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分類會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學習和工作生活等的相關話題。怎樣寫一篇引人入勝、富有啟發性的總結?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選的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小學國畫教學中,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由于歷史文化的影響,以及傳統教學模式長期的作用下,小學國畫教學還是以臨摹范畫或教師畫一筆學生練習一筆的現象,一節課下來,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畫,教師、學生家長在評價作品時是與教師范畫是否相近為標準,摹本都是教師創造出來或選擇來的東西,不必說,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內容,硬讓兒童跨越幾十年的年齡界線,去適應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結果不外乎兩種,好的結果是少數癡迷于美術的孩子學“進去了”,成了“小大人”,先天不足地、過早地、人為地讓孩子進入到一個莫明其妙的專業美術圈子里,成為美術教育的犧牲品;不好的結果是絕大多數孩子認為美術太難學,索性與美術絕緣。他們與生俱來的愛美之心與天生的美術表現潛能以及由此引導出的全面發展的可能性被扼殺。故改變現有的傳統教學模式是當務之急。特別是在國畫教學中,受到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在我的國畫教學中,就拋棄傳統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學方式。通過實踐,我發現,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護學生的創作欲,更能讓學生快樂地學好中國畫。
一、 在探索中學中國畫
在小學美術課正式教授中國畫以前,大部分學生沒有接觸過中國畫。因此,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形式對學生來說都十分新奇。孩子很容易對新奇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孩子在興趣中探索、學習正是美術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
首先我讓學生觀看一系列國畫大師的水墨畫藝術作品,它特有的繪畫效果令同學們十分驚奇。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了產生這些特殊效果的原因。歸納起來大致有:使用的紙張比較特殊、繪畫的工具比較特殊和繪畫的顏料比較特殊這三點。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正是他們對國畫這一前所未接觸的藝術感興趣的關鍵所在。讓學生自己探究自己所提出的問題,既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同學們針對歸納的這幾個問題,又進一步思考,提出了動手試一試的想法。同學們通過設計,在課堂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比如,為找到宣紙的特殊性,同學們試著往宣紙上滴水、滴墨、滴顏料。通過動手做,用心觀察,同學們馬上發現了宣紙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滲化性。為了驗證這些設想,同學們分小組進行了試驗。通過試驗,產生了一幅幅頗有創意的現代派中國畫。
用探索的方式學習中國畫,使同學們能真正了解中國畫這一門古老而又
年輕的藝術,并真正做到在興趣中學習藝術,感受藝術。
二、 在故事中學習中國畫
古代中國畫欣賞在國畫教學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歷代中國畫作
品不但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自然觀和社會審美意識,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如何讓學生體會到中國畫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美術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因此,用故事這一通俗易懂的方式更能為學生所接受。
在《中國畫欣賞》課上,我讓學生事先分組去搜集感興趣的畫家、作品的故事。然后在課堂中,同學們分別用自己組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有些不太明白的地方,等下了課還繼續找講故事的同學問個明白。這種請學生找故事、講故事、問故事的中國畫欣賞課,真正使課堂活了起來。在故事中,同學們為畫家的偉大思想所感動,為作品的巧妙構思而贊嘆。比如,在說到宋徽宗趙佶的故事時,我又補充了北宋畫院考試的故事:據記載,有一次畫院考試出題“深山藏古寺”,在故事講到這里時,學生紛紛猜測該如何構圖,甚至有的同學當時就拿起鉛筆畫起草圖來了。我最后把故事講完,奪魁者畫的是:云遮霧繞的深山前有一條小溪,溪邊一個和尚在挑水。很多同學聽完故事都說:我怎么沒想到呢?讓學生在故事中學中國畫,能學得更有趣,學到更多的知識,同時也能夠更認真,更加自覺的去學。
三、深入生活,擴展學生表現面
相當數量的兒童國畫班,也施行依樣畫葫蘆的教學模式,有的更以前輩畫家成名作品為范畫,此現象已引起眾多美術界有識之士的憂慮。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深入生活,表現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車、花瓶、田野的樹等靜物外,還可以表現生活中的某一場景,如臥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現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星期末、乘涼晚會等等。
四、用“玩”來訓練繪畫的技法
玩是每一個兒童的天性,他們生性好動,敢于去畫,教師應抓住他們這一特點,巧妙地進行利用,使他們在玩的過程中掌握技能。如:畫“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進行教學,先用濃墨(或色)畫各種不同的線描的畫,然后用淡墨或水(色),點在畫的中間,利用水的張力,以及宣紙的特征,使畫產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時間的長短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學生對這種效果,表現得非常興奮,而且膽子也大,在這個玩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對畫面產生的效果的作用。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很強,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發揮的余地。這也是我們中、小學生校的美術教育的要求,不是慣常的“抓兩頭,帶中間”的所謂“正態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讓每個受教育的學生都能獲得“最近發展區”的發展或“跳一跳,吃蘋果”的潤澤和成長的完善化教育。
《小學美術教學中水墨畫的教學策略》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本課的教學的目的是通過通欣賞圖片、照片了解窗子的結構和組成部分及形狀。學生根據想象,運用不同的繪畫制作方法表現窗外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立體造型設計的興趣。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鼓勵學生運用繪畫或制作的方法表現窗外的景色。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啟發學生想象表現窗外的景色。
針對本課的目的'、重點、難點和學生個性特點,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過程。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出示學校和所上班級的窗景照片,使學生產生學習欲望。
2、講授新課,激發想象,享受創造。
首先讓學生通過班級的窗景照片了解窗子的結構。再請學生談除了常見窗子的樣式,你還見過哪些樣式的窗子。課件出示窗子的樣式,開拓學生的視野。接著啟發學生想象,創造景色。我請學生談透過窗子經常能看到的景色。再通過欣賞課件出示景色圖片“四季的變幻、日夜的更替”啟發學生進行想象,想象透過窗子想看到的景色,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最后學習制作方法。通過分析范畫,引導學生分析運用的表現方法有a、繪畫b、剪貼。明確作品中運用不同方法采用的技巧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3、作品展示體驗成功。
4、拓展延伸,審美提高。
教學活動展開的主要場所是課堂。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課堂教學都是我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效率就是師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教學任務,即投入的時間、精力與“產出”的關系。它是衡量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影響著學生作為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有些老師想通過延長上課時間、大搞題海戰術來提高教學的質量,可結果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帶來很大的壓力,甚至危害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用盡量少的時間與精力,讓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學習效益的課堂教學,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自身素質的根本所在。向課堂要效率是我們教師一直關注并執著追求的目標,筆者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作了以下幾點的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理念倡導“以生為本”的思想,就是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币龅竭@這些,一定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觀念不改變,相當于換湯不換藥。
比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說的是這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內容有價值,二是學習方式有價值。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二、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傳統教學使用的是粉筆、黑板。有人戲言:一支粉筆走天下。這種單調的教學手段,制約了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發展。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注意教學手段的優化。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結合聲音,動畫等,更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能夠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對于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把“靜止”的內容變為“活動”的形象,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解決問題等能力,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幾何圖形”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解題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由于年齡關系,學生的思維發展處于具體形象向抽象過渡的階段,解答相對復雜的圖形就顯得力不從心。如果利用多媒體教學,讓靜止的幾何圖形動起來,問題就變得簡單了。例如:教學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時候時,我們可以通過電腦演示用平移、加線、旋轉、重組重疊圖形等方法化解難點,找到解題的突破口,讓學生看到具體形象的過程理解圖形的組成,從而找到解題方法。
但在多媒體的選擇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為了趕時髦每一節課都用多媒體。開始的時候,很有新鮮感,可在反思中覺得并不是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多媒體,太多的刺激會讓學生疲憊不堪,降低課堂的教學效率。而只有適當使用,才會發揮的優越性。多媒體技術畢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種手段。
三、教會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總結。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組合作學習,要根據學生和教學的需要而組織進行。內容簡單的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內容較難的先要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再組織小組合作。這樣,每個人都有思維上的參與,實現人人學數學。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應的規則。合作學習的關鍵是教師要科學組建學習小組,即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愛好、成績等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優化組合。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為目標的。所以,教師在平時要采取策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1)鼓勵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都能積極的相互支持和配合,進行有效的溝通,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清楚的理解對方的想法與觀點,積極承擔自己扮演的角色。對那些內向的、怕羞、不敢說的學生要多加鼓勵和點撥。(2)指導學生學會傾聽。傾聽,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有困難了。首先,要樹立傾聽的意識。教師應該告訴孩子們: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別人,而傾聽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種方式。其次,當眾口頭稱贊那些愿意認真傾聽他人的學生,建立起榜樣。最后,評一評哪些學生學會了傾聽。(3)達成共識。讓學生對組內的認知沖突進行有效解決,從而解決問題,理解知識,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彼此信任。
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以上幾點,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小學《品德與社會》在小學教學中己越顯其重要。尤其在當今中小學生品德普遍下降的形勢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所肩負的責任也就越來越重。如何讓《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產生實效,這已是擺在廣大小學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教學目標生活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改革、開放、搞活、三股洪流沖破了原來的社會結構,沖擊著舊的審美觀、價值觀、時間觀、效益觀、人才觀……引起倫理道德的重大轉換和生活方式的迅速變更。教學目標的生活化就是要正視現實,充分考慮現實生活帶給學生的影啊,深入學生生活,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聯系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確定合理的,能靈活反映社會現實與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目標體系,把課堂與生活聯系起來。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學校課程建設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課程設計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是當今世界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但教材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些內容明顯滯后,缺乏時代性。
1.選擇生活榜樣,激發學生興趣。
榜樣是一個有對比度的強行刺激,具有生動性、形象性、先進性和教育性。小學生模仿性強,生動形象的榜樣易于感染學生,并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每一課都選擇了一個或幾個榜樣來激勵學生。
2.創設生活情境,提高學生認識。
新課改倡導品德與社會教學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這里的“生活”指的`是學生的真實生活。因此,品德與社會課堂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或有典型意義的事例,進行加工,以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生活主題、范例或者“生活圖景”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積極參與思辨,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激發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認識。
3.開展生活實踐,內化學生行為。
英國學者麥克非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痹诮虒W中,我們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因此,課前,我們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關注生活、思考生活中獲得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學生在課中所學的道德知識又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
三、教學模式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育既是一種公民基本行為規范的教育,也是一種長久的個性品質培養。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即給學生一個全新的教育,一個高質量的教育。而要改革以知識為本位,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灌輸和傳授為特征的教學,首先就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堅特以人為本的思想,把學生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四、教學評價生活化。
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出發點,不是禁錮人、束縛人、約束人,而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創造條件發展人。品德與社會教學應著力于創造力、意志力、親和力、判斷力及獨立人格的培養。因此,教學評價的生活化就是要側重于學生課堂生活外的真實生活,考查學生的道德行為,分析隱藏在行為后面的道德動機,采取多種評價形式相結合,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過程與結果并重,盡可能地作出科學的評價。
1.評價內容多項化。
在學習評價的內容中,強調對學生行為表現和道德實踐能力的評價,注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態度、表現及成果的評價。
2.評價主體多元化。
傳統的評價中,評價主體單一,即只有教師是唯一有資格的權威評價主體,學生只是被動的評價接受者,而教師的評價往往以否定學生,埋怨學生為主。長此以往,學生的興趣在消磨,熱情在減退。
3.評價方式多樣化。
在以往的評價方式中,往往采用“一張試卷定品行”的方法,這種方法帶有明顯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生活化的教學評價有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著眼于全面了解學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在評價中反思、悟理、內化,最后變成自己的行為習慣。
4.評價標準多層化。
評價的目的是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發展。因此,我們沒有用一個統一的尺度去評價所有學生,而是從學生原有的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更關注每一個學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通過建立發展性評價機制,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激發人的主體精神,從而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長處,促進學生不斷取得長足的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文縣東壩中學)。
1、在前兩個環節設計中利用多媒體展現的照片和圖片,確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突破了本課的難點。而且,這次的課件是我自己制作的,這對我而言是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一大提高。使我感受到多媒體教學有利于美術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濃厚興趣。多媒體將圖形、圖像、文本、視頻、聲音等,經過處理后再生動地表現出來。它的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的特點,使往日呆板的教學形式變得豐富多彩,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欲望和情緒,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本課的層次性很清晰。特別是能通過分析范畫,使學生在觀察、分析中了解到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現方法進行創作,解決本課的重點。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瓚⒁馐箤W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逐步體會美術學習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p>
3、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學習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本次的教學評價不到位。特別是最后的總結性評價簡單、倉促。課后反思使我認識到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有鼓勵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視個人評價與小組集體評價相結合。通過評價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二是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除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外,更要注重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的評價,要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傾聽、交流、協作情況,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生動有趣的獎勵。
4、通過這次教學,還使我看到在平時“學生如何合作?”訓練不到位。在課堂中,出現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有的小組兩三個人同時搶著發言和制作,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誰也不聽誰的;有的小組始終只有一兩個人發言和制作,其他人一言不發,只是心不在焉地坐著;有的小組借此機會閑聊、說笑甚至干別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組合習的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要從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和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入手,養成合作習慣,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爭吵。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教師應加強研究,努力探索,不斷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教學情境可以說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突破口,因為有了一定的活動情景才能激發學生進入教學狀態。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認知活動、情感活動、思維活動有機融合,還能讓學生的思想情感和濃厚興趣處于興奮狀態,從而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如我們在教學《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故事:第一天,喜洋洋和美羊羊幫助羊伯伯收南瓜,羊伯伯把6個大南瓜按1:1的比例分給喜洋洋和美羊羊,那么兩個各能分得幾個呢?分得的個數是同樣多的嗎?第二天,喜洋洋總結了經驗,偷偷動手幫羊伯伯收了非常多的南瓜,羊伯伯一看就高興了,迅速把6個大南瓜按2:1的比例分給喜洋洋和美羊羊,那這時他們兩個又各分得幾個大南瓜呢?羊伯伯還是平均分配給他們的嗎?這樣學生就會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體會到平均分就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種情況,就能激起學生迫切想了解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引起學習的求知欲。只有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玩中獲取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說。
語言和思維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在教學課堂上就應該提供給學生動口說話的時機,讓學生在語言的訴說中理解數學知識。比如我們教學這道題時:“一個圓行物體的直徑和一個正方形的邊長一樣都是20米,圓的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哪個大呢?冶多數學生都會用以往的方法,分別求出圓的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然后再進行比較(20伊20=400平方米;3.14伊(20衣2)伊(20衣2)=314平方米),從而得出圓的面積小,正方形的面積大。有一次,我教學這一內容時,忽然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可以不用計算也能知道正方形的面積比圓的面積大。這時全班同學都驚訝起來。他說:圓的直徑和正方形的邊長都是20米,可以看出正方形就在圓的外面,正方形的面積就一定大于圓的面積,全班同學不由自主地給予他熱烈的掌聲。所以創造學生說的機會就能讓學生思維得以展示。
三、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動手操作。
數學課堂上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是培養學生進行實踐、有效探索、優化課堂的途徑之一。例如教學《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我們例舉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使學生認識到圓與圖形的區別,關于圓的畫法就讓學生自己去大膽嘗試。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與好奇心就會調動起來,從而主動探索。大部分學生很快就會借用圓形物體來畫圓了。通過動手操作既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使學生學習興趣高漲,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在教學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們教學時把書本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就會學得積極,既可增長感性認識,又能提高動手能力,使數學教學在輕松的活動中完成。
四、在數學課堂上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學習上的成功,能把學生的自信心增強起來,使學生有獲得成就感的體驗,產生出學習的強烈內驅力,給教學的新知教學和學生學習新知帶來動力。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進行知識的嘗試與探索,在完成中體驗到成功,教師還應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善于激發和鼓勵有進步的學生。教學中讓學生都能有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獲取滿足感和成就感。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學困生更應注意培養與轉化,對他們要多一些時間進行輔導與關注,給予他們希望與期待。班級中的優生要擴大知識面進行培養,讓他們能獨立解決問題,體驗到學習的無限樂趣,有效樹立熱愛數學的信心。
實行“個人自備、集體議課、專人整理、上課聽課、反思修改”的備課方案,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提高備課的有效性:
——強調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考慮,以更好地實現課程的總體目標。
——突出教學資源的開發。首先是教材資源。抓住教材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其次是生活資源。緊扣教材與生活的聯系,把學生帶進生活之中;再次是網絡資源。搜集可以利用的網絡資源并精選一部分,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注重教學問題的生成。在備課中考慮問題的生成,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預測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能會產生什么問題。把提問題的權利還給每一位學生。真心做到了“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
——精心設計訓練。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作業練習,在“新”、“趣”“實”上下工夫。
二、課堂上正確處理好四種關系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備課是戰略問題,授課是戰術問題,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要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課堂上應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
——處理好重點、難點與一般知識的關系。課堂上要突出重點,在時間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點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特別是對教學重點和難點一致的知識內容,要下工夫,在課堂上花比較大的精力解決。
——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教學中要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目的。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覺配合、努力實踐,才能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展。
這里我們需要強調活動性教學、開放性教學,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與社會聯系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拓展型延伸性的學科活動,只有在活動中學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養和提高。
——處理好教法與學法的關系。強調衡量教學是否有效關鍵看學生,而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取決于他們能否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獨立學習,能自己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教師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更多的要教學法。
——處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關系。教師在重視學生智力培養的同時,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要重視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輕松舒適;重視師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對學生要傾注慈母般的愛,使他們振奮精神,愉快學習。
教師風趣幽默的教學風格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情景教學不失為影響學生興趣、情感、注意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效率的好方法。
三、有效練習,深化課堂。
語文教學擔負著言語技能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務,但言語技能原型訓練是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
因此,要構建有效的課堂語文教學,語文教師要落實知識點,抓準精練點,促成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動性、形成技能、技巧,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這是《花鐘》教學中的一個言語訓練片段:
師:找一找這些花開花落的時間?
生:午時花十二點左右開。
師:“左右”這個詞可以去掉說午時花十二點開嗎?
生:不可以。
師:為什么?生:去掉后表示一定在十二點開了,而花開花落的時間沒那么準確的。
師:說得真好,加上“左右”顯得更準確。還有與“左右”相近的詞語?
生:大致、估計、大概、大約。
師:在句子中用上這些詞語,會讓我們說的話更加準確,可信。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抓住了“左右”一詞,體會意思,找相近詞語,從而掌握用語的科學性、準確性。夯實基礎,突出重點,有效地訓練了言語應用技能。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美術學習的外延與生活是相融的,生活就是美術學習的源頭活水,我們只有把課堂當作生活的縮影,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為美術教學注入鮮活的社會生活的時代氣息,讓學生體驗學習生活的愉快和樂趣,美術課堂才會充滿新鮮生命的活力。
一、走進生活,激發興趣
陶行知老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币龑Ш⒆觽冇^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創造美的前提。小學階段的孩子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針對孩子們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孩子們用雙眼認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在教學二年級的《胡蘿卜》時,我帶著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菜園里,仔細觀察胡蘿卜是什么形狀的?是什么顏色的? 讓學生盡情地觀賞,大膽地去描繪。在教學《小樹快快長》時,我利用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帶著學生觀察了校園里各種各樣的樹,從而使學生了解到樹的結構主要由樹干和樹冠兩大部分組成,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樹皮,知道了有的樹皮表面光滑,有的樹皮表面粗糙。通過細心的觀察,學生還發現樹葉的顏色豐富多彩,樹的外形形狀各異,可以概括為近似的半圓形、三角形、扇形、橢圓形。通過細致地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用紙做自己喜歡的樹時,就游刃有余了。學生們漸漸地形成了正確的觀察方法,學會了用藝術的眼光去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發現了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為學生的創造奠定了基礎,使學生美之有形,美之有物。
二、創設生活情境,燃燒興趣
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低年級的學生對小動物、植物、童話比較感興趣,有效地情景創設,不僅使學生們興趣盎然地開始創作,也使學生們在頭腦中生成生活中的具體形象,為學生大膽造型,積極表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在教學《可愛的小金魚》一課時,我就充分地利用多媒體在網上下載了許多小金魚的生活畫面,孩子們一邊看,一邊想,一邊說,看著孩子們興趣盎然,我順勢發話:“你們喜歡小金魚嗎?”“喜歡?!焙⒆觽儺惪谕暤卣f。我緊追不放:“那就請同學們拿出你的筆把它畫下來吧,看誰畫得好!”孩子們一個個低著頭畫得可認真了。教學《我愛我家》一課時,讓學生說說家給自己的感覺,這種充滿幸福、溫暖的家是誰給你的?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創設,使教學內容緊緊地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鮮活的生活為學生的繪畫內容注入了源頭活水。學生們樂于參與美術活動創作,表現的興趣更濃厚了。學生們去生活中體驗了美,表現了美,更培養了學生用美術的的基本技能,學會了表現美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美化生活,延伸興趣
掛在自己的房間,美化著自己的`生活;或是在節日里作為禮物送給親人和朋友。就這樣把學生從課內引向生活,既鞏固了新學的知識,又豐富了課外知識,讓學生真正體會美術與傳統文化、日常生活的關系,認識到只有真正學好美術,才能靈活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有助于學生體會美術的價值與意義。 總之,在美術課的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地開發,有效地去利用好美術的生活資源,讓美術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就在生活中,到生活中也能學到美術,從而激發學生對美術的持久的興趣,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全面提高綜合素養。希望美術教育的真正課堂活躍在生活中,在廣闊的天地里,讓孩子們充滿藝術情調地去品味生活的美、創造生活的美。
《小學美術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策略》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摘要:美術是小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美術課程可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想象力。但是,現在小學美術教學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其難以實現現階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美術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該文分析小學美術教學的現狀,提出提高小學美術教學有效性的方法,以實現小學美術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美術;教學有效;。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美術同音樂、體育一樣,處于不被重視的地位,在部分家長眼中,這只是一門“副科”。但是,在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現代社會中,美術與其他學科一樣,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處于重要發展時期的小學生來說,更為關鍵。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教學應該更加重視美術課堂的發展,真正實現學生的素質教育。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家長對美術教學存在誤解,他們認為美術只是一門無關緊要的學科,如果學生對美術學習感興趣,其只要在假期時間通過一些興趣班學習美術即可。部分學生缺乏對美術個性化的見解與看法,難以進行獨立的美術創作,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尋找各種途徑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實現美術課堂的高效性,為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1.尋找多元化的學習途徑。
美術學習屬于文化學習的范圍,教師應利用多種學習途徑和方式開展小學美術教學。美術從教學內容上可以分為: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在各領域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創新繪畫和手工制作形式以開展教學和評價,使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
首先是美術感受的多元化。人天生擁有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感覺神經,教師如果在美術課堂上能讓學生在色、香、味的感覺中展開想象的翅膀,那么美術課將成為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課程,美術課堂也將是高效的課堂。
如,在二年級第二學期的《我愛吃的水果》《切開的水果》《吃瓜果的人》等一系列的課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觸摸以及品嘗不同品種的水果,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鼓勵學生對水果展開聯想與組合。在這樣的多元化感受中學習,學生對美術課堂必然充滿期待,其創作的作品也會充滿想象與激情。
其次是美術評價的多元化。有教育專家談到:“今后的美術課,將要求教師與時俱進地與學生共享學習空間;未來的美術課中,教師的角色會有很大的變化,每個人都將同時是教師和學生?!边@表明美術課業的評價不再是單一的教師評價,更多的是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
2.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在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后,美術教學已不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傳授,教師要想高效地開展美術課堂教學,就必須使美術與其他學科產生聯系。只有多學科的知識滲透,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造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如,在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烽火歲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美術有效地融入歷史、語文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教學,讓學生了解人類歷史上有關戰爭的相關歷史知識及其影響。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對戰爭與和平的想法,再通過油畫作品《淮海大戰》,讓學生感受人民解放軍的威武勇猛和雷霆萬鈞的戰爭場面,并使其從中體驗解放戰爭的強大力量,讓學生在充滿愛國熱情的情況下分析畫面構圖與動感。在六年級下冊《會跳舞的鳥》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利用音樂舞臺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制作外形生動、活動自如的提線小鳥玩具,并開展作品展示與表演等交流活動。讓學生玩起來,美術課才能真正“動”起來。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結合各種節日、學?;顒?讓學生學以致用。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還能夠增強學生在學習美術時的自信心。
3.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互動。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能夠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需要改變自身的角色,讓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以風趣幽默的語言讓平淡的美術課堂教學變為學生的視覺與聽覺盛宴,讓美術學習真正進入學生的生活,使學習美術成為學生的習慣。美術創作的過程是充滿美感的一次心靈的旅行,學生只有親身感受到內心的充實與豐收的愉悅,才會更加熱愛美術學習。
4.結語。
小學美術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與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達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促進小學教學的多元化發展。畫家盧延光說過,他的啟蒙教師并沒有告訴他用什么技法作畫,而是培養他哲學、文學、史學等方面的文化修養,這對他日后的藝術之路影響很大,受益匪淺。所以,美術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技能,還要多涉及音樂、歷史、文學、生物、哲學等領域。這樣才能實現美術教學的多元化學習途徑,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學生與教師的互動,真正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質量,保障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2]崔瑩艷.淺析小學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美術教育研究,2017(6).
審美是美術教育的主題,它貫穿于整個教學大綱之中,可以說是每課必用。審美學習就是在教師的啟發下,通過學生自已對美術作品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認知過程的欣賞后加以評述,從建立審美意識到形成審美認識,最后成為審美表現,我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突顯審美性
“欣賞”不單指觀賞美術作品時心情愉悅,更深入的意思應該是通曉作品的形式美和內在的含義。需要指出的是,美術欣賞不能在孤立隔離的狀態下進行,而必須在一種互動和交流的情境里進行,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
美術欣賞不能只以教師或書中搬來的、片面的、孤立的觀點去統籌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而應尊重學生個性,讓學生參與評價。當然學生的個人審美觀不一定都是健康的,教師應給予正確的引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能力。
二、找準評述點
“評述”是指對作品的特點、質量、意義的全面評價。這就是說,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應該給予的評價是全方位、立體、綜合式的,包括作品形式語言的特點,作品隱含的意義。但與以往相區別的仍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探究學習,“欣賞”是“評述”的基礎,“評述”一定要為“欣賞”服務,這可以理解為兩者之間的關系。而不是通過教師“演講”來照本宣科。
三、體現自主性
教師一味講到底,學生漠然不知所措是欣賞課中經常遭遇到尷尬的局面。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群體,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主體。所以教師要始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貫穿課堂當中,以學生的興趣為著手點,全方位組織課堂教學的設計。
教師要轉變觀念,由知識的占有人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的人,教師的知識和經驗成為學生可利用的資源之一,教師的任務由過去單純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啟發誘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與信息的優化選擇為主。
如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引導學生收集與欣賞內容相關的資料;在出示欣賞作品后,把觀察的時間給幾分鐘學生,然后讓學生嘗表述下對作品的初步感覺;接著用思考題的形式引導學生深刻觀察作品,從色調、韻美,思想等方面給學生加上作品的情緒。必要時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欣賞、評價,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這樣既發揚了每個學生的優勢,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四、彰顯創新能力
美術課程被公認為是對創造力的培養最具成效的課程之一,因此,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要努力地傳播美術文化,而且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美術教學過程的情趣性、表現活動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提供了創造活動最適宜的環境,通過美術課程培養的創造精神,將會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對社會生產力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應注意保護學生獨特的個性,應該鼓勵學生在個性的基礎上大膽地表現,鼓勵學生對他人的美術作品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生動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做到敢想、敢說、敢做、敢畫,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激勵的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照了學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才是有效的。
一、 教學方法:
1.有關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它包括了教師的教法、學生的學法、教與學的方法。任何一種美術教材的講授和掌握,都必須借助于一定的好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或者以學生為主導或者師生的活動為主導,要視一定的教學情景來定。
2.教學有法而無定法:美術教學中,按部就班教學方法效果不盡人意。需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積累經驗。在不變中尋找變化。
二、小學美術欣賞課:
1.欣賞課的作用:
素質教育的提倡又一次為其搭建了跳躍平臺。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經濟的發展取決于高素質的人才,而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必須施之于全面的教育,包括藝術教育。高中美術欣賞課作為必修課的開設,是要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采用直觀感受和理性分析結合的方法對美術作品作分析和評價,去理解作者的創作思想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達到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學生的知識修養為目的。
《小學美術課中欣賞教學策略》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1.刺激引發學生閱讀興趣。
一個人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的獲取主要靠的是閱讀。語文教學一方面要重視教育學生閱讀的樂趣;二要教育學生養成很好的主動學習習慣。兒童是否能培養起閱讀的興趣,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第一學年的教學活動。
假設教師能發現、獎勵和發展學生在閱讀中所表現出來的每一個長處,那么他們就會以樂觀的態度去對待教師的教學活動,愛上這門課程。低年級語文老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學生喜歡上語文課,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教學盡大概增加趣味性,在活動中、在游戲中帶領學生學習語文,應用語文,使學生品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這樣才氣增加興趣。
2.教育學生閱讀本領。
《語文課程標準》中,第七條總目標一開始就說:“要逐步教育學生具有獨立閱讀本領”。
提起閱讀本領,很多教師就自然想到讀懂詞語,讀懂句子,讀懂段,讀懂篇,就會想到朗讀、默讀和背誦,以為訓練這些便是培養獨立閱讀本領,這是對閱讀本領的誤解。沒有真正領會到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沒有做到“為他們的終生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其實讀懂并不錯,難題是閱讀本領不但僅是讀懂?!墩Z文課程標準》就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教育學生具有體會、理解、欣賞和評價的本領。這種各方面的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該把他們機械的割裂開來?!边@里說的是“重點”,自然還有別的本領。
課標還提出“逐步教育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本領”,當然還應當有語感,朗讀、默讀、背誦以及速讀等本領等。這種各方面的能力還被表述為獨立閱讀本領,理解本領是獨立閱讀本領的基礎和核心。
3.養成學生寫作的習慣。
社會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小學生也不例外。他們有本身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有本身對生活的體會和認識,有本身的喜怒哀樂(喜歡、惱怒、悲哀、快樂),有本身的內心世界和語言世界,這些與成年人相比,有的時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們的習作所表現的恰恰就需要是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
假設依據他們的認識本領,而不是有意或無意去拔高他們的認識本領,再加上得力的、充足的語言訓練,假設他們對語言現象、語言的形式有了較多的了解和積累,對一個意思可以選擇更加準確乃至于帶有一點生動的語言來表達,他們對習作大概就不會感到太困難。
起碼文從字順是不難做到的。也便是說,習作的內容對小學生不是什么太大的難題。教學無非便是處理寫什么和如何寫的難題,寫什么屬于內容的范疇,主要靠學生的生活積累;如何寫屬于形式的范疇,主要靠的是學生閱讀的積累。
如何寫要有關到寫作的基本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和基本技能(對動作方式的一種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復聯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練的動作),要有關到語言的積累,語言的積累不但需要掌握一定數量的的詞匯,了解部分語言現象和語言的形式,還要有對語言比力敏銳的體會本領和理解本領,這些不是作文教學所能處理的難題,而主要應在閱讀教學中加以處理。
所以,閱讀教學就需要結合對課文內容理解,有意識地帶領學生理解課文的表現情況,理解語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寫作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么樣立意、選材、安頓層次結構和遣詞造句的。
可是教學中一定要將有關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用最淺顯的、適應小學生認知本領的語言來表述。假設,不妨將“立意”說成是所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意思,將“選材”表明為針對主要意思所要寫的內容等等。
教材(教材是由三個基本要素,即信息、符號、媒介構成,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材料)中的課文多為文章的經典或精品,表現手法高超,自然有許多不適宜小學生學習,但只要是文章,除了特殊的表現手法外,還有一般的、基本的表現手法,假設:寫景物的課文,作者是如何選取觀察(細察事物的現象、動向;考查或調查;清朝官員的名稱)角度的,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點,按照如何的次序,將景物寫具體的;寫事的記敘文,作者是如何將一件或幾件事寫具體的,是按什么次序記敘的;寫人的記敘文,作者是如何寫人物的心理、外貌、神色和姿態、動作行為的,環境描寫與場面描寫和人物相互間的聯系等等。
又如:作者在具體描寫中應用了哪些準確、生動、鮮明的語言,這些語言有哪些特色,這些語言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及表達效果等。
4、重視閱讀感受的體驗。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閱讀又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所以在閱讀中要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要充分尊重學生鮮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閱讀過程中要落實“對話”的理念,轉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師是閱讀活動的參與者,引導者,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獨立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感受。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以讀為主,在自讀自悟中,在邊讀邊思中,在相互討論中,在小組交流中,在合作學習中動口、動腦、動手去學習閱讀,去理解詞句。
學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有自己的評價,有自己的體驗,有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讓閱讀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快樂的精神體驗的過程。
5、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
“學貴有疑”,知識往往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必要前提。閱讀也不例外。能抓住重點,抓住關鍵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種能力對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在閱讀中要提出自己的疑問,要探討疑難問題。閱讀應是開放性的,閱讀不僅在課堂,也在課外,如圖書館、網絡等。閱讀應是挑戰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張揚個性,要有創新。閱讀還應是實踐性的,要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方法進行綜合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6、注重積累,培養語感。
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所以豐富的積累、良好的語感,全部通過閱讀來實現。首先要加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有益讀物。
另外還要注意在閱讀中的積累,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出色的篇段,通過閱讀積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維材料以及佳詞好句,以此來增強語感,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由于學生有著不同的思想與見解,他們在閱讀時,根據自己認識問題的角度、方法、經驗,對課文中的事物進行再創造。因此,在讀課文時,投入的情感和想象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練讀的基礎上加強比較性朗讀。一是同一學生前后幾次的朗讀比較。讀得不好允許重讀,給予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相信學生能讀得更好,激發學生的自信心。
還可以有針對性地測試學生在學習不同階段的朗讀情況,有進步的給予表揚。二是不同學生或不同小組同一段落的朗讀比較。教師通過具體的朗讀指導,使學生樹立競爭意識。一是鼓勵學生互相挑刺,二是誘導學生發現其他同學的長處,三是激勵學生勇于挑戰。在這種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勵的氛圍中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積極性空前高漲,對課文的理解逐漸進入了新的階段。如《魯班學藝》與《景陽岡》,同樣寫人,都是表現了“技藝高超”這一主題;魯班手藝高強,武松武藝高強,但體裁不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讀、分析,便會得出結論:要反映相同的主題,可以選用不同的體裁?!遏敯鄬W藝》采用民間故事的形式,可以達到目的;而《景陽岡》則運用小說這一形式,同樣達到目的。
二、語文教學中的問題閱讀。
問題式教學的源泉是學生提出問題,問題的誕生需要有寬松、民主的氛圍。引導學生敢想、敢問,提了可笑的、膚淺的問題決不批評,引導他們換一個角度想問題,提了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或是解決不了的問題也不躲閃回避,師生一道走出課堂,找資料、訪專家,努力解決。對大膽提問的學生,不論問題質量如何都給予鼓勵,這樣學生沒有壓力,沒有顧忌,自然就全身心思考提好問題。這種環境的創造者是教師,教師不能用自己預先編好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讓學生“猜”自己教案里的“謎底”。同時要在學生的學習方法、各種活動、提問技巧、提問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導。
但是,讓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其自主能力不等于“放羊”,教師什么都不管,也不是讓學生亂用對自己對象過程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如提出嘩眾取寵無聊的問題、好表現的問題、假問題。這樣的自主步入了誤區,走入了歧途。教師要及時進行調控引導。如我在教學《觀潮》一課,揭題時就有學生質疑:什么是潮水?我就請其他學生為其解疑,但所有學生都只能描述其樣子,說不出個所以然。實際上潮水是海水或沿海地區海洋的水由于太陽或月亮的吸引定時漲落的一種自然現象。那么“一年中潮水的漲落時間、次數固定嗎?”“太陽、月亮是怎么吸引潮水的?”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若不明白潮水是怎么回事時是提不出來的。這些有價值的問題一經提出,便可引起學生課外查找、閱讀的興趣。
閱讀教學過程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其中,學生是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是內因。只有學生有了學習的愿望,希望積極主動地學習時,質疑才有了“用武之地”。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在課堂上造成的生動活潑、樂觀愉快的氣氛。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有著重大的意義?!币虼?,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大膽質疑的基礎。
小學生經過幾年的啟蒙教育,已經走出了思維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不僅有了完全屬于自己的思維的綠洲、智能的園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質疑問難的基本素質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即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開始,學生可能不懂提問,教師可作示范性提問;當他們能提出一些問題時,應積極鼓勵,絕不能笑其膚淺、簡單,挫傷他們的自讀質疑的積極性。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能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時,就“水到渠成”了。
緊扣重難點設疑問難,分層次有坡度地設計教學過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促使學生用聯系的觀點思考分析問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讀書方法。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一段統領全篇課文,抓住這一句讓學生質疑,可引發這樣的思考: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各表現在哪里?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議議畫畫釋疑解難,對課文內容的領悟水到渠成。
又如,《鳥的天堂》一課中,作者和朋友們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著重寫了大榕樹的長勢。講這部分時,我告訴學生,課文中對榕樹的位置、大小、形狀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這是靜態的描寫,并讓學生在讀課文時注意作者是怎樣寫事物靜態的。閱讀課文后學生還不太明白,提出幾個問題:一是寫榕樹的這部分是靜態描寫,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進、臥”等動詞?二是課文中描寫榕樹靜態的順序是由遠及近,為什么寫到“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時又寫“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一般?!卑堰h景寫在近景中?解答這些問題的難度較大,我沒有急于讓學生回答,而是引導他們反復閱讀課文中具體描寫榕樹長勢的句子,先總結出榕樹大而美的特點,再品味作者怎樣通過語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繪出榕樹的千姿百態。
來自 faNwen.cHAZidIaN.cOM
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就要求學校應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制訂相應的教學策略,使教學能夠滿足時展需求。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加強課前準備內容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及效率得到提升。
一、增加課前準備的趣味性。
課前準備工作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與前提,教師在進行課前準備時應準確定位自身角色,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的主導者,而是教學中的指導者,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課前應掌握教材內容,深度挖掘教材內容,掌握學生的心理及知識需求,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及探究,設計與學生身心發展相符的課堂教學。同時,眾所周知,興趣是產生在需求基礎上的,當人有需求才會對事物產生研究及學習的興趣。正如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梢娕d趣是學生的學習動力,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游戲吸引學生注意力,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主研究語文知識,善于思考及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年齡相對較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使學生在之后的學習中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較高的學習興趣。如在課堂教學中,定期組織與識字相關的競賽,調動學生參與競賽的積極主動性。在完成競賽活動后,教師應對表現好或成績提升迅速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能夠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想要加強課堂教學的氛圍,教師應尊重學生,在講課過程中與學生進行溝通,這樣不僅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關系,還能使學生主動向教師請教問題,從而使學習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在學習中,學生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態,自然而然就能提升自身學習進度。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教學中,從而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升有效性。
三、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觀,加強實踐教學。
在現代化教學中,良好的學習觀并不是為了考試成績而學習,是為了學習興趣進行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也是學生獲得成績的主要內容。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產生積極性,從而使學習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而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使學生了解通過學習能夠使自身能力及素質得到有效提升,從而使學生認為學習不再壓抑,而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及掌握語文知識。學生只有具備正確的目標才能實現成功,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使教學有效性得到一定提升。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在實踐教學中,不應使用枯燥的教學模式,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
四、重視學生的情感需求,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尊重是相互的,對于小學生而言同樣適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還應及時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從而對語文教學內容產生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在小學班級中成績好的學生喜歡學習,學習不好的學生通常厭惡學習,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學生對語文知識難以理解,無法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導學生掌握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常是講解教材內容,但這種方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因此應創新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師生互動交流,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互動,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從而使教學有效性得到有效提升,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五、結語。
想要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得到全面提升,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并根據自身教學經驗進行教學總結,使課前準備內容充滿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教學質量,最終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法很多,諸如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電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學《周總理借書》一課前,翻閱了大量資料,寫了一篇充分體現總理一生鞠躬盡瘁、大公無私精神的短文。當我聲情并茂地讀完時,自己都感動得流淚了。
學生也受到了老師的感染,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深刻地體會總理精神的偉大,他們體會詞句的那種程度是以前沒有過的??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內驅力被極大地激發起來,產生極強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
在小學階段,教師就要下氣力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有所獲。在教學中,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
比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一是學生對周總理不太熟悉;二是人們自發地聚集到長安街送別總理的感人場面學生沒有親自經歷,這對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難度。我校一位老師在講讀課之前,讓學生從報刊上收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這堂課就上得非常成功。
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對于學習其他課文,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
三、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起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思維及養成求知興趣的作用等等。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去思考,并想辦法解決。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解疑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讓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一些不同想法。在這種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自然而然地就能發揮出來。
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我在教學“雨”這篇課文是,我引導學生說:“你們都見過'雨','雨'對我們大家是再熟悉不過的事物,它與我們的生活時時相伴,就象我們的好朋友,誰也離不開誰,可你們知道下雨時天氣怎樣?風怎樣?雨水是怎樣的?莊稼又是怎樣等這些情景嗎?你們想了解嗎?”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說:“好,今天我們學習一篇關于寫'雨'的課文,課文詳細地介紹了這些方面的知識,請你們用自己的能力去閱讀課文,并尋求答案好嗎?”話音剛落,學生就情緒高昂地朗讀起課文來。
學生的閱讀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但光有興趣而毫無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書海中“瀟灑走一回”,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閱讀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因此,我們教師應教授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不僅愛讀書,而且會讀書,從書中汲取所需的營養。
2.1指導精讀。就是說在每句閱讀時,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這是傳統的三步精讀法。對于課外閱讀,教師可鼓勵學生將課上所學的方法加以運用,養成認真有效閱讀的好習慣。
2.2指導速讀。要求學生從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讓學生懂得,這是一種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積極的、創造性的理解過程。閱讀結束后,要求學生復述大意、濃縮要點,編寫提綱,及時反饋,檢查有效閱讀的效果。
2.3指導寫讀書筆記。文章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后的作文準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
2.4朗讀和默讀。朗讀,也叫誦讀,這是一個將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言語的過程。朗讀把“目視”與“口讀”結合起來,聽讀并舉,聲情并茂,有利于理解、體驗和記憶,便于培養語感。默讀是不出聲的目視。文字符號通過視覺直映大腦,為大腦提供思維材料。
3、發揮網絡教學優勢。
在小語“四結合”教改實驗當中,多媒體計算機走進了課堂,優化了閱讀教學,將讀書由被動強化為學生主觀上的需要,學生對學習始終保持一份新鮮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在多媒體刺激下,會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助于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養成。
如:第三冊看圖學詞學句《祖國多么廣大》這一課中配有長江兩岸這一帶的風光圖片,課件設計如下:長江大橋巍然聳立,橫跨江面,柳枝吐綠,燕子鳴唱,江上漁舟往來穿梭,江面風平浪靜,還配有《春天在哪里》這首歌的音樂,于是一幅美麗的春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使學生興趣盎然,教師再適時提問:“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詞匯來描寫一下美景呢?”“隨著圖中你看到的景物,你能想象出此地還有哪些美麗的風光嗎?”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紛紛發表意見,不少好詞好句在此應運而生,最后教師又布置給學生一個作業,要求學生用想象繪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圖。
這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學習的內在動機,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實踐、口語表達、說完整話及豐富的想象能力。如:在教學“器”這個字時,由四個口和一個犬字拼湊而成的動畫過程也使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延伸和發展,學生就此而編出了一個順口溜,熟練地記住了這個字:一只狗,四張口,原來是只機器狗。根據“熱”字的字形,學生又想象出“這是一個人正在用手拿滴著油的九子”?!懊馈弊值慕虒W更有樂趣:“八賢王,威力大,皇帝老子都不怕”,看、多么形象!此外,多媒體還以動態畫面、展示過程、符號提示、指導朗讀等優點,贏得廣人師生的喜愛??梢姵浞掷枚嗝襟w軟件對閱讀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還是大有益處的。
4、恰當評價,促學生多讀書。
朗讀評價形式有師評、生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主要導向通過讀對課文內容的感知、理解、感悟、體會,導向個人頭腦中的“放電影”,即談談自己眼前浮現了什么。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币洺U匍_讀書匯報會,如利用早會賞讀、交流所摘錄的好詞妙句;舉行班級賽詩會;評選“故事大王”;舉行“手抄報展評”、“讀書筆記展評”、“閱讀知識競賽”、“習作競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顯示自己才華的機會,體驗閱讀的成功,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所謂“讀材料”,就是要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讀全文內容,把握文章主題。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層次和段落。在瀏覽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應記住文章的要點,重要的結論以及一些關鍵性的人名、地點、定義和數字,不同的人名、地點可用鉛筆在試卷上分別打上不同的記號,以便查找。
閱讀理解試題的文字材料主要用來測試學生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有的采用一個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內容廣泛,題材各異。以題目的難易程度分析,人們常常把它們分為表層理解和深層理解。
所謂表層理解就是對文中的客觀事實的感知和記憶;所謂深層理解是根據文中的客觀事實,在認真思考后進行邏輯推理、總結或概括,得出結論。
通常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讀,首先要重點理解文章的體裁是記敘文還是說明文。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閱讀過試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寫答案。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來講,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類的閱讀理解的解題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個辦法。
有的學生要用“順讀法”,就是先讀短文后讀題目,然后再讀短文尋找正確答案。有的學生采用“倒讀法”,就是先讀題目(四個選項不讀)后讀短文,最后尋找答案。我比較贊成“倒讀法”,因為這種閱讀方法是帶著問題閱讀,目的明確,容易集中,能及時抓住文中與解題關系密切的信息,從而節省了閱讀時間。
“倒讀法"對表層理解的題目(提問時間、地點、原因等)效果最好,對深層理解的題目,要從短文的整體內容出發,進行概括和總結,分析所提供選項,作出準確的判斷。
因此,解答這類題的中心步驟就是閱讀,既要閱讀短文,又要閱讀題目。閱讀時要注意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效率。在做到以上幾點的基礎上,就可以對文章后面所給的問題,分別用“一次判斷”、“逐個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來進行判斷解答了。
二、找原話。
所謂“找原話”,就是要找到語文閱讀理解上要求的關鍵字、詞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學生在閱讀文字材料時有重點地圈下來,然后再來重點理解與分析。當然找原話的目的是為了弄清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和范圍。
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將要回答的問題放到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中來,再去瀏覽所要回答的試題,經過初步的思考,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
對短文進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結構,確定該詞的詞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時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這樣我們可以從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試題它要求用文中原話來回答,我們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
如果它沒有明確要求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我們也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學生自己的話來回答的話,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將文中的原話加以翻譯,再換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有些試題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經過縝密的思考,尋求完美的答案。
三、看要求。
所謂“看要求”,就是要求學生再審視語文閱讀理解所要求回答的問題要求,關鍵的關鍵字、詞或句子也要讓學生用筆圈下來,作為扣題作答的要點,也是學生回答問題的可能的得分點。要做到細讀文章的內容,機智從容答題。第二遍讀文章要求考生帶著問題細讀全文。在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一般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要認準關鍵詞句,把握其基本意義,認清它們在句子中的具體含義,根據上下文琢磨它們的升華意義,學生特別是要學會在閱讀文字材料中發現有效信息,即是對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的提問題的文字和內容。
二要排除生詞的障礙,遇到生詞要通過上下文,大膽地對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個別詞義、語義和句義進行推測、推理和推斷,還可以通過構詞常識大膽猜測。
三是原文中有明顯的準確答案,要善于利用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斷作答。對于一般不影響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詞,可以放過去,不必務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詞時,不要著急,也不要輕易放棄,我們可以采取根據上下文來猜詞或根據構詞法來猜詞等方法來猜出這個詞的大致意思。
解題時不要邊看閱讀理解的問題邊從閱讀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為用這種方法難以提高閱讀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對于深層理解閱讀理解的文章。首先應瀏覽閱讀理解的全文,了解閱讀理解全文的概貌。
看完后,應記住閱讀理解文章的要點,閱讀理解重要的結論以及閱讀理解中的一些關鍵性的人名、地點、定義和數字(不同的人名、地點可用鉛筆在試卷上分別打上不同的記號,以便查找)。
同時我們一定要掌握好閱讀理解的解題速度,有效地控制閱讀理解的考試時間,先易后難是閱讀理解的考試時答題的一般方法。碰到閱讀理解的難題時,千萬不要鉆牛角尖,耽誤太多時間。一時做不出的閱讀理解的題,要果斷舍棄,以免影響解別的較有把握的閱讀理解題。待全部閱讀理解題解完后,如有剩余時間再回來做放棄的閱讀理解題。
四、答問題。
所謂“答問題”,就是要讓學生在根據語文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相應的問題,回答問題力求做到以下諸點:
1、不可不答;不答則無分。學生只有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的提問題,才能得分。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就必須向學生說明這一點,不可不答;不答則無分。
2、不亂答;亂答也不得分。學生不聯系語文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我們稱之為亂答題,亂答本質上是與學生不答題一樣,沒有成績。我們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中強調學生要答滿線格,但并不是讓學生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題線格胡說和亂說,因為學生亂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據,持之有理。所謂“言之有據”就是要學生在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話,找依據,不能憑空瞎說。
我向學生說語文閱讀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參考答案,我們的學生不要害怕,任何問題的回答都不可能與教師的參考答案一模一樣。語文閱讀理解得分的主動權在我們同學們手中,關鍵是在于你有沒有“言之有據”地來作答。
學好語文十大習慣:
一、熟讀、背誦的習慣。
二、閱讀優秀課外讀物的習慣。
三、推敲語言文學的習慣。
四、積累語言材料的習慣。
五、記日記的習慣。
六、規范地書寫的習慣。
七、專注地聽人說話的習慣。
八、說普通話、說話文明得體的習慣。
九、勤思考、愛質疑的習慣。
十、勤查工具書的習慣。
一、抓精心備課,落實語文教學有效性,認真組織語文教師開展集體備課。
實行“個人自備、集體議課、專人整理、上課聽課、反思修改”的備課方案,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提高備課的有效性:
——強調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考慮,以更好地實現課程的總體目標。
——突出教學資源的開發。首先是教材資源。抓住教材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其次是生活資源。緊扣教材與生活的聯系,把學生帶進生活之中;再次是網絡資源。搜集可以利用的網絡資源并精選一部分,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注重教學問題的生成。在備課中考慮問題的生成,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預測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能會產生什么問題。把提問題的權利還給每一位學生。真心做到了“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
——精心設計訓練。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作業練習,在“新”、“趣”“實”上下工夫。
二、課堂上正確處理好四種關系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備課是戰略問題,授課是戰術問題,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要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課堂上應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
——處理好重點、難點與一般知識的關系。課堂上要突出重點,在時間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點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特別是對教學重點和難點一致的知識內容,要下工夫,在課堂上花比較大的精力解決。
——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教學中要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目的。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覺配合、努力實踐,才能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展。
這里我們需要強調活動性教學、開放性教學,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與社會聯系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拓展型延伸性的學科活動,只有在活動中學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養和提高。
——處理好教法與學法的關系。強調衡量教學是否有效關鍵看學生,而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取決于他們能否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獨立學習,能自己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教師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更多的要教學法。
——處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關系。教師在重視學生智力培養的同時,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要重視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輕松舒適;重視師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對學生要傾注慈母般的愛,使他們振奮精神,愉快學習。
教師風趣幽默的教學風格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情景教學不失為影響學生興趣、情感、注意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效率的好方法。
三、有效練習,深化課堂。
語文教學擔負著言語技能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務,但言語技能原型訓練是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
因此,要構建有效的課堂語文教學,語文教師要落實知識點,抓準精練點,促成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動性、形成技能、技巧,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這是《花鐘》教學中的一個言語訓練片段:
師:找一找這些花開花落的時間?
生:午時花十二點左右開。
師:“左右”這個詞可以去掉說午時花十二點開嗎?
生:不可以。
師:為什么?生:去掉后表示一定在十二點開了,而花開花落的時間沒那么準確的。
師:說得真好,加上“左右”顯得更準確。還有與“左右”相近的詞語?
生:大致、估計、大概、大約。
師:在句子中用上這些詞語,會讓我們說的話更加準確,可信。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抓住了“左右”一詞,體會意思,找相近詞語,從而掌握用語的科學性、準確性。夯實基礎,突出重點,有效地訓練了言語應用技能。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5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