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有助于教師提前預設教學情境和學生學習需要。編寫教案時要明確教學目標,確保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需要一些有關教案編寫的參考資料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供大家參考。
《國家財政》這一框承接了上一課個人收入分配這部分內容,是對國民收入的延展和深入。同時又引出了下框稅收,所以,本框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可以為學生積極參與經濟生活注入新的動力。
(二)學情分析。
有關財政領域知識對于高一學生來說是較陌生的,平常生活中是較少關注的。另外,財政知識是較為宏觀的知識,學生理解起來也較難。這需要教師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在情境中構建知識、情感升華,以達到知情融合。
(三)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框學習,增強學生國家觀念,教育學生關心支持財政工作,以國家利益、經濟建設為重。
能力目標:聯系國家財政政策的材料,說明財政的巨大作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理解事物內部聯系、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
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財政、預算、決算、財政收支的含義,理解財政收入的影響因素及財政的巨大作用。
(四)教學重難點及依據。
教學重點: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這點,才能理解和掌握財政及為以后《稅收》打下基礎。
教學難點:財政的作用。
難點的依據:對于財政為什么能夠發揮這樣的作用,理論性比較強,牽涉的知識點比較多,學生理解比較困難。
(五)教法學法。
教法: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我主要運用了直觀演示法、學生辯論、分組討論、事例分析、活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學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活動中親自體驗、由理論到實踐,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二、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鄭州地鐵。
上課之前呢,同學們先思考一個問題:我國的第一條地鐵是在哪里建成的,何時竣工?
(同學們回答,教師放映ppt1)。
1969年,中國第一條地鐵線在北京建成;40年后,鄭州市軌道交通1號線正式開工,鄭州從而成為中國“地鐵俱樂部”的第19個成員城市。那么這條東西走向的路線就是地鐵一號線,同2號線一起貫穿鄭州的東西南北,預估在底一號線開通后可以極大地環節我市的交通壓力,到時候我們同學來上學的時候就更加的舒適快捷了。
(教師放映ppt2)。
(同學:國家稅收)。
很好,大家已經非常接近問題的本質了啊,咱鄭州市地鐵的修建大部分資金確實數卻是來自于國家稅收,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小部分資金會來自于國家收入的其他方面??偟膩碇v,其實是靠國家財政的巨大支撐,國家才有如此雄厚的實力來修建地鐵等大型的基礎設施和水利工程。那么,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就是:國家財政(ppt3放映)。
我們這節課的學習目標主要有兩個:第一,什么是財政收入,財政收入的影響因素有哪些?第二,什么是財政支出,財政支出的作用是什么?(ppt4)。
(二)國家財政。
1.國家財政的含義、目的與本質。
現在給大家1分鐘的時間迅速閱讀課本64頁,并思考以上三個問題。第一,國家財政的含義是什么;第二,國家財政的目的是什么;第三,國家財政的本質是什么。
(此環節較為簡單,在第三個問題上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課本的大標題。學生思考一分鐘后請學生起來回答)。
2.國家預算與決算。
(同學:國家預算和國家決算ppt5)。
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到底什么是國家預算,什么是國家決算?請看報告。
王春山,我們鄭州市的財政局局長,他在我市13屆-常委會議上做出報告,稱。
鄭州市財政收入502億元完成預算的113.3%。財政支出566億元完成預算的96.9%。預計市政府財政收入578億元財政支出預算總額將達到589億元。
(請同學對國家預算、國家決算、財政收入以及財政支出做出區分)。
在上一段的材料中,我們會發現,我市這兩年的財政收入似乎是小于財政支出的,那么這種情況在經濟學中應該如何定義,如果說財政收入大于支出呢?我們接著看(ppt6)。
(三)財政收支。
1.財政收支關系。
財政收入等于財政支出財政收支平衡。
財政收入大于財政支出財政結余。
財政收入小于財政支出財政赤字。
由于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具體數字是很難預估的,所以要達到財政收入等于財政支出的情況有相當的難度,因此,當財政出現略微的結余或赤子情況,我們也將其歸為財政收支平衡的情況中,我們鄭州市這兩年的財政收支情況基本上屬于財政收支平衡。如果財政赤字過大,國家就要發行大量債券,將導致國家債務負擔過重。同樣,結余過多的話,也可能是的財政資金不能得到物盡其用,對我們國家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2.財政收入與支出(小組活動一)。
講到財政收支關系,接下來我們來考慮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男生要會掙錢,-要會花錢。那么今天我們都來扮演一下王春山,假如我們來負責鄭州市的財政收入與支出。
男生隊:你們將要從哪里取得財政收入?
-隊:你們又如何分配這些收入呢?
給大家一分鐘討論時間,然后請小隊代表匯總小組討論結果,每答一條得一分,得分多的為優勝者,討論現在開始。
(教師在黑板上寫出,“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并負責記錄學生所答,最后進行小隊評比)。
好,不管是男生還是-,我們大家的表現都非常出色,那么我們就具體來了解下國家的收入,到底從何而來?(ppt8)。
財政收入:稅利債費。
(四)財政收入。
1.財政收入的影響因素。
請同學們回想一下,影響我國居民收入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同學:經濟發展水平)。
很好,那我們來一個知識遷移,影響我國國家財政收入的根本因素呢?
(同學:還是經濟發展水平)。
確實是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這其實就是一個把蛋糕做大的過程,只有我們不斷地加快經濟發展,增加社會財富的總量,我們的蛋糕才能做的又大又好。那么把蛋糕做大以后,勢必就要分蛋糕。這就是影響財政收入的第二個因素:我國的分配政策。
(同學: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政策)。
2.財政收入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活動二)。
有了經濟迅速發展和科學的分配政策的保障,我國的財政收入年年創新高,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萬億元,躍居世界第二。那么這種財政收入越來越多的情況是好是壞呢?我們進入今天的第二個也是最后一個活動環節。(ppt10)。
探究活動----辯論賽:
背景資料:今年1月到6月,我國的財政收入是6.4萬億,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年的財政收入又將突破10萬億。從數字上看,我們的國家是越來越富,作為國民我們是否可以感同身受呢?由此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觀點一:財政收入越多越好(男生隊)。
觀點二:財政收入越少越好(-隊)。
要求:小組討論2分鐘,雙方輪流發言,以上述觀點為核心。
在上一局中,我們-對略占優勢,這一次男生要迎頭趕上,-也要乘勝追擊啊,好,大家開始討論。
在學生激烈的辯論之后。教師引出觀點:
其實我們的財政收入既不能越多越好,也不能越少越好。原因是,國家的收入多了,勢必會削減企業和民眾的收入,影響企業發展和人民生活。相反,國家的財政收入少了,那么在大興水利設施的興建上可能就缺乏支持力,對于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也會有所削減,最終仍然會影響到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我國的財政收入要適中才好。
(五)財政支出。
以上,我們探討的就是財政收入及其影響因素,接下來,我們來繼續了解下本節課的第二個內容:我國的財政支出極其重要作用。首先我們來看作用一。
1.財政的作用一。
這是楊老師今年去揚州玩的時候拍的一幅照片,在去富春茶社的路上,我發現了這樣一個標語牌:流浪乞討求助電話。那么看到這一幕我們還是很窩心的,現在的社會上其實還是有很多拾荒者,流浪人員的,他們家屋定所,無處可居,是我們這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那么同國家收入的再分配,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提供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促進社會的和諧來說也是很有幫助的。
我們再看,十八大的解讀報告中所提到:在社會保障這一塊,我們要做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促進教育公平、建立基本的醫療衛生保健體系,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離不開國家財政的巨大支持作用。
2.財政的作用二。
接下來,財政還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比如我國的地鐵、能源,交通運輸事業等,資金投入比較大、建設周期又很長,投資風險還很大,沒有國家的支持,個人一般是不會出資興建如此大型的基礎設施的。
3.財政的作用三。
最后一個是國家財政對與宏觀經濟的作用。實現經濟平穩發展離不開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基本平衡。但是天平總有不平的時候。
當社會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時候。政府就需要出臺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減少經濟建設之初,增加稅收,從而達到抑制總需求,降低通貨膨脹率,給經濟將降溫。
相反,當社會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時候,國家相應的又要出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增加經濟建設支出,減少稅收,刺激消費。
那么這就是國家財政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
(六)總結。
以上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講的主要內容,(ppt放映出知識框架總結本課)那么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大家都掌握了哪些知識呢?給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大家思考一分鐘,然后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想法。
古往今來,對“金錢”的認識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過于清高,視錢為“阿堵物”;二是認為錢很重要,又不重要,認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三是認為錢能通神,“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是什么?錢能做什么?金錢應該怎樣獲得?錢應該怎樣利用?本單元的綜合探究就圍繞這些問題展開。
探究意圖:
1、本單元的知識點是介紹貨幣、價格、消費。貨幣就是金錢,商品價格是用錢來表現的,消費不外乎是怎樣花錢,所以金錢觀與這三課的內容密不可分。探究正確對待金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本單元的知識。
2、正確對待金錢,在高中生的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日益頻繁,金錢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此外,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一代高中生有更多的機會與金錢打交道。因此,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可以避免他們陷入拜金主義誤區,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3、對金錢的看法,眾說紛紜,因此探究這一問題容易形成爭辯的氣氛。通過讓學生搜集相關的關于金錢觀的觀點,并對它們進行爭鳴、分析,既培養了學生收集相關資料篩選信息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剖析各種觀點的思維辨析能力,并在分析、比較、感悟的基礎上,認同正確的金錢觀。
活動策劃:
1、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有的負責收集外國名人對金錢的看法;有的負責收集我國古人有關對金錢的看法;有的負責收集我國當代人對金錢的看法;有的負責收集周圍人對金錢的看法;有的負責收集各種典型事例。各小組各負其責,每個小組將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以備課堂交流之用。
2、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周圍人對金錢的看法。在老師指導下,事先編制有關金錢觀的調查問卷,將問卷發給周圍人填寫,將問卷回收后進行統計分析。
1)知識目標:
明確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知道人民代表大會的主要職權;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
2)能力目標:
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運用事例說明關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職權的具體表現;增強收集相關信息、選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能多渠道將人代會的有關資料用于知識學習;鍛煉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人大代表團會議討論模擬加強辯證看待問題思維。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人民代表大會的學習,明確我國具有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堅定熱愛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信念;通過對人大代表的了解,樹立權利、義務不可分割意識;通過模擬與討論,從公民如何參與政治活動角度進一步增強學生公民意識。
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人民代表的權利與義務。
課件
【導入】從生活出發,激趣引入
課前準備:
教師:正確評價學生的討論,并就第1題做出歸納:
(1)我國是個地廣人多的國家,所以不可能十三億人口一起到北京集中開會。
(2) 人民當家作主是否意味著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利,在我國,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那就是廣大人民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選出人大代表,由他們組成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決定全國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務,并由權力機關產生行政、審判、檢察等機關,具體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
學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共同構成了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的完整體系,但全國人大更為重要,因為它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老師:對。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在性質、地位、職能等方面與地方各級人大存在很大差別,我們一起來了解二者的具體內容。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性質: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2)地位:在我國國家機構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3)職權: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
老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56頁,思考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是指什么。
學生:立法權:制定法律的權力。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是我國的立法機關。省、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備案。
決定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縣級以上人大會,依法決定國家和本行政區內重大事務的權力。
任免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會,對相關國家機關領導人員及其他組成人員進行選舉、任命、罷免、撤職等權力。
監督權: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監督“一府兩院”的工作的權力。
老師:教材第54頁的圖片材料中全國人大行使了哪些職權?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閱讀教材,認真思考并積極討論)
學生:選舉出體現了它的任免權;審議并通過《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它的監督權;審議并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體現了它的立法權。
學生:大約半個月。
老師:對。那么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涉及全國的重大事務由誰來處理呢?
學生: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全國人大的部分職權由全國人大會行使,以便更好地發揮最高權力機關的作用。
(4)全國人大的常設機構: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
3.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1)性質: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2)職權: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
(3)作用: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一切重大問題,并負責監督實施。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共同構成我國國家權力機關體系,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
規律總結
注意:(1)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國家權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行政、審判、檢察等機關具體行使國家權力,三者說法有差別。
(2)全國人大與地方各級人大在性質、職權、地位上的差別,把握全國人大往往有“最高”二字。
(3)同級人大產生同級其他國家機關,并不是說所有國家機關都由全國人大產生。
自主學習學生結合視頻材料和閱讀教材,認真思考。
合作探究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過程評價
此環節旨在讓學生了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應忠實履行自己的職責,這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保證,使他們在將來成為人大代表時,也能自覺樹立忠實履職的意識。
通過以上幾組問題的探討,我們知道了人大作為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人大的作用發揮的怎么樣,還與人大代表有著密切的聯系,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全國人大代表呂華榮,一起來學習人大代表的相關知識。
二、人民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合作學習
老師:人民代表大會是由誰組成的?
學生:人民代表,這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來。
老師:也就是說,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這就是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老師:那么,人民代表是怎樣產生的?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56頁“相關鏈接”,人大代表的產生的方式與任期。
2.人民代表的產生方式和任期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
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各級人大代表任期5年。
老師:在這里應注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都是由民主選舉產生的,但在具體產生方式上,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是由間接選舉產生的,即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如十屆全國人大的代表就是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代表和港澳特別行政區的人民代表構成的'。而縣、鄉鎮兩級人大代表是由直接選舉的方式選舉出來的,即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
3.人民代表的權利和義務
學生:人民代表的權利:除審議各項議案、表決各項決定外,還享有提案權和質詢權。提案權是指人民代表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會提出議案的權利。質詢權是指人民代表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政府等機關的工作提出質問并要求回答的權利。
活動:角色扮演、體味責任
情景設置:大屏幕展示一組圖片,從學生日常生活出發,引出材料:
《元芳,你怎么看?》
某校校門口每天一到放學時間就會“呼啦”出現許多流動小吃攤,看起來種類豐富,賣相誘人,學生趨之若鶩。對此小販喜笑顏開,過路行人紛紛側目,而附近居民則無奈搖頭。
現在我們高一(6)班就是山東省代表團,在座“代表”依座次分為“山東市民代表、教育界代表、經濟界代表”3個討論小組,就“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你該怎么做”為議題進行小組內討論,每組推薦出一個最佳議案,再拿到會議上進行討論。
教師準備:
事先預設好代表的立場,以便與學生課堂的發言作對比歸納。例如:“山東市民代表”應注重從流動小攤與日常生活出行,市容市貌角度展開,“教育界代表”可從流動小攤與學校環境衛生,學生食品安全等方面客觀分析,“經濟界代表”則需從經濟生活角度提出見解。
學生發言后,教師點評:從大家的發言來看,大家的社會責任意識都很強,相信將來大家不管是否能當選為人大代表,都能夠關注國家的命運,關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做一個盡責任的公民。相信未來中國政治的春天屬于我們在坐的每一位同學。
老師:如果你是人大代表,你該如何履行自己的職責?
學生:在自己參加的生產、工作和社會活動中,協助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聽取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接受人民監督。
老師: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人民代表依法享有、行使權利的同時,也要依法履行自己的職責。
規律總結
1.人大代表產生于人民,權力源于人民,人大代表理應忠實履行人民賦予的職責,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自覺接受人民監督。因此,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人民代表與人民的關系。
2.人民代表的權利與人大的權力不能混淆。
課堂小結
本節內容主要講述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有關知識,通過對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組成、職權以及人大代表的權利與義務等內容的理解與把握,進一步感受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是為人民服務的。
等價交換是價值規律的一個重要內容。對這個原則,學生很難以理解,因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著不等價交換的“事實”。因此對這個問題教師講解起來往往比較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透過不等價交換的現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質。
首先,應該肯定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著不等價交換的現象。但這并不能否定價值規律,相反正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只不過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而已。
其次,價值規律的內容要求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交換雙方的價值量要相等。如果價值量不相等就會影響商品生產者的積極性。但是,等價交換并非在每一個交換過程中、每一個場合都能實現。
第三,等價交換的原則在貨幣出現以后就表現為價值和價格相等。但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價格經常與價值不相符,價格往往偏離價值即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主要是因為價格除由價值決定外,還要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供大于求,價格下降;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即: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價格經常和價值相背離。這似乎和等價交換不相符合,但這說明的是短期的現象。但從長期看:
第四,等價交換的原則是在長期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背離價值:
但從一個較長的時期來看,價格還是和價格相等的。這是因為:
(1)價格的變動是以價值為軸的,無論價格怎樣變動都不會偏離價值太遠。也就是說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
(2)由于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但同時供求關系反過來也影響價格,使價格不能偏離價值太遠。
(3)雖然在每一次商品交換中價格與價值并不一致,但從較長時間來看,商品的平均價格還是和商品的價值相一致。
1.知識目標:
(1)識記我國公民法定的政治權利和自由以及政治性義務的內容。
(2)把握政治自由和法律的關系,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義。
(3)把握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
(4)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2.能力目標:
(1)聯合實際,結合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來說明為什么其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
(2)聯系實際,結合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和應履行的政治性義務及原則,分析說明權利與義務的辨證關系。
(3)培養學生的權利觀、義務觀,能夠運用理論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如“特權”、“拖權”等。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處理好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權利觀和義務觀。
(2)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身邊的政治生活,做到積極參與政治生活。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要讓學生了解三大產業的劃分,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基本含義;初步理解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意義;能結合實際分析說明農業的基礎地位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到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探究社會時政問題等活動,通過討論、辯論、模擬教學和探究性學習等方法,突出教師的指導性、學生的參與性以及兩者之間的協作,從而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通過經濟學數字培養學生學習經濟學能從數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的經濟生活,對國家的經濟現象愿意發表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逐步樹立起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熱愛祖國的情感。
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我國三大產業雖然在建國后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仍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第三產業嚴重滯后,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使命感,使他們懂得只有現在努力學習,將來才能更好的奉獻社會,才能充分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關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的教學建議。
一、關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的教材分析。
雖然,本框題在內容上只講第二產業的工業部分,但是,在構成上,本框題與上一框題及下一框題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在第一節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框題中,工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框題中的重點,也是第四課書的重點。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本框題中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知識點,它與時政的連接點是國家在“九五”期間對支柱產業實施了投資傾斜政策,以及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了對支柱產業的投資力度。
本框題首先介紹了工業的產生。講清我們本框題所說的工業不是最初的工場手工業,而是后來的現代化機器大工業,因為,只有現代化機器大工業,才能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手段來裝備工業,從而為后面講解本框題的重點知識即工業的地位和作用做好了鋪墊。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是本框題及本課書的重點,這部分內容講兩個問題,一個是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為:工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另一個是工業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樣就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工業為什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我國工業的現狀:首先,建國后我國工業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其次,說明我國工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助于加強他們的緊迫感和憂患意識。
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這一內容是本框題比較重要的知識,通過對支柱產業特點的分析,讓學生分析出那些行業應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還可以和時政熱點掛鉤,要聯系積極的財政政策和“九五”期間對支柱產業的投資傾斜政策,說明國家側重發展支柱產業的重要原因。
二、關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的教法建議。
((一)、知識目標。
識記:
(1)財政、預算、決算、財政收支平衡、財政赤字的基本含義。
(2)我國財政收入和支出的種類。
理解:
(1)如何正確使用財政政策調節經濟運行。
(2)影響財政收入高低的因素。
(3)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意義。
(4)財政支出的巨大作用。
運用:
(1)通過對所給財政圖表、數字的分析,領會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
(2)能正確認識和簡單評價政府工作報告中財政工作報告。
(3)聯系當前國家繼續擴大內需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情況,說明財政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辯證地、全面地、聯系地認識問題的能力,針對事實說明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會怎樣以基本事實為基礎進行綜合提煉,得出結論,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分析、綜合、歸納等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正確觀察、分析社會經濟現象的能力以及調查研究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財政支出教學,使學生增強國家觀念,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對學生進行基本國情、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教育學生關心和支持財政工作,以國家利益為重,以國家建設為重,為國家建設多做貢獻。
2、通過財政作用教學,教育學生明確:財政作為我國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點我國比資本主義國家做得更好、更有成效;我國財政的巨大作用表明,我國財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利于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學重難點。
財政的作用、財政的收入和支出。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財政及其作用。
1、財政的含義及實質。
(1)國家的收入與支出。
(2)實質:財政的實質是一種分配關系。
2、國家預算和決算的含義:
由政府提出并經過法定程序審查批準的國家年度收支計劃,稱作國家預算;上一年度國家預算執行結果的會計報告,稱作國家決算。
3、財政的作用。
(1)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2)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
核心講解:理解我國財政的作用。
答:國家財政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1)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財政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會導致投入某些行業、地區的資源嚴重不足,影響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與發展。國家通過財政支持這些行業、地區的建設,有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例如,能源、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建設周期長,投資風險大,離不開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
(3)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經濟平衡運行要求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現大起大落。在經濟增長滯緩、經濟運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約時,政府可以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增加經濟建設支出、減少稅收,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拉動經濟增長。反之,在經濟過熱、物價上漲、經濟運行主要受供給能力制約時,政府可以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抑制總需要,穩定物價,給經濟“降溫”。
核心講解:分析不同財政政策的異同。
答:財政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調整財政收支規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導原則及其相應的措施。
(1)在經濟增長滯緩、經濟運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約時,政府可以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增加經濟建設支出、減少稅收,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拉動經濟增長。
(2)反之,在經濟過熱、物價上漲、經濟運行主要受供給能力制約時,政府可以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抑制總需求,穩定物價,給經濟“降溫”。
內容:積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
實施條件在經濟增長滯緩,一部分經濟資源未被利用,經濟運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約時。在經濟過熱,經濟的正常運行受供給能力制約、物價上漲時。經濟平穩運行,沒有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措施:增加經濟建設支出和減少稅收。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刂瞥嘧?,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
實施目的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拉動經濟增長。抑制總需求、降低通貨膨脹率,給經濟“降溫”。保持經濟平穩健康,較快增長。
聯系國家通過財政收入和支出控制經濟運行。
二、財政收入與支出。
1.財政收入。
(1)含義: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籌集起來的資金就是財政收入。
(2)國家籌集財政收入的渠道:稅收收入、利潤收入、債務收入以及其他收。
(3)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經濟發展水平_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二者是根與葉、源與流的關系。分配政策對國家財政收入產生重要影響,國家應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間的關系。
核心講解:“國家財政收入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睘槭裁?
答:財政節余并非越多越好,節余過多,意味著財政資金的閑置和浪費。財政赤字也并非一定不好,只要適時適度,如在通貨緊縮時增加財政支出來刺激社會總需求,就會出現一定的財政赤字,反而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若赤字過大,就可能導致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引發通貨膨脹。
2、財政支出。
(1)含義:國家對籌集起來的財政資金進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財政支出。
(2)財政支出的具體用途:經濟建設支出,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支出,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社會保障支出,債務支出。
(3)財政收入與支出的關系:
財政收入與支出的關系,有三種情況:財政收支平衡、財政盈余、財政赤字。
核心講解:了解財政收支平衡和財政赤字的含義。
答:(1)財政收支平衡指當年的財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節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收入和支出相等是財政收支的理想狀態,但在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存在。
(2)財政赤字是指當年的財政支出大于財政收入的部分。
財政節余并非越多越好,節余過多,意味著財政資金的閑置和浪費。財政赤字也并非一定不好,只要適時適度,如在通貨緊縮時增加財政支出來刺激社會總需求,就會出現一定的財政赤字,反而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若赤字過大,就可能導致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引發通貨膨脹。
核心講解: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異同。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都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二者往往相互配合起作用。但二者在政策的制定者、具體內容與措施等方面則有所不同。財政政策由國家財政部制定,經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方可實施;貨幣政策則由中央銀行直接制定和實施。凡有關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政策,如稅率的調整、稅收的變動、發行國債等都屬于財政政策;與銀行有關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匯率的調整等則屬于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一定宏觀經濟目標而調整財政收支規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導原則極其相應的政策措施。有關財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稅收的變動、國庫券的履行、保護價收購糧食等。國家財政部門制定,經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通過。
1.二者都是經濟政策,都屬于宏觀調控的重要方式。
2.都通過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來實現經濟發展。
3.在一般條件下,兩者相互配合起作用。
貨幣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進行調節的控制所采取的指導方針及其相應的政策措施。和銀行利率有關的一系列政策。如存貸款利息率的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直接制定,經國務院批準。
三、課余作業。
討論:財政收入增加,有利于國家各項職能的實現,因此,財政收入越多越好。
課后小結。
學完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板書。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公民與國家形成了新型的關系。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權力來源于。
二、神圣的權利莊嚴的義務。
1.我們政治生活的全部內容,是以、為基準的。
2.公民依法享有選舉的權利,是公民的選舉權;公民被選舉為的權利,是公民的被選舉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的民主權利,行使這個權利是公民參與國家管理的。
3.公民依法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表達意愿的權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4.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權利,是公民參與國家管理的基礎和標志;是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重要方式,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表現;是指公民有監督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權利。
5.人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這是人民的重要方式,是的具體表現。
6.公民的監督權是指的權利。它包括了批評權、、、和等。
7.我國憲法在規定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由的同時,也規定了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性義務,即公民對國家、社會應承擔的。
8.、,是我國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也是實現公民的政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重要保證。
9.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是公民根本的行為準則。
理解:(1)結合實例,分析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2)從調節、激勵、分化三個方面說明價值規律的作用。運用:用價值規律的有關知識,分析說明商品生產者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能力要求: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而在實際生活中,價格與價值往往是不相符的。同樣質量的黃瓜,夏天的價格比冬天要便宜;春節左右的價格比平時的價格要貴;不同銷售攤點的價格也不相同。要使學生正確理解這一問題,必須提高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不管價格怎樣變化,離不開商品的價值,從長遠的、整體的觀點看,商品交換是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過程與方法。
通過社會調查,培養學生的市場經濟意識和市場競爭觀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明白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培養他們的市場競爭意識和時間效率觀念,以便更好地投身社會實踐以及為將來適應社會服務。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識記貨幣的本質和基本職能,價格、紙幣、常用的信用工具、外匯和匯率的含義。
(2)理解物物交換的困難和貨幣產生的必然性。
(3)初步運用所學知識,聯系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貨幣的看法,說明應當如何正確對待金錢。
(4)運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識,聯系實際談談信用工具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梳理貨幣產生的歷史,剖析貨幣產生的必然性,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
(2)通過從具體生活現象分析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過對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現象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理解貨幣的本質和作用,使學生逐步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的商品貨幣觀念,理性看待金錢的力量,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教學內容:第一課神奇的貨幣。
課時安排:3~4課時。
知識結構: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貨幣的本質及其基本職能;紙幣。
1、價值規律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
對于這個作用,教師可以結合書中的實例來進行說明,或者讓學生自己來分析例子然后教師進行概括、歸納。
這一點教師在分析的時候,可以結合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來分析:
由于價值決定價格并且受供求關系的影響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當某一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就會上漲而當高于價值的時候,生產者生產這一商品就有利可圖。商品的生產者為了追求利潤,紛紛轉向生產這一產品,這樣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就會向這一部門集中。這樣這一商品就會被大量生產出來,導致市場上這一商品供過于求,商品的價格就會下降而低于價值,商品生產者就會無利可圖,商品生產者又會將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轉向生產其他有利潤的商品。這樣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就從這一部門自覺地向另一部門轉移。
2、價值規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
關于這一作用,教師可以通過設問的形式讓學生思考:勞動生產者生產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很明白是為了獲取利潤。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弄清楚商品生產者如何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下獲取更高的利潤。主要講清楚:
在市場交易中要求等價交換,而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下似乎不可能獲取比其他企業更高的利潤。關鍵要弄明白這里的“等價”指的是價值規律內容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而商品生產者可以減少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使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單位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商品。而商品仍然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銷售,這樣商品生產者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而要減少個別勞動時間就要提高勞動生產率,那么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呢?就是要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
3、價值規律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講清楚了第二個作用第三個作用就不難理解。由于商品生產者的技術、生產條件等各不相同,勞動生產率也不一樣。這樣商品生產者生產某一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也不一樣,當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時,商品生產者就能獲取更多的利潤,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而一旦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就會賠本,在生產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必然會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淘汰。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市場主體、企業、股份公司、股票、企業法人和法人代表的含義;闡釋企業必須努力提高經濟效益;闡釋企業依法競爭、優勝劣汰,出現破產、兼并是必然的。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4、通過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在研究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分析企業虧損與企業經營者的關系,懂得成功的企業必須要有高素質的經營者,培養學生社會實踐的能力,收集、整理的能力,懂得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觀察、說明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國家的本質、我國的國家性質、人民-專政的特點。
2、理解人民-專政的本質、-與專政的關系。
3、運用生活實際說明我國-的廣泛性和真實性,分析堅持人民-專政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
從具體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辯證分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從現象到本質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激發愛國熱情,堅定堅持人民-專政的立場。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人民-專政的國家性質,人民-的廣泛性、真實性,堅持人民-專政的意義。
教學難點:
-與專政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我國是人民-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這樣性質的國家中,我們公民處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權利、政治義務,如何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本課將我國的國家性質、公民的權利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等方面去揭開國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紗。
(二)進行新課。
一、面對新舊社會兩次特大洪災的思考。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第4頁材料,同時思考所提出的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1、從社會制度方面看,兩次洪災發生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中國廢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2、從國家政權方面看,國家政權從掌握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手中,并為其服務,轉變為掌握在人民手中,為廣大人民服務。
二、廣泛、真實的-。
1、國家的基本理論。
(1)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
學生活動:思考問題,討論后作出進行點評。
教師點評:國家是由于生產力發展出現私有制,從而產生階級、階級對抗,統治階級為-被統治階級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機關。由此可見國家之本質。
(2)從本質上講,國家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5頁“專家點評”,了解國家性質的有關常識。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
(3)國體及其決定因素。
國家的性質又稱國體,是由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性質決定的。(引導學生思考說明什么問題?)。
根據國家性質不同,可分為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屬于社會主義國家。
2、我國的國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边@是我國憲法對國家性質的明確規定。
教師活動: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社會各階級、階層在我國社會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關系。請大家思考討論這個問題,并總結我國政權的特點。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
教師總結:國家政權的領導階級是工人階級,階級基礎是工農聯盟。特點在于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掌握政權,享有-,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因此。政權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人民當家作主主要體現在人民享有的-權利上。
3、人民-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找出問題。
教師活動:總結講評。
(1)、人民-的廣泛性,一是表現在人民享有廣泛的-權利,二是表現在-主體的廣泛性。我國現階段享有-權利的主體包括,工、農、知、干、軍和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2)、人民-的真實性,一是表現在人民享有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二是表現在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實現。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鏈接”,思考、體會我國人民-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3)、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人民-真實性的一個重要表現。
教師活動:同學們看教材第6頁“人權材料”,舉例說明建國后我國人權保護取得顯著成就,人權只能是具體的、相對的。
學生活動:閱讀思考討論。
教師活動:總結講評。
我國政府關于人權問題的基本觀點有(略)。
2003年中國人權事業的新進展。2003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16694億元,比上年增長9.1%。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000多億元,比上年增長11.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中國農村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由改革開放之初的2.5億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萬人。人均壽命從解放前的35歲上升到71.4歲。
事實說明,建國后我國人權保護取得顯著成就,人權不是空洞的一句話,而是具體的、相對的,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權和發展權,保護人權的根本途徑是經濟得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4、人民-專政的專政職能。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保護人民-權利不受侵犯,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5、-與專政。
(1)-及其階級性。
教師活動:同學們看教材第6頁-的含義,思考:應該怎樣理解-的含義及其階級性?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首先,-是一種國家制度,是同--制度相對立的。其次,-具有階級性,他的平等原則、少數服從多數、共同管理國家,都是在一定階級范圍內的,是在統治階級內部進行的,只能是適用于統治階級,而不能適用于被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主要是依靠暴力進行專政。
(2)人民-專政是-與專政的辯證統一。
教師活動:同學們可以看課本p7頁,思考我國的-與專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區別、互相對立?在什么地方相輔相成、互為前提?并運用這一道理評析觀點一、二。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對統治階級實行-,對被統治階級實行專政,是國家政權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這一點上,一切-國家是一樣的,但我國的人民-專政是新型的-和新型專政的統一,對廣大人民實行-,只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真正實現了大多數人的統治,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觀點一只看到它們的相同點,觀點二只看到它們的不同點,都是片面的。
三、堅持人民-專政。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找出問題。
1、堅持人民-專政的重要性。
(1)堅持人民-專政是四項基本原則之一,是我國的立國之本。
(2)堅持人民-專政是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堅持人民-,才能調動人民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堅持對敵對勢力的專政,才能保障人民-,維護國家安定。
2、堅持人民-專政的新的時代內容。
突出經濟建設服務職能;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國內外環境;重視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發展人民-,加強-制度建設。
(三)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內容講述了我國的國家性質的有關知識,懂得我國是人民-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我國的人民-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是真正的大多數人的統治,必須堅持人民-專政。
(四)實例探究。
[例1]下列關于國家的說法不正確地是()。
a.國家是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b.國家是為社會謀利益的工具。
c.國家性質是由統治階級的性質決定的d.國家的根本屬性是階級性。
答案:b。
(3)-的廣泛性(4)-的真實性()。
a.(2)b.(3)c.(1)(2)d.(3)(4)。
答案:c。
[例3]下列對-與專政關系的理解不正確地是()。
a.對一定階級既有-又有專政b.-是專政的基礎,專政是-的保障。
c.-與專政互為前提d.統治階級的-就是對被統治階級的專政。
答案:a。
[例4]我國人民-的真實性表現在()。
a.人民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的各方面的-權利。
b.一切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建設者、愛國者都是國家的主人。
c.對社會的大多數實行-,對極少數敵人實行專政。
d.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實現。
答案d。
課后習題。
用-與專政的關系,分析我國政權與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異同。
1、我國居民的投資方式有哪些?分別有什么特點?儲蓄存款(便捷)、股票(高風險、高收益同在)、債券(穩健)、保險(規避風險)。
2、商業銀行的業務有哪些?(存款業務、貸款業務、結算業務.)作用是什么?利息的計算,儲蓄的種類及特點.
4、債券的含義,分類(國債、金融債券、企業債券)及各類債券的特點.
5、商業保險的含義、分類(人身保險、財產保險)。
第三單元收入與分配。
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營造學習貫徹“新時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標”的良好氛圍,采用探究學習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共參與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教材分析。
《國家財政》是人教版必修一《經濟生活》第三單元第八課第一框內容。本框教學內容是體現《新課程標準》規定的“評議一個由政府財政承擔的工程項目,說明政府的財政支出對大眾生活、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它上接《個人收入的分配》下承《征稅和納稅》,因此,本節課在本單元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分析,高一學生已經學習了《經濟生活》有關消費、生產知識之后,初步了解我國個人如何參與分配,為了實現收入分配公平國家必須參與社會分配即財政。財政對于高一學生來說是相對陌生,平常生活中是較少關注的。尤其是涉及到國家財政政策等宏觀調控問題與學生生活實際有一定距離,而且理論性較強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景,設計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情境參與中構建知識,從而培養其公共參與能力素養。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財政、預算、決算、財政收支平衡、財政赤字的含義,理解財政收入的影響因素及財政的巨大作用。
2、能力目標:
初步掌握如何運用財政政策實現經濟平穩運行的實踐能力。
能夠為政府增加財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議的能力。
辯證地認識財政赤字現象的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我國國家財政的性質、功能和使用原則,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關心國家財政支出的內容,關注國家與社會發展,增強主人翁意識。
五、課型:新授課。
六、課時:一課時。
七、教學重點:財政的作用,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依據:財政作用涉及政府宏觀調控政策、政府履行職能等知識,學生尚未學習,應做為重點。
八、教學難點: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
依據: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涉及政府宏觀調控政策以及市場經濟理論相關知識,難度較大。
九、教具:多媒體。
十、教學方法。
(一)教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贬槍W生特點、教材特點,主要采用如下幾種教學手段:
1、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展現圖文資料,創設有利于教學活動開展的生活情景。
2、互動教學法。通過啟發提問,引導學生思考,開發學生的思維,培養科學思維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開展活動探究、合作探究,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二)學法。
1、事例探討式學習方法。
2、探究性學習法。在小組分工合作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3、理論聯系實際法。關注生活,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十一、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
體驗導入。
教師展示課件,師生共同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新時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標”論述。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引出如何解決矛盾,保障和改善,實現目標,需要國家資金投入,離不開財政的支持。
那國家資金從哪來?用到哪去?會起到什么作用?
學生學習感悟十九報告精神,思考回答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學生從生活經驗角度嘗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的自身需要出發,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學生參與現實生活的能力。
自主學習。
名詞解讀。
板塊一:財政及財政收支。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65頁,掌握財政及財政預算、決算相關概念。
名詞解讀:
1、財政。
2、財政預算。
3、財政決算。
教師展示課件:
解讀:財政含義、目的、本質。
解讀:財政預算、財政決算。
學生閱讀課本第65頁內容,找到財政含義、財政預算、財政決算概念。
堅持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展示材料。
獲取信息。
教師展示:
——我國稅收收入、非稅收收入、財政收入、稅收占比、財政支出、財政赤字數據表。
設問:從圖表中數據有什么關聯性?可以獲取哪些有效信息?
幫助學生理解:
4、財政收入的渠道:稅收、利潤、債務、其他。其中稅收是最主來源。
教師展示全國財政支出結構圖,引導學生概括: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圖表中支出大于收入現象,得出結論:
6、財政收支三種關系:財政平衡、財政盈余、財政赤字。
同桌之間進行交流探討,尋找數據之間的關聯性,探求財政收入構成。
觀看財政支出餅狀結構圖知道財政支出的用途。
對比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得出2015——我國財政支出大于收入,理解財政收支三種關系。
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分析問題能力、運用知識描述論證能力。
活動探究。
突出重點。
板塊二:影響財政收入因素。
教師展示:
—20gdp增長率趨勢圖。
2006—2016年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圖。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
1、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之間有什么關系?能得到什么結論?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財政收入。
2、財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
教師展示一分為三的蛋糕圖片。三人分蛋糕:甲同學代表國家財政部;乙同學代表企業;丙同學代表個人。
活動要求:請三位代表選擇大小不同的a、b、c三塊蛋糕中的一塊,并說明理由。
學生選擇中可能出現選小塊的b或最小塊的c時,教師應用生產與消費相關知識進行及時點評分析。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分配政策影響財政收入,應該制定合理分配政策。
學生分析、對比數據,尋找、發現gdp增長率與財政增長率相關性,說出經濟增長影響財政收入,二者呈正相關。
學生推薦代表,代表分別上臺選擇一塊蛋糕,代表陳述選擇理由。
選擇中出現分歧,請其他同學作評估,尋求平衡。
培育學生的公共精神和家國情懷,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從而獲得了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構建開放的、包容的學習氛圍。
合作交流。
突破難點。
板塊三:財政作用。
教師展示探究材料一:
解讀西安市2016年財政收入與支出圖表,其中82.2%的財政收入用于民生領域。
探究問題:
教師從學生列舉中,引導學生分析財政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教師展示探究材料二:
201月,西安市總投資1153億元的126個重大項目正式開工建設?;A設施建設項目20個,總投資341.4億元。
探究問題:
基礎設施工程項目有什么特點?社會資本會不會投資?這些建設由誰來投資建設?
教師展示探究材料三:
經濟現象一:鋼鐵、水泥、煤炭、化工產品、豬肉、雞蛋價格持續上漲。
經濟現象二:鋼鐵、水泥、煤炭、化工產品、豬肉、雞蛋價格持續下跌。
判斷:哪種情況是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哪種情況是經濟滯緩(通貨緊縮)?
分析: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實質是什么?
措施:如何應用財政政策進行調控?
教師提醒學生從財政收入與支出兩個方面去考慮措施。
教師指導學生要描述具體措施與結果傳導過程。
教師在學生探究結論基礎上總結歸納擴張性財政政策及措施,緊縮財政政策及措施。
學生說出和民生相關的領域,進一步思考,財政投入民生領域主要目的是什么。
理解財政是強大的物質保障,有助于社會公平,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
學生根據老師分析,說出社會資本不愿投資,是因為企業以營利為目的。
分組探究:學生分為四大組,兩組探究現象一,兩級探究現象二。
小組合作探究,學生討論、翻閱課本查找相關知識點或經濟理論。組長記錄探究結論。
分小組發言,分享探究結論。
利用學生的已生活經驗,聯系生活實際,強對財政作用的理解。
巧設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公共參與,找到知識與活動的結合點。
出處 FanWeN.ChAzIDIAN.com
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高中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進一步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能力。
總結概括。
構建體系。
教師讓學生總結:通過這節課,你今天學到了什么?
學生根據板書小結。
學生通過自己總結,歸納整理所學知識點,形成知識體系。
知識遷移。
形成能力。
教師展示高考圖表選擇題。
學生審題,觀察圖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反饋教學效果。
十二、課后作業。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八課財政與稅收第一框國家財政教學設計。
國內生產總值。
財政赤字。
赤字率。
63.59。
1.2。
2.1%。
2015。
68.91。
1.62。
2.3%。
2016。
74.41。
2.81。
3%。
注:單位億元國際上財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線為3%。
結合所學經濟知識,分析現階段我國增加財政赤字的合理性。
十三、板書設計。
1、財政。
(1)含義:
(2)國家預算和國家決算含義。
(3)財政收入的來源:
(4)財政支出的具體用途:
(5)財政收入與支出的關系。
2、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3、財政的主要作用。
(1)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2)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
十四、反饋評價。
選擇題。
a.提高醫療補助標準,優化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
b.健全初次分配機制,協調國家與個人的利益關系。
c.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水平。
d.增加貨幣供應量,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水平。
非選擇題。
材料:
根據中共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要求,h市各級黨委和政府勇敢承擔扶貧責任,積極創新扶貧方式,運用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從而打開了扶貧開發工作的新局面。
結合材料,運用財政作用的知識,分析h市扶貧工作中采取的方式所包含的經濟學原理。
教材分析:
《投資理財的選擇》是高中政治必修一《經濟生活》第二單元《生產、勞動與經營》的第六課的內容,內容量大,知識點不是太難理解,很貼合現實生活,內容層次也很清晰,這將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這堂課的內容。本課的邏輯結構是:先讓學生復習本課的重、難點,然后小組合作提出疑惑、解決疑惑,老師適當給予補充、引導、總結,最后升華至如何做一個理性的投資者。
學情分析:
本課是高二政治必修班的復習課,物生班的學生基礎相對來說有些薄弱,書本上也缺少記號,學習習慣不是太好,所以課一定要先自主復習,這樣課上的討論重、難點所涉及的問題才能由學生提出,并由學生解決。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
2.理解儲蓄存款、股票、債券、商業保險等投資理財方式。
重點與難點:
理解儲蓄存款、股票、債券、商業保險等投資理財方式。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分組討論,展示交流。
教學準備:
研究教材、考點和學情,確定教學方法,搜集素材,smart課件制作。
教學過程:
稅收——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稅收的基本特征。
(1)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征。
稅收強制性——是指稅收是依靠國家的政治權力而強制征收的。
稅收的無償性——是指國家取得的稅收收入,既不需要返還給納稅人,也不需要對納稅人付出任何代價。
稅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稅之前就通過法律形式,預先規定了征稅對象和征收數額之間的比例關系,不經過國家批準不能隨意改變。
(2)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緊密相連的。
首先,稅收的無償性要求它具有強制性。
其次,稅收的強制性和無償性又決定了它必須具有固定性。
總之,稅收的強制性、固定性、無償性,三者缺一不可,統一于稅法。
(3)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稅收區別于其他財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標志。
3、違反稅法的表現和處理。
(1)偷稅:是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法規定,用欺騙、隱瞞等方式逃避納稅的行為。
(2)欠稅:是納稅人超過稅務機關核定的期限,沒有按時繳納而拖欠稅款的行為。
(3)騙稅:是納稅人用欺騙手段獲得國家稅收優惠的行為。
(4)抗稅:是納稅人抗拒稅法規定的違法行為。
(一)知識目標。
1、識記四種消費心理的含義。
2、理解怎樣正確看待、評價各種消費心理。
3、理解四大消費原則的內涵。
4、理解艱苦奮斗在今天并不過時。
5、根據理智消費的原則,模擬一份家庭消費計劃。并結合個人行為,說說怎樣才算應該理智的消費者。
(二)能力目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本框學習,向學生進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2、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樹立環保和綠色消費的理念,針對今天環境污染等問題,引導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3、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養成適度消費、量入為出等消費觀念,成為理性的消費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做理智的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教學難點。
適度消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一)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1、消費心理面面觀。
教師點撥:我們的消費往往受自然條件、社會環境、個人經歷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這些外部因素常常影響到消費過程中的心理活動,使消費帶有復雜性。
(1)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
教師點評:有從眾心理的人,看到許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這種消費會受別人行為、別人評價的影響。人們追隨時尚的心理,往往能夠引發對某類、某種風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趨勢。商家往往利用消費者的這種心理來推銷總結的商品。所以,我們是否消費應該從實際出發,不能盲目從眾。
(2)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
教師活動:我們應該看待這種消費行為?
教師點評:青年人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個性的展示往往通過自己的消費行為體現出來。這雖然推動了新工藝和新產品的不斷出現,但展示個性要考慮社會的認可,還要考慮代價。為顯示與眾不同而過分標新立異,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
(4)求實心理引發的消費。
教師活動:即在消費時綜合考慮商品的價格、質量、售后服務等各方面情況,從實際出發,而不是跟風買,搞攀比。
總之,人們的消費行為往往受到多種消費心理的影響。當然,不同的消費心理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常常共同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樹立正確的消費心理,使我們的消費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
(二)做理智的消費者。
(1)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教師提問:什么是適度消費?對量入為出,適度消費如何理解?
學生活動:認真閱讀教材內容并熱烈討論,回答自己不同的看法。
教師總結:量入為出,適度消費原則就是要求人們的消費與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相適應。
理解這一原則注意:一方面,消費支出應該與自己的收入相適應,自己的收入既包括當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也就是要考慮收入能力這個動態因素。因為,信貸消費與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有直接的關系。另一方面,在自己經濟承受能力之內,應該提倡積極、合理的消費而不能抑制消費,否則,一方面,會影響個人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會影響社會生產的發展,特別是,當前我們國家已經形成買方市場,應該充分發揮消費對生產的帶動作用。
(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學生活動:學生就所提問題展開討論,并發表見解。
教師活動:針對學生的見解作點評、總結:
首先,在消費中注意避免盲目從眾。
盲目從眾是消費中常見的一種消費心理現象,也是對普通消費者影響的一種消費心理現象。因為,人們的消費行為始終受到消費心理的影響,例:從眾心理、攀比心理等,并且這些心理往往相互聯系,共同影響人們的消費。因此,在消費中我們要盡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費心理的影響,堅持從個人實際需要出發,理性消費。
其次,要盡量避免情緒化消費。它是個人消費受到情緒的影響,而做出不理智的的消費選擇的現象。往往是心血來潮、一時頭腦不冷靜,事后發現這種消費選擇并不適合自己的需要。因此,在消費時,要注意保持冷靜。
最后,要避免重物質消費,忽視精神消費的傾向。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是不斷變化與改善的,我們的選擇也要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學生活動:學生就所提問題展開討論,并發表見解。
教師活動:針對學生的見解作點評、總結:
(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就是指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核心是可持續性消費。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的嚴重短缺,我們國家提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大家也應該從自身出發,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去從事綠色消費,即: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生活,環保選購;重復使用,多次利用;分類回收,循環再生;保護自然,萬物共存。希望同學們能真正把所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做個綠色消費者。
教師活動:大家辯論:我們還應該不應該堅持艱苦奮斗?艱苦奮斗是不是已經過時了?
學生活動:根據自己的觀點自動分為辯、反兩方,對上述問題展開激烈爭論。再次激發了學生的熱情與興趣。
教師活動:針對學生的辯論作點評、總結:
(4)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是一種民族精神,而不是一種具體的消費行為。作為精神,它是永遠不過時的。特別是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還面臨人口、資源等壓力,我們更應該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從個人思想品德的修養角度講,有利于個人優秀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是有志者應該具備的精神狀態。當然,不能把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與合理消費對立起來,勤儉節約不是抑制消費而是說不要浪費。
總之,以上四個原則,是科學消費觀的具體要求,我們要理解和掌握這些原則,并用他們指導自己的消費行為,既有益于個人,也有益于社會,將促進個人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課堂總結、點評。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影響人們消費的幾種消費心理和幾種科學的消費觀。
四、實例探究。
[例1]目前,在歐美一些國家,人們崇尚綠色消費,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a.綠色消費是一種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具有仿效性和盲目性。
b.綠色消費是一種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不利于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
d.人們對綠色消費的崇尚具有從眾性,不可能是基于對科學認識的統一性而引發的。
答案:c。
[例2]有位準備買汽車的消費者說“新車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車,開始貶值。對我來說,汽車只是一種為我服務的工具,什么品牌無所謂,關鍵是質量要好,價格要實在?!睆南M心理角度看,這是一種()。
a.攀比心理b.求實心理。
c.適度消費d.盲目從眾。
答案:b。
[例3]近幾年來,青少年中肥胖者日益增多。這主要表明()。
a.生活消費必須與經濟承受能力相適應,提倡適度消費,反對鋪張浪費。
b.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要協調發展。
c.要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方式、觀念,提高消費合理性。
d.要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反對大吃大喝。
答案:c。
[例4]近幾年來,在許多大城市居民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念夜大、電大,給自己充電蔚然成風,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大幅增長。城市居民的這種消費趨勢()。
a、是量入為出的適度消費。
b、看到了知識就是力量,是發財致富的根本途徑。
c、是從眾心理的體現,具有盲目性。
d、懂得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要協調發展。
答案:d。
五、課余作業。
1、深入社會實際,寫調查報告:中學生消費心理調查。
2、撰寫小論文:艱苦奮斗是不是已經過時、適度消費之我見等。
課后小結。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同步練習題。
板書。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50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