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讓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寫總結時,我們要注意言之有物、思路清晰,以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偨Y的范文可以激發我們對總結的興趣和熱情,但我們要記住總結是一個個人的過程,要真實、客觀地總結自己的經歷和體會。
1、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忽視了學生的重要作用: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始終以老師為主體。老師帶領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活動,卻沒有給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機會,老師利用黑板和粉筆進行教學,對課本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講解。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只關注了黑板上的畫面,并沒有去認真的思考問題,更是沒有對其進行獨立的研究。學生只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對課文進行了簡單的和表面的了解,在老師的牽動下對問題進行回答。雖然這種學習方式能很快的將學習內容講解完畢,但是卻忽略了學習的漸進性特點,學生也沒有從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習到什么技能和思維方式。
2、學生缺乏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小學數學的難點就是由于小學生還處在一個心智發展的階段,在此時缺乏一定的想象力,所以很難將抽象的數學圖案和理論知識結合起來。但是數學知識他本就有具體性,即如果把抽象的數學圖案轉換成一定的數學模式,就會將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這樣有助于學生將數學概念形象化,容易將數學概念和數學現象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能夠更好更快的接受復雜的幾何圖案和數學公式,并且很清晰的找到彼此之間的聯系,也培養了小學生們獨立自主的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
3、教學資料單調,學生缺乏探索的領域:
小學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資料基本上都是來自于教材,教師并沒有去利用其他的工具進行詳細的了解,即這樣獲取的數學知識的內容就會很少,根本不足以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生走不進數學的天地,也就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更甚者會給學生造成一知半解的局面,比較抽象的知識,教師也不知道如何將知識講的具體化,所以學生就會一直處在懵懵懂懂的狀態下進行學習,影響教學效果,影響學生學生學習數學的態度。
4、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真正地懂得學習的真諦:
像數學這種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科,需要學生進行定時的預習和復習,并且需要多做一些課外的輔導功課。但是小學生面對著大量的學習計劃和學習任務,只是一心的進行做題,并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本來學好數學就需要大量的學習時間,但是學生卻在故意和不經意中減少了原本屬于學習數學的學習時間,這就導致了學生學習數學效果不佳的現狀。
教學活動展開的主要場所是課堂。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課堂教學都是我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效率就是師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教學任務,即投入的時間、精力與“產出”的關系。它是衡量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影響著學生作為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有些老師想通過延長上課時間、大搞題海戰術來提高教學的質量,可結果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帶來很大的壓力,甚至危害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用盡量少的時間與精力,讓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學習效益的課堂教學,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自身素質的根本所在。向課堂要效率是我們教師一直關注并執著追求的目標,筆者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作了以下幾點的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理念倡導“以生為本”的思想,就是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币龅竭@這些,一定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觀念不改變,相當于換湯不換藥。
比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說的是這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內容有價值,二是學習方式有價值。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二、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傳統教學使用的是粉筆、黑板。有人戲言:一支粉筆走天下。這種單調的教學手段,制約了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發展。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注意教學手段的優化。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結合聲音,動畫等,更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能夠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對于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把“靜止”的內容變為“活動”的形象,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解決問題等能力,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幾何圖形”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解題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由于年齡關系,學生的思維發展處于具體形象向抽象過渡的階段,解答相對復雜的圖形就顯得力不從心。如果利用多媒體教學,讓靜止的幾何圖形動起來,問題就變得簡單了。例如:教學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時候時,我們可以通過電腦演示用平移、加線、旋轉、重組重疊圖形等方法化解難點,找到解題的突破口,讓學生看到具體形象的過程理解圖形的組成,從而找到解題方法。
但在多媒體的選擇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為了趕時髦每一節課都用多媒體。開始的時候,很有新鮮感,可在反思中覺得并不是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多媒體,太多的刺激會讓學生疲憊不堪,降低課堂的教學效率。而只有適當使用,才會發揮的優越性。多媒體技術畢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種手段。
三、教會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總結。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組合作學習,要根據學生和教學的需要而組織進行。內容簡單的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內容較難的先要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再組織小組合作。這樣,每個人都有思維上的參與,實現人人學數學。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應的規則。合作學習的關鍵是教師要科學組建學習小組,即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愛好、成績等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優化組合。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為目標的。所以,教師在平時要采取策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1)鼓勵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都能積極的相互支持和配合,進行有效的溝通,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清楚的理解對方的想法與觀點,積極承擔自己扮演的角色。對那些內向的、怕羞、不敢說的學生要多加鼓勵和點撥。(2)指導學生學會傾聽。傾聽,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有困難了。首先,要樹立傾聽的意識。教師應該告訴孩子們: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別人,而傾聽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種方式。其次,當眾口頭稱贊那些愿意認真傾聽他人的學生,建立起榜樣。最后,評一評哪些學生學會了傾聽。(3)達成共識。讓學生對組內的認知沖突進行有效解決,從而解決問題,理解知識,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彼此信任。
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以上幾點,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在小學國畫教學中,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由于歷史文化的影響,以及傳統教學模式長期的作用下,小學國畫教學還是以臨摹范畫或教師畫一筆學生練習一筆的現象,一節課下來,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畫,教師、學生家長在評價作品時是與教師范畫是否相近為標準,摹本都是教師創造出來或選擇來的東西,不必說,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內容,硬讓兒童跨越幾十年的年齡界線,去適應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結果不外乎兩種,好的結果是少數癡迷于美術的孩子學“進去了”,成了“小大人”,先天不足地、過早地、人為地讓孩子進入到一個莫明其妙的專業美術圈子里,成為美術教育的犧牲品;不好的結果是絕大多數孩子認為美術太難學,索性與美術絕緣。他們與生俱來的愛美之心與天生的美術表現潛能以及由此引導出的全面發展的可能性被扼殺。故改變現有的傳統教學模式是當務之急。特別是在國畫教學中,受到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在我的國畫教學中,就拋棄傳統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學方式。通過實踐,我發現,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護學生的創作欲,更能讓學生快樂地學好中國畫。
一、 在探索中學中國畫
在小學美術課正式教授中國畫以前,大部分學生沒有接觸過中國畫。因此,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形式對學生來說都十分新奇。孩子很容易對新奇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孩子在興趣中探索、學習正是美術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
首先我讓學生觀看一系列國畫大師的水墨畫藝術作品,它特有的繪畫效果令同學們十分驚奇。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了產生這些特殊效果的原因。歸納起來大致有:使用的紙張比較特殊、繪畫的工具比較特殊和繪畫的顏料比較特殊這三點。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正是他們對國畫這一前所未接觸的藝術感興趣的關鍵所在。讓學生自己探究自己所提出的問題,既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同學們針對歸納的這幾個問題,又進一步思考,提出了動手試一試的想法。同學們通過設計,在課堂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比如,為找到宣紙的特殊性,同學們試著往宣紙上滴水、滴墨、滴顏料。通過動手做,用心觀察,同學們馬上發現了宣紙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滲化性。為了驗證這些設想,同學們分小組進行了試驗。通過試驗,產生了一幅幅頗有創意的現代派中國畫。
用探索的方式學習中國畫,使同學們能真正了解中國畫這一門古老而又
年輕的藝術,并真正做到在興趣中學習藝術,感受藝術。
二、 在故事中學習中國畫
古代中國畫欣賞在國畫教學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歷代中國畫作
品不但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自然觀和社會審美意識,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如何讓學生體會到中國畫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美術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因此,用故事這一通俗易懂的方式更能為學生所接受。
在《中國畫欣賞》課上,我讓學生事先分組去搜集感興趣的畫家、作品的故事。然后在課堂中,同學們分別用自己組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有些不太明白的地方,等下了課還繼續找講故事的同學問個明白。這種請學生找故事、講故事、問故事的中國畫欣賞課,真正使課堂活了起來。在故事中,同學們為畫家的偉大思想所感動,為作品的巧妙構思而贊嘆。比如,在說到宋徽宗趙佶的故事時,我又補充了北宋畫院考試的故事:據記載,有一次畫院考試出題“深山藏古寺”,在故事講到這里時,學生紛紛猜測該如何構圖,甚至有的同學當時就拿起鉛筆畫起草圖來了。我最后把故事講完,奪魁者畫的是:云遮霧繞的深山前有一條小溪,溪邊一個和尚在挑水。很多同學聽完故事都說:我怎么沒想到呢?讓學生在故事中學中國畫,能學得更有趣,學到更多的知識,同時也能夠更認真,更加自覺的去學。
三、深入生活,擴展學生表現面
相當數量的兒童國畫班,也施行依樣畫葫蘆的教學模式,有的更以前輩畫家成名作品為范畫,此現象已引起眾多美術界有識之士的憂慮。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深入生活,表現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車、花瓶、田野的樹等靜物外,還可以表現生活中的某一場景,如臥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現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星期末、乘涼晚會等等。
四、用“玩”來訓練繪畫的技法
玩是每一個兒童的天性,他們生性好動,敢于去畫,教師應抓住他們這一特點,巧妙地進行利用,使他們在玩的過程中掌握技能。如:畫“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進行教學,先用濃墨(或色)畫各種不同的線描的畫,然后用淡墨或水(色),點在畫的中間,利用水的張力,以及宣紙的特征,使畫產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時間的長短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學生對這種效果,表現得非常興奮,而且膽子也大,在這個玩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對畫面產生的效果的作用。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很強,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發揮的余地。這也是我們中、小學生校的美術教育的要求,不是慣常的“抓兩頭,帶中間”的所謂“正態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讓每個受教育的學生都能獲得“最近發展區”的發展或“跳一跳,吃蘋果”的潤澤和成長的完善化教育。
《小學美術教學中水墨畫的教學策略》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美術學習的外延與生活是相融的,生活就是美術學習的源頭活水,我們只有把課堂當作生活的縮影,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為美術教學注入鮮活的社會生活的時代氣息,讓學生體驗學習生活的愉快和樂趣,美術課堂才會充滿新鮮生命的活力。
一、走進生活,激發興趣
陶行知老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币龑Ш⒆觽冇^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創造美的前提。小學階段的孩子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針對孩子們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孩子們用雙眼認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在教學二年級的《胡蘿卜》時,我帶著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菜園里,仔細觀察胡蘿卜是什么形狀的?是什么顏色的? 讓學生盡情地觀賞,大膽地去描繪。在教學《小樹快快長》時,我利用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帶著學生觀察了校園里各種各樣的樹,從而使學生了解到樹的結構主要由樹干和樹冠兩大部分組成,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樹皮,知道了有的樹皮表面光滑,有的樹皮表面粗糙。通過細心的觀察,學生還發現樹葉的顏色豐富多彩,樹的外形形狀各異,可以概括為近似的半圓形、三角形、扇形、橢圓形。通過細致地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用紙做自己喜歡的樹時,就游刃有余了。學生們漸漸地形成了正確的觀察方法,學會了用藝術的眼光去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發現了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為學生的創造奠定了基礎,使學生美之有形,美之有物。
來自 fanwen.cHAziDIAN.CoM
二、創設生活情境,燃燒興趣
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低年級的學生對小動物、植物、童話比較感興趣,有效地情景創設,不僅使學生們興趣盎然地開始創作,也使學生們在頭腦中生成生活中的具體形象,為學生大膽造型,積極表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在教學《可愛的小金魚》一課時,我就充分地利用多媒體在網上下載了許多小金魚的生活畫面,孩子們一邊看,一邊想,一邊說,看著孩子們興趣盎然,我順勢發話:“你們喜歡小金魚嗎?”“喜歡?!焙⒆觽儺惪谕暤卣f。我緊追不放:“那就請同學們拿出你的筆把它畫下來吧,看誰畫得好!”孩子們一個個低著頭畫得可認真了。教學《我愛我家》一課時,讓學生說說家給自己的感覺,這種充滿幸福、溫暖的家是誰給你的?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創設,使教學內容緊緊地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鮮活的生活為學生的繪畫內容注入了源頭活水。學生們樂于參與美術活動創作,表現的興趣更濃厚了。學生們去生活中體驗了美,表現了美,更培養了學生用美術的的基本技能,學會了表現美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美化生活,延伸興趣
掛在自己的房間,美化著自己的`生活;或是在節日里作為禮物送給親人和朋友。就這樣把學生從課內引向生活,既鞏固了新學的知識,又豐富了課外知識,讓學生真正體會美術與傳統文化、日常生活的關系,認識到只有真正學好美術,才能靈活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有助于學生體會美術的價值與意義。 總之,在美術課的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地開發,有效地去利用好美術的生活資源,讓美術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就在生活中,到生活中也能學到美術,從而激發學生對美術的持久的興趣,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全面提高綜合素養。希望美術教育的真正課堂活躍在生活中,在廣闊的天地里,讓孩子們充滿藝術情調地去品味生活的美、創造生活的美。
《小學美術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策略》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本課的教學的目的是通過通欣賞圖片、照片了解窗子的結構和組成部分及形狀。學生根據想象,運用不同的繪畫制作方法表現窗外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立體造型設計的興趣。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鼓勵學生運用繪畫或制作的方法表現窗外的景色。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啟發學生想象表現窗外的景色。
針對本課的目的'、重點、難點和學生個性特點,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過程。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出示學校和所上班級的窗景照片,使學生產生學習欲望。
2、講授新課,激發想象,享受創造。
首先讓學生通過班級的窗景照片了解窗子的結構。再請學生談除了常見窗子的樣式,你還見過哪些樣式的窗子。課件出示窗子的樣式,開拓學生的視野。接著啟發學生想象,創造景色。我請學生談透過窗子經常能看到的景色。再通過欣賞課件出示景色圖片“四季的變幻、日夜的更替”啟發學生進行想象,想象透過窗子想看到的景色,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最后學習制作方法。通過分析范畫,引導學生分析運用的表現方法有a、繪畫b、剪貼。明確作品中運用不同方法采用的技巧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3、作品展示體驗成功。
4、拓展延伸,審美提高。
閱讀教學,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創造一種民主的學習氛圍,為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廣闊的天地。在課堂教學中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充滿愛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課堂氣氛中真正把創新的熱情激發起來。教師則要發揮好指揮者和組織者的作用,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有效地參與,不僅教師可以問學生,學生也可以問教師,師生之間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
二、了解學生閱讀心理。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的輸出要以“學”的回饋為依據,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活動,充分動用和協調學生的各種心理機制以提高其學習效率。小學生處于學齡初期(6歲到11歲),該年齡期的學生一般說來很樂意并很有興趣去掌握新知識、技能和技巧,他們渴望學會閱讀,他們在認識中的特點,表現在感知上有較強的情感性。有插圖的書,教師的描繪性語言,都能很快引起他們的反應。他們最先識記的并不是最本質的東西,而是對他們產生最深刻印象的東西。隨著學習的深入,他們逐漸形成一些正確的社會情感(如愛國、崇尚勇敢、樂于助人等),并以此來評價作品、評價人生。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注意到這一些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著“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閱讀心理程序來發展學生的認識,使之對閱讀材料有較深的理解,這是教師首要研究的問題。因為小學生年齡小,所以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內容、由部分到整體的心理過程來組織教學。
三、讓學生明確閱讀目的。
閱讀,離不開創造。而創造性地閱讀教學,要以學生的自讀為基礎,在自讀中領悟,在自讀中發現,在自讀的基礎上交流、指點。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閱讀實踐中去領悟和思考,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學習,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積累與科文、同學、老師對話,探究文章豐富的人文內涵。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達到以讀代講,加深理解的教學目的,還能夠誘發學生的創造力,是課堂煥發出活力。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以教材為載體,以語言訓練為主要內容,針對教材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課文作為例子,是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養成語系的習慣,掌握讀懂句子,讀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課堂中學到的讀書方法運用到課外的閱讀實踐中去。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走進信息世界,讓童心、童言、童趣會給課堂,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古今中外,許多專家學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實,證明了他們所采取的閱讀方法是切實可行的;許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學經驗,證明了他們所傳授、推行的閱讀方法的正確。教師有必要從中擷取一些簡便易行、成效顯著的閱讀方法向小學生推薦,使小學生的閱讀活動有方法可依憑,能增進他們取得良好閱讀效果的信心。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建議向學生傳授以下一些閱讀方法:
1.目標閱讀法。
要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讀物的實際情況來選定閱讀目的。大到思想內容、寫作特點,小到段落層次、遣詞造句,制定明確的目標。在閱讀時要直接捕捉與目標有關的材料,通過各種途徑達成目標,要避開與目標無關的內容,避免繞圈子。然后,在此基礎上,及時進行篩選,找到真正切中目標的實際內容。
2.快速閱讀法。
要求學生從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讓學生懂得,這是一種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積極的、創造性的理解過程。閱讀時不出聲,使理解材料的思維過程簡化,以加快閱讀速度。同時閱讀時盡力推廣視讀廣度,以句、段文字為一個閱讀單位,做到一目十行。閱讀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視、不重讀。另外,還可靈活運用多種篩選信息的方法,只選取主要信息,盡量排除次要的與無關的信息。閱讀結束后,要求學生復述大意、濃縮要點,編寫提綱,及時反饋,檢查有效閱讀的效果。
3.以意逆志法。
孟子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边@就是說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識、經驗來推想作者的思想。小學課本中出現一些古詩、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較深刻的思想意義的作品,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加深理解。如林巧稚說“我們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小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生活中所見的倔強性格、不甘歧視、目標動力、志氣骨氣等“意”來逆推作者的“志”。
4.十目一行法。
清代學者阮元說:“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讀書也?!边@是說精讀之法。有的書要速讀,那是為了快速攝取信息;有的書要精讀,這是為了從內容到形式仔細地研究,做到剖析至微,以更好地領會作者的筆法、作者的旨趣。
5.寫寫畫畫法。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張隨著閱讀和思考,在書中寫寫畫畫,作各種各樣的.記號,并寫下自己的隨感。他認為這才是書籍的主人,這過程就是占有書籍的過程。小學生尤宜采用此法,凡是好詞好句用一種符號圈出,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種符號畫出,疑難不解之處再用其他符號勾出。多讀多思,勤畫勤寫,一定會取得成效。
五、擴大學生閱讀數量。
這里所稱的數量一是指所讀讀物的數量,二是指閱讀涉及學科的類型數量,亦即指通常所稱的“閱讀量”與“閱讀面”。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們的社會進入了信息的社會,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們去接收去處理。所以小學生也有必要擴大自己的視野、活躍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課堂教學的同時,有必要進行擴展閱讀,增大自己的閱讀量,擴展自己的閱讀面,盡可能多地擷取信息來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師則要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閱讀材料,并提示閱讀方法,要充分開辟多種信息源,組織學生進行信息交流,讓學生從中能接觸新觀念,學會獨立思考。
總之,閱讀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注重閱讀方法的滲透,建設一個開放而又有活力的語文教學環境,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課內、課外相互配合,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文素質才會得到提高。
摘要:新課改的推進使得《品德與社會》教學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綜觀這些變化,首要問題是改變其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把《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引領到教學的主渠道上來。
教學情境可以說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突破口,因為有了一定的活動情景才能激發學生進入教學狀態。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認知活動、情感活動、思維活動有機融合,還能讓學生的思想情感和濃厚興趣處于興奮狀態,從而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如我們在教學《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故事:第一天,喜洋洋和美羊羊幫助羊伯伯收南瓜,羊伯伯把6個大南瓜按1:1的比例分給喜洋洋和美羊羊,那么兩個各能分得幾個呢?分得的個數是同樣多的嗎?第二天,喜洋洋總結了經驗,偷偷動手幫羊伯伯收了非常多的南瓜,羊伯伯一看就高興了,迅速把6個大南瓜按2:1的比例分給喜洋洋和美羊羊,那這時他們兩個又各分得幾個大南瓜呢?羊伯伯還是平均分配給他們的嗎?這樣學生就會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體會到平均分就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種情況,就能激起學生迫切想了解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引起學習的求知欲。只有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玩中獲取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說。
語言和思維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在教學課堂上就應該提供給學生動口說話的時機,讓學生在語言的訴說中理解數學知識。比如我們教學這道題時:“一個圓行物體的直徑和一個正方形的邊長一樣都是20米,圓的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哪個大呢?冶多數學生都會用以往的方法,分別求出圓的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然后再進行比較(20伊20=400平方米;3.14伊(20衣2)伊(20衣2)=314平方米),從而得出圓的面積小,正方形的面積大。有一次,我教學這一內容時,忽然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可以不用計算也能知道正方形的面積比圓的面積大。這時全班同學都驚訝起來。他說:圓的直徑和正方形的邊長都是20米,可以看出正方形就在圓的外面,正方形的面積就一定大于圓的面積,全班同學不由自主地給予他熱烈的掌聲。所以創造學生說的機會就能讓學生思維得以展示。
三、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動手操作。
數學課堂上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是培養學生進行實踐、有效探索、優化課堂的途徑之一。例如教學《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我們例舉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使學生認識到圓與圖形的區別,關于圓的畫法就讓學生自己去大膽嘗試。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與好奇心就會調動起來,從而主動探索。大部分學生很快就會借用圓形物體來畫圓了。通過動手操作既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使學生學習興趣高漲,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在教學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們教學時把書本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就會學得積極,既可增長感性認識,又能提高動手能力,使數學教學在輕松的活動中完成。
四、在數學課堂上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學習上的成功,能把學生的自信心增強起來,使學生有獲得成就感的體驗,產生出學習的強烈內驅力,給教學的新知教學和學生學習新知帶來動力。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進行知識的嘗試與探索,在完成中體驗到成功,教師還應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善于激發和鼓勵有進步的學生。教學中讓學生都能有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獲取滿足感和成就感。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學困生更應注意培養與轉化,對他們要多一些時間進行輔導與關注,給予他們希望與期待。班級中的優生要擴大知識面進行培養,讓他們能獨立解決問題,體驗到學習的無限樂趣,有效樹立熱愛數學的信心。
1、在前兩個環節設計中利用多媒體展現的照片和圖片,確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突破了本課的難點。而且,這次的課件是我自己制作的,這對我而言是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一大提高。使我感受到多媒體教學有利于美術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濃厚興趣。多媒體將圖形、圖像、文本、視頻、聲音等,經過處理后再生動地表現出來。它的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的特點,使往日呆板的教學形式變得豐富多彩,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欲望和情緒,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本課的層次性很清晰。特別是能通過分析范畫,使學生在觀察、分析中了解到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現方法進行創作,解決本課的重點。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瓚⒁馐箤W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逐步體會美術學習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p>
3、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學習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本次的教學評價不到位。特別是最后的總結性評價簡單、倉促。課后反思使我認識到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有鼓勵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視個人評價與小組集體評價相結合。通過評價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二是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除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外,更要注重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的評價,要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傾聽、交流、協作情況,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生動有趣的獎勵。
4、通過這次教學,還使我看到在平時“學生如何合作?”訓練不到位。在課堂中,出現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有的小組兩三個人同時搶著發言和制作,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誰也不聽誰的;有的小組始終只有一兩個人發言和制作,其他人一言不發,只是心不在焉地坐著;有的小組借此機會閑聊、說笑甚至干別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組合習的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要從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和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入手,養成合作習慣,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爭吵。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教師應加強研究,努力探索,不斷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小學《品德與社會》在小學教學中己越顯其重要。尤其在當今中小學生品德普遍下降的形勢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所肩負的責任也就越來越重。如何讓《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產生實效,這已是擺在廣大小學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教學目標生活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改革、開放、搞活、三股洪流沖破了原來的社會結構,沖擊著舊的審美觀、價值觀、時間觀、效益觀、人才觀……引起倫理道德的重大轉換和生活方式的迅速變更。教學目標的生活化就是要正視現實,充分考慮現實生活帶給學生的影啊,深入學生生活,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聯系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確定合理的,能靈活反映社會現實與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目標體系,把課堂與生活聯系起來。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學校課程建設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課程設計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是當今世界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但教材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些內容明顯滯后,缺乏時代性。
1.選擇生活榜樣,激發學生興趣。
榜樣是一個有對比度的強行刺激,具有生動性、形象性、先進性和教育性。小學生模仿性強,生動形象的榜樣易于感染學生,并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每一課都選擇了一個或幾個榜樣來激勵學生。
2.創設生活情境,提高學生認識。
新課改倡導品德與社會教學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這里的“生活”指的`是學生的真實生活。因此,品德與社會課堂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或有典型意義的事例,進行加工,以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生活主題、范例或者“生活圖景”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積極參與思辨,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激發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認識。
3.開展生活實踐,內化學生行為。
英國學者麥克非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痹诮虒W中,我們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因此,課前,我們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關注生活、思考生活中獲得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學生在課中所學的道德知識又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
三、教學模式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育既是一種公民基本行為規范的教育,也是一種長久的個性品質培養。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即給學生一個全新的教育,一個高質量的教育。而要改革以知識為本位,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灌輸和傳授為特征的教學,首先就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堅特以人為本的思想,把學生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四、教學評價生活化。
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出發點,不是禁錮人、束縛人、約束人,而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創造條件發展人。品德與社會教學應著力于創造力、意志力、親和力、判斷力及獨立人格的培養。因此,教學評價的生活化就是要側重于學生課堂生活外的真實生活,考查學生的道德行為,分析隱藏在行為后面的道德動機,采取多種評價形式相結合,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過程與結果并重,盡可能地作出科學的評價。
1.評價內容多項化。
在學習評價的內容中,強調對學生行為表現和道德實踐能力的評價,注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態度、表現及成果的評價。
2.評價主體多元化。
傳統的評價中,評價主體單一,即只有教師是唯一有資格的權威評價主體,學生只是被動的評價接受者,而教師的評價往往以否定學生,埋怨學生為主。長此以往,學生的興趣在消磨,熱情在減退。
3.評價方式多樣化。
在以往的評價方式中,往往采用“一張試卷定品行”的方法,這種方法帶有明顯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生活化的教學評價有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著眼于全面了解學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在評價中反思、悟理、內化,最后變成自己的行為習慣。
4.評價標準多層化。
評價的目的是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發展。因此,我們沒有用一個統一的尺度去評價所有學生,而是從學生原有的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更關注每一個學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通過建立發展性評價機制,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激發人的主體精神,從而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長處,促進學生不斷取得長足的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文縣東壩中學)。
由于學生有著不同的思想與見解,他們在閱讀時,根據自己認識問題的角度、方法、經驗,對課文中的事物進行再創造。因此,在讀課文時,投入的情感和想象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練讀的基礎上加強比較性朗讀。一是同一學生前后幾次的朗讀比較。讀得不好允許重讀,給予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相信學生能讀得更好,激發學生的自信心。
還可以有針對性地測試學生在學習不同階段的朗讀情況,有進步的給予表揚。二是不同學生或不同小組同一段落的朗讀比較。教師通過具體的朗讀指導,使學生樹立競爭意識。一是鼓勵學生互相挑刺,二是誘導學生發現其他同學的長處,三是激勵學生勇于挑戰。在這種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勵的氛圍中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積極性空前高漲,對課文的理解逐漸進入了新的階段。如《魯班學藝》與《景陽岡》,同樣寫人,都是表現了“技藝高超”這一主題;魯班手藝高強,武松武藝高強,但體裁不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讀、分析,便會得出結論:要反映相同的主題,可以選用不同的體裁?!遏敯鄬W藝》采用民間故事的形式,可以達到目的;而《景陽岡》則運用小說這一形式,同樣達到目的。
二、語文教學中的問題閱讀。
問題式教學的源泉是學生提出問題,問題的誕生需要有寬松、民主的氛圍。引導學生敢想、敢問,提了可笑的、膚淺的問題決不批評,引導他們換一個角度想問題,提了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或是解決不了的問題也不躲閃回避,師生一道走出課堂,找資料、訪專家,努力解決。對大膽提問的學生,不論問題質量如何都給予鼓勵,這樣學生沒有壓力,沒有顧忌,自然就全身心思考提好問題。這種環境的創造者是教師,教師不能用自己預先編好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讓學生“猜”自己教案里的“謎底”。同時要在學生的學習方法、各種活動、提問技巧、提問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導。
但是,讓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其自主能力不等于“放羊”,教師什么都不管,也不是讓學生亂用對自己對象過程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如提出嘩眾取寵無聊的問題、好表現的問題、假問題。這樣的自主步入了誤區,走入了歧途。教師要及時進行調控引導。如我在教學《觀潮》一課,揭題時就有學生質疑:什么是潮水?我就請其他學生為其解疑,但所有學生都只能描述其樣子,說不出個所以然。實際上潮水是海水或沿海地區海洋的水由于太陽或月亮的吸引定時漲落的一種自然現象。那么“一年中潮水的漲落時間、次數固定嗎?”“太陽、月亮是怎么吸引潮水的?”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若不明白潮水是怎么回事時是提不出來的。這些有價值的問題一經提出,便可引起學生課外查找、閱讀的興趣。
閱讀教學過程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其中,學生是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是內因。只有學生有了學習的愿望,希望積極主動地學習時,質疑才有了“用武之地”。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在課堂上造成的生動活潑、樂觀愉快的氣氛。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有著重大的意義?!币虼?,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大膽質疑的基礎。
小學生經過幾年的啟蒙教育,已經走出了思維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不僅有了完全屬于自己的思維的綠洲、智能的園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質疑問難的基本素質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即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開始,學生可能不懂提問,教師可作示范性提問;當他們能提出一些問題時,應積極鼓勵,絕不能笑其膚淺、簡單,挫傷他們的自讀質疑的積極性。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能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時,就“水到渠成”了。
緊扣重難點設疑問難,分層次有坡度地設計教學過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促使學生用聯系的觀點思考分析問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讀書方法。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一段統領全篇課文,抓住這一句讓學生質疑,可引發這樣的思考: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各表現在哪里?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議議畫畫釋疑解難,對課文內容的領悟水到渠成。
又如,《鳥的天堂》一課中,作者和朋友們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著重寫了大榕樹的長勢。講這部分時,我告訴學生,課文中對榕樹的位置、大小、形狀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這是靜態的描寫,并讓學生在讀課文時注意作者是怎樣寫事物靜態的。閱讀課文后學生還不太明白,提出幾個問題:一是寫榕樹的這部分是靜態描寫,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進、臥”等動詞?二是課文中描寫榕樹靜態的順序是由遠及近,為什么寫到“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時又寫“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一般?!卑堰h景寫在近景中?解答這些問題的難度較大,我沒有急于讓學生回答,而是引導他們反復閱讀課文中具體描寫榕樹長勢的句子,先總結出榕樹大而美的特點,再品味作者怎樣通過語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繪出榕樹的千姿百態。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直接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有閱讀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要想辦法培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是訓練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第一要務。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下列辦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提出疑問,激發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是說任何有價值的思考都是從提出疑問開始的,只有心中有疑問,才能有深入學習的需要,才可能獲得新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遇到了疑問,教師要因勢利導,充分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我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想,學會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閱讀,在閱讀中解決問題。
我在教《可貴的沉默》時,請學生們根據“可貴的沉默”這幾個字提出問題,“沉默是什么意思?本文是誰沉默?為什么沉默?沉默的結果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提高了閱讀興趣,比較清晰地了解了課文意思,理清了文章脈絡,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易于理解,創設優美、清新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閱讀,成為閱讀學習的主人,提高閱讀興趣。
比如,我在教學《秋天的雨》《花鐘》等文章時,充分利用現代如多媒體教學課件、課文錄音、互聯網、掛圖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課文,使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悅耳動聽的聲音,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逐漸感受到閱讀是一種享受,提高閱讀的興趣。
(三)發揮想象,激發興趣。
我們學習的文章,篇幅都是有限的,但是它們反映的思想是無限的。教師要指導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深刻理解文章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從“有限的語言”中領會到“無窮無盡的意”。
比如,我在指導學生閱讀《狐假虎威》這篇文章時,首先請同學們想象狐貍遇見老虎時一開始是什么表情,心里怎么想的,是怎樣絞盡腦汁想辦法的,想到辦法后,又是如何得意洋洋地騙老虎的,老虎起初是什么表情,后來又是什么表情,請同學們想象一下老虎知道自己受騙時表情是怎樣的,它會怎么想,怎樣做,自己先想象一下,再讓同學們交流,甚至找同學分角色扮演,上臺表演接下來的事情。
同學們興致很高,積極參與,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學生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各抒己見,既提高了閱讀興趣,又培養了閱讀能力,慢慢地也就樂于閱讀了。
良好的閱讀方法是學生打開閱讀之門的金鑰匙,是解決學生閱讀問題的一劑良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向學生傳授“點石成金”的閱讀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指導學生預習的方法,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有效的預習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良好途徑。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們先進行預習,大概理清文章脈絡和內容主旨,對于不太理解的記錄,心里有了疑問再閱讀,這時學習的積極性會更高,學生在聽課時目的性會更強,學習會更輕松,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常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的預習要求對學生先提出明確。這樣讓學生既掌握了學習內容,又掌握了學習方法,對他們的學習起到很大的幫助。
(二)閱讀五行動。
所謂“五行動”,就是眼動、口動、耳動、手動、腦動。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五行動”的習慣,也就是培養學生眼看、口讀、耳聽、手寫、腦想有機結合的閱讀習慣。
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提高閱讀效率,形成閱讀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旦養成,就是個人的一筆寶貴財富,受用終生。小學教師要下氣力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好習慣;經常使用工具書的好習慣;勤于閱讀的好習慣;積極克服困難的好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在讀書中有所收獲。
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就要求學校應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制訂相應的教學策略,使教學能夠滿足時展需求。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加強課前準備內容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及效率得到提升。
一、增加課前準備的趣味性。
課前準備工作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與前提,教師在進行課前準備時應準確定位自身角色,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的主導者,而是教學中的指導者,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課前應掌握教材內容,深度挖掘教材內容,掌握學生的心理及知識需求,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及探究,設計與學生身心發展相符的課堂教學。同時,眾所周知,興趣是產生在需求基礎上的,當人有需求才會對事物產生研究及學習的興趣。正如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梢娕d趣是學生的學習動力,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游戲吸引學生注意力,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主研究語文知識,善于思考及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年齡相對較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使學生在之后的學習中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較高的學習興趣。如在課堂教學中,定期組織與識字相關的競賽,調動學生參與競賽的積極主動性。在完成競賽活動后,教師應對表現好或成績提升迅速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能夠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想要加強課堂教學的氛圍,教師應尊重學生,在講課過程中與學生進行溝通,這樣不僅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關系,還能使學生主動向教師請教問題,從而使學習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在學習中,學生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態,自然而然就能提升自身學習進度。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教學中,從而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升有效性。
三、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觀,加強實踐教學。
在現代化教學中,良好的學習觀并不是為了考試成績而學習,是為了學習興趣進行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也是學生獲得成績的主要內容。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產生積極性,從而使學習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而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使學生了解通過學習能夠使自身能力及素質得到有效提升,從而使學生認為學習不再壓抑,而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及掌握語文知識。學生只有具備正確的目標才能實現成功,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使教學有效性得到一定提升。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在實踐教學中,不應使用枯燥的教學模式,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
四、重視學生的情感需求,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尊重是相互的,對于小學生而言同樣適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還應及時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從而對語文教學內容產生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在小學班級中成績好的學生喜歡學習,學習不好的學生通常厭惡學習,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學生對語文知識難以理解,無法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導學生掌握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常是講解教材內容,但這種方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因此應創新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師生互動交流,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互動,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從而使教學有效性得到有效提升,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五、結語。
想要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得到全面提升,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并根據自身教學經驗進行教學總結,使課前準備內容充滿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教學質量,最終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我在教學“雨”這篇課文是,我引導學生說:“你們都見過'雨','雨'對我們大家是再熟悉不過的事物,它與我們的生活時時相伴,就象我們的好朋友,誰也離不開誰,可你們知道下雨時天氣怎樣?風怎樣?雨水是怎樣的?莊稼又是怎樣等這些情景嗎?你們想了解嗎?”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說:“好,今天我們學習一篇關于寫'雨'的課文,課文詳細地介紹了這些方面的知識,請你們用自己的能力去閱讀課文,并尋求答案好嗎?”話音剛落,學生就情緒高昂地朗讀起課文來。
學生的閱讀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但光有興趣而毫無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書海中“瀟灑走一回”,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閱讀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因此,我們教師應教授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不僅愛讀書,而且會讀書,從書中汲取所需的營養。
2.1指導精讀。就是說在每句閱讀時,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這是傳統的三步精讀法。對于課外閱讀,教師可鼓勵學生將課上所學的方法加以運用,養成認真有效閱讀的好習慣。
2.2指導速讀。要求學生從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讓學生懂得,這是一種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積極的、創造性的理解過程。閱讀結束后,要求學生復述大意、濃縮要點,編寫提綱,及時反饋,檢查有效閱讀的效果。
2.3指導寫讀書筆記。文章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后的作文準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
2.4朗讀和默讀。朗讀,也叫誦讀,這是一個將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言語的過程。朗讀把“目視”與“口讀”結合起來,聽讀并舉,聲情并茂,有利于理解、體驗和記憶,便于培養語感。默讀是不出聲的目視。文字符號通過視覺直映大腦,為大腦提供思維材料。
3、發揮網絡教學優勢。
在小語“四結合”教改實驗當中,多媒體計算機走進了課堂,優化了閱讀教學,將讀書由被動強化為學生主觀上的需要,學生對學習始終保持一份新鮮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在多媒體刺激下,會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助于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養成。
如:第三冊看圖學詞學句《祖國多么廣大》這一課中配有長江兩岸這一帶的風光圖片,課件設計如下:長江大橋巍然聳立,橫跨江面,柳枝吐綠,燕子鳴唱,江上漁舟往來穿梭,江面風平浪靜,還配有《春天在哪里》這首歌的音樂,于是一幅美麗的春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使學生興趣盎然,教師再適時提問:“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詞匯來描寫一下美景呢?”“隨著圖中你看到的景物,你能想象出此地還有哪些美麗的風光嗎?”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紛紛發表意見,不少好詞好句在此應運而生,最后教師又布置給學生一個作業,要求學生用想象繪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圖。
這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學習的內在動機,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實踐、口語表達、說完整話及豐富的想象能力。如:在教學“器”這個字時,由四個口和一個犬字拼湊而成的動畫過程也使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延伸和發展,學生就此而編出了一個順口溜,熟練地記住了這個字:一只狗,四張口,原來是只機器狗。根據“熱”字的字形,學生又想象出“這是一個人正在用手拿滴著油的九子”?!懊馈弊值慕虒W更有樂趣:“八賢王,威力大,皇帝老子都不怕”,看、多么形象!此外,多媒體還以動態畫面、展示過程、符號提示、指導朗讀等優點,贏得廣人師生的喜愛??梢姵浞掷枚嗝襟w軟件對閱讀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還是大有益處的。
4、恰當評價,促學生多讀書。
朗讀評價形式有師評、生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主要導向通過讀對課文內容的感知、理解、感悟、體會,導向個人頭腦中的“放電影”,即談談自己眼前浮現了什么。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币洺U匍_讀書匯報會,如利用早會賞讀、交流所摘錄的好詞妙句;舉行班級賽詩會;評選“故事大王”;舉行“手抄報展評”、“讀書筆記展評”、“閱讀知識競賽”、“習作競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顯示自己才華的機會,體驗閱讀的成功,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學好語文十大習慣:
一、熟讀、背誦的習慣。
二、閱讀優秀課外讀物的習慣。
三、推敲語言文學的習慣。
四、積累語言材料的習慣。
五、記日記的習慣。
六、規范地書寫的習慣。
七、專注地聽人說話的習慣。
八、說普通話、說話文明得體的習慣。
九、勤思考、愛質疑的習慣。
十、勤查工具書的習慣。
一、抓精心備課,落實語文教學有效性,認真組織語文教師開展集體備課。
實行“個人自備、集體議課、專人整理、上課聽課、反思修改”的備課方案,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提高備課的有效性:
——強調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考慮,以更好地實現課程的總體目標。
——突出教學資源的開發。首先是教材資源。抓住教材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其次是生活資源。緊扣教材與生活的聯系,把學生帶進生活之中;再次是網絡資源。搜集可以利用的網絡資源并精選一部分,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注重教學問題的生成。在備課中考慮問題的生成,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預測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能會產生什么問題。把提問題的權利還給每一位學生。真心做到了“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
——精心設計訓練。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作業練習,在“新”、“趣”“實”上下工夫。
二、課堂上正確處理好四種關系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備課是戰略問題,授課是戰術問題,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要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課堂上應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
——處理好重點、難點與一般知識的關系。課堂上要突出重點,在時間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點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特別是對教學重點和難點一致的知識內容,要下工夫,在課堂上花比較大的精力解決。
——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教學中要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目的。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覺配合、努力實踐,才能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展。
這里我們需要強調活動性教學、開放性教學,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與社會聯系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拓展型延伸性的學科活動,只有在活動中學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養和提高。
——處理好教法與學法的關系。強調衡量教學是否有效關鍵看學生,而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取決于他們能否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獨立學習,能自己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教師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更多的要教學法。
——處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關系。教師在重視學生智力培養的同時,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要重視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輕松舒適;重視師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對學生要傾注慈母般的愛,使他們振奮精神,愉快學習。
教師風趣幽默的教學風格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情景教學不失為影響學生興趣、情感、注意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效率的好方法。
三、有效練習,深化課堂。
語文教學擔負著言語技能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務,但言語技能原型訓練是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
因此,要構建有效的課堂語文教學,語文教師要落實知識點,抓準精練點,促成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動性、形成技能、技巧,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這是《花鐘》教學中的一個言語訓練片段:
師:找一找這些花開花落的時間?
生:午時花十二點左右開。
師:“左右”這個詞可以去掉說午時花十二點開嗎?
生:不可以。
師:為什么?生:去掉后表示一定在十二點開了,而花開花落的時間沒那么準確的。
師:說得真好,加上“左右”顯得更準確。還有與“左右”相近的詞語?
生:大致、估計、大概、大約。
師:在句子中用上這些詞語,會讓我們說的話更加準確,可信。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抓住了“左右”一詞,體會意思,找相近詞語,從而掌握用語的科學性、準確性。夯實基礎,突出重點,有效地訓練了言語應用技能。
如何提高這個階段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掌握一定科學的、合理的方法。本文從分析加強小學語文教學的必要性出發,提出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而提出具體對策,以解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語文課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課。課程改革實驗啟動幾年來,新課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等所有這一切,給當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給迷茫、困惑的語文教學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細細品味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解決。
語文教學是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傳播和發揚,是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通過語文教學,可以使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小學教學除了使學生達成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之外,還對發展學生的智力、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等方面有直接的指導和實踐作用。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也是多年來奮戰在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問題,21世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
(1)教學方法過于單調,教學方法不妥。
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啟蒙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對新事物的認知也在不斷加強,因此老師應該采用靈活的方法,“寓教于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和鉆研精神。如《懷素寫字》一課,通過分析,明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唐代大書法家懷素小時候勤奮練字的故事,激勵學生發奮學習,好好練字,苦練語文基本功。為了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幫助學生學習,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查找資料,把教學要求、教材說明、學習方法、生字的音形義筆順筆畫、重點詞句和段落的分析、課后練習以及懷素寫字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等有關資料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機交互功能的課件,由此教師較好地完成從“前臺”到“后臺”的活動空間轉變,完成從“演員”到“導演”的角色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
(2)重教輕學現狀突出,學生主體作用弱化。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這就要求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材料,為學生創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組織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主動地學習。教師在講臺上講述、示范、演示,學生相應地吸收、記憶、存儲,課堂上圈劃重點,課后反復抄寫、背誦。事實證明,這種以應試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兒童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如學習《春天》一文時,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春天,我就讓學生在課余時間用眼去欣賞,用耳去傾聽,用心去感悟春天,并讓學生用日記寫下來,還在每周一的班會課上舉行“日記展示會”。這樣一來,既引導學生關注了生活,融入了春天,還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解決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問題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在小學語文中加強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我認為強化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要豐富教學手法,實現“教”與“學”的結合。
對于課堂教學。我們也進行了長時間的探討,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很強,我們應該不斷變換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因材施教,結合實際,采用不同的方法,通過“激趣法”、“情境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既可以幫助教師豐富教學方法,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盡可能的創造聽、說、讀、寫的綜合語文學習氛圍,寓教于學,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結合。例如,《美麗的小路》一文,重點是讓學生知道要保護環境,人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美的行為會破壞美麗的環境。小學生大都沒有意識到垃圾來自哪里。于是,我就讓學生們作調查,調查的內容是:“我們來學校走的路美麗嗎?”“路上的垃圾是從哪里來的?”“你以后會怎么做?”最終學生意識到垃圾來源。
(2)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就語文教育而言,談人文性離不開教材、教師和學生,而其最終歸宿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關注生命個體,關注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天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啟迪學生的靈性,誘發學生的悟性,促進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要順應和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個“自然人”培養成一個“社會人”,學生的健康發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徹底、最成功的體現。因此,站在學生健康發展的高度,教師應努力搭建民主、科學、平等的平臺,為學生而教,為學生的發展而教,依照學生的學習規律設計教學,為生命個體的發展撐起一片自由、和諧、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四、結語。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啟蒙階段,要使學生樂學,為進一步學好語文打下良好的基礎,一個好的開頭至關重要,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要了解小學生身心的發展特點,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才能取得預期的目的。
摘要:美術是小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美術課程可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想象力。但是,現在小學美術教學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其難以實現現階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美術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該文分析小學美術教學的現狀,提出提高小學美術教學有效性的方法,以實現小學美術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美術;教學有效;。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美術同音樂、體育一樣,處于不被重視的地位,在部分家長眼中,這只是一門“副科”。但是,在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現代社會中,美術與其他學科一樣,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處于重要發展時期的小學生來說,更為關鍵。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教學應該更加重視美術課堂的發展,真正實現學生的素質教育。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家長對美術教學存在誤解,他們認為美術只是一門無關緊要的學科,如果學生對美術學習感興趣,其只要在假期時間通過一些興趣班學習美術即可。部分學生缺乏對美術個性化的見解與看法,難以進行獨立的美術創作,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尋找各種途徑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實現美術課堂的高效性,為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1.尋找多元化的學習途徑。
美術學習屬于文化學習的范圍,教師應利用多種學習途徑和方式開展小學美術教學。美術從教學內容上可以分為: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在各領域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創新繪畫和手工制作形式以開展教學和評價,使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
首先是美術感受的多元化。人天生擁有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感覺神經,教師如果在美術課堂上能讓學生在色、香、味的感覺中展開想象的翅膀,那么美術課將成為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課程,美術課堂也將是高效的課堂。
如,在二年級第二學期的《我愛吃的水果》《切開的水果》《吃瓜果的人》等一系列的課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觸摸以及品嘗不同品種的水果,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鼓勵學生對水果展開聯想與組合。在這樣的多元化感受中學習,學生對美術課堂必然充滿期待,其創作的作品也會充滿想象與激情。
其次是美術評價的多元化。有教育專家談到:“今后的美術課,將要求教師與時俱進地與學生共享學習空間;未來的美術課中,教師的角色會有很大的變化,每個人都將同時是教師和學生?!边@表明美術課業的評價不再是單一的教師評價,更多的是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
2.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在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后,美術教學已不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傳授,教師要想高效地開展美術課堂教學,就必須使美術與其他學科產生聯系。只有多學科的知識滲透,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造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如,在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烽火歲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美術有效地融入歷史、語文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教學,讓學生了解人類歷史上有關戰爭的相關歷史知識及其影響。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對戰爭與和平的想法,再通過油畫作品《淮海大戰》,讓學生感受人民解放軍的威武勇猛和雷霆萬鈞的戰爭場面,并使其從中體驗解放戰爭的強大力量,讓學生在充滿愛國熱情的情況下分析畫面構圖與動感。在六年級下冊《會跳舞的鳥》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利用音樂舞臺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制作外形生動、活動自如的提線小鳥玩具,并開展作品展示與表演等交流活動。讓學生玩起來,美術課才能真正“動”起來。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結合各種節日、學?;顒?讓學生學以致用。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還能夠增強學生在學習美術時的自信心。
3.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互動。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能夠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需要改變自身的角色,讓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以風趣幽默的語言讓平淡的美術課堂教學變為學生的視覺與聽覺盛宴,讓美術學習真正進入學生的生活,使學習美術成為學生的習慣。美術創作的過程是充滿美感的一次心靈的旅行,學生只有親身感受到內心的充實與豐收的愉悅,才會更加熱愛美術學習。
4.結語。
小學美術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與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達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促進小學教學的多元化發展。畫家盧延光說過,他的啟蒙教師并沒有告訴他用什么技法作畫,而是培養他哲學、文學、史學等方面的文化修養,這對他日后的藝術之路影響很大,受益匪淺。所以,美術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技能,還要多涉及音樂、歷史、文學、生物、哲學等領域。這樣才能實現美術教學的多元化學習途徑,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學生與教師的互動,真正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質量,保障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2]崔瑩艷.淺析小學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美術教育研究,2017(6).
語文閱讀課,就是要以讀為本。形式多樣地朗讀,不同層次地讀。初讀感知,細讀領悟。自由讀、齊讀、指名讀、分組讀、分角色演讀、配音讀、師范讀……只有引導學生多讀,才能讓學生讀出哲理內涵,領悟其思想感情。
小學四年級下冊第15課的學習中,老師可以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朗讀,從而讀出語氣、讀出感情。例如第四段的學習,本段講的是爸爸遺體歸來的情景以及爸爸臨死前的呼喚。教師可以首先放一段哀樂(如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學生,幫他們進入角色,再自由讀書,效果較好。學生眼里噙著淚,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讀“爸爸的呼喚的是什么”一句時,教師可以根據那個排比句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朗讀,讓“和平”之聲漸漸喊響,深入生心。
讀到“當今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戰亂錄相,引學生載入戰亂的慘痛之中,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戰爭的存在?!跋鯚熕钠?,戰火綿綿,尸骨累累”的一幕幕使學生從內心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也可以讓學生匯報搜集到的戰爭資料,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比如,伊拉克戰爭、波黑戰爭、美軍用飛機侵犯我國領空、美國“九.一一恐怖事件”、特別是今年的“三.一四拉薩打砸搶燒”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證;還有臺灣的“三.二一公投”事件,足以證明不僅是世界還不太平,其實中國也不和平,戰爭的硝煙還時時籠罩在領地的上空,令人擔憂啊!明白了這一切,接下來再讓學生讀書,就能讀出那種憂慮,那般惶恐、那種擔心。
二、關注學生的自主意識,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習過程本應是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互動中體現、思索和發現,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位的思想。語文課上僅僅是教師唱“獨臺戲”是不行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自主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較差。老師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其主動學習的意識。教師要提供給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體會、抒發情感;在朗讀、理解、體驗、交流中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
老師的引導必不可少,但不能過多的代替學生,要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語文課上要讓學生自由放飛思維,不可束縛學生跟著老師轉,許多問題學生就能提出來,老師大可不必頻繁發問.“讀課題再質疑,讀全段讀懂了什么……”這樣的提問有時更能激發學生思維,哪怕是一個詞的理解、一個句子的領悟、某種思想上的認識……也是難能可貴的,它反映出學生的自主思維得到發展。
三、關注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僅僅讓學生獨立思考是遠遠不夠的。新課改倡導的是合作互助、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要積極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悅中合作探究學習。學生的合作意識強了,諸多疑難便能迎刃而解,這樣既可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又活躍了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有些問題,學生單槍匹馬是無法解決的。如果有了“三個臭皮匠”,也會擁有諸葛亮似的智慧,許多問題在諸生的爭執與討論中得以解決。
四、關注學生知識的落實,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多樣化。
有的語文課堂花樣無數,學生興致極高,可謂高潮不斷,熱鬧非凡??蓡柤氨竟澱n的收獲,學生卻說不清楚,無言以對。聽寫生字,到處出錯;默寫詞語,東拉西扯;背誦片段,支支吾吾……課堂形式是要求多樣,可無論有多少花樣兒,最終目的是為了本節課知識的落實,每節課的教學形式必須圍繞某個知識點設計,不能只求形式而忽視了本節課知識點的落實。小學語文基礎知識的落實是關鍵,閱讀課上不能流于形式,浮躁虛實。這樣的閱讀課也只是外實內虛,中看不務實。只是所謂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五、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極其深廣。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單純傳授知識,要極力關注學生精神世界、情感品質、審美情趣和個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綜合語文素養,適時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
在語文教材中,寓“語言文字”的“人文內涵”是極其豐富的。鮮活生動的形象、精辟入理的道理、豐富高尚的感情……無一不閃爍著我們民族的卓越智慧和出色的品格。新課標指出,語文課中的人文教育“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教學之中”,教師要從語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通過充滿藝術魅力的文學形象和崇高深遠的思想情操,引導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精神力量。
所謂“讀材料”,就是要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讀全文內容,把握文章主題。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層次和段落。在瀏覽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應記住文章的要點,重要的結論以及一些關鍵性的人名、地點、定義和數字,不同的人名、地點可用鉛筆在試卷上分別打上不同的記號,以便查找。
閱讀理解試題的文字材料主要用來測試學生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有的采用一個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內容廣泛,題材各異。以題目的難易程度分析,人們常常把它們分為表層理解和深層理解。
所謂表層理解就是對文中的客觀事實的感知和記憶;所謂深層理解是根據文中的客觀事實,在認真思考后進行邏輯推理、總結或概括,得出結論。
通常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讀,首先要重點理解文章的體裁是記敘文還是說明文。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閱讀過試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寫答案。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來講,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類的閱讀理解的解題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個辦法。
有的學生要用“順讀法”,就是先讀短文后讀題目,然后再讀短文尋找正確答案。有的學生采用“倒讀法”,就是先讀題目(四個選項不讀)后讀短文,最后尋找答案。我比較贊成“倒讀法”,因為這種閱讀方法是帶著問題閱讀,目的明確,容易集中,能及時抓住文中與解題關系密切的信息,從而節省了閱讀時間。
“倒讀法"對表層理解的題目(提問時間、地點、原因等)效果最好,對深層理解的題目,要從短文的整體內容出發,進行概括和總結,分析所提供選項,作出準確的判斷。
因此,解答這類題的中心步驟就是閱讀,既要閱讀短文,又要閱讀題目。閱讀時要注意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效率。在做到以上幾點的基礎上,就可以對文章后面所給的問題,分別用“一次判斷”、“逐個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來進行判斷解答了。
二、找原話。
所謂“找原話”,就是要找到語文閱讀理解上要求的關鍵字、詞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學生在閱讀文字材料時有重點地圈下來,然后再來重點理解與分析。當然找原話的目的是為了弄清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和范圍。
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將要回答的問題放到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中來,再去瀏覽所要回答的試題,經過初步的思考,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
對短文進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結構,確定該詞的詞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時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這樣我們可以從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試題它要求用文中原話來回答,我們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
如果它沒有明確要求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我們也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學生自己的話來回答的話,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將文中的原話加以翻譯,再換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有些試題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經過縝密的思考,尋求完美的答案。
三、看要求。
所謂“看要求”,就是要求學生再審視語文閱讀理解所要求回答的問題要求,關鍵的關鍵字、詞或句子也要讓學生用筆圈下來,作為扣題作答的要點,也是學生回答問題的可能的得分點。要做到細讀文章的內容,機智從容答題。第二遍讀文章要求考生帶著問題細讀全文。在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一般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要認準關鍵詞句,把握其基本意義,認清它們在句子中的具體含義,根據上下文琢磨它們的升華意義,學生特別是要學會在閱讀文字材料中發現有效信息,即是對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的提問題的文字和內容。
二要排除生詞的障礙,遇到生詞要通過上下文,大膽地對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個別詞義、語義和句義進行推測、推理和推斷,還可以通過構詞常識大膽猜測。
三是原文中有明顯的準確答案,要善于利用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斷作答。對于一般不影響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詞,可以放過去,不必務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詞時,不要著急,也不要輕易放棄,我們可以采取根據上下文來猜詞或根據構詞法來猜詞等方法來猜出這個詞的大致意思。
解題時不要邊看閱讀理解的問題邊從閱讀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為用這種方法難以提高閱讀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對于深層理解閱讀理解的文章。首先應瀏覽閱讀理解的全文,了解閱讀理解全文的概貌。
看完后,應記住閱讀理解文章的要點,閱讀理解重要的結論以及閱讀理解中的一些關鍵性的人名、地點、定義和數字(不同的人名、地點可用鉛筆在試卷上分別打上不同的記號,以便查找)。
同時我們一定要掌握好閱讀理解的解題速度,有效地控制閱讀理解的考試時間,先易后難是閱讀理解的考試時答題的一般方法。碰到閱讀理解的難題時,千萬不要鉆牛角尖,耽誤太多時間。一時做不出的閱讀理解的題,要果斷舍棄,以免影響解別的較有把握的閱讀理解題。待全部閱讀理解題解完后,如有剩余時間再回來做放棄的閱讀理解題。
四、答問題。
所謂“答問題”,就是要讓學生在根據語文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相應的問題,回答問題力求做到以下諸點:
1、不可不答;不答則無分。學生只有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的提問題,才能得分。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就必須向學生說明這一點,不可不答;不答則無分。
2、不亂答;亂答也不得分。學生不聯系語文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我們稱之為亂答題,亂答本質上是與學生不答題一樣,沒有成績。我們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中強調學生要答滿線格,但并不是讓學生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題線格胡說和亂說,因為學生亂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據,持之有理。所謂“言之有據”就是要學生在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話,找依據,不能憑空瞎說。
我向學生說語文閱讀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參考答案,我們的學生不要害怕,任何問題的回答都不可能與教師的參考答案一模一樣。語文閱讀理解得分的主動權在我們同學們手中,關鍵是在于你有沒有“言之有據”地來作答。
由于時代發展的要求,新課改的不斷發展,需要進一步改善教學的方法,嶄新的教學理念更廣泛的應用于教學中。在如今社會中,多媒體教學已經深入到新課改的教學中,古老、呆板的教學已經不再適用于現在的課堂,或者說不能再滿足老師和學生對于課堂的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可以利用新媒體等設備進行教學,有效的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同時在教學中還可以增加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游戲,能夠讓學生更有精神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小學生階段學生的領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老師不能把教學局限于課本之上,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
如針對《烏鴉喝水》這一課,在教學內容設計中發揮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可以多層次為學生設置圖文聲像的形式來教課。一方面,既能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印象;另一方面,緩解學生的壓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的質量以及學習的效率,不能僅限于課堂上的教學,多元化的進行教學能夠進一步提高教學以及學習的效率。所以說,改善教學的方法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新課改小學語文的學習以及教學中,學生和老師都需要一個和諧、自由、快樂、輕松的學習氛圍,而不是一味地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和應付考試。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設置情景,讓學生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營造活躍的語言環境。語文的學習是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階段正是人生階段的開始,在小學階段打好學習的基礎對于以后的學習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學階段培養出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于老師來說也是個挑戰。然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
例如,在學習《憫農》時,作者在這首詩中描寫了怎樣的一種情景?老師用詩畫的導語進行描述,學生們只有對學習有了興趣,才能真正的快樂學習。
所以說,在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能有效的提高教學和學習的質量,學生的效率提高了,那么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也就隨之而成了。
三、認真備課,根據課本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
備課是每個老師上課之前都必須要做的準備工作,但是如何備課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是每個老師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備課的目的在于讓老師對于自己的教學制定一個詳盡的計劃,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限制,讓學生學習到課本中知識已經不單單是的目標了,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做到學以致用。
這就要求所有的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不斷完善優化教學過程,更要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們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還要對課堂的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如何將40分鐘合理的利用是教學的關鍵所在。
教師不浪費一分一秒,在備課中精心設計教案,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所以小學語文老師在備課時應該仔細的閱讀教材,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完整詳細的教學計劃,使學生在上課時更好的進入學習狀態,更加系統全面的學習語文知識。
小學語文的學習相對來說比較基礎,但是十分重要,它直接關系到學生以后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果只是枯燥的學習拼音和次對學生很快就會失去興趣和激情。介于這種枯燥的學習環境下,教師應該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進而對教學方法有效的進行改變,不能強制性的向學生傳輸語文知識,那樣只會讓學生覺得更加的枯燥和乏味。
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必要的建立輕松、自有的學習環境,從而使得學生更加有安全感和自由感。在新型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中,不僅對老師的要求較高,而且對于學生的考驗也較大。在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老師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老師需要轉變自己的身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走到學生中去,并且鼓勵每位學生用所學的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導者。
例如,學生與老師互換角色,鼓勵學生講課,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新課改下學生和老師們所需要的,而且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能夠形成一種固定的學習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精神和學習習慣。在小學語文新型的教學模式下,老師還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觀察學生學習的動態,從而做出一定的改變,進一步促進學習和教學的效率。
五、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語文素養。
閱讀量的提高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可謂是重中之重。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閱讀所占用的時間是最多的,這也就更加證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學會拼音和詞匯是進行閱讀的前提,但閱讀并不僅僅意味著只需要拼音和單詞,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這些詞匯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這才是閱讀的真諦。
學生閱讀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就目前而言,大部分語文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是單一的為學生講解課本中所提到的閱讀知識,長此以往,學生接觸到的也僅僅是課本中的知識。所以老師可以適當的增加一些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利用課外的業余時間給學生們講解一些書本里沒有的文章或者小故事,這樣一來,學生既能了解課本外的知識,豐富了閱讀量,又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大幅度地提高老師的教學效率。
另外,老師可以在課外為學生收集一些合適的書籍文章推薦給各位家長,讓家長在家里作為學生的睡前讀物。久而久之,學生們就能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也能達到隨時隨地學習卻又不枯燥學習的目的。
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課改大環境下的首要目標,而小學語文課堂是學生們正式接受課堂的第一步,所以打好創新的基礎十分重要。老師在課堂上要特別著重開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使用電子化的教學軟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實際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只有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會愿意主動創新和思考,才能深切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隨文練筆如果缺乏明確的訓練目標與序列,如果不注意依據課標的年段要求,結合文本的語言特點合理篩選,很容易出現重復、拔高等現象,學生的練筆興趣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讀寫結合就應該練在”符合課標“的語言范式處,讓學生”習教材之例“。
如語文新課標中五、六年級的教學要求提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這里提到了細節描寫,那么五六年級的老師就可以在教材中挖掘類似的語言模塊,在充分閱讀理解課文之后,尋找模塊規律,遷移練筆。如教學《老人與海鷗》,有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你選擇其一,抓住老人的言行把句子寫完整吧!
這樣的設計,細化了老人與海鷗相處的鮮活的生活場景,有利于學生進行細節描寫,而細節描寫恰恰是小學生作文中的難點。這種閱讀教學與習作訓練有機結合,使”作文“指導無痕,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值得學習。
(二)練在典型句段處。
1、言語形式的仿寫。
現行義務教育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閱讀教學時,讓學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積累起來,讓學生反復誦讀,在品味好詞好句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開展隨文練筆,仿寫佳句,從中體會到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達方式的真諦,這將使學生終身受益。言語形式的仿寫,包括句式仿寫與段式仿寫。句式仿寫對象為比喻句式、擬人句式、排比句式等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較強表現力的句式。
段式仿寫對象為總分句段、并列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較強、表達效果獨特的句段。如《伯牙絕弦》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抓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一句,學生體會知音的含義,感悟伯牙和鐘子期的真摯友情。在此基礎上,設計這樣的小練筆,仿照課文句式寫一寫:”伯牙鼓琴,志在-------。鐘子期曰:“善哉,------兮若-------”
生:伯牙鼓琴,志在青山。鐘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青山”
伯牙鼓琴,志在煙雨。鐘子期曰:“善哉,茫茫兮若煙雨”
伯牙鼓琴,志在大海。鐘子期曰:“善哉,茫茫兮若大?!?/p>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鐘子期曰:“善哉,綿綿兮若春雨”
伯牙鼓琴,志在楊柳。鐘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楊柳”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鐘子期曰:“善哉,皚皚兮若白雪”
……。
這樣的隨文仿寫,學生信手拈來,水到渠成。學生在言語的訓練同時,領悟到了伯牙琴藝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境界,也感悟到了鐘子期具有極高的音樂鑒賞力,同時還真正理解了“知音”,真切地感悟到伯牙與鐘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這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典型句式的遷移訓練不但實現了對課文中經典語句的有效吸納,使學生在模仿中創生出自己獨特的言語,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提升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言語材料的仿寫。
所謂“言語材料的仿用”,就是一種“移植”,即將課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語材料提取出來,用來表現其他生活情境。這種言語“移植”對學生語言學習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移植”過程是兩種情境疊加狀態下,對言語材料的理解與判別;其次,“移植”過程也是兩種情境比較狀態下,對言語材料的調適與重組。這是學生對課文言語的內化過程、建構過程,其積累意義遠大于傳統的讀讀、背背。
下面是一篇學生的課堂練筆,言語學習的價值可見一斑:
黃瓊葉坐在窗前,捧著一本書全神貫注地看著。有時,她的眼睛里會閃著異樣的光,似乎書讓她明白了一個道理,令她十分興奮;有時,她會不時地癡癡地微笑,似乎看到了一個精彩的片段,令她產生共鳴;有時,她嘴里不住地嘰里咕嚕的,好像在跟書中的主人公對話……她越看越入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整個世界對他來講好像已經消失了。
(三)練在語言拓展處。
拓展性練筆就是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語言表達形式之后,讓他們運用剛從文中學到的某種語言形式或者某些有特色的語言,去轉換、豐富、發展課文內容。這樣做,一來可以通過練筆的方式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賞、運用文本,更重要的是拓展積累了學生的相類似的語言,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我們來看一位老師執教三上《花鐘》第一自然段的片段:
生:因為它寫出了牽?;ǖ臉幼雍芎每?,像小喇叭。
生:這個句子用了擬人的方法來寫,所以讓人覺得特別美。
師:哦,老師也覺得這個句子寫得很漂亮。那么我們再來看課文中一個沒有用擬人手法寫的句子:下午一點,萬壽菊欣然怒放。讓我們試著邊讀邊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萬壽菊開放的樣子。(學生邊讀邊微微點頭)。
生:“欣然怒放”讓我們看到了萬壽菊開得很茂盛,很好看。
師:“欣然怒放”是什么意思?我們來看看圖,欣賞萬壽菊開放的樣子。
師:那么這個句子寫得好嗎?一起來讀讀。(生齊讀句子)兩個句子都寫得很美,現在我們可不可以把這兩個句子變一變呢:牽?;ㄐ廊慌?,萬壽菊吹起了黃色的小喇叭。
生:這樣寫不行。萬壽菊的花朵不像小喇叭。
師:老師這兒有兩幅圖,我們能不能說它們吹起了小喇叭?請同學們介紹一下這兩種美麗的花朵。(生觀看兩幅圖----迎春花、荷花)。
生:夏風徐徐,荷花站在荷葉上,張開了粉紅色的笑臉。
生:夏天到了,美麗的荷花仙子露出了害羞的笑臉。
生:金燦燦的迎春花在陽春三月里,睜開了亮晶晶的雙眼,悄悄地觀察著美麗的世界。
師:多妙呀!你看,我們只有根據各種花的樣子,再用上合適的想象,才能把句子說好?,F在,讓我們再來讀讀課文中的9個分句,感受這9種各具姿態的花兒的美麗。(學生有聲有色地朗讀句子)。
師:請你仿照課文的樣子,寫一寫不同時間開放的三種花。(課件出示一些圖片)。
精妙的讀寫結合在于教師在課堂中能靈動地把握學生的課堂生成順勢利導,在層層推進式的教學中,注意“讀”和“寫”的有機融合。此文的讀寫結合點在于文中對于9種花各具特色的描寫。教師根據文本的特點,借勢學生“喜歡擬人句”,使學生逐漸走進表達的境界----抓住事物的特點,形象地描寫不同花兒開放的樣子。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這層習作特色,教師鋪設了兩個臺階。第一個臺階,讓學生體會擬人句的表達方法,感到句子有趣、有味。但教師并沒有就此結束,又順勢比照:寫萬壽菊一句沒有用到擬人手法,美不美?這一招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學生通過熱議,終于明白“寫文章用修辭手法不能亂用,要根據事物的特點來寫”。難怪,學生在仿寫迎春花和荷花的時候,都寫出了不少精彩之筆。
(四)練在補白想象處。
補白是對文本的發展和超越。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補白”,既可拓展文本,真正實現“用教材教”,又可使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學生進行想象補白的過程,既是學生由感悟和品味語言文字向真情流露情感轉化的過程,又是學生與文本、作者產生共鳴的過程。在與文本自由對話的過程中,學生能充分享受到自主創造的快樂,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如有位教師在執教《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是這樣教學的:
生:父親的心中充滿了驚恐、害怕、絕望。
師:但是此時此刻父親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那句話--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正是有了這句話的支撐,父親才一直不停地挖呀挖--“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攔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學生齊讀句子)父親挖8小時是多長時間?同學們每天在學校待多長時間?我們來算一算。(學生猛然感覺,8小時比自己待在學校一天的時間還要多)。
師:這8小時中,你會做些什么?
學生有的說,我們上語文課、體育課等等。有的說,我們跟同學們一起玩耍。還有的說,我們還在一起吃飯。在課間的時候做游戲。
師:但是這8個小時里,這位父親在做什么?他的兒子這8個小時里可能在做什么?
生:父親一直不停地挖呀挖。他的兒子只能躲在那個角落里。
生:父親就跪在廢墟上,用雙手一直在挖,嘴里不停地叫著“阿曼達”的名字。
生:此時此刻的阿曼達可能蜷縮在角落里,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父親的救援。
師:是什么支撐著這位父親8個小時里一直在挖呢?這期間他碰到什么困難?他的兒子在想什么呢?12個小時過去了!當黑夜籠罩大地的時候,父親在做什么?他的兒子又會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可能對他的伙伴說些什么呢?請你動筆在作業本上寫一寫。
悲痛欲絕的父親一直不停地挖著……8小時過去了,父親心想:____,阿曼達心里想:____;12個小時過去了,父親____,阿曼達____;天已經越來越黑了,此時父親____,阿曼達____;24小時過去了,四周變得寂靜無聲,父親____,阿曼達____;36小時了!____。
好一個高明的讀寫融合!教師找到了本文中最具語言張力和震撼力的一處文字,進行讀寫結合,這是教師的獨具慧眼。此處的語言,教師沒有平鋪直敘式讓學生有感情朗讀結束,而是找到“讀”和“寫”之間最重要的聯系點--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心理變化。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是教師引領學生品味語文文字,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又是在引領學生學會描寫人物的心理變化表達人物的精神世界,豐滿人物的外在形象。如此環環相扣式的教學,使讀和寫于無痕中相輔相成。
(五)練在情節發展矛盾處。
教材中有許多敘事的課文是由一個個情節組成的,情節總是由發生、發展、高潮和結果這幾部分,抓住情節發展過程中的矛盾之處,使之成為一個個訓練的“點”,既抓住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是對課文內容和語言進行有效的轉化。如《挑山工》,為什么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長一倍,而所用的時間卻并不長?在這里設問,能夠造成學生思維的起伏跌宕,讓他們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
但是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又是因為_________。
從學生的表達中讓我感受到學生把這看似矛盾的的語言化為了對桑娜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贊美。
(六)練在續編改寫處。
學生一般都喜歡讀故事性很強的課文。學完這類課文,可讓學生改寫或者續編故事,學生很有與作者一比高下的感覺,定會躍躍欲試。而這樣的練習,一來可以讓學生懂得合理想象,二來能讓學生在應用語言地同時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如續寫《凡卡》的結尾,以《凡卡寄信以后》為題練筆,讓學生展開連續想象,順作者寫作旨意寫出凡卡種.種可能發生的遭遇。
學了小說《窮人》,既可以《拉開帳簾------》為題,仿照課文描寫心理活動的方法,寫出漁夫矛盾復雜的心理活動,讓學生推理想象,續編文尾。在教學古詩《游園不值》圍繞原作的中心:“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痹黾訉Υ禾斓牟鷻C和頑強的生命力的描寫,把四句古詩擴充為四段話,改寫為一篇優美的寫景文章。這樣不僅加強了對原詩的理解,而且增強了對美的感受和鑒賞。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54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