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深秋季節,大自然的變幻之美仿佛在向我們述說著一個故事。在寫總結時要客觀、全面地評價自己的表現。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美食推薦,希望大家能享受美食的同時保持健康。
《九寨溝》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九篇課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飽蘸著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全文共5個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九寨溝的地理位置和名稱的來歷。第三、四自然段,如數家珍似的描寫了九寨溝奇麗原始的自然風光和那里的珍禽異獸。第五自然段回味總結,贊嘆九寨溝真是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讀完全文,令人有一種實地游覽的酣暢,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國的山水美景,折服于靈幻的異獸珍禽。
二、教學理念與目標。
文章層次清楚,語句清新,辭藻華美,重墨濃情,易于朗讀和背誦。所以依據新課程標準三維目標體系的理念,我把以文悟情的情感目標放在首位。讓孩子在讀中感受九寨溝的美麗,在反復誦讀中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當然,語言文字的訓練是閱讀課的重點,課文中的優美詞句讓學生借助圖片理解、積累,這個智能目標是必不可少的。
三、設計特色。
讀中感悟,怡情養心,注重人文性。
優美詞句朗讀理解積累,注重工具性。
四、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分兩課時完成,下面我具體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這個過程我安排了四大塊面。
一、首尾呼應,形成美的概念。
1在導入新課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同學們,人們都說九寨溝很美,讓我們再次走進那片神奇的世界,去欣賞一下九寨溝奇麗原始的自然風光和珍禽異獸?!苯又也シ帕艘欢斡嘘P九寨溝的錄像,把學生帶入九寨溝??赐曛?,我請學生們來說說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引導他們用“一進入景區,就……”的句式說。
從而引入課文中的一句話:一進入景區,就像到了一個童話世界。
2、抓“童話世界”:在我們的心目中“童話世界”應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引出課文最后一自然段:雪峰插云,古木參天,平湖飛瀑,異獸珍禽……九寨溝真是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
我抓住這兩句話作為教學的切口,激發學生學習全文的興趣。
以上兩個環節,我展示了九寨溝的風光,抓住總結句,總領全文,意在讓學生感受九寨溝的.美麗。領著孩子走進文本,激發孩子們讀書的欲望。
二、總攬全文,留下美的印象。
學生回答,讓他們自己把這些景物分兩排寫在黑板上,引導歸類:自然風光、珍禽異獸。
三、感悟重點,徜徉美的世界。
本文重點是3自然段,在這段教學中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利用電教設備,把枯燥乏味抽象的內容融于直觀教學之中,學生學起來就會覺得生動有趣。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九寨溝的自然原始風光,重點介紹了四種景物:雪峰、湖泊、森林、瀑布。這四種景物各有特點,要讓學生體會到這四種景物不同的美,光靠讀書上的語句學生是無法感受到的。因此,我從網絡中搜集了相關的圖片,制成了幻燈。導入新課時,我已經帶領學生進入了九寨溝,因此在教學這三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由游覽,找一找有哪些景物,學生興致勃勃地游覽完了,我便讓學生起來說說看到了哪些美景,選自己喜歡的景物多讀幾遍,說說讀懂了什么?在交流時出示相應的圖片和文字.理解相應的關鍵詞抓住關鍵詞指導朗讀感悟。這樣就體現了一種靈活性,而不是死板的按照書上的描寫來學習,課堂氣氛也就顯得異?;钴S。同時將語言符號轉化成活靈活現的畫面與形象,努力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內化語言,加深理解和體會,在悟與思的過程中享受美的樂趣。在朗讀感悟時不能忘記扎扎實實的語文訓練,所以我讓學生看著詞語、圖片當小導游介紹景色。(讓學生盡量用書上的話,自由選擇一個景色先練說)這樣的操作形式目的是讓學生再讀課文,并且這樣還激活了孩子潛在的學習情趣,從而讓學生更深切地感受九寨溝那神奇的自然風光。
學完了就指導背誦:這么美的景色,這么美的句子,你們愿意記住它嗎!看誰背得又快又好!
學生自由練習背誦,個人練背。
(學生自主、探究的讀、悟、積累,激發了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記憶能力,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情與景的水乳交融,朗讀與感悟合二為一,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了,學得也更扎實了,積累的語言素材也更豐富,為今后寫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背誦了第三自然段后,我又回到開頭的“一進入景區,就像到了一個童話世界?!弊x到這兒我們真想說:雪峰插云、古木參天、平湖飛瀑……九寨溝真是個——(引讀)。
b第四自然段。
1、過渡:欣賞完了迷人的自然風光,讓我們繼續向縱深行進,看我們或許能遇到那些珍稀的動物。
2、學生讀課文。
3、【課件出示】連線。
體態粗壯的大熊貓。
善于奔跑的金絲猴。
行動敏捷的羚羊。
憨態可掬的小熊貓。
4、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種動物,好好讀讀,體會他最惹你喜愛的地方,在文中加上著重號。等會兒做小導游向游客介紹這些小動物。在小導游介紹這些動物時相應出示圖片文字此環節的設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當小導游來介紹喜歡的動物,既激發了學生有滋有味讀課文的愿望,又給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展示自己能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
學完這一段我又回到開頭說讀到這兒我們更想說:雪峰插云——(引讀)。
四、欣賞音樂,享受美的熏陶。
1、回歸課題:課文學到這兒,我們一起來看看課題:de九寨溝,覺得前面應加個什么詞比較合適?(學生任意說)。
2、欣賞音樂:九寨溝真是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同學們有機會一定要親眼去看看。我國著名歌手容中爾甲看到九寨溝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下面請欣賞《神奇的九寨》。
3、作業:收集九寨溝的資料向別人介紹九寨溝或幫九寨溝寫廣告語。這是讓學生走出書本,拓寬知識面。
本文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課文第四單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讀物。
第三冊中的散文更側重于文學性的欣賞和個性化的解讀。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話北京,在情感和風格上別有一番風味。
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老舍對北平的獨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強烈的主觀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氣質。
基于這一點,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知識目標:課文中如何用襯托來體現對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標:借文章解讀老舍的閑雅品性和平民意識;
教學重點:
1.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
2.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北平的妙處;
教學難點: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觀色彩、平民色彩?
二.教法、學法。
散文教其他文體更有主觀性、情感性,更宜用“體驗教學法”來組織課堂教學;而要體驗作者的情感,就要聯系作者生平,作品,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語言美,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悟語言的魅力,而朗讀本身也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教和學的過程中堅持“讓文本自己開口說話”,用作者的話解讀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多用討論,加強生生互動。
主要手段可概括為:
體驗性默讀。
“知人論世”
多形式朗讀。
用原句解讀。
討論互動。
三.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課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里?
1.導入: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書,我們已經接觸了許多位讀者,從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鐵生的“地壇”到郁達夫的“秋天”,每個人都對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讀,而今天我們有走進另一位“哈姆萊特”的世界,老舍話北京。
2.處讀課文,解決“寫什么”的問題。
檢查預習提出的問題:“課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里?”
第一問較為直觀淺顯,學生較容易回答,可個別提問。
4—6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
一生朗讀這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預習第二問。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糾音,受方言影響,學生在朗讀兒話韻上不容易到位,而在本文中兒話韻卻特別能表現情味,不容忽視。
學生講,教師板書:
安靜閑雅。
寫什么布局合理。
(4—6節)。
貼近自然。
3.研讀課文4—6節,回答“怎樣寫”的問題。
襯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聯系《故都的秋》中以南襯北的手法)。
巴黎熱鬧——北平安靜。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
美國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3.回答“為什么會這么寫”的問題。
設計討論題:
(1)你覺得老舍偏心嗎?(導向作者表達上的主觀性)。
“據我看”、“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在我的經驗中”、“還不愧殺”這些“偏心”的語言都可以看出作者對北平的偏愛。
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稍停)你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解釋他的“偏心”?
1—3節,正是作者的解釋。
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學生討論老舍的“偏心”
學生自由發言:
母不嫌子丑(第二段中以母親作類比較易答到)。
物我不分(第三段“……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第四段“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
可否用作者文中的原話簡潔概括?
轉載自 FaNWEN.cHAzIDIan.CoM
因為這是“我的北平”,這就為作者的主觀作了最好的解釋。
(2)為什么獨選街道院落,小花小菜?(導向作者的平民主義)。
“草花兒”是強調它的普通;
菜中強調“帶泥點的韭菜”;
“帶著白霜的”果子;
用文本來解讀作者的平民氣質:
“采菊東籬下”傳統文人的陶氏情結;
“像我這樣一個貧寒的人……”
作者的平民氣質源自于的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談泊。
(引出作者介紹)。
老舍,現代“京派”代表作家。
《茶館》以北京為背景的歷史畫卷,京味十足。
《駱駝祥子》關注平民,關注底層因此老舍被稱為“人民藝術家”
4.課堂小結:
因為普通,所以眾口咸宜;因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給我們的`寫作啟示:
普通事物入題,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主觀感情,就稱得上好文章。正如上海的方仁工教授說的那種“你不講別人也知道,你講了別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沒意思了。
5.布置作業:
選取某一細小的事物(景物),寫出自己的主觀色彩。字數:300字。
一、教材分析。
1、本專題針對的閱讀問題:
一部分中學生,面對有滋味的經典散文,知道好知道是美文,卻說不出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入寶山而空回。寂寞的經典之作,“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2、試圖提供的有效閱讀方法:文本研習——具體語句、題目、標點符號等的品讀。
3、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得其味。
4、所選文本:
“看似平常最奇崛”的《想北平》——“我的文章寫得那樣白,那樣俗,好象毫不費力,實際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普通:語言平實如話,內容簡單明了。
有滋味:深切的故園情思,對比寫景物特點的手法。
5、學習者:有上述閱讀問題的高一學生。
二、我分析之后的設計。
1、教學難點:得其滋味。
2、教學重點:品讀具體語句,進入文本情感世界。
3、教學方式:
品讀具體語句:我真愛北平、我愛北平也近乎這個、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
誦讀重點段落:4~7段。
三個關鍵詞:母親、愛、幾乎。
4、教學時數:2課時。
5、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天冷送衣服的多是母親——母親總是和溫暖聯系在一起的。
以自己和母親十幾年的相伴,給自己的母親一個概括性的定語。
體貼的母親。
溫暖的母親。
給我安全感的母親。。。。。。
——引出第一個關鍵詞:母親。
(二)進入文本:
問:老舍把北平看作母親,說他愛北平母親,那么,文中的母親可不可以用這些詞語形容?可以的請從原文找出依據。不可以的話,請告訴我們,文中的母親老舍用了什么詞語來形容?也要從原文中找出依據。
——目的:明確內容要點,概括景物特點,為情感的品讀打基礎。
動中有靜的“母親”
在人為中顯出自然的“母親”
花多菜多果子多的“母親”
——點:對比的寫法,突出景物特點,比直接寫更有表現力。
所以要誦讀,感受一個鮮明的“我”之景物。
品讀:讓景物特點活起來。
小結:
“我”愛這樣的北平母親,給“我”閑適、安全、妥帖生活的“母親”。
“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
“幾乎”:找不到恰當的語言來負載。
復雜的感情集合體,無法一下子全講出來。
輕聲讀全文,尋找“愛”里包含的豐富情感。
有自豪。
有依戀。
有欣賞。
有贊美。
有喜愛。
景物的描寫里浸潤著對故鄉、家園如此豐富復雜的情感,卻都濃縮在一個“愛”字里。
所以要誦讀,讓豐富深切的情感之花綻放美麗。
誦讀。讓情感綻放開來。
(三)總結方法:
越經典越沒有匠氣,大雅若俗,越容易一讀而過,要做閱讀有心人,學會細嚼慢咽;
從具體語句深入,學會用自己的經歷、感受、思考泡出文字的滋味,必將體驗到滿口余香的閱讀樂趣。
回答千古一問:
有心之人品其文。
用心之人得其味。
(四)作業:
閱讀同樣運用了對比手法寫景物的散文《故都的秋》。
(1)品味北京另一種美,體悟愛的別般滋味。
(2)完成文后題目。
6、板書設計:想北平。
老舍。
愛
母親。
幾乎。
品讀:細嚼慢咽。
誦讀:泡出滋味。
————有心之人品其文,用心之人得其味。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物體長短,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此類的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但二年級學生年齡小,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他們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概念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同時他們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些又是學習的有利因素。
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線段,能用直尺畫出不定長的線段。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征,學會畫線段。
教學難點:畫線段、數線段。
教具準備:課件、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學具準備: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課堂教學主要采取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配合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其它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操作,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結合以上分析,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六個部分:
啟發學生思考:小明從學?;丶?,走那條路最近?為什么?
這一環節充分地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發現,這條路因為直,所以近。使學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同時,在情境中滲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這個流程分三個層次教學。
首先是直觀感知:請學生把桌上的棉線拉直,觀察棉線的形狀。
第二層次,通過講解和變式練習,使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由直觀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講解:像剛才的那條路,和我們兩手之間的這樣直直的一段線就是線段。手捏住的棉線的兩頭,在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
改變棉線的方向和形狀:這樣是線段嗎?為什么?
通過變式訓練,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幫助學生進一步把握線段的本質特征。
第三個層次:回歸具體,找線段。
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曲直對比和變曲為直,使學生經歷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通過感知實物,再由抽象回到具體,學生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從而對線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認識。
首先,出示長方形紙片,激勵學生:你能折出一條線段嗎?
啟發學生思考,有多少種不同的折法?
讓學生先獨立動手折一折,再小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后展示各小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個組的折法多。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比較不同折痕,引導學生認識到線段有長有短;通過小組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折出的線段有很多條,適當滲透無限的概念。
畫線段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分三步教學:
第一步,先讓學生運用剛剛獲得的對線段的認識,嘗試畫線段。
在此基礎上,給出兩個方面的議題,學生分小組討論:
第一個議題:你是用什么工具畫的?為什么?通常用什么工具畫線段最多?
第二個議題:你是怎么畫的,畫線段需要注意什么?
分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展示學生畫線段可能出現的錯誤:缺少端點,線段不直。針對錯誤進行評講。
這里的難點是,二年級的孩子,雙手協調能力還不太強,常常因為左手尺子沒壓緊,右手握筆用力太大,導致尺子移動,線段不直。通過學生討論和教師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畫圖方法。
第二步,總結畫法。針對孩子畫圖的難點,我自編了一首兒歌:左手壓尺用點力,右手握筆輕輕移,畫上端點別忘記。
第三步,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再畫線段,進一步體驗線段的畫法。
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基本練習和拓展練習。
(一)基本練習:
第一題:連一連
先后出示兩個點,三個點,問:你能畫出幾條線段?
第二題:數一數
課件出示:下面的圖形分別由幾條線段圍成?基礎練習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統計錯誤人數和錯誤原因,并集體訂正。
(二)拓展練習:
出示四個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點,問:每兩點畫一條線段,可以畫幾條呢?
學生先在書上獨立試畫,再展示做好的作業,學生互評。在學生互評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講評。
教師主要講解兩種畫線段的方法,在講解中配合課件演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種畫法,分類畫線段:先順次連接四點圍成四邊形,再完成四邊形里面的線段。
第二種畫法,先畫出過一個點的所有三條線段,再畫出過第二個點兩條線段,再畫出最后一條線段。向學生滲透有序思想,為高年級進一步學習排列組合的知識做好鋪墊。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2、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么疑問嗎?
3、自我評價:這節課學得怎樣,用什么方法學習,印象最深的內容是什么?
(一)教材分析。
《九寨溝》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九篇課文。以生動的筆觸,飽蘸著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國的山水美景,折服于靈幻的異獸珍禽。層次清楚,語句清新,辭藻華美,重墨濃情,易于朗讀和背誦。然而,九寨溝的美是說也說不完的,僅僅憑借書上的描寫,還不能真正讓人感受九寨攝人心魄的美,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個研究的空間,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領略九寨的美。于是我設計了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流程,這利于學生打開思維,不拘形式地表達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動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九寨溝的神奇、迷人,如湖泊多,湖水清,湖石彩;五彩池美的原由;瀑布的高低錯落,蔚為壯觀。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秀美,感悟課文語言文字的美,并能運用自己的語言對九寨溝的美景進行介紹。
2、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標——。
用校園網、互聯網自主查尋收集資料,拓寬視野;利用網絡進行拓展性學習,了解更多的九寨溝的自然風光和人情風俗,能自主設計生成綜合性學習專題。
二、說學法。
學習方式: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九寨溝的自然風光和異獸珍禽,他們通過搜集資料,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解決問題。在這基礎上全班交流、討論學習成果、相互質疑與辨析。
三、說教法。
本課教學中,我充分激發學生對九寨溝的興趣,采用“發現問題——學法指導——確立目標——自主學習——討論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最大收獲。
(一)回顧舊知,發現問題。
新課伊始,我和學生一起回顧了上堂課的所得,然后提出這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什么說九寨溝是一個童話世界,人間仙境?再請學生說說你對這篇課文還有什么疑問?對疑問進行歸納整理,以學生的疑問為突破口組織教學,將學習目標定位在學生自身的需要上,體現了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整個導入簡單而不簡約。
(二)學法指導,確定目標。
多次網絡教學,讓我有了這樣一個感受,那就是學生一看到網上資源,立刻被吸引了,而當老師讓他們自主學習時,他們往往左看右看,忘了學習的目的,這對于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尤為明顯?;谶@個原因,所以我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前,先指導學法,然后提出目標,讓學生學有所向,學有所法。
(三)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課文的第二段分別介紹了九寨溝的四絕:雪峰、湖泊、瀑布、森林以及九寨溝的異獸珍禽,這是全文的重點。學習時,運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以問題引導探究,學生自主選擇研究主題(自己喜歡的景物),可以在九寨風情中欣賞各具特色的海子,也可在“精彩視頻”中觀賞活潑可愛的異獸珍禽,還可在“九寨五絕”中進行資源查找,實現資源共享,這樣不但解決了問題,還擴大了學生語文課外閱讀量,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
(四)匯報交流,突破難點。
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大家進行全班交流:你向大家介紹的是什么景物?在交流時,我始終貫穿著新大綱提出的'要求:以讀代講,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特別是在學習交流九寨溝的異獸珍禽的過程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引導他們通過自由讀、賽讀、比較讀等多種方式細讀課文,然后思考問題:這些動物各有什么特點呢?繼續前進,你還會看到什么動物?請發揮想象,照書上的樣子也來說一說。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見。這樣既實現了第二次資源共享,又突破了網絡與語文整合的教學難點;實現了借助網絡,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
(五)網上留言,知識擴展。
新課程指出,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資源的利用者,也更是資源的生成者,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交互中產生的資源是鮮活的、有價值的。因此學完課文,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學了課文,你最想說什么呢?”學生打開思維的廣度,在“我的留言”平臺與同學、老師一起探討,進行評價。
課堂結尾不應畫句號,所以我讓學生討論如何圍繞九寨溝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深入體驗感悟,建構起良好的語文背景知識。
作為課改實驗的老師,我常常在想: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課堂?快樂的?自由的?有趣的?這都是我想給他們的。因此,這堂網絡課我想盡最大的努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自主探究中得到知識,受到啟迪。我想努力在網絡環境下追求語文的本真,讓網絡環境下的課堂充滿語文味。我也知道課堂是師生共生共長的過程,是充滿挑戰的過程,它也可能會出現很多遺憾,但我不怕,因為只要能給學生帶來更大的樂趣,我將不斷實踐、追尋!
一、說教材。
本文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課文第四單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讀物。
第三冊中的散文更側重于文學性的欣賞和個性化的解讀。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話北京,在情感和風格上別有一番風味。
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老舍對北平的獨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強烈的主觀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氣質。
基于這一點,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知識目標:課文中如何用襯托來體現對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標:借文章解讀老舍的閑雅品性和平民意識;
教學重點:
1、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
2、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北平的妙處;
教學難點: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觀色彩、平民色彩?
二、教法、學法。
散文教其他文體更有主觀性、情感性,更宜用“體驗教學法”來組織課堂教學;而要體驗作者的情感,就要聯系作者生平,作品,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語言美,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悟語言的魅力,而朗讀本身也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教和學的過程中堅持“讓文本自己開口說話”,用作者的話解讀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多用討論,加強生生互動。
主要手段可概括為:
體驗性默讀。
“知人論世”
多形式朗讀。
用原句解讀。
討論互動。
三、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課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里?
1、導入: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書,我們已經接觸了許多位讀者,從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鐵生的“地壇”到郁達夫的“秋天”,每個人都對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讀,而今天我們有走進另一位“哈姆萊特”的世界,老舍話北京。
2、處讀課文,解決“寫什么”的問題。
檢查預習提出的問題:“課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里?”
第一問較為直觀淺顯,學生較容易回答,可個別提問。
4―6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
一生朗讀這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預習第二問。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糾音,受方言影響,學生在朗讀兒話韻上不容易到位,而在本文中兒話韻卻特別能表現情味,不容忽視。
學生講,教師板書:
安靜閑雅。
寫什么布局合理。
(4―6節)。
貼近自然。
3、研讀課文4―6節,回答“怎樣寫”的問題。
襯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聯系《故都的秋》中以南襯北的手法)。
巴黎熱鬧――北平安靜。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
美國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4、回答“為什么會這么寫”的問題。
設計討論題:
(1)你覺得老舍偏心嗎?(導向作者表達上的主觀性)。
“據我看”、“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在我的經驗中”、“還不愧殺”這些“偏心”的語言都可以看出作者對北平的偏愛。
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稍停)你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解釋他的“偏心”?
1―3節,正是作者的解釋。
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學生討論老舍的“偏心”
學生自由發言:
母不嫌子丑(第二段中以母親作類比較易答到)。
物我不分(第三段“……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第四段“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
可否用作者文中的原話簡潔概括?
轉載自 FaNWEN.cHAzIDIan.CoM
因為這是“我的北平”,這就為作者的主觀作了最好的解釋。
(2)為什么獨選街道院落,小花小菜?(導向作者的平民主義)。
“草花兒”是強調它的普通;
菜中強調“帶泥點的韭菜”;
“帶著白霜的”果子;
用文本來解讀作者的平民氣質:
“采菊東籬下”傳統文人的陶氏情結;
“像我這樣一個貧寒的人……”
作者的平民氣質源自于的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談泊。
(引出作者介紹)。
老舍,現代“京派”代表作家。
《茶館》以北京為背景的歷史畫卷,京味十足。
《駱駝祥子》關注平民,關注底層因此老舍被稱為“人民藝術家”
5、課堂小結:
因為普通,所以眾口咸宜;因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給我們的寫作啟示:
普通事物入題,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主觀感情,就稱得上好文章。正如上海的方仁工教授說的那種“你不講別人也知道,你講了別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沒意思了。
6、布置作業:
選取某一細小的事物(景物),寫出自己的主觀色彩。字數:300字。
1、教材簡析:
《半截蠟燭》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語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冊自讀課文第三篇課文。課文生動地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斗爭的事,贊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課文可分為四段。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斗,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地相當細膩。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學目標:
目標具有激勵,導向功能,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和六年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厄運”、“搖曳”、“鎮定”等詞語。
(3)能聯系課文內容,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4)通過合作的形式,續編故事,培養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些教學目標是在課堂中綜合滲透完成的。]。
3.教學重點、難點:
從不脫離教材本身和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圍繞課后練習題,確定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的閱讀感悟,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4.課時安排:
計劃一課時完成。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我在教學過程中將主要采用質疑點撥法等自主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學習、前后聯系、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掌握從讀到思的學習方法。在讀中抓關鍵詞,體會人物心理,進一步思考理解,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細細揣摩,突破難點。
三、說教學程序:
(一)揭示課題。
(二)自學課文,及時反饋。
自讀課文。
留給學生充分朗讀的時間,掃除字詞障礙,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間采用學生自評和他人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鼓勵學生體會課文語言的簡練和準確。
指導學生抓住人物活動的主要情節,圍繞中心來歸納段落大意。
四、緊扣中心,重點體味。
教師先提出一個思考題提綱挈領,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為了保護這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他們都想了哪些辦法在跟敵人周旋?讓學生用心地讀讀課文,畫一畫,說一說,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領悟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的機智和勇敢。例如:從哪看出伯諾德夫人的機智沉著?學生通過瀏覽、默讀找出“許多、始終放心不下、絕妙”等詞語讀出人物當時緊張卻不慌亂的心理。
大兒子杰克和小女兒與敵人的周旋以學生的學為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還是通過學生找出表現任務機智和勇敢的關鍵詞來體會心理活動。圈畫出動作、神情、語言的有關語句。通過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加深感受。
五、回歸文章,課外延伸。
小節全文:本文僅僅是法國人民抗擊德國強盜的一個縮影,其實當時的整個法國天天都在發生著像伯諾德夫人一家人所進行的斗爭,最終將德國強盜趕出了法國的土地。
一、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也是描寫景色的,描寫的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九寨溝的美麗景色。本課語言生動,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大自然風景畫。全文共有7個自然段,課文開頭寥寥數語勾畫出九寨溝“童話世界”般的美麗,之后,介紹了九寨溝的地理位置及名揚世界的聲譽。在3、4兩個自然段里,具體描寫了九寨溝美麗的五花海和瀑布。5、6兩個自然段介紹的是九寨溝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二、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九寨溝景物的特點,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培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4、學習總分結構的寫作特點,能夠圍繞中心句進行描寫。
三、教學重難點:
了解九寨溝景物的特點,學習總分結構的寫作特點,能夠圍繞中心句進行描寫。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
五、教學準備:有關九寨溝的文字、圖片、聲像等資料。
一、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交流預習,理清結構。
二、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詞。
2、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過程:
一、揭題、審題。
1、板書課題。
2、談話。
那么,九寨溝在哪兒?它的名字是怎樣來的?為什么會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呢?學習這一篇課文,必須弄清這幾個問題。這些問題,課文《九寨溝》向我們作了詳細的介紹。希望大家認真地閱讀課文。二、初步感知課文。
1、聽課文錄音朗讀,一邊聽一邊思考上述問題。
2、讀后交流。
3、再讀課文。
學生回答后,小結。板書:位置名字來歷。
自然風光珍禽異獸。
人間仙境。
三、教學生字、詞。
過渡:剛才大家通過聽讀、自讀,解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為了更好地閱讀課文,請同學們認真地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
1、學生自學。
2、檢查交流。
3、鋼筆描紅。
四、播放課文錄像。
過渡:九寨溝是一個旅游勝地。在那里不僅有優美的自然風光,而且有許多珍禽異獸。下面請同學們觀看九寨溝的錄像。
五、總結。
六、作業。
1、抄寫詞語。2、朗讀課文。3、搜集九寨溝的有關的資料。
知識目標:
(1)解決生字詞,握大意,理解主旨;
(2)學習本文“以情馭景”的寫法,對比、類比等手法。
(3)品味本文平實生動的語言。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美讀和感悟的能力;
(2)訓練學生找關鍵語句和領悟情感的能力。
(3)訓練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寫文章表達感情時,不一定要選擇雄偉壯觀的景物和轟轟烈烈的事情,只要我們的情感是真實的,是濃厚的,那么從小處著手,涓涓細流同樣也能打動人心,所以,我們平時在寫作時也可以學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為真”。
情感目標:
感受作家對故都的深切眷戀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難點:
文章通篇寫的'都是對北平的思念與眷戀。無論直抒胸臆,還是以情馭景,用動情的眼光看故都風物,處處閃耀著一個“情”字,處處可見絢麗動人的光彩。所以,深入領悟作者對北平的熱愛之情,學習作者以情馭景的寫作手法應該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解決方法:
1、指導美讀。入情入境的朗讀有利于深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鑒賞散文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整體感知時要朗讀,品味語言,分析藝術手法時也要朗讀。
2、課堂協作討論。這一方法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培養其積極思考,探討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情感和藝術手法的討論,訓練了思維能力,也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二)、基礎知識與整體感知。
1.學生帶著問題齊讀課文。
問題一:
作者是土生土長的北平人,寫作此文時正羈旅青島,想念北平卻不得相見,這種“想”是一種動情帶淚的思念。文章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請找出相關的語句,并在書上注出。
問題二:
文檔為doc格式。
李老師的課幽默風趣、教態自然、活潑開放。
首先,李老師非常注重語言能力的熏陶和培養。
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老師責無旁貸的事,賴老師就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通過親切鼓勵是學生樂說,通過恰當的評論引導學生善說。如:“一邊……一邊……”,請學生說說相關的句子,明白這要表示兩個同時發生的動作。再比如:介紹完兩個學生是怎么學棋的,分別用“因為……所以……”的句式進行說話訓練,把兩個學生不同的學習態度導致不同的結果用自己的話進行表述,非常到位,也為下文要滲透的道理做了鋪墊。
其次,重視以讀為主,充分發揮朗讀功能,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朗讀,是學生在讀中體會,在體會中讀。
特別是整堂課李老師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鼓勵,是她整堂課的亮點。每位學生在她的不同評價下躍躍欲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
要說有什么要商榷的,就是在理解詞語時從難到易,分步進行,就會有梯度。如:比較“沒有進步”和“沒有多大進步”時,教師分步引導,學生就不至于走那么大的彎路。
(一)教材分析。
《九寨溝》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九篇課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飽蘸著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國的山水美景,折服于靈幻的異獸珍禽。文章層次清楚,語句清新,辭藻華美,重墨濃情,易于朗讀和背誦。然而,九寨溝的美是說也說不完的,僅僅憑借書上的描寫,還不能真正讓人感受九寨攝人心魄的美,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個研究的空間,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領略九寨的美。于是我設計了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流程,這利于學生打開思維,不拘形式地表達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動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九寨溝的神奇、迷人,如湖泊多,湖水清,湖石彩;五彩池美的原由;瀑布的高低錯落,蔚為壯觀。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秀美,感悟課文語言文字的美,并能運用自己的語言對九寨溝的美景進行介紹。
2、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標——用校園網、互聯網自主查尋收集資料,拓寬視野;利用網絡進行拓展性學習,了解更多的九寨溝的自然風光和人情風俗,能自主設計生成綜合性學習專題。
二、說學法。
學習方式: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九寨溝的自然風光和異獸珍禽,他們通過搜集資料,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解決問題。在這基礎上全班交流、討論學習成果、相互質疑與辨析。
三、說教法。
本課教學中,我充分激發學生對九寨溝的興趣,采用“發現問題——學法指導——確立目標——自主——討論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最大收獲。
(一)回顧舊知,發現問題。
新課伊始,我和學生一起回顧了上堂課的所得,然后提出這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什么說九寨溝是一個童話世界,人間仙境?再請學生說說你對這篇課文還有什么疑問?對疑問進行歸納整理,以學生的疑問為突破口組織教學,將學習目標定位在學生自身的需要上,體現了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整個導入簡單而不簡約。
(二)學法指導,確定目標。
多次網絡教學,讓我有了這樣一個感受,那就是學生一看到網上資源,立刻被吸引了,而當老師讓他們自主學習時,他們往往左看右看,忘了學習的目的,這對于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尤為明顯?;谶@個原因,所以我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前,先指導學法,然后提出目標,讓學生學有所向,學有所法。
(三)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課文的第二段分別介紹了九寨溝的四絕:雪峰、湖泊、瀑布、森林以及九寨溝的異獸珍禽,這是全文的重點。學習時,運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以問題引導探究,學生自主選擇研究主題(自己喜歡的景物),可以在九寨風情中欣賞各具特色的海子,也可在“精彩視頻”中觀賞活潑可愛的異獸珍禽,還可在“九寨五絕”中進行資源查找,實現資源共享,這樣不但解決了問題,還擴大了學生語文課外閱讀量,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
(四)匯報交流,突破難點。
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大家進行全班交流:你向大家介紹的是什么景物?在交流時,我始終貫穿著新大綱提出的要求:以讀代講,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特別是在學習交流九寨溝的異獸珍禽的過程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引導他們通過自由讀、賽讀、比較讀等多種方式細讀課文,然后思考問題:這些動物各有什么特點呢?繼續前進,你還會看到什么動物?請發揮想象,照書上的樣子也來說一說。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見。這樣既實現了第二次資源共享,又突破了網絡與語文整合的教學難點;實現了借助網絡,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
(五)網上留言,知識擴展。
新課程指出,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資源的利用者,也更是資源的生成者,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交互中產生的資源是鮮活的、有價值的.。因此學完課文,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學了課文,你最想說什么呢?”學生打開思維的廣度,在“我的留言”平臺與同學、老師一起探討,進行評價。
課堂結尾不應畫句號,所以我讓學生討論如何圍繞九寨溝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深入體驗感悟,建構起良好的語文背景知識。
作為課改實驗的老師,我常常在想: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課堂?快樂的?自由的?有趣的?這都是我想給他們的。因此,這堂網絡課我想盡最大的努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自主探究中得到知識,受到啟迪。我想努力在網絡環境下追求語文的本真,讓網絡環境下的課堂充滿語文味。我也知道課堂是師生共生共長的過程,是充滿挑戰的過程,它也可能會出現很多遺憾,但我不怕,因為只要能給學生帶來更大的樂趣,我將不斷實踐、追尋!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海底世界的景色奇異和特產豐富,他們通過搜集資料,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解決問題。在這基礎上全班交流、討論學習成果、相互質疑與辨析。
《金蟬脫殼》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第九冊第二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第二單元的主題是自然的奧秘,課文極其生動地介紹了金蟬脫殼的過程,展示了那奇特動人的情景,啟發教育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
全文共7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理解,第一部分寫我觀察金蟬脫殼的起因,第二部分寫金蟬脫殼的過程很奇特動人,第三部分寫蟬兒趴在樹上,準備新的歌唱生涯。本課記敘脈絡清楚,金蟬脫殼的過程寫得非常細致,生動。整個過程分脫殼前,脫殼時,脫殼后。
(二)說教材目標。
依據課文課程標準,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科教材的訓練重點,特制訂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1)理解課文,了解金蟬脫殼的過程,感受金蟬脫殼的神奇。(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方法:在學習中學會默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初步掌握邊讀邊想,談自己感受的學習方法。培養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情感態度: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激發樂于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學生剛生入五年級,對于默讀,談感受的學習方法及表達自己的見解方面都不是特別的適應,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把教學重難點之一確定為教學目標中的過程方法目標。即:在學習中學會默讀,初步掌握邊讀邊想,談自己感受的學習方法。以培養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結合教材特點,我確定的另一個重難點是:感受金蟬脫殼的神奇,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四)說教法,學法。
結合新課程理念,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學習中以讀為本的出發點,這節課我主要采用導讀法,談話法。在課前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預習,在課上引導學生交流,理解,在交流中讓學生感受金蟬脫殼的神氣,激發他們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五)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主要安排了復習導入,整體把握;明確學習任務;深入研究,感悟體會;摘抄積累;總結課文體會寫法;拓展延伸六個環節。
1、復習導入環節。(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么?)。
遵循語文教學從整體入手的后則,旨在讓學生通過復習,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對金蟬脫殼的奇特動人有一個初步的感知。也是做好與上節課的銜接,從而更好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來。
2、明確學習任務。
高年級學生應該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尤其是預習,它是對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很中要的方法,所以,在前一天晚上我布置了預習任務,即課后第四題,在金蟬脫殼的過程中,你認為哪種情景最奇特動人,在將有關的語句圈畫出來讀一讀,再與同學交流一下你的閱讀感受。
3深入研讀,感悟體會環節。
課上,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在進一步完善自己的預習成果,而后在小組進行交流,談感受,隨后才在全班進行交流。這樣的設計,給學生一個緩沖的空間,讓個人收獲融入集體,形成集體智慧,尤其是讓學困生得到同伴的幫助,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傾聽能力。
在全班交流時,我遵循讀句子—————談感受—————有感情地朗讀這樣的步驟進行。以讀貫穿始終。并重視對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的訓練。尤其重視學生在學讀中讀中的獨特體驗,重視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對話。
4、在這一環節中,我既完成了學習任務,又完成了課后習題的處理,一舉兩得。
在研讀感悟的環節中,學生已感受到金蟬脫殼的奇特動人,作者精彩描述。課文語言文字的優美。此時摘抄積累已水到渠成,同時也落實了新課標中讓學生多積累的目標訓練。
5、總結課文,體會寫法環節。
(學完全文,你有什么感受?(收獲)。
安排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談到注意觀察周圍事物和學本課的寫作方法仔細觀察。有順序,有耐心。善于觀察。敘述時寫清楚,有順序等在談收獲的過程中,不過分追求統一標準,只要做到有理有拘就表示認可和贊同。
6、拓展延伸環節。
課標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中學習表達方法,在習作中運用表達方法,做到讀寫結合所以我在這一環節安排了一個課外作業。觀察一個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學習本課寫法,寫一則日記。目的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望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優美的文章.這一單元的主題為“人與自然”,表達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感.
課文是篇散文,寫甥舅倆在望月中愉快交談。背景是在“夜深人靜”的月夜,在行進的“江輪甲板上”,靜謐的月色,頗增幾分童話色彩。課文寫了小外甥向舅舅挑戰背詩和問問題的交談過程,表現了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的特點和人們喜愛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本文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全文緊扣“望月”拓展思路,雖有21個自然段,但文脈清晰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不僅僅是光照人寰的一個普通星體,而且是通脫淡泊的一種文化象征?!霸铝痢币庀筘撦d著民族深刻的文化內蘊,流轉在詩人廣闊的心靈空間。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將受到自然美和語言美的熏陶.感受到祖國語言的深厚雋永。和同學們共同學習這一課,我們將實現以下幾個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生字.同時培養學生搜集古詩,理解古詩的能力.
(二)過程和方法:利用朗讀,對話、感悟,品味,探究等方法品讀課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獨特,充滿童趣幻想的句子,積累描寫月亮的詩句,領略詩詞意境,體會“月亮”所承載的獨特的傳統文化內涵.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自然的真實美,文本的語言美,形.象美和意蘊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和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探究月亮與人的關系,培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其中后兩個目標也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
他(她)每天教我們知識,教我們做人,關心我們的身體,關心我們的生活;他(她)每天辛勤批改作業,直到深夜;他(她)每天認真備課,教我們學習,孜孜不倦。他(她),就是老師。
教師,是一門古老的職業,也是一門偉大而神圣的職業;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為有了愛,老師們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自古以來,無數教師傾盡全力去教書育人,為的只是讓孩子們更加有知識、有才華;無數老師甚至放棄大好的前途,跑到山村去支教,他們并不是傻,他們只是想讓山村的孩子們也有文化,走出山村,走向城市;甚至有的教師在生命危急的時刻還為學生們上課,比如說晏才宏老師,他在肺癌晚期說話已經相當困難的時候仍還對妻子說:“幫我到學校定一間大點的教室,把學生召來。你帶上一杯水,我說不出話時給我喝一口,我還想再講一課?!边€有石秋杰老師,48個春秋的生命歷程,14年的抗癌之路,石秋杰經歷了3次大切除手術,幾十次化療、放療。14年來,石秋杰老師堅持以不與自己的教學工作相沖突為前提,沒有耽誤過學生的一節課?;熓顾晭粏?,她就用麥克風講課。生命結束前的48個小時,她還在為學生修改畢業論文。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老師在背后為我們付出了多少?我們是否努力了呢?是否對得起老師呢?老師默默無聞地為我們付出,從來都沒有想過我們的回報,難道我們就不應該回報了嗎?不,你錯了,我們應該回報老師,用我們的努力,用我們的成績!讓我們一起說一聲:老師,您辛苦了!我的好老師,謝謝您!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為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山水游記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說理的成分,或表達物我兩忘的喜憂,或抒發時不我待的憂思,或傾訴懷才不遇的憤懣。閱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系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因為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這是一篇精講課文,需要重點學習并掌握。
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
二、學情分析。
知識層面上:高一學生具有一定文言知識,但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尚淺。
情感層面上:由于生活經歷較少、閱歷較淺,對文中表達的哲理和情感難以準確把握。
經過高一第一學期的學習,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依然存有畏難情緒,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繼續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此文正體現了這一理念。不僅如此,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三、教學目標。
高一學生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修、期、致、臨、次”等實詞的意義、“之”“于”“所”“夫”等重點虛詞的含義、特殊文言句式,背誦全文。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四、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對作者感情變化的把握,以及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誦全文,是本文教學重點。
難點:課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到痛到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由于學生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五、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包c撥法”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2、說學法。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睋宋掖_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六、說教學程序。
接下來,我將重點說一說我的教學過程這一環節,也是整個說課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新課導入:故事、圖片導入。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件謎一樣的珍寶,它就是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關于這幅絕世珍品的下落,傳說很多,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入了墓中。我們在責怪這位自私皇帝的同時,還能感到一絲欣慰,因為尚有唐朝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等摹寫的蘭亭帖流傳于世。我們在鑒賞書法美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欣賞其文描寫的蘭亭勝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三)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25分鐘。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選擇重點知識進行簡單疏導講解。
1、重要的文言實詞:會、修、至、少、集、引、列、坐、次、無、盛、足、敘、幽、是、和、游、極、信、可、悟、寄、托、趣、殊、遇、暫、得、將、及、遷、系、向、興、短、期、盡、由、合、臨、悼、喻、固、一、齊、作、視、悲、痛、錄、述、致、斯等。
2、重要的文言虛詞:之、于、也、以為、其、雖、所以、諸、夫、或、因、所、曾、既、已、猶、況、豈、哉、每、若、未嘗、故、者等。
3、通假字:趣舍萬殊(“趣”通“趨”,意為“往、取”)亦由今之視昔(“由”通“猶”,意為“像”)。
4、詞類活用a、形容詞作名詞:群賢畢至(賢,意為“有才有德的人”)。
少長咸集(少長,意為“少者”)無絲竹管弦之盛(盛,意為“熱鬧的場面”)。
5、古今異義。
6、特殊句式a、判斷句b、倒裝句c、省略句。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
(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二。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3分鐘。
(二)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理清思路,點同學回答,然后進行補充5分鐘。
第1、2段為第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后渲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在這里足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人們目視耳聞的需求。這里正是與會“暢敘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是輕松愉快的。
第3、4段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議論,作者由美景妙時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他認為人生的快樂是有極限的,待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興味索然。往事轉眼間便成為歷史,人到了生命的盡頭就會死亡。作者由“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認識,產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雖然文中的壽夭、生死不能自由決定,從而有些傷感,但作者仍然認識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故著文留傳后世,以承襲前人,啟示來者。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蘭亭集會的情況,說說作者為什么會有“信可樂也”的感受。
原因有四點:一、前來聚會的人多,“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二、聚會的地點環境優美,“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三、聚會時的活動高雅有趣,“流觴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歡的游樂形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四、聚會時天氣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
2、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第3段議論的中心問題。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樣由“樂”轉而為“痛”?(答案做參考,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第3段議論的中心問題是生死觀問題。
作者由開始時“興可樂也”的感覺,聯想到人的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美麗的山水、盡情的歡娛,可以令人忘記煩憂,“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覺中時光已經流逝,“不知老之將至”,等到時過境遷后,往日的美好已經成為陳跡,人不能永遠保有美好的記憶。想到此處作者不免感慨橫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嘆?!八郎啻笠印?,自然轉而為“痛”。
3、“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
作者認為人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短長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于結束。所以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钪退廊ナ侨松笫?,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四)分析體會語言特點。
1、品味生動、準確的語言。
如:“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一句中“一觴一詠”四個字,寫出蘭亭集會上的兩種主要活動:飲酒和賦詩。文字簡潔,情態生動傳神,尤其是兩個“一”字,巧妙寫出了與會者快樂的神態。
2、體會工整、華麗的對偶。
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前句寫遙看宇宙,思緒飛揚;后者寫回望大地,萬物蔥蘢,心潮澎湃。感情美與形式美達到高度統一。
3、品味駢散結合、錯落有致的語言特點。
第三段文字寫出,盡管人們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卻是相通的:熱愛快樂,為流逝的歡樂時光傷感。句子形式靈活,有駢句,如“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節奏明快,有音樂美;其他多是散句,長短不一,錯落中見精致。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曠達人,故于蒼涼感嘆之中,亦有無窮逸趣?!睎|晉名士崇尚老莊,愛談玄理,大多思想虛無,不務實際,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消極無為,認為人生像浮萍隨波逐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者對這種“一死生”“齊彭殤”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評。他借古人的話說“死生亦大矣”,又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明了對生死問題的看重。
課后作業:
“朝聞道,夕死可矣?!薄墩撜Z。里仁》。
李清照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p>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p>
藏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p>
毛澤東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p>
2、根據自己的興趣查找資料了解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風尚和文化環境。
七、課堂總結。
一、說教材(把握教材聯系,深入領悟教材)。
《草原》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的親身經歷為內容,記敘的是他第一次出訪內蒙古的所見所聞,生動的描寫了草原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色,以及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能歌善舞。表達了蒙古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厚友誼,深情謳歌了蒙漢同胞的民族情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本課語言簡練而通暢易懂,對環境的描寫細膩而富有激情,并把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是一篇提高學生語言運用,陶冶學生思想感情的文質兼美的優秀散文。
根據教材的特點,小學高年級段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年級段閱讀教學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了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熟練背誦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學會讀寫課后的9個生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使用正確的方法學習掌握生字,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焖俚哪x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聯系上下文及自己的積累,理解“回味”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展開想象,具體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情境和深刻內涵。通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使學生體會草原秀麗的景色和各名族間的深厚友誼,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情感熏陶。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體悟各族人民間的深厚情誼。
二、說教法和學法(強調以人為本,靈活選擇教法)。
“書不讀熟不開講,書不讀透不研究”,朗讀是語文教學的最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感情,并且能積累語言、陶冶情操。所以我在教學時選擇以默讀、瀏覽、帶感情朗讀等多種閱讀形式穿插配合。本篇課文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環境的描寫尤其突出,因此要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通過課件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有視聽的直觀感受,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草原之中,既幫助學生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三、說教學過程(強調大膽嘗試,優化教學程序)。
根據教學要求,我將此篇課文安排為兩個課時,在第一課時中,主要解決課后的生字,采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輔助點播的方法。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明白文章主要描寫了草原的“景色美和人情美”兩大主要內容。下面我想向大家具體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創造美的氛圍。
在上課前,我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草原風光的視頻,配合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出現廣闊無垠、藍天碧野的大草原景象。隨后我不失時機的導入課文:“同學們,今天我們就和老舍先生一起來到廣闊的大草原,領略草原美麗迷人的風光?!比缓蟀鍟n題《草原》。這樣的導入,以直觀的視聽直接呈現課文中草原的景觀,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對美的向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初讀感知,感受語言美。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p>
在第一課時初步熟悉課文的前提下,再來讀課文,在讀書之前,我會給出問題:“同學們,請帶著感情來朗讀課文,并說說你讀了課文,感受到了什么?或者什么地方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你也可以拿著筆做一些記號?!睂W生自由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學生在自己個性化的閱讀中,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最后通過匯報的方式,,使學生對課文有了自己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
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來確定下面的教學順序。
(三)、初入草原,感受景色之美。
1、假設同學們先提出草原的美景給他的印象最深刻,那么就接著教學課文的第一部分。馬上提出要求:“你覺得草原的美景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你能美美的來讀一讀這美景嗎?”然后請多位同學來反復練讀學生自己覺得最美的句子。
2、播發背景音樂,并要求:“現在,請同學們推選一位讀的最好的同學來讀。
第一段,他讀的時候,請大家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勾勒畫面,聽完后,告訴同學們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學生邊聽邊感受并想象,然后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觀點。
3、在快速的瀏覽課文,這一自然段除了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還寫到其他的了嗎?幻燈片出示:
“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p>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p>
讓學生細細品味兩句話,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來又想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感受其中不同的感情色彩。(因為開頭寫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作者非常興奮,所以想高歌一曲。后面他看到了非常美的景色,覺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好像在回味一樣。)。
相機出示草原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圖片,并且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4、學生抒發了自己的感情后,直接讓其把感情送入課文中來讀,讀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四)、深讀感悟,感受人情之美。
在讀完課文后,相機過渡:“剛才是同學們感受到的草原風光的美,那么,你還感受到什么了呢?”自然的引入到下一部分的學習。
2、在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出示問題: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容學生動筆畫一畫。(迎接相見款待聯歡話別??)讓學生整體的感知課文,初步的體會蒙古人民的熱情。
3、創設情境,讓學生做一回熱情的蒙古人民和受到款待的客人,先同桌互練,在請一到兩組上臺表演,教師和同學參與評價,這樣設計可以使學生在實際演練中進一步感受蒙古人民的好客特點,深入理解課文。
4、課件出示圖片并配合音樂:背景為夕陽西下的草原,難舍難分的離別音樂。
相機出示導語:“夕陽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終有分別的時刻,此時的賓主雙方站在蒙古包外,望著那一望無際的草原,耳邊,悠揚的馬頭琴聲、質樸高亢的蒙古民歌還在回響;嘴里,噴香的奶茶、鮮美的羊肉,回味無窮;腦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強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著手,那樣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
出示問題:(1)此時,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說什么?
(2)此時,你就是漢族兄弟,你想說什么?
讓學生進入角色,感受這離別之情,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3)此情此景,你能用那句話來表達呢?(“蒙古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5、最后齊讀課文,把豐富的感情帶到課文中,融會貫通,整體感知。斯賓塞指出:在閱讀教學時,應當引導兒童進行探討,讓其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發現的應盡量多些。所以在整節課中,我比較注重學生自己的發現,自己通過讀、悟,達到感情的升華。
(五)嘗試運用,注重遷移。
讓學生課后搜集關于草原美景的資料或者蒙古族的有關資料,以圖片、歌曲、繪畫、影片等形式,開展一次班級“草原情懷”展覽。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擴大知識面和閱讀面,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學會自主學習。
四、板書設計景色美。
草原。
人情美。
1,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給人們以啟發和享受,觸動人的心靈,情境教學方法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真實生活,從而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學生們的審美意識,讓學生更親近現實生活。在語文課堂上老師通過模擬真實的場景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的狀況,然后通過教學進行對比,學生很快的理解和掌握了語文知識,提高了教學的水平和效率。
2,朗讀感悟法.朗讀是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一種重要方法。讀是閱讀教學永恒的旋律.本文語言質樸,情真意切,在教學中我將通過誦讀、朗讀、默讀、速讀,品讀,引導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知,讀中自主發現,自助構建,深入理解課文。
3,對話法,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教學是生本、師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傾聽或感悟而進行多向交流、共同學習的教學方式,也是一種以對話為原則、對話為主導的教學形態。在閱讀教學中主要存在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這三種對話形式,其中,學生與文本對話是主要的,是閱讀教學的中心,師生、生生對話必須緊緊圍繞這一中心而展開。三種對話形式往往不是界限分明,相互孤立,而是互動聯系、融為一體的,并貫穿于閱讀教學和各個內容、各個方面、各個環節。
4,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上課前就要用大量的時間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注重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積累,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整合教學資源。
(2)說學法。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載體和憑借,有關知識的、情感的、文化的等等內容都立體地蘊含在課文中。要領會課文的內容就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領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誦讀、品味,進入到課文的境界中去。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要允許學生各抒己見,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充分拒絕語言,吸取精華,受到審美熏陶。
《草原》是一篇圖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讀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進入內蒙古大草原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內蒙同胞熱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極其清新,優美的語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盡致,學生通過學習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從中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華為民族情,同時激發學生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為本組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圍繞著訓練重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認知目標:掌握14個生字詞,理解重點詞語,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內容。
2、技能目標:揣摩、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叢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華為民族情。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根據教學目標,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重點:熟讀課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內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中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華為民族情。
2、教學難點: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四、說教法。
新課標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只能不再是過去的“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索,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因此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將采取情境教學法和誦讀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會充分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草原美麗景觀的圖片,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寬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更深層次的體味美的意境。
2、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以讀促學,讓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讀出情感,讀出感悟,讀出內涵。
五、說學法。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達到不教”,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會放手讓學生讀讀、畫畫、議議,把聽,說,讀,寫相結合,以讀為主,讓學生邊讀邊想,不斷通過讀去揣摩和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終水到渠成,輕松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六、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我力求把美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聲像感知,激情導入——讓學生期待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條件。在本課的導入中,我將充分的利用多媒體的感官刺激作用來啟動學生的認知傾向,在新課導入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二)圖文結合,創設情境——讓學生發現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當中,我將會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草原美麗景觀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和發現草原的自然美,學生由情創意,觸景生情,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對于文中重點的語句,我將會出示與之相應的圖片,由于圖片的顏色鮮艷,形象突出,學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個重點句子,“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流,輕輕流入云際?!痹谶@句話的學習中,我將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渲染”和“勾勒”進行理解,并讓學生動手畫畫。
(三)自讀品味,展開想象,讓學生感受美。
小學各年級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采取小組讀,齊讀,自讀,指名讀等形式,以讀代講,讓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讀出形象,讀出感情,讀出內涵,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我將會配上與之相應的背景音樂,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邊讀邊想,邊讀邊勾畫出草原美麗,恬靜的景色。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感悟美。
每個學生的閱讀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需求。因此,在這個環節上,我設計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組匯報的學習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學習中,我將會放手讓學生學習他們最喜歡的部分,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并匯報你覺得最能體現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五)突破重點,體會情深,升華美。
俗話說:“畫龍貴在點睛?!?在這個環節上,我將引導學生緊緊的抓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點題之句,讓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揣摩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情感得到升華,把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
(六)整體回顧,拓展遷移,讓美得到延伸。
課上到這里已經接近尾聲,因此我將會引導學生再次的朗讀全文,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學生通過學習《草原》一文,激發了學生對西部的興趣和欲望,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課時即將結束之際,我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學習資料,例如與之相關的網址,書刊等,并鼓勵學生自主的查找相關的資料。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和地位:
《解方程(二)》是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解方程這部分知識,通過天平游戲,讓學生發現等式兩邊都乘一個數(或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數),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質。利用探索發現的等式的性質,解決簡單的方程,培養學生分析、推理你能力。學生通過天平游戲,經歷了從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探究等式的性質,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學情分析:
為了使教學設計更貼近學情,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進行調研,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解方程是有一定認識的。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情我制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能根據具體情境,靈活運用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習品質和實踐能力。
4.教學重點:知道等式兩邊同時乘以一個數(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
5.教學難點:等式性質(二)的推導。
6.教具準備:課件、天平。
二、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我采用的教學方法:采用操作和演示、講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三、說教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正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讓學生能輕松愉快地學,積極主動探索、根據學生實情,我主要選用討論法、以手動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直觀演示等方式為主,再加上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間的互相補充、評價,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教程。
為有效的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在本節課中,我共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談話導入,初步感受。
(二)探求新知,動手操作。
(三)拓展提高,鞏固應用。
(四)歸納總結,回顧整理,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在課前與學生談話,通過掌聲和笑容來緩解師生的緊張情緒,從而帶著愉悅心情走進新課學習,可見教師在努力向幽默型教師轉化,為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行自我調整。
第二環節: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問答式”“師生一問一答”的形式比較多,根據課題研究我以學生為主,在設計教學時,以課堂提問和追問為主,激發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如:。
1.推想。
師:等式兩邊都乘一個數(或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數),等式還成立嗎?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2.驗證。
1)師:既然我們有兩種不同的答案,那我們來做個實驗驗證一下好嗎?左側放的砝碼的質量用x表示,右邊放5克的砝碼,天平兩邊平衡。
師:天平平衡,可以用什么樣的數學算式表示?
師:左邊加2個x克砝碼,右邊也加2個5克的砝碼,你們發現了什么?(平衡)。
師:左邊加6個x克砝碼,右邊也加6個5克的砝碼,還會平衡嗎?(平衡)。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和你所列的算式,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以上的規律?
師:那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兩邊都除以一個數,等式還會成立嗎?下面同學們用天平驗證一下。
引導學生觀看課本右邊主題圖:左邊2個x克砝碼,右邊2個10克砝碼。
師:怎樣用算式表示?
5)師:對比兩道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師:如果等式兩邊能都除以零呢?0能做除數嗎?
小結:追問是老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或者回答問題結束之后的進一步引導,它的目的是進一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問題的交流走向深入。成功的追問本質上是一種高效點撥。追問是一種教學策略,追問的問題一定是有意義的、有趣的,同時也是有挑戰性的。讓學生抓住數學的本質,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第三環節: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這是方程的定義。本節課在通過不斷地擺天平中建立方程的模型。在對“未知數”的處理上,教師沒有局限于未知數,而是多方式表達,如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圖形、符號、字母等等,這樣就可以起到良好的建模。學生不再向以往學生那樣,認為“含有字母的等式”才是方程。但此處教師能夠在幾種方式中再進行優化,讓學生體驗到由于文字不簡潔、圖形符號具有局限性等因素,而字母更具有優勢,于是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都采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對于這方面,我在課后進行的修補,但能夠融入到新授課中就比較合適。
第四層次:歸納總結,回顧整理。
在教學重點難點基本突破后,讓學生及時鞏固,然后全班交流。
1、基礎練習,完成課后1、2題,習題設計體現層次性、典型性、探究性,突出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2、專題訓練,生活中問題。
3、在計算中總結規律并感受學習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在一節課即將結束時,我引導學生回顧整個學習的過程,學習時運用數學的思想,使學生在一節課的學習中不僅有知識上的積累,還能在學習方法上有多收獲,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和價值。
最后說板書:
為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新知進一步記憶和理解,板書如下:板書設計簡潔,抓住重點方程式,簡單明了,重點突出,清晰易記。并用不同色彩粉筆標出易錯點,引起學生注意。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和地位:
《解方程(二)》是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解方程這部分知識,通過天平游戲,讓學生發現等式兩邊都乘一個數(或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數),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質。利用探索發現的等式的性質,解決簡單的方程,培養學生分析、推理你能力。學生通過天平游戲,經歷了從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探究等式的性質,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學情分析:
為了使教學設計更貼近學情,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進行調研,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解方程是有一定認識的。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情我制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能根據具體情境,靈活運用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習品質和實踐能力。
4.教學重點:知道等式兩邊同時乘以一個數(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
5.教學難點:等式性質(二)的推導。
6.教具準備:課件、天平。
二、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我采用的教學方法:采用操作和演示、講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三、說教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正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讓學生能輕松愉快地學,積極主動探索、根據學生實情,我主要選用討論法、以手動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直觀演示等方式為主,再加上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間的互相補充、評價,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教程。
為有效的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在本節課中,我共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談話導入,初步感受。
(二)探求新知,動手操作。
(三)拓展提高,鞏固應用。
(四)歸納總結,回顧整理,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在課前與學生談話,通過掌聲和笑容來緩解師生的緊張情緒,從而帶著愉悅心情走進新課學習,可見教師在努力向幽默型教師轉化,為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行自我調整。
第二環節: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問答式”“師生一問一答”的形式比較多,根據課題研究我以學生為主,在設計教學時,以課堂提問和追問為主,激發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如:。
1.推想。
師:等式兩邊都乘一個數(或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數),等式還成立嗎?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2.驗證。
1)師:既然我們有兩種不同的答案,那我們來做個實驗驗證一下好嗎?左側放的砝碼的質量用x表示,右邊放5克的砝碼,天平兩邊平衡。
師:天平平衡,可以用什么樣的數學算式表示?
師:左邊加2個x克砝碼,右邊也加2個5克的砝碼,你們發現了什么?(平衡)。
師:左邊加6個x克砝碼,右邊也加6個5克的砝碼,還會平衡嗎?(平衡)。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和你所列的算式,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以上的規律?
師:那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兩邊都除以一個數,等式還會成立嗎?下面同學們用天平驗證一下。
引導學生觀看課本右邊主題圖:左邊2個x克砝碼,右邊2個10克砝碼。
師:怎樣用算式表示?
5)師:對比兩道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師:如果等式兩邊能都除以零呢?0能做除數嗎?
小結:追問是老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或者回答問題結束之后的進一步引導,它的目的是進一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問題的交流走向深入。成功的追問本質上是一種高效點撥。追問是一種教學策略,追問的問題一定是有意義的、有趣的,同時也是有挑戰性的。讓學生抓住數學的本質,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第三環節: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這是方程的定義。本節課在通過不斷地擺天平中建立方程的模型。在對“未知數”的處理上,教師沒有局限于未知數,而是多方式表達,如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圖形、符號、字母等等,這樣就可以起到良好的建模。學生不再向以往學生那樣,認為“含有字母的等式”才是方程。但此處教師能夠在幾種方式中再進行優化,讓學生體驗到由于文字不簡潔、圖形符號具有局限性等因素,而字母更具有優勢,于是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都采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對于這方面,我在課后進行的修補,但能夠融入到新授課中就比較合適。
第四層次:歸納總結,回顧整理。
在教學重點難點基本突破后,讓學生及時鞏固,然后全班交流。
1、基礎練習,完成課后1、2題,習題設計體現層次性、典型性、探究性,突出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2、專題訓練,生活中問題。
3、在計算中總結規律并感受學習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在一節課即將結束時,我引導學生回顧整個學習的過程,學習時運用數學的思想,使學生在一節課的學習中不僅有知識上的積累,還能在學習方法上有多收獲,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和價值。
最后說板書:
為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新知進一步記憶和理解,板書如下:板書設計簡潔,抓住重點方程式,簡單明了,重點突出,清晰易記。并用不同色彩粉筆標出易錯點,引起學生注意。
文檔為doc格式。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48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