的“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改為“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并在課程設計思路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課程,究竟有哪些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呢?具體言之,閱讀教學,必須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和語言的積累;作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在作文中學會作文,在作文中學會觀察、思考、表達。此外,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zhèn)€人閱讀。”這是針對實際教學中存在的以教師的講解取代學生的感悟、以統(tǒng)一的解讀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體討論多、個人閱讀少的現(xiàn)象,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閱讀教學,包括課外閱讀,重在養(yǎng)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發(fā)掘學習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這是可以讓學生終生受益的。
三、高度重視識字寫字――識字減數(shù)量、寫字提質量。
隨著電腦的廣泛應用,人們日常大量使用鍵盤輸入文字,使人們對漢字的讀寫和識記長期處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狀態(tài)中,久而久之,錯別字隨處可見、全社會漢字書寫水平每況愈下也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就語文教學而言,有的教師認為指導學生寫字是軟任務,不但每周上一節(jié)寫字課形同虛設,就是識字課中的寫字指導環(huán)節(jié)也常常是指導多、練寫少,學生真正寫字的時間少得可憐!有的教師教學中習慣用播放課件指導寫字,即使有教師板書范寫,其書寫水平也難如人意。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識字、寫字的過程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為了有效地進行書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過程,同時也是體認民族文化、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理解的過程。寫字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yǎng)審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與此相應,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惟有漢字的書寫才能形成人類最偉大的藝術門類之一――書法。
新課標,為我以后的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給予了我許多的思考:
1、教師的教育觀念開始發(fā)生變化,教師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學的載體,教師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計地利用教材啟發(fā)拓展。課堂教學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教師能把平時積累的知識有機地融進課堂,重視研究性學習。
2、課堂教學氛圍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更注重師生的交流、互動。教師從重知識的把握轉變到更注重學習方法、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
3、夸大在課堂教學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同時,不能忽視教師在系統(tǒng)教材體系著落實“雙基”的主導性作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的老師細心、耐心地教導、引領。但我相信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會出現(xiàn)了更多讓人們感到高興的事情。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才會真正地發(fā)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語文教學才會真正的姓“語”。
寒假期間,我和同事認真閱讀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共同編寫的《全日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感觸頗深。
解讀的序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王湛親自撰寫,題目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體系》,它從五個方面詳盡地闡述體系如何建立的問題。我認真地讀了幾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部對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我認為,領導的重視是課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領導重視。
正如王湛副部長所說,教育部正是想通過語文課程的改革,來建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瞧,領導的決心有多大。那么我們這些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就更加要有決心,搞好小學基礎教育,讓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當代昭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二、目標明確,標準詳盡。
對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的制訂解說,《解讀》用詞準確無誤,同時,不難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識,時代感強的特點,我把它的六個方面的實質簡單的概括為:改革就是在有針對性和講究實效性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師應注重評價的功能,學校應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在制訂各項目標的過程中,標準力求站在高處,把握大局,建立一個總的目標性綱領。在具體實施目標的過程中,《解讀》又制訂的非常具體。例如:對語文學科各個階段的實施目標及實施建議方面,標準就制訂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練習”課程目標及實施建議,而且各部分制訂相當完善。例如關于“閱讀”,“標準”分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
1、確立現(xiàn)代閱讀理念。
2、閱讀中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3、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閱讀能力。
4、關于知識和能力的關系。
這四個方面全面、系統(tǒng)、詳細。為我們這些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指明了方向,同時又明確了目標,一舉兩得。
三、有縱比和橫比。
“標準”除制訂了當代課程標準外,還對比分析了以前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對未來的教育寄予了厚望,同時在書后還附加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公立學校英語課程標準》摘錄,使我們有的比較,更利于我們工作的開展,在工作中少走一些彎路,更快地探索出新的適合我們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
四、具體操作有章可循。
“標準”制訂不但全面詳盡,而且課后還選編了一些語文實驗教科書課例,課例后面還有教科書編寫者說明,《解讀》中的這些細小環(huán)節(jié)對于我們非課改年級來說,無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及改革的思路,使我們有章可循,有葫蘆可比,我們這些非課改教師有了這本課標,再經過我們的努力探討,實踐,怎么可能畫不出有自己特色的“瓢”呢?我們的目標:讓中國的先進教育經驗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心得體會。
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語文教育也會越來越完善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我也希望能在語文教育這片天地中和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隨著金猴的新年鐘聲的敲響,我們又將踏上一個新的征途。當我再次捧讀《數(shù)學課程標準》,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由原來“雙基”的提法變成了現(xiàn)在“四基”提法,《數(shù)學課程標準》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首位,始終貫穿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shù)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理念,與過去的課標的理念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如何適應這一變化,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呢,通過學習,結合多年教學工作經驗,我深深體會到,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主體,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數(shù)學的教學水平。
一、要廣泛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數(shù)學學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感到有些枯燥,困難,特別是學生對于抽象性、邏輯性的東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達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具體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他們天真活潑、敢想敢干的創(chuàng)造性的心理特點,廣泛激發(fā)他們學習數(shù)學、應用數(shù)學的興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數(shù)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主動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學習它、應用它。作為數(shù)學教師,如果我們在課堂上能精心設計,巧妙安排,時刻注意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教與學之間才能達到真正的合諧統(tǒng)一,才能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
二、要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shù)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
新數(shù)學課程標準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情景出發(fā),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shù)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數(shù)學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就要求我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進行解釋和應用,使學生對數(shù)學產生親切感,才能有益于學生發(fā)現(xiàn),理解,探索和應用數(shù)學。要做到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必需從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數(shù)學的教學內容大多數(shù)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這樣的引入,貼近學生的生活,溝通了書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shù)學的確就在身邊,現(xiàn)實生活的確離不開數(shù)學,從而消除了對數(shù)學的陌生感。
三、要注重個性發(fā)展。
不同的學生對數(shù)學的認識程度、認識角度會有所不同,具有不同興趣,愛好,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體現(xiàn)差異性培養(yǎng),一是要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教學活動中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都是具有不同興趣,愛好,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然后因材施教。二是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注重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發(fā)揚教學民主,使學生有權選擇他們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活動,提高數(shù)學能力。
在教學中,只要我們做到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學生的實際、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就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達到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要求。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可侵犯!
寒假期間,我和同事認真閱讀了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部基礎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司和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共同編寫的《全日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感觸頗深。
解讀的序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部副部長王湛親自撰寫,題目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體系》,它從五個方面詳盡地闡述體系如何建立的問題。我認真地讀了幾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部對基礎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的重視程度,我認為,領導的重視是課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領導重視。
正如王湛副部長所說,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部正是想通過語文課程的改革,來建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課程體系”。瞧,領導的決心有多大。那么我們這些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就更加要有決心,搞好小學基礎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讓基礎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課程改革在當代昭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二、目標明確,標準詳盡。
對基礎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改革的目標的制訂解說,《解讀》用詞準確無誤,同時,不難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識,時代感強的特點,我把它的六個方面的實質簡單的概括為:改革就是在有針對性和講究實效性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師應注重評價的功能,學校應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在制訂各項目標的過程中,標準力求站在高處,把握大局,建立一個總的目標性綱領。在具體實施目標的過程中,《解讀》又制訂的非常具體。例如:對語文學科各個階段的實施目標及實施建議方面,標準就制訂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練習”課程目標及實施建議,而且各部分制訂相當完善。例如關于“閱讀”,“標準”分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1.確立現(xiàn)代閱讀理念。2.閱讀中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3.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閱讀能力。4.關于知識和能力的關系。這四個方面全面、系統(tǒng)、詳細。為我們這些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指明了方向,同時又明確了目標,一舉兩得。
三、有縱比和橫比。
&。
[1][2]。
一是完善了培養(yǎng)目標。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要求,結合義務教育性質及課程定位,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
二是優(yōu)化了課程設置。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雙減”政策要求,在保持義務教育階段九年9522總課時數(shù)不變的基礎上,調整優(yōu)化課程設置。將小學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為“道德與法治”,進行一體化設計。改革藝術課程設置,一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將勞動、信息科技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茖W、綜合實踐活動起始年級提前至一年級。
三是細化了實施要求。增加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基本要求;明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課程實施職責、制度規(guī)范,以及教學改革方向和評價改革重點,對培訓、教科研提出具體要求;健全實施機制,強化監(jiān)測與督導要求。
一是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各課程標準基于義務教育培養(yǎng)目標,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為本課程應著力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體現(xiàn)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
二是優(yōu)化了課程內容結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tǒng)領,基于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要求,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設計課程內容,增強內容與育人目標的聯(lián)系,優(yōu)化內容組織形式。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lián),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學業(yè)質量標準。各課程標準根據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結合課程內容,整體刻畫不同學段學生學業(yè)成就的具體表現(xiàn)特征,形成學業(yè)質量標準,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
四是增強了指導性。各課程標準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yè)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xiàn)“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不僅明確了“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強化了“怎么教”的具體指導,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強了學段銜接。注重幼小銜接,基于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fā)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依據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fā)展,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xiàn)學習目標的連續(xù)性和進階性。了解高中階段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之際,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對推動義務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認真、行而不輟,不斷創(chuàng)新實踐,把育人藍圖變?yōu)楝F(xiàn)實,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課程性質1。
二、課程理念2。
三、課程目標4。
(一)核心素養(yǎng)內涵4。
(二)總目標6。
(三)學段要求7。
四、課程內容18。
(一)主題與載體形式18。
(二)內容組織與呈現(xiàn)方式19。
五、學業(yè)質量37。
(一)學業(yè)質量內涵37。
(二)學業(yè)質量描述37。
(一)教學建議44。
(二)評價建議46。
(三)教材編寫建議52。
(四)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53。
(五)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55。
附錄58。
附錄1優(yōu)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58。
附錄2關于課內外讀物的建議64。
附錄3關于語法修辭知識的說明65。
附錄4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66。
附錄5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70。
1.為什么要進行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新中國成立53年來,我國先后進行了8次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每一次都取得了明顯的成就,為當前的課程改革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課程是必須不斷改革、不斷創(chuàng)新的。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時期,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行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存在的問題。弊端明顯地凸現(xiàn)出來: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理念滯后、課程結構單一、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普遍,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制約和不良影響,證明了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2.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分哪幾個實施階段?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大體分為三個階段:200年6月是研制階段,200年到2004年是實驗階段,2004年到2005年是推廣階段。2001年,全國有27個省、市、自治區(qū)的38個實驗區(qū)進行實驗,貫徹新的課程標準,使用根據新的課程標準編寫的新教材。到20,各個地級市都要有一個實驗區(qū),占人學學生人數(shù)的10%-15%。到20,將有30%的學生進入實驗區(qū),到2005年,全國所有的一、三、七年級(指初一)的學生都將進入實驗,使用新的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對新的一輪的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改革,廣大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工作者一定要有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次改革不是哪個人要改,哪個專家要改,而是不改不行了?;A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改革要適度超前才行。3.在新一輪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中,為什么要將《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準》?在新一輪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中,沿用了幾十年的教學大綱將悄然隱退,取而代之的是國家課程標準。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學大綱已不足以完整地體現(xiàn)課程的變化,必須尋求一種新的完整體現(xiàn)課程改革理念的表現(xiàn)形式。國家課程標準無論從目標、要求還是結構、體例都是全新的,蘊含著素質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觀念,體現(xiàn)著鮮明的時代氣息,是一部內容十分豐富的全新意義上的“教學大綱”。4.《語文課程標準》是在什么情況下制訂的?它體現(xiàn)了哪些新的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觀念?中小學語文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歷來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新一輪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改革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研制是在系統(tǒng)總結了我國語文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歷史經驗,吸收了國外母語課程標準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語文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現(xiàn)狀及時代發(fā)展對語文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新要求的基礎上,重新構建的語文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目標新體系。據專家介紹,《語文課程標準》體現(xiàn)了四個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二是挖掘語文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人文內涵,三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些基本觀念貫穿于整個課程目標、教材編寫、教學評價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只有深入學習領會其內涵,才能在教學中自覺貫徹落實。5.“課程標準”與現(xiàn)行的“教學大綱”有哪些區(qū)別?“課程標準”與現(xiàn)行的“教學大綱”的區(qū)別:(1)“課程標準”著眼于未來國民素質,規(guī)定了國家對未來國民各方面素質的基礎要求,而不是過多地規(guī)定通過怎樣的過程達到這一要求。(2)“教學大綱”強調的是知識和技能目標?!罢n標”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3)“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部分,按照學習領域或主題組織學習內容,突破了學科中心,精選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基礎。(4)“教學大綱”更多地強調教師的教,“課程標準”著眼于學生的學,對每一個階段。
。
課程標準是規(guī)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近日,靜下心來讀了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越來越覺得學生主體作用的強調,合作學習,綜合性學習等理念要求在課堂上生根發(fā)芽已經成為今后教學的一個趨勢和亮點。修訂后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更鮮明,就是打好“三個基礎”:為學好其他課程打好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的個性與人格打好基礎;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
通過閱讀,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三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要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更注重個體生命的發(fā)展,強調個體的不斷成長,而不是僅僅強調個體服務于社會,從而更加凸顯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由此我想到了招教面試時我抽中的一道答辯題:在教學過程中你認為應該怎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記得當時拿到題目時無所適從,但在今天有了一定教學經驗并度過課程標準后,便依稀覺得有點眉目了。在我看來,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雙方互動的過程,它決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單項傳輸。課堂的互動性決定了教師在課堂上角色地位的改變,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知識的壟斷者,教材機械的傳授者,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平等參與者,學生探究疑難的積極引導者與促進者。教師出色的教是為學生更好地學提供服務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給自己的課堂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學與教的統(tǒng)一。要注重實踐,讓學生敢于主動體驗,把表演引入課堂,能給予學生更多的心靈自由,滿足他們的“游戲沖動”和“角色幻想”的需要。我在講授一年級下冊《小松樹和大松樹》這樣故事情節(jié)生動的課文時,就讓學生讀懂后進行角色表演,然后適時進行記者現(xiàn)場采訪,讓學生采用自評、互評的方式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進行課堂改革,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只有通過轉變觀念、適時鼓勵、注重實踐、創(chuàng)設情景等途徑,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我們的課堂才會生機勃勃,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就會成為學生人生旅途中最亮麗的風景。
通過參加學習了____年版《語文課程標準解讀》的培訓,讓我明確了《語文課程標準》是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的一次系統(tǒng)而大膽地變革。這也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語文教學工作中既存在機遇也存在挑戰(zhàn)。
下面我將這次新課程學習總結如下:
第一,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會略讀和瀏覽,掌握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將聽說能力整合為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提出了寫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要求。提出閱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標。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并將其作為了學習目標。
第二,通過學習,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tǒng)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lián)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第三,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fā)現(xiàn)“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xiàn)交流。
第四,在教學進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墩Z文課程標準》首次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即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合作精神,培養(yǎng)策劃、組織、協(xié)調和實施的能力。提倡獨立閱讀、自主閱讀、探究性閱讀、創(chuàng)造性閱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在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xiàn)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素質教育的空間。我還會不斷的學習,不斷加強修養(yǎng),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也只有真正讀懂學生、讀懂教材、讀懂課堂,才能為孩子們奉獻寶貴的知識。
在這個假期中,我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及其解析,對語文課標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通過學習《新課標》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認識到小學語文,學習新課標,收獲豐厚,感觸很多,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
《語文課程標準》讓我認識到,語文教育的目標不是單一的,不是讓學生認幾個詞、背幾句話、寫幾篇文章就夠了的,作文教師,我們要通過語文課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正如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蔽覀儾荒軆H僅從應試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只要求學生考試拿高分、取得好成績,還要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具備把語文很好地應用到生活的能力,從語文學習的角度全面提高學生的自身素養(yǎng)。
其次,新《語文課程標準》更加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語文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當然,在準備課程時教師要用心、用感情解讀課文,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意蘊深遠,作為語文老師,首當應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認真對話,靜心凝神地加以研讀。但這并不意味著語文教學是教師講述教師本文的讀書心得,甚至是教師故弄玄虛的賣弄,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師吃透文本的目的是知道哪一點是讀者真正感興趣的,哪一點是值得學生仔細品味的,從而提出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新《語文課程標準》也告訴了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只有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悟出課文的精髓所在,才能形成學生的自我教育途徑。
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教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這就要求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還要具有一定的包容度和思考力。中說道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fā)現(xiàn)、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耙磺€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必要設置單一的、唯一的正確答案,教學時少問“是什么”,多問“為什么”。總之,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應立足在積淀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上,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去揣摩字詞含義,去探究文章主旨,去發(fā)現(xiàn)語言材料運用規(guī)律,去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去感悟作品所蘊含的情與理。課堂上多去探討這類有語文價值的問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自然會提高,學生的能力也自然得到了培養(yǎng)。且對于問題的答案,教師不應只設置一種標準答案,要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鼓勵答案“多元化”,達到“百花齊放”的效果。
還有,我也認識到,語文的教學所設置的目標和問題不能單一要盡力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既然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那么教師就應當盡最大的努力讓班中的學生全部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讓班中的學生都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都能通過課堂提高語文素養(yǎng)。所以教師在提問時也要以學生為主體,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使之適合學生。問題太簡單學生沒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問題太難,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所設計的問題要與學生的水平相符合。這樣,老師所設計的問題才能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與熱愛,讓學生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當然在教學目標的設置與學習的評價方式上,我們也應當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在新《語文課程標準》中針對學習目標的設置不光分為寫作、閱讀、識字等幾個方面,在幾個方面之下還有不同層次的要求,這也讓我意識到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特別的,由于學生基礎的差異和水平的不同,在學習中對其的要求也應不同。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也應注重學生的差異性。
此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俗話說:"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方法其實比知識更重要。學生如果只是學會了某個知識,那么學生所掌握的也只是教師教授的那部分,并不能舉一反三,沒有學會學習。但如果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適當傳授一些學習方法,將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學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樂,更有效地去獲取知識。巴金有句話說得好: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yǎng)開始。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如果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就會自主地、積極地學習,而不是在教師和家長的監(jiān)督與逼迫下被動學習,學習的效率也會大為提高。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和班主任,我意識到我應當從現(xiàn)在起,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習慣上所欠缺的地方,并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加以灌輸,把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納入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中,讓學生在我的潛移默化之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然,習慣來自于堅持,要想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必須細心培養(yǎng)并持之以恒,直到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寒假期間,我和同事認真閱讀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共同編寫的《全日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感觸頗深。
解讀的序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王湛親自撰寫,題目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體系》,它從五個方面詳盡地闡述體系如何建立的問題。我認真地讀了幾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部對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我認為,領導的重視是課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領導重視。
正如王湛副部長所說,教育部正是想通過語文課程的改革,來建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瞧,領導的決心有多大。那么我們這些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就更加要有決心,搞好小學基礎教育,讓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當代昭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二、目標明確,標準詳盡。
對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的制訂解說,《解讀》用詞準確無誤,同時,不難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識,時代感強的特點,我把它的六個方面的實質簡單的概括為:改革就是在有針對性和講究實效性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師應注重評價的功能,學校應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在制訂各項目標的過程中,標準力求站在高處,把握大局,建立一個總的目標性綱領。在具體實施目標的過程中,《解讀》又制訂的非常具體。例如:對語文學科各個階段的實施目標及實施建議方面,標準就制訂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練習”課程目標及實施建議,而且各部分制訂相當完善。例如關于“閱讀”,“標準”分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
1、確立現(xiàn)代閱讀理念。
2、閱讀中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3、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閱讀能力。
4、關于知識和能力的關系。
這四個方面全面、系統(tǒng)、詳細。為我們這些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指明了方向,同時又明確了目標,一舉兩得。
三、有縱比和橫比。
“標準”除制訂了當代課程標準外,還對比分析了以前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對未來的教育寄予了厚望,同時在書后還附加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公立學校英語課程標準》摘錄,使我們有的比較,更利于我們工作的開展,在工作中少走一些彎路,更快地探索出新的適合我們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
四、具體操作有章可循。
“標準”制訂不但全面詳盡,而且課后還選編了一些語文實驗教科書課例,課例后面還有教科書編寫者說明,《解讀》中的這些細小環(huán)節(jié)對于我們非課改年級來說,無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及改革的思路,使我們有章可循,有葫蘆可比,我們這些非課改教師有了這本課標,再經過我們的努力探討,實踐,怎么可能畫不出有自己特色的“瓢”呢?我們的目標:讓中國的先進教育經驗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以上就是我對新《語文課程標準》學習的心得體會,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語文教育也會越來越完善,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我也希望能在語文教育這片天地中和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功能、地位重新作了科學的概括,強調“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這為我們語文教師指明了語文教學發(fā)展的方向,也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應努力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這是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
那么,如何才能還語文教學本來的面目,讓學生輕松、有效地學習語文,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呢?通過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我從中感悟到,要落實這一核心任務,就必須樹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四個性”。
一、人文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就是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本的新理念在語文課程中的體現(xiàn)。《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段話明確告訴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蘊育點”,在課堂上營造文化氛圍,通過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祖國的、世界的、歷史的多元文化,去實現(xiàn)語文教學自我成長的過程,是激發(fā)人的生命力的過程,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這一目標,從而去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實踐性。
語文課程不是主要獲得知識的課程,而是獲得運用能力的課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必須是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中通過不斷嘗試逐漸形成的。因此,教師在課上要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活動,將感悟語言和發(fā)展思維緊密結合起來。教師要在組織協(xié)調學生對文體積累感悟運用的同時,又促使文中那鮮活的生命形象推動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有外在的愉悅表現(xiàn),而且有內在的成功體驗。
三、自主性。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始終是教育過程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是對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與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闭Z文教師要盡量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努力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在教師愛護、尊重和期特中主動探索、自主學習。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信任學生,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學生才能敢于大膽發(fā)言,才敢于自由爭辯。而當學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種激發(fā)出來的自信心,以及由此激發(fā)出來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師意料的。
四、開放性。
語文是社會交際工具,人的一切活動離不開社會交際?!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币簿褪钦f,要使學生有效地學習語文,必須把語文課堂建設得開放而有活力。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開闊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而且要拓寬語文學習的途徑,充分運用課程標準所列出的20多種課外學習資源,使學生感到自己既是在學習語文,也是在參與生活,既能夠在語言文字方面得到提高,又能獲得跨學科,多角度的知識。
寒假期間,我認真閱讀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國家教育部給了不同學段的孩子相應的學段目標和內容。由于不同學段的學生在心理、生理、語言能力發(fā)展方面有階段性特征,不同教學內容也有各自規(guī)律,所以要采取相應學段、板塊的不同教學策略。
在這里,主要想和各位老師分享關于識字、寫字、漢語拼音教學的所思所想。
《課標》中提到,識字寫字是閱讀寫作的基礎。教學過程中要“多認少寫”,先認先寫“字表”中的300個字。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效率。
的確,小學語文低段教材中采用的識字方式多種多樣,有蒙學識字、兒歌識字、看圖識字、象形識字、韻語識字、歸類識字等十種識字方式。每種識字方式對應著不同的識字方法。比如蒙學識字注重反復誦讀,在學生掌握字形或對字義理解困難處,通過故事、、視頻解說等方法加以闡釋,滲透漢字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象形識字,突出圖畫、古文字、現(xiàn)代漢字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記漢字,感受漢字背后的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種特性的文本都有其相對應的識字方法,這就是文本特質與識字方法的契合性。換句話說,作為教師必須要認真研讀教材文本,熟悉教材特性,揣摩編者編寫意圖,不能把看圖識字教成象形識字,也不能把象形識字教成韻語識字。
這里以一年級下冊《小青蛙》為例,這是一篇典型的組塊歸類識字課文。學習此篇課文的漢字“情、睛、清、晴、請”時,不能簡單地運用借助拼音拼讀生字的機械方法來識記,而要引導學生通過漢字與漢字間的音形義比較,發(fā)現(xiàn)某一漢字與這一類漢字中的共性,以及這一漢字的獨特性。
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漢字中,漢字字符歸為三類:義符、音符、記號。跟整字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有聯(lián)系的字符是義符,在語音上有聯(lián)系的是音符,在意義和語音上都沒有聯(lián)系的就是記號。
要學好《小青蛙》中的青字族這五個生字時,要引導學生讀準這五個字的音,根據不同的義符幫助學生區(qū)分漢字的字義?!扒濉焙颓逅嘘P,所以是三點水旁;晴和太陽有關,所以是日字旁;“情”是心中所想,所以是豎心旁;“請”要用言語表達,所以是言字旁;“睛”要用目去觀察,所以是目字旁。學生通過義符理解字義,毫不費力就記住了這五個字。
所以,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根據不同種類的教材文本,繼續(xù)運用《課標》中提到的多種識字方法,降低孩子們識字難度,幫助其體味識字樂趣。
《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閱讀教學的教學建議部分,又作了這樣說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薄耙湟晫W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币虼耍谛W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徹底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實施開放性教學,倡導個性化的閱讀思考,發(fā)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上學期,我們有幸參加“少教多學靈動課堂”活動,聆聽了兩位老師頗有質量的課,感受頗深。下面我將結合活動中所聽的幾節(jié)課,結合這次的培訓活動來談談我的粗淺認識。
1、倡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為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毙睦韺W研究表明,一個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時,才能把自己的干勁和聰明才智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自尊心日益增強,他們喜歡受人尊重,渴望獲得人們的信任;進入高年級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獨立地試一試,干一干,這時正是他們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力萌發(fā)和發(fā)展的好時機。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如果你多問問學生的意見,多采取他們提出的建議,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崔老師在教學《白鵝》一課時,抓住漫畫特點進行教學,讓學生找中心句把書讀薄,還有他扎實的字詞教學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講得生動有趣,學生配合默契。
2、珍視學生個性化的表達。
語文教學要關注人的自然發(fā)展,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每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會出現(xiàn)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千差萬別、色彩斑斕的審美情趣,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千萬不可刻意追求“標準答案”,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如李老師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圍繞重點詞“不可估量”進行教學,一堂課以讀代講,注重學生讀的層次性和循序漸進,而且注意了教學資源的整合。學生在品讀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思維得到了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了提高。
通過培訓,我還明白了語文課文為教學提供了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具體情境,閱讀課文也是語文的實踐活動,然而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僅是閱讀,借助課文內容和情境設計各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這樣的實踐活動對學生掌握語文工具來說,顯得更加重要。語文課主要應該由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構成。要讓學生通過聽聽、讀讀、背背,動嘴說說,動筆寫寫,在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課文中規(guī)范的語言,通過模仿或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課文中的語言或表達方法,提高表達運用的能力。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真正體現(xiàn)我手寫我心。“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寫作課程的設計,寫作教學的過程,都要從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關注寫作過程的愉快,讓他”愿意“”高興“”能夠“”容易“進行書面表達。就如專家說的那樣,給孩子一百分的作文那又如何?只要孩子愿意學、樂學,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今后,我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f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fā)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通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fā)言,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在實踐工作中,應不斷總結反思,經常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教學心得等;并和同事們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積極探討,總結經驗,積極推廣。
時代賦予我們的是機遇、是挑戰(zhàn)。我們要不斷學習,積極進取,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體驗。讓我們把40分鐘上得有活力,上得精彩,上得更有價值,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樂園?!皹嫿`動課堂實現(xiàn)教學增值”——這是我們一線語文教師的最終目標。讓我們攜起手來,使語文課堂凸現(xiàn)生命的靈動,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展示生個性的飛揚。
通過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讓我又一次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自己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這讓我在語文教學方面又有了新的體會和收獲。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鉆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tǒng)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采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tǒng)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lián)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講授新課程時應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比較新課程與舊教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有哪些改進,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獲,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fā)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積極開發(fā)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采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我深刻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同時更給我們教師的教學找準了導航,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淺談我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彰顯新課程課標特色。
新修訂課標全面吸收十年課改基本經驗,堅持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主要體現(xiàn)為四個變化:(1)落實德育為先;(2)突出能力為重;(3)反映時代精神;(4)控制課程容量和難度。三個特色:(1)強化了中國特色,如:有機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繼承發(fā)揚了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勢,由傳統(tǒng)的“雙基”發(fā)展為“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2)突出了時代特征;(3)體現(xiàn)了國際視野。
新課標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突出體現(xiàn)語文課程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二、閱讀教學實現(xiàn)向語言運用的重心轉移。
我國有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的俗語有。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是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閱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后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讀”得好會讓人受益匪淺。竇桂梅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沒有華麗的造作,沒有表象的熱鬧。是用她那深厚“讀”的功力感染著大家。可見朗讀的魅力是多大啊u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弊x、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yǎng)的好方法。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復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綜合性學習的改變。
“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建議中做了多方面的補充:
(1)綜合性學習應貼近現(xiàn)實生活。
綜合性學習應聯(lián)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開展學習活動,在實現(xiàn)語文學習目標的同時,提高對自然、社會現(xiàn)象與問題的認識,追求積極、健康、和諧的生活方式,增強抵御風險和侵害的意識,增強在與自然、社會和他人互動中的應對能力。
(2)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
綜合性學習應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要加強教師在各環(huán)節(jié)的指導作用。
(3)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應開放、多元。
綜合性學習提倡與其他課程相結合,開展跨領域學習??鐚W科。
學習,也應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
(4)積極構建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的平臺。
應拓展學生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支持和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
1.為什么要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中國成立53年來,我國先后進行了8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每一次都取得了明顯的成就,為當前的課程改革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課程是必須不斷改革、不斷創(chuàng)新的。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時期,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行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弊端明顯地凸現(xiàn)出來:教育理念滯后、課程結構單一、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普遍,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和不良影響,證明了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分哪幾個實施階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體分為三個階段:26月是研制階段,200年到是實驗階段,20到是推廣階段。,全國有27個省、市、自治區(qū)的38個實驗區(qū)進行實驗,貫徹新的課程標準,使用根據新的課程標準編寫的新教材。到,各個地級市都要有一個實驗區(qū),占人學學生人數(shù)的10%-15%。到,將有30%的學生進入實驗區(qū),到20,全國所有的一、三、七年級(指初一)的學生都將進入實驗,使用新的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對新的一輪的基礎教育課改革,廣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次改革不是哪個人要改,哪個專家要改,而是不改不行了?;A教育的改革要適度超前才行。3.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為什么要將《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準》?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沿用了幾十年的教學大綱將悄然隱退,取而代之的是國家課程標準。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學大綱已不足以完整地體現(xiàn)課程的變化,必須尋求一種新的完整體現(xiàn)課程改革理念的表現(xiàn)形式。國家課程標準無論從目標、要求還是結構、體例都是全新的,蘊含著素質教育的觀念,體現(xiàn)著鮮明的時代氣息,是一部內容十分豐富的全新意義上的“教學大綱”。4.《語文課程標準》是在什么情況下制訂的?它體現(xiàn)了哪些新的教育觀念?中小學語文教育歷來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研制是在系統(tǒng)總結了我國語文教育的歷史經驗,吸收了國外母語課程標準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及時代發(fā)展對語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礎上,重新構建的語文教育的目標新體系。據專家介紹,《語文課程標準》體現(xiàn)了四個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二是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三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些基本觀念貫穿于整個課程目標、教材編寫、教學評價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只有深入學習領會其內涵,才能在教學中自覺貫徹落實。5.“課程標準”與現(xiàn)行的“教學大綱”有哪些區(qū)別?“課程標準”與現(xiàn)行的“教學大綱”的區(qū)別:(1)“課程標準”著眼于未來國民素質,規(guī)定了國家對未來國民各方面素質的基礎要求,而不是過多地規(guī)定通過怎樣的過程達到這一要求。(2)“教學大綱”強調的是知識和技能目標?!罢n標”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3)“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部分,按照學習領域或主題組織學習內容,突破了學科中心,精選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基礎。(4)“教學大綱”更多地強調教師的教,“課程標準”著眼于學生的學,對每一個階段學生發(fā)展需達到的目標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做了詳盡的規(guī)定。(5)“課程標準”中的“課程評價”更加關注人的發(fā)展過程,提出了多元化評價建議,尤其是在過程評價和自我評價的方式方法上有許多新穎、活潑、可操作的創(chuàng)新之處。(6)“課程標準”為教材編寫者、教師教學及學生評價留下了創(chuàng)造空間。6.《語文課程標準》是如何關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關注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表現(xiàn)在:課程理念,凸現(xiàn)語文綜合素質;課程體系,著眼于開放、創(chuàng)新;課程目標,致力于打好基礎,促進發(fā)展;課程內容,提倡新、活、寬;課程實施,重視探究,加強實踐;課程評價,重在激勵、反饋。把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化為基礎教育的中心任務,實際上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培養(yǎng)目標上發(fā)生了重大變化。7.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性質是什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學科性質定位的變化,結束了有關語文課程性質的長期爭論。以往教學大綱對語文的定性更多立足于語言的角度,《語文課程標準》兼顧語言與文化的層面,闡釋了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體,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yǎng),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tǒng)精神”的重任。8.語文教育的任務是什么?《語文課程標準》開宗明義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fā)展?!?.《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如何理解“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的內涵?《語文課程標準》把教育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放在語文教育的首位。什么是人文素養(yǎng)?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表現(xiàn)在:(1)愛國主義感情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不斷吸收民族文化智慧。(3)具備開闊的視野,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語文教育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養(yǎng)成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最重要的是要有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精神??茖W的思想方法就是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方法對人的認識和實踐起著巨大的指導作用。10.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什么?《語文課程標準》在給語文學科定性時,除了繼續(xù)突出語文的交際工具性質之外,更強調語文的人文性質,語文的內涵進一步拓展了,明確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過去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質轉向重視語文的雙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質。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僅一個“工具性”或“人文性”是無法概括語文這一復雜學科的本質屬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處于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之中。說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絕對不是排斥它的科學精神;說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也絕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這一個,張揚另一個的問題。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是指: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推行,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并有助于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11.《語文課程標準》多處提及“語文素養(yǎng)”問題,如何理解“語文素養(yǎng)”的內涵?《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边@一理念是語文教育教學改革深化的產物。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什么是語文素養(yǎng)?它的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知識為基礎,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文積累(文化底蘊)、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和習慣的融合。這種素養(yǎng)不僅表現(xiàn)為有較強的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能力,而且也表現(xiàn)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12.《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的表述中,為什么將“語言文字”改為“語文”?以往的《教學大綱》對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的表述是這樣說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句話在《課程標準》里改成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雖然只是將“語言文字”改成“語文”,但其內涵不一樣了。“語言文字”主要是就這一套負載信息的符號系統(tǒng)而言的,“語文”就不同了。它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惫ぞ咝院腿宋男缘慕y(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于人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它既要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13.《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其內涵?可以從兩方面理解它的內涵。一是語文是民族的根,也是學生做人的本。語文教育即母語教育,讓學生熱愛祖國的語文就是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祖國,就是要通過教“語文”培育現(xiàn)代的中國人。二是一切學習行為都是由動機引起的,人的學習過程是認知與情感協(xié)同發(fā)展、互相促進的過程。語文充滿形象與情感,讓學生熱愛祖國的語文,他們求知的渴望、鉆研的精神、學習的勁頭也就越強烈,效率也就越高。14.如何認識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語文課程的功能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應當通過課程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審美,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具體地說,即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植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培養(yǎng)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科學素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簡略地說,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即;求知、練能、啟智、傳情、審美。15.《語文課程標準》通篇不提“訓練”二字,作為指導性文字的“課程標準”,為什么要淡化“訓練”?二十世紀末,人們針對語文教育存在的忽視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悟性、靈氣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等諸多問題提出了批評。當然,造成語文教學的種種失誤,并不都是“訓練”的錯,但是不可否認,由于種種原因,原本為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訓練”逐漸演變成單純的“題海戰(zhàn)術”,再加上大量死板的、質量低劣的“標準化的試題”占去了學生多數(shù)寶貴的時間,并嚴重束縛了他們的思維,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指導性文字的“課標”,淡化“訓練”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了。當然,淡化“訓練”,不等于不要訓練,尤其是小學和初中,是打基礎的階段,這就要踏踏實實地進行必要的語文基礎訓練。16.《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并強調“l(fā)―2年級要多認少寫”,這是為什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多從少寫”是符合學齡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狀況的。兒童識字負擔重,不是重在“識”上,而是重在“寫”上。小學生手部的肌肉還不夠發(fā)達,字寫得既慢又很吃力,相對來說,多識少寫就要輕松得多。實際上,一年級上冊教材用這樣的方法共安排了306個生字(其中要求認識的138個,要求寫的只有168個),比過去第一冊的識字量幾乎增加了一倍。17.《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有哪些新的策略?這次課程改革,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提倡學生在閱讀思考的基礎上,發(fā)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同時,《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標,并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18.在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方面,《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哪些要求?《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口語交際應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教師要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取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19.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作文教學中的問題成為社會議論的熱點,此次《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哪些改革的舉措?《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lián)系,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要求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鼓勵想象和幻想,鼓勵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小學淡化文體,提倡多寫觀察日記、生活筆記、書信和隨感。重在激發(fā)學生練筆的興趣,在具體要求上,不再從中心、條理等方面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養(yǎng)初步的、實用的書面表達能力。初中要求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采,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20.《語文課程標準》為什么要積極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提出,21世紀的學生應當“學會合作”,而語文學習,對中小學學生來說,更需要一種群體的合作精神。由于他們的閱歷、視野、方法的種種不足,在文獻資料方面更需要相互補充。這對合作學習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只有同學相互取長補短,實現(xiàn)資源共享,才能共同搜集信息,查閱資料,才能相互討論、各抒己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尊重他人、虛心好學的品質;培養(yǎng)幫助他人、共同進步的精神。通過合作學習,發(fā)揮群體優(yōu)勢,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進一步改善,小組的學習形式得到強化,學生間互動交流的頻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氣氛更強烈。21.《語文課程標準》為什么要倡導“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就是對學習材料、學習問題的探索研究、探尋追究。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積極地求知;探究性學習是突出學生語文實踐的學習,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實踐中提高語文素質,強化能力的培養(yǎng);探究性學習是有效地連接課內外閱讀的學習,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拓寬學生的視野,借助語文的工具,展現(xiàn)語文能力;探究性學習是合作探討共同提高的學習;探究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個性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精神的學習。22.《語文課程標準》為什么要強調“綜合性學習”?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托的一種綜合課程。這種課程是以某種程度的學科的學習作為基本條件,并且強調學科間的聯(lián)系。綜合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重在學習過程,重在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能較好地整合知識和能力并運用于實踐?!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綜合性學習”是指“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3.《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如何理解?《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旨在解決語文教學中長期采用灌輸式所帶來的缺憾。灌輸式語文教學中師生雙方一方是主體,一方是客體,作為客體的信息接受者只有被動地接受、理解主體發(fā)出的信息。而“對話”不同于灌輸信息傳遞的單向性和非對稱性,它具有多向性和對稱性,在對話中雙方都是主體。在對話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不是一種灌輸與被管束的關系,也不是任何一方的任意闡釋,而是一種平等的雙向的交流關系。師生進行對話,應注意保持對話雙方的平等意識,應給學生充分的獨立體驗的時間,要教導學生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24.《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評價方面有哪些突破?教學評價是語文教學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墩Z文課程標準》在教學評價方面有了顯著突破。此次課程改革,強調要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把語文教育長遠的隱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慮。要處理好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口試與筆試、單項與綜合評價、自評與他評的關系。評價改革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應從學生發(fā)展的根本目的來評價教與學的質量。25.和《語文課程標準》配套的實驗教科書是如何體現(xiàn)課程改革的要求和課程標準的精神的?20,語文出版社根據新頒布的課程標準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融工具性與人文性為一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評審專家的一致好評。教育部評審專家對這套教材的評價是:體例清晰,給人簡潔明快之感。選文精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注意題材、體裁、風格多樣化,可讀性強,適合學生學習。注意閱讀和寫作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課文后的練習設計具有啟發(fā)性,設計新穎靈巧,注重激活學生思維,也頗重視語言訓練;“綜合學習”的語言、內容面向社會,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有一定特色;“口語交際”注重實用性和趣味性,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古代詩文的內容、難易度和背誦量均為適度。26.《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一冊》有哪些新的創(chuàng)意?一年級語文教科書創(chuàng)意新體現(xiàn)在:科學、易教、開放。其特點有:(1)開篇見文,為接受母語教育的兒童提供平實親切、優(yōu)美而富有童趣的語文教材,有助于兒童語文能力的發(fā)展。(2)漢語拼音教學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本冊教材把漢語拼音合理分散到六個單元中學習。分散教學有利于避免集中學習漢語拼音的枯燥,適當降低漢語拼音教學的難度。在編排上,又采取音、圖、文、字結合的方法,即為每組拼音設計了完整的故事場景,同時配合情景圖編寫了富有兒童情趣的文化內涵的兒歌。(3)本冊教材采取隨課文識字的方法識字。教材充分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識字寫字分兩條線走,先認后寫,多認少寫。(4)本冊教材的課文選文根據兒童生活的線索組元,八個單元暗含八個主題。選文富有童趣,兒童樂學愛讀。(5)練習體現(xiàn)“精練、有趣、開放”的特色,每篇課文后設1-2個練習題,以對課文的閱讀、背誦為重點,充分重視語文學科特殊的學習方法及結果,幫助兒童積累語言材料。27.教師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為教材只是書面的東西,而且所載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時,教材本身也從來只能傳遞正確的、有結論的事實,沒有形成結論或有爭論的開放性的問題從不在教材中露面。因此,教師要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對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采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28.為什么語文教育要重實踐,重體驗?《語文課程標準》多次從不同的角度強調,語文知識的教學和訓練不能代替語文實踐和實踐中的經驗積累。“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睘槭裁凑Z文教育要重實踐、重體驗呢?首先是由于語言運用往往因為“約定俗成”而無理可講,人們的母語是在生活中自然習得的。從課本上和教師那兒獲得的,只有比自然習得的更為集中和規(guī)范,并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自然習得中的實踐經驗和積累等本性。再者,語文課程是應用型課程,“應用”要求實踐,要求在實踐中的體驗和感悟。29.語文課程資源包括哪幾部分?課程資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內的課程資源,如實驗室、圖書館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二是校外的課程資源。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科研所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三是信息化課程資源,如校內信息技術的開發(fā)利用、校內外的網絡資源等。廣泛地利用這些資源,其實質就是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30.尚未列入試驗區(qū)的學校如何對待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2001年秋季,18門學科的課程標準(實驗稿)及教材在全國實驗區(qū)投入使用,這意味著我國第八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了具體實施階段。沒有列入試驗區(qū)的學校,仍然要認真貫徹《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大綱》的精神,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把課程標準中新的教學觀念、新的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的要求,先期性地在自己的教學中試用,以探索途徑,積累經驗。本文系根據下列文件和文章整理而成,供讀者學習參考: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楊再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學習與輔導》3.李建平《解讀語文“標準”》、《從“大綱”到“標準”》4.崔巒《語文課程標準關注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上一頁[1][2]。
第一編思想品德課程設計總論。
思想品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處理與自身、與他人、與集體、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而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做人做事的穩(wěn)定的思想方式和行為習慣。在現(xiàn)代社會,社會成員的思想品德狀況,對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關鍵的作用。一般說來,一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較高素質的人。一個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為了應對時代提出的各種挑戰(zhàn),提升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和精神境界,我們必須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豐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培育新時代與時俱進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會愈是發(fā)展,愈是需要其成員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和精神境界。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現(xiàn)代社會對人們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根據變化了的形勢和時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為核心概念,重新調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新的發(fā)展階段。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已經發(fā)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多元文化的多樣呈現(xiàn)。21世紀的前,是我國發(fā)展的重要的戰(zhàn)略機遇期。為了抓住這個時機,我們必須加強和改善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社會在和平與發(fā)展這個時代總主題下,國際形勢正發(fā)生著極其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fā)展,世界政治多極化不可阻擋,文化多元化方興未艾,現(xiàn)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世界的基本格局依然是總體穩(wěn)定、局部動蕩。各國之間的競爭與較量從冷戰(zhàn)時期以軍事為主轉向以經濟、政治、文化在內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社會制度的優(yōu)越性歸根到底應該體現(xiàn)在綜合國力的強大競爭力上。這給我們國家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有利條件,但是也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應對這些挑戰(zhàn)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在于是否有高素質的國民。
為了迎接挑戰(zhàn),基礎教育特別是德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進行必要的改進,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目前,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從先進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看,培養(yǎng)高素質的公民是未來提高綜合國力發(fā)展水平的關鍵。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力資源的競爭,而人力資源的競爭力也包括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水平在內。21世紀的挑戰(zhàn),要求學校培養(yǎng)出的學生是知識全面、基礎牢固、思維敏銳、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同時,社會的變化發(fā)展對人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和更高要求。如果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與時俱進,那么就有可能造成青少年對思想品德課程失去興趣,從而使我們喪失影響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機會和途徑。只有加強和改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把青少年塑造成未來先進生產力的掌握者和開發(fā)者。
一個人的素質高低,不僅是他的知識和技能,更加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品德。當然,思想品德應該以一定的知識(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為基礎和載體。沒有知識支撐的思想品德是空洞的,沒有思想品德統(tǒng)帥的知識則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險的。因此,在現(xiàn)代社會,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成為選人、用人的首要標準。聯(lián)想集團的要求第一是做人正直,第二是胸懷大志,第三是善于學習;ibm的要求是自豪感、靈活性,必勝的信心,又快又好的執(zhí)行能力和團隊精神;柯達看重應聘者的工作方法,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和領導才能;nec希望員工為人正直高尚,業(yè)務精益求精;微軟青睞有激情的人,聰明的人和努力工作的人;三井注重穩(wěn)重、自信等內在品質。而傳統(tǒng)的學生評價是智育一枝獨秀,學習成績成了評價因素的惟一標準。因為測評結果與學生利益緊密相關,分數(shù)的功能被強化,所以不少學生為取得高分不惜代價,忽視了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基礎性素質應該按思想品德、學習成績、身心素質三個指標設立,其中“思想品德”包括政治素質、集體觀念、遵紀守法、道德修養(yǎng)。“身心素質”包括體育課成績、平時鍛煉記錄、心理健康水平。發(fā)展性素質包括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技術技能,組織管理水平,文體特長,知識面的廣度等因素。
第二、從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看,思想文化與精神文明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面對這樣的形勢,能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生存和發(fā)展,能否在現(xiàn)代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中做出應有的貢獻,除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經濟發(fā)展的狀況和政治的穩(wěn)定之外,文化影響力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國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和精神狀態(tài),是綜合國力和全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要讓青少年知道:一個民族,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可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才可能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任何國家都不能放棄傳播自己價值觀的權利,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為了民族文化認同和思想影響力,我們必須改善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推進素質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必須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放在首位。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任何先進文化,都必須有人來承載,否則就會失去生命力,發(fā)展當代中國先進文化,更需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因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發(fā)揮,其最終落腳點是高素質的人。只有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真正保證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從而使我國文化建設始終體現(xiàn)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
第三、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角度看,只有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社會的精神文明發(fā)展了,每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的發(fā)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匱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在文化落后,精神空虛的地方,根本就不能建設社會主義。蘇聯(lián)解體和東歐劇變,給我們以新的啟示:如果在經濟、文化和綜合國力的發(fā)展方面不能體現(xiàn)出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優(yōu)越性,那么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將面臨考驗。社會主義應該是全面發(fā)展、全面進步的社會。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xié)調發(fā)展的事業(yè),我們在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時,必須加強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fā)展。沒有物質文明的發(fā)展,精神文明就沒有堅實的基礎;沒有精神文明的發(fā)展,物質文明也不能得到持續(xù)的繁榮。
我們必須牢記: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對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教育的功能不僅是知識與機能的傳授,也是傳承和培育文化傳統(tǒng)、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的過程。思想品德課程是以實現(xiàn)教育的后一個功能為主要任務的。我們應該把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作為有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就要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養(yǎng)工作落到實處,切實提高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觀念,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研制的社會調查資料基礎和文件依據。
1.社會調查資料基礎。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德育和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方面,我們取得了很大成績,也積累了很多經驗。通過這個渠道,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觀點有了初步的了解,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有了較為系統(tǒng)的認識,并且初步樹立了法制觀念和遵守基本道德規(guī)則的意識。
我國初中思想政治課程的現(xiàn)行標準是教育部10月印發(fā)的《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修訂)》。這個標準調整了部分教學內容,刪除了某些“繁、難、偏、舊”的內容,充實了具有時代感的相關內容,力求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等推進素質教育的理念,增強了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在使用過程中,發(fā)揮了較好的效果。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標準需要作進一步的調整。
從8月底到10月初,課題組在北京、重慶、廣東、寧夏四省、市、自治區(qū),就現(xiàn)行初中思想政治課教材使用的情況開展了問卷調查。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000份,其中學生問卷1800份,教師問卷200份。調查顯示,大多數(shù)教師和學生(80%強)認為,思想政治課“非常必要”或“有必要”。
調查發(fā)現(xiàn),影響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態(tài)度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內容是否吸引人”,“對生活是否有用”,“教師的教學水平”等等。大多數(shù)教師和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感興趣,認為這對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發(fā)展“很有用”。在法律中,學生明確表示更關注“法律對青少年的保護”,“如何遠離違法犯罪”等內容,對離學生較遠的法律規(guī)定興趣較弱。很多教師認為,應該把“人類社會發(fā)展簡史”的內容融入到歷史、歷史與社會課程中去。
調查表明,初中學生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發(fā)展上得到有效幫助和正確指導。
調查還表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提高課程的吸引力和針對性。只有不引起孩子反感和拒絕的內容,才能打動他們的心靈。必須改變成年化的語言和灌輸式的方式,把正確的精神食糧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營養(yǎng)餐。
調查還表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在青春期教育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規(guī)則意識教育之中。
調查還表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正確的理論和思想引導與學生自主探討和獨立思考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把外部的社會規(guī)則和要求內化為心理和思想品質。既不能把教育變成說教,不能扳著面教訓人,也不能放任自流。學生的自主思考需要正確的引導,而有效的引導必須借助學生的自主思考。
調查還表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國家、社會命運與個人理想教育結合起來,要把社會問題的分析與每個人的發(fā)展前景聯(lián)系起來,使他們感受到祖國命運與個人前途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2.文件依據。
為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學生成長需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標準研制組認真學習領會中央一系列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文件,在研制過程中特別注意學習和領會黨的十六大文件的精神實質。我們主要的文件根據有:中共中央印發(fā)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國務院印發(fā)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教育部印發(fā)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我們在領會這些文件的精神基礎上,根據對各種現(xiàn)實情況的分析,制定了本課程標準(實驗稿)。
在研制過程中,標準組尤其注意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觀點貫穿到標準的理念和內容之中。可以說,標準通篇都充分滲透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有關內容。
三、國外相關課程比較研究。
對國外的相關課程標準的分析,是我們這次課程改革中建構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重要基礎??偨Y各國在思想品德課程設置內容方面的特點,以開放的胸襟,批判的眼光加以審視,對于我們科學地借鑒其經驗教訓,建構全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會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國外一般不使用思想品德課與思想政治課的名稱,但與之相關的內容卻往往包括在《社會》(socialstudies)的法律、公民、道德倫理等課程之中。為了便于闡述,以下我們將從兩個層面對上述問題加以梳理:(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二)主要發(fā)達國家;(三)前蘇聯(lián)和新加坡。
(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199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召開了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大會的中心內容是“為和平、人權和民主的教育”,即通過教育促進和平、人權和民主的文化。經過討論,大會提出了“和平文化”的理念和培養(yǎng)“世界公民”的目標。
“和平文化”理念體現(xiàn)并依據以下各點的一整套倫理價值、美學價值、風俗習慣、對他人的態(tài)度、行為和生活方式:(1)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2)擯除暴力;(3)承認男女權利平等;(4)熱愛民主、自由、正義、團結、寬容、接受民族間和國家間、種族、宗教、文化、社會群體之間及個人之間的差異和諒解的原則??傊推轿幕且环N廣泛的、多層面的概念,它意味著要有各種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信仰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神,和平文化是信念的集合體,是一種道德,一種個人與集體的精神狀態(tài),是一種為人處世和做出反應的方式。
為了培養(yǎng)世界公民,教科文組織強調各國的公民教育應該側重于以下幾點:(1)培養(yǎng)和平、人權和民主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所依賴的價值觀念;(2)不能再只是強調認知學習,還要強調情感和行為學習;(3)學做世界公民,是以把共同的價值觀念和知識應用于實踐為基礎的。可見,一個國家并不僅僅是一個擁有個人權利的公民的團體,它還組成了一種共享的命運,一種首先在學校中建立的理想:年輕人在這里通過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學會共存和相互尊重,從而為和平文化的發(fā)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此外,1989年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學會關心”(learningtocare)的教育主題,又提出了“學會共處”(learningtolivetogether)的教育主題。這些教育主題和上述教育思想實質上指出了世界公民的內涵所在。
進而言之,以上關于世界公民的理想是與1992年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提出的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戰(zhàn)略和新觀念一脈相承的。即,人類應該變革現(xiàn)有的生活和消費方式,與自然重修舊好,建立“全球伙伴關系”――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人類之間和平共處?;诖?,在此次大會上通過的《21世紀議程(agenda21)》明確指出:應該確立面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之方向。(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使命》,第78―87頁)它表明,德育或公民學教育在培養(yǎng)世界公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大有作為。
由此可見,人們已經在全球范圍內認識到:教育在人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尤其如此。也就是說,它能夠增進個人之間及種族、社會、文化、宗教群體和主權國家之間的理解、團結和寬容,能夠促進對人權的尊重和積極承擔維護這類權利,并有助于建設一種和平與民主之文化的知識、價值觀、態(tài)度和技能等。對于公民教育的這一最新國際發(fā)展趨勢,我們應該自覺地加以捕捉并充實、反映到我們自己的課程設計理念之中。
(二)主要發(fā)達國家思想品德的情況。
1.美國。
美國各州具有較大的自主權,沒有統(tǒng)一的德育課程標準,也沒有統(tǒng)一的德育內容,各州往往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靈活的教學,許多學校甚至根本就沒有設置直接的德育課程。但這絲毫不意味著美國對德育的忽視,相反,美國的德育不但始終沒有被放松,而且有逐漸加強的趨勢。這一點在前任總統(tǒng)克林頓和現(xiàn)任總統(tǒng)布什的施政綱要和多次演講中都可以得到證明。
為了在美國這個“大熔爐”中塑造具有凝聚力的“美利堅精神”,美國的一些州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編制品德教育課程并進行試點,到1990年,美國大部分公立中小學都開設了該課程,目的在于:(1)提高學生的自尊心;(2)加強學生的自律與自我修養(yǎng);(3)提高學生進行決策解決問題的技能;(4)向學生傳授積極態(tài)度和價值觀??梢哉f,培養(yǎng)負責任、可信賴的國民,培養(yǎng)全體國民的美國精神是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務。
美國品德教育課程從幼兒園到九年級分為幼兒園、小學、中學三部分。其中,相對于小學,中學品德教育課程份量增多,內容也較深,每個星期有三、四節(jié)不等,教學形式也更多樣化,并有講授和實習,編制的課程特別針對青春期到來時心理萌動特點,教學生學會如何分析問題,如何自我做出負責任的決策。強調的價值觀與小學相同――即誠實、勇敢、信念、公正、寬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論自由、選擇自由、經濟保障、公民權利與義務、個人尊嚴、時間分配和個人才能發(fā)揮等――但水平卻有重大差別,并把它們分為社會學習、健康生活和職業(yè)教育三個單元。內容包括:煙酒、吸毒的危害,認識承擔責任對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了解強有力領導人的優(yōu)良特征,認識時間管理與目標實現(xiàn)的關系,影響個人名譽的因素,認識消費與生產對經濟保障的關系,履行公民選舉、陪審及義務責任等。
此外,在美國的一些中學中還設有公民學教育。公民學教育課程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逐漸得到普及,其目的有:(1)了解國家政體的基本內容和準則,如國家憲法、行政權力機構、多元文化政體及功能、總統(tǒng)競選及國家決策程序等;(2)培養(yǎng)參與意識和了解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學校經常組織各種社會活動,如旁聽判決大會、政府咨詢會、模擬競選總統(tǒng)講演及聯(lián)合國大會,并讓學生扮演不同代表團發(fā)言等;(3)培養(yǎng)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自律、守信、誠實、自愛、利己不損人等被列為重要品德。
一些美國中學的生活指導課程也頗有特色,值得注意。生活指導包括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導,也包括精神心理指導和道德問題指導的結合,它倡導培養(yǎng)“完整的人”。生活指導有四個特征:(1)以個人為指導對象;(2)以增強自我指示能力為目的;(3)給予內在激發(fā)性的援助;(4)以廣泛的生活為指導領域。通過這種覆蓋面較廣的生活指導課,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能力。
由此可見,盡管美國沒有專門的思想品德課與思想政治課,但上述課程卻在實質上起到了思想品德課與思想政治課的作用,它們在塑造美國國民的“美利堅精神”方面的確功不可沒。
2.英國。
20世紀60年代后期,英國在學校德育方面實施改革,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組織了兩個道德研究機構。一個是由威爾遜(johnwilson)領導的“法明頓信任研究機構”,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論,試圖尋找一種普遍、中性的、相對穩(wěn)定的道德判斷準則,創(chuàng)建一種德育新框架,倡導專門的德育課程。他們根據自己的強調道德思維的課程理念設計出了德育教材《道德第一步》(firststepsinmorality)和《道德第二步》(secondstepsinmorality)。另外一個機構是由麥克菲爾(petermcphail)負責的“課程發(fā)展課題組”,主要研究中學(13―16歲)德育課程,劍橋大學負責研究8―13歲小學生的德育課程計劃。經過努力,“課程發(fā)展課題組”編寫出了一套以“體諒”為核心教育理念的道德教育課程:供中學使用的《生命線》(lifeline,1972年)和供小學使用的《起始線》(startline,1978年)。
英國盡管沒有統(tǒng)一的德育目標,但處處把培養(yǎng)具有“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的紳士作為德育的出發(fā)點。在英國政府規(guī)定的普通學校8條基本目的中,就有4條談到德育:“(2)使兒童理解道德的價值,尊重不同的種族、宗教和觀點;(3)幫助兒童了解現(xiàn)實世界,了解國家間相互依賴的關系……(5)使兒童了解國家如何確立并保持人們的生活標準以及經濟在這方面所起的作用;(7)使兒童認識人類在科學、藝術、宗教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他們?yōu)楂@得更多的社會公正所做的探索?!笨梢哉f,中學德育是培養(yǎng)英國社會所需要的現(xiàn)代紳士的重要手段。
英國學校德育的內容主要有三類:一是宗教教義;二是有關歷史、語文、地理、外語等社會學科;三是道德教育教材,這是20世紀70年代才出現(xiàn)的專門德育教材,它以現(xiàn)實生活為題材,刻意使學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學會同眾人一起共同生活。
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在編制國家課程標準時,注意社會與教育之間的互動和知識整合,精神關照(pastoralcare)、個人與社會教育(person-socialeducation)等綜合性課程開始流行,與專門的德育課程形成了相互支持和補充的關系,也構成了當代英國德育的新景觀。
3.法國。
法國一直非常重視公民道德教育課。1984年,法國再次強調要加強學校德育,以“人權”為核心,遵循“1789年公民人權宣言”和“1948年的普通人權宣言”,突出公民權利,使公民享有自由、集會、結社權、表達權和勞動權,要求從小學生,甚至從育兒學校就開始開設有關民主和權利的啟蒙思想,同時還強調進行人格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法國人”精神。
法國公民道德教育課的目標是使學生“形成生活的主體”,使學生產生一種把學??闯墒且粋€“生活共同體”的意識,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培養(yǎng)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換言之,使每個人獲得自由和負有責任,使每個公民都成為有教養(yǎng)的社會公民是法國德育的目標。它包含以下三個方面:個人道德教育,國家和社會公民教育,國際公民教育。
法國德育以獨立的公民道德教育課為主,其他各科也承擔相應的德育任務。法國中學為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公民課內容是小學基礎上的擴大和深化,整體上分為三個階段。如在道德情操上的教學指導為:學習古今偉人業(yè)績并體現(xiàn)出有關人的優(yōu)秀品德;閱讀分析體驗道德情感,意識到人的潛力可以達到的高度和道德在其間的重要作用;思考各學科的道德意義,縱覽包括希臘、基督和法國文化、猶太先知和東方智慧在內的人類價值,體會人生的深刻意義。
4.日本。
日本于1958年開設德育課,此后進行了多次改革。1984年成立的臨時教育審議會,在3年中相繼提出了兩大德育改革目標:(1)認為日本德育“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劃一性、僵死性、封閉性等弊端,樹立尊重個人、尊重個性、自由、紀律、自我責任或意識――也就是確立重視個性的原則”;(2)把德育放在首位,改“智、德、體”為“德、智、體”,并實行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戰(zhàn)略。1990年日本又根據形勢的發(fā)展,重新頒布了中小學德育指導綱要,強調德育應有助于培養(yǎng)建設和發(fā)展民主社會和國家的人,能夠為實現(xiàn)和平的國際社會做出貢獻的人,能夠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并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這里的要點一是培養(yǎng)人的尊嚴,二是培養(yǎng)日本人,其實質在于培養(yǎng)懂得廉恥、服從國家意識的有健全人格的個體,并使全體日本人樹立起民族意識。
日本學校除了開設道德課之外,還有社會科,其中初中階段講授日本和世界地理、日本史、公民(民主主義與現(xiàn)代生活、國民生活的提高與經濟、日本政治與國際社會);高中階段講授現(xiàn)代社會、日本史、世界史、地理、倫理、政治經濟、家庭技術等。此外還設有許多社會實踐課程、生活指導課和勞動課等。
日本初中德育的主要內容為:(1)關于對自己的態(tài)度;(2)關于與他人的關系;(3)關于與自然及崇高的事物的關系;(4)關于與集體和社會的關系。這些要目都有十分具體的要求。
概括起來,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德育的共同目標都是培養(yǎng)能夠承擔責任、符合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和個人生活需要的合格公民,注重人本身的現(xiàn)代化素養(yǎng)。就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共同點來說,主要包括:(1)注重價值觀教育,以此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世界觀;(2)課程編制注重科學性,注意從學生品德發(fā)展和生活實際安排課程;(3)注意德育課程的特點,強調對于情感、態(tài)度、技能環(huán)節(jié)的影響,強調學生的道德判斷、選擇水平的提高;(4)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德育的生活化和德育的人性化。當然,各國德育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美國的平民化,英國的宗教色彩,法國對于人權教育的側重,日本對于個性的強調以及對于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結合等。可以說,德育或公民課正在日益受到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的高度重視。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西方德育或公民學教育存在的嚴重問題:(1)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西方德育或公民學教育具有強烈的資本主義色彩和霸權主義色彩;(2)對個人主義的過分強調,已經導致了一系列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和個人問題,而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又使它無法克服這一缺陷,其教訓值得我們記??;(3)課程指導思想上的價值相對主義使得德育或公民學教育淪于一種混亂、無序、本末倒置的狀態(tài),它們的功效也就無法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以上種種是我們在課程建設時必須加以警惕并進行自覺防范的。
(三)前蘇聯(lián)和新加坡相關課程的情況。
1.前蘇聯(lián)。
前蘇聯(lián)一向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為了使社會主義學校成為列寧所說的“培養(yǎng)人格的工具”,前蘇聯(lián)不僅開設了專門的德育課程,而且在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都貫穿了這一主旨。
1984年蘇聯(lián)發(fā)布的《改革普通教育學校和職業(yè)學校的基本方針》明確指出:“黨力求做到使我們培養(yǎng)的人,不只是一定熟練的知識持有者,他首先應該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公民,一個積極的共產主義建設者。他不僅具有共產主義建設者所具有的思想信念、道德和志趣,而且具有高水平的勞動技能和品行修養(yǎng)?!薄斗结槨返?0條規(guī)定:“授予年輕一代以深刻而牢固的科學基礎知識,培養(yǎng)他們把這些知識運用于實踐的技能和技巧,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是蘇聯(lián)學校最重要的、堅定不移的任務?!倍?988年頒布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又指出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即“自我教育應該成為每一個人的內在需要和日常的事情,成為蘇聯(lián)的生活方式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前蘇聯(lián)20世紀80年代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民主化”、“人道化”的思想。第一,學校“民主化”是社會民主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所謂“民主化”,主要是指:(1)學校要從部門的、本位主義的利益和需要轉而面向社會的和個性的利益和需要;(2)在學校模式,教學的內容、形式和方法方面,克服無視個性、單調一致的狀態(tài),使之展現(xiàn)無限的多樣性;(3)解放教育關系,從根本上擺脫服從、對立的體制,轉入合作的關系;(4)學校要有開放性,調動社會力量,把社會因素納入學校的發(fā)展機制。第二,“人道化”是教育新思維的關鍵。它的主要內涵包括:學校要面向兒童,尊重兒童的個性和尊嚴,信任兒童;為挖掘和發(fā)展兒童的能力,為學生的自我確立,創(chuàng)造最大限度的有利條件;學校教育工作的方向不僅是培養(yǎng)兒童準備參加未來的生活,而是要保障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在今天就過著充實而有價值的生活;把集體性因素和個人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堅信“每一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所有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第三,倡導教育內容的“人文化”。揭示人文學科的精神內容和人性的實質。第四,突出課程教材的“彈性化”。蘇聯(lián)國家教委認識到,“權力主義的學校制度和教養(yǎng)內容、形式和方法的教學中心主義”,“剝奪了學生發(fā)展的實際可能性”,在“客觀上損害了整個民族的智力根源”。因此,必須要打破“單一思想”、“單一模式”。
總之,圍繞著前蘇聯(lián)教育的基本目標――即“社會主義思想性,高度的科學水平,尊重社會主義法制,作好勞動的準備”,前蘇聯(lián)德育在道德知識的灌輸、共產主義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但前蘇聯(lián)德育也的確存在著許多不足,一方面,這種德育形式主義、教條主義嚴重,學生在接受起來有較大地抵觸情緒和逆反心態(tài),這勢必影響到德育效果的發(fā)揮和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由于前蘇聯(lián)共產黨長期以來一直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既有成績,固步自封,不思進取與改革,從而積累了大量的社會問題。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這些歷史遺留問題隨著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放松、陣地意識的淡薄,致使社會主義改革變成了改向,這種局面不僅影響了德育的效果,而且直接構成了人們的思想混亂、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以上深刻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吸取。
3.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新興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國家。長期的殖民經歷、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元文化的歷史背景,使新加坡成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這些特點也使得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獨具特色。
新加坡的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西方價值觀不斷滲入的過程。這一過程使人們一方面認識到,西方科學技術所體現(xiàn)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對知識及其在生產中應用的不懈追求等價值觀念是值得學習的,另一方面,對于西方社會那種純粹的個人主義行為模式、極端享樂主義以及精神空虛等則必須擯棄。新加坡所要做的正是把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優(yōu)點結合起來,從可接受的西方價值中吸取精華,同時復興并加強那些可以賦予生活以意義和目的的東方價值。以上正是新加坡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所面臨的任務,即它們應該在灌輸共同的忠誠于國家的價值觀念、塑造國家精神氣質及形成較強的社會凝聚力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對此,前總理李光耀在1979年對“教育應達到的目標”中有明確的指示:教育一個兒童使他發(fā)揮出所有的潛能從而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人和一個有用的公民,他應當被正當?shù)牡赖掠^念所指引,能夠按照文明的方式生活、工作、競爭和合作。也就是說,“東方和西方最優(yōu)秀的品質必須融合成新加坡人的優(yōu)秀品質,儒家倫理、馬來傳統(tǒng)和印度民族的精神氣質必須同科學探究懷疑論的方法及探求真理公開辯論的方法相結合。”為了實現(xiàn)這一點,1979年的《道德教育報告書》第一次明確規(guī)定把道德教育正式作為一門課程在學校中開設。該報告指出道德教育應該兼顧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方面,同時還列舉了應向年輕人傳遞的一系列價值“孝敬仁慈、尊敬老人、公民責任感、愛國心、寬容心”等。目前,以下價值觀被看作具有深遠意義:社會為先;家庭為根;求同存異、協(xié)商共處;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圍繞著上述目標,新加坡的德育課程和公民教育課程也很有特色。比如,融公民意識和歷史地理于一體的《生活教育》課程,對學生既進行社會教育,又進行道德教育。而1988年開始研制、1992年在中小學正式使用的《好公民》教材則強調了東方道德教育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成為新加坡公民教育的一個新的轉折點。此外,《儒家倫理》課程也值得注意:這一課程分別講授儒學大師的修身與生活,五倫,內圣外王,以及仁、智、勇、義、禮、信、中庸的等道理。近幾年來,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具有新加坡特色的現(xiàn)代公民,新加坡的德育課程和公民教育課程又有所深化。
總之,新加坡中學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倡導三位一體――國家、社會、個人三者利益兼顧的德育方針,它以儒家倫理價值追求為基本精神,強調正直、忠誠、誠實、信任、同情心和責任感這些人類的核心價值,同時吸取西方的科學精神和其它民族的精神氣質,形成了一種視野開闊、立足國情、求同存異、強調特色的總體特征??梢哉f,政府的重視,強調德育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做出積極的反應,廣闊的視野、開放的思維方式,以及強烈的危機意識和審慎的態(tài)度,以上種種都使得新加坡的學校德育和公民教育成績斐然。當然,新加坡的德育和公民教育也有其不足,比如對學生的主動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不夠,對公民的參與意識重視不夠,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新加坡的民主化進程。但毫無疑問,新加坡的德育教育的經驗對于我國來說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wenmizhishi/200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