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進程帶來了城市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找到平衡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護的方式??偨Y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從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請結合以下總結案例,思考如何更好地寫出一份完美的總結。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p59~60例1、做一做及練習十四第1、2題。
這個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注重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具體情境,選擇數目小,學生熟悉的事物作為例題,配以實物圖,讓學生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學過表內乘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在前一階段剛學會表內除法,已經接觸過許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級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轉變,就要借助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去實驗,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時,應該根據知識的系統性以及二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使學生通過積累觀察、操作、討論、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獲取知識,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知識技能:使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認識余數。
數學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使學生發現生活中在分物時存在著分不完有剩余的情況,借此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初步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問題解決:認識有余數的除法,加強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據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動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
情感態度: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課件、小棒。
1、口算下面各題。
12÷218÷69÷148÷820÷52÷2。
21÷356÷754÷414÷76÷27÷2。
2、揭示課題: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1、教學例1復習表內除法的含義:
(1)(課件出示草莓)這是什么?一共有幾個?每2個擺一盤,你能擺幾盤?用學具擺得試一試。(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2)一共可以擺幾盤?有剩余嗎?(可以擺3盤,正好擺完,沒有剩余)。
(4)學生匯報,形成板書:6÷2=3(盤)請你再說說這個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有剩余的情況。如果不是6顆草莓,是7顆呢?再動手擺一擺,每2個擺一盤,看看能擺幾盤?(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交流:再擺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了什么問題?師:剩下的還能再平均分嗎?(不能,只剩一個不夠分。)。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余的方法。(課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小組內思考、討論)出示學生的表示方法,比較各種表示方法。
小結:在數學上可以這樣表示:7÷2=3(盤)……1(個)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小結:這個算式表示7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3盤,還剩下1個草莓。省略號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個數,我們把它叫做余數。余數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較歸納,完善認知結構。(課件出示兩次分草莓的過程和算式)今天我們分了兩次草莓,這兩次分草莓的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觀察比較6÷2=3(盤)和7÷2=3(盤)……1(個)這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沒有剩余,另一種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再分,不夠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數。
1、學生獨立在書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題。
反饋交流:17÷2=8(組)……1(個)23÷3=7(組)……2(個)。
說說這兩道算式商和余數各是多少,分別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題。先用學具按要求擺一擺,然后根據擺的結果填空。展示個別學生的填空情況,說說每道題中的商和余數分別表示什么,強調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
3、課件出示p59情境圖。觀察動畫,引出活動:這些同學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擺。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對自己和他們有什么評價?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2、作業:練習十四第1、2題。
【板書設計】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6÷2=3(盤)7÷2=3(盤)……1(個)。
課本p19頁例5,練習四第4、5、6題。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情景圖或課件等。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4: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寫算式,最后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課本p19頁例5,練習四第4、5、6題。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情景圖或課件等。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寫算式,最后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四、課堂總結。
1、初步了解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掌握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2、通過觀察、思考、探索等學習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3、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感悟0是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使學生對身邊及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
初步理解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在認識0的情景中體驗知識及生活的密切聯系。
一、故事引入,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講《狼來了》的故事:在北方有一個小山村,村里住著一個放羊娃,放羊娃每天都要把羊趕到對面的山坡上吃草,傍晚的時候才回來,這一天,他把羊群趕到了山坡上,羊兒們自己邊走邊吃,放羊娃躺在草地上看著藍天白云發呆,實在是無聊的很,便想了個注意捉弄人,他在山坡上大聲喊到:“狼來了,狼來了,狼來吃羊了”大家正在農田里干活,聽到他的喊聲,都匆匆跑來幫助放羊娃,(5個人可以用數字5來表示)他高興的哈哈大笑起來:“哈哈,我是騙你們的,哪里有什么大灰狼”農夫們氣得扭頭走開了。第二天,放羊娃又來放羊,感覺無聊的很,他又對著山坡喊:“狼來了,狼來了,“農夫們又相信了,又有4個人扛著鋤頭鐵鍬匆匆跑來幫助他”,(4個人可以用數字4來表示)放羊娃大笑著說:“你們真傻,根本沒有狼來”,第三天,放羊娃沒事還是對著山坡喊:“狼來了,狼來了”可是村里再也沒有人來幫助他了。沒有人我們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生答“0”,好,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說不盡的0”(板書課題)。
師總結:小孩由于說謊結果:羊全部被狼咬死,自己也差點被狼吃掉,我們大家不能說謊,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二、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由于小男孩的不誠實,羊全部被狼吃掉,沒有羊了可以用0表示,那么0除了表示沒有之外還表示什么呢?大家回憶一下生活中在哪見過0?(讓學生盡情地說)。
2、0表示起點。
剛剛有同學說直尺上也有0,你們都找到了嗎?指給同桌看一看。
師:同學們請大家認真觀察直尺,你還發現了什么?生:這些數字,是按順序排的。
師:剛才我們數數的時候都是從幾開始的?0還在1的前面,那這里的0還是表示沒有嗎?那0還可以表示什么?人們在用直尺量東西的時候,都是從0開始,0在這里表示什么?(起點)。用直尺量東西,要用“0”對齊物體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個數字,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多少。這個數字越大,表示這個物體的長度也就越長。
師:同學們,你們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點,“0”還可以表示什么嗎?
想想學校操場上的賽跑跑道,有沒有見到0呀?看過跳遠嗎?“0”也可以表示跳遠的起點。注意強調:尺子的“0”起點對齊跳遠起跳的“0”起點。
三、延續故事情境,學習0的加減法。
(二)放羊娃又有羊了,于是還是每天都帶著羊兒去山坡上放羊。
2、不一會西邊的2只羊都跑到了東邊,現在一共有幾只羊在吃草呢?怎樣列式計算?
3、時間長了,放羊娃覺得無聊極了,于是呼呼大睡起來。等他睡醒的時候,天已經黑了,羊不見了蹤影?,F在還有幾只羊呢?怎樣列式計算?5—5=0進一步滲透思想教育:要求孩子要認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四、趣味數學故事:零先生漫游記。
傳說最早的時候,數字界像一個大雞蛋,里面混沌一片,亂七八糟,分不清正數負數,有理無理。人們只知道有數學這個東西,但誰也講不出是什么。這一壇子東西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就是開天辟地的0。0在數字中是最小的,但是也是最有力量的?!?”先生在雞蛋中沉睡了足足54億年零幾千萬年,終于在8世紀左右醒了過來。他睜開他的唯一的眼睛,只覺得身旁漆黑一片,這時各樣的兄弟都在他的身邊亂竄。他想直起腰,但是連將自己舒展一下都不可能,他生氣極了。0是一個神奇的數字,他可以隨便改變身邊的狀態。在“0”轉念一想的時候,他的身邊就出現了一個與生俱來的——和+,他抓起后,把這兩樣東西組合成了—+,這就是一把斧頭,他抓住斧頭,用力一揮,只聽一聲巨響,雞蛋驟然破裂,所有的數字都解放了出來。其中負的東西向下沉,正的東西向上飄,一半變成了地,一半變成了天。
“0”高興極了,但是他害怕天地會重新合攏到一起去,所以他就撐著正數和負數,但是他錯了,正數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負數越來越多,越來越低,圓滾滾的o從此就被拉成了0。在最后,英雄滿意了,但也筋疲力盡了。數字們都要推舉他為國王,“0”喜歡過不受束縛、自由自在的日子,便婉言謝絕數字們的好意。從此以后,數字們為了敬重他們心目中的英雄,便尊稱他為“0”先生。
“0”先生過著神仙般獨來獨往的日子,有一天,“0”先生突然心情大好,想看看它所創立的子民——數字都在干些什么,于是,它到世界各地去巡查,結果是他感到又喜又憂,喜的是他發現人們就不再用繩子,泥板,貝殼了,而使用阿拉伯數字了。憂的是人類認為0不是最小的數字,也不是最大的數字,而是一個沒有影子,沒有尾巴的數字。特別是一些小輩們談到他不是微微一笑,就是搖搖頭,這使他感到特郁悶。但是,“0”先生是個謙和的人,他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又開始過他悠閑自在的日子。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情景圖或課件等。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寫算式,最后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號,會寫、會讀除法算式。
2.經歷看一看、說一說、分一分等數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逐步培養會學習、樂學習、敢于表達的意識。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小棒20根。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與平均分活動的關系。
教學過程:
第一步:準備練習(情境導入)。
孩子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平均分”的知識,你們都學會了嗎?好,在講新課之前,我們先來熱熱身。請看大屏幕——講述游戲規則:
請出每組4號回答問題,答對加2分,答錯本組同學補充,只加1分。
請出參賽選手。答題。1號加分。
第二步: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
是啊,小熊貓很高興地把竹筍平均分給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難題了,需要好朋友來幫助,誰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愛心,可是要想幫助它解決問題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還要有知識,要學嗎?(要)。
請看大屏幕——小熊貓就是被這6道題難住的,不過,你先別急,答案就藏在書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請把它圈起來,就可以幫助小熊貓了,開始吧!
讀一讀數學書13頁例4,并思考問題:
1、請你用自己的學具代替竹筍試著分一分,到底每盤應放()個?
2、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過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嗎?
4、想一想,12、4、3分別表示什么?
5、你覺得除號怎么寫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會讀這個算式嗎?試著再讀一讀其它算式,如15頁第1題。
第三步: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活動規則:
1、與小組同學分享你的收獲,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請小組同學幫助,弄明白后別忘了說聲“謝謝”。小組每人都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找出存在的問題。小組同學都發言的加合作學習分——5分。
老師巡視。
你們解決了哪些問題?哪道題有問題?準備幾號發言。
2、小組匯報學習成果,抽簽決定選題,推薦幾號答題加幾分,答錯扣相應的分數,本組同學補充加1分。
謝謝可愛的孩子們,在你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地幫助小熊貓解決了問題,不過,常老師想把這道題難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戰嗎?(敢)。
請看大屏幕——搶答開始。
第四步:教師點撥講解。
第五步:第二次嘗試練習。
接下來我們進入下一環節——自我挑戰本領強。
比賽規則:
老師搖號選答題人,為了我們小組的榮譽,你們可要好好準備呀!自選題目,答對加相應分值。答錯本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加1分。
悄悄告訴你,老師的考題就藏在13頁做一做1、2題和15頁2、3題,自己先在書上答題,好好準備一下!
答題——巡視——搖號——選題——加分。
我們看看各個小組都得了多少分?
雖然各組獲得的分數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師為你們驕傲,最后老師想送大家一句話——爭做小組中最受歡迎的人!有信心嗎?我期待著你的進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1.梳理比較“等分除”與“包含除”,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
2.經歷自主表征的過程,在對比中溝通減法與除法的聯系。
3.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義,溝通減法與除法之間的聯系。
課件、小磁片、作業紙。
一、質疑,自主表征。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除法。(板書:21÷3=口)等于幾?怎么驗證它是對的?
引導學生畫一畫、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在作業紙上。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畫一畫、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過程,化抽象為具體,在交流比較中進一步明確算式表達的含義。)。
二、溝通交流。
1.交流反饋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訣。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學生分一分的情況。
把21個圓平均分成3組,每組7個。小磁片展示,板書:21÷3=7(個)。
師:誰還有不一樣的方法?
把21個圓,每組分3個,能分7組。小磁片展示,板書:21÷3=7(組)。
2.辨析,理解除法意義。
師:兩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樣嗎?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對照兩幅圖說一說。
師: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減法算式表示嗎?
師:你是怎么想的?
師:減了幾個3?
(設計意圖:在交流中,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注重肯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對比中,讓學生直觀感知兩個“3”的不同意義,進一步明確“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聯系與區別。)。
3.對比,溝通減法與除法的聯系。
師:觀察減法算式和除法算式,這兩道算式之間有聯系嗎?
小結:每次減3,減了7次等于0,說明21里面有7個3,像這樣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相同的數,就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你們更喜歡哪種表示方法呢?為什么?
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為什么?
(設計意圖:同一題材的情境便于比較,有利于直觀感受數學事實,有助于學生感悟除法和減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從學生呈現的答案,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減法的關系橋梁,突破了難點。)。
三、編題,鞏固意義。
自主編題。
根據21÷3=7,你能編一道數學問題嗎?
小結: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樣多,我們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打開思維,用生活中的實例表示21÷3=7,進一步鞏固出除法的意義,有利于學生把握除法的本質)。
四、總結,回顧意義。
學了這節課,你對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暢所欲言,及時梳理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結合板書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成功之處:
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本著促進學生發展的宗旨,讓學生觀察、猜測、思考、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創造自己的數學——生活中的數學。
現實世界是數學知識的豐富源泉,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在這環節能讓學生給角的各部分起名字,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將學習主動權放給學生;一方面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不足之處:
在這環節教學中也有個人反思的地方,比如當學生回答“角的樣子是那些物體留下來的”時,如果能及時捉住有用信息,用孩子的話去引導“生活中能沒有角嗎?”這樣就更能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因此,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表現,認真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觀點,并及時捉住有用信息,去引導學生,調控整個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斷深入,思維水平不斷飛躍,知識結構不斷完善。
上完這堂課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學生才是學習的實踐者,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自己“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獲得有效培養,我們的數學教學才會有新的突破和發展。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除法的初步認識》。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踐情況,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讓學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義,明確“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
3、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安排以下教學過程。
(一)嘗試“平均分”
第一環節:分一分。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手隨便把18根小棒分成兩份,數數看你的左手和右手里分別有多少根小棒?(這個環節的設計一是為了提高課的吸引力,二是為了讓學生感覺到隨便分,分成的兩分不相等,當然也不排除有的學生分得兩份相等。)。
2、現在請同學們睜大眼睛仔細分,注意聽清楚老師的要求:
分成2份,每份的根數同樣多。
分成3份,每份的根數同樣多。
分成6份,每份的根數同樣多。
分成9份,每份的根數同樣多。
(在這一環節中我有意的選中了18根小棒,因為18的因數比較多,從把18根小棒分成2份到分成9分,難度依次增加。為的是讓學生充分的'操作體驗活動,學生不管用那種方法只要分開就行,不會分的學生可以尋求同學和老師的幫助,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每份的根數同樣多這一現象,也就是什么樣的情況叫平均分。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逐步回憶起上學期學過的相同的加數相加的情況。)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如果我們把小棒每份分得的根數同樣多,這種方法就叫平均分,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的同樣多。
第二環節,說一說。
出示課件(葡萄,西瓜,蘋果),小組討論判斷哪組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這一層次安排了觀察、討論、交流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平均分的直觀模型,把學生實際生活中聽說過的見到的平均分現象展示給學生看,把生活和數學聯系起來,在學生感受“同樣多”的基礎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是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鑒、互相補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
第三環節,演一演。
1、小朋友,我們來分一分下面的里,把下面的梨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放幾個?
(設計意圖:學生對平均分有了初步的了解,這一環節,我們通過練習來讓學生對平均分進一步的理解,將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論理解進行了實踐,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構建自己的認識體系,同時,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2、同學們把12根火柴每4個為一份,可以分幾份。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對演一演的第一環節進行了鞏固,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平均分的知識,通過份數變化,觀察分的結果,深刻體會“平均分”,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知識)。
小結:這兩種分法都是平均分的。象這種把6個梨平均放在3個盤子或把12根火柴每4個為一份,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這些問題,在數學里我們要用到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計算.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師指板書,齊讀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并教授除法知識。
第四環節,想一想。
1、出剛才我們看過的圖片,寫出算式。
(設計意圖:本環節對所學的知識即刻進行了鞏固,讓學生在平均分的基礎上掌握除法,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范演示相結合,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這樣有利于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
2、練一練。
(1)球平均放在2個盒子里,每個盒子放幾個,并填上真確的答案。
(2)的算式。用小棒擺一擺,再填的得數。
(3)把12根火柴平均分成幾堆,有幾種不同分法?(先分一分,再寫出算式)。
(4)比一比,看誰寫得最多,你能寫出幾個算式?
(設計意圖: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币虼?,我在本環節設計了各種形式的練習,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進行參與,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以增強學生對前后的體驗與認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并從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除法)。
文檔為doc格式。
使學生認識乘號,知道乘法的含義,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讀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乘號,知道乘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掌握乘法算式讀法和算式。
教學掛圖或多媒體,小黑板。
教學過程自我加減。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了加法和減法,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算法,這就是乘法,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認識乘法(1))。
二、新授。
1、教學例1。
(1)出示例1圖。
板書:2+2+2=6(只)。
圖中幾處有小雞?每處有幾只?一共有幾個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雞,怎樣算?
板書:3+3+3+3+=12(只)。
(3)老師指著算式提問:
這兩個算式里加數分別都是幾?是幾個幾相加?的多少?
(4)小結: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連加來算。求小雞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個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個3連加來算。
2、教學試一試。
教學過程自我加減。
(1)出示試一試圖。
(2)。
豎著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幾朵?有這樣的幾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樣算?求一共的朵數,就是幾個幾相加。
(3)學生填書,完成試一試,集中交流。
(4)觀察這兩個算式的得數相同嗎?
老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橫著看3個5相加,豎著看是5個3相加,得數相同。
3、教學例2。
(1)出示例2圖。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嗎?
板書:2+2+2+2=8。
2+2+2+2=8,表示幾個幾相加,得幾?
(3)老師說明:4個2相加得8,還可以用乘數計算,寫成22=8,像24=8這樣的算式,是乘法算式,這個符號(指)叫乘號(板書:乘號),可以這樣寫(示范寫)。24和2乘4。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樣,各部分都是有名稱的,誰先來說說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答老師板書:2+2+2+2=8。
(加數)(加數)(加數)(加數)(和)。
老師說明:在乘法算式中,等號前面的數叫乘數,等號后面的數叫積。
板書:42=8。
(乘數)(乘數)(積)。
同桌同學互說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誰能說說24=8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過程自我加減。
(5)老師小結:求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就是4個2相加是多少,不僅可以用加法計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計算,可以寫成24=8或42=8,讀作:2乘4,4乘2,等號前面的叫成熟,等號后面的叫積。
4、教學試一試。
(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解答,老師巡視,了解學生解題情況,輔導有困)難的學生,集體交流。
(3)討論;求4個5的和是多少,哪種寫法比較簡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題圖,提問:1盒有多少枝?有幾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幾個幾?
學生填空獨立完成。
(2)學生獨立完成第2題,集體交流時著重提問這道題是求是幾個幾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2個,擺4堆,指名回答,擺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一道加法算式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2)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4個,擺2堆,指名回答:擺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3)比較一下這兩種擺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讀出乘法算式,再說出乘數和積各是什么。同桌同學先互說,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教學過程自我加減。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了什么?
五、板書設計。
認識乘法。
2+2+2=623=6。
3+3+3+3=1234=12。
六、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認識乘法(2)。
教學內容。
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乘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乘法的使用。
教學準備。
學具(8個圓片)教學過程自我加減。
一、復習。
教學過程自我加減。
1、看圖先填空,再寫加法和乘法算式。
一共有()個3。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讀乘法算式,再說出乘數和積各是多少。
54=2062=1238=24。
3、導入新課:
上面的`內容,是上節課所學習的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認識乘法。(板書課題:認識乘法(2))。
一、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題圖。
(2)提問:有幾條金魚?每缸有多少條?
求一共有多少條,是求幾個幾相加?
(3)學生獨立填書,寫出一道加法算式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6。
(1)出示第6題圖,自己先說說圖意。
(2)提問:圖中有幾只小雞?每組有幾只雞?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幾個幾相加?
(3)學生填書,并寫出一道加法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7。
(1)獨立完成第7題的兩道題。
(2)集體交流指名說說兩道題分別表示幾個幾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教學過程自我加減。
(1)集體交流指名說說兩道題分別表示幾個幾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2)比較一下這兩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題的兩幅圖。提問:這兩幅圖分別是求幾個幾相加?
(2)學生獨立完成第8題,集體交流。
5、分小組活動,讓學生聯系生活和周圍事物,說出一些可用乘法計算的問題,集體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9。
(1)你會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嗎?學生獨立改寫。
(2)集體交流,說說為什么可以這樣改寫?比較一下乘法和加法比哪一種比較簡便?
(3)老師小結。
二、板書設計。
認識乘法(2)。
54=2062=1238=24。
三、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練習八。
教學內容。
教材第72頁練習八教學目的。
進一步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鞏固對乘法的認識。
教學重點。
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教學難點。
熟練使用乘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過程自我加減。
一.復習。
1.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3+3+3+3+()()=()。
2+2+2+2+2+2()()=()。
2、看圖先填空,再寫乘法算式。
()個()相加。
()()=()或()()=()。
3、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乘法的認識,今天我們上一節練習課??纯赐瑢W們掌握得怎樣。(板書課題:練習8)。
二、練習8。
1、練習八1出示第1小題圖,
提問:每堆有幾個胡蘿卜?有幾堆?一共有多少個?
教學過程自我加減。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時提出:這道題是求幾個幾的和,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2、練習八2。
3、練習八3。
(1)出示第3小題圖,提問:圖中畫了些什么?每種分別有幾處?每處有幾個?
(2)你能列出多少個乘法算式?學生獨立完成。
集體交流,匯報結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學生說出是求幾個幾的和。
三、作業練習冊。
四、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與實際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等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來發現角、畫角、發明角。
3、在小組合作中養成傾聽的習慣,培養口頭發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認識角。
2、從直觀感知中籠統出角的圖形和正確的畫角。
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引入新課:
在黑板上寫上星級小組,同學們看這是什么?(拿出一個五角星),喜歡這個嗎?那怎樣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今天我們要開展星級小組的評比,看看哪個小組能獲得今天的星級小組,有信心嗎?(生:有)同學們都有信心,每個組加上一個五角星,現在是幾星級了?下面張老師先請同學們看一段動畫片,可要看仔細了。
課件播放引入。
師:屏幕上哪些圖形我們已經學過了,它們分別叫什么?
生1:這些圖形分別是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
師:這是什么圖形呢?(課件出示角)。
生回答:這個圖形是角。
師:看來同學們都知道它叫角,我們今天就來認識角。(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生1:操場上有老師、老爺爺、小朋友。
師:你發現了角嗎?哪些地方有角,誰來指一指?(課件演示)。
生1:老師手中的三角板上有角。
生2:老爺爺手中的剪刀上有角。
生3:鐘面上有角、小朋友們做操時兩手之間形成了角、球場上有角……。
師:剛才第三組的同學發言特別積極,第一組和第四組的同學聽得特別認識,給他們分別獎勵一個一角星,現在是幾星級了?還是一星級的不要灰心,因為還有機會。
師:在我們的學校里有角,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周圍,在許多物體上面都有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部分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除法試商的基礎,多位數除多位數的試商中,大量用到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所以本單元知識非常重要。本節課的數學內容是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用豎式進行除法的計算。
如今的課改相當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引導學生進行新知探索時適當采用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合作與交流不僅有利于發揮集體智慧,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協作能力。
來自 FaNWEN.ChAZIdIan.cOM
1、掌握用豎式書寫表內除法和有余數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結合具體操作,理解豎式中每一步的含義,能對除法豎式作出合理的解釋。
3、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
理解豎式中各個部分的含義。
多媒體課件、小棒等。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用小棒擺正方形,今天我們繼續擺一擺,請同學們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看看結果怎樣?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1)能分幾組,有剩余嗎?(能分3組,剩1根)。
(2)怎樣列式表示?13÷4=3(組)?(根)。
(3)回憶一下,我們在學習加法、減法和乘法的時候,除了列橫式之外,還可以怎么列式?(豎式)。
沒錯,除法和它們一樣,也可以寫成豎式的,那么,怎么寫除法的豎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3,出示除法豎式。
1、這道除法算式可以寫成這樣的豎式。(結合教材圖片)像漢字“廠”的符號表示除號,除號里面的是被除數,一撇的左邊寫除數,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數下面寫除數和商的積,橫線表示相減,最后是余數。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豎式,你知道豎式中的每個數的含義嗎?
預設: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幾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終分成的份數。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積,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師生總結:除法豎式的一般寫法分為三步:一除二乘三減。
2、指導學生練習書寫豎式,師巡視訂正。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學的除法豎式,大家會寫了嗎,我們是怎樣寫除法豎式的?
我們回顧一下。(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說一說寫豎式的步驟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師: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結果怎樣?豎式怎么寫?
學生動手分小棒,然后集體討論,反饋信息。
預設: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沒有剩余。
(2)可以寫算式16÷4=4(組)。
1、完成“做一做”第1、2題。
指導學生分別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組分一分,根據分得的結果,確定商和余數,然后書寫除法橫式和相應的除法豎式,先寫在書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十四”第3題。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的收獲是什么?
[板書設計]。
認識除法豎式。
第4課時用豎式計算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內容:63頁例4。
[教學目標]。
1、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會用乘法口訣試商。
2、能運用有余數除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1、使學生經歷試商過程,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掌握試商的過程,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
2、會運用計算有余數除法的相關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學會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進一步加深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基本練習(課件出示)。
1、擺41根小棒,每7根一堆。填:()根小棒,每()根一堆,分成了()堆,還剩()根。列式:
2、擺41根小棒,平均分成6堆。填:()根小棒,平均分成()堆,每堆是()根,還剩()根。列式:
教學內容: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38、39頁。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能辨認角和用尺子畫角。
2、能力目標: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并培養學生初步學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3、情感目標;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使學生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在探索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能用尺子畫角。
教學難點: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剪刀,活動角,等。
學具準備:尺子,小棒,圓紙片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上新課之前我們先來玩個游戲吧!請你猜猜,用3根小棒手拉手你能擺出什么圖形?(ppt)。
生:三角形。
師:猜對了,大拇指送給你們?,F在老師給你們出個難題,2根小棒你能擺出什么圖形呢?好好想想,用你們手中的小棒自己動手擺一擺。
教師巡視。
師:下面,老師要請幾位請幾位小朋友上來展示一下他擺的圖形。
學生展示圖形(直線;加號;大于號;小于號等。)。
師:觀察這些,你認識哪些圖形?哪位小朋友來說說。
(把是角的圖形擺到黑板中間,不是角的移到黑板左邊.)。
師:像這樣的圖形大家認識嗎?想不想和它交朋友?在數學王國里我們把一邊連在一起,一邊沒有相連的圖形叫做--角!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角的初步認識。(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聯系實際,找角認角。
1、師:剛剛我們已經知道了這樣的圖形我們把它叫做角,那你能用你手中的兩根小棒擺出一個角嗎?擺好了的小朋友請用你的坐姿告訴我,老師剛才巡視了一下,看到同學們都能用兩根小棒擺出一個角,真了不起!
師:那你們觀察一下,看看你們擺出的角和黑板上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請一位同學來說一說。
生:都有兩條。
師:你的發現是對的?在我們數學王國里把角的這兩條叫做角的邊。它是直直的。(說的時候指著邊)。
師:所以,角有幾條邊?生:兩條。(板書兩條直直的邊)。
師:它們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引導學生說出兩條邊相交)。
師:在數學王國里,兩條邊相交的地方我們把它叫做頂點。(板書頂點)。
師:那角是由什么組成的呢?請一位小朋友來說說。
(生:邊,頂點。師:幾條邊,幾個頂點?)。
生:兩條邊,一個頂點。
師:對,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補充板書)。
(讓學生讀一遍)(收小棒)。
師:老師這里有一個學具,你能在這個學具中找到角嗎?生:能。
師:下面,老師要請一位同學上來指指他找到的角。(請學生上臺指角)。
(學生指角,但不規范,指了一個點)。
師:這個點就是角嗎?(學生會開始指邊,教師慢慢提示)。
(師:老師知道你的意思了,你是想說還有兩邊)。
師:同學們,指角是有規矩的。老師先示范一次,同學們可要看仔細了。指角時,我們先從頂點出發摸一條邊,再從頂點出發摸另一條邊這個角就這么大。(教師示范指角,指角的時候注意動作規范,盡量做的夸張使學生理解,要體現出兩條邊)。
師:那你再用老師教的方法指一指你找到的這個角。(學生指)。
師:真不錯,你都學會了。
師:老師要再請一位小朋友上來。(用頂點處戳一下學生)你有什么感覺?
生:尖尖的。
師:對,角的頂點摸起來感覺是尖尖的。
師:那兩邊還有什么特點?
生:直直的。
師:對,直直的,角就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
師:同學們,其實我們課桌的平面上也有角呢,找到一個,我們一起來摸一下。用老師剛剛教的方法。開始,我們先從頂點出發摸一條邊,再從頂點出發摸另一條邊,這個角就這么大。
2:體驗感悟,畫角。
師:剛才你們都用兩根小棒擺出了角,現在老師想把這個角畫在黑板上,看哪位小朋友最善于觀察,能在老師畫完后說出老師是怎樣畫角的。
(教師示范畫角)。
師:同學們可要看仔細了喲,看看老師是怎樣畫的。
畫邊時提問:老師還可以再把這條邊畫長一點嗎?生:能。
師:哪位善于觀察的小朋友能來說一說老師剛才是怎樣畫角的。
生:先畫了一個頂點,然后畫了邊。
師:幾條邊呀?
生:兩條。(學生說時在角的旁邊寫出角和邊)。
師:你真是一個善于觀察的孩子,大拇指送給你。
師:就是剛剛這位小朋友說的,老師在畫角時先畫一個頂點,從這個點起,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直直的線,就畫成了一個角。(課件)。
師:老師能畫角,你們能不能在練習紙上也畫出一個角?那自己動手畫一畫,畫完之后告訴同桌你畫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里!
(學生自己動手畫角,教師巡視。)。
師:下面老師要請一位同學上來給同學們展示一下他畫的角。(拿一個學生畫的角投影)。
師:你來說說你畫的角的頂點和邊在哪?(學生指)。
(師:只有一條邊嗎?)。
師;是的,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
師:同學們看看這位同學畫的是對的嗎?生:對。
3、動手操作,角的秘密。
1.比角,比角的方法,發現角的大小關系。
師:同學們剛才畫角都畫的很好,那接下來想不想和老師來一場比賽呢?同學們看看老師黑板上畫的角,你能擺出一個比老師畫的角大的角嗎?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上來用我手里的活動角擺一擺。(學生擺)。
師:你們能一眼就看出他擺的比我的大嗎?
1,生:能師:那你是怎么來比較的呢?
2,生:不能師:那你告訴同學們你是怎么來比較的?
(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
師:哦,你是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頂點對齊去比較的。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你擺的角比老師的大?
生:兩邊張開比老師的大。(如果沒說,引導學生說)。
師:哦,你的意思是你的兩條邊都在老師這個角的外面,張開的口子就比老師的大,所以你的角就比老師的大。
師:那你可不可以再擺出比老師小的角呢?(學生擺)。
師:你是怎么知道這個角比老師畫的角小呢?生:開口比老師的小。
師:剛才這位小朋友把老師說的要求都做到了,真棒,我們把掌聲送給他。
師:同學們,剛才那位小朋友是怎么讓這個角變大或者變小的?
學:把兩邊拉開。
師: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生:那兩條邊的分開大小。
師:你的意思是說這里是吧?(指著開口處)我們看一下,這像不像一張嘴巴,嘴巴張開角就變--,嘴巴合攏角就變--。(動作示范,引導出開口問題)我們可以把它叫做開口。
師: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生:開口。
師:恩,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口子有關系。開口越大角就越--,開口越小角就--。
師:同學們看一看,老師把這兩條邊加長了一點,角的大小改變了嗎?(把學生擺的角的一邊加長)生:變了。
師:變了嗎?我們剛剛說了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生:開口。
師:看看這里有沒有變化?(指著開口)生:沒有。
師:所以這個角的大小有沒有變?生:沒有。
師:如果老師把這條邊剪去一點?它會不會變???生:不會。
師:那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有沒有關系?生:沒有。
師:對,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師: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ppt演示)在比較角的大小時我們可以把它們的頂點重合,一條邊與一條邊重合,再看看它們的另一條邊,邊在里面的這個角就小,邊在外面的這個角就大。
師:角的大小只與兩邊張開的口子有關系,開口越大角就越--,開口越小角就越--,恩,真棒。
師:我們看一下,這個角的邊在延長,縮短,角的大小大小有改變嗎?
生:沒有。師:恩,沒有變化。
師:所以我們知道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只與角的開口有關。
2、小組合作,折角。
生:沒有。
師:那你能用它折個角嗎?好,自己動手用你們手里的紙試著折一折。(學生折角,教師巡視)。
師:老師要請一位小朋友上來展示一下他折的角。
師:你給同學們指指你折的角,記得要規范的指角哦。(學生指)。
師:告訴同學們你折的角頂點在哪里.(學生指)邊在哪里?(學生指)。
(師:只有一條邊嗎?學生指)。
師:這位小朋友折出了角,也指出了角的頂點和邊,真厲害。希望我們班的小朋友都可以像他一樣。
師:老師這里有兩個圖形,同學們看看,它是角嗎?
生:不是。師:老師要請一位小朋友來說說為什么不是?
生:是。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判斷它是角的?
(從頂點和直直的邊說)。
師:小朋友們真不錯,都記住了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
師:老師這里標記出了一個圖形,你們判斷一下,它是不是角。
生:不是。師:對,因為它沒有頂點,真棒。
4、生活中的角。
師: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有角,那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ppt)。
三、總結升華: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給時間學生來說。
老師把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編成了一首兒歌送給愛學習的孩子:
小小角,真簡單。
一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時,要牢記,
先畫頂點再畫邊。
師:老師給同學們留一個課后作業,放大鏡可以放大角嗎?
教學內容:
除法教材18_19頁的例四例五。
教學設想: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
3。使學生能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
1,具體工作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
2。認識除號,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平均分,誰能說出什么叫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師:,如果把我們的'雙手的10個手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個手指呢?
二、內容研討:
1,例四(教材第18頁略有改動)。
生:每盤里的魚同樣多,
師:對了不同樣多少的小貓會不高興的,
師:請同學們用12個圓卡片代替魚擺一擺,
生:把12條魚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條,
師:像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計算呢?
生:用除法,
師:平均分我們就要用除法來計算,板書,除法。
師:除法用除號來表示列算式是12—:——4=3讀作:12除以4等于3,大家齊讀一遍。
師:如果把12條魚平均分給2只小貓;3只小貓呢?也就是分成2份3份呢?每份會是要呢?用什么方法來計算?同學們動手分一分并把除法算式寫到本子上再讀一讀。
生:20條魚,每4條放一盤能放5盤,也就是有5只貓吃飯。
師:這也是平均分所以也要用除法計算。
學生列式。
學生說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三、實效評價。
讀一讀并說也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5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