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總結,我們可以更好地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怎樣提高閱讀水平是每個閱讀愛好者都關心的問題,下面我來分享一些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我們匯總了一些關于總結的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靈感和參考。
新課程背景下,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學生的文化素質與能力素質實現共同提升。高中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讓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審美能力,探究能力,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為他們的終身學習與個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中有效課堂一直堅持將學生的能力發展作為教學目標,在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注重能力培養,愉悅體驗、快樂學習、有效學習,提高高中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課堂教學有效,學生學習有效,具有現實意義。
1有效課堂的內涵與特點。
1.1有效課堂的內涵闡釋。
語文有效課堂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師教育教學追求的目標,引導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全面、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與發展,注重學生課堂上學習的有效。有效課堂能吸引學生,能激發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能夠讓學生愉悅地開展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獲得,在學習中,學生能夠獲得實足的進步與發展,是一種能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動搖的教學,堅持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教學。
1.2有效課堂的特點。
1.2.1課堂教學有效。
課堂教學有效是指經過教師的精心備課,認真進行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中能在規定的課時內,實現學生三維目標的共同提升,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最大的信息量。
1.2.2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
有效課堂是建立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之上,堅持將學生的知識素質與能力素質提升放在首位,通過有效課堂的學習,學生能獲得自我發展,個性發展,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關注每一個學生,實現每個學生自我成長。
1.2.3有效課堂是一種和諧的教與學。
和諧的教與學是一種教學狀態,不是“一言堂”的教學也不是“散養式”的教學,而是一種建立在教師認真進行教學預設,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教學,是一種有效的課堂,教與學達到了一種和諧的統一,教師睿智引領學生,學生愉悅進入學習,“教”的'有效,“學”的有效。
1.2.4有效課堂是一種“生成”超越“預設”的課堂。
教學預設是教師課前的一種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開展的準繩,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教學活動的進行圍繞著教學預設進行,不偏不倚,直達教學目標。而往往一些教師的睿智在于讓“生成的課堂”的“有效”往往高于“預設的課堂”的“高效”,教師會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發展尋找教學的亮點,而讓教學效率呈現最大化,及時偏離了“教學預設”。
新課導入作為課堂教學展開的第一個環節,其導入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后期教學的展開.為此,教師必須具體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設計導入環節,讓學生能夠第一時間就投入到物理知識學習中,調動學習興趣.這時,為了更好的吸引學生注意,教師可借助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物品來導入新課.如學習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的5節“升華與凝華”知識的時候,筆者將一舊白熾燈泡帶入教室展示給學生看,并引導學生思考“用久了的白熾燈泡,為什么會變成黑色?”而后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升華與凝華的概念,以此來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又如講到“凸透鏡成像規律”內容的時候,筆者引導學生回想凸透鏡出現的兩種現象:一放大物體;二在太陽下可以聚集光燃燒紙片,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同一個凸透鏡于不同情況下,其成像是不同的,到底是為什么?其中有什么規律嗎?”問題拋出來后,學生的求知欲得到了大大的激發,探究積極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上課態度也異常認真了.
二、自制生活道具,活躍氛圍。
就初中生而言,學習物理的時間并不長,對物理現象多半會比較好奇.這時,教師若能調動其興趣,學生勢必會更加積極的參與到探究活動,整個課堂氛圍會變得更加活躍.生活中,一個紙杯、一張紙、一塊磁鐵,均能變成物理實驗的材料,用這些材料開展物理實驗,演示物理現象,學生會感到更親切,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物理,從而不再覺得物理理論是遙不可及的,并樹立起學習物理的信心,主動參與物理課堂.如學習“物體的浮與沉”知識的時候,筆者就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乒乓球向學生演示物理的沉浮條件.學生普遍都知道若將乒乓球放入水中,它就會浮起來的.但是,在此次實驗中,筆者帶了三個兵乓球:一個原裝的,用于演示物體上浮到漂浮;一個注入了適量水之后,再將其封閉,用于演示懸浮情況;而第三個則注入足量的水,用于演示下沉實驗.這一過程中,學生親眼見到了乒乓球的沉與浮,既眼見為實,又非常好奇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時,筆者讓學生自己掂量兵乓球的重量,進而引出“物體沉浮,是由物體所承受的浮力與物體所受重力所決定的”的知識點.
三、展開生活實踐,掌握新知。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掌握知識,教學中教師可積極引導學生展開生活實踐活動,通過實驗來掌握新知.如“練習電能表讀數”實驗時,為了更貼近生活,筆者就組織學生設計一表格,并利用雙休時間,從8:00~21:00點,每隔1小時記錄一次自家電能表計數,進而算出其每小時的耗電量,后繪制出一張有關耗電量時間變化圖.這樣一來,不僅幫助學生認識到了電表讀數的方法,還訓練了學生畫圖、實驗與操作的能力.又如練習“測量物體質量”的時候,筆者先讓學生預估一下一個文具盒、一本物理課文的質量,后引導學生利用天平準確測量,從而引導學生如何使用天平,又培養了學生的預估能力.想必,這些實驗的進行,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調動了其學習欲望,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也吻合“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物理課程教學理念.
四、深入現實生活,學以致用。
課堂知識的學習,讓學生認識了大千世界的奇妙多彩,而物理學科,本身就是一門集合了哲學、科學與實踐性為一體的學科,其知識不僅源于生活,而且又被廣泛的應用于生活,在學習中,只有讓學生真正意識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與價值,才能讓學生更加高效的完成學習目標.如學習蘇教版八(下)第八章第3節內容“摩擦力”之后,學生基本上能夠解說生活中關于摩擦的現象,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將該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比如,在購買鞋子的時候,注意鞋底的波紋,了解其鞋底是否有較高的摩擦力;是否能夠在下雨天、下雪天不滑倒等.又如,將學生比較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帶到課堂上,讓學生思考自行車運行中的摩擦力是個怎樣的過程,從而在實踐中鞏固新知.
五、總結。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新課程標準引領下,初中物理教學必須緊密貼合生活實際,而作為教師,更應該認識到物理源于生活的道理,進而在立足課文知識講解的基礎上,靈活選用生活素材,制作生活道具,并將其用到課堂實踐探究活動中,以此來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掌握物理知識,學以致用,逐步提升學生的物理綜合素養,最終獲得自身的全面發展.
文檔為doc格式。
生物學涉及到生活的多個方面,因此在初中生物生活化的教學方面一定要構建好生活實踐以生物學習之間的橋梁,那么教師可以從課堂生活化學習氛圍的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的設置,對生活中學習資源的搜集以及生活化生物作業的布置幾個主要方面入手。
一、構建生活化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生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并加強師生間的互動性交流和學習,打破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以為講課,而學生一味地聽和做筆記的學習模式。因為教學是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的事,所以需要兩者有進一步的學習交流,因此這就需要一個互相尊重、融洽的一個課堂學習氛圍。而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是需要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沉悶氣氛,從而營造出一種較為寬松、愉悅的課堂學習環境,這樣有利于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和技能。而在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校教學要更加注重課堂教學中的生活體驗,加強日常生活與學科教學中的實際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有效利用這些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從而使初中的生物課堂教學充滿著無盡的生活氣息。
二、設置生活化的學習情境,進行探究性的學習。
部分理論學者認為,學生對屬于自身知識的構建是建立在自身實際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的,因此,當學生走出課堂學習之后,并不是對周圍的事情一無所知,而是通過日常的學習、生活以及各種社會活動而逐漸形成了對不同社會現象的個人看法和理解。由此可見,學習不僅僅是由外部向內部的一種知識傳遞和轉移,更是一種對自身經驗知識的主動性構建的過程,也就是說是一種對自身生活經驗和自身已有知識的一種相互間的作用,進而不斷豐富著自身的經驗知識。所以,教師一定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對生活處處留心,并收集到對教學有價值意義的信息資料,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對教材有深入的分析,設置更貼近,現實生活的課堂學習情境,這樣就可以將物理學習中的問題有笑容如到教學實踐當中,讓物理的課堂教學更加富有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資源豐富課程資源。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校教學的過程實質上是教師對學科教材進行二次架構的系統性工程,再加上學生的實際情況也不盡相同,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科教材進行適當的取舍,是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另外,教師還要注重對教材進行相關生活素材的補充,但這種內容的補充不能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而應該是起到豐富學生物理知識的引導作用。例如,在學習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時,要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性的引導,讓他們真生體會到大自然的真實現象,也可以讓學生在進行體溫調節時讓他們真實感受到室外的寒冷和室內的溫暖,并發現和察覺自身身體的真實變化??梢?,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有意識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識,充分利用好學校中的教學資源,例如圖書館、實驗室以及綠地等資源,讓學生會主動將課堂中的學習到的知識有效地運用到現實的生活實踐當中。只有這樣,生活化的教學才會更好地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工作,進而可以有效實現教師對學生課文閱讀進行反復性的學習引導,讓學生能夠真正做到在課文閱讀的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真正得到生活的感悟。
四、實現生物作業的生活化。
生物是一門最為貼近大自然的學科,因此生物課程的`學習應該是絢麗多彩、生動的,因此,如果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變得單調沒有生機,那么就失去了生物教學的趣味性,學生也就會感到厭倦,進而逐漸失去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因此,課堂教學不僅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也要注重實效性,在作業內容上盡量選擇貼近學生實際日常生活的實踐內容,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對作業問題的有效解決來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應用問題,并且逐漸對生活有科學的理解和自己的個人認識,切身體體驗生物在現實生活中的科學。所以,教師盡可能布置一些具有實用性的生活化的作業,例如實地考察、動手實踐、角色扮演等實踐性很強的活動,這樣就可以讓他們在團結協作的實踐活動中得到更多的生物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能夠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他演到實踐活動帶來的樂趣,進一步激發和調動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最終實現學生的自主性探索學習。大量實踐證明,生活化作業的布置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懂得學習,并在生活中得到發展,不再傳統意義上單純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是要加強對自身的理論知識的時間運用,充分發揮自身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總而言之,生物這門學科是一門貼近大自然的科學,與人們現實中的生產活動有著緊密而廣泛性的聯系。因此,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加入一些生活化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量,拓展他們的思維。讓學生們的生物學習真正走進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信息技術同其他學科一樣,其課堂教學效率已成為當前教學工作的主課題。教師應從當前初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實際出發,創新項目教學,營造有趣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開拓創新。教師還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以評助學,最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項目驅動;創設情境;自主學習;評價激勵;。
一、項目驅動,創生教材。
泰山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教材進行改版,該教材借鑒了計算思維、信息需求、技術價值等先進理念,采用了先進的項目式教學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教材中設計的項目會跟不上社會的發展,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針對這樣的情況,我主動求變,把當地的傳統文化及地方特色創生教材,按照不同的教學要求設計出一個個的小項目,融入到課堂。
例如,在教學“探尋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這個知識點時,我采取與我校開設的校本課程《日照農民畫》主動融合,創設項目。根據本課的知識點需要劃分為三個微項目:(1)走近日照農民畫;(2)魅力日照農民畫;(3)尋訪農民畫。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搜索資料、保存圖文信息、了解網絡地圖、問卷星的創建以及相關的網絡基礎知識。通過創生的項目,學生不僅學會相關的知識技能,還了解到了本地的傳統文化特色,提高了學生信息素養。
二、創設情境,激趣導題。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孩子到十二三歲還沒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做老師的要為他擔憂,擔心他長大以后對什么都漠不關心,成為一個平平庸庸的人?!钡拇_,如果一個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成長的過程將變得困難;如果學生對一堂課失去了興趣,課堂學習就變得枯燥乏味,更談不上課堂效率。因此使學生有興趣的參與到課堂學習是保證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合理引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學flash動畫制作這一章節時,我積極探索,合理規劃設計微項目,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情景。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創設情景,首先讓學生觀看教師剪輯的動畫短片,然后進行角色扮演。在剪輯的動畫中,包含了該章節所有的知識重難點,如逐幀動畫、形狀補間、動作補間,元件、元件效果,層的操作,遮蔽效果,按鈕等。而角色扮演不僅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還使學生通過生活化的場景理解動畫制作的過程和原理。
針對上述情景,學生通過觀看、體驗、實踐,能快速融入到課堂學習中,提高了興趣,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課堂語言準確幽默,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用準確而幽默的教學語言,將專業的語言生活化,抽象的名詞具體化,能夠使學生自然而愉快地接受“枯燥”的信息技術術語。當然,準確是前提,幽默是輔助。
三、創新多元,自主學習。
現在的課堂教學理念實質是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指導者、幫助者。課堂的組織是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自身價值感受。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認知或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務。例如,在“分類存儲”的教學環節中,關于文件和文件夾的復制和移動操作,有的學生使用拖動法,有的使用剪切法,有的配合ctrl鍵或shift鍵組合法還有菜單法、工具按鈕法等,體現了方式多樣性。這時教師要避免“一刀切”,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探究嘗試、自主學習,讓學生通過比較,找到最優化、最有效的操作方式,從而在自主的學習空間內提升構建知識、掌握知識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動運用創新多元的引導方式,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課堂教學。學生在通過解決碰撞和矛盾的過程中不斷了解自我、完善自我。這種包容的多元模式對班上其余學生而言可說是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對提出自己觀點的學生也是一種肯定,因此它的激勵作用效果明顯,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四、評價助學,方式創新。
(一)評價助學,注重差異。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明確課堂任務,教師應在課堂中根據知識的重難點,給出每個任務的完成的標準量化,對任務的結果進行評價。評價過程不論是采用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它的根本目的是針對學生的課堂成果引導學生完成三維目標。另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而在小組活動中,通過組內互相評價、討論、使層次不同的學生能夠取長補短。此時在小組教學中,教師要有一定的引導策略,不要過多地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對與錯,更應關注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獲取知識的經驗與創造性。
(二)評價方式的創新。
信息技術課堂多采用對學生完成的任務作品進行展示性評價,而我在評價方式中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保持學生的新鮮感。例如,在課堂評價中使用ar對學生進行獎勵性評價。在使用的過程中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不僅增加評價激勵效果,而且學生也學到了ar的相關知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新問題,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更需要創造性想象力?!币虼私處熞鹬貙W生個體的差異性并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和提出的各種問題及時地給予反饋,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意見,利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有效評價。
總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發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為主體,要善于運用各種策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要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趙珺.基于項目學習的備課策略探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3).
1、課堂教學改革要改變的不只是傳統的教學理念,還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新課程標準的出臺,為教師提供了開放教育的空間。教學內容的開放、教學方法的開放、教學評價的開放,必將沖擊教師的教學。
2、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評價機制的制約,教師只重結果而不看過程的呆板、凝固的教學現象十分嚴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習能力、學習情感較差。
3、如何使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由注重“結果”教育,變為注重“過程”教育;追求“形式化”變為追求“有價值”;由“知識”的傳授變為“活動”的組織;學習的過程由被動地“接受”,轉變為主動的“參與”;由“刻苦學習”變為“愉快學習”;由教師的知識“傳授者”變為數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使我們的學生更具有主動性、創造性、實踐性,這就需要開放教學。
二、教學實踐中的'困惑
數學課堂是師生互動的思維活動過程,有關研究表明:“學生參與是影響學習結果的重要因素”,它決定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然而,由于學生的認知程度不同,在開放性的學習活動中,真正能“動”起來的是少數。這類情況農村中學比較突出。大多數人都“動”起來后,往往紀律難以控制,或者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如何面對這些困惑?下面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環境、教學評價四個方面的策略談談怎樣讓學生參與有效性學習的一些體會。
三、開放式教學策略
1、開放教學思想,凸顯學生主體
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教師首先要有一個與時代發展相融的新的教育思想,與人的發展相協調的教學觀念。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的教學,而是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學和獨立工作能力,并使其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此,我們精心構筑教學策略,把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跳出教材對教學新思想的束縛,跳出傳統課堂教學框架對教學新建構的束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對一個個可開發的學生,使我們的教學“放”得下,“收”得起,讓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成為學習的主體。例如,教學八年級《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時,縣初中的莫老師讓學生在課前去收集他們認為具有軸對稱的物體,方便的帶來學校,上課時,同學們紛紛拿出展示,有雞、魚、兔、飛機、三角形、蝴蝶等等實物模型,可謂精彩紛呈,同學們紛紛說出是怎樣對稱的,后來在學生剪紙得出軸對稱圖形的活動中,學生在折、疊、剪等活動后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軸對稱圖形。使得前來聽課的老師們贊嘆不已,我們的學生能有這樣超凡的動手實踐能力!
這種開放的教學思想,激活了我們的每一個學生,使主體性充分張揚,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2、開放教學目標,凸顯學生個性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必須實現教學過程的目標化,教學目標要體現科學性、具體性、分層性、調整性。我們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既根據課標、教材、教學計劃所規定和要求達到的基本目標,又根據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從知識、技能、情感的基礎出發,配以與之相適應的“基本目標”、“發展目標”、“超綱目標”。例如,教學《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時,教師對不同層面的學生確立了不同的教學目標。第一層:在簡單的圖形中,直接應用方法判定三角形相似(低層面);第二層:在復雜的圖形中,找出相似三角形并說出理由(中層面);第三層:需添加輔助線,構建相似三角形,靈活應用方法判定三角形相似(高層面)。
目標的分層,有效地遵循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規律,充分體現課標中“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
3、開放探索過程,凸顯創新環境
數學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發現和實踐的過程。教師只有開放知識和問題的探求過程,精心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導策略,讓學生憑借學習和生活的經驗感受,自己去主動地探索發現,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獲取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和興趣,提高學習和創新的能力。例如,我在執教《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時,教材在內容安排上,先去探索“兩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再去探索“三邊對應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相似”,最后是探索“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我考慮到這樣的是否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對班上五十多學生的猜想可能會有多種情況出現,所以在教學中,對于學生的猜想應更開放,從關注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想法入手,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更寬闊的交流平臺,本節課上,學生能夠跳出教材,大膽地進行猜測,主動尋求判定三角形相似的三種方法,收效很大,尤其在進行隨堂練習時,更體現這樣處理教材的優越性,如p120“頂角相等的兩個等腰三角形是否相似?”為什么將這題安排在“兩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后的隨堂練習,目的是引導學生用上面這個理由說明相似,而學生居然想到用“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來說明理由,非常合理而顯精彩,這是個驚喜的收獲。
4、開放練習形式,凸顯參與實踐
如何使學生在練習中,解題思路多、新、活、簡,凸顯其參與實踐,這就需要開放練習方式。一要開放練習題的呈現方式??梢宰寣W生獨立或合作命題,也可以讓學生聯系身邊的現實問題,從而解決問題??h實驗中學羅老師教學《游戲公平嗎?》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各小組間互相出題考查知識掌握情況,在積極交流與答辯過程中使所學知識得以鞏固與發展,同時使學生體驗命題成功的快樂,非常符合七年級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征,收到較好教學效果。二是開放練習題的內容、條件和結果。教學中應多設計情境、條件、問題和結果活躍的開放習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圖是小王同學騎自行車上學的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圖,請你根據圖象來描述他上學路上的情形。這道題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很大,體現在數學素養上的層次性、在思考水平上的差異性、在表述形式上的多樣性。三是練習形式開放。練習不等于書面作業,練習也不等于課尾練習,練習應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開放練習的核心是開放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練,培養其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創造性和實踐性。
一、什么是小學朗讀教學的策略。
教師為了實現朗讀教學目標,要對教學過程涉及的內容、流程、組織等因素進行優化選擇和調節。這種思維層面得抽象構思,我們稱之為朗讀教學的策略。
朗讀教學的策略要遵循《語文課程標準》主線策略。
這一策略意指:以《語文課程標準》形式出現的基本目標,要求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必須以語文課程目標作為教學的主要線索,在語文課程層面對朗讀教學的方向、內容、節奏和成果都進行總體把握和全局性控制,保證朗讀教學在《語文課程標準》框架內進行。
《新課標》提出:朗讀和默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同時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
1.重視示范指導。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要求教師要善于運用示范指導與協調策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具體要抓好兩個點:(1)完整的示范朗讀學習過程實質是以朗讀為線索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地閱讀。(2)示范朗讀學習的技能和態度。教師朗讀教學過程中的示范是在具體的語文課中進行的,根據不同的內容,具體示范些什么、怎么示范,就有了重點、步驟、技巧等。示范可分為兩方面:一是純粹的外顯技能和態度,如輕重音、停頓、語氣的處理;一是看不見的內部思考技巧。
2.指導學生朗讀與閱讀教學、與其他語文基本訓練相結合。
(1)指導朗讀與閱讀相結合。
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與閱讀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是相互促進的。對一篇文章來說,教師的講解是剖析,朗讀則是綜和。講解是深入到字里行間,分析指點重在理解;朗讀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重在感受。前者是“走進去”,后者是“走出來”。只有二者緊密地結合,才能豐富閱讀課,深化朗讀課。
(2)指導朗讀與其他語文基本訓練結合。
語文基本訓練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朗讀只是其中一項。各種基本訓練之間是相互聯系、互相作用的。應當在指導朗讀時,注意與其他語文基本訓練結合,以使朗讀效果更佳。
3.明確學生朗讀的要求及具體指導。
(1)要求要明確。
朗讀教學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關鍵是朗讀教學的目的是否明確。
《新課標》對不同年級的朗讀要求不一樣,這是由學生年齡特點和個別差異決定的。教師在指導朗讀時也應當有所不同。低年級是“用普通話朗讀課文”“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要克服的毛病是頓讀和唱讀,做到不讀斷句。中年級繼續“練習用普通話朗讀課文”“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注意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停頓”,讀出“不同的語氣”。隨著識字量增多,課文加深,高年級對朗讀的要求應放在感情處理的指導上。
(2)指導要具體。
1)遵循《新課標》分層次指導。
《新課標》對朗讀的要求分三個層次,即“正確的讀”“流利的'讀”,“有感情的讀”,指導時就應分三步,步步落實,步步提高。
朗讀訓練是應該分層次的。對學生朗讀水平的培養,應該遵循從“正確”到“流利”再到“有感情”的發展脈絡,分步驟地培養。
2)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指導。
不同年級的的學生朗讀的水平不一樣,因此在指導時就應因人而異、有的放矢。
4.指導方式要多種多樣,常見的指導方式有如下幾種:
(1)巧評價,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1)評價語言要親切真摯。
2)評價方法要多樣自然。
3)評價切入點巧妙,點撥語感。
(2)聯系語境指導讀。語境即語言環境,相同的詞語放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表達效果。
(3)渲染情境讀,創設情境對于有感情朗讀具有得天獨厚、舉足輕重的作用。創設情境主要有以下方式。
1)突出形象,展現畫面。
從視覺角度,利用圖片、投影等方式,為學生展現與課文情境相關的畫面,是情境渲染最直觀、最有效的方法。
2)借助音響,激發想象。
文學的意境與音樂的情境是相通的。優美的音樂,奇妙的音響,往往會喚起學生對美好情境的向往,伴著奇妙的音樂,走進文字描繪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對美好意境的想象,是渲染情境,觸動朗讀情感的有效手段。
《鄉下人家》一課,每一幅畫面都是一首迷人的鄉間小曲。當夕陽西下月亮升起,紡織娘輕唱的時候。舒緩的音樂悄然飄起,在這美妙的樂曲的旋律中,學生們仿佛看到了鄉間迷人的月夜,仿佛嗅到鄉下人家獨特、誘人的氣息。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情感自然與文字融為一體,與縹緲的月色融為一體,深情的朗讀更會帶給他們無盡的想象。
5.培養學生的語感。
語感是對語言現象的感知能力,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正確豐富的理解力?!闭Z感可以說是一種較高的語言文字欣賞能力。它影響人們對語言的理解力、辨識力和駕馭力。要搞好朗讀,必須培養學生的語感。
在朗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辨識力。語感可以促進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
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語言現象的反復感受敏銳地感知語言所表達的豐富內涵,較充分地領略文章中潛詞用語的精妙,培養理解力,從而達到在理解的基礎上準確地表情達意的目的。
培養學生的語感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a揣摩比較,準確把握詞語的含義。
b與聯想和想象結合起來。
c朗讀中培養語感,在語感培養的基礎上進行朗讀。
綜合朗讀教學的策略和方法研究我們會發現,教師對自己的朗讀教學要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每個學期,每個單元,每篇課文,每一節課,每一次指導練習,想干什么,達到什么效果,應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一來,指導學生的時候才可能既方向正確又有具體針對性。這個結論借用崔巒先生的話就是“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p>
【參考文獻】。
[1]張頌?!独首x學》中國偉媒大學出版社。
[2]吉姆?崔利斯?!独首x手冊》。
[3]《小學語文教師》。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在廣泛地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的同時也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的基礎教育領域也從中受益。大量的事實證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方便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們的數學的應用能力。在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用實物展示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這些方法容量較小,吸引力不是很強。而信息技術能夠創設更加生動逼真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夠很快的進入角色,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經過多年的經驗,筆者現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好多媒體,從而最大限度地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密切地結合起來,既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加深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深度,培養學生們科學的認知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萬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準確讀數、寫數以及建立數的概念,培養數感。如果只在黑板上或卡片上寫一些純數字讓學生讀數寫數的話,很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疲勞。而另一方面我們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我們除了利用好教材出現的內容外,還發動學生自己尋找生活中的大數.我們也可以從學生最關注的事情做出發點、在網上搜集一些數據,或者我們可以利用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相關資料,作為拓展展現在學生面前。而這些數據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還是他們感興趣的,從而他們注意力更加集中,課堂氣氛更加活躍。這樣,學生在這些素材中不僅感知了相關數的大小,建立了數感,更從中還感受到祖國的飛速發展。
在教學中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有機整合,把教材中的死知識利用信息技術的形式通過多種途徑向學生呈現,也就是把死知識展開做活,這樣學生的收獲不僅僅是上課所學的某一個知識,而是輻射到這一類知識,學生的能力和素養無形之中也會提升很多??傊?,活用教材,使教材“鮮活”起來,會讓數學學習更貼近生活,學生更愿學。
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自然科學,正因為它的高度抽象性顯得枯燥乏味,這使得學生望而生畏。要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前提條件,也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然要求,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密切地聯系起來,學生在問題的情景中積極探索,可以使教學內容化難為易,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有助于學生對數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如在教學“年、月、日”之間的關系時,這部分知識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地理學科要涉及的內容,如果不給學生講透,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死記硬背來掌握的,這不利于他們從本質上解決問題。據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網絡資源搜索相關的視頻、動畫資料,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向學生呈現相關內容,學生在直觀的觀察過程中很容易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
數學教學要重視知識形成的過程,小學數學是基礎學科,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現和探索過程,不但有利于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而且有利于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時空,整合資源可以打破時空的局限,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能在一個真實的或虛擬現實的學習環境中經歷體驗數學過程,感受數學給他們帶來的快樂。例如,在進行“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教學時,由于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教師沒辦法讓學生親臨其境。但是我們可以多媒體對一段繁忙的交通路口往來的車輛進行實況錄像并剪輯加工,或者直接到網上下載一段交通路口視頻。這樣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真實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和整理過程。在學生統計過程中,他們自己會發現問題:車太多了、太快了怎么辦?一個人忙不過來無法統計,又怎么辦?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辦法合作記錄解決。學生一下子想出很多收集數據的方法,有打勾的、畫點的.、畫圖形的、寫“正”字的。這么多方法,哪種更優?這時教師及時引導,經學生比較,最后都認為用畫“正”字收集數據的方法較快,而且能一眼就看出有多少輛車。由于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造了一個真實的情境并靈活運用,使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經歷了數據的收集、整理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達到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又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和培養動手實踐能力的目的。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擴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努力方向,這不僅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們學習主動性的良好發揮?,F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這無疑可以應用到數學學科教學中來,所以教師要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技術資源,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去親自動手、動探究自己有疑問或者感興趣的數學知識,努力向著能夠自己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向邁進,這對于我國的素質教育的發展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在教學圓周率一課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先自學課本,自己再上網查找一些與圓周率相關的知識。在課堂上,教師要求要小組進行合作,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有的學生還下載一些相關題目考同學、考老師。
出處 FANwen.CHazidIan.com
這樣,學生帶著“任務”主動、積極地進行自主學習學,不僅使學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拓寬了學習視野,而且改善了接受性學習的方式和渠道,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改變了我們傳統的數學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數學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數學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數學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這不斷進步的時代中,我們只有迎難而上,不斷探索、研究,注重實效,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更好的發揮計算機網絡輔助教學的作用,將素質教育創新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培養多種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
一、有效備課。
1.有效備課要求教學目標明晰、具體、精確。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標已不同于傳統的教學大綱,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三維目標”應達到怎樣的“度”,需要準確了解。備課時應盡量用知道、說出這樣的動詞。
2.有效備課要求對學生學情的把握,考慮學生的求知熱情。
現代社會中,孩子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了一定的積淀,教師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有效備課更要強調“如何讓學生對學習這些知識保持熱情”。
3.有效備課要求對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開發”
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進行教學設計。應更強調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情緒狀態對教材進行內容重新選擇、組織和排序,也就是說教師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有效講授。
1.有效講授要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
講授首先要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方法一是創設情境。方法二是把教學目標告訴學生。有效講授要求教師告訴學生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和所要達到的目標,因為學生只有知道自己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
2.有效講授要求給學生指明學習的重難點。
由于目前的課堂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式多樣化可能會造成學生只關注形式的熱鬧和參與的開心,卻抓不住核心內容,所以有必要在課堂教學的開始、進行和結束時給學生指明學習的重難點。
3.有效講授要求保持一定的節奏。
好的講授總是保持一定的節奏,保持與學生能力相適應的“教學節奏”,這種節奏既能使教師的“講授”變得輕松,且能使學生借助某種暗示效應而更有效地記住,理解某些知識并形成相應的價值觀。教師必須盡量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作長時間的停留,還要避免離題太遠,與教學主題無關的.敘述。
三、有效提問。
1.有效提問要求問題保持大眾性。
提問能引起大多數同學的思維共鳴,學生躍躍欲試,爭先恐后要求回答,課堂氣氛可立即活躍,提問要向全體學生發問,抽答面要廣,這就要求所提問題必須具有大眾性。提問之后要留有時間給學生思考,在適當的時候(如課堂氣氛活躍時),可以適當增加提問的難度,但難度不可過高。
2.有效提問要求問題有一定的價值。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材中找出標準答案的問題是常見的。有效提問要求教師盡可能多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問題提有所用,有學習價值。這些問題的設計,有助于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有效提問要求避免“滿堂問”
新課程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于是“滿堂灌”的現象少了,但我們的課堂又遭遇到了“滿堂問”的尷尬。教師用一些過于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諸如“對不對”“是不是”等低級問題充斥課堂,這種課堂氣氛可能是活躍了,但學生收益不多,這種“滿堂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難點,擠占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也限制了學生思維。
四、有效傾聽。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希望學生學會傾聽,那么也必須從教師的耐心傾聽開始。一個具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教師不會僅僅滿足于聽到了學生的言辭,他還善于在傾聽時察言觀色,了解學生言辭背后的思緒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熱情地呵護和細心地引導。
(作者單位:726300陜西省商南縣鹿城中學)。
[摘要]學困生因為自身學習能力或者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習成績低下,對其日后的學習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并且降低班級整體水平?;诖?,從初中生物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出發,探討轉化初中生物學困生的策略,以提高其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積極性。
;初中生物教學工作的基本目標,就是提高這一階段學生在生物知識方面的科學素養,并為其日后的工作與生活提供一些必要的生物常識。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生物是一門擁有較強應用性以及實踐性的科學學科,所以在這一學科中出現的學困生比例較高,因此,研究初中生物教學中學困生轉化問題就顯得極為重要。
一、學困生的定義。
當前,有些學校會直接根據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排名靠后的就屬學困生。其實,從廣義上來說,學困生的范圍并也不僅限于此,由于個人或外界原因而導致學習成績低下的學生都可以被定義為學困生。學困生學習效率低下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在我國初中義務教育階段,其學習內容并不算十分深奧,只要通過教師對其精神上的鼓勵以及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大部分學困生都是能夠達到初中階段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要求的。
1.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物學困生可能會存在各種學習問題,作為初中生物教師,為改變學困生的當前學習狀態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激發學困生對生物課程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提高。作為生物教師,可以通過很多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我國遼寧省沈陽市的一位初中生物教師,其班級中就有一名因為厭學而成為學困生的學生。剛開始,這名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中講授的生物理論知識并不感興趣,而且教師對該學生的反復勸導也沒有起到有效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這名教師將校內保存的一本生物圖鑒送給了這名學生,并時常與學生溝通,對圖鑒進行介紹,講一些有趣的生物有關的事情,漸漸的,該學生對生物知識產生了興趣,開始認真學習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生物知識。一段時間后,這名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生了質的改變,并且在生物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其自信心被樹立起來,學習態度逐漸變得積極起來,使其除生物課程外的其他科目成績也獲得了一定的提高。
2.營造和諧的生物教學氛圍。
初中生物學困生的成績不夠理想,其原因并不完全因為學困生的客觀學習障礙。在初中校園生活中,學困生往往會因為自身存在一定缺陷而產生自卑,這種自卑心理對學困生融入班級學習生活造成很大的阻礙,使學困生無法全身心融入學習中,進而無法確保自身的學習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初中教育工作者,應該嘗試走進學困生的內心世界,增加與學困生之間的.交流,在師生關系被拉近后,學困生在課堂中的心理壓力就會隨之降低,容易融入生物學習的課堂氛圍中,使其擺脫學困生的行列。此外,作為教師,應該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根據教學內容拓展出一些教材范圍以外生物知識,并為學生講解,在學生的注意力重歸課堂后,再將話題回歸至教材內容。例如,在講述蛇類動物爬行原理時發現,學生很難從肌肉蠕動等方面理解其爬行原理。因此,這位教師將自己的手放在桌子上,模擬蛇類動物的蠕動前進方式進行移動,并結合理論講解。通過這種授課方式,學生們很快就理解了這類生物的移動原理。
3.加強對學困生的學法指導。
學困生本身就存在學習困難的問題,在課堂上對于教師講解的理論知識吸收能力較差,而且其自身也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面對這一問題,作為教師,應該對學困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引導,比如為學困生總結出本學期教材內容中的重點問題,并指導學生如何從教材中獲取答案。此外,閱讀能力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必要條件,教師可以對學困生的閱讀方法進行指導,教授學生如何從教材中提煉生物教學內容的知識點。我國河南省的一名初中生物教師在學困生學習方法指導方面,就顯得很有智慧。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班級上的學生分為尖子生、普通生以及學困生三類,在課堂上,該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學困生身上,讓其以普通生為對比對象,在刺激學生學習欲望的同時,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不僅如此,為了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學困生的問題,該教師還將學困生分成學習能力低下的學生和厭學的學生兩類,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方式進行教育,學習能力低下的主要幫助他們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厭學的則通過心理談話和引導來解決其厭學問題,從而有效提升學困生的學習效率。
初中生物教育是國家教育工作的重點項目,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一定會出現少數的學困生,這些學困生會因為自身學習能力或者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習成績低下,對其日后的學習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并且降低班級整體分數水平。在此,希望本文通過對生物學困生的轉化研究,為我國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個工作發展方向,進而使我國整體教育水平得到進一步發展。
摘要:文言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常見問題。為打造高效語文課堂,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良好能力,結合教學實際,就此探討文言文教學策略的見解。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現狀;教學策略。
文言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隨年級的升高,在各階段文言文所占的比例也不斷上升。培養學生具備閱讀文言文的良好能力,有助于繼承祖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遺產,提升人文素養?!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然而就目前而言,因為大多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制約著文言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文言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鑒于此,探討文言文教學策略顯得尤為迫切和有必要性。
一、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現今社會,白話文是通用的語言交際工具,致使在交際中文言文基本上失去了存在的空間,從而不被學生所重視。
文言文本身的晦澀難懂和教師教法的僵化,枯燥無味,使學生無從體驗文言文之美,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學中多注重工具性而忽視人文性和藝術性,往往將美文華章處理成若干習題訓練,對文章的情感和審美體驗淡化,達不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另外,中高考大都考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文言文教學自然也就停留在以字詞句為主的層面上。教師也以“串講”為主要方式,學生被動接受,學習興趣低下,其弊端是難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要通過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升文言文的教學效率。
1.要注重誦讀和識記教學,培養語感,體悟魅力。
文言文大多凝練概括,富有韻律美?!皶x百遍,其義自見?!苯虒W中,指導學生誦讀是打開學生學習之門的一把金鑰匙。教師首先要揣摩文本,反復練習,以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范讀或誦讀讓學生感受到讀的魅力,產生強烈的誦讀欲望。繼而教師在音調、節奏、重音、語氣感情上進行指導,疏通文義,讓學生在形式多樣(如個別讀、齊讀、分組讀等)的讀中感悟文章思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達到“讀中悟、悟中讀”的預期效果。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常用詞法(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現象)、特殊句式(包括一些成語、警句、詩詞曲中的名句)等知識比較、歸納總結,可做成摘錄卡片的方式建立“文言知識庫”,促使學生對知識的識記條理化、系統化,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翻譯講解是文言文教學的主要方式,可給學生結合實例介紹“一留二補三引申,四釋五變六調整”的基本操作要領方法?!耙涣簟?,指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專有名詞原文保留;“二補”,把古漢語的單音詞補充為雙音詞,“三引申”,只把詞的引申義翻譯出來;“四釋”,指解釋,古今對照,用今意解釋古意;“五變”,指變通語氣,使譯文通達;“六調整”,指調整句式。再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等先行翻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教學中可嘗試以下幾種方法:(1)引入競爭機制。如,讓每個組的'成員按次序挨個翻譯“接龍”,若有一人出錯則該小組出局,此法可讓學生為了整組利益而重視準備工作,達到一定的學習效果。(2)根據課文內容分角色飾演并配置翻譯。表演者用課文原句對話,翻譯在旁替他們翻譯。這種方法集表演、背誦、翻譯、理解于一體,學生會在興趣盎然中理解課文。(3)學生可對教師挑錯比賽。教師故意對一些重點詞句翻譯出錯,讓學生挑錯,哪組找出的最多最準為勝,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且記得牢,此舉還能督促和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3.注重知識遷移與積累,領略文章的思想內涵。
在準確理解文言字詞的基礎上,文言文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知識的遷移與積累。由課內知識向課文知識遷移,由文言詞義向現代漢語遷移,看學生能否運用已學過的文言知識,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入選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文質兼美,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作者的人生觀、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課文的結構、語言、意境之美等,都會使學生從中受到熏陶,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的形成以及語言表達技巧形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指導學生對文言作品作適當的鑒賞、評析,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認識文言作品的整體美感,品文中情、想文中景、悟文中道、感文之雅,理應成為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教學文言文,必須了解寫作背景和作者,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思想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只有了解了此文是作者被貶黃州期間心中憂郁所作,方能理解課文所表達出作者那種難以言表的復雜微妙的感情。了解了作者的態度觀和理想追求,方能比較出不同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寫作特點?!对狸枠怯洝泛汀蹲砦掏び洝肺捏w相同,兩位作者同時受貶,但前者表達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難見受貶的抑郁之情,而后者卻流露出作者受貶后寓情于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情感。又如,同為送別詩,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發積極健康的感情,而王維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則充滿了詩情畫意。教學《孫權勸學》時,可引導學生把呂蒙與《傷仲永》里面的方仲永作對比分析。通過對比,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后天的學習和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總之,初中文言文課堂的教學策略還有很多,但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提高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效率,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牛傳福。文言文教學應加強誦讀指導[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11(11)。
新時期的有效教學,既不表示教師有無完成教學內容,又不純粹指向“在最短時間內教學最多內容”,而是具體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始終體現對學生的關注;二是始終關注教學效益方面;三是始終關注準備策略的問題。
一、以情感性策略為引領,努力開展高中語文有效教學活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鼻楦薪虒W原則是課程實踐活動的永恒指向,沒有情感元素的滲透和融入就談不上“效率”。教師善于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情感性教學活動,則能從寓教于樂中攫取不容忽視的“情感智力”效益。如教學《虞美人》時,筆者導入如下:“這首詞的作者是誰?他有什么不同一般的身份?”學生們隨即答道:“李煜,他是南唐后主,是南唐皇帝的身份?!薄澳銈冎徽f對了一半?!泵鎸W生的困惑一片,筆者進一步強調:“我們只能說李煜是曾經的南唐后主,因為在創作《虞美人》之時,他其實只是一個階下囚,準確地說,是一個徒有虛名的‘違命侯’。公元987年七月七日,這一天正是李煜的生日,他創作《虞美人》并命樂伎演唱,在惹怒宋太宗后被賞毒藥賜死。也就是說,這是作者李煜的絕命詞……”這番介紹,既可發揮引人入勝的作用,又有助于學生對詞意的理解和把握,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生活化策略為抓手,努力開展高中語文有效教學活動。
無論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在強調“教育與生活”相輔相成的`關系。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語文生活化”“生活化語文”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情趣,豐富課程內涵,拓展學習視野,增加教學厚度,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用結合,從中獲得深入淺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以閱讀篇目《范進中舉》為例,筆者把“范進現象”與現代生活中的有些人主動放棄高考,有些人“回爐”深造,還有些人堅持以“圓大學夢”為追求等現象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認真思辨和討論比較中切實體會到“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性”和“現代社會制度的幸福指數”。再如教學《拿來主義》時,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披露了有些政府官員出國考察時不是在“學習和借鑒先進”,而是在賭場上“盡顯一擲千金的奢靡風采”。這讓學生不僅領悟了“拿來主義”的內涵和意義,而且高度認識到“拿來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以自主化策略為平臺,努力開展高中語文有效教學活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痹谛抡n程理念呼喚和“核心素養觀”感召下,以培養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為主的自主化教學不僅掀起了陣陣熱潮,鑄就時代教育的最強音,而且越發形成一種不可逆轉的強勁發展態勢。在高中語文課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以個體獨立和合作探究為主的自主化教學活動,是一項“功在當今、德在千秋”的戰略長效機制。以《琵琶行》教學為例。筆者首先提出如下系列問題:(1)我們難以想象,作為一個高居廟堂之上的政府官員的白居易,和作為一個淪落民間賣藝的普通女子琵琶女,是如何相互成為一對“異性知己”的?(2)他倆的情感鏈接點究竟在哪里?(3)琵琶女這一人物形象如何?如果你是白居易究竟會如何感想?接著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的方式,開展“自讀自悟———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總結共享”的自主化學習活動。作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筆者根據實際需要提供一些必要性“顧問”。
四、以個性化策略為指向,努力開展高中語文有效教學活動。
個性發展既是新課程理念中的關鍵詞,又是素質教育發展中的核心元素?!耙陨鸀楸?、尊重個性”“以學為主、發展個性”———為新形勢下課程教學活動作出了戰略性指向和戰術性指導。就現代教育而言,個性化教學的最佳代言在于兩個層面的兩種做法:一是“因材施教”。在學生群體中,個性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永不消弭的。開展因材施教的學科教學活動,既十分必要又非常重要。二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以蒲松齡的《狼》閱讀教學為例。在教后討論環節,有些人認為,“貪、殘、野、暴”四大特點正是狼族“艱難求生”的本質和本領。此外,狼族還有難以企及的優秀品質,集中體現在“公狼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以及整個狼族具有“絕不獨自求生、群體協作的團結精神”?,F代企業之所以強調“狼性文化”,就是因為人類社會對整體狼性的重新認識和極度欣賞!尤其在充滿競爭和合作的今天,狼性文化更值得推崇!這難道不是“個性”“有效”嗎?綜上所述,有效教學是一項知易行難的藝術性實踐課題。然而,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以“學生的進步或發展”為上位標準,與時俱進、勇于實踐、善于創新,就能在潛移默化中逐步贏得令人期待的效果。
(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九華中學)。
在日常教學中,要想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好的掌握,有更深的理解,教師除了要有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還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般說來,教學策略的選擇主要依據五個方面來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教師自身的特征和教學環境條件。但就英語課堂而言,教師對有效教學策略的選擇和運用主要是關注教學準備階段,課前要能認真備課,對學情進行分析,確定教學目標,處理和準備教學材料,選擇教學活動,組織恰當的教學組織形式,最后形成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案。
在教學實施階段,要根據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和反應來調整策略。不能單一地以一課時所教的教學內容為標準,而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
另外,教學活動過程中和結束后的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也是教學策略的體現。
經過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在教學策略選擇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以下問題。
一、基本思想。
(一)理論依據。
1.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價值觀,強調以人為本、以人自身的發展為目的的教育。2.以《音樂課程標準》為依據。
3.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基礎,如建構主義理論、教學論、教育心理學、音樂學等。
(二)功能目標。
1.歌唱是符合學生心理要求的活動。學生對唱歌,特別是輪唱、對唱、合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2.通過歌唱可使學生全身心投入,享受無窮的樂趣;還可使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得到合理訓練。
3.通過齊唱、對唱、輪唱、合唱進一步營造和諧一致、團結向上的氣氛,培養其集體榮譽感。
4.通過唱歌,使學生直接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充分表達學生發自內心的情感。讓音樂在學生們的心靈中深深扎根,終生保持對音樂最大的熱忱。
二、教學程序:情境導入——寓教于樂——創造表現——完美結課。
(一)情境導入1.創設情境,情感鋪墊2.師生互動,探求新知。
(二)寓教于樂。
1.自主學習,感受音樂。
2、合作交流,學習新歌3.演唱歌曲,體驗音樂。
(三)創造表現。
1.合作探究,創造實踐2.表演展示,交流評議3.拓展延伸,開闊視野。
(四)完美結課。
三、實現條件。
(一)對教師的要求。
1.教師要加快自身素質的提高,加強專業課程和相關課程的學習。如: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聲情并茂的范唱、合理嫻熟的伴奏,恰當的鼓勵方式、和諧的律動舞蹈等方面能力。
2.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自覺學習新課程理論,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熟練掌握教材,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做到重點突出,難點明確。確立好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應解決的主要問題?!耙詫W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應體現在音樂教學過程的設計之中,教師隨時激發調動學唱歌曲的興趣與積極性。3.教師應經常參加各種教研活動,通過學習和交流,借鑒別人的經驗和做法,彌補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4.教師應在學習的基礎上勇于實踐,重視課堂教學的展示、反思和交流,把新的教育理念與實踐真正結合起來。
(二)對學生的要求。
1.做好課前準備,明確課堂教學目標,以愉快的心情,飽滿的熱情貫穿課堂始終。
2.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不僅要獨立學會唱歌,還要學會演奏和表演,達到真正的理解和完美地表現歌曲的目的。
策略解讀。
一、情境導入。
教師要根據本課的特點和學生實際,通過詩歌、語言、故事、游戲、猜謎語、歌曲、舞蹈、律動、繪畫、圖片、動畫、錄像等手段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美術與音樂是一對孿生姊妹,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補,在音樂教學中,彼此間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上課了,老師微笑著走向講臺,選了一支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了起來:連綿起伏的山巒,天空和山間漂浮著朵朵白云,太陽發出耀眼的光芒,高懸在山尖上。老師對著一雙雙瞪大的眼睛,問:“這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孩子們熱烈討論:中午,在一座大山里。老師又問:“烈日炎炎的中午,山谷里是安靜的還是喧鬧的?”討論繼續:“小鳥歌唱了一上午,現在要休息了”“小動物玩累了,現在也要睡覺了”“大山也要睡覺了,四處都是靜悄悄的”??老師又畫了一隊系著紅領巾的少先隊員,問:“你們猜一猜,這時候少先隊員到山里干什么呢?山谷里發出的是什么聲音呢?教室里又開始沸騰起來,每個人都發表著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時,老師仔細聽著大家的發言,收集著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再巧妙地將其組織到一起,和著音樂的伴奏朗誦起來:“山谷里,靜悄悄,白云在飄飄!??”原來如此,黑板上的畫恰好是歌詞的藝術再現,老師極巧妙地用繪畫手段為歌曲《山谷靜悄悄》的教學創設了情境,既詮釋了歌詞,又詮釋了音樂的情緒與意境。
教師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長,如:舞蹈、聲樂等方面的特長進行表演,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在執教《誰在叫》這一課時,在導入這一環節里加入一小段模仿動物的舞蹈動作,并配上輕快的音樂。老師精彩的表演,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積極性都被調動出來,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并情不自禁地和老師一起跳起來。
低年級學生可采用課前律動,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律動音樂、動作,示范動作優美、準確。律動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情趣,培養學生的韻律感、形體美感。
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習新歌作了良好的情感鋪墊;師生互動,讓學生領會新課學習的意圖,并以躍躍欲試的心態投入學習。
二、寓教于樂1.自主學習,感受音樂。
教師可通過一系列手段啟發學生理解歌曲的內容、情感。學生自由學唱歌譜(中、高年級的同學可進行視唱練習,低段的學生可不做此要求),學習歌詞理解歌曲內容,通過學生相互交流、合作,讓學生匯報自己會唱了幾句,哪幾句比較難,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幾句,讓他們自己發現難點,請會唱的同學做小老師教唱。如《草原就是我的家》,先讓學生讀歌詞,然后老師說:你們很聰明,歌詞讀得也很好。老師有個想法,你們自己隨著范唱錄音來學唱歌曲吧!如果覺得哪里學起來有困難,可以找老師幫忙。老師對歌曲的難點部分通過范唱進行及時點撥。隨后學生可跟琴或伴奏音樂填詞演唱歌曲,啟發學生用適合歌曲的情緒和聲音來演唱歌曲。
這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復習舊知識獲取新知識的學習實踐,自己發現難點、解決難點,不斷提高音樂素養。將歌譜和歌詞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集中精力聽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強弱、節奏的跳躍舒緩,感受詞曲結合所帶來的豐滿的藝術形象。這樣便于提高學生獲取音樂知識的效率,使學生的聽覺、視覺、口語表達等得到協調發展。3.演唱歌曲,體驗音樂教師進一步提煉音樂形象,可通過課件、實物等手段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音樂的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挖掘歌曲的內涵,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演唱歌曲,整體體驗音樂形象。調動學生用自己的聲音表現音樂形象、表現歌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聲音表現能力。
本環節是教學模式的重點環節,教師要將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中,面向全體學生,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三、創造表現。
1.合作探究,創造實踐。
感受歌曲的意境,結合藝術的其他表現形式,如:表演、舞蹈、詩歌、創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蘊,創造性地表現歌曲內涵。
教師要用兒童化的語言給學生提出要求,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根據歌曲的內容、情緒對歌曲進行創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實踐意識、合作意識和創造意識。如:在執教《洗手絹》一課時,老師說:同學們唱得這么好聽,你們能想個辦法為歌曲伴奏嗎?老師今天沒有帶打擊樂器,你們想一想能不能用身體的各個部位?這時學生設計各種活動為歌曲伴奏,如:拍手、彈舌、拍手加拍肩、跺腳等,教師對學生的設計予以鼓勵。2.表演展示,交流評價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利用評價起到促進學生發展,完善教學管理的作用。
教師要以音樂教學為主線,結合藝術的其他表現形式,如美術、詩歌、表演等門類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以豐富的視覺效果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理念,使學生更加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
本環節學生創造性地表現歌曲的意境,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去。
(四)完美結課。
一堂課如果是一支動聽樂曲,導課是“序曲”,結課便是終曲,完美精要的結尾,猶如“畫龍點睛”,會使課堂教學再起波瀾,從而使教學活動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結課藝術千姿百態。經過一節課的音樂學習實踐,學生會有許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體會需要表達,如果音樂教師把總結的機會交給學生,或者采取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比如,由教師采訪、學生談感受的訪談式結束;由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的回味式結束;由教師設問、引發學生思考與聯想,增進進一步探究欲望的外延性結束等等。
教師也可以在課將結束時,布置與該課有關的歌曲表演或手工制作,如《粉刷匠》這一課,可讓學生回去后折個粉刷匠的帽子,戴在頭上學習粉刷匠愛勞動的精神,自己也來當當粉刷匠,并表演給家人看。這樣的結束語,不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還引起了學生的遐想,激發了興趣。
教師也可以在師生共同總結之后,讓學生再次演唱歌曲,或欣賞與本課相關的課外音樂,教師適時示意學生走出教室,使學生沉浸在音樂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無窮。
恰到好處的結課,不僅使整堂課結構完整,而且含有不盡之意、韻外之致,促進學生對下一次課的熱情和積極性。
一、基本思想。
(一)理論依據。
音樂教育家姚思源的教育思想。
美國學者艾倫-科普蘭說: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
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洛茲說過:人類的情感是音樂的來源,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表現出來的,在人的身體中,包括理解、感受和分析音樂與情感的各種能力。
(二)功能目標。
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這種方式,擴大學生的視野,以音樂的藝術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學生。
讓學生在音樂中享受美感,釋放自我,充實精神生活,并在欣賞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豐富他們的情感,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二、模式結構:激趣——聆聽——創造——升華。
(一)激趣——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二)聆聽——聆聽感知情感體驗。
(三)創造——探索表現積極創新。
(四)升華——歸納拓展審美升華。
三、實現條件。
1、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學需要搜集、整理素材。精選音樂欣賞教材、音響和音像資料。教材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
2、教師要掌握好其他相關知識在課堂上的最佳運用時機,同時要處理好其與音樂教學的關系,防止喧賓奪主,確保音樂課的主體性。
一、教學模式:激趣——聆聽——創造——升華。
二、操作要領:
(一)激趣——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創設情境,又稱為情感喚起階段。學生充分發揮視覺和聽覺的審美功能,接受老師利用藝術手段創造的情境刺激,從而引起對音樂的興趣,喚起音樂的情感。
作為欣賞教學的導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皩搿笔钦n的關鍵階段。好的“導入”可以誘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建立學生的課題意識,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意識,學生的學習情緒既可因“導入”得當而高漲,也會因“導入”不當而低落。所以作為音樂教師要注重創設問題情景,激活課堂,讓學生領會新課意圖,愉快接受課題,在寬松的音樂氛圍中進入到音樂欣賞中。
在音樂欣賞的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進入物我兩忘的欣賞情境,培養學生形成欣賞習慣的良好開端。為了獲得這種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開始要努力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開始就保持注意力的集中,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導入欣賞通常采用實物直觀教學法、音樂作品對比教學法、講述法等方法。教師的導言務求簡潔明了,富有趣味性、情感性。一般情況下,課堂情境的創設應注意一下幾個方面:
1、“導入”教材和創設課堂情景是相輔相成的;
2、課堂情境的創設者是教師,情境創設的前提首先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
(二)聆聽——聆聽感知情感體驗。
這個環節的教學目標是聆聽音樂,對音樂作品有一個初步的、完整的印象。在初聽音樂時,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聆聽音樂,學生的興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只有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如生動形象的故事、游戲、詩歌、語言及多媒體技術等抓住他們的興趣點,方能吸引學生專注地聆聽音樂,從而提高審美能力。每個兒童都喜歡聽故事,利用他們這一特點,將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教學,結合故事來欣賞音樂,結合音樂來編講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鮮明的音樂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陶冶了情操。如:在欣賞《龜兔賽跑》時,給學生講有趣的故事,然后再放代表烏龜與兔子的音樂。讓學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要求學生隨著欣賞曲展開豐富的想像。從學生的豐富表情和各種動作可以看出,學生的想像是多么的精彩。除了結合故事,還可以結合游戲來進行聆聽,因為音樂游戲具有愉悅性和互動性,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形式。尤其適用于低年級的音樂欣賞教學。但是,音樂欣賞教學畢竟不是唱游課,這就要求教師掌握好尺度,不能喧賓奪主。教師在組織音樂游戲教學時,還要注意將學生的活動面鋪開,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
這一環節的教學目標是分段落欣賞音樂作品,進一步分析音樂作品的體裁、內容、風格、情緒、表現手段等;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美,進一步提高自我的音樂鑒賞能力。欣賞教學深入以后,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引導學生逐段進行賞析,重點的段落要反復聽,目的是讓學生從音樂的基礎要素上去理解音樂,把握作品的音樂形象,同時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為了幫助學生深刻地去理解感受音樂,我們教師要特別注意讓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耳、動腦、動身等積極參與到欣賞教學中。如:在欣賞京劇音樂的時候,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欣賞到唱腔、臉譜、服裝和表演,親自敲擊鑼鼓,練習走臺步和念白。這樣就為學生在理解音樂的基礎上架起聯想和想像的橋梁。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音響資料,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形象,掌握欣賞音樂的方法,自學地進入音樂情景,自覺地分析理解音樂的內涵。例如,在《牧童短笛》的教學中,首先完整地聽賞一遍樂曲,讓學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歡樂情緒和愉快情感以后,接著進行分段聽,讓學生體驗三段各自不同的情緒;再結合律動重點聽第二段、對比聽第一、三段,讓學生逐步深入作品的結構、音色、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的表現內涵。這樣一個倒騎牛、口吹橫笛、搖頭晃腦、歡樂詼諧的牧童形象就一步一步地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
美國的艾倫-科普蘭說:“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最中心的環節莫過于復聽、細聽、精聽,只有通過不斷地聆聽,才能真正提高音樂鑒賞能力,豐富審美經驗。
這一環節的教學目標是再一次深入體驗音樂作品,并能展開聯想和想像;能夠運用正確的審美觀、科學的方法,對音樂作品進行適當的審美評價。教師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前面兩個層次的熏陶圍繞音樂作品,把感性的、理性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深入地領會音樂作品的內涵,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對音樂作品有理性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根據個人的情感體驗、想象進一步表現音樂、創造音樂。如:欣賞《二泉映月》時,老師可將當年國內指揮大師、交響樂團以及學生樂隊在不同場所演奏的錄像呈現給大家。鞏固階段,老師在放音樂的同時加入文學作品《孤獨的夜行者》。學生們體會到阿炳在舊社會飽嘗辛酸屈辱的一生和不屈的性格,同時,《二泉映月》作為民樂百花園中的奇葩不僅屬于中國的,也屬于世界的,從而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初聽感受音樂、復聽分析音樂的基礎上再次完整欣賞音樂。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進行作品的第三度創作。教師要挖掘作品所蘊含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在音樂教學中,處處都有發揮學生創造性的機會。教師可以創設條件,引導學生參加一些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鞏固、應用認知成果的同時,使學生欣賞水平不斷提高。在前幾個環節中,都注重情知兩方面的交融、互促,發揮了情感積極作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另外,也應該讓學生在應用、拓寬和延伸過程中進一步嘗到學習活動的樂趣。新課標倡導“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和見解”,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告訴學生,由于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對音樂的理解也會不盡相同。一首樂曲帶給人們的想像不會是單一的,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同學們可以不受約束,用藝術的夸張,豐富的想像對樂曲進行再創造,并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語言、舞蹈、美術等)表現自己的音樂想像和聯想。如拍掌(用輕、重、快、慢等方法拍出樂曲的節奏)、形體動作等,進一步體驗樂曲強弱的變化,加深了對樂曲的感受。
圍繞本課內容,對教學內容適當拓展、延伸,豐富教學內容。教師要以音樂為載體,可適當發揮通感的作用,用音樂與相關文化知識貫穿音樂欣賞課堂,如:音樂與舞蹈、音樂與美術等相關文化,豐富課堂內容與形式,讓欣賞課更加生動、形象。讓學生體會到音樂課的自主性,發揮他們的聯想,讓欣賞課真正的“動”起來。
此教學模式中設計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可根據所授歌曲的特點、難易程度、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學條件,靈活設計運用此教學策略。
摘要: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質量,是現下新課改的重要目標。所以,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優化教學內容,確立科學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利用各種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推動自主學習和探究;在課后做好反思和總結工作,在實踐中推動有效教學。
近年來,我國教育部推行新課程改革計劃,推進有效性教學。音樂課作為培養小學趣課程之一,不僅要內容新穎,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更要拓展教學目標,提高小學生的素質涵養,關注其健康發展。但是,從目前各小學的音樂教學情況來看,主要存在著教學方式機械單一,課堂效率低下等問題,影響了課堂質量。筆者在小學從事音樂教學多年,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如何提高有效性教學,進行過思考和實踐,現總結如下:
一、優化教學內容,確立科學的教學目標。
現代社會需要高素質的人才,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所以,作為培養學生藝術興趣的音樂課,音樂老師要高度重視起來,精心備好每一堂課,豐富教學內容,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培養他們的興趣點。作為小學音樂教師要認真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小學生的特點,組織課堂教學內容,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模擬再現現實生活。當然,并不是每一個小學生都有音樂天賦,小學音樂的教學目標是讓每一個孩子感受藝術美,而不是把他們培養成音樂小天才。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該根據所帶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把握重點和難點,因材施教,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預設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順利推進新課改計劃。
二、豐富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心智發育不成熟,這就決定了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弱,需要老師進行指導。音樂是陶冶人類性情的工具,音樂又是一門藝術,難以把握和理解,這就需要音樂教師改變傳統的聽唱教學方式,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豐富音樂教學方法。
由于過去的教學條件有限,只能以課本講授為主,隨著科技的發展,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加強音樂課堂的感染力。如在對《哆來咪》進行音樂欣賞時,筆者備課時準備了《音樂之聲》的一些片段,讓他們在電影里感受音樂的魅力。通過播放《音樂之聲》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通過電影故事內容,加深了他們對《哆來咪》的記憶,引起了學生討論的高潮,達到了欣賞的教學目的。其次,要改變固定課堂的教學模式,可以利用做游戲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比如在學習《讓我們蕩起雙槳》時,可以帶領學生在操場上,分成幾個小隊,在音樂播放的同時,模仿劃船的動作前進,看哪一個小組表現的最好,并給予鼓勵。這樣的教學方法釋放了小學生的天性,深受學生的歡迎,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樂感,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興趣點,在快樂的學習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還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最后,可以將音樂與體育、美術等學科相結合,采用多元化教學。
三、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改最大的亮點在于,學習讓學生做主,實行人本主義教育。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老師起到輔助作用,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但不能成為溫室的花朵,教師應該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音樂課的設立,就是要陶冶學生情操,所以,應該讓學生學會自己欣賞,把握音樂情感。比如在學習愛國情感歌曲時,教師可以利用講故事,播放電影視頻等,讓學生了解英雄的故事,走進人物內心,在音樂的感染下,讓學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豪情壯志,建立起他們對祖國的崇敬感,真正的從小樹立起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責任感。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以“漁”,對于音樂情感的把握,教師講解的再詳細,也只是教師自己的感受,靠機械式的死記硬背,并不能真正讓學生理解音樂的情感,所以,教師在講授重難點時,應教會學生學習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加入到學習討論中,在自主學習中鍛煉自己的能力。
四、加強師生互動,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現代的教學活動中,應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雙方的互動,在互動中,加強雙方的溝通和交流,愉快的完成音樂教學。
在現代教育理念里,老師和學生關系應是良好的朋友關系,老師起著指導作用,所以在音樂課里,老師可以與學生融成一片,在音樂的海洋里暢游。
有效地師生互動對于音樂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師也應該準確的掌握課堂節奏。小學生天生活潑好動,課堂紀律不好維持。所以,教師再與學生建立朋友關系時,也應該樹立自己的威信,掌握好課堂紀律。比如,在練習發聲時,可能有一些學生會起哄,這就需要音樂教師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們,溫和的指出他們的不良習慣,多鼓勵他們參與到集體活動中,使小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陋習,在音樂的熏陶下,幫助學生改掉陋習,而不是歧視樂感不強而又愛搗亂的學生。只有老師本身做到公平、公正,學生才會信任老師,老師才能發揮感染力,把學生引導正規的日常教學中。
結語:總之,音樂是一門藝術,小學音樂教師作為藝術的培養師,肩上的重擔任重而道遠。努力提高有效性教學,將有利于提高對小學生藝術能力的培養,推動新課改進程,提高我國青少年的藝術水平。因此,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應該認真總結經驗,積極探索課改新路,為祖國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雷琳.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導入方法的研究探討[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2).[2]劉輝.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音樂欣賞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1,(09).[3]陳?h琳.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語言表達之我見[j].藝海,2011,(04).
在新課程理念下有效的英語教學要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以學生的運用和交際為目的。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發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聽,說,讀,寫真正地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在完成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的同時,激發和培養并保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培養和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因此,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廣大教師探索實踐的主要方向。然而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所以,作為教師,應該把有效教學的“效”體現在學生的學習上。
那么,該如何讓教師教得有效,學生學得愉快,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體驗學習英語的快樂呢?我認為有以下的實施策略:
一、明確目標,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在教學中既要注重知識技能的培養,即讓學生親自參與活動,經歷綜合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中西方語言文化的不同。同時又要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目標,即通過小組合作,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調能力,在互相交流中共同進步,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學目標限定著課堂教學的運作,保證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推進。
二、創設情境,尋找學生感興趣的主題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教師如能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合理選取素材,模擬語言學習的環境,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一定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要真正實現師生互動,就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對于教學情境的選擇,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選擇的教學情境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或能成為新知識生成的感性材料,或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或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其次,教學情境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的教學情境學生倍感親切;其三,教學情境是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這樣的主題學生愿意參與討論,愿意發表自己的見解,也有見解可發表。英語課堂只要學生能開口也樂于開口就有了成功的可能。因此,在一堂英語課中,我們要精心設置情境導入新課,層層推進教學內容,并且隨著教學內容的推進,不斷地設置新的教學情境。極大限度地誘發和調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多開口,努力營造一種學生興致盎然、躍躍欲試的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為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作好鋪墊。
“do you want to know my birthday? guess and if you are right i will give you a gift.”課堂氣氛一下子進入高-潮,所學的月份和日期的表達被學生充分加以使用。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就是因為我所引用的材料是鮮活的,也正是學生所關注的問樣的材料引入課堂學生就非常樂于參與互動。
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不斷創設教學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在合作與對話中去實現學生知識的發展。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學生不僅要口動、手動,而且要“心”動、情動,不斷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
三、優化問題設計,讓教學互動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共同活動,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發展過程。教學互動起源于問題,問題推動了教學互動,比如在創設教學情境后,就需要我們設計問題,通過對問題的討論來達成教學目標。
四、提高教師自身修養,讓課堂教學有效推進
《初中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記得讀小學的時候,老師總是安排我們寫日記,有時候別的作業多了,或者有了什么好玩的游戲,我就會在本子上用前言不搭后語的幾句話交差。到了考試的時候,習慣使然,也經常用潦草的幾個字完成作文,質量當然不好。
當了教師,有一次看到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實驗:在給小小的繡花針穿線的時候,你越是全神貫注地努力,你的手就抖動得越厲害,線就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目標的顫動”。
所以我想,功利性太強的日記,是不是也患了這種“目標的顫動”癥呢?曾經也布置過一天一篇日記的作業,收起來檢查的時候,便發現學生們有的因為要完成任務而生搬硬造,讀起來味同嚼蠟;有的為了要達到字數而滿篇都是乏味至極的語句,內容不知所云,更有難以忍受的,便是隨便抄一篇文章聊以充數。
所以,與其追求練習的數量,還不如創設一定的情景,進行相應的習作。
技巧。
的指導之后,引導學生就某一個細小的。
技巧。
進行訓練,提高每篇作文的質量,既減輕了學生的作文負擔,消除了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又培養了良好的寫作習慣,對習作技巧的訓練也落到了實處。
我發現,如果在教學中因文而異,把每一篇課文都當做范文來教,根據課文中本身蘊含的習作技巧的示范加以引導,拓展學生練筆空間,為孩子廣開“寫”路,巧妙地練,恰到好處地練,就能準確把握練的時機,練在當練時,練在理解的深入處,練在情感的共鳴處,練在主題的升華處……教師雖不問一句,不著一語,卻能使學生沉浸在情感的波瀾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飛翔在想像的王國里,自讀自悟自寫。
這樣,我們的練筆也就有了著落,有了效果。對于學生的練筆,最好能當堂評價,當眾朗讀出色練筆,既鼓勵了作者,又為不好動筆的學生指引了方向,開闊了思路。
比如第七冊第一單元都是一些寫景的文章,《鳥的天堂》這篇課文主要運用了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相結合表現鳥的天堂的景物特點的寫法,學生都能感受到文章語言的優美,也為找準了文章的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而欣喜不已,也可以看到,學生基本掌握了寫作的知識,但是把知識向技能的轉變還需要一個過渡,這時,引導學生觀察校門前的小樹林的景物,然后運用在課文中學到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相結合的方法來寫作文,應該是水到渠成了的。
果不其然,大多數學生的習作都能準確運用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相結合的方法來寫作文,文章語句優美,時常讓我為他們的奇思妙想驚喜不已。
促使學生建立素材“信息庫”,對素材進行分門別類,提高信息的搜集、貯存、加工、處理能力。首先,拓展素材積累的事實空間。給學生提供交流各自生活經歷的機會,對學生間接獲得生活經驗進行指導,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奠定素材積累的基礎。
比如,班里經常性地召開新聞發布會或者素材交流會,同學自行交流自己的近期所得材料和感想,既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其次,拓展素材積累的幻想空間?;孟胧且环N與自我生活愿望相結合,指向美好未來的想象。富于幻想是小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往往容易忽視滋養學生作文成長的這一方沃土。開發好這一土地,我們的作文教學就大有可為。最后,拓寬學生的閱讀空間。學生許多的素材來源于他們的閱讀,加強課外的導讀活動可以彌補學生生活的單一性和見識的狹窄性之不足。
語言是相當復雜的信息載體,語言文字作為表情達意的一種符號。什么概念,用什么符號表示,是約定俗成的,而字、詞、句的隱含意義在于使用符號的人和環境所給予它的影響。也就是說在具體語境中,語言具有特定的潛在意義。
語感的培養就必須培養學生對這種潛在意義的感知和理解,沒有對這種潛在意義的感知理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語感的形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特別要挖掘語言文字的深層意義,只有把具體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才能實現,從而更好地感受這些語言,進而把共同的語言轉換成富有自己個性化的語言。
教會學生欣賞他人。小組讀評自已修改。組員依作文能力強弱搭配,自己讀他人評,自己做記錄。既評其優也評其劣,更應提出建設性的修改意見,允許文章的作者解釋或保留自己的意見,讓學生在讀、評、改的互動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師生互評。
對當堂作文的訓練目標,選擇較有代表性的習作,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評價,再由老師小結,指出作文的長處、短處及一些修改意見。提高評語的藝術性。評語是教師對學生的紙上談心。評語要“有我”、“有心”、“有語”。有我――寫出讀者的感受,讓評語走近學生,關注習作中的“人性”。
有心――進行無痕的教育,讓評語走進心靈,有語――采用精美的語言,讓評語為學生示范。孩子畢竟是孩子,好學生是表揚出來的,所以在講評作文之后一定要給孩子們展示的機會,將寫得好的作文貼到作品欄里面,這樣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加大學生的積極性,也能促使其他孩子好好寫作文,這可是一舉多得的浩方發啊,所以我進行了以下的大膽嘗試。
文面展示。面對一些態度認真而寫作水平較差,或寫作能力一時得不到較大提高而略顯自卑的學生,展示其工整、漂亮的文面,不但對其本人是莫大的鼓舞,而且對別人的書寫也起促進作用。
數學課堂怎樣才能較好地體現新課程理念?就課堂設問而言,不僅是為了引出一個正確的答案,而是讓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充分顯示其自主性和創造性。結合課例,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課堂設問的有效教學策略的理解認識。
一、提供學生思考、探究的平臺,領悟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學習方法,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多角度理解數學知識。
【課例】《比的基本性質》教學:
生:………。(回答略)。
師:除法中有什么性質?分數中又有什么性質?它們的內容分別是什么?請大家回憶一下。
生:……...。(回答略)。
師:聯系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猜猜:在比中可能有什么規律?大家小組交流,互相說一說。
師:誰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膽的告訴大家?
學生回答后,鼓勵學生小組合作、驗證,得出比的基本性質。
如果按照教材提供的推導過程進行教學設問,學生不知道對比值相等的幾個比的探究有什么作用,對新知識的理解就會顯得生硬,造成學習上的被動,更對知識間的前后聯系脫節,不利于學生類比推理能力的培養。因此,通過有效地設問策略,把比的基本性質的得出過程拋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探究、多角度的理解數學知識,從而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準確、更全面、更深刻。
二、創設問題情境,實現課堂動態生成,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思維活動水平。
【課例】《已知圓的周長求面積》:
生1:測量它的半徑。因為煙囪底面積是圓形的,要求煙囪占地面積,也就是求圓的面積。我們知道要求圓的面積,必須要知道圓的半徑。
生2:半徑沒法量出來。你看看,煙囪那么高,況且上下粗細不一樣,所以測量半徑的方法不行。
師:同學們想得真不錯,那到底該怎么辦呢?
生:我們可以測量它的底面周長。煙囪底面是個圓形,我們用繩子繞一圈就可以測量出它的底面周長,根據圓的周長可以算出它的半徑,那么圓的面積就解決了。
師:你的辦法真好,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生:我還有一個辦法。用兩根長木條夾住煙囪底部,讓木條平行,測量出木條間的距離,也就是圓的直徑,根據圓的直徑也可以算出圓的面積…….
課堂實踐告訴我們:有效地課堂設問,可以使學生時時處于“解決問題”的狀態中,積極主動投入到問題情境探究中實現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只有在這樣的動態生成課堂教學中,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提升學生思維活動水平。
每次談到習作,許多學生“談文色變”缺乏自信,沒有自信,更談不上興趣。有的迫于老師的壓力,勉強應付,寫人寫事平平淡淡,像記賬似的,猶如一鍋沒有加鹽和調料的稀粥,食之無味。大部分學生覺得無內容可寫。因此,搜腸刮肚,像擠牙膏一樣最終也只能草草了事。即使有些學生有內容可寫,但也不知如何下手,從何寫起。針對這些通病,在平時教學中,依托教材,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感悟寫法,學以致用,反復實踐,從而把學生引上習作的大道。
一、廣讀,積累語言。
習作的材料有兩大來源,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由于學生的獨特性,他們的生活情況因人而異,具有客觀性。其次是學生的閱讀,閱讀又分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這正是老師必須引導,努力的方向。在教學中,依托教材,開展有效課內閱讀,積極拓展課外閱讀,不斷豐富語言積累,為學生的習作打好物質基礎。
(1)精讀經典課文。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形神兼備的美文,有許多課文歷經時代的洗禮,還熠熠生輝。這些課文都是無數語言學家,教育專家、學者從全世界優秀文學作品中遴選出來的,其經典性不容質疑。其中好詞好句,名段名篇比比皆是。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品讀,熟讀成誦,不但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還能有效規范學生的語言,為學生的習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依托教材,拓展閱讀。單從課文中積累語言是有限的,在教學中應以課文中好詞好句好段作為拓展點,有效輻射,由一個例子帶出一串這樣的字、詞、句、段、篇,豐富學生的閱讀。例如,教學“竭澤而漁”這個成語故事時,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成語故事,課外收集成語故事。在教學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引導學生閱讀其童話作品。課本中還有我國四大名著的精彩節選,教學時注重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去讀讀原著。課本中還有閱讀鏈接、課外書屋、綜合性學習欄目,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作了詳細而具體的指導,對拓展學生課外閱讀非常有效。冰心說:“要讀書,就要讀好書?!币劳薪滩?,拓展閱讀,使學生的閱讀有針對性,又廣而不濫。
二、深悟,借鑒寫作技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睂W生廣泛地閱讀,可謂獲得無數“大魚”,為習作廣積了“糧草”。然而,學會捕魚的技術更重要,那才是目的。課文的經典性不容置疑,都出自名家之手,其在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及寫作方法上別具一格,手法純熟,特點鮮明。教學時注重引導學生感悟其表達。例如,教學人教版第十冊第七組課文時,引導學生領略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更要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教學《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片段時,感悟作者從動作來體現小嘎子的機靈。教學《“辣妹子”初見林黛玉》片段時,感悟作者用具體的語言描寫來刻畫“辣妹子”的巧舌如簧,見風使舵的特點。教學《臨死前的嚴監生》時,感悟作者通過特定情境下的神態和動作描寫,雕琢出了聞名于世的吝嗇鬼形象。從而讓學生感悟人物描寫的方法不光有外貌描寫,還可以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的描寫來體現人物的特點。教材中在表達上特點鮮明的課文多如繁星,教學時不光引導學生知道寫了什么,還要引導學生明白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從而讓學生初步習得一些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方法,技巧。
三、多寫,提升寫作水平。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睂W生有了廣泛的閱讀積累,又有了一定的表達技巧,就要引導學生多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教材中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實踐的機會?!顿u火柴的小女孩》課后第四題“讀了下面這首詩,你有什么感想?你愿意拿起筆來,也寫幾句話送給那位‘賣火柴的小女孩’嗎?”學生在了解文本和寫作背景的情況下,對大年夜被凍死的小女孩表達了深深的同情,都愿意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小女孩,都愿意把自己的快樂與小女孩分享,可謂有感而發,做到我筆寫我心。這樣的小練筆在許多課文后出現,由于有極強的針對性,加上老師的'點撥,訓練的效果特別好。一切的學習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其實從三年級開始,每組課文都安排了習作,而且習作的內容大部分都能緊扣單元主題,本組的五篇課文是這次習作的最好范例。例如,人教版第十冊第七組的習作便是寫人。而本組的幾篇課文都是寫人的,而且分別有側重點的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描寫,側面描寫來體現人物特點。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來描寫人物,許多學生能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來體現人物特點,比平時寫人的文章有了很大的進步。
自從進入新世紀以來,高中音樂被改革成為高中素質教育的必修課程,這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一些學校也適當地增加了音樂課學時,體現了國家對學生素質與才能的培養,在這樣的形勢下,音樂教育教學方法也必須對應做出改革,要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加深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了解,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課堂教學缺乏對學生藝術感受力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制訂一些不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盲目開展教學,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無法從音樂中感受到藝術之美,學生缺乏音樂學習熱情。
2.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不合理。
國內的很多高中沒有加強對音樂教學的重視,學習內容單調、乏味,單純以課本為藍本,枯燥地講述,沒有結合音樂教學實踐,內容缺乏系統性;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方法也有待更新,很多課堂依然采用以教師為核心的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單純注重教學形式,缺乏對學生的了解,沒有從實際出發,學生對于所學內容毫無興趣,聽課熱情不高,授課教師的傳統思想觀念濃重,仍然將學生置于一個被動位置,缺乏對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引導。
與其他科目的教學情形大同小異,因為長時間被壓制在應試教學模式下,音樂教學評價也采用應試教育評價模式,采取期末考試、試卷定成績的方法,忽視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高中音樂教學改革步伐的不斷深入,高中音樂教學必須從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1.本著素質教育的原則。
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將音樂當成一種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音樂藝術情感,鼓勵學生親身體驗音樂旋律,支持學生參加各種音樂活動,以此達到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目的,讓學生在音樂的世界里得到藝術的熏陶。
例如,每一節課前,教師都可以為學生播放一首曲目,讓學生欣賞并說出這首曲目所表達的情感,讓學生用詞匯去形容。
學生通過欣賞曲目不僅能夠愉悅疲憊的身心,也能夠提高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
2.關注學生興趣,展開音樂教學。
音樂知識的學習并非枯燥的灌輸與講述就能做到的,教師需要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學生的性格與興趣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深化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理解,使學生真正地從內心深處接受這些音樂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在興趣的指引下自覺地投入到對音樂的探究中。
例如,為了鍛煉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以及對音符的感知能力,教師可以將時下流行的流行音樂搬上課堂,將鳳凰傳奇或者周杰倫的代表性曲目拿來分析,學生本身就對這些流行音樂非常感興趣,定會自覺地投入精力深入探究。
3.注重個性培養,給予學生展示的空間。
音樂是一門藝術,藝術講求個性美,教師要明白音樂的這一特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才能展示的機會,在課堂上為他們營造一個公平的舞臺,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大膽創新,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能,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學習音樂知識,感受快樂。
高中音樂教學存在很多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這些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臧升溫.高中音樂新課程教學論[j].高等教育出版社,-12.
(作者單位河北省邢臺市第一中學)。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教學”已成為廣大教師積極追求的目標。所謂有效,是指學生在三維目標上能夠獲得真正的發展,這是課堂有效與否的唯一指標。
有效教學的概念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作為熱點理念始于20世紀上半葉。從產生至今,它就一直是教學研究的焦點之一,頻繁地出現在教育文獻和實踐者的視野之中。但有效教學研究的歷史表明,有效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一直隨著教學價值觀、教學的理論基礎以及教學研究的范式變化而不斷擴展、變化。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師生雙方的教學活動中,通過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基礎性學力、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得到很好的發展?!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指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率。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達成最有效的教學?下面就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合理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币虼?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中選取素材,合理創設有趣味性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其產生強烈的探究意識,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異?;钴S狀態要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就必須精心創設情景,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促其產生強烈的探究意識,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異?;钴S狀態。但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應該是有價值的、有效的,應蘊涵一定思考深度的數學問題,即能讓學生“觸景生思”,發現其中的數學問題或挖掘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數學問題。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三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創設的情境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利用生活知識感悟數學內涵。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征進行設計。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3)情境創設要有趣味性。情境創設有沒有趣味是這節課開課的關鍵,如在上《分數的再認識》時,用多媒體設計了豬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在上《統計》時,教師安排了投球游戲等。這樣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趣味中思考、發現數學知識。
(二)進行有效互動,引導學生參與活動。
學生有了參與意識之后,教師應及時地引導學生參加教學活動,這時必須突出教學的過程。教師要精心組織新授課程,提供參與機會,努力誘發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結構來學會新的知識。這時就要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會成功的愉快。這些“多一點”告誡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創造時間、空間,保證學生的參與機會。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說一說”、“擺一擺”、“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疊一疊”……對于一個問題也愛多問幾個“誰還有不同意見或想法?”“誰還能補充?”“再仔細想想還可怎樣做?”等等,盡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多創造機會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三)進行有效的課堂評價,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只有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它才會樂于學習。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及時肯定、贊賞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歡樂,讓他們心中喚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對學生進行評價是使學生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斷實現預定發展目標。在課堂評價中筆者主要采用了真誠的言語鼓勵評價:如很好,很棒,不錯,會動腦筋,真精彩等;多彩的視覺刺激評價:如在黑板上評紅旗,畫笑臉娃娃,在黑板上畫蘋果等;溫馨的體態暗示評價:如對表現好的孩子豎起大拇指無聲的示意;孩子回答完問題后摸摸他的頭、對他進行肯定或安慰。通過評價,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當然適度的評價,不是無原則的夸獎,對于學生錯誤的回答,老師還是應該給予糾正,在鼓勵下糾正,在表揚中糾錯。因為我知道,錯誤的做法往往蘊涵創新的思維,錯誤的行為往往會孕育創新的火種。在給予鼓勵的同時,再指出不足,這樣才能促使學生不斷進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火花。
總之,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要千方百計搭建一個適合學生發展的平臺,自己只做這個平臺的一塊磚、一片瓦。課堂教學中要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要把更多的話語權還給學生,要把更多的表演機會留給學生,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和高效率,那么我們的學生將學得更自信,生活得更精彩。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也是考試的重點。如何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這是每個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由于復習時間緊、任務重,學生很難有大面積的時間來復習作文。鑒于這種情況,許多教師不得不讓學生背誦同類型的作文以應付考試。那么,作文能不能在短時間內提高呢?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總結了一些經驗,對學生的寫作很有幫助。在這兒提出來與大家一起商議。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首先我們學生寫作中常出現的毛病不外乎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內容不具體,特別是敘事文。而寫不具體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怎么描寫。概括敘述多,細節描寫少。要克服這一毛病,首先我們要教給小學生一種描寫的方法。在考前,我們進行分類指導,強化練習。按照寫人、寫事、寫景來進行分類指導。寫人,重視細節描寫的指導。首先我們找一篇很差的學生作文,讓學生指出文章沒有寫好的原因。然后由教師領學生一起修改。教師一邊讀文章,一邊讓學生指出不足的地方。特別到那些容易寫不好的地方,教師應該特別指出來,給予指導。首先傳授描寫的方法,然后讓學生來展開描寫。然后,再由教師示范描寫,和學生的描寫對照比較,讓學生明確知道為什么沒有寫好的原因。在此次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導讓學生加工修改,直到滿意為止。
具體操作方法一般有:。
一、添加法,也就是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在人物活動中添加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根據具體的情景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其次是比較法。也就是把眼前的生活景象與相似或者相同的生活景象聯系起來進行描寫,或者對比、或者反襯,以突出所要描寫的事物。再次是修辭法,也就是讓學生在不形象、不生動的地方加上修辭手法,或者比擬、或者擬人、或者展開聯想想象等,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很快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描寫方法,也能很快學會怎么去具體的描寫一個事物。這樣,就避免了文章的空洞。
對議論文,學生常常出現的問題是論點和論據脫節,論據不能有效支持論點。為此,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根據論點找論據。然后是怎么把論據寫入文章,支持自己的論點。也就是怎么敘述論據。許多學生雖然能找出論據,但卻在敘述論據時不能緊緊結合論點展開敘述。為此,我們從多方面多角度對論據展開敘述,讓他們明確哪些可以寫入,哪些與論點沒有關系可以不寫或者少寫。通過這樣的寫作活動,讓學生把握論據敘述的一般特點。也就是圍繞論點展開敘述。
對一般的寫景文。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特別是比喻,聯想等方法在寫景文中的作用。同時,要給學生傳授一些基本的寫景的方法,把握一些基本的寫景的次序。這樣使得學生的文章顯得條理分明,層次清楚。比如,要寫花之美,我們要學學生首先明確要從花的顏色、形狀、姿態等方面展開描寫。在描寫時,要通過比喻、聯想、擬人等手法來強化突出景物的特點。這樣指導,學生不再感到空洞,寫作時也心中有數。
二、擴展法:什么是擴展法,怎樣才算擴展法。我們把學生平時作文中常出現的一些問題,特別是那種概括性很強的詞語組織羅列出來。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比如,學生寫到某種心情,常以“我高興極了”,“激動極了”,“害怕極了”等高度概括的詞語來寫,而不知道把這些心情化作具體的動作,語言等。把這些情狀寫不具體,寫不生動,寫不形象。為此,我們讓學生選擇一個具體的場景,然后通過自己具體的言行,把這種特定時間的特定的心情寫具體,寫充分。我們還針對一種花或者一個景物,讓學生通過各種手法來進行描寫,讓他們寫出這個景物的特點。比如面對一池美麗的花,我們可以讓學生圍繞花園里的花美麗極了來展開描寫,也可以圍繞這一池花長得很有精神來展開描寫。我們要求學生從花的姿態,顏色,等方面展開描寫。同時我們還讓他們展開聯想和想象,比如花的姿態像什么,你想到了什么等?;蛘咦寣W生進行對比聯想來展開描寫。有時我們還就一種特有的聲音,一個特定的場景讓學生來描寫訓練。由于任務明確,具體,避免了一些無話可說的弊端,也很好的訓練了學生的描寫能力。這種方法能很快的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時,我們還可以讓學生讀他們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學坐下來一起評價。通過修改過程,學生具體感悟描寫的方法,體會描寫的好處。
其次,重視古詩文的改寫。古詩文的特點是精煉概括,為我們創造了美的意境,為學生的想象留下了很大的空間。用很少的詞語,給人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間。為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有意識的讓學生來進行改寫。我們在引領學生明確了古詩文的意境后,就讓學生根據意境,展開聯想和想象,通過具體的描寫,填充詩作的內容。這樣做,既可以加強學生對詩歌作品的理解,又可以訓練學生的描寫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最后,重視閱讀教學中的寫作指導。多年來我們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脫節,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不能有機聯系在一起。閱讀不能有效指導寫作,使得學生把閱讀和寫作常常分開。其實,閱讀和寫作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我們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寫作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閱讀教學起到指導寫作的作用。首先就要還原作品,也就是要把作家所經歷的事,所看到的景還原回來,還原到生活狀態。讓學生知道作家是面對著怎樣的一種景象,經歷著怎樣的一件事情,品作家之所品,想作家之所想,思作家之所思。他們的思想與作家的思想發生同頻共振效應。這時作品中的語言似乎是從學生的胸中流出來,他們看到了作者所看到的,聽到了作者所聽到的。這樣,學生在寫作時,就會自覺不自覺的把作者的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去。方法不待教而會,不待學而能。這時,閱讀教學的作用才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
其次,我們還要重視對照比較。也就是說把作家的作品和學生的作品進行比較?;蛘哒驹趯W生的寫作角度來描寫書中的內容,看學生能寫成個什么樣子,然后和作家的作品對照比較,領悟作家是怎么寫的,運用了哪些方法。在這樣的對照比較中,學生能很快學會寫作的方法。體會到文章在寫作中的高妙,特別是描寫的方法。
總而言之,寫作能力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方面,寫作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抓住重點,以點帶面,重點突破,這樣我們的寫作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王向青甘肅省山丹縣清泉鎮北灣學校734000)。
不管什么科目的教學都離不開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即使是語文這種弘揚母體文化,進行母語教學的科目,也切不可認為學生會天生對其充滿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當作為首要任務。
(一)、重視文化教育
我國的語文教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教育,如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代詩人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杜甫的《登岳陽樓》,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劉禹錫的《陋室銘》,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古詩詞以及《水滸傳》等四大名著的章節節選。以及對于我國現代文學作品的賞析,如魯迅、巴金、冰心、朱自清等人的散文名作,毛澤東的詩詞歌賦等。還有不少外國的經典名著,如泰戈爾的詩集,雨果的《“諾曼底”號遇難記》,列夫·托爾斯泰的《七顆鉆石》,安徒生童話里的《皇帝的新裝》,高爾基的《童年的朋友》等。因此,根據現今語文教材的特點,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當有意識的主動引導學生去了解并學習我國的以及外國的歷史文化,為學生講解一部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務必使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時能有一個縱向和橫向的深度了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抓住一篇課文的主要思想,對其有一個充分的理解,并通過這篇課文對我國淵博的歷史傳統文化以及外國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從而激發他們對于祖國文化的自豪情緒和對于外國文化的好奇心,讓他們心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外國文化的探索感,進而激發出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的熱情。如,某位教師在講授高爾基的《海燕》這首散文詩時,并沒有直接對詩的內容進行宣讀和講解。而是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一段關于俄-國十月革命前后的歷史紀錄片,里面講述了那一時期的俄-國社會狀態以及內憂外患的政治環境。學生們都看的很認真,也就因此在學習這首散文詩之前對當時的俄-國社會環境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之后這位老師又播放了一段充滿了感情波動的《海燕》的有聲朗讀音頻文件,讓學生們又對這首詩的情緒有了一個大致的把握。之后老師再開始講述《海燕》這首詩時,學生都紛紛能跟得上老師的講解節奏,并且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回答得很好,對課文的掌握也很牢固。這位老師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對其創作背景有了一個充分的了解,還激發了學生對于當時俄-國文化的興趣,該堂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開展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
師生互動是指老師和同學二者產生的一切的相互影響和作用。而語文教學的
真諦也是旨在借助師生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從而讓師生達成一致,最終促成師生共同發展。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就應該嚴格遵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不僅在教學時要注重開放式的教學,和學生進行雙邊互動,還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讓學生自主設計并實踐綜合性學習活動。如,某位教師在教授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除了講解了課文中的知識點外,她還積極引導學生對課文提出問題,然后再引導學生自己對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遇到學生無法回答的問題她才幫助學生解答。最后還引導學生在把握了作者感性的情況下比試詩詞朗誦,而且自己也參與其中。這樣就實現了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因為能和教師比試而紛紛趕到新奇,并且也都踴躍上臺比試。最后整堂課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很少的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還能讓學生的身體和思想都融入到對語文知識的追求中。每個學生的先天素質以及個人需求都是不同的,在教學中,我們要做的不是抹殺這種差異,而是尊重并保持這種差異。有的學生擅長口頭表達,那就要給他提供表現的平臺;有的學生喜歡作深入的思考,那就需要對其作出點評;有的學生擅長文學寫作,那么就要鼓勵并評價其創作。由于不同學生的情況都會各有不同,因為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有必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對教學方式進行必要的調整。不僅要明確學生的心理,知道他們的需求,還要對實際能力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課業任務,做到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那個層次上獲得提高,學懂學會。
二、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對于學生日后的生活工作學習都會產生不小的影響。學好語文不僅能幫助學生表達自己的感情,讓別人理解自己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語文還能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實現自我心靈的升華。良好的語文基礎會為學生未來的獨立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階段,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的培養。要讓他們在每篇課文中都得到聽說讀寫的鍛煉,讓學生掌握到正確學習語文的方法,并在實際運用中加深理解,形成自己的感悟。如,某位教師在教授學生《飲酒》、《行路難》等古詩詞時,不僅要求學生對詩詞要充分理解,還嚴格要求學生要熟讀熟背甚至能默寫出古詩詞。而在教授學生《故鄉》、《背影》等現代散文時,則要求學生充分學習其中的寫作技巧,并且要運用其中的寫作技巧自己獨立完成一篇文章。平時更是注重學生對于生詞的積累,以及字詞的讀音認識。雖然在短期看來這位老師的做法并沒有什么效果,但是到了年終期考的時候,她班上的學生都取得十分理想的成績。因此,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不僅有益于學業上的測試,還對學生未來的成長發展大有裨益。
《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策略談》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46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