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啟迪智慧和開拓視野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如何有效地進行團隊合作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偨Y范文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展示了不同人的理解和歸納能力。
楊振寧本科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讀研究生。讀研究生期間,楊振寧住在聯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這些中華民族未來的精英們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談切磋,結伴探索著科學的奧秘。
2.楊門長子。
出處 faNwEN.CHAZidIAn.Com
作為楊家長子,楊振寧為鼓勵弟妹多念書,還訂出了一些頗為吸引人的規則:一天之中,誰念書好、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搗亂就給誰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黑點。一周下來,誰有三個紅點,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由他騎自行車帶去昆明城里看一次電影。
3.名師高徒。
楊振寧讀聯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寧來說,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寧在學校里,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常跑到數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楊振寧還多次說過:“在聯大給我影響最深的兩位教授是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942年,楊振寧本科畢業時,選了《用群論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動》作畢業論文,并請吳大猷做論文導師。楊振寧在研究生院讀書時,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導,對統計物理發生了興趣。1944年研究生畢業時,楊振寧請王竹溪教授作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在其指導下又非常成功地寫出了碩士論文,《超晶格》即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楊振寧發來唁電說:“我對統計物理的興趣即是受了竹溪師的影響?!睏钫駥庍€回憶道:“以后四十年間,吳先生和王先生引導我走的兩個方向———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p>
楊振寧在研究生院期間聽了馬仕俊教授的課后,開始注意“場論”,并對變形物體熱力學也非常感興趣。
1957年12月10日,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質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領獎臺。其前,楊振寧寫信給吳大猷,感謝吳先生引導他進入對稱原理和群論的領地,并說后來包括宇稱守恒在內的許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吳先生前介紹給他的那個觀念有關。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生于安徽省合肥縣(后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000個字。
1928年,楊振寧父親自美國歸來。同年隨父赴廈門大學,進小學二年級。
1929年,其父應聘清華大學,舉家赴北平,居于清華園西院十一號;入讀教員子弟學校成志小學三年級。
1933年,小學畢業,入讀城內絨線胡同天主教圣公會崇德中學。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北平不穩,隨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戰爭影響,全家逃難,經廣州、香港、越南河內輾轉抵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同年秋天,以高二學歷參加統一招生考試,被西南聯大錄取,先遵父命報化學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楊振寧畢業于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后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
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
1944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
沒有所謂的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沒有鮮花,也沒有掌聲,這群鐵路工作者,默默為人民服務。也許我們不曾聽聞他們的姓名,也不曾見過他們的容貌,但每每看到這一身整齊的制服,我們的心中都會浮現出這樣一個名字——最美鐵路人!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推薦的2022年最美鐵路人先進事跡心得感想精選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歡!
從1971年楊振寧第一次回國至今,已經30年了。
_年的金秋,在上海西南角的衡山賓館11樓,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輕輕撩開南窗的窗簾,顯得十分感慨:短短的幾年間,上海這座城市已經變得讓所有熟悉她的人都認不出來了!
楊振寧已經有7、8年沒有去上海了,他本想看看市容,喚起多年以前的記憶,但他已無從找到這座城市原來所給予他的印象,他看到的是一座全新的城市!
楊振寧認為,新中國已是一個新新中國了。
楊振寧還認為,中國在20世紀的科技進步非常之快,而且現在還繼續保持著這種進步。再過三四十年,中國一定能夠居于世界科技的前沿。
當談到父母當年對自己的教育時,楊振寧十分坦率地承認,父母當年對自己的教育很明智。他小時候數學好,但父親并沒有刻意地向他灌輸數學知識,上初一、初二時,還讓一位著名的歷史教授教他《孟子》。
對于當前出現低齡出國留學現象,楊振寧的看法很辯證:一個人的目標是在學術上和科技上有所成就,那的辦法是在國內念好的中學和大學,到國外去念研究生;假如是求得將來的生活優裕,那么低齡出國的成功率比較大。
他還認為,中國的機會比外國的機會多。
他說:“清華的學生比美國大學的學生水平高。這話我不是隨便講的,是認真想過的。中國的學生數是美國的4倍,而中國的大學遠遠沒有美國多。所以我說,哈佛大學學生的水平不能跟清華大學比。中國學生在美國念研究生,一開始有吃虧的地方,這是中國的教育制度太注意穩扎穩打所以導致學生的膽子小,一開始手腳放不開,時間長了,也就適應了,步子也快了?!?/p>
談及中國科學家什么時候能夠在本土問鼎諾貝爾獎,這位諾貝爾獎得主信心十足地回答:“20年完全可以,10年里希望也很大!”
他說,他對馮友蘭晚年提出的“舊邦新命”論完全贊同。
“這是因為,今天的中國,在21世紀是一個新的國家,一個舊邦中生長出來的新的國家。對于21世紀的世界,這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哪!”
_年,楊振寧在西南聯大念完六年書后,教了一年中學,教學的收獲就是認識了班上一個女學生,叫做杜致禮。那一年,杜致禮17歲,后來她成了楊振寧的太太。
楊振寧出國的時候,并沒有跟杜致禮談戀愛。但是對于她的美麗與大家閨秀的風范還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兩年之后,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惟一的一家中國餐館中不期而遇,兩人竟然都有了“過電”的感覺。他們后來認為,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緣吧。
這場姻緣不僅給了楊杜兩人終生的幸福,還意外地讓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見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個春秋的團聚。成為國共戰爭一首黃昏的戀歌。
_年底,時任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場的心情上戰場,兵敗被俘,兩次以磚頭猛擊頭部,自殺未遂。蔣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慟垂淚。但不料想,杜將軍進了共產黨的監獄,幾年之間,便徹底“赤化”,于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釋放。蔣介石顏面盡失,雷霆震怒,不準許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臺灣。曹秀清帶著婆母和5個兒女在臺北生活十分窘迫。為了兌現當年蔣介石手諭的許諾,曹秀清曾找過宋美齡、張群等人反映自己的處境,然而均未結果。
_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兒杜致禮和女婿楊振寧的信。說:“您的‘老朋友’與我通信了,他非常關心您,惦念著你們母子的安全?!辈苄闱遽θ活I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繞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國才可能見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臺灣_提出了要求去美國看望女兒的請求。但蔣介石卻“關照”:“杜聿明的妻子兒女不得再離開臺灣!”
_年初的一天,宋美齡突然派車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見面時宋美齡握住她的手說:“杜夫人,恭喜你女婿獲得了諾貝爾獎,你該去美國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齡接著說:“杜夫人,希望你從美國回來時,把楊振寧也帶回臺灣,讓他協助蔣‘總統’反攻內地?!边@時,蔣介石也走進屋內問:“孩子們怎樣?你的身體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終于獲準去美國探親了,期限為半年,逾期不歸,罰以巨款。為防不測,臺灣不允許她帶子女,還特意找了兩個位置相當高的人作保。_年,曹女士來到美國,再也沒有返回臺灣。
杜聿明獲釋后的愿望就是妻子能來內地與他團圓。然而曹秀清卻一直心存疑慮,丈夫以敗將之身,寄人籬下,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會真心留在內地。因此她寫信給丈夫,勸他不要強求自己。當她終于明白丈夫鐵心扎根內地并非權宜之計時,她于_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愿與丈夫一起過清貧的日子。臨回國前,她聽說內地物資比較匱乏,寫信問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能貯存食品的冰箱是什么樣,于是杜夫人為其從美國帶回了當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電器。血海硝煙中廝殺了大半生的杜聿明無論如何沒有想到,他們家因政治原因導致的夫妻隔絕,竟因為物理的原因,因為一項諾貝爾獎而化解消融。
“中國年輕人的膽子應當大一點?!敝锢韺W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最近在清華大學給予渴望成功的年輕學子這樣的建議。
了?!爸忻缹W生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就在于西方的學生從小就不把‘聽話’作為一個重要的原則,而中國學生則相反?!睏钕壬f。他舉例,如果對一個美國小孩說,你應當做功課,他會反問你,我為什么要做功課?而讓中國的小孩做功課,他就乖乖地聽著。美國小孩頭腦中沒有‘乖乖的’這個觀念?!睏钕壬f。
他認為,美國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從小就讓孩子做種種決定,這當然有它的壞處,可是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楊先生以清華學生為例,現在的清華學生考進來很不容易,念書都念得很好。但是將來要想取得成就,僅靠念書念得好是不夠的,他還必須能向新的方向發展。中國讓小孩“乖乖的”,所得出來的一個后果就是小孩比較膽怯,不肯向新的方向走。比較相信所有重要的東西書上都寫了,這不是有形的,幾乎是下意識的,覺得已經有這么多人研究這么多東西了,我怎么能跟這些人比呢?這一點是所有跟中國學生有過接觸的西方人都認同的現象。
楊振寧先生認為,清華大學的學生,也包括所有的中國學生,要想登上成功之舟,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中國的方法去訓練,使得他打下良好的根基,同時,能夠找到合適的領域去工作,具備了這兩點是最容易有成就的。
白曉卉同志技術精湛,醫德高尚,為人師表,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計個人得失,充分彰顯了一名人民醫生的良好品質。以下是達達文檔網小編整理的致敬“白衣戰士”白曉卉事跡感想,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__,男,羌族,生于1963年7月,中共黨員,__州第九屆人民代表。200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時,__村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市場需求的變化,蘋果種植技術長期沒有得到提升,蘋果品質退化,蘋果大面積滯銷,老百姓收入急聚下降,身為村委會主任的__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想擺脫此種局面,自己也束手無策,雖然他利用自己多年經商,做工程所建立的關系為老百姓進行推銷,但收效甚微,__陷入了沉思。具有軍旅生涯的他,在部隊里養成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迫使他要想辦法帶領群眾走出困難,他意識到__村必須下決心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必須調整產品的結構,提升技術水平,滿足市場的要求,才能走出困境。
1998年冬天,上任不到一個月的__,帶領村委會部分班子成員,自費踏上了考察之旅,他先后考察了省內產業結構調整較成功的__市、__市龍泉驛區,省外的__,青島等地。結合__村的氣候特點,土壤情況和市場分析,他認為在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青脆李、布朗李、五星枇杷在__村比較適合?;氐郊亦l,他召開村民大會,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了村民,但村民不敢冒險,對他的想法不理解,怕品種更新以后,當產品上市時又會重蹈蘋果的覆轍。他非常理解村民的想法,村民們還沒有真正了解市場,理解市場,沒有掌握市場瞬息萬變的本領。他認為這是他的責任,他拿出自己的積蓄40余萬元,購進青脆李、布朗李等樹苗等8余萬株,五星枇杷苗2萬余株,無償分發給了有積極性的村民,與此同時,他還積極邀請縣農業局的技術人員長期到__村等村民的果樹種植技術進行培訓,提升村民對果樹的管理水平。到2002年產品上市時,收到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自此__村全村老百姓認識到,產品如果不適時更新,走過去的老路是沒有出路的,村民們自發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有些村民還種植了甜櫻桃、紅脆李等新品種,截止2004年年底,__村經過五年的產業結構調整,種植青脆李300畝、布朗李200畝、枇杷200畝,其他品種150畝?,F在正逐步顯現經濟價值,__村成功的產業結構調整還帶動和影響了周邊村寨產業結構的調整,也為__旅游經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__村座落于岷__河谷,生態非常脆弱,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生產基本靠天吃飯,2000年的干旱讓__刻骨銘心,莊稼幾乎無收,水果生產也受到嚴重影響,為了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楊樹全積極跑縣、跑州、四處呼吁,八方求援,2001年6月在縣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為__村建設了兩座提灌站,兩座提灌站均以岷__水為水源,分別解決了對河兩岸的斗簇組和羊毛坪組的灌溉問題,因為水利局只有設備的錢,沒有安裝和人力的資金,__自己又墊支8萬余元解決了人員工資?,F在兩座灌溉站運行非常好,徹底改變了__村靠天吃飯的局面,也徹底解決了過去因缺水和鄰村擔水的現象。
產業結構成功調整,老百姓的收入逐年增加,但環境衛生是一個大問題。雖然鄰近國道213線,但村內的道路全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老百姓也對此頗有怨言,__決心徹底改變家鄉“臟、亂、差”的現象,并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__又踏上了爭取項目之旅,__的執著和努力感動了有關部門,在縣扶貧辦、農業局、水利局的幫扶下,支持__村水泥200噸用于硬化道路和溝渠,改善環境,雖然有國家的支持、老百姓的投工投勞,但沙石的資金還沒有著落,__又墊支30余萬元解決了沙石的問題。在__的帶領、全村老百姓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完成了村內3公里的道路硬化,修筑灌溉溝渠10公里,徹底整治了村內環境,擺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境?,F在__村道路寬闊平坦,莊園式的村莊非常整潔,村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__村的建設給__新農村建設樹立了典范,得到了上級領導的一致也評。
有80多人,為改善學校辦學條件,給學生提供一個溫馨、舒適的讀書環境,__積極向教育主管部門匯報,尋求幫助,但教育部門財力有限,撥付的資金不能徹底改變學?,F有的現狀,__又自掏腰包,墊支15萬元對學校進行整體的加固、維修和裝修,他又購置了許多文體設備和圖書以滿足學校。
教學。
的需求,現在教室窗明幾凈,教師宿舍寬敞明亮,校園環境煥然一新,老師和學生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清晨學生的。
讀書。
聲打破了__村的寧靜。
當__聽到這朗朗的讀書聲,看到這環境優美舒適的村莊,老百姓安居樂業,他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22年(中華民國十一年)10月1日,楊振寧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鎮(今屬肥西縣)。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千個字。
楊振寧。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夏,楊振寧以高二學歷報名參加統一招生考試,以出色的成績被西南聯大錄取。
1942年(中華民國三十一年),20歲的楊振寧畢業于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后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
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楊振寧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碩士論文導師是清華大學王竹溪教授。
留學海外。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楊振寧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去了美國,就讀于芝加哥大學。
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
導師是愛德華·泰勒教授。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同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復合模型。
1954年,楊振寧和已故的米爾斯提出了一個稱為非阿貝爾規范場的理論結構。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恒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像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1958年,當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加入外籍。
1964年,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成為美國公民。
楊振寧。
196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66年起,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1971年夏,楊振寧回中國訪問,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
1977年,楊振寧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促進中美關系。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榮譽講座教授。
1986年,返國參加中研院院士會議,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1993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94年,榮獲美國費城富蘭克林學院頒發之波維爾(bower)獎。
1994年,與首位華人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教授創立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兩人同任所長。
楊振寧。
1995年,應聘擔任華僑大學名譽教授。
獲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兩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出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榮譽主任;同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195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根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提名申報,將該臺于1975年11月26日發現、國際編號為342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寧星”。
195月,楊振寧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該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同年,楊振寧決定將其大量文章、信札、手稿及獎章慷慨捐贈予香港中文大學,當中包括著名的諾貝爾獎章,設于港中大校園的楊振寧學術資料館因而成立。
擔任邵逸夫獎評審委員會主席。
回國定居。
底,楊振寧回北京定居。
11月,受聘海南大學特聘教授。
楊振寧居于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照瀾院里的一棟別墅是他的寓所“歸根居”同時身兼廣東東莞理工學院名譽校長。
6月,楊振寧在清華大學慶祝90歲生日,并獲得了校方贈送的刻有其重大貢獻的黑水晶一尊;同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舉行一系列活動恭賀楊振寧教授九秩榮慶,包括科普講座、學術研討會及祝壽晚宴,以表達大學同仁對楊教授的尊敬和愛護,楊振寧偕夫人出席活動,接受中大師生及親朋好友的祝賀。
10月,楊振寧做客西南聯大講壇。
3月,被授予臺灣大學名譽理學博士學位;同月,澳門大學在清華大學向楊振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楊振寧表示非常榮幸得到澳大最高的榮譽。
在中國,楊振寧的名字從知識階層,到平民百姓,可謂家喻戶曉。一位從事自然科學的學者具有這樣寬泛的知名度,不僅因為他是_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另一位得主是同為美籍華裔學者的李政道教授),還因為他是_年新中國建國以后第一個回國訪問的卓有成就的美籍華裔學者。
合肥小男孩從廈門走進清華園。
_年10月29日下午,楊振寧應上海市海外聯誼會邀請,在浦東上海國際會議中心作《21世紀的科技》演講后,又以“八十自述”為題即席演講。他用親切的語調對大家說:“按中國舊歷的算法,今天我整整八十歲!”
臺下響起一片深情的掌聲……。
_,楊振寧出生在安徽合肥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當他未滿周歲時,父親楊武之先生考取美國公費留學,去了著名的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整整6年,他一直沒有見到過自己的父親,甚至不認識父親。
6年過去了,父親從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受聘于廈門大學數學系。母親帶著全家人從合肥老家出發,風塵仆仆地趕往廈門與父親團聚。他們一路水陸兼程,途經上海。當楊振寧站在上海這座東方大都市的大馬路上,望著生平第一次見到的往來穿梭奔馳的汽車,他的驚愕程度絕對不會遜于《子夜》里那位從鄉下初到大上海的吳老太爺!爾后,他在下榻處,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撳便會涌出嘩嘩流水的抽水馬桶。這個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朧地感受到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無比偉力!
父親任教的廈門,是一個給楊振寧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們家住的那棟小樓就坐落在大海的邊上。在那段美妙歲月里,他看到了藍天大海無窮無盡的變化,看到了偉大宇宙無邊無際的奧妙。這片廣袤無垠的天地,在楊振寧的心里,種下了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深深情種,以及對探索自然奧秘的無窮興趣。
后來,父親受聘于清華大學,一家人又去了北平。
楊振寧在清華園生活了8年,這8年恰恰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歲月。楊振寧曾多次談到,清華園的8年,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至為深刻的印象。過了半個世紀,20世紀70年代以后,他欣然應聘出任清華大學名譽教授。近年來,在他從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后,他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的完善和發展上。
當然,在這8年里,楊振寧也跟所有的中國人一樣,親歷了日本軍國主義入侵祖國東北三省事件,親歷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對于一個中國人來說,這段歷史自然是終身難忘的。
盧溝橋事變以后兩周,楊振寧與全家人一起回到了合肥。原以為會像上?!耙弧ざ恕笔伦兒笠粯?,日本人會撤退。但事與愿違,幾個月后,日機開始大規模轟炸,回北平的夢成了泡影。
楊振寧先生是一位享譽世界科學界的杰出物理學家,他以其在理論物理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聞名。楊振寧先生的事跡不僅是對科學研究的推動,更是對人類智慧和勇氣的崇高體現。通過了解和研究楊振寧先生的事跡,我深受啟迪,體會到了科學探索的深度和艱難,同時也對他的為人和處事之道有了深刻的認識。
首先,楊振寧先生對科學事業的投入給予了我巨大的震撼和敬佩。作為一位科學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研究之中,不斷探索未知的領域。他不懼困難,不避風雨,堅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與李政道先生聯手提出了著名的李楊超對稱性,對高能物理領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追求金錢和物質享受的時代,楊振寧先生堅守著科學的使命,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為人類進步貢獻著力量,充滿了責任和使命感。
其次,楊振寧先生面對困難和挑戰的勇氣給予了我極大的鼓舞??茖W研究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充滿了未知和困難。而楊振寧先生在這條充滿荊棘的道路上并不畏懼,他秉持著樂觀和堅韌的態度,勇敢地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他曾經說過:“人為什么一定要成功呢?科學家不能害怕失敗,即使失敗幾次,失敗也是成功的一部分,長期做好事情,自己快樂就好?!彼膱砸愫陀職庠谖倚闹歇q如一股強大的力量,使我意識到做好一件事情需要克服困難和挑戰的勇氣。
然后,楊振寧先生的謙遜和謹慎給了我很深的觸動。盡管他是一位享譽世界的科學家,但他一直保持著謙虛低調的態度。他在接受采訪時,總是強調自己的不足和還需要學習的地方。他的謙遜和謹慎教會了我要始終保持一顆謙遜的心態,不驕不躁,勤奮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此外,楊振寧先生一直強調科學是一項追求真理的事業,他強調科學家應該始終保持懷疑精神,不容忽視任何可能的因素。通過楊振寧先生的言行,我明白了作為科學工作者應該追求真理,不受個人偏見和局限的影響,始終保持科學精神。
最后,楊振寧先生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讓我深受感動。他一直將科學與社會責任緊密相連,關心國家的科技發展和人民的福祉。他在中國建設時期回國任教,為培養年輕的科學家作出了貢獻。在他日后的學術研究中,他始終關注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與創新。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影響力帶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投身于科學事業,為國家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他的為人和處事之道告訴我,一個優秀的科學家需要同時具備科學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為人民的福祉和國家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通過對楊振寧先生的事跡的學習,我受到了很多啟發。他的為人、為事,謙虛、謹慎、勇敢和責任感,都對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此,我希望能夠向他學習,努力追求科學真理,將科學精神貫徹到自己的實踐中,并將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進步緊密相連。
楊振寧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淵源深厚,結下了幾十年的良緣,多年來對大學的學術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楊振寧長期為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講課,和開設的課程是“二十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修讀。
廣東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何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經常參加國內的學術交流,國內已有不少地方通過楊振寧教授引進了不少‘少壯派’高端人才,這其中包括楊振寧教授的弟子?!?/p>
1986年,楊振寧創建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本著“立足南開,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開放精神,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83]楊振寧創建后親自指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學物理及其在物理中的應用,包括量子可積系統,楊—mills場,楊—baxter系統,量子群,關聯體系的代數結構,yangian,紐結理論等。
楊振寧創建的理論物理研究室,已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培養的博士中,有人當選院士,有人成為大學副校長,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終身教職。用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的話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畢業了一批人、做出點事”。
據葛墨林院士回憶,楊振寧“管”得很細。從1988年開始,南開的理論物理室辦過7次講習班,邀請的都是各個方向最有發言權的科學家。因經費匱乏,要靠楊振寧從香港募捐講課費。
1992年,為了南開主辦的一場國際會議,楊振寧籌集了兩萬美元??紤]到大陸不易換開百元大鈔,他特地換成20元、50元的鈔票,捆在一個包里帶來。南開數學所的第一臺計算機和激光打印機也是楊振寧當時購自香港,運到天津的,他還派自己的秘書負責打字。他甚至考慮到了外賓喝咖啡的習慣,打算自帶咖啡壺。
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早期畢業生,包括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東北師范大學副校長薛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蘇剛,都曾受楊振寧的資助到他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訪問一年。他們當時并不知道,楊振寧為了籌錢,曾發著高燒去唐人街演講。
6月18日,南開大學以理論物理前沿討論的方式慶祝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25周年和楊振寧先生89華誕。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說,在慶祝之際,我們更要記住陳省身先生和楊振寧先生。正值陳省身先生誕辰100周年、楊振寧先生89華誕,他們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有超過70年的學術合作與深厚友誼,理論物理研究室則是他們晚年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25年來,理論物理研究室做出了突出成績,培養了大批人才。
楊振寧個人簡介。
楊振寧,男,1922年10月1日(護照上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2年畢業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后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任清華大學教授[2]。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里程碑性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楊振寧還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楊振寧早年經歷。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生于安徽省合肥縣(后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000個字。
1928年,楊振寧父親自美國歸來。同年隨父赴廈門大學,進小學二年級。
1929年,其父應聘清華大學,舉家赴北平,居于清華園西院十一號;入讀教員子弟學校成志小學三年級。
1933年,小學畢業,入讀城內絨線胡同天主教圣公會崇德中學。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北平不穩,隨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戰爭影響,全家逃難,經廣州、香港、越南河內輾轉抵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同年秋天,以高二學歷參加統一招生考試,被西南聯大錄取,先遵父命報化學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楊振寧畢業于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后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
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
1944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
_寧青年時期喜愛物理,而且想成為一位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_寧赴美國留學時,就立志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1946年,_寧進入芝加哥大學費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費米的指導下寫篇實驗論文。當時,費米正忙于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從事軍事技術研究。像_寧這樣初到美國的中國人是不能隨便進入阿貢實驗室的,于是費米建議_寧先跟泰勒做些理論研究,實驗則可以到艾里遜的實驗室去做。
一天,一直在關注著_寧、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關切地問_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泵鎸α钊俗鹁吹那拜?,_寧誠懇地說。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碧├罩甭实貙寧說。
?_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復雜。一方面,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后再告訴您?!盻寧懇切地說。
?_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_寧興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爸媽看了笑著說:“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
?最終,_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從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轉至理論物理研究,1957年10月_寧與李政道聯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放棄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_,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適時地放棄,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人生之樹,只有舍棄空想與浮華,才能擷取豐碩甜美的果實。
?志向堅定固然有助于人生走向成功,但超出自身能力的志向無異于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正確認識自己,揚長避短,放棄不切實際的追求目標,人生才會轉向真正的成功。_寧放棄物理實驗研究轉向理論研究是理性而明智的,他的選擇是他的人生與事業的華麗轉身。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新中國成立后,進入國家大建設時期,人才急缺,先后有大批留學人才回國,為國家建設做貢獻。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坐不住了,他開始頻繁來信,試圖勸自己的兒子回國為祖國發展出一份力,于是多次赴瑞士,美國等地,探訪勸說兒子。
但楊振寧卻陷入了兩難之中。
無疑,當時新中國的環境對他的研究是極為不利的,且他所學科目對新中國建設意義不大,后國家又經歷了大躍進等眾多變動,終于是未能歸鄉。
1964年,因為種種原因,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這引起了父親的極大不滿。
后來邀請父親赴美團聚也皆被拒絕。一直到楊武之去世,也未能原諒他。
而此時的楊振寧也已經步入老年,這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直到1999年,他才尋到機會,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并于幾年后改回了中國國籍。
這位老人偉大且坎坷的一生,四處漂泊,最終歸鄉,不知他望著故鄉的土地,會不會也有萬千感慨。
楊振寧是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科學家。他的杰出成就不僅源于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華,還有他卓越的勤奮、毅力和奉獻精神。近年來,楊振寧的一件感人事跡引起了我的深深關注和思考,對我而言,從他的事跡中我悟到了堅持不懈的重要性、明確目標的必要性以及團結合作的力量。以下是我對楊振寧感人事跡的心得體會。
首先,楊振寧的感人事跡讓我深刻認識到堅持不懈的重要性。楊振寧在追求科學的道路上歷經了諸多的挫折和困難,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他在研究中遇到了困難和失敗,并經歷了反復的嘗試和實驗。然而,他卻從不氣餒,而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目標,不斷地努力和學習。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使他能夠最終取得卓越的成就。這讓我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克服困難,實現自己的目標。
其次,楊振寧的感人事跡讓我明白了明確目標的必要性。楊振寧在年輕時就立下了成為一名優秀科學家的目標,并為此不斷努力。他將自己的所有才智和精力都投入到科學的事業中,對自己要求嚴格,從不敷衍塞責。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為之奮斗。正是這種明確的目標,使他在科學研究中能夠保持專注和堅持,激發出自己潛藏的潛力。這讓我意識到,明確目標對于一個人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只有找準方向,才能不斷取得突破和進步。
此外,楊振寧的感人事跡也讓我深深領悟到團結合作的力量。在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后,他并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和人民,而是回到中國發展科學事業,并成為關注國家戰略科學問題的先行者。他在職務上推動了科學研究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了多個國際合作項目。他深知只有團結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他的事跡讓我明白到,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過團結合作,共同努力,才能發揮出更大的能量和影響力。
最后,楊振寧的感人事跡給了我無窮的力量和鼓舞。面對日益增長的科學技術和知識,我曾感到懈怠和無力,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然而,通過了解和學習楊振寧的事跡,我深刻認識到,在追求科學事業的路上,只要保持堅持不懈的精神,明確自己的目標,團結合作,就能克服困難,實現自己的夢想。
總而言之,楊振寧的感人事跡讓我領悟到了堅持不懈的重要性、明確目標的必要性和團結合作的力量。通過他的榜樣和精神,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學事業的偉大和意義,也堅定了我追求科學夢想的決心和信念。我將銘記楊振寧的事跡,時刻保持對科學的熱愛和探索,為推動科學事業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1945年的時候,_寧拿到庚子賠償獎金,這個獎學金非常特殊,咱們就不多講了。
這個時候_寧拿到巨額獎金前往芝加哥大學。
而在1957年的時候,_寧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然有人說了,因為這個諾貝爾獎是西方人成立的,所以他們更傾重于發給西方人。
此時的_寧已經跑到了美國去了,當然有更多的機會,可是拜托有更多的機會,前提是你也得有實力。
這還不是最絕的,最絕的就是在1956年的時候,_寧和李政道發表了一篇論文,那篇論文的作用只有一個,那就是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恒。
這是一個爆炸性的消息,大家如果沒有從事過物理學相關領域或者沒有從事過數學相關領域的小伙伴,很難理解推翻某一個論理究竟多么困難。
就比如1+1=2,就比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比如任何一個物體在非絕對情況之下必然會受到摩擦力或者阻力,這些全都是基本信息。
而這些基本信息一旦被推翻,則意味著在某一個學術領域會發生顛覆性的影響。
在1965年的時候,因為_寧表現得太過優秀,直接成為了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
也就是大家一直好奇的_寧,究竟為咱們這邊做過什么貢獻?
1971年的夏天,_寧回到中國訪問,_寧回到中國訪問這是標志性事件,這意味著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1人。
而且_寧訪問完了之后,不單單是在咱們這邊訪問,他還到了美國,以他超高的學術影響力,在學術圈子里面掀起一場風暴。
當時_寧一口氣在好幾個城市舉行演講,演講的過程當中,許多的美國人受到了他的影響,開始對咱們持友好態度。
更重要的是在_寧的影響之下,一些美籍華人學者紛紛回國探訪,為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_寧竟然實現了破冰之旅,是以一位優秀科學家的身份破冰之旅。
而且_寧在參與這場破冰之旅之后,還鼓勵更多的美籍華人,以及相關學術方面的頂尖專家回國訪問,這一來二去極大的推動了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
因為_寧本身的工作特性,所以_寧經常到南美洲,東南亞,日本歐洲等各個地方講學和訪問。
而且講學的時候大家又都讓他報道咱們這邊的情況,_寧的報道對當地的華僑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以至于很多的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于咱們這邊持非常友好的態度,這種友好的態度,在后面將會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與此同時,_寧還影響到了或者改變了國內的教育體系,當然改變的是一部分教育體系。
就比如_寧曾經提出建議,并且引進了中文版版權,同時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起學術交流委員會,資助中國學者去進修一年。
在科大少年班成立了計算機軟件專業,將計算機軟件專業的學習適應年齡進行提前,同時倡議建立多項發明獎項,以資助青少年實現自己的科學夢。
從2003年開始,_寧開始在中國定居,并且頻繁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間。
更重要的是剛才我講的這一段,不是為了讓大家看房子的,我們要從更深層次的維度來考慮,_寧請來了這么多的頂尖的學術領域的牛人。
這就是為什么我說_寧哪怕待在這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干,他只要活著,對于咱們這邊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就能夠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就能夠起到一個表率作用。
這種事情如果再仔細剖析的話,可能沒有太大意義。
我們只需要明白一點,_寧的確對咱們這邊做出過很大貢獻,同時楊圍繞在_寧身邊的不單單是兒女情長,更多的是學術領域乃至全世界對于_寧學術的認可。
_寧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淵源深厚,結下了幾十年的良緣,多年來對大學的學術發展作出重大貢獻。_寧長期為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講課,2006年和2007年開設的課程是“二十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修讀。
?廣東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何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_寧教授經常參加國內的學術交流,國內已有不少地方通過_寧教授引進了不少‘少壯派’高端人才,這其中包括_寧教授的弟子?!?/p>
?1986年,_寧創建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本著“立足南開,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開放精神,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83]_寧創建后親自指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學物理及其在物理中的應用,包括量子可積系統,楊—mills場,楊—baxter系統,量子群,關聯體系的代數結構,yangian,紐結理論等。
?_寧創建的理論物理研究室,已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培養的博士中,有人當選院士,有人成為大學副校長,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終身教職。用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的話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畢業了一批人、做出點事”。
?據葛墨林院士回憶,_寧“管”得很細。從1988年開始,南開的理論物理室辦過7次講習班,邀請的都是各個方向最有發言權的科學家。因經費匱乏,要靠_寧從香港募捐講課費。
?1992年,為了南開主辦的一場國際會議,_寧籌集了兩萬美元??紤]到大陸不易換開百元大鈔,他特地換成20元、50元的鈔票,捆在一個包里帶來。南開數學所的第一臺計算機和激光打印機也是_寧當時購自香港,運到天津的,他還派自己的秘書負責打字。他甚至考慮到了外賓喝咖啡的習慣,打算自帶咖啡壺。
?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早期畢業生,包括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東北師范大學副校長薛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蘇剛,都曾受_寧的資助到他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訪問一年。他們當時并不知道,_寧為了籌錢,曾發著高燒去唐人街演講。
?20xx年6月18日,南開大學以理論物理前沿討論的方式慶祝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25周年和_寧先生89華誕。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說,在慶祝之際,我們更要記住陳省身先生和_寧先生。正值陳省身先生誕辰100周年、_寧先生89華誕,他們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有超過70年的學術合作與深厚友誼,理論物理研究室則是他們晚年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25年來,理論物理研究室做出了突出成績,培養了大批人才。
1945年11月,一位年輕的男子走下輪船,第一次踏上了異國的土地,他就是公費前往美國留學的楊振寧。天才在學習方面總是快人一步,在導師泰勒的認同下,1948年楊振寧便獲得了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學位。
第二年在博士后研究工作中,楊振寧與另一位名叫李政道的天才相遇,開始了他們的共同學習、研究的道路。直到1957年,在一片掌聲與贊美聲中,李政道和楊振寧共同走向領獎臺,領取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此時楊振寧已經是名滿美國的教授級人物,在物理學領域名氣斐然。7年后,他更是更改國籍,成為了一名美國公民。
1971年,隨著中美關系逐漸升溫,已經離家數十年的楊振寧生起了思鄉之情,在國務院的歡迎下,他成為了第一位回國的美籍學者。國家為了表達對科學家的看重,由周總理親自接見,并說出了那句讓他熱淚盈眶的話:“歡迎回來!”
而在尋訪故友時,楊振寧最先想到的便是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在即將返回美國時,他向鄧老問出了在自己心中埋藏了多年的疑問:“中國的原子彈是不是自己造出來的?有沒有外國人的幫助?”
鄧老對這個問題也十分看重,他斬釘截鐵地給出確定答案:“我們的原子彈基本沒有外國人參與,是自己造出來的!”為了印證這個答案,他不惜寫了一封長達上千字的長信進行論證。而這個答案讓楊振寧對國家的發展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給美國華僑同胞們帶去了更多的信心。
1973年7月,楊振寧第四次踏上祖國的土地,在這里他已經見到了自己的親人、好友以及尊敬的周總理,最大的遺憾便是沒有與毛主席會面,而這次的到訪,他終于有了和偉人見面的機會。
7月17日,在周總理的陪同下,楊振寧見到了時代偉人毛主席。此時的毛主席已經80歲高齡,視線模糊,身體狀況也并不好。但在與楊振寧交流的過程中,他的思路依舊十分清晰。剛見面毛主席便打招呼道:“請代我向你岳父杜聿明問好?!?/p>
簡單寒暄后,毛主席更是主動談及科學領域的問題:“質子是不是也能分割?”這個問題讓楊振寧對毛主席的佩服更添三分,別說普通人,就連當時的科學家們也在討論思考它的答案,始終沒有定論。而對于這個科學界的難題,毛主席巧妙運用哲學思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莊子》里有這樣一句話‘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f的就是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否則一萬年以后你們這些科學家豈不是要失業了?”
隨后毛主席和楊振寧又談到了中美、中蘇的關系,毛主席幽默地說道:
“美國有個叫艾爾索普的作家,他說感謝上帝劃出一道太平洋,我們現在不用緊張中國。難怪克里姆林宮的人怕中國,因為蘇聯和中國少了一個太平洋?!?/p>
這讓楊振寧感受到了中美關系改善的趨勢,他甚至已經萌生了回到祖國,為國家科學事業做貢獻的想法。只不過當時時機尚不成熟,國家更需要的是加速中美關系進一步交流改善的助力,而楊振寧甘愿當這座架在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橋梁。
在早些年的時候我寫過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可能不太中肯,文章是這樣講的:
_寧是現存已知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有人說了這句話有點太驕傲了,怎么辦呢?在現存已知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后面再添加兩個字之一。
我舉一個簡單案例,我所在的母校是一所非985非211的,但是本省內排名第一的高校。
在這所高校里面,有一位非常知名的文學領域的學者,今年已經90多歲了,人已經癱在床上,不知道癱了有幾年了。
為了照顧老教授,學校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社團,可以加的學分,鼓勵學生們自發報名的方式來照顧老教授的飲食起居。
之前我也參加過,其實所謂的照顧也沒有多么照顧,畢竟人家有保姆在旁邊呢,我們去了主要是陪老教授聊聊天解解悶。
雖然只是一句調侃的話,老教授聽了之后微微一笑說:怎么可能嘛,咱們學校的教授多了去了,我之所以被服務得這么好,那是因為我的身份特殊。
后來我們才知道,老教授在國內算是小有名氣的,全國各個高校里面參加或者組織各種活動都會邀請老教授。
雖然老教授不會去,但老教授下面還有一個教授徒弟,這個教授徒弟下面還掛著幾個學生呢,好多寶貴的資源都優先側重給這個教授的學生了。
這樣一來二去學校也意識到離不開老教授,老教授哪怕活著只要一天什么都不干,只要老教授活在這個學校里面,那么這個學校就有機會參加全國最頂尖的一些學術論壇的討論。
這只是一所普通高校,而這一所普通高校里面的老教授,只是一個普通人的縮影。
所以我自始至終建立的基調就是哪怕_寧什么都不干,哪怕_寧沒有任何貢獻,只要_寧在中國,只要_寧在咱們這,那么_寧做出來的貢獻,就已經超越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已知的非常牛的物理學家了。
楊振寧青年時期喜愛物理,而且想成為一位實驗物理學家。_年楊振寧赴美國留學時,就立志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_年,楊振寧進入芝加哥大學費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費米的指導下寫篇實驗論文。當時,費米正忙于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從事軍事技術研究。像楊振寧這樣初到美國的中國人是不能隨便進入阿貢實驗室的,于是費米建議楊振寧先跟泰勒做些理論研究,實驗則可以到艾里遜的實驗室去做。
艾里遜是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一名教授。在費米的推薦下,楊振寧成為艾里遜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行得非常不順利,做實驗時常常發生爆炸,以至于當時實驗室里流傳著這樣一句笑話: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楊振寧。此時,楊振寧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一天,一直在關注著楊振寧、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關切地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泵鎸α钊俗鹁吹那拜?,楊振寧誠懇地說。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碧├罩甭实貙钫駥幷f。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復雜。一方面,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后再告訴您?!睏钫駥帒┣械卣f。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爸媽看了笑著說:“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
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從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轉至理論物理研究,_年10月楊振寧與李政道聯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放棄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適時地放棄,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人生之樹,只有舍棄空想與浮華,才能擷取豐碩甜美的果實。
志向堅定固然有助于人生走向成功,但超出自身能力的志向無異于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正確認識自己,揚長避短,放棄不切實際的追求目標,人生才會轉向真正的成功。楊振寧放棄物理實驗研究轉向理論研究是理性而明智的,他的選擇是他的人生與事業的華麗轉身。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一個只念過幾年私塾的女人,在兒子6歲以前就教會他認3000個字,這個女子想必應有絕頂的聰明。楊振寧就是靠這樣一個媽媽啟蒙的。一個78歲的大科學家如此深情地回憶自己沒有受過任何新式學堂教育的母親,那情景讓人感動。
“我母親_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時候還裹過腳,到了民國的時候,才又把腳放開了,所以她的腳不是三寸金蓮,但那是一雙變形了的腳,我每一次看見她的腳,都覺得非常難過。她念過幾年私塾。我認識的頭3000個字是母親教會的,那時候父親在芝加哥大學留學,只有我跟母親住在一起。我認識了許多與我母親一樣的舊式婦女,我很佩服,她們受到了中國傳統禮教的影響,而對于這些禮教,有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今天講起來,有人會認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拋開這個價值觀,這個所謂愚忠愚孝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輕一輩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這個堅強的意志,漸漸地沒有了,這是因為整個世界都在向另一個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問我,說我母親除了養育我,除了教我3000個字,還給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堅強意志的信念,是一種無比的力量?!?/p>
12歲的“少年狂”:我將來要拿諾貝爾獎。
楊振寧在7歲的時候來到清華園,在這里一共住了8年。當時的附小叫成志小學,里面有兩個“大頭”,一個是楊振寧楊大頭,一個是俞平伯的兒子俞大頭。
楊振寧小時候,至少不是一個最守規矩的孩子。據他自己說,清華的每一棵樹他都爬過。
中學是在絨線胡同上的,就是現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個學校當時只有不到300個學生。這時候,當北大數學教授的父親楊武之已經知道兒子學數學的能力很強。他當時如果教兒子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兒子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墒撬麤]有這樣做,而是在初一與初二之間的那個暑假,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楊振寧學《孟子》。所以在中學時代楊振寧就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楊武之喜歡圍棋和京劇,但并不去培養兒子這些方面的興趣,下棋可以讓兒子17顆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國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數千年,一脈延”,“中國男兒,中國男兒……”等。
對于父親書架上的許多英文和德文數學書籍,楊振寧常常翻看。因為外文基礎不夠,所以看不懂細節,每次去問,楊武之總是說:“慢慢來,不要著急?!?/p>
上課念書的時候,楊振寧喜歡東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頓寫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講的是20世紀到那個時候為止,所發現的一些新的物理學的一些現象與理論。他頓時被激發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親、母親開玩笑,說將來要得諾貝爾獎金。
楊振寧在抗戰勝利的_年夏天離家赴美國求學。那天清早的細節至今歷歷在目:“父親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黃包車,到東南郊拓東路等候去巫家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離家的時候,四個弟妹都依依不舍,母親卻很鎮定,沒有流淚?!?/p>
“到了拓東路父親講了些勉勵的話,兩人都還鎮定。話別后我坐進很擁擠的公共汽車,起先還能從車窗往外看見父親向我招手,幾分鐘后他即被擁擠的人群擠到遠處去了。車中同去美國的同學很多,談起話來,我的注意力即轉移到飛行路線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去。等了一個多鐘頭,車始終沒有發動。突然我旁邊的一位美國人向我做手勢,要我向窗外看,驟然間發現父親原來還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著長袍,額前頭發已顯斑白??匆娝麧M面焦慮的樣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熱淚,一時崩發,不能自已?!?/p>
“_年到_年這17年時間,是父親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階段。古人說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現在不講這些了,但其哲理我認為是有永存的價值的。父親介紹我接觸了近代數學的精神,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p>
40年以后楊振寧這樣寫道“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大多對數學采取功利主義的態度。也許因為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較為欣賞數學。我欣賞數學家的價值觀,我贊美數字的優美和力量;它有戰術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略上的雄才遠略。而且,奇跡的奇跡,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p>
無論如何,父親與兒子的分別,是人生之中最順理成章、最令人惆悵,最刻骨銘心的分別。
此一去,三疊陽關,唱到千千遍。23歲的楊振寧也許沒有想到,他真的應驗了12歲時的戲言,為中國人拿回了第一個諾貝爾獎。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4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