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瑣碎的細節自然融入其中,形成一個整體的結論。在寫總結時,可以運用具體的事例和數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和結論。以下是常用的總結寫作技巧和要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永生的眼睛》,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并用簡單的語言完成下表。
本文是按???????順序寫的。2、學生匯報。(梳理文章的脈絡)二、讀文解疑1、回憶上節課未解決的問題。(可能會出現a、為什么說是永生的眼睛?b、母女倆的反映為何天壤之別?c、父親的那番話為什么會給我上了重要的一課)2、帶著問題默讀課文,并做出標記。3、指名匯報。(1)先解決問題c?!こ鍪尽澳隳芙o予他人最珍貴……有意義的死”,請一名同學讀這句話,其他同學思考,聽他父親的話你有什么收獲?(理解出能夠幫助別人的死才是有意義的死)·這時父親的表現是(平靜板書)。而女兒的此時的表現又是什么呢?(哭喊)·出示女兒的話,聯系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讀出讀出女兒的憤恨。(這種不理解是來自于對母親的愛。)·由父女對母親愛的不同,引導學生說出父親不僅愛母親也愛別人,而琳達只愛自己的母親。(體會父母那無私奉獻的大愛,琳達的愛是小愛)·由此解決父親的話給我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課。(2)我與父親之間在母親捐獻角膜的問題上態度有著天壤之別的差異,課文中還有一處那就是我們同學提的第二個問題?!の液蜏氐隙挤謩e是什么表現?(哭喊、驕傲)·由于我是首次聽到,而溫迪則在家庭當中耳濡目染了家庭成員對此類問題的討論,也真正理解了這句話。(可以讓學生觀察文章中的插圖來理解)·體會這里的驕傲一詞,他在為誰而感到驕傲?·在這一刻,我領悟到了父親獻出的遠非一副角膜,還有什么?(體會父親留下的還有那永遠關愛別人的無私奉獻的大愛)(3)那你明白了什么是永生的眼睛了嗎?讀信,學生談自己的體會。(美麗的含義)“溫迪手中的筆不停地揮動著”談永生。三、情感升華捐獻眼角膜的善舉是有限的,但是留給人們愛卻是無止境的,正是這樣的無私的大愛照亮那些黑暗的角落,也是它讓我們看到人世間的美好。下面讓我們欣賞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些感人事例。放錄像。
青華小學?張莉莉《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坍嬃恕拔摇钡母篙厼榱怂四軌蚋玫纳?,盡自己最大所能來幫助別人延續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貴品德,并借此來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雖然自己不是第一個吃蘋果的人,但我也愿意嘗試新的挑戰,這次上課就是這樣。做為四年級的老師,我深知《大綱》中要求,學生在四年級開始要養成并具備會給課文提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課文。下面我就來說說自己上了這節課的體會:1、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是膚淺的,需要老師帶著他們走進文章中間。如學生對問題c的理解,當學生在下面默讀時我就發現很多同學都把這個問題先拿來解決,但是他們只是覺得父親的這句話說得有道理,但至于道理何在卻不知所云。所以在處理問題時,我先把這個問題拿了出來,并通過讓學生把父女倆的不同表現進行對比,“平靜”與“哭喊”體會出父親與我都深深地受著母親,但父親的愛不僅僅局限在愛母親,也體現在尊重母親的想法——想著去關愛別人、幫助別人,這種是愛的延伸也可稱之為大愛,而我的愛則停留在對母親的不舍上只是小愛。這樣的一番追根溯源,學生一下子明白了父親與母親的那種大愛教育了我給我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課。2、借助插圖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在處理“為什么母女倆的反應會天壤之別?”時,當學生說到溫迪為母親而感到驕傲,為外公而感到驕傲時,除了可以抓住文章內容,我又借助了書中的插圖,讓學生從圖中溫迪的神態中去感受,他的眼睛里閃爍著什么?這樣學生在文、圖結合的同時,就更能體會溫迪對外公這種善舉的理解了。3、引導不足,活力不夠。課雖然上完了,但仍有一些遺憾之處。課堂中由于我在教學中的激情不足所以導致學生在整堂課上的表現也沒有掀起一層層的起伏。另外,我在預設中想到的一處因為前面填表的時間比較長,耽誤了后面的時間。所以“在這一刻,我領悟到……”這一部分沒有處理,我的設計中也提到了,讓學生在理解這句話之后,說一說父親還留下了什么?在學生回答的時候其實也就解決了問題a。也正是這個原因,致使后面學生對永生這一含義的理解沒有談透。這就好似一根鎖鏈,如果其中的一個環節出現了斷代,那么整條鎖鏈就缺乏了他的連續性。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由于知識結構、認知水平、思維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而產生各種各樣的錯誤,教師原本在腦海中早已準備好的一份標準答案,卻突然“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插曲,教師會如何處理呢?案例1:曾經一節“減數分裂”的公開課,課堂上教師提問:如何區分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的圖像?學生非常配合,紛紛在座位上說了起來,但大多數人說的答案是“有絲分裂中無同源染色體,減數分裂中有同源染色體”,面對這樣一個帶有普遍性的錯誤答案,授課教師直接公布了自己的正確答案。
種現象在日常教學中也比較常見,很多教師認為與其花時間糾正一個個錯誤認識,不如直接告知學生正確答案,這樣就能節約課堂上的寶貴時間。殊不知,對于教師直接給出的答案,學生往往是一聽就懂,一過就忘,一用就錯,教學效果很不理想,而且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能力大大退化,學習的積極性大大下降。
案例2:在一節“光合作用原理和應用”的公開課中,授課教師借班上課,也許是為了拉近和學生的距離,這位教師每一次提問后,不管學生回答得正確與否,他都會說“很好”、“很有道理”、“不錯”之類的話。
這種情況可能在一些公開課上會出現得比較多,教師言不由衷的鼓勵充斥了整個課堂,名義上是運用賞識教育,進行激勵性評價,可實際上這種對學生的錯誤缺乏具體指導的隨意性表揚,學生都不以為然,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勵作用。
案例3:一節“呼吸作用”的常規課,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屏幕上有氧呼吸的圖解,自己總結出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變化,結果連喊兩個學生都回答錯了。于是這位教師非常氣憤,批評學生看圖不仔細、上課不認真,再喊到第三個學生時,雖然這位學生總算回答對了,但聽得出她的聲音在微微顫抖。
有些教師對學生的錯誤似乎難以容忍,動輒呵斥學生。甚至侮辱學生,導致學生非常害怕在教師面前出錯。其實,學生在出現錯誤時,迫切想得到的是寬容、理解和幫助,正是通過不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逐漸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師粗暴的批評只會阻礙學生的進步。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室就是讓學生出錯的地方?!闭鎸嵉恼n堂不存在完全正確的答案。課堂上,在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互動對話時,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這些錯誤僅僅反映了學生在生物學習中某個階段的水平,并不代表其最終的學習結果。而也恰恰就是在學生出錯、糾錯的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體系呈螺旋式上升。同時,也正因為有了學生的“錯誤”,課堂才是最活的,教學才是最美的。
所以,課堂上學生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種學習常態。正因為如此,作為教師完全沒必要談“錯”色變,教師對待學生錯誤的態度應該是寬容而不縱容,既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學生脆弱的情感,又要幫助他們找到錯誤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求真的態度引導學生更正自己的錯誤,讓學生在“錯誤”中迅速成長。
在新課程的課程資源觀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困惑、錯誤等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教學中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就“錯誤”而言,一方面,這些錯誤直接反映出了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況,教師可以據此來發現學生的不足,從而對教學預設做出及時地調整,將課堂打造成動態流動的課堂;另一方面,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是通向成功的階梯,是學生不可或缺的學習體驗,學生所犯錯誤及其對錯誤的認識,是學生知識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生在學習中出錯是難免的,特別當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完整時,出錯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教師不妨利用這一點,在上課開始階段巧設“誤區”,讓學生從“錯誤”中啟航,一路探索,在與錯誤的不斷碰撞中獲取新知、增長才干。例如:教師在進行“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節課的教學時,一開始與其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不如花兩分鐘時間,讓學生開展問題探討:如果你不幸流落到一個荒島上,身邊只有一只母雞和一些玉米,你會“先吃雞,再吃玉米”,還是“先吃玉米,同時用一部分玉米喂雞,吃雞產下的蛋,最后吃雞”呢?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第二種生存策略,這時候教師不要急于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鼓勵學生在聽課過程中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等到學生課堂上掌握了能量流動的特點后,自然會豁然開朗,于是學生興奮地糾正自己的錯誤,體驗成功的快樂。
可見,巧妙地利用學生的“錯誤”,能讓學生產生認知的需求,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知識逐步完善的過程中,學生不斷修正自己的認識,最終自己改正錯誤。這種教學方式比教師直接將知識硬塞給學生,更能讓學生愉快地接受,效果自然也好得多。
3.2將錯就錯,內化知識。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突然冒出一個錯誤答案時,教師有時也可以打破常規,將錯就錯,引導學生根據錯誤答案巧妙改編題目,使錯誤答案變為正確答案,從中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為了讓學生對“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加深理解,教師給出了一道題讓學生思考:一條多肽鏈中有500個氨基酸,則控制其合成的dna分子中至少有多少個堿基?一位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1500個”。立即就引來一片反對聲,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分析題目并說出正確,答案,剛才答錯的學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這時,教師說:“你能把這道題改編一下,讓你的答案成為正確答案嗎?”聽說讓他改編題目,學生一下子就來勁了,積極地思考起來,最后還想出了兩種改法:一種是把題目中的“dna”改成“mrna”,還有一種是把“dna”改成“dna的模板鏈”?;卮鹜戤?,全班同學投來贊許的目光。
因此,教師可以抓住學生學習過程中一些可以利用的“錯誤”,將錯就錯,鼓勵學生通過自行修改題目從而保留“錯誤”答案。用這種方式處理學生的“錯誤”,一方面可以保護出錯學生的自尊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這種獨特的變式訓練可以有效地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錯誤”中內化知識。
3.3誘錯糾錯,攻堅克難。
教師非但不能懼怕學生犯錯,有時還要有意識地“引誘”學生出錯。課前教師不妨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對學生有可能會出現的錯誤提前預見,并精心設置問題情境,誘使學生犯錯,充分暴露其知識漏洞和思維偏差。然后教師對癥下藥,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單倍體體細胞中的染色體組數目”歷來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教學中教師故意這樣問學生:“二倍體的體細胞中有兩個染色體組,多倍體的體細胞中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染色體組,那么單倍體的體細胞中有多少個染色體組呢?”不出所料,多數學生都認為只有一個染色體組,暴露出學生對單倍體的來源理解得不夠透徹。然后,教就引導學生從單倍體的概念中分析出單倍體的來源,并組織學生討論二倍體、四倍體、八倍體的配子形成的單倍體各有多少個染色體組?通過這些過程,最后水到渠成,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單倍體體細胞中的染色體組數目是不確定的。
所以,當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識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時,就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這時教師可以抓住學生認知中的易錯點,創設問題情景,誘使學生出錯。待學生出現錯誤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討論自己改正錯誤,讓學生在出錯、糾錯的過程中,積極體驗,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3.4以錯為媒,激發探究。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要求學生不僅要善于思考,還要勤于動手,而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錯誤”。這時候教師要意識到這是一個“錯誤”,更是一次機會,如果能夠將“錯誤”資源化,使之成為探究活動的“生長點”。課堂就會因為錯誤、發現、探究、進步的良性循環而充滿活力。記得有一次,學生做“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教材中要求將濾紙條減去兩角,結果筆者發現有一桌粗心的學生忘了剪角就直接做起了實驗,直到看了鄰桌同學的操作,方才意識到自己發生了錯誤,趕緊把濾紙條從層析液中拿了出來。教師指出:“想知道為什么濾紙條要減去兩角嗎?”“想知道答案就自己探究吧!”學生的探究熱情一下子被點燃,通過相互交流討論,教師取6張濾紙條平均分成兩組,一組剪角,一組不剪,其余操作均相同,最后通過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現象差異自己分析出了濾紙條減角的原因。
由此可見,當學生在實驗中出現“錯誤”時,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以錯為媒,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問題的探究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的“錯誤”非但不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攔路虎”,反而是一筆亟待開發的寶貴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握機會,創造『生地利用好學生的“錯誤”資源,讓“錯誤”成為學生知識、能力的滋生點,成為生物課堂教學的亮點!
本課教材分析:眼睛是人體的一個器官,我們擁有她,是多么幸福,多么方便,她是無法比擬的財富。當某個人失去生命時,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帶給失明者以光明,那將是多么有意義的事情呀!這個人的眼睛也將得到永生,這又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本文具有語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鮮明,文章刻畫了讓人難忘的形象: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親;有省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動的“我”以及可愛、才華橫溢的女兒。他們熱愛生活、關愛別人的心,讓人尊敬、讓人感動、讓人懷念,讓人學習。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北師大實驗小學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有著較好的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但也有一部分孩子比較自私,不懂得關愛別人。我們學校一直堅持搞“感恩”教育。這正好是一篇滲透德育的好文章,可借助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來喚醒孩子們的愛心。促使孩子們都來為別人、為社會獻愛心!本校的學生有很好的一個學習習慣,就是查閱資料,特別是上網查閱資料的積極性很高。他們會通過多種途徑查到相關的信息,豐富課內外知識。本課中,學生對于捐助眼角膜的事情可能了解得不多,可以鼓勵大家借助網上資料獲取相關信息,使之更多地了解有關內容,以及捐助的意義,從而對于“愛的奉獻”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生詞6個:栩栩如生、屢次、況且、簽字、移植、昔日。學習多音字:給。
2、通過多種辦法,解決不理解的詞、句。
3、讀課文,感知語言。初步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一、課前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名言嗎?誰給大家說一句?老師也喜歡名言,送給大家三句。(出示:毛主席說:“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得輕于鴻毛?!标翱思艺f:“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蔽奶煜檎f:“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誰能大聲地給大家讀讀?(生讀)相信你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這三句名言會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情境入課:
前些天,程老師在“大寶真情互動”的電視節目中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感人的故事。就在去年,34歲的電視臺記者阿紅因患癌癥去世了,這是阿紅清醒時留下的最后一段寶貴的聲音。出示:“我要把自己這雙眼睛,獻給那些失去光明的人,讓他們能夠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她在清醒時留下的最后一封信里寫道:“朋友,雖然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面,但是我的生命在你的眼睛里延續著,祝福你,祝你好好保護自己的眼睛?!彼难劢悄こ晒Φ囊浦步o了一位大學生和一位70多歲的老人??上攵?,這兩位昔日的盲人,重見光明的那一刻,將會多么興奮。生活將會多么美好。這樣感人的故事也發生在琳達一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齊讀課題。
三、讀課文,學生字、感知語言:
1、自讀。要求做到不漏讀、不錯讀,不斷句。想辦法處理不認識的字。
2、指名讀。教師指導朗讀難以讀通的的句子,引導學生正音(給予、摯愛、捐贈、盲童、熱淚盈眶、屢次、遵從、振聾發聵、仍然),注意多音字“給”的讀音。
3、再讀,邊讀邊畫出生詞。同桌互相當老師指導對方記憶難以記住的字或是筆畫。
4、指名到黑板上寫生字。
5、共同給生字組詞,并寫到黑板上,看能組幾個詞。(以此擴大詞匯量)。
聽寫詞語、同桌校對:栩栩如生屢次況且簽字移植昔日。
6、選擇其中的幾個,回想課文內容,說一句或幾句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話。
7、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語。結合上下文理解。同時邊思考邊畫出令自己深受感動的情境,并在旁邊做簡單的批注。
四、布置作業:
1、查閱有關眼角膜的資料。
2、帶著自己的理解讀課文。
3、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2、對死后器官捐獻的行為產生敬佩之情。
3、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教具準備:課件小書簽。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課文:
我們昨天已經讀過了課文,誰來說說哪個情景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我們穿過時間的隧道,回到1965年那個炎熱的夏日。當時琳達只有14歲,母親就不幸去世了,當警官來訪,為了醫院要取用母親的主動脈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親的意見時,琳達和爸爸的表現截然不同??焖俚恼乙徽蚁嚓P的句子,用”――”畫出琳達的表現,“浪線”畫出父親的表現。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邊。
2、匯報:指讀琳達的表現。
3、琳達無法抑制自己的痛苦,沖著父親哭喊著,(生接讀)琳達發瘋似的哭喊著,(生接讀)可是父親卻這樣說,(生接讀)。
4、談感受。指導讀。
6、那振聾發聵的話是什么呢?我們也記住這句話,慢慢的理解、慢慢的體會吧(齊讀)。
三、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父親那振聾發聵的話語給琳達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課。也就是從這一刻起父親便開啟了琳達那扇愛的大門――導讀5-7自然段。(生讀父親的話)。
2、父親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流露出了怎樣的心情?指讀。
3、父親曾說過: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復,那么死也是有意義的。父親認為捐獻自己的眼睛有什么意義?能從他的的話中感受到嗎?談讀結合。
4、在談論生與死這個話題的時候,他想到的是盲童、是盲童的父母、是自己的女兒!我們再來通過朗讀感受一下父親那偉大的心愿吧!女、男分讀兩次話。
四、學習并感受“驕傲”:
1、父親想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讓琳達感到驕傲,事實上不僅是琳達,就連14歲的溫迪都為此而感到驕傲。所以在后面的文章當中有一個詞就反復出現了多次,這個詞就是“驕傲”。
2、默讀下文,畫出帶有“驕傲”一詞的句子。帶著自己的理解讀一讀。
3、指讀四處句子――出示句子――集體讀。
這種行為是多么令人驕傲呀!溫迪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著濃濃愛意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使她為母親、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所以她驕傲的對媽媽說。師生對讀對話。
5、父親獻出的遠非一副角膜。這話是什么意思?追問:還有什么?
6、聽說有的同學在讀這部分時滿含著淚花,誰來給大家讀讀文章中的句子?
年幼時失去了母親,中年時失去了父親,兩周后又失去了可愛的小女兒。女兒,這是媽媽唯一的希望呀!琳達再也看不見女兒那碧藍的大眼睛了,再也看不見她那栩栩如生的畫了。這豈是一般的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呀!而琳達卻承受住了,她是怎么做的?我們一起讀一讀!
9、透過那雙閃爍著驕傲光芒的眼睛,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外公曾經說過(帶學生說):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復,那么死也是有意義的。這不僅是溫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連14歲的小溫迪也做到了。他們的眼睛仍在世上煥發著生命的光彩。
所以說他們的眼睛就是――齊讀課題。
10.你認為這永生的僅僅是他們的眼睛嗎?
11.這是愛的永生,是奉獻精神的永生。他們這樣做有助于別人,有助于人類,有助于世界。這是多么令人驕傲呀!孩子們,再來讀讀課題,相信你們的感受會更深刻。――齊讀(飽含著濃濃的愛意?。┰僮x課題。
12.你們知道嗎?世界上有多少人需要得到這樣的眼睛呀!僅我國就有400多萬因角膜病而致盲的人!而目前我國的角膜庫存卻很少,每年只有3千多人能進行角膜移植手術。他們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著。因為他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像琳達一家人一樣愿意死后捐獻自己的器官。你們聽說過這樣的事嗎?你們看,他們就是這樣的人。
五、課外延伸,展示資料:
(出示圖片)這是吳翼飛生前為角膜捐獻中心所設計的宣傳圖案:它是由無數片美麗的花瓣編織成的一顆美麗的心。它似乎在呼吁著我們“獻出一點愛吧,世界將會更美好!”此時此刻,相信你們一定會有很多的話想說,把你最想說的一兩句話寫下來,好嗎?――(把想要說的話讀給大家聽)。
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驕傲,這么小就懂得感動與關愛。這不禁使我想到多年以后,你們當中一定會有人主動捐獻出自己的器官。因為你們已經同琳達一家人一樣深深的懂得了生命的意義。我們再來用心的朗讀一次父親那令人振聾發聵的話吧!
六、總結升華:
孩子們,老師把喜歡的3句名言,還有從書中摘錄的爸爸的話制成了小書簽,送給你們。好好收藏起來,好嗎?相信你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生命的感悟一定會更深、更透徹。世界上還有各種各樣的人需要我們的幫助。讓我們伸出友愛之手吧!讓我們人與人之間因真情而溫暖吧!讓他人因有我們的存在而驕傲吧!
教學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坍嬃恕拔摇钡母篙厼榱怂四軌蚋玫纳?,盡自己最大所能來幫助別人延續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貴品德,并借此來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曾有專家大發感慨:現在我們的一部分語文課都是游離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寫得很美,寫得很有深度,但是我們老師在講課中卻不能夠引領著學生真正的走進文本中去。我想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講不出感覺來,那就是失??!于是我用心的感受著,用心的朗讀著,我的淚水一次又一次的奪眶而出,我想到了我的家人,我那溫暖的家,如果缺了任何一個人,我們將如何的面對現實?我那慈愛的爸爸,溫柔的媽媽,我那疼我愛我的丈夫、活潑可愛的小女兒……我不敢想像。而琳達一家人卻對此事是那么的平靜。他們沒有哭得死去活來,沒有發瘋,而是在失去親人那極度悲痛中還能夠捐贈出器官給別人,并以此為驕傲。這怎能不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思呢?我走進了課文里,我感動了,我要通過教學,帶著我的學生也同我一樣走進文章當中去,我要讓他們理解、懂得愛的奉獻的真正含義。
雖說是教育,但這是語文課,我們在具體執行教學的過程中,不能離開語言環境進行空洞、抽象的說教,我讓學生讀中感悟,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探究課文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去。以“情”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有一定內涵句子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教育并喚醒學生要有愛心,培養一種意識,樹立起對生命的熱愛,對他人的關愛。
果真,在老師那濃濃的愛意引導下,在課文中那感人的字里行間中,學生明白了很多,那凝重的課堂氛圍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部電影的拍攝――入情入境。特別是第12、13自然段的內容,學生讀出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一堂課下來,雖說是情感味很濃,但是我有一種感覺就是講的過多,牽的過多,生成的內容并不多,原因是我的預案設計的過于細致,走教案成分過重。這節課上得還是不夠大氣。我想今后的教學設計應該是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設計的思路,有張有弛、有收有放!
思路綜述:
1.?教材分析。
這篇散文感情充沛,語言精警。從單元設計來看,學習本文,在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的基礎上,應讓學生了解聞一多先生的事跡,深入領會他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和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學習文章的結構技巧和選材技巧。
2.?教法分析。
本文結構嚴謹,選材精當,裁剪得體,語言生動凝練,感情充沛,可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互動,采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認識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華。
教學目標?:
基礎上,整體感悟文意;學習本文結構嚴謹、選材精當的技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從中受到啟迪,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本文選材技巧和結構技巧。
教學難點?:?難理解的文言詞語。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預習課文,搜集與聞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2001年4月29日,在清華大學建校70周年大會上講:“聞一多先生橫眉冷對反動派,寧死不屈,表現了‘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的高風亮節,這是清華大學的驕傲,也是我們知識分子的光榮?!睘槭裁锤叨荣潛P聞一多先生?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去探尋贊揚的原因。(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1。出示學習目標?(投影片或多媒體顯示)。
2.檢查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3.課堂交流搜集到的資料,了解相關知識。
4.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投影片或多媒體顯示)。
(2)把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看,聞一多先生是怎樣的人?
(3)據此脈絡,文章可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各寫了聞先生“說和做”的什么特點?
學生聽讀后,感情朗讀,四人小組討論。
教師引導明確:(投影片或多媒體顯示)。
(1)從學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來寫的。
(2)“言論和行動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標”。
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學生默讀,討論下列問題:(投影片或多媒體顯示)。
(1)??????哪兩句話是對聞先生作為學者“說和做”的高度概括?
(5)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聞先生學者形象?
學生默讀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教師引導、明確:
(1)??????第一、二自然段。
(2)??????三個事例: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寫作《唐詩雜論》事例是從“做”了再“說”這個角度選材的;其他兩個事例是從做了也不一定說角度選材的。詳寫第一件事,略寫后兩件事。
(3)??????聞先生研究學術的目的是“要給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先讓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再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語句(略)。
(4)“群蟻排衙”,文中指聞先生寫字工工整整,十分認真,他的手稿都是蠅頭小楷,好象群蟻排衙。表現了聞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
(5)先生是一位為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治學嚴謹、不畏艱辛、廢寢忘食、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的卓越學者,言行一致的愛國者。(意思對即可)。
教師小結:作為學者的聞一多先生,治學嚴謹,不畏艱辛,這種治學態度值得我們共同學習。
第二課時。
1.研讀第二部分: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部分,要讀出氣勢來,思考下列問題。(投影片或多媒體顯示)。
(2)聞一多先生說了,是怎么說的?說的內容和目的是什么?
(3)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了,文中寫了他做了幾件事?反映了聞先生什么精神。
學生朗讀后,四人小組開始討論、交流。
教師引導、明確:(略)。
2探究學習:
(1)????把學者聞一多和革命家聞一多綜合起來,概述聞先生的形象。
(2)????文章一、二兩部分是怎樣銜接起來的?這樣銜接有什么好處?
(3)把你認為生動優美的語句或詞語劃出來,并說說原因。
學生自讀課文,四人小組研討、探究。
教師巡回指導,集體交流:
(1)?(略)。
(2)?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進行總結,并照應開頭;第八、九自然段開啟下文。
好處:承上啟下,前后呼應,連綴緊密,脈絡清楚,過度自然,把聞先生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方面的情況用極其簡明的語言并列地提出來,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3)??????生答:“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弊衷~凝練,句式整齊,音調鏗鏘,感情濃烈,給人以強烈的感染。特別是一個“瀝”字,深刻地表現了聞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澆灌學術研究花朵的精神,精當、凝練。
???。
3拓展延伸:
(1)??????這篇文章的原標題為“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經作者同意,改成現在這個標題,哪個標題更好些?談談你的看法。
(2)??????學習完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獲?受到哪些啟迪?請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談一談。
學生思考,同桌討論、交流。
教師明確:(1)(2)題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圓起說,就予以肯定。
[教師小結]:通過學習本課,我們大家領略了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淺,讓我們沿著聞一多先生的足跡,讓理想在奮斗中閃光!
[布置作業?]:
(1)????摘抄生動、優美的詞句;
(2)聞一多先生的事跡很多,試為本文補充一兩個事例。
20__年是我校深化教育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的一年,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我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鞏固己有的成績的同時,本著促進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健康地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目的,我們在總結過去的成功經驗的同時,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從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入手,完善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體網絡,還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繼續推進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健康、系統、全面、有效地展開?;仡欉^去的一學期我們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在規范性、有序性、系統性、生動性方面取得顯著的進步。
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也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是我校課程改革的重要一環。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利于我校心理選修課程朝著規范、有序的方向發展,也有利于以點帶面,促進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體開展?;谝陨系恼J識,本學期我們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規范課堂進程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首先,本學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和上學期相比有兩個不利條件:一是心理教育課時總量減少,二是要求選修心理素質課的學生增加了許多。為了給學生充分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機會,我們調動了所有可用的資源。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兼職教師的人數。本學期,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有工作的教師增加到四位。除謝老師這位專職的心理教師外,還有陳紅老師、林莎老師、曾帆老師三位兼職的心理教師,心理健康教師的增加間接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課時。同時,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時間。謝老師利用周一和周五中午一點到兩點鐘段時間給學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直接增加了課時。通過這兩種方法,解決了因心理健康教育課時的減少而帶來的選修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生無法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問題,使大多數學生都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本學期,我校高一共有6個班,高二共有6個班開設了每周一課時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約有400人的學生在本學期接受了系統的全面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從規范課堂教學著手,保證上課的質量。一是加強集備。我們組成了以謝老師為組長的集備組。把周一上午作為集備時間,大家共同討論。這樣不僅加強老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規范了課堂進程、上課的內容和上課的進度,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系統化,有序化,避免了心理健康課的無序化和隨意化。二是和學生制定課堂契約,同時把平時的考勤、課堂表現、課外作業的完成情況和學生的成績掛勾,規范學生的課堂行為,避免學生把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當作混學分課。
再次,繼續轉變觀念,從“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教室為中心”的舊框框中解脫出來,真正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用為中心,以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而是課堂的組織者和設計者,課堂進程的引導者。本學期,我們努力設計好每一堂心理課,盡量做到以活動為主,以學生的體驗為主,在心理教育課堂中運用心理測驗、錄像、音樂、心理劇、討論等多種手段。這樣做的效果就是使每位學生在課堂進程中都有發言的機會,都有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真正做到全體學生參與,學生在熱烈有趣的活動中情感得到體驗,行為得到訓練,同時他們在活動中相互合作,相互溝通,增進了學生間的人際信任和合作觀念,使課堂環境更加融洽,課堂效果更加明顯。
以上的改進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真正成了學生放松身心,完善自我的催化劑,這種改進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繼續走在全市的前列,擴大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省、市的影響,謝老師的公開課:《溝通無極限》參加市里的交流并獲得專家、老師們的好評。
二、扎實工作,拓寬渠道,加強學生的個別心理輔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心理輔導在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正確認識自我及社會,充分發揮潛能,有效適應環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學期,研究室在個別心理輔導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
1、堅持實行了輔導員工作制度,心理輔導員值班時間:周一至周五12:00—18:00為面對面咨詢時間,20:00—22:30為時間。
2、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張貼海報,課堂上促進,課外廣播,班主任工作等讓學生特別是高一新生能盡快了解心理咨詢的時間、地點、方式。
3、增加了心理咨詢的方式,不僅有個別面詢、電話咨詢,還增加了網上咨詢。通過宣傳和拓寬心理咨詢渠道,本學期來咨詢的學生與以往相比有上升的趨勢:共接聽電話25個,接待來咨詢的學生109人次,網上咨詢13例,在來咨詢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高三學生,來咨詢的問題主要是學習問題、情感問題、人際交往問題。這也說明了我校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對心理問題的回避轉變為能積極主動尋求心理上的幫助。
4、其次,做好個別輔導的同時,針對高三學生學習壓力大,心理負擔重的實際,我室在11月期中考前給高三10個班的學生分別舉辦了以“如何復習迎考”為內容的團體心理輔導,給高三學生把好學習考試心理關,使學生能以積極,健康、向上的心態面對高三,面對考試。
三、完善心理教育研究室,鞏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的立體網絡。
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場所,心理教育研究室的環境建設好壞直接關系到心理輔導和咨詢的效果。本學期,心理放松室里增加了沙袋,充氣人等新設備,心理教室、心理放松室、心理咨詢室、心理測驗室的硬件設施也不斷地發展完善,環境更加優美,使心理教育研究室成為八中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僅是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的問題,而成了全體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全體教師、學生齊心協力,把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向前進。在加強對學校老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的宣傳的同時,在11月、12月間學校開展了“學會和異性同學交往”、“學會學習”、“學會自信”等豐富多彩的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內容如的主題班會活動,還舉辦了心理健康教育黑板報比賽。這些活動大大加深了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全校的影響力。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關心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2,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驕傲,對死后捐獻器官的行為產生敬佩之情,從而改變傳統的看法.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關心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2,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手法.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質疑揭題。
播放錄音。
"我曾經是一位遠離光明的人,當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時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邊的親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運的,因為我接受了溫迪捐獻的角膜,是她給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尋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溫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師:大家都聽見了嗎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術重見天日的朋友的呼聲.她要呼喚感謝的是誰啊(溫迪)對,就是那位酷愛繪畫的金發少女——溫迪!為什么感謝的是溫迪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繼續進入課文(揭題齊讀:永生的眼睛)。
二,探究學習,釋疑解惑。
師:我們知道在那個炎熱的夏天,琳達失去了母親的悲哀與苦痛,同時當她聽到了母親的角膜將給予別人的時候,她簡直無法接受.可是同樣是14歲,溫迪首次聽到器官捐贈,她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呢帶著這個問題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并把它找出來.
分析溫迪。
首次聽到器官捐贈——"驕傲"。
1,感受溫迪的反應。
師:琳達當時多么的痛苦,這都是源于對母親深深的愛啊!多少年彈指而過,琳達的女兒也已經14歲了,當她首次聽到器官捐贈的時候,她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呢你們通過自己的朗讀一定找到了答案了吧,誰來說說.
孩子熱淚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邊,緊緊地擁抱他.
2,體會母女區別。
師:面對母女倆不同的反應,你有什么疑問嗎(都是14歲,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是啊,卻有如此大的差別,這是為什么呢預設生:琳達非常的愛自己的母親,不希望母親不完整;而溫迪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
分析父親。
1,理解父親的話語。
師:那么父親對待器官捐贈又是怎樣說的呢請你找一找父親說的話語,讀一讀.
a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師:那么當琳達向父親哭喊的時候,父親是這樣說的(出示句子a請你們找找這一段的重點內容,也請你們根據重點詞語理解這段話.(發表意見)。
對于盲人來說是最珍貴的.
對于盲人的家庭來說也是最珍貴的。
對于捐贈者家庭來說也是最珍貴的。
師: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學生盡情發揮)說的太美妙了,你能帶著美好的愿望把這句話讀一讀嗎(出示句子b)。
b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
師:在你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這份美妙的感覺,感受到了這分美好的愿望,還有誰愿意來讀一讀.這份禮物對于盲人來說實在是太珍貴了,但對于捐贈者家庭來說也非常的珍貴,為此你能找出相應的句子嗎(出示句子c)。
c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誰會驕傲(琳達和溫迪)你能驕傲地讀一讀嗎。
2,感受老人的高尚品質。
師:從這些句子中,你能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嗎(無私奉獻,為他人著想,樂于助人……)那么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老人的這番話語.(出示句子a)多可敬的老人呀!
第二次分析溫迪。
1,感受溫迪的高尚品質。
師:父親這看似平淡的話語,卻給我們帶來了心靈的觸動,給琳達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也使溫迪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響.當琳達把角膜捐贈的心愿告訴溫迪時,溫迪怎么做的(出示句子d孩子熱淚盈眶……)。
是啊,溫迪流的是感動的淚水,驕傲的淚水,請你帶著這份感動和驕傲再去讀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看看溫迪是個怎樣的孩子(理解外公,能為別人著想,無私奉獻)。
師:是啊,多么有愛心,多么無私奉獻的溫迪啊,誰愿意分角色讀一讀對話。
師:溫迪的話語令我們感動,她給琳達帶來了心靈的震撼.齊讀.(出示句子e)e在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我緊緊地摟住溫迪,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
三,拓展延伸,感恩教育。
1,升華情感。
父親所遺留的不僅僅是一副角膜,他還留下了什么。
師:父親的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副角膜,更重要的是他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精神,已經根植于溫迪心中,使我們看到了愛的延續.(板書)。
音樂響起:。
在父親去世一兩周后,琳達失去了她那心愛的,才華橫溢的小溫迪,這對她來說是多么大的打擊啊!可是現在的琳達已經平靜了許多,她抑制住內心劇烈的悲痛,主動捐贈了女兒溫迪的角膜.這才有了課堂開始的那段錄音.讓我們來讀一讀一封來自遠方的信.(自己讀)誰愿意大聲地讀給天堂里的溫迪聽聽.
2,動手寫信。
同學們,讓我們給天堂的親愛的溫迪寫一封信吧,說說你現在的感動,寫下你想對她說的話,告訴她兩位盲童的好消息吧!
匯報寫作成果,指名朗讀。
2,釋疑解題。
師:此時此刻,你對"永生"的含義有什么更深的理解了嗎永生的僅僅是他們的角膜嗎(是他們一心為別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他們那顆善良的心)那么,就讓我們再來讀讀課題,你們的感受一定更深刻.
感恩教育。
師:這樣的人也同樣生活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來看看——幻燈片播放。
總結:同學們,我相信: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更加光明和美好!讓我們音樂聲中結束這堂課吧!
本單元是以名人為主題的教學單元,這些名人,有鄧稼先、聞一多、貝多芬、孫權等等,這些文章人文內涵豐富,都各有側重地寫出了名人的品格、氣質和生活道路,頌揚了他們對人類的貢獻。
教材分析。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以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前文,前半部分介紹了聞先生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刻畫了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數十年如一日的敬業精神,著力表現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精神,體現了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選取參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傳單、群眾大會的演說三件事作為例證,表現了聞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兩部分互為補充,使得聞一多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躍然紙上。而聞一多這個卓越的學者、大智大勇的革命烈士的一生,只用了六件事就表現出來,足見其選材的精當,結構的嚴謹。
學生分析。
青少年學生非?;钴S,他們肯動腦、有思想,對新科技在行,對新信息敏感,但初一的學生,即便他們內心激情澎湃,表面上卻非常矜持,不熟悉的不說,拿不準的不談;同時,他們雖然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廣闊的視野,但怕講錯了被同學取笑而不愿抬頭說話;雖然其中不乏優秀學生、優秀干部,但畢竟傳統的課堂事嚴肅的,不茍言笑的,所以他們不愛發言、爭論,而這將勢必影響課堂學習氛圍。要想讓課堂活躍起來,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只有讓他們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他們的大腦才能興奮起來,思維才能動起來,想他們所想,說他們所思,課堂也才能活起來。
教學目標。
根據時代的需要,大綱的要求,教材的情況,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傾向,我確立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記敘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二、過程與方法:
啟發式,討論研討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聞一多嚴謹、謙遜的治學態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則。
教法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是這一節課的指導思想。我采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教學新理念,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點撥,啟發學生思維,讓他們主動積極地鉆研課文,故我打算采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故我將采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生:
1、采用《最后一次講演》錄音片斷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所需的特定氛圍。從理性到感性讓學生身同感受中碰撞出思想火發和想象空間。
2、?緊扣主題,走入文本,觸摸人物靈魂,感知人物精神內涵。通過設疑、討論、朗讀、理解,讓學生加深理解、體會、感悟。
3、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走向生活,從知識走向實踐運用,滲透了對學生的人文思想的教育,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的。
4、課堂練筆上,一方面間接總結整理主題思想,起升華主題作用,另一方面讓學生寫即是自主,后互相交流,交流的過程中又啟發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種探究。
教學過程。
(課前師生交流一分半鐘,略)。
師:為了上這節課,你們課前準備了什么?
生:預習。
師:怎么個預習法?現在要請另一位同學發言了。
生:就是寫出不同的讀后感。反復地讀,讀熟了,就可以寫出自己的感想。
師:預習,就是要反復地讀。讀熟了。有沒有把感想寫出來?
生:有。
師:都寫了吧。
生:寫了。
來自 FanwEn.ChazidIAN.COm
師:還有呢?
生:可以提出問題,談自己對自己對某段的理解。
師:還有嗎?
生:比如你贊同這句,為什么?或者反對哪句,為什么?
師:哦,就是這些都可以針對整個文章發表自己的感想。
生:還有就是可以給人物作評價。
生:理解了。
師:誰來說一下。
生:我來說?!罢衩@發饋”就是用語言文字來喚醒糊涂的人。
生:沒有。
師:沒有。哇,聲音這么響亮。你說,什么問題沒有解決?
生:不一樣。
師:這里面至少感情色彩是不一樣的。句式的表達上一樣嗎?“這是一種驕傲”,“這是一種怎樣的驕傲”,句式表達上也不一樣。你說。
生:讓我們思想也跟著課文去,因為他加了“怎樣”嘛,就是讓我們去想,她是怎樣的驕傲。
生:文章題目能不能改成“愛心捐贈”?
師:哦,而不是“永生的眼睛”,是“愛心捐贈”??梢赃@樣改嗎?
生:可以。
師:你說一下,“愛心捐贈”跟“永生的眼睛”一樣嗎?這里的“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永遠存在。
師:人的眼睛可能永遠存在嗎?
生:不可能!
師:人的眼睛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嗎?
生:不可以。
生:它不僅僅指眼睛,還指教育、啟智。
師:好,我相信你們的判斷是對的。還有問題嗎?
師:剛才我們讀課文的時候,作者談到第一次知道這個捐贈角膜是幾歲?
生:14歲。
師:她女兒知道捐贈角膜也是14歲。然后說她們之間的反應是什么?
生:天壤之別。
師:為什么是“天壤之別”?剛才上課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生:解決了。
生:因為琳達情緒很激動,就在這時候,又要解肢她的媽媽,而溫蒂的外公并沒有死去,因為情況不一樣。
師:哦,情況不一樣,剛才她有個詞讀得有些差錯,是什么?
生:肢解。
生:沒有。
生:不知道。
師:那溫蒂知道嗎?
生:知道。
師:從哪里看出溫蒂知道。
生:“我把父親的心愿告訴了溫蒂”。
生:生與死。
師:有多長時間一直討論這個問題?
生:六年。
生:應該吧。
生:沒有。
師:有沒有哪位同學家里有?
生:是我跟我父母談的。我問他們人生最重要的什么,我們現在要珍惜什么,死后要去做什么。
師:已經開始對人生的問題有了疑問。我們怕不怕死呢?
生:怕。
師:幾乎所有的人都怕死。那人會不會死???
生:會。
師:人都會死。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大事,就是,人再長壽都不可能活到二百歲,有沒聽說活到二百歲的。
生:沒有。
師:更不可能看到有誰活到二百歲。人要真的活到二百歲可怕嗎?
生:可怕。
師:為什么可怕?
生1:要是老了話,不能走,天天躺在床上多無聊啊。
生2:人如果一直不死的話,世界會擠爆掉。
師:還有一個問題,人如果不死,我們現在來學習有意義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沒意義?
生:以后再學也行。
師:哦,什么時候來學都行,是吧。
生:對。
生:可以。
生:讀給她聽。
師:對,讀給她聽。
生:在媽媽煮飯時,可以跟她談這件事情。
師:我希望你們把這個故事說給她聽。
生:先把主要內容整理一下,然后縮成一句話,然后再講。這樣容易一些。
生:不一樣。
生:好。
師:試試看。
(生自由默讀課文并思考,并和同學進行交流。)。
生:好。
(生以四人小組進行討論,老師巡視并參與交流。)。
師:好。我有幾個要求,一個要請大家到這里來講,第二個無論上來的同學講得怎么樣,我們都要很親切地、很和善地、鼓勵地看著他,好嗎?現在,哪個小組先來?好,鼓勵一下(鼓掌),最勇敢的小組先來。
生:《永生的眼睛》我是這樣理解的,作者他的父親和母親都被疾病奪去了生命,可是他們死后卻捐給別人一雙永生的眼睛,讓盲童重見光明,這也告訴我們,我們要用愛心去溫暖別人。
師:他講到哪一點了?他講到捐贈眼睛這件事,其他情節有沒交代?
生:沒有。
師:還不夠充分,但是很勇敢。來,你這一組。你把故事說給大家聽聽,好!掌聲鼓勵。
(生鼓掌……)。
生:琳達的母親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奪去了生命,父親遵從她的遺愿把眼角膜獻給了醫院,這時候14歲的琳達不理解父親的所作所為。過了十幾年以后,琳達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女兒,這時候,她的父親患了嚴重的肺氣腫,也想像自己的妻子一樣捐獻身體上完好的器官,還有眼角膜,這時候琳達把父親的心愿告訴了自己的女兒溫蒂,然后溫蒂為她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
師:好。(鼓掌)。第二位同學比第一位同學(生:好得多),好在哪里?
生:就是把剛才同學說的那些不充分的說具體了。
師:剛才我們都討論過了嗎,也有比較大的決心了嘛,你來。大家自己舉手不用推薦,我相信有勇敢的人。
生:1965年母親死去了。
師:要用復述的方式,不要用看書的方式。獨立地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講出來。我相信你行!
生:1965年母親死去了,取用母親的主動脈辮膜和角膜留給醫院,征求父親的意見,父親點了點頭。
師:還不夠熟悉,再請一位同學接著好嗎。哪位?好。
生:也就是說1965年,琳達的母親死了,醫院要取她的主動脈辮膜和角膜給別人,征詢父親的意愿,父親卻答應了,琳達無法忍受這一切,對著父親哭喊,她父親平靜地說:給別人最珍貴的禮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過了十幾年,琳達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自己的女兒了,這時候父親得了嚴重的肺氣腫,然后父親也想像他妻子一樣捐獻自己完好的器官。父親死后,琳達把父親的器官捐獻給了別人,她的女兒溫蒂對她說:媽媽,我真為你做的一切感到驕傲。(生邊想邊說,有些斷斷續續,師耐心地點頭給予鼓勵。)。
師:好。
(鼓掌)。
師:剛才請了四位同學上來,上來有沒感到緊張???
生:肯定有。
生:是。
師: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情感。其實復述故事還真的是一件挺難的事情。這里面有時間,有具體的事件,有具體的人物,有人物之間的對話,有故事發展的過程,最后又有故事的結果,這是挺困難的。但是我們以后讀書要養成一種習慣我們讀下來,把這些特別是敘事性的故事,把這些要素給抓住了,那么你再來理解這篇文章,可能就更容易一些,同時能夠整體地、完整地理解一篇課文的主要情節。有時候我們可以復述給別人聽。剛才我們還說到一個問題,就是當我們有些同學上來,我也注意到你們這組一個細節,這位同學上來了,大家緊張嗎?他也著急,你也著急,是吧。你也想提醒他吧,怕他有些情節漏了,忘了什么的。這里面其實體現出我們不僅為自己感到驕傲,有時候也會為(生:為別人感到驕傲),有時候不僅為自己感到著急(生:也會為別人感到著急)。其實人都有一種情感,我對另外一個人也是要承擔責任的,是吧?那平時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為別人承擔過責任?別人為我們承擔過責任嗎?有嗎?誰來說說看,你來。
生:我媽媽為我學習而感到著急。
師:為學習感到著急。媽媽是對你每日的生活,一言一行,各種問題最揪心的人,是吧?媽媽為你承擔責任。
生:我覺得也是媽媽對我們最關愛。我爸爸、媽媽都是在外面打工賺錢,要為我們上學,買文具呀什么的,什么事都先想到我們。
生:老師為我們學習著急。
師:對,包括剛才要上課了,你們朝蔚老師還急急忙忙地進來,雖然今天是張老師來上課,但是她們也為你們課堂狀態感到著急,你們表現好的地方,她也很興奮。這是老師,最親的兩個人,媽媽,老師。還有呢。
生:不僅有媽媽,老師,還有朋友。
師:朋友為你做什么事,你說。
生:就是有的時候做錯了,有節課你生病了沒有來,然后老師又沒有空教你,有的同學就會幫助你。
師:哦,有些同學也會為你著急,他覺得對你的學習他也有責任,是吧?
生:我覺得警察也有為我們擔心過。像出現一些劫持人質的情況,警察都會把歹徒抓住,救出人質。
師:他如果只想到自己的安全,他這里面既有一個職業的責任感,又有表現出人類的一個很高尚的品德,把他人的生死也看作是自己的一個重要的職責。
生:我也覺得老師會為我們著急過,在學習階段,有的同學肯定會有的課程趕不上,老師就會放學以后讓那位同學留下來,有時候會教我們一些課文,然后作業做不清楚的,也會幫我們輔導。
生:我想國家可能也對我們有責任。比如說,有個人到境外去旅游,然后被劫持了,國家會派出人去解救你,不會看你不是什么官,死了算了。就是說無論出多少錢,都會來救你。
師:國家有時候也會表現出一種責任、道義,對自己所有公民的一種保護意識。我們再說一些小的事情。
生:我們買東西的時候,廠家也要為我們負責任,比如說買了一個過期的產品,廠家一定要幫你調換。
師:這個廠家還是講誠信,講責任的。
生:比如街上有老奶奶,東西拿不動,掉到地上了,就會有好心人幫她撿東西。
師:其實我們生活中還是能看到這種溫馨的情景,對他人對陌生人的一種責任感。我現在還想問你們,你們有沒有對陌生人、毫不相識的人承擔過責任。想一想。
生: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外面有一個人是撿垃圾的人,有一個箱子,他夠不著,我幫他從欄桿的縫隙中塞出去。
師:我們對收廢品人的一種責任。
生:上次,我在路上走,前面有一個人突然掉了五毛錢在地上,他也沒發現,我本來可以占為己有,后來想想看,還是還給他。我說:叔叔,你掉了五毛錢。
生:我在街上走,有一個路不熟悉的人問我,我告訴了他,他笑瞇瞇地跟我說:謝謝。
生:對。
師:人類他是一個“一體”。有一個偉大的作家說,當大陸的一角被海水沖毀的時候,你不要以為跟你沒關系,因為大陸這一角就再也回不來了。當一個島嶼被海水淹沒的時候,你也不要以為,這跟你沒關系,因為這島嶼永遠的消失了。當一個人死亡的時候,你也不要去問,這喪鐘是為誰敲的?它很可能是為每一個人敲的,它講的就是人類與人類之間的這樣一種情感。那么從琳達、溫蒂,包括琳達的父母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其實也就是這樣的一種精神。我們不僅要承擔對自己的責任,承擔對自己最親、最愛的人的責任,還要承擔對他人的責任。因為正是這些他人,也在為我們承擔著責任。我想,今天這節課,對我來說,我最想告訴大家的,也就是這樣的一種“人類的理念”。這時候,我相信,同學們對“永生的眼睛”的含義就會有更深的理解。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謝謝大家。
——河池學院數學系07數應(1)班李雨倩(2007104223)。
課堂就是讓學生出錯的地方,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握機會,創造性地對待學生的錯誤行為。同時,讓學生學會正視自己的錯誤,從錯誤中獲得真實的學識,也讓錯誤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
一、背景和問題。
這所中學是一所普通的學校,在紀律和學習上可以是都不怎么突出的。這所學校一共有11個班級每個班大約都有65人以上,而且學生層次水平不等,這樣開展教學工作就有一定的難度。有這樣的一個班,七年級,人數73人,雖然人口很多,在很多管理的方面有點難度,但是在我們的陳老師的管理下,這個班已經形成良好的班風,在紀律和學習上都不錯,這就是我們的10(1)班,也是我實習的班級。
那是星期四的第一節數學課,要上的是七年級上冊的第二章《去括號》這一節的內容,前一天的時候我已叫學生做好了預習工作。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反應都很好,這樣我一直很順利的在講授著,到了學生互動環節,我讓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去板演。當時有一個題目是這樣的:
(9y-3)+2(y+1)1而當時一位同學的做法是這樣的:
解原式=×6y+2×2y。
=2y+4y=6y這位同學平時數學成績是班上的中上水平,當時我以為他只是粗心寫錯,沒有意識到他出錯的原因。而當時我的做法是直接把他解的部分擦去,然后給學生講出并扳書出正確的答案,沒有正確的意識到學生的錯誤是哪來的,沒有充分利用好他這個寶貴的“錯誤”資源。
二、問題討論。
當時下了課之后,指導老師指出了這一問題,說這個學生出錯錯得很好。那是很多學生都容易出現的問題,要著重講,把正確的寫出與這個錯誤的解作一個對比,如:
錯解:解原式=×6y+2×2y。
=2y+4y。
=6y。
正解:解原式=。
=(6y-1)+(2y+2)=6y-1+2y+2=8y+1這樣著重的對比也可以讓學生在之后題目中避免這樣類似問題的出現。由于上課時我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學生的作業上很多同學就又出現像上一位同學的錯誤來了??梢哉f這一節課是不成功的,在備課中我沒有預想到學生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在之前所有的備課中也沒有很深的備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這一位學生的錯題給了我很大的反思。
三、反思和分析。
首先“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無論你的學識是多么的高,你總也有出錯的時候。因此,我們作為教師的,絕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學生,更不必去追求學生的絕對正確,而且我們同時應該慶幸學生的“錯誤”,因為學生吸取今天的錯誤教訓后,便可爭取明天的成功。況且,以人為本的思想也要求教師要用一顆平等心、寬容心對待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教師要做到巧妙、合理地利用“錯誤”資源,使學生在三維目標上得到發展。
這讓我深深的反省到,作為一名教師,在備課時,應該以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錯誤為出發點。那么在備課時,教師就應以此為重點進行有效準備,從而達到全面的“備學生”,讓學生在“嘗試錯誤”的活動中比較、思辨,從“錯誤”中尋找真理。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不同的學生產生不同的錯誤,這些錯誤的出現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再現,蘊含著寶貴的教學亮點,因此,這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利用好這一寶貴的資源。
我當學生時,不希望老師滿堂灌,希望能辯論一下,而不是按照老師既定的計劃完成任務,將重點、難點依次講完就下課了。我希望中間有空隙能讓同學們參與。
比如,政治老師講“人類社會的最高級階段是共產主義社會”,講辯證唯物主義的時候講過“運動是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宇宙、人類、世界是永恒發展的”。那我就很想問一個問題——最高階段就意味著到頭了,不能發展了,然而唯物辯證法又告訴我們運動是永恒的,變化是絕對的,這不是矛盾了嗎?我希望老師在講課的時候,當我產生這樣的疑問時能夠有機會提問,所以我理想中的課堂一定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
我希望學校里有各種各樣能夠滿足我好奇心的資源,比如,足夠多的圖書,請一些專家做做講座。那個時候沒有網絡,我就希望有足夠多的圖書以及能夠開闊我眼界的講座。美國人在1990年代就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我在廣播里面聽到了一星半點,但我不是很清楚,我很希望學校能夠請這方面的專家給我們做做講座,甚至能夠對話等。
我還很希望能夠有跟女生充分接觸的機會。這種接觸是一種自然的接觸,比如,排練一個話劇,或者組織一個大合唱,是自然的機遇,是合作關系的接觸。在這種合作當中了解異性,滿足我們對異性的好奇心,同時我們在某些方面也得到了成長。
所以,我希望讓那些十幾歲的孩子,活力能夠得到充分的施展,且施展在健康、積極、智慧的方面,而不是憋在內心里面,有勁兒無處使。
我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逐漸發現了一個道理,就是想要讓學生喜歡聽我的課,我就必須要從學生的經驗出發來跟學生對話。也就是說,在書本世界和學生的經驗世界之間,我要搭建一座橋梁。
想想自己當學生時候的經歷。
我記得自己在高一學化學的時候,第一堂課是講摩爾。課堂上老師僅僅是照著定義給我們講解的,這個時候我便有了困惑:
第一、我為什么要學這個常數呢?它有什么用呢?
其實,作為學生,我更想聽老師講一講阿伏伽德羅這個人是干嘛的,或者設計一個我們生活當中司空見慣的情境,或者做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當中必須要用到阿伏伽德羅常數,那我們就很容易理解。
因為這樣就和我們的經驗搭界了,我們在看實驗或者老師講生活現象的時候就投入進去了。沒有這些與現實經驗有關的東西作為橋梁,就直接就把定義端出來灌輸給我們,我們就會產生很多疑問。
所以,那一節課之后我就對學化學沒有興趣了,后來化學一直都不行。
讓課堂和學生的經驗之間建立一種聯系。
舉個例子。我們歷史課講宗法制,西周時期的宗法制是一種按照血統遠近以區別親疏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我們如果只把這句話講給學生聽,學生雖然認識每個字,但是他可能并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宗法制。宗法制距離我們已經有三千多年了,怎么能讓三千多年前的一個制度被今天的學生充分理解呢?若按照教參中的介紹重點、難點那樣的方式去講,是沒辦法解決學生的困惑的。學生不會喜歡這樣的課。
我會這樣來講課。我問學生:“中國人的姓名和西方人的姓名有什么區別?”每個學生都知道,在英語里面是名字在前,姓在后;在漢語里面是姓在前,名字在后?!盀槭裁磿羞@樣的區別呢?”我會向學生進一步追問。
還有,在中國人們常常把市長、縣長叫作父母官,西方國家從來沒有這個說法。為什么我們中國人喜歡叫官員“父母官”?我會告訴學生,就是因為有宗法制度在里面:
第一,我們的宗法制度是按照與父系血緣關系的遠近來確定親疏的,因此跟父姓是順理成章的。
第二,宗法制度強調群體,在群體中確立社會等級。比如,在家庭這樣的群體中,父親處于統治的地位,嫡長子處于準統治者的地位,其他的人要服從他們。在這個體制下面還有一些倫理體系、道德體系及道德標準。再如說男尊女卑,女性就要尊重男性,男性在桌子上吃飯,如果來了客人的話女性就不能在桌子上吃飯。
第三,家族利益優先,個人利益置后,整個大家庭是最重要的,顧大家可能要犧牲小家。比如,我姓魏,魏家是最重要的,而不是魏勇最重要。因此,為了突出家庭的重要性,要把“魏”這個家庭的象征放在前面,屬于個人特征的信息放在后面,即“勇”放在后面。但是西方是重視個體的,要突出個人的特點,所以把名字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
先讓學生有經驗和體驗,再追根溯源回到學科中,教學才更有成效。
我相信,老師只要從學生的經驗出發,在學生的經驗和書本的知識中間搭建橋梁,一定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變濃,讓知識變活。
其實,對于姓氏的差異化,學生是有經驗和體驗的,我們把這個點專門拎出來,然后追根溯源回到學科當中、回到歷史當中,這樣的教學就會更有成效:第一,學生感興趣;第二,這才是活的歷史,學生通過這些知識才能夠明白自己和歷史的關系。
為學生的經驗世界和老師要通過教育來構建的系統搭建橋梁。
我們常常聽到老師對學生有這樣的評價:“這個孩子很聰明,就是學習不行,他的聰明勁沒有用到學習上?!边@就是因為學生的經驗世界,他的那種聰明勁或者他的認知系統,和我們老師要通過教育來建構的這個系統之間是有隔閡的,學生不能在兩者之間任意穿行,從而使他在現實生活中的聰明勁使不上力,不能用于理解我們課堂上的教學內容。
這種聰明本來是有助于書本知識的學習的,但是由于我們教學方面的原因(我個人認為教師在教學方面所做的工作是主要原因),教師沒有在這兩者之間搭建橋梁,而是高高在上地,就書本、就知識、就理論來談書本、談知識、談理論,忽略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認知經驗,從而導致學生厭學。
個別學生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成績比較好,那是因為他本身的情商很高,自我控制能力很強,他能夠克制住對書本知識和課堂知識的厭惡,然后還能夠比較高效率地接觸一些東西。這些孩子當然是很優秀的,但是我們也會發現,即使學生暫時接受了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東西,在不遠的將來也會將它們遺忘。
要主動向學生發問,讓學生在思考中學到知識。
拿我們個人來說吧。我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可能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你的一個朋友,告訴你某某人不好,怎么欺負了你的朋友,你聽了之后,可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同情心,站在你的朋友一邊。假如這個朋友第二天告訴你另外一個人如何不好,過幾天又告訴你某個人也不好,最后你發現,他告訴你他單位所有的人都欺負他。這個時候,你還會同情他嗎?也許就不會了。稍微有一點閱歷的人都知道,這說明你的朋友自身有問題。
為什么我會有這樣一種判斷呢?是現實生活當中的經驗告訴我們,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一個人欺負你,可能是別人有問題;如果周圍所有的人都聯合起來欺負你,那肯定是你自己有問題。
如果我們不能夠把現實生活、經驗世界中的這些認識遷移過來理解歷史,就不能算真正地學了歷史,就不可能從歷史當中得出一個明智的見解。所以,把書本世界和學生的經驗世界打通,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把教育教學當中的知識內化為學生的素養。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怎么教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青山不老》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課的閱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边@句話為我提供了這篇課文學習的流程:默讀—思考—交流。
根據提示,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四個階段:一是初讀階段。請學生輕聲讀課文,掃清朗讀障礙。二是默讀自悟階段。我請學生根據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匯報交流階段。我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學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2019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蔽易穯枺骸盀槭裁凑f這是個奇跡呢?”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創造的”的交流。這個問題的交流側重于抓住重點詞句“?!薄八僚啊薄氨P踞”“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备形蜃匀画h境的惡劣;又通過“就剩一人”“離世”“過世”“81歲”“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眮砀形蚶先松畹牟灰?。在引導學生理解“2019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边@句話時,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入的體會,我出了一道算術提讓學生計算。一畝=667平方米,3700畝=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們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么就有41131間教室那么大,如果我們的學校有70間教室那么大的平面,那么就有588間學校那么大。學生通過計算,發出了驚嘆,我問:這是個奇跡嗎?學生異口同聲:“真是個奇跡啊!”他們還在回味。第四階段是引導點撥階段。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處理的地方。我為這個點設計了幾個臺階:先請學生說說老漢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讀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為學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礎;理解“另一種東西”,通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境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
這堂課我比較滿意是因為學生學得比較輕松,而且目標也完成得比較到位。細想教學過程,我認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學習重點,有略也有精。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略讀如果只任學生自己去著手,而不給他們一點指導,很容易使學生在觀念上發生誤會,以為略讀只是‘粗略’的閱讀,甚至于是‘忽略’的閱讀……”因此略讀也需要精讀,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語文中的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于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于《青山不老》這篇略讀課文,更應該放手讓學生走進語言文字中自主感悟,教師只能適時而恰當地引導、啟發、點撥、喚醒,進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內涵,從而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課堂中,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逐層深入地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么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這一點我很沒有把握。因為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么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節課我拋下顧慮,嘗試著要學生自主學習。課堂證明,只要引領得當,教師是完全可以放手的。
課堂中我以“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入手,學生通過讀文得出自己的感悟:“這是一個創造了奇跡的老人”、“這是一個執著的老人”、“這是一個有著堅定不移精神的老人”……,我再問:“那么,你看到這些不同的評價語有什么疑問”,學生提出問題,我相機板書:“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然后讓學生默讀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讀懂了老人創造奇跡的了不起。接著進一步體會“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說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刻領會了老人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子孫后代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暢談個人感受,層層深入地、積極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在新授前,我學習楊老師,回顧了品讀文章的方法,提醒學生發現作者怎么寫的秘密,再抓住關鍵句“2019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來反復的理解,有感情地品讀,了解了老人創造的奇跡,深切體會到老人植樹造林的艱辛,感受了老人高大的形象,更為老人綠化家園、造福子孫后代的無私情懷而感動。最后在滿懷崇敬、感動之中齊呼課題《青山不老》,借助文本的學習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是激勵、喚醒與鼓舞?!奔钍羌ぐl能量的導火索,能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炬,喚醒做人的自信,找到奮斗的航標。課堂上如何激勵學生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呢?我學習了很多老師的課堂評價語言,適時地用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回答,我不吝嗇自己的贊美,真誠的表揚他們,熱情地感染他們,喚醒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實現了他們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導作用。
1、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少,形式單一,老師的朗讀指導不夠到位,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2、教師的預設過多,引導方面稍顯僵化。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教師小結時應該回扣板書,更顯課堂完整性。
5、教師的表情還要更豐富些。
上完這一堂課,我認識到了略讀課文應該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勢必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閱讀??梢哉f:略讀課,就是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老師說得更少、更精到。
1、出示課題《永生的眼睛》,齊讀。
2、 學習“閱讀提示”。
師: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們平時是怎么學習的?
生:先是讀讀課前的“閱讀提示”,了解這篇課文的學習要求;接著讀準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寫了什么;然后圍繞學習要求,讀讀、找找、劃劃、寫寫,理解這幾個問題;最后還要交流學習體會,談談自己的收獲。
師:是??!我們先來讀讀這篇課文的“閱讀提示”。
出示“閱讀提示”:
默讀課文,說說琳達一家人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他們是怎么做的。從課文中找出含有“驕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再聯系上下文,討論討論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師:哪一位同學愿意讀?
生:(讀 “閱讀提示”)
師:用筆圈一下,提了哪幾個要求?
生:第一個要求就是說說琳達一家人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他們是怎么做的。第二個要求就是從課文中找出含有“驕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第三個要求就是聯系上下文,討論討論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師:很好,不過2、3兩個要求可以并成一個要求。
生:(齊讀 “閱讀提示”中的第二個要求)
3、檢查字詞。
師:課前我們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下面我們來讀讀這些詞語。
出示:屢屢獲獎熱淚盈眶 遵從
角膜 捐贈 重見天日
生:(指名讀)
師:“遵從”兩個字都是平舌音。
生:(齊讀詞語)
師:什么是角膜呢?老師這兒有一段資料,是對角膜的詳細描述,大家認真讀一讀。(出示角膜的資料)
生:(自由讀角膜的資料)
4、用第二組詞語說話訓練。
師:誰能用第二組詞語說一兩句話?
生1:爸爸捐贈了他的角膜,使失明的人重見天日。
師:說得真好,短短的一句話就把三個詞語都用了進去。
生2:只要捐贈了角膜,幾乎能讓失明的人重見天日。
師:為什么說是“幾乎”?
生2:因為我讀了你出示的資料,知道有了角膜,70%失明的人能重見天日。
二、體會情感
師:下面請我們再讀課文,思考“閱讀提示”中的兩個問題,圈劃有關語句。
生:(閱讀,圈劃)
生:琳達,琳達的父親、母親,琳達的女兒溫迪。
師:(一一板書:琳達父親母親溫迪)
師:我們能搞清楚一家人的關系嗎?
生1:琳達是溫迪的媽媽。
生2:琳達的父親、母親,就是溫迪的外公、外婆。
師:琳達一家人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他們是怎么做的?
生1:捐獻自己的角膜。
生2:琳達的爸爸媽媽生前就考慮好了,死后要捐贈完整的器官,包括角膜。
生3:琳達遵從爸爸的遺愿,把爸爸的眼睛角膜捐贈了出去。
生(讀):溫迪告訴我:“媽媽,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保ǔ鍪荆?/p>
師:溫迪為什么為母親、外公驕傲?
生1:外公把外婆的眼睛角膜捐贈給了別人。
生2:溫迪的媽媽把外公的.眼睛角膜捐贈了出去。
師:你們還找到了哪些含有“驕傲”的句子?
生(讀):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ǔ鍪荆?/p>
師:老師把這句話改了一下,(出示: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溫迪而驕傲。)
有什么不一樣?
生1:沒有了14歲。
生2:感嘆號改成了句號。
師:為什么要強調“14歲”?
生:(2位學生的回答都離題了,沒有把這個問題回答出來)
師:琳達14歲時和溫迪14歲時對捐贈器官的態度有什么不一樣呢?請同學們默讀1——4自然段,畫出相關的句子。
生(讀):我痛苦難忍,不顧一切地沖進了自己的房間?!澳阍趺茨茏屗麄冞@樣對待媽媽!”我沖著爸爸哭喊,“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保ǔ鍪荆?/p>
師:為什么琳達反對捐贈器官?
生:她認為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生再讀)
師:是啊,一般人都是這么想的??墒呛髞砹者_改變了。是什么人讓她改變了?
生1:是溫迪。
生2:是琳達的爸爸。
師:父親、溫迪的哪些言行深深地影響著琳達?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5——9自然段,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選一兩句感受深的批注上自己的體會。
生:(默讀,批注)
師:誰來說第一句?
生:我認為第一句是父親說的話:“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p>
出示:
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師:你覺得應該怎樣來讀這段話?
生:(自由讀)
生:要讀出平靜的語氣。
師:你能理解父親的那份“平靜”嗎?
生:他認為死后捐贈角膜是理所當然的。
師:那就讓我們再平靜地讀讀父親的話。
生:(齊讀)
師:下面我們繼續交流,父親、溫迪的哪些言行深深地影響著琳達?
生(讀):“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出示)
師:父親為什么說到溫迪?
生:因為溫迪眼睛好,所以畫畫作品經常獲獎??捎行┤搜劬s看不見。
師:是啊,這些人多么需要我們的幫助??!
出示:
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 ,那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生1: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我們那樣看到周圍五彩的世界,那多么美妙。
生2: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一般人那樣看看云朵,看看花兒,那多么美妙。
生3: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我們一樣去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那多么美妙。
師:多么富有善心的孩子們!你們想過什么都看不見會怎么樣嗎?
生1:我從電視上看到一個老奶奶因為眼瞎,燒飯時手都燙傷了。
生2:我也從電視上看到,一個盲人柱著拐杖,可還是摔倒了。
出示一組盲人的圖片
師:(深情地說)誰能告訴他,……
假如他有一雙眼睛,……
師: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寫道——
在音樂中,邊出示,教師邊深情地朗誦:
如果,由于某種奇跡,我可以睜眼看三天,緊跟著再回到黑暗中去,我將會把這段時間分成三部分。
第一天第一天,將會是忙碌的一天。我要看人,他們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首先,我希望長久地凝視我親愛的莎莉文老師的面龐,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就來到了我面前,為我打開了外面的世界。我將不僅要看到她面龐的輪廓,以便我能夠將它珍藏在我的記憶中,而且希望從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難面前站得穩的堅強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經常向我流露的、對于全人類的同情。
…………
到了午夜,我擺脫盲人苦境的短暫時刻就要結束了,永久的黑夜將再次向我迫近。
師:孩子們,你能感受到盲人對光明的渴望嗎?看了這些圖片、文字,你有什么體會?
生:我覺得盲人對光明的渴望,就像我們渴望一個非常好玩的玩具一樣。
師:這可比我們渴望玩具還要難得多。
師:同學們,你們可能還無法想象盲人對光明的渴望,那么,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文字。
出示:
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我死后,也學外公將眼睛角膜捐給失明的人,讓他們重見天日。
生:(齊讀)
師:現在,你們感受到了盲人對光明的渴望,文中的溫迪也感受到了。
生:(再讀)
師:溫迪的媽媽被感動了,最后說——
出示:
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
生:(齊讀)
出示“寫話訓練”:
我想對課文中的說:“?!?/p>
生:(練筆)
師:下面進行交流。
生1:我想對課文中的溫迪說:“你年紀這么小就想到了盲人失去光明的痛苦,愿意為他們捐獻角膜,你真了不起?!?/p>
生2:我想對課文中的溫迪說:“你真棒,竟然在14歲就能懂得這么多道理?!?/p>
生3:我想對課文中的溫迪說:“你們一家人都能為盲人著想,真了不起。我死后也想捐獻我的眼睛角膜?!?/p>
師:你也真了不起!
三、情感升華
師:其實,課文學到這,還沒有結束。原文的結尾是這樣的——
在音樂中,邊出示,教師邊深情地朗誦:
溫迪去世三周后,我們收到了一封來自奧列根勇敢者角膜銀行的一封信。
親愛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F在,兩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為令愛――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并有幸分終生享她的美麗。
如果哪位受捐贈者有機會到我們的家鄉游玩,并且愛上了馬,坐下描繪它們,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誰。金發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停地揮動著,她的碧眼仍然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師:孩子們,看到這兒,你想說什么?
生:這一家人真了不起,都能為盲人著想。
生:為了讓盲人重見光明,他們做了很多很多。
師:此時此刻,我不覺又想起了文中父親所說的那一句話,讓我們輕輕地讀一讀。
出示:
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生:(齊讀)
四、課尾解題
師:透過眼睛,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他們的眼睛就是——永生的眼睛。
師:僅僅是眼睛嗎?
生1;永生的愛。
生2:永生的生命。
師:是??!永生的不僅僅是眼睛。這堂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附:吳偉老師的教學預案
1、出示課題《永生的眼睛》。
2、初讀課文,想一想這篇課文寫了哪幾個人?他們做了一件什么事?
3、檢查字詞
4、說一說主要內容。
二、體會情感
1、感受琳達的態度
14歲的琳達對捐贈角膜的態度是怎樣的?默讀1——4自然段,畫出相關的句子。
句子一:我痛苦難忍,不顧一切地沖進了自己的房間?!澳阍趺醋屗麄冞@樣對待媽媽?”我沖著爸爸哭喊,“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p>
從哭喊中體會態度和情感。
小結:我們通過品詞讀句的學習方法體會到14歲的琳達對捐贈角膜的態度。那到后來琳達的態度轉變了嗎?是誰的言行影響著琳達,讓她的態度有了轉變呢?(父親,溫迪)他們的哪些言行深深地影響著琳達?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5——9自然段。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選一兩句感受深的批注上自己的體會。
2、父親的態度。
體會“平靜“
句子二:“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p>
3、溫迪的態度
句子三:“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我死后,也學外公將眼睛角膜捐給失明的人,讓他們重見天日?!?/p>
句子四:我緊緊地摟住溫迪,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
(1) 體會驕傲。
(2)你為文中的誰而驕傲?寫一寫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升華
1、展示原文結尾部分。
2、談體會
3、回讀父親的話。
四、解題
透過眼睛,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他們的眼睛就是——永生的眼睛。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青山不老》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現實和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2019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定決心。因為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我針對以上教材的分析,從三維度出發,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認讀生字詞,能理解詞語“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的意思;正確地朗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說說青山不老的意思,領悟老人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與造福子孫后代的情懷。。
教學重點是找出老人創造的奇跡以及老人創造奇跡的環境。
教學難點是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我首先利用課件出示晉西北荒涼的畫面,讓學生用一句話或一個詞來說感受,對其惡劣的環境有個初步的認識。接下來安排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進行學習。因為課前學生已經對課文進行了預習,至少課文是讀了兩三遍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再安排學生放聲朗讀課文,而是讓學生默讀。由于學生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加之這又是本單元最后一篇課文,所以針對重點“老人創造的奇跡和什么情況下創造奇跡”時,通過獨學然后在全班展示,再以讀代講,用讀去感受老人創造奇跡的不易。最后通過小組合作來體會對“青山不老”的理解。整個過程我用課件出示每一步的任務以及難點點撥,讓學生有章可循。
我的板書設計是本課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設計學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傊?,整堂課我抓住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把讀書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自己認認真真地讀書,應當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內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設計教學時,主要想讓學生靠在課堂上自讀自悟、交流再悟。
板書設計:
16青山不老。
自然環境—險惡。
創造奇跡老人——青山是不會老的。
生活條件—艱辛。
經過不斷教學實驗,做課老師雖然來自不同的省份,但他們的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許多共同之處,正像全國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評課所說,這次老師們帶來的課非常樸實、真實,體現了濃厚的數學課堂的味道,使數學課堂回歸到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路途。在創設課堂教學情境中,特別注重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創造條件,為學生創設主動探索的空間,使學生在經歷、體驗中建立新的知識。同時關注學生多種方式的學習,諸如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講授學習、體驗學習及信息技術整合等,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體現數學本質,無論是講解還是思維訓練到位,數學味道特濃。老師們語言簡潔干練,交談親切,課堂氛圍輕松愉悅,孩子們仿佛置身于游戲活動之中。注重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改變了以往為情境而情境,不單純是創設生活情境,而是依據教材從具體到抽象,從計算到問題,從圖片到應用。
針對老師們的課堂教學,吳老師提出了誠懇的建議:
1、要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合理適度可行。要讀懂教材,整體把握、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讀懂知識背后的東西,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準確把握重點、難點。
2、學生的錯誤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課堂的生成式教學的亮點。教師要寬容的接納生成、理智的認識生成、機智的篩選生成、有效的運用生成。
吳老師特別提出結合生活實際的數據應科學可靠,滲透數學方法要適時,把握好程度。不要為了追求高度而整加難度,加重學生學習負擔。
聯想自己的教學過程,這些也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值得深思的是,我們的數學教育到底要留給學生的是什么?吳老師給老師們提出了值得探討的問題。一個優秀的老師,一定是一個讀懂學生、讀懂教材、讀懂課堂的老師,為此我們將會努力做到。
關注學生、關注生成。
解放后,我國長期沿襲的是前蘇聯凱洛夫的教育(-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體系,在很長一斷時間里,教師習慣了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適應了復習提問、導入新課、傳授新課、練習鞏固、復習小結的五步教學法。而我們的音樂教學也在這個大背景下成了一種為知識而知識的純學院派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既沒有扎實的音樂知識,更談不上有良好的音樂素養。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音樂教研員郁文武認為,學校音樂教育(-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必須以全體學生為對象,以普及音樂文化為基礎,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任務,徹底改革以音樂為目的專業音樂教育(-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的思想,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單純知識、技能傳授的教學思路。學校音樂教育(-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開發學生智力,提高綜合學力,促進學生個性心理健康發展的素質教育(-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為目的。
要實現這樣的音樂教育(-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我覺得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音樂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學生是教育(-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的承擔者,而他們都是一個個具有紛繁復雜心理活動的、活生生的主體,既內因。按照“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馬列主義原理,教師的作用不論多大,它只有當學生主體愿意接受時,才能得到發揮。反之,如果學生不愿意接受,再大的作用也會等于零的。因此,為了有效的培養學生,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以便敞開其內因的大門。而以上提到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育(-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恰恰就忽視了這個內因――學生主體。
根據自己十年來的教學實踐,我覺得一堂成功的音樂課,取決于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否被充分調動。
二、和諧的氣氛、鼓勵性評價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環節。
[1][2]。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詞,并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說出“青山不老”的含義。
4、領悟老人植樹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決心。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蘊藏的含義。
2、領悟青山不老的含義。
三教學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課件。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這里不僅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化,而且還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跡.他們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纏綿悱惻,有的驚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著偉大.今天,我們這節語文課就來講述一個平凡老者的不同尋常的故事(板書:青山不老)。
(二)初讀課文,感知奇跡。
請大家先自讀課文,概括地表述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生:讀文。
生:交流。
師:小結。
師:(引)肆虐的風沙抵擋不住老人堅定的信心,滿坡的翠綠是老人恒久相守的理想。下面就讓我們感受一下這種變化帶給人們的震撼吧!
(課件演示)1、晉西北環境惡劣的沙塵場面。
(課件演示)2、(改造環境)。
雖然環境是惡劣的,條件是艱苦的,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站了出來,他們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的家園。這位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即使肆虐的風沙把他們的勞動一次次毀掉,即使干旱、霜凍不時沖擊他們本已貧困的生活,但是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對綠意無限眷戀,使他們義無反顧,終于,一片綠波蕩漾、松濤陣陣的綠洲屹立在黃土之上,出現在世人眼前。
師:同學們,看了這幾幅圖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請大家暢所欲言,談一談你的看法。
生:如此惡劣的地方會變為綠洲,太不可思議了。
生:老師,我覺得太神奇了!
(三)品析重點詞句,解讀奇跡。
師:是??!苦心人,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親勤勞的雙手描繪了美好的家園;辛勤的汗水滋潤了干渴的心田。老人用粗糙的雙手、單薄的身軀創造了一個屬于大家的奇跡,這個奇跡是什么呢?(讀文用——畫出來)。
生:(讀、畫、說)。
(課件出示3)15年??!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師: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長還是短?
生:很長。
師:人生苦短能有幾個15年,而在老人這15年中卻干了多少事??!
生:(齊讀)綠化了8條溝、7條防護林帶、3700畝林網……。
師:一畝約667平方米,我們的教室不過60~70平方米,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停頓)。
生:偉岸、高大。
生:值得尊敬、學習。
師:(結)老人用他不屈不撓的毅力在風沙面前豎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們的心中豎立了高大的形象,現在就讓我們用贊美的聲音讀一下吧,來表達此時的心境。
師:(引)奇跡已然創造,我們就要用心去品讀,找出具體描寫這一奇跡的句子讀一讀。
生:第一自然段。
師:作者寫出了綠淵的如此美麗,他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
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師:你能把這個比喻句有感情地讀一讀嗎?
生:讀比喻句(師加以品評、指導)。
生:讀(楊樹、柳樹……一層層的綠梯)。
生:“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p>
師:土地是莊稼人的命根,農民有了沃土才會有希望,而樹恰恰是保證水土流失的關鍵,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樹造林上,這樹是他的命根,這樹是他的希望,這樹就是詮釋他生命價值的最好體現。
生:大環境,風沙肆虐。
生:干旱、霜凍、沙塵暴。
生:環境異常險惡。
師(引)老人用他的堅毅抵住了環境的惡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樣辛酸的故事呢?
生:早出晚歸。
生:七位同伴五位過世。
生:風雨同舟的老伴沒能見上最后一面。
師:15年啊,綠色披上了青山,而青絲卻變成了白發,死亡帶走了他的親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為(課件出示)生讀:“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他不走,因為(課件出示)生讀“他覺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師(引)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老人要把一生奉獻給山溝。
生:要把生命奉獻給青山。
師(引)看眼前翠綠的青山,聽耳邊樸實的話語,我被老人的行為所感動,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發高大起來(課件出示)。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了?!?/p>
生質疑:另一種東西是什么東西?
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什么意思?
生交流匯報。
師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的崇敬再讀一讀這句話吧!
師(引)巍巍青山承載了幾代人的夢想,棵棵楊柳記載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類的足跡,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義卻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讓我們滿懷敬佩、崇拜、感激之情與作者同呼:
(課件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暢談感想。
(課件出示圖片)巍巍青山常綠。
白發老人沉思。
師:面對這位老人,你想說什么?
生匯報(舒緩的音樂起)。
師總結:同學們,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讓我們像晉西北的老農一樣,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一、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通過深入閱讀,學生能比較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寫出讀文后的感受,聯系他們認識課文的實際,體會作者的感受。
二、教學重難點:使學生能比較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理解語言背后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時間安排: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二)讓學生暢所欲言。
師:今天我們就去了解一個和他有關的奇跡。
(三)預習探究。
1檢查預習。
(1)檢查課前學生主動積累詞句等情況.
(2)指名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指名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合作交流。
(1)請同學們瀏覽課文,回憶你在預習時自學到了哪些字詞,選擇一個你最想讓大家積累的介紹給我們。
(要講清楚、講正確;還要講清自己積累的方法和為什么要積累。)。
(2)師:對于這篇文章來說,僅說出老人創造綠洲,就完整了嗎?還缺點兒什么嗎?看來把主要內容概括清楚、全面,還需要我們深入閱讀啊?!?/p>
(3)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做一做簡要批注。
(4)交流批注。
老師根據學生回答的內容,總結出什么情況?什么奇跡?概括出板書: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造福于人。
(5)看,我們深入閱讀后,對于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不是又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同桌兩個人再相互說說主要內容。指名說。
(6)閱讀記敘文時盡管我們都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去概括主要內容,但我們還要注重事件存在的特殊性。
3品讀感悟:引導學生寫出讀文后的感受,聯系他們認識課文的實際,體會作者的感受:
(1)作者說青山是不會老的,讀過課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我們也來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吧。學生寫感受。
(2)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師總結出學生可以從課文的主要內容上、老人的精神品格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個角度去寫感受。
(3)是呀,連綿的青山代代常綠;老人無私奉獻、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將永存![板書紅字:精神永存]讓我們回到課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畫下來,再讀一讀吧。指名朗讀。
(4)師小結:“作者的感受寫得含蓄,富有哲理,讓我們學到了雖然表達同樣的意思,還可以用這樣的語言、這樣的句式來表達,特別是他在結尾用了一句更加含蓄凝練的話,概括出了他結識老人后的感受,那就是——“青山是不會老的?!?/p>
四拓展延伸。
1.簡介課文中的真實人物,以情感人,引起師生共鳴。
五課后小練筆。
請以“我的拯救行動”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寫一寫自己做過的或想做的在環保方面的有意義的事情。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閱讀提示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p>
根據提示,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然后默讀自悟。我請學生根據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接著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學生都找到有關的自然段:“……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薄盀槭裁凑f這是個奇跡呢?”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創造的”的交流。通過一個個的數字的列舉,學生不難理解這是個奇跡。最后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這是本文的中心,先請學生說說老漢改造山林的作用,理解“另一種東西”,通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境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后自然便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了。
本課教學再結尾又加入了故事中的真人真事,讓學生不禁能夠增長知識,加深對課文更深入的理解,更能使本課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確。
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一、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教師要以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點,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在學習上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發揚教學民主,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幫助。其次,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 知識的形成和應用更好地發展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能力。
三、巧設問題,開闊學生思維
“問”是思維的起點,是知識的源泉,好的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習的主導者,不僅要會提問,更要善于巧妙提問,通過巧妙提問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增進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使他們覺得所獲知識都是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
四、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語文教學既要為所有的學生打好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由于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語文 基礎、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在學習上有困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既需要老師的指導,更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只有在師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學相長。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迸囵B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和任務。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尤為重要。
一、 注重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長度這個數學活動,來加深對周長的理解和認識。我沒有直接告訴他們測量的方法,而是采取以下形式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
生:動手量一量
師:老師給你們提出幾點小建議,可以參考一下:
1)想一想:你們準備怎樣測量樹葉的周長?(依法思
考,誘發創新欲望)
2)選一選:選擇合適的工具測量(課前準備的直尺、棉線和一根小棒)
3)量一量:小組合作進行測量,并做好記錄。
4)說一說:樹葉的周長是多少?完整說說測量的方法。
通過這樣一個數學活動的安排,充分調動學生操作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變成了學習的主人,而非簡單按照老師要求去做的操作工。通過自己的操作活動,激發了他們的思維,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而且對如何操作有了切身的體驗,形成一定的經驗。學生在自己的操作過程中,操作方法各異。有的把樹葉沿直尺邊緣滾動一周,直接讀出數據;有的學生用小棒沿著樹葉的邊緣圍,看一共用了幾個多一點的小棒,算出樹葉的周長;學生的測量方法有的看似稚嫩,但他們都創造性地使用身邊的工具來測量,激發了他們創新的潛能。
《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創新思維國家的興旺靠創新,民族的昌盛靠創新,實現現代化離不開創新。加強創新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以成為當前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研究的一個熱點。江總書記在第三次全國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工作會議上強調: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觀念.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模式,特別是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成果的唯一標準,以及過于單一呆板的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教學制度。這意味著在素質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學務必改變過去那種“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保證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同時,還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師還要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通過引發、組織、示范、釋疑、激勵等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空間。
求異思維是一種開拓思路,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面思考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的思維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開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新穎性、獨特性、多樣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有位老師在教學《草船借箭》這課時提示如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內江上沒有大霧,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計劃落空了,事情的結果會怎樣呢?草船靠近操軍水寨時,如果操軍出來返攻,又會怎樣呢?如果魯肅事前把諸葛亮的妙計告訴了周瑜又會怎樣呢?教師這樣精心地為學生鋪設求異路徑,引導學生多角度靈活地觀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能有效地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求異固然是創新,但是求同也是創新。求同思維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方法,有方向、有范圍的思維形式??茖W家模仿蝙蝠夜間飛行探路,發明了雷達,你能說這不是創新嗎?有位教師在教《十六年前的回憶》這一課時,指導學生討論: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與開頭有什么聯系?你從這樣的開頭、結尾中體會到了什么?你還讀過哪些像這樣開頭、結尾的文章?教師如此精心鋪設求同路徑,引導學生有方向、有范圍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實了創新思維的培養。
[1][2]。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5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