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教案的編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接下來是一些針對一年級學生實際情況編寫的教案,供教師們參考和借鑒。
1.通過小數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高、有矮;通過合作交流,學會比較物體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來的。
2.培養學生觀察、合作交流的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掌握比較高矮的方法,會比幾個物體的高矮。
積木塊、兩朵紅花。
在黑板上方貼一朵紅花,下方貼一朵紅花。
問:誰愿意將黑板上的紅花摘下來?
請一名學生上臺摘紅花。
學生拿到了下方的紅花。怎么也拿不到黑板上方的紅花。
這時,老師輕松地將黑板上方的紅花拿下來。
問:老師為什么能拿到這多紅花?
生:因為老師的比小朋友高。
師:為什么小朋友沒能拿到這朵紅花呢?
生:因為小朋友個子矮。
指出:下面我們共同研究比高矮。
板書課題:比高矮。
1.情境演示。
找兩個高矮相差較大的小朋友上臺。
師:你能看出誰高誰矮嗎?
生:能。
師再請兩位高矮差不多的學生上臺,并讓兩人分開站在講臺的左右兩邊。
師:大家能看出誰高誰矮嗎?
生:不容易看出。
2.小組合作。
各組同學討論比高矮的方法。
3.匯報交流。
以組為單位,匯報不同方法鼓勵合作活動肯定方法。
腳跟并攏,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來了。
還可以靠墻作記號,比一比誰高。
1.3人一組說說誰最高誰最矮。
2.逐漸增加小組人數,說說誰第二高,第三高。。。。。。
3.判斷并說明方法組間互評,肯定鼓勵。
1.第12頁第7題。
(1)說出動物名。
(2)比較高和矮。
2.舉其他喜愛的動物作比較反饋。
同桌糾錯匯報,獨立判、并改正鼓勵互查。
1.摸高活動。
說一說怎樣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來摸)。
2.擺高活動。
用積木或鉛筆搭高不倒比較。
3.悄悄話游戲。
(1)表演。
兩生上臺,對一生說悄悄話:踮腳尖比高矮。
(2)判斷思考。
誰高,問題出在哪兒?
比較高矮要注意什么。
1、在具體的乘車情境中,進一步體會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意義。
2、能掌握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并能進行正確計算。
3、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展初步的探索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
理解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含義。
課件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課件出示情境圖(課本第47頁練一練第4題)
(1)引導學生讀懂圖意,先試著讓學生說一說。
(2)小組交流,發現數學信息。試著提出問題。
(3)獨立解決問題。
2、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連加、連減的實際問題。
課件出示乘車情境圖三
1、模擬演示情境圖,理解漸漸混合的實際意義。
(1)學生說說圖意,請學生模擬演示上車,下車的情境。(課件動態演示)
(2)學生試著用學具擺一擺,結合情境邊擺邊說。
2、列式解決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并結合情境說一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及每一步的意思。
3、聯系拓展
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加減混合的實際問題。
1、比一比(課本第47頁練一練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
2、計算大比拼(課本第47頁練一練第6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5+4+1=4+3+()=2+3+()10-3-()=3+2+1=9-8+()
小朋友們,通過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連加,連減及加減混合的運算,能夠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老師相信,你們的收獲一定也很多,請把你的收獲告訴給你的小伙伴們。
學生觀察圖,說說數學信息。
列式計算。
教學小結:
說說自己本節課的收獲。
鞏固復習學過的知識。
學生按順序觀察,用一句話說清圖意,
表達要完整、清楚,聲音要適中。
2、初步經歷運用點子圖表示物體個數的過程,初步建立數感和一一對應的思想;。
3、初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事物,滲透應用意識;。
4、在他人的幫助下,初步體會數學的意義與樂趣。
教學重、難點。
初步經歷從場景圖中抽象出數再用點子圖表示數的過程,初步認識按順序數數的方式。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興趣的產生。
談話:小朋友們都愛玩,你們最想到哪兒去玩呢?這節課老師要帶我們班小朋友到兒童樂園。(學生閉上眼后再睜開雙眼的同時,課件出示兒童樂園情境圖)。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學生對于第一節數學課,以兒童樂園游玩作引子,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從上課開始便能全心投入,進入一個學習狀態]。
二、自主探索興趣的維持。
1、初步感知。
(1)提問:在兒童樂園,你看見了什么?
分小組交流后集體交流。
(2)描述:燦爛的陽光下,綠樹成蔭,鮮花怒放,鳥兒歡快的歌唱,蝴蝶快樂的飛舞,小朋友們玩得多開心呀,他們有在騎木馬,有的在蕩秋千,有的在坐小飛機,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聲情并茂的語言渲染,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深切體驗教師的可親,課堂的可愛]。
2、數數交流。
(1)提問:兒童樂園里有好多東西,你能數出它們各有多少個嗎?
(2)學生先自己數一數,再數給同桌聽。
(3)選幾名學生做向導,帶領其余小朋友按順序數數。
3、總結方法。
(1)展開討論:怎樣數數才能又對又快?
分小組討論后集體交流。
(2)小結并強調一個一個按順序數。(從左往右,從上往下等)。
4、搶答練習。
(1)提問:1個……學生接:1個滑梯;2架……,學生接2架秋千……(課件演示,從主題場景中逐個抽取10幅片段圖)。
(2)自己看圖說圖意如:3架木馬……。
5、點子圖表示數。
我們可以用一些最簡單的符號表示物體個數,你想用什么表示?我們就用點子圖表示好嗎?1個滑梯用1個點子表示(演示出現1個點子)怎樣表示秋千的個數?為什么?怎樣表示木馬、飛機的個數?你還有什么想法?(讓學生充分地說)。
三、寓教于樂興趣的體驗。
過渡:小朋友,美麗的校園就是我們的樂園,讓我們一起到兒童樂園中去玩吧!(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校園)找找數娃娃美麗的校園藏著許多數娃娃,你愿意找到它們嗎?找到后與好朋友(包括老師)交流。
練練點子表示數(課前創設好特定場景)。
1位白雪公主、2條手帕、3個蘑茹、4朵花、5只籃子、6個蘋果、7個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話般的美麗場景,學生喜愛的童話人物,學得生動,練得有味]。
四、總結提升興趣的延伸。
談話: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緊相連,每一個數學王國的成員都正眨著智慧的眼睛看著我們,你們想與它們交朋友嗎?你打算今后怎樣做?學生自由談論。
本課時教學內容為北師大版數學第一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的第二課時,目的是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關系,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1.使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實踐或游戲情境中體驗上與下的位置與順序。
2.能確定物體的上下位置與順序。
3.培養學生關于上下的空間觀念。
上下的位置與順序。
學生上下空間觀念的培養。
課件(教學掛圖)平頭剪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結合實物,理解內容。
師:松樹爺爺在講故事時,又來了一只小松鼠,現在,誰能說說他們之間的'上下關系?(講中間的位置時能說出在誰的上面,在誰的下面)。
師:觀察我們的身體,說說身體上的器官,如鼻子、眼睛等在什么的上面,在什么的下面?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上、下的位置,下面我們一起來動手擺一擺,同桌互相說說。(操作后進行交流。)。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師:大家都學的很認真,老師要考考大家,看誰最棒。(完成課后練習。)。
四、課堂小結。
本堂課以松樹講故事為情景,先讓學生理解兩個物體之間上下的相對位置,然后再理解三個物體的相對位置,讓學生動手實踐,進一步加深理解。課堂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多說、動手做,在說做中鞏固所學知識。
教學目標:
教學重難點:
1、初步知道0的含義;2、能正確的書寫0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師: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個小玩意,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生:想
師:(拿出盒子)看?。〒u一搖)你們知道里面放了什么嗎?
生:(搖搖頭)不知道!
生:(踴躍舉手)
師:你來!
生1:(把手伸進去。)
師:你摸到了什么?告訴大家是什么感覺?
生1:好像有幾根小棒!師:哦,你說有小棒。好的,你也摸摸,摸到了什么?
生2:圓圓的東西!
師:圓圓的東西它是什么呢?你猜猜,大家也來幫他想想!你也上來摸摸。(再請一位學生)
生3:應該是棒棒糖!
師:你說是棒棒糖,那你拿出來給大家看看,是不是的呢?
生3:(拿出一個)是的,老師,是棒棒糖!
師:哇,這位小朋友真聰明,一下子就猜出來了,那老師就把這個棒棒糖獎給你!
生3:謝謝老師。
師:(搖搖盒子)同學們,里面還有棒棒糖么?
生:有!
師:現在呢,老師把這它拿出來,(又搖搖,無聲)現在還有么?
生:沒有了。
師:那么老師一共在盒子里面放了幾個棒棒糖?用什么數字來表示?
生:2個!
師:那現在呢?盒子里還有嗎?
生:沒有了
師:那誰知道沒有了用什么數字來表示呢?
生4:沒有了用0來表示。
師:真棒!
這位小朋友肯定在家里的時候就已經把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知識預習了,大家要向他學習!老師現在把這棒棒糖給你,作為獎勵!今天我們就是要跟0交朋友,大家愿意么?(板書:0的認識)
生:愿意
二、提升鞏固
師:好的!從剛才的游戲中,我們知道了,沒有了就用……(提示大家一起回答)
生:0來表示。
師:非常好!大家看,老師的手里有幾支鉛筆?
生:三支!
生:兩支!
師:哦,兩支。那如果老師把這兩支鉛筆都借給他了呢?那老師就沒有鉛筆了!那么……?(被打斷)
生:用0來表示!老師現在有0支鉛筆
三、0的寫法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好,聲音也很洪亮。那就是說,老師有……
生:0支鉛筆(一起回答)
師:說了這么久,大家想知道,我們的好朋友0到底長什么樣嗎?
生:想!
師:(拿出卡片)這就是我們的好朋友0,大家仔細想想,你們見過它么?是不是很像雞蛋?(提示)
生:對,還像乒乓球、鴨蛋、鵝蛋……
生:會了。
四、動手練習,家庭作業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拿出筆和紙,動動你的小手,試著自己寫幾個0,老師要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夠寫得又快又好!
如果有同學不是很會寫的話,請舉手,老師來幫幫你。(學生寫,老師下去走走,指導)看來同學們都寫得不錯!回家之后多練習幾遍,給爸爸媽媽看看,下次課上,老師要請同學上講臺來展示!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0”表示的幾種含義,可以表示沒有、水結冰時的溫度、起點的含義等等;并且能正確地讀、寫“0”。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0”的含義,在生活中會運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以及探究、交流、合作的品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認識到數學和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能夠結合進自己的情感體驗。
二、教學重點:
理解“0”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出示小貓釣魚圖,講故事導入,提出問題?
第1只小貓釣了幾條魚,寫幾呢?
第2只小貓釣了幾條魚,寫幾呢?
第3只小貓釣了幾條魚,寫幾呢?
再來看看,第四只小貓它釣了幾條魚呢?
一條都沒有怎么來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體驗0的含義。
(1)學生自主思考,怎么來表示“一條都沒有”。
(2)同桌交流。
(3)集體反饋。
得出:一個也沒有時用“0”表示。
0是一個數比1、2、3、4……要小。
(4)指導“0”的書寫。
(三)實踐體驗。
(1)學生“分鉛筆“。
理解“0“的含義(表示一個物體都沒有)。
想一想“0還可以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全班反饋。
(四)拓展鞏固。
(1)數一數有幾朵花,并寫下來。
(2)讀一讀,寫一寫。
(3)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還用到“0”
(五)小結:這節課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四、教學反思:
“借助小貓釣魚”的有趣情境,呈現一組連環畫,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變化過程.教師在這里注意聯系學生的兒童心理特點,通過學生喜歡的講故事的形式,豐富學生的感性積累,發展學生的數感。學生之間的評價也很重要,在學生評價中,教師有意識的進行引導,讓學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學的優點,引導學生正確的進行互評。
讓學生觀察圖,找出“0”讓學生說說“0”的含義,從而明確“0”讓學生不僅可以表示沒有,還可以表示其他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直觀體會“0”的實際含義。教師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性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和合作意識。教師讓學生初步感知“0”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注意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和認識。
1、知識目標:能辨認上、下、前、后這些方位,并用這些方位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能力目標:能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初步能在同一場所辨認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主動地參與位置與方向的認知過程,體會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價值,發展學生積極學習情感體驗。
教科書第2~5頁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幫助學生初步認識1-10各數,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積極舉手發言,認真傾聽同學發言等。
3.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愛國主義和環保意識的教育。
教學重點:指導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興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按要求觀察。(課本2.3兩頁的主題圖)。
3.學生獨立觀察。
二、匯報。
1.生按1、2、3……的順序匯報,師板書1、2、3……。
個數是1的有……紅旗、教學大樓、老師、操場、風向標、氣溫箱、足球。
個數是2的有……雙杠、跳繩、門柱。
個數是3的有……石凳、帽子。
個數是4的有……垃圾箱、國旗護欄問:你是怎么知道有4個垃圾箱的?
個數是5的有……高樓、
個數是6的有……花、大樹、
個數是7的有……小鳥、
個數是8的有……小樹。
個數是9的有……女同學。
個數是10的有……男同學。
(允許學生說10以上的。)。
2.指板書,這些數你能數一數嗎?
3.能完整的說有1個什么,2個……同桌互相說一說。
4.誰上來說給大家聽。(要求其余學生認真聽,說對了要拍手。)。
三、討論。
剛才小朋友們都很能干,現在你能找一找,我們教室里有些什么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等一下來匯報。
四、匯報。
小組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五、小結。
這節課小朋友的表現都很棒,現在你能說一說,你學會了哪些本領嗎?今天我們數了美麗的鄉村小學里的人呀、花呀、樹呀、鴿子呀等好多東西,還數了教室里的門和窗等等東西,放學后,你們還可以數數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東西。
教后錄。
這是一年級學生入學學習的第一課。為了使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一上課,運用了輕松的談話方式喚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上下來之后感覺基本學生對這一知識都掌握得較好,更重要的是通過讓學生大量的說1——10在身邊的發現,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更濃了。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育?
一、將抽象的概念可視化。
提起數學概念,學生的感覺就是抽象難懂。因此,教師可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可視化,深入淺出,引導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數學概念。
例如,教學“體積與體積單位”這一內容時,學生不知道什么是體積、體積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教師生硬地讓學生記住體積的概念,那么學生會覺得難以理解與接受。一位教師在教學這一知識時就處理得比較好,他是這樣教學的:課始,將兩個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玻璃杯注滿水,然后讓學生觀察哪個杯子里的水多些,哪個杯子里的水少些。在學生觀察后,教師往其中的一個杯子里放入一個小石子,再讓學生觀察此時有什么變化。學生發現裝有小石子的那個杯子里的水面慢慢升高了,不禁產生疑問:“這是怎樣回事?”于是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就這樣,在教師的循循善誘、步步追問下,學生很快明白“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的實際含義。在上述教學中,直觀的演示操作既利于學生理解所學概念,深化學生的認識,又使學生明白物體不僅會占據一定的空間,而且這個空間還有大小之分。這樣教學,把抽象的概念可視化,一切都顯得那么的水到渠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將抽象的概念活動化。
活動是學生喜歡的數學學習方式之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如能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根據具體的數學概念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那么學生就會覺得概念學習有趣,進而增強學習的動力,提升概念教學的效果。
例如,教學“方程的認識”這一知識時,為了深化學生對方程的認識,促進學生對方程的理解,教師首先在黑板上寫下180x=300、180x=300、180x300、180x500、50×2=100、5×x=85、180-x=50、500-150300等式子,然后對學生說:“下面,我們來進行‘分一分’的活動??吹竭@些算式,你們能根據這些算式的特點把它們分一分嗎?比一比,看哪位同學分得又快又好?!眴栴}的提出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好勝心,于是教師又趁機提出要求:“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分類標準是什么,然后說給大家聽?!痹谶@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積極思考。很快,就有學生說“我把有等號的式子分為一類”,也有的學生說“我把含有大于號或者小于號的式子分為一類”,還有的學生說“我把含有字母的式子分為一類”。教師追問:“含有未知數的式子都可以分為一類嗎?”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可以把含有未知數、等號的式子分為一類,把沒有等號的式子分為一類?!苯處熇^續提問:“那么,這種含有未知數的且有等號的式子叫什么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知識——方程?!薄@里,教師沒有采取下定義的方式進行教學,而是給學生提供多個式子,讓學生進行“分一分”的學習活動,有效降低了學生理解概念的難度并且步步深入,收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三、將抽象的概念操作化。
在數學教學中,為讓學生理解與接受所學概念,教師可從學生的立場、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操作活動的機會,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降低概念理解的難度,使學生真正獲得知識,提升學習能力。
例如,教學“角的大小”這一內容時,對“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角的邊長無關”這個知識點的學習,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即使學生當時掌握了角的大小的相關知識,這種記憶也不過是暫時性的,學生的學習仍處于比較膚淺的層面。為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一位教師是這樣進行教學的:首先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幾種角的學習材料,如兩邊都很短的角、一邊長一邊短的角、兩邊都很長的角等,然后讓學生對角的邊自由進行轉動,仔細觀察并思考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角度或者兩邊長度的關系。在這樣具體的操作中,學生很容易理解角的大小與邊長的關系,且印象深刻,效果顯著。上述教學,教師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特點,把概念學習變成可操作的學習活動,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獲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大家,在你的課桌上面放的'是什么,學生自由說。
師:誰能幫老師數一數,你前面有幾位小朋友,后面呢?
學生匯報。
板書課題:上下、前后。
二、新課。
1、上、下。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對主題圖進行描述,并側重引導學生用“上”、“下”對物體的位置關系進行準確的描述。
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的填空。
聯系生活實際,學生用“上”、“下”描述身邊事物的位置關系。
練習:課件出示冰箱圖,學生說一說各種物品的位置。
課件出示小樹圖,學生填空。
2、前、后。
課件出示主題圖,學生說一說各位同學的前后。
完成“做一做”。
三、綜合練習。
1、看圖說一說。
課件出示圖片,學生說一說各種物品的位置。
2、說一說,指一指。
說一說,指一指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關系。
3、擺一擺。
4、看圖說一說,回答小動物們的問題。
四、全課小結。
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
1.對1進行認識,并且從1引申到2、3、4的學習。
2.進一步體會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認識1、2、3、4體會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1.了解1、2、3、4代表什么。
2.了解1、2、3、4代表什么。
自主、合作、探究。
課件
一、活動(一)
1.你們知道古代人是怎么數數的嗎?(演示課件:結繩計數)
2.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幫助他嗎?
二、活動(二)
1.今天老師帶大家到一座美麗的小山村去旅游(板書1),你們想去嗎?鄉村的早晨非常美,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2.(演示課件:美麗的山村)請你們仔細觀察,1可以表示什么?(小組討論)
4.平時,你還在什么時候會說到或用到1?
5、誰能總結一下,1都可以表示什么?
(1即可以表示個體,又可以表示這類個體的集合,可以表示很大的物體,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體。)
三、活動(三)
在生活中,我們還經常用到2、3、4等數字,這些又可以表示什么呢?
四、活動(四)
1.建小足球隊:學校的操場多寬敞啊,你們想不想去活動活動?我們就來組建一支小足球隊。
2.你們看,老師這里有很多的數字,(數字朝下)誰愿意參加足球隊,請你抽取一張數字紙片,把它貼在胸前。(10個同學貼好數字,按上臺順序站成一排)
3.同學們,臺上有幾名運動員?他們衣服上的數表示什么?
4.如果讓他們排成一隊,可以怎么排?(學生討論)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10、9、8、7、6、5、4、3、2、1
(學生說出其中一種,臺上小隊員排隊)
5.老師扮演記者采訪:請問,你是幾號運動員?你排在第幾個?
6.請同學扮演小記者,向運動員提問。
7.除了這種方法,你還有別的辦法幫他們排隊嗎?
(10人一組活動:把自己座位里的數字貼在胸前,然后大家討論可以怎樣排隊,站成一隊)
8.小組代表匯報你們組是怎么排隊的?其它小組可以當小記者提問。
五、活動(五)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2.你打算向誰學習他的什么優點?
個體 這類個體的集合,
1可以表示
很大的物體 很小的物體
認知目標: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關系,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能力目標: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和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情感目標:初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能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和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文試表述
教學難點:讓學生體驗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教具準備:喜洋洋的貼圖,課件。
一、從貼臉游戲,引入課題。
1、師:同學們,今天陳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朋友,瞧:
(課件出示喜洋洋圖片)
2、出示喜洋洋圖片1。
問:你們覺得這兩個喜洋洋有什么不同?
3、學生講,老師貼。
4、學生觀察,兩者間有什么關系?
5、引入課題,喜洋洋為了感謝大家幫它找回了鼻子和嘴巴,現在給我們當導游,帶我們一起去游玩,在生活中去學習上下位置關系。板書:上下。
二、理解上下,培養空間觀念。(重點)
出示主題圖,這是我們學習的第一站,南京長江大橋,圖中有什么交通工具呢?
學生觀察。
1、初步體會上下位置關系
出示汽車和火車,你能說說它們的位置關系嗎?
引導,誰能完整的說一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2、詳細體會上下位置關系
出示火車和輪船,你能再說說它們的位置關系嗎?
引導,誰能完整的說一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小結:在位置關系不變時,對于兩個物體,上下位置關系是絕對的。
2、體會上下位置關系的相對性(難點)
出示汽車、火車、輪船,你能說說它們的位置關系嗎?
引導,一會說火車在上面,一會又說火車在下面。對嗎?
同桌討論。生回答。
小結:對于三個物體來說,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系也會不同。例如:火車對汽車來說,火車在汽車的下面?;疖噷喆瑏碚f,火車在輪船的上面。
三、創設活動,加深理解,促進情感體驗
(1)擺一擺
現在,喜洋洋帶我們來到第二站教室。
將你的數學書擺在課桌的上面,然后將你的文具盒放在數學書的上面,再從文具盒里拿出一支鉛筆放在文具盒的上面。
并說說,誰在最上面?誰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擺一擺,說一說。
生操作,師巡視。
(3)寫一寫。
四、鞏固理解、增強應用意識。
1、游戲,喜洋洋做,學生跟著做。
游戲兒歌:上上下下
咕嚕咕嚕咕嚕咕嚕向上爬,(雙手握拳相互繞圈從下往上至頭頂)
咕嚕咕嚕咕嚕咕嚕向下滑。(雙手握拳相互繞圈從上往下至腳面)
太陽出來了, (雙手在頭兩側伸直打開,手心向前)
花兒也對我咪咪笑。 (手腕靠攏在下巴處做花朵狀微笑點頭)
上,下, (雙手伸直上舉,再彎曲至耳朵旁)
上,下, (重復上面動作)
休息一下。 (雙手在臉側做睡覺狀)
2、第三站,動物器材室。
3、第四站,喜洋洋的房間。
4、第五站,回到教室。
聯系生活,叫學生觀察所處的教室,有哪些物體存在著上下位置關系。
五、小結。
今天,喜洋洋帶我們游玩了這么多地方,你收獲了什么?觀察所處的教室,比如,講臺和黑板,第一小組和第二小組間存在哪些位置關系?這是我們后面幾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會用上、下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能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會用上、下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是重點;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是難點。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 前
:課件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大自然奧妙無窮,發生了許多許多有趣的事情(電腦顯示)。松樹林里有一棵茂盛的大松樹,樹上結滿了松籽,飽滿的松籽引來了一只可愛的小松鼠,它來采松籽。這時,從遠處飛來一只小鳥,站在樹枝上不停地唱歌,樹爺爺問小松鼠:“你的上面是誰呀?”“你的下面是誰呀?”
二、掌握新知、合作探究
活動一:(電腦顯示)先出現小鳥和小兔圖,把松鼠從情境中去掉,重點觀察小鳥和小兔的上、下位置關系。
(學生小組活動,充分自主地說出小鳥和小兔的位置關系)說出誰在誰在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1、再出現三個小動物的位置關系(電腦顯示)。(通過小童話劇的情節揭示小動物位置關系的相對性,老師扮演松樹爺爺說:“小松鼠,你的上邊是誰呀?”學生扮演小松鼠說:“我的上邊是小鳥”。(在這里老師要強調學生語言的完整性)
“你的下邊是誰?”
“小兔的上面是誰,下面是誰呀?”
“小兔在小鳥的哪面?”
“小鳥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鳥的哪面?”
3、如果森林的醫生啄木鳥也落在這棵松樹上,該怎樣描述這些小動物的位置呢?(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完成)
活動二:摸鼻子,眼睛游戲
學生用右手食指指住鼻子尖,老師喊讓學生自己摸,喊:“嘴巴!”學生指嘴巴,老師喊“眼睛”學生摸“眼睛”,摸完以后同桌說出“眼睛”“鼻子”“嘴巴”三者的關系。(自由發言)。
活動三: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生活中的上、下位置關系。
活動四:請同學們說一說教室中物品的上下位置關系。
三、鞏固練習、擴展思維。
1、說一說65頁3題(投影片)
2、請你分房子(第65頁的4題)(設影片)(要求把確定的位置與簡單的推理結合起來)
3、第59頁的5題:小紅住在小英樓上,小英住在小蘭樓上,誰在最上面?誰在最下面?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通過“觀察”“說一說”“擺一擺”等活動,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小動物及其物體上下的位置關系,也已經體驗到:一個物體的上下位置不是絕對真理的,而是相對的,并且還可以變化。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這樣上下關系的例子,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我們身邊的數學吧!
板書設計 :
上 下
位置關系
教學反思:
蘇教版第一冊第4頁的例題,第5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1、經歷對客廳全景觀察的過程,體會比較長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數學。
2、聯系生活實際認識長短、高矮的含義,了解長短、高矮是比較的結果。初步建立比較的意識,學會比較的方法。用自己的語言較完整、正確地敘述比較的結果。
3、初步運用簡單的推理、判斷解決問題。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請一個小朋友上臺和教師比身高,請學生說一說比的結果。(說明:高和矮是比較的結果,長和短也是比較的結果,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到小紅家去作客,我們一起找一找,比一比物體的長短和高矮,好嗎?)揭示課題。
二、聯系生活比一比。
1、通過觀察、比較,初步感知長短、高矮。
(1)、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從左往右或從上往下觀察主題圖,說說客廳里有些什么東西。
(2)、指導學生比較兩根吸管,兩件衣服的長短,比較飲料瓶、玻璃杯的高矮。
(3)、同桌交流比較的結果,相互說說自己是如何比較的,為全班交流做準備。
(4)、交流反饋,說說比較物體長短、高矮的方法,重點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比較兩盆花草的高矮,通過學生間的相互匯報交流體會比較的方法,感受長短、高矮都是比較的結果。
(5)、以吸管為例,引導學生用誰與誰比長(高)或誰與誰比短(矮)表述兩個物體比較的結果,其余3幅圖請學生在四人小組內相互說一說,再指名回答。
2、通過開放性地找一找,比一比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比長短,高矮的方法。
(1)、提問:圖中哪些物體之間還可以比一比長短與高矮?
(2)、組織小朋友先在小組內交流講座,教師巡視指導,搜集討論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導交流。
(3)、要求小組內推選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較物體,說說自己是如何比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較的結果。如桌子高,板凳矮;桌子比板凳矮;桌子比板凳高;板凳比桌子矮等等。
3、組織討論,加深學生對長短、高矮是比較結果的認識。出示一枝鉛筆,組織學生討論這枝鉛筆是長還是短。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沒有比較就沒有長短、高矮之分。
三、綜合運用,發慌學生的比較意識。
1、想想做做第一題。
(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樣高,這種說法你有意見嗎?
(2)、引導學生運用今天學到的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正確意見。
(3)、適時進行關心和幫助殘疾人的思想教育。
(4)、讀題,指導學生在書本上完成練習。
2、想想做做第2題。
3、想想做做第3題。
(1)、讀題,學生自主練習。
(2)、巡視,搜集學生的反饋的信息。
(3)、學生交流,說明自己的想法,發慌學生的推理能力。
4、想想做做第4題。
(1)、明確題目要求。
(2)、學生按照要求在書上練習。
(3)、提問: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提問:今天,在學習中,你比較了哪些物體,比的結果怎樣?
(2)、學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學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體,比一比他們的長短、高矮。
1、使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情境學習數據整理,激發學習興趣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學生感受、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正確填寫統計表,能從中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重視培養學生的分散思維能力和與人合作的交際能力。
4、初步培養學生的有序觀察、有條理思考的習慣和應用的意識,體驗與同伴合作的歡樂。
:小紅花、大象卡通圖、果樹。
經歷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
感受、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能正確填寫統計表,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1、今天,教室里來了許多聽課的老師,我們應該跟他們說什么?(老師好)
2、小朋友真有禮貌! 大象爺爺為了感謝大家,決定帶小朋友們去他的神奇果樹園摘水果吃。(出示果樹)這些果樹可真神奇??!樹上長滿了蘋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嗎?每人摘一個自己最喜歡吃的水果。
3、讓學生摘自己喜歡的水果。師:怎樣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學們喜歡的水果的個數呢?
4、讓學生貼水果。通過貼水果的活動,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
5、集體探討交流回答下列問題。
(1)蘋果比梨多()個。
(2)蘋果比香蕉少()個。
(3)全班最喜歡吃()的同學最多。
師:出示(課本第101頁的圖)有計算機、電腦、算盤、鉛筆的圖片。
1、從圖中,不好看出一共有幾種物品,我們一起來給它們分類,排一排、比一比找你喜歡的東西。
2、 小組合作把物品整理在準備的卡紙上,指名板演。
3、 學生討論、操作后各組展示作品并匯報整理的過程。
4、比較整理后的圖和整理前的圖。
師:看了這張圖,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計算機有兩個。
生2:我知道電腦有五臺
生3:我知道算盤有三把。
生4:我知道鉛筆有三枝。
5、能不能用我們學過的比多比少的知識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電腦比計算機多三臺。
生2:我知道了算盤、鉛筆比電腦少二臺。
6、小結。
師:小朋友有這么多發現,都是通過我們自己動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這是一種很好的統計方法。(板書課題:統計)這樣統計,我們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圖中的物品多少的情況。
師:看102頁練一練第一題。
這些是我們學過的圖形,看大家能不能找出相同的圖形把這個統計圖畫完整,回答所給的問題?看誰做得最快最好,看誰是最棒的。
1、小組自己討論試著做,然后集體糾正。
2、擇優錄取,選出最優秀的學生。
1、統計學習小組得到“小紅花”的情況,給予評價鼓勵。
2、學會了統計,課后你們準備統計什么?回家后選擇一個項目進行統計,然后與同學互相交流。
六、總結評價
1、師: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你想對你的同學、對老師、對自己說些什么?
做課本第101頁練一練的2-4題。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4、初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動物分房圖若干;四只動物頭像若干;課件
(一)從生活經驗出發,初步體會上下的含義,培養想象能力。
1、看看我們的教室,你發現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頂,穿透這棟樓房,你的上面還會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繼續往下想,你的下面還會有什么呢?
5、揭示課題: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感受上、下
(二)創設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養空間觀念。
1、創設情境(1),初步體會上下位置關系
a:深秋,大地豐收了,小兔子忙著收蘿卜,準備回家過冬呢!可愛的小鳥正忙著摘果子呢!
b:看它們的位置,你發現了什么?誰能完整的說一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2、創設情境(2),初步體會上下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c:再觀察小松鼠的位置:說小松鼠在上面對嗎?
小松鼠在下面對嗎?,那怎樣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來說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結:看來,比的參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創設情境(3),進一步體會上下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a:大家都說對了,小松鼠和小鳥高興得在樹枝了蹦上蹦下顯示,松鼠和小鳥交換了位置
b:現在,你又發現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組的同學說一說,比一比,誰問得好,誰答得好。
小結:看來,位置變,上下關系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三)創設活動,加深理解,促進情感體驗
1、擺一擺。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1)聽口令擺一擺
(2)同桌合作擺一擺,說一說
2、找一找。在生活中體會上下的位置關系
(四)分層活動,鞏固理解、增強應用意識。
確定位置,培養簡單的推理能力
小紅住在小英樓上,
小英住在小蘭的樓上。
1、認識上、下,感知物體上下方位變化。
2、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1、香蕉、蘋果、玩具、圖書等實物;。
1、活動重點:認識上下的空間位置。
2、活動難點:能用語言將上下位置描述出來,感知物體上下方位變化的趣味。
3、指導要點:在看看、說說中,引導幼兒說說東西擺放的位置。
1、教師與幼兒一起進行游戲"金蘋果、銀蘋果"引入活動2、游戲"藏貓貓"引出活動主題,認識上下空間位置。
(1)創設問題情境。
布置一個情境:桌子上放著香蕉,桌子下放著蘋果。
(2)引導幼兒觀察。
教師:桌子上有些什么?桌下有些什么?
請幼兒說說香蕉、蘋果都放在桌子的什么地方。
3、學習認識分上、下方位。
教師出示教具,并提問:這幢樓房有幾層?
教師分別打開上、下窗戶,請幼兒用完整描述"xx住在小猴上面"、"xx住在小猴下面。
4、進一步區分上、下方位。
(1)出示多個玩具,請幼兒按老師的指示放在桌子的上面或下面。
(2)讓幼兒自己放,放完后告訴家:我把什么東西放在桌子的什么地方。
5、指導幼兒完成操作單頁37、386、
結束活動,找找說說生活中的上下。
分一分(1)
認位置(上下、前后)
認位置(左右)
1―5的認識及書寫
幾和第幾
0的認識
8和9的認識
認物體
教學目的:
使學生通過實物的辨認,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形體的名稱,能識別這些形體。
引導學生認識相應的圖形與名稱,初步認識這些形體的主要特征。
教學準備:積木玩具、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合作交流。
1、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說出圖上意思。
2、分一分,幫助學生把積木按形狀分成四類:
3、假如學生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分在一起,圓柱和球分在一起,要先肯定是對的,然后再引導可以細分。
4、看一看,摸一摸:感知每類形體的特征,在這基礎上再抽象出相應的立體圖形
5、教學各形體的名稱。
6、感知認識:(1)可以由老師說名稱,學生拿出相應的形體。
(2)也可以由老師拿出形體,學生說出名稱。
二、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
(1)通過實物和圖形的連線,聯系生活中的物體,加深對不同形體的認識,并通過舉出實例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2)讓學生說出在生活中和它們相似的朋友。
2、“想想做做”第2題。
觀察圖里的物體可以分成幾類,再獨立地數一數、填一填,然后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題。
第(1)題,可以填一填,再相互交流。
第(2)題,只要求口答,不必進行書面回答。
三、總結拓展
四、能力檢驗:練習與測試
有趣的拼搭
教學目的:
1、過學生的實踐活動,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征。
2、讓學生體會平面與曲面,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
3、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請四位小朋友表演小猴、小狗、小豬、小熊)
1、小猴和小狗分別選擇用乒乓板托正方體、長方體奔跑。小豬和小熊分別選擇用乒乓板托圓柱和球奔跑。
提出問題:為什么圓柱、球這么快就掉下來?
2、揭題板書(有趣的拼搭)
二、實踐操作
(一)滾一滾
2、提出活動要求,請一小組示范,強調從“同一高度”同時“往下滾”。
3、分組體驗
4、交流驗證。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二)摸一摸
1、示范摸;2、同桌互摸;3、組織評價。
(三)猜一猜
1、提出要求;2、學生互編互猜;3、師生評出最佳謎面。
三、拓展應用
(一)堆一堆
1、提出問題:把四種分別向上堆,想想哪一種物體最難堆?
2、分組體驗
3、交流驗證
4、總結歸納,引入生活
(二)搭一搭
1、提出問題;
2、分組體驗;
3、匯報交流
4、師生評出最佳作品
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學會區分基數和序數的,理解幾個和第幾的不同,并通過生活實例使學生充分感知無論第幾都只有一個,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幾個則表示事物的多少。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推理、判斷的能力,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使學生感知與同伴合作學習的樂趣,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使學生能區分幾個和第幾。
】:掌握區分幾個和第幾的方法。
:教師準備掛圖;
學生準備學具盒。
一、創設情景,激情引趣。
1、師生交流。
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一個你們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嗎?
2、出示第20頁的圖畫。
動物園的售票處,井然有序的排隊買票。
師問:小朋友,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有哪些人?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師:
(1)小朋友排在第幾?誰排第一?解放軍阿姨呢?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幾?
(2)從前面數,背黃包的阿姨排在第幾?從后面數呢?
(3)教育學生在公共場合應該自覺排隊,遵守公共秩序。
(1)請大家數一數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隊買票?有誰能指一指排在第5的是誰?
(2)動畫展示:穿藍衣服的阿姨已經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問:還有幾個人在排隊?這時誰排第4?小朋友排第幾?解放叔叔呢?
3、進一步體會基數、序數的含義。
(1)請幾位同學上講臺。
先請大家數一數共幾人?再問一問從左數第3人是誰,××同學是從右數的第。
幾?他還可以排第幾?
(2)區別幾個和第幾。
第幾表示確定的位置,幾個表示數量的多少。
4、動手操作,深化感知。
拿出4個圓片和一個三角形,把三角形放在第二的位置上可以怎樣擺?為什。
么會有兩種擺法?引導學生體會第幾是相對的。
三、反饋練習:
1、第23頁的第1題。
把左邊的4只小鳥圈起來,給從左數的第4只小鳥涂上顏色。
2、完成第20頁的做一做。
四、總結評價。
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板書設計】。
【作業設計】:
【課后記】:
上下(位置)。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關系,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和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4、初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讓學生體驗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動物分房圖若干;四只動物頭像若干;
1、看看我們的教室,你發現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頂,穿透這棟樓房,你的上面還會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繼續往下想,你的下面還會有什么呢?
5、揭示課題: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感受"上、下"。
1、創設情境(1),初步體會上下位置關系。
b:看它們的位置,你發現了什么?誰能完整的說一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2、創設情境(2),初步體會上下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a:大家說得好,小松鼠也想來聽一聽(cai)顯示。
b:觀察:你還能用"上"或者"下"來說說它們現在的位置嗎?先跟你的同伴說說看。
c:再觀察小松鼠的位置:說"小松鼠在上面"對嗎?
"小松鼠在下面"對嗎?,那怎樣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來說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結:看來,比的參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創設情境(3),進一步體會上下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b:現在,你又發現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組的同學說一說,比一比,誰問得好,誰答得好。
小結:看來,位置變,上下關系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1、擺一擺。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1)聽口令擺一擺。
(2)同桌合作擺一擺,說一說。
2、找一找。在生活中體會上下的位置關系。
(1)全體起立,從教室中,你能發現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還能用上下來說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嗎?
1、出示練習圖,讓學生觀察后說一說。
2、讓學生自由的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3、確定位置,培養簡單的推理能力。
小紅住在小英樓上,
小英住在小蘭的樓上。
誰在最上面?誰在最下面?
前后(第2頁)。
1、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實踐或游戲情境中,體驗前與后的位置與順序。
2、能準確地確定物體前后的位置與順序。
3、培養學生關于前后的空間觀念。
4、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前與后的位置與順序。
學生前后空間觀念的培養。
嘗試教學、情境教學、游戲。
紙制的方向盤4個、車站牌5個、教學過程:
1、老師請5名學生上講臺排成隊列。
(5名學生排成隊列,其余學生描述其中一位學生的位置)。
2、在老師的口令下,學生按要求調換位置(把原來排在第二位的同學,依次往后進行調換,換三次,最后一次換到了隊伍的末尾。使學生初步體驗到:前后的位置與順序,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引導學生"()同學在()同學前面,在()同學后面,""()在最前面"等較規范的語言來描述。
1、(有了前面的情境設計做鋪墊,學生已初步體驗到了前后的位置與順序,因此新課知識,應由學生自己通過觀察、討論來掌握。)。
2、老師出示電腦:小動物賽跑。
電腦演示:小鹿、小狐貍、小白兔,小蝸牛參加賽跑,起跑后不久,他們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學生看電腦觀察小動物的位置變化)。
問:如果比賽繼續進行,可能會有什么情況發生?(目的:啟發學生的法語異思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再次體驗到前后順序具有相對性)。
3、看書:第2頁上面的圖:讓學生看圖答。
1、說一說。
(1)你的座位前面是誰?后面是誰?(目的: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體會前后意義和相對性)。
(2)你前面有幾個同學?后面有幾個同學?你是排在第幾位?(使學生學會從前面數或者從后面數,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頁的做一做的第二題,然后全班集體訂正。
3、游戲:
(1)請一名學生扮演司機,老師扮演售票員,5名學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個不同的地方),其余學生扮演等車的乘客(可任意選擇站起來牌),在教室里進行坐車游戲。
師出示其中一個站牌,請學生說說站起來牌的意義。
師:各位乘客,歡迎您坐我們的公共汽車,本車的起點站起來是"火車站",終點站是"動物園",有上車的乘客請上車。
師: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師都報出站不同,學生自由地上下車,但要求說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請同學們看,現在老師是前面朝你們站著,那么黑板在老師的哪一面?老師在黑板的哪一面?你們在老師的哪一面?(與一名學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換位置后再問:現在呢?(后面)師生同時向左轉后再問:現在呢?(后面)。
師:對,請同學們記?。好娉姆较蚓褪?--生:前師:背對的方向則是----生:后師:前與后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2)向家長說說,做課間操時,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別是誰?
左右(第3頁)。
1、在生活中看關于"左右"的真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能初步運用"左右"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體會其相對性。
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正確確定"左右"。
"左右"的相對性。
計算機筆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師:小朋友們,今天誰有信心上好這節課?請舉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師:看看你舉起的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師:大家說說,我們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學生自由發言)。
師:左、右手要多鍛煉,特別是左手,多鍛煉會使我們的小腦袋越變越聰明。
2、體驗自身的"左與右"。
(學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戲聽口令做動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課題。
師:小朋友們剛才已經熟悉了自己身體的"左"和"右",其實生活中的"左"和"右"還有許許多多,今天我們就來確定一下"左"和"右"。
(板書課題:左右)。
師:請小朋友們記住,"左"字下邊是個"工"字,"右"。
字下邊是個"口"字。
1、擺一擺。
師:同桌合作,像電腦上一樣的順序擺放好事先準備好的學習用品。
(計算機演示:按順序擺好:鉛筆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樣學具)。
師:大家先來確定一下,擺在最左邊的是什么?擺在最右邊的是什么?
師:按左右的順序來數一數。(點著學具來數,數好后請學生回答,從而完成電腦中的填空題)。
從右數橡皮是第--------個。
從左數橡皮是第--------個。
師:同樣的東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數,順序也不同。
3、說一說。
尺子的左邊是什么?右邊呢?
(1)啟發、引導學生觀察圖說出左邊有什么?右邊有什么?
(2)說出尺子的左邊或右邊各有哪二樣學具?
(計算機演示印證)。
5、相怎么擺就怎么擺,然后同桌互說。
1、找一找(計算機演示圖意)。
2、師: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記得小明家住在三樓的左邊,你們能告訴他小明家住幾號房嗎?(展開討論,計算機學示結果)。
2、想一想。
師:我跟大家面對面地站著(老師舉起右手),請問:老師舉起的是右手嗎?
老師舉著右手轉身與學生同向,證實結論。
師:我們面對面地站著,因為方向相對,舉的右手就會剛好相反。
練習:老師和學生一同舉左手體驗。
1、說一說:你相鄰的同桌都有誰?
問:相鄰是什么意思?
面對黑板說說你相鄰的同學有誰?
背對黑板說說你相鄰的同學有誰?
側轉身再說說你相鄰的同學有誰?
師:每轉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發生了變化,但相鄰的同學總是這幾個。
2、用電腦演示同學們上下樓梯的情景。
問:他們都是靠右邊走的嗎?(學生討論,也可以讓學生試著走一走,體會一下)。
小結: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斷時以走路的人為標準。平時我們上下樓梯時,都要像這些小朋友一樣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會相撞,保證安全。
3、擺一擺。
老師說,學生擺。
把本子放在書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書的左面。
把鉛筆放在書的右面。
4、計算機出示圖。
討論: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還有不同的相法嗎?
點擊電腦:出現7輛車。
我們學習了什么?(左右)對!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別是行走時,人注意靠右走。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四版一年級上冊第81、82頁。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探索8加幾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計算8加幾的加法。
2、借助直觀模型和操作活動,初步感知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并理解湊十的計算策略和進位的計算道理。
3、在具體的計算中,養成認真、檢查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9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為后面將要學習的十幾減8、9(退位減)的計算做好準備,在本單元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的敘述模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植樹入手,使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算式的過程,并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然的從9加幾的學習遷移到8加幾的學習。
進一步理解湊十法并能正確熟練地口算8加幾。
對湊十法學習經驗的積累與遷移;掌握8加幾進位加法的規律,正確熟練地口算8加幾。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生:愿意!
2、師:請看大屏幕,從圖中你找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左邊有8棵樹,右邊有6棵樹。
3、師:觀察真仔細,那根據這兩個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一共有幾棵樹?
生:哪邊多,多多少?
4、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解決一共有幾棵樹的問題。
板書:有幾棵樹。
二、新知探究,理解算理
活動1:一共幾棵樹?
1、師:誰能來給這個問題列個算式呢?
生:8+6
2、師:8+6得多少?你是怎樣算的?能與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算法嗎?
生:你知道結果嗎?
3、生:我是這樣想的,先從6里拿2個和8湊成10,再用10加上剩余的4個,一共是14。
在本冊教材中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不再作為10以內的加減法的邏輯起點,而是直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學習加減計算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身經歷從問題情境抽象出加減算式應用,然后去解釋一些現象,解決一些問題,從中理解加減運算的意義和應用價值。而實際上,10以內數的合成分解與10以內的加減法只存在描述數量關系的形式上的差異,而并無本質上的區別,因此,材料不但沒有削弱對數可分可合的認識,而且還創設了豐富多彩的問題或游戲活動,不斷強化數的合成分解意識。本課《分蘋果》就是創設了“分蘋果”情境討論了10的組成和分解,還把進一步體驗10的組成和分解及其無意識記憶寓于練習和游戲活動中,逐步達到熟練有關10的加減運算。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剛入學不久,好動、好奇、好玩,對數學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大部分學生愛卡通圖像、愛小動物更愛幫助動物們解決數學問題。在學習本課前已經掌握9以內的加減法。根據以上的情況本課教學設計采用童趣與競爭相結合的方式。童趣在活動中貫穿全課。競爭拿獎勵的蘋果。既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認知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和教學活動中認識“10”的分解與合成。
2.理解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算式,進一步體驗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之間的關系。
能力目標:通過具體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善于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 。
情感目標:通過卡通動漫播放等體驗數學的樂趣。
1.重點:能正確熟練地口算10的加減法。
2.難點: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算式。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tiaojushuxin/62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