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的閱讀可以拓寬我們的寫作視野,并培養(yǎng)我們對于各類寫作形式的敏感性。請大家閱讀以下范文范本,從中學習和借鑒其中的寫作技巧和方法。
“噸的認識”是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
在學習“噸”這個質量單位前,學生已經對克和千克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了1千克=1000克。測量較輕物體的質量常用克作單位,而一般的物體可以用千克作單位。這樣一來學生就知道了測量較重的物體或者是大型物體時常用噸作單位。但是“噸”到底有多重呢?學生沒有直觀的認識。也不可能像認識克和千克那樣讓學生親自體驗。所以,對于噸這個質量單位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本節(jié)課中,為了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我主要通過一個學生(班上最胖)的體重是40千克,25位學生才1噸;老師體重70千克,約15個才1噸;兩頭牛的體重也大約是1噸……讓學生在對比的數字中充分感受1噸之大。
整節(jié)課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分析、推理、估計、想象,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以具體的實物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確實感受到“1噸”是很重、很大、很多的。同時,在教學中讓噸的單位換算融入在“師生和動物體重”的估計與轉換之中。使學生在主動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煉,情感得到體驗,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yǎng)。
雖然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但在教學時還是發(fā)現了一些問題:
1、學生的計算能力較差,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比較難算。
2、是否有更好、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
3、“噸”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雖然舉出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但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愛因斯坦說:“發(fā)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也會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藝,多向其他老師學習,及時記錄自己的得失并加以改進,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和趣味性,讓更多的學生愛上數學課。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過“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再認識分數的完整意義。因此“分數的再認識”不是初步認識整體“1”,而是對整體“1”的再認識,是在學生已經懂得整體“1”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由許多物體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是學生對整體“1”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深刻,所以本節(ji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操作活動,感受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體驗到同樣拿出整體“1”的幾分之幾,但是由于整體“1”不同,拿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另外,還讓學生根據整體“1”的幾分之幾所對應的數量,描述出整體“1”的大小。
1、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拿粉筆”、“比一比”、“畫一畫”等多個情境,激發(fā)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感受分數對應的整體“1”不同,分數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體數量也就不一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數學問題。
2、注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己發(fā)現問題、自己討論解決問題。如在“拿粉筆”的活動中,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出問題,然后再組織學生討論解決,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充分合作開拓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節(jié)課,大多數的學生能提出問題,積極主動地參加討論問題,爭先恐后地搶答問題。
然而也有一些問題是值得我繼續(xù)思考的:分數的再認識,再認識的內容有兩點: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2、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思考二:我們如何對學生進行評價:他是否進到那一步了,是否真正體會到了。評價標準是什么?僅僅是那幾道題?教學過程中,拿粉筆環(huán)節(jié)進行的很順暢,幾乎異口同聲說出“因為總枝數不同,它們的1/2當然不同”。是不是這樣就算是體會了呢?特別在上了第二課時帶分數、假分數后我發(fā)現有大部分學生其實并沒有真正體會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其實分數的再認識是第二課時學帶分數假分數的鋪墊。學生只有充分理解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后才會理解例如四分之九這些假分數,否則學生用三年級學的分數的知識來理解這些假分數是想不通的。才會理解整體看的不同,(即單位”1”不同)可能寫出的分數就不同.
xx年12月6日,在我區(qū)實驗小學我又聽了一節(jié)三年級的數學課《分數的認識》,由上海明強二小的顧彩虹老師執(zhí)教。在此之前,我們已經聽了三節(jié)風格不同的《分數的認識》了。此次再聽,全沒有老生常談的感覺,倒有耳目一新,如沐春風的感覺,學生們也沉浸在分數的認識中,不知不覺度過了愉快的40分鐘,還意猶未盡的樣子。當時不禁感嘆:上海的老師真厲害啊!下午又聽了顧老師的成長經歷報告,更是油然而生敬意。顧老師能有今日之功力,絕不是靠幾場作秀的公開課、觀摩課包裝起來的,而是由十多年的無數次的“直面問題”、“直言不諱”逼出來的,(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了。)更是緣于她十多年來對教學研究的熱愛和探索。
當我提起筆寫這些文字的時候,這節(jié)課已上過好幾天了,然而顧老師的課在腦海里的印跡卻還那么清晰,再次翻開聽課筆記,仔細回味,我有以下幾點粗淺的體會,與同仁們共享。
蘇教版教材,以“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塊蛋糕的”為例來教學,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而教學其他幾分之一,從而達到初步認識分數的教學目標,其實質就是要強調從“平均分”中產生分數,并讓學生體會“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顧老師在課的開始,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一個物體或圖形被分割的種種情況,有平均分的,有不平均分的,有平均分成2份的,有平均分成3份的,還有平均分成4份的,這些圖案或圖形是混亂的無序的。然后由學生通過比一比、理一理、分一分,逐步整理成有結構的學習材料,并讓學生嘗試用一句話來描述這類分割情形的特征,學生逐漸剝離出“平均分”、“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4份”等數學本質來。接著顧老師就在這有結構的材料背景下,展開了認識、、,甚至是幾分之一的教學。
我覺得顧老師的教學設計,完全符合蘇教版三年級教材對分數的釋義,她吃透了教材;而且,顧老師這樣來教、、,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對分數的表象認識,因為學生學到的,一開始就是一類,學生眼里一下子可看到好幾個外表不同的本質又相同的,這是對教材的突破,是創(chuàng)造。
顧老師指著“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2份”的一類圖案問:這半個、這半個,你知道用什么數來表示嗎?生踴躍回答:0.5,50%。出來的多么自然,多么輕松??!連50%都出來了。顧老師當然要好好表揚小朋友們了,小朋友們學習積極性當然就更高了,接下來讓同桌說一說“這一類有什么共同特征?每一部分用哪個新的分數來表示?”時,當然就效果奇好了。
這一片段告訴我們:顧老師找準了學生認知的真實起點。三年級學生在生活中、在閱讀中一定已經接觸過0.5、50%之類的數了,而且對0.5、50%之類的數應該有了朦朦朧朧的認識了,在這里,顧老師給學生找到了一座合適的橋梁,使學生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地滑向未知領域,老師要做的事,是讓學生把模糊認識清晰化、準確化、數學化,這種建立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認知活動,應該是最高效的,并且是愉悅的。事實證明如此。
這節(jié)課已經過去好幾天了,在我腦海里越來越清晰起來的,是顧老師在課堂上嗖溜嗖溜的身影。她像一支忙碌的斑鳩,一會兒溜到這一組,一會兒溜到那一組,腳步很快,沒有聲音(個子不高,沒穿高跟鞋)??吹贸觯櫪蠋熋Φ煤?,她關注到每一小組,每一名學生;更看得出,顧老師的動作,不是做給人看的,這是她的熟練的習慣動作,她真的是從孩子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來上這節(jié)課的。她腳步匆匆,她在趕自己,沒有趕學生。課后評議時,顧老師告訴我們,她這節(jié)課是設有保底目標的,40分鐘內,她只完成了保底目標,還有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沒有來得及展開。她的爽快真誠打動了大家。課堂教學研究需要真功夫,需要直面問題,需要直言不諱,顧彩虹老師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
顧老師這節(jié)課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還需我們靜靜地思考,慢慢回味。
在這節(jié)課中,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感受較好:
一、這一節(jié)課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引入新知較恰當,切合實際。教師用4分鐘回顧提高后,教師用教學用的三角板提出要學生舉起看起來與老師的這塊相似的一塊學生用三角板。
接著讓學生通過猜測、變量、計算和比較得出兩塊三角板相似的結論。這樣引入能很好的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的樂趣,從而能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二、這節(jié)課多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操作、自主活動的機會。不論是回顧舊知,還是探究新知,都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比如畫一畫、量一量、算一算這些設計都能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的新理念。
三、教師在這節(jié)課中,通過設計問題和啟發(fā)、引導,讓學生悟出學習方法和途徑,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比例對特殊三角形,教師提出這兩個三角形有什么關系?理由是什么?對任意兩個三角形,老師請學生量一量、算一算,結果都是由學生自己操作、判斷得出。體現了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
這節(jié)課感到遺憾的是有些學生操作計算速度慢,沒有時間等待他們探索出給論。這樣他們對這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理解不透徹,不能更好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節(jié)課中,讓學生獲得“倍”概念的直觀體驗,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系,讓學生獲得“倍”概念的直觀體驗,從而建立倍的概念。
1、對“倍”概念的理解扎實。
數學思考和數學表達同樣重要。在組內老師的幫助下,我更注重學生對“倍”概念的理解和表述。這節(jié)課知識點不難,難在表達上,于是我從例題開始,給學生建立一個清晰的表達方式:“草莓是1個2,蘋果有3個2,所以蘋果是草莓的3倍”,讓學生在多次復述中理解“倍”的概念,建立“倍”與“幾個幾”之間的關系,同時會表達“倍數關系”。再通過2個草莓和10個桔子比,追問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在多次表述中強化了這一點,并抽象出10里面有5個2,10是2的5倍。所以整節(jié)課下來,學生的表述非常清晰明了,突破了本課的重點。
2、練習題設計層次性強。
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過關練習。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練習題設計由易到難、由扶到放,體現出了練習的坡度。學生在過關練習中,興趣高漲,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樂趣。
教學真的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雖然在課前我對講授的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成進行了預設,但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有以下幾點完成得不好:
1、沒有備好學生。
我在課前沒有做好學生的知識前測,設定的教學起點與學生的知識生長點不符,其實學生對“倍”的認識遠沒有我想得那么陌生,我還是把學生看成是一張“白紙”了,在教學過程中,我的教學不能緊緊跟著學生走,而是讓學生依存著我的教學設計去生成。
2、語言不夠嚴謹。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只有教師準確、精煉的言語示范,學生才能夠對問題進行準確的描述。本節(jié)課中,個別環(huán)節(jié)我的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以至于學生回答問題不清晰。
經過這次的課我感受到要上好一節(jié)課,課前備好課尤為重要,還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仔細揣摩,鍛煉自己對課堂生成處理的能力。與此同時,我相信通過不斷的反思與改進,我的課堂會更有趣、更高效,以期達到“教而無痕,學而有得”的境界!
文檔為doc格式。
。
1:首先是復習正比例函數的有關知識,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函數知識,為接下去學習反比例函數作好鋪墊,其次給出了三個實際情景要求列出函數關系式,通過歸納總結這些函數都是反比例函數,以及反比例函數的幾種形式,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又通過列表格的方法對反比例函數和正比例函數進行類比,鞏固反比例函數知識。通過做一做的三個練習進一步鞏固新知,但到這里用時接近25分鐘,時間分配上沒有很好把握為接下去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埋下伏筆。
接下去是要進行例1的教學,先進行的是杠桿定理的背景知識的介紹,在學生練習紙上讓學生自己來獨立完成三個問題,然后有學生回答,當進行到第二時,時間已經不夠了,很倉促進行了小節(jié)。
這節(jié)課在設計過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學生的想法,在備課過程中,沒有備好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課堂,這方面做的很不夠,有些問題的處理方式不是恰到好處,思考問題的時間不是很充分;還有的學生課堂表現不活躍,這也說明老師沒有調動起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課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體現的不是很好,,肢體語言也不夠豐富,鼓勵的話顯得很單一,而且投影片上在新課導入的時候還出現了差錯,總之,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以上存在的問題。
綜觀整堂課,嚴謹親切有余,但活潑激情不足,顯得平鋪直敘的感覺,缺少高潮和亮點;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嚴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進行改善!
經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讓自己收獲不少,反思更多。教學之路是每天每節(jié)課點點滴滴的積累,這條路的成功秘訣只有一個:踏實!對于我,任重而道遠,我將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讓我教的每一個孩子更加優(yōu)秀。
2:上完此節(jié)課后,我回憶著這節(jié)課的段段細節(jié),不斷思索著這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與不足之處,希望能使自己在這節(jié)課中獲得更大的收獲。
3:《反比例函數》第一節(jié)課講完后的反思,本節(jié)課學生表現積極踴躍有活力,效率比較高。但是做為新老師也有不足之處,主要是概念講解過于簡單忽略了形成過程,例題設置過于機械化梯度和深度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上要注意不能靠以往的經驗來講課,一定要精心設置,進一步探索和挖掘教材和考點,使得每一節(jié)課有價值而非浮于表面。
聯系半個餅的分法,讓學生直觀感知二分之一的產生。出示課件(分餅的過程)。
師邊演示邊說:把一張餅平均分成2份,這一份就是它的1/2。另一份呢?
生:另一半也是這張餅的1/2。
師:誰的1/2?
生:這張餅的1/2。
師:誰能完整的說一說,我們是怎樣得到1/2的?
生:把一個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這張餅的1/2(4名學生說)。
同位互相說一遍。
(2)介紹1/2的讀寫法。
師:二分之一怎樣寫呢,先畫一條短粗的線,用來表示平均分,下面寫2,上面寫1,讀作二分之一。
(3)解釋判斷。
出示課件(不平均分的餅)。
師:如果把這個餅這樣平均分成2份,它其中的一份還能用1/2表示嗎?為什么?(指名學生說)。
教師小結:對,只有把這個餅平均分成2份,它的每一份才能用1/2表示。
(4)操作體驗,深化認識。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展示學生的作品并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得到這個圖形的1/2的。
生: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這個圖形的1/2。
想一想:這幾個不同的圖形為什么涂色部分都用1/2表示呢?(先找同學說一說,然后師作小結)。
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課的教學重點,又是難點?!氨丁钡母拍畋容^抽象,在教學中沒有給學生“倍”的概念定義,所以低年級學生要建立“倍”這一概念,應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過自己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比較,從而得出兩數之間的數量關系。這節(jié)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由例題開始,通過課件展示兩種蘿卜只數的變化,從而引起倍數關系的變化,讓學生邊看圖邊說,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接著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擺小棒,講數理,做第一層次的練習;第二層次畫圖,教師只畫出第一行的圖形,第二行的圖形讓學生自己定,是第一行的幾倍,通過畫一畫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最后,設計了一個瀏覽動物園的情境,讓學生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使學生既感新鮮又感親切,興趣盎然。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始終抓住把什么當作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
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能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通過說一說、擺一擺、畫一畫等,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從參與學習過程,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擺的圖來說數理,降低了數理表述的難度,落實減負的要求。通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倍”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師從學生喜愛小動物入手,例題出現顏色艷麗的蝴蝶,引起學生的興趣,最后,還創(chuàng)設帶小朋友游動物園的故事情節(jié),通過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動物造型吸引學生,讓學生根據動物圖,用“倍”說一句話,調動了學習興趣,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使他們從熟悉的生活實際中感受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到生活離不開數數學就在我身邊,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作用。反映數學實用性的機會很多,只要教師把握機會,就能讓學生充分體現數學的實用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在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數學知識是一條明線,得到數學教師的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條暗線,容易被教師所忽視。但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比交待知識更重要,因為這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未來發(fā)展服務,讓學生在腦海里留下數學意識,長期下去,學生將終身受用。
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圖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看到擺、畫,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認識乘法》,它是在掌握幾個數連加的知識基礎上引入的,本課需要學生明白乘法的意義。對本課的教學,我做了以下方面的反思:
(1)眼、口、手多種感官并用,加深學生體會——“幾個幾”代表的含義。
由課本的情景圖,觀察圖,提出問題:兔有多少只?如何列式計算,這是個重點,再次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兔排列的特點,小兔是兩只兩只排列,適時問:看到了幾個兩只?那么要求兔一共有多少只怎么列式?列出連加的算式2+2+2=6(只)。學生會對對幾個相同數連加有初步的感性認識。通過觀察有了初步的認識,再讓學生動手操作畫片,將剛剛形成的感性認識加工成表象,在親自操作中體驗幾個幾,我的要求是用畫片擺一擺,一堆擺2個,擺3堆;然后我又加上一個條件,將畫片排排好,變成一排3個,共兩排,引導學生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觀察花片,發(fā)現是2個3,列式求數量,這樣在對比中進一步理解幾個幾的實際含義。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在學習中,通過眼睛看,用嘴巴說,用手寫,等多種感官并用,可以充分集中注意力,加深對“幾個幾”含義的體驗和感知。
(2)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感受到學習乘法的必要性。
對于學習知識,當知道為什么要學,人們會主動去學。這樣學習效率便會提高。為什么要學習乘法?我覺得一定要使學生明白。首先,在例二的教學中學生需要知道:幾個相同的數相加用乘法書寫簡便。因而,教學時我創(chuàng)設對比情境,讓學生寫出“3個2相加”到“5個2”,再到“100個2”,一開始學生覺得很簡單,3個2,5個2,都沒有問題,但到了100個2,問題便出現了。“太煩了!”“太多了!”“寫到什么時候!”學生紛紛疑問。此時我恰到好處的引入乘法,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和寫的過程中體會到求幾個幾是多少,用乘法寫算式比較簡便。其次,通過思考用加法算和乘法算的結果是一樣的,它們求的都是總數,讓學生明白乘法和加法的聯系。
(3)注重應用——在應用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
有效的數學教學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所以在學生認識乘法之后,我注重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用乘法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孩子們說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例如一個孩子提出一個問題,一支毛筆2元,買4支毛筆多少錢?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乘法意識潛移默化的得到培養(yǎng)。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分數的開始,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第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它為我們今后學習小數的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下面我就結合本節(jié)課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收獲與不足: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睆恼麛档椒謹?,對學生來說是認知上的突破。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臺階,本節(jié)課一開始借助主題圖創(chuàng)設既豐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分食物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一個月餅平均分的結果不能用整數表示時,激發(fā)學生認知沖突,從而讓學生在熟悉的平均分情境中體會到分數的產生源于生活實際,初步感悟分數的含義。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建構,而動手操作對學生的建構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活動中感知、體驗、深化認識、理解分數幾分之一的含義。
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感悟,使學生對分數的理解,能建立在對直觀形象的感知上。因此,我采用了“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折出正方形紙的并涂色”、“看到圖片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等形式的練習,就是要在學生的頭腦中把抽象的分數與具體的圖形有機地聯系起來,將“數”與“形”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
教學中對學生語言的訓練不到位,部分學生還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出幾分之一的意義,應鼓勵學生多說,在說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噸”在學生的頭腦中是一個抽象的計量單位,如何讓學生對“噸”又一個具體清晰的認識?本課做了兩點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認識“噸”。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的數學是鮮活的,生動的。本課運用了大量的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創(chuàng)設了生動的生活背景,讓學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噸”,認識“噸”,運用“噸”,不僅深刻地建立了1噸的觀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讓學生在直接與間接的體驗中想象“噸”。
“噸”是一個用來計量重量的單位,必須以體驗為基礎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課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對常見物品重量的經驗,另一方面,安排學生在課堂上對25千克的重量進行現場體驗,以獲取豐富的直接感受。在這些感受的支撐下,再借助想象與推理,學生理解1噸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較輕松而深刻了。而且,因體驗的存在,也使課堂顯的生動而富有張力。
上課前對我們班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行了了解,發(fā)現我們班孩子不會2個2個或3個3個地數,所以在上課前進行了一番訓練,于是在課堂中學生可以較快地數出幾個幾相加,還增加了一個師生對口令的游戲環(huán)節(jié),教師說幾個幾相加,學生說幾乘幾,使課堂變得活躍起來?!皫讉€幾相加”是認識和學習乘法的生長點,我通過引導學生在圖上數一數,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等數學活動,加強學生對“幾個幾相加”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幾個相同加數連加的含義,為學習乘法做好鋪墊。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計算,我讓學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較中進行感受和獲得,同時形成對乘法比較全面的理解,練習反饋的提問,有效地讓學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首先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我是讓學生看圖然后問知道了什么,這樣的效果就是學生回答的一知半解的,現在想這樣的文字的解決問題,應該先讓學生讀題,只有讀懂了題的意思學生才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后面的表格上,我將重點弄錯了,認為這節(jié)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知道解決問題要有序,課后與大家討論才知道,解決問題就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知道問題解決的方法。
還有在討論的環(huán)節(jié)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如果開始就進行討論,這樣后進生就有偷懶的嫌疑,就不能達到每個人都參與到課堂之中,久而久之,好學生越來越好,后進生越來越落后。差距就會越來越大。甚至還會有一些同學就會對數學失去學習的興趣。第二個班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注意這些問題,效果明顯要好一些。
教學片段:
感受一噸的重量。
師:我班大胖子小明體重50千克,請幾個同學上來包一下小明。你認為重嗎?
生:很重,不重,抱不起。
師:計算一下,20個像小明重的同學共幾千克?
生:1000千克。
板書:1噸=1000千克。
師:我們三年級按平均每人28千克計算,你估計一下多少個三年級的同學約一噸?
1、有算出全班總重量再加上幾個人的'重量來估算的。
2、有按本組平均體重,再除1000,得出人數36人。
3、有的先算出本組的體重得出了36人。
師:大家估算:“像老師這樣的大人,幾個大人約重1噸?(學生非常機智,教師話音剛落,馬上問?)。
生:老師,你告訴我們,你的體重有多重?
師:我的體重63千克。
生:計算后答:“16人1噸?!?/p>
師:25個像老師這樣的人體重共有幾千克呢?
生:63×25=1575千克。
師:合幾噸幾千克?
生:1575千克=1噸575千克。
教學反思: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學生剛開始體驗50千克體重有幾種態(tài)度,很重,不重,抱不起。為了使學生體驗1噸的重量,繼續(xù)讓他們充分體驗,最后達到共識,50千克夠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課堂是學習的平臺,也是學生展示的平臺,在教學中,學生將課堂變成展示自己風采的舞臺。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
出示下圖:
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5份,這樣的2份、3份、4份分別是()個,用什么分數來表示呢?請同學們打開教科書,填寫書上的例8。
學生填寫,同座議論后,教師引導討論:
學生回答后,教師在圖上表示出。
(2)這樣的3份呢?(生:這樣的3份是3個,就是它的。)要表示,應再畫幾份?如果不畫,有辦法表示“”嗎?(生:空白部分就是這個長方形的。)。
[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
(3)是()個。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wenmizhishi/197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