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是一種通過影像和聲音媒介呈現的藝術形式,可以通過故事、角色和情節傳達各種觀點和價值觀。制定總結的時間計劃,以提高效率和質量。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寫出完美的總結,我整理了一些相關范文供大家參考。
一、生源降低。
二、經費緊張。
三、教學質量滑坡。
我們相信,只要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實事求是,開拓思維,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通過當地人民的努力,該中學一定會走出困境,迎接一個嶄新而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未來。
摘要:從對農村中學體育發展的現狀分析出存在的問題并加以研究和探討,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從而為我國農村中學體育教學管理掃除一定的障礙,促進新時期教育改革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中學體育;教學改革;現狀;解決方案。
一、農村中學體育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1.缺乏教育資源且已有資源較為落后。
少,導致無法吸引優秀的教育者投身到農村教育的建設中去。這就使得農村教育體系中基本都是學歷水平和自身素質都不是很高的教師或者教育行業從事者,教育資源非常匱乏。再加上受到地理經濟等條件的限制,農村中學體育的設施也落后于城市,學生的體育活動缺乏完整的體育設施,而教師的自身素質和能力也未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這就導致了農村中學體育始終得不到發展反而日益落后的狀況。
2.教學方法未能與時俱進。
農村地區人民的思維方式就比較固定,受其地域條件的限制所能吸收的新鮮事物也相對較少,所以當地人民對于教育這一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誤區,還是將過去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運用于當今的教學中,使得學生不能真正地燃起對學習的興趣,這也阻礙了農村中學體育的發展,學生沒有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投身到課堂活動中去,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失敗,導致這種局面出現且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師教育理念落后,未能與時俱進接受最新的教學方法,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設施的不健全導致教師只能指引學生側重基礎知識而缺乏運動的實踐。
3.體育設施不健全。
農村學校經濟條件落后,學生人數的逐年增加與現有的體育設施狀況存在很大的差距。雖然說我國經濟水平正在不斷的提高,農村的經濟狀況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對于教育的資金和人力的投入也有了一定的增多,但是需求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協調性,這不僅讓體育學科成為學生最為落后的學科,也讓學生的綜合素質遠遠落后于全國中學生的平均水平,所以要想改善這種局面就必須先從教學設備上著手,首先改善教學環境,有一個系統的體育器材以及場地。
1.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學校的經費投入。
農村經濟狀況的不樂觀決定了教育包括中學體育教學方面的落后并且使之長期處于這樣一個狀態。鑒于這個情況,國家就應該在教育這一塊著重關注落后地區。國家對于農村應該加大資金和優秀教師的引入,提高人才報酬,吸引高新人才投身到基層建設。另一方面,除了國家長期關注農村教育,社會各界人士也應該伸出援手關注農村中學體育教育的建設,扶持農村教育,以此來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讓農村孩子也能更加平等地充分享有他們本該擁有的受教育的權利。
2.學校通過完善對體育教師的考核機制提高教師素質。
由于環境相對艱苦而工作報酬低且沒有太多保障,所以,農村體育教師普遍都是由學科以及綜合素質不高的教師組成,而有著高新知識、綜合能力突出的教師無法被吸引到農村建設中。所以,學校要本著對學生以及學生家長負責的態度對教師進行一個有規定、有制度的階梯式選拔,以此來提高教師的素質。
3.根據新課改要求,體育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將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和實際的綜合技能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可以明其道理操其技法。所以,教師在提高自身知識文化水平的同時也應該不斷擴充社會知識,了解教育最新動態掌握教育導向,在不斷變化的實際中改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做到:
一是要學會把握時代的機遇。
二是要適時地適應時代的需求,參加一些專業培訓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通過這種方式來與時俱進走在教育風潮的前列。
三是要努力鉆研。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要在摸索中前進,一方面懂得學生知識掌握到什么程度,一方面要明白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能夠主動學習知識。
四是要不斷地在課程改革反思改進中成為推動國家新時期課程改革的光榮一員。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多觀察、多總結,讓學生打開心扉,投入到教師設計的課堂環節中去,融入課堂。
參考文獻:
[1]吳群艷.淺談制約農村中學體育教學的因素及解決方法[j].價值工程,.
[2]俞建煒.淺析農村中學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1.
一、調查的背景:
本課題組以省“xx”規劃課題《農村小學創新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實驗方案為切入口,在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努力下和有關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立足學校實際,深入開展課題的調查研究,扎實推進實驗進程,初步了解學生學習方式的現狀。
二、調查的目標:
以平鄉縣常河鎮中心小學、平鄉縣西位明德小學兩所農村小學為實驗學校,對近1100名學生,18個班級展開調查。采用訪談、調查問卷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了解學生學習的方法,了解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和方法,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時搜集資料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初步了解農村小學學生學習方式的現狀。
三、調查的方法:
訪談法:教師交流訪談、實驗班學生訪談。
調查問卷法:對兩所實驗學校全體學生進行調查問卷。
四、具體實施:
1、教師交流、訪談: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學生實際、學科特點和任課教師及家長展開交流和座談,初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常河鎮中心小學由王濤和賀慶江負責,西位明德小學由郭巧格和閆震負責。(xx年12月28日上午9:00在西位明德小學進行訪談,xx年12月29日上午9:00在常河鎮中心小學進行訪談,29日下午整理材料,將整理好的材料交馬軍鋒。)。
2、學生訪談: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詳細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了解學生學習的方法,了解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和方法,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時搜集資料的方法和途徑。對常河鎮中心小學的五年級三班和六年級四班,兩個實驗班共103名學生進行訪談,由馬軍鋒、吳曉敏、王素華負責。對西位明德小學的二年級一班和三年級一班,兩個實驗班共141名學生進行訪談。由閆震、閆祎寧、馬寧負責。(xx年12月30日上午進行訪談,xx年12月31日將訪談的結果整理好,形成書面報告,和訪談記錄一起交給王濤。)。
3、問卷調查:對常河鎮中心小學和西位明德小學近名1100學生,18個班級進行問卷調查,西位明德小學由閆震、閆祎寧、馬寧負責發放和收集,常河鎮中心小學由馬軍鋒、吳曉敏、王素華負責發放和收集。(xx年1月4日發放調查問卷,xx年1月6日上午第二節課,課題組全體成員在課題研究辦公室,整理調查問卷,做出數據分析。)。
五、調查分析:(xx年1月9日—xx年1月12日)。
(一)學習興趣和態度:
1、課堂表現:
問題一:在課堂上,你能積極回答問題嗎?
a、從不回答b、偶爾回答c、經?;卮?。
選擇:a、0.4%b、64.4%c、35.1%。
2、教學手段:
問題一:你喜歡老師利用多媒體上課嗎?
a、不喜歡b、還行c、特別喜歡。
選擇:a、8.8%b、36.1%c、55%。
3、解決問題:
問題一:解題時,你是否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
a、不是b、有時是c、基本上是。
選擇:a、3.5%b、41.9%c、54.4%。
問題二: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你會怎么做?
a、直接不理睬b、能解決就解決,不能就放棄c、自己動手、動腦力求自己解決。
選擇:a、0.4%b、38.1%c、61.4%。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美國學生為了能從大學畢業,上了大學才開始認真學習。中國學生為了能考上大學拼命學習,上了大學就不再認真學習。
雖然素質教育的開展到處是轟轟烈烈、雖然我們也在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然而又有多少教師和學生能夠真正擺脫應試教育的魔爪。因為各級部門或組織評價學校、教師乃至于學生仍然是把教學質量放在首位,而本來能夠真實的反映教師、學生實際的東西也被蒙上了“成績第一”的面紗。
但是在我們中小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受高考這根指揮棒的影響,不少人過多的致力于揣摩考試方向、題目,而忽視了教育教學中某些學科最應該突顯的具有學科特色的東西。農村中小學更是普遍出現了硬背作文范文、死記數學定義的作法。所以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應該變“考什么教什么”為“教什么考什么”(現有的考試制度中,像語文學科完全與教學過程脫離,使師生感到平常的學習可有可無與不可捉摸),應認真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中對“識記”“掌握”“理解”“應用”等不同層面的不同要求。實實在在的把學生解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同時我們對人才的評價是“讀了多久的書”而不是“學了多少知識”。所以我們的大學應該嚴把出口關,讓他們就象對待高考一樣對待大學畢業考試,建立制度讓不合格的大學生們再學習,再深造。
在課堂上,美國學生為了裝懂故意向老師發問,中國學生則為裝懂而不向老師提出問題。
這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固有的思想——雖有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諄諄教誨,但真正的又有幾人愿意在他人的面前暴露自己的無知與缺點呢?我們的基礎教育恰好擔負改變這一不良思維模式的重任,從小就應教育培養學生“好問、敢問、會問”的能力。
美國學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中國學生受教育的方式是“填鴨”。
農村教育模式的轉化非一朝一夕之事。農村中小學的師資力量薄弱,“牧羊人”難尋,誰能“放羊”?農村中小學生所處家庭及社會環境還不具備“放羊”的條件,隨時還會存在很多“狼”(安全問題、社會的不良現象等),誰敢“放羊”?真正要實現改變,必須切實加快農村教師隊伍的建設;加強對現有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構建一個符合“放羊”的環境。
如果老師給出同一道題目:“現在是12點整,時針和分針剛好重合在一起。請問,要經過多少時間時針和分針才能再次重合?”老師的話音剛落,美國學生的反應是不約而同地撥動腕上的手表,用這種其實很聰明的“笨辦法”,看時針和分針什么時候才能再次重合。而在場的所有中國學生肯定立即拿出筆和紙,列出一大串公式并開始計算。
這些提醒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我們學生的動手能力、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能力,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我們的課程改革未落到實處,科技課程、藝體課程流于形式,我們的學生“讀死書、死讀書”。這也許正是我們國家為什么多年沒有出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才的癥結所在吧。
我們應扎實上好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等課,讓所有的學生能真正在“樂中學,玩中學”。應加強對現有資源(圖書,錄音機、電視機、電腦等多種現代媒體)的合理利用,應進一步搞好課程的研究與開發(如我校研究的課題《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就提出了語文活動的3種模式——“課堂?;顒?、課下小活動、課外大活動”)。從而把課堂變成學生演練的舞臺、把教材開發為活動的劇本、把校園裝點成師生的樂園。
美國學生的父母說:“我們不得不通知你,你這個月的零用錢已經超出預算了!去,把車庫打掃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者把花園里的草割了,我們就可以再給你一些錢花?!敝袊鴮W生的父母說:“零花錢用完了嗎?沒錢了就自己到書房的抽屜里去取?!泵绹鴮W生對自己的父母說:“我已經攢夠錢了,我要去旅游了!”中國學生對自己的父母說:“我要去旅游了,請你給一筆錢?!?/p>
我們的學生過分的依賴父母、缺乏勞動體驗過程,心目中沒有正確的勞與酬的概念。我們的中小學教育教學中應實實在在的開展勞動教育,讓他們走進社區、走進大自然體驗社會生活。家長一要讓子女從小樹立“勞動光榮”“多勞多得、不勞不得”“沒有免費的午餐”等理念,二要培養子女正確的消費觀念。力爭讓他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給自足”,變“伸手索取”為“勞動獲取”。
美國學生把女孩子帶回家,自豪地對父母說:“這是我的女朋友!”中國學生面對拿著自己已被撬鎖的日記本且氣急敗壞的父母,心虛地說:“我沒有早戀?!?/p>
雖然新課改把生命的起源、兩性知識等納入了教學的范疇,然而在封建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山區農村,我們對一些敏感話題采取的對策大多還是“堵”而不是“疏”。教師不能大張旗鼓的教、家長不會正正確確的引導、學生不能明明白白的學,到頭來還是“月朦朧、鳥朦朧、今朝人朦朧”。為此,農村中小學的《青春》《生物》的教學過程的監控就尤為重要,相關活動應扎實開展,切不可流于形式。
總之,農村中小學必須從社會、家庭、學校三方面著手,努力構建出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要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建設;要注意與家長的溝通;要培養好學生的多種能力。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促進農村學生的全面發展。
相關熱搜:學前教育學前教育專業。
學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優質的學前教育可以有效地促進兒童的智力形成與發展.但由于農村學前教育在經費、師資、規模以及管理中存在諸多問題,使得我國農村學前教育出現了整體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較大等諸多問題。
教育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研究表明,少兒是人生的第一關鍵時期,這時的心理發育狀況往往會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性格及其情感的形成和發展。
近年來,隨著小學布局調整進程的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廣大干部群眾對科學知識認識程度的提高,幼兒園或學前班在農村應運而生,大量涌現,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農村學前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縣、鎮中心幼兒園的辦園層次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從整體上來說,還存在諸多的問題,由于多元辦學管理和各種制度還不夠健全,教育主管部門無力嚴格管理等原因,當前山區農村學前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
1.對學前教育不夠重視。
由于受經濟條件、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學前教育目前仍處于邊緣地位。一方面學前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范圍,人們普遍不夠重視;另一方面各級教育機構的關注和支持力度不強.因此,呈現出學生流動性大、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材不完善、班額大等現象,影響和制約著農村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
2.教育觀念滯后。
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盲目追求顯性結果,忽視對孩子情感、態度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等隱性教育過程。一些學校受經濟利益驅動,把學前班看作學校創收的渠道,開設興趣班、特色班,迎合家長心理,吸引生源,不顧及幼兒成長規律。
3.師資力量薄弱、幼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農村師范學校擇優錄取比例低,幼師專業又不予分配,加之名師進城熱和老教師退休熱,導致山區農村教師嚴重缺編,幼師專業緊缺。青年教師不足。幼師隊伍結構職稱結構不合理、年齡結構不合理、老中青教師梯隊結構不合理。農村中還有大量的民辦教師,且發現很多大齡教師出現占崗現象,造成教師老齡化等問題。
4.幼兒年齡構成較為復雜。
在農村學校的村級學校,學前教育幼兒園的年齡構成極為復雜。在一個學前班里,年齡結構從不滿三歲到六歲以上。
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農村不比城市的幼兒園,分為小班、中班、大班到學前班,小班是三歲及以下的兒童就讀,中班是三至四歲兒童就讀,不到五歲的就可以讀大班,五到六歲就可以讀學前班了。但農村學校不可能沿用從小班到學前班的教育模式,不僅生源不夠,師資力量也是問題。
5.幼兒園管理相對不完善。
農村幼兒園特別是村級幼兒園是影響學前教育發展的瓶頸,一是幼兒園布局不合理,規模小、園舍陳舊、設備簡陋,辦園條件差;二是很多村辦幼兒園人數少,辦園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浪費教育資源;三是“小園”沒有專職管理人員,管理水平低,教師疲于應付,沒有時間和精力研究兒童的發展特點與教育規律,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距甚遠。
6.學前教育經費不足。
目前,學前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國家不納入財政統籌中,因此教育經費得不到保證。同時,國家只要求各級辦園單位有責任對所辦幼兒園給予扶持和支持,但沒有統一明確規定各地區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比例,各地僅靠收費和視財力情況給予專項補助很難滿足農村學前教育的需要。
此外,由于各區縣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收費標準不統一。有些地區收費過低,許多鄉鎮和村都不愿承擔辦學責任,再加上隨著農村教育附加費被取消。更加劇了農村幼兒園經費的短缺,使得學前教育面臨嚴峻挑戰。
經費不足農村幼兒園設備不得不異常簡陋。教室室內空間小,孩子多。有一些學前班沒有圖書,沒有任何玩教具,更沒有適合幼兒使用的廁所、飲水設備和洗手條件等,嚴重影響教育質量。
7.“小學化”教學傾向嚴重。
農村學前教育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師無論教什么,都是一支粉筆一本書,填鴨式、滿堂灌;以教材為中心,以讀、寫、算為主,教學活動以學校統一課表安排為準;教學式是“教師講,幼兒聽、教師做,幼兒看、教師指示、幼兒做”;教師上課嚴格要求孩子們坐端正,雙手背后,兩眼看黑板,教學沒有趣味性。
農村學前教育雖然面臨以上諸多困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見它在困難中不斷的前行,只要我們共同關注、大力支持,一定會日趨規范化、可持續化健康發展。
本人跟隨青島農業大學手拉手義務支教隊在農村小學進行連續三年的假期山區支教,去過山東濟南、青島、棗莊、臨沂、濰坊及甘肅甘南的9所農村學校,結合自己的小學教育經歷,見證了農村小學整體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學校教學的硬件設施逐步完備,學生的學習環境得到改善,學校圖書、文體器材、各種教學儀器也有相應的配套,學校師資隊伍不段壯大。但是隨著農村學齡兒童數量的急速下降,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學校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
出自 fanwen.cHaZidiAn.Com
一。制約農村小學發展的因素。
1.辦學條件失衡。
針對山東省農村小學辦學條件來看,在我去過的10余所小學里,按照辦學條件,可分為三個類型:一類是,青島市城陽區的古廟小學和大北曲小學,交通相對比較便利,教學設施較強,通過近幾年的普九達標驗收,各功能室基本齊備,硬件建設基本能滿足當前教學需要。第二類是臨沂莒南龍窩學校、濰坊高密馮家莊小學以及濟南章丘閆家峪中心小學,教學設施較落后,只有一個微機室,但電腦早已淘汰,學生的微機課只是形同虛設。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功能室。光盤播放室和衛星接收室的設備在教室安裝著,很不方便,設備經常出毛病,不能正常運轉。但籃球架,乒乓球案設備基本符合學生需求,有圖書而沒有標準的圖書室。第三類是棗莊滕州魯能希望小學和濟南章丘東八井小學,教學條件更差,其中一處是一至六年級,硬件建設基本沒有,只有籃球架和一個乒乓球案,幾十本圖書放置在辦公室的書架上,學生們幾乎沒有機會翻閱,形同虛設。另一處是一至二年級,沒有任何功能室和教學設備,只有兩名教師。
從辦學條件(硬件)看,這些學校存在著巨大差異,嚴重違背了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政策。
2.師資力量薄弱。
辦學條件好的學校與辦學條件差的學校的教師兩極分化嚴重。農村小學尤其是偏遠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由于種種原因而相當薄弱,教師老齡化嚴重且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也相對落后。在我去過的農村小學里幾乎沒有30歲以下的教師,且教師資源緊缺,從而在一、二年級出現了教師每人包一個年級的現象。語文、數學、英語是農村小學的三大主課,但由于英語教師數量少,實行非專業教師任課,很大程度上陰礙英語教學的發展,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雖然開課,但農村缺少專業的教師,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學生的身心難以得到全面的發展。大部分教師只憑借自己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開展工作,相當一部分教師教法陳舊、觀念落后、知識結構老化、知識面狹窄。面對素質教育,面對新事物課改,教師力不從心。因為人員緊張和學校經費緊張,教師很少有有機會參加業務培訓、到外地聽課學習,教學水平很難提高。
3.學生及家長素質不高。
學生從小生長在農村,見少識小,視野狹窄,其本身就比城市的學生劣勢了不少。農村學生家中有用于查找資料的電腦幾乎沒有,一些知識拓展類的任務,學生很難自主完成。另外學生缺少必要的課外讀物,支教過程中在魯能滕州希望小學做過一次問卷調查,()120名學生中有課外書籍的比率只占百分之十幾,且一部分是男生喜歡的漫畫書,其余都只有幾本教科書。目前,農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教育優勢的誘惑,大量學生流入城里。
農村大多數家長數文盲或半文盲狀況,文化程度較低,在輔導孩子時往往表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甚者,他們根本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在他們眼里,他們的任務只是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只是學校和老師的事。在支教過程中發現,有的家長還把大量干農活的重擔加在孩子的肩上,孩子的課余時間幾乎無法完成家庭作業,更不用說鞏固復習了。近年來,大多數家長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兒童增多,以至農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空白。久而久之,導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脫節的惡性循環。
二。突破發展困境的對策。
1.高度重視農村基礎教育,切實保證農村教育的有效投入。
改善農村小學的教育條件,物質條件,需以政府投入為主,教育經費、教育設施盡可能向農村傾斜。每年撥出一定的專項經費,用于加強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教育設備和圖書儀器等教學設備的配置。同時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薄弱學校建設,加大教育資源的整合力度,繼續合理調整農村小學布局,優化教育資源,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在撥款方式和撥款途徑上,要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保證各項費用都用到實處。
2.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素質。
選派優秀教師、專業型教師到農村任教,特別是英語、體育、音樂、美術教師,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素質教育??梢悦磕昶赣靡慌鷰煼额惔笾袑.厴I生,補充“新鮮血液”;另外從城鎮學校富余人員中選派部分教師下到邊遠窮鄉支教,從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方面適當向農村教師傾斜,鼓勵教師長期從事農村教育。從多種渠道減輕農村教師心理和工作負擔,關心貧困教師,關愛長期從事農村教育的教師,切實解決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業等實際問題,促進教師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學校要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經常創造條件促使農村小學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以新課程、新知識、方法為重點,以提高教師實際教學能力和接受計算機基礎知識為主要內容,使教師成為學會學習、熱愛學習、終身學習的楷模,成為全社會的表率。通過學習和培訓,了解最新教學理念,熟悉全新教學方法,掌握現代教學手段,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要注重教師培訓的實效性,爭取盡快配齊農村小學專任教師,在新招教師不到位的情況下,考慮讓一部分教師轉崗培訓,撥??钣糜谵r村小學音、體、美、科學、信息技術等教師的脫產進修,從而滿足農村小學教育需求,使學校教學設備能有效利用。
教師本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素質教育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同時作為教師,要關心、幫助、激勵農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學困兒童,多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多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3.構建質量監控體系,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1)相關部門常性不定期地下到基層,深入課堂,隨機聽課,了解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同時觀察師生的精神狀態、教學氛圍和周邊環境,并做好觀察和記錄,及時提出整改意見,督促學校加以改進。
(2)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各校征求六年級畢業班學生對六年來學校教學工作的反饋意見。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師德師風、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教風、學風等方面的意見與建議。以改進工作,提高質量。
(3)通過各項調查、研究、評比,根據學校、教師、班級分設獎勵機制,以調動學校領導、教師隊伍工作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4.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交流,關注“留守兒童”
近年來,大多數家長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兒童增多,給學校教育增加了難度,這需要教師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與幫助。學校應要求教師根據“留守兒童”檔案,隨時跟蹤調查,關注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困難的“留守兒童”要實實在在的進行幫扶。同時,由于農村學生家長的文化素質不高,對子女的教育認識不夠和存在誤區,家長教育的好壞影響到學生人格和道德行為等方面的發展。為此,學校在引導家長教育孩子方面也要起到積極作用。學校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座談會等形式加強家長的培訓工作,使家長懂得黨的教育方針和各種教育政策,明確學校的辦學思路,理解學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學育人的方法,實現家庭、社會與學校合力育人。特別是在農村,家長們更需要學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初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張行、王鐵軍主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
2、《小學教師修養概論》,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組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
3、《中國教工》,2005年第9期。
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經過分析整理,我們概括出了我鎮義務教育的現狀如下:
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的嚴重短缺首先體現在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最近幾年,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僅占gdp2%的比例。就這2%而言,絕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學教育中,等到本來就十分有限的經費到了區、縣、鎮一級教育行政部門手中,他們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卻充分利用這一經費,在城區大興“示范?!?、“窗口?!?,不遺余力地標榜個人政績。筆者在一篇教育調研報告中看到了一個僅有60萬人口的小縣,不顧百姓的反對,不惜斥資近億元將原本就修建得相當不錯的一所重點中學易地重建。這般層層卡扣,最后到達農村中小學尤其是義務教育學校的幾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經費的嚴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員的政績膨脹,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教學設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開展,音體美勞等不少課程都因教學設施的缺乏而無法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所謂現代化的教育設施也是繡花枕頭,成了擺設。由于信息渠道不暢,能熟練或基本熟練使用電腦的不足半數,遠程教育資源的共享成為了夢想。
造成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經濟發展水平和事業人員編制的制約,難以注入“新鮮血液”,使得一些學校不得不臨時招聘代課教師,以解燃眉之急。
“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數十年來,農村中小學教師一直無法走出這一應試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區、縣、鎮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學年末,拿中考升學率、非畢業班優秀率、合格率,統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學生成績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老師的晉級加薪。于是乎老師們也顧不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素質教育”,一味汗水加時間,有道是:“不管黑貓白貓,考得高分就是好貓”。筆者所在地是一處偏僻的農村小鎮,老師們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輔導,晚上初中部的老師還要輔導到9:30。一天下來,師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重智育育輕德育是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在一些學校,有的老師可以公開容忍成績優秀的學生犯錯誤,少數學生家長在自己孩子與同齡孩子發生沖突時,竟然給予縱容和支持。不少學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財物、出入網吧、集結團伙、侮辱師生等現象絕無僅有。記得不久前有報道稱:某地某校發生了震驚全國的中學生“滅門慘案”。由此可見,造成一些農村中小學生法制觀念淡薄,道德品質敗壞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家庭、社會都沒有對之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學校德育教育的嚴重缺失。
農村學生“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是農村教育的主要癥結。據有關統計資料,全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初高中畢業生中60%以上要回到農村,尤其是農業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這一比例更高,達到80%以上。這些學生大多返鄉務農或外出打工。但農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課程設置、教材編寫與農業生產經營、城鄉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相脫節,學到的基礎文化課,就連勞動技能課也都解決不了很多農村產業技術與經營管理問題。畢業后的農村青年不能盡快融入到當地的經濟建設中,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和盲目流動。一些初中畢業后不能升入重點高中的孩子,寧可融入了滾滾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職成教育學校學習深造。因而出現了“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的教育怪圈。
此外,地方保護主義也是阻礙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一支力量。據了解,當地的初中學生一般不會在中考時填報遵義市的重點中學,其原因并不是沒人有那個實力,而是填本縣以外的高中,萬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縣高中的分數線也不一定能上該中學。所以多數的學生為求穩妥不得不填報本縣的一般高中。學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實,但當地教育部門為維護自己的利益不鼓勵也就算了,還如此設置障礙對學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學管道不暢通,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2、針對上述問題,結合地方特色和整體優勢,提出以下改進意見:
首先是在學生方面,雖然大多學生基礎薄弱且學習積極性不高,但其資質還是相當不錯的。山村雖然物質條件不甚豐裕,但基本的能保證青少年健康發育成長的物質所需還是有的。學生大多淳樸可愛,反應敏捷,可塑性強。所以,基于這個還算不錯的客觀條件,只要老師在學生身上多花心思,嚴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導,積極鼓勵,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夠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有不少專業知識強,敬業程度高的優秀教師。不光如此,也有老師放棄了外調升遷的大好機會,甘愿扎根留在這窮鄉僻壤,十幾年如一日,從未止息。對于此種難得的教學資源,當地教育部門,當地政府應該加大扶持,重點關照。對這類安心扎根農村的教師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進行培訓,促成其更好地為本地教育事業服務。
然而以上兩點所能解決問題的范圍和程度畢竟有限,這個長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長效的機制才得以徹底解決。在這當中,唱主角的正是國家的相關政策傾向和重點幫扶。農村問題說到底是一個窮字,但核心并不是窮經濟,而在于窮知識、窮技術、窮觀念,歸根到底是窮人才。只有想辦法讓無數的知識人才前赴后繼不斷地投身到中國的農村建設隊伍當中,這個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但目前就全國范圍的大學生就業去向來看,基本上沒有主動積極考慮去到農村就業的。其中責任并不在于大學生,而是在于國家的政策性導引不夠。并沒有足夠的鼓勵來彌補其物質條件的匱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學畢業生不愿意投身農村的建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來我國對于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斷地加強,相信隨著城市就業的飽和和相關政策措施的到位,將會不斷有大學生到農村去就業、生活,而城鄉教育的差距屆時將會逐漸縮小。
現總結如下,農村教育問題的成因是多樣的,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師資配備不足,留不住人才;最嚴峻的現狀是學生學習漸成不夠積極主動的氛圍。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期間可以嘗試加強嚴看硬管式的應該教育的傳統方法,著重要給學生樹立起積極拼搏的意識。其根本的和實質性的改善則必須舉全國之力而為之,且要堅持下去。
一、調研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gdp的增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城鄉收入差距也在急劇加大。20**年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兩者的收入比為3、22:1。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區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問題進一步凸顯,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黨的***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則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核心,沒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教育作為推動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效率目標,又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公平目標。社會的教育在社會流動、社會分化中具有“篩選器”的功能,又具有穩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視為實現社會平等“最偉大的工具”。按照現階段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應該以和諧理念來引領教育發展,通過推進教育的公平、公正,來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通過構建和諧教育,來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只有農村得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農村發展的基礎是搞好農村的基礎教育?;A教育是地方事業,擔負著為地方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A教育辦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然而,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
二、調研對象。
三、調研目的。
1、通過進行實地調查和網上搜集資料,活的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信息。
2、分析農村基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并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
4、對本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進行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
5、探索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途徑,共同探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
自198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出臺以來,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由于農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調,所以農村教育狀況并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政府投入有限,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差。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財政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財政緊張,各種經費特別是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農村學校的持續發展難以實現。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在校生占全國在校生的絕大多數。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合計約1、93億人,按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70%算,農村在校生約1、3億人。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義務教育階段所占比例過低,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占總投入的比例始終低于60%,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近年還不足30%。而且,在農村義務教育總投人中,政府財政撥款所占比例也不高。盡管近年中央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達到64、9%。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縣鄉財政與農民負擔”課題組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中,鄉鎮一級的負擔竟高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只負擔了2%。而在國外,中央政府是義務教育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有的國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個基礎教育投入的比重高達80%。
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主要以農民投入為主。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以前,農村義務教育事實上主要由農民承擔。稅費改革后,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來源基本是以鄉鎮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農村教育費附加以及收取學雜費、教育集資等。鄉級財政在農村義務教育中承擔了全部責任。農民的“合理”負擔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支柱。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在農民減負的同時,教育也大幅度減收,一些地方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狀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經費不足,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設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學的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20**年,我國農村地區危房比例仍然較高,全國小學和初中國共產黨有4542、3萬平方米的d級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約1750萬平方米,因自然災害受損的校舍約200萬平方米,小學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別為5、6%和3、7%。雖然20**年,國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新的保障機制,許多學校新修了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但在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農村中小學與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水平更低,從而最終導致農村學生流失。
(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教學水平低,教學質量堪憂。
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師資力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育質量。調查發現,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不盡如人意。
1、師資力量匱乏,農村師資“缺血”
由于農村教師待遇低,生活條件差,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嚴重,很多人不愿到農村任教。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寧愿在家待崗,也不愿當鄉村教師。同時,家里有門路的、教學水平稍高的教師也想辦法擠入城市。再加上這幾年城市學校擴招,一些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也開始從農村招聘教師。隨著進城教師的擇優錄取,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流向了城市。由于師資的流失,貧困農村的中小學校里一個教師跨年級、包班上課的現象司空見慣。在農村許多學校美術等方面的教師嚴重缺乏,無法適應新課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農村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單向流動,即優秀教師只具有向上的流動性。如果村里的老師教得好,則入編進入鎮里的學校,鎮里的老師如果教得好,則進入縣城里的學校。依此類推。這種帶有剛性的評選機制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系統只能得到較差的師資來源。農村師資原本“先天”不足,無奈又遭流失之痛,農村師資嚴重“缺血”。
2、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專業化程度偏低。
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學歷達標與能力達標存在較大落差,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以湖南省為例,農村小學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占的比例不到城鎮的20%,初中也只相當于城鎮的一半,如衡陽市農村學校教師第一學歷合格率為22、7%。盡管通過大規模的學歷補償教育和在職培訓,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率得到極大提高,但教師素質仍然不能滿足義務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農村一些學校的大部分教師是本鎮(縣)未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一些初中畢業生也當起了教師,很多貧困縣還有一部分教師小學畢業。另外,相當一部分農村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知識老化,教學方法落后,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他們無法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使得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形成不了梯隊,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師的低素質直接影響、限制了學生素質的提高。由于教學質量不高,農村一些學校的生源逐漸流失。在一些地區,“村小學到中心小學,中心小學到縣城小學,優生不斷流向縣城”已成了趨勢。長此以往,學校將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并將隨著這種惡性循環而趨于萎縮。
(三)家庭貧困,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
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由于教育投資少,本應由財政支付的教育經費負擔轉移到農民家庭,義務教育已無義務之實,老百姓需要自己負擔學費。農民一年的收入本來就很少,大部分用來支出子女的學費,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現了教育致貧現象。農民不堪教育費用的重負,導致其子女失學、輟學。另外,近年就業形勢不太樂觀,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學生在大學學的知識在農村派不上用場,使得農村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一些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讀書,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出去打工掙錢以貼補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連小學都沒有畢業。貧困人口失去學習機會,也就限制了他們獲得個人發展的機會。
五、營勝村基礎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調研我來到了遼寧省丹東市五龍背鎮的一個普通的鄉村-營勝村,調研結果如下。
據20**年數據顯示該村約有人口1500多,學齡兒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學,六個年級共有教師9名,9名教師中無本科以上學歷者,7名??茖W歷,2名初中學歷,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5人。調查發現,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方面,師資力量缺乏教師不配套和跨年級上課現象嚴重,很多教師都是上了這門課再上那門,由于照顧不過來,只能讓一些班級學生自習或做作業。我們還了解到由于農村教師的待遇低,辦公條件差,農村基礎教育崗位難留人,老師調動頻繁。另一方面,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學歷低、職稱低、素質低的“三低”現象。大部分教師為“民轉公”教師,由于他們的年齡偏大,業務素質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營勝小學全貌。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約,該村近3年未補充過教師,導致教師嚴重不足和失衡。而鎮上的中心學校和交通條件較好的學校教師普遍超編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同時由于一批學歷低、素質不全面的人員進入教師隊伍,再加上“民轉公”教師,使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年齡結構也不合理。農村課程改革對目前的農村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角色行為必須實行全方位的轉變。由于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水平、身心狀況差異較大,因此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2、學校管理方面有待改進。一是校長結構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輕的又過于年輕,沒有什么工作經歷,更談不上有較好的工作經驗。二是部分校長對學校的管理工作較為片面,只注重學校教學管理,對教學管理以外的,如學校安全管理,學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夠。
3、學校經費困難。實施“一費制”和“兩免一補”后,人民群眾的負擔的確減輕了,但學校的辦公經費受到一定影響,由于政府財力有限,上面的撥款也難以及時足額到位,使學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受到一定的影響,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實施,如校舍建設、綠化學校的創建等。
六、關于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對策思考。
針對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困難,今年我國提出了實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國家、社會團體和個人為保障適齡人口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從政策、物質和資金上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學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農村的基礎,農村地區難以實現教育的自救,因此,積極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及時實施農村地區的教育救助就成為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教育經費方面。
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同時建立農村教育財政保障機制。
緩解基礎教育投入問題的關鍵是解決財政乏力的問題。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承擔責任。建議國家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并嚴格規定農村教育投入的恰當比例。我國許多省在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集資被取消,縣鄉財政收入減少,為了保證縣鄉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中央應確定一定比例的稅收進行轉移支付,專門用于農村基礎教育。切實發揮國家公共財政資金在配置農村義務教育資源中的絕對主體作用,構建基礎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承擔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最終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和保障農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機會的長效機制。
2、拓寬籌資渠道,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還沒有達到完全支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水平,所以從長遠發展來看,農村教育經費完全靠國家長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農村義務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除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保證外,還應該通過其他渠道盡可能多地籌措經費。比如可以建立“義務教育基金會”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發行教育彩票,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義務教育。所得的資金由政府根據有關政策統一進行調配,切實定向用于農村教育。同時建議國家出臺農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證農村教育的優先發展。
(二)師資方面。
1、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
農村教師信息閉塞,接受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學方式都與城市的教師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級政府要大力開發并充分利用國內外教育援助項目,加強對農村校長和教師的培訓。同時在教師繼續教育政策方面對農村教師要有所傾斜,比如為農村教師提供免費的培訓,適當增強教師培訓名額等。對農村教師進行培訓,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內容,同時還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注重教師實際教育教學素質的提高和教師的實際教學效果,以切實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實現教師的雙向流動。實施“教師交流機制”,把城里的老師交流到農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帶動農村的教育;農村教師則到城市學校去實習,充實提高,以解決農村教師單向流動的問題,切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從而有效控制輟學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規定,剛畢業的大學生必須到農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為將來評職稱的一項條件。同時給予支教大學生提前半年轉正的優惠條件。20**年,鄭州市又出臺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從20**年起,鄭州市將在5年內實現所有城市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1年。鄭州市教育局文件規定:從20**年起,市直學校每年下鄉交流人數應不低于全體教職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對農村有所傾斜,比如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巡回授課,鼓勵緊缺學科教師的流動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
由于農村學校條件差,工資待遇低,大部分大學畢業生不愿到農村去。他們一是害怕無機會再進城市的學校,二是擔心自己到農村會被同化。因為農村教師教育觀念落后,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再加上農村學校硬件設施嚴重不足,新教師難以進行教學改革。為吸引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政府就要給予到農村任教的師范畢業生一定的優惠政策。
4、充分利用農村的現有資源與條件開發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在硬件上相差甚遠,在短期內不能改變現狀的情況下,農村學校的教師也不能總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農村一切可用的現有教育資源,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不足,開發適合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農村的教育教學水平。
(三)貧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重要途徑。貧困家庭在社會資源尤其是教育資源的享有方面,處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沒有輔助性的機制保證他們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貧困本身則有可能成為“世襲”的不幸命運。這種個人命運的惡性循環。最終使整個社會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對貧困學生的教育救助作為農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穩定的教育救助機制。
各級政府要成立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貧困學生救助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中小學救助受援捐贈中心”,同時還要增配全額撥款事業編制,設立中小學貧困學生救助專項資金,并將助學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標管理,明確各部門職責,整合各方面力量,統籌協調和指導本地區的經常性助學活動,推進救助貧困學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對貧困學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資金為主,繼續執行“兩免一補”政策并要落到實處。同時要以經常性捐贈活動為載體,組織和發動各界人士捐款助學,對口幫扶。目前,無論是政府的救助、社會的捐助,還是學校的獎勵與減免,總體來看教育救助覆蓋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額度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級財政要每年安排貧困學生專項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擴大教育救助范圍。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不斷提高,我國逐步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已成為可能。20**年1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京舉行記者招待會,教育部首次發布《全民教育國家報告》。該報告列出了我國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的時間表:到20**年,使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費),保證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困難而失學。到20**年,全國農村地區將全部實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到20**年,全國將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然而,政府、社會對高中教育的貧困救助問題,相對來說關注不夠,雖然有一些相關政策,但執行中存在若干問題。從全國范圍看,多數地區至今缺少剛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進行教育救助時,要把救助的范圍擴大到高中。
總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多管齊下的教育救助體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農村教育救助及時性、長效性的重要保證。
七、啟示與結語。
通過幾天時間的調研,我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有了初步的認識,以上就是這次實踐活動所獲得的一些具體情況,但光了解情況并不夠,既然是調研報告,就要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將結合我校在**級學生中開設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的具體內容,來簡單闡述和總結下關于這次對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調研活動,以便更好的達到“關注民生,和諧發展”的主題實踐活動的目的。
從調研的對象——營勝村以及參考整個中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來看,我認為,中國農村的基礎教育之所以令人堪憂的原因有:一是國家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農村本身的經濟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教育對經濟的促進就體現不出,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是中國農村基礎教育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二是師資力量的嚴重缺乏和不精。廣大農村地區師資稀少并且專業度相比之下嚴重不足,這對農村教育是嚴重不利的。三是農村家庭本身的貧困問題致使農村基礎教育始終得不到提高,“沒錢上學”是廣大農村孩子受教育的一個嚴重的障礙。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的問題是中國的重要問題,而農村的教育問題更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調研的是營勝村而言,他們就亟待靠經濟去幫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經濟、推動經濟增長,以此來實現民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才能讓營勝村變得富有,和諧,美好,才能讓中國更加強大,富強,和諧,穩定!
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統計,截止目前中國農村現有流動人口過億,還有持續增長的趨勢,因此,中國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數量也大幅度增加。全國婦聯課題研究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已占兒童總數20%以上,他們大部分由隔輩人監護,還有2%-3%的留守兒童獨自生活,處于無人監護的狀態。全國婦聯數據更顯示出,中國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數量目前已超過4000萬。針對農村這種較為普遍的留守小孩的現象。長期從事兒童社會化研究的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周宗奎認為,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的存在是人口城市化過程、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這一些留守兒童正在承受人口轉移給他們自身健康成長帶來的不利影響,生活在一個不健康的成長環境里。
1、安全問題。留守學生雖然有一定的監護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于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而且他們往往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算盡到了監護責任,至于其他的事情則是孩子學校的事了。因此在課余和節假日等學校無法監管的情況下,留守學生則成了絕對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們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往往易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如在重慶市奉節縣公平鎮大寨鄉,80%的學生反映曾在上學放學的路上突然遭遇山石墜落的險情。
2、人格發展不健全。由于打工家庭孩子缺少家庭的親情關懷,常年難與父母團圓(有的孩子甚至4-5年沒見過父母),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與人格發展方面的問題。據訪談的班主任,任課教師的反映,一般而言,父母長期在外的兒童在心理上大致上有這樣兩個傾向:首先,一些平時就好動,調皮的學生因為父母外出,就自己“開籠放雀”,無人能管,變得大膽放肆。同時由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對留守兒童,心里面都存在一點憐憫之情,對于他們的要求一般都是有求必應,這樣,最容易使兒童產生別人都是圍繞著他們轉的驕傲思想。留守兒童在家里犯了錯誤,祖輩們也不敢貿然批評他們,常常遷就他們,饒恕他們,久而久之,這部分留守兒童就變得任性和驕橫跋扈了。其次,也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尤其是父母雙方外出后產生一種失落心理,覺得沒有歸屬感,他們往往不愛說話,不愿和別人交往,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不愿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上很容易走上極端,產生性格扭曲:(1)自卑封閉、自暴自棄、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不愿意與人交流、性格內向,不開朗,容易掉眼淚。(2)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對老師親友等的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偢杏X有人在欺負他,斤斤計較,不合群。(3)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認為父母為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憎恨他們。
3、學習問題。留守學生在學習上往往變得消沉,課堂聽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同時由于缺少家庭對他們學習的監督,留守兒童的學習往往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應付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不交作業,導致成績直線下滑。據有關調查顯示,留守學生的學習成績一般都較差,倒數幾名的大部分也是留守學生。更令人擔憂的是新的“學習無用論”在他們心里滋長,他們認為以后不管學歷如何都是出去打工的,那現在學習好壞就無關緊要了。
4、行為偏差。留守兒童的日常行為一般都存在問題。一是學校的要求他們很難認真做到,比如,按時上課,按時完成作業等等。二是在學校里受不得一點委屈。特別是在班上和同學發生沖突時,往往喜歡去占上風,要是沒有占到上風的話,就會想方設法去報復。三是語言不文明,行為粗野,基本的日常文明禮貌規范都不遵守。有部分留守學生,由于家庭教育是一片空白,長輩們只管吃的飽,穿的暖,其他的一切都希望學校來管。不管孩子在家里多么不守規矩,多么橫行霸道,他們都能忍讓和遷就。這部分學生在學校違反學校紀律,不服管教,總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斷,罵人,打架甚至是斗毆。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個大問題。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促進其健康成長關系到農村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障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學校、家庭和全社會都應明確責任,強化舉措,切實加強對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一)健全機制,充分發揮學校在關愛農村留守學生中的積極作用。
1、建立留守孩子檔案和聯系卡制度。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要記載好學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聯系電話、家庭成員情況和學生臨時監護人姓名及聯系方法等。第二,班主任要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比如:學習情況、行為習慣、情感、能力的發展等等。
2、建立關愛留守孩子責任幫扶、交流制度。簽訂承包責任書,組建“代理家庭”。讓孩子充分享受到家庭的溫暖。
3、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使學生養成好習慣,以及時解決“留守兒童”成長中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其塑造健康心理,逐漸引導他們制定學習目標,明確努力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增強明辨是非、美丑、真偽、善惡,抵制外界不良風氣的能力。例如,重慶市豐都縣在14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立了留守兒童“親情聊天室”?!坝H情聊天室”還有專門的指導老師和心理輔導老師,700多名留守兒童通過“親情聊天室”每周能與他們的父母通電話或者視頻聊天。
4、加強與留守孩子父母或監護人交流與溝通。學校要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長公布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聯系電話、詳細通訊地址;設立親情專用電話,鼓勵學生經常寫信與家長聯系,學校和班級定期向家長匯報學校工作和孩子學習狀況,并把家長務工情況告訴學生,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每學期要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通報學生在校學習情況,了解留守學生回家后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
(二)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要正確處理生產、創收與子女教育的關系,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要與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性聯系,隨時了解子女學習和發展情況,并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臨時監護人要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為他們營造近似完整結構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
(三)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都要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且無法回避的問題,必須把它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1、構建父母子女溝通機制,鋪架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情感交流的橋梁。相關單位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家長在外出務工的同時,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強與孩子溝通、學會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學方式和方法,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建議有關地方開設“留守兒童”家長熱線機制,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愛。
2、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可以有效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解除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后顧之憂”。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不僅在學校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還可以號召一些家庭幫助學校,做留守兒童的“代理家庭”,營造真切的親情的氛圍。
3、構建基層社會呵護機制,讓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落到實處。鄉鎮、村(居)委會要盡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對于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建立社區幫扶中心,并組織干部到留守兒童家里慰問,切實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問題。要加強農村基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統籌鄉村學校的老師、村婦代會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小結。
我國是一個農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農民進城不僅是我國現代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必然產物,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必須積極響應十七大的號召,立足于城鄉平等和城鄉統籌的原則,進一步完善現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對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歧視,建立城鄉一體和公平的義務教育體制,為千千萬萬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創造條件。
2、制定調研目標:調研在進行農村教育新一輪布局后農村小學的現狀。
3、確定調研對象:農村小學。
4、選用調研方式:走訪和問卷調查。
6、調研結果統計:調查十所小學中,人數在300人以上的4所,300人以下的6所。行政村繼續對小學有財政支持的有2所,每年共投入2萬左右,但也只是對校舍修修補補。其余八所所在行政村沒有對學校進行財政支持,全靠上級財政經費維持。
7、調研結果分析:單靠有限的財政經費撥款,學校的日常支出還能維持,但想進一步發展,仍是舉步維艱。所以一是上級加大經費支持,二是進一步調整學校布局,優化教育。
教學。
設施。
8、將文檔命名為:
一、教育行政化。
1.機構行政化。
中國農村現階段教育主管機構行政管理人員與學校行政管理人員之和與教師之比是1:1,就是說一個教師在上課,后面就有一個領導在監視著。人多,機構就多,部門就多。不管理是不作為,換句話說,管理管理,不管就沒人理。管理了,事務就多,文件就多,會議就多。很多學校安排了專門參加會議、領取各種文件通知的專職駐城辦事人員。有人統計了一下,教師一半時間在課堂,一半時間要應付各種會議、檢查、達標、驗收。兩個一半,這樣算起來,農村基礎教育的人力資源的投入用到孩子身上的只能說是一半的一半。
教育是什么?教書、育人,教師的事。領導是什么?不教書,不育人,育教師。所以教師要想生存只有兩種方式:一是要教好書,指哪干哪;二是要有個領導做保護人,潛規則吧,不然,就得被育。教好書不難,多學習,多交流。不被育就難了,那么多的領導在監視你。所以巨大的壓力之下教師大多也分為兩類:一是老黃牛,別思想;二是奴隸化,想方設法變成主子。這樣算來,教師隊伍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的也不是很多。
2.管理行政化。
如此龐大的,鋼架的,而且后勁十足的教育管理機構,還能融下多少自主、創新的時間和空間呢?教育管理部門就自己去考察,研究,再發文,培訓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向教師發號施令。按章辦事,按文辦事,辦不好就得被育。
3.教學行政化。
教學行政化表現為:一是為分教;二是為了作業,上面布置下來的課題要完成,條條框框要完成,上傳下達傳遞給學生。三是龐大的作業量,龐大的班級學額,龐大的課時數,教師能應付就高手了。還什么自主呀,都自主就鬧翻了天了。
?????? 先來看看第一類家庭,這些家長都是在城市里無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農村的,一般來說他們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學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務農為生。
??????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雙方必須要有一個抽出時間來帶孩子,這大大影響了干農活,影響了全家的生計。為了生計,父母沒有時間陪在孩子身邊讀書給孩子聽,不耐煩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亂跑影響自己干農活就把孩子關在房間里……學前教育的缺失對孩子價值觀形成、智利開發影響是巨大的。當孩子才四五歲,還沒達到入學年齡時,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將孩子送入學校。父母只是想讓學校去管孩子,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去干農活。由于孩子年齡小,頭腦還沒發育到適合學習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學前的智利開發,讓很多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他們根本跟不上學校的進度。
?????? 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支持孩子學習的,他們深知務農的艱苦,想讓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現實的。家長白天忙著干農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點的時間顧及孩子,由于家長的學歷水平都很低,根本無法輔導孩子學習,大學生個人 簡歷網(
http:///
提供也不知道該怎么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發現自己跟不上的時候,家長不知道該怎么辦,也沒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試成績出來,家長發現孩子的成績和改變命運的目標相差甚遠,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會教,也不會用正確方法引導孩子,很多家長就會去買一堆的習題書逼著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長不會幫著孩子訂正,原來不會的還是不會,沒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負擔。家長看到孩子做了,就以為自己幫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試成績出來后,家長又將大失所望,漸漸的開始不耐煩,斥罵孩子,這大大激發了孩子逆反情緒,對孩子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在了解農村父母教育理念時發現一個很大的偏見。農村父母認為,關心孩子就是在物質上給孩子錢讓他們念書,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關心,他們不會抽時間陪孩子學習,也不會關心他們學習遇到了什么困難。他們會做的`大多只是,想起來時候詢問下孩子學習情況,跟孩子說幾句早已聽出老繭的勵志名言。走訪時遇到過這么一個學生,由于學習跟不上,父母平時也沒關心他學習,他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開始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開始逃課,后來漸漸發展成根本不去上課。而粗心的家長只是偶爾問問孩子學習的情況,孩子輕松的蒙混過關。等到家長發現孩子開始混社會時,已經過去了兩個月。家長又不知道該如何挽回,打罵體罰只會將孩子越推越深,直至無力挽回。還有一些孩子,他們在學校犯了錯,老師想找家長談談,但是家長忙于生計,對老師的幫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長能和老師進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長在孩子心中地位卻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長,家長無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越走越偏。
?????? 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其實十分微妙,一方面,每個家長都認為讀書重要,只要孩子會讀書,自己不論砸鍋賣鐵也會供孩子讀書。而另一方面,讀書無用論還是存在于家長的觀念中,在他們身邊,一些普通院校畢業的學生也難找到工作,周圍一些沒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卻能賺很多錢。這種微妙的心態造成了,如果孩子會讀書家長會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讀書成績不理想,父母會想不會念還不如打工算了。大學生個人 簡歷網(
http:///
提供父母的這種心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學成績兩極分化的情況,成績好的越來越好,成績差的父母也會另謀出路,孩子成績越來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會想盡方法幫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幫助孩子學習,很多孩子得以跟上進度,繼續學習。然而,農村父母的心態使得很少有父母會逼著孩子上補習班,孩子自己因為貪玩又很少會主動提出來,因此學習一時跟不上的會越落越多,這對很多孩子成長是不利的。?????? 再來看看另一類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來帶。我們實地走訪出了解到,爺爺奶奶輩的學歷大多是小學,很多連小學都沒有讀,文化水平比留在農村的父母還要低。他們根本不管孩子學習,也管不了?,F在的孩子越來越貪玩,也越來越難管,爺爺奶奶很多也會溺愛孩子,隨著孩子來。因此,孩子玩起來更加無所忌憚,很多都因為貪玩而荒廢了學業,甚至有些還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
??????? 實踐之前總有聽到報道,說很多農村孩子因為付不起學費而輟學,所以我們對經濟狀況對學業影響也做了深入調查。我們發現,讀小學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錢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還能負擔。但是,到了高中大學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開始負債供孩子上學。大多數父母選擇向親戚朋友借錢,少數向國家貸款??梢?,總體上農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經濟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然而我們在教育局詢問是否有??罱o予貧困孩子幫助時,我們了解到,政府有對貧困的優等生提供獎學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學金,一些社會團體也會給予一些幫助。但是,很多困難的家庭并沒有在補助的范圍內,加之農村家長意識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補助的家庭并沒有提出申請,這使得真正得到補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訪家長中,我們了解到,幾乎所有家長認為:只要孩子會讀書,家長無論如何也會供孩子上學。因此,對貧困生補助的不足并沒有導致很多的孩子輟學,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經濟負擔。
??????? 我們一直覺得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訪中我們有了新的認識。我們詢問如果經濟困難只能供一個孩子繼續學習時會怎么選擇,大多數的父母都表示無論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學,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學習好的那個,表示選擇男孩的少之又少。
隨著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許多兒童因種種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監護人,使孩子面臨無人監管的“真空”狀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他們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確引導,學習上缺少輔導,心理上缺少疏導,行為上缺少教育。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問題,特別是教育問題,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國家的和諧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如何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關注、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已成為當今時代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通過對本鄉鎮近百名留守兒童家庭的實地走訪,并結合對我縣一些中小學的調研情況進行分析:
據最新的數據統計,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指14周歲以下的兒童)約為1980萬人,流動兒童為農業戶口的約有1000萬人。僅淮安市就產生了近16萬的留守兒童,其中父母都在市外的0-14周歲以下的留守兒童52675人,祖輩照料的43188人,其它親朋照料的8731人,無人照料的756人。大部分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突出,教育狀況令人堪憂。
1.2智育:學習積極性低,成績不佳。
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做事心不在焉,應付了事。據調查,部分留守兒童的回家作業因無人監管完成得不好;多數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務工后成績明顯下降。一位小學三年級的班主任駱老師介紹,他所帶的班級43名學生中,留守兒童竟占八成,其中80%的學生學習成績處于中等以下水平,其中超過30%的學生屬于“差生”。
1.3心理教育: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人格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斷裂或缺失,許多留守兒童出現了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頑皮任性、沖動易怒等問題??梢韵胂?,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更是障礙重重。心理教育的欠缺產生的心理問題,給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利影響。
1.4體育:生活習慣差,身體發育不良。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家長的教育和管理,沒有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相當一部分學生經常不洗臉、不洗澡、不講衛生、吃飯不按時、作息不按時、生活不規律、營養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況,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1.5德育:良好道德缺失,行為習慣養成差。
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監管教育,留守兒童極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加之祖輩的溺愛,留守兒童常常表現出任性、自私、固執倔強、我行我素、不尊敬長輩、好逸惡勞等不良品行。待人處事往往帶有盲目性、隨意性和沖動性,上進心、集體榮譽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養成習慣較差,常有違規、違紀,甚至違法行為發生。
1.6教育方式:隔代監護,職責物質化。
留守兒童大多跟祖輩一起生活,他們對孩子比較縱容溺愛,通常是在物質生活上給予滿足,而在精神和道德上教育引導少,容易造成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有的監護人對待孩子遷就放任;有的漠視與孩子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對待孩子粗暴,甚至漫罵、體罰。隔代監護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親情交流環境,留守子女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圍。
1.7教育環境:安全隱患多,易受到傷害。
少年兒童處于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長發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留守兒童一旦失去或脫離家長適當的約束與教育,極易受到不良誘惑與影響,很多少年兒童由于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同時他們遇到突發事件時自救能力差,傷亡事故極易發生,甚至成為不法分子的侵犯對象,極易遭受傷害。
2.1社會改革急待深化。
由于歷史和地理等原因,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為改變生存狀況而外出務工。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產生留守兒童教育難的根本原因。
2.2家庭情感缺失。
親子教育缺失,留守兒童幼年時被迫與父母分離,他們的情感交流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這必然導致他們產生諸多心理問題。家長長期在外務工,對子女心生內疚,常使用物質來補償對孩子缺失的精神關愛,而孩子對花錢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極易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另外,被留守在家的孩子多半由祖父輩或親戚代為監管,而監護人自身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逐漸地,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便也突顯了出來。
2.3學校教育的疏忽。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問題,他們需要學校和老師給予更多的關懷與呵護。然而由于農村學校教育理念更新不夠,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即使有,也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3.對策與建議。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將長期存在的戰略性問題,并且問題的嚴重性正在突顯,政府,學校,社會,家庭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我們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3.1政府保障。
3.1.1設立留守兒童專項資金由于人口流動而引發的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教育管理問題是地方政府新增的事權,政府應撥相應的專項資金。在村社可以建立更多的“留守兒童之家”,并在其中設立親情熱線,讓留守學生與父母及時溝通,及時為孩子們傳送溫暖;設立談心室,為有心理疑惑的孩子提供一個傾訴的窗口;采取疏導和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設立專人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糾正其心理偏差,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
3.1.2深化制度改革,掃清制度障礙首先改革戶籍制度,逐步弱化甚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改善農民工的就業和生活環境,使外出務工人員可以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權利和社會利益,在家庭經濟可以承受的前提下讓他們的子女能留在他們的身邊就近上學。
看影視片、免費進入電腦室、發放免費游園票、書券。
3.2社會關懷。
3.2.1社會輿論影響社會媒體和輿論在社會文化中有較好的導向作用。因此要解決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社會媒體應該行動起來,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愛護留守兒童。
3.2.2開展多彩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對留守兒童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是要通過假期探親的方法,讓留守兒童感受親情和接受城市的信息,同時了解父母勞動的艱辛。二是要搞好留守兒童讀書征文活動、組織留守兒童流動書庫、進行留守兒童演講、文娛、體育比賽,讓留守兒童愉快地生活。
3.2.3執法部門營造優良教育環境留守兒童對是非辨別力不強,自制力差,容易誤入岐途,這就要求執法部門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治理,取締非法經營的各種娛樂機構,加強對網吧、游戲廳的管理,杜絕未成年兒童入內,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健康、安全的社會環境。
3.3學校引導。
3.3.1完善各項基礎設施改善學生飲食條件,優化其寄宿條件,只有生活條件真正得到了改善才能讓留守兒童安心學習,有效地發揮學校和老師的教育功能。
3.3.2辦好心理課堂增設相關的課程,在為所有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充分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學校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因此學校應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健康課程,引導青少年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
3.3.3注重教育方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孩子教育時應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教育孩子要多做換位思考,粗野、蠻橫的方式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讓孩子情緒與你作對。這不僅影響了孩子與監護人之間的相互溝通,也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教育孩子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孩子正視現實,理解父母背井離鄉、親情分離的無奈,放下心理包袱,努力學習,回報社會。
3.4家庭呵護。
3.4.1加強溝通,增進情感外出務工家長盡量不要雙雙外出,實在無法克服,要雙雙外出的,要健全親子關系,滿足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發展,提高溝通頻率,同時注意溝通內容不僅談學習,更要關注他們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讓留守兒童切實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厚愛。
3.4.2指導孩子慎重交友“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特殊的監管環境,特別是現在的網絡文化的泛濫,留守兒童容易結交不良青年。
3.4.3引導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留守兒童很大程度上缺乏父愛、母愛,感情脆弱,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培養健康的愛好和興趣尤為重要。這也是監護人和留守兒童進行思想溝通和培養感情的機會,并彌補留守兒童空虛心理,起到了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道德品德和遠大志向的效果。
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只要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盡一項社會責任,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留守兒童的明天就會更美好、生活就會更燦爛。
近日,我們廣東二師太平三下鄉服務隊走訪了梅州市豐順縣豐良鎮太平村,通過家訪的形式與學生家長和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對農村教育情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一師資力量薄弱。
教育,是人類有目的地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文化、傳遞生產與社會生活經驗的一種途徑,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這一主體的言傳身教。但在農村地區,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較為突出,這主要體現在教師素質方面。在太平村的家訪過程中,我們隊伍分成了五個小組,每組家訪四至五個學生家庭,從家長和學生的反饋來看,農村學生普遍都有偏科情況,而且所有的學生三科成績中都是英語較差。我們了解到在太平小學現有的英語老師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幾乎沒有,而且他們大多都是年紀比較大的本地人。這樣一個情況,讓我們感到憂心。如果老師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就很難帶給同學們學習的興趣、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內容,而農村小孩的自學能力較弱,特別是英語這種比較陌生的學科,更需要人的指引幫助。從調研情況來看,這里的老師帶給他們的幫助比較局限。
二家長文化程度有限。
農村學生的家庭作業遇到困難怎么辦?這是我們一直很好奇的問題,家訪給了我們一個并不滿意但也無可奈何的一個答案。絕大部分的學生家庭作業遇到不會的問題,只能空著,上進好學的學生可能會隔天把作業帶到學校請教老師,但如果自覺性不夠的孩子,問題可能就被忽略擱置了。為什么不問家長呢?有兩個原因,一是大部分家長可能平時都不在子女身邊,而在身邊的也比較忙碌,沒有時間去輔導孩子的學習。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家長自身沒有受過很多教育,在輔導孩子學習這一方面感到力不從心。
農村家長文化程度不高,對家庭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識,致使家庭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在農村孩子具有辯別是非能力時與家長頂撞,判逆現象嚴重,越是如此,越造成了家長認為是“大逆不道”、沒大沒小;這也使得了農村的家庭教育出現惡性循環。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家庭物質條件優劣與家庭教育水平關系不大,農村家長文化素質卻與家庭教育水平關系較大,家長文化素質高的家庭教育水平亦高。另外,多數學生家長所從事的職業都是重體力勞動,沒有規律性,工作不夠穩定,工作時間沒有規律,生活壓力大,缺少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間。
三家庭教育方式缺乏科學性。
在三下鄉過程中,我們隊員都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就是農村的孩子性格都比較內斂,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很少主動與人交流。這種害羞內向的性格和他們的成長環境是分不開的。
當前仍有少部分農村家長信奉“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以傷其自尊作為懲誡手段,教育方法極其簡單和粗暴,缺乏正面教育。多數農村家庭缺少真正的平等和民主,家長很少給孩子訴說的機會,很少把自己作為孩子的訴說對象,只是把孩子作為聆聽的對象和訓斥的對象。結果不少的農村孩子在成長過程缺少個性,相反卻多了許多的“特性”。
家長與孩子溝通意識不強,溝通能力不夠,極少數的家長會降低自己的高度與孩子平等交流,結果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相互信賴,而是代溝愈來愈深。此外,當前農村仍有不少家長身上存在著“封建家長作風”,要求孩子無條件順從家長,哪怕家是錯的,也不容許孩子反抗,否則會視為“大逆不道”。
獎勵與懲罰是農村父母常用的教育手段,但不少家長在孩子成功時卻不兌現自己的獎勵諾言,此舉令父母信譽降低,在以后的教育中變得蒼白無力。在家庭教育中,當家長做錯時也少有幾個家長會主動向孩子承認錯誤,家長總是對的,孩子總是錯的。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縱觀教育自身發展的歷史和規律,要想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內涵發展上下功夫,而內涵發展首要的問題就是要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談不上教育向深層次發展,也談不上培養高素質的祖國建設者和接班人,更談不上全民素質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因此,要把教師隊伍建設擺在進一步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位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重視師德建設,提高教師道德素質。
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更高的素質,而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教師之靈魂。師德決定了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對事業的忠誠,決定了教師執著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師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書,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潛移默化的、受益終生的。
2、抓好業務建設,提高教師業務素質。
我們的生活已步入信息化的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經濟社會已初見端倪,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教好學生,必須精通所任學科的大量專業知識,還必須具有廣泛的文化修養。有了“一桶水”,還需要不斷更新補充,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學生的“一杯水”,總之,教師需要不斷進行知識更新,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二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幫助農村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一個孩子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會有良好的學校教育。教育絕不僅僅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教育首先是家長的事,然后才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明確“養”與“育”的關系,如果孩子“養”不好則是廢品,但如果孩子“育”不好則可能是危險品。金錢能養活孩子,卻不能教育孩子。明確德育與智育的關系,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做人更重要,教育孩子先成人,后成才;先做人,后做事。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與愛好,重視非智力因素地開發。轉變“封建家長作風”觀念,能平等地與孩子進行交流,善于觀察孩子,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注重培養孩子具有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三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
學習并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學會尊重、理解孩子,并能運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使得自己的孩子能夠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高爾基也說:“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的事??墒?,要善于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樁大事了,這需要有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编囆∑秸f過,“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家長學校要教會孩子的家長學會做優秀的家長,通過聽家庭教育講座,看家庭教育有關報刊,自學和掌握心理學、教育學、衛生學等教育孩子的知識、技能,掌握家庭教育的規律和方法。民主、和諧、平等是家庭教育常用的方法,家庭暴力不是教育。指責與訓斥也不是好的'教育,教育要耐心、細致,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家庭教育中的物質獎勵法也不完全等同于經濟社會中的物質獎勵法。家長在教育過程中還需不斷總結教養子女的經驗,改進家庭教育。
四提升家長個人修養。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優良的舉止言行是對孩子最好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提升家長的個人修養顯得尤為重為,“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生活在說臟話的環境中,孩子會學會說臟話,生活在指責的環境中,則這個孩子也學會了指責,上行下效極為明顯。所以說家長應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有意識地在學習、道德行為、鍛煉身體等方面,給孩子作出良好的榜樣,言教身教一致,才可能教育好孩子。農村家長的素質越來越高,進而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越來越高,農村社會教育氛圍越來越好,學校教育越來越來好,整體農村也隨之越來越好。
五加強學生教育,反作用于家庭教育。
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教會學生學會與家長溝通,善于給家長提出合理化建議,引起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通過學生反作用于家長,使家長對家庭教育常抓不懈,形成習慣。開展系列利于家庭教育的活動。如親子活動,增進父輩與子輩的交流與合作,雙向理解與溝通;父與子信函往來活動,增時父輩與子輩心理溝通與自省;父與子合作考試、父與子換位辯論等等。
經過這次調研活動,我們大學生對農村教育現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我們也希望社會各界要關心農村的教育現狀,為農村孩子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媒體應加強宣傳,增強社會的關注程度,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給予農村教育更多的關心與支持,為孩子的和諧、健康發展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
同時,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工作者要有耐心,慢慢去發掘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農村的孩子性格相對內向,因此他們更需要被關注,被關愛。十天的支教只是這些學生漫漫人生中極小的插曲,他們的未來,教育的明天,仍然需要更多人持之以恒地付出心血和努力。
王家莊街道朱子小學2013年7月5日。
--------------------------精品。
文檔-------。
一、調研背景。
文檔-------。
-------------各類專業好文檔,值得你下載,教育,管理,論文,制度,方案手冊,應有盡有------------------------------的發展與進步。然而,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
二、調研對象。
三、調研目的1、通過進行實地調查和網上搜集資料,活的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信息。
2、分析農村基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并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
4、對本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進行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
5、探索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途徑,共同探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
文檔-------。
并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政府投入有限,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差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財政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財政緊張,各種經費特別是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農村學校的持續發展難以實現。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在校生占全國在校生的絕大多數。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合計約1.93億人,按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70%算,農村在校生約1.3億人。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義務教育階段所占比例過低,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占總投入的比例始終低于60%,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近年還不足30%。而且,在農村義務教育總投人中,政府財政撥款所占比例也不高。盡管近年中央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達到64.9%。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縣鄉財政與農民負擔”課題組2001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中,鄉鎮一級的負擔竟高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只負擔了2%。而在國外,中央政府是義務教育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有的國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個基礎教育投入的比重高達80%。
文檔-------。
了全部責任。農民的“合理”負擔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支柱。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在農民減負的同時,教育也大幅度減收,一些地方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狀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經費不足,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設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學的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國農村地區危房比例仍然較高,全國小學和初中共有4542.3萬平方米的d級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約1750萬平方米,因自然災害受損的校舍約200萬平方米,小學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別為5.6%和3.7%。雖然2006年,國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新的保障機制,許多學校新修了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但在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農村中小學與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水平更低,從而最終導致農村學生流失。
(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教學水平低,教學質量堪憂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師資力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育質量。調查發現,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不盡如人意。
1、師資力量匱乏,農村師資“缺血”
文檔-------。
也開始從農村招聘教師。隨著進城教師的擇優錄取,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流向了城市。由于師資的流失,貧困農村的中小學校里一個教師跨年級、包班上課的現象司空見慣。在農村許多學校,教師嚴重缺乏,無法適應新課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農村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單向流動,即優秀教師只具有向上的流動性。如果村里的老師教得好,則入編進入鎮里的學校,鎮里的老師如果教得好,則進入縣城里的學校。依此類推。這種帶有剛性的評選機制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系統只能得到較差的師資來源。農村師資原本“先天”不足,無奈又遭流失之痛,農村師資嚴重“缺血”。
2、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專業化程度偏低。
文檔-------。
高。教師的低素質直接影響、限制了學生素質的提高。由于教學質量不高,農村一些學校的生源逐漸流失。在一些地區,“村小學到中心小學,中心小學到縣城小學,優生不斷流向縣城”已成了趨勢。長此以往,學校將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并將隨著這種惡性循環而趨于萎縮。
(三)家庭貧困,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
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由于教育投資少,本應由財政支付的教育經費負擔轉移到農民家庭,義務教育已無義務之實,老百姓需要自己負擔學費。農民一年的收入本來就很少,大部分用來支出子女的學費,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現了教育致貧現象。農民不堪教育費用的重負,導致其子女失學、輟學。另外,近年就業形勢不太樂觀,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學生在大學學的知識在農村派不上用場,使得農村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一些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讀書,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出去打工掙錢以貼補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連小學都沒有畢業。貧困人口失去學習機會,也就限制了他們獲得個人發展的機會。
五、營勝村基礎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調研我來到了遼寧省丹東市五龍背鎮的一個普通的鄉村-營勝村,調研結果如下。
文檔-------。
教師都是上了這門課再上那門,由于照顧不過來,只能讓一些班級學生自習或做作業。我們還了解到由于農村教師的待遇低,辦公條件差,農村基礎教育崗位難留人,老師調動頻繁。另一方面,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學歷低、職稱低、素質低的“三低”現象。大部分教師為“民轉公”教師,由于他們的年齡偏大,業務素質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方位的轉變。由于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水平、身心狀況差異較大,因此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精品。
文檔-------。
校教學管理,對教學管理以外的,如學校安全管理,學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夠。
3、學校經費困難。實施“一費制”和“兩免一補”后,人民群眾的負擔的確減輕了,但學校的辦公經費受到一定影響,由于政府財力有限,上面的撥款也難以及時足額到位,使學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受到一定的影響,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實施,如校舍建設、綠化學校的創建等。
六、關于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對策思考。
針對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困難,今年我國提出了實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國家、社會團體和個人為保障適齡人口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從政策、物質和資金上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學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農村的基礎,農村地區難以實現教育的自救,因此,積極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及時實施農村地區的教育救助就成為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教育經費方面。
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同時建立農村教育財政保障機制。
文檔-------。
證縣鄉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中央應確定一定比例的稅收進行轉移支付,專門用于農村基礎教育。切實發揮國家公共財政資金在配置農村義務教育資源中的絕對主體作用,構建基礎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承擔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最終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和保障農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機會的長效機制。
2、拓寬籌資渠道,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還沒有達到完全支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水平,所以從長遠發展來看,農村教育經費完全靠國家長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農村義務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除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保證外,還應該通過其他渠道盡可能多地籌措經費。比如可以建立“義務教育基金會”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發行教育彩票,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義務教育。所得的資金由政府根據有關政策統一進行調配,切實定向用于農村教育。同時建議國家出臺農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證農村教育的優先發展。
(二)師資方面。
文檔-------。
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內容,同時還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注重教師實際教育教學素質的提高和教師的實際教學效果,以切實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實現教師的雙向流動。實施“教師交流機制”,把城里的老師交流到農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帶動農村的教育;農村教師則到城市學校去實習,充實提高,以解決農村教師單向流動的問題,切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從而有效控制輟學率。剛畢業的大學生必須到農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為將來評職稱的一項條件。同時給予支教大學生提前半年轉正的優惠條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對農村有所傾斜,比如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巡回授課,鼓勵緊缺學科教師的流動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
由于農村學校條件差,工資待遇低,大部分大學畢業生不愿到農村去。他們一是害怕無機會再進城市的學校,二是擔心自己到農村會被同化。因為農村教師教育觀念落后,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再加上農村學校硬件設施嚴重不足,新教師難以進行教學改革。為吸引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政府就要給予到農村任教的師范畢業生一定的優惠政策。
4、充分利用農村的現有資源與條件開發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精品。
文檔-------。
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在硬件上相差甚遠,在短期內不能改變現狀的情況下,農村學校的教師也不能總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農村一切可用的現有教育資源,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不足,開發適合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農村的教育教學水平。
(三)貧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重要途徑。貧困家庭在社會資源尤其是教育資源的享有方面,處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沒有輔助性的機制保證他們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貧困本身則有可能成為“世襲”的不幸命運。這種個人命運的惡性循環。最終使整個社會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對貧困學生的教育救助作為農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穩定的教育救助機制。
各級政府要成立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貧困學生救助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中小學救助受援捐贈中心”,同時還要增配全額撥款事業編制,設立中小學貧困學生救助專項資金,并將助學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標管理,明確各部門職責,整合各方面力量,統籌協調和指導本地區的經常性助學活動,推進救助貧困學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文檔-------。
是學校的獎勵與減免,總體來看教育救助覆蓋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額度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級財政要每年安排貧困學生專項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擴大教育救助范圍。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不斷提高,我國逐步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已成為可能。2005年1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京舉行記者招待會,教育部首次發布《全民教育國家報告》。該報告列出了我國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的時間表:到2007年,使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費),保證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困難而失學。到2010年,全國農村地區將全部實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到2015年,全國將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然而,政府、社會對高中教育的貧困救助問題,相對來說關注不夠,雖然有一些相關政策,但執行中存在若干問題。從全國范圍看,多數地區至今缺少剛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進行教育救助時,要把救助的范圍擴大到高中。
總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多管齊下的教育救助體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農村教育救助及時性、長效性的重要保證。
七、啟示與結語。
文檔-------。
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的具體內容,來簡單闡述和總結下關于這次對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調研活動,以便更好的達到“關注民生,和諧發展”的主題實踐活動的目的。
從調研的對象——營勝村以及參考整個中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來看,我認為,中國農村的基礎教育之所以令人堪憂的原因有:一是國家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農村本身的經濟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教育對經濟的促進就體現不出,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是中國農村基礎教育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二是師資力量的嚴重缺乏和不精。廣大農村地區師資稀少并且專業度相比之下嚴重不足,這對農村教育是嚴重不利的。三是農村家庭本身的貧困問題致使農村基礎教育始終得不到提高,“沒錢上學”是廣大農村孩子受教育的一個嚴重的障礙。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的問題是中國的重要問題,而農村的教育問題更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重中之重,他們就亟待靠經濟去幫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經濟、推動經濟增長,以此來實現民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才能讓營勝村變得富有,和諧,美好,才能讓中國更加強大,富強,和諧,穩定!
--------------------------精品。
文檔-------。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湖南省第一師范學院組織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其間,我們主要以給孩子們上課的方式在湖南省懷化市芷江縣楊公廟鄉進行了為期10天的支教和調研活動,其中我重點參與了義務支教和社會調查兩項。此次活動使我們當代大學生深入農村,了解農業生產,近距離和農民接觸,了解當下農民的生活現狀。對中國部分地區的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有了整體的感性認識,得到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同時,通過參與支教了解了當下農村義務教育工作的不完善,通過此次活動,也使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鍛煉了能力,磨礪了意志。
此次活動以支教為主,也兼顧調查新農村建設等問題,現將活動成果匯報如下:
(一)此次“三下鄉”活動重點對楊公廟鄉小學進行假期補課。授課內容以小學階段的主科為主,像語文、數學、英語等,也有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第一次被人稱呼為老師,總覺得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支教組的每個人都認真地備課,講課也是投入最大的熱情,嗓子喊啞了,就喝口水潤潤,接著講,滿臉滿身的粉筆灰也都顧不上擦一下。幾天下來我們很多同學都有點吃不消。
1、存在的的問題:
經過這么多年的新農村建設,且加上近來大搞農村寄宿制學校工程,就目前而言,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已有很大的改善,供水供電不成問題,學生食宿有保障,但在教室教具給配方面還要更重視,現在限制農村教育發展的瓶頸既有硬件設備跟不上的問題,也有出軟件上的問題。具體而言,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在這種鄉小學是嚴重不足的。首先是優秀教師不愿意進來,再者是進來了留不住。這是農村教育長期緩慢發的展的關鍵因素。
在這期間,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專業的學生,上的幾堂課讓我感受深刻。
這里的學生特別乖,上課的紀律好得幾乎無可挑剔。他們特別靦腆,沒有一個人舉手回答問題,上臺來朗誦也要老師在下面推薦才肯。在齊讀的過程中,我觀察到大部分學生姿勢端正,態度極其認真。但同時我也發現學生們的朗讀存在嚴重的問題——唱讀,朗讀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但這樣的現狀非常不樂觀,也讓我非常擔憂。另外我也發現孩子們的普通話水平還很低,很多同學的平翹舌不分,這就和當地的語言環境、學習氛圍有很大的關系,我們知道語言是要多說才流利,但在那里同學們除了上課,其余的時間里都是說家鄉話,久而久之他們的普通話也變得不倫不類。
學公平上還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當然,農村學生的基礎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過調查下來的情況來看,基礎不厚不過是疥癬之疾,勁頭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為基礎不足尚可以亡羊補牢,勁頭喪失、銳氣大減則是釜底抽薪。曾經想當然地以為農村的生活條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橫于慮,而后作。農村的孩子為改善改變這種狀況而奮發讀書。但實際考察下來與理想大相徑庭。具體是何種原因造成今日之農村學生思想之貧大于物質之貧尚待查明?;蛟S是今日農村的物質生活相對提高,也或許是電視網絡的輿論作用??傊?,擺在眼前的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2、針對上述問題,結合地方特色和整體優勢,提出以下改進意見:
首先是在學生方面,雖然大多學生基礎薄弱且學習積極性不高,但其資質還是相當不錯的。山村雖然物質條件不甚豐裕,但基本的能保證青少年健康發育成長的物質所需還是有的。學生大多淳樸可愛,反應敏捷,可塑性強。所以,基于這個還算不錯的客觀條件,只要老師在學生身上多花心思,嚴格要求,注重學生精神方面的引導,積極鼓勵,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夠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有不少專業知識強,敬業程度高的優秀教師。不光如此,也有老師放棄了外調升遷的大好機會,甘愿扎根留在這窮鄉僻壤,十幾年如一日,從未止息。對于此種難得的教學資源,當地教育部門,當地政府應該加大扶持,重點關照。對這類安心扎根農村的教師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進行培訓,促成其更好地為本地教育事業服務。
然而以上兩點所能解決問題的范圍和程度畢竟有限,這個長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長效的機制才得以徹底解決。在這當中,唱主角的正是國家的相關政策傾向和重點幫扶。農村問題說到底是一個窮字,但核心并不是窮經濟,而在于窮知識、窮技術、窮觀念,歸根到底是窮人才。只有想辦法讓無數的知識人才前赴后繼不斷地投身到中國的農村建設隊伍當中,這個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但目前就全國范圍的大學生就業去向來看,基本上沒有主動積極考慮去到農村就業的。其中責任并不在于大學生,而是在于國家的政策性導引不夠。并沒有足夠的鼓勵來彌補其物質條件的匱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學畢業生不愿意投身農村的建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來我國對于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斷地加強,相信隨著城市就業的飽和和相關政策措施的到位,將會不斷有大學生到農村去就業、生活,而城鄉教育的差距屆時將會逐漸縮小。
支教的日子里,那些孩子帶給我們太多的感動。我們愛那些孩子,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們一樣。雖然他們叫我們老師,但我知道,他們早就把我們當成了哥哥姐姐,并且他們愛我們更多。他們是用那么純樸的方式表達著他們對我們的喜愛,在我們要走的那天,他們煮了雞蛋,帶了家里最好的東西來為我們送行,這份情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對么的讓人感動。。在我們活動結束臨走之前,孩子們給我們寫的紙條像漫天飛舞的雪花,一片一片落在心底,在里面融化。告別會上,當我站在那方站了十天的講臺上,面對那么多稚嫩而又熟悉的臉,和同伴一起唱起周華健的朋友時,心里涌起一陣感傷,真的結束了嗎?我由于害怕抑制不住情感會突然哭出來,對孩子們說臨別贈言時不自覺地加快了語速,一口氣說完就跑出了教室,還好,我沒有給他們留下一張悲傷的臉。
我對一個好惹事又不好好學習的男孩子說,以后要好好學習,他非常認真地對我說:“我會的,我要想老師你們一樣考上大學!”我突然很感動,因為我知道我們這次沒有白來。我們走的那天,孩子們早早等在馬路邊上,個個哭紅了眼睛,我們是帶著他們深深的祝福與滿心的沉重踏上了歸途。
別了,可愛的孩子;別了,淳樸的鄉村……。
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其實十分微妙,一方面,每個家長都認為讀書重要,只要孩子會讀書,自己不論砸鍋賣鐵也會供孩子讀書。而另一方面,讀書無用論還是存在于家長的觀念中,在他們身邊,一些普通院校畢業的學生也難找到工作,周圍一些沒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卻能賺很多錢。這種微妙的心態造成了,如果孩子會讀書家長會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讀書成績不理想,父母會想不會念還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這種心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學成績兩極分化的情況,成績好的越來越好,成績差的父母也會另謀出路,孩子成績越來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會想盡方法幫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幫助孩子學習,很多孩子得以跟上進度,繼續學習。然而,農村父母的心態使得很少有父母會逼著孩子上補習班,孩子自己因為貪玩又很少會主動提出來,因此學習一時跟不上的會越落越多,這對很多孩子成長是不利的。
再來看看另一類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來帶。我們實地走訪出了解到,爺爺奶奶輩的學歷大多是小學,很多連小學都沒有讀,文化水平比留在農村的父母還要低。他們根本不管孩子學習,也管不了?,F在的孩子越來越貪玩,也越來越難管,爺爺奶奶很多也會溺愛孩子,隨著孩子來。因此,孩子玩起來更加無所忌憚,很多都因為貪玩而荒廢了學業,甚至有些還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
實踐之前總有聽到報道,說很多農村孩子因為付不起學費而輟學,所以我們對經濟狀況對學業影響也做了深入調查。我們發現,讀小學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錢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還能負擔。但是,到了高中大學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開始負債供孩子上學。大多數父母選擇向親戚朋友借錢,少數向國家貸款??梢?,總體上農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經濟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然而我們在教育局詢問是否有??罱o予貧困孩子幫助時,我們了解到,政府有對貧困的優等生提供獎學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學金,一些社會團體也會給予一些幫助。但是,很多困難的家庭并沒有在補助的范圍內,加之農村家長意識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補助的家庭并沒有提出申請,這使得真正得到補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訪家長中,我們了解到,幾乎所有家長認為:只要孩子會讀書,家長無論如何也會供孩子上學。因此,對貧困生補助的不足并沒有導致很多的孩子輟學,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經濟負擔。
我們一直覺得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訪中我們有了新的認識。我們詢問如果經濟困難只能供一個孩子繼續學習時會怎么選擇,大多數的父母都表示無論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學,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學習好的那個,表示選擇男孩的少之又少。
共
2
頁,當前第。
2
頁
1
2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45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