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偨Y中要突出重點,同時也要注意平衡各方面的內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相關總結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1)詩中某字詞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2)詩中某字詞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分析思路】。
詩歌的關鍵詞語在詩中的作用,不外乎有以下幾種:或是詩眼,或是統攝全篇,或是收束全詩,或是線索,或是烘托、對比、襯托。在高考篇章結構的考查中,命題者往往著眼于關鍵詞語在結構上的主要作用,從各個角度設置題目。
注意:如果題目沒有明確說明回答哪個方面的作用,那就要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考慮。
【答題示例】。
【例題1】(2008年高考湖南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龍標野宴。
李白王昌齡。
揚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龍標:古地名,今屬湖南黔陽。
兩首詩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詩中的含義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李白詩中的“愁”是懷人之愁;它是全詩的“詩眼”,作者以此統攝全詩。王昌齡詩中的“愁”是遠謫之愁;作者以“愁”襯托自己不以遠謫為念,寄情山水的曠達之情。
【例題2】(2005年高考湖南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兩詩寫作之時,作者都是貶謫之身,正值壯年的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則在垂暮之年被棄置崖州。從詩中看,兩人的處境與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兩詩都著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而柳詩中“望”在詩末,試分析其藝術效果。
兩詩中都寫到了“山”,試分析兩首詩中“山”的異同。
【答案】兩詩都著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向往,又蘊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在末句,虛寫置身峰頭,收束全篇。既表現了對故鄉的思念,更表現了對“京華親故”一為援手的急切期待。
【答案】兩詩都寫到了“山”。李詩曰“青山留人”,是面對群山阻隔欲歸不能的自我安慰。詩人運用擬人和象征手法,抒發了看似平靜超然,實則深沉悲涼的情感。柳詩曰“尖山似劍”,表達的是在草木變衰的秋天,思念家國愁腸如割的痛楚。詩人在運用比喻手法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直接抒發了奔涌而出的強烈感情。
【思路解析】此題考查關鍵詞在詩歌結構中的作用。兩首詩歌的重心都在于登高望遠,見山發感;兩首詩,同為遠眺,同為寫山,有同有異,可比性強。具體考查煉字,比如“望”字,命題者給出了示例,先分析李詩“望”字之妙,包含四個要點:其字出現的位置(首句)、寫法(實寫登樓)、結構上的作用(引領全篇)和包含的思想感情(兩個方面)。兩首詩同樣著一“望”字,但所處位置不同,李詩在篇首,作用同上,柳詩在篇末,收束全詩。其作用可仿照提示進行回答。
【例題3】(2005年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煙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西四百州。
[注]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簡析“望”在詩中的作用。
【答案】這個“望”就是詩眼,全篇的景物描寫皆因此而起,它在詩中就起到了統攝全篇的作用。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說明、抒情。
2、作用: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等。
3、修辭手法:比喻、借代、夸張、互文、通感、雙關、襯托、對比、反復等。
4、表現手法: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征、對比、烘托、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比興等。
詩歌鑒賞的題型主要是為了訓練學生的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從而提高其綜合運用能力。
1知人論世。
無論是古典詩詞還是現代詩歌,作品常常會滲透作者的經歷以及思想感情。所以欣賞詩歌之前,首先要對作者的時代背景,人生經歷和思想感情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就拿賞讀李白和杜甫的詩歌來說,一個是經歷盛唐的輝煌,一個是目睹了唐朝由盛而衰。這兩種不同的經歷,造就了富有不同情感氣質的詩人:豪放飄逸、浪漫不羈的李白,沉郁頓挫、憂國憂民的杜甫。
2了解詩歌的各種題材。
古典詩詞的題材,往往能或隱或現的揭示詩歌的內容,有助于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從題材上詩歌主要可以分為:
2.1寫景抒情的田園詩歌。代表人物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還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維。這類詩歌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2.2懷古詠史詩歌。這類詩歌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如杜牧的《泊秦淮》,又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3托物言志詩歌。劉熙載在《藝概》中曾說過“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個中有我也”。這類詩歌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
2.4羈旅行役詩。用詩歌的形式反映客居異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并引發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的思歸,對自我人生如寄處境的感慨等內容的詩歌。張繼的《楓橋夜泊》,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都是此類詩歌。
2.5閨怨詩歌。閨怨詩以女性心態為描寫對象,有濃重的感傷色調,細膩的心理描寫。從創作特色上說,閨怨詩從整體而言,都呈現出一種婉約纏綿幽怨感傷之美,悠長含蓄,有無盡之味。如王昌齡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就屬于此類。
3熟悉詩歌的意象,了解詩歌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強調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出現在詩歌中的主觀感情的物象。在詩歌賞析中,應該首先并及時抓住詩歌的意象,品讀其中的特征以及所寄予的思想感情,從而體會詩詞當中的意境。詩歌具體的意象有很多,如花草類,景觀類,樂器類等等。
古典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常用含蓄,簡練的語言表達詩人內心的情感?!把杂斜M而意無窮”的妙處就在這里。欣賞詩歌要充分而合理的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深入詩人所描摹的意境。
4答題緊扣詩歌內容解題。
必須明了考查詩歌的幾個角度:語言分析、形象分析、評價寫作技巧、風格和思想內容。
4.1語言的考查。如問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風格)?或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這些問題都是整首詩而言,因此可以記住一些常用的描摹術語,如:全用白描,不加修飾,返璞歸真;用語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質樸(樸素自然),凝練簡潔,絢麗多彩;雄偉奇特,慷慨悲壯;使用疊字疊詞疊句,生動形象,具有音樂美、修辭美等等。委婉含蓄,清靜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通過結合具體詩歌,能更深刻的了解。例: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春怨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疤鋾r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4.2形象分析考查。形象分析就是對客觀存在著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進行賞析。并能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如問這首詩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藝術形象;此詩寫了哪些意象,構成了什么意境。例: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請回答“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樣的形象?答:勾勒出了挽弓勁射、英武豪邁的英雄形象,表達了作者希望帶兵征討西夏,為國立功的心志。
4.3評價寫作技巧、風格和思想內容。解答此類題型必須弄清詩歌的寫作手法,首先,應該掌握修辭賞析法。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借代、擬人、對偶、夸張、反復、設問、反問等。鑒賞詩歌時,通過分析一些修辭的運用,來領會詩人含蓄的情感。其次,了解詩歌多種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表現手法有襯托、對比、用典、欲揚先抑、想象聯想、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遠近結合(有層次感)等。
總之,技巧的純熟來源于不斷的練習,思考和總結,從而逐步提高學生對詩歌語言理解和綜合運用的能力。
(一)把握思想內容的一般方法(寫什么內容,抒什么感情)。
1、審標題,搜取信息。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詩歌題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題目交待了內容(送別)、時間、對象;張籍的《秋思》,題目點名了感情基調;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題目暗示了內容。幽:深遠,僻靜,隱蔽的,不公開的。這些都能幫助考生答題。
2、看作者,知人論世。
高考大都選名家作品,這些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有自己與眾不同的作品風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麗,或哀婉。知其人,曉其風格,對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讀蘇軾的“大江東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語”,讀李清照的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自然不會說它“直抒胸臆”,因為作者屬婉約派,特點是曲折委婉、含蓄隱約而又寓意雋永、細膩纏綿。
3、品局部,抓住關鍵。
高考題往往從關鍵詞語(詩眼)出發,提攝全篇,這其實正好是讀詩的一個突破口。上文已談及,此不贅述。
4、看注釋,_難點。
高考試卷為了降低試題難度,命題者往往有意識的在詩歌后面給出一些注釋。一方面是對文中的難點進行解釋,一方面對詩歌所涉及的歷史環境進行必要的說明。對這些內容,學生們在做題時,必須給以足夠的重視,因為這往往是把握詩歌思想感情的關鍵。
5、抓整體,全面參照。
一抓全文意象情感(上文已談)。二抓尾聯末句。在前文敘事寫景的基礎上,最后抒情議論,畫龍點睛,這是中國詩歌的一大特色。尾句(聯)通常擔負著表情達意的作用,如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弊詈笠宦?,明顯地透露出了作者對賈生的同情和對孝文帝的諷刺。三抓詩后及題干中的補注和交代,往往可以了解其寫作背景、寫作目的及某些詞語的含義。
(二)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樣寫的)。
第一,了解常用修辭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4、夸張: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
5、對偶:便于吟誦,易于記憶;用于詩詞,有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辟,條分縷析;節奏鮮明,長于抒情。
7、設問: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加強語氣。
第二,掌握一般的表達技巧。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1)抒情手段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間接抒情托物言志。
懷古懷今,即事感懷。
賦、比、興(創作方法)。
(2)表現手法描寫、抒情、敘事(表達方式)。
襯托、對比、虛實結合(構思技巧)。
第三、掌握各種題型的答題規范:
鑒賞意象型。
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找到詩中描繪的相關語句,準確理解形象的基本含義。
第二步,用精煉的話語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結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繪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鑒賞意境型。
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實原詩的基礎上進行聯想和想象,并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第二步,用一兩個專業術語(雙音節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孤寂冷清,或恬靜優美,或雄渾壯闊,或蕭瑟凄涼……注意遙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第三步,根據意境氛圍地特點來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
鑒賞煉字型的題型。
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用一兩句話準確表明該字在詩句中的準確含義。
第三步,結合詩歌地有關內容具體分析這個字所描述的景象。
第四步,適當展開聯想和想象,說說該字營造了怎樣地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等。
鑒賞詩眼型。
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指出該字在表達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結合該字在表達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指出該字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
鑒賞語言風格型。
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用一兩個鑒賞術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簡練生動等。
第二步,結合有關詩句具體分析這特色是如何體現的。
第三步,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鑒賞表達技巧型。
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準確地指出詩中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表達技巧。
第二步,結合詩句說說這個手法或技巧所表現地內容。
第三步,分析作者選用這種手法或技巧的原因。
第四步,這種手法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表現出怎樣的旨趣。
理解詩句含義型。
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闡明詩句的表面意思,并發掘其深層含意。
第二步,指出詩句的描寫作用,或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和旨趣。
評價觀點態度型。
答題模式是:
第一步,明確表明你的觀點。
第二步,結合詩句進行分析,找到原詩中能支持自己觀點的地方闡述原由。
語文學習,重在平時的積累和領悟。而古詩詞鑒賞是高考語文的必備考點,對于那些摸不到規律的童鞋有福嘍,下面這10大規律,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梢?,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二、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后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案?、行、吟”分別逝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后產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發展于晚唐與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寫景詩: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
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是詠史詩的作者。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四、分清各種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
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1.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陸游等。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張手法、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賀、龔自珍等。
2.詞的流派:
豪放派、婉約派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蕩。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筆調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深遠。代表人物:劉永、姜夔、秦觀、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種表達技巧。
選材方面的虛實結合(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虛景是詩人通過感覺、聯想或想象而虛擬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虛實結合往往逝詩詞意境的基本方法。
選材方面的反襯:古詩詞表達技巧中的反襯是相對“正襯”而言的一種表達技巧。在作品中為了使對某事物的描寫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對立的事物從旁陪補的方法。它與“對比”不同,對比的兩個事物間的關系是并列的,結果是突出對比雙方;反襯卻可以明顯地分出襯托的事物和被襯托的事物,突出被襯托的一方。
內容方面的動靜結合:有時可理解為“以動襯靜”,“動靜相對”。
結構方面的伏筆與照應:詩作者在讀者不經意處的暗示交代,使詩歌結構嚴謹,首尾呼應,文題呼應。
結構方面的對比:對比是指在作品中把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兩方面并舉出來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適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義,對于主題的表達也易產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借古抒懷、意在言外,等等。
六、注意品味各種語言風格。
古詩詞中對詞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的深入解說,因此了解各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很重要。古詩詞語言風格一般有莊重、嚴肅與詼諧、風趣;形象、生動與質樸;簡練與縝密;含蓄與明了;犀利與平和;細膩、委婉與豪爽、熱烈。對語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詩歌鑒賞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詞、句:詩中的詞、句處在統一意境中,只有在詩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憶舍弟》的總體意境,就能正確理解“月適鄉明”———因思鄉念故鄉而備覺故鄉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語法現象:為了合乎作詩詞的規則,所以往往有變式句存在。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詞中詞類活用現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種修辭手法。
古詩詞中作者常常會運用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法,使表情達意豐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寫同一事物還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斷”。
通感: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林逋的“暗香浮動月黃昏”,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特點。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門”代“權貴豪門之家”。
互文:在連貫性話語中,將本應含在一起的詞語,分別安排在上下兩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馬客在船”,實際是說:“主人下馬在船,客人下馬在船”。
設問: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夸張:如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古詩詞常用的修辭還有擬人、反問、反復等,都要求我們去注意。
八、注意關注詩歌題目。
詩歌的題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線索。
如試題為“約客”,作者約人,對方遲遲沒有來,環境上“家家雨,處處蛙”的渲染,約了客人,怎么不來?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慮。
九、注意明察考題暗示。
古詩鑒賞題后,往往會有一些注釋,填表式題目中已有內容實際上就是例題。
十、注意運用聯想、想象。
詩歌鑒賞是一種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聯想、想象。
如王駕的《雨晴》,作者沒有描寫鄰家院子景色,但寫了“蜂蝶紛紛過墻去”這一實景。如果考生緊緊依傍這一詩句,透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霧,會聯想到鄰家春色美不勝收,如此景致,連路人都會駐足觀望,更何況是喜花的蜂蝶呢!.
(1)、先讀題后讀文。讀題時注意從題干中找出“題眼”(即答題關鍵點),帶著問題讀文,使閱讀具有明確的目標。
(2)、讀文時,要注意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意思。
(3)、準備答題時,必須再次細讀題目,找準“題眼”。
(4)、答題時,具體題目涉及到相關段落,要對這些段落反復研讀;如涉及全篇,則要再讀全文。
(1)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后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敘(略)。
語言特色:(形象生動、清新優美、簡潔凝練、準確嚴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奏感強等)。
答題套路:這篇文章語言(自然樸素或生動優美)如“……(摘錄文章中的相關句子)”,它“……(適當地選入下面詞庫摘抄的語言)”。
例句:這篇文章語言優美生動,如“讓人了卻憂慮,悠游其中”、“拍打著你心底沉淀的情緒”、“攫走你緊緊扯在手里的輕愁”等,筆意超逸,清新雋美,富有詩意,給人留下不盡的余味。(《夏之絕句》)。
注意: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語句中選擇。一定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選用恰當的詞語,切莫張冠李戴。
附:樸實自然的語言答題技巧:
(1)、樸實無華。
(2)、寫得晶瑩澄澈,明潤無疵,如詩如畫。
(3)、言簡意賅,清真雅潔,樸素自然。
(4)、語言簡潔,氣勢縱橫。
(5)、文字洗練,意境深邃。
(6)、語言樸實活潑,節奏明快,上口順耳。
(7)、文辭暢達,沉靜雅潔。
(8)、平易省凈的語言,運筆飄逸流動,設色素淡而雋永……。
(1)、文筆凝練,刻畫傳神。
(2)、細致傳神的描繪,使行文搖曳多姿,富于變化,主題鮮明突出。
(3)、含蓄雋永,耐人咀嚼,發人深思,給人留下不盡的余味。
(4)、筆意超逸,九曲回腸,有繪畫的色彩美,也有詩的韻味美。
(5)、洶涌豪邁的氣墊,清麗雋永的風格,穩健深沉的筆觸。
(6)、血肉豐富,意蘊深刻語言深沉纏綿,感人肺腑。
(7)、大筆潑墨,盡情揮灑。
(8)、說理深刻,內容厚重。
(9)、語言氣墊壯闊,精練凝縮,激動人心。
(10)、深婉隱約,耐人尋味。
(11)、語言優美,富有詩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義深邃雋永……。
寫作手法及作用:(對比、烘托、欲揚先抑、巧設懸念、以小見大、開宗明義、卒章顯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夾敘夾議……)。
答題套路: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過“……(文章相關內容)”使文章寫得“……”
例句: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過對北方白楊樹的贊頌,來贊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軍民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和團結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蘊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贊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盡致的抒發。
(1)擬人手法: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夸張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義寄托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對比手法: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襯托(側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襯托,同類事物襯托是“正襯”,相反事物襯托是“反襯”;以次襯主。
(7)諷刺手法: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8)欲揚先抑: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應(首尾呼應):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答題套路:這篇文章運用了xx的修辭手法,如“……(某一段話)”;運用了“xx”的修辭手法,使(能)“……”(套修辭作用)。
注意:在回答時一定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寫,否則就會很空。
附:常見的幾種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
(1)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化抽象為具體,使人易于理解。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夸張:突出特征,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于抒情,使語言更有表現力,更有氣魄。
(5)對偶:使句式整齊,結構一致,形式優美,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強調某種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題,觀點鮮明。抒情強烈,富有感染力。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9)引用:使內容更真實、準確、深刻、精密。
(10)反語:增加諷刺意味,使表達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對比:形成強烈反差,加強讀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古詩詞鑒賞是高考語文的必備考點,本文為大家總結了高考古詩詞鑒賞10大規律,希望對同學們能夠有所幫助!
1. 詩眼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 意象
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 意境
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梢?,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后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案?、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后產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發展于晚唐與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寫景詩: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
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是詠史詩的作者。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
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1. 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陸游等。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張手法、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賀、龔自珍等。
2. 詞的流派:
豪放派、婉約派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蕩。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筆調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深遠。代表人物:劉永、姜夔、秦觀、李清照。
選材方面的虛實結合(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虛景是詩人通過感覺、聯想或想象而虛擬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虛實結合往往是古詩詞意境的基本方法。
選材方面的反襯:古詩詞表達技巧中的反襯是相對“正襯”而言的一種表達技巧。在作品中為了使對某事物的描寫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對立的事物從旁陪補的方法。它與“對比”不同,對比的兩個事物間的關系是并列的,結果是突出對比雙方;反襯卻可以明顯地分出襯托的事物和被襯托的事物,突出被襯托的一方。
內容方面的動靜結合:有時可理解為“以動襯靜”,“動靜相對”。
結構方面的伏筆與照應:詩作者在讀者不經意處的暗示交代,使詩歌結構嚴謹,首尾呼應,文題呼應。
結構方面的對比:對比是指在作品中把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兩方面并舉出來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適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義,對于主題的表達也易產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借古抒懷、意在言外,等等。
古詩詞中對詞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內涵的深入解說,因此了解各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很重要。古詩詞語言風格一般有莊重、嚴肅與詼諧、風趣;形象、生動與質樸;簡練與縝密;含蓄與明了;犀利與平和;細膩、委婉與豪爽、熱烈。對語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詩歌鑒賞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詞、句:詩中的詞、句處在統一意境中,只有在詩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憶舍弟》的總體意境,就能正確理解“月是故鄉明”———因思鄉念故鄉而備覺故鄉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語法現象:為了合乎作詩詞的規則,所以往往有變式句存在。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詞中詞類活用現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等等。
古詩詞中作者常常會運用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法,使表情達意豐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寫同一事物還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斷”。
通感: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林逋的“暗香浮動月黃昏”,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特點。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門”代“權貴豪門之家”。
互文:在連貫性話語中,將本應含在一起的詞語,分別安排在上下兩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馬客在船”,實際是說:“主人下馬在船,客人下馬在船”。
設問: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夸張:如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古詩詞常用的修辭還有擬人、反問、反復等,都要求我們去注意。
詩歌的題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線索。
如試題為“約客”,作者約人,對方遲遲沒有來,環境上“家家雨,處處蛙”的渲染,約了客人,怎么不來?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慮。
古詩鑒賞題后,往往會有一些注釋,填表式題目中已有內容實際上就是例題。
詩歌鑒賞是一種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聯想、想象。
如王駕的《雨晴》,作者沒有描寫鄰家院子景色,但寫了“蜂蝶紛紛過墻去”這一實景。如果考生緊緊依傍這一詩句,透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霧,會聯想到鄰家春色美不勝收,如此景致,連路人都會駐足觀望,更何況是喜花的蜂蝶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賞析:
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蕩氣回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并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淀中探索永恒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讀者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仿佛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仿佛傾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于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恒的價值。
對比是把互相矛盾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表現手法。對比可以截取兩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兩相比較,使形象美丑顯得更加鮮明,雙方特點比得更加顯著,正反道理說得更加深刻,矛盾問題揭露得更加尖銳。
在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對比方式有動與靜的對比、虛與實的對比、今昔盛衰的對比、哀與樂的對比等,它們方式各異,但表達效果一樣,都是為了增加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襯托則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襯托有正襯、反襯兩類。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就是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就是反襯。
對比和襯托都有對照的意味,都是通過對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進行對照來完成。但是,作為表現手法,對比和襯托的差別還是明顯的。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把握。首先,主次是否分明。
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
象征。
定義: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意象:梅花、柳樹、杜鵑、梧桐……。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問: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
(步驟一)主要用了反襯手法。
(步驟二)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
(步驟三)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
雨過水明霞,潮回岸帶沙。葉聲寒,飛透窗紗??昂尬黠L吹世換,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華,烏衣又日斜。說興亡,燕入誰家?惟有南來無數雁,和明月,宿蘆花。
[注釋]鄧剡,字光薦,號中齋,文天祥的同鄉和朋友。本詞為南宋滅亡之后,鄧剡被俘,過建康(今南京)時所寫。
題目:請你就詞中畫線句的表現手法,任選一個角度進行鑒賞。
如何解答此類古詩詞多角度鑒賞題,這里提醒考生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重視。
第一,知人論世,把握主旨。
古人云:詩言志?!爸尽笔侵钢鞠?、抱負、愿望、情懷等。因為詩詞作品往往表現作者的情懷、志趣,并與作者的經歷、思想狀況以及個性有關,所以要“知其人”;又因為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往往跟社會的變遷、時代的風云密切相關,所以要“論其世”,高考輔導《高考古詩詞考前指要:通觀全篇才能準確理解》。因此,考生在動筆鑒賞之前,首先要理解詩詞作品寫了什么內容,然后再體會作者表達了什么情感。從《唐多令》一詞下面所附的“注釋”不難看出:這首詞是鄧剡被俘北上,途經建康時所作。作者觸景傷情,吊古傷今,全詞抒發的是自己的流亡之苦和亡國之悲。
第二,通觀全篇,選準角度。
一般來說,考生對古詩詞作品進行鑒賞,應該全面理解它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所謂“思想內容”,是指古詩詞所表達的主旨和作者寄托的情感。所謂“表現形式”,是作者在要表達主旨和情感時所運用的表達技巧。但無論從什么角度鑒賞古詩詞作品,都要從該作品的整體出發,把握作品的基調和總的傾向。故解答此題,考生先要通觀全詞,然后從內容和形式兩個層面對“惟有南來無數雁,和明月,宿蘆花”一句作全面而深入的閱讀分析,以求選準鑒賞的角度。
第三,指向明確,目標單一。
除極少數情況外,高考古詩詞多角度鑒賞題通常僅僅要求考生就其“表現手法”任選某“一個”角度來鑒賞。因此,考生答題時所選擇的`鑒賞角度務必要指向明確,目標單一。切忌蜻蜓點水,面面俱到,切忌脫離文本去想當然地去套用鑒賞術語,切忌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談或言不及義的任意羅列。
第四,表述流暢,要言不煩。
高考語文試題中的每一道主觀題都對語言表達有較高要求,古詩詞多角度鑒賞題自然也不例外??忌谶x準角度動筆鑒賞時,在語言表達上要力求做到準確、規范、簡潔、流暢,切忌語言筻攏辭不達意。
下面是該題的三個不同角度的鑒賞實例,供同學們參考與借鑒。
[例一]本句運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把自己對國家破亡后感到無比悲傷的情緒都融入在這深秋的雁、月、蘆花等讓人感到凄涼、蕭索、悲傷的景象之中,亡國的悲傷之情與眼前的悲涼之景和諧地統一。
[例二]此句中的“和”和“宿”兩個動詞用得極為傳神。南雁孤單落寞,無家可歸,只得“和明月,宿蘆花”。大雁的這種“寄寓”的孤寂無助之感恰與作者亡國被浮后的孤獨愁苦悲傷之情相一致,表達出作者內心無以名狀的惆悵、落寞和悲苦之情。
[例三]作者在色彩的描繪上頗具匠心。蒼白的月光下,一望無垠的白色蘆葦叢,這種單一的冷色調給人視覺上造成的沖擊直接導致了心理上的沖擊:凄涼、落寞,更加渲染了作者的亡國和漂泊之痛,凄涼哀婉,讀之令人惻然。
上述三個不同角度的鑒賞示例,基本上都是緊扣以下三個要素來構思成文的:首先,選準鑒賞的切入角度;其次,結合該詞句的內容對鑒賞角度進行簡明的分析;最后,結合該詞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寫出表達效果。也可以用一公式簡單地表述為:表現手法的鑒賞=鑒賞角度+具體表現+表達效果。由于這三位同學熟練地掌握了詩詞鑒賞的一般結構特點,故所寫出的鑒賞語段均層次清晰,言簡意賅。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經過對小課題《中學生古詩詞鑒賞方法研究》一年的研究實踐、探究摸索,我們小課題組共同研討打磨,我們悟出了一些中學生學習鑒賞古詩詞的一些思路方法和技巧路。在此,我就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給大家,以便和同行共同切磋探討。
一、整體把握全詩的大致內容。
要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要評價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首先要做到從整體上把握詩意。詩詞鑒賞題大多設兩道題,從不同的側面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要對問題作出準確的評價,就要從整體上把握詩詞,作到整體理解和局部理解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結合。例如,陸游的《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p>
鑒賞之初切忌受“苦”“愁”“寂寞”等局部字眼的干擾,影響對全局理解,以為是慨嘆梅之不幸,抒寫憐惜之情。應當先整體把握作者是用先抑后揚和反襯手法來贊美梅花堅貞高潔的美好品質。
二、關注題目、作者、注釋、細節等內容。
題目是詩眼或中心事件,了解作者,就能做到知人論詩,學習中要注意積累古詩詞的背景知識。這方面主要包括詩人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掌握這些內容,我們在鑒賞詩詞時就能對詩歌進行居高臨下的分析了。譬如,杜甫憂國憂民的人生,沉郁頓挫的風格;李白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辛棄疾抗金復宋的大業,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其他的詩人如王維﹑李商隱﹑杜牧﹑蘇軾﹑陸游等,都需要在平時的復習中作研究性的總結概括。
看注釋,可以了解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有時一個細小的細節,卻是詩詞主旨的集中體現。例如:唐朝朱慶馀的《近試獻張水部》:“洞房昨夜罷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初看是寫一個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見公婆的緊張與不安,但結合詩題仔細分析卻不是這么簡單。詩的題目暗示詩歌的思想內容,委婉含蓄。這首詩又題為《近試上張水部》,唐代應進士科舉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風氣。通篇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一個考生在面臨關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把他比作新嫁娘等待見公婆的惶恐和希望自己的丈夫幫自己過關的心情表現得貼切生動。如果不分析題目,鑒賞詩歌就很容易出現偏差。
三、組合意象,探究內涵。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在情思的統一,是主觀心意與客觀物象在語言文字的融合與表現,是一首詩的構成單位,是詩歌構思的核心。品味意境就要感知意象,古詩詞常用“柳”“月”“長亭”等意象表現離愁別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抒愁寫恨;常用“雁”“紅豆”等寄托時光不在歲月無常的情懷;常用“竹”“蘭”“梅”“菊”等表現志節。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融合的整體。所謂“神以象通,物以貌求”(劉勰《文心雕龍》)。例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人去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痹娭械拿髟?、風燈、宿鷺、跳魚等意象有機地營造一種清幽、靜謐的意境。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都在一個“靜”字,末句卻寫動、寫聲,似乎打破了靜謐之境,然而給讀者的實際感受恰好相反,以動破靜,愈見其靜;以聲破靜,愈見其靜。這是反襯的手法。
四、抓住詩眼體會主旨。
“詩眼”是揭示主旨和藝術內蘊的警策之語。詩眼是詩中最凝煉、最傳神、最準確地傳達主旨的詞句,是理清詩歌脈絡的筋節,是掌握詩歌各部分相互聯系的關鍵。文有文眼,詩有詩眼。有全集之眼、一篇之眼、數句之眼;有以一句為眼者,有以一字為眼者。它能提挈全詩,統領整篇。例如,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边@首詩的詩眼是“心遠”因為“心遠”所以“無車馬喧”“地自偏”,“真意”“忘言”雖比“心遠”深一層,但也是從“心遠”中生發出來的。將“心遠”與各組合的意象印證,本詩主旨“退隱后超脫塵世的心境”就非常明確了。
五、看詩詞的類型。
古詩鑒賞一般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詩,詠史懷古詩,托物言志詩。例如,元代王冕的一首《詠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边@首詩很明顯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塵)、報春(散作乾坤萬里春)的特點,同時又運用了襯托(用冰雪襯托梅之堅毅)、對比(用桃李對比以顯示梅之高潔守志)的手法,表達了堅持理想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寫景抒情是抒情詩表達的基本特點?!熬澳饲橹?,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保ㄖx榛《四溟詩話》)觸景生情或寓情于景都追求水乳交融,“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保ɡ畎住蹲右箙歉琛罚┮娫聭讶四斯诺湓姼鑲鹘y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何等一種挑撥呵!“一片月”“搗衣聲”都是觸發“孤棲憶遠”的媒介,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全詩全用白描,寫得有聲有色,情景如見。
六、了解常用典故,準確把握詩詞所表達的思想內容。
古詩常用典故如“司馬青衫”“豆蔻詞工”“封狼居胥”“關河”等,還有歷史人物、事件的典故,如“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高山流水”“乘風破浪”等。詩人之所以用,就是有所寄托。例如,“樓蘭”,《漢書》記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例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保ㄍ醪g《從軍行》)“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保ɡ畎住度虑罚┤?,“東籬”,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焙髞矶嘤谩皷|籬”表現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閑雅的情致。再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痹~的上片從早上寫到半夜,自己百無聊賴的情形,詞的下片寫的是半夜難眠時對黃昏一幕的幻覺。詞人在幻覺中看到另一個孤獨的“我”,這個“我”已經沒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自在的心情,有的只是與丈夫久別,對菊把酒消愁,對著蒼茫黃昏而不知回屋……一任菊花幽香飄滿衣袖如果沒有理解陶淵明的情致,沒有了解李清照的愁懷,就很難準確把握詩詞的內涵,就很難準確理解詩詞中的用典故和反襯的藝術表現手法。
七、掌握常見的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
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有比喻、夸張、景物烘托、氣氛渲染、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象、象征、烘托、對比、抑揚、虛實相生,等等。掌握常用的藝術手法及其作用,并結合具體的內容和問題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仍舉例元代才子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比绻麊枴氨驹娺\用的主要表現手法及作用是什么?”那么就要運用到這一方面的知識,對常用的表現手法及作用要有大致的了解,再結合詩詞內容具體分析,就不難得出答案:運用襯托,以冰雪林襯梅之堅毅耐寒;運用對比,與混芳塵的桃李對比顯梅之高潔守志;托物言志(或“象征”),借梅的形象表達作者的理想追求。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詩歌鑒賞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實踐積累,因為,教師要將詩歌教學方法的指導貫穿在詩歌教學的始終,注意滲透,重視積累。在訓練過程中,量的積累和方法的指導同等重要,我想,只要教師方法得當,精講精練,就一定能化繁為簡,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牧童騎著牛遠遠地經過山村,他把短笛橫吹著,我隔著田隴就能聽到,哎,多少到長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機關算盡都不如你(牧童)啊。
作者贊頌牧童清閑恬適,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認為人應活得悠閑自在,不應受名利所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后擢起居舍人。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兆诔?,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又中進士,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后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最終死于宜州貶所。
投筆事戎軒。
縱橫計不就,
慷慨志猶存。
杖策謁天子,
驅馬出關門。
請纓系南越,
憑軾下東藩。
郁紆陟高岫,
出沒望平原。
古木鳴寒鳥,
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里目,
還驚九逝魂。
豈不憚艱險?
深懷國士恩。
季布無二諾,
侯贏重一言。
人生感意氣,
功名誰復論。
《述懷》又作《出關》,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詩的名篇。
作于唐高祖李淵稱帝初期。當時,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禮相待,極重其才。為報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動請纓赴華山以東地區去勸降李密所領導的瓦崗軍舊部。臨行之際,作此詩以抒懷,表達了他重意氣不畏艱險,誓報知遇之恩的思想。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墻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后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綺”本意為“有花紋的絲織品”,后來引申為“美麗”,“綺懷”自是一種美麗的情懷,對清代詩人黃景仁來說,這種美麗來自一種愛情失落無處尋覓的絕望,因而更加凄婉動人。黃景仁年輕時曾同自己的表妹兩情相悅,但故事卻僅有一個溫馨的開始和無言的結局。正因如此,在《綺懷》之中,籠罩著隱隱約約的感傷。這種感傷,被那種無法排解的甜蜜回憶和苦澀的現實糾纏著,使得詩人一步步地陷入絕望中。首聯“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墻入望遙”。明月相伴,花下吹簫,美好的相遇。但是這只是一個開始。那伊人所在的紅墻雖然近在咫尺,卻如天上的銀漢一般遙遙而不可及。第二聯“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這是最讓人稱道的一聯,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記錄著花下吹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卻只有陪伴自已這個傷心之人。詩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現,而正是因為這種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絕望。在黃景仁的詩中,所有虛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個孤獨的人依舊保持著一種望月的姿勢,思念的姿勢。試想,詩人獨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濕了自已的衣裳,打濕了自已的心靈。而這種等待的盡頭卻只能是一片虛無,這種思念的幻滅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滅卻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態,正是最為絕望的一種心態。第三聯“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后蕉”。這句可以和李商隱的《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相媲美。春蠶吐絲,將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詩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將自己重重包圍。春蠶吐絲盡頭是繭,是死,紅燭流淚的盡頭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間最為絕望的結局了。
“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隱《代贈》詩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句。尾聯“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尾聯同首聯呼應,三五年時三五之月,自然是“幾回花下坐吹簫”的往昔,而那時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釀成苦澀的酒。而這種苦澀是永遠也無法消除的。因為,詩人無法不想念,也就無法同往昔和現實的夾縫之中突圍出來。法國詩人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也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秉S景仁的七言律詩《綺懷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為這種絕望而更有了魅力。
永夜拋人何處去?絕來音。香閣掩,眉斂,月將沉。爭忍不相尋?怨孤衾。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這首詞通過女主人公口語式的內心獨白,揭示了作為一個閨中弱女子被負心人所折磨而帶來的心靈創傷,表現了舊社會情愛悲劇的一個方面。主人公怨中有愛,愛怨兼發,心情復雜。作品在藝術構思與表現手法上甚見匠心,深得后代詞評家的贊賞。
“爭忍”句以下寫心池又起新瀾?!盃幦獭眱删涫堑谝粋€浪頭,特點是思之不已,愛怨兼發?!敖形以跞绦牟豢嗫嘧穼ぐ??”這一句心靈獨白,表明她怨中有愛,情絲難解。但稍加推究,閨門緊閉,室內一目了然,無物可尋?!皩ぁ边@一動作,正好顯示她已陷于身難自主迷離恍惚的精神狀態。等到她頭腦稍為清醒,又得面對令人心碎的現實——孤衾獨處,因而“怨”字又重上心頭?!皳Q我心”三句是第二個浪頭,特點是情之所鐘,忽發癡語。清王士禛《花草蒙拾》曾指出:“顧太尉‘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自是透骨情語。徐山民‘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深’全襲此?!毙焐矫窬渲兄耙啤弊?,倒也深得顧詞“換”字之真諦。換心者,移心之謂也。主人公是多么希望把自己的一顆心移置在對方的心腔里,以取得對方對自己思念之深的理解啊。就事論事,移心之說似屬無理,而主人公發此癡想,卻正好顯示其愛之深,其情之真,此即所謂“無理而有情”。當然盡管如此,主人公的悲劇命運將是難以避免的。這一點,明湯顯祖在《花間集》評本中曾一語道破:“若到換心田地,換與他也未必好?!钡髌返乃枷雰A向性卻十分明朗,同情完全放在被折磨被損害的弱女子這一邊,這也就從側面鞭撻了薄悻之徒。
顧夐此詞,以善作情語著稱。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把此詞作為“有專作情語而絕妙者”的顯例之一,并且說:“此等詞,求之古今人詞中,曾不多見?!弊阋娫u價之高。
魏晉南北朝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欣賞大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樹木和百草郁郁蔥蔥的,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太值得慶幸了!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皷|臨碣石,以觀滄?!边@兩句話點明“觀滄?!钡奈恢茫涸娙说巧享偈巾?,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坝^”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钡暮I?,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鼻岸渚唧w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币痪涞倪M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鼻懊娴拿鑼?,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愤@類作品。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陣陣秋風吹散了“得得”的馬蹄聲。
滔滔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不夠舒展,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終古:自古以來。
簇:叢聚。
河流:指奔騰而過的黃河。
束:約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公元1882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陜西潼關,在這里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并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云天,一座座爭奇斗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這愿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仿佛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長相思》。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來自 fAnweN.cHAZidiAN.COM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夢游天姥吟留別》。
??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怨情》。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4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