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一種對過去工作和學習的回顧與總結,更是對未來工作和學習的規劃與指導。散文的寫作需要情感的流露和對生活的獨特感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啟示和參考。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甘州民間傳說,夏日陽正,散落陰界的游魂落魄無處藏身,要路過人間另尋歸宿。故人們要采艾、插柳“避邪”,吃粽子,五色絲繩結于手腕、腳腕,佩帶裝有艾草的荷包、布老虎,門口插艾枝,田間地頭煨柏香,這些習俗都含有祛病除邪之意。后來,端午節俗中又增加了悼念屈原的內容。
食粽子。
甘州人有“寧窮一年,不窮一節”的說法,因此對節日飲食非常重視。端午節吃粽子是甘州民間習俗,相沿已久。最初,粽子是用金黃的黍米和紅棗,浸泡后用葦葉包裹成三棱錐狀,馬蓮草扎緊,放鍋里煮熟。
也有用小芨芨筐將黍米和棗一層一層鋪好,上面蒙上防止米棗外溢的紗布,放入清水中煮熟,又叫“粘糕”。吃時用鏟切下,或盛在盤中、碗中,或用油餅卷起,拿在手里吃。后來,糯米代替黍米,更增加了黏性,易于消化。甘州農村的一些地方,還有在五月十三日吃粽子的習俗,意為清柜待新。
拴狗繩。
甘州民間有端午節拴狗繩的習俗。這天,青年男女系五色線表示愛情的相連。五色線與五月五日端午風俗結合格外有趣,用五色絲表達辟邪續命。
《風俗通》云:“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系采臂,辟兵及鬼,令人不病。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五色絲,一名百索?!币虼?,在甘州民間也相沿著端午節拴狗繩之習俗。即用五色彩線加入少許狗毛搓成細繩,拴在小孩的頸項、手腕、腳腕上,意為避邪。六月六日那天,解下扔進流水。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后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中國漢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及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岸宋绻潯睘閲曳ǘü澕偃罩?,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草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家長還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端午節作為我們國家的一個傳統節日,擁有著許多的習俗,我們也應該好好的記住和尊重端午節的習俗,這樣才是對傳統文化正確的做法!
中醫認為,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都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偟膩碚f,粽子有清熱除煩、助脾開胃的作用,特別適合初夏食用。
進食時須注意,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較大,過量進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貪食。
習俗之二:插艾葉菖蒲——驅毒除瘟。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痹诙宋绻?,家家戶戶都要將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艾葉(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F代研究表明,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的確有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葉、菖蒲還有驅蚊的作用,慢慢燃燒艾葉驅蚊效果更好。
現代人已經很少在家門口掛艾葉、菖蒲等草本植物。對于這個問題,專家說,可以采取煙熏和噴氣霧劑的方法來解決。普通家庭可以選擇在端午前后把門窗緊閉,然后用菖蒲、艾葉、雄黃合劑煙熏2~4小時以上,這樣可起到殺菌作用。另外,還可以到商店購買殺蟲驅蚊的.氣霧劑來達到滅害蟲的目的。
習俗之三:涂雄黃酒——殺蟲解毒。
端午前后,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都已步入梅雨季節,天氣條件有利于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后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
涂灑雄黃酒是端午節習俗之一。在端午節,將雄黃摻在酒里制成雄黃酒,甩灑在居室的墻角和床下,具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由于雄黃能從皮膚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積涂擦,以防中毒。
習俗之四:喝五加酒——祛濕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習俗之五:掛香囊——散風驅寒。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后放在布袋中,縫合好??梢耘宕髟谛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這幾味中藥,中醫認為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端午節,因為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五日,是三個重要的中國節慶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中秋節和農歷新年。
這個節日的由來是古代中國有一位博學多聞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愛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滿嫉妒的官吏陷害,從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無法獲得皇帝的重視,屈原在憂郁的情況下投汨羅江自盡。
由於對屈原的愛戴,汨羅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劃船在江內尋找屈原,并且將米丟入汨羅江中,以平息汨羅江中的蛟龍。即使他們當時并沒有找到屈原,但是他們的行為,直到今天在端午節的時候,仍然被人們傳頌紀念著。
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龍舟競賽,比賽的隊伍在熱烈的鼓聲中劃著他們多彩的龍舟前進。這項活動的靈感是來自於當時汨羅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劃船救屈原,而這個傳統也一直保持了數個世紀。
在端午節時受歡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黃及其他材料,再以竹葉包裹。而粽子的傳統則來由於汨羅江邊的漁夫,將米丟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龍,希望他們不要將屈原吃掉。
農歷的五月,也就是端午節的這個時節,對中國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還有許多其他重要的意義。許多中國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發疾病的危險時節,因此必須有許多防備家人生病的措施。許多家庭會將一種特別的植物-艾草掛在門口,作為保護之用,而人們也會掛帶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種香味的藥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護人們遠離疾病。
端午節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形成了我國特有的民俗民風。比如佩飾民俗中的戴艾虎、系彩絲、系長命鎖、佩香包;飲食習俗中的喝黃酒和蒲酒、吃粽子、吃咸鴨蛋;衛生習俗中的懸掛白艾、掛菖蒲、沐蘭湯;競技習俗中的賽龍舟、劃旱船、斗百草、跳鐘馗、賽詩會;祈禱習俗中的畫額頭、躲端午、端午雨等。這些不同的習俗都在不同的地區傳承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看地方。
2023年端午節會下雨嗎是很多友友再問的,根據以往的經驗,可以合理對2023年的端午節天氣作出推測。據分析,2023年端午節期間弱冷空氣出現的可能性較大,北方地區有降雨的可能。南部地區的主要特點是高溫和多云天氣。根據氣象推測,2023年端午節將有可能降雨或者多云。如果端午節當天多云或降雨,那么這一年中的暑期天氣將比較炎熱,反之,如果端午節當天陽光明媚,那么這一年的暑期天氣將異常宜人,百般順暢。端午節期間,北方和南方都將出現相對炎熱潮濕的天氣。
按照常理,我們所處的世界在一段時間內氣候都是有規律的,每年的天氣都會有所改變但都是在可測范圍內的。作為普通人關注端午節會不會下雨,一般是因為端午節是法定假期,很多人選擇在這時候出門旅游,出去旅游總是要關注到天氣的。就往年來看端午節一般氣溫在20度以上,南方普遍氣溫在28度左右,北京氣溫也已經達到20度左右,畢竟這事已經正式進入夏季了。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當他看到國家將亡時。悲痛萬分,于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老百姓劃著船去打撈他的尸體,并將米飯撒到江中后來屈原托夢對百姓們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就有了端午吃粽子的習俗。
在潮汕地區,梔粿一年里僅有在端午節時才有銷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梔粿,希望清熱祛疫助消化。
制作梔粿需將采摘下的梔子洗凈搗碎,浸泡濾渣成為黃色汁液,后與糯米漿搓勻,放入專用粿帕,裝入蒸籠蒸熟。蒸熟后的梔粿呈棕黃色。放涼后食用,食用時不用刀切,而用紗線牽拉切成小片,蘸著白砂糖吃。
吃“麥熟”
據《潮州府志》載:“大城所設正千戶二員,副千戶三員,百戶十員,鎮撫一百,旗軍一千二百二十三員?!边@些人來自大江南北,也帶來了包括飲食習俗在內的各種風俗。像每年清明節過后,當地便盛行吃一種叫“麥熟”的食物。餅是從清明節開始,做到端午節過。
“麥熟”的出現跟古時所城大量來自北方的駐兵有關。明朝的時候,當時就有部隊駐扎在所城。麥熟的時候,大豐收,(當時軍兵將)收成的麥碾成粉(制作面皮),就叫做“麥熟”。
懸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門楣、門環以至屋檐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著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為五種稱“五瑞”。舊俗傳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實,古代潮人先賢是針對“惡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驅瘟辟邪。
澄海舊縣志就載有:“端午門上插艾,用艾葉和榴花(頁)簪在頭發上,可辟邪?!?/p>
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時將端午節稱為“漏屎(拉稀)節”。在這時節,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樸籽粿,還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黃梔和蒲姜石灰制成的“梔粿”,或者用涼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潮汕人叫“葉下紅”,每年只有這端午節才最稚嫩,長輩說此菜有清腸胃熱的功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庇衷S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1、端午節吃粽子:粽子也是藥膳的一種。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和荷葉。
2、掛艾葉菖蒲:端午過后,邪氣主要是濕熱、穢濁,所以要芳香化濕,芳香化濁,端午節的習俗中總離不開芳香。
3、佩戴香包:端午節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4、飲雄黃酒: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可以有效地避免自身受到五蟲的侵襲。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填入汩羅江的日子。為了不讓魚蝦們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粽葉包裹著糯米投入江里,并且人們也要吃粽子、咸鴨蛋,在家門前掛菖蒲和艾草,人們還要舉行賽龍舟。
首先是包粽子,要把竹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在準備好綠豆、雞蛋黃、肉等材料做餡。再把長長的竹葉折疊,圍攏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餡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均,最后把竹葉包著的粽子做四個角的形狀。包粽子最后一道工序是:用棉線繩包好粽子,不然粽子在煮的過程中就會松開。把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水要漫過粽子,用猛火煮,大約一個小時后,改用文火煮三十分鐘。等粽子熟了以后,就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
然后是劃龍舟,千姿百態的各式彩龍在江面游弋,有的舒展著優美的身姿,有的搖頭擺尾,有的神采奕奕。當劃龍舟比賽開始時,各色各樣造型的“蛟龍”如箭里弦,欲爭群龍之首。此時,健兒們狠勁猛劃,奮力沖刺,兩岸滾起陣陣“加油”的聲浪。
端午節不僅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還是一種古老的傳統。
文檔為doc格式。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我最喜歡的.就是家鄉的端午節。
這個端午節,來頭可不小呢。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楚國的國都已經被攻破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要與楚國同生死,共存亡,便投入汩羅江自盡了,岸上的人們見了,趕緊去搶救,可是滔滔江水里,哪里還有屈原的影子啊。人們為了不讓屈原餓著,就往江里投飯團,但是飯團一投下去,就散開了,魚蝦一下就搶光了。后來,人們就想出辦法,把米飯放進竹筒里,再投進江里,這樣魚蝦就吃不了了。為了紀念愛國詩人,人們把屈原投江的這一天定為端午節,竹筒飯也演變成現在用粽葉包成的粽子。
端午節第一個習俗就是吃粽子。粽子不但有咸的、甜的,也有各種形狀,長條形、棱錐形。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煮,要煮上幾個小時,鍋里開始發出陣陣清香,我們這些小孩就圍在鍋邊等著了。煮熟后,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個來吃,還沒撕開粽葉,我們就想咬上一口,這時總會給燙到嘴巴,但大家還是一邊吹氣一邊吃。
第二個習俗就是劃龍舟。每年到這一天,人們總早早的吃完飯,就圍到九州江岸邊。橋上真是人山人海呀!隨著一聲令下,各隊人員奮力劃起來。龍頭最關鍵,他控制著整個局面。吶喊聲,歡呼聲,響成一片,隊員們聽著指揮齊心協力地劃著。劃龍舟講究的是團結,不在乎輸贏,它使人們的心更近了。
都說五月是“毒月”,這一天自然就少不了艾草。家家戶戶門口都插著艾草,還用艾草、柚子葉熬水洗澡。據說這樣就可以辟邪,保佑平安健康。當然也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用艾草和柚子葉熬水洗澡本來就可以去除濕毒。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它的熱鬧,它所帶來的歡樂,讓我回味不已。我仿佛聽見劃龍舟時人們那爽朗的笑聲,聞到了艾葉草的清香,看到了粽葉里面那團胖乎乎的糯米團。
相傳,伍子胥對蘇州的水利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世界上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開挖的。胥江大大造福了當地百姓。但后來夫差賜他自盡,用皮口袋裝著他的尸體扔在了胥江里。
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于是民間盛傳“子胥死、水仙生”。從此,“祭伍子、迎水仙”就成了吳地端午的重要內容。(ps:5月30日在金雞湖月光碼頭有龍舟賽喲)
這不僅是蘇州的端午節習俗啦,全國人民都會吃粽子過端午呢。這個時候就又會咸粽子和甜粽子之爭了.....
端午食粽是蘇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節前夕,在蘇州小巷深處,就會有人家在包粽子聊家常,這似乎已經成為了約定俗成的一件事情。
市面上有很多粽子賣是不錯,但最令人懷念的還是家里小巷的粽子不是嗎?
蘇州民間有端午節佩戴長命縷的習俗。
長命縷由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線編織而成
這種長命縷通常都會編織得很長,以表達人們對健康長壽的渴望。同時五色也代表了五方之神,也有向神靈祈福的意愿在內。
蘇州民間在端午節期間有“掛香袋”的習俗。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
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后放在布袋中,縫合好??梢耘宕髟谛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
這個習俗在蘇州是家喻戶曉的,香袋代表著人民的希望與祝福。
蘇州端午習俗中一項內容是家里懸掛鐘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掛整整一月之期。
如果原先中堂掛了其他諸如山水花鳥福壽圖,這時就要暫時取下,等到一個月過后鐘馗像取下時再掛。家中桌上還要瓶供蜀葵、石榴等物,號為“端午景”
因為啊,端午時鐘馗是斬五毒的天師,鐘馗是中國傳統道教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神,要福得福,要財得財,有求必應。
早年間,蘇州的端午習俗中,藥店施藥是一個重要的習俗。
因為季節的關系,端午節前后,是各種毒蟲出沒較為頻繁的時節,人們在田間勞作,常常會遇到被毒蟲咬傷的情況。
因此,每到端午節,蘇州各地的藥店都會向市民施舍蒼術、白芷、大黃等治療毒蟲咬傷的常用藥。
人家端午節在家門口一般都要掛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
許多家庭還要將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藥和大蒜讓孩子隨身攜帶。蘇州人用菖蒲、艾草、蒜頭來去除各種毒害.這是有科學根據的。艾草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殺蟲。
近來蚊子越來越多了,趁著端午節的習俗還能驅驅蚊子呢
什么是五黃呢?
五黃即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
在端午民間習俗除了吃粽子外,就數吃“五黃宴”了。吃“五黃”是江浙一帶民間的習俗。
嗯,對。這個習俗是屬于吃貨的
除了五毒宴之外,還有五毒餅呢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
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
古人將它們的形象蓋在餅上,餡兒也是“五餡”:櫻桃、荸薺、桑葚、黃杏和江米藕。
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采藥,采藥途中會斗草玩,逐漸形成習俗。
參與游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后,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五月五,過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個荷包香馥馥?!边@是一曲曾在舊時青島廣為流行的端午節歌謠,唱出了過端午節各項豐富有趣的民俗活動。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最遲在南北朝時期,農歷五月初五已經成為大江南北中國人共同的節日了。舊時青島的端午節民俗不僅豐富有趣,而且還具有膠東一帶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
青島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結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絹把莊稼苗或草葉樹葉上的露珠采下來,用它擦眼擦臉,據說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少男少女還把拉的露水帶回家,給老人擦臉擦胳臂,據說可一年不生瘡疤癩癤,這一風俗在膠東半島曾經盛行。
人們拉露水回家時,常常要采些艾蒿帶回家,插在屋檐下、門窗上,因相傳插艾蒿可以驅蟲避邪?!赌z澳志·民社志》轉錄舊縣志記載:端午節“門懸蒲艾,人簪艾葉,兒女系五色絲于臂,以辟邪?!边@一端午習俗至今仍在青島民間沿襲。
端午節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即墨縣志》記載:“兒女系五色絲于臂以辟邪?!敝袊糯绨菸迳?,以紅、綠、黃、白、黑為吉祥色。這天家長給兒童手脖、腳脖、手指上系五彩線;給女孩子發髻上插艾葉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樣裝著藥材的香荷包等。這既可以驅邪,又是很吉祥的裝飾品。
清代《即墨縣志》記載:“端午食角黍、泛雄黃酒飲之?!迸f時青島民諺:“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襖扔?!苯鞘蚣呆兆?,舊時青島人多吃用大黃米加大紅棗包的粽子。每年一到臨近端午節時,城鄉集市上便有了賣蘆葦葉和波羅葉的商販。端午節前包粽子是一項很有意思的節令活動,一家大小不論是會包粽子的還是不會包的,都圍在一起包粽子,說說笑笑特別開心。
另外,粽子鍋里煮的雞蛋有一股淡淡的葦葉清香氣味,特別好吃。端午節親友鄰里之間互相贈送粽子、雞蛋,是一項人情味很濃的社交活動。即墨人過端午還吃一種荷葉形的面食“荷葉”,端午節時還多喝雄黃酒,兒童不能喝酒則將酒點在耳孔里,相傳此俗可以辟蟲蛇。
在端午時,家家戶戶吃粽子,在無事時總會有陣陣粽香陪伴。端午節是中國四大節日之一,又稱天中節。
帶上五彩繩,步行來到東城河畔,人們正高興賽著龍舟,嘴里不停的喊著加油,加油??粗鴿u行漸遠的人們很快分出了勝負,不盡想起投江的屈原,汨羅江畔,寒風颯颯,你獨立江邊,你仿佛聽到戰火紛紛?!芭e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帶著一曲鏗鏘《離騷》你選擇赴死。
走在小路上,小餐館的人們泯著一口雄黃酒,就是完美的節束?;氐郊?,浴室里彌漫這艾草的香味,人們這一天都會用艾草洗澡。
吃上一頓團圓飯,當然粽子是比不可少的,那粽子沾上點糖,嘴里頓時有一種甜甜膩膩的感覺呢!指不定可以讓人回味無窮呢!
晚上,來到古色古香的稻河古街,五彩斑斕的彩燈顯得十分的和諧,小孩子們繞著噴泉池旁跑來跑去,路人都覺得他們天真可愛呢!泰州的端午節就是這樣,大家團團圓圓,高高興興的!
回家后,我打開《離騷》,滾滾江流,濤濤風景,你的另一種風骨沉淀江底,去紀念屈原的一生。在這節日里,人們對屈原的緬懷,不僅僅是仍下粽子怕魚兒把屈原的尸骨啃噬,還把自己對屈原的思念裹進粽子。
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平淡又天奇。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今天是端午節,又是姥爺的過生日,我和姐姐早早起床,一塊認真地制作了一張好看的過生日賀卡,姐姐又把她平常變魔術的用具裝進書包。
中午到了姥爺家,姥爺家籌備了豐盛的酒菜,舅舅買了一個兩層大的過生日蛋糕,那過生日蛋糕比大家畫的還好看。舅舅把過生日蛋糕放在客廳的桌上,我插上蠟燭,姐姐用打火機點著,表弟樂樂把燈關上,又拿出他帶來的手風琴,大家一塊合唱“過生日快樂”,唱完之后姥爺許愿,吹滅蠟燭,這個時候屋里的燈忽然全亮了,大家邊跳邊鼓掌,逗著大大家都笑了。
姥姥在餐飲店里喊:“快過來,吃飯啊”,大家又跑到餐飲店里,圍著桌子坐好。在大大家舉杯祝賀之前,我和姐姐拿出大家籌備的過生日禮物遞給姥爺,一塊念道:“祝姥爺過生日快樂,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崩褷斂粗蠹耶嫷倪^生日賀卡,說:“這么漂亮的過生日蛋糕,還有彩色的蠟燭,這過生日禮物太好了?!?/p>
飯菜很豐盛,有魚,有雞,有火鍋,還有我叫不上名字的菜。大家孩子吃了很大一會兒,不見菜少,都已很飽了,就跑到樓上玩去了。
下午在客廳休息時,姐姐開始變魔術,大家全家都圍著看,只見姐姐熟練地把兩個硬幣放在桌面上,在上面并排放二張撲_克牌,接著把外面那枚硬幣往外推推,讓第二張撲_克牌蓋住這個硬幣,再往里推一下,慢慢地吹一口氣,翻開撲_克牌,只見第一張牌下的硬幣也跑到第二張牌下面來了,大大家都感覺奇怪,夸姐姐真行。
時間過得可真快啊,大家該回家了,今天大家玩得可真開心。
一看到母親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粽葉,我就知曉端午節又到了。
小的時候我不知曉端午節的起源,只知曉每年家就像春節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后來也只不過知曉一點點關于紀念屈原的故事,至于還有哪些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帶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大家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小孩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天第一場大雨或首次洗澡時,才可丟掉。母親告訴我說,據老大家講,如此可以防止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大家家鄉的主要風俗。剛到5月,家就開始浸泡糯米了。母親通常都會籌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母親就是一直如此做的。
端午前一天,母親就開始動手包粽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磥戆兆右膊⒉蝗菀?。
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干、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母親一直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困意,熱鬧的大家人來人往,真的像春節一樣。
回到家,吃著雞蛋和蘸糖的甜粽,心里美滋滋的。
全國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俗,就是要在端午節吃粽子,這個習俗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
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p>
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雞蛋
在膠東地區,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一樣不可。女媧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說:“今后凡是我的嫡親孩兒,決不準許你傷害?!?/p>
瘟神知道女媧法力無邊,不敢和她作對,就問:“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 女媧一笑說:“我的孩兒很多,這樣吧,我在每年端午這天,命我的嫡親孩兒在衣襟前掛上一只蛋袋,凡是掛有蛋袋的孩兒,都不準許你胡來?!边@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見孩子們胸前都掛著一個小網袋,里面裝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為都是女媧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動手害人了。這樣,端午吃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
3、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雙槳同時劃的動作,可以使身體的雙側都得到很好的鍛煉?!皠澊\動中的后拉、前推、搖槳等動作,對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鍛煉,提高了肌肉質量,以及協同工作能力?!?/p>
4、沐蘭湯
出自 FaNWen.chaZIDIan.com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毒鸥琛ぴ浦芯芬嘤小霸√m湯會沭芳”之句。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5、帶葫蘆
端午節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里葫蘆籽眾多,漢族就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
6、系五色線
五色線又稱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里讓水沖走。
陜西地區的傳說認為這和藥王孫思邈的事跡有關,將花線丟進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帶走
了,具有送災的性質發展到現在,一般都用繡花用的絲線,顏色多且艷麗,用色比較靈活,多則十多種顏色,少則二三種。用什么色也很靈活,有些人手頭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縷,走到一起時都會比比看誰的更漂亮,頗有情趣。當然比較講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線。
7、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8、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傳于陜北各地的農村,是通過游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游百病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據說游就百病不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講究的,這天男不做農活,女不做針線,做了叫“扎百病”。就是說把百病的根子扎下了,所以在天水農村,男人趕早備足牛羊飼料,女人忙備吃的和穿的,游百病的主要去處是集鎮、寺廟。不去那里心中如今年白過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里人要翻山越嶺,要走幾十里山路。平時忙地里忙家里,看小孩敬老人。十六是“大赦”,地里不管,家里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傾家外游,不圖升官發財,圖個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
9、送扇子
《端午節風俗》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最高統治者不僅要親自過問風俗民情,還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風民俗,在制定國策時以它作為重要參照,并由史官載入史冊,為后世的治國理政留下治理風俗的經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端午節風俗作文精選,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杭州,這里不僅有婀娜多姿的西湖,還有清秀迷人的西溪。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西溪深潭口兩岸插滿了鮮艷的彩旗,一大早,男女老少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趕來,匯聚在這里,參加一年一度的龍舟盛會。
西溪河上臥著七八條龍舟,每一條龍舟的顏色和形狀都不一樣,有的是金色的龍身,白色的龍頭昂然向上,張著大嘴,像個勝利者在歡呼;有的是紅色的龍身,龍頭上長著兩個大大的角,睜著雙眼,猶如真龍在戲水一樣;還有的龍舟渾身插滿了五彩的旗子,一陣微風吹過,像無數只彩蝶在翩翩起舞。
中午時分,“轟隆隆”的禮炮一響,龍舟競賽開始了,兩岸的人們掂著腳,尖著腦袋站在岸邊觀看。只見幾十條龍舟“鱗光閃閃”,氣勢如虹,船碰船地向前駛去,穿著紅背心的船手們隨著有節奏的鼓聲和口令聲使出全身的招數,劃出各種各樣的花樣。兩岸頓時沸騰起來,人們不停地喝彩、鼓勁、加油。鑼鼓聲、歡呼聲、劃槳的水聲,譜成了一曲動人的交響樂。
忽然岸邊一聲大叫,有艘金色的龍舟和紅色的龍舟碰撞,金色龍舟上的船手們紛紛掉落水中。瞧!他們落水的動作都這么生龍活虎。原來,這也是西溪花樣劃舟的一種呢!看著這么鬧騰的歡呼場面,不禁讓我想起了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上所寫的詩句“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p>
朋友有時間請來我的家鄉杭州玩,到時一定要來看看西溪的美景噢,當然如果是端午節來是最好不過了,這樣既能欣賞西溪迷人的美景,又能親身感受到我們家鄉的龍舟盛會,我想一定能讓你不虛此行。
今年的端午節,我們在西溪不見不散!
我一年里最喜歡過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粽子、吃雞蛋面等。據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記得去年端午節一早,我剛醒來,就聞到一股香噴噴的氣味。我連忙起床一看,原來媽媽已經把粽子煮好了。這時,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粗銍妵姷聂兆?,饞得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來,幾分鐘,兩個粽子就沒了影。
吃過早飯,我讓媽媽給我準備了幾個粽子,用一根小棒挑著,吆喝幾個小伙伴,到野外踏青去了。野外的空氣真新鮮啊!伙伴們又唱又跳,玩的真開心。玩累了,坐下來品嘗媽媽們的杰作,你的分我吃一半,我的分你嘗一口,還不時討論粽子的味道,不知不覺中,帶去的粽子被我們全部“消滅”掉?;锇閭儙е宦沸β暬丶伊?。
到了晚上,我們到爺爺家一起過節。飯菜上齊了,爺爺從柜子里拿出一瓶像是藥酒樣東西,還要我們每人喝一口。我問爺爺:“這是什么呀?”爺爺笑著說:“這是雄黃酒,喝了能避邪的?!蔽叶诉^雄黃酒,喝了一口,感覺辣辣的,但心里想著:“這樣我就能避邪了,辣算什么?!?/p>
最有趣的是吃雞蛋面,奶奶把煮好的雞蛋面端到桌上,弟弟用筷子一挑,整筷的送入口中,還沒來得及咬斷,我打趣的說:“你們快看,弟弟像不像小白龍吐須呀?”大人們聽了,都哈哈哈地笑起來。只有弟弟不知是一回什么事,含著面條既不咽也不吐,東張張西望望,他的表情讓我們感覺到更可笑了,我們笑得更大聲、更開心了,弟弟也被嚇哭了。我們連忙止住笑,逗弟弟開心,不一會兒,家里又傳出了爽朗的笑聲。
今年的端午節又要來臨了,我盼著端午節那天的到來。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在我們家鄉還把端午節叫做“五月端午”,因為它是陰歷五月初五這一天。而我更愿意把它叫做“粽子節”,因為在這幾天,我都可以吃到美味香甜的大粽子。不僅如此,端午節的習俗也很多呢。
在我們家鄉端午節雖比不上春節、中秋那般隆重,但是家家戶戶也是很重視的。就拿我們家來說吧,在進入陰歷五月初一這一天,媽媽就把提前買好的紅葫蘆貼在了門口,和窗欞外面。貼葫蘆也有講究,葫蘆的口要朝上,我就不明白了,問媽媽為什么要貼葫蘆,還要這樣去貼。媽媽說:“端午節貼葫蘆,掛葫蘆是為了趨災避邪保安寧的?!薄澳菫槭裁纯诔夏?”“聽老人們說是為了把毒蟲,災難全都收起來,讓家家戶戶安寧?!眿寢屝χf。原來如此啊。當然貼葫蘆只是一個開始,因為到了五月,正是蚊蟲開始活躍的時候了,家里的老人們,也愛把剪好的葫蘆縫在小孩的衣服后背上。在肩頭還要縫上一個小布老虎,以求平安。媽媽說我小時候就有這樣的衣服,但是我已經不記得了。初一這一天我們還要吃雞蛋,至于什么原因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媽媽這天早晨要煮上一大盆,家里的每個人都要吃上幾個。到了初五這一天,家家門口都插上艾草,也是驅蚊避邪的。曬干的艾草還被姥姥做成了小香包送給我,當然這也是保平安的。這一天重頭戲就是吃粽子。媽媽早早的就把米、棗、葉子泡上。泡好后大家就開始包,一個個粽子就在大人們的手中包好了。煮熟的粽子透著葉子的清香,咬一口,米黏黏的,棗甜甜的,真好吃!
我真的很喜歡端午節,更喜歡傳統節日中蘊含的美好祝福。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五月五,劃龍船,過端午。
這一天又到了端午節,充滿粽香飄逸。傳說在端午節這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肮濓w端午誰自言,萬古傳聞為屈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端午節是中華傳統節日,凝聚這老祖先的智慧的結晶。故鄉在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小孩子的手臂上要寄上午五彩線,帶上漂亮的香包,額頭上畫雄黃酒畫一個王字可以祛五毒。
今年夏天我去奶奶家過端午節,看見奶奶正在包粽子。包粽子是很講究的,需要碧綠碧綠的新鮮的竹葉,散發著淡淡的竹香,聞起來很好聞;“相思豆紅豆、甜甜的紅棗、浸泡在水里的潔白的糯米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我看著奶奶,輕車熟路的包著粽子。這時奶奶挽起袖子,把一張張粽葉卷成圓錐形,錐底鋪滿糯米,并且放一些甜甜的紅棗紅豆等等,并在上面再鋪一些糯米。然后熟練地用白線把它包裹成一個一“枕頭娃娃似的。我迫不及待地從奶奶手中拿起工具,嘗試著包粽子,由起初的包的不熟練到后來的完美。當粽子在蒸籠上蒸熟的時候,我拿起來吃的那一瞬間滿口的香甜和對屈原的敬意油然而生。
在故鄉我們,吃完粽子還要去看賽龍舟。來到湖畔,看到湖中都是龍舟,隊員們個個都在摩拳擦掌,似乎有些迫不及待。直線裁判一聲令下,這些龍舟都像離弦的箭一樣,飛快的沖出去。隊員們穿著紅白相間的衣服個個士氣昂然。他們頭上還帶著白手巾,上面寫著奮斗,奮斗,再奮斗。在湖邊的人們的加油聲和緊密的鼓點聲中,隊員們個個你追我敢的,都要沖向終點獲得勝利。
故鄉的端午真精彩啊!我還想再過端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必須會想到端午節。今日,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吧。
一般人認為端午節起源于偉大的愛過主義詩人屈原投江自盡,被后人所紀念,也有一些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自殺后,被吳王投入江中??傊?,類似的傳說五花八門,但最流行的說法是紀念屈原說了。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我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向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日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就拿我們寧波來說吧,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聽老人說這樣能夠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還沒等粽子出籠,饞嘴的我們早已掂起腳,準備大吃一場了。
《我們的節日》一書,還為我們介紹了植樹節,勞動節,母親節,建黨節,建軍節,七夕節,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元旦節等節日的來歷和活動方式,讓我們在愉快的閱讀氣氛中領略了我們所生活的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節日,對各地的民俗文化有了必須的印象,更讓我們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每年端午節,桂林一帶的百姓家、總喜歡掛艾葉和川福劍在大門口。為什么要掛這些東西呢?這可就牽涉到很久以前的事了。
那是唐朝未年,黃巢率領的農民起義軍英勇無比,殺得唐王朝的部隊節節敗退。這樣一來,唐王朝的官兵、看見黃巢的部隊,如同看見魔頭。他們紛紛傳謠:黃巢殺人八百萬,他那把寶劍一出鞘,對方就要人頭落地。
后尾,黃巢的娘也聽說了這話,她老人家不相信,對黃巢說,要看看他那把神奇的寶劍。黃巢不肯、一再勸阻,他母親也蠻固執,就是要看。黃巢只得嘆了一口氣,說道:“母親大人,休怪孩兒不孝了?!碑旤S巢無可奈何地把劍剛抽出兩寸來長時,只見寒光一閃,他母親的頭就滾落到了地上。黃巢見了,悲痛萬分,但人死不能復生,他只好叫部下隆重地安葬了母親。
這一下,黃巢的寶劍越傳越神了,有的說,黃巢的寶劍會飛,誰要和起義軍作對,誰要魚肉百姓,就取誰的腦袋,那些為富不仁的豪門大戶,聽了這些消息,更是膽顫心驚。怎樣才能保住自己的腦袋呢?他們派出家仆四出打聽,弄了好久,才曉得只要在家門口掛上艾葉和川福劍,就可保安全無事了。于是,他們趕快照此辦理,收斂了往常的兇氣,裝出副和善佬的樣子。后來,黃巢帶兵經過時,他們才沒掉腦袋。
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黃巢為了避免濫殺無辜,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叫手下人告訴沿途經過地段的善良百姓,只要他們在門前掛上艾葉與川福劍,起義軍就不會進他們的家門。
從那時起,端午節掛艾葉和川福劍的風俗就傳下來了。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49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