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義不僅在于追求成功,更在于怎樣過好每一天。在寫總結時,可以從時間順序、重點突出、問題解決等角度入手。掌握好總結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總結的任務。
由于處于社會逐步轉型、競爭不斷加劇的新時期,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以及社會適應諸方面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心理問題現象頻繁發生,心理障礙人數不斷增長,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難題,引起了高校以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因此,加強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創新顯得尤為重要。結合現代心理學思想,采用符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規律的原則,探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的有效路徑,不僅具有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指導價值,而且具有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實踐意義。
1.實施高校心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兼顧知識、能力、人格三者的和諧發展,是當代社會提倡的全面成才觀,也是當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據這一理念,幫助大學生構筑起以物質支撐、精神支撐、社會支撐作為重要支柱的人生大廈,將會成為當代高校的歷史使命。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既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又展現了現代化教育的特色。因此,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舉措。思想作為行動的先導而存在,大學生的所有活動均建立在心理活動的基礎之上。假如大學生不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沒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會影響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大學生思想問題常常與心理因素相互交織地反映出來,比如,缺乏學習動力、產生人際矛盾、稍遇挫折立即退卻、情緒容易失控等通常與承受力、控制力、協調力不強等心理因素直接相關。對于此類心理問題最好采用心理方法進行處理“心病還需心藥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是高校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
2.實施高校心理教育是和諧發展的現實需求。
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大學生心理的和諧發展是其整體素質的核心部分。大學生只有心理健康,才可能正確認識現實狀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挫折,勇于克服困難。大學生心理健康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礎,關系到智力活動的效率,有助于身體健康與美育發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大學生和諧發展的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當代大學生具有當今時代的獨特印跡。崇尚科學精神、追求獨立意志、思想推陳出新、個性比較張揚,是大學生的優點所在;同時,容易偏激、逆反心理較重,也是大學生必須正視的不足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為了幫助大學生和諧發展而實施的。大學生應該具備對他人的包容之心,學會接納他人,理解他人,使彼此融洽相處。大學生應該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積極接觸社會,主動關注社會,與社會相適應。大學生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同時,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努力做到“天人合一”。大學生應該做到自我認知,只有完全了解自我,才可能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和接納自我。高校以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為己任,理應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位大學生都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與訓練,以培養健康的心理個性和較好的心理能力,促進人才的全面和諧發展。
3.實施高校心理教育是開發潛能的必要途徑。
人的潛能開發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積淀:一方面是億萬年來人類生命演化的遺傳素質,另一方面是千百萬年來人類社會實踐的精神財富。遺傳素質是先天產生,生而具有的;而精神財富是后天學習才可能擁有的。教育使得后人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備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科學方法,無法簡而化之地內含于普通教學之中。根據當代智力觀點,人的智力由多種智力因素組合而成,每個人的智力之所以不同是多種智力因素組合方式不同所造成的。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不是誰比誰更聰明而是每個人如何聰明以及何處聰明。大學生的潛能都有待進一步開發,關鍵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提供必要的指導方式,使大學生認識自我的智力結構和掌握對應的開發手段2。
1.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于美國,隨后迅速發展,影響國際心理學界。人本主義心理學實現了西方心理學史上的重大突破,無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還是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活動都做出了獨特的歷史性貢獻。反對自然主義主張的生物醫學模式和機械決定論堅持的行為主義模式,提倡心理學研究與實踐實現從物化到人化的革新,將人性放在第一位,關注人性的樂觀闡釋和人的潛能與價值開發,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一貫所堅持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創新,應該突顯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以大學生的經驗作為其出發點,創建立足于來訪者的關系,提供給來訪者積極關注、真誠相待的心理環境與氛圍。
2.后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想。
20世紀90年代,在后現代主義時代精神的影響下,西方興起了后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潮。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后現代主義心理學反映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下,從產業商品向消費商品過渡時期人們的社會心理和思維方式。后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想的興起豐富了創新大學生心理教育模式的精神資源。后現代主義心理學不重視唯一性與普適性,而關注具體性與歷史性,主張差異性與多元性,認為心理學研究應該將確定的二元對立理性思維轉化為不確定的多元共存非理性思維。具體而言,教育理念提倡基于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來創建多元開放的體系;教育目標秉承異質性標準,主張塑造創新能力與批判能力;教育內容強調開放性、多元性、批判性和不確定性;關于師生關系,后現代主義心理學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認為教師應該充分地尊重學生。
3.積極心理學思想。
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了研究積極心理學的思潮。一改百余年來傳統心理學偏向于心理障礙的研究模式,積極心理學提倡從消極心理學向積極心理學的轉換。自產生之日起,積極心理學就以全人類的發展和幸福為其關注點,以全人類的積極品質和力量為心理學研究的重心。積極心理學致力于將傳統只關注生命問題的修復轉向為同時建立美好的生命品質,充分開發人類潛在的幸福能力?;诜e極心理學思想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強調對大學生健康積極的性格、氣質與能力進行培養,不斷提升大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與承受挫折的能力,充分開發大學生的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诜e極心理學思想視野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當然應該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功能,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意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促進大學生盡可能地發展自己,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諧發展。
堅持一定的原則而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才可能收到較為良好的效果。大體而言,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應該遵循全方位的系統原則、理論結合實踐原則、以學生為中心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
1.全方位的系統原則。
為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從多個層次、多個側面出發,全方位創新與本校實際情況相適合的、與自身要求相符合的模式。一方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緊密協同自身系統的諸要素,發揮其不可或缺的獨特功能;另一方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緊密協同高校其他教育系統以及相關社會支持系統,形成彼此合作、優勢互補的關系。也就是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與高校管理、專業教學、院系工作等諸方面相互協同,同時還需要相關社會支持系統的協同作用。
2.理論結合實踐原則。
總結。
心理輔導的過程,運用相關的理論指導實踐活動,積極發現問題,不斷分析問題,勇于解決問題,通過實踐活動檢驗相關的理論,并進一步完善指導理論5。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進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設高校和諧校園的重要途徑。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其學習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以及人生價值的實現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應該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高校教師應該尊重大學生的想法,理解大學生的理念,維護大學生對教學的自由發言權,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主動關心大學生,同大學生平等對話,以實現彼此的交流與溝通。
4.可持續發展原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終目標的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大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和諧發展為最終目標,而且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的規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的規定是以大學生為中心,采取發展的眼光看待大學生,結合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運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措施。為了促進大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和諧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統籌兼顧大學生不同方面的心理發展。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發展大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升大學生的情感品質、完善大學生的個體性和社會性諸方面為其基本內容。
1.轉變高校心理教育理念。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指高校教育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認識以及基本態度,是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理想性和穩定性的范型,通常具備導向性與前瞻性的特性。高校教育者秉持何種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直接決定其教育價值取向與追求,影響其選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探索,并制約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轉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頗為重要。以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咨詢,卻忽略健康教育,而心理咨詢又多為障礙性咨詢,至于發展性咨詢則較為少見。一般認為,只有存在心理障礙的大學生才有必要成為心理咨詢對象,至于因學業、就業等而面臨困惑的大學生則與心理咨詢無關。誠然,治療性咨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預防性和發展性同樣不容忽視,而且從長遠來看尤為重要。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將重心從治療性向預防性轉變,擴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對象,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充分體現出來。
按照系統論的思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納入高校整體人才培養體系當中,高校心理教育隊伍建設應該納入高校師資建設與師德建設當中。教育部和衛生部曾聯合發文指出,高校應該加強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根據系統論的觀點,吸收相關文件精神,結合高校自身實際,高校應該建設由高校、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學院、學生組成的“四位一體”的高校心理教育隊伍,既可以實現自上而下的聯系和互動,又能夠實現學院相互之間以及學生彼此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從而消除以往隊伍建設模式單一的不足。由“四位一體”的高校心理教育隊伍建設的內容具體而言,就是成立高校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督導組從事督導工作,聘請相關專家提供心理咨詢與培訓,設立以院系輔導員為主的專員負責具體工作的落實,從大學生當中遴選心理素質佳的“心靈使者”發揮朋輩互助作用&]。
大學生宿舍區不斷豐富和定期更新板報或報欄內容,使大學生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不僅有益于大學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內涵,而且有助于及時發現心理健康異常的大學生,以便及時治療。通過圖片或文字的形式介紹克服心理障礙的。
心得體會。
鼓勵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大學生敢于面對現實主動配合治療從而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責任感。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院系輔導員應該積極采取多種途徑宣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通過校園廣播或校報進行專訪;通過發放心理健康教育手冊進行引導;通過校園網絡開設專欄評論、討論互動等。大學生心理健康社團或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可以有計劃地定期開展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4.營造高校心理教育環境。
人的行為通常是由自身的心理因素與其所處的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高校心理教育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影響巨大。以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習慣于著眼大學生的學習空間,較少甚至從不考慮大學生的生活空間。當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力爭營造全方位的心理教育環境。在大學生活動的任何領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涉足,力爭掃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盲區,使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感受來自心靈的關愛,獲得有益的咨詢與援助。
總而言之,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乃形勢所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創新,應該積極吸收和借鑒心理學思想成果,遵循相應的基本原則,采取有效的路徑,從而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互動式教學改革是近年來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課教師為主導,為學生為主體,強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并且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討論與互動,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互動式教學有其突出的自身特點:一是互動性,相對于傳統課堂教育中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更突出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由被動到主動,教師則由主講轉向引導與參與。課堂上師生關系處于平等地位,對話與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動式教學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學習研討,通過頭腦風暴,交流討論,集思廣益。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團隊學習力,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動式教學中教師根據實際教育需要有意設置一些互動游戲、案例分析、提問搶答、角色扮演等環節,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氛圍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學習熱情。
筆者所在的學校近年來學院不斷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課,總計32個學時。
進入20xx年,學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反映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瓶頸,90后大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顯下降,課程教學實際效果難以保證。有鑒于此,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做過大量調查研究后,決定在20xx級新生部分班級中試點推行互動式教學改革。
根據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統一規劃,筆者針對所教的市場營銷161班進行教學改革的實驗。
(1)教學前期準備工作。一是教學方案的整體設計。筆者堅持“啟發原則”與“參與原則”,即將引導啟發與學生參與作為整個教案方案設計的核心;二是教學內容的設計,在研究過營銷專業學生的特點(知識結構、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對此筆者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提前寫好教案并適當調整教學課程內容;三是教學場地安排,結合于互動式教學特點,筆者提前申請了學院多媒體多功能活動教室,并且科學地布置好場地。
(2)教學實施開展情況。首先,上課之初,筆者將全班42名學生隨機分成6組,每組7人。緊接著在筆者的主持下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破冰活動。10分鐘的熱身小游戲過程中,選舉出每位小組的小組長,同時活躍了課堂氛圍;隨后,筆者以一個視頻案例切入教學,要求各小組就視頻內容進行討論并且發言。教師借機觀察與推測學生學習的熱點、難點,進而在接下來的講解中有針對性地引導與講解。兩節課的教學過程,教師通過各類問題引導發學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課前筆者為學生列了1-2本參考資料,要求學生課后閱讀,下次課上進行分享與發言。
(3)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評估。2節課的教學中,有熱身游戲、案例分析、交流討論與自由發言,學生認真投入,積極性與主動性強、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也較為充分,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2此次互動式教學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與幾點思考。
2.1課前的準備工作仍有不足,教學技能技術仍需提升。
盡管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從教學程序、教學內容到互動方式上都有認真的設計,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擺脫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在引導與啟發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過程中也顯得有些生硬。這些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互動式教學不但要求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技能技巧,還要求教師對互動式教學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良性互動,既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技能的熟練掌握,更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年齡、性格特點、知識水平、行為習慣有深入的了解。教師要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學生身上,為學生為主體,全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潛力。
2.2互動式教學改革的預期教學效果難以有效把控。
兩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氛圍熱烈,學生積極性高漲,爭先恐后地發言,歡聲笑語不斷。但學生對課程教學知識點的掌握是否到位,則難以有效把控。在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教學重點和難點設置問題,讓問題切中要害,真正讓學生通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掌握教學重點內容。同時教師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個性特點和理解能力,在引導學生思考時,充分地激發其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深入到教學核心內容中去。
3.1互動式教學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教育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其自身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傳授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同時,還擔負著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邮浇虒W不同于傳統的“教師說,學生聽”,而是通過師生雙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創設情境,學生充分參與,對教學內容通過多情境、多內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動方式的探討,使每一名學生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良好個性品質的目的?;邮浇虒W能有效切合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特點,它通過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學生在參與中磨煉自己的思想,形成相應的情緒情感,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筆者認為互動式教學將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教育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3.2進一步調動廣大高校教師運用互動式教學的積極性是關鍵。
筆者近一年的教學實踐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互動式教學改革在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和保證實際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效果。但在這一教學改革中教師對互動式教學改革的態度起著關鍵作用?;邮浇虒W要求教師地過去認真備課、認真組織課程教學的基礎上,投入更多地時間設計教學環節和與學生良性互動,同時要也需要教師掌握更多地教學技能技術。與此同時還要教師克服過去陳舊的教學觀念,真正做到課堂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自己最好的老師!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發揮互動式教學應有效果。
3.3互動性教學改革要進一步突出學生為本,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教學方式是一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接受主體的教育過程?;邮浇虒W改革則突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教師把握提問引導的質量,教師提問的水平直接關乎最終的教學效果。學生正是通過教師的問題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與探究;二是課堂上的專題討論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三是教師要掌握傾聽的藝術。教師通過通過有效傾聽鼓勵學生積極思想、暢所欲言,引導學生向更深的方向發展。四是教師要充分把握好互動的范圍,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用專業知識吸引學生,努力接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并且盡可能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最大限度地展現互動性。
參考文獻。
[1]劉野.互動教學內涵及實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xx(3).[2]許倩.課堂互動教學的分析與認識[j].課程教育研究,20xx(1):123-124.[3]馮萍.談互動式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定位[j].大學教育,20xx,(5):88-90.
摘要:“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將“和諧”一詞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獨特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和諧是一種品質和價值取向。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時期,國家建設以及社會發展對大學生人才的需求,在數量與質量方面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大學生能夠實現和諧發展,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成長、成才。然而,大學生要想實現和諧發展,必須在心理發展上實現和諧,這就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諧觀”,提供了理論依據。
1、教育內容的和諧———增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關知識。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華史。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風雨兼程中凝練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如儒家經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盾髯印诽岢龅摹叭f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钡?。教育者應當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緊密聯系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與思想實際的基礎上,利用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知識,創造出“中國味道”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應當要求大學生通過學校圖書館或網絡等查閱有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并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對他們的掌握情況進行考評。但在注意,考評的分數高低并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在查閱、理解、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使和諧成為他們的價值取向。
2、教育過程的和諧———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計劃,切忌無章法的教育。
從概念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有關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對他們的心理施加影響,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活動。因此,教育者在組織、實施大學生心理教育時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關于這點,教育者要做到兩個要求:一是堅持循序漸漸、由淺入深的教育;二是堅持有步驟、有輕重緩急的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項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工作,這是因為它的教育對象———大學生存在著太多的差異性。同時,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也有很大的易變性。
3、教育互動的和諧———善于利用情感交流,增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親和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質上是教育者與大學生情感的對話與碰撞。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若能持著真誠之心組織、實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夠引起大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他們了解到這項教育活動是真真正正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有利的。具體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動的和諧可以從: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創新教育方法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與情感變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應當關注大學生的情感生活,若發現他們出現情感問題,及時解決,以防他們衍生出諸多嚴重的心理問題。
4、教育環境的和諧———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當中,或是政治環境,或是經濟環境,或是文化環境。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園文化環境。就大學生而言,他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就是校園,無論是生活、學習、娛樂還是進行各種情感交流,都離不開校園這個重要載體。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于大學生心理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教育者應當積極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當然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廣大大學生的精神支持與積極營造。
參考文獻:
[2]史立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的構建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xx(8).
從整體上來說,目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還是較為健康和積極地。但是經過大量數據的調研、統計和分析,很多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在心理上還是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們面臨著很多的壓力,有的來自于家庭、有的來自于學習、有的來自于學校、有的來自于社會,其中生活經濟壓力、學習壓力以及就業壓力是當前民辦高校大學生們面臨的主要壓力。這些壓力都會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非常不良的影響。久而久之,很多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在心理就滋生了很多的健康問題,如孤獨、自卑、缺乏自信、盲目攀比、有的甚至還會出現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或者自殺輕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不僅對學生們自身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這給民辦高校的大學生的家庭、高校都帶來了巨大的打擊。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大學生們自身長遠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因此,無論是民辦高校還是大學生自身都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分析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從而對癥下藥,尋求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辦法,從而更好的促進大學生們健康、全面的發展。
現如今,很多民辦高校的大學生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大學生們的健康、全面的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而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有很多,下面主要對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進行研究和探討:
2.1家庭因素。
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來自五湖四海,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和條件都是不同的。有一些大學生們家里經濟條件比較優越,在生活上習慣了家人的過分照顧,自理能力不強,當這些大學生步入大學校園后會非常不適用,內心會比較焦慮和壓抑,容易受到同學排擠,久而久之,很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此外,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同學由于步入校園后,在校園中存在很嚴重的攀比風,這使得一些家庭經濟條件并不是那么好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很容易出現不合群、不愿意表達和溝通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民辦高校還存在一些其他由于家庭因素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
2.2學校因素。
很多民辦高校過分重視知識的教學和學生們學習成績與專業技能的提升,沒有重視對學生們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同時也沒有過多的去關心和聆聽大學生們的內心,更沒有去積極的幫助大學生們排憂解難,這使得很多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的問題得到積聚,逐漸在大學生們心理形成了不良問題,制約了大學生們更加健康的發展。
2.3社會因素。
現如今,互聯網科技發展的非常迅速,很多民辦高校大學生由于受到社會一些因素的影響,在待人接物以及生活價值觀念方面存在很大的誤區,使得大學生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受到了扭曲,影響了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
現如今,很多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在心理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高校的老師們要重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過程中與學生們進行互動。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輔導員老師也要經常與大學生們勤溝通、多交流,了解大學生們的思想動向,對于存在心理誤區和偏差的學生,輔導員與老師們要聯合起來對學生們開展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念,幫助大學生們更加健康的發展。此外,高校要與學生家長們實施聯動機制,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狀況,對于存在經濟困難的學生,學校方面可以給予協調和提供一定的經濟補助,這樣一來減輕了學生的家庭經濟負擔,二來能夠鼓勵和引導大學生更加努力學習,長好本事,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基礎。與此同時,老師和家長們要對大學生們的日常行為進行密切的關注,一旦發現有心理偏差的苗頭,學校與家長都要齊頭共進的制定一些有效的解決方案和措施,共同對大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幫助大學生們解決心理健康問題,讓大學生們能夠以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心態去學習、去生活以及未來更好的投身于工作當中,為自己的將來而努力學習和打拼。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很多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健康問題,這不僅是由于學生的家庭疏于管理,同時也是高校疏于教育的主要問題。因此,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上,家庭和學校必須都要給予足夠、充分的重視,家長們要與大學生建立長效的信任機制,多與子女進行溝通。高校的老師和輔導員們也要于大學生們建立友誼長存的友好關系,不斷實施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耳濡目染的傳播給大學生們,不斷促進民辦高校大學生們能夠更加健康、全面的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2]張海帆.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xx,2(21):221.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全面性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對高職學生的心理發展方向加以引導,幫助高職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有利于校園環境的和諧化,更有利于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團體輔導教學活動應用于高職心理健康教學工作中,會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創新方向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堂;團隊輔導;應用。
近些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大學生的成長環境更加復雜,大學生的學習與就業心理壓力增大。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進行創新,是讓教育工作為學生服務的重要舉措。利用團體輔導原理實施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讓更多的學生找到解決個人問題的有效方法,豐富大學生的心理體驗,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達成。
利用團體輔導的形式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會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實際需求設計一些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有一定的體驗。精心設計的心理健康活動,具有活潑有趣的特點,更加關注大學生本身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和諧氛圍的形成。團體輔導形式的應用,給教師提供了組織多樣化活動的機會,有利于教學內容的趣味化。
團體輔導,讓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參與者明顯增多。教師作為心理健康課堂的組織者,可以與更多的學生互動,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素材,促進課堂氛圍的熱鬧化。團體輔導,有利于教師從多個角度給予學生鼓勵,引導學生就共同的主題進行討論與交流。學生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會讓課堂變得開放起來,也會讓學生找到更多解決個人問題的方法。
要讓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教師應當從心理健康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出發,在有關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內容中融入團體輔導模式。讓團體輔導活動真正服務于學生生活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一)利用團體輔導,加強自我意識教育。
讓學生對自己進行探索,對自己有一個更加全面的意識,讓他們勇敢地表達自己,建立健康的個人形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在團體輔導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心理學習活動。教師可以利用“我是誰”的活動,讓學生說出15個“我是……”的句子,對自己進行由淺入深地認識。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價值拍賣”游戲,假設給每位學生一定數量的金錢,向學生展示“健康”、“誠信”、“大房子”等拍賣品,讓同學們競拍,從而對自己的人生追求進行思考,反思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
(二)利用團體輔導,促進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主題活動的實施,重在讓學生了解人際交往的意義,掌握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大學生建立積極的人際交往觀念,促進大學生成為成功的交際者。教師可以利用“信任背摔”的游戲,讓一人站在高處,背對其他人向下躺,其他人要做的就是響應前者的信任,用手一起接住他。信任,是人際交流過程中必備的品質,也是一項技巧。用團體活動幫助大學生改變自己的人際交往策略,提高個人魅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利用團體輔導,做好情緒調控。
大學生的情緒調控能力,對其日常行為與生活快樂程度有重要影響。能夠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成為情緒的主人,成為自己的主人。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做一些有趣的活動,像“番外篇”。教師給學生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比如“自己被朋友誤會、看到兩位同學在一起悄悄說話,并看了自己一眼、大家出去聚會沒有叫我”等,當學生說出具有負面情緒的觀點時,鼓勵學生一起來討論這種想法的正常性。當學生有焦慮等負面情緒時,可以帶領學生做一些放松訓練,緩解自己的負面情緒。這樣的活動,能夠讓一些心理的小秘密變得公開化,促進課堂活動輕松化。
(四)利用團體輔導,調整戀愛心理。
戀愛,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是一項很正常的活動。利用團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建立健康的戀愛觀念,形成戀愛能力,有利于校園氛圍的和諧化。教師可以利用“情侶間的小矛盾”活動,讓學生分享一下自己戀愛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大家一起去思考解決的方法。用課堂討論幫助大學生解決戀愛中的困惑,解開心結,有利于大學生更加自然地面對自己內心的感情,能夠在一段情緒中付出與寬容。大學生的戀愛心理正常,能夠減少許多校園矛盾與暴力事件。重視戀愛教育,是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完整化的實踐。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將團體輔導方法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有利于學生全體參與到心理健康教學活動中去,拓展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利用趣味性的課堂活動,給大學生傳遞更多有效的心理問題解決方法,有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更能讓學生在心理健康課堂中獲得快樂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邱小艷,唐君.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運用的實證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xx,01:115-117.[2]李雪,潘樂,魏鑫,杜冰潔.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世紀橋,20xx,02:69-70.
摘要:文章通過綜合有關調查研究結果與掃描大學生的實際表現,宏觀透視了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分析了心理問題的表現并探討了加強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取向,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嚴峻性與加強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大學生是我國青年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從總體上看,大多數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由于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在大學生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也存在著嚴重的心理障礙,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疾病已成為大學生休學、退學、死亡的主要原因。據北京16所大學的調查結果表明,近年來,因心理疾病休學、退學的人數分別占因病休學人數的37.9%,因心理疾病退學的人數占病退學總人數的64.4%,并且因心理疾病休學、退學人數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福建師范大學以846名大學生為被試進行心理健康測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19.26%,其中,學業一般的學生有心理問題者占26.21%,學業優良的學生有心理問題者占10.99%。研究表明,大學生這個群體總體上約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存在較嚴重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占總體的10%左右。從年級層次看,一般來說,大學二、三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差,一年級學生次之,四、五年級有心理問題者最少;從性別差異看,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比男大學生嚴重;從專業特點看,似乎是所學專業的學習和競爭壓力越大,發生心理障礙的人數越多。
從各個高校學生的實際表現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承受力較弱,心理素質較差,反映出的心理問題較多。由于心理衛生知識的缺乏和對心理咨詢的不正確認識,其中僅有極少部分的大學生接受了心理咨詢方面的專業性幫助。筆者的研究發現,在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中僅有1/3的人能意識到自己有問題,有1/4的人能主動求助于心理咨詢,其中一些學生往往是由于自身的心理問題達到了一定程度,才被迫求助心理咨詢的。這種狀況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1.環境應激引發的心理不適應。
適應是人的本質特征之一,是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機制。大學生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都是由于對環境變化的不適應引起的。這種不適應帶來的心理問題突出地表現在新生身上。第一,對學校環境的不適應。學校環境對新生有重要的影響。大學新生遠離家鄉,過上了獨立的集體生活。由于獨立意識與獨立生活能力較差,給大學新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應激。這些應激一旦超過限度,便容易出現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分散、環境適應困難,以及煩躁、焦慮、頭痛,甚至出現神經衰弱等癥狀。第二,心理角色的不適應。許多大學生在考入大學之前是學校中的學習“尖子”,有強烈的優越感。進入大學后,人才薈萃,其優勢地位發生了變化,他們可能不再是校園中的“寵兒”或超群的佼佼者,角色的突變使他們的理想大廈開始傾斜。他們會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自信心下降,情緒一落千丈,從此消沉、苦悶、一蹶不振,甚至產生強烈的嫉妒心理和攻擊行為。第三,學習方法不適應。中學應試中的“連年征戰”所形成的一套學習模式和方法,使剛入大學的新生對于新的學科、新的內容、新的教學和學習模式不適應,他們仍沿用已不適應的思維定勢與學習模式,結果造成了學習成績及效率的不理想但又忽視學習方法的探討,使之在學習問題上疲于被動應付,心理上承受較大的壓力,出現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反應和學習疲勞現象。第四,生活習慣的不適應。大學新生在入學前對大學環境和生活的向往與憧憬及自我設計的理想與現實單調的“三點一線”式的生活差異,南、北方學生的倒位就學,飲食、語言、生活方式的差別等造成了學生對生活習慣的不適應。對這些環境的應激會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導致各種心理問題。
2.學習負擔過重引起的緊張焦慮。
大學生學習的課程多,涉及范圍廣,內容難度大、要求高,與中學相比,學習環境與方法差別大,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重,時間緊迫感強。據北京海淀區16所大學的調查表明,每天學習時間在9~11小時的學生占30%。這種“高、強、長”的學習壓力使大部分學生深感睡眠不足,從而造成學習興趣下降、學習效率降低。緊張焦慮的累積導致學習疲勞和神經官能癥等癥狀。
3.人際關系復雜誘發的心理困惑。
大學階段,大學生以相對獨立的個體步入了準社會群體的交際圈,積極嘗試進行人際交往,并試圖發展交往能力,為將來步入社會做準備。大學階段面臨著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異性關系等較復雜、多維的人際關系,由于大學生社會知識的缺乏和閱歷的淺薄及人格的缺陷,又往往缺乏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技巧,致使部分學生在人際關系上遭受挫折,或表現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悶與焦慮,或企圖對抗而陷入困境,由此產生心理問題。
4.人格缺陷引起的心理違常。
部分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例如:猜疑、嫉妒、偏激、冷漠孤僻、喜怒無常等。這些個性的缺陷嚴重地影響大學生的學習、人際交往及自身的發展與完善,由此產生心理問題。當他們意識到自身不良的個性品質時,在無力改變的情況下,表現出消極的防御反應及自我否定傾向,引發更嚴重的心理疾病。
以上分析表明,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形勢嚴峻,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學校教育的一項戰略性任務。
三、
面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筆者認為,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有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完滿康強”觀和全面發展教育的新觀念,提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隨著社會的發展,健康概念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界定,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而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道德品質都趨于完滿的狀態。健康概念的發展使現代人追求一種人生最積極、更高層次的適應和更完善的自我實現,從而形成了健康的“完滿康強”觀?!巴隄M康強”觀是全人類的理想,是每個大學生的追求,也是當代學校教育的工作方向。隨著健康觀的改變,全面發展教育的內涵也在發展,全面發展教育不僅包括德、智、體、美、勞等教育,還包括心理教育,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教育愈來愈顯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它不僅是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因而,高校應把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當作一項重要工作開展。
2.培訓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建設。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培訓教育工作者與管理者,使他們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形成一支強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一方面使他們自覺地維護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使他們有意識地培養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通過自身健康的人格去影響和教育學生?,F代心理衛生學認為,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狀況,比起他們的專業學科知識和教育方法更能影響學生的發展。
3.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心理的調適作用。許多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由于缺乏心理衛生方面的知識而導致的。他們迫切需要了解自身發展中的心理問題,需要心理衛生方面知識的指導與幫助。鑒于此,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園中的墻報、黑板報、???、書籍、廣播、校園網絡等宣傳渠道或開展“心理衛生活動月”等活動,向大學生普及心理衛生與健康方面的知識,使他們能正確地認識自身發展中的一些心理現象,喚起大學生對心理素質優化的自覺要求,掌握心理調控的基本技能,能對自身的心理問題進行“自助”,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與發展自身心理品質。
4.成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有針對性地排解學生的心理困擾。專門的心理咨詢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徑。近年來,鑒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不斷增多,我國許多大專院校都設立了名稱不同的心理咨詢機構,有的學校還安置了專門的或。通過專門的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對學生進行心理測量、心理咨詢及心理治療工作,排解大學生的心理困攏,緩解或矯治大學生的心理疾病,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5.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環節或途徑。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在優越的環境中成長。教育的“溫室效應”,使得他們經歷貧乏、角色單一,獨立能力、適應能力較差,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形成的心理問題較多。因而,學校應有意識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置身于社會實踐中,了解社會,接觸現實生活,體味多彩的人生,進行耐挫折教育、角色訓練和個性塑造,從而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行為和堅強的自我。
6.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化。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新思路。通過對學生生活史、發展史、成長史等的系統考查,智能、人格、心理健康狀況的心理測查與行為分析,咨詢記錄等手段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在短時間內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有利于對學生心理異常行為進行早期的預測、預防及矯治;有助于對大學生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許多院校實踐表明,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有多方面的益處,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綜合模式。
總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嚴峻的,當代大學生表現出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多樣的,在此基礎上,改善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取向也是多方面的,這些取向必將在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已進入全面的轉型時期,在這重要轉型時期,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深入分析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并據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顯著地提升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夠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同時立足于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需積極地引入人文關懷的概念,要讓學生切實明白“做人為何”“生又為何”的人文教育真諦,要積極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人文教育的內涵,鼓勵并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創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切實提高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這對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據最新的調查研究表明,雖然我國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但一些突出的心理問題依然存在。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佳或有問題者呈上升趨勢,在大學生群體中,有大半都有過心理問題,或多或少地出現過心理偏執現象,同時心理健康問題也是造成大學生輟學、自殺等這些不良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在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概率更為嚴重[1]。據此,我們可以看出,盡管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主流是好的,但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前景是不容樂觀的,造成當前大學生心理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影響。
家長是每一個學生的啟蒙教師,為此,學生家長品質的優劣、文化水平層次的高低、教育方法是否得當以及家庭環境等眾多因素無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縱觀我國當前的家庭教育現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自身的條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不利,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極為粗暴,動輒打罵孩子,使得孩子從小就對父母望而生畏,和父母自然也交流甚少,缺乏必要的情感溝通和交流。孩子在家庭成長過程中,往往遭遇到困難得不到有效的家庭幫助,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也難以得到家長的有效引導和鼓勵,致使這部分學生往往容易遭受更多的“壓抑感”和“委屈感”。
2.學校教育不當。
受制于整體的教育環境,我國的高校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和弊端,片面重視學生的專業素質教育,而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國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弊端在一定范圍內還將長期存在,高校教育雖不像中學教育那樣片面追求升學率,但這種應試教育的弊端依然存在,很多高校片面注重學生自身的專業素質教育,將學生專業成績的優劣作為衡量學生的主要標準,這勢必會造成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單調,使得很多學生不得不面臨嚴重的升學和就業壓力,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眾多學生存在持續的心理壓力和一定的心理問題。
3.社會不良影響的存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腐朽思想和自由主義思潮日益滲透到當前的大學生群體,而大學生群體由于其自身的思想成熟度還不夠穩定,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還處在形成和穩定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對社會上各種現象和是非缺乏清晰的辨認,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色情暴力影視等內容的傳入,對大學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有的學生對這些甚至倍加推崇和模仿,這些來自社會上的負面影響,造成了當前大學生的一些非正常心理,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所謂的“人文”包括出現在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因此,人文素質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成是文化素質,即指為人處世的基本素養。一般而言,一個人的人文素質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人文知識、人文態度和人文精神,在這其中尤以人文精神最為重要,人文精神是整個人文素質的最高形態[2]。人文教育對學生內在品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即是通過積極有效地傳播人類文化,將這些優秀的文化內化成人的穩定的基本品格。這些品格包括我們的人格、品質和修養。通過這種品格的內化,人文教育可以使學生的言行更加符合社會進步的標準。由此可見,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積極地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和如何生存。人文教育的必要性還體現在它是我國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教育并非簡單意義上的追求完美的人性,而是要通過人文教育讓學生學會怎樣做一個順應現代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文明人。在人文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凸顯出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內在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和諧性,積極領悟其中的真諦所在,并用以幫助大學生解決在現實學習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矛盾,要積極鼓勵大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并據此有效探索個人成長發展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契合點,進一步明確并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用以滿足自身自尊和成功的需要,進一步協調好內心的和諧和均衡發展。
近年來,關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和相關教育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各院校及相關教育部門也采取了積極的措施有效地開展了眾多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而,就當前我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現狀來看,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存在著嚴重的失衡性[3]。如有的高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認識不足,不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沒有產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應有的重視并預以加強,更有甚者,片面地認為,大學生已經成年,其個人的心理品質業已定性。要想切實優化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要積極地轉變觀念和認知,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堅持事實求是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充分認識到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有效地融入相關的人文教育策略,積極地消除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種誤區,并據此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均衡發展。
2.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
高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陣地,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要機構,如果高校本身不能對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其自身的心理特點有著充分的認識和把握,那么在此基礎上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必收效甚微甚至毫無意義。建立大學生的心理檔案能夠更好地體現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學生的心理檔案一定要依據科學規定的量表,全面描述并反映學生的智力、個性及學習適應性,要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未來的職業潛能有著準確的描述和預測,能夠較為客觀全面地分析學生心理的各個側面,對學生的評估要堅持從內到外的整體勾畫。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實施科學育人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據,也能為高校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關的心理依據。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提升對自身的認知,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從而顯著地幫助他們預防和緩解種種心理問題。
3.積極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
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群體,往往面臨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沖突。這些壓力和沖突來自多方面,如學業上的不順,感情上的糾葛,人際關系的緊張以及自我角色的模糊等。這些常常使得大學生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為此,在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據此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文關懷,積極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團體凝聚力和心理歸屬感。群體心理的有效建立,能夠進一步增強群體對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吸引力。正是因為群體具有共同的目標,才能對群體活動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4]。學校的任何教育措施,必須要有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通過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使得學生在群體之中建立更為融洽的同學關系。同學彼此之間相互信任和尊重,互助互愛,對于形成健康、和諧的人際心理氛圍有著積極的作用。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的突出問題,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幫助,幫助學生積極地融入到健康、有序的群體生活中去,增強他們的群體凝聚力和群體歸屬感,對于優化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大數據儼然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必然趨勢,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意識形態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大學生作為接受前沿文化的重要接受群體,其在成長的過程中,心理和生理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為了更好的了解農村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借助大數據的理論形態和工具手段,深入探究農村大學生的心理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從而進行治理,促使農村大學生積極、健康、快樂的成長成才。
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數據應運而生,大數據在各行各業、生活學習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大數據所帶來的變革與日俱增、影響日益深遠。大數據以其強大的海量、精準、實用的特性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大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世界的本質就是數據的集合、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大數據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和戰略,將為我國的各方面發展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同時大學生作為前沿文化的接受者和傳播者,是祖國和未來的希望。農村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部分,他們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思想品行的發展狀況關系到對其自身的發展、社會的和諧、乃至國家的繁榮富強。因此借助大數據來探討、分析農村大學生的心理要素,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應對與治理,從而促進農村大學生健康、快樂的幸福成長。
一、大數據的定義。
“大數據”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的未來學家托夫勒提及和使用,他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指出,大數據將在第三次浪潮中“譜寫華彩樂章”,并預言“大數據”時代即將到來。最早正式提出“大數據”概念的是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mgi),其在一份名為《大數據:創新、競爭和生產力下的一個新領域》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在當今世界,分析大數據是支撐新的生產力增長的基礎?!按髷祿备拍畹奶岢鰳酥局按髷祿r代”的到來。隨著“大數據”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大數據所帶來的變革與日俱增、影響日益深遠。數據儼然已經成為戰略性資源,“誰擁有更多數據,誰就擁有未來”。[1]大數據,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大數據,對于“大數據”的定義而言,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權威it研究機構gartner認為,大數據是在一個或多個維度上超出傳統信息技術處理能力的極端信息管理和處理問題;[2]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認為,大數據是“由科學儀器、傳感設備、互聯網交易、電子郵件、音頻視頻軟件、網絡點擊流等多種數據源生成的大規模、多元化、復雜、長期的分布式數據集?!盵3]麥肯錫(mgi)對大數據的定義是:大數據是指大小超出了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的抓取、存儲、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數據群。[4]總體而言,大數據是指在海量信息的基礎上以裂變式增長的速度不斷呈現出信息的集合。因而表現出大規模、多類型、高速度、精確性等特征。
二、大數據與農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大數據作為新時期的戰略資源,有效抓住其優勢和機遇,提升信息和數字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對于我們深入探析農村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有針對性的治理和改善,構建農村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環境和思維觀念,促使農村大學生緊跟時代發展趨勢,為自身的發展和社會、國家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大數據的海量性與農村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因素多樣性相契合信息的裂變式增長,以信息為集合的大數據已經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數據以其多樣的信息來源渠道、繁多的種類、及時的變更性、多樣化的信息內容、多元化的思潮遍布在人們的工作和學習生活中。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大數據展現給人們超強的海量信息,人們可以在瞬間掌握各種各樣自己所需的信息。大學是學生們的人生重要轉型期,對大學生而言,大學是大學生人生中接受高等知識和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的定型時期,尤其對于農村大學生而言,相當于鯉魚跳龍門一樣,跳過那個知識的“龍門”,才能擁有廣闊的人生世界。然而農村大學生大多家境比較貧寒。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與城市的大學生迥然不同。從農村考入大學,因其成長環境而會面臨眾多的問題,如社交關系、學習壓力、情感壓力等,導致農村大學生的心理面臨眾多的挑戰。因此大數據的海量信息、精準的數據能夠為探析和解決農村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規避風險、有針對性的解決農村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遇到的困惑和問題,讓農村大學生擁有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環境,從而邁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大數據的精準性與農村大學生心理需求的準確性相契合大數據本身是基于海量的信息基礎之上的,可以整合各種各樣的信息和資訊??梢约皶r、迅速的在網上找到各種各樣所需要的資源和信息。大數據時代下,以數字媒體為中心的信息,精準地反映了人們生活世界中的方方面面。將人們抽象、非結構化的信息以視頻、文字、數據、圖片等形式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來,從而加深對抽象事物、非結構化的事物的理解與認識,從而探索出更多復合規律的事物,遵循規律,創造出新的事物,從而促進其不斷地前進。思想是受一定事物的影響,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動搖與改變,進而言之,農村大學生因其獨特的出生環境和成長環境,他們的心理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思想容易受到外在客觀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農村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成長環境、活動范圍,社交活動、表現能力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產生了極大的隔閡感,致使部分農村大學生難以適應大學的生活,逐漸產生了自卑、失落的落差感,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因此結合大數據的強大精準性,及時地掌握農村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變化等情況,對出現心理問題或行動異常的農村大學生及時的進行開導和疏解,防患于未然,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防患于未然,創造出良好的校園環境,引導農村大學生積極的應對大學生活,培植出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從而繪制好精彩的大學生活。
三、農村大學生心理環境所面臨的制約因素。
(一)家庭環境的影響。
農村大學生的生長環境幾乎一直處在貧窮落后的農村地區,比如受交通設施、公共設施、地理位置、文化習俗、經濟水平的影響,農村地區相比于城市,明顯落后于城市。尤其以經濟水平為主,經濟水平的增長速度緩慢,大多數農村地區的gdp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受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影響,經濟的發展環境一直處于惡性的循環之中,經濟發展水平難以跟得上人們的實際需求,致使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群體紛紛“離家出走”,奔走異鄉,紛紛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去打拼,以此獲得勞動收入。大量的農村青壯年人群的外出打工,導致大量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的出現,大多數農村家庭只剩下年邁的老人來照看留守兒女,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很少有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問題,對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缺乏監護,在監護人一職上取之甚少。長期缺乏感情的滋潤和德育的培植,大多數農村子女的心理健康防線就容易被摧毀。一有敏感事件的發生,內心的堤壩就容易決堤。日積月累,子女的心理健康環境就容易變成情感、意識的異質區。容易誘發各種各樣的道德失態、行為失宜的現狀,不利于農村子女的健康成長,也不利于農村大學生的大學生涯的健康培植。甚至對將來的生活、工作也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二)社會環境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如今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大數據時代統占著我們整個世界。大數據日益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生活起到了強大的助推作用。然而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大數據時代下,信息的超速傳播,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大數據的匯集增大了敏感數據暴露的可能性,對數據的無序使用也增加了要害信息泄露的風險。[5]手機等信息傳播工具的廣泛應用,各種各樣的數據應運而生,隨之而來的各種負面信息的涌現,武俠風氣、暴力傾向、淫穢色情信息的腐朽言論、思想的出現,以及普世價值學說,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現實主義思潮的侵蝕,嚴重影響了和諧、愉悅的社會風氣。農村大學生正處于情感、思維、觀念的漸趨成熟區,容易受到外界思潮的影響,容易形成盲目跟風的思想和行為。對于獵奇性比較高的群體———農村大學生而言,他們長期處于信息閉塞的農村,對信息和科學技術的了解和掌握比較滯后,相比城市大學生而言,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網絡等多媒體技術對他們而言是十分新奇的事物,面對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他們的心理和情感必定受到一定的影響,對他們的內心世界形成了強烈的震撼與沖擊,因此盲目尋求改變的他們容易受網絡上不良信息的影響,致使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表現出背道而馳的狀況。
(三)學校環境的影響。
農村大學生來到城市就讀,周圍的環境與農村的生活環境明顯不同,在一段時間內仍然保持農村的固有生活習慣,在衣服穿著、生活習慣、個人偏好、社交行為等方面與城市大學生明顯不同,因此經常受到同學們的嘲笑與擠兌,長此以往,對農村大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和負面影響。再者農村大學生的生長環境總體而言表現為貧窮、困苦。在困苦的生長環境下也培養出了良好的品質,淳樸、務實、單純、善良、踏實的良好道德品質。但是事物的發展變化并不總是朝著有利的一面去發展,存在部分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道德品質、行為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部分農村大學生意志脆弱,出現道德滑坡現象。嫉惡如仇,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容易被他人的言行所迷惑、也容易被困難所打敗,更有甚者走上人生的歧途。學生管理者也存在缺乏對農村大學生的關注與關心,多數情況下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和人身是否安全,而缺乏對學生心靈上的關心與呵護。也缺乏系統完善的心理咨詢機構和人員,甚至過于形式化。缺乏預警機制,往往等到事故的發生才開始進行處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學生自身的脆弱。
農村大學生多處于17~25歲階段,思維意識形態處于最活躍的時期,其價值觀念的塑造正處于養成期,作為90后的農村大學生,思維比較敏感,自由主義傾向比較明顯,對大多數事情都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和觀點,同時又缺乏社會經驗,有的農村大學生從小受農村生活的影響,意志力比較堅定,但同時也存在意志不堅定的農村大學生,局限于表面現象和短期利益,比如受比自己學歷低的人卻能夠獲得較高收入的同輩群體的影響,容易被誘導,容易盲目從眾,最后后悔不已。部分農村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低,心理防線比較脆弱,又缺乏有效的疏導和調節方法,在面臨困難和挫折時難以接受,進而自暴自棄,采取逃避的消極方式來面對一切,最后得不償失,雪上加霜。農村大學生大多家境貧寒,生活環境比較單調,參加的社交活動比較少,行為習慣表現為一種自然狀態,內心渴望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渴望擁有和諧的朋友圈,但大多農村大學生缺乏主動性與交往方法,因為不自信的自卑心理經常表現出木訥、呆板的行為與舉止。同時看到與城市大學生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不相似,極易陷入消極、盲目的行為狀態中,本來可以通過大學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學識和道德修養,卻因為放棄學業而陷入了自己艱辛的工作和生活的困頓生涯。
(一)加強教育與呵護,構筑溫馨家庭氛圍。
家庭教育是實現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奠定基礎。加強家庭教育,父母要及時的關注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所面臨的一些列問題。在留守子女家庭中,父母不僅不應該因為不在孩子身邊而推諉責任、放棄行動,而且還應該積極采取更多的行動來彌補家庭拆分給子女帶來的傷害。[6]不能采取漠視的態度來對待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也不應該采取一味的說教,這樣不僅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反而適得其反,獲得令人失望與痛心的結果。因此應該根據子女的心理特性采取合適的教育方式,可以多向有著良好家庭教育的家長學習育人經驗和方法,同時多爭取時間來關心和關愛自己的子女,多進行言語的溝通和實際行動的表達,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使子女培植良好的心理環境。
(二)行使責任與義務,培植和諧社會環境。
在大數據時代下,社會方方面面都被數據這張大網包裹著嚴嚴實實,如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生活在信息裂變式增長的生活空間里,每一個人都已經成為“數據人”,人們的身份特征、性格特點、理論動態一一被數據所體現、所包裹。身為數據人的管理者———社會各組織、部門,維護信息的運行與穩定顯得尤為重要。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7]人們之間的相互合作構成一定的群體,同時也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因此在大數據時代下,每一個社會組織、社會群體應以身作則,拒絕腐朽、落后的思想言論的傳播,文明使用信息、正確上網,做好信息的把關人。在政府的領導下做好信息的監督與防控,禁止西方功利主義、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的傳播,教導農村大學生合理的上網,傳播主流價值觀,弘揚正能量。
(三)創新教育與管理,營造融洽校園生活。
高校作為大數據的重要承載者,借助大數據的強大魅力引導其自身更好地發展?!霸诮逃兏锏拇髷祿r代,誰占據了教育大數據,誰就把握了教育的未來?!盵8]建立健全系統的心理咨詢機構和服務機構,吸納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素質人才教師隊伍,將心理咨詢工作落實、落細、落小,做到切實為農村大學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借助大數據的優勢,建立大數據基礎上的心理狀況檔案數據庫,高校心理咨詢管理工作者做好信息的收集和獲取,對存在心理問題的農村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數據和資料做好整理和分類,做到重點突出,及時地掌握他們的心理活動狀況,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預防與處理。建立線上和線下的心理咨詢活動,進行雙向互動交流,同時開發相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動,及時了解農村大學生的活動狀態,進而分析他們的心理情況,進行引導和紓解,促使農村大學生健康成長。
(四)規范言行與舉止,創造積極健康人生。
人生的命運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自身的自立自強,才能塑造不一樣的人生。農村大學生的生長環境、家庭情況與城市大學生明顯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是自然人,都享受著權利和義務,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言論自由權,改變不了出身的環境,但卻可以改變自己,因此農村大學生應該樹立遠大的目標,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潔身自好,嚴于律己,通過不斷學習來增加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修養,積極樂觀,善于向他人學習,積極吸取他人的有益意見和建議,擴大交際圈,積極參加有益的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增強社會經驗,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文明上網,正確使用網絡,確保自己的信息和人身財產安全,不輕信網絡謠言,自覺抵制網絡腐朽言論、思想的侵蝕,不盲目從眾,抵制淫穢色情的數據和資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以身作則傳播正能量。
摘要: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更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結合時代發展需求以及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提出了一系列適合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對新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和實踐應用進行了闡述。
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劇,現在的高校大學生承受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健康問題也由此更加凸顯。逃學、玩游戲、悲觀厭世甚至自殺現象時有發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所引發的不良影響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因此,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由于種種因素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很多高校沒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滿足大學生心理上的需要,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發揮[1]。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時期開展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并且構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并且適合于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得已經相當普遍,并且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心理學課是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而且還形成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流派,掌握并創造了多種獨具特色的實際操作模式。在國內,很多高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都只是注重專業技能的教育,而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注重政治思想表現,輕視健全人格的培養,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混為一談。
1、適應性心理障礙。適應性心理障礙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由于大一新生剛從中學來到大學這個新的環境,因此有些學生就會產生一些不適應,比如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對于大多數新生來說,來到一個陌生的校園,嶄新的面孔、生疏的群體、不同的風俗人情、甚至不同的方言都會讓學生感覺不適應,感覺不知所措,常常會感到與人難以交流,從而產生寂寞孤獨感。對于新生來說,還會產生一些學習上的不適應。大學的生活不像高中那么緊湊,自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所以很多學生就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這些課余時間,也不知道如何學習和生活,從而覺得大學生活非常無聊、枯燥、乏味,結果會有掛科、留級、目標不明確,渾渾噩噩地度日等現象出現。
2、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障礙。由于大學生都是集體生活,人際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倘若搞不好人際關系,將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心理健康都將會有不良的影響。然而,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的不同又會產生一定的思想上的隔閡,所以,由人際關系而引發的困惑和苦惱就會出現。來到大學,一般都非常期望能夠建立友好與和諧的人際關系,而這種期望又過于理想化,對別人要求過高,因此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會導致大學生對自己人際關系的不滿,認為自己人緣不好,不會處理問題,造成錯誤的歸因。而這種錯誤的歸因往往又會反過來對人際關系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他們就很容易會產生自卑怯懦、自暴自棄、嫉妒猜疑、悲觀厭世、孤僻冷漠等方面的心理障礙,這對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乃至身心健康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3、學業方面的心理障礙。由于大學的學習和中學的學習不同,所以,就會有一些大學生出現學習方面的心理壓力,有些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或者學不會,這樣很容易自暴自棄甚至走極端。甚至有些學生無法正常完成學業,這對其心理造成的影響非常嚴重。而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他們的心理壓力更大,一方面,他們要正常完成學習,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擴招,畢業生增多,找工作比較困難,要想找一個理想的工作就更是難上加難。在他們就業時會遇見猶豫、彷徨、忐忑不安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就會給臨近畢業的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壓力,不僅是學業更是就業的壓力,這些壓力可能會以一種不正常的舉動宣泄出來,如打架斗毆、喝酒鬧事、悲觀厭世等。如果不對其進行正確的疏導,將會對學校乃至社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在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少數確實有心理問題而需要救助的學生,更是為了在大學校園推廣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能夠正視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同學們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潛力,正確面對和處理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挫折,更好地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體系,健康快樂地成長,進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以期達到身心健康發展。所以,要切實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構建一套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高??梢猿闪⒋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并且成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并且有貢獻精神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對于專職心理輔導老師來說,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心理咨詢水平,并且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這樣可以給大學生提供準確、高效的心理咨詢服務;對于兼職心理輔導老師來說,要有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學基礎,并且熱愛心理咨詢工作且具有一定的專業水平。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將負責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工作,并且制訂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計劃,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組織協調和運行工作,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務。
2.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高校應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開設一套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在內容上,要不僅涉及到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還要著重于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質、挖掘潛力,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使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能在真正意義上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形式上,可以采用互動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在人數不多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團體輔導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進來。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為人們帶來了一些新形勢下的心理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這些問題尤為突出。大學生往往面臨著學習壓力、就業壓力、人際交往困難等多種問題,造成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樂觀的現狀。而公共藝術教育正好可以通過審美與藝術的途徑,將大學生的種種壓力合理疏導,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為他們提供情感宣泄,促進人際交往能力,真正使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促進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公共藝術教育是一種面向大眾,通過藝術的形式培養審美能力、提升公民修養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高校教育開始引入公共藝術教育。我國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培養學生美育的主陣地,并為完善大學生人格、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文就對公共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簡要探究。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概況。
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情操,提升人文素養;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感受美、創造美、欣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目標。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人們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公共藝術教育選修課體系趨于完善,公共藝術教育已經成為了高校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雖然我國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著一定差距。比如課程設置時間不足、教學方法過于單一、課程的專業性不足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尤其是目前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沒有很好的與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相結合,所以這正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格成熟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精神飽滿、愛好豐富、思維活躍,充滿了想象力與創造力。學生們渴望在大學之中學習到更多知識,渴望交到更多朋友,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尊重,這些都是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成型的標志。但是在當今高校的大學生群體中,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確不容樂觀??傮w來說,很多大學生缺乏遠大理想,沒有完善的學習目標。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弱,同學之間經常出現矛盾。部分學生還存在生活能力不足、情感脆弱等問題。根據年級來說,低年級的大學生剛剛擺脫了高考的壓力,很多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就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不認真學習、沉迷網絡等現象普遍存在。高年級學生由于面臨學習難度提高、就業難度增大雙重壓力,往往不能合理疏導,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1、陶冶審美情操。
目前的大學生群體由于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審美格調日益低俗化。而通過公共藝術教育,正好可以抵制網絡文化對學生的不良影響,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在學生參與到藝術作品欣賞的過程中,不僅會得到身心的愉快,更是一種審美享受,經過了大量高雅藝術作品的熏陶,他們的審美標準得到不斷提升,自然就會摒棄低俗文化。例如學生們在欣賞肖邦的《幻想即興曲》過程中,他們的思維隨著曲目的變化而得到了放飛,體會到了音樂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使他們充分感受到了作品的美,培養了高雅的審美情操。
2、提供情感宣泄。
大學生處于青年階段,生理上精力充沛、體力旺盛,但他們在心理上確還沒有完全成熟,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往往會使他們產生不良情緒,長時間積累會影響心理健康。公共藝術教育為學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徑,引導學生合理的將過剩的體力和不良情緒進行疏導,保證了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音樂表演課程中,學生們對于在教師和同學面前演唱自己喜愛音樂充滿了積極性,他們有的演唱流行音樂,有的演唱重金屬音樂,有的演唱民歌,都充滿了個性。在演唱過程中他們不僅在教師和同學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合理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促進人際交往。
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在大學生活和畢業后社會生活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很多教學活動都需要學生通過合作才能完成,學生可以通過藝術教育課程學會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相互理解,所以說公共藝術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發展。例如學生在進行書法課程的學習中,個體差異很大。有幾名學生擁有書法基礎,所以寫得很好,而大部分學生書法能力較差。教師就鼓勵寫得好的同學去幫助其他同學共同練習,不僅班級整體的書法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感情??傊?,公共藝術教育對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當對它引起足夠重視,充分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開展,為學生培養出高雅審美情操、健康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目前大學生是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主要目標,培養大學生質量水平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實施的成敗,這不僅只是考察學生自身知識水平、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還包括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思想道德建設?,F階段大學生學業荒廢、道德失衡、沉迷網絡等一系列的現象導致學生休學、退學、甚至自殺的事件時有發生,這些都是由于大學生不良的心理健康問題造成的,這一方面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2.1自我封閉。
在大學生群體中存在很大比例的學生不愿與他人交流,習慣自我封閉,這一現象產生的客觀原因在于學業上的重重壓力,與同學室友關系的緊張,家庭貧困的落差、就業前景的渺茫,情感不順等,這些因素都會給這群未經風浪的脆弱的大學生一個沉重的打擊。即使大學生文憑較高,但他們也將面臨更激烈的就業競爭,面臨著社會上復雜的人際關系,用工單位的挑剔不滿,若沒有恰當的心理疏導或調適,這些也會使學生陷入一個自我封閉、孤獨寂寞及不善交往的狀態。
2.2自卑感。
新時代的大學生應當有自尊、自立、自信的健康心態。自信是發揮自身能力的前提與動力,尤其在學生的成長階段,大學生的自卑感大多源自于缺乏對自身外表或家境的自信。不同的學生來自不同階層及環境,地區與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會使一些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產生自卑心理,他們也不能參加開銷較大的集體活動。有些學生不善于表達與交往,性格較為靦腆內向,害怕在人前表現自己,怕被嘲諷或恥笑。有些學生因個子矮、身材胖、皮膚黑或殘疾等自身條件而感到自卑,也不愿在同學面前表現自己,怕遭到旁人的指點與譏諷。
2.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學生在成長階段都會存在的一種基本心理行為反應,但如果逆反心理加重便可能會發展為一種心理疾病。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主要是希望得到理解與自由,他們總是受到家長或老師的批評與說教,而不是通過一個平等的態度去溝通。長期的學習壓力也會使得學生沒有自由,產生想要逃離的想法,當學生想通過網絡游戲或網絡交友聊天的方式來減壓時,可能一些不良內容會趁虛而入,當再次遭到長輩的說教時會使得學生產生更嚴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帶來惡性循環。
2.4沉迷網絡。
互聯網是新時代最偉大的技術應用,它在帶來便捷信息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一些不良的影響。每個學校都會存在網絡游戲上癮的學生,這也是高校工作者的難題。學生迷戀網絡會使其遭受巨大的身心健康損傷,通過大量占據學生的時間精力來嚴重影響其學習與生活。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在于他們樂于接觸新鮮事物且自制力較差。有一部分學生認為網絡可以令其找到自我,得到成功的快感。同時學生的網絡成癮也因家長、學?;蚱渌鐣M織監督不力而導致。缺乏規范經營的網吧為大學生網癮開了綠燈,網吧由于利益驅使不限制學生上網的時間;學校為學生提供上網服務功能的本意是希望學生能通過網絡查找學習資源,但也令自制力薄弱的學生沉迷于網絡中;家長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對孩子進行平等的教育。最關鍵的還是要讓學生自身認識到網絡利弊,理性利用網絡資源,學會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為自身未來就業服務。
3.1相關部門給予統一政策指導。
我國相關部門應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國家教育部辦公廳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為要求,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相關部門應按照大學生的心理狀態,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與咨詢服務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處理不良心態帶來的心理問題。同時這些措施的制定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更要將這些政策落到實處,讓學生的思想更加蓬勃向上地發展。
3.2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導能力。
要改善大學生的不良心理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導能力。目前許多高校工作者也是剛畢業不久的學生,他們需要通過不斷地實踐與學習來增強自身心理素質。高校工作者還應該主動學習一些實用的心理咨詢來為有心理疑惑的學生排憂解難。實際上大部分學生是深深的信任老師并渴望老師的關懷。若老師能充分發揮自身魅力、積極面對工作,也能獲得學生較高的信任度。3.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心理咨詢服務。學校還應為大學生開設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與心理咨詢服務,針對性地為學生講述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及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老師不能只一味講授課本概念,更要用實際案例分析,多渠道多角度地分析教學。同時學校還可以邀請有社會影響力的老師或學生應用現實案例來引導教育學生。
4.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給予統一政策指導,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導能力有利于改善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1]黃浩勛.試論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xx,11:33-34.[2]唐丹.淺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考試周刊,20xx,23:25.[3]鄭斌.論述心理咨詢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考試與評價,20xx,01:106-107.[4]李倩.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xx,03:200.[5]劉春景.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高考,20xx,02:12.[6]賈志平.探究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現代職業教育,20xx,07:120.
摘要: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改變是雙面的。一方面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加快了生活的腳步。但與此同時,社會節奏加快,人們身心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難免產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大學生是時代驕子,他們的身心素質決定了國家的發展和走向。因此,應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本文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提出體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措施,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1.1體育教育能夠調節學生心態,振奮精神。
大學生壓力比較大,特別是在期末或是面臨一些重要抉擇的時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將一些不利的情緒變得積極,就涉及到心理素質問題。積極參加體育教育,能夠使他們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鍛煉過程中,消極情緒會受到抑制,也會暫時告別煩惱的困擾,而且能夠產生一些積極的想法,對問題的解決很有幫助。再者體育教育是一個宣泄的途徑,釋放出來之后,更是會感覺到心里的輕松。調節心態,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選擇的途徑,而體育教育同樣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小的煩惱和困擾都可以嘗試通過運動鍛煉的方法發泄出來,緩解心理壓力,改變心境。
轉載自 faNWEN.CHAzIdIaN.Com
1.2體育教育能夠提升學生意志力,培養品質。
很多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非常重視應聘者的意志力,因為缺乏這種精神就無法在工作崗位中取得成就,很容易因為挫折而喪失信心,導致效率下降。從用人單位的選拔條件中,就能夠看出整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必須從教育層面給予重視。體育教育是一種對身體的磨礪,與此同時,也是靠意志力來克服困難的過程。如今大學生因為生活環境變好,家庭條件優越,而相對之前來說吃苦比較少,加上父母的“溺愛”,造成他們受挫折能力弱,缺乏戰勝困難的毅力和勇氣,遇事會先選擇逃避,而不是面對。體育教育恰恰能夠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培養他們的意志力,以身體本能作為基礎,去培養奮發精神。體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競爭性,能實現學生的自我監督、自我激勵、自我戰勝等,從而實現超越別人、超越自我。同時學習一些較高難度的動作,或是重復一些基礎動作時,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堅韌與耐心、恒心,去克服主觀和客觀的困難,從主觀方面更加努力。也將這些品質進一步延伸到學習和生活等其他方面,擴大影響。
1.3體育教育能夠提高交際能力,收獲友情。
交際過程本身也是一個“發泄”的過程,能夠傳播好的情緒,消散壞的情緒,而且對于生活來講,友情是幸福的,是快樂的。體育教育往往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玩鬧都能成為他們的點滴記憶,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夠在一起為實現同一個目標而努力,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當然在體育教育中也會出現各種沖突,如時間沖突、責任沖突等,如何協調這些更是學生“情商”的鍛煉過程。通過這些有效的團隊合作,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成為健康心理的必備素質之一。
2高校實現體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實際措施分析。
2.1更新傳統高校體育教育理念。
當代高校實現體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修整傳統體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誤區,將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體育教育工作重點發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關注和重視,僅能掛靠在學校德育部門進行,多由兼職教師負責,部分高校相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置了相應的心理咨詢室,但普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實際效用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大學學習生活是多數學生最后的學生生活,大學可以看做是社會的簡化縮影,這一時期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學生環境與之間接受的存在巨大差異,學生逐漸成為生活的主人并開始嘗試主導個人生活走向,學生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步入最后的調整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面臨心理衛生、學業、就業、個人問題等多方面復雜的生活問題生活壓力劇增,相關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于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焦慮問題、性健康等方面內容。針對復雜的學生心理問題,高校在制定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時,應組織進行廣泛的學生心理調查,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調整教育目標,優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與傳統教育不同,必須建立在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才能有效調整教育重點,結合高校體育。
教學。
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1)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認識;f2]提供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建立校園和諧關系;(3)加強學生心理品質教育,強化學生心理適應能力;(4)鍛煉提升學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養學生科學、健康的心理調節習慣,提高學生自控力;(6)挖掘學生終身體育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高校體育應積極調整自身教育內容組成,適當提高心理教育內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引導學生逐漸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積極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從而加強體育教學與心理教育的聯系性,使學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體育運動觀念,以滿足學生實際成長需求。傳統高校體育教育側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對于體育運動的競技因素關注較多,對于心理、情感、態度等內容關注較少,因此豐富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2.4保持高校體育教育原有特點。
高校體育教學經過多年發展,具有自身獨特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實現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學的融合,應注意保持體育教學原有特點。高校應認識到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間的關系,并非從屬關系,并不是要將體育課程改為心理健康課程,而是要把握尺度,促進2者的協調發展。
摘要:獨立學院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新生力氣,獨立學院的學生生源的特殊性,決定了獨立學院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這篇文章從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動身,論述了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業中存在的疑問,最后提出了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以期對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實習起學習作用。
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與社會力氣協作舉行、運用民營辦學機制和形式的本科層次高等教育組織?,F在,中國有303所獨立學院,承當了30%以上本科生的培育使命。準確而全部地把握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剖析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作業中存在的疑問,是做好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業的根底和關鍵。
1.自決心缺少,自卑感較強。
獨立學院有些學生的自卑心理與其他本科院校學生有著顯著的不一樣,既有來自于就業競爭、學習才能、自個實力等,又呈現出一些特有的來歷,如“同學之間的比照”、“社會的情緒”和“家人的期望”等。
獨立學院的有些學生因社會評價、本身評價等方面要素的影響,在學習與生活中缺少自我認同感,發生了自卑感,自認為學習才能、學習成績不如普通本科學生,看不清自個應有的定位,對出路和將來缺少決心,加之看到舊日的同學進入了重點大學或是知名學府,便發生“低人一等”的主意,由此發生自卑心理。
2.人際關系不協調,沉迷網絡。
獨立學院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受爸爸媽媽的溺愛,形成了以自我為基地的特性,缺少人際往來經歷。有些獨立學院學生只管自個不關心別人,沒有團隊協作精力。不愛參加團體活動,與同寢室的同學多有摩擦;在各項榮譽評比過程中選用各種不正當手法,缺少推讓精力;在與別人的往來過程中多從自個的視點考慮,總期望別人尊敬自個,缺少忍受別人缺陷的衡量,對別人求全責備[1],一朝一夕,就會被周圍同學孤立,然后發生人際關系敏感、焦慮、自閉、偏執等心理疑問,發生嚴峻的心理障礙。
獨立學院有些大學生自控才能差,在豐厚的網上信息面前,由樸實的上網查找學習材料變為閱讀頁面、談天,甚至無節制地上網玩電腦游戲、結交,嚴峻影響了學業。過火沉迷網絡,影響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還會發生精力依賴性,在平常生活和學習中舉動異常、神情恍惚、行為奇怪。
3.方針缺失,學習缺少意志。
獨立學院中的大有些學生家庭經濟狀況都比較好,社會關系多,家長明確表明孩子只需可以順暢結業,家里就能為其組織一個好作業。他們的學習動機僅為“學習為了拿文憑,找作業”,如此,他們便缺失了學習的方針,缺少主動學習的知道,平常學習松松垮垮,考前臨時抱佛腳,這種冷漠的學習知道,直接致使學生缺少學習的恒心和意志,遇到困難常常選用躲避和抱怨的情緒,然后失去了學習的決心,發生無助和失望、厭學等消極情緒。
一方面,一些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多半是名不副實的,搞形式化,名曰“三有”(有場所、有經費、有人員編制),實為虛設,僅僅做做心理測量,測驗完把材料裝入檔案便完事了,忽略測驗結果在具體教育、教育作業中的應用。另一方面,獨立學院許多心理健康教育作業者沒有通過專門訓練和查核,由做思維政治作業的老師做心理咨詢,所選用的方式辦法簡略老套,隨意操作,表面上讓人感受很重視,實際上是流于形式,走過場。這種形式化的教育掩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不光沒有解決學生的心理疑問,反而致使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發生反感和抵觸情緒。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作業既相聯系又相差異,但在教育作業實習中,有些獨立學院呈現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景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榜首,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基本上是德育老師或思維政治作業者,大多數老師沒有接受過規范的、系統的心理學常識和技能的訓練。第二,在心理教導與咨詢中,常把學生身心展開生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些知道偏差、情感失調歸結為思維疑問,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準則與辦法,呈現了心理健康的德育化傾向。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劃歸在德育管理組織,并在作業展開中一向套用思維政治教育的辦法或手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機械板滯,收效甚微。
心理健康教育應是歸納運用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基本原理,選用多種辦法對學生的心理施加影響,推進獨立學院學生身心正常展開。其施行的路徑和辦法是多種多樣的,但現在一些獨立學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僅限于開幾門選修課,開一些講座或舉行幾次現場心理咨詢活動。別的,因為老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約束,教育內容僅限于通常的理論常識教授,老師講,學生記,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教育形式上簡略化,不能科學地剖析學生特性心理疑問,忽略對學生的心理疑問進行防治和引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作業,它對從業者的道德、常識結構、專業技能和作業經歷都有非常嚴格的請求。國外從事此項作業的人員都必須有咨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作業博士以上學位,還要有一定的實習經歷。[2]相比之下,國內高校尤其是獨立學院的從業人員還遠遠不能滿意這種請求?,F在在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作業基本上處于起步期間,受人力、物力、財力約束,許多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業者基本是由德育老師或教導員等非專業人員兼任,一方面,他們中大有些沒有通過規范的心理學常識和技能的訓練,缺少心理學方面的常識,另一方面他們大有些沒有從事心理咨詢需具有專業資質的工作資格證書。一起,學生業務的冗雜也使教導員無暇對心理健康教育作業進行深入細致的研討。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壓力空前加大,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壓力,這就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心理效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展開論述。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當前社會的競爭壓力空前加大,這就對在校大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們的壓力比較大,在強大的壓力之下會產生許多的心理的問題,心理問題的長期存在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要特別關注的問題,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經過相關的調查發現,現代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的問題:有一部分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停留在對個別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工作,比較表面的工作。還有一些大學的心理教育只是開設一門課程和個案的咨詢。即使是某些大學已經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實際的教學質量不佳,教學內容不符合要求,沒有形成系統。從學校的層面上講,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度不高,投入的也不夠,更沒有形成規范性的工作體系。
(一)人格教育要突出。
1.客觀的認知與正確的自我意識。
對實際情況有個客觀的認識指的是對待現實情況要實事求是,不帶有主觀色彩,不帶有偏見的看待問題。馬斯諾指出:客觀的認知是使世界變得和諧的前提條件。一個人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對自己有正確的、客觀的態度主要內容是人應該對自己的存在和周圍人或者是物的`關系始終持有正確的態度,人要明白自己為什么活著,活著的真正意義是什么,人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應該是陽光自信的,應該是自尊自愛的。
2.生活態度要樂觀,情緒體驗要積極。
人要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要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只要心中有陽光,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才不會被輕易的打倒,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抱有樂觀的心態,心境是明朗輕松的,覺得每天都是充滿陽光的。這樣的人幸福感是很強的,比那些悲觀消極的人容易取得成功。
3.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要正確。
在相關的研究中得出:20―24歲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群中,這是在他們的人格發展中處在親密對孤獨的階段,這個階段若處理好人際關系是可以很好的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階段。在這個年齡段青年人如果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了人際關系,那么他們就會收獲和諧、緊密的人際關系。反之,若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不正確,就會導致人際關系不協調,嚴重的可能會影響到心理健康。大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社會閱歷不夠,與人處事的方法還沒有掌握全面,要通過學習,掌握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保證健康的心理水平。
(二)注重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
我們將心理素質分為2種:一個是正性的心理素質,一個是負性的心理素質。負性的心理素質是一種消極、不健康的心理素質。正性心理素質是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對他們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比較重要的內容,要不斷的培養學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質,使學生的心理素質是正性的,這對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發展是十分有意義的。
1.積極的教育。
積極教育屬于當前比較新穎的教學理念。積極教育提倡老師要以學校和師生的現實情況為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教學中要以積極的行為與思想去教授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與品質。
2.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重視的是人的積極的心理力量,從而促進了心理學向著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積極心理學能夠使人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對大學生的發展是有重要的意義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設計與實行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的心理情況來決定,價值取向是人的向善性,教師要應用積極的教育內容與方法來教學,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1.必修課。
必修課面對的是廣大的學生,是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國這門課程的名稱還沒有達到統一,但是實際的教學內容與目的是相同的。
2.選修課。
如果在必修課的基礎上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選修課的話,就能夠使這門課程更加具有針對性,能夠彌補必修課的某些缺點,使這門課程更加的完善。
3.網上教育。
網絡已經非常普及了,大學生對網絡的熟悉程度很高,利用網絡這一資源開展網上教育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使用校園情境對學生進行心理的訓練。
大學階段在學校的生活是很豐富多彩的,我們可以利用校園情境對學生進行心理鍛煉,要掌握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在這個基礎上精心設計、組織,進行系列化的心理鍛煉。
2.給學生多提供一些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最終是要走入社會的,為了能夠讓學生盡早的接觸社會,在社會中鍛煉自己,我們要多給學生提供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多參加多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鍛煉自己的品行,磨練自己的意志。
3.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心理氛圍。
如果校園的心理氛圍好的話,學生就會被感染,漸漸的學生的心理也會健康發展。因此,我們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氛圍,營造積極的、和諧的、充滿希望的大學校園心理氛圍,學生在這種大環境下就會形成較佳的心理,這是對學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義的。
綜上所述,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我們要非常的重視,通過多方面合作,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心理氛圍,應用新穎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學生的心理健康、積極了,是有利于學生一生發展的。
參考文獻:
[1]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創新路徑研究[j].職教通訊,,(17)。
“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將“和諧”一詞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獨特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和諧是一種品質和價值取向。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時期,國家建設以及社會發展對大學生人才的需求,在數量與質量方面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大學生能夠實現和諧發展,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成長、成才。然而,大學生要想實現和諧發展,必須在心理發展上實現和諧,這就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諧觀”,提供了理論依據。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華史。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風雨兼程中凝練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如儒家經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盾髯印诽岢龅摹叭f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钡?。教育者應當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緊密聯系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與思想實際的基礎上,利用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知識,創造出“中國味道”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應當要求大學生通過學校圖書館或網絡等查閱有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并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對他們的掌握情況進行考評。但在注意,考評的分數高低并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在查閱、理解、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使和諧成為他們的價值取向。
從概念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有關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對他們的心理施加影響,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活動。因此,教育者在組織、實施大學生心理教育時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關于這點,教育者要做到兩個要求:一是堅持循序漸漸、由淺入深的教育;二是堅持有步驟、有輕重緩急的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項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工作,這是因為它的教育對象———大學生存在著太多的差異性。同時,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也有很大的易變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質上是教育者與大學生情感的對話與碰撞。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若能持著真誠之心組織、實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夠引起大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他們了解到這項教育活動是真真正正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有利的。具體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動的`和諧可以從: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創新教育方法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與情感變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應當關注大學生的情感生活,若發現他們出現情感問題,及時解決,以防他們衍生出諸多嚴重的心理問題。
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當中,或是政治環境,或是經濟環境,或是文化環境。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園文化環境。就大學生而言,他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就是校園,無論是生活、學習、娛樂還是進行各種情感交流,都離不開校園這個重要載體。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于大學生心理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教育者應當積極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當然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廣大大學生的精神支持與積極營造。
[2]史立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的構建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xx(8).
山東省自20xx年起,在具備條件的高校中開展學分制管理試點工作。20xx年《關于進一步推進學分制改革的通知》(魯教高處函〔20xx〕24號)要求進一步推進學分制改革。學分制改革是新形勢下高校發展的必然趨勢,遵循了高等教育發展和人才成長規律,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個性塑造,有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但是學分制改革也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戰。
高校一般建立的是學?!墝W院——班級——宿舍四級教育和監控體系,即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護航員。在這其中,學院、班級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機干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學分制背景下,學生自由度增強,行政班力量弱化,輔導員對學生的了解相對減少,同班同學熟悉程度不夠,班級文化較匱乏,學院心理輔導員和班級心理委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機監控中的作用減弱。
1.學生從依賴到獨立的不適應。
(1)自我角色的混亂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大學生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時期,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即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別人是如何看待我的,我適合做什么。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即面對社會新的要求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大學生本身在這一年齡階段面臨著這樣一個沖突。在學分制下,學生自由選擇性增強,可自主選擇專業、課程。但是一些學生在之前的教育中較少接觸自我認知、職業規劃、人際交往、環境適應等內容,因此對于未來,對于專業,對于自身缺乏相應的思考,較難建立同一性,一入學面對突來的自主性,會產生迷茫、不知所措、焦慮情緒等。
(2)情緒上的孤獨感加劇一些外地學子首次離家來到學校開始住校生活,從對家庭的依賴到開始獨立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他們把對家庭的依賴、親情的不舍轉移到同學身上,期待在人際中獲得溫暖、愛和歸屬,但是由于學習安排、作息等方面的不一致,學生大多獨立行動,孤獨感比較強烈。
(3)班級概念淡化帶來的失落感學分制下學生自由度增加,每個學生的學習計劃不盡相同。輔導員對學生的教育更多時候只能采取間接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幫助,不可能像之前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愛好,一些學生會在心理上產生失落感,陷入彷徨和無助的境地。
2.人際交往受到影響。
(1)難以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大學時期是渴望建立親密關系、獲得歸屬感的時期,由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學生在心理發展上需要在人際中獲得尊重、信任、理解和認同,尤其是對于大一新生而言,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他們期待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溫暖、愛和歸屬的需要,以排遣孤獨和寂寞。按照社會心理學理論,接近性和熟悉性是影響人際關系的重要因素。接近的人能常常見面,有較高的交往頻率,人們交往的次數與距離的遠近成正比關系,兩人住得越近越容易成為朋友。心理學的屢見效應告訴我們,一個人曝光率越多,此人越容易受歡迎。學分制規定下,學生可自主選擇所學課程的上課時間和地點,同屬一個自然班的學生上課時間和地點變得非常分散,可能更多的交往集中于宿舍成員之間,人際交往的機會相對減少,行政班力量弱化,由“行政班”到“教學班”,不利于學生間建立深厚友誼,建立同班情誼的可能性降低。
(2)同伴支持減弱學分制下學生交往的機會相對減少、人際交往密度降低、人際關系疏散,學生遇到問題困惑缺乏傾訴表達對象,朋輩咨詢機會相對減少,這會導致學生將問題積于心中,難以排解,繼而導致其他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3)網絡社交學分制下,學生在班級面對面直接交流機會的減少,使學生在現實層面親密關系沒有得到建立,并且在網絡和新媒體背景下,學生會更多地尋求網絡交友。網絡交友實際是在虛擬環境下進行的,不是人與人的交流,本質上是一種人與機的交往。人機交往可能暫時會滿足學生交友的需要,但是由于其虛擬性和隱藏性,雖然一方面為大學生發泄不良情緒、尋求精神寄托和逃避現實生活提供了場所,但虛擬的人際從長遠來看不能滿足學生人際關系的需求,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現實人際關系問題。
3.教學模式改革帶來的壓力。
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的變革會帶來一些矛盾和問題,需要一段時間的完善,如課程體系不完善、選修課比例偏低、課源緊張等。學生的心理狀態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在這種狀況下學生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
鑒于學分制改革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學生心理狀態及的沖擊和影響,高校迫切需要改進相關工作,構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高校探索學?!獙W院—班級—宿舍四級教育、監控體系外的教育模式,關鍵在于補充之前院系管理為主的教育模式,充分發揮宿舍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機篩查中的基礎作用。李菁、詹海提出的學院——書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借鑒和思考。
2.加強學業導師制。
高校要加強對學業導師制的領導、選聘和考核,學業導師需要幫助學生建立學業檔案、幫助學生制定學業規劃等。學生在選擇專業、課程時,聽取導師的建議,導師多給予講解介紹。改革是系統工程,在中小學加大職業教育的內容,對于學生應對學分制下的選課和選專業是有益的。
3.加強學生自我意識、職業規劃教育。
學分制改革下,學生的自主性更強,活力更大,也會更加迷茫,因此大學專門開設課程尤其是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加強學生對可選專業的了解、體驗,自我能力特點的了解、認識。自知者明,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點,可以結合職業特點進行職業規劃。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是面向全體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主要途徑。在學分制背景下,學生會產生更多的迷茫困惑、人際問題、壓力,因此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授課,針對學生所遇到的問題,傳授心理調整技能技巧,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團體輔導、講座、素質拓展、心理沙龍、讀書會、成長小組等都可以用來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在學分制下,學生可依據自身特點和樂趣選擇課程,這有助于學生利用人際中的相似性建立良好的關系。因此,在上課過程中,任課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不僅僅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的傳授,同時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注重心理素質的培養,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善于交往、懂得情緒調節,建立健全人格。
5.適當開展班級活動,加強班集體建設。
學分制下行政班力量的弱化,有可能會影響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減少親密感,但班集體仍是學生活動的主要組織單位,在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中都發揮著重要教育作用。因此,學??梢酝ㄟ^組織有助于凝結班集體的活動、有助于人際關系建立的活動,通過心理團體體驗活動,在較短時間幫助學生樹立班級意識、建立同學情誼。
6.豐富學生的社團活動。
學生的品德是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的,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同伴的影響,活動的滲透。學生社團及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青春活力和個性魅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體協作精神。因此,組織多樣的活動,利用社團將大學生活動與興趣聯結起來,可以給學生提供聯結的紐帶,增加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使學生獲得歸屬與愛的需要。
7.成立學生幫助中心。
學分制背景下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要求加強,在學業上學生可能會有很多困惑迷茫,缺乏幫助者。學??梢猿闪W生幫助中心,讓每門成績通過者自愿報名做志愿者,有需要的同學可以來學生幫助中心進行預約,請志愿者幫助解決學業問題。學業幫助中心的建立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學業問題,同時建立學生學業的支持系統。
[7]瞿啟發.本科生學業導師教育管理模式探討[j].求知導刊,2015。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
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系到人才的培養方向。當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適應社會,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究其原因,與教育過程不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從不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因一些小小的失誤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玩世不恭萬念俱灰;逃避群體自我封閉。等等都是心理問題的反映。
大量調查表明,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
所以、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現代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
1.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新生入學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環境的變化。上大學前,不少學生沒有遠離家門,飲食起居由父母包辦,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理。而進入大學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顧,有的學生因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學生因開支無計劃而出現“經濟危機”;有的學生因缺乏集體生活的習慣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不知道也不會關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飲食方面的差異以及氣候,語言環境與作息時間的變化等。大學新生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常常束手無策,郁郁寡歡,致使有的學生出現煩躁,緊張不安等焦慮情緒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衰弱癥狀。
2.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3.擇業的難題。
隨著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斷變化,市場帶給大學生更多的擇業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行為責任和心理壓力。而畢業生自身的素質,性別、專業以及社會關系等又制約著擇業的自主權,對于少數大學生來說,甚至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一變化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適應力弱的大學畢業生是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謶?、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心緒抑郁,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于后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學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特別是要針對大一新生的心理特點,加強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的心理衛生教育,通過講解,參觀,組織專題報告會,黨團活動,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校,愛集體的心理品質和情感,樹立勤奮好學,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人生價值觀,為大學學習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礎,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的培養,而忽視心理素質教育,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系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系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戰!
參考文獻:
[2]陶明達.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和思考[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xx.
[3]陳國海.大學生心理與訓練[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xx.
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心理學的補充,該學派注重人的積極情緒和潛能優勢的開發。這與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發展、促進學生幸福的現代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一直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側重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心理危機干預方面,注重積極心理品質的提升和培養的方面較少。本文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試圖構建發展性積極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簡述。
積極心理學思潮興起于世紀之初,先驅馬丁?塞利格曼指出,積極心理學是揭示人類優勢和促進個體其積極機能的應用科學。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為主要內容,并致力于科學地探索如何締造個體的幸福生活與和諧美好的社會。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情緒狀態與過程、積極認知狀態與過程和積極行為。
培養積極情緒是積極心理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積極情緒的培養對個體心理健康起著核心作用,積極情緒可以增加個體的心理資源。心理資源又稱心理能量,它主要用來支撐一個人產生或進行名種有意識的心理活動以及外在行為。積極情緒首先可以讓我們感覺良好,讓人感覺到輕松愉快。二是其可以擴建認知領域的功能,擴展注意思維的多樣性,可以改變思維的內容,將壞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還可改變思維的廣度或邊界,拓寬我們的視野。三是可以改善人們對挫折及失敗的認知,提高抵抗壓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從消極狀態中的復原力。四是可以讓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給個體帶來最好的狀態。
(一)積極的教學目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調整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但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離了總體目標,把工作重心集中在了調整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上,以預防和干預心理問題為中心,這也造成了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誤解和抵觸,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發現和解決心理問題的,不愿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活動。
積極心理學角度使教學目標更全面,更人文。它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價值取向。積極心理學將目標回歸,不止重視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干預,還重視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激發學生的積極心理潛能,積極意志品質,積極情感體驗等。
正因為目標歸宗,也意味著高校心理學健康教育者的視角要發生變化。教育者要建立積極的人性觀和價值觀,關注學生的積極面,幫助學生開放積極心理潛能。側重于發展性和促進性,幫助學生找尋優勢,合理運用優勢,提高自我價值。引導學生關愛自我、關心他人,發展積極情感,投入社會生活,提高主觀幸福感。
(二)積極的教育內容。
積極心理學的教育內容一般分為兩大方面。
一是培養大學生的積極體驗。積極體驗是積極心理學中的微觀層次,但卻是夯實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讓學生對過去的經歷進行積極建構,獲得生活滿意度。提高學生對現在所從事學習或者工作的投入度,使其產生更多的興趣、滿足、愉快等積極情緒。還要注意對學生希望品質的培養,教會學生如何應對挫折,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力,使學生對未來和理想充滿希望。
二是塑造大學生的積極人格。積極心理學視野中主要通過對人格的分析來喚起人們的積極力量,從而幫助個體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積極人格的塑造是積極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和保障。在教育中,努力使學生能夠客觀評價自我、接納自我,正確面對現實,積極應對挫折??赏ㄟ^激發和強化個體的各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來培養積極人格特質。自尊教育是其中之一的重要途徑。
(一)構建積極的心理評估體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即是通過測評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篩查出有問題傾向的學生進行訪談干預追蹤,并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不難看出,這種評估角度為問題導向,以鑒別心理問題和障礙為主,僅注重心理問題的預防干預,忽略了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發現與培養。因此,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應樹立積極的心理評估理念,加入積極心理品質的測評,加入正面指標,了解學生積極心理反應,如積極體驗、積極情緒、積極認知、積極的人際關系、創造性思維品質、主觀幸福感等,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和潛能,令每位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二)完善積極心理學理念的課程建設。
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注入積極心理學理念和內容。以發展和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積極機能為根本,激發學生內在積極潛能,幫助學生構建和諧心態和樂觀的人生態度。課程設計上,可借鑒國外成功案例。國外積極心理學課程著重于引導學生發現并運用自身的性格優勢,提高學生的幸福體驗,如著名的哈佛大學心理公開課――《幸福課》。課程構成上,包括理解并解釋幸福和主觀幸福感、如何增進主觀幸福感,如何培養樂觀心態,如何利用積極環境的力量,如何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等。課程內容選擇上,要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需求,選擇與大學生關系密切的案例、熱點,以積極心理學角度解析,避免過度關注消極問題與案例。
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開展形式豐富、多種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一方面,以學生心理社團為依托,開展多樣的心理活動,比如探討時下熱點和大學生關注問題的心理沙龍、展示青春風采的心理微電影大賽、5?25心理文化節等?;蛘咭苑e極心理品質,如感恩、希望、創造力、生命力、專注等主題開展心理活動。再者,定期展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傳授積極心理學理論和積極心理學品質培養方法。組織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團體心理輔導,增強學生積極心理體驗,讓學生盡快適應新生活新挑戰,學會人際交往技巧,培養積極的情緒體驗,正確應對壓力與挫折等。此外,構建積極的校園心理氛圍也十分重要,可以通過組織心理知識競賽、做好心理保健知識宣傳,利用好線上陣地進行宣傳,使積極心理學滲透入校園文化環境中。最后,聯動家庭共同為學生提供積極的心理氛圍。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溝通,讓其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狀況,并有效引導家長開展心理健康輔導,通過積極和正向觀念引導孩子正確的生活態度。
(四)積極心理學導向的心理咨詢。
傳統心理咨詢注重心理問題的消除和修復,咨詢師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心理問題”,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咨詢勢必會對學生產生消極暗示,并不利于學生的發掘自身的力量解決問題。而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治療不是修復受損部分,而是培育人?積極的正向力量,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發展來訪者的各種能力上。該理論秉承積極的人性觀,認為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積極心理品質,都有巨大的心理潛能。心理咨詢應調動這些積極潛能,發展積極品質。
積極心理學導向的心理咨詢,可通過一系列的干預訓練策略來增進個體的積極情感,識別并發揮個體的品格優勢。首先應建立積極的咨訪關系,咨詢師真誠地對待來訪者,充分共情,對學生無條件積極關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咨詢,應將學生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發揮學生正向的或積極的潛能,如幸福感、自主、樂觀、智慧、創造力等。在咨詢過程中,運用直覺與想象,運用故事作為咨詢師與學生的媒介,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消極因素得到抑制,積極力量得到培育與增長。
獨立學院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新生力氣,獨立學院的學生生源的特殊性,決定了獨立學院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這篇文章從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動身,論述了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業中存在的疑問,最后提出了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以期對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實習起學習作用。
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與社會力氣協作舉行、運用民營辦學機制和形式的本科層次高等教育組織?,F在,中國有303所獨立學院,承當了30%以上本科生的培育使命。準確而全部地把握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剖析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作業中存在的疑問,是做好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業的根底和關鍵。
1.自決心缺少,自卑感較強。
獨立學院有些學生的自卑心理與其他本科院校學生有著顯著的不一樣,既有來自于就業競爭、學習才能、自個實力等,又呈現出一些特有的來歷,如“同學之間的比照”、“社會的情緒”和“家人的期望”等。
獨立學院的`有些學生因社會評價、本身評價等方面要素的影響,在學習與生活中缺少自我認同感,發生了自卑感,自認為學習才能、學習成績不如普通本科學生,看不清自個應有的定位,對出路和將來缺少決心,加之看到舊日的同學進入了重點大學或是知名學府,便發生“低人一等”的主意,由此發生自卑心理。
2.人際關系不協調,沉迷網絡。
獨立學院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受爸爸媽媽的溺愛,形成了以自我為基地的特性,缺少人際往來經歷。有些獨立學院學生只管自個不關心別人,沒有團隊協作精力。不愛參加團體活動,與同寢室的同學多有摩擦;在各項榮譽評比過程中選用各種不正當手法,缺少推讓精力;在與別人的往來過程中多從自個的視點考慮,總期望別人尊敬自個,缺少忍受別人缺陷的衡量,對別人求全責備[1],一朝一夕,就會被周圍同學孤立,然后發生人際關系敏感、焦慮、自閉、偏執等心理疑問,發生嚴峻的心理障礙。
獨立學院有些大學生自控才能差,在豐厚的網上信息面前,由樸實的上網查找學習材料變為閱讀頁面、談天,甚至無節制地上網玩電腦游戲、結交,嚴峻影響了學業。過火沉迷網絡,影響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還會發生精力依賴性,在平常生活和學習中舉動異常、神情恍惚、行為奇怪。
3.方針缺失,學習缺少意志。
獨立學院中的大有些學生家庭經濟狀況都比較好,社會關系多,家長明確表明孩子只需可以順暢結業,家里就能為其組織一個好作業。他們的學習動機僅為“學習為了拿文憑,找作業”,如此,他們便缺失了學習的方針,缺少主動學習的知道,平常學習松松垮垮,考前臨時抱佛腳,這種冷漠的學習知道,直接致使學生缺少學習的恒心和意志,遇到困難常常選用躲避和抱怨的情緒,然后失去了學習的決心,發生無助和失望、厭學等消極情緒。
一方面,一些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多半是名不副實的,搞形式化,名曰“三有”(有場所、有經費、有人員編制),實為虛設,僅僅做做心理測量,測驗完把材料裝入檔案便完事了,忽略測驗結果在具體教育、教育作業中的應用。另一方面,獨立學院許多心理健康教育作業者沒有通過專門訓練和查核,由做思維政治作業的老師做心理咨詢,所選用的方式辦法簡略老套,隨意操作,表面上讓人感受很重視,實際上是流于形式,走過場。這種形式化的教育掩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不光沒有解決學生的心理疑問,反而致使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發生反感和抵觸情緒。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作業既相聯系又相差異,但在教育作業實習中,有些獨立學院呈現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景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榜首,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基本上是德育老師或思維政治作業者,大多數老師沒有接受過規范的、系統的心理學常識和技能的訓練。第二,在心理教導與咨詢中,常把學生身心展開生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些知道偏差、情感失調歸結為思維疑問,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準則與辦法,呈現了心理健康的德育化傾向。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劃歸在德育管理組織,并在作業展開中一向套用思維政治教育的辦法或手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機械板滯,收效甚微。
心理健康教育應是歸納運用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基本原理,選用多種辦法對學生的心理施加影響,推進獨立學院學生身心正常展開。其施行的路徑和辦法是多種多樣的,但現在一些獨立學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僅限于開幾門選修課,開一些講座或舉行幾次現場心理咨詢活動。別的,因為老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約束,教育內容僅限于通常的理論常識教授,老師講,學生記,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教育形式上簡略化,不能科學地剖析學生特性心理疑問,忽略對學生的心理疑問進行防治和引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作業,它對從業者的道德、常識結構、專業技能和作業經歷都有非常嚴格的請求。國外從事此項作業的人員都必須有咨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作業博士以上學位,還要有一定的實習經歷。[2]相比之下,國內高校尤其是獨立學院的從業人員還遠遠不能滿意這種請求?,F在在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作業基本上處于起步期間,受人力、物力、財力約束,許多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業者基本是由德育老師或教導員等非專業人員兼任,一方面,他們中大有些沒有通過規范的心理學常識和技能的訓練,缺少心理學方面的常識,另一方面他們大有些沒有從事心理咨詢需具有專業資質的工作資格證書。一起,學生業務的冗雜也使教導員無暇對心理健康教育作業進行深入細致的研討。
摘要:積極心理學關注力量和美德等人性的積極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義。在分析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獨立院校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點,是一支蓬勃發展的新興力量。近年來,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視,獨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當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襲了以往的消極心理學或病理心理學模式,把重點放在矯正心理問題上,既不能從根本上預防問題的出現,也不能發展學生積極的心理潛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必須打破傳統局面,將積極心理學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據獨立院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獨立院校必須結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靈活的用人機制,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20世紀末,心理學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學已經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思潮。隨后,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涉足這一研究領域,成為當代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積極心理學要求心理學家用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異于傳統心理學研究。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個性特征、積極的情緒與健康以及培養天才等方向。積極的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觀幸福感和快樂,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積極的人格特征也是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引起較多關注的是對于樂觀的研究,因為樂觀讓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積極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對保持或促進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義,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資源,提升個人心理能力。
諸多研究表明,相較于公辦院校,獨立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更為突出。張翔通過調查發現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普通高校學生。他認為,民辦高校學生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自卑、失落感、焦慮、抑郁等。同樣有研究表明,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衛生問題的學生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優于普通高校學生。據分析,獨立院校大學生普遍表現出適應環境困難、人際關系障礙、自我認同感低、擇業心理自卑等問題。
(1)單一性心理咨詢與治療模式。
部分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主要針對學生心理問題或障礙的咨詢與矯正,但此模式僅滿足部分學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輔導與訓練,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學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現單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識的有效宣傳和普及,學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識較差。
(2)簡單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于獨立院校的企業化運營模式,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入的部分原因在于教育資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夠,進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合并,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簡單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們必須積極主動地探索各種有效措施,盡早建立適合獨立院校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維護模式,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積極心理學對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狀態的關注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探索新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徑。
心理健康教育應以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為引導,對各要素和目標進行整合,改變消極價值取向,以積極心理素質的培養目標替代疾病的預防目標。具體實踐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調整工作方式,改變以往以個別咨詢為主導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學生加大心理健康宣傳力度,從學生入校開始,展開系列的積極心理輔導與訓練,增強學生自我保健意識的同時,塑造和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達到對心理問題積極預防的目標。
對于獨立高校學生來說,單純的矯正問題和治療疾病并不能讓個體獲得真正的健康,必須雙管齊下,在治療和矯正的同時發展個體積極的心理素質。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納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改變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并深入宣傳。例如根據積極心理學觀點,真正的心理健康不僅是無病態,而應該是心理體驗積極而豐富,并發展積極的人格品質,以此傳輸給學生積極的心理認知體系,在此基礎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努力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心理健康宣傳、心理課程、心理咨詢三級教育體系中。首先,結合積極心理學理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營造學生人格發展的良好環境,深入廣泛、切實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積極心理學的內容,提供積極的課堂環境,引導學生關注和培養自身的主觀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質,構建積極的自我概念。第三,努力探索實踐積極心理學在心理輔導和咨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咨詢中結合認知行為療法的技術與積極心理學的原則,或組織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團體輔導,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體驗積極輔導的魅力。
總之,當前獨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立足積極心理學范疇,堅持正向、能動的發展觀,引導學生養成積極的人格品質與人生態度。積極教育為我們展示了發展性的教育模式,為獨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
參考文獻:。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大學生處在讀書生涯與社會生涯的轉型階段,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更為值得關注,而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主動了解社會,正確認識社會,從而不斷調整自己態度,行為,擺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把社會實踐與心理健康工作相結合,對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人才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在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存在許多心理問題,諸如學習壓力,情感困惑,人際關系緊張,理想與現實沖突,考研與就業焦慮,經濟困難等等,但因缺乏社會實踐而引起的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自我意識沖突。
進入大學以后,學生個體的自我意識逐步增強,雖然如此,因只有學習經歷少有生活實踐經歷的中學畢竟對人生的認識較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有些大學生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穩固形象,自我意識不夠穩定,在這一時期內,他們會經常產生一些自我意識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的沖突。第二,獨立的我與依附的我的沖突。一方面,進入大學離開了父母還存在依賴心理,另一方面,不斷成熟的自我渴望獨立。同時,自己對自己有理想與規劃,從單一的學習價值評價體系變成到綜合的能力價值評價體系,大學生對生活的憧憬與現實還存在距離。
2、人際關系問題。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大學生只學習,不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較為封閉,人際交往能力較弱。一方面,渴望交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確的擺正心態,缺乏人際交往技巧,這都容易使他們陷入人際交往誤區。正是因為這種高期望值與低成就值,造成心理巨大落差,使得人際失調,嫉妒,自卑等心理問題頻頻出現。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了社交恐懼癥等各種心理疾病。
3、就業心理問題。
高年級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在求職道路上一片空白,沒有明確的職業方向,沒有合理的自我定位,面試時回答問題沒有思路等,導致找工作頻頻受挫,出現自我矛盾和迷茫,自尊心受傷,就業焦慮等心理。許多學生表現出經驗不足,承受能力差等問題,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極端之路。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社會實踐的作用,大學生對自我的心理定位也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大學生找到人生目標。
進入大學以后,脫離了異常忙碌的高中學業生涯,進入了可以自由支配很多時間的大學生活,很多人突然迷失了方向。大學生活的迷茫,理想我與現實我的模糊不清。如果參加社會實踐,能夠了解在社會上有什么職業適合自己,能創造社會價值,自己最感興趣,自己在專業領域還欠缺什么技能。從實際經驗中找到自我定位,明確自我方向和目標,給未來的自己做個設計,及時彌補專業上的不足,大學生活就此豐富多彩起來。
2、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長的溺愛和學校的過度保護讓他們帶著對社會的渴望和恐懼走進校園,他們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在社會中扮演什么角色,也不知道社會中會有怎樣的挫折等待著自己。正因為如此,他們有的缺乏自信,沒有勇氣從事自認為不能完成的事情,即使一點點難度也會將他們嚇跑,有的又盲目自信,認為沒有什么事情可以難倒自己,低估了事情的難度導致失敗。社會實踐是建立真實自信的最好武器。在實踐中大學生能找到自己的長處,認識自己的不足,及時商討補救措施。有了對社會的認識,有了對社會的實踐經歷,學生就不再會對社會感到恐慌,對自己充滿不信任了。
3、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大學生減少情感障礙和社交恐懼。
要想改善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減少人際交往困惑,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與他人接觸,交流和溝通,而社會實踐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在社會實踐中,經常是小組開展活動,小組成員必須相互交流,分工協作,這都是他們有了交往的空間和自由。為了使實踐順利進行,成員之間必須互相配合,遇到矛盾和分歧必須協商達成一致。這樣有助于正確處理情緒矛盾,減少情感障礙。同時,社會實踐的經歷,增強了大學生與人交往的情景,增強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耐受性。由于在社會實踐中,不是為了交往而交往,而是為了活動內容而交往,可以使注意力轉移到活動上,不至于是交往過于緊張。在此過程中也可以學到其他人的交往方式,提高社交能力,減少對社會交往的恐懼。
4、社會實踐有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
求職的過程也是學生認識社會和適應社會的一個過程,通過大學期間的認識和改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大學生樂觀自信的心理品質,增強抗挫能力,減緩就業壓力。大學生就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抗挫折能力差,因此提升抗挫能力就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關鍵。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磨練大學生的意志,在實踐中尋找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辦法,從而培養大學生面對挫折的自我調節能力,提高挫折承受力。同時專業性很強的社會實踐,可以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久而久之,今后面對招聘單位方可信心十足。
5、社會實踐有助于磨練大學生的意志品質。
意志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成功指標,而今我國大學生的意志品質不容樂觀,除了沒有清晰的目標以外,不能持之以恒,是最突出的問題。社會實踐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建立大學生完善的人格。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立足于大學生服務于大學生,能更好的為大學生就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實質幫助和有利影響。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讓其更好的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
1、學生根據自身情況,有針對性的選擇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不僅僅是專業的社會實踐,更是大學生尋找自我缺陷,完善自己人格的一個途徑。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發現自己能力和性格上的缺點,然后針對這些缺點,在實踐中有針對性的鍛煉自己,通過社會實踐來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人格。
2、豐富大學生第二課堂,充分開展學生會工作與社團活動。
校園是一個小社會,完成從校園到社會的過度,需要從校園社團活動開始。在學生會與社團活動中,每個同學通過自我定位,競選,工作實踐找到自己適合做的學生干部崗位,也是提高適應能力的一個過程。同時,學生會與社團活動中,鍛煉的組織協調能力,交際能力也鍛造了一個人的心理素質,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堅硬的基礎。
3、學校組織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月、周。
學校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除了各種形式的第二課堂,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習活動,社會實踐月、周等,也更能直觀的使學生們提前進入社會,進行實際操作階段的社會實踐。幫助學生從實踐中正確認識社會,正確自我定位,發現自我價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社會觀有著積極的影響。
4、學校開設社會實踐與就業指導課。
除了實踐和第二課堂以外,學??梢蚤_設社會實踐與就業指導課,從理論上分析社會現狀,專業情況,社會實踐與就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如何解決的途徑。幫助大學生有一個大概的認識??档抡f,有知覺無概念是茫的,有概念無知覺是空的”只有有理論知識,才能更好的指導實踐,實踐也更需要理論知識來總結拔高。通過社會實踐與就業指導課,明確理論目標,有更清楚的認識,從宏觀上把握自己,更好的適應社會。
結語:
總之,社會實踐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培養學生成才的有效方式,自然要承擔起調節大學生心理,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責任。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工作,必須進一步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和實踐,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整合和利用學校已有資源,創造一套實用有效的機制,最終實現通過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與其他的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大學生整體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在這種環境下,要想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可以始終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狀態是極其困難的,因此,教育部門以及各個大學領導必須要高度的重視這一問題。盡管近幾年來我國教育部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但是,由于受傳統教學理念約束,許多大學在這一方面取得的成就始終比較小。
一、積極心理學內涵。
為了更好的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盡快的構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大學必須要首先準確的了解并且掌握積極心理學的具體內涵,并且可以很好的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對于積極心理學而言,它主要研究的就是人類的積極的情緒、積極的一些認知情況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它研究的是人類的美德。與其他的一些心理學相比較,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的概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發現、研究并且不斷的發揚人類所有的積極的力量和品質,它旨在激發所有人們的內在潛力,鼓勵人們不斷的進行改革和創新,利用自己的能力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將這一心理學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可以更好的形成一個團結和睦的校園環境,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將他們培養成全面的人才。
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盡快的構建一個完善合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實際上我國許多大學目前已經構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制不夠完善,觀念比較落后,進而嚴重的影響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質量水平。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過程中,一個先進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對于整個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有傳統教學理念的約束,在現階段,我國許多大學的管理人員以及教師始終無法正確的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他們的教學理念更是受到了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
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保持我國文化課程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衡是確保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之一,而目前影響我國各個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無法正常開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我國的文化課程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平衡。例如,對于許多大學而言,它們將文化課程作為教學的重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僅僅關注學生文化課程的學習情況,而完全忽略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對于文化課程教育的過度重視,使得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排擠,許多大學甚至根本不愿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他們認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浪費學校的教育資源,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沒有任何的幫助。這也就使得我國許多大學到目前為止始終無法建立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一)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在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而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的創造能力比較強,因此,各個學校必須要充分的利用好學生的這一特點。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與心理健康有關視頻,然后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他們對于視頻內人物的心理進行分析和評價,最后,在他們評價結束之后,教師對各個小組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并且對于分析比較準確到位的小組應該給予他們一定的獎勵?;蛘?,教師也可以要求各個小組選擇一個小組,由小組內部的成員來扮演視頻中的各個人物,讓他們在表演的過程中更好的感受并且體會主人公的心理情況,這樣可以使得他們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與心理健康學有關的知識,這對于培養他們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與其他發達的國家相比較,我國許多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不夠完善,并且比較落后,許多體系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而許多國外的發達國家在大學階段特別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們認為在大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學好文化課程,提高自己實際能力的首要基礎之一。因此,為了盡快的改變這一現狀,提高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質量水平,各個大學必須要積極的引進并且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例如,各個學??梢远ㄆ诘呐汕膊糠纸逃藛T到國外其他學校進行參觀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了解并且掌握他們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體系,并且盡快將這些方法和體系引進來。但是,在將這些教育體系引進來之后,各個學校應該對這些教育體系進行分析和評價,發現教育體系中的優缺點,并且根據自身學校的實際需求對這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進行改革,最后將改革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體系盡快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同時,在應用這些教育體系的時候,必須要始終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特點,將積極心理學很好的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發揮它最終的作用。
(三)融合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endprint。
融合所有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構建一個合理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因此,各個學校的領導人員以及教師必須要準確的定位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所有關系。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輔導作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應該積極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首先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然后要求學生討論并且暢所欲言,在學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之后,教師不能完全否定學生的觀點,而應該合理的指出來學生觀點的不足之處。同時,教師應該時刻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定期與學生在課后進行交流,發現他們的問題所在,然后盡快的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對策,使得學生可以盡快的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以后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課程活動。
在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了解并且明確學生感興趣的點,然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構建教育體系,尋找學生們所感興趣的教育方法,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整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水平,而不定期的開展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可以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提高所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例如,學??梢詾閷W生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室,如果學生有任何的心理問題都可以隨時到心理健康輔導室尋求幫助,及時的將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告訴心理輔導教師,積極的與心理輔導師進行交流,使得他們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問題并且盡快的幫助自己解決這些問題?;蛘邔W校也可以不定期的開展心理健康主題講座,邀請學生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參加這一主題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鼓勵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自主交流和探討,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問題。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校還應該邀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進行演講,演講結束之后,可以通過組織一些小測試來發現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五)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建立起完善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我們知道,大學的教育資源比較豐富,而這些教育資源在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更好的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學校必須要合理的利用并且整合目前學校的所有資源。例如,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盡快的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要一味的利用提問題來進行教育,而應該時刻的了解并且強調學校的所有一切都可以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利用資源。同時,還應該盡快的收集并且整合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所有要素,為學生構建一個積極樂觀的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環境。最后,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應當由專業人士來負責”的錯誤觀念,要以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為己任,在進行學科教學和日常管理的同時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組織氛圍。相信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引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會獲得又好又快的發展。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盡快的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學校的領導人員以及教師必須要首先了解并且認識到這一教育體系的重要性,明確學生擁有一個積極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例如,各個學校應該不斷的改革并且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現在學生的角度出發,尋找學生感興趣的教育方法。同時,各個學校也可以定期的到其他一些優秀的學校進行參觀和學習,積極的引進并且應用其他學校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教育方法,確保大學生可以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宋鳳寧,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20xx年.[2]積極心理學視野下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張繼玉,教育與職業,20xx年29期.[3]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整體構建,王立高,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xx年13期.[4]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校院兩級”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研究,張志,長沙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xx年12期.[5]吳佩杰,宋鳳寧.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xx,(23):73-74.
與其他的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大學生整體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在這種環境下,要想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可以始終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狀態是極其困難的,因此,教育部門以及各個大學領導必須要高度的重視這一問題。盡管近幾年來我國教育部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但是,由于受傳統教學理念約束,許多大學在這一方面取得的成就始終比較小。
一、積極心理學內涵。
為了更好的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盡快的構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大學必須要首先準確的了解并且掌握積極心理學的具體內涵,并且可以很好的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對于積極心理學而言,它主要研究的就是人類的積極的情緒、積極的一些認知情況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它研究的是人類的美德。與其他的一些心理學相比較,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的概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發現、研究并且不斷的發揚人類所有的積極的力量和品質,它旨在激發所有人們的內在潛力,鼓勵人們不斷的進行改革和創新,利用自己的能力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將這一心理學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可以更好的形成一個團結和睦的校園環境,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將他們培養成全面的人才。
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盡快的構建一個完善合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實際上我國許多大學目前已經構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制不夠完善,觀念比較落后,進而嚴重的影響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質量水平。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過程中,一個先進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對于整個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有傳統教學理念的約束,在現階段,我國許多大學的管理人員以及教師始終無法正確的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他們的教學理念更是受到了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
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保持我國文化課程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衡是確保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之一,而目前影響我國各個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無法正常開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我國的文化課程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平衡。例如,對于許多大學而言,它們將文化課程作為教學的重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僅僅關注學生文化課程的學習情況,而完全忽略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對于文化課程教育的過度重視,使得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排擠,許多大學甚至根本不愿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他們認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浪費學校的教育資源,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沒有任何的幫助。這也就使得我國許多大學到目前為止始終無法建立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一)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在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而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的創造能力比較強,因此,各個學校必須要充分的利用好學生的這一特點。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與心理健康有關視頻,然后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他們對于視頻內人物的心理進行分析和評價,最后,在他們評價結束之后,教師對各個小組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并且對于分析比較準確到位的小組應該給予他們一定的獎勵?;蛘?,教師也可以要求各個小組選擇一個小組,由小組內部的成員來扮演視頻中的各個人物,讓他們在表演的過程中更好的感受并且體會主人公的心理情況,這樣可以使得他們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與心理健康學有關的知識,這對于培養他們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與其他發達的國家相比較,我國許多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不夠完善,并且比較落后,許多體系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而許多國外的發達國家在大學階段特別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們認為在大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學好文化課程,提高自己實際能力的首要基礎之一。因此,為了盡快的改變這一現狀,提高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質量水平,各個大學必須要積極的引進并且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例如,各個學??梢远ㄆ诘呐汕膊糠纸逃藛T到國外其他學校進行參觀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了解并且掌握他們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體系,并且盡快將這些方法和體系引進來。但是,在將這些教育體系引進來之后,各個學校應該對這些教育體系進行分析和評價,發現教育體系中的優缺點,并且根據自身學校的實際需求對這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進行改革,最后將改革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體系盡快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同時,在應用這些教育體系的時候,必須要始終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特點,將積極心理學很好的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發揮它最終的作用。
(三)融合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endprint。
融合所有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構建一個合理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因此,各個學校的領導人員以及教師必須要準確的定位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所有關系。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輔導作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應該積極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首先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然后要求學生討論并且暢所欲言,在學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之后,教師不能完全否定學生的觀點,而應該合理的指出來學生觀點的不足之處。同時,教師應該時刻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定期與學生在課后進行交流,發現他們的問題所在,然后盡快的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對策,使得學生可以盡快的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以后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課程活動。
在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了解并且明確學生感興趣的點,然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構建教育體系,尋找學生們所感興趣的教育方法,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整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水平,而不定期的開展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可以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提高所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例如,學??梢詾閷W生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室,如果學生有任何的心理問題都可以隨時到心理健康輔導室尋求幫助,及時的將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告訴心理輔導教師,積極的與心理輔導師進行交流,使得他們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問題并且盡快的幫助自己解決這些問題?;蛘邔W校也可以不定期的開展心理健康主題講座,邀請學生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參加這一主題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鼓勵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自主交流和探討,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問題。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校還應該邀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進行演講,演講結束之后,可以通過組織一些小測試來發現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五)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建立起完善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我們知道,大學的教育資源比較豐富,而這些教育資源在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更好的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學校必須要合理的利用并且整合目前學校的所有資源。例如,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盡快的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要一味的利用提問題來進行教育,而應該時刻的了解并且強調學校的所有一切都可以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利用資源。同時,還應該盡快的收集并且整合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所有要素,為學生構建一個積極樂觀的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環境。最后,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應當由專業人士來負責”的錯誤觀念,要以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為己任,在進行學科教學和日常管理的同時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組織氛圍。相信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引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會獲得又好又快的發展。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盡快的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學校的領導人員以及教師必須要首先了解并且認識到這一教育體系的重要性,明確學生擁有一個積極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例如,各個學校應該不斷的改革并且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現在學生的角度出發,尋找學生感興趣的教育方法。同時,各個學校也可以定期的到其他一些優秀的學校進行參觀和學習,積極的引進并且應用其他學校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教育方法,確保大學生可以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宋鳳寧,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20xx年.
[2]積極心理學視野下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張繼玉,教育與職業,20xx年29期.
[3]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整體構建,王立高,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xx年13期.
[4]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校院兩級”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研究,張志,長沙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xx年12期.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48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