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后繼、接續奮斗的結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弘揚科學家精神演講稿范文精選的內容,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借鑒或幫助。
尊敬的各位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XX,非常榮幸能夠在主題黨日和大家一起交流學習,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于敏: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我最敬佩的科學家是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元勛于敏院士,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杰出領軍人物之一,為氫彈突破做出了重大貢獻,也被人稱為中國“氫彈之父”。在2014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9年獲得“共和國勛章”,因病于2019年1月16日逝世,享年93歲。
關于于敏院士,一些關注軍事的同學,可能會了解他對于核武器研究的貢獻,其它同學可能也知道去年的獻禮劇《功勛》,有一個單元講述了于敏院士的事跡。
于敏院士是一位學術功底深厚且嚴謹務實的科學家,值得我們敬佩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他的三種品質特別打動我,第一就是他對于科學真理的不懈追求。研究氫彈首先就會面臨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氫彈是什么材料做成的?一開始大家認為會用到氚氚反應(氚是氫的同位素)。這是根據美國的《現代物理評論》的數據“氚氚反應截面的理論值是15巴”,這是本權威雜志,應當十分可靠。不過氚材料太貴,實驗驗證需要投入幾億人民幣。但是于敏先生參與工作后,立即用公式嚴格證明了所有輕核反應的截面均‘絕對’不可能超過5巴,即現代物理評論的數據一定是假的。后來事實證明于敏院士的結論是正確的,避免了一次大浪費。這種不懼權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第二是他科研攻關時唯物辯證的思維,他善于將哲學思維運用到研究工作,他堅持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哲學觀點,將核武器研制所涉及的理論物理、計算物理和實驗物理問題緊密聯系起來。他經常深入到工程設計、生產加工、測試技術和試驗實施的各個環節中,要求各方面的專家互相溝通,緊密配合,減少失誤。提出“要善于從宏觀駕馭微觀”,從戰略高度、宏觀需求、工作全局的實際出發,綜合把握各個局部和微觀層面,共同服務于宏觀和整體目標的實現,也非常值得我們敬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他為國為民奉獻的愛國精神,于敏先生一開始其實不是研究氫彈的,1961年錢三強先生向于敏傳達讓他領導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當時于敏院士已在國內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耕耘了十年。原子彈和氫彈雖然都是核武器,但一個屬于核裂變,一個屬于核聚變,是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為了國家的最高利益,于敏毅然決然地從研究原子核轉向研究氫彈原理。而這實際上是于敏先生第二次調整方向了。他說:“愛國主義壓過興趣,我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一定全力以赴把氫彈搞出來!”自此于敏的名字就在原子核理論界,乃至整個物理學界“蒸發”了,他將自己的人生挖出了一個空白,來填充祖國需要的空白,多年后,于敏回憶稱:“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從突破原子彈到突破氫彈,美國人用了7年零4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用了4年,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而我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從原子彈到氫彈的跨越,令世界震驚。中國的氫彈從無到有,完全是自主化產物,是最地道的中國制造,于敏用他默默無聞的付出,換來了中國在世界上的“一鳴驚人”。
其實不止于敏,所有為核武器事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都值得我們學習。他們身上,彰顯著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以及最重要的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這種科學家精神是啟迪和激勵我們再攀高峰的寶貴精神財富。
我的演講完畢,非常感謝大家的傾聽!
各位老師、同學們:
早上好!我是高三12班XX,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弘揚科學家精神,做時代逐夢人”。
在當今時代,科學家精神是推動科學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這種精神體現在對科學的深刻熱愛、對未知的勇敢探索、面對困難的堅持不懈以及為了人類福祉的無私奉獻上。在眾多杰出科學家中,屠呦呦和鐘南山的事跡尤為典型,他們不僅在科研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遇到挫折和問題時也展現了解決問題的智慧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屠呦呦最輝煌的研究成果,是發現了青蒿素這一治療瘧疾的藥物。這一發現的背后,是屠呦呦和她的團隊經歷了無數次的實驗失敗和科研挑戰而取得的。在最初的研究階段,屠呦呦團隊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從中醫古籍中尋找到治療瘧疾的線索。通過深入研究古籍《周易》和《本草綱目》,屠呦呦發現了青蒿可以用來治療間日瘧的記載。但是,如何從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成為了一個巨大挑戰。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屠呦呦發現傳統的提取方法無法有效保留青蒿中的活性成分。最終,通過改變提取方法,使用乙醚低溫萃取而非高溫提取,她的團隊成功從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這一發現有效地解決了瘧疾治療中的巨大難題,為全球抗瘧疾斗爭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2020年底,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盡管已是高齡,鐘南山再次站在了抗疫前線。疫情初期,關于新冠病毒的許多特性不明,防控和治療都面臨巨大挑戰。鐘南山院士迅速組織專家團隊,參與疫情研究和防控策略的制定。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鐘南山憑借其專業判斷,明確提出了“人傳人”的警告,并強調了疫情防控的緊迫性。這一準確判斷,為政府采取更有力的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面對醫療資源緊張、醫護人員壓力巨大等問題,鐘南山多方呼吁,積極協調資源,推動了重癥患者救治工作的開展。在抗擊新冠的過程中,鐘南山還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全球醫學專家共享中國的抗疫經驗,為全球疫情防控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鐘南山在抗擊非典和新冠疫情中所遇到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但他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勇于面對疫情,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他的行動速度快、決策準確,為疫情的控制贏得了寶貴時間。更重要的是,鐘南山展現出了科學家的責任感和人文關懷。面對生命威脅,他從未退縮,始終站在抗疫最前線。他的堅持不僅是對自身職責的忠實履行,也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救助。
鐘南山院士的事跡充分體現了科學家精神的真諦——在科學探索和社會服務中堅持不懈,勇于創新,永不放棄。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面對挑戰,科學家精神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通過弘揚這種精神,我們能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為人類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貢獻。
屠呦呦和鐘南山的事跡向我們展示了科學家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堅持和鍥而不舍的精神。他們的成功不僅基于對科學的深厚熱愛和不懈追求,更在于他們面對問題時的勇于探索和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這種科學家精神,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科學家精神不僅僅是科研領域的專屬,它同樣適用于我們高中生的學習和生活。我們AP項目部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比如難以理解的數學概念、繁重且雜多的學習任務、考試的壓力等。在面對這些困難時,我們應該像科學家一樣,不畏懼未知,勇于探索和嘗試。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實踐,我們可以逐步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甚至發現新的興趣和激情。同時在科學研究中,成功往往是屬于那些經得起失敗考驗、持之以恒的人。因此,我們在學習中也要保持堅韌不拔的精神,即使面對失敗和挫折,也不能輕言放棄,應堅持不懈地努力,直到最終達到目標。
謝謝大家!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45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