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重在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4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論文精選三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立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在更好解決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等重大問題,加快補上“三農”這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可謂高瞻遠矚,意義深遠。
我們來看木桶原理或木桶效應。眾所周知,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讓這只木桶裝滿水,那就不能有一塊短板。通過“木桶效應”,可以看出,全面小康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是“全面”,全面就要一塊短板都不能有,實現全面小康,就要真正要解決“木桶效應”?!比嫘】?,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全民共享的小康,不僅要從總體上、總量上實現小康,更重要的是讓農村和貧困地區盡快趕上來,要加快補上“三農”這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讓所有人民都進入小康,一個不少。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可謂是高瞻遠矚,意義深遠。我們說“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币粤暯酵緸楹诵牡狞h中央正是從謀全局的高度出發,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力爭到2020年鄉村地區,全體農民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實現城鄉區域共同小康,一個地區也不能少,一個人也不能掉隊。如果2020年,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鄉村地區,部分農村地區部分農民不能如期進入小康社會,那這樣的小康算不上真正的全面小康,這也意味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實現。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是農民,關鍵也是農民,要充分調動起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體人民,可以說正是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怎樣深入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科學內涵?堅持這一重大發展思想的指導意義是什么?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就是交流的主要內容。
一、深入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科學內涵。
正確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首先要深刻理解什么是“人民”。首先我們需要進一步理解和認識“人民”,我們從三重規定和三個維度進一步理解和認識“人民”
“人民”包含三重規定
一是量的規定
雖然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對人民的界定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人民是社會的主體,涵蓋某一歷史時期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
現階段,我國人民涵蓋了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修改為"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這里面我們必須要區別一個概念,公民和人民,公民是一個法律概念,凡具有我國籍的人都是我國的公民
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它相對敵人而言,凡是處在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內的都是人民
這樣的話我國公民范圍比人民范圍更廣一些
因此是我國公民但不一定屬于人民這個范圍
有的人會問犯罪分子算人民嗎?“人民”指的是擁護黨的領導和思想,對社會進步有貢獻、起推動作用的人
而犯罪分子是破壞社會進步的人,所以不能稱為“人民”
二是質的規定
人民代表歷史進步的方向,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物質財富,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保障,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精神財富的唯一源泉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既是社會革命的決定力量,又是社會改革的決定力量
社會革命、社會改革根源于社會矛盾,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不可能自發地起作用,必須通過人民群眾這一社會變革的主體才能實現其作用
因此這就是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進步的推動者
三是主體構成的規定
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的范圍會發生變化,但構成人民主體的始終是勞動者
因此我國人民所處的愛國統一戰線里面第一條就是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包括擁護黨的領導和思想,對社會主義事業有所貢獻,起推動作用的勞動者
組成人民的每一個個體將越來越充分地發展,得到全面發展。
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強調,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不論在革命、建設、改革哪一個階段,我們黨都十分重視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這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強烈的人民觀,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必須堅持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
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毛主席高度贊揚了張思德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在之后的黨的七大上,首次將其“為人民服務”定位為我黨我軍的“唯一宗旨”并寫入黨章。毛主席一生當中先后20多次題寫“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是他所有題詞當中最多的。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人民軍隊叫做中國人民解放軍。但它在歷史上,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稱謂,比如在土地革命時期叫紅軍,抗戰時期叫八路軍、新四軍,到了解放戰爭期間,我軍才被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中國成立后,我們把國家政權定性為人民民主政權,許多國家機關甚至服務行業,前面都有“人民”二字,如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人民公安、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人民銀行、人民醫院等等,使用的貨幣也叫人民幣。所有這些,都反映了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
我們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全會,再一次認識黨的人民立場:
2013年11月,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做出了從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但體制機制弊端問題仍然根深蒂固,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完全觸及,利益固化問題成為前進道路上的難題障礙。我國改革處于攻堅階段、關鍵時期,是一個矛盾突發和利益格局深度調整的時期,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步的重要關口。習近平同志提出了“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的要求,指出:“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p>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習近平同志將“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五個必須”之一,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我們黨來自人民,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黨就會失去根基。必須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作為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決不允許在群眾面前自以為是、盛氣凌人,決不允許當官做老爺、漠視群眾疾苦,更不允許欺壓群眾、損害和侵占群眾利益。
黨的十九大在總結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中提出,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中明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特征和基本立場。
我們再看黨的根本宗旨和黨的性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決定了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97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關鍵就在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得根本利益??梢哉f,以人民為中心深刻詮釋了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
再看我們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決定了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正是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決定了我們黨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目標。習近平同志指出:“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我們黨得到人民擁護和愛戴的根本原因”。這深刻闡明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永葆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關鍵所在。
(二)深刻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題中之義。
發展是人類的永恒主題。發展為了什么,靠什么發展,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發展政策如何制定,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人類歷史上不同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對中國現代化實踐成功經驗的理論總結。它將人民置于發展的核心位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边@明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所涵蓋的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回答了發展的根本目的、根本動力和根本價值問題。
發展為了人民。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
西方主流發展觀追求物質財富的積累,認為發展的目的主要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產業結構的升級、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不太關注具體的人特別是普通勞動者的真實情況和感受
這一發展觀既沒有立足于滿足人的需求,也沒有著眼于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但這樣的增長是不健康、不可持續的,經常被經濟危機打斷
在資本主義社會,在追求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追逐高額利潤的驅使下,所有資本家都拼命發展生產,結果是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個社會生產的增長,商品賣不出去,造成生產的相對過剩,再加上資本家對工人剩余價值的剝削,導致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或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
這是引起經濟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我們說資本主義社會不太關注具體的人特別是普通勞動者的真實情況和感受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全方位滿足人的真實需要,全方位豐富和提高人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只追求少數人的全面發展,而是追求最廣大人民的全面發展。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一小部分人的全面發展是以絕大多數人的畸形發展和不發展為前提的。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主張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
“以人民為中心”,強調發展為了人民,主要體現在:其一,把是否給人民帶來利益作為發展成效的檢驗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這就要求我們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謀劃發展的基本準則,出規劃、作決策都要首先考慮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
其二,讓人民在各方面擁有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人民對幸福的期盼是多方面的,對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和獲得感是具體的、多樣的,“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因此,對民生問題,比如住房、人身安全、健康、環境等等,都放在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給予高度重視和關注
發展依靠人民。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都能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突破和發展,無不源自最廣泛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從人民的實踐創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要相信和依靠群眾力量
一方面,要發揮人民的創造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
”要通過落實新發展理念,激發人民的活力,把各方面人才更好地使用起來,鼓勵基層群眾先行先試,大膽探索新路子,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
黨的十九大安排部署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調動發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是得依靠人民群眾
另一方面,要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總結經驗,動員和依靠全體人民積極支持和參與,共同擔負起推動發展的責任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這里所強調的是,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建設所取得的成果,要由全體人民共享,而不是少數人受益。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則是要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分享到發展的成果,并不斷提高成果分享的公平性,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一方面,既然發展的最終目的不是物質財富的增長,而是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公平分享發展成果就是發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既然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全體人民,讓全體人民公平分享發展成果就不僅具有合理性,而且是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讓社會財富不斷涌流的必然要求。
作為新發展理念之一的共享發展,最集中地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共享發展理念,歸結起來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舉全民之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p>
苦干為樂,清廉為榮”的x精神
x書記1972年擔任中共x縣委書記,在x工作的八年,正是全縣經濟薄弱,人民生活比較困難的時期
為了徹底改變x的面貌,他下定了要干好就當“鐵蛋”、干不好趕快“滾蛋”、干死了不怕“完蛋”的決心,以“三蛋”精神為動力,義無反顧地在x大地干了八年
八年期間,他帶領x人民堅持不懈的興修水利、平田整地、植樹造林、開發荒漠
正是他的影響力和領導力,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主動性,在x大地上干出了一番實實在在的業績,有效改善了全縣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為x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x人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堅實基礎
x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時時刻刻把x人民的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從而共享贏得了廣大x人民的信賴和稱贊,成為我們心目中優秀的縣委書記
1.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新任政治局常委與記者見面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十九大提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17年11月20日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又強調:無論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堅持黨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不能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不能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能變。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處于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有滿足人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些都是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真實的追求和向往,這也是解決好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所在,如果人民的這些向往追求不能充分的得到實現滿足,那必然會損壞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必然會削弱黨的執政基礎。
2.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講話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所以必須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所以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暗案狻辈粩嘧龃罅?,同時還要把“蛋糕”分好。
我們現在正在做的脫貧攻堅工作,就是要實現到2020年在現行貧困標準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就是要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提高就業質量,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等,都是具體舉措。
千村美麗、萬村整潔示范村建設成績突出;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穩步推進;
鄉村振興戰略正加快推動實施。
二、充分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指導意義。
1945年黨的七大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第一次寫進黨章,作為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充分體現了為人民謀取幸福這一初心和使命,贏得了深厚的階級基礎、民眾基礎,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奠定了扎實的根基。
正是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人民群眾的社會革命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革,為人類社會發展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從社會歷史進程來看,人民群眾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主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
因此這就決定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觀點是群眾觀點,即堅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也決定了在群眾觀點指導下的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這就要求我們黨在工作中要始終堅持群眾路線這個黨的根本工作路線,踐行黨的人民觀。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更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具有內在一致性
我們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5年
這5年之所以能夠解難題辦大事,關鍵是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
這五年始終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唯有如此這五年才大有作為
可見,強調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征和動力所在
2018年5月4日,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講到——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建設的思想,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指出:馬克思、恩格斯設想,在未來社會中,“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
恩格斯結合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張,闡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應該“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切發展要為了人民、要依靠人民,發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
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一個很重要的理論依據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新變化,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八個明確之一: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人民立場作為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真正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是一個全新的、重要的提法。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距離黨中央上一次提出“主要矛盾”的判斷,時間過去了36年。
回顧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四次變化。
第一次變化,1956年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了社會主義社會。因此,黨的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進行分析,并提出“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梢哉f,黨的八大對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是非常正確的。
第二次變化,1969年黨的九大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始終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這就使階級斗爭成為社會主要矛盾。
第三次變化,改革開放后,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和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第四次變化,黨的十九大在深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出這樣的修改,主要依據是:
一是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自2010年開始穩居世界第二位,超越日本成為成為僅次于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社會各領域都取得了明顯的成就,很多領域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這說明,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再講“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不符合實際。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公平意識、法治意識、參與意識、監督意識、維權意識在不斷增強
這說明,人民群眾的需要在領域和重心上已經超出物質文化的范疇和層次,只講“物質文化需要”已經不能真實全面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
三是影響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具體來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表現在很多方面:從社會生產力來看,我國既有世界先進甚至世界領先的生產力,也有大量傳統的、相對落后甚至原始的生產力,而且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生產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勻
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來看,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很好,但社會法治化水平不高,社會建設還有不少短板,文化建設相對滯后,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很多
從城鄉和區域發展來看,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之間,城市和鄉村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仍然較大,在東部地區和一些大城市,發展水平同西方發達國家差不多,但在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還比較落后
在收入分配方面,雖然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在世界上處在中等偏上行列,絕大部分人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而且有幾千萬人口尚未脫貧,城市還有很多困難群眾
這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相互影響,帶來很多社會矛盾和問題,是現階段各種社會矛盾交織的主要根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立場,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宗旨,就必須下功夫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有一個全面深刻的認識和把握,這樣才能在具體工作中把好方向、定好政策
因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方略。
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時代課題,這就是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圍繞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我們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是完全統一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指導思想層面的表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則是行動綱領層面的表述,前者側重于理論與思想的要求,后者側重于方針和策略的實踐要求。
以黨的領導為前提和保證與以人民為中心是統一的。比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等方面,均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方略當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階段的特征:人民生活更為寬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階段的特征: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
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
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到2020年必須完成的奮斗目標,完成這個目標還有不少難關要過。決勝就是沖鋒號,就是總動員,必須舉全黨全國之力,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因此,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不僅僅體現在物質利益和基本民生需求等基本經濟層面,還突出體現在民主權利、政治權利以及對于公平正義等政治訴求層面
為此,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用制度保障人民民主,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
這就將中國共產黨在價值層面的“人民主體”思想運用貫徹到黨和國家的政治制度設計、權力運行過程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而為人民主體地位的實現提供現實的制度和機制保障,切實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力的落實
此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還體現在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上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特別強調,“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這就明確提出了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提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要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決摒棄損壞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
要讓人民群眾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優美環境效益
去年7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xx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督查處情況及其教訓的通報》,通報當中列舉了xx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的一系列突出問題,并分析了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從根子上還是x省及有關市縣思想認識有偏差,對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認識把握不充分,沒有很好的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因此一批領導干部受到嚴厲問責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這就是在x生態文明保護方面最大的政治站位
但是不執行不貫徹,這不是領導干部能力的問題,而是政治站位的問題,特別是沒有堅持和踐行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忽視了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態環境需要,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意識不強,政治覺悟較低,政治堅定性弱化,對于中央的決策部署執行不到位,對于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不力的集中體現
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也在人民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偉大的使命要求中國共產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
增強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最關鍵的就是要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
人民群眾反對什么、痛恨什么,我們就要堅決防范和糾正什么
”正是因為始終堅持人民導向、人民立場,所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展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為切入點,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如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等,這些措施有力地凈化了黨內政治風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政治領導和組織保障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勇于自我革新的政黨
針對黨內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習近平同志堅定地指出,要堅決查處黨內的各種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不管涉及到誰,都要一查到底,決不姑息
現在,我們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這就為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事實證明,習近平同志關于改進黨的作風和積極懲治腐敗的做法,深受人民的好評和贊揚,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堅決擁護和支持,形成了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全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黨性更加堅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顯著增強,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加鞏固,這就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是我們黨的制勝法寶。正是因為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我們黨才擁有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一個又一個勝利的磅礴偉力。我們來回顧一段黨的革命歷史上一次重要戰役。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云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于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國民黨軍隊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春鹨凼侨髴鹨壑薪夥跑姞奚钪?,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春鹨凼侵袊嗣窠夥艖馉幹芯哂袥Q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第二個戰役?;春鹨蹌倮?,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边@句話的意思是:人民群眾從人力、物力等方面積極支援前線,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才贏得了淮海戰役的勝利。
這一輛保存在紀念館中的小推車,外表已被磨得锃亮。這種支前群眾所用的小推車,在整個淮海戰役期間,總共41萬輛。在氣勢恢宏的淮海決戰前線和廣大后方,各解放區人民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其規模之巨大,任務之浩繁,動員人力物力之眾多,為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所罕見?;春鹨壑肮ぷ髯顒尤说膱雒?,是幾百萬的民工大軍推著小推車運送糧食?!白詈笠话衙?,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崩习傩諅冋浅@樣的歌謠、推著小推車勇往直前沖向戰場。
籌集糧食9.6億斤,運送到前線的糧食4.34億斤。參戰兵力與支前民工的比例高達1:9,強大的后勤補給,是勝利的保證。這場戰役充分體現出人民群眾重要作用,體現出黨在革命中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充分依靠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最終取得革命的成功。這也反映了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的政治優勢。
新時代,我們黨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梢哉f,能否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克服脫離群眾危險,事關新時代我們黨能否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決重大問題,進而奪取偉大斗爭的勝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大幅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并不意味著黨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就會減少,并不意味著黨面臨的脫離群眾危險就會減少
相反,越是發展越要重視防范和克服脫離群眾危險
比如,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如果黨員、干部不了解人民需要的變化,工作理念、工作能力不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就容易脫離群眾
再如,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快速發展,個別黨員、干部身上開始滋長驕傲自滿情緒,習慣于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一些人身上還不時出現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苗頭
還如,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社會日益信息化,有的黨員、干部認為不深入基層、不深入群眾也可以了解群眾,對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認識存在偏差,用上網完全代替下基層,導致無法真正了解群眾的思想和訴求
x公路2008年開始修建,2013年投入運行,x隧道發現工程質量問題后,未認真整改,僅粉刷隧道了事
x公路問題性質嚴重,社會影響惡劣,是一起十分典型的不作為不盡責、推諉扯皮、敷衍塞責、欺上瞞下、弄虛作假、官僚主義、衙門作風嚴重的案例
當前,在全國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大背景下,發生x公路這樣嚴重的問題,反映出我們一些地方、部門和黨員干部“四個意識”還不夠強,政治立場不夠堅定,人民立場不夠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識把握不充分不到位的問題,政風、作風方面的頑癥痼疾還沒有得到徹底根治,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對黨和國家事業履職盡責還不到位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在黨的十九大新修訂的黨章中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
其中,鄉村振興戰略列于第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寫進了黨章,是我們黨要遵循的、要做到的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部署,強調要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政方針,給出了清晰的路線圖,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定了方向和思路、部署了任務和措施,是開創新時代“三農”工作新局面的一個綱領性文件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小康社會不算全面小康。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是新的提法。我們現在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過程當中,在經濟建設當中考慮經濟發展優先次序分配資源,能夠把農業農村放在優先位置,這就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是新的五句話20字方針。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是圍繞這五句話20字方針進行決策部署的。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這個我們過去經常提,農村現代化這個提法,是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里首次提出的,這里邊包含著很多豐富的內容(包括產業、生態、文化、治理、生活等方面),它決定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不僅僅是包括經濟發展的、農業現代化的,還包括了農村全面發展。
第二個階段性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因此這就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一個很好制度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特別是著重培養好的“三農”工作干部隊伍,使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有一支過硬的人才隊伍支撐,好的“三農”工作領頭人。
(二)進一步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
什么才叫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報告當中用了五句話——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實早在2005年10月8日,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五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產業興旺,排第一位是有意義的,因為只有產業興旺,農村產業發展了,農民真正成為一種職業,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可以去做想做的事情,這樣才能真正達到鄉村振興的目的,因此,產業興旺必須排第一。
過去叫生產發展,現在叫做產業興旺,大不一樣了。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產業興旺是重點。過去可能主要關注在農業生產上,只要農業發展了,農產品產量提高了,就符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了?,F在講產業興旺可能不光是農業,還有各種各樣的新產業、新業態,還有一二三產業融合,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些完全是根據我們的國情提出的。
產業興旺實施主體要靠人,靠人才,靠技術和勞動力,但從目前來看,在農村,基本所有的青壯年勞動力基本都跑到外地打工掙錢,勞動力外流的情況普遍存在,如何把人留住,把勞動力留在農村,發展農村產業,實現產業興旺?我們說,首先得讓農民實實在在的看到農村產業吸引力,有奔頭,有錢賺吧,原來一個人去外地打工能賺的錢,現在農村產業也要能讓農民賺到,這樣才能真正留得住勞動力,這是產業興旺的關鍵
另外還要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什么意思,就是將來農民不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職業,跟我們其他人的職業一樣
著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從經濟學角度看,新型農民就是“農商”
傳統農民沒有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科學文化知識,他們技術單一,生產主要是自產自銷,也不懂得經營,不謀求更多的收益和更高的利潤
而新型農民應該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具有一定的現代農業生產、勞務經濟等方面的一技之長,具有一定的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與產業創業開發能力,成為農業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適應市場經濟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帶頭人
這其中就需要加大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特別是到一些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去參與培訓學習,這需要從國家層面制定得力的政策并將其落到實處,比如免費培訓、創新培訓模式等,讓農民真正掌握現代化的農業技能技術,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技能技術人才支撐,成為實施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實施質量興農戰略,這就是強調要繼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益。當然還有綠色興農,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優化產業布局保護和修復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農業是生態產品的重要供給者,鄉村是生態環境的主體區域,生態是鄉村最大的發展優勢。近年來,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生態服務功能弱化等問題。綠色興農,就是要調整生產管理方式、遵循生態系統整體性、生物多樣性規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新時代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方略,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也是xx加快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治本之策,對于xx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經濟強省、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當前,xx鄉村振興中存在六個失衡問題
農村地區發展失衡,表現為xx地域廣闊、地形地貌復雜,各地發展條件差異大,農村地區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問題明顯
鄉村空間結構失衡,體現為一些鄉村空間資源配置不平衡、空間資源浪費,存在“工業化”傾向、“類城市化”建設、宅基地規劃混亂等現象
農村要素結構失衡,體現為“三農”資金投入結構單一,過度依賴財政專項資金;農村勞動力供需結構性失衡,勞動力整體素質下降;用地審批難度大,土地供需結構性失衡
農業供給結構失衡,表現為階段性農產品供大于求,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性失衡,優質化、多樣化和專用化的農產品發展滯后;農業發展中種養結合不緊、循環不暢問題凸顯,一二三產業融合不足
農村發展結構失衡,表現為一些地區重經濟輕生態、重物質輕精神、重發展輕治理
“主導”“主體”作用錯位失衡,表現為一些地方在鄉村振興中政府與農民職責錯位、作用失衡,存在政府“大包大攬”、缺乏調查研究等問題,不利于形成鄉村振興合力
農村的全面協調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和保證。只有采取積極的政策措施調整、糾正農村發展中的這些失衡,才能有效促進xx鄉村的全面振興。
統籌推進,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xx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制度設計和政策創新,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均等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區域間要素自由流動,對“三州”、xx川陜革命老區等發展滯后地區加大支持力度,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并鼓勵省內外先行發展地區加大對這些地區的投資、幫扶力度,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產業轉移。
優化空間布局,建設美麗宜居新鄉村。一要科學規劃生產空間,明確“四區四基地”優先發展區域,統籌推進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等各類園區建設,糾正“去農化”傾向。二要合理布局生活空間,遵循鄉村傳統肌理和格局,劃定空間管控邊界,堅持“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建設模式,合理確定基礎設施用地位置、規模和建設標準。三要嚴格保護生態空間,統籌推動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加快構建“四區八帶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全面實施鄉村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產業目錄,防止鄉村建設“城市化”傾向。
優化要素投入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
鄉村發展振興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投入,并形成多元、合理的要素投入結構
一是健全工商資本下鄉服務體系,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撬動作用,引導金融、社會資本投向“三農”,同時提高土地出讓金、政府債務資金等用于鄉村振興的比例
二要圍繞提升農業勞動力職業化、組織化水平,培養新一代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并鼓勵社會人才投身鄉村建設,加大農民工返鄉創業支持力度
三要盤活使用農村存量建設用地,簡化現代農業發展所需配套設施用地審批程序等方式,將宅基地復墾、耕地占補平衡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滿足所在村鄉村建設需求,推動節約指標跨區流轉,交易資金全部用于支持鄉村振興
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一要以市場為導向調優產品結構,減少低端供給,拓展中高端供給。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三區三園”建設,打響“川字號”品牌,提高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二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大力拓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三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統籌推動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產業深度融合,延伸產業鏈,增強服務鏈,提升價值鏈。
堅持“五位一體”總布局,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一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保護好綠水青山和清新干凈的田園風光,分類推進彝家新寨、藏區新居、巴山新居和烏蒙新村建設,留住獨特的鄉土味道和鄉村風貌。二是充分利用巴蜀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孝道文化等優秀文化資源,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推進移風易俗,弘揚農耕文明和優良傳統,提升農村文明程度,為xx鄉村振興“凝神”“鑄魂”。實施“文化+”戰略,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三是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實施“四議兩公開一監督”等工作機制,大力推進“雪亮工程”建設,確保農村社會有序、和諧。
政府與農民良性互動,形成鄉村振興合力。推進鄉村振興,既要發揮好政府的主導、引領作用,更應充分發揮農民主體和主戰作用。政府應轉變職能,增強服務意識,“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前的直接干預管理轉變為政策引導、規劃組織和維護經營主體公平競爭秩序,建立農業風險保障體系。要增強農民主體意識,通過加強對農民宣傳教育和培訓,從環境、制度、政策等層面引導和扶持,培養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增強廣大農民對鄉村振興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由此,形成政府頂層設計,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社會各界合力幫扶的鄉村振興強大合力。
2021年是兩個百年大計交匯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全會的精神,《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為我們今后開展和做好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將持續發揚偉大建黨精神,立足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及文旅資源,圍繞新發展定位,強化黨建引領作用,做強鎮域經濟,推動精神落地生根,不斷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奮力譜寫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聚力壯大富民產業,培育強勁發展動能。
圍繞“做大做強鎮域經濟”的決策部署,結合街道實際情況,緊扣“宜業宜居瀧州新城”的定位,全力推進附城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在“兩園區、一基地”上謀求新突破
以雅達電子工業園為龍頭,大力推進銓欣工業園建設,帶動集聚一批電子企業落戶周邊,繼續打造粵西地區重要的電子生產基地——省級“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必須抓好作為龍頭、載體的建設,為項目落戶搭建好招大商、引大項目的平臺
受財力制約,應在經營、盤活土地上做文章,在引進市場投資主體建標準化廠房上做文章,通過“引鳳筑巢”“筑巢引鳳”,著力在完善、提升園區承載、服務功能上功夫,努力在謀求園區基礎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實現項目落戶投產的無縫對接
二是在農業規?;洜I上謀求新突破
農業是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也是鎮域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之一,必須立足附城實際,以南藥肉桂、牛大力等產業為重點,加大高效種植模式推廣和科技扶持的力度,同時,要加速農村土地流轉,促進土地向科技示范大戶、種植能手、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集中,鼓勵社會資本到鄉村發展與農民利益聯結型項目,為發展規模經營創造條件
三是在第三產業開發上謀求新突破
我們將發掘各村獨特的傳統人文資源,推進精品示范村和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發展城郊鄉村游、休閑游等相關旅游項目,打造好鄉村振興的精品旅游線路,主動融入全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推進集“種、養、采摘、民宿”于一體的山村田園綜合體建設,補齊延鏈旅游業態,培育新的支柱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聚力提升人居環境,打造宜居宜業福地。
積極爭取鄉村振興、幫扶等上級政策性項目資金,結合國土部門,按照“因村因地制宜、尊重群眾意愿、保留村容風貌”的原則,進一步完善村莊規劃,依規建村,努力建設宜居鄉村、美麗圩鎮
一是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
以自然村為基本單元,對標對表進行查漏補缺,結合每月開展的愛國衛生運動,鎮村干部、黨員、網格員深入一線,派發垃圾分類指導手冊,勸導居民落實門前“三包”責任,發動群眾整治公路兩側衛生死角,引導村民清理生活垃圾、雜草雜物、農業生產廢棄物等,合力做好村莊清潔工作;根據各村實際,開展戶廁改造,布點建設農村公廁;對有條件的村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和鋪設排污管網;規范雜物堆放和生活垃圾的轉運,完善好環衛機制;進一步提升道路溝渠、供給排水、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通過發動村民、鄉賢、理事等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在不損害群眾利益的前提下,變廢為寶打造“四小園”,解決清拆廢料堆積雜亂問題
二是筑造品質宜居圩鎮
圍繞“美麗圩鎮”建設的目標要求,強化爭創舉措,扎扎實實開展建設工作,通過大力發展商住產業集群,繼續開發高檔品質商住小區,滿足轄內群眾住有所居的要求;對城區道路進行升級改造,改善配套設施,建設特色示范街;打造商業綜合體,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商圈經濟發展,凝聚新城人氣,繁榮新城商業,提升新城品質
聚力補齊民生短板,繪就群眾幸福底色。
堅持以民生為導向,多辦群眾關心、農村需要、農民關注的好事實事,將美麗圩鎮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結合,推動高質量的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向鎮村延伸,更好地滿足村民群眾需求
一是鞏固脫貧成果
落實好民政、住房、飲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加強扶貧資產監管,強化后續扶持,兜牢民生底線,激發內生動力,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同時,積極探索商業保險“防貧?!钡谋U纤?,充分利用好駐鎮幫鎮扶村定點幫扶資源和“6·30”扶貧濟困日活動等優勢,推動資金項目向監測對象傾斜
二是提升民生質效
通過全面盤活圩鎮閑置土地、資源,打造集優質學校、醫院、養老、商貿、金融等于一體的“優質生活圈”,通過加大資源供給,均衡優質教育資源,加強發展統籌,以滿足將來教育的需求;健全醫療衛生保障,推進附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院異地建設工程,實現群眾就地就近就醫的愿望;打造優質養老服務站,完善服務體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讓更多服務走進小微企業、走進弱勢群體
三是優化公共服務
重新規劃辦事服務大廳,優化辦事流程,實現“一站式服務”;結合“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大工程,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班或講座,實現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大力推進民政“雙百工程”,打造志愿者服務站,為廣大群眾提供便民服務
聚力建設文明鄉村,澆灌文明風尚之花。
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村入戶,抓好鄉風民風、精神和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保障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一是涵育文明鄉風
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村社會發展各方面,使之成為村民群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通過在村舍外墻描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村振興等為主要內容的墻畫,深入宣傳教育;持續開展道德模范家庭、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文明鄉風創建活動,引導人們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繼續在各村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建設,將其真正建成為教育基地、示范基地、文明傳承基地,實現敦化淳樸民風,傳承良好家風,培育文明新風的目標,讓文明鄉風充盈鄉村
二是豐富村民群眾文化生活
辦好各村的農家書屋、文化室、老年活動室等文化場所,充分發揮好基層文化設施作用,讓農村文化平臺更好地服務于群眾;邀請文藝團隊下村表演節目,以接地氣的文藝演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三是創新鄉村治理新模式
充分發揮網格化管理和黨員聯戶機制的組織優勢探索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新模式,指導各村修訂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規民約》,成立鄉賢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禁賭禁毒會等村民自治組織,進一步深化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凡是與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民生問題和村級重大事項均提交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黨務、村務、財務應定期公開,實現村民和村委會成員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在新的起點,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干、勇毅前行,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繼續探索產業發展道路,推進特色優質產業鞏固提升,做大做強鎮域經濟,使生產要素活躍起來,村民富裕起來、人居環境美麗起來,一系列民生實事密切著黨群血肉聯系起來,為建設風清氣正、宜居宜業、平安和諧的現代化美麗__貢獻一份力量,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54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