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報告是一種常見的溝通方式,用于匯報工作進展和結果。如何撰寫一份較為完美的報告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報告的寫作能力是我們在學術和職場發展中必備的一項能力。
為全面摸清我市農村勞動力資基本情況,推進城鄉統籌就業工作順利開展,切實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我們于2月20日—月1日開展了全市農村勞動力資調查。通過認真調查和仔細分析,對全市農村勞動力資及勞動力轉移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總體基本情況。
此次農村勞動力資調查遍及全市三區兩縣44個鄉(鎮)86個村,農村勞動力24009人。其中:男性129179人,占總數80%;女性110916人,占總數4620%。
1、年齡分布:歲以下12694人,占總人數的264%。其中:16-17歲274人,占219%;18-2歲4768人,占182%;26-歲772人,占222%。大于6歲11701人,占總人數的476%。其中:6-4歲78067人,占22%;46-0歲470人,占194%。
2、地區分布:東區68人,占總數224%。其中:男性27人,女性2811人。西區767人,占總數240%。其中:男性297人,女性280人。仁和區61898人,占總數278%。其中:男性721人,女性28177人。米易縣8172人,占總數404%。其中:男性440人,女性7697人。鹽邊縣80人,占總數4%。其中:男性4929人,女性9401人。
化結構分布:大專及以上化919人,高中化910人,初中化121048人,小學化98771人,小學以下10227人,分別占總數的08%,8%,06%,41%,426%。
4、產業結構分布:從事第一產業1762人,占總數71%;第二產業1407人,占總數108%;第三產業2422人,占總數1010%;在家閑業8844人,占總數68%。
就業技能和就業意愿分布:4428人具備專業職業技能,占總數1846%;46814人有明確的求職擇業意向,占總數190%;7071人對提高勞動技能有明確專業意向,占總數04%。
(二)轉移基本情況。
1、轉移去向和地區分布:全市農村勞動力共轉移69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18%。其中:市內轉移404人,占轉移總數的6002%;市外轉移222人,占轉移總數的998%。東區轉移2227人,占本區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149%;西區轉移1829人,占本區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71%;仁和區轉移1616人,占本區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668%;米易縣轉移90人,占本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108%;鹽邊縣轉移2602人,占本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01%。
2、轉移勞動力性別、年齡、化分布:男性9106人,占轉移總數的7026%。其中:16-歲292人,占轉移總數的270%;6-歲9774人,占轉移總數的176%。女性16人,占轉移總數的2974%。其中:16-歲12612人,占轉移總數的2266%;6-0歲941人,占轉移總數的708%。小學化11人,占轉移總數的207%;初中化7890人,占轉移總數的6808%;高中及以上化644人,占轉移總數的116%。
1、資相對分散,總量分布不平衡。我市農村勞動力的96%分布在米易縣、鹽邊縣和仁和區7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7%的農村勞動力居住地遠離城區,交通、通訊不便。東、西區分別有一個鎮的農村勞動力,僅占總數的464%,主要從事第二、第三產業。
2、整體化素質較低,就業半徑小。全市農村勞動力中具有大專以上化的只占08%,982%農村勞動力只有初中及以下化。從轉移就業情況看,高中以上化轉移率高達640%,初中化轉移率次之為10%,小學化轉移率最低僅為1148%??梢娀刭|越高,就業空間越大。
3、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趨勢明顯。調查數據顯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比例占到了816%。其中,在第一產業中,18—歲青年勞動力僅占總從業人數的298%,而在二、三產業中,18-歲的青年勞動力占全市轉移總數的76%。這說明青年人就業觀念轉變快,向城鎮轉移就業的愿望比較強烈。
4、就業觀念相對滯后,轉移就業意識尚需增強。調查顯示,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率僅為218%,絕大部分仍從事農業生產。留在第一產業的1762人中,有轉移求職意向的僅占29%,有培訓意向的占96%。況且在家閑業的農村勞動力還有68%。
5、勞動技能低,求職意向偏向就業層次低的崗位。調查顯示,簡單體力勞動仍是農村勞動力求職的主流,占求職意向總人數的6142%,餐飲服務、汽車駕駛意向排名第二、第三位,分別占求職意向總人數的2226%和610%。這說明勞動技能影響就業意向和就業層次。
6、培訓意向過于集中,且兩級分化嚴重。在培訓意向中列前三位的是農業技術、汽車駕駛、電氣焊,分別占培訓意向總人數的721%,187%,1146%。從總體看,農村勞動力大多對市場就業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態較重,大多集中在簡單易學的第一產業,而少部分又趨向于培訓投入較高的專業。
1、具有較強的裙帶性和自主性。多數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經熟人介紹或引導而實現,通過政府或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組織的人數不到轉移總數的20%。
2、轉移區域相對集中。6002%的勞動力實現市內轉移,省外轉移僅占1848%、轉移具有明顯的兼業性。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我市相當一部分保留著土地承包權的農民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外出務工經商,屬亦工亦農性轉移,這也是市內轉移較多的原因之一。我市這類兼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比重超過了62%。
4、簡單體力勞動成為轉移主要途徑。由于我市絕大部分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技能單一,因而從事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行業的農村勞動力占到了轉移勞動力總數的87%以上、轉移勞動力逐步轉向高層次就業。一部分轉移人員走上了管理階層、技術崗位;還有一部分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拓寬了視野,增多了知識,有了一定資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條自主經營,從而真正發家致富。
1、轉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發性轉移一直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市基層就業服務機構和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尚未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缺乏足夠的就業指導、就業服務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導致盲目性很大。據初步調查統計,我市農村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經中介組織推薦的不足20%。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盲目性帶了很多的負面影響。首先,它給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勞動力宏觀調控,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城鄉統籌就業等工作增加了難度,降低了勞動力資利用率。其次,增加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成本,造成人力、財力的浪費和損失。
2、轉移就業沒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長期存在,農村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諸多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如在就業政策、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律保護及有效監督,使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在就業環境、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對比鮮明。
3、勞動力素質較低,制約了轉移領域。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轉移數量和轉移層次的重要因素。從長遠看,隨著我市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低素質勞動力的轉移領域必將越越窄。
4、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日漸增大。一是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對勞動力整體素質要求越越高,對簡單勞動力需求量逐漸減少。二是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面臨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雙重壓力。三是其它地區民工的大量涌入,給我市農村勞動力帶了競爭壓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外人口總數達12萬人左右。這些自于外地欠發達地區的務工人員對工資要求低,吃苦耐勞,在為我市的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對我市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一定的沖擊。
1、靠科學技術種養殖。種養殖業收入占了農民純收入的/強,但農民普遍感到缺的是信息,愁的是銷路,難的是技術。由于種養殖業技術的日新月異,過去憑經驗種養殖的老農如今成了生手。調查顯示,17%以上的農民迫切希望有關部門為他們提供農業技術,尤其是對果蔬及特種經濟作物栽培管理技術、畜禽防疫技術的需求十分迫切。
2、靠一技之長打工。常年在外打工的農民在打工實踐中深切體會到:沒有一技之長,想要謀取一個好的職業、好的工種是不可能的。調查顯示,04%的農村勞動力迫切要求政府及相關部門為其創造條,提供學習技能的機會和場所,改變舊的思想觀念,增強謀生的本領。
3、靠法律保護自我。外出務工農民身處異地,遇到薪酬糾紛或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倍感孤立無援,無以應對或無處申訴。調查顯示,80%以上的轉移人員迫切希望有關部門提供法律咨詢,促其了解和掌握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以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1、完善目標責任體系,切實加強對農村就業工作的領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做好農村就業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加強對農村就業工作的領導,把擴大農村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納入工作目標考核體系,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進行督促檢查。各新聞單位應繼續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多種形式宣傳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宣傳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先進典型,引導廣大農村勞動力轉變就業觀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業。
2、構建政策體系,發揮就業政策的導向作用。實現城鄉統籌就業,必然依托城鄉一體化的就業政策。我市城市化率已達0%以上,實施一體化就業政策已具備條。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締限制和阻礙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的歧視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處理歷史遺留的再就業問題的同時,從鼓勵學習、鼓勵轉移、鼓勵吸納、免費服務等多個方面制定我市城鄉統籌就業的一體化政策,使農村勞動力走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3、完善培訓體系,切實轉變就業觀念和提高就業技能。農村勞動力擇業觀念和技能素質與轉移的速度和層次成正比,而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指導是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就業觀念、促進就業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市各類教育培訓資,完善健全培訓基地和職業技校、農技推廣站等職業技能培訓網絡。要改進培訓方式、指導方法,建立培訓責任機制和經費投入機制以及工作評估考核機制。通過以上措施,壯大技能培訓和職業指導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場為導向,與產業結構相適應,與就業緊密結合的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4、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發揮促進就業主渠道作用。按照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職業介紹機構為主體,社會職業介紹機構為補充,城鄉一體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綜合性與專業性相結合的市場體系,力求城區有市場、鄉鎮有網點、村社有窗口,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在促進就業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實加強對各類職業中介機構的監管,勞動保障、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門要通過建立工作聯動機制,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職業中介和各類欺詐行為,維護勞動力市場秩序。積極構建就業服務信息平臺,按照“四級聯網”、“四網合一”的原則,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臺,使農村勞動力不出村社就能夠了解到就業信息,掌握就業動態,明確就業政策。
5、完善城鄉一體化就業服務體系,切實發揮政府職能作用。構建市、縣(區)、鄉(鎮)、村“四級”就業服務體系,將就業服務延伸至村社。按照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和工作“六個到位”的要求,進一步加強鄉(鎮)勞動保障機構建設,不斷加大硬和軟投入力度,充分發揮基層勞動保障站所的重要作用。
6、積極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促進勞動力就近轉移。按照兼業性轉移與分業性轉移并舉的要求,一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產業,提高農業綜合開發能力,實現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二是進一步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促進人口和產業向城鎮轉移,帶動各類服務業發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實現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實踐表明,縣(區)引資企業吸納了眾多農村勞動力本地轉移就業。要進一步制定完善促進就業的優惠政策,大力支持投資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給予返鄉創業者以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支持,形成鏈條經濟,拉動二、三產業快速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7、切實維護進城務工勞動力的合法權益?,F在乃至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轉移就業都是解決農村就業問題以及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切實保護廣大勞務人員合法權益也將是一項長期任務。首先,要與司法等部門聯合加強勞動、社會保險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以提高廣大勞務人員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采用多種方式和途徑,為農村勞動力提供相關法律政策咨詢、勞務信息、就業指導等一系列就業跟蹤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種實際困難,如勞資糾紛、勞動爭議、突發事處理等。三是探索推進適合農村實際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使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并逐步過渡到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2、家務農勞動力文化程度、性別、年齡結構現狀:
男性15210人、占39.6%女性23145人、占60.3%家務農勞動力年齡29歲以下3361人、占0.8%30——40歲14300人、占37%40歲以上20694人、占53.9%家務農勞動力小學文化11160人、占29%初中文化22560人、占58.8%高中以上文化4635人、占1.2%其中。
3、家務農勞動力參加農業科技教育培訓情況:
4、農村勞動力學習新技能的熱情高漲。鄉大河村舉辦快速養豬技術培訓結束時。農民又強烈要求授課教師接著講養豬技術;鎮嚴坪村發放的農業實用技術資料,被村民一搶而空,農民對實用性強、內容豐富的農業科技培訓,求之若渴,學習新技能致富的熱情空前高漲。
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低成本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近年來,米泉市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宣傳教育,典型引路等多項措施,引導、支持和鼓勵農民外出務工經商,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今年,我市累計轉移勞動力36215人,相當于全市60的農村勞動力實現了有序流動。實現勞務收入近2億元,來自勞動力轉移的收入占全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40,為米泉農村發展和農民致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市的具體做法是:
離開賴以生存的家鄉和土地外出務工,對于祖祖輩輩守著家門和土地的農民來說,存在著種種困難和不便。為此,我市采取四種方式進行引導。一是組織引導。市政府建立了勞務輸出工作領導小組,市長主抓,分管市領導具體負責。各鄉鎮也都相應成立了以鄉鎮長為組長的組織領導機構,村上由村委會主任具體負責協調落實,鄉鎮、村均設置勞動保障專(兼)職信息服務員,各鄉鎮、辦事處均有3—5人具體負責勞務信息工作。各鄉鎮、村都提供了辦公室和一定數額辦公經費。與此同時,我市主動出擊,為富余勞動力找出路。每年都組織開展企業用工調查,同當地企業負責人座談,征求企業用工意見,實行訂單培訓,有組織輸送,受到企業歡迎。今年調查企業265家,空崗1867人。如保溫瓶廠、瓷磚廠先后吸納當地農民工1000多人。二是政策引導。為了讓富余農民走得放心,加強了政策引導和支持力度。首先,推廣農民培訓綠色證書制度。利用各類培訓網點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使其具有在外長期轉移的技能。凡參加培訓的農民除食宿自理外,免收其它一切費用。僅今年上半年,已發放技能培訓合格證書875個。其次,狠抓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優惠政策的落實,明確規定在城區買房或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可免費在城市落戶,其子女入托、就學、就業、參軍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同等對待。第三,加強勞務輸出管理和跟蹤服務工作,發現問題,提前介入,及時解決,切實保障外出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第四,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市財政每年至少拿出10多萬元用于支持勞動力轉移工作,各鄉鎮也用當年財政收入的2支持轉移勞動力工作。三是信息引導。針對以往信息閉塞,農民轉移成本和轉移風險較大的實際情況,我市狠抓信息服務工作,使富余農民無論通過哪一級網絡,都可以了解用工信息。首先,市、鄉鎮全部配備了電腦,實現微機聯網,建立起覆蓋全市的信息服務網絡;其次,建立了市、鄉鎮兩級勞務市場,及時向富余勞動力發布信息;第三,建立了咨詢服務中心,解決富余勞動力遇到的疑難問題;第四,市勞動部門在根據企業需要,有計劃地培訓農民,發展訂單勞務的基礎上,還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聯絡,擴大勞務輸出空間。從20__年起,我市連續向吉爾吉斯坦輸出種水稻的農民18人次,并積累了向外輸出勞務的經驗。四是活動引導。在采用電視、各種會議、培訓班等傳統宣傳手段的基礎上,今年,我市篩選組織了十幾名勞動力轉移致富能手,分赴各鄉鎮、村進行宣講30多場次,受教育群眾達1萬多人。通過介紹自身在轉移過程中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做的,戰勝了哪些困難,取得了哪些成績,談經驗,談感受,談體會,從而影響身邊群眾。同時,各鄉鎮組織了具有現實說服力的展示活動,引導鼓勵廣大農牧民外出務工。尤其是鐵廠溝鎮舉辦的“農家樂”烤全羊技能大賽和羊毛工鎮舉辦的清真飲食制作大賽,設四大類,十多個小類,參賽選手達200多人,吸引4000多觀眾,由區、州專家評審,現場發放勞動力技能培訓上崗證書。今年,當場有10多人被6家賓館聘走。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幫助廣大農民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了廣大農民轉移出去的積極性。據了解,今年在這兩個鄉鎮累計轉移出去的8834人中,就有2967人是受到這些活動的影響,占轉移出去人數的34。
勞動力市場功能發揮不充分是勞動力轉移的一大瓶頸。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市先后規范和建立了市、鄉鎮級7個勞務市場,并支持成立了2個勞務派遣公司、3個民辦職業介紹所。每年由市人才勞務市場牽頭舉行2次大型人才交流會的基礎上,今年舉辦鄉鎮級人才交流會60場次;除此之外,因企業生產需要每年還定期舉行人才交流會23次。靈活的交流形式,激活了人才資源,以今年上半年為例,通過人才交流就使新就業的人數達1100人。
無技術、低素質是走出家門的富余勞動力的一大弱點。勞務輸出的關鍵是必須把農民培訓成技術工人,實現角色轉換。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市想方設法在培訓上下功夫,一是合理配置、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加強對農牧民的教育培訓,從根本上杜絕新“文盲”、新“科盲”的產生。二是加強技能培訓。建立以職業培訓中心為主體的“米泉市就業培訓中心”,通過“陽光培訓工程”和“春風進萬家”等培訓活動,分別由該中心和市成職教中心有計劃地培訓轉移農民,使之拿上技能證書走上崗位。目前,我市先后有5000多人取得崗位就業證書,占外出農民總數的17.1。三是加強科技、法律、法規綜合培訓。勞動、就業、科教部門建立市、鄉、村三級立體培訓體系,對外出農民工進行勞動政策法規、特種安全操作、餐飲服務、食用菌栽培技術、牛羊育肥等實用種(養)技術共10個專業的培訓,今年舉辦專題培訓班213期,培訓人員10246人。其中技能培訓18期,培訓人員20__多人。四是加強基地培訓。我市分別建立了食用菌、養殖業、種植業、旅游業多個實踐性培訓基地,讓有培訓需求的農民免費進入基地接受技能培訓,通過跟班學習,現場操作,獲得最直接的工作技能。
一是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進城提供創業空間。今年,僅米東新區石化工業園建設、城市道路改擴建工程,今年已投資1.4億元。在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中,共使用季節性當地民工20__多人,實現創收1000多萬元,人均增收400元;二是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通過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依法招商、以利富商等多種措施,力爭今年招商引資達12億元,吸納當地農民工1300多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三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我市是回民族集聚地,廣大回民有經商的優良傳統和豐富經驗,各級政府提倡一幫一,一帶一等形式,鼓勵黨員和先富起來的農民幫助、帶動貧困群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據不完全統計,僅在烏市賽馬場從事舊車交易、依托通匯市場從事牛羊販運及服務于市內外各大賓館飯店的從業人員去年就達到900多人,形成了輻射效應。
在近幾年的勞動力轉移過程中,我市有相當部分農民闖出了市場,積累了資本,對這些致富典型,政府充分利用煤體,進行表彰宣傳。同時盡可能提供優惠政策,鼓勵這批有資金、有技術、先富起來的農牧民返鄉領辦、創辦、興辦各類經濟實體、服務機構等,象羊毛工織布廠、琉璃瓦廠、精潔米廠這類返鄉人員創辦的企業,截至去年底就達10余家,共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300多人。
農民走出去一是擔心家中的地無人耕種而撂荒,得不償失;二是擔心走出去,失去了土地,生活無著落;三是擔心家中缺少勞動力,種不好,管不好,收不好。為解決這些后顧之憂,我市進行了土地流轉的探索。一是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依法制定了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文本,從而為保證雙方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文書保證。二是建立了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機構。建立土地流轉臺帳,強化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的監督,確保承包經營權“依法、自愿、有償”流轉。三是公平合理確定土地承包費和流轉金標準以及土地流轉期限,做好原承包土地投入補償的協調工作、土地流轉后的動態監測工作、土地流轉合同管理、土地流轉糾紛的調解工作等,保證轉移人員的利益不受損失。四是對未進行土地流轉的外出務工家庭在種、管、收等方面組織黨團員提供無償服務,解除外出農民的后顧之憂。
根據省、市陽光工程辦公室要求,為全面摸清我縣農村勞動力資源總數、年齡和文化結構、產業分布、就業地域和求職意向等基本情況,便于陽光工程有針對性開展農民培訓與轉移就業,促進農民增收,我們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了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現將調查匯報如下:
xx縣地處湘中,是典型農業大縣,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轄區面積17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4萬畝,林地120萬畝;人口90萬,其中農業人口790,農村勞動力52.2萬人,且每年新增1萬余名農村勞動力。
xx縣農村勞動力為52.2萬人。其性別構成為男30.8萬人,女21.4萬人,分別占勞動力的59%,41%;文化結構為初中以下5.7萬人,初中29.8萬人,高中以上16.7萬人,,分別占總勞動力數的11%,57%,32%;年齡結構為18歲—25歲15.7萬人,25—35歲13.1萬人,35—45歲13.1萬人,45—55歲12.5萬人,分別占總勞動力數的30%,25%,21%,24%。全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為15.1萬人,占農村總勞動力的28.9%,勞均年收入2900多元。
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為27.9萬人,其中長期外出務工(6個月以上)為11.3萬人,短期外出務工(6個月以內)為3.2萬人;在外出人員中,受過職業技能培訓者13.2萬人,占47.2%,人均年收入120xx-40000元。
外出務工人員就業地點分布為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惠州、中山、江蘇、北京、上海、浙江、廈門、昆明、西安、拉薩;中越、中緬、中蘇邊境城市和勞動力資源少或勞動力素質極低沙特阿伯、阿聯酉、埃塞俄比亞等國。
根據統計分析,我縣外出農民工有以下特點:
(一)外出農民工素質較低。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外出農民工文化水平較低,高中以上的萬16.7人,占32%;初中文化的29.8萬人,占57%;小學以下的5.7萬人,占11%。二是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少,只有2.9萬人,僅占外出農民工的10.4%。
(二)從業單一。在建筑業和加工業從事體力勞動是我縣外出農民工的主要職業,共有19萬人,占總外出農民工的68.4%。
(三)外出務工長期的多,短期的少。全縣長期外出務工20.5萬人,占74.8%;短期外出務工7.4萬人,占25.2%。
(四)從業地點相對集中。我縣外出農民工相對集中在廣東省,共有17.1萬人,占總外出農民工的61.2%,其余的10.8萬人,占總外出農民工的38.8%,散布在本省、浙江、福建及其他省區。
(一)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缺乏勞動技能,影響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轉移,難以在城鎮實現穩定就業。我縣外出務工的27.9萬人中,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穩定的職業和居所。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只占20.4%。
(二)外出農民工以從事體力勞動為主。在建筑業、加工業等職業中從事體力勞動是我縣外出農民工的主要職業,共有19.8萬人,占總外出農民工的71.1%,人均月收入900——1000元。
(三)對農民工有序就業管理服務工作滯后。一是對農民工就業前的職業技能培訓,各級財政沒有資金投入,造成農民工崗前培訓工作難以開展,就業難度大。二是農民工就業盲目無序,缺乏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有信息的合理流動、有序就業。三是對外出農民工,特別是舉家外出的農民工承包土地的使用缺乏有效管理,導致土地撂荒和土地糾紛。
陽光工程在我縣的開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也逐步成為農民轉移就業的平臺。從近二年的培訓轉移就業農民學員來看,所開展的專業培訓有:汽車駕駛、建筑、電工、焊工、計算機應用、餐飲等。xx是全省的農機大縣,也是全國有名的`“小農機之鄉”,農機生產企業達到三百多家,每年所需的從業人員要三萬多名,我們可以全力打造“農機加工”樹本地特色品牌,擴大本地就業。家政服務行業社會需求層次很多,我縣涉及這方面的人數偏少,還有著廣泛的發展空間,但在低層次上我縣勞動力沒有競爭優勢,那么我們就可以考慮在高層次的需求領域同別人開展競爭,打造xx品牌。還可以利用已輸送至國外從事建筑業的有利條件,重點培育和打造“建筑湘軍”,樹境外勞務輸出品牌。
整合農民工培訓資源,勞動保障、科技、教育、建設、財政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能,全力配合農業部門,切實做陽光工程各項工作。各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在陽光辦的領導下,可以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在不同層次上開展對農民的培訓。初級培訓主要面向企業擴大生產規?;蛐罗k企業所需增加的勞動力;中級培訓可以對熟練工在原有技能上的新突破,以滿足企業技改或熟練工自身發展的需要;高級培訓則主要面向省內、國內、外勞動力市場,讓我縣農民走出去后有較強的競爭力。
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工作中,堅持“政府推動、部門監管、學校主辦、農民受益”的原則,強化市場導向、典型帶動,發展勞務品牌。逐漸推動勞務輸出向組織化、精品化、規?;l展。積極尋求區域勞務協作,不斷形成和壯大泛珠三角、華東、華南三大勞務協作區,在沿海大中型企業廣泛建立勞務輸送基地,培養勞務開發經濟人隊伍,努力使之成為勞務輸出的信息窗口、服務窗口和維權窗口,強化輸出地、輸入地的對接。
利用陽光工程項目,以農業部門為主體,政府出資,有關部門大力配合,建立一個面向全縣的農村勞動力市場,實行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為農民工免費提供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等方面的服務。統一開發建立農村勞力資源數據庫,實現互通、資源共享,并將勞動力信息網絡延伸到鄉鎮,形成覆蓋城鄉的培訓就業信息服務網絡。促進我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規范、有序、合理、高效配置。
二〇xx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灌南縣位于連云港市的南大門,瀕臨黃海,四市交界,東與鹽城的響水相連,南與淮安的漣水接壤,西與宿遷的沭陽毗鄰??h域總面積1041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246個村,72.9萬人,其中農村人口約55萬,農村勞動力30.9萬。農業資源比較豐富。境內河流縱橫,土壤肥沃,生態環境優良,是江蘇省生態農林業試驗示范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20xx年,該縣國內生產總值30億元,人均gdp4126元,財政收入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70元。
20xx年,該縣農民人均勞務收入1503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3%,勞務收入在農民增收中的貢獻額越來越大。該縣始終把加快勞務輸出擺上農村工作的突出位置,20xx年勞務輸出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勞務輸出總量不斷增加??h鄉村各級對勞務輸出工作高度重視,加大勞務輸出工作力度。20xx年,該縣輸出勞動力16.32萬人,較去年凈增3.99萬人,增長33.2%,勞務經濟在農民收入中比重由20xx年的36.3%增加到50.3%。
(二)勞務輸出層次不斷提高??h農辦、勞保局等單位狠抓農村勞動力致富技能培訓工作,加強組織協調。20xx年,該縣由去年培訓農村勞動力2萬人增加到勞務技能培訓3.8萬人,培訓后就業率達90%。根據市場需求,該縣大力開展訂單培訓,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勞務輸出的行業品牌,在建筑、電動縫紉、家政、羊毛衫針織等行業上已經形成了有較強競爭力和較高知名度的勞務品牌,涌現了一批勞務輸出特色鄉鎮和特色村。
(三)南北協作不斷加快。充分利用南北掛鉤的有利條件,主動加強與蘇南掛鉤市太倉市的聯系和溝通,定期交流情況,在太倉市等勞務輸出集中地區派出專人成立勞務輸出辦事處,專門聯系協調勞務輸出工作。不斷加強與省市扶貧工作隊及后方單位的聯系,爭取他們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去年該縣在蘇南地區勞務輸出達4.88萬人,占該縣勞務輸出總量的40%。20xx年與省委工作隊和太倉市密切合作,兩次組織太倉市多家企業和勞務輸出中介機構來該縣舉行集中招工現場會,現場招聘該縣農村勞動力800余人,南北勞務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
(四)勞務輸出對農民增收的貢獻份額不斷加大。20xx年該縣勞務收入8.35億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1502元,占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3%,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雖然該縣勞務輸出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也存在勞務輸出規模還不大,整體水平還不高,發展空間還未充分利用等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
(一)有組織勞務輸出的比例較低。該縣20xx年有組織勞務輸出2萬人左右,20xx年有組織勞務輸出雖然有較快的增長,但有組織勞務輸出仍然只有3.5萬人,占該縣勞務輸出總量的22.5%。該縣勞務輸出仍然處于以自發性輸出為主的階段,自發輸出往往帶來輸出成本高、穩定性差、勞動待遇等權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等問題。
(二)勞動力綜合素質比較低。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擇業觀念、技能素質諸多方面不能適應現代用工企業的需求,供需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據統計,該縣勞動力中目前勞動技能較差、沒有取得勞動力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無技能級別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84.7%。農村勞動力既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二三產業就業,又加劇了低層次產業領域就業的過度競爭。
(三)勞務輸出程度還不高。該縣現有農村勞動力30萬人,可供輸出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達20萬人以上。目前該縣還有6萬左右的農村勞動力有待輸出。在已輸出人員中,季節性勞務輸出占30%左右,因此,該縣農村還有10萬左右勞動力有待穩定輸出,勞務輸出的發展空間還比較大。
(四)境外勞務輸出數量比較少。20xx年境外勞務輸出600人,和東海等縣相比,境外勞務輸出數量差距較大。
(五)勞務輸出缺乏有效的組織領導。該縣的一些部門和鄉鎮對加快農村勞務輸出的思路還比較模糊,辦法也不夠多,缺乏有效的組織領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該縣勞務輸出的快速健康發展。
(一)強化宣傳發動,提高各級領導重視程度。該縣始終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作為促進農村勞務輸出的重要前提。加大農村宣傳教育力度,破除農民固守土地、小富即安的狹隘思想和陳舊觀念,為加快農村勞務輸出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矗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務輸出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通知》等文件,并召開了一系列的重要會議,把勞務輸出工作作為事關該縣農村改革發展大局來抓,要求各鄉鎮書記、鄉鎮長真正把勞務輸出當作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擺上重要位置,明確一名領導專抓勞務輸出,村支部書記及其村干部用絕大部分精力抓勞務輸出,成為勞務輸出信息員、指揮員??h勞務輸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抽調精干力量,加強對各鄉鎮勞務輸出情況的督查,定期公布工作開展情況、存在問題和好的經驗做法,切實推動勞務輸出工作的有序快速開展。
(二)強化勞動力致富技能培訓,提高勞務輸出層次和水平。針對該縣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的現實狀況,該縣始終把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為搶占勞動力市場的突破口來抓,在該縣形成了以培訓促進輸出、以輸出帶動培訓的良好局面。
一是加大勞動力致富技能培訓的投入。積極爭取省市財政專項培訓資金、省扶貧辦、省市扶貧工作隊等單位培訓資金的投入,縣鄉財政拿出一定的勞動技能培訓資金,對培訓資金納入專戶管理、??顚S?。對貧困戶、特困戶參加縣集中技能培訓,免收培訓費用。培訓資金使用實行“誰培訓、誰轉移、就獎勵誰”的辦法,確保有限的資金發揮應有的效益。積極鼓勵引導現有社會各類培訓機構加大投入,不斷提高辦學檔次,形成政府積極引導、社會多方投入的多元化培訓投入機制。
二是開展多元化培訓,不斷擴大培訓規模。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充分發揮現有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培訓的格局。依托該縣教育中心成立的灌南縣富民勞務技能培訓基地、縣勞動局培訓中心等勞動力培訓機構和宏大職業介紹服務中心等勞務中介機構多渠道進行農村勞動力致富技能培訓。積極調整農村教育方向,在搞好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對該縣農村初、高中畢業年級學生增設專業技能培訓,確保不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該部接受一次技能培訓。
三是開展訂單培訓,不斷提高培訓質量。鼓勵引導培訓機構和中介機構聯合辦學,培訓機構和輸入單位聯合辦學,實行技能培訓和介紹就業相結合,提高培訓人員的就業率。通過短期培訓與長期培訓相結合,縣內培訓與縣外培訓相結合,加大對境外勞務輸出的培訓力度,積極開展對外勞務,拓展國外勞務市場,迅速擴大境外勞務輸出規模。20xx年,該縣境外勞務人員有由20xx年的200人提高到600人。全力打造電動縫紉、羊毛衫針織、保安、電焊等該縣勞務輸出的行業品牌。同時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技能培訓的行業項目,不斷拓展新的領域,對勞動力進行勞動紀律、吃苦耐勞、文明行為等職業道德教育和培訓,提高了該縣勞動力的綜合競爭力,樹立了灌南勞務輸出的良好形象和縣域品牌。
(三)強化勞動力南北合作,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該縣充分利用南北掛鉤合作的良好機遇和有利條件,主動出擊,加強聯系,不斷擴大該縣勞動力在蘇南有組織成建制輸出的規模。
一是積極加強南北掛鉤的協調配合??h農辦、勞動局、總工會、婦聯、團縣委等縣直單位和各鄉鎮紛紛主動與太倉市等有關單位的溝通聯系,搜集勞動力供需信息,邀請蘇南發達地區的勞動部門、企業和勞務輸出中介機構多次來該縣舉行用工招聘會,認真聽取他們對該縣勞務輸出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促進該縣勞動力要素與蘇南技術資本要素的有效配置。
二是組織一批鄉村干部主動到蘇南等經濟發達地區帶領勞務輸出。專門選派一批鄉村干部帶領農村勞動力到蘇南等地區外出勞務,享受干部離崗創業待遇,村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逐年實行輪崗制度,對成績突出的給予表彰獎勵并提拔重用。通過學習借鑒李集鄉和興村臨時黨支部在杭州發展勞務輸出的做法,各鄉村干部積極組織引導和帶領勞動力輸出,迅速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
三是在蘇南等勞務輸出集中地區增設勞務輸出辦事處。在蘇南等勞務輸出集中地區建立長期辦事處,充分發揮勞務輸出辦事處的作用,及時掌握勞務輸出情況,協調外出務工人員和用工單位的關系,加強勞務輸出基地建設,主動為外出務工者提供各種服務。
(四)強化勞動力市場建設,提高勞務輸出市場化運作水平。
一是大力發展勞務中介機構。整合勞務輸出資源,充分發揮該縣富民勞務輸出有限責任公司的作用,加快勞務輸出的市場化運作步伐。支持鼓勵涉農服務部門、各類經濟實體、社會服務組織和能人大戶領辦創辦勞務中介機構,促進國有、民辦等多種所有制職介機構的成長發育和有序競爭,充分發揮勞務中介機構在提供務工信息和就業服務等方面的機制活、網絡廣、競爭力強的作用培育了一批勞務輸出市場主體。
二是大力發展勞務輸出經紀人隊伍。支持鼓勵該縣長期在外地的建筑工頭、營銷大戶、種養大戶牽頭帶領農村勞動力外出勞務,逐步發展成為勞務輸出經紀人,利用其長期在外門路廣、關系多的優勢,組織和介紹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賺錢。鼓勵勞務輸出經紀人通過有效服務獲得合理報酬,實現外出勞務者和中介者的“雙贏”。
三是加強勞動力市場的規范化管理??h農辦、勞保局等單位堅持一手抓勞動力市場建設,一手抓監督管理。進一步完善和規范了勞務市場行為,整頓勞務市場秩序,規范勞務市場運行,堅決杜絕少數勞務中介機構的欺詐行為,切實保護外出務工者的合法權益,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來自 fAnWEN.ChaZIDIAN.COM
(五)強化勞動力就地轉移,提高勞動力多渠道輸出水平。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拓展本地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
一是通過招商引資興辦工業吸納一批。該縣充分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優勢和臨海的區位優勢,主動接受蘇南、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吸引企業家和各種投資主體來該縣投資建設木材、棉花、蔬菜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投資化工產業,通過該縣工業的大發展,帶動該縣農民的大轉移。
二是通過城鎮建設帶動轉移一批。該縣利用縣城新老城區和中心鎮建設,完善城鎮吸引投資和擴大消費的功能,提高集聚要素能力。積極創造條件,吸引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定居就業。
三是通過全民創業消化轉移一批。在該縣開展“離崗建業、在崗兼業、全民創業”活動。鼓勵支持更多的黨員干部帶頭創辦實業。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鼓勵廣大群眾自主創業。該縣積極鼓勵發動已積累了一定資金,掌握了先進技術,市場意識顯著增強的長期外出務工人員帶資金、技術和新的理念回鄉創業。
(六)強化各種配套服務,提高勞務輸出的服務質量。
一是抓好信息服務。建立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網絡、農村勞動力可供資源和外地勞動力市場需求信息庫??h勞務中介機構密切配合,在用工較為集中的蘇南、上海、浙江等地,廣泛聯系,主動搜集勞務用工信息,及時加工整理,通過縣鄉勞務信息供求網絡和電視、報紙等多種渠道向社會發布,為農民提供準確、及時的勞務需求信息,引導農民有目的、有組織地外出務工,切實有效的`減少勞務輸出的盲目性。
二是抓好政策服務。結合該縣實際全面落實省市關于加快農村勞務輸出的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農村小額貸款要優先用于農村勞務輸出,切實解決外出務工者缺少前期費用的困難。新辦勞務中介機構免除工商注冊登記費以外的所有行政性收費。對農村勞動力外出勞務需要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外出務工證、計劃生育證等有關證件降低收費標準,只收工本費。實行和完善勞務輸出獎勵政策,對已出臺的獎勵政策堅決兌現,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重獎。
三是抓好輸后服務。對外出勞務人員加強輸后服務,切實幫助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鼓勵外出務工人員依法、自愿、有償地進行土地流轉,保護他們在土地流轉中的合法收益。在農忙期間,各鄉鎮、村組織義務幫工隊,幫助舉家外出或主要勞力在外輸出的家庭及時搞好收種??h農辦、勞保局、司法局等縣有關單位和各鄉鎮要經常到勞務輸出集中地區跟蹤服務,切實維護勞務輸出人員的工資待遇、職業病防護、安全保障等各種合法權益。
(六)強化責任落實,嚴格考核獎懲。該縣將勞務輸出工作作為“五個一”富民工程的重要內容列入縣有關部門和各鄉鎮的目標考核內容,建立了勞務輸出組織網絡和工作網絡,在該縣形成了縣鄉村一體化、全方位多層次推進勞務輸出的工作格局。在該縣建立縣鄉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h督查辦、農工辦等對勞務輸出工作的目標進行督查考核,及時將督查考核情況按實績排出名次通報該縣。根據督查考核情況嚴格獎懲兌現,對該年勞務輸出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比,對勞務輸出工作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對在勞務輸出工作中工作不力、實績較差的單位和個人,進行通報批評、限期整改,有效的推動了該縣勞務輸出工作的快速健康發展。
(一)勞務輸出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致富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外出務工為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提高了生活質量。20xx年,該縣勞務收入在農民收入增長中的貢獻額已超過50%。另一方面,外出務工使廣大農民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積累了資金,許多外出務工者帶資金、技術和項目回鄉創業,為農民增收拓展了空間。
(二)堅持市場主導是加快勞務經濟發展的必要途徑。在市場經濟前提下,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與其他要素一樣,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使勞動力在市場的引導下有序流動,合理配置。一方面,要強化勞動力市場建設,打破政策限制和城鄉壁壘,著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的主導作用,一切按市場規律辦事,按市場需求輸出,確保經濟效益最大化和最優化。
(三)強化政府引導是加快勞務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強化引導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由自由無序轉移向有組織、成建制、規?;行蜣D移的重要抓手。要運用政府“有形之手”找準工作的切入點,把有序組織勞務輸出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作為最大的“富民工程”來實施。
(四)全面提升素質是加快勞務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農村勞動力能否實現充分轉移就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勞動力本身的素質和就業能力。從總體上看,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從事非農產業的職業技能非常缺乏,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沒有技術的農村勞動力就業競爭力越來越弱,就業空間也越來越校因此,全面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是發展勞務經濟的關鍵舉措,是加快富民工程的重要內容。
去年以來,我省各地緊緊抓住“雙轉移”的重大戰略機遇,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就業載體和培訓網絡建設,多渠道多形式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農民工轉移、就業仍面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近日對河源、揭陽、惠來、羅定、博羅、連州等地的調查顯示,當前農民工技能培訓、轉移工作面臨著五大突出問題,值得引起關注。
1、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大勞動力培訓轉移壓力。受金融危機影響,部分企業特別是外向型勞動密集型經營仍較為困難,對勞動力的需求有所減少,吸納勞動力數量下降,進一步加大了各地勞動力培訓轉移的壓力。欠發達地區普遍感受到了金融危機給勞動力培訓轉移帶來的雙重擠壓:一方面部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人數增加,另一方面本地企業吸納就業人數下降。
如羅定市調查顯示,金融危機不但導致當地外出從業農民工返鄉人數比往年有所增加,市內從業的勞動力也受到較大影響,如宏利達公司員工由2008年初的2300多人減少到目前的1200多人,1100多員工離職;華天龍制衣廠因停工而使員工人數從2100多人銳減至800人。河源市勞動部門反映,2008年底該市有4.7萬人農民工返鄉,同時當地部分中小企業裁員或破產,導致1.5萬名員工終止勞動關系,進一步增大了勞動力培訓轉移的壓力。
2、農村現有富余勞動力年齡偏大,綜合素質偏低。目前,欠發達地區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多為年齡在35歲以上、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缺少就業技能的就業困難對象,理解和接受能力較低,難以實施理論上的培訓課程,要實現這部分人群的轉移,難度相當大。而對于企業來說,一般不愿意招用年齡超過35歲的農民工,如何妥善解決“35歲現象”就業難題,對于進一步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向更高一層次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3、技能培訓質量仍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培訓時間限制。目前,各地對農民工的免費短期培訓時間多為1-3個月,實習時間一般占訓練時間的三分之二。由于實習時間較短,加之實習指導老師不少是當地企業聘請的師傅,指導水平相應較低,因而學員動手能力普遍較弱。此外,部分農民確實有參加培訓的意愿和需求,但由于不能靈活自主選擇培訓時間,加上擔心耽誤了找工作的機會,沒能參加培訓。二是培訓資源仍然欠缺。大部分地區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主要依托現有的職業技校、各類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完全針對農民的培訓基地較少。不少培訓部門存在基礎設備不齊全、師資力量不夠強特別是專業教員缺乏等情況。三是培訓內容僅注重技能培訓。目前,相關培訓多是讓農民工擁有一技之長,僅注重提高他們的生存技能,而對于提高農民工整體素質的法律法規常識講座和城市文明常識、心理健康知識輔導等培訓很少。
4、思想認識仍存在上熱下冷的情況。雖然各地政府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民工的培訓和就業工作高度重視,但不少農戶和企業卻不“領情”,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各地反映,目前仍有不少農戶對勞動力技能培訓缺乏認識,認為技能培訓浪費時間且作用不大,不愿意去參與培訓學習;一些農戶表示,參加技能培訓的人員在工廠或企業就業所獲得的待遇與未參加技術培訓的初中畢業生差不多,況且目前金融危機下的就業形勢嚴峻,與其花費幾個月時間培訓,還不如早求職、早就業、早掙錢;部分參與了培訓的農戶學習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到學習效果;不少企業對農民工技能培訓參與積極性不高,存在怕花時間、怕出錢、怕培訓的工人留不住的思想包袱和問題。
5、后續跟蹤服務仍較薄弱。各地在轉移、培訓、就業等環節均采取了切實有效措施,為農民工提供了免費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推薦就業等服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地對就業后的農民工提供跟蹤服務方面仍有所欠缺,對他們實行統一跟蹤在崗培訓、統一管理、統一維權保障等全程服務方面仍有待加強。
1、整合農村勞動力培訓資源。成立由縣級領導任組長。組織協調全縣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充分整合現有的農民技能、就業創業、科學實用技術、陽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雨露計劃、勞動力轉移、畜牧養殖、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技術、食用菌栽培、經濟林科管等內容資源和技術力量,教育、科技、經貿、人社、農業、林業、藥辦等部門為成員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領導小組。形成以縣職業教育中心為龍頭,各部門培訓基地中心、各鄉鎮農技校為網點的農民培訓網絡,增強各鄉鎮農技校農民培訓的師資力量,針對季節、市場特點制定培訓內容,定期開班,分批長期培訓,充分發揮培訓平臺作用,全力打造現代新型農村勞動力。
培訓渠道。充分依托電視廣播、移動通訊、互聯網等現代傳媒優勢。把農業新科技、新技能、新知識送到農民手中;組織培訓技術力量,廣泛深入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巡回鄉村開展田間地頭的現場指導,為農民打包提供面對面、手把手的優質服務,全面消除各種技術難題;充分發揮農廣校和農技、植保、林業等農業技術人才及部門職能作用,明確各部門的培訓任務和目標,加大督查力度,注重培訓效果,努力打造出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格局,確保農民學的方便、學的輕松、學的全面,學了就會,會了能用,用了能致富。
3、創新農村勞動力培訓形式。把技能培訓與享受農村低保、宅基地審批、生育指標審批、扶貧貸款審批等惠農政策和“一村一品”掛鉤。晉級、發結業證書,擴大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覆蓋面;實用教育培訓達標。堅持用人單位以證聘用原則,進行人員聘用,從源頭上增強農民接受培訓的意識,形成全社會都重視技能培訓、依托技能致富的大好氛圍。
5、將農民教育培訓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農民教育培訓是一項關系全局性、戰略性、長期性的重要工作。做好此工作就能為持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不竭動力。農民教育培訓數量大、任務重,同時是涉及面廣、影響深遠、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只有將農民工培訓費用納入財政預算,才能保障培訓長期進行。采取向上爭取一部分、縣財政撥付一部分、涉農部門籌措一部分、農民工出資一部分的辦法,為培訓長期有效開展,提供穩定的財政支持。
各村、各社區、鎮屬各單位:
為進一步營造推動我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濃厚輿論氛圍,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根據《縣關于切實做好今后三年勞務經濟工作的意見》文件要求及鎮上提出的“輸出一人、脫貧一戶,輸出二人、致富一家”工作思路,經鎮黨委會議研究決定,將年2月10日至3月10日作為全鎮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宣傳發動月,為切實開展好此項活動,結合我鎮實際,制定本方案。
宣傳發動的目的。
通過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宣傳發動月活動,使我鎮廣大群眾及時了解各類務工信息和培訓信息;全面了解縣、鎮兩級政府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指導方針和技能培訓的相關優惠政策;學習《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與外出務工相關的各類法律法規知識,學習外出務工常識;介紹務工能人、返鄉創業帶頭人和務工典型,讓群眾認識到外出務工為自身帶來的好處。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培訓、外出務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將原來的“苦力勞務”轉變為現在及今后的“技術勞務”。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進一步凸現勞務經濟在促進農牧民增收中的支撐作用,推動全鎮勞務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宣傳發動的內容。
1、縣、鎮兩級政府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指導方針和技能培訓的相關優惠政策。
2、學習《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與外出務工相關的各類法律法規知識和外出務工常識。
3、縣、鎮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相關務工信息(如內蒙古鄂爾多斯招工信息)、培訓信息(電焊工培訓信息)。
4、務工能人、返鄉創業帶頭人和務工典型,現身說法務工增收入的事跡。
宣傳發動的形式。
1、利用廣播電臺、電視等媒體進行宣傳報道。
2、采取黑板報、政務公開欄、刷寫墻體標語、懸掛橫幅、編印簡報、印刷宣傳材料等形式陸續進行宣傳。
3、各村、各社區干部及勞務信息員要進村入戶,逐門逐戶對本村、本社區外出務工人員的數量、去向、勞務收入等信息進行詳細的調查了解,登記造冊并上報,同時樹立本村、本社區內的務工能人、返鄉創業帶頭人和務工典型。積極發動農村富余勞動力,特別是陽山村、中莊村、南山村等土地貧瘠、發展特色經濟困難地區的群眾外出就業,爭取做到“家家有人外出、戶戶有人務工”。
宣傳發動的要求。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這次宣傳發動月活動是為了推進農村勞動力走出去、穩下來、能致富,進一步凸現勞務經濟在促進農牧民增收中的支撐作用。各村、各社區要以技能培訓為重點,勞務輸出為中心,回鄉創業為突破,完善政府服務機制,引導更多的人走出去、穩下來。全年勞務輸轉人數要在去年5651人的基礎上提高24%,達到7000人以上;爭創勞務收入6085萬元以上,組織輸出率達到60%以上。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力爭達到2180人。按照“政府推動,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辦法,進一步加強信息溝通、政策協調和勞務協作,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力爭在省內和新疆、內蒙等地區建成4個100人以上相對穩定的勞務基地。鼓勵支持勞務經紀人、帶頭人積極參與勞務輸出的市場化運作,使勞務經濟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各村、各社區要高度重視,要成立勞務信息宣傳發動領導小組,由領導小組組長及勞務信息員負責宣傳發動活動,采取有效措施,確?;顒佑行蜷_展,取得實效。
2、主動溝通、加強協調。宣傳發動月活動工作涉及各村、各社區,覆蓋面廣,需要多方的配合支持。各村、各社區要積極與鎮上及新聞媒體密切協作,加強溝通,做到部門聯動,上下配合,切實做好協調工作,努力形成宣傳發動月活動領導重視支持、部門傾力配合、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良好局面。
3、精心策劃、周密部署。各村、各社區要制定詳細可行的宣傳實施方案,進行周密的部署和安排。要精心策劃,組織專門隊伍,集中時間,狠抓工作落實。每個村、社區制作黑板報或公開欄1塊,各村書寫墻體標語至少1條?;顒咏Y束后要及時總結,書面總結材料在年4月5日前報鎮勞務辦。此項宣傳活動完成實效將作為年度勞務考核的一項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稗r民”作為“三農”問題主體,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首要任務。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素質達標、結構合理的農村人才隊伍,就成為了解決“三農”問題、“振興鄉村”的根本途徑。近期,筆者通過全面調查研究,著眼于探索巧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出新的思考和建議。
根據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巧家縣農村勞動力總數(16-60周歲)32.0793萬人(男17.6436萬人,女14.4357萬人),其中在校學生2.1361萬人,服兵役0.022萬人,殘疾人0.9702萬人。共轉移就業22.7566萬人次(其中:就地就近實現鄉鎮內產業間轉移就業人數2.8466萬人次;縣內城鄉間實現轉移就業人數4.3004萬人次;省內縣外區域間實現轉移就業人數4.7754萬人次;跨省實現轉移就業人數10.8342萬人次),廣東務工人員達1323人,上海務工人員達952人。務工人均月收入1700元,務工總收入達33億元。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已成為巧家縣脫貧致富主要途徑,巧家因有條不紊地推進勞動力轉移,成效突出被授予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省級示范縣稱號。
強化組織推動。巧家縣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以縣長任組長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領導組,各成員單位都有具體的責任分工和任務分解目標。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企業創業、用工、培訓就業、管理服務等方面出臺了創業培訓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專項優惠政策。三是強化指導服務。健全縣、鄉、村勞務輸出管理網絡,舉辦專場招聘會,提供勞務信息服務和咨詢協調服務。四是積極開展外出務工政策宣傳。充分利用巧家新聞網、電視臺、qq平臺、基層社保平臺及在春風行動、就業服務月等活動中發布用工信息和大力宣傳外出務工政策知識,僅2017年就發放社會保障宣傳資料、《外出務工須知讀本》等9000余份。
強化技能培訓。巧家縣一是創新職業技能培訓。主要圍繞林果業、焊工、養殖、種植、砌筑工等優勢產業,以用工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推動課堂學習、崗位實訓、企業實習、訂單式培訓。二是深入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通過整合人力辦、人社局、農業局、林業局等部門力量,為“兩后生”、農村富余勞動力建立培訓平臺,舉辦職業技能、農村實用技術等多種培訓。
優化管理服務。巧家縣一是抓好縣外用工對接。通過與廣東東莞、中山、長三角等多家企業形成了從農民工崗位培訓、食宿、使用、工資結算等一條龍服務合作機制。二是建立完善縣外轉移服務機制。在廣東東莞、中山務工人員集中的地區建立了6個務工人員聯絡服務站,及時協調解決務工人員和企業之間生活與管理方面的矛盾和問題。
積極引導創業帶動就業。巧家縣一是加大對自主創業扶持力度。通過為自主創業者提供咨詢、培訓、落實創業貸款、開展創業指導和后續跟蹤等服務方式,鼓勵農民從事個體貿易、餐飲旅游、交通運輸等服務業。二是積極做好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工作。針對有一技之長的返鄉農民工,巧家縣采取針對性政策措施支持其創業。三是積極落實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優惠政策。從2014年開始,全縣累計為11名創業高校畢業生提供“云嶺大學生創業計劃”資助13萬元。
總體來看,巧家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成效明顯,但與該縣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要求、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還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巧家縣農村教育投入不足,農民工素質普遍低下,現行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投資不足、覆蓋面窄、內容單一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農村勞動力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多數只能從事體力勞動,收入不高,也不穩定。二是轉移就業積極性低。目前,巧家縣農村勞動力受到文化素質、思想觀念、勞務糾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積極性不高。三是就業服務機構不規范。巧家縣還未建立起完善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管理和服務機構,縣城內的中介組織規模小、操作不規范、信息覆蓋面窄、亂收費以及缺乏職業介紹資質等問題,難以構建有效的就業信息供求平臺和網絡。
著力提升勞動者素質。一是提高認識。巧家縣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技能培訓,制定《巧家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施辦法》,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宣傳,提高農村勞動力和用工企業對技能培訓重要性的認識,激發培訓積極性。二是完善體制。巧家縣通過增加教育投入等方式,不斷完善教育基礎設施、配備師資,改善農村人口的學習環境,積極推動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中高等農業教育,鼓勵農村學校加強實用知識的傳授,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教育向實用型轉變;建立相應機制,持續開展在全縣范圍的掃盲工作,引入農村成人教育體制。三是創新方式。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要結合勞動力市場需求、農村勞動力自身特點細分培訓對象,進行分層次培訓,在培訓中鼓勵他們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學習,加強綜合素質培養。
著力完善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一是提供保障。近年來,巧家縣逐步加大財政投入,不斷改善基層就業服務機構基礎設施,放寬準入條件,給予優惠稅收政策,提高補貼標準,為引進優質、正規的就業服務機構提供堅實的保障。二是建立體系。加強縣、鄉鎮、村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各級聯合做好轄區內人力資源的調查統計工作,實時掌握本地區人力資源的變化,形成人力資源庫,并進行動態管理,實時更新??h級就業服務機構根據人力資源庫為農村勞動力和用工企業搭建好勞動力供需信息平臺。三是強化管理。制定就業服務機構管理辦法,明確就業服務機構工作場地、人員、工作設施、經費以及工作制度。強化對培訓機構的考核、監督和管理,完善培訓機構的準入和退出機制,提升經辦人員的綜合素質,促使就業服務機構優化服務管理,充分發揮作用。
著力加大宣傳引導力度。一是豐富形式。巧家縣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張貼標語、懸掛條幅、現場咨詢等多種形式向農村勞動力宣傳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作用、相關政策、法規、外出務工致富者的事跡,從而逐步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讓農民充分認識到轉移就業的意義,激發轉移就業的積極性。二是深化內容。在鄉鎮和城區勞動力相對集中的地區進行講座或者召開招聘會,提供現場咨詢服務,發放就業政策宣傳冊、用工單位信息,發布最新就業信息,同時邀請對口輸出企業搭建供需平臺,讓勞動者了解企業、知曉收入,促使勞動力轉移宣傳內容向專業化、深度化發展,解決勞動者不敢出門的顧慮,提高勞動力轉移效率。三是建立機制。由政府部門統一部署,充分發揮宣傳部門的職能職責,主動與東莞市、中山市等發達地區對接,建立勞動力轉移宣傳長效機制,對輸出農村勞動力進行跟蹤管理,及時宣傳勞動力轉移先進典型案例,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積極性。
著力發揮創業帶動就業效應。一是拓寬培訓范圍。巧家縣加大力度摸清農村勞動力底數,將有創業意愿和培訓需求的勞動力全部納入技能培訓范疇,依托定點培訓機構,積極推廣syb、siyb創業培訓模式,結合市場需求、勞動力自身特點細分培訓對象、拓寬培訓內容,進行分層次培訓,提高勞動力自主創業主動性。二是突出政策幫扶。通過制定《巧家縣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工作實施辦法》、簡化小額擔保貸款程序、提高創業培訓補貼標準、免收工商、衛生等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方式從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給創業農民提供支持,鼓勵自主創業,實現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三是孵化創業基地。充分利用園區、專業化市場等適合中小企業聚集創業的場所,加快建設具有滾動孵化功能的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積極打造勞動力轉移先進示范點,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帶動更多富余勞動力自主創業轉移。
為了解當前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態勢,掌握農村基層組織的基本情況,以便進一步做好農村社會穩定和農業生產發展工作,本人以所駐的石浦鎮坦塘村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關系為切入點開展了調查。
應當說,當前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對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來說是機遇和挑戰并存。
從有利因素看:一是適宜開展大面積的土地開發項目,發展規模農業。由于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減少,大批土地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許多外出經商務工戶把全家的承包地、自留地都出租給同村農戶,因此,使農村中部分有能力也有發展農業規模生產意向的農民有了一個機會。如本村葡萄種植大戶李善澤,在本村租種7畝,還在鄰村租種12畝,成為象山的葡萄種植大戶。
二是有助于擴大城鄉交流,減少城鄉差距。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農村社會面貌日新月異,城鄉差距不斷縮小。但是由于歷史的和教育上的原因,農民的思想觀念還比較陳舊,生活方式還比較落后,科技水平也相對較低。通過廣大勞動力外出經商務工,帶回的不僅僅是金錢,更為重要的是帶回了城市的集體合作思想、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
從不利因素看:一是農業勞動力的轉移使農村缺乏農業技術人員的問題更加突出??梢哉f,坦塘村絕大多數外出農業勞動力并不是靠種地養活不了全家才外出經商打工的,他們是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才棄地而去的。而這部分人中絕大多數恰恰是原來村中種植業的骨干。如村民洪昌根,務農二十幾年,當生產隊長也有十幾年了,對種植業特別是柑桔種植相當在行,今年8月全脫產去上海務工。據他說,種一畝西瓜要先后投入近百元,辛辛苦苦管理三個月,最多能賺一二百元,還要“靠天吃飯”,收入沒有保證。而每天做做短工也有30-50元一天,做一個星期就比種三個月地收入高。
二是部分土地出現拋荒現象。有些農戶三家三口、四口外出務工,承包地未能轉包,無人料理,致使出現拋荒現象。許多柑桔任由自生自滅,使柑桔樹生產力逐年下降。
三是投入農業再生產資金減少,效益農業發展緩慢。目前坦塘農業生產中除水產養殖業投入資金在增加以外,其余種植業資金投入僅能維持簡單的再生產,農民把外出務工的收入主要用于住宅改造和子女教育方面,對發展效益農業、改良種植品種的興趣不大。
當前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卻給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是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使農村缺少合適的干部人選。因為農業種養殖生產無法獲得較高的收益,絕大多數懂經營、有致富思路和開拓精神的農村勞動力紛紛外出經商務工。和當前許多農村一樣,坦塘村常住人口中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目前,坦塘村共有黨員17人,除了3位年老的以外,其余14人中有9人外出經商務工,而且均是黨員中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30歲以下青年大部分長年在外,發展黨員、培養后備干部難度較大。
二是黨員干部在村時間減少,降低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由于黨員干部大量外出經商務工,住村時間短了,他們與村民接觸的時間相對少了,也較少參與村務事務,與群眾感情也就相應地疏遠了,因此在村民中也不一定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在坦塘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工作完全落在村支書和村主任身上,一旦他們退職,就無合適人選頂替。
三是農村黨員的教育管理難度增加。大量勞動力特別是黨員干部的轉移,使鎮鄉黨委不能及時掌握農村基層黨員的動向,缺乏對農村基層黨員管理監督的有效手段。由于廣大黨員的流動性,鎮鄉黨委和村黨組織難以集中人員進行統一宣傳教育,使近年來農村黨員的學習教育幾乎是個空白。
一是加快中心城鎮和次中心城鎮的建設,盡量就近轉化勞動力。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農業效益的相對下降,產生的大批農業剩余勞動力必然需要選擇新的就業門路。結合我縣廣大中心鎮周邊農村實際,要加快中心城鎮和次中心城鎮的建設,擴大城鎮人口容量,擴大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就業機會。就近就地轉化農村勞動力,還可以減少農民外出費用,減輕農民負擔,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拉動農村與城鎮的一體化發展步伐。
二是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機制,鼓勵和引導有資金、有技術、懂經營的農民發展規模農業。鼓勵致富了的外出經商務工農民進城居住,提高農村人均耕地面積。要建立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實現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的完全分離,方便外出經商務工的農戶將自有土地長期轉包給其他農戶,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和規模效益。
三是開發農業合作項目,增加與外地的農業交流,開拓農民眼界,鼓勵年青人回鄉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鼓勵外出農民來象山投資發展農業生產,這樣使本地農民直接地了解當前農業生產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要改變年青人對農業生產“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偏面看法,樹立農業產業思想,引導年青人回鄉從事農業生產。
四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活動為契機,廣泛深入地對農村基層黨員開展宣傳教育工作。要加強對黨員管理,建立流動黨員登記制度,明確各地各部門的管理職責,使黨員走到哪里都有組織的關心幫助和管理監督。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對黨員進行黨性、黨風教育,提高村黨員干部自身素質和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
近年來,縣把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大力實施勞務經濟產業化經營,推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向有序化、規范化、規?;陌l展軌道邁進,促進了農民就業和增收,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村人口數量多、勞動力素質偏低、人力資源閑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轉移的速度和農民收入的增長??h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于4月18日——4月19日先后到我縣鄉,以走訪、座談、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對其家庭經濟、務工情況、務工收入、思想觀念以及接受培訓等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從中掌握了當前我縣勞務輸出工作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做好勞務輸出工作的對策。
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吸納我縣農民工共4663人。收集用工信息150余條,同比增長66.7%。目前,勞務輸出在促進農民中作用日益明顯、比例逐年增加,已成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隨著勞動力轉移數量的不斷增加,勞務經濟創收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我縣立足自身實際,廣開就業門路,積極轉移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轉移規模較大,并呈不斷增長勢頭。2003年轉移勞動力1.74萬人次,2004年轉移勞動力4.02萬人次,2005年轉移勞動力5.6萬人次,2006年轉移勞動力7.02萬人次,2007年轉移7.2萬人次,2008年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7.26萬人次。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07年底,全縣轉移農村勞動力人均創收達200元以上,從勞務收入的占人均純收比例來看,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近30%。
(二)轉移地域向外擴張,穩定就業人數逐年增加。從加強領導、搞好培訓、增加投入、強化管理、抓農民維權等方面入手,我縣不斷開辟外出務工就業渠道,先后將務工人員轉移到天津、河北、山東、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江蘇等9個省市企業務工,并建立勞務輸出基地。目前,常年穩定輸出勞務工1.5萬多人,主要在服裝、制鞋、紡織、家具等企業務工。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結構不斷優化。目前,我縣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在年齡結構、文化素質、性別比例逐年優化。務工者年齡在18—45歲居多,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女性比例逐年上升。
(四)季節性轉移的較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征決定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季節性較強的特點。85%的勞動力不完全脫離農業生產,大部分農忙務農,農閑務工、經商等,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客觀原因分析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面臨著許多困難。
(一)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市場競爭力差。據調查,全縣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嚴重不合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2%,初中文化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8%。大多數農民素質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及專業技能,這是影響他們向二、三產業順利轉移的主要因素之一。從目前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情況來看,也存在專業技術水平低、綜合素質較差等問題。而且這些農民工從事的工種大多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體力型、勞動密集型的崗位。工資待遇低,自身權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其他農民轉移的積極性。因此,提高勞動力素質,對農村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十分必要。
(二)農民工社會保險接續問題得不到保障。目前我縣到內地務工人員在內地企業主要參加了工傷保險。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與廠方協商務工人員必須參加各種社會保險,但在實際操作中,能夠較好落實的是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其它幾項保險由于在接續等方面國家還沒有出臺相應的政策,在落實過程中,難度較大、問題較為突出。
(三)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穩定。從調查數據看,農村勞動力大多數是小范圍、近距離、季節性的轉移,轉移的區域大多集中在區內。但由于我縣工業化程度低,吸納勞動力能力不高,轉移到縣內的,占到全縣勞動力轉移總數的30%,這充分說明這種轉移離我們要實現的農村勞動力轉得出、留得住,最終達到創業致富還有很大差距。
(四)勞務供求信息渠道不通暢?;鶎觿趧展ぷ鳈C構作用發揮不明顯,勞務信息傳達不及時,致使經常出現“有企業無工人”的問題,同時,還有政策解釋宣傳不到位,影響了農民外出務工的積極性。
(五)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用工單位違約現象較多、勞務收入有所減少。一是在雙方蓋章簽訂好合同、車票訂好的情況下,廠方終止合同,并且內地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原因,廠方違約現象較多,招工比例不穩定、變化不斷,致使開展疆外轉移工作難度較大。二是勞務合作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外銷訂單減少,加班減少或取消加班,務工人員薪酬隨之降低。據對部分務工人員調查,今年1——4月月薪平均下降10%左右。
(六)組織化程度不高,造成農村勞動力轉移難、輸出難、穩住更難。農村勞動力轉移仍表現為低技能多、高技能少,自發的多、有序的少,就業多、創業少,短期的多、長期的少。
(七)后勤保障不力,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進程。部分廠家無法墊付赴廠人員路費,數額較大,務工人員家庭條件不允許又無力支付,只能從縣財政上預支。
今后一個時期,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要任務,是在擴大農民轉移的同時,提高農民就業的層次。雖然,我們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還有大量的勞動力沉積在農村,農民增收還面臨嚴峻的考驗,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決全縣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在進一步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從多方面采取措施,把農村勞動力轉移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一)提高思想認識,強化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一是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意義,重視農民外出務工工作,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進程。進一步研究制定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方針、政策、工作目標及優惠政策,統籌安排,加大投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健康快速發展,逐步做大做強勞務輸出產業。同時,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先進典型經驗的宣傳力度,幫助農民拓寬思路,消除顧慮,使外出務工,增收致富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二是強化對金融危機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組織領導??h、鄉兩級要明確職責,落實工作目標責任,定期召開會議,溝通工作情況,研究應對措施,解決實際問題。
(二)努力提高農民的基本素質,不斷增強就業能力。文化素質不高是影響我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量和層次的重要因素,也是培育新型農民的關鍵。因此,把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作為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年度目標量化考核,尤其要加強男性勞動力技能培訓,使他們掌握1—2門熟練技術,切實提高就業競爭力。
(三)完善農民工保險接續制度,維護農民工社會保障權益。根據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除工傷保險和簡易醫療保險外,其它幾項保險還需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從而解決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問題,使農民工在流動就業中的社會保障權益不受損害。
(四)發展縣域經濟,拓展就地安置渠道,實現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的轉移。農民轉向非農產業僅靠外出務工單一渠道,轉移數量十分有限,農民工就地就近吸納轉移既能降低勞動力轉移的成本和就業風險,又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大城市吸納能力下降時,農民大量涌入城市,同時還可以避免農民進城后所面臨的激烈競爭。充分發揮生態工業園區的優勢,并大力加強招商引資工作,把懂管理、有技術的農民,安置一批就近就地轉移。所以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使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
(五)做好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的搜集和反饋,確保勞務輸出渠道暢通、合理有序,增強勞務輸出的組織性和有效性。加強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和輸出勞動力的摸底調查,建檔立冊,實現網絡化管理。
(六)加大農民工維權力度。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較難維護,因此成立一個農民工維權機構,在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或工作站成立農民工維權機構,加強部門間分工協作,建立農民工維權網絡體系是當務之急。
(七)加強組織化程度。從有關部門了解到,用工需求信息中不乏外資、待遇豐厚企業發來的各類招工信息,其中有縫紉、紡織、電焊、各類操作工,但招工的首要條件是具備熟練操作技術。雖條件誘人,也傾心組織,但由于技能薄弱,無法接到拋過來的“繡球”。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定向培訓形式,進一步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的技術水平。
(八)鑒于赴廠人員路費問題,設立專項基金,為勞務輸出工作提供經費保證。將財政扶貧培訓項目與勞務輸出相結合,從扶貧款中劃出一部分,直接用于補貼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崗前培訓和勞動力輸出工作,使勞務輸出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并列入年初財政預算中。
(九)建立企業用工監測報告制度。駐內地勞務輸出工作站工作人員要深入企業掌握第一手資料,摸清企業生產經營和勞動用工狀況,第一時間反映相關信息。實行定期報告制度,建立企業用工監測的長效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對裁員企業提前采取措施。
(十)嚴格限制企業裁員。在金融危機形勢下,對于企業一次性裁員超過10人或一次性裁員占職工總數10%以上的,我辦要求企業將裁員方案及時上報本地政府批準后執行,確保企業和務工人員隊伍穩定。
(十一)加強對農民工的信息引導和就業服務。一是要把做好農民工返鄉統計和促進二次就業擺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安排專人負責農民工返鄉回流情況的調查統計工作,加強動態監控和統計分析,建立農民工返鄉回流基礎臺賬。二是要加強與勞務輸入地區的聯系和銜接,充分發揮駐內地勞務輸出工作站的作用,掌握勞務輸入地區的用工數量、行業工種、工資待遇等信息情況,發揮勞務品牌優勢,促進有意愿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外出務工。同時根據本地區、本縣域內用工需求,合理引導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總之,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抓住增加農民收入這個目標不放松,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把勞務經濟這個產業做強做大,為建設和諧富?!靶率韪健弊龀龈蟮呐?。
提高農民素質,發展農村勞務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經過調研,現就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層體制機制報告如下。
一、現狀:成效比較明顯。
培訓、轉移就業和服務管理三大重點,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對6765名農民實施了職業技能中期和短期培訓,將1939名新增勞動力納入中等職業教育。自實施“陽光工程”以來,全區共對2.6萬農民工實施了技能培訓,占已轉移總數的22%,其中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1.36萬人,占培訓人數的52%。
(二)勞務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全區實現勞動力轉移11.92萬人,比上年增加2.8%,勞務總收入5.6億元,比上年增加7.7%,農民工人均勞務收入4698元,比上年增加216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1294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8%,勞務收入已成為我區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三)基地建設取得成效。由區勞務辦牽頭,先后多次組織有關部門到市外考察勞務市場,走訪用工單位,洽談勞務協作,多層次、多渠道、多工種開展勞務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陜西、新疆、廈門等勞務輸出基地,吸納了籍農民工5.8萬余人。
(四)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較快。全區農民工返鄉創業2620人,其中:從事生豬養殖1230人,個體經營1052人,從事蔬菜、中藥材、茶葉、水產等種養殖338人。
二、問題:成為影響因素。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需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
(一)管理體制分散、綜合效能難以體現。目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管理體制和培訓經費分散,轉移工作農業局、勞動局和社會保障局都在管,而農業、勞動、扶貧、教育等部門都有培訓資金,都出臺了管理辦法,而培訓的對象都是農村富余勞動力。這種條塊分割、經費分散、多頭管理在客觀上影響了培訓質量和有序轉移綜合效能的提高。
(二)培訓資源難以滿足農民工培訓的需要。一是培訓學校小而弱,目前除職教中心能夠承擔中職長期培訓外,其他學校僅能承擔中、短期培訓。二是培訓學校專業設置、調整跟不上市場變化的需求。由于在農民求學盲目性和學校條件差的影響下,競爭激烈、就業困難的計算機專業成為農民工技能培訓學校和農民工選擇專業的首選,而市場需求大且容易就業的專業卻因辦學設備和農民擇業意識的影響而不能形成規模。三是市場需求技術水平高的專業,區內難以開展技能培訓。四是培訓經費投入不足,不能滿足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培訓的需求。除了已培訓的2.6萬名農民外,還有12.9萬名需要轉移的富余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5%,而每年還有4000多新增勞動力不斷涌現。
(三)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盲目外出務工隊伍較龐大。由于受地處邊遠山區、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發布信息難以延伸到農村及村民,致使部分農民想外出又因缺少信息而舉棋難定,即使外出務工也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四)轉移渠道單一,組織有序勞務輸出面臨較大困難。目前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主要依靠培訓機構和勞動力市場,有序輸出比重較小,沒有形成市場主體,中介培育力度不大,難以形成市場品牌效應。盡管每年有關部門都要聯合舉辦1-2次企業用工招聘會,但成功率并不很高,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農民工對有序勞務輸出的用工單位缺乏了解和信任,他們仍選擇“親帶戚、鄰帶里、師帶徒、父帶子”等自發轉移方式。二是輸出后的工資收入與農民自身的期望值存在差距,收入較低的工作不愿做,工資高的工種自身技能又達不到崗位要求,造成了部分農民不愿意遠離家鄉而外出務工的局面。
(五)服務管理跟不上快速發展的勞動力轉移的需要。一是在對外出農民工的服務管理方式上,還不能滿足外出務工農民的需要。全區外出務工農民人數多,分布較廣,服務管理難度大,農民工在外的醫療、子女入學等諸多問題沒有形成系統的解決辦法。二是維權工作步履艱難。一些用人單位不依法與農民工鑒定勞動合同,拖欠農民工工資,不繳社保費,不支付或不足額支付農民工加班工資的現象仍較突出。三是返鄉創業上還不能滿足農民工創業的要求。全區除發展生豬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外,在其他領域創業缺乏具體的扶持措施,還沒有形成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良好氛圍。
目前當地無大、中型企業帶動,富余勞動力就地務工較難。
流轉出去后外出務工,但無流轉接受對象。三是部分農民想把土地流轉出去又存在害怕收不回來的擔憂,不愿流轉。四是部分農民兩頭兼顧,農閑外出務工,農忙回家種地,往返奔波于家庭和務工之間,形成了務工連續性差,崗位不穩定,流動性大,務工收入不高的特點。
三、對策:理體制建機制。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改革培訓方式,培育市場主體,開辟勞務基地,打造勞務名牌,拓展服務內容,創新工作方式,促進城鄉統籌。
(一)理順管理體制,統籌城鄉就業。為了更好地體現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效能。根據市編委渝編()31號文件精神和市勞務辦職能已劃轉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實際情況,盡快將現由區農業局負責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移交給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有利于上下工作銜接,提高辦事效率。具體工作由就業局承擔。以便建立勞動力資源調查、信息收集發布、組織培訓、技能鑒定、基地建設、轉移輸出、社會保障、執法監督、爭議仲裁一條龍的服務管理體系。
(二)摸清情況,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機制。以區就業局為龍頭,鄉(鎮)社會保障服務所(農業服務中心)為中心,村(居)委為基礎,建立縱向到村、橫向到培訓機構、用人單位的勞動力資源調查體系,準確掌握全區勞動力總量、已培訓和轉移的人員數量、本人愿意轉移而沒有轉移的人員及這些人員的技能情況、培訓狀況,每年調查1-2次,逐步推行“一戶一卡、一村一檔”的檔案體制,實現由目前的無序靜態管理向科學動態管理轉變。
中期培訓由教委、勞動局共同負責,以勞動局為主;
同時要把《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納入培訓內容。四是在培訓質量上,要以市場用工需求設置培訓科目,做到“數量”與“質量”并重,以成功輸出和穩定就業為考評培訓機構的主要內容。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培訓資金的審計監督,確保政府投入資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四)建立收集渠道廣泛、發布迅速的企業用工信息服務機制。加強信息溝通是確保富余勞動力有序輸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區就業局除與市勞動力市場信息聯網外,還應在勞務輸出基地和勞務輸出人員較為集中地方的人員中聘請信息員,廣泛收集和反饋各種勞務用工信息。各村(居)明確1—2名信息聯絡員,形成市、區、鄉(鎮)、村、社五級勞務信息網絡體系,為“訂單培訓”提供信息支撐,為富余勞動力有序輸出提供信息保障。
(五)拓展勞務基地,培育勞務中介,建立多渠道勞務輸出機制。一是在鞏固現有勞務基地的基礎上,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大、中型企業聯絡對接,開發建立技能型成規模的勞務定向輸出基地,拓展基地規模。二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建立勞務公司,外來用工單位招收農民工,由勞務公司統一規范勞動合同,實施全程跟蹤服務。三是培育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能人的帶動作用。四是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的作用,為農民的轉移搭建好服務平臺。逐步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從自由型向組織型,分散型向規模型,季節型向常年型,流動型向穩定型轉變。
二是企業要實事求是的建立勞動用工臺帳;
四是繼續實行勞動合同簽證制度,以確保勞動合同的合法性;
五是勞動部門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變被動執法為主動執法。
(七)制定鼓勵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加強引導性培訓,建立擴大就地轉移規模的激勵機制。一是通過引導性培訓,轉變輸出觀念,同時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當地經濟發展步伐,逐步引導農民工就地轉移當產業工人。二是通過創業培訓,增強農民工的創業意識,引導農民工自主創業。三是通過圍繞農村土地資源招商引資,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自愿將土地流轉出來,實現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四是通過政策鼓勵和寬松的環境吸引,引導一批有實力、懂技術、善管理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并實行獎勵,實現由“走出去”到“引回來”的轉變。
基地建設成效顯著;
一次性轉移50人以上的單位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四是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列入區委、區政府對各鄉鎮年度工作目標任務考核,實現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協調發展。
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發展勞務經濟,既是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還是實現城鎮化戰略目標的必經之路。各級各部門應緊緊圍繞“打造勞務品牌,創新服務機制,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主題,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部門服務、農民受益”的原則,加強領導增添措施,推動勞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農村就業問題是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加快我縣農村經濟發展,協調城鄉關系的重要方面。因此解決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使我縣農村勞動力從傳統的農業部門向現代經濟部門轉移,這是關系到我縣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xx縣地處渝東南,總面積5173平方公里,人口總數84.48萬人,其中農村居民戶籍人口總數61.36萬人,占總人口的72.6%,其中農村勞動力資源數有38.87萬人,占總人口的46%。
耕地面積171萬畝,人均耕地面積2.02公頃。xx縣屬于農村勞動力資源大縣,經濟發展水平落后。2012年地方財政收入16.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347元。
轉移就業地域分布趨向市外、縣外市內,其中向市外轉移就業3949人,向市內轉移1279人。
(二)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基本特征。
2012年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總數中有107109轉移到市外,占總轉移人數的40%,至2013年6月,我縣農村勞動力有110195人轉移至市內就業,有106537人轉移至市外就業,市內就業人數首超市外就業人數。
圖2:2009—2012年xx縣市外農村勞動力轉移總數(單位:萬人)及比重(%)。
隨著我縣經濟的發展,西部經濟的崛起加上重慶市大力回引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轉移到市外的農村勞動力比率年年下降。
2010年為186479人,占轉移總數的70%;
2011年為179017人,占轉移總數的66%;
2012年為179983人,占轉移總數的67%。
4.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目前,我縣農村轉移出去的絕大多數勞動力還保留著對土地的承包權,每年除了在外務工外,農忙季節都要回家從事農業生產,務農務工兼具。一般而言,家庭勞動力較多,從事勞務收入又較高的,在外工作時間就長,反之則短。農忙季節主要在9、10月份,一方面回家安排孩子讀書事宜,一方面務農。
5.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發展趨勢。當前,我縣農民勞動力轉移就業仍然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為主,主要是沿海地區工作機會多,工資高,經濟效益好。近年來市上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并且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各區縣也陸續建立起很多返鄉創業園區。小部分農民工因為回家照顧家里方便、當地工資呈上升趨勢,選擇回家創業或者是就近就業,農民工形成了就近就業、返鄉創業、多渠道就業的格局。
(三)當前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問題。
1.我縣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較低,就業競爭能力較弱。我縣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以初高中文化程度為主,年齡集中在31-45歲之間。2012年在外出務工的26.98萬人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76204人,占外出務工人員的比重為2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9.36萬人,占外出務工人員的比重為72%,同時,外出務工人員中,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和教育的不足18%,大多只能靠體力勞動務工,致使務工收入低下,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對技能要求高、勞動報酬高的行業或企業望而止步,同時我縣缺乏技能的勞動力又供大于求,隨時有下崗的危險。
2.我縣農村勞動力就業環境不寬松,影響就業穩定性。部分企業還存在歧視性用工行為,一般只選擇招用40歲以下的人員,導致我縣年輕的勞動力供不應求,而40歲以上的農村勞動力群體多被排除在用工范圍之外。再加之農民工在戶籍、社會保障、住房、子女上學以及養老等方面農民工無法得到與城鎮居民平等的權利和待遇,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農民工缺乏長期安心在某一城鎮就業的信心,就業穩定性差。
3.輸出模式單一,我縣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率低。我縣外出務工從90年代開始至現今,85%以上的務工人員都是一種自發的,依賴親帶親、戚帶戚的外出模式,表現出某個村寨甚至某個鄉鎮的勞動力外出后都集中分布在一個地點或一個行業甚至一個企業務工。工作經費緊張,農村勞動力組織轉移推進較難,結果是組織松散,隨意性大。這樣的信息不對等,造成農民工尋求的工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大部分農民工依然是靠血緣、地緣、人緣“三緣”關系的自謀輸出,加上很多農民工缺乏技能,有的盲目外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增加了務工成本。
三、推進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措施。
(一)拓展轉移新途徑,以旅游產業帶動縣內轉移。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旅游業,形成“一主四輔”特色景區:伏羲洞全線開放,酉州古城開街迎客,二酉山旅游文化創意園區等重大項目順利推進,龍潭古鎮,龔灘、酉水河、阿蓬江景區,龔灘古鎮入選首批“中國最美小鎮”,酉水河景區成功創建國家3a級景區?!笆澜缟嫌袃蓚€桃花源,一個在您心中,一個在xx”旅游宣傳口號叫響全國,成功獲批“xx國家地質公園”,獲得“中國十佳城市慢游地”殊榮。16個駐外營銷集團共簽約旅行社1302家,組織旅游團隊1080批次,重點景區門票收入增長78%。全年共接待游客46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8.5%和79.9%。由此形成了旅游商貿集鎮,依托旅游業,增加了我縣農村xx余勞動力就業途徑,實現農村勞動力有效轉移。
(二)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
1.注重信息服務。通過建立就業信息發布平臺,確保尋求就業者了解情況,及時了解政策和市場信息,有針對性的實現轉移就業。
2.注重人才服務。要以創業帶動就業為導向,采取宣傳引導、政策優惠、稅收減免等措施,吸引有技術、有經驗的外出務工人員回本縣創業就業,兼顧本縣的產業發展同時提高本地區的有效轉移就業率。
(三)進一步加強轉移培訓,實現就近就業。
依托人力資源培訓中心、職業中學、成人夜校,就業培訓,崗前培訓等各個部門和學校,采取長期培訓和短期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轉移培訓機制,著重培養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就業觀念、法律法規等方面。通過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解決農民工就業技能不強,缺乏競爭力的實際問題,切實保障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
(四)優化返鄉創業就業環境。
我縣本身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工業剛剛起步,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產業發展的規模都不及經濟發達地區,當也要借助市上大力回引政策,優化我們的就業創業環境,實現農村xx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以及返鄉創業。為此縣政府創建了市級“返鄉創業園區”—小壩全民創業園區,為農民工回鄉創業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引導創業人員走規模發展、聚集發展和集約發展之路,以降低農民工返鄉創業成本,提高創業的成功率。此外,板溪工業園區、龍江工業園區、麻旺物流園區都為返鄉創業就業提高了很多機會和政策優惠,有利于農民工就近就業。2012年各個園區實現吸納就業人數11117人。同時建立孵化基地,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放低微企扶持門檻,為返鄉創業就業營造良好的環境。
所調查的6鄉18村共有109個村民小組,4106戶1.9萬人,現有勞動力8270人,耕地6.1萬畝,人均3.2畝,現有果園1.7萬畝,飼養大家畜3930頭。調查顯示,,18村共輸出勞動力2030人,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24.5%,戶均輸出0.5人,實現勞務純收入1442萬元,農民人均增收757元,占當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6.4%。
(一)勞務輸轉規模。調查村xx—三年來輸出勞動力分別為2264人、2147人和2030人,整體上人數呈現小幅下降趨勢,年均遞減3.6%,輸出人員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南部山區貧困村。但靈芝鄉苗堡、原安鄉喬岔、水股、雷大安樂、曹河等果品產業發展滯后的部分山區村勞務輸轉人數幾乎沒有發生變化,勞務仍然是實現其增加收入的主導產業,占其家庭收入的70%以上。
(二)勞務輸轉人員構成和輸入區域。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占81.3%,女性占18.7%;年齡構成上,18—35歲占52.6%,35—45歲占38.5%,45歲以上占6.1%,18歲以下占2.8%,整體上中青年男性勞力是勞務輸出的主流,但45歲以上務工人員主要來源于山區貧困村;從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6.5%,高中(含中專)及以上占13.5%;從就業地點看,主要分布在省外寧夏、新疆、內蒙、北京和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及省內蘭州、靜寧等地。
(三)勞務輸轉方式和從事的行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勞務輸轉從自發無序的流動,逐步開始向有組織、上規模、有序化、市場化的輸轉方式轉變。有組織輸出和縣內"北勞南移"的勞務輸轉人員比例開始增長。據調查,,有組織輸出占輸出人數的5.2%,較xx年的3.1%提高了2個百分點。但自發性輸出和親朋介紹輸出仍是我縣目前勞務輸轉的主要方式,分別占輸出人數的61.2%和33.6%。在務工行業種類上,輸出人員主要從事建筑、工業、加工、餐飲、家政、汽車駕駛、社會服務等行業為主,以泥瓦工、技術工、縫紉工、服務員、保安、保姆、司機等職業為主。調查數據顯示,建筑行業占73%,工廠技工和服務行業占14.7%,其它行業占12.3%。
(四)勞務輸轉人員培訓、就業時間和維權情況。在就業時間上,,在外就業6—12個月的占輸出總數的57.7%,務工兼務農,就業時間在6個月以下的占27.2%,一年以上的占15.1%(含整戶外出打工者)。其中,源自中南部鄉鎮的務工人員就業時間普遍在6—12個月內。在就業培訓方面,培訓后輸出的不到輸出總數的2%,主要以職教中心等機構培訓的初高中畢業生為主。在權益維護方面,勞務人員法律意識比較淡薄,約有90%的務工人員就業時僅簽訂了口頭合同,書面合同簽訂者僅10%左右,在勞動保障上始終處于被動的劣勢地位,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調查中出現的5位工傷人員中,用工方僅為他們開銷了醫院費用,補全了工傷期間工資,對于后期治療和勞動保障等一系列問題并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
近年來,農村勞務輸轉工作對城鄉經濟發展產生著越來越深刻的影響。就我縣西北部、中南部山區兩大貧困片帶的勞務輸轉工作而言,在干部群眾的重視下,一年一度頗具規模的勞務輸轉隊伍,正在拓寬農村生產力發展領域,成為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調查顯示,勞務輸轉對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勞務收入明顯增加。近年來,勞務輸轉已成為農民增收的"短平快"項目,是貧困山區農民增收的一條捷徑,勞務收入已是農業和農村收入的半壁江山。被調查的18村,xx—三年分別實現勞務純收入1164萬元、1258萬元和1442萬元,務工人員人均勞務純收入分別為5141元、5859元、7103元,無論總收入還是人均收入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當然,務工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與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發生變化,用工單位普遍提高工資待遇有關,據統計,近三年農民工工價依次為30—50元/天、40—60元/天、40—80元/天。所調查的靈芝、原安、雷大3鄉9村勞務輸出1264人,實現勞務純收入829.4萬元,農民人均勞務純收入1095元,接近所在鄉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收入水平看,基于外出就業時間長短,中南部較西北部務工人員人均勞務純收入高出1000元左右。
(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改善。近年來,許多農民靠勞務收入修建了新房、購置了家電家具和生產工具,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勞務收入彌補了農業投入的不足,大部分農戶實現了勞務脫貧,推動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城川鄉陳馬村勞務輸出260人,勞務收入200多萬元,63%的農戶依托勞務收入修了新房或對舊房進行了改造,擁有手機200多部、安裝固定電話78部,有摩托車、三輪車、旋耕機等140多輛(臺),通過勞務脫貧50多戶、232人。該村五社李世軍一家8口人,2人長期在外打工,近年來年均勞務收入3萬元左右,近年翻修房屋10間,購置摩托車1輛、手機2部,家電一應俱全,引進基礎母牛3頭,新發展果園4畝,依托勞務收入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夯實了發展載體。
(三)群眾觀念和素質得到轉變和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離開家鄉進入城鎮務工,增長了見識,拓寬了視野,進而則增強了商品意識、市場意識、法制意識和勞動技能,最終將改變過去"死守一業、死守一家、死守一方"的傳統觀念。在此過程中,通過市場經濟的洗禮和現代文明的熏陶,他們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都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并逐步成長為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新一代勞動者,其結果自然是減輕土地生態負荷,使勞動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調查統計,64%的家庭自覺履行計劃生育的政策措施,如早婚、早育、超生現象明顯減少;勞務人員法制意識明顯增強,自覺遵紀守法,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主動求助有關機構進行維護,盡量減少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適應能力明顯提高,調查村約有186戶整戶外出就業家庭,勤學苦干,掌握一定技能后,在外站穩了腳,帶著家屬、親戚、朋友務工創業,過上了殷實的異地生活。
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近期看是實現農民增收,遠看是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根本途徑。有關人士認為,要實現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大轉移,必須“六架馬車”拉動。一是以經濟增長拉動勞動力轉移。堅定不移地在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中,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努力保持區域經濟較快增長的勢頭,不斷創造和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二是以結構調整帶動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擴大農民進入城鎮就業的主要途徑。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旅游、商貿和飲食服務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商貿優勢企業,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三是以政策投入驅動勞動力轉移。認真貫徹落實有關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工作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在城市自主創業,積極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和其它適宜農民進城就業的項目,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四是以職業培訓促進勞動力轉移。我市應全面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就業準入制度和勞動預備制度,加大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力度,以培訓學?;蛘咧行臑榛A,建立各種專業技能培訓基地,凡申請辦理《職業資格證》,必須培訓合格后有職業培訓中心向技能鑒定部門申請鑒定。努力提高農民工勞動者隊伍素質,增強其就業的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其劣勢地位。五是以就業服務推動勞動力轉移。充分利用我市作為全國100個流動就業重點監控點的特有優勢,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充分發揮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種職介所的作用,加快我市“職業培訓、勞動力儲蓄、勞務輸出、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四大勞務輸出基地的建設,進一步規范用人單位招工用工行為,督促指導各類用人單位與招用的農民工簽訂。
勞動合同。
形成穩定的勞動關系。六是以小城鎮建設拉動勞動力轉移。
共
2
頁,當前第。
2
頁
1
2
***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稗r民”作為“三農”問題主體,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首要任務。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素質達標、結構合理的農村人才隊伍,就成為了解決“三農”問題、“振興鄉村”的根本途徑。近期,筆者通過全面調查研究,著眼于探索巧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出新的思考和建議。
根據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巧家縣農村勞動力總數(16-60周歲)32.0793萬人(男17.6436萬人,女14.4357萬人),其中在校學生2.1361萬人,服兵役0.022萬人,殘疾人0.9702萬人。共轉移就業22.7566萬人次(其中:就地就近實現鄉鎮內產業間轉移就業人數2.8466萬人次;縣內城鄉間實現轉移就業人數4.3004萬人次;省內縣外區域間實現轉移就業人數4.7754萬人次;跨省實現轉移就業人數10.8342萬人次),廣東務工人員達1323人,上海務工人員達952人。務工人均月收入1700元,務工總收入達33億元。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已成為巧家縣脫貧致富主要途徑,巧家因有條不紊地推進勞動力轉移,成效突出被授予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省級示范縣稱號。
強化組織推動。巧家縣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以縣長任組長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領導組,各成員單位都有具體的責任分工和任務分解目標。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企業創業、用工、培訓就業、管理服務等方面出臺了創業培訓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專項優惠政策。三是強化指導服務。健全縣、鄉、村勞務輸出管理網絡,舉辦專場招聘會,提供勞務信息服務和咨詢協調服務。四是積極開展外出務工政策宣傳。充分利用巧家新聞網、電視臺、qq平臺、基層社保平臺及在春風行動、就業服務月等活動中發布用工信息和大力宣傳外出務工政策知識,僅2017年就發放社會保障宣傳資料、《外出務工須知讀本》等9000余份。
強化技能培訓。巧家縣一是創新職業技能培訓。主要圍繞林果業、焊工、養殖、種植、砌筑工等優勢產業,以用工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推動課堂學習、崗位實訓、企業實習、訂單式培訓。二是深入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通過整合人力辦、人社局、農業局、林業局等部門力量,為“兩后生”、農村富余勞動力建立培訓平臺,舉辦職業技能、農村實用技術等多種培訓。
優化管理服務。巧家縣一是抓好縣外用工對接。通過與廣東東莞、中山、長三角等多家企業形成了從農民工崗位培訓、食宿、使用、工資結算等一條龍服務合作機制。二是建立完善縣外轉移服務機制。在廣東東莞、中山務工人員集中的地區建立了6個務工人員聯絡服務站,及時協調解決務工人員和企業之間生活與管理方面的矛盾和問題。
積極引導創業帶動就業。巧家縣一是加大對自主創業扶持力度。通過為自主創業者提供咨詢、培訓、落實創業貸款、開展創業指導和后續跟蹤等服務方式,鼓勵農民從事個體貿易、餐飲旅游、交通運輸等服務業。二是積極做好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工作。針對有一技之長的返鄉農民工,巧家縣采取針對性政策措施支持其創業。三是積極落實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優惠政策。從2014年開始,全縣累計為11名創業高校畢業生提供“云嶺大學生創業計劃”資助13萬元。
總體來看,巧家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成效明顯,但與該縣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要求、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還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巧家縣農村教育投入不足,農民工素質普遍低下,現行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投資不足、覆蓋面窄、內容單一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農村勞動力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多數只能從事體力勞動,收入不高,也不穩定。二是轉移就業積極性低。目前,巧家縣農村勞動力受到文化素質、思想觀念、勞務糾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積極性不高。三是就業服務機構不規范。巧家縣還未建立起完善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管理和服務機構,縣城內的中介組織規模小、操作不規范、信息覆蓋面窄、亂收費以及缺乏職業介紹資質等問題,難以構建有效的就業信息供求平臺和網絡。
著力提升勞動者素質。一是提高認識。巧家縣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技能培訓,制定《巧家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施辦法》,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宣傳,提高農村勞動力和用工企業對技能培訓重要性的認識,激發培訓積極性。二是完善體制。巧家縣通過增加教育投入等方式,不斷完善教育基礎設施、配備師資,改善農村人口的學習環境,積極推動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中高等農業教育,鼓勵農村學校加強實用知識的傳授,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教育向實用型轉變;建立相應機制,持續開展在全縣范圍的掃盲工作,引入農村成人教育體制。三是創新方式。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要結合勞動力市場需求、農村勞動力自身特點細分培訓對象,進行分層次培訓,在培訓中鼓勵他們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學習,加強綜合素質培養。
著力完善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一是提供保障。近年來,巧家縣逐步加大財政投入,不斷改善基層就業服務機構基礎設施,放寬準入條件,給予優惠稅收政策,提高補貼標準,為引進優質、正規的就業服務機構提供堅實的保障。二是建立體系。加強縣、鄉鎮、村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各級聯合做好轄區內人力資源的調查統計工作,實時掌握本地區人力資源的變化,形成人力資源庫,并進行動態管理,實時更新??h級就業服務機構根據人力資源庫為農村勞動力和用工企業搭建好勞動力供需信息平臺。三是強化管理。制定就業服務機構管理辦法,明確就業服務機構工作場地、人員、工作設施、經費以及工作制度。強化對培訓機構的考核、監督和管理,完善培訓機構的準入和退出機制,提升經辦人員的綜合素質,促使就業服務機構優化服務管理,充分發揮作用。
著力加大宣傳引導力度。一是豐富形式。巧家縣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張貼標語、懸掛條幅、現場咨詢等多種形式向農村勞動力宣傳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作用、相關政策、法規、外出務工致富者的事跡,從而逐步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讓農民充分認識到轉移就業的意義,激發轉移就業的積極性。二是深化內容。在鄉鎮和城區勞動力相對集中的地區進行講座或者召開招聘會,提供現場咨詢服務,發放就業政策宣傳冊、用工單位信息,發布最新就業信息,同時邀請對口輸出企業搭建供需平臺,讓勞動者了解企業、知曉收入,促使勞動力轉移宣傳內容向專業化、深度化發展,解決勞動者不敢出門的顧慮,提高勞動力轉移效率。三是建立機制。由政府部門統一部署,充分發揮宣傳部門的職能職責,主動與東莞市、中山市等發達地區對接,建立勞動力轉移宣傳長效機制,對輸出農村勞動力進行跟蹤管理,及時宣傳勞動力轉移先進典型案例,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積極性。
著力發揮創業帶動就業效應。一是拓寬培訓范圍。巧家縣加大力度摸清農村勞動力底數,將有創業意愿和培訓需求的勞動力全部納入技能培訓范疇,依托定點培訓機構,積極推廣syb、siyb創業培訓模式,結合市場需求、勞動力自身特點細分培訓對象、拓寬培訓內容,進行分層次培訓,提高勞動力自主創業主動性。二是突出政策幫扶。通過制定《巧家縣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工作實施辦法》、簡化小額擔保貸款程序、提高創業培訓補貼標準、免收工商、衛生等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方式從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給創業農民提供支持,鼓勵自主創業,實現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三是孵化創業基地。充分利用園區、專業化市場等適合中小企業聚集創業的場所,加快建設具有滾動孵化功能的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積極打造勞動力轉移先進示范點,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帶動更多富余勞動力自主創業轉移。
近年來,縣把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大力實施勞務經濟產業化經營,推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向有序化、規范化、規?;陌l展軌道邁進,促進了農民就業和增收,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村人口數量多、勞動力素質偏低、人力資源閑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轉移的速度和農民收入的增長??h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于4月18日——4月19日先后到我縣鄉,以走訪、座談、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對其家庭經濟、務工情況、務工收入、思想觀念以及接受培訓等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從中掌握了當前我縣勞務輸出工作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做好勞務輸出工作的對策。
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吸納我縣農民工共4663人。收集用工信息150余條,同比增長66.7%。目前,勞務輸出在促進農民中作用日益明顯、比例逐年增加,已成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隨著勞動力轉移數量的不斷增加,勞務經濟創收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我縣立足自身實際,廣開就業門路,積極轉移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轉移規模較大,并呈不斷增長勢頭。2003年轉移勞動力1.74萬人次,2004年轉移勞動力4.02萬人次,2005年轉移勞動力5.6萬人次,2006年轉移勞動力7.02萬人次,2007年轉移7.2萬人次,2008年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7.26萬人次。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07年底,全縣轉移農村勞動力人均創收達200元以上,從勞務收入的占人均純收比例來看,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近30%。
(二)轉移地域向外擴張,穩定就業人數逐年增加。從加強領導、搞好培訓、增加投入、強化管理、抓農民維權等方面入手,我縣不斷開辟外出務工就業渠道,先后將務工人員轉移到天津、河北、山東、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江蘇等9個省市企業務工,并建立勞務輸出基地。目前,常年穩定輸出勞務工1.5萬多人,主要在服裝、制鞋、紡織、家具等企業務工。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結構不斷優化。目前,我縣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在年齡結構、文化素質、性別比例逐年優化。務工者年齡在18—45歲居多,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女性比例逐年上升。
(四)季節性轉移的較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征決定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季節性較強的特點。85%的勞動力不完全脫離農業生產,大部分農忙務農,農閑務工、經商等,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客觀原因分析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面臨著許多困難。
(一)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市場競爭力差。據調查,全縣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嚴重不合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2%,初中文化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8%。大多數農民素質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及專業技能,這是影響他們向二、三產業順利轉移的主要因素之一。從目前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情況來看,也存在專業技術水平低、綜合素質較差等問題。而且這些農民工從事的工種大多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體力型、勞動密集型的崗位。工資待遇低,自身權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其他農民轉移的積極性。因此,提高勞動力素質,對農村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十分必要。
(二)農民工社會保險接續問題得不到保障。目前我縣到內地務工人員在內地企業主要參加了工傷保險。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與廠方協商務工人員必須參加各種社會保險,但在實際操作中,能夠較好落實的是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其它幾項保險由于在接續等方面國家還沒有出臺相應的政策,在落實過程中,難度較大、問題較為突出。
(三)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穩定。從調查數據看,農村勞動力大多數是小范圍、近距離、季節性的轉移,轉移的區域大多集中在區內。但由于我縣工業化程度低,吸納勞動力能力不高,轉移到縣內的,占到全縣勞動力轉移總數的30%,這充分說明這種轉移離我們要實現的農村勞動力轉得出、留得住,最終達到創業致富還有很大差距。
(四)勞務供求信息渠道不通暢?;鶎觿趧展ぷ鳈C構作用發揮不明顯,勞務信息傳達不及時,致使經常出現“有企業無工人”的問題,同時,還有政策解釋宣傳不到位,影響了農民外出務工的積極性。
(五)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用工單位違約現象較多、勞務收入有所減少。一是在雙方蓋章簽訂好合同、車票訂好的情況下,廠方終止合同,并且內地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原因,廠方違約現象較多,招工比例不穩定、變化不斷,致使開展疆外轉移工作難度較大。二是勞務合作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外銷訂單減少,加班減少或取消加班,務工人員薪酬隨之降低。據對部分務工人員調查,今年1——4月月薪平均下降10%左右。
(六)組織化程度不高,造成農村勞動力轉移難、輸出難、穩住更難。農村勞動力轉移仍表現為低技能多、高技能少,自發的多、有序的少,就業多、創業少,短期的多、長期的少。
(七)后勤保障不力,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進程。部分廠家無法墊付赴廠人員路費,數額較大,務工人員家庭條件不允許又無力支付,只能從縣財政上預支。
今后一個時期,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要任務,是在擴大農民轉移的同時,提高農民就業的層次。雖然,我們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還有大量的勞動力沉積在農村,農民增收還面臨嚴峻的考驗,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決全縣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在進一步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從多方面采取措施,把農村勞動力轉移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一)提高思想認識,強化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一是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意義,重視農民外出務工工作,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進程。進一步研究制定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方針、政策、工作目標及優惠政策,統籌安排,加大投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健康快速發展,逐步做大做強勞務輸出產業。同時,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先進典型經驗的宣傳力度,幫助農民拓寬思路,消除顧慮,使外出務工,增收致富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二是強化對金融危機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組織領導??h、鄉兩級要明確職責,落實工作目標責任,定期召開會議,溝通工作情況,研究應對措施,解決實際問題。
(二)努力提高農民的基本素質,不斷增強就業能力。文化素質不高是影響我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量和層次的重要因素,也是培育新型農民的關鍵。因此,把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作為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年度目標量化考核,尤其要加強男性勞動力技能培訓,使他們掌握1—2門熟練技術,切實提高就業競爭力。
(三)完善農民工保險接續制度,維護農民工社會保障權益。根據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除工傷保險和簡易醫療保險外,其它幾項保險還需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從而解決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問題,使農民工在流動就業中的社會保障權益不受損害。
(四)發展縣域經濟,拓展就地安置渠道,實現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的轉移。農民轉向非農產業僅靠外出務工單一渠道,轉移數量十分有限,農民工就地就近吸納轉移既能降低勞動力轉移的成本和就業風險,又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大城市吸納能力下降時,農民大量涌入城市,同時還可以避免農民進城后所面臨的激烈競爭。充分發揮生態工業園區的優勢,并大力加強招商引資工作,把懂管理、有技術的農民,安置一批就近就地轉移。所以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使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
(五)做好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的搜集和反饋,確保勞務輸出渠道暢通、合理有序,增強勞務輸出的組織性和有效性。加強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和輸出勞動力的摸底調查,建檔立冊,實現網絡化管理。
(六)加大農民工維權力度。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較難維護,因此成立一個農民工維權機構,在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或工作站成立農民工維權機構,加強部門間分工協作,建立農民工維權網絡體系是當務之急。
(七)加強組織化程度。從有關部門了解到,用工需求信息中不乏外資、待遇豐厚企業發來的各類招工信息,其中有縫紉、紡織、電焊、各類操作工,但招工的首要條件是具備熟練操作技術。雖條件誘人,也傾心組織,但由于技能薄弱,無法接到拋過來的“繡球”。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定向培訓形式,進一步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的技術水平。
(八)鑒于赴廠人員路費問題,設立專項基金,為勞務輸出工作提供經費保證。將財政扶貧培訓項目與勞務輸出相結合,從扶貧款中劃出一部分,直接用于補貼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崗前培訓和勞動力輸出工作,使勞務輸出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并列入年初財政預算中。
(九)建立企業用工監測報告制度。駐內地勞務輸出工作站工作人員要深入企業掌握第一手資料,摸清企業生產經營和勞動用工狀況,第一時間反映相關信息。實行定期報告制度,建立企業用工監測的長效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對裁員企業提前采取措施。
(十)嚴格限制企業裁員。在金融危機形勢下,對于企業一次性裁員超過10人或一次性裁員占職工總數10%以上的,我辦要求企業將裁員方案及時上報本地政府批準后執行,確保企業和務工人員隊伍穩定。
(十一)加強對農民工的信息引導和就業服務。一是要把做好農民工返鄉統計和促進二次就業擺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安排專人負責農民工返鄉回流情況的調查統計工作,加強動態監控和統計分析,建立農民工返鄉回流基礎臺賬。二是要加強與勞務輸入地區的聯系和銜接,充分發揮駐內地勞務輸出工作站的作用,掌握勞務輸入地區的用工數量、行業工種、工資待遇等信息情況,發揮勞務品牌優勢,促進有意愿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外出務工。同時根據本地區、本縣域內用工需求,合理引導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總之,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抓住增加農民收入這個目標不放松,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把勞務經濟這個產業做強做大,為建設和諧富?!靶率韪健弊龀龈蟮呐?。
調研報告。
提高農民素質,發展農村勞務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經過調研,現就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層體制機制報告如下。
一、現狀:成效比較明顯。
培訓、轉移就業和服務管理三大重點,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對6765名農民實施了職業技能中期和短期培訓,將1939名新增勞動力納入中等職業教育。自實施“陽光工程”以來,全區共對2.6萬農民工實施了技能培訓,占已轉移總數的22%,其中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1.36萬人,占培訓人數的52%。
(二)勞務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全區實現勞動力轉移11.92萬人,比上年增加2.8%,勞務總收入5.6億元,比上年增加7.7%,農民工人均勞務收入4698元,比上年增加216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1294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8%,勞務收入已成為我區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三)基地建設取得成效。由區勞務辦牽頭,先后多次組織有關部門到市外考察勞務市場,走訪用工單位,洽談勞務協作,多層次、多渠道、多工種開展勞務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陜西、新疆、廈門等勞務輸出基地,吸納了籍農民工5.8萬余人。
(四)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較快。全區農民工返鄉創業2620人,其中:從事生豬養殖1230人,個體經營1052人,從事蔬菜、中藥材、茶葉、水產等種養殖338人。
二、問題:成為影響因素。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需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
(一)管理體制分散、綜合效能難以體現。目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管理體制和培訓經費分散,轉移工作農業局、勞動局和社會保障局都在管,而農業、勞動、扶貧、教育等部門都有培訓資金,都出臺了管理辦法,而培訓的對象都是農村富余勞動力。這種條塊分割、經費分散、多頭管理在客觀上影響了培訓質量和有序轉移綜合效能的提高。
(二)培訓資源難以滿足農民工培訓的需要。一是培訓學校小而弱,目前除職教中心能夠承擔中職長期培訓外,其他學校僅能承擔中、短期培訓。二是培訓學校專業設置、調整跟不上市場變化的需求。由于在農民求學盲目性和學校條件差的影響下,競爭激烈、就業困難的計算機專業成為農民工技能培訓學校和農民工選擇專業的首選,而市場需求大且容易就業的專業卻因辦學設備和農民擇業意識的影響而不能形成規模。三是市場需求技術水平高的專業,區內難以開展技能培訓。四是培訓經費投入不足,不能滿足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培訓的需求。除了已培訓的2.6萬名農民外,還有12.9萬名需要轉移的富余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5%,而每年還有4000多新增勞動力不斷涌現。
(三)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盲目外出務工隊伍較龐大。由于受地處邊遠山區、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發布信息難以延伸到農村及村民,致使部分農民想外出又因缺少信息而舉棋難定,即使外出務工也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四)轉移渠道單一,組織有序勞務輸出面臨較大困難。目前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主要依靠培訓機構和勞動力市場,有序輸出比重較小,沒有形成市場主體,中介培育力度不大,難以形成市場品牌效應。盡管每年有關部門都要聯合舉辦1-2次企業用工招聘會,但成功率并不很高,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農民工對有序勞務輸出的用工單位缺乏了解和信任,他們仍選擇“親帶戚、鄰帶里、師帶徒、父帶子”等自發轉移方式。二是輸出后的工資收入與農民自身的期望值存在差距,收入較低的工作不愿做,工資高的工種自身技能又達不到崗位要求,造成了部分農民不愿意遠離家鄉而外出務工的局面。
(五)服務管理跟不上快速發展的勞動力轉移的需要。一是在對外出農民工的服務管理方式上,還不能滿足外出務工農民的需要。全區外出務工農民人數多,分布較廣,服務管理難度大,農民工在外的醫療、子女入學等諸多問題沒有形成系統的解決辦法。二是維權工作步履艱難。一些用人單位不依法與農民工鑒定勞動合同,拖欠農民工工資,不繳社保費,不支付或不足額支付農民工加班工資的現象仍較突出。三是返鄉創業上還不能滿足農民工創業的要求。全區除發展生豬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外,在其他領域創業缺乏具體的扶持措施,還沒有形成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良好氛圍。
目前當地無大、中型企業帶動,富余勞動力就地務工較難。
流轉出去后外出務工,但無流轉接受對象。三是部分農民想把土地流轉出去又存在害怕收不回來的擔憂,不愿流轉。四是部分農民兩頭兼顧,農閑外出務工,農忙回家種地,往返奔波于家庭和務工之間,形成了務工連續性差,崗位不穩定,流動性大,務工收入不高的特點。
三、對策:理體制建機制。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改革培訓方式,培育市場主體,開辟勞務基地,打造勞務名牌,拓展服務內容,創新工作方式,促進城鄉統籌。
(一)理順管理體制,統籌城鄉就業。為了更好地體現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效能。根據市編委渝編()31號文件精神和市勞務辦職能已劃轉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實際情況,盡快將現由區農業局負責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移交給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有利于上下工作銜接,提高辦事效率。具體工作由就業局承擔。以便建立勞動力資源調查、信息收集發布、組織培訓、技能鑒定、基地建設、轉移輸出、社會保障、執法監督、爭議仲裁一條龍的服務管理體系。
(二)摸清情況,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機制。以區就業局為龍頭,鄉(鎮)社會保障服務所(農業服務中心)為中心,村(居)委為基礎,建立縱向到村、橫向到培訓機構、用人單位的勞動力資源調查體系,準確掌握全區勞動力總量、已培訓和轉移的人員數量、本人愿意轉移而沒有轉移的人員及這些人員的技能情況、培訓狀況,每年調查1-2次,逐步推行“一戶一卡、一村一檔”的檔案體制,實現由目前的無序靜態管理向科學動態管理轉變。
中期培訓由教委、勞動局共同負責,以勞動局為主;
同時要把《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納入培訓內容。四是在培訓質量上,要以市場用工需求設置培訓科目,做到“數量”與“質量”并重,以成功輸出和穩定就業為考評培訓機構的主要內容。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培訓資金的審計監督,確保政府投入資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四)建立收集渠道廣泛、發布迅速的企業用工信息服務機制。加強信息溝通是確保富余勞動力有序輸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區就業局除與市勞動力市場信息聯網外,還應在勞務輸出基地和勞務輸出人員較為集中地方的人員中聘請信息員,廣泛收集和反饋各種勞務用工信息。各村(居)明確1—2名信息聯絡員,形成市、區、鄉(鎮)、村、社五級勞務信息網絡體系,為“訂單培訓”提供信息支撐,為富余勞動力有序輸出提供信息保障。
(五)拓展勞務基地,培育勞務中介,建立多渠道勞務輸出機制。一是在鞏固現有勞務基地的基礎上,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大、中型企業聯絡對接,開發建立技能型成規模的勞務定向輸出基地,拓展基地規模。二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建立勞務公司,外來用工單位招收農民工,由勞務公司統一規范勞動合同,實施全程跟蹤服務。三是培育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能人的帶動作用。四是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的作用,為農民的轉移搭建好服務平臺。逐步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從自由型向組織型,分散型向規模型,季節型向常年型,流動型向穩定型轉變。
二是企業要實事求是的建立勞動用工臺帳;
四是繼續實行勞動合同簽證制度,以確保勞動合同的合法性;
五是勞動部門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變被動執法為主動執法。
(七)制定鼓勵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加強引導性培訓,建立擴大就地轉移規模的激勵機制。一是通過引導性培訓,轉變輸出觀念,同時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當地經濟發展步伐,逐步引導農民工就地轉移當產業工人。二是通過創業培訓,增強農民工的創業意識,引導農民工自主創業。三是通過圍繞農村土地資源招商引資,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自愿將土地流轉出來,實現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四是通過政策鼓勵和寬松的環境吸引,引導一批有實力、懂技術、善管理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并實行獎勵,實現由“走出去”到“引回來”的轉變。
基地建設成效顯著;
一次性轉移50人以上的單位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四是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列入區委、區政府對各鄉鎮年度工作目標任務考核,實現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協調發展。
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發展勞務經濟,既是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還是實現城鎮化戰略目標的必經之路。各級各部門應緊緊圍繞“打造勞務品牌,創新服務機制,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主題,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部門服務、農民受益”的原則,加強領導增添措施,推動勞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調研報告。
目前,農村就業問題是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加快我縣農村經濟發展,協調城鄉關系的重要方面。因此解決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使我縣農村勞動力從傳統的農業部門向現代經濟部門轉移,這是關系到我縣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縣地處渝東南,總面積5173平方公里,人口總數84.48萬人,其中農村居民戶籍人口總數61.36萬人,占總人口的72.6%,其中農村勞動力資源數有38.87萬人,占總人口的46%。
耕地面積171萬畝,人均耕地面積2.02公頃。**縣屬于農村勞動力資源大縣,經濟發展水平落后。2012年地方財政收入16.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347元。
轉移就業地域分布趨向市外、縣外市內,其中向市外轉移就業3949人,向市內轉移1279人。
(二)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基本特征。
圖1:2009—2012年**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總數單位:人。
2012年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總數中有107109轉移到市外,占總轉移人數的40%,至2013年6月,我縣農村勞動力有110195人轉移至市內就業,有106537人轉移至市外就業,市內就業人數首超市外就業人數。
圖2:2009—2012年**縣市外農村勞動力轉移總數(單位:萬人)及比重(%)。
隨著我縣經濟的發展,西部經濟的崛起加上重慶市大力回引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轉移到市外的農村勞動力比率年年下降。
2010年為186479人,占轉移總數的70%;
2011年為179017人,占轉移總數的66%;
2012年為179983人,占轉移總數的67%。
4.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目前,我縣農村轉移出去的絕大多數勞動力還保留著對土地的承包權,每年除了在外務工外,農忙季節都要回家從事農業生產,務農務工兼具。一般而言,家庭勞動力較多,從事勞務收入又較高的,在外工作時間就長,反之則短。農忙季節主要在9、10月份,一方面回家安排孩子讀書事宜,一方面務農。
5.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發展趨勢。當前,我縣農民勞動力轉移就業仍然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為主,主要是沿海地區工作機會多,工資高,經濟效益好。近年來市上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并且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各區縣也陸續建立起很多返鄉創業園區。小部分農民工因為回家照顧家里方便、當地工資呈上升趨勢,選擇回家創業或者是就近就業,農民工形成了就近就業、返鄉創業、多渠道就業的格局。
(三)當前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問題。
1.我縣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較低,就業競爭能力較弱。我縣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以初高中文化程度為主,年齡集中在31-45歲之間。2012年在外出務工的26.98萬人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76204人,占外出務工人員的比重為2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9.36萬人,占外出務工人員的比重為72%,同時,外出務工人員中,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和教育的不足18%,大多只能靠體力勞動務工,致使務工收入低下,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對技能要求高、勞動報酬高的行業或企業望而止步,同時我縣缺乏技能的勞動力又供大于求,隨時有下崗的危險。
2.我縣農村勞動力就業環境不寬松,影響就業穩定性。部分企業還存在歧視性用工行為,一般只選擇招用40歲以下的人員,導致我縣年輕的勞動力供不應求,而40歲以上的農村勞動力群體多被排除在用工范圍之外。再加之農民工在戶籍、社會保障、住房、子女上學以及養老等方面農民工無法得到與城鎮居民平等的權利和待遇,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農民工缺乏長期安心在某一城鎮就業的信心,就業穩定性差。
3.輸出模式單一,我縣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率低。我縣外出務工從90年代開始至現今,85%以上的務工人員都是一種自發的,依賴親帶親、戚帶戚的外出模式,表現出某個村寨甚至某個鄉鎮的勞動力外出后都集中分布在一個地點或一個行業甚至一個企業務工。工作經費緊張,農村勞動力組織轉移推進較難,結果是組織松散,隨意性大。這樣的信息不對等,造成農民工尋求的工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大部分農民工依然是靠血緣、地緣、人緣“三緣”關系的自謀輸出,加上很多農民工缺乏技能,有的盲目外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增加了務工成本。
三、推進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措施。
(一)拓展轉移新途徑,以旅游產業帶動縣內轉移。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旅游業,形成“一主四輔”特色景區:伏羲洞全線開放,酉州古城開街迎客,二酉山旅游文化創意園區等重大項目順利推進,龍潭古鎮,龔灘、酉水河、阿蓬江景區,龔灘古鎮入選首批“中國最美小鎮”,酉水河景區成功創建國家3a級景區?!笆澜缟嫌袃蓚€桃花源,一個在您心中,一個在**”旅游宣傳口號叫響全國,成功獲批“**國家地質公園”,獲得“中國十佳城市慢游地”殊榮。16個駐外營銷集團共簽約旅行社1302家,組織旅游團隊1080批次,重點景區門票收入增長78%。全年共接待游客46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8.5%和79.9%。由此形成了旅游商貿集鎮,依托旅游業,增加了我縣農村**余勞動力就業途徑,實現農村勞動力有效轉移。
(二)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
1.注重信息服務。通過建立就業信息發布平臺,確保尋求就業者了解情況,及時了解政策和市場信息,有針對性的實現轉移就業。
2.注重人才服務。要以創業帶動就業為導向,采取宣傳引導、政策優惠、稅收減免等措施,吸引有技術、有經驗的外出務工人員回本縣創業就業,兼顧本縣的產業發展同時提高本地區的有效轉移就業率。
(三)進一步加強轉移培訓,實現就近就業。
依托人力資源培訓中心、職業中學、成人夜校,就業培訓,崗前培訓等各個部門和學校,采取長期培訓和短期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轉移培訓機制,著重培養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就業觀念、法律法規等方面。通過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解決農民工就業技能不強,缺乏競爭力的實際問題,切實保障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
(四)優化返鄉創業就業環境。
我縣本身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工業剛剛起步,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產業發展的規模都不及經濟發達地區,當也要借助市上大力回引政策,優化我們的就業創業環境,實現農村**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以及返鄉創業。為此縣政府創建了市級“返鄉創業園區”—小壩全民創業園區,為農民工回鄉創業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引導創業人員走規模發展、聚集發展和集約發展之路,以降低農民工返鄉創業成本,提高創業的成功率。此外,板溪工業園區、龍江工業園區、麻旺物流園區都為返鄉創業就業提高了很多機會和政策優惠,有利于農民工就近就業。2012年各個園區實現吸納就業人數11117人。同時建立孵化基地,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放低微企扶持門檻,為返鄉創業就業營造良好的環境。
本人跟隨青島農業大學手拉手義務支教隊在農村小學進行連續三年的假期山區支教,去過山東濟南、青島、棗莊、臨沂、濰坊及甘肅甘南的9所農村學校,結合自己的小學教育經歷,見證了農村小學整體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學校教學的硬件設施逐步完備,學生的學習環境得到改善,學校圖書、文體器材、各種教學儀器也有相應的配套,學校師資隊伍不段壯大。但是隨著農村學齡兒童數量的急速下降,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學校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制約農村小學發展的因素。
1.辦學條件失衡。
針對山東省農村小學辦學條件來看,在我去過的10余所小學里,按照辦學條件,可分為三個類型:一類是,青島市城陽區的古廟小學和大北曲小學,交通相對比較便利,教學設施較強,通過近幾年的普九達標驗收,各功能室基本齊備,硬件建設基本能滿足當前教學需要。第二類是臨沂莒南龍窩學校、濰坊高密馮家莊小學以及濟南章丘閆家峪中心小學,教學設施較落后,只有一個微機室,但電腦早已淘汰,學生的微機課只是形同虛設。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功能室。光盤播放室和衛星接收室的設備在教室安裝著,很不方便,設備經常出毛病,不能正常運轉。但籃球架,乒乓球案設備基本符合學生需求,有圖書而沒有標準的圖書室。第三類是棗莊滕州魯能希望小學和濟南章丘東八井小學,教學條件更差,其中一處是一至六年級,硬件建設基本沒有,只有籃球架和一個乒乓球案,幾十本圖書放置在辦公室的書架上,學生們幾乎沒有機會翻閱,形同虛設。另一處是一至二年級,沒有任何功能室和教學設備,只有兩名教師。
從辦學條件(硬件)看,這些學校存在著巨大差異,嚴重違背了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政策。
2.師資力量薄弱。
辦學條件好的學校與辦學條件差的學校的教師兩極分化嚴重。農村小學尤其是偏遠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由于種種原因而相當薄弱,教師老齡化嚴重且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也相對落后。在我去過的農村小學里幾乎沒有30歲以下的教師,且教師資源緊缺,從而在一、二年級出現了教師每人包一個年級的現象。語文、數學、英語是農村小學的三大主課,但由于英語教師數量少,實行非專業教師任課,很大程度上陰礙英語教學的發展,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雖然開課,但農村缺少專業的教師,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學生的身心難以得到全面的發展。大部分教師只憑借自己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開展工作,相當一部分教師教法陳舊、觀念落后、知識結構老化、知識面狹窄。面對素質教育,面對新事物課改,教師力不從心。因為人員緊張和學校經費緊張,教師很少有有機會參加業務培訓、到外地聽課學習,教學水平很難提高。
3.學生及家長素質不高。
學生從小生長在農村,見少識小,視野狹窄,其本身就比城市的學生劣勢了不少。農村學生家中有用于查找資料的電腦幾乎沒有,一些知識拓展類的任務,學生很難自主完成。另外學生缺少必要的課外讀物,支教過程中在魯能滕州希望小學做過一次問卷調查,()120名學生中有課外書籍的比率只占百分之十幾,且一部分是男生喜歡的漫畫書,其余都只有幾本教科書。目前,農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教育優勢的誘惑,大量學生流入城里。
農村大多數家長數文盲或半文盲狀況,文化程度較低,在輔導孩子時往往表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甚者,他們根本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在他們眼里,他們的任務只是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只是學校和老師的事。在支教過程中發現,有的家長還把大量干農活的重擔加在孩子的肩上,孩子的課余時間幾乎無法完成家庭作業,更不用說鞏固復習了。近年來,大多數家長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兒童增多,以至農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空白。久而久之,導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脫節的惡性循環。
二。突破發展困境的對策。
1.高度重視農村基礎教育,切實保證農村教育的有效投入。
改善農村小學的教育條件,物質條件,需以政府投入為主,教育經費、教育設施盡可能向農村傾斜。每年撥出一定的專項經費,用于加強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教育設備和圖書儀器等教學設備的配置。同時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薄弱學校建設,加大教育資源的整合力度,繼續合理調整農村小學布局,優化教育資源,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在撥款方式和撥款途徑上,要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保證各項費用都用到實處。
2.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素質。
選派優秀教師、專業型教師到農村任教,特別是英語、體育、音樂、美術教師,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素質教育??梢悦磕昶赣靡慌鷰煼额惔笾袑.厴I生,補充“新鮮血液”;另外從城鎮學校富余人員中選派部分教師下到邊遠窮鄉支教,從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方面適當向農村教師傾斜,鼓勵教師長期從事農村教育。從多種渠道減輕農村教師心理和工作負擔,關心貧困教師,關愛長期從事農村教育的教師,切實解決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業等實際問題,促進教師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學校要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經常創造條件促使農村小學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以新課程、新知識、方法為重點,以提高教師實際教學能力和接受計算機基礎知識為主要內容,使教師成為學會學習、熱愛學習、終身學習的楷模,成為全社會的表率。通過學習和培訓,了解最新教學理念,熟悉全新教學方法,掌握現代教學手段,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要注重教師培訓的實效性,爭取盡快配齊農村小學專任教師,在新招教師不到位的情況下,考慮讓一部分教師轉崗培訓,撥??钣糜谵r村小學音、體、美、科學、信息技術等教師的脫產進修,從而滿足農村小學教育需求,使學校教學設備能有效利用。
教師本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素質教育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同時作為教師,要關心、幫助、激勵農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學困兒童,多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多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3.構建質量監控體系,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1)相關部門常性不定期地下到基層,深入課堂,隨機聽課,了解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同時觀察師生的精神狀態、教學氛圍和周邊環境,并做好觀察和記錄,及時提出整改意見,督促學校加以改進。
(2)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各校征求六年級畢業班學生對六年來學校教學工作的反饋意見。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師德師風、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教風、學風等方面的意見與建議。以改進工作,提高質量。
(3)通過各項調查、研究、評比,根據學校、教師、班級分設獎勵機制,以調動學校領導、教師隊伍工作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4.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交流,關注“留守兒童”
近年來,大多數家長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兒童增多,給學校教育增加了難度,這需要教師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與幫助。學校應要求教師根據“留守兒童”檔案,隨時跟蹤調查,關注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困難的“留守兒童”要實實在在的進行幫扶。同時,由于農村學生家長的文化素質不高,對子女的教育認識不夠和存在誤區,家長教育的好壞影響到學生人格和道德行為等方面的發展。為此,學校在引導家長教育孩子方面也要起到積極作用。學校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座談會等形式加強家長的培訓工作,使家長懂得黨的教育方針和各種教育政策,明確學校的辦學思路,理解學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學育人的方法,實現家庭、社會與學校合力育人。特別是在農村,家長們更需要學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初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張行、王鐵軍主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
2、《小學教師修養概論》,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組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
3、《中國教工》,2005年第9期。
調查組選點調查三個鄉鎮:文井鎮(文井村、文光村)、花山鄉(坡頭村、文俄村)、景福鄉(古里村、糖梨村),涉及3個鄉鎮6個行政村12個村民小組414戶農戶。鄉村人口1658人。鄉村勞動力資源949人,其中:在鄉村務農655人,外出務工294人。
(一)文化結構。小學以下文化程度298人,占鄉村勞動力總數949人的31.4%;初中文化程度554人,占鄉村勞動力總數的58.4%;高中文化程度(含中專、職技)82人,占鄉村勞動力總數的8.6%;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5人,占鄉村勞動力總數的1.6%。
外出務工人員文化結構:小學及以下文化80人,占外出務工總數294人的27.2%;初中文化程度174人,占外出務工總數的59.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0人,占外出務工總數的13.6%。
(二)年齡結構。20歲以下42人,占鄉村勞動力總數949人的4.4%;21—49歲780人,占鄉村勞動力總數的82.2%;50歲以上127人,占鄉村勞動力總數的13.4%。
外出人員年齡分布情況:20歲以下15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5.1%。21歲—49歲256人,占勞動力總數87.1%,50歲以上23人,占勞動力總數7.8%。
(三)農村勞動力從事產業。鄉村從業人員949人占鄉村人口總數1658人的57.2%,其中,從事第一產業693人,占總數的73%;從事第二產業72人,占總數7.6%,從事第三產業184人,占總數的19.4%。
外出務工從事產業:外出務工294人,從事第一產業50人,占總數的17%;從事第二產業73人,占總數24.8%,從事第三產業171人,占總數的58.2%。
(四)外出務工情況。
外出渠道:自發組織外出294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294人的100%。
外出時間:1—3個月2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294人的1%;3—6個月12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4%;6個月以上280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95%。
外出地點:鄉內29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294人的10%;縣內鄉外95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32%;省內縣外126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43%;省外44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15%。
掌握職業技能狀況:參加過各類培訓127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43%,持有職業資格證書4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1%。
社會保障情況: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36人,占外出務工總數的12.2%。
勞務收入情況:外出勞動者每年勞務經濟總收入為539萬元,人均年收入1.83萬元,從收入結構上看,月收入1500元以下45人,1500-元150人,3000元以上99人。
(一)農村勞動適齡人口逐步減少,務農人口比例較大。被調查的3個鄉鎮6個行政村12個村民小組414戶農戶中,農村勞動力資源僅占總人口的57%,勞動力資源呈下降趨勢,農村勞動力務農人數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的69%,務農人口比例仍較大。
景東縣在近年來在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中,形成了壩區以冬早蔬菜、瓜果、冬玉米、冬辣椒、冬大豆為主,半山區及河谷以冬早青蠶豌豆、馬鈴薯、優質雙低油菜為主,山區以純糧作物、蕎麥、飼草飼料為主的農業生產布局,以及“一鄉一重點,一村一品,一組一特色”的開發格局。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的增收,也就近、就地吸引了當地農村勞動力,也是農村勞動力務農比例較大的主要原因。
(二)外出務工者技能素質有待提高,勞動維權意識不強。被調查的3個鄉鎮6個行政村12個村民小組414戶農戶中,294名外出務工人員全部為自發外出,參加過各類培訓的127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43%,持有職業資格證書4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1%。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36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12.2%。
外出務工人員技能素質偏低,外出務工就業的通行證—職業資格證書持有率低下。外出務工人員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和繳納社會保險的比例不高,勞動維權意識不強。
四、建議。
一是相關部門要加強聯動,充分利用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和農業部門“農信通”等技術手段,大力宣傳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規,增強維權意識。
二是加大對外出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增強就業技能,提高就業質量。
三是要加快培育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為勞動者就業提供服務,同時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為全面了解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合理開發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20__年6月,由__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牽頭,景東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農業局、縣委農辦等單位參加,對景東縣文井鎮、花山鄉、景福鄉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培訓、收入、轉移就業等基本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匯報如下:
景東縣轄13個鄉鎮(含3個鎮、10個鄉),170個村(居)委會(含4個居委會、166個村委會)。20__年末全縣戶籍數11.63萬戶,戶籍總人口36.5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6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86.5%;男性18.98萬人,占總人口的51.93%,女性17.57萬人,占總人口的48.07%;少數民族人口18.21萬人,其中,彝族人口15.45萬人,占總人口的42.3%。全縣常住人口36.2萬人,城鎮人口11.73萬人,城鎮化率32.4%。20__年末全社會從業人員22.23萬人。在全社會從業人員中,單位從業人員1.95萬人;鄉村從業人員19.69萬人。
調查組選點調查三個鄉鎮:文井鎮(文井村、文光村)、花山鄉(坡頭村、文俄村)、景福鄉(古里村、糖梨村),涉及3個鄉鎮6個行政村12個村民小組414戶農戶。鄉村人口1658人。鄉村勞動力資源949人,其中:在鄉村務農655人,外出務工294人。
(一)文化結構。小學以下文化程度298人,占鄉村勞動力總數949人的31.4%;初中文化程度554人,占鄉村勞動力總數的58.4%;高中文化程度(含中專、職技)82人,占鄉村勞動力總數的8.6%;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5人,占鄉村勞動力總數的1.6%。
外出務工人員文化結構:小學及以下文化80人,占外出務工總數294人的27.2%;初中文化程度174人,占外出務工總數的59.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0人,占外出務工總數的13.6%。
(二)年齡結構。20歲以下42人,占鄉村勞動力總數949人的4.4%;21—49歲780人,占鄉村勞動力總數的82.2%;50歲以上127人,占鄉村勞動力總數的13.4%。
外出人員年齡分布情況:20歲以下15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5.1%。21歲—49歲256人,占勞動力總數87.1%,50歲以上23人,占勞動力總數7.8%。
(三)農村勞動力從事產業。鄉村從業人員949人占鄉村人口總數1658人的57.2%,其中,從事第一產業693人,占總數的73%;從事第二產業72人,占總數7.6%,從事第三產業184人,占總數的19.4%。
外出務工從事產業:外出務工294人,從事第一產業50人,占總數的17%;從事第二產業73人,占總數24.8%,從事第三產業171人,占總數的58.2%。
(四)外出務工情況。
外出渠道:自發組織外出294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294人的100%。
外出時間:1—3個月2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294人的1%;3—6個月12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4%;6個月以上280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95%。
外出地點:鄉內29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294人的10%;縣內鄉外95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32%;省內縣外126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43%;省外44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15%。
掌握職業技能狀況:參加過各類培訓127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43%,持有職業資格證書4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1%。
社會保障情況: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36人,占外出務工總數的12.2%。
勞務收入情況:外出勞動者每年勞務經濟總收入為539萬元,人均年收入1.83萬元,從收入結構上看,月收入1500元以下45人,1500-元150人,3000元以上99人。
(一)農村勞動適齡人口逐步減少,務農人口比例較大。被調查的3個鄉鎮6個行政村12個村民小組414戶農戶中,農村勞動力資源僅占總人口的57%,勞動力資源呈下降趨勢,農村勞動力務農人數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的69%,務農人口比例仍較大。
景東縣在近年來在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中,形成了壩區以冬早蔬菜、瓜果、冬玉米、冬辣椒、冬大豆為主,半山區及河谷以冬早青蠶豌豆、馬鈴薯、優質雙低油菜為主,山區以純糧作物、蕎麥、飼草飼料為主的農業生產布局,以及“一鄉一重點,一村一品,一組一特色”的開發格局。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的增收,也就近、就地吸引了當地農村勞動力,也是農村勞動力務農比例較大的主要原因。
(二)外出務工者技能素質有待提高,勞動維權意識不強。被調查的3個鄉鎮6個行政村12個村民小組414戶農戶中,294名外出務工人員全部為自發外出,參加過各類培訓的127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43%,持有職業資格證書4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1%。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36人,占外出勞動力總數的12.2%。
外出務工人員技能素質偏低,外出務工就業的通行證—職業資格證書持有率低下。外出務工人員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和繳納社會保險的比例不高,勞動維權意識不強。
四、建議。
一是相關部門要加強聯動,充分利用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和農業部門“農信通”等技術手段,大力宣傳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規,增強維權意識。
二是加大對外出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增強就業技能,提高就業質量。
三是要加快培育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為勞動者就業提供服務,同時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一、調查的背景:
本課題組以省“xx”規劃課題《農村小學創新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實驗方案為切入口,在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努力下和有關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立足學校實際,深入開展課題的調查研究,扎實推進實驗進程,初步了解學生學習方式的現狀。
二、調查的目標:
以平鄉縣常河鎮中心小學、平鄉縣西位明德小學兩所農村小學為實驗學校,對近1100名學生,18個班級展開調查。采用訪談、調查問卷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了解學生學習的方法,了解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和方法,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時搜集資料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初步了解農村小學學生學習方式的現狀。
三、調查的方法:
訪談法:教師交流訪談、實驗班學生訪談。
調查問卷法:對兩所實驗學校全體學生進行調查問卷。
四、具體實施:
1、教師交流、訪談: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學生實際、學科特點和任課教師及家長展開交流和座談,初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常河鎮中心小學由王濤和賀慶江負責,西位明德小學由郭巧格和閆震負責。(xx年12月28日上午9:00在西位明德小學進行訪談,xx年12月29日上午9:00在常河鎮中心小學進行訪談,29日下午整理材料,將整理好的材料交馬軍鋒。)。
2、學生訪談: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詳細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了解學生學習的方法,了解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和方法,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時搜集資料的方法和途徑。對常河鎮中心小學的五年級三班和六年級四班,兩個實驗班共103名學生進行訪談,由馬軍鋒、吳曉敏、王素華負責。對西位明德小學的二年級一班和三年級一班,兩個實驗班共141名學生進行訪談。由閆震、閆祎寧、馬寧負責。(xx年12月30日上午進行訪談,xx年12月31日將訪談的結果整理好,形成書面報告,和訪談記錄一起交給王濤。)。
3、問卷調查:對常河鎮中心小學和西位明德小學近名1100學生,18個班級進行問卷調查,西位明德小學由閆震、閆祎寧、馬寧負責發放和收集,常河鎮中心小學由馬軍鋒、吳曉敏、王素華負責發放和收集。(xx年1月4日發放調查問卷,xx年1月6日上午第二節課,課題組全體成員在課題研究辦公室,整理調查問卷,做出數據分析。)。
五、調查分析:(xx年1月9日—xx年1月12日)。
(一)學習興趣和態度:
1、課堂表現:
問題一:在課堂上,你能積極回答問題嗎?
a、從不回答b、偶爾回答c、經?;卮?。
選擇:a、0.4%b、64.4%c、35.1%。
2、教學手段:
問題一:你喜歡老師利用多媒體上課嗎?
a、不喜歡b、還行c、特別喜歡。
選擇:a、8.8%b、36.1%c、55%。
3、解決問題:
問題一:解題時,你是否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
a、不是b、有時是c、基本上是。
選擇:a、3.5%b、41.9%c、54.4%。
問題二: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你會怎么做?
a、直接不理睬b、能解決就解決,不能就放棄c、自己動手、動腦力求自己解決。
選擇:a、0.4%b、38.1%c、61.4%。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幾年來,我校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文件精神、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就業工作,把勞務輸出工作作為推動本地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工作,精心組織、認真落實、充分利用學校辦學資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批量轉移和有序流動,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做出了貢獻。20xx年在上級部門和各界領導的關心和指導下,在全體教職工的努力下,經過培訓考核共計1120名學員順利結業。20xx年工作已經接近尾聲,現將工作開展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到目前為止,我校舉辦了七期的培訓,已經培訓農村勞動力1120多人,按著上級文件精神這們設立了陽光工程公示板,將培訓專業、收費標準、國家補貼、監督電話等項目公示給學員。我校經過投標、競標最終贏得了哈爾濱市陽光工程培訓。由于我校地處農村有充分的'地域條件,我們有承擔了省里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的1000人任務。我們開辦的有病蟲專業防治員、農產品貯藏加工和流通企業技術人員、畜禽養殖技術人員、村級動物防疫員、畜禽繁殖員。
二、具體工作。
1、加強領導,健全組織機構。
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校又重新組建了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做到了在培訓前有組織、有分工、有制度。學校為按時、保質完成培訓任務,設有專職的專業教師10人,另聘請4名專業技師,不但為學生提供理論知識的培訓,還負責學生的實踐指導,使學生能夠真正的掌握專業技能。
2、想方設法,切實抓好培訓工作。
多渠道組織生源,讓農民朋友認識陽光工程,了解陽光工程,利用一切可以宣傳的機會宣傳陽光工程,20xx年7月15日,我校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正式開班。來自道外區永源鎮、巨源鎮,阿城區蜚克圖鎮、料甸滿族鄉、平山鎮等150余名農民工參加了培訓。開班當天市農委的領導給學生講了希望和要求,校長給學員講明的學習的意義并提出了建議。會后我們還組織學生觀看了錄相,學習了勞動法及簡單的法律知識,讓學員從一開始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在九月份至十月份,我校又培訓了六期。近1000人,每期培訓歷時一周,54個學時,其中理論培訓30學時,實作24學時,學校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培訓工作按著計劃進行著,為了能讓每位學員熟練的掌握農學、畜牧專業的技能操作方法,學以致用。我校教師非常注重學員的親手實踐操作能力。培訓小組全程管理。為保證培訓轉移學員的學習質量,讓他們真正掌握一技之長,學校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制定了培訓轉移全過程監管程序,對學員出勤情況認真統計并作為取得考試資格的重要依據。在做好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注重文化知識、政策法規、道德修養的教育,著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并嚴格按照省陽光工程培訓要求,保證學員學習時間,提高培訓質量。真正能讓學員進得來,學得會,出得去?,F在培訓已接近尾聲。學員們通過自身和教師的努力,基本已經掌握本專業的基本技術技能。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所有的學員都能適應將來的工作崗位。
3、千方百計,切實抓好學員素質的提高。
開展農民工培訓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他掌握一技之長后實現獨立的操作農村的技能實踐,為此我們開展培訓多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讓農民學有目的,學得放心,現絕大多數學員均可以結合農村實踐有效提高生產效率等。
三、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1、組織力度不夠,宣傳渠道不多,宣傳的力度不夠,加上農民工大多數在外打工,一些想參加的培訓人員不清楚政策和培訓的專業,沒有及時報名。學校宣傳力度有限,有些農民根本不知道陽光工程是怎么一回事,如有可能建議上級政府利用影視、新聞等形式來讓農民理解“陽光工程”真正含義。
2、組織管理有待加強。一些學員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不把心思放在學習培訓上,出勤率低,影響平時的上課效果;有的學員思想認識不到位,認為只要參加培訓,就能安排就業,他們卻沒有想到將來到工作崗位上怎么辦。今后應加強思想教育、嚴格考勤并探索有效的制約措施。真正讓學員有一技之長。
3、培訓的專業較單一。不能滿足學員需求,今后要整合學校資源,根據學校的自身優勢,爭取主管部門支持,進一步拓寬培訓專業和增加培訓人數。
20xx年工作馬上就要結束了,回首這一年來,我們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還存在許多問題。我們會吸取前面的經驗,爭取做好下一步工作,包括組織機構、教學設施、師資力量等方面。培訓學員專業技能的同時,注重文化知識、政策法規、道德修養的教育,著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并做好學員就業后的跟蹤服務。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真正了解“陽光工程”的意義,為下期培訓奠定基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強化管理完善服務加快勞動力轉移步伐—某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情況調研要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全面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農民增收,加速小康社會進程中,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推動城鎮化進程是關鍵。
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整農村就業結構,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大戰略。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和跨區域流動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取得了重大進展。
目前,農民工已成為我國新一代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就業,既為城鎮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促進了城鎮經濟和社會的繁榮,又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渠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但隨著農業技術進步,鄉鎮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農業和農村內部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漸減弱,農村富余勞動力問題越來越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給農村社會治安的穩定埋下了隱患。當前,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農民增收,成為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
(一)發展現狀。
我縣是一個典型的熱區農業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化,全縣農村富余勞動力數量增長較快,至20xx年9月,全縣農村富余勞動力達12500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高速增長,使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任務更加艱巨。
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始終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來抓。通過加大勞務輸出宣傳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加大勞動力培訓力度,多方尋找用工信息,加強信息反饋和跟蹤服務等切實有效的措施,使全縣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至20xx年9月止,全縣共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6524人(累計數),占全縣剩余勞動力總數的52.2,僅20xx年1至8月,全縣共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3616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內430人,縣內2727人。
(二)主要特點。
從轉移的行業和領域來看,加工業和餐飲、批發零售等服務業成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方向。全縣6524名外出務工人員中,從事加工業和服務業的人員居多數。
因受農村富余勞動力素質、就業機會和就業觀念的限制,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集中于省內。全縣6524名外出務工人員中,在國外實現就業的有7人,占總數的0.1;在省外實現就業的有1652人,占總數的25.3;省內州內實現就業的有4865人,占總人數的74.6。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以兼業性的短期轉移為主。農忙務農,農閑外出務工經商,轉移的時間長短因家庭勞動力的多少與外出務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關。在縣內務工的人員大多屬于此類。
(一)轉移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逐步得到了提高,但從整體來看,農村勞動力的素質還很低,與勞務市場的需求不相適應。全縣6524名外出務工人員中,高中、中專以上學歷者有755人,占總數的11.6;初中文化有5069人,占總數的77.7;初中以下學歷者有700人,占總數的10.7。
(二)有組織轉移的勞動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縣勞動力市場還不完善,中介組織也不夠健全,加上組織引導工作不到位,使得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形式比較單一,通過政府部門、單位及中介機構組織輸出的比重小,經過親朋好友介紹或自主轉移的外出務工人員占有很大比例。特別是在縣內實現就業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大多是自發的、分散轉移,由勞動部門和其他機構組織轉移的人員所占比例不高。
(三)從業結構單一,層次低。從全縣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所從事的行業看,大部分選擇批發零售等服務業及加工制造。從業結構簡單,就業面狹窄,且層次較低,外出務工人員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為主,技能較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工作量大,工作條件差,報酬低。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發展不平衡。受就業觀念和經濟純齙撓跋歟全縣各鄉鎮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發展不平衡。經濟相對落后的山區鄉鎮農村勞動力轉移較快,經濟較發達的壩區鄉鎮農村勞動力轉移慢09月,農村勞動力轉移快的鄉鎮已達1189人,而轉移慢的鄉鎮只有108人。
(一)城鎮化總體水平較低,綜合效益差。
城鎮化水平的高低,決定著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進程。受地理環境、社會環境及歷史傳統等多種因素影響,我縣城市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城鎮化水平低,20xx年,全縣城市化水平僅為22.47,低于全州23.82的水平,導致城鎮集聚和輻射功能弱。加之,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增加,使得城鎮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能力減弱,延緩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步伐。
發展鄉鎮企業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載體。但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企業競爭日趨激烈,鄉鎮企業進入了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的轉折階段,處于“二次創業”的關鍵時期,機制有所弱化,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減弱。
(三)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與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要求不相適應。
全縣5976名農村富余勞動力資源中,高中、中專以上學歷者只有719人,僅占總人數的12;初中學歷者有4946人,占總人數的82.2;初中以下學歷者有311人,占總人數的5.2。受過專業技術培訓,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則更少。農村勞動力資源的低素質狀況,與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要求不相適應,使得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領域和轉移面越來越窄,轉移難度加大。
(四)農村勞動力市場和中介組織發展滯后。
從目前情況看,由于我縣勞動力轉移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城鄉勞動力的就業渠道不通暢,各種勞動力專業市場和職業中介組織不完善,為農民外出務工服務的信息反饋、中介服務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務工信息宣傳傳播方式單一,渠道不暢,農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業崗位,需要勞動力,對勞動力的素質有何要求等,外出務工還存在一定盲目性。
(一)加快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二次創業”,推動工業化進程,吸納富余勞動力。
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加速工業化進程,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根本途徑。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在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兩結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二次創業”步伐,依靠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加大結構調整和改制力度。進一步抓好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建設,引導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從傳統單一的服務行業中突破出來,轉向創新性、開發性的農產品精深加工、貯藏保鮮、包裝運輸上來,竭力開辟發展的新途徑和新領域。把企業做大做強,吸納更多農村富余勞動力。
(二)加強小城鎮建設,推動城鎮化進程。
通過城鎮化的發展帶動產業的發展,促進中小城市規模升級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謀作為次級城市發展的重要機遇,科學布局,合理規劃,逐步建成以縣城為中心,重點城鎮為區域經濟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建設體系。最大限度發揮城鎮輻射和集聚功能,不斷開辟新的就業領域和崗位,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同時,改革小城鎮戶籍制度,放寬農民遷入小城鎮居住的限制,允許農民自主進城定居,為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創造條件。
(三)培育勞動力市場,加快信息網絡建設。
要按照“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的目標,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網絡互聯、資源共享、分級使用、分步實施”的`原則,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逐步建立起統一、完備、規范的現代勞動力市場,保證勞動力流動的靈活性,使勞動力資源的配置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要加快縣、鄉兩級信息網絡建設,暢通信息來源渠道。充分發揮外出務工人員點多、面廣、信息渠道寬的優勢,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組織和個人相結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網絡。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勞動就業中介組織,加強就業信息、咨詢、職業介紹、培訓等在內的社會化的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業者權益的法律法規和制度。
(四)加強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
要根據勞務市場需求變化,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堅持“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原則,充分利用縣職業中學、成人技校和各級各類專業技術學?,F有資源和設備,以技能培訓為主,相關經濟、法律常識培訓為輔,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專業技術特長、能適應市場需求的勞動者,不斷提升元謀勞務品牌,增強元謀民工的競爭能力。制定和完善農村教育長遠規劃,從抓好基礎教育入手,落實好農村教育“兩基”工作,提高農村后備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和層次,從根本上改變低素質、低層次的格局,使未來的勞動者成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勞動者。
(五)加強管理,完善服務,推動勞動力轉移工作健康發展。
加強管理,完善服務是做好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關鍵。要充分發揮勞動部門在勞動力轉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轉移輸出計劃,分解下達各基層組織,使我縣勞動力轉移工作步入有領導、有組織、秩序井然、高效運作的軌道。要建立健全縣鄉勞務輸出組織機構,強化對外輸出功能。重視并做好社會勞動力管理基礎性工作,繼續搞好全縣勞動力資源的調查、預測和登記,準確了解掌握勞動力資源狀況。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做到有序轉移,幫助農村勞動力不斷更新觀念,克服“小富即安”、舍遠求近、唯有家鄉好、不肯遠離家等“小農”思想,樹立全新的就業觀念。要強化勞務輸出全過程服務,建立外出勞動力檔案,從信息收集、合同簽訂、證件辦理到招收、培訓、輸送各環節,提供“一條龍”服務,逐步實現勞動力轉移由分散自發、盲目流動向有組織、成規模向外輸送。
(六)切實保障務工者的合法權益。
當前,外出務工人員遭受歧視,其合法權益難以受到保障的現象較突出。因此,必須建立和推行外出民工持卡務工制度,保證民工有序流動,為維護務工者合法權益奠定基礎。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建立外出務工人員檔案,定期收集反饋、跟蹤了解務工人員勞動生活情況。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已經吹響,如何在西部大開發的浪潮中抓緊歷史機遇,將我市的民生事業推向前進。近期,市勞動就業局對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在深入研討、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形成了本報告。
一、基本情況。
xx市總人口74.5萬人,農業人口30.2萬人(占總人口的40.5%),其中農村勞動力16.78萬人。近來年,我市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解決民生問題的要求,圍繞就業服務、信息網絡、職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四大平臺”建設,通過各種扶持和保障政策,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就業、有序轉移、保障權益”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新格局。以來,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9.88萬人(次),工資總收入11.74億元,人均6650元。其中今年1—8月轉移就業6.85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14.17%,工資總收入3.61億元,人均5270元,預計年底可達7000元。
二、我市主要做法及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思想認識。一是實行層層目標管理考核機制。市委、政府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績效考核內容,實行目標管理,年終考核獎罰。各級黨委、政府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盈造了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良好氛圍。
二是制定優惠政策,降低就業門檻。我市把農民工就業管理納入城市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降低農民工進城的門檻,吸引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有效解決勞資雙方關系問題和農民盲目外出或權益沒保障及企業主“招工難”等一系列問題。,xx市委、市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城鎮化發展的意見》(石黨發〔〕44號),打破城鄉二元戶籍管理體制,在全市實行“一元化”戶籍管理制度。打破城鄉分割的就業和社會保障體制,創新失業登記制度,對進城落戶無業農村勞動力辦理失業登記,優先安排并享受相關政策待遇,建立城鄉一體的就業培訓制度和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對初高中畢業生未能繼續升學的農村青年鼓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在校期間的培訓費、技能鑒定費由市、縣本級財政給予相應補助。
(二)加強組織培訓,提高就業技能。牢固樹立抓培訓就是抓就業的理念,把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作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措施來抓。根據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的意愿,利用冬季農民工返鄉、農閑時間,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工作,提高農民工轉移就業的積極性。針對農民特點,引導農民在做大做優做特設施農業中創大業、創新業。培訓服務重心下移到農民家門口,把培訓班辦到鄉村,提高了培訓組織化程度。近幾年,分別在xx縣的13個鄉鎮、xx區的6個鄉鎮和xx區的隆湖開發區開辦了電焊工、瓦工、架子工、鋼筋工等專業培訓班,并進行職業技能培鑒定,落實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取得了明顯效果。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10萬人,培訓后轉移就業率達到80%以上。
(三)加強市場建設,促進轉移就業。大力培育和發展一批經營靈活、運作規范、遵紀守法的勞務中介組織和勞務經紀人隊伍,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目前,全市共有帶領500人以上轉移就業的'勞務中介公司22家,帶領100人以上轉移就業的勞務經紀人75人,帶領30人以上轉移就業的農村能人317人,發揮他們聯系市場緊密、獲取信息快捷、組織靈活高效的優勢,最終形成政府宏觀管理、中介組織轉移、服務體系健全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經營模式,確保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市60%以上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是通過勞務中介組織和勞務經紀人帶動就業的。
(四)加強維權保障,和諧勞動關系。加強勞動執法監察、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受理農民工投訴案件452起,為5561名農民工討薪2292萬元。在維權方面還通過組建勞務產業工會,發展農村勞動力加入工會組織,解決好就業后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定,協調用人單位與務工人員簽訂勞動合同,參加社會保險,維護合法權益。對農村勞動力開展“送技能、送法律、送文化、送健康”四送活動,增強農村勞動力守法務工、文明務工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五)搭建服務平臺,提供就業服務。大力開展“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等活動,召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專場招聘洽談會,積極推薦農村勞動力就業。自20xx年以來共組織各類招聘洽談會128場,共有2837家單位參加洽談會,進場求職人員56300人,達成就業意向18977人。
另外針對我市脫水蔬菜企業和枸杞采摘用人情況,加強與寧xx區市縣的聯系和溝通,引入近萬名農村勞動力解決脫水蔬菜企業和枸杞采摘用人緊缺問題。
(六)扶持自主創業,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引導在外務工經商農民工返鄉自主創業,積極培養和扶持創業帶頭人,實現“一人創業、帶動一方致富”,形成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創業的良性循環。制定出臺了《xx市實施“創業富民工程”的意見》、《xx市促進服務業發展暫行辦法》、《xx市支持創業小額擔保貸款管理辦法》等政策措施,對農村勞動力返鄉創業給予小額貼息貸款支持,各縣(區)建立農村勞動力創業園,扶持鼓勵農村勞動力返鄉創業,培育出了一批創業典型。截止8月末,全市個體工商戶發展到2.7萬戶,培育小老板4189人,興辦創業實體1924個,扶持創業實體升級203個,創建孵化基地和創業園30個。創業促就業倍增效應明顯,累計創造新就業崗位24597個。創業收入成為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增長點,20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409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20元,分別比增長34.7%和30.1%;創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效果明顯,年地方財政收入22.65億元,比20增長66.54%。四年來,共投入全民創業專項資金7398.8萬元,設立小額擔保貸款基金1900萬元,累計發放小額貸款16767萬元,扶持創業3933戶,貸款貼息412.6萬元。帶動就業13899人。將小額創業貸款最高額度提高到50萬元。探索實施了政府免擔保的貼息貸款方式,解決了擔?;鹁o張的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自身素質偏低,外出務工就業難。2009年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5.9%,無職業技能的占62.2%。由于文化程度低,專業技能差,大部分只能從事工資較低、勞動強度大的建筑、餐飲等臟、累活,外出務工就業難。勞動力素質的低下既制約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速度,也制約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層次的提高。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還存在制度障礙及自身認識不足。一是農村勞動力進城謀生成本高,無力在城鎮購置住房,安家落戶;二是大部分農民工離鄉不離土,不愿放棄土地而進城安家,大部分是在農閑季節進城打短工,不愿簽訂勞動合同,人員流動性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人單位的正常生產。三是80后出生的人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
(三)多部門培訓,培訓工種單一。農村勞動力培訓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農牧、工會、民政、殘聯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進行培訓,造成重復培訓,短期、簡單工種培訓多,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勞動者的就業技能。
(四)失業保險基金列支范圍窄,農民工培訓經費不足。
按照有關政策規定,從失業保險基金提取的職業培訓補貼,只能用于城鎮下崗職工,而不能用于農村勞動力職業介紹和培訓,不適應當前城鄉就業一體化和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
(五)基礎設施不健全,制約了工作的有效開展。目前,村、鄉鎮工作機構不健全,人員、經費不到位,基層就業服務平臺無現代化的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離城鄉一體化統籌就業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一)結合實際,給予相應政策支持。xx市是自治區統籌城鄉發展試點城市,今年市委、政府在推動城鎮化進程中,打破了城鄉二元戶籍管理體制。建議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范圍,從失業保險基金提取職業介紹補貼和職業培訓補貼,可用于xx市城鄉居民培訓和就業,使失業保險基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加大經費投入,整合培訓資源,強化監管力度。一是。
各級政府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經費有計劃地列入財政預算,保證職能部門的培訓經費,使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抓得更實、抓得更好、更能出成效。二是切實解決多部門培訓,重復培訓,培訓工種單一的問題。一方面爭取政策支持,加大部門培訓資金的投入,充分發揮多部門培訓資金的效益,加強財政、審計部門對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另一方面對農村勞動力多部門培訓從業務管理上進行整合,統一開發計算機管理軟件,避免重復培訓,提高培訓質量。
(三)加大培訓力度,建立職業技能培訓與轉移就業聯動機制,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大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把未能繼續升學的農村初高中畢業生作為培訓重點,鼓勵農村勞動力參加技術含量較高、培訓周期較長、就業前景較好的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由體力型轉向技能型轉變,增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
(四)完善政策體系,加快城鎮化進程步伐。根據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城鎮化發展的意見》,各職能部門結合實際,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推動城鎮化進程。
(五)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網絡建設,進一步強化現有縣、鄉、村網絡功能,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信息服務;建立以村為基礎,以鄉為單位,以縣(區)匯總的農村勞動力資源庫,建立農村勞動力登記的制度,做到人員底數清、擇業意向清、職業技能清、家庭情況清,以確保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名制及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六)加大農村勞動力創業的政策支持。按照自治區、xx市關于大力推進全民創業的相關政策,對農村勞動力與城鎮人員實行同樣的優惠政策,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扶持有創業意愿和創業能力的農村勞動力返鄉創業。發展設施農業和新特色種植,興辦農副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帶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每一個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無法回避的必經階段。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縣縣情的現實選擇。為此,我們就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進行專題調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據統計資料顯示,縉云縣總人口43.69萬人,農業人口39.76萬人,占91.0%,農村勞動力23.22萬人,其中男性勞動力12.8萬人,女性勞動力10.42萬人,分別占55.12%和44.88%。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特點:一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比例不高。20全縣外出農村勞動力7.68萬個,占農村勞動力總人口的31.70%。二是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全縣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只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2.8%,初中文化程度占57.2%,小學文化程度占26.8%,文盲或半文盲占3.2%。三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壓力大。據統計資料,年我縣鄉村實有勞動力合計23.22萬人,耕地面積15.25萬畝,如果按勞均種植3畝計算,只需5.25萬個勞動力,加上林牧漁業約需2.5萬勞動力,除去外出勞動力,尚有8.11萬勞動力需要轉移。
近致鄰縣,遠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對集中在廣西、廣東、福建、上海、江蘇等沿海發達地區,在廣東東莞、惠州等地超過2萬人,上海、江蘇等地近2萬人,廣西東興市、欽州市等地約5000人。省內主要分布杭州、寧波、溫州、義烏等地。
2、勞動力轉移規?;?。勞動力轉移存在著“二多二少”特點,即從事農業及相關產業多,工業、商貿、建筑等行業少;憑技術專長創業多,靠體力務工人員少。從事農業及相關產業主要有麻鴨養殖、水產(魚、蝦)養殖、蜜蜂放養、香菇異地培育、花卉種植、蔬菜種植及農產品加工等。去年全縣有4萬余人外出養鴨,群鴨飼養量1500萬羽,總產值超過20億元,是全縣農業總產值的3倍,有200多名農民在上海從事草花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占上海盆栽草花60%市場,年產值達8000萬元。
3、勞動力轉移專業化。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以自發性為主,大部分人是通過“親帶親、友幫友、鄰幫鄰”走出去,具有顯著專業化特點。據了解,全縣有300多人到全國14個省市從事香菇異地栽培。500多名蜂農常年在黑龍江、吉林、北京、上海、江西等10多個省市放養蜜蜂,放養群蜂1.5萬群。依托本縣工業,全縣有5000多名農民到全國各地推銷縫紉機、燈管、工刃具等工業品。1000多名農民在溫州、杭州等地長期從事個體運輸及餐飲業。另外,勞動力轉移具有明顯區域性特征,如大源鎮深坑村107戶,407人口,90%勞動力外出創業,其中70%勞動力常年在外專業從事經銷油漆生意,村民中有的擁有資產上千萬元,有的上百萬元,全年村民年收入達700多萬元;溶江鄉有數百人在外專業從事隧道挖掘施工;城北古塘下、黃龍等村上百村民十幾年長期在金華、義烏等專業從事蒸蘢生產;地處最偏僻的木栗鄉有150多人,常年在北京經商開設超市。
留城置業發展(農民轉變市民);離土不離鄉外出異地開發、務工經商勞動力轉移,是我縣農民轉移的主要形式;不離土不離鄉的勞動力轉移,有的在本縣進城入廠務工,有的進入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務工,有的兼季節性、臨時性轉移,農忙時務農,農閑時外出從事非農職業。
5、勞動力轉移主體單一化。我縣勞動力轉移以青壯年為主體,年齡40歲以下、文化素質比較高勞動力轉移比較容易,文化素質低,弱勢群體轉移比較困難。
1、行政推動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新的拉動力。近年來,縉云縣委、縣政府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牛鼻子”來抓,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作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構,明確工作職責,出臺《關于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的若干意見》,明確工作目標,計劃2004年—全縣培訓農村勞動力10.5萬人,其中以被征地農民、下山移民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為主要對象轉移就業培訓3萬人。據統計,2004年全縣投入農村勞動力培訓資金237.7萬元,培訓被征地農民、下山移民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7056人。技能培訓是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推動力。
擋土墻工程、箱涵工程三大基礎工程,已預備落實資格農戶450戶,將轉移農村人口近名。
一是勞動力轉移的組織程度不高。據了解,我縣在組織民工有序流動人數僅占勞務輸出總數的16%。大部分外出民工由親戚朋友帶出去,表現出一定的盲目性,導致勞務輸出穩定性不強。
二是勞動就業難度加大。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下崗工人增多,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城市勞動力就業及再就業的雙重壓力。加上勞務市場放開后,外地廉價勞動力進入本縣各類用工單位,就地轉移難度加大。同時,我縣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不適應市場需求由“體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
三是民工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加上發達地區和城市對民工的歧視與排斥,及部分企業老板法律意識淡薄,使許多民工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消弱了農民外出的信心。
四是相關政策不完善。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束縛,進了城的農民生活在城鎮邊緣,無法像城鎮那樣享受醫保、社保等公共福利,只能“進廠不進城”、“離鄉不離土”??h內土地流轉機制和市場尚不成熟,一些外出人員農忙時又不得不回家務農,增加了務工成本。
1、加快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拓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
城鎮化和工業化是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兩個“輪子”,是農民變市民的重要載體。加快城鎮化和工業進程,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就業容量,有利于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或非農化轉移。一是全力抓好工業園區建設??茖W規劃,穩步推進,完善基礎設施,加快新碧工業園區和五東、壺鎮二大城市功能區建設,通過招商引資,制訂優惠政策和提供優質服務,吸引更多外來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使工業園區成為增加農村勞動轉移的重要載體。二是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發展,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加快仙都新區、中心鎮、中心村建設,增強城鎮勞動力轉移容納和承載能力,使城鎮真正成為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蓄水池”。同時切實抓好下雙龍扶貧小區建設,引導農民脫貧致富農民下山向城鎮集聚。三是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充分發揮仙都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的優勢,以旅游開發為龍頭,帶動飲食服務、交通運輸、商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四是打破體制瓶頸,消除勞動力轉移的屏障。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鼓勵農民離土離鄉進城落戶,在社會保障、子女入學、就業等方面與鎮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2、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技能。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43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