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寫作指導的有效工具,通過指導學生模仿和改寫范文,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寫作習慣和思維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挑選的范文范本,希望大家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風格。
2.正確計算。
1.口算。
520+70=430×2=1600÷8=。
430-60=880÷4=3100×3=。
380+40=500×6=4200÷7=。
800-50=400÷5=2000×4=。
2.計算:一個正方形,邊長10米,周長是多少米?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1.理解【演示課件】.
1)引導學生分組練習。
2)啟發(fā)學生討論:什么是,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教學例7【繼續(xù)演示課件】.
1)出示例7:一個長方形,長6厘米,寬4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2)小組交流應該怎樣計算?并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并說一說怎樣想的?
6+4+6+4=20(厘米)。
6+4+6+4=20(厘米)。
6×2+4×2=12+8=20(厘米)。
2個長,2個寬,先算2個長是多少,再算2個寬是多少,然后求它們的和是多少,就是。
2個長是多少,知道寬,就可以求2個寬是多少,然后求它們的和是多少,就是。
6+4)×2=10×2=20(厘米)。
2個長,2個寬(對邊相等),先求一個長和寬的和是多少,再乘以2就是。
4)引導學生比較三種算法。
5)反饋練習。
28米,寬15米。它的周長是多少米?
1.口述。
2.出示一組圖片,說一說。(投影出示)。
3.口述計算過程(投影出示).
2)一個長方形枕套,長50厘米,寬30厘米。四周縫上花邊,要用多少厘米花邊?
3)一個長方形地,長25米,寬15米,周長是多少?
4.操作練習,小組進行。
100米,寬是45米。小明沿著足球場的邊跑了一圈,他跑了多少米?
=(長+寬)×2。
7:一個長方形,長6厘米,寬4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并思考怎樣計算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通過分小組交流,讓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對方法的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較,最后得到最簡便的方法,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想法,發(fā)散自己的思維。最后,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后,引導他們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讓他們體驗到數(shù)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
這節(jié)課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第一層次:長方形的基本概念練習,為后進生理清思路,第二層次是: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為中等生準備的,練中明白周長概念,熟悉周長的計算方法。第三個層次是:拓展延伸。旨在提高性練習。保證優(yōu)等生認識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由于時間的關系,這節(jié)課還是留有遺憾,在學生探索交流長方形周長時,應該加以講解總結,從而把每種計算長方形周長方法的算理,讓學生了解清楚。而且,讓小組代表上臺匯報時可以形式再多樣一些,吸引學生,讓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學習中的樂趣。
因此,還要加強業(yè)務學習,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手段。學會因材施教,增強自信心,投入更多的教學熱情帶動學生學習數(shù)學。
一是知識的形成不應是給予,而應是探究獲取。以前教學這個內(nèi)容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xiàn)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學生死記公式,那么,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
二是倡導算法多樣化更適合于學生的實際。對于這些三年級小學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既然有的學生心里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強加于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其道理非常明顯,如果是學生們能總結出適合于自己的最好記、又實用的計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1.知識與技能:認識長方形面,使學生初步理解由面組成體的意義;使學生在認識長方形面、掌握長方形特征的基礎上,通過操作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會求長方形的周長。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主動他就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意識,能初步應用長方形的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教學重點:理解長方形周長的意義,會求長方形的周長。
長方形周長的推導過程。
釘子板 活動記錄單學具準備:帶有長方形的盒子,釘子板學具,米尺
1、基礎練習題:看圖算出長方形的周長
2、實踐題:在我們的身邊也有長方形,比如:我惡魔內(nèi)數(shù)學書的封面,還有什么?學生舉例你最想知道哪個長方形的周長,一會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學生匯報自己的實際測量情況。在實際測量中,我們難免會出現(xiàn)誤差,因此在測量中我們要力求準確,減少誤差。
3、發(fā)散拓展題:請同學們看老師在釘子板上圍圖形,你也能圍出支援的圖形嗎?試一試,并切除這個圖形的周長。
一、深入學生,選擇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
對一個學科而言,學生的興趣、愛好是最重要的。常言道:處處留心皆學問。課余,我特別關注學生喜歡玩什么,怎么玩,并從中得到啟發(fā),將學生玩的素材巧妙、合理地運用到數(shù)學教學中,使學生對學習的內(nèi)容產(chǎn)生親近、親切感。如在學習長方形的周長這節(jié)課時,當我把長方形卡通畫片呈現(xiàn)給學生,他們的“情”即刻“熱”起來:“好漂亮的畫片!”接著,我將畫片平移至右,顯現(xiàn)長方形畫片陰影框架圖。實物畫片與框架圖形成鮮明的對比,既為今天理解長方形的周長奠定基礎,又為以后學習面積埋下伏筆。同時,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shù)學是豐富多彩的,絕對不只是簡簡單單的計算、公式、法則的問題。多彩的畫片,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急于想玩一玩、拼一拼、算一算。
二、學玩結合,探索創(chuàng)造,發(fā)展能力。
在讓學生自主探索、研究長方形的周長時,學生一邊列出算式,一邊用圖形(小棒或線段)展示解題思路,驗證了計算方法的合理性,親身體驗,構建數(shù)學模型,經(jīng)歷了最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的熏陶。老師發(fā)給每位同學一份畫片,滿足了他們“給我一張吧”的愿望;“你能用這些畫片拼成新的長方形嗎?”激起了學生原本就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他們在拼圖游戲中能大膽構思、創(chuàng)造,相同的拼法,不同的解法;或不同的拼法,相同的解法。特別是學生在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畫片連拼成長方形時,由2張畫片、3張畫片、4張畫片的連拼,聯(lián)想到10張、100張畫片連拼成長方形時,由2張畫片、3張畫片、4張畫片的連拼,聯(lián)想到10張、100張畫片連拼后,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按這一規(guī)律推導出若干張正方形畫片連拼成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是游戲,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是游戲,使學生的學習建立在主體、積極的、有自信的、主動探索的、集體合作的基礎上,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他們的思維在此間產(chǎn)生了質(zhì)的飛躍,創(chuàng)新能力逐步提升,讓我驚喜、讓我感嘆!
本內(nèi)容是第五單元,內(nèi)容較少,看起來很簡單,只要記住長方形的計算公式就行了,其實不然,本內(nèi)容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學起來非常復雜。特別是輔助材料上的.練習題向外延伸的知識更廣。在教學本內(nèi)容是首先讓學生理解、記憶長方形的計算公式,并能進行簡單的計算。然后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題,進一步理解有一定難度的計算題,如:知道周長求寬、或求長、或求長和寬的和,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百分之八十的學生基本掌握其內(nèi)容,這一單元雖然內(nèi)容少,但用時間較多,因為這一單元學不好,直接關系到下一冊“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如果本內(nèi)容學不好,學生就開始把周長和面積混淆,所以必須讓學生把這一單元的知識掌握牢固,進度慢一點不要緊,我出了很多這方面的練習題,然后,又把它進行了分類:如:知道周長、和寬,求長方形的長、或?qū)?;知道周長求長和寬的和各是多少?然后再畫出不同的長方形;如:已知一段鐵絲長是24厘米,你能握成幾種大小不同的長方形?他們的長和寬各是多少?還有很多形式的練習,通過這些練習學生基本上掌握了這個單元的知識,通過測試優(yōu)秀率大本分之八十左右,比去年同期的所教班級學生的優(yōu)秀率高出百分之二十左右,測試后我比較滿意。
但學生的智商是有差距的,對本內(nèi)容來說個別學生掌握的不是十分精通,我想這時老師不能一刀切,不能急于求成,允許學生有消化的過程,還可根據(jù)學生的差異分層教學,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終叫學生都能“吃飽”、“吃好”。
《長方形的周長計算》這節(jié)課是在教學完周長的概念后進行教學的?!稊?shù)學課程標準》前言部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本課設計以這一基本理念為指導,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為主線”,重視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生在探索交流中獲得新知,同時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在教學長方形周長時,讓學生試著求出長方形的周長,課堂上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索長方形周長的各種解法,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再引導學生比較,哪幾種想法是一樣的,你喜歡哪一種算法,為什么?大家都一致的認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比較方便。理解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我把一組長和寬用紅粉筆標出,另一組用藍粉筆標出,非常的直觀形象,學生一看就知道有兩個長和寬,對為什么要乘2,學生也很好的理解了,長方形的周長其實就是兩個長和寬的和。從而使學生直觀深刻地理解了這一計算方法,使本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從教學效果上看,這節(jié)課的教學是成功的,學生們都掌握了求長方形的周長的方法,而且還會合理地選擇簡便的運算方法。
但是在練習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在求長方形的周長時,有部分學生在算的時候只是用長和寬加起來就不再去乘2了。我反思了一下,覺得有可能是經(jīng)過比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強的學生也想采用那種公認的方法做,但做的時候又不仔細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錯率就比較高了。在教學時,我也應該強調(diào)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公式不一定最好,自己喜歡的才更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指出并能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
2、能利用對圖形周長的認識,測量和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3、通過觀察、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jīng)驗的同時發(fā)展空間觀念。
4、在學習活動中體會顯示生活里的數(shù)學,激發(fā)對數(shù)學的興趣,培養(yǎng)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難點:認識周長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初步認識物體的邊線。
1、出示一面無邊框圓形鏡片。
師:這是一面鏡子,老師每天早上用它的時候都是這樣拿的(演示手勢)很小心的,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鏡子是玻璃的,沒有邊框,易劃手。)。
那誰能幫老師想個辦法,解除這個麻煩呢?
我也想過給鏡子鑲一道金屬邊框,可我怎么知道這個邊框倒底要多長?(可以用軟尺量一下。)。
師:你能指給大家看看,量哪里嗎?
點名指一指邊線,如果學生指著邊線上的某一點,教師適當加以引導。
師:同學們剛才所指的,其實就是這個鏡面的邊線。
2、(出示數(shù)學書)師:你能指出數(shù)學書封面的邊線在哪里嗎?引導學生指的方法(從某一個點出發(fā),沿邊線繞一圈,回到起點)。
誰再來指一下三角尺的邊線?生指,師生指。同桌互指三角尺的邊線。
3、出示想想做做2。
師:你能描出這些圖形的邊線嗎?請大家任意挑兩幅圖描出它的邊線。
學生獨立描出第二題圖形的邊線,并相互交流。
師選取兩位同學的作業(yè)做對比,指出畫時應貼近邊線畫。
二、認識周長。
1、(出示例題圖)。
師:兒童游泳池池口的邊線在哪里?誰來指給大家看。
指名上臺說一說、指一指,動態(tài)畫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邊線。
師:游泳池池口的邊線的長也叫游泳池口的周長。
板書課題:周長。
誰再來說說什么是游泳池口的周長?指名說,互相說。
3、你還能指出這是什么的周長嗎?誰來邊指邊說。
三、測量計算周長。
指名講解測量方法。(用線圍周長,作記號。再用尺量線的長度,就是周長。)(教師說明:選整厘米數(shù))。
分組操作。
指名上臺演示測量。師輔助。(注意:起始點,并要貼近邊線量)。
指名講解測量方法。(用線圍周長,作記號。再用尺量線的長度,就是周長。)(教師說明:選整厘米數(shù))。
分組操作。
指名上臺演示測量。師輔助。(注意:起始點,并要貼近邊線量)。
2、(出示試一試左邊一圖)師:這個圖形的周長你覺得可以用什么測量工具?為什么?能一下子直接測量出周長嗎?那怎么辦?(引導學生說出測量每條邊的長度,課件出示每條邊的長度。)。
追問:知道了每條邊的長度后,該怎么得出周長?指名回答計算方法。
然后獨立測量計算右邊圖形的周長。
小結明確:一個多邊形的周長就是圍成這個圖形的所有線段的長度之和。
四、拓展提高。
1、出示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獨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沒有不同的方法。
做好后,學生先在小組里交流方法。
指名回答,闡述思考過程。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算法。
2、出示想想做做第5題。
教師說明題目要求,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各圖形的周長。
指名回答正方形周長、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師:指名回答第三幅圖的周長長度。(可能有同學會認為是30厘米)。
指名上臺指出該圖形的周長。
同時出示各邊的長度。并指名計算周長長度為26厘米。
提問:為什么有同學算出來是30厘米,有同學卻算出答案是26厘米?
同桌兩人討論一下,課件演示。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在計算的過程中有同學誤把2厘米的兩條邊也算在了周長內(nèi)。
五、全課小結:
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能指出物體的周長,能測量這些物體的周長,能計算物體周長的長度)。
在本節(jié)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李田芳老師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我覺得整節(jié)課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理念,能夠立足于以學生的主體發(fā)展的教育規(guī)律,盡可能讓學生在全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思維過程和解題方法。讓學生大膽在全班展示自己的解題思路,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學生的觀察、發(fā)現(xiàn)、思考為主線,讓學生邊看、邊說、邊想中解決數(shù)學問題。
按傳統(tǒng)的教學教材,周長的概念描述為“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它的周長?!钡罾蠋熓菑摹翱臻g與圖形”的整體目標出發(fā),以手中的簡易課程資源讓學生去觀察、測量,加強了“周長”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并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對“周長”的理解,并一一進行充分肯定,這是難能可貴的。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我們值得借鑒的地方。
在教學過程中,李老師并沒有采用課件,而是以長方形的紙片及數(shù)學教科書的封面用手繞著這些有規(guī)則的圖形行走一周的情境,讓學生觀察行走時的路徑,來感受“繞一周”的含義,從而引發(fā)了學生強烈探究數(shù)學的欲望,真正體會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的道理。
但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假如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行更多的交流、討論、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數(shù)學算理的話,教學效果會更好。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利于師生間的情感溝通與交流,從而及時反饋信息。
總之,整節(jié)課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的教學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緊密,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尋找數(shù)學,應用數(shù)學解決生活問題,使學生能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體驗數(shù)學、不斷提升數(shù)學的應用能力。
核心提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fā)現(xiàn)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nèi)在規(guī)律和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fā)現(xiàn)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nèi)在規(guī)律和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途徑。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經(jīng)常進行合作學習訓練,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觀點激烈交鋒,在磨擦碰撞中閃耀出智慧的火花,實現(xiàn)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chuàng)造。
在周長的認識過程中,我充分讓學生動手,從“看”到“指”從“指”到“描”,又從“描”到“量”。不斷更新的活動對學生來說充滿了挑戰(zhàn),使學生對周長的認識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學習效果很好。
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給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知識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又能合組員之間形成觀點交鋒,思維共享,達到學習互補的目的。因此在片段二的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和主動性的發(fā)揮,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盡可能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自我感悟,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參與者。通過小組交流,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對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較與取舍。體現(xiàn)了“跳出數(shù)學教數(shù)學”的教學思想,充分地讓學生經(jīng)歷了“數(shù)學化”和“再創(chuàng)造”的學習探究過程,為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3、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充分體驗,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周長的計算,
理解圖形的拼剪引起的周長的變化。
1、我們已經(jīng)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了,誰能說說有關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識?(先閉上眼睛想一想,再與同桌交流)。
你能整理成下列這張表嗎?
圖形。
相同點。
不同點。
邊
角
四條邊關系。
周長計算公式。
長方形。
正方形。
師:用手指一指課桌面和長方形紙(學生人手一張)的周長。(學生用手指周長。)。
(教師出示板書長25cm,寬20cm。)。
在紙上計算周長。
一學生板演,完成后并說說為什么這么做?
2、誰能在這張長方形紙上找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并說說理由。(學生操作)。
為什么用寬邊去比?
3、教師將一張長方形紙剪成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并貼在黑板上。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5、師:剪下的這個圖形的周長怎么求?為什么?(學生獨立完成,同時請兩個解法不同的學生板演,再交流方法。)。
6、仔細觀察原來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和剪開后的兩個圖形的周長,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1)為什么剪開后兩個圖形的周長比原來一個圖形的周長要長呢?(同桌討論后再交流)。
(2)假如把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想一想,周長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1、列式計算。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思考過程。
2、考考你。
多種方法分別請學生上來板演,講解思考過程。
今年送完一屆畢業(yè)生后,我又從三年級教起。學生人數(shù)19人,比上學期六年級的44人少了一半有余,自己感覺“輕車熟路”。
在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了“什么是物體的周長后”,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了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分組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紛紛舉起。我讓小組選代表匯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沒有出現(xiàn)我的預設效果。我只好進一步鼓勵說:“誰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厘米)!”課代表王凡站起來發(fā)言。
我心里有點失望,可是還鼓勵說:“不錯!誰還有更好的方法!”
沒有同學再舉手了。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后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幾乎每個同學都如是說。
看來學生自己不會歸納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說:“長方形兩條,那么8+8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8×2。寬用乘法算式表示為4×2。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表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p>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我出示了四個長方形讓學生計算周長。全班19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計算的僅有2人!其他同學全是用加法做的。
這堂課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樣教的?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F(xiàn)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小學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
既然學生心里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強加于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課本上不是也沒有像以前那樣注明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嗎?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不久的將來他們在數(shù)學上會有頗豐的收獲!
本課時的教學是在學生已認識了長、正方形,并了解和掌握了長、正方形的特點,學會了測量長度,了解一些測量單位,對周長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本課時的教學又為學生今后學習計算其它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奠定了基礎。
教材的設計是從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重視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探索新知。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方法,從中總結歸納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進而讓學生獨立思考,進行推理,歸納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在學生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的基礎上,引導、組織學生通過探索活動總結出長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準確地進行計算。
2、通過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增強學生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推理能力,學會合作學習。
投影儀、每小組木棒4支(長、寬各一對)。
(一)動手操作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讓學生指出各個圖形的周長。
意圖: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周長”概念為探索“周長的計算”的活動予做準備。
2、讓學生分小組擺出一個長方形。
3、教師提出探索活動的目的、要求,并板書課題。
師:你能求出所擺出的長方形的周長嗎?這是我們師生今天要研究的課題。(師:板書:長方形的周長)。
(二)分級探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1、教師提出要求:先量出長方形的長與寬,再通過不同的方法算出它的周長,請小組的記錄員做好記錄。
意圖:提出明確的要求,使學生明確思維方向。
2、學生分組進行探索活動。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下三種意見:
(1)長+寬+長+寬。
(2)長×2+寬×2。
(3)(長+寬)×2。
意圖:通過全體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意識,學會合作學習,讓學生從不同的方法得出探索結果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三)匯報交流,總結規(guī)律。
1、讓學生代表到講臺前,通過投影儀,說自己小組探索結果(教師邊板書上來)。
2、師生共同總結規(guī)律。(板書:長方形周長=(長+寬)×2)。
意圖:通過討論,引導學生總結出最簡捷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聚合思念能力。
學生在所發(fā)練習紙上做練習。
意圖:通過練習,鞏固學生的認識,初步形成能力。
(四)自我探究,擴展認識。
教師在投影儀上出示一個正方形,讓學生自己探求正方形的周長如何計算:
邊長6厘米(圖略)。
請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探求結果,總結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板書:正方形周長=邊長×4)(將課題補充完整)。
意圖:讓學生自己獨立探究,同時發(fā)展他們的推理能力。
(五)結合實際,學會運用。
讓學生結合自己身邊的長方形,正方形,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意圖: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中深化知識,并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靈活訓練,發(fā)展思維。
比較下面的兩個圖形,它們的周長相等嗎?(用投影儀)。
意圖:通過平移轉(zhuǎn)化成一個長方形,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板書設計。
正方長周長=(長+寬)×2正方形周長=邊長×4。
1、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時發(fā)展他們的空間想象力。
3、通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理解并掌握長方形及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學關鍵點: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算法。
釘子板、直尺。
一、設疑激趣,引入新課同學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自從“龜兔賽跑”兔子失敗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氣,就想找個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這一天,在遙遠的森林里,動物又舉行了一次龜兔賽跑。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裁判員虎王正在宣布比賽路線。
說:“請運動員小兔沿第一塊草坪跑一圈,運動員烏龜沿第二塊草坪跑一圈?!毙⊥靡豢粗钡卣f:“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烏龜?shù)拈L!”
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小組討論看你們有幾種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匯報結果。
小組討論后匯報小結:寬+長+寬+長=周長寬+寬+長+長=周長寬×2+長×2=周長(長+寬)×2=周長師: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有這么幾種,這里的每一種方法都很棒,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你最喜歡哪種方法呢?今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求長方形的周長。
2、小龜?shù)穆烦烫釂枺涸鯓佑嬎銥觚數(shù)穆肪€(正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組討論解決方法:討論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你有哪些方法?總結成公式。
匯報結果:邊長+邊長+邊長+邊長=周長邊長×2+邊長×2=周長邊長×4=周長。
3、得出他倆的路程一樣長烏龜和兔子比賽究竟誰勝利了?(對,小兔獲得了勝利。)。
4、給小兔點掌聲,有錯就改,真棒!希望我們也能像小兔那樣作一個知錯就改的好學生。
三、鞏固深化,聯(lián)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出示)。
1、在釘子板上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們的周長。
2、求數(shù)學課本封面的周長:(學生測量、計算。)。
3、求毛巾的周長:(出示)。
4、求跑兩周多長:(出示)5、求籬笆的長:(出示)。
五、課后延伸,解決實際問題。
1、尋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長的知識?(3-5個)。
2、小組為單位,搜集數(shù)據(jù)計算教室門、窗、課桌、凳子面的周長。
六、板書設計。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蘇教版數(shù)學第五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以及認識周長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也為以后學習其它圖形的周長奠定了基礎,因而我把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
3、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準確利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發(fā)現(xiàn)的主體。因此我是如此設計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
我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數(shù)學信息提供籃球場,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的親近,引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動手操作主要是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fā)現(xiàn)新知。比如:我讓學生用線圍成一個長方形,并指出圍成圖形的周長的意義,在充分認識周長的基礎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嘗試計算課件出示的籃球場的周長,這樣學生會很輕松的用自己的計算方法準確計算出籃球場的周長。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在不同的計算方法中擇優(yōu),在學生的民主決定后我再進一步解釋選出的計算方法的意義,然后出示練習題讓學生進行鞏固。在學習正方形的計算方法的時候,我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探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為了能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實際生活中的長方形一邊靠墻的菜地,能使學生把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能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在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在“樂”中獲取新知識,并能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我還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意識,在合作中培養(yǎng)學生互相學習和互補的學習態(tài)度。并在學習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表揚一些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鼓勵一些有進步的學困生,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我還利用學生的錯誤為教學資源來進行教學,使學生更深刻理解并掌握本節(jié)課內(nèi)容。比如:我根據(jù)學生中的算式14+26×2,解釋實際上是算了兩個長和一個寬,并不是四條邊的長度,要想算出四條邊,要先算14+26,這就需要把14+26放進括號里計算,因此引出一個計算方法:(14+26)×2,讓好朋友括號幫助我們計算,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計算方法的含義。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這節(jié)課是在教學完周長的概念后進行教學的?!稊?shù)學課程標準》前言部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本課設計以這一基本理念為指導,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為主線”,重視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生在探索交流中獲得新知,同時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時,讓學生試著求出長方形的周長,教師大膽地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索長方形周長的各種解法,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再引導學生比較,哪幾種想法是一樣的,你喜歡哪一種算法,為什么?大家都一致的認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比較方便。理解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教師把一組長和寬用紅粉筆標出,另一組用藍粉筆標出,非常的直觀形象,學生一看就知道有兩個長和寬,對為什么要乘2,學生也很好的理解了,長方形的周長其實就是兩個長和寬的和。從而使學生直觀深刻地理解了這一計算方法,使本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長公式。練習設計力求突出層次性、典型性、生活化,避免簡單的重復與模仿。在這里,學生們想出了很多種方法。最后通過學生們對長方形周長的認識直接遷移到求正方形的周長,學生們基本上都能想到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從教學效果上看,這節(jié)課的教學是成功的,學生們都掌握了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方法,而且還會合理地選擇簡便的運算方法。
但是在練習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在求長方形的周長時,我發(fā)現(xiàn)有部分學生在算的時候只是用長和寬加起來就不再去乘2了。我反思了一下,覺得有可能是經(jīng)過比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強的學生也想采用那種公認的方法做,但做的時候又不仔細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錯率就比較高了。在教學時,我也應該強調(diào)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才是最好的。
縱觀本課,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新知、理解運用的過程,而教師自始至終只是充當著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們?nèi)ヌ骄恐R。這樣的教學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益,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合作意識教學要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一)評價教師是否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1、評價學生參與的狀況和品質(zhì);2、評價學生參與學習的方式;3、評價學生參與的時間和廣度;4、評價學生參與的效果。
(二)評價老師能否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1、評價課堂中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的時間和數(shù)量;2、評價創(chuàng)新學習的策略;3、評價創(chuàng)新學習的效果。
(三)師生是否保持有效的互動。1、評價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狀況;2、評價有效的互動還必須關注教師的師生觀;3、評價教師能否靈活運用多種方法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4、評價教學互動的成果。
(四)評價教師是否關注學生的情感發(fā)展。1、教師是否熱愛學生,師生之間是否存在一種心靈的感應;2、評價教師的精神狀態(tài);3、評價教師是否善于用激情的語言或良好的學習活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熱愛;4、評價教師是否細心觀察和運用來自于學生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感因素;5、評價教師是否充滿對學生的理解和人文關懷6、評價教師是否善于發(fā)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七)評價教學風格。評價教學風格要會從課中發(fā)現(xiàn)一些共性,在教學思想、教材處理、教學方法運用等環(huán)節(jié)已經(jīng)烙上了明顯的個人觀點和個性,區(qū)別于他人而成為個人的特色。(如:讀寫結合,讀中感悟;教貴質(zhì)疑,學貴有疑;欣賞激勵,充滿關懷;切磋砥礪,功底扎實;語感強,語味濃;為學而教,抓住導學焦點;不拘一式,不限一法,把課上)。
釘子板、繩子、尺子.。
一、復習準備.。
拿出準備好的幾何圖形,平放桌上,把長方形挑出,放在一邊.(觀察)。
提問:(1)長方形的四條邊有什么特點?(相對的兩條邊相等)。
(2)相鄰的兩條邊有什么不同?(一條邊長,一條邊較短)。
二、學習新課.。
1.談話:同學們對長方形的特征掌握得很好,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有關長方形的知識.通過學習,理解長方形周長的意義,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板書課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
請同學們摸一摸長方形的一組長邊,再摸一摸長方形的一組短邊.。
教師歸納出:長方形較長的一組對邊叫做長方形的長,較短的一組對邊叫做長方形的寬.。
請同學們在自己的長方形紙片上標出長和寬.。
教師出示圍在釘子板上的長方形.。
提問:什么叫做周長?(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
再請一位同學指一指釘子板上的長方形的周長.。
提問:你能知道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嗎?(能)一位同學把圍成這個長方形的線取下來測量,測得長度是60厘米.(回答: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大約是60厘米)。
(1)出示例題:一個長方形,長6厘米、寬4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2)老師將學生不同的算法板書在黑板上.。
6+4+6+4=20(厘米)。
62+42=12+8=20(厘米)。
(6+4)2=102=20(厘米)。
(3)比較.。
小組討論:他們算得對嗎?為什么?哪種算法比較簡便?
(4)反饋歸納:
提問:誰能在圖上指出62和42分別表示哪部分?
指名一同學在圖上指出6+4表示哪部分.(6+4表示一條長、一條寬的和)。
問:102表示哪部分.(一條長與一條寬的和的2倍,也就是長方形的周長)。
5.小結.。
三、課堂練習(投影)。
2.一個長方形枕套,長50厘米,寬30厘米,四周縫上花邊,需要多少厘米花邊?
3.量出下表中物體表面的長和寬,并計算出它們的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一課不是教材中的某一節(jié)課程,而是我根據(jù)線上教學學生的反饋以及復課后在復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選題的。我之所以選擇這一內(nèi)容進行教學,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在學完了周長與面積后,沒有深刻理解周長與面積之間的關系,以至于出現(xiàn)混淆現(xiàn)象,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困惑的地方。另一方面,是為了加強學生對周長和面積的深刻理解,在這個基礎上再對這方面的知識進行拓展延伸,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并能夠靈活運用,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善。
本節(jié)課我首先通過一道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與面積的例題讓學生對周長和面積的概念進行區(qū)分,然后讓學生經(jīng)歷猜想、驗證的過程,體會周長與面積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周長一定,長和寬越接近,面積越大”。并將此規(guī)律遷移到數(shù)的運算中,體會“兩個數(shù)的和一定,這兩個數(shù)越接近,它們的積越大”。
在本節(jié)課中我有兩個想要表達的思想,一個是數(shù)形結合,另一個是遷移轉(zhuǎn)化。我們知道實際上圖形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直觀的,這樣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周長與面積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將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與圖形進行對照,實際上是溝通了數(shù)與形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突破理解上的難點,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數(shù)的運算相對來說比較抽象,把在長方形中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遷移到數(shù)的運算中來,通過探究、討論、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的開闊,知識體系更加的完善。而實際上這兩種思想是互相滲透的,所以也是想在這里做一次嘗試,幫助學生積累數(shù)學學習的方法和經(jīng)驗,初步滲透數(shù)形結合、遷移轉(zhuǎn)化的思想,拓展學生的思維,讓思維真正的得到發(fā)展。
整體上這節(jié)課的基本任務順利完成,學生的表現(xiàn)也不錯,我自己的狀態(tài)還比較飽滿,和以前相比,也算是有所突破。除此之外,還想肯定自己的是,在上課之前,我臨時換了一個問題,使得后面的教學內(nèi)容更加豐富和飽滿。在第一個表格出現(xiàn)之后,學生通過觀察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周長與面積之間的關系。剛開始在這里設計的問題是“請同學們觀察表格,這四種長方形的長、寬、面積有什么樣的變化?”學生的回答始終都是“長越來越小,寬越來越大,面積越來越大,或者長每次加1,寬每次減1,面積在不斷地增加?!睘槭裁礇]有人發(fā)現(xiàn)“當長和寬相等時,面積最大”呢?期間我一直在反思,沒錯,就是這個問題不合適,這個問題太局限了,也太具體了,它把學生的思維全部集中在了長、寬、面積的變化上,學生當然只會發(fā)現(xiàn)“長越來越小,寬越來越大,面積越來越大?!笨刹豢梢該Q一個問題呢?于是我把問題換成了“通過觀察表格,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這個問題就很有開放性了,學生觀察的角度不同,當然會有一些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果然就有學生提到了“當長和寬相等時,面積最大”這一點,同時也為后面滲透無限接近的思想做鋪墊。但每一節(jié)課總歸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接下來是我上完這節(jié)課自己的所思所想。
新課程強調(diào)“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一切有效作為,都是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換句話說,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其實這節(jié)課在我正式上之前已經(jīng)磨過很多遍了,一遍一遍的磨,一遍一遍的總結和反思,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我也一直在調(diào)整,所以我設法想讓我提問的問題更加具體和明確。比如“這個長方形的形狀只可能有一種情況嗎?是不是應該給剛才發(fā)現(xiàn)的這個規(guī)律加一個前提條件呢?這兩道題和剛才那道題有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這些長方形長、寬、面積的變化,和我們剛才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一樣嗎?”等等。是的,我的問題更加明確了,更加有指向性了,學生的反饋也正如我所想,但是上完之后我覺得自己對于學生的引導痕跡過重了,學生一直在順著我的思路前進,但卻限制了學生自己的思想,沒有達到“拓展思維”的目標。
數(shù)學學習的本質(zhì),是數(shù)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是數(shù)學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任務。其實這節(jié)課有很多次拓展學生思維的機會,但由于自己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的能力不足,沒有抓住這些機會。比如在整體觀察三個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時,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很容易會發(fā)現(xiàn)當周長是18米時,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沒有相等的情況,緊接著我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整數(shù)條件的限制,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有沒有相等的情況?”學生的反應很好,立馬想到4.5和4.5。課后我反思了這一環(huán)節(jié),“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有沒有相等的情況?”這個問題太局限性了,不夠有發(fā)散性,如果把這個問題換成“如果沒有整數(shù)條件的限制,有沒有比長是5寬是4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更大的長方形?”那么學生可能就會出現(xiàn)很多種答案,比如長4.9寬4.1、長4.7寬4.3、長4.5寬4.5等等,面積最大的是哪種情況呢?長4.5寬4.5。既鞏固和驗證了前面發(fā)現(xiàn)的結論,又使得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一舉兩得。
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的審題能力與習慣對于他們自身持續(xù)發(fā)展尤為重要,因為審題不僅是解題的基礎和先導,更是一個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環(huán)節(jié)。本節(jié)課我設置了多個問題,有意識地將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比如“王爺爺想用16米長的籬笆圍成一個長方形菜地,可以怎么圍?”通過教師四個問題的引導和學生的思考,使這一問題逐漸的明朗、清晰,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長、寬、周長和面積之間的關系。或是“在1、2、3、4四個數(shù)中,組成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算式,使乘積最大。”在同桌討論和獨立思考中收獲解決問題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堅持,課題研究結束但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與習慣是不能中斷的,如何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堅持,這是我們每一位數(shù)學教師必須要思考的。
教學目標:通過教師演示教具,學生操作學具,使學生理解周長的意義,聯(lián)系實際學會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結合實際計算有關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分析、綜合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周長的意義,學會動手測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掌握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方法。
教具:長方形教具、正方形教具、鉛絲、毛線、長方形圖片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教師提問:長方形有哪些特征?(長方形有四條邊,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2.教師提問:正方形有哪些特征?(正方形有四條邊,四條邊都相等,有4個角,都是直角。)。
3.教師出示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教具,要求學生指出它的長和寬。并且量出長和寬的長度,說出長方形有幾條長、幾條寬。
4.教師出示邊長5厘米的正方形教具,要求學生指出它的邊長。并且量出邊長的長度,說出正方形有幾條邊長。
二、探求新知。
教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長方形有四條邊,對邊相等的特征,量出了這個長方形的兩條長是6厘米,兩條寬是4厘米;知道正方形有四條邊,四條邊都相等的特征,量出了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5厘米.這些知識大家掌握得很好,下面的學習要用到。
現(xiàn)在我們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計算方法。首先研究長方形的周長,我們共同協(xié)作來做個實驗。
教師把剛才量好過長和寬的長方形教具用較粗的鉛絲沿四邊繞一周,再放直。指出這根鉛絲繞長方形四條邊一周的長度就是長方形的周長。
要學生思考這個周長含有這個長方形的幾條長、幾條寬?它的總長是多少厘米?(含有這個長方形的兩條長和兩條寬,總長20厘米。)我們再研究正方形的周長,我們共同協(xié)作來再做個實驗。
教師把剛才量好過邊長的正方形教具用較粗的鉛絲沿四邊繞一周,再放直。指出這根鉛絲繞正方形四條邊一周的長度就是正方形的周長。要學生思考這個周長含有這個正方形的幾條邊長?它的總長是多少厘米?(含有這個正方形的四條長,總長20厘米。)。
要求學生取出一根線,沿著長方形數(shù)學課本的邊繞一周,再放直。然后學生敘述周長的意義,這個周長含有幾條長,幾條寬。(長方形四周的周長就是周長,它含有兩條長、兩條寬)。
邊長)。
教師:我們量了這個長方形教具的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正方形教具的邊長是5厘米,用鉛絲沿著長方形教具和,正方形教具四條邊繞了一周,得到了它們的周長,請大家看課本第85頁,再根據(jù)做的實驗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學生分小組討論)。
(4)怎樣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有幾種方法?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
學生小組討論后,再全班交流,綜合歸納:長方形一周的長度就叫長方形的周長,它含有長方形的兩條長和寬。(邊總結敘述,邊在黑板上揭示以上的知識規(guī)律)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有多種:
(1)根據(jù)沿著長方形邊繞的順序,算式是:長+寬+長+寬。
(2)先算出2條長的長度和,再算出2條寬的長度和,最后把它們相加。算式是: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根據(jù)長方形含有兩條長和寬的規(guī)律,算式是:長×2+寬×2,也就是公式“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長的方法有2種:
(1)根據(jù)沿著正方形邊繞的順序,算式是:邊長+邊長+邊長+邊長。
(2)根據(jù)正方形含有四條邊長的規(guī)律,算式是:邊長×4,也就是公式“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教師:以上回答很好,能根據(jù)意義敘述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兩種方法。請同學們用兩種方法算出數(shù)學課本第85頁例4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兩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算在本子上。6+4+6+4=20(厘米)6×2+4×2=12+8=20(厘米)。
5+5+5+5=20(厘米)5×4=20(厘米)。
學生敘述板演算式的意義,教師根據(jù)列式演算過程、得數(shù)以及敘述的意義打分。
教師:誰能根據(jù)這個算式的意義列一個更為簡便的算式?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后,列出算式:
(6+4)×2即(長+寬)×2。
=10×2。
=20(厘米)。
教師(長+寬)×2的算式既靈活又簡便,誰能敘述算理?
學生:把長方形圖片的對角剪開的圖看出,長方形的周長是2個長和寬組成的,也就是長加寬的和的2倍。
教師:大家講的算式有道理。今天,我們通過教具操作懂得了周。
長的意義,計算長方形周長的三種方法,計算正方形周長的兩種方法。在今后的計算中,你認為用哪種方法好就用哪一種方法,但是相比之下,長方形的周長公式:“(長+寬)×2”的方法比較簡便,正方形的周長公式:“邊長×4”的方法比較簡便。
三、布置作業(yè)。
2014年11月18日。
此課之前,學生們已經(jīng)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長的含義,本節(jié)課重點是讓學生們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課上我主要分以下幾步驟進行教學:
首先出示兩個長方形的圖形,讓學生們觀察猜測哪個周長短一些,為了驗證學生們的猜測,引出學生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究。這樣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周長的計算方法,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交流獲得解題方法上,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因為有了前面周長的認識,學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難,關鍵是對各種算法的溝通、比較和理解。在學生交流算法時,我一方面讓學生充分展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一方面引導學生理解不同算法間的相互聯(lián)系,注意引導學生對照圖形,說出每個算式各部分的實際意義,數(shù)形結合理解算理。我始終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不管怎樣列式,都是求圍成長方形的四條邊長度的總和。幾種方法中,長加寬的和乘2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利用區(qū)分兩組長和寬的顏色來幫助學生理解。由長方形的長逐漸變短,變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導學生們探索正方形的計算方法。這樣不僅有助于鞏固周長的概念,同時可強化長、正方形特征的表象。
在總結長、正方形周長公式時,讓學生經(jīng)歷從特殊到一般的抽象過程,體會數(shù)學的抽象和簡潔。學生在探索大量具體圖形的周長經(jīng)驗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長、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我設計了四種題型。搶答、口算、選擇、解決問題。但由于時間關系只完成了兩道題。這是教師教學時間把握的失控,還有習題不符合學生們的認知規(guī)律,沒有循序漸進。
整節(jié)課上下來,我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對于教材的鉆研不夠透徹,二是教學用語不規(guī)范,三是教學組織方法不當,四是練習沒有達到鞏固的實處,只注重了結果沒有問過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質(zhì),修煉自己的語言,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要求學生,多動腦思考。
第一層次是基本練習,理清概念。從意義、計算方法和計量單位三方面,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區(qū)分周長和面積。
第二層次是對比練習,感知規(guī)律。通過觀察、計算兩組幾何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讓學生直觀感知: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周長相等的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
第三層次是深化練習,發(fā)展思維。這一層次的教學相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主要讓學生借助直觀,初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面積之間的關系,并不要求每個學生都能掌握。課中設計了“用16個邊長l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擺長方形或正方形”,“用16根1厘米長的小棒去擺長方形或正方形”等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觀察、分析、思考探索周長和面積之間的關系。這些活動提供了蘊涵本課數(shù)學知識和數(shù)學思維的現(xiàn)實客體,學生通過活動獲得了這方面的感性活動經(jīng)驗。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對活動進行反思、總結。這就是把蘊涵在活動中的數(shù)學知識、數(shù)學思維揭示、抽取出來,提高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從而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例如:面積一定時,周長在一定范圍內(nèi)變化;周長一定時,面積在一定范圍內(nèi)變化,感知周長和面積兩個概念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這是學生以前所沒有想到的,滲透了變與不變的數(shù)學思想。
深切的體悟必定來自親身實踐,但親身實踐未必自然會有深切的體悟,針對學生目前學習的狀況,教師在這一層次教學中必須適時引導,而且必須導在數(shù)學思維上。例如:“用16個邊長l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完長方形或正方形后,仔細觀察表格,有什么發(fā)現(xiàn)?“仔細觀察周長都是16厘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又有什么發(fā)現(xiàn)?”少數(shù)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已經(jīng)有所感悟、發(fā)現(xiàn),但無法用語言表達或不能準確地用語言表達。這時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困惑,啟發(fā)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讓學生感悟到這個變化存在著一定的規(guī)律:如“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周長不一定相等,長和寬越接近,周長就越短;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面積不一定相等,長和寬越接近,面積就越大”?!懊娣e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最短;周長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最大”。
學生經(jīng)歷了“動手操作——抽象思維”這一過程,頭腦中不僅有了“擺”這一過程,更重要的是發(fā)展了數(shù)學思維能力。這里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從學習中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四層次是拓展應用,提高能力。就是要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智力大挑戰(zhàn),要求幫助爺爺用籬笆圍菜地,怎樣圍使菜地的面積最大?學生動手設計、比較分析或直接運用所學知識得出:圍成邊長是5厘米的正方形菜地,面積最大。
今天晚上翻看了黃愛華與活的數(shù)學課堂這本書,看到第95頁上所講的長方形的周長的概念時,感受頗深,感覺說到自己的心里去了。是的,由于領會不深,有的學生只會套用公式來算(當然,大部分教師已經(jīng)不再讓學生死記公式了),這在后面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周長得到了驗證。特別是當學生學習完長方形的面積時,概念不清的同學更是混為一潭。因此周長的概念的清晰掌握就尤為重要。個人認為可以有以下的對策:
先教學度量周長。從不規(guī)則的圖形入手,如繞著花壇走一圈;幾個人手拉手圍成一個圖形;用線圍出樹葉的周長再拉直來量。或用小棒圍圖形;用一根鐵絲圍成各種各樣的圖形,再比比周長,在這些活動中領悟周長的概念,明確什么是圖形的周長。
新鮮的、未知的知識學生才會感興趣,學生在操作和實驗的過程中才能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學生在理解了周長的概念后,讓學生做實驗,觀察黑板上的三個長方形,自己想辦法求出他們的周長(每個格子都是1厘米),并記錄結果。交流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算了前面兩個長方形的周長之后,再也不用將第三個圖形再四個邊都量了,大部分的同學都只量出一個長和一個寬,于是算法就出來了,四條邊相加求和;算出一個長和一個寬的和再乘2;兩個長加兩個寬。由于學生是在理解的基礎上來找算法的,算法的規(guī)律顯而易見。還有明知道這里有比較簡便的求法,但在這里不要特意的優(yōu)化算法,因為學生是有差異的,不要奢求所有學生都一樣。否則就會出現(xiàn)背公式的現(xiàn)象。他的后果,相信所有的一線老師可能都品嘗過。
作為教師的我們也要與時俱進,要改變教師講多做少的習慣,讓學生多做數(shù)學實驗,經(jīng)歷知識的獲得的過程,教師要盡可能的將復雜的、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數(shù)學事實。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wenmizhishi/180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