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對所讀的內(nèi)容進行總結,還可以提升我們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摘錄,希望可以為大家提供一些寫作思路和素材。
“這本書,那滿含著東方氣息的超妙哲理和流利文詞,予我極深的印象?!北南壬鳛樵?jīng)為紀伯倫著作作譯的文學泰斗,也被它深深折服。這篇長僅二十八章的散文詩猶如甘露潤澤了人性世界的每一寸土壤,從出身到死亡,有締結婚姻,也有結交友誼,不僅包含無拘無束的自由,還探討嚴酷無情的法律,涉及享樂而不忘卻痛苦,甚至還關注衣食住行……當然,還要回歸愛這最易忽略卻是最彌足珍貴的上帝恩賜。
在紀伯倫看來,人生有了愛的滋潤才能稱得上完美,而能夠笑對死亡的人才是死而無憾。真正的“施主”出手并不一定大方,卻必然是身處極度困窘之境還能慷慨解囊,人生價值就在于洗去一切耀眼的浮華,而謀求更深刻的內(nèi)涵。
在《先知》里,愛的力量被完美詮釋,不僅是在開篇,在結尾,而是貫穿始終,維系著做人的方方面面,承載著人性的每一寸空間。愛是匯河入海的清泉,是適時降臨的甘露,是暴雨過后的霞光,是絕音妙律的回響。
“愛除了自身別無所予,愛除了自身別無所取,愛不占有,也不被占有。”
“奉獻你的心,但不要讓對方保管?!?/p>
“你有什么不能舍棄的呢?總有一天,你所有的一切將要留于他人。”
“所有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有了愛?!?/p>
……。
《先知》中如絲如縷的做人箴言有如紀伯倫思想天空的陣陣微風,輕曳的是他心中的風鈴,回響的是智者的聲音。
《從你美麗的流域》收了許多寫兒女情長的篇什。
從寫作題材而言,張曉風跟其他女作家沒有任何不同,愛情、親情、友情幾乎就是她的全部。
可是當她起筆運筆,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
《母親的羽衣》開頭描寫的是一個溫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著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接下來,甜蜜中有了感傷,再往下,又有了滄桑--世間每一個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從仙女隱忍為平凡的母親?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仿佛知悉世間所有的秘密。
張曉風寫自己的愛情觀,一蔬一飯一鼎一鑊都是朝朝暮暮的恩情,她說:“愛一個人,原來就只是在冰箱里為他保留一只蘋果,并且等他歸來……”這是作為平凡女子張曉風的愛情,可是她不凡的時候,愛情便是“執(zhí)手處張發(fā)可以為風幟,高歌時何妨傾山雨入盞”的豪邁與“千泉引來千月,萬竅邀來萬風”的莊嚴。
張曉風似乎有一種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總要忍不住翻過來,看看背面,甚至要透過經(jīng)脈紋路去看它們在幾千年前的模樣。
所以她寫給丈夫的情書,寫給兒子的詩篇,明明是寫私人的感受,卻似乎寫盡了人類的共同情感,就連她寫睡袍、圍巾、繡品、油紙傘,也絲毫沒有怡紅快綠的嬌弱之氣。
張曉風始終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氣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
她甚至是有點刻意為之了。
十幾年前龍應臺出版《孩子你慢慢來》時請張曉風寫序,我還記得她說的話。
她說自己年輕時聽到太多對女作家的嘲諷,人們覺得她們只會寫些柴米油鹽、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決心,一旦自己“大筆在握”,堅決不寫那些遭人辱罵的文字。
她真的做到了。
事實上從張曉風的文章里始終讀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嘮叨瑣碎自戀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別說撒嬌作態(tài),即使偶爾忍不住寫寫柴米油鹽丈夫孩子,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
她寫風衣,那風,翻閱過唐宗宋祖,“而你著一襲風衣,走在千古的風里”。
她寫釀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則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時間去醞釀自己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那的傾注。
”這樣的文字比比皆是。
張曉風的文章字里行間有一種江湖俠客的氣度。
我讀張曉風的感受,是仿佛放舟于歲月長河,溯回從之、溯游從之,追隨著一路看來,千回百轉,也被那百年煙波水氣濕了一身。
張曉風喜歡讀古書,將它們視為奪地而出的思想泉脈,她這樣寫自己讀《爾雅》:世界如此簡單壯麗,如此明白曉暢,如此嬰兒似的清清楚楚一覽無遺。
我讀她,亦如此。
讀過很多散文,我最心儀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讀過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時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底蘊,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參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購買了一本《林清玄經(jīng)典散文》,本書是從林清玄這位多產(chǎn)的中國臺灣作家數(shù)百萬字的作品中,遴選出的二十余萬字的散文精華,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厭。過后,許多片段泊在記憶中,不時地熠熠閃光。對這本書,我更是愛不釋手,常置于桌邊案頭,不時拿來欣賞。
林先生的散文,最適合在平靜的夜晚,沖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獨坐在發(fā)出溫和的光的臺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曾經(jīng)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煩亂的時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邊,安撫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平靜下來。這些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著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nèi)ヂ肺渡畹母市?。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啟迪。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xiàn)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蔽以贿@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qū)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于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tài),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于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
林清玄的散文有不同于朱自清的,他的語言相對樸實、通俗易懂。在我的語文課本里,有《桃花心木》這樣一篇文章,也是出自林清玄先生之手,閱讀后會明顯感覺到,他的文章善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林清玄先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他有一雙擅長挖掘與發(fā)現(xiàn)的慧眼,可以從一個細微的現(xiàn)象甚至一個動作,通過奇妙的聯(lián)想,從而得到許多受益匪淺的人生啟迪。
《發(fā)芽的心情》講述的是林清玄先生在武陵農(nóng)場打工的經(jīng)歷。他幫忙采摘秋季成熟的水蜜桃與梨子。一個月后,被采光果實的果樹竟然已經(jīng)在寒風中凋零落盡。農(nóng)場主人告訴林清玄先生,每當一年的冬季,總會有一些果樹像那樣死去,而有的卻能堅持到春天的來臨。這一現(xiàn)象使善感的林清玄引起了深思,樹就像人一樣,有的人面臨殘酷冬天的肅殺,面對折磨甚至流下血心的汁液,卻從不低頭。有那些弱的,就無法堅持春天的到來。只有永遠保持春天的心等待發(fā)芽的人才能勇敢的過冬,在流血之后還能枝繁葉茂,長出更美的果實。于是,林清玄先生便常對自己說:“跨過去,春天不遠了,我永遠不要失去發(fā)芽的心情?!比羰俏覀円材茈S時保持如此的心態(tài),雨后的彩虹一定會很美吧!
既是作家,便有超俗的情懷?!恩X魚骨的滋味》則是林清玄先生對童年溫暖回憶與對母愛的懷念。小時候家里窮,沒有錢吃鱔魚,但是能干的母親總是變著花樣做鱔魚骨湯給林清玄吃。溢滿母愛的魚骨湯,總是濃濃的在林清玄先生的心中流淌,直到現(xiàn)在仍然回味無窮。吃著飯館里的鱔魚,不禁回憶起以前蘊含著暖暖母愛的魚骨湯。
林清玄先生對生活與文字的敏感,源于他細致溫柔的內(nèi)心。情感是真摯不變的,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挖掘。
。
鵝黃色的封面上,幾支蒲公英隨風飛揚,上面齊齊地印著幾個大字——《林清玄散文集》。翻開書頁,閱讀著一個個細膩的文字,飽含著一個作家純善而不被這渾濁世俗污蝕的心。他的文字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林清玄,清新淡雅。用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人們內(nèi)心的柔軟。他的文章不像張曉風的那般華麗、生澀難懂像是霧里看花;也不像畢淑敏的一般篇篇都驚乍地發(fā)現(xiàn)些什么。他的文字細膩而樸素,令我在一瞬間中認定他是一位極有才氣的女作家,直到瀏覽了他的簡歷才驚愕地發(fā)覺林清玄是一位男作家。
而在他眾多散文中,我尤為鐘愛《尋找四葉草》一文。“心夠?qū)拸V堅持”“情夠細膩柔軟”“一直保持自由的生命姿勢”這便是作者總結出找到四葉草的法寶。
想起兒時的自己也在那一片密密的濃綠中,尋找四片心形,給予幸福。
但當我讀到這段話時,心中仿佛釋然了。兒時一直執(zhí)著的尋找也豁然開朗。那一片葉子便是開啟幸福的大門,但終有一天我們會尋覓到付出的快樂,希望的黎時,財富的珍貴。而幸運草的第四片葉瓣則是我們苦苦尋覓的愛。心中充滿愛了,在這偌大的世界中,那一株幸福的媒介在千千萬萬棵平凡的三葉草中終究是不存在的,它只在我們的心中。找到那一葉綠,縱然找到的機遇只有萬分之一,但也因為這渺茫的機遇,四葉草才被稱為幸運草。讓更多人感到幸福,明白自己是幸運的,所以這小小的植物才會被寄予美好的感情。但當我們真正明了,尋覓到幸福,那時的自己總會釋然,找到答案,因為幸運草并不在草里,我們心中已長出四片宛然的草兒時,幸運也會伴隨著你一生。
或許如書上所說:“相契的草一旦宛然,相契的人不也宛然了嗎?”
文檔為doc格式。
。
張曉風,中國臺灣著名散文家,相信大家閱讀過他的散文,讀過之后你有什么感想?看看下面吧。
這是我第一次讀大篇幅的散文。
讀完《張曉風散文》后,我感覺很細膩,很溫柔,她的散文不會有驚心動魄的描述,卻在娓娓道來中讓人感覺到一種家的溫暖。
書中有許多狀物的散文,《白千層》就是其中一篇。
作者在校園里看到了白千層,它的名字吸引感動著作者。
白千層是純潔的,是堅強的,“必定有許多壞孩子已經(jīng)剝過它的干子了,那些傷痕很清楚地掛著。只是整個樹干仍然挺立得筆直,在表皮被撕裂的地方顯出第二層的白色?!崩淇岬拇輾垙臎]給它帶來什么。
一株樹就好比一個人,這株樹的內(nèi)心是純潔的白色。
我們要追求,但在追求中不要被金錢和名利駕馭。
我們也只有追求純潔的心靈,追求強大的思想,才能重新認識自我。
《地毯的那一端》是作者給她丈夫?qū)懙囊环庑拧?/p>
這篇文章扣人心弦,平和安然的環(huán)境氣氛。
運用書信形式,更利于情感的抒發(fā)和故事的闡述。
文中還運用插敘,款款道來給我們簡述了兩個人的故事。
在作者筆下,一切似乎就這么簡單,她讓我們明白了人生不一定要轟轟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的。
波瀾壯闊是人生,平平淡淡也是人生。
“哪一個母親不是仙女變的?”每當想起這句話也就想起了《母親的羽衣》。
讀完文章后感觸很大。
我無法想象,曾經(jīng)那個披著羽衣令人羨慕的公主,現(xiàn)在卻可以為了孩子起早摸黑。
這令我想起了我的媽媽:每天早晨我還沒睡醒就能聽見廚房內(nèi)做飯的聲音,習慣告訴我一定是媽媽在忙碌,我躲在墻角仔細觀察媽媽的一舉一動,廚房油煙很大,她時不時的咳嗽著。
上學時,寒風刺骨凌風無情的從她手上劃過,他的手已經(jīng)龜裂了,媽媽是多么堅強啊!有時放學晚了,踏出校門仍能看到媽媽的身影,這便是母親。
天下母親都是一塊砧板,是那樣柔順地接納了無數(shù)尖銳的割傷卻默無一語的砧板。
讀張曉風的散文,讓我感覺到了一種最原始最淳樸的感情,沒有故作深情地講理,有的只是充滿樂趣的生活小事。
半個學期已經(jīng)過去,手中的這本散文集也已大致讀完,約有兩百頁的一本書籍卻是收錄了作者辛勤筆耕揮灑的數(shù)十篇散文經(jīng)典。
而我從初讀時的柔情有感,也演變到了最后的鏗鏘懷思。
她總是極為樂觀的,說的出:“日子是美麗輝亮的,我愛的是日子的本身;如果日子是黯淡難熬的,我感激的是:‘我竟有那么完好的'健康能以承受這一切?!边@樣的話。
或許她研讀過道家的著作,又或許是她生來便有感于相對,用巧思辯解著無奈的生活。
聽聞她近年來罹患腸癌,卻仍能以孫悟空自比:“當孫悟空和妖精打架時,如果大叫妖精的名字,妖精便會自卑地逃走。
當知道身體的對手是誰,對手也會逃走。”這是怎樣的豁達,讓那些身心俱受限于病痛的人們情何以堪。
張曉風的面容也給予我了一種滄桑磨礪之后看遍萬物的灑脫,書卷的沉淀會有一種質(zhì)的改變,和藹而又親近。
她是柔情的。
在徐學先生為她撰寫的序中不乏有對萬物懷思懷情的句子。
她似乎柔的似水,一點一滴的滲入生活的每處細節(jié),期冀于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編篡自傳,贊美與萬物,專為那些被人所忽視的鳴屈叫冤,卻從沒有無病呻吟,矯揉造作。
那只是一種有感而發(fā)。
她是豪邁的。
在我所讀的這本書中最偏愛的是那篇《杜鵑之箋注》,其他的文章皆好,卻獨獨這篇帶給了我凄烈之感。
從那之后刺目的明紅帶給我的便是一種凄艷與不屈。
張曉風專擅于以小見大,可隱于其后的卻是一種大的構思。
她能夠用短短百字便從風衣寫到了浩瀚的風,乃至天地,卻又能夠在最后不著痕跡的回到風衣,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我無法企及的功力,以至她的自信與遣文造字。
她的文章給予了我她內(nèi)心的縮影。
她文章中的話,有我曾經(jīng)想到過的,也有沒想過的,可她卻一一羅列出來供我們思考,有時候我欽服于她的大方,給予了我許多的收獲。
用她的樂觀,柔情,豪邁乃至包容去接受這個世界如何?這個世界需要禮贊,人生需要希冀,讓這本書成為我的晨曦,帶著無盡的感懷去迎面明天吧。
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她用如此多愁善感的筆觸摸著多愁善感的心,寫出如此溫柔多情的美麗句子,讓人體會到一種憂傷著的美麗,平靜。
體會到生命里自然單純的富有和充實。
在她平靜寬厚的的筆端,世間的一切皆有生命都那么美麗的驚人。
曾經(jīng)感嘆,世上單純簡單的幸福很少被世俗所理解所看重并珍惜。
曾經(jīng)被人笑是癡,可在她的書里,總能深深的沉醉在那種相通共鳴的相知里,心里總在不停的說:是啊,就是這樣。
仿佛是失落了許久的心,碎了許久的夢,殘了許久的愛,忽然又被人拾撿了回來,便倍覺珍惜,彌足珍貴。
由此看來歡喜的心皆有同感,心中有愛,便是晴天,便是溫暖。
真的是那句:看書的時候,書上總有綽綽人影,其中有我,我總在那里。
看她的書總似乎是在看著自己的心路歷程,年少時的輕狂驕傲,不諳世事,終隨著年歲的漸長,世事沉浮,性格上的偏激主觀固執(zhí)已逐步消失,慢慢的被平和寬容所融合。
曉風,你是比春天更美的一種欺騙,比春天更美的一則謊言。
那許多細致優(yōu)雅一氣呵成令人一見傾心的描寫簡直就是神跡呈現(xiàn)。
曉風,真希望自己也能象你一樣,有一日,也在筆端畫 出云的模樣。
渴望成為你這樣的女子,渴望寫出如你的文字,渴望浮躁的心慢慢歸于寧靜。
樹在。
山在。
大地在。
歲月在。
你在。
我在。
我、你還想要怎樣更好的世界?
我思,故我在。
思想,在有的人看來是在浪費時光。
思想者,大多是苦行僧。
而你,曉風,卻有著如此美好的愛情和人生,也許是這些美好浸染了你的身心,在你的筆端再現(xiàn)。
也許是你的身心美好,終成就了豐盈圓滿的人生。
朱自清是中國現(xiàn)代詩人、散文作家。文筆清新,所著合編為朱自清全集。關于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一起來看看學習一下吧!
1、茶房在輪船里,總是盤踞在所謂“大菜間”的吃飯間里。他們常常圍著桌子閑談,客人也可插進一兩個去。但客人若是坐滿了,使他們無處可坐,他們便恨恨了;若在晚上,他們老實不客氣將電燈滅了,讓你們暗中摸索去吧。所以這吃飯間里的桌子竟像他們專利的。當他們圍桌而坐,有幾個固然有話可談;有幾個卻連話也沒有,只默默坐著,或者在打牌。我似乎為他們覺著無聊,但他們也就這樣過去了。他們的臉上充滿了倦怠,嘲諷,麻木的氣分,仿佛下工夫練就了似的。最可怕的就是這滿臉:所謂“施施然拒人于千里之外”者,便是這種臉了。晚上映著電燈光,多少遮過了那灰滯的顏色;他們也開始有了些生氣。他們搭了鋪抽煙,或者拖開桌子打牌。他們抽了煙,漸有笑語;他們打牌,往往通宵達旦——牌聲,爭論聲充滿那小小的“大菜間”里??腿藗儯绕涫潜Я瞬?,可睡不著了;但于他們有甚么相干呢?活該你們洗耳恭聽呀!他們也有不抽煙,不打牌的,便搬出香煙畫片來一張張細細賞玩:這卻是“雅人深致”了。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jīng)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3、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叮]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花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
4、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仙瀑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fā)亮的水便呈現(xiàn)于眼前了。我們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huán)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jīng)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據(jù)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的鉆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6、我結婚那一年,才十九歲。二十一歲,有了阿九;二十三歲,又有了阿菜。那時我正像一匹野馬,那能容忍這些累贅的鞍韉,轡頭,和韁繩?擺脫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覺地時時在擺脫著。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些日子,真苦了這兩個孩子;真是難以寬宥的種種暴行呢!阿九才兩歲半的樣子,我們住在杭州的學校里。不知怎地,這孩子特別愛哭,又特別怕生人。一不見了母親,或來了客,就哇哇地哭起來了。學校里住著許多人,我不能讓他擾著他們,而客人也總是常有的;我懊惱極了,有一回,特地騙出了妻,關了門,將他按在地下打了一頓。這件事,妻到現(xiàn)在說起來,還覺得有些不忍;她說我的手太辣了,到底還是兩歲半的孩子!我近年常想著那時的光景,也覺黯然。阿菜在臺州,那是更小了;才過了周歲,還不大會走路。也是為了纏著母親的緣故吧,我將她緊緊地按在墻角里,直哭喊了三四分鐘;因此生了好幾天病。妻說,那時真寒心呢!但我的苦痛也是真的。我曾給圣陶寫信,說孩子們折磨,實在無法奈何;有時竟覺著還是自殺的好。這雖是氣憤的話,但這樣的心情,確也有過的。后來孩子是多起來了,磨折也磨折得久了,少年的鋒棱漸漸地鈍起來了;加以增長的年歲增長了理性的裁制力,我能夠忍耐了——覺得從前真是一個“不成材的父親”,如我給另一個朋友信里所說。但我的孩子們在幼小時,確比別人的特別不安靜,我至今還覺如此。我想這大約還是由于我們撫育不得法;從前只一味地責備孩子,讓他們代我們負起責任,卻未免是可恥的殘酷了!
更多。
紀伯倫經(jīng)典散文詩讀后感,這是世界的美好怎么只有眼前的片方之地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紀伯倫經(jīng)典散文詩讀后感,歡迎閱讀!
這本書,我大約歷時一個月的時間對這本書進行了精讀,紀伯倫散文詩精選讀后感.閱讀完大詩人紀伯倫的精髓之作,使我無論是對于人生,還是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都有很大收益.尤其是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應該怎樣用詩歌反映生活、怎樣用詩歌禮贊生命,使我在詩歌的內(nèi)容、形式、語言等方面有了創(chuàng)作新思路.在紀伯倫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的影響下,我創(chuàng)作了我的三首詩歌《孤獨》、《守望》和《大海和浪花》,這三首詩,它們是我這個人類個體對于生命和生活的真實個人解讀,如果說這三首詩帶有紀伯倫詩歌色彩,那是因為我的創(chuàng)作靈感正好產(chǎn)生于我閱讀紀伯倫詩作的過程中,是紀伯倫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在我表述我對生命和生活的感悟時的自然流露.我感覺我抓到了紀伯倫詩歌創(chuàng)作的精髓.
我認為紀伯倫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精髓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紀伯倫在生命的每一刻鐘做的每一件事,都在垂問著自己的靈魂,從未背叛自己的心靈所指,從未放棄過對生命的解讀,始終都在用一雙哲學與理性的眼睛觀察生活、體驗生命.
2、紀伯倫的詩歌語言酷似音樂,隨著情感的自然流露與釋放,或是低沉,或是高仰,使讀者很自然地投入到了洞察心靈、體驗生命的過程之中.紀伯倫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形式、語言、思維等方面給了我很多啟示.
1、詩歌的內(nèi)容:主要是對生命和生活的感悟、在人類文明的大的歷史時代背景下人性的特點,熱衷于揭示生命、生活和人性的本質(zhì).2、詩歌的形式:或是用人與人對話的方式,或是用第一人稱,或是將人的眾多欲望擬人化、角色化,或是以講故事的形式,或是以一個先知的身份將人性的哲學播撒給蕓蕓眾生.
3、詩歌的語言:注重用情境化的語言描寫自己的心靈所想,使哲學與理性蘊含于情境和生活之中,給了讀者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他的詩歌語言的押韻不是外在上的,而是內(nèi)在的,充滿了音律美.
4、詩歌的思維:注重從兩面或多面對要表現(xiàn)的事物進行解讀,給讀者一個立體的思維空間.
閱讀完紀伯倫的詩作,我感覺我這個怒放的生命看到了太陽的光輝,發(fā)現(xiàn)了與我一樣用哲學和理性的眼睛觀察生活、體驗生命的知音,我感覺到太陽的光芒更加燦爛,我的生命信念更加堅定,向上的力量更加頑強與持久!
我不想成為紀伯倫,我只想做一個像紀伯倫一樣感悟生命的人.
有一位詩人,用思想的珍珠和心靈的寶石裝點繽紛的世界;有一位作家,用抒情的筆調(diào)和豐富的想象塑造大眾的靈魂;他在生命長河中真誠的擺渡,點亮多少人情感的明燈;他在人世間高聲的吶喊,敲醒多少人沉睡的良知,他就是“旅美文學的旗手和靈魂”——紀伯倫.
一、紀伯倫筆下的愛與希望
一反阿拉伯詩歌講究用典、崇尚神秘的傳統(tǒng)風格,也不同于同時代的其他詩人一味地模仿或瘋狂的變異,紀伯倫抹去時代的痕跡,解脫思想的桎梏,仿佛一只熱愛家鄉(xiāng)的鳥兒,在藍天上歡快的鳴囀:“我是一朵玫瑰,迎著晨曦,敞開心扉,于是少女把我摘下枝頭,吻著我,把我?guī)г诹怂男乜?”(美之歌》)通過幾個自然界經(jīng)典意象的閃現(xiàn),霎時間詩化了讀者對美的認識和體驗,讓讀者在處處可見的自然景物中對美有了一個形象的理解,讀后感《紀伯倫散文詩精選讀后感》.
紀伯倫在《愛的生命》一文中有一段:“讓我們采擷大地上的果實,如同精神采擷愛情在我們心中播下的忠誠的種子所結出的幸福之果;讓我們用田里的產(chǎn)品裝滿庫房,如同生活充實了我們感情的谷倉.”這段優(yōu)美的詩句巧用比喻,妙使擬人,將愛情比作忠誠的種子,在我們的心中開滿幸福之花,又將生活幻化成一種結晶和產(chǎn)物,儲存在情感的糧倉,在紀伯倫的筆下,愛是精神的戰(zhàn)利品,是心靈的抒情之歌,是滋潤生命的清泉,飽含生命的能量;愛讓無數(shù)顆善良、無私和純潔的心靈在社會中傳遞,溫暖著需要被關愛的弱小的人們,使之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都在做同樣的事情,但是我們對每一件事的內(nèi)心感悟都有所不同,譬如說大家都睡覺,有的人睡覺是為了休息,有的人睡覺是為了獲得充沛的體能,而有的人睡覺卻是為了與夢境之神相逢,煥發(fā)出內(nèi)心靈魂的火花,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看起來不差多少,但人來到這個世界對心靈的詮釋都有所不同,人在物質(zhì)中穿行,完全否定物質(zhì)是不可能的。
關鍵是穿越后你能達到心游萬仞,胸懷世界嗎?穿越物質(zhì)生活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讓我們的性靈在這過程中得以遨游,得以接受愛的滋養(yǎng),這也許就是莊子說的一個最簡單的境界“乘物以游心”.愛,代表著希望,代表著唯有人類社會成員間才有的默契,博愛的情懷,乃生命健康與性情積極的一個標志,它是一記生存的姿態(tài),更是一種生命哲學和精神美學,在我看來,愛之所以是永恒的主題,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生命在多元的選擇中顯得過于迷惘,需要一個坐標、一盞燈塔確定未來的方向和遠方的道路,而那坐標、那燈塔就是愛與希望,紀伯倫在文中表現(xiàn)的愛已非具體的,表面意義的愛,而已經(jīng)化為一種精神、一種價值、一種情懷,在我看來,他把愛當做了衡量一切行為的準繩和標尺,當做了確定理想的航標和燈塔.
二、紀伯倫筆下的色彩
光與影交織形成的大千世界,充滿了繽紛的色彩,作為觸景生情、多愁傷感的詩人紀伯倫對色彩的感悟力也自然極為生動和形象.筆者認為,在他的筆下有兩種類型的色彩:一是詩意化色彩,二是情感化色彩,譬如說,在他的《訣別》一文中曾有一段:“白的像浮云滿天,黃的似陽光燦爛,紅的如晚霞一片”詩人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用了“白——黃——紅”三種不同顏色,并配以“浮云——陽光——晚霞”三種美麗景物作為比喻,形象地捕捉到了一幅在離愁別緒人眼中的自然風光圖,正所謂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充分暗示了作者對親人和故鄉(xiāng)的無比眷戀和懷想之情,這是詩意化的色彩,是詩意化的潑墨山水圖,是一種“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六一詩話》)的妙化之筆.再譬如說,紀伯倫在《情侶》一文中曾提到過:“結婚,就是將黃色的美酒與紅色的佳釀混合在一起,產(chǎn)生出類似黎明到來時期霞顯現(xiàn)出的金黃色.”其中的“黃色的美酒”“紅色的佳釀”“金黃色”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調(diào)酒師的色彩極佳的作品,這種奇特的想象和比喻中蘊含了作者對結婚特定內(nèi)涵的精確表述,也是作者情感的充分體現(xiàn),是情感化的色彩,這樣思想之杯便擺脫了機械的單一色調(diào),融入了情感的瓊漿,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在這個資訊異常豐富的時代,有很多書值得去讀,我們也讀了不少書,但其實讀書不在于數(shù)量的多少,而在于有哪些部分真正以生命的名義進入了我們的血脈,成為我們的救贖;古人彈琴,在千山萬壑之中“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松風浩蕩,紫煙裊裊都為他而響,這是閱讀;古人唱歌,在蒼林篁竹之內(nèi)“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云卷云舒、清風明月都與他同唱,這也是閱讀,真正的閱讀方式,閱人閱事閱山川,閱物閱情閱世微,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皆可閱讀,紀伯倫的散文詩是一種閱讀,他的文字讓我們的'心靈去曠野旅行,讓我們深深感受著黎巴嫩式的美,我真的覺得,讀紀伯倫的作品決不是一種外在強制,而是一種內(nèi)心的需要,可以泛覽,可以流觀,可以仰觀天地之大,可以俯察品類之盛,俯仰生姿之間,那些深邃的思想已凝聚成一種文化整合到自己的生命中,我相信他的詩歌一定是一種文化基因,一種文化傳統(tǒng),傳承在每個東方人的血脈里.
最富含哲理最超拔的悟性,傳世詮釋一個睿智、脫離世俗的紀伯倫!這個“旅美派”的杰出代表,他寫出的詩歌,散文,小說開采一代文壇新風,同時也倍受人們的喜愛!
一種抹去時代的痕跡,解脫思想的拘束,毫不保留的獻出,給人一種美的感覺,他不像別的詩人那樣保留神秘,也不像一些詩人那樣運用大量手法去描寫,他用他的內(nèi)心寫出了他自己的情感,不僅給我們一種超脫世俗的美,就像荷花那樣出淤泥而不染。
其實在紀伯倫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是可以分段的,散文詩中所收藏這的《先知》與《沙與沫》可以說是創(chuàng)作生涯后期的傳世之作,也就是這兩個傳世之作把紀伯倫推上了世界文學史的巔峰,而作為作者學著歷程中期的作品《瘋人》則表達了對尋找真理的無盡求索與拷問之路。
說實話在這三篇中,我更傾向于《先知篇》。
冰心先生也曾經(jīng)為紀伯倫的文學泰斗,也被他深深折服過,并且說過這樣一句話“這本書,拿滿含著東方其吸收的超妙哲理和流利文辭之詞,予我極深?!蔽蚁嘈胚@句話包含了人們對紀伯倫的千言萬語。
“船的來臨”
“聲音無法帶走賦予它翅翼的唇舌它只能獨自尋找天”
“蒼鷹不攜巢禾,才能獨自飛翔”
“多少次你們沉浮于我的夢境。如今你們駛入我的清醒,也就是我更深的夢境?!?/p>
“通過此刻的確是我舉起明燈的時候,那燈中燃燒的并不是我點燃的煙火?!?/p>
“愛直到永別的時刻,才知道自己的深度。”
這就是紀伯倫筆下的愛與希望!
我記得紀伯倫《愛的生命》中有一段:“讓我們采摘大地上的果實,如同精神采摘愛情,在我們心中播下的忠誠的種子,在我們心中開滿幸福之花。讓我們用田里的產(chǎn)品裝滿庫房,如同生活充實了感情的谷倉?!边@段優(yōu)美的語句巧用比喻,妙用擬人,將愛情比作忠誠的的種子,在我們心中看滿了幸福之花好,又將生活幻化成一種結晶和產(chǎn)物,儲存在情感的糧倉,在紀伯倫的筆下,愛是精神的戰(zhàn)利品,是心靈的抒情之歌,是滋潤生命的清泉,飽含生命的能量。
“白的像浮云滿天”
“黃的似陽光燦爛”
“紅的如晚霞一片”
我想紀伯倫也是一個觸景生情、多愁善感的詩人,所以紀伯倫對色彩的感悟力也是自然極為生動和形象,這一段一是詩意化,二情感化色彩,本段中詩人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運用了“白--黃--紅”三種不同顏色,并配以“浮云--陽光--晚霞”三種美麗的景物作為比喻,形象的捕捉到了一幅在離愁別緒人眼中的自然風光圖,正所謂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充分暗示了作者對親人和故鄉(xiāng)的無比眷戀和懷想之情。
我相信,他的詩歌以后一定會變成一種文化基因,一種文化傳統(tǒng),一種幸福。
讓我們一起去讀書吧,一起去感受最純潔的幸福!
“這本書,那滿含著東方氣息的超妙哲理和流利文詞,予我極深的印象.”冰心先生作為曾經(jīng)為紀伯倫著作作譯的文學泰斗,也被它深深折服.這篇長僅二十八章的散文詩猶如甘露潤澤了人性世界的每一寸土壤,從出身到死亡,有締結婚姻,也有結交友誼,不僅包含無拘無束的自由,還探討嚴酷無情的法律,涉及享樂而不忘卻痛苦,甚至還關注衣食住行……當然,還要回歸愛這最易忽略卻是最彌足珍貴的上帝恩賜.
在紀伯倫看來,人生有了愛的滋潤才能稱得上完美,而能夠笑對死亡的人才是死而無憾.真正的“施主”出手并不一定大方,卻必然是身處極度困窘之境還能慷慨解囊,人生價值就在于洗去一切耀眼的浮華,而謀求更深刻的內(nèi)涵.
“愛除了自身別無所予,愛除了自身別無所取,愛不占有,也不被占有.”
“奉獻你的心,但不要讓對方保管.”
“你有什么不能舍棄的呢?總有一天,你所有的一切將要留于他人.”
“所有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有了愛.”
……
《先知》中如絲如縷的做人箴言有如紀伯倫思想天空的陣陣微風,輕曳的是他心中的風鈴,回響的是智者的聲音.
《沙與沫》篇
對比《先知》中的直面人生,《沙與沫》就顯得較為含蓄,但它句句箴言,字字珠璣,表面凌亂的文辭蘊涵著難以言狀的深意.這也是許多讀者摯愛《沙與沫》的重要原因.
“一粒沙子就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就是一粒沙子,現(xiàn)在再讓我們沉默下去吧.”
“我在埃及的沙土上躺了很久,沉默著而忘卻了季節(jié),然后太陽把生命給了我,我起來在尼羅河岸上行走.”
如此抽象的意境,更具有詩的韻味,品味愈久,回味愈濃.
當然,文中出現(xiàn)更多的還是作者對自然,對社會,對人性的思考.
另附:
我一直熱衷于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故選讀了《紀伯倫散文詩精選》這本書,我大約歷時一個月的時間對這本書進行了精讀.閱讀完大詩人紀伯倫的精髓之作,使我無論是對于人生,還是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都有很大收益.尤其是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應該怎樣用詩歌反映生活、怎樣用詩歌禮贊生命,使我在詩歌的內(nèi)容、形式、語言等方面有了創(chuàng)作新思路.在紀伯倫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的影響下,我創(chuàng)作了我的三首詩歌《孤獨》、《守望》和《大海和浪花》,這三首詩,我并沒有刻意的為了創(chuàng)作而創(chuàng)作,它們是我這個人類個體對于生命和生活的真實個人解讀,如果說這三首詩帶有紀伯倫詩歌色彩,那是因為我的創(chuàng)作靈感正好產(chǎn)生于我閱讀紀伯倫詩作的過程中,是紀伯倫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在我表述我對生命和生活的感悟時的自然流露.我感覺我抓到了紀伯倫詩歌創(chuàng)作的精髓.
我認為紀伯倫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精髓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紀伯倫在生命的每一刻鐘做的每一件事,都在垂問著自己的靈魂,從未背叛自己的心靈所指,從未放棄過對生命的解讀,始終都在用一雙哲學與理性的眼睛觀察生活、體驗生命.
2、紀伯倫的詩歌語言酷似音樂,隨著情感的自然流露與釋放,或是低沉,或是高仰,使讀者很自然地投入到了洞察心靈、體驗生命的過程之中.
紀伯倫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形式、語言、思維等方面給了我很多啟示.
1、詩歌的內(nèi)容:主要是對生命和生活的感悟、在人類文明的大的歷史時代背景下人性的特點,熱衷于揭示生命、生活和人性的本質(zhì).
2、詩歌的形式:或是用人與人對話的方式,或是用第一人稱,或是將人的眾多欲望擬人化、角色化,或是以講故事的形式,或是以一個先知的身份將人性的哲學播撒給蕓蕓眾生.
3、詩歌的語言:注重用情境化的語言描寫自己的心靈所想,使哲學與理性蘊含于情境和生活之中,給了讀者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他的詩歌語言的押韻不是外在上的,而是內(nèi)在的,充滿了音律美.
4、詩歌的思維:注重從兩面或多面對要表現(xiàn)的事物進行解讀,給讀者一個立體的思維空間.
閱讀完紀伯倫的詩作,我感覺我這個怒放的生命看到了太陽的光輝,發(fā)現(xiàn)了與我一樣用哲學和理性的眼睛觀察生活、體驗生命的知音,我感覺到太陽的光芒更加燦爛,我的生命信念更加堅定,向上的力量更加頑強與持久!
我不想成為紀伯倫,我只想做一個像紀伯倫一樣感悟生命的人.
一直很喜歡汪曾祺的文章,最早源于讀大專時文學老師對我作文的評價:有汪曾祺的味道!從此,我就有意識地去看他的文章,套句厚臉皮的話,大概就是“惺惺相惜”吧。暑假,找了些他寫的散文,寫了一些不入流的感想。
古往今來,關于描寫吃的文章很多,但汪曾祺先生寫吃的,別具一格。我也愛好美食,對其文字中描繪的吃,更覺得我們的吃是嘗味,而他筆下的吃充滿了對這世界的贊美與感激,對生活的熱愛與真誠。例如在《故鄉(xiāng)的食物》里,作者重點寫了一樣平常不過的食品—炒米。文章一開頭,作者引用了《板橋家書》中的一段話:“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此句一出,頓時讓人覺得很親切!處于社會最下層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溫暖著彼此的身體與心靈!在文章的結尾,作者描寫了在戰(zhàn)亂年代的一個小插曲,沒有常見的凄風苦雨,也沒有常人心目中的離亂之苦,而是用幽默、浪漫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戰(zhàn)亂中與炒米相伴的夜晚:“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國民革命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nèi)開了仗,我們一家?guī)Я艘稽c行李進了煉陽觀,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guī)的生活極感興趣。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沖炒米、泡焦屑度過的”。在如此亂境中,還能保持這樣的一份淡定,一份安靜,一份從容,甚至一份幽默,這是何等的大智慧,大勇氣!而這智慧和勇氣有來自何處?文中自有交待:“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沒有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沒有對生命的無比禮贊,怎么會有如此的胸襟與氣魄?又例如《豆汁兒》描寫的則是北京城底層人民鮮活的生活畫面:“豆汁兒是制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宜。有了豆汁兒,這天吃窩頭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這是貧民食物。豆汁兒攤上的咸菜是不算錢的”。最有趣的一段在結尾處:有保定老鄉(xiāng)坐下,掏出兩個饅頭,問“豆汁兒多少錢一碗”,賣豆汁兒的告訴他5分錢?!跋滩四?”“咸菜不要錢?!薄澳墙o我來一碟咸菜。”寥寥數(shù)語,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氣息,頓時讓人感到這世界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可愛,如此的讓人留戀!
在作者談吃系列散文中,用疏朗清淡的筆調(diào),寫出了人世間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用汪老的一句話作為結尾:盡管我們有過各種創(chuàng)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
今天,我讀了著名現(xiàn)代文學家老舍的《養(yǎng)花》,因為我對老舍先生的作品慕名已久,所以現(xiàn)在捧在手里,讀得格外仔細。
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通過自己親身的養(yǎng)花實踐,所體會到的養(yǎng)花的樂趣。讀了這篇文章之后,我收獲很大。
“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得到適當?shù)恼{(diào)節(jié),有益身心,勝于吃藥。”對于這點,我的體會就更深了。我現(xiàn)在是班,學習非常緊張,作業(yè)也非常多。我們的學習任務也異常繁重,每天放學后,帶著被硬塞進去的知識脹得隱隱發(fā)痛的腦袋回到家里,二話不說,又要馬不停蹄地打開書本開始做作業(yè)。如此爭分奪秒,卻事與愿違,常常做不到一會兒,便會有頭昏腦脹的感覺。時間稍長,眼前就會直冒金星。如果我再堅持會兒的話,人就搖搖擺擺,不能堅持了……我就做一會兒作業(yè),就到屋外跳幾下,活動活動筋骨,借此換腦子,然后再寫會兒作業(yè),又出去,這樣反復循環(huán),我覺得好多了。而且,我覺得采用這種方法后做的作業(yè),質(zhì)量也得到了保證。
讀了這篇文章,我受益匪淺,既懂得了真理,又學到了好的。
《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他講得是唐代有一位叫唐玄藏的和尚和他的三個徒弟一起去西天取真經(jīng)的故事。他的徒弟有:神通廣大的孫悟空、貪財好色的豬八戒、憨厚老實的沙僧。在路上,他們遇到了許多妖魔鬼怪,經(jīng)過九九八十一難,最后取得真經(jīng)。
想想看我自己,在生活中我遇到一點困難都半途而廢,有一次老師在課堂出了一道很難很難的思考題,老師問有沒有人會我們一看題,教室里立刻鴉雀無聲,個個面面相覷,我們腦子里都是問號。老師決定把這道題作為家庭作業(yè),這次可難道了我。我在家里認真的思考著,我抓破頭皮,絞盡腦汁也不會寫,一氣之下,把作業(yè)放在一邊,打開電腦,玩游戲去了。
讀了這本書,我感到十分慚愧,我要向他們師徒四人學習,做一個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
徐志摩,近代詩人,儒雅不失浪漫,瀟灑不失溫柔,飄逸不失感性。
其文嬌柔而不造作,純凈而不嫵媚,恰似那一低頭的溫柔。清新脫俗,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在這秋風蕭瑟的日子里,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像品了一杯濃郁的香茶,暖和心靈,感受一個讓人一讀傾心的徐志摩。
深夜,月光透過繁密的枝葉,灑落點點碎影,溫柔的容顏朦朧在月光中,似一滴雨落入詩人心湖泛起陣陣漣漪?!白钍悄且坏皖^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那一抹嬌羞溶入夢中,濃得再也化不開。
黑色凝重著深夜,一座石橋橫亙在水天之間,“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宛如歌聲般在寂靜的夜里回蕩,那蒼老的石板橋,見證著歲月的流淌,月光倒映在水中,揉碎在浮藻間,詩人揮揮衣袖,落寞的轉身卻不失灑脫。
詩人用這些靈動的方塊拼出了自己在歲月的笛聲中飄揚的思想,在迷失的夜空中閃爍著自己的光芒。詩歌是記憶深處的偶然相遇,是茫??占诺谋厝慌鲎?。是思想激起的漣漪,是夢境幻化的清香,它印記著一瞬間的感受,承載了千古歲月的絕唱。
“徐志摩的散文,無論寫的是什么題目,永遠保持著一個親熱的態(tài)度。”徐志摩的散文里充滿了同情與幽默,沒有教訓的氣味,沒有演講的氣味。像在和知心好友低聲交談,訴說著夢想,訴說著探索的熱情。徐志摩的散文就如陽光正暖絕不過暖,溫順的風息從繁花的山林里吹來一股幽遠的澹香,連著一息滋潤的水汽,摩挲、縈繞......讀徐志摩的散文感覺空氣總是明凈的,甚至連呼吸都是愉悅的。
讀徐志摩的浪漫散文集,有種難以說清的感覺,似乎再美的文字也無法形容那美麗浪漫的感覺。非要用言語來形容,只能道一句“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讀了《水滸傳》,掩卷沉思,梁山英雄好漢,伸張正義,打抱不平,扶危濟貧,但其中有一位魯達,卻把一身神力用來破壞環(huán)境。
就說這“花和尚”倒拔垂楊柳的事。魯達大鬧五臺山之后,被趕出師門,來到相國寺,他憑著一身力氣打敗了一群潑皮,這群潑皮就拜魯達為大哥。一天,眾潑皮為了討好師父,殺豬宰羊,請魯達唱酒。山腰上,此地楊柳依依,旁有一清泉,確是好地方。忽然,幾只鳥在鳴叫,一個潑皮去趕鳥,鳥飛了,一會兒,鳥雙在樹上鬧起來,魯達怒發(fā)沖冠,快步走到樹下,雙手抱樹,兩腳蹲成馬步,雙手較勁,腳下的土開始抖動,將這棵垂柳連根拔起,眾潑皮看得眼睛發(fā)直,都贊:師父真神人也!
魯智深把鳥趕走了,得到一時快樂,但他拔了樹,破壞了鳥的家園,也破壞了美麗和自然環(huán)境。
試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像魯智深一樣,為了一時之樂,而去破壞環(huán)境,那么也許公園里的小樹,路旁的行道樹,校園里的風景樹早都被拔光了。
因此,讀了《水滸傳》,我要告訴中學生,不要砍伐樹木,踐踏小草,愛護環(huán)境,創(chuàng)建我們的美麗家園。要知道,一切好壞都源于你的手!
劉心武用飲食文學,揭示人間真相,繪浮世風景,他把人生百味、世態(tài)千滋匯為一席,力求以一粒米現(xiàn)大千世界,一盤菜顯幽深人生!借飲食來展示時代風貌,嘆世道人心,并試圖挖掘人生??芍^用心良苦??!
母親因為支氣管擴張需要長期服用消炎藥,但是因為消炎藥的副作用太大,有專家就建議用銀杏樹的果肉和冰糖煮水吃。因為銀杏是消炎的,雖然有毒副作用,但與西藥相比就好的多。
在為母親收集揀拾銀杏的時候,對于銀杏的顏色,我也沒有真正的觀察過。其實,銀杏在熟透而爛掉了臭糊糊的果肉后,剩下的就是銀白色的果核。而剝下果核,里頭的果仁是軟和的,是淡綠色的或者是淺黃色的。這個細節(jié)我在操作時是沒太在意的。而劉心武《笑星和我》里所描寫的銀杏是“肥碩的白果…恍若銀珠”,這樣的描寫,顯然是只注重了詞句的華麗而忽略了事實,忽略了準確地描寫。在《淡黃的銀杏》一篇里,劉心武記錄了他的身患絕癥的老朋友在生命垂危的最后的一個電話,電話中他談到了銀杏,他告訴劉心武銀杏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病危之中他還在關注著劉心武小說如何能把每一個細節(jié)都處理的天衣無縫!感慨朋友的真情之后,劉心武記錄下他的朋友的提醒,寫了這篇《淡黃的銀杏》。而這篇文章也提醒了我:寫作,不能只注重詞句的華麗,還是要踏下心來真正的去觀察、去揣摩,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忽略那些看似細微的細節(jié),才能夠使文章更具真實性。
那篇“炸醬面”,告訴我們的是,要珍惜你身邊最真實的東西。因為,在美的事物中,給予人最持久的享受是生活的常態(tài)之美,是人們飽蘊著生活的常態(tài)之美!。炸醬面,是我們百姓家里最熟悉的食品了。可就是這么普通的炸醬面,卻是遠離家鄉(xiāng)人的夢中才有的食品!炸醬面也絕非在任何地方能夠做出像樣的。在美國唐人街的中國餐館里,要來的一碗炸醬面,不中看也不中吃。最后的結論是:炸醬面只有在家做的、在家里吃,才口里口外都對味。因為炸醬面里實際上又凝聚著一種家庭之美,親情之美。這就是劉心武飲食散文要對我們闡述的。
凡此種種,每一道食物,劉心武都能向我們道出一番真實的感受,表明一種觀點和思想,這些所引發(fā)的深思是令人回味無窮的。我以為,簡單的這本飲食散文所能達到深思和啟發(fā)的功效,遠遠超過了那些空頭的說教。
我對于植物比動物還要喜歡,原因是因為我懶,不高興為了區(qū)區(qū)視聽之娛一日三餐地去飼養(yǎng)照顧,而且我也有點相信“鳥身自為主”的迂論,覺得把它們活物拿來做囚徒當奚奴,不是什么愉快的事,若是草木便沒有這些麻煩,讓它們直站在那里便好,不但并不感到不自由,并且還真是生了根地不肯再動一動哩。但是要看樹木花草也不必一定種在自己的家里,關起門來獨賞,讓它們在野外路旁,或是在人家粉墻之內(nèi)也并不妨,只要我偶然經(jīng)過時能夠看見兩三眼,也就覺得欣然,很是滿足的了。
樹木里邊我所喜歡的第一種是白楊。小時候讀古詩十九首,讀過“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之句,但在南方終未見過白楊,后來在北京才初次看見。謝在杭著《五雜俎》中云:
“古人墓樹多植梧楸,南人多種松柏,北人多種白楊。白楊即青楊也,其樹皮白如梧桐,葉似冬青,微風擊之輒淅瀝有聲,故古詩云,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予一日宿鄒縣驛館中,甫就枕即聞雨聲,竟夕不絕,侍兒曰,雨矣。予訝之曰,豈有竟夜雨而無檐溜者?質(zhì)明視之,乃青楊樹也。南方絕無此樹?!?/p>
《本草綱目》卷三五下引陳藏器曰,“白楊北上極多,人種墟墓間,樹大皮白,其無風自動者乃楊移,非白楊也?!庇挚茏趭]云,“風才至,葉如大雨聲,謂無風自動則無此事,但風微時其葉孤極處則往往獨搖,以其蒂長葉重大,勢使然也?!蓖跸髸x《群芳譜》則云楊有二種,白楊,一青楊,白楊蒂長兩兩相對,遇風則籟籟有聲,人多植之墳墓間,由此可知白楊與青楊本自有別,但“無風自動”一節(jié)卻是相同。在史書中關于白楊有這樣的兩件故事:
《南史。蕭惠開傳》:“惠開為少府,不得志,寺內(nèi)齋前花草甚美,悉鏟除,別植白楊?!?/p>
這樣看來,似乎大家對于白楊都沒有什樣好感。為什么呢?這個理由我不大說得清楚。或者因為它老是籟籟的動的緣故罷。聽說蘇格蘭地方有一種傳說,耶穌受難時所用的十字架是用白楊木做的,所以白楊自此以后就永遠在發(fā)抖,大約是知道自己的罪孽深重。但是做釘?shù)蔫F卻似乎不曾因此有什么罪,黑鐵這件東西在法術上還總有點位置的.不知何以這樣地有幸有不幸。(但吾鄉(xiāng)結婚時忌見鐵,凡門窗上鉸鏈等悉用紅紙糊蓋,又似別有緣故。)我承認白楊種在墟墓間的確很好看,然而種在齋前又何嘗不好。它那瑟瑟的響聲第一有意思。我在前面的院子里種了一棵,每逢夏秋有客來齋夜話的時候,忽聞淅瀝聲,多疑是雨下,推戶出視,這是別種樹所沒有的佳處。梁少卿怕白楊的蕭蕭改種梧桐。其實梧桐也何嘗一定吉祥,假如要講迷信的話,吾鄉(xiāng)有一句俗諺云:“梧桐大如斗,主人搬家走”,所以就是別莊花園里也很少種梧桐的。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梧桐的枝干和葉子真好看,且不提那一葉落知天下秋的興趣了。在我們的后院里卻有一棵,不知已經(jīng)有若干年了,我至今看了它十多年,樹干還遠不到五合的粗,看它大有黃楊木的神氣,雖不厄閏也總長得十分緩慢呢?!虼宋蚁氲奖芗晌嗤┐蠹s只是南方的事,在北方或者并沒有這句俗諺,在這里梧桐想要如斗大恐怕不是容易的事罷。
第二種樹乃是烏桕,這正與白楊相反,似乎只生長于東南,北方很少見。陸龜蒙詩云:“行歇每依鴉舅影”,陸游詩云:“烏桕赤于楓,園林二月中”,又云:“烏桕新添落葉紅”,都是江浙鄉(xiāng)村的景象?!洱R民要術》卷十列“五谷果瓜菜茹非中國物產(chǎn)者”,下注云:“聊以存其名目,記其怪異耳,愛及山澤草木任食非人力所種者,悉附于此,”其中有烏桕一項,引《玄中記》云:“荊陽有烏臼,其實如雞頭,送之如胡麻子,其汁味如豬脂?!薄度悍甲V》言:“江浙之人,凡高山大道溪邊宅畔無不種,”此外則江西安徽蓋亦多有之。關于它的名字,李時珍說:“烏喜食其子,因以名之?!蛉?,其木老則根下黑爛成臼,故得此名?!蔽蚁脒@或日恐太迂曲,此樹又名鴉舅,或者與烏不無關系,鄉(xiāng)間冬天賣野味有桕子舄(讀如果鳥字),是道墟地方名物,此物殆是烏類乎,但是其味頗佳,平常所謂局肉幾乎便指此篇也。
桕樹的特色第一在葉,第二在實。放翁生長稽山鏡水間。所以詩中常常說及桕葉,便是那唐朝的張繼寒山寺詩所云江楓漁火對愁眠,也是在說這種紅葉。王端履著《重論文齋筆錄》卷九論及此詩,注云:“江南臨水多植烏桕,秋葉炮霜,鮮紅可愛,詩人類指為楓,不知楓生山中,性最惡濕,不能種之江畔也。此詩江楓二字亦未免誤認耳?!?/p>
范寅在《越諺》卷中桕樹項下說:“十月葉丹,即楓,其子可榨油,農(nóng)皆植田邊?!本桶褍烧哒`合為一。羅逸長《青山記》云:“山之麓朱村,蓋考亭之祖居也,自此倚石嘯歌,松風上下,遙望木葉著霜如猩丹,始見怪以為紅花,久之知為烏桕樹也?!薄杜畲袄m(xù)錄》云:“陸子淵《豫章錄》言,饒信間桕樹冬初葉落,結子放蠟,每顆作十字裂,一叢有數(shù)顆,望之若梅花初綻,枝柯潔曲,多在野水亂石間,遠近成林,真可作畫。此與柿樹俱稱美蔭,園圃植之最宜?!边@兩節(jié)很能寫出桕樹之美。它的特色仿佛可以說是中國畫的,不過此種景色自從我離了水鄉(xiāng)的故國已經(jīng)有三十年不曾看見了。
柏樹子有極大的用處,可以榨油制燭,《越諺》卷中蠟燭條下注日:“卷芯草干,熬桕油拖蘸成燭,加蠟為皮,蓋紫草汁則紅。”汪日幀著《湖雅》卷八中說得更是詳細:
“中置燭心,外裹烏桕子油,又以紫草染蠟蓋之,日桕油燭。用棉花子油者日青油燭,用牛羊油者日葷油燭。湖俗耙神祭先必燃兩炬,皆用紅桕燭。婚嫁用之日喜燭,綴蠟花者日花燭,祝壽所用日壽燭,喪家則用綠燭或白燭,亦桕燭也?!?/p>
日本寺島安良編《和漢三才圖會》五八引《本草綱目》語云:“燭有蜜蠟燭蟲蠟燭牛脂燭桕油燭,”后加案語日:
“案庸式云少府監(jiān)每年供蠟燭七十挺,則元以前既有之矣。有數(shù)品,而多用木蠟牛脂蠟也。有油桐子蠶豆蒼耳子等為蠟者,火易滅。有鯨蝸油為蠟者,其焰甚臭。牛脂蠟亦臭。近年制精,去其臭氣,故多以牛蠟偽為木蠟,神佛燈明不可不辨。”
無需kindle設備,下載免費kindle閱讀軟件,即可在您的手機、電腦及平板電腦上暢享閱讀。
精美散文好比一杯清茶,很淡很淡,當你以一種特有的心情去品嘗時,你會發(fā)現(xiàn)越品越香,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閃耀著五光十色。本書收集了我國近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的百余篇作品,包括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朱自清《荷塘月色》、老舍《我的母親》、茅盾《白楊禮贊》、徐志摩《傷雙栝老人》、冰心《小桔燈》等,這些精美的篇章,猶如天上的燦爛群星,將文壇裝扮得分外妖嬈,它將讓你領略其中的光與色、情與景、人與事的描摹、訴說。閱讀本書,略讀其中一二,看看有什么感想或是啟發(fā)。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藤野先生(魯迅)。
兩株樹——草木蟲魚之三(周作人)烏篷船(周作人)荷塘月色(朱自清)。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湖樓小擷(俞平伯)。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五月的青島(老舍)我的母親(老舍)濟南的冬天(老舍)芭蕉花(郭沫若)波(郭沫若)。
秋天的況味(林語堂)江南的冬景(郁達夫)故都的秋(郁達夫)風雨中憶蕭紅(丁玲)蘇州拾夢記(柯靈)白楊禮贊(茅盾)。
翡冷翠山居閑話(徐志摩)傷雙栝老人(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橋(徐志摩)宴之趣(鄭振鐸)我的母親(胡適)青島(聞一多)畫虎(朱湘)煙卷(朱湘)。
南閩十年之夢影(李叔同)吃瓜子(豐子愷)野外理發(fā)處(豐子愷)給我的孩子們(豐子愷)五月的北平(張恨水)鼓(蕭乾)。
秋光中的西湖(廬隱)更衣記(張愛玲)。
祖父死了的時候(蕭紅)餓(蕭紅)。
漱玉(石評梅)小桔燈(冰心)。
一日的春光(冰心)燈(巴金)。
寂靜的園子(巴余)。
又是一年春草綠(梁遇春)談“流浪漢”(梁遇春)。
kiingthefire(吻火)(梁遇春)燈(陸蠡)。
囚綠記(陸蠡)。
沅陵的人(沈從文)吃相(梁實秋)跑警報(施蟄存)兩種蟲類(唐搜)三笑記(金克木)餓(劉半農(nóng))。
北大河(劉半農(nóng))鬼贊(許地山)落花生(許地山)憶盧溝橋(許地山)。
在一個邊境的車站上(戴望舒)白馬湖之冬(夏丐尊)幽默的叫賣聲(夏丐尊)一種云(瞿秋白)北平漫筆(林海音)羅迦諾的鄉(xiāng)村(馮至)。
歌聲(吳伯簫)花潮(李廣田)山之子(李廣田)井岡翠竹(袁鷹)西湖漫筆(宗璞)老哥哥(臧克家)秋意(劉紹棠)。
早該說的一些話——祭兒父(蘇叔陽)最初的晚餐(陳忠實)。
小鳥,你飛向何方(趙麗宏)姻緣(史鐵生)。
我與地壇(史鐵生)。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王小波)土地(秦牧)。
走過冬天,走過你自己——致一名輕生女青年的信(張抗抗)揀麥穗(張潔)。
北京人速寫(梁曉聲)信客(余秋雨)垂釣(余秋雨)。
為你自己高興(劉心武)海市(楊朔)。
土地的尋覓(路遙)。
葡萄美酒夜光杯(馮驥才)。
讀書示小妹十八生日書(賈平凹)溪流(賈平凹)陪考一日(莫言)。
德加眼中的芭蕾舞女(鐵凝)歲末恒河(韓少功)。
體驗愛,體驗幸福(摩羅)精神的三間小屋(畢淑敏)感覺城市(劉元舉)彎人自述(陳村)。
麥田中央的墳(謝宗玉)西墻(謝宗玉)。
姜是老的辣(劉墉)母語(席慕容)芳鄰(三毛)。
我的四個假想敵(余光中)幽默的境界(余光中)。
心田上的百合花(林清玄)。
李漢榮,一個看似粗獷的男人的名字出現(xiàn)在我眼前。我一向?qū)δ欠N大男人的寫作水平不抱太大希望;便也就翻開了書頁。他的照片被放在扉頁——是一張似笑非笑的臉,粗略一看甚至還帶些猥瑣的神情。“呵,這樣的人能寫出怎樣的好的文章?”我向他表示自己的不屑,而那張照片中他的神情卻又像在向我表達他的不滿。
目錄中一篇名為《國貿(mào)大樓48樓的七星將軍》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的視線。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它的標題較為出眾吧。沒怎么想,便就去一探文章究竟了。
七星瓢蟲在我童年時同鼴鼠、貓和老鼠一樣是我童年的伙伴,它們不間斷地出現(xiàn)在各種動畫片里、各種有趣的圖畫書里,一直是我童年的一片回憶。七星將軍,一個多么帥氣、威風、豪爽的稱號,加在七星瓢蟲身上絕不為過,特別是在看完這篇文章后我更加認同了。
在現(xiàn)代的所謂“現(xiàn)代化”皮毛下的只不過是更多的冰冷、無情、機械化;而屬于七星將軍的閑適、自由、明媚只是過去的一個縮影——現(xiàn)代人講究的是快節(jié)奏,誰還需要它呢!
但它如將軍一般,不向“現(xiàn)代化”這只張牙舞爪的怪獸妥協(xié);堅持爬上四十八樓這個令人生畏、令人膽寒的高度展現(xiàn)自我?;蛟S路上它也被其他旅客察覺到,但那些旅客們與現(xiàn)代化合為一體,怎么會因一只蟲子的生死而停留自己的步伐?李漢榮大師卻用自己細膩的心織成了一張柔軟的網(wǎng),將這只將軍放在網(wǎng)中慢慢體會,感受來自大自然的最后一絲茍延殘喘。
讀至文章末尾,我竟會因這只小蟲的命運而摒住自己的呼吸;會因這只小蟲的“自殺”而感到一陣失落與惆悵——七星將軍死在了現(xiàn)代化的鼓掌之間。
這簡直是一個悲劇,莫大的悲??!簡直像是自己的心愛之物在眼前被毀滅而無力反抗。七星將軍回歸了屬于自己的土地——現(xiàn)代化鐵蹄下的那片土地。它的心中是否會有一絲悲傷?只因為自己死于風中?亦或是感慨人世間悲喜無常?我們都無從得知。
或許,若是我,在同樣的夜晚同樣的四十八樓看見了同樣的七星將軍,我不會因它的不知去向而感到任何一絲苦楚。但李漢榮他用他的心將這只七星將軍層層包圍,以減輕它內(nèi)心的傷痛,又來告誡他人是否喪失了自己的本心。現(xiàn)在,我想告訴那只瓢蟲:將軍,你的英勇身影會常在我腦中浮現(xiàn);而李漢榮先生的這篇文章,便就是對你的贊歌了。
一直不覺得寫出點值得留下的文字是提筆或者打開文檔就可以完成的,至少我是這樣的,需要有心情,有環(huán)境!
幾天前,朋友借了本書給我,《最美的散文》,說拿去看看,沒多想,想謝絕,但無意隨手翻開,前言讓我改變了主意。開篇就寫到:當你久處于城市的喧囂繁雜,長期面對學習和工作的壓力時,你總會感覺到身心疲憊。如果此時,你能捧起一本散文,沏上一杯清茶,靜靜的賞讀幾頁,感悟生活的真諦、陶冶性情、舒暢胸懷……遂決定,拿走,想找個合適的時間,安靜的去賞讀。
我覺得自己也是個很名副其實的宅女,周末,如果沒有事先安排好要出門做什么,一般我都睡覺,很虔誠的睡覺,不把吃飯?zhí)岬饺粘讨械哪欠N,除非餓醒了,就著豆?jié){牛奶吃點面包然后繼續(xù),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周末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睡覺。今天徹底睡醒應該是在下午4點,打開電腦放上音樂,泡一杯花草茶,依靠在枕頭上,翻開了《最美的散文》。
一百篇經(jīng)典中,有一些都是小學和中學時課本上學過的,題目還很親切但內(nèi)容確實不記得了,我想,也許還能通過這些文字找到點孩子時候的回憶和心境吧。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許地山的《落花生》,現(xiàn)在看起來短的可憐的文章,在當時讀起來還真是個大工程,最經(jīng)典的話現(xiàn)在需要細細品味:“花生的用處固然很多;但有一樣是很可貴的。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蘋果、桃子、石榴,把它們的果實懸掛在枝上,鮮紅嫩綠的顏色,令人一望而發(fā)生羨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里,等到成熟,才容人把他挖出來。你們偶然看見一顆花生瑟縮的長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沒有果實,非得等到你接觸它才能知道?!?/p>
還有冰心的《小桔燈》《寄小讀者》;朱自清的《背影》;胡蘭成的《陌上?!?;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物是人非了,不過還是能帶給我一些寧靜和思考的,恩,再來一杯茶。
本書共包含十一輯內(nèi)容,由周國平對每一種文字去粗存精,縮減篇幅而成。
它教了我們?nèi)诵灾械恼?、善、美。我們生活在這個集天地力量于一身的時代里,需要靜心聆聽大自然的神奇奧秘之處,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一切需要人們發(fā)掘的美麗。
本書開篇是“走進一座圣殿”,這個題目頓然使我的腦?;砣灰恍?。從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用無知的雙眼審視這個世界的時侯,也許我們是走進了一座圣殿吧!在這個金碧輝煌的圣殿里,我們用智慧點亮了心中的燈盞。
周國平說:“一個人越是珍視心靈生活,他就越容易發(fā)現(xiàn)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夠以從容的心態(tài)面對。相反,對于沒有內(nèi)在生活的人來說,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難免要生怕錯過了什么似的急切追趕了?!痹谖铱磥恚褪菓撆κ棺约旱男撵`品質(zhì)得以升華,你才會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們才會更有戰(zhàn)斗力和激情,敢于挑戰(zhàn)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態(tài),從容地面對世界。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力解決面前的一切困難阻礙!
因此我們應與書結緣,與名人“面對面”交談心中的想法,做一個中心的讀者。一個不是讀者的學生,不管他考試成績多么優(yōu)秀,本質(zhì)上不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才。一個讀者應該具備以下特征:第一,養(yǎng)成讀書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讀書趣味。第三,有較高的讀書品味。能否成為一個真正的讀者,青少年時期是關鍵。經(jīng)驗證明,一個人在這個時期倘若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以后再要培養(yǎng)就比較難了,倘若養(yǎng)成了,則必定終身受用。周國平說:“青少年對未來有種種美好的理想,我對你們的祝愿是,在你們的人生藍圖中千萬不要遺漏了這一種理想,就是立志做一個真正的讀者,一個終身讀者。”是的,我們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著,不僅是為了趕上時代變化的趨勢,而且為了我們的人生富有情趣,充滿思考,才算上過了一個短暫而充實的人生罷。如果一個人缺乏了閱讀能力,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會變得麻木不仁,淪為一個無能的人。
本書還提到要我們做一個有靈魂的人。也許你會感到十分好奇,每個不是與生俱來都有靈魂嗎?周國平讓我理解的所謂真正的靈魂,是做一個有哲學的人。人是應該有進取心的,問題是朝什么方向進取。哲學讓人綜觀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實際上就為人的進取方向提供了一個坐標。我們對萬物需要充滿的好奇,可就我們的種種好奇提出不同類型的學問?,F(xiàn)在的青少年接觸的大多是一些空洞的,無用的,甚至使人消沉的書籍。久而久之,就就灌輸思想一樣,發(fā)現(xiàn)我們所剩無幾,也無非是一些空空的殘骸,脫離靈魂的軌道。因此周國平先生告訴我們,了解哲學要看原著,深入學哲學的話讀一本可靠的哲學史。你一旦讀了進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淺的啟蒙讀物了。
寒假里,老師讓我們買《青銅葵花》,這本書讓我從中認識了聰明、善良的鄉(xiāng)村啞巴男孩和乖巧、懂事的女孩葵花。
青銅五歲發(fā)高燒燒成了啞巴,他不能與人用語言交流,不能背著書包上學,經(jīng)歷了很多苦難。在鬧蝗災時,全家人吃不飽、穿不暖,可還要下地干活,拼命攢錢,供葵花上學。青銅為了葵花登臺演出精心制作了一串冰項鏈,并親手掛在葵花的脖子上,讓所有的人感動不已。
而葵花三歲喪失母親、七歲喪失父親,青銅一家雖然十分貧苦,但還是收養(yǎng)了葵花,因此青銅和葵花就成了患難與共的好兄妹。一次,青銅的奶奶生病,葵花為了給出奶奶攢錢看病,小小年紀的她就外出打工----去江南采摘銀杏,雖然只掙到非常微薄的收入,根本不夠給奶奶治病,但他的孝心非常讓人感動。
青銅和葵花如果能永遠這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該多好??!當看到懂事的青銅為了妹妹能念書,而親手破滅了自己的`上學愿望,我心里為青銅這樣的哥哥趕到高興。要是青銅一家的生活條件再好一點,青銅的爸爸、媽媽能讓他們同時進學校念書,那該多幸福啊!青銅和葵花在遭遇了水災、蝗災之后蛻變得更加堅強、樂觀??梢黄痖L大的兩個孩子,最后卻分開了。青銅很難過,就張開嘴巴,用盡全身的力氣大喊一聲:“葵——花!”這聲音使大麥地的所有人震驚了。因為葵花和青銅之間的友情,竟然治好了青銅的啞巴。
青銅和葵花是一對患難與共的好兄妹,但最后還是分開了,真可惜?。?/p>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wenmizhishi/191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