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進而更好地改善自己和提升自身競爭力。如何烹飪出美味又營養的家常菜?在寫總結之前,先參考一下以下小編整理的總結范文,相信可以給您提供一些寫作上的靈感。
3、學風正,管理嚴格。
4、國際學生比例適當,100%英文環境。
5、合作伙伴大學世界排名高,文憑含金量高,升學就業前景好。
6、新加坡校區與大學本部校區轉學自由,學生可享有兩國留學體驗。
7、注重學生服務與學生全面發展,唯一獲得最佳教育體驗獎的私立院校。
8、行業資源豐富,實習、就業機會相對較高。
對于國際學生來說,申請加拿大留學,語言是*大的障礙。國內高考生,全部精力放到高考生,沒有時間準備語言,很容易影響留學申請。加拿大有些大學,為國際學生提供雙錄取方案,申請者舞語言或者是語言成績不過關,也可以申請加拿大留學。
2、專業選擇靈活性強。
加拿大本科專業選擇性強,而且靈活性大。加拿大本科教育的特色是自由轉學,只要學生的成績符合條件,就可以到對方學校轉學。加拿大大學一年級,學習的主要是基礎課程,學生在這段時間培養自己喜歡的學科,等到了大學二年級才開始有針對性的選擇專業。
3、學習時間容易控制。
加拿大大學采用的是學分制,學生可自行控制學習時長,只要修滿固定的學分,就可以畢業。
出自 fANWeN.ChaZidIan.CoM
4、留學費用低廉。
加拿大留學費用低廉,在發達留學國家中,一直是性價比*高的留學國家。對于想要出國留學的同學來說,加拿大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5、移民政策寬松。
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大國,有著寬松的移民政策。在加拿大完成本科學習后,留學生可以獲得3年的工作簽證,并且學生在本科畢業后一年以上就可以申請經驗技術移民。
爭力,推動經濟跨越式增長。2006年,全區引進外資項目個,協議引資萬美元,累計到位外資1118萬美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11.8。新引進中外合資總投資60億元以上長虹pdp項目、總投資10多億元臺灣東元空調壓縮機項目。引進中日合資東泰機械項目,租用標準廠房實現當年建成投產。臺灣福笙電子公司投資2億元電容貼片項目,華晨瑞安汽車零配件項目,香港華冠投資3000萬元繼電器項目等,繼續增資擴大生產。利用世界銀行貸款2300萬美元開發建設我區a、c片區基礎設施項目也于2006年10月成功簽約,進入項目實施階段。截止2006年,我區建區四年來累計協議引進外資2億多美元,實際到位外資5171萬美元,轄區注冊外資企業達到12戶,外資企業年銷售收入超過15億元,投資效益顯著。
一、2006年我區利用外資主要工作經驗。
強化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圍繞四大主導產業延伸優勢產品鏈,重點培育四大特色產業集群,即百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精細化工、食品飲料和汽車零配件三個50億以上產業集群。發揮優質外資在技術、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突出優勢,充分利用產業集群內在集聚動力,增強產業內在引進外資內資動力,不斷打造產業集群式招商引資平臺。
發揮綿陽電子信息產業優勢,發展百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長虹配套項目以及相關多元化產業項目,建設韓國工業園,全力打造長虹配套產業集群。圍繞長虹家電產品及其元器件、長虹數字產品及其元器件配套產品生產項目,服務外商投資、服務核心企業,以pdp(平板顯示器)、crt(顯象管)、空調壓縮機及其配套項目為基礎,參與企業與韓國、日本、臺灣等實力公司洽談合作,實現多個外資項目落戶我區,取得良好效果。
同時,以利爾、美豐等為核心,努力實現核心企業擴張,建設百億化工產業集群;因應強勁的市場需求和綿陽已有的汽車產業優勢,發展汽車零配件制造產業集群;依托雪寶、華潤、葡露等企業發展食品飲料產業集群。在這些產業集群的發展中,不斷推動產業國際化,利用外商優勢的管理、技術和品牌等提升這些產業集群,已經形成了華潤綿陽分公司、華晨瑞安、利爾、恒旺電子、福特電子等優勢外資企業。
(二)創一流投資環境,以優資服務實現擴大利用外資規模。
一是優化投資軟環境,創建高效運轉的“一站式”行政服務的機制,為投資者、企事業提供優質服務。2006年,緊緊圍繞長虹大型配套項目和現有外資項目增資擴能作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報批、國土、融資等各個環節具體服務事宜,以深入的優質服務實現了長虹pdp、空調壓縮機等大型外資項目前期工作順利推進。加強對現有外資企業的服務工作,實現了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新上凸輪軸生產線、貼片電容生產線等技術改造擴能項目。
二是繼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完善的產業發展硬件設施,提升產業承載能力。2006年新建成工業標準廠房3.5萬平方米,一期、二期近1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的三江電子信息工業園已基本建成,為科技型企業產業化發展創造條件。利用外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新啟動利用世界銀行貸款2億元a、c片區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國家開發銀行建設長虹工業園基礎設施,轄區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硬件環境,為招商引資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是堅持不懈深入企業現場服務,解決企業實際問題。
區管委會一貫重視作風建設,強化為企業服務的意識。管委會領導和職能部門經常深入企業現場,到企業現場辦公,每季度召開工業經濟分析會。經濟主管部門開展“三個一”服務企業活動,定期匯總掌握經濟發展、項目建設動態資料??傮w上,使我區辦理企業事項做到快捷高效。
四是推動產業協作配套,逐漸形成了產業內部協作配套環境。經過五年的培育,工業已經形成以電子信息、食品飲料、汽車機械、化工四大產業為主導的相關企業,極大地提高了產業內在的引資能力。四個主導產業集群外部經濟性逐漸顯現,給予外商投資形成良好的產業發展配套環境。
二、2007年利用外資工作思路措施。
個,到位資金實現萬美元,同比增長。為此,重點從三方面開展利用外資工作:
提高認識,提高國際商務服務能力,按照國際慣例處理外資投資的經濟事務。
(二)依托長虹工業園(韓國工業園),推動外資參與長虹配套產業集群項目建設。加強與省、市有關方面工作溝通回匯報,積極服務核心企業,加強與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國投資商的招商引資工作,力爭實現長虹pdp、空調壓縮機等骨干項目建成投產,實現長虹手機在轄區建設生產線,力爭繼續引進長虹配套外資項目,樹立區域工業龍頭地位。
(三)加強對現有外資優勢企業的服務工作,擴大引資規模,實現以商招商。
按照外資與內資企業享受同等國民待遇原則,積極從技術改造、技術創新、融資等方面扶持企業發展,實現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擴建。利用現有外資企業引資渠道,實現以商招商,引進一批外資投資項目。
總之,外資在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因應當前外商在華投資新趨勢,我區按照科學發展觀積極調整外資戰略與政策措施,不斷探索利用外資新方式,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增強引進外資工作實效,提升和發展區域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引進優質外資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歡迎閱讀引進優質外資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2009年,我縣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找準國家促進就業政策與我縣實際工作的最佳結合點。堅持以發展促就業、以就業推發展,實現發展經濟和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全面落實各項促進就業的政策,大力創建就業園區,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全力開創我縣就業工作新局面。
一、服裝園區蓬勃發展,就業空間不斷擴大。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積極利用豐富的畜牧資源發展羊(駝)絨絮片服裝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服裝產業逐步從自發的散戶加工發展為龍頭、骨干企業的大批生產,形成了“小規模,大群體;小生產,大協作;小企業,大就業”的產業格局,成為富民興縣的支柱產業。目前,全縣有絮片生產廠家27家,服裝生產廠家230多家,從業人員達到2萬多人。2009年全縣加工羊(駝)絨絮片服裝2300萬件,實現產值12億元。服裝產品已發展到六個系列200多個品種300多個規格,遠銷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100多個大中型城市和200多個縣市。
筑面積5.6萬平方米,服裝園區分為服裝生產區、絮片生產區、商業區及辦公區四個區域。園區建設分期進行,政府無償轉讓土地和負責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廠房、綜合辦公大樓由服裝大戶聯合開發。政府已累計投資1500多萬元,用于了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到目前為止,服裝園區綜合大樓及門前硬化、亮化工程已完成并交付使用,園區道路硬化、綠化、亮化已全部完工。集服裝設計、信息網絡平臺、展示、培訓、管理、業務洽談、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大樓已投入使用,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園區入駐企業18家,個體工商戶上百家,提供3000多個就業崗位,年可生產服裝1000萬件以上。2010年,力爭全縣服裝產量達到2500萬件,實現產值14億元,從業人員達到2.5萬人。
難家庭辦理最低生活保障,進城后繼續享受原有的合作醫療、退耕補貼等,確保移得出、留得住、逐步能致富。
圍繞“移民擴鎮”工程的實施,整合扶貧移民等項目資金,積極推廣無土移民安置經驗,分期分批在新區規劃建設移民小區。目前,建成移民住宅樓16棟,安置移民540戶(1890人),并計劃在八年內無土移民4800多戶,可為服裝企業提供勞動力近萬名。這一舉措將有效地緩解了進城農民就業和服裝產業機工短缺問題,既促進了農民增收,又推動了服裝產業的發展。
三、加強轉移就業培訓,為服裝產業培訓人才。
認真落實促進農牧民轉移就業培訓工作,適時掌握勞動力市場需求,主動聯系服裝企業開展定向、訂單培訓,加強培訓后續跟蹤服務,建立進城農民求職檔案,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服裝業,為農民進城開辟就業空間。
企業。培訓合格率、上崗就業率和合同簽訂率均達到100%。
四、擴大小額擔保貸款規模,為服裝加工戶注入資金2009年,我縣及早開始小額擔保貸款發放工作,簡化貸款手續,擴大貸款受益群體,增加貸款額度。從3月份開始,啟動小額擔保貸款發放工作,投入擔?;?30萬元,全年為從事服裝生產和銷售的個體經營商戶發放小額貸款648萬元。
過去的一年,就業形勢嚴峻,增加就業難度加大。按照中央“保民生、保就業”的精神,我們積極采取措施,結合我縣實際,將“保就業就是保企業”作為就業工作的突破口,通過加大就業園區建設,并為入園商戶發放小額貸款提供資金扶持;政府買單與服裝企業聯合開展技能培訓,為企業培訓技能人才;實施移民工程,為企業輸送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會計專業課程推薦:
物流供應鏈管理本科;文憑頒發:澳洲臥龍崗大學;學制:3年或2年。
課程內容:培養學生成為供應鏈管理領域的國際經理人,通過運用供應鏈管理和信息技術,對全球范圍的人緣、項目和可持續性供應鏈體系進行領導。供應鏈管理是指從生產前到銷售后的整個過程中,貨物和原材料的流動和管理。
傳媒專業課程推薦:
管理學商務學士;文憑頒發: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學制:3年。
課程內容:這門學科涵蓋的主題領域有商務交流、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運營管理和質量管理。它主要培養學生對復雜管理、決策技能、解決沖突、行政管理和交流的理論認識與實際了解。
劉紅星。
城關鎮西河村位于縣城西邊溝底,距離縣城僅1.5公里,過去因交通不便,地理環境不好,農村經濟發展困難。近年隨著縣城人群體到西河鍛煉休閑的增多,加之西河水利風景區建設初步完成,為西河村發展村級旅游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奠定了基礎。在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通過對該村的詳細調研,在總結分析的基礎上,認為西河村應當圍繞以鄉野農村水利觀光和休閑健身活動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城鎮人群休閑娛樂和回歸自然等為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以展特色農業為主,充實農家樂形式,發展農村旅游經濟。它是一個市民需要、農民受益、前景無限廣闊的新興產業。具體如下:
一、西河村基本情況。
西河村現有三個村民小組,640人,總耕地面積748畝,由于位于狹窄溝川地帶,全村河川水澆地僅42畝,其余706地均為溝坡地,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很差。全村農業生產以水地種植蔬菜為主,溝坡地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另在荒山荒坡上種植有400畝花椒和10畝核桃。2013年全村種菜收入25.3萬元,第一產業收入僅75.8萬元,可以說農業生產除因離城近蔬菜銷售方便收益較高外其他農業包括經濟林收益很差。
二、西河村發展鄉村休閑娛樂的優勢、現狀與問題。
西河村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洗腸泉”為古代高僧佛圖澄開。
肋洗腸之地,“搠槍泉”因武帝飲馬而得名,“跪姑泉”被定為“宮泉”。1997年以前這里是通往縣城西北的交通要道,但是隨著新西河橋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曾經繁華的西河村漸漸被人們遺忘在歷史的角落里,千年普濟寺斷續香火,軍隊營房破爛不堪,到處是一片荒涼的景象。近幾年來,隨著人們鍛煉身體的需要和休閑娛樂需求的發展,離縣城較近有溝有河的西河村成為縣城人群健身娛樂的“后花園”,每天從縣城到西河村健身娛樂的人越來越多,平均每天有2000多人的流量。2013年,澄城縣委、縣政府依托“十二五”規劃,充分利用西河村有水、近城、便于休閑等特點,作出“實施西河風景文化旅游開發項目,把西河村開發建設成集水上游樂、休閑避暑、農家餐飲等現代休閑服務于一體的綠水生態風景區”的重大決策,拉開西河走向生態田園的序幕。西河風景建設被作為“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亮點走進政府工作報告,“投資2500萬元,實施縣西河生態風景區建設工程”成為縣長向全縣40萬人民公開承諾的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
村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奠定了基礎,現在已經有農家樂、農家燒烤等出現,村民也自發形成了新鮮蔬菜銷售群體。
通過調查,我認為,西河村具有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突出優勢,也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于引導。
1、發展能力不足,市場觀念不強。首先是群眾對鄉村休閑旅游的產業地位認識不夠,沒有看到鄉村旅游廣闊的市場前景。認為沒有多少效益,發展路子不多。該村的村民多數外出打工,條件好的也多在外地或縣城安家,不愿意回村創業,現有群體沒有投資發展能力。
2、基礎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縣城通往該村的道路差,有一條水泥路得是很窄,離縣城處道路污水垃圾縱橫,嚴重影響消費群體進村。風景區內沒有娛樂設施,留不住來往人群,現有接待消費者的農家樂的硬件設施較差,整個基礎設施的配套不全,還不能很好地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等多方面的需要。
3、缺乏規劃,零亂無序開發。目前,該村發展休閑娛樂等產業還處于自發狀態,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作指導,農家樂都是由經營者自己謀劃、自行設計、自主建設起來的,導致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4、形式單一,特色不夠鮮明。在發展中沒有和農業發展結合,沒有特色,難以吸引人。由于缺乏市場理念、定位不準、現有農家樂大都缺乏文化內涵、多數是個體經營,數量少、規模小、檔次低,且多以副業形式開展,故經營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沒有在“樂”字上做文章。沒有規范化經營觀念,村民小農意識濃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農家樂建設和經營中沒有在“樂”字上做文章,只顧賺錢,有的還破壞生態,污染環境。不是真正的農家樂。
三、西河村發展鄉村休閑娛樂產業的對策與措施。
我們認為應當堅持四項原則,采取四項策略。
(一)堅持四項原則。
1、突出鄉土特色的原則。對于都市人群來說,鄉村休閑娛樂就在于鄉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鄉村的特有的“農”、“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鄉村旅游資源的原汁原味。從農業入手,可以依托該村蔬菜種植強項,迎合城區人員消費喜好,結合生態農業建設發展大棚時鮮蔬菜,時令水果,反季節蔬菜等農業產業,結合自采自摘,凈菜超市等項目,使之成為具有吸引力的觀光農業基地。也可以利用溝坡發展經濟效益好的土雞養殖,野雞養殖等項目,并結合農家樂現場進行消費,以吸引群眾喜好。
2、保護環境與開發并重的原則。開發是目的,保護是前提。只有山表示水秀才有吸引人,必須要保護好西河村的水、兩邊溝坡的林、植被等自然資源。特要維護好當地的生態資源,防止人為的破壞和污染,把西河變成臭水溝,讓群眾喪失消費心情。
既考慮服務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慮與鄉村景觀協調,使之具有濃郁鄉村特色。給人以生態良好、環境優雅、獨具特色的飲食環境。
4、突出特色效益的原則。發展鄉村休閑娛樂要以取得最大經濟效益為目的,只有突出特色才能做到少投入、多產出。要尊重旅游者的消費心理和觀念,多考察,多調查,有針對性進行開發,同時又要做好基礎設施改善,加快水面開發游樂設施,并發掘民間文化,建設有質量、有特色、有內涵的娛樂消費產業。
(二)采取四項策略。
1、科學編制規劃,合理開發資源。要在學習外地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對本村休閑游樂資源進行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制訂出適合本村的發展規劃。要對基礎設施的建設作出統一管理安排,對資源的利用進行統籌協調,對產業的開發進行細致謀劃。規范引領,合理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態資源、民俗文化、傳統飲食和制作工藝等資源,穩步發展農業觀光型、休閑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農家樂。
多,路子多,資金活的優勢,以一些好的娛樂項目吸引外來資本和工業資本投向本村旅游的開發。與此同時,要充分調市民和農民的主體積極性,出臺各種優惠政策,通過以項目換土地、土地作價或土地使用權為籌資方式,采用股份制開發等形式吸引外部資金。此外,還可以讓村民以資源入股、資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資,以勞動力轉化為股份等形式,共同參與鄉村旅游的開發。
3、重大項目帶動,輻射引導發展。西河村旅游發展應當借助縣上的大力支持,堅持“大項目、大投入、大營銷”的戰略。要利用大項目擴大影響,發揮它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大批中小項目和農家樂的發展,使鄉村旅游形成星火燎原之勢。
4、加強宣傳推介,實施品牌營銷。首先要做出幾個精品項目,緊接著就要大力宣傳推介,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借助中介機構,以水利風景、農家美食、傳說遺跡、消費低廉、綠色健康、田園風光、周末休閑、回歸自然等等為賣點對外營銷。要在對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和項目進行整體包裝的基礎上,舉辦鄉村旅游展示會、新聞發布會加以宣傳推介,并以各種節慶活動促銷,促進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
2014年6月4日。
〔內容摘要〕本文介紹了以馬鈴薯為主的六盤水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生產現狀及發展潛力,指出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目標和措施。
〔作者介紹〕六盤水市農業局。
近年來,六盤水市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目標,大力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特別是把馬鈴薯產業作為重點產業來發展,在現有種植面積93萬畝的基礎上,預計到2010年將擴大到200萬畝,同時加快生姜、茶葉、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的發展,使六盤水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達到一個新的臺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馬鈴薯產業發展情況。
(一)生產現狀。
六盤水市馬鈴薯種植區域廣,在海拔高度609米至2600米的范圍內都有種植,覆蓋范圍全市98個鄉鎮。據農業部門統計,2005年,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為84.59萬畝,占全市糧食播面的31.1%,躍居全市糧食作物第二位,比2002年播面增加4.4%??偖a達到85.25萬噸,平均畝產1007.8公斤,比全省平均畝產低50.7公斤,比全國最高畝產省山東低1.2倍左右,比世界最高畝產國荷蘭低5倍以上,2006年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93萬畝。六盤水市馬鈴薯單產的增產潛力巨大。
97年市農科所建立馬鈴薯脫毒快繁中心,進行脫毒種薯生產。隨后,盤縣農科所、六盤水市地創公司(現涼都農業科技公司)馬鈴薯脫毒快繁中心相繼建立,脫毒馬鈴薯在全市得以較快推廣應用。主要推廣的脫毒種薯有:會-2號、合作88、脫毒米拉、威芋3號,鄂薯3號等,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提高。
但全市馬鈴薯品種多、亂、雜以及缺乏優質專用馬鈴薯現象仍十分突出,肥料投入不足,耕作粗放,單產水平低、商品率低,種植區生產條件差,嚴重影響了六盤水市馬鈴薯生產的發展。
六盤水境內現有加工企業2個:市食品總廠“天使牌”生產線二條,年生產能力3000噸;水城興龍精淀粉有限公司,年生產淀粉1萬噸,年需馬鈴薯7萬噸。據調查,全市馬鈴薯產量的50%作為農戶飼養豬的原料,17%作食用,10%留作種薯;3%作薯片和淀粉加工原料,20%在貯藏中自然爛掉或作它用。六盤水馬鈴薯加工利用率極低,且全是粗制加工品,深加工尚屬空白。
(二)目前工作開展情況。
市委、市政府對發展馬鈴薯產業十分重視,三月份召開了政府辦公會,專題研究馬鈴薯產業發展,并于2006年4月12日在六枝特區召開了有市長劉一民,市委副書記唐方信,副市長羅賢能,副市長周斯弼參加的全市馬鈴薯產業專題研討會。會議確立了把馬鈴薯產業作為全市重點支柱產業來抓,提出了“擴大規模(2010年達到200萬畝)、增加總量(達到260萬噸以上)、依靠科技(應用脫毒技術,采用高廂起壟栽培、平衡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提升層次(六盤水市最重要的支柱產業)、開拓市場(省內、省外)、擴大外銷(商品率達到30%以上)、強化措施、促進加工(加工率達到20%以上)”的指導方針。劉一民市長要求各級各部門務必統一思想,高度認識,在全市的統一規劃下,組織實施,認真抓好落實。這次會議可以說是一次發展馬鈴薯產業的動員大會,更是一次對全市馬鈴薯產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此后,全市馬鈴薯產業走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建立健全機構。5月10日市人民政府以市府辦機字[2006]20號文下發,成立六盤水市馬鈴薯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進行宏觀調控,統一規劃和協調。同時成立馬鈴薯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開展日常工作。市農業局成產了馬鈴薯辦公室,在局抽出三名技術人員,在六枝特區特調一名技術人員,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其中有2名高級農藝師及1名專門學習馬鈴薯繁育技術的碩士。
2、參觀學習,開闊視野,拓展思路。今年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和甘肅定西市的馬鈴薯產業發展、馬鈴薯加工、貯藏、銷售等情況進行考察學習。通過考察,對照比較六盤水市馬鈴薯生產優勢,增強發展六盤水市馬鈴薯產業信心,明確提出六盤水市馬鈴薯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思路。
3、草擬六盤水市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6月向市人民政府送審了《六盤水市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六盤水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的實施意見》、《六盤水市2006-2007馬鈴薯產業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六盤水市馬鈴薯產業未來發展的目標和任務。
4、注冊商標,樹立市場意識,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市政府已同意用六盤水地域名作為馬鈴薯商品和種薯的注冊集體商標,目前正在設計和注冊中。通過商標注冊,樹立市場意識,創建品牌,提高六盤水市產品競爭力。
5、大力宣傳,提升六盤水市馬鈴薯產業發展層次。7月24-25日,舉辦六盤水市第二屆涼都馬鈴薯節,活動期間,開展馬鈴薯趣味知識競答,馬鈴薯趣味征文和馬鈴薯學術論文評優活動。通過展板向廣大市民介紹國際國內及六盤水市的馬鈴薯栽培、儲藏、保鮮與加工現狀及六盤水市馬鈴薯發展成就,讓市民進一步了解馬鈴薯生產在六盤水市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深化對六盤水市馬鈴薯生產的重要性認識。
6、加強科技培訓,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科技推廣隊伍和種植大戶。邀請省內外專家對六盤水市市縣馬鈴薯種植重點鄉鎮行政技術骨干150余人進行馬鈴薯知識的全方位培訓,向全市馬鈴薯重點生產鄉鎮和種植大戶編印技術手冊15萬份和宣傳光碟1000張。
7、開展科學研究,提高科技水平。2006年和2007年全市四個縣區共安排60個點開展秋種和新品種引種試驗,安排馬鈴薯貯藏保鮮試驗點10個。同時在引進選擇優質高產抗病優良品種的基礎上,逐步開展馬鈴薯品種的選育工作。
8、搞好馬鈴薯研究和營銷。為搞好調研和營銷,市農業局建立了馬鈴薯聯席會議制度,有關業務站室負責人、高級職稱技術人員為成員,每月召開聯席會議,專題討論馬鈴薯產業發展工作,同時為搞好營銷工作,市成立了馬鈴薯產業協會,盤縣四格鄉坡上村成立了全市第一個村級馬鈴薯協會。
9、籌建馬鈴薯種業公司,做強做大馬鈴薯產業。整合六盤水市現有資源,組建全省最大的馬鈴薯種薯種業公司。鼓勵科技人員及民營企業帶薪帶崗帶項目投入到馬鈴薯各個生產環節。公司以現代企業管理動作,面向省內外市場,從種薯生產到商品薯銷售,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服務格局。初步討論由市、縣政府和民營企業共同出資1200萬元以上共同組建馬鈴薯股份種業公司。
10、加大投入,確保前期工作順利開展。上半年全市馬鈴薯產業發展資金共投入340萬元,比去年全年投資增加240萬元,主要用于種薯體系建設,培訓及生產良種補貼。
(三)六盤水市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目標。
圍繞“四個三”即三個優勢(氣候優勢、交通優勢、富硒優勢),三個體系(繁育體系、技術服務體系、購銷體系),三個產品(種薯、商品薯、優質專用加工薯),三個提高(提高單產、提高品質、提高效益),確定馬鈴薯產業發展目標和重點。
將六盤水建設為全省重要的優質種薯、加工專用薯、食用鮮薯生產基地和馬鈴薯加工基地,使全市馬鈴薯生產結構布局合理,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商品率、生產水平和現代化程度逐步提高,產品質量改善,加工及深加工全面發展,馬鈴薯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不斷增長,農村經濟得到較快發展。
基地11萬畝,年產脫毒良種16.5萬噸,成為全省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生產基地。全市優質脫毒種薯的普及率達到95%以上,并實現全市每三年更換一次脫毒種薯的目標,優質種薯在全省種薯消費市場占有率達到20%以上。
(一)生產現狀。
——生姜:六盤水市現有生姜面積5.87萬畝,大部分生姜品質較好,品種有較為出名的小黃姜,每年都有上千噸干姜外銷和出口,市境內有2個生姜加工企業。
——茶葉:茶葉面積3.64萬畝,總產320噸,近幾年來,隨著福鼎大白茶、龍井。
43、迎霜、烏牛早、苦丁茶等優良品種的引進與大面積種植,茶園的優良品種比例得到大幅提高,產品結構逐步優化,現全市年加工能力100噸以上的企業3家(水城茶葉公司、津黔茶業公司、盤縣茶葉公司),50噸以上的企業2家(六枝茶葉公司、盤縣糯米茶廠)。六盤水市茶葉普遍含硒,茶葉品牌已達11個,許多產品在評比中多次獲獎,其中“津黔”牌茶葉2005年5月已取得有機食品認證。
——蔬菜:全市蔬菜種植面積19.9萬畝,主要生產基地近20個,其中盤縣魯楚和水城百車河生產基地已通過無公害蔬菜基地認定,三個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六盤水市大部分地區氣候冷涼,具有發展夏秋反季節栽培的有利條件。
——中藥材: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10.71萬畝,主要品種有杜仲、板蘭根、半夏、喜樹等。
(二)存在問題。
1、管理粗放,生產力水平低。全市特色產業在栽培管理中普遍粗放,產量普遍較低,優質品種比例較小,品質較低,生產力水平普遍不高。
2、投入不足,基礎條件較差。在農田基本設施建設、道路建設方面,由于地域較廣,范圍太大,本地財政投入有限,許多生產地區,特別是馬鈴薯生產區基礎條件較差,在土壤肥力上六盤水市中低田土比例較大,生產條件較為滯后。
3、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較大。六盤水市外地蔬菜進入量大,由于沒有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致使在今年第一、二季度農產品農藥殘留抽查中,農藥超標嚴重,超標率高達30%和23%,大大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
4、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較少,生產規模小。
(三)發展目標。
根據《六盤水市種植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到2010年六盤水市蔬菜面積要達到25萬畝,其中生姜面積達到6.5萬畝,每個縣區建成1個萬畝以上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建成一定規模的蔬菜加工企業4個,建立5個蔬菜批發市場。到2010年全市茶葉面積達到8萬畝,其中投產面積達到6.5萬畝,畝按40公斤計,茶葉產量可達2600噸,名優茶產量占40%,茶葉總產值過億元。2010年,全市中藥材留存面積達38萬畝左右,2006-2010年新增面積18萬畝左右,中藥材種植業總收入達到1.5億元左右。
(四)主要措施。
1、加大發展力度。在十一五期間,六盤水市的各項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將農項列入政府工作日程,像發展馬鈴薯產業一樣加大發展力度,使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在六盤水市得到全面發展。
2、加強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工作。在各項產業發展中,加強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開展對農戶的農業科技知識培訓,抓好示范點,培植種植大戶,帶動廣大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3、搞好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認定工作,實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市將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負責全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4、做好營銷工作。抓好農產品各個協會的組建和扶持工作,搞好市場調研和市場營銷。
5、發展龍頭企業。引進和培植龍頭企業,制定各項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投入農產品的開發、加工,帶動農戶的經濟發展。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高舉旗幟科學發展——改革開放30年系列調研報告”今天播出山東壽光市--立足農業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
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壽光經濟快速成長,社會全面進步,城鄉面貌顯著變化。1978—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6%,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13.5%和16.8%。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3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619元,城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壽光市在區位上屬于典型的農業地區。就是在這樣一個既沒有區位優勢、也沒有資源優勢的地區。壽光靠黨的改革開放政策,靠解放思想和大膽創新,實現了發展的突破和飛躍,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展路子。
一、充分利用初始農業優勢,用農業培養工業。
二、根據發展階段適時調整和推進工業發展,全面構筑現代工業體系。
三、城市與農村有效聯動,城鄉統籌共同發展。
四、堅持不懈地進行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增強科學發展活力。
五、一以貫之地抓黨的建設,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模范帶頭作用。
成績優秀是加拿大研究生留學的基本條件。作為由省政府資助的公立大學,加拿大的大學基本上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醫學博士類,就是一些專業齊全,以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第二類是“綜合類”,有設置一些碩士和博士專業,但可能沒有醫學院或部分博士專業;第三類是“本科類”,以本科教育為主,沒有或有部分碩士專業。這個分類使每個大學都有比較明確的發展方向和比較統一的入學要求,所以,對于設有碩士學位的第一、二類大學,一般要求申請人大學后兩年的gpa在3.0或75%以上,達到標準的才更有可能被錄取。
條件二:大學四年本科學士學位。
通常來說,加拿大研究生院要求加拿大研究生留學申請者具有正規大學四年制本科學士的學位,或者至少已讀完大四第一學期,并且可以提供能在當年取得畢業證書及學位證書的證明。在對申請人學歷的審核中,研究生院不僅會考察申請人是否具有學士學位,還會對申請人畢業的院校進行審查。學校的考察主要是根據一本在加拿大出版的關于中國大學的書,里面有中國各個大學的詳細介紹。此外,加拿大還有一個專門的私人機構,針對中國的各類學位證書、畢業證書,對加拿大大學的注冊組織進行培訓,讓他們學會如何辨認這些學歷證件的真偽。加拿大研究生院在審查申請人的學歷時是非常認真而且負責的。
條件三:申請的碩士專業與本科專業相一致或相關。
申請加拿大的碩士專業一般需要加拿大研究生留學申請人具有相關的本科專業背景,也就是說對于有學士學位的申請人來說,不是什么碩士專業都可以申請的,除了工商管理碩士外,幾乎所有的加拿大碩士專業都要求申請人是同一本科專業畢業。并且對于一些特殊專業,即使申請人具有本科專業背景,也不一定會被錄取。比如會計、法律、醫學等。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定位我省農業發展戰略為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為此,全面深刻地分析掌握我省特色優勢農業的發展優勢、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充分利用好這方面的支持政策,找準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的切入點,對于促進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再上新臺階,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都至關重要。
我省地域廣闊、生態和氣候類型多樣、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發展特色農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目前,馬鈴薯、草食畜、中藥材、現代制種、啤酒大麥、釀酒葡萄、蔬菜等已成為我省特色優勢產業,種植面積2700多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50%。面對這樣的有利條件,突出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已成為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省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等五大主導產業;隴東地區已初步建成了蘋果、杏、煙葉、肉牛、油料等生產基地,基本形成了果、菜、煙、肉等四大主導產業。隴南地區已初步建成了以干鮮果品為主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基本形成了干果、食用菌、中藥材等三大主導產業。甘南、臨夏地區的草食畜產品基地不斷發展壯大,基本形成了以牛羊肉、皮毛、乳品為主的特色畜產品生產基地。
二是特色優勢產業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我省馬鈴薯、中藥材、草產業、現代制種、啤酒大麥等產業發展居全國第一,雜交玉米制種量占全國用種量的53%,全國50強制種企業已有一半以上在我省落戶。甘啤3號等甘啤系列大麥已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種。當歸、黨參、紅芪、大黃等四大名貴藥材主要銷往臺灣、香港、東南亞地區,部分遠銷歐美市場。脫水蔬菜、番茄醬、果酒果汁、優質小雜糧、油橄欖、食用菌、食用百合、球根花卉等地方性特色產品也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定份額,部分產品已走向國際市場。
三是特色優勢農業經營組織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3300多個,其中龍頭企業1700多個,國家和省重點龍頭企業210多個。龍頭企業帶動型是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形式,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市場主體,對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同時,我省發展特色優勢農業也存在以下薄弱環節:一是龍頭企業發展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較弱。我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多屬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管理水平不高,產品檔次低,競爭實力較弱,影響著特色優勢農業的發展和對農民增收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較低,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我省農產品研發能力低,新開發產品少,農產品專用程度和品質不能滿足加工業的需求。農產品加工深度不夠,初加工多、精加工少,加工轉化和增值率較低,有重要影響的名、特、優產品很少。農業標準體系和監測體系尚不健全,標準化技術咨詢服務、基地生產環境和綠色產品認證發展滯后,農業標準化建設還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特色優勢農業發展的要求。三是中介組織發展緩慢。農村各類中介組織還處于發展初期,大多沒有產權關系,合作組織法人地位不明確,運行機制不規范,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合、苦水玫瑰、黑木耳、黃花菜、油葵、鮭鱒魚等一大批地方特色優勢產品,打造名優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五要積極發展沙產業。加快建設以日光溫室和地膜覆蓋為重點的保護地栽培示范基地、草畜產品高效轉化的種養加基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的經濟林培育基地,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形成一批沙產業加工名優品牌和加工型龍頭企業,實現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產業經營格局。六要加快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在全省擇優培育扶持500個經營規模大、服務能力強、產品質量優、民主管理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到2012年,培育形成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5個,5億元以上的10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以上。力爭近期年銷售額億元以上的農業企業達到50家以上,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農產品初加工轉化率達到55%以上,二次加工轉化率達到40%以上。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范農場,主要是培育5個在西部有顯著優勢、在全國有相當影響的名牌產品,培育10個優勢特色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建立21個鄉鎮企業、中小企業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園區)。七要加快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循環經濟基地建設。按照我省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在張掖、武威以發展節水型灌溉農業為重點,實行“草-牧-沼”農業循環經濟鏈條和“糧-菜-瓜果-牧-沼”的荒漠化綠洲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在定西以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等旱作農業技術為重點,發展“退耕-林果-畜牧-沼氣-梯田-水窖”一體化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為全面貫徹中央及省、市經濟工作精神,立足我市工業經濟發展現狀,揭示當前花炮工作所面臨的瓶頸問題,系統提出瀏陽市如何發展花炮這種優勢特色產業的主要成效和對策措施。今年,根據省經信委的安排,我局在瀏陽全市工業和信息化系統開展“勇當?四化?主力軍,爭做?兩型?排頭兵”調研活動,深入我市各有關單位、10家花炮規模企業進行調研,對全市花炮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分析。對如何加強我市花炮這種特色產業工作進行深入思考,提出初步建議,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瀏陽花炮產業的基本情況。
瀏陽花炮“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1993年瀏陽被授予“中國煙花之鄉”稱號。2005年“瀏陽花炮”作為證明商標被成功注冊,2007年“瀏陽花炮”被確認為中國馳名商標。2009年“瀏陽花炮”證明商標榮獲中國煙花爆竹行業中唯一的“2009最具競爭力地理標志商標”稱號。今年,在第七屆深圳文博會上,瀏陽花炮的文化品牌價值是1028.17億元,在日前公布的第二屆“中國文化品牌價值排行榜”中,瀏陽花炮的文化品牌價值位列“中國文化品牌價值排行榜”第七,成為湖南唯一進入前十位的“文化名片”。經過漫長的歷程,瀏陽花炮不僅走上了“國字號”道路,更成為了湖南唯一一個在各項分榜單中排名榜首的文化品牌。
1、企業基本情況:我市現有發證花炮生產企業946家,其中出口生產企業283家。另有經營公司171家。據統計,煙花爆竹企業產值年500萬元以下(含500萬元)的有607家,占企業總數的64.1%;年產值500-1000萬元(含1000萬元)的有176家,占企業總數的18.6%;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不含)的有163家,占企業總數的17.3%。年納稅在15萬元以下(含)企業有151家,占企業總數的15.9%;年納稅15-100萬元的505家,占總數的53.4%;年納稅100萬元以上(含)的有290家,占總數的30.7%。從企業生產規模和納稅情況來看,中小企業仍占多數,整合提升的任務還比較重。
2、產銷情況:2010年花炮產業集群實現總產值124.58億元,比上年增長12.27%。其中國內銷售67.66億元,同比增長24.25%;出口銷售24.15億元,同比增長5.1%。相關產業銷售32.77億元。產業集群創稅9.72億元,同比增長7.28%。從去年的產銷情況來看,內銷增長幅度較大,特別是焰火燃放形勢非常好,出口繼續保持穩定增長。
今年一季度銷售形勢在去年基礎上進一步好轉。一季度全市共銷售花炮實現銷售額23.50億元,同比增長20.15%。其中出口銷售額3.19億元,同比增長19.22%;國內銷售銷售額20.32億元,同比增長20.3%;燃放焰火600場,金額達2.48億元,同比增長20%。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安全管理水平顯著提高。通過工廠化升級改造,大力實施科技興安戰略,加大新機械、新材料、新工藝的推廣應用,不斷優化安全生產基礎條件,企業本質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狠抓企業主體責任的落實,全面推行精細化管理,加大執法監督檢查,重點整治“三超一改”行為,規范生產、經營、運輸、燃放等環節的安全監管。安全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安全管理更加科學規范,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升,事故防控能力明顯增強,連續三年杜絕了較大以上安全事故,億元產值事故死亡率為0.11,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是市場開拓能力增強。創新營銷模式,努力拓展銷售市場。注重產銷地政府間的高層合作,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方式,促進貿易合作,去年在全國備案供貨的瀏陽花炮企業占全國供貨企業總數的70%,創歷史新高。鼓勵企業搶占終端市場,目前瀏陽花炮直銷點達到100多個,逐步改變單純被動供貨的局面,提高了經濟效益。依托“瀏陽花炮”品牌優勢,大力發展“瀏陽花炮”連鎖經營門店,在遼寧、山東、浙江、福建、廣西等地建立了20多家,去年銷售達6.7億元。焰火燃放市場得到進一步拓展,去年在朝鮮、安哥拉、斯里蘭卡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接了大型焰火燃放活動,并承擔了國慶60周年、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85%以上的國內大型焰火燃放,全年焰火燃放達920多場次。今年春節、元宵焰火燃放十分火熱,瀏陽燃放企業燃放達500多場次,焰火燃放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人才培養力度加大。圍繞人才建設目標,大力實施“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依托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和專業培訓機構,實施“百名企業家培養”工程,舉辦企業工商管理(mba)核心課程培訓班,培養了一批具有戰略眼光和現代經營管理水平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聯合北京、南京理工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校,實施“千名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鼓勵和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術中心、實驗室等,培養創新團隊,提升技術水平。以技術職稱培訓為基礎,實施“萬名技術能手培養”工程,開辦安全管理、焰火燃放操作、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專業培訓班,廣泛開展技能競賽和評選表彰活動,創造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目前我市擁有技術職稱的花炮技術人員有5142人,每年以數百人遞增,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花炮專業技術人員有68人,占全國花炮行業高級職稱人數的80%左右。
四是創新能力明顯提升。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推進產學研相結合,建立了以花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院校、企業技術中心為主體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加大了花炮行業共性課題研究。去年有圣誕煙花全自動成套設備等7個花炮機械重大研究成果獲長沙企業技術創新項目,其中混藥機得到了國家安監總局的推廣。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花炮新產品研發速度加快,去年研發改良的新產品達5000多個,產品專利申請達150多件。焰火燃放創意水平和燃放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特別是通過橘子洲周末焰火大賽,無論是文化創意、設計編排,還是現場施工技術,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五是轉型提質深入推進。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自主創新為動力,引導企業走整合、升級、創新之路。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扶持,加大對規模大、實力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的扶持。目前我市有億元花炮企業12家,規模效益日益顯現。鼓勵加強合作,積極引導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集團配套協作,推進專業化生產。加大品牌培育,積極申報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目前我市現有3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華老字號,22個湖南省著名商標,13個長沙市名牌產品,每年都有不同數量的增加。企業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進一步增強,并在一定銷售區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優勢。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產量增長較快,產品利潤下滑。近幾年花炮銷售總量增長較快,特別是內銷增長迅速,保持在20—30%的增長,但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持續升值、勞動工資上漲、運輸成本增加、價格競爭日益激烈,單個產品純利潤下降,目前企業生產純利潤基本維持在5—8%,與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相比降低了6—10個點。
二是出口增長乏力,內銷競爭加劇。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市場不振,銷售增長不明顯,近兩年增長幅度僅維持在5%左右。隨著煙花爆竹國際條例的變更以及勞動工資上漲,出口產品利潤也有所下降,尤其是出口小產品和混和包,利潤非常微薄,訂單也逐步向江西轉移。多種因素影響,部分出口企業轉做內銷,加之部分經濟欠發達的縣市把發展煙花爆竹產業作為招商引資項目進行培育,加劇了內銷市場的競爭。近兩年,僅岳陽臨湘就增加了20多家。三是超標生產嚴重,安全令人擔憂。目前,花炮行業部分標準滯后或缺失,導致產品標準不一,企業執行不力。供貨企業為滿足消費者求大求刺激的心理,導致產品規格和藥量超標,產品合格率下降,安全隱患增大。特別是隨著城市空間越來越小和人口越來越密集,原來的產品品種或規格已經不適應城市消費的需求,加之管理部門偏重生產環節的安全監管,流通環節和消費領域的安全監管不到位和安全教育缺失,違規產品充斥市場,消費者燃放不當引發安全事故,增加了銷地政府和社會公眾對煙花爆竹的安全擔憂。
四是技術投入不夠,安全環保問題倍受責難。目前我市花炮行業技術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不足,落后的生產工藝與人們對煙花安全環保要求越來越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安全環保問題受到媒體以及廣大群眾的高度關注,輿論壓力越來越大。以北京為首的大城市禁放范圍進一步擴大,民意代表禁放呼聲也越來越高,特別是今年春節前后發生的一些重大安全事故,各地紛紛出臺限制措施。因此,加快微煙花炮原材料的研發任務緊迫而繁重。
五是勞動力資源匱乏,行業用工吸引力下降。今年開春勞動力爭奪異常激烈,花炮企業開工率不足,到正月十五,全市花炮行業開工率不足50%,特別是隨著工業新城大型企業的陸續投產,花炮行業用工吸引力下降,招工更趨緊張(原來200多人的工廠只剩下50來人)。就文家市來說花炮行業目前缺少勞動力在2000人以上,全市約缺少3萬人。用工緊張和加薪熱潮倒逼企業工資成本上漲,企業壓力越來越大。
六是知識產權保護難,假冒瀏陽花炮現象普遍存在?;ㄅ诋a品技術含量較低,極易模仿,產品雷同,且行業不規范、價格不統一,就目前來說,市場銷售秩序混亂,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仍比較淡薄,再加上維權成本較高,地方保護,“瀏陽花炮”商標倍受假冒偽劣產品的沖擊,嚴重影響瀏陽花炮的品牌聲譽。
四、應對措施。
一是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由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發展轉變。2011年,我們將重點推進集團化經營和專業化生產,結合53號文件和第三輪安全生產許可證的換發,對全市花炮生產企業的生產類別和品種進行備案登記。凡納稅在15萬元以下的企業只許可1—2個類別和1—5個品種生產。制定集團化經營優惠扶持政策,采取自愿申報,鄉鎮推薦,部門認定的原則,根據年銷售規模和納稅情況以及生產要素整合,在全市確定10—15個花炮集團予以重點扶持。通過集團化經營,優化企業管理,減少運營成本,提高行業競爭力,從過去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發展轉變。
二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加大技術投入,整合科研資源,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重點開發微煙花炮原材料,加大安全、環保煙花的研發應用。加大花炮機械研究和推廣,重點開發危險工序和成套花炮生產設備,提高勞動效率,逐步緩解勞動用工緊張的局面。加大花炮文化創意,組織焰火燃放創意大賽,拓展焰火燃放市場,增加燃放附加值,促進產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三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由家族式管理向現代企業管理轉變。依托現有人才培養機構,加強大專院校對接,加大高級管理人才、營銷人才、文化創意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引導企業從人文關懷入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勞動用工,推行績效管理,逐步改善職工待遇,提高勞動功效,促進企業由家族式管理想現代企業制度管理轉變。
四是加強質量安全監管,由生產普通煙花向優質高效品牌煙花轉變。大力推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建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質檢員制度,原則上企業按200人配備至少1名質檢員。結合53號文件,修改完善煙花爆竹產品標準,對產品規格、藥量、運輸、燃放區域、燃放人群等方面進行規范。嚴格產品檢測,做到批批檢驗,適當降低收費標準。采取抽檢分離和管罰分離,成立產品質量綜合執法稽查大隊,加大綜合執法檢查和抽查力度,委托具有檢測資質的第三方抽查,對抽查結果對外公布,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行為。建立a級產品安全質量備案登記制度;利用行政許可強制入軌,加快推進專業化生產;建立以禮花彈類和組合煙花類為主的產品流向識別碼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推進普通煙花向優質高效的品牌煙花轉變。
五是成立知識產權戰略聯盟,由惡性競爭向聯手合作轉變。目前,花炮企業各自為政,相互剽竊新技術的現象比較嚴重;同時瀏陽花炮在外銷(特別是歐美市場)時,往需要貼別的國家的標簽,這樣,利潤大部分被外國人賺走了,作為原產地,瀏陽僅賺了一點“加工費。為破解這倆個瓶頸,一是成立知識產權戰略聯盟。2011年5月19科技(知識產權)活動周啟動儀式上,瀏陽23家花炮產業規模企業倡議建立了“瀏陽市花炮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聯盟”,這在湖南花炮行業知識產權保護上尚屬首次。瀏陽市知識產權局負責人李平生說,瀏陽市花炮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聯盟能夠有效的保護各企業的專利,最主要的是約定了“組織協調盟員參加有關專利的國際調查訴訟,對盟員遭遇的專利糾紛提供技術與資金上的幫助?!比绻懈嗟钠髽I參加這個聯盟,將使花炮企業聯合起來,最終在國際市場上放響中國的花炮品牌。二是要加強行業培訓。提升企業負責人品牌建設意識,樹立“有品牌就有市場、市場競爭就是品牌競爭”理念。以瀏陽花炮管理與中心牽頭,邀請全國工商、質量部門領導在春秋季訂貨會期間,舉辦全國花炮產品質量管理座談會,宣傳“瀏陽花炮”質量、安全品牌、探討全國開展打假行動的有關工作,維護品牌權益。同時,每年還將邀請國家權威單位、領導、專家、學者來瀏陽舉辦專題講座,重點講授瀏陽花炮品牌建設,逐步提高行業品牌整體意識。
__2月10日在北京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決貫徹_關于疫情防控各項決策部署,堅決貫徹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把疫情擴散蔓延勢頭遏制住,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防疫一線,盡顯黨員初心。
__指出,“疫情防控是一場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嚴峻斗爭。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要靠前指揮、強化擔當,廣大黨員、干部要沖到一線,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集中精力、心無旁騖把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位?!痹诜揽匾痪€,黨員干部們不畏嚴寒,起早貪黑,掛條幅、貼公告、設卡口、勤走訪,為居民普及防范疫情知識;醫護人員挨家挨戶“竄門”監測體溫、做衛生防范;保潔人員不辭辛苦,室內樓道、電梯、把手、路面、垃圾箱堅持每天消毒,將病毒消滅在萌芽;老百姓們自覺在家等待,即使出門也都戴上了口罩。防范疫情是每個人的職責,守住“家園”是每個人的任務,帶著職責和任務,每個人都自覺從心里到行動,構筑疫情防控堅強防衛線。
__指出,“疫情防控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都同湖北和武漢人民站在一起。湖北和武漢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決勝之地?!薄耙环接须y,八方支援”,在_的領導號召下,全國各地的支援醫療團隊應召而起,迅速支援湖北。疫情第一時間,解放軍抽調精干醫務人員,組建醫療隊立即出發,飛赴武漢支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國16個兄弟省份各自領到任務,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支援武漢以外地市的一一對口支援關系,全國各地一架架載著醫療隊的航班騰空而起匯聚湖北,全力支持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面對洶涌的疫情,正是由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中國_的領導,在災難面前,凝聚起民族精神,匯聚成中國力量。
3、推廣生態模式,發揮效益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好的生態種養模式是追求生態建設與增加效益統一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們圍繞復合型生態結構,農牧漁立體種養,努力延長生態鏈條,重點推廣四種生態模式。一是稻漁共作模式。這種模式既養蟹養蝦,又種稻,畝平效益比單純種糧高400-500元,同時實施無公害生產,避免了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保護了生態環境。目前我市已發展12萬畝稻田立體種養,該項目已通過了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初評,并被列入國家科技部攻關項目。二是大水面生態立體開發模式。主要是實行漁蝦蟹生態混養,實行“稀放養、低污染”的生產管理,達到“畝平產量超千斤,收入超千元”的“雙千”塘標準。大縱湖養殖基地還實行輪休輪養,確保每年有三分之一面積植草養護,進一步提高了效益。我市紅膏集團10萬畝養殖面積運用這種模式,生產的紅膏牌大閘蟹以個大、膏紅、肉鮮,與著名品牌蟹一爭天下。今年10月在浙江舉行慶典活動,一上市就火爆。三是河藕、水生蔬菜生態種養模式。充分利用食物鏈,實行藕(茨菇、水芹等)田養魚(泥鰍、黃鱔等),促進降本增效,保護生態環境。目前,這方面全市的養殖面積達6萬畝。四是林經、林牧復合經營模式。我們堅持在公路、圩堤、濕地等宜林地帶,大力植樹造林,尤其是突出培植意楊產業。近3年投入資金4500多萬元,植樹1340萬株,林木覆蓋率比3年前增加了3.5個百分點。在發展林業,推進綠色興化建設中,注重采用林下套種旱作物、套種蔬菜,林下養羊、養雞等復合經營以增加收益,現通過這種模式可實現畝平收入1500-2000元。
4、建立健全標準質量體系,發揮體系對生態農業發展的規范提升作用。標準質量體系是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們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我市作為江蘇省25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整體推進縣之一,經去年以來的努力,環境質量經檢測,全部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的標準,已認定基地面積70多萬畝,認證品種3個。在地方農產品標準的制定實施上,先后制定了池塘混養青蝦、稻漁共作等省、市以上農業標準8項,建立了10個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2個。二是加強檢測體系建設。進一步明確檢測的要求和相關責任。去年以來,我市農業局、林牧業局已對城區所有農貿市場的生豬、蔬菜進行正常檢測。這方面的投入也進一步加大,通過購置先進設施、培訓人員,提高了檢測水平。三是加強管理體系建設。強化工商、技監、農業、林牧業、水產執法,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漁藥、獸藥的使用,在強化農產品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的行為上,形成了新的合力。
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提升生態農業發展水平。
近年來,黃州區立足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自然資源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確立以蔬菜產業化發展為目標,實現了蔬菜產業發展的新跨越。2008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8.5萬畝,蔬菜產值3.03億元,占種植業產值的58%,蔬菜生產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48.5%。黃州區蔬菜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主要作法是:
一、抓招商引資,助蔬菜產業發展之力。
黃州區在蔬菜產業發展進程中,遇到過蔬菜產品自銷過剩、加工轉化能力滯后、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規?;l展一度停滯不前等問題。該區大力實施招商引資,培育和引進加工龍頭企業,用工業化的理念抓蔬菜產業,解決蔬菜產業發展中的難題。2005年引進臺商獨資企業——黃岡市永通食品有限公司落戶黃州工業園,注冊資金325萬美元,占地規模120畝,建成脫水蔬菜、速凍保鮮和調理食品三條生產線,年蔬菜加工能力3萬噸,帶動了3000畝蔬菜基地的發展。2007年引進了黃岡市康爾達食品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36億元人民幣,占地規模200畝,以加工具有地方特色的黃州蘿卜脫水、淹制、泡制和飲品系列產品為主,設計年加工能力6萬噸,發展黃州蘿卜生產基地2萬畝。目前,該公司的基建工程正在建設中,已建成500畝黃州蘿卜種子生產基地,黃州蘿卜已獲得了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產地地理保護標志。同時,還發展了3個民營蔬菜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3000噸,帶動蔬菜生產基地1000畝。黃州區還積極引進蔬菜種植業主,已引進蔬菜種植大戶5個,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
二、抓蔬菜協會,建蔬菜營銷體系之網。
蔬菜生產的千家萬戶經營模式,組織化程度低,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差,嚴重影響了蔬菜產業的發展。黃州區2002年開始積極探索,引導和扶持菜農建立蔬菜專業協會,在群眾基礎較好的六福灣村組建了全區第一個蔬菜專業協會,采取統一種植模式、統一生產投入品、統一產品收購價格、統一訂單銷售、統一結算方式、農戶分戶管理的運作機制,會員由開始36人發展到現在428人。六福灣蔬菜專業協會成立后,區政府加大對該村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相繼投入近800萬元,改善了基地的道路、排灌渠道、大棚設施等生產條件。協會從該村自身實際出發,大力實施蔬菜無公害栽培技術,從提高會員的生產技能著手,邀請省內和區內蔬菜專家進村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為農民搭建起學技術用技術的平臺。通過幾年努力,該村農民種菜科技水平得到明顯提高,蔬菜產品質量得到同步提升,種菜收入大幅度增加。2008年,全村蔬菜種植面積1700畝,產值1560萬元,人均純收入5255元。全區已發展蔬菜專業協會8個,網絡會員3121人,協會組織蔬菜種植面積達6356畝,組織銷售蔬菜8000噸,占協會會員蔬菜生產總量的21.2%。
三、抓土地流轉,走蔬菜規模發展之路。
年2月4日,常務副省長李憲生同志深入黃州大棚西甜瓜基地現場考察春耕備耕工作,對黃州區實行土地流轉,發展規?;洜I的作法,給予了充分肯定。
四、抓項目整合,融基地建設投資之源。
與傳統大田作物相比,蔬菜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較高,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又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建設高標準的蔬菜生產基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僅靠地方財政投入和農業主管部門努力遠遠不夠。該區用活、用足國家對農業的投入政策,一方面對上積極主動爭取農業項目,另一方面對內實行項目資金捆綁使用,做到基地建到哪里,項目資金投向哪里。近幾年將農業、水利、農機、交通、農業綜合開發、林業等涉農項目實行捆綁,集中用于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資金8000余萬元,新建渠道17公里,新建泵站4座,維修泵站3座,新建機井440口,架設農電線路13公里,硬化基地道路25公里,基地防護林栽植2.0萬株,新建鍍鋅鋼架大棚520畝,農民購置微耕機120臺,大型旋耕機3臺。僅2008年就投入資金1151萬元,對6個蔬菜生產基地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和完善,其中新建基地3個,基地規模擴大2000畝。通過實行項目資金的捆綁使用,有效解決了基地建設的投入,提高了項目資金使用效果,提升了基地建設標準,擴大了基地規模。
五、抓政策激勵,立蔬菜產業發展之制。
一是優化發展環境。為了加快推進蔬菜產業發展,該區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激勵政策,對于蔬菜加工型企業落戶黃州的,享受工業招商企業的同等優惠待遇;對于蔬菜種植業主,基地建設到哪里,涉農項目就跟蹤落實到哪里,在硬件上保證建設的需要,在軟件上實行“保姆”式服務,使老板引得進、留得住、干得歡。二是落實政策性補貼。2007年,區委、區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全區蔬菜產業化的意見》,明確規定蔬菜種植連片規模達到200畝的基地,對基地種菜農戶每年每畝補貼50元;對農戶建設永久性大棚設施的每畝一次性補貼600元。同時,將蔬菜辦公室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每年安排工作經費10萬元。黃州區對蔬菜產業化建設措施得力,得到黃岡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008年出臺了《關于加快黃岡城區“菜籃子”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意見”明確提出,黃岡城區“菜籃子”實行市、區共建,對黃州區蔬菜基地建設按照市、區1:1進行配套獎補,從而使黃州區菜農獲得政府獎補資金由每畝50元提高到100元,大棚獎補資金由600元提高到1200元,農民得到更大的實惠。三是建立激勵機制。該區將蔬菜產業化發展納入政府工作目標考核,對發展成效好的鄉、鎮、街道、基地村、蔬菜專業協會、種植和營銷大戶予以通報和獎勵。在2009年全區農村工作會議上,對2008完成蔬菜產業化建設目標任務的鄉鎮,前三名每個鄉鎮獎勵1萬元;對實行土地流轉,引進蔬菜種植業主的3個村,每個村獎勵5000元;對3個優勝的蔬菜專業協會,每個協會獎勵3000元;對6個蔬菜種植大戶和4個蔬菜營銷大戶,每戶獎勵1000元。黃州區通過制定蔬菜產業發展政策,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有力的推動了蔬菜生產、加工和營銷,促進了蔬菜產業全面協調發展。
對于現代化迅猛發展的克山農場,為落實墾區“走出去”戰略目標,克山農場黨委今年來強力推進域外農場建設工作,我場有大量資源優勢,發揮現代化大農業優勢是加快發展的一個主要渠道,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打造“影子農場、域外農場”。
一、利用我場擁有世界一流的馬鈴薯種、管、收機械和先進的種植管理水平,在甘河農場簽訂5000畝的種薯繁育合同,在烏努爾農場種植馬鈴薯5000畝,建立以大興安嶺、海拉爾地區為主的馬鈴薯種植基地,推廣和應用機械化種植馬鈴薯,確保馬鈴薯生產優勢,使馬鈴薯質量達到標準化,生產體系達到規范化,從應用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入手,積極推廣馬鈴薯機械化栽種方式,以機械播種、施肥和機械收獲為主,配合大馬力機械聯合深松整地、機械中耕、植保和先進的農藝措施,既利于保墑,又可提高生產標準和肥料的利用率,促進馬鈴薯生產節本增效和產量的提高。利用三年時間再建一個10-15萬畝馬鈴薯生產基地。建立場外基地,打造“影子農場”,實現再建一個克山農場馬鈴薯種植基地目標。
二、利用資源優勢,打造域外農場。朝鮮新義洲、肅川郡有著大量的土地資源,為發展域外農場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朝鮮大豐國際投資集團總裁兼副董事長:樸哲洙(朝鮮族中國人)聽說克山農場的機械化作業程度和科學管理水平處于領先地位,慕名來到齊齊哈爾分局尋求合作。農場領導高度重視,立即派農業、農機專業人士去實地到朝鮮考查。與朝鮮大豐國際投資集團合作在朝鮮進行農業種植及代耕作業30萬畝,其中水田25萬畝,旱田5萬畝。
這次隨朝鮮大豐國際投資集團到朝鮮新義洲、肅川郡考查,新義洲、肅川郡有著豐富的土地資源,其中有可耕地30萬畝,其中水田25萬為畝,旱田5萬畝,全年降水量在1000㎜以上,無霜期180天,15℃以上氣溫是143天,全年最高29℃,最低溫度是-13℃,土壤凍層70-80㎝左右,旱田主要種植玉米、小麥、大豆、蔬菜等。經考查,適合發揮克山農場大農業、大農機等現代農業優勢。
現階段,克山農場現代農業發展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赴境外進行農業資源開發具有明顯的優勢,走出去不僅可以推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而且可以使農場技術優勢轉化為物質財富,實現互利共贏。爭取贏得支持,依靠誠信務實發展域外農場,超常運作,勇擔超越發展新使命,未來五年,克山農場將緊緊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以提升北大荒集團國際競爭力為出發點,繼續發揮優勢,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利用3-5年時間,在境外再打造一個域外克山農場。
一、打造“三支”戰斗隊伍,全面形成疫情防控合力一是打造一支領導班子包聯隊伍。xx名xx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堅持前線開展工作,認真落實包扶防控工作責任,通過“村排查”“日調度”等方式,對每日防控工作的完成情況進行掌控,及時挖掘好經驗、好做法,補齊短板問題,合理部署工作,有效提升疫情防控水平。
二是打造一支“兩委”班子防疫隊伍。xx名xx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村民小組長帶頭聯防聯控,對xx名外來返鄉人員進行全面摸排統計,對重點疫情高發區返鄉人員進行臺賬管理,嚴格管控禁止外來人員進出xx村,外防輸入、內防擴散。
黨申請人和入黨積極分子政治素質、宗旨意識的重要依據,發動xx名黨員組建“戰斗隊”帶頭沖鋒一線,切實做好“三個爭先”,xx余名群眾響應號召,參加線索排查、人員管控等疫情防控工作,堅持做到疫情防控同向用力、同時發力,從而確保形成疫情防控最大合力。
二是狠抓“關鍵陣地”建設,全力以赴切斷傳播渠道。嚴格落實屬地責任,xx黨委政府迅速在全xx個主干道路出入口和xx處自然村組路建立疫情防控站點,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和一日一報制度,認真檢查勸返過往車輛和人員,詳細將出入時間、車牌號、人員信息、聯系方式等登記在冊,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流動,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
三是狠抓“關鍵防疫”方法,全力以赴保護易感人群。關閉叫停xx境內xx多家公眾聚集性活動場所,嚴禁人員集聚活動。各xx村群眾自發封閉內部進出道路,強化車輛人員出入管控。對xx個重點路段、xx個重點區域進行環境整治,切除污染源。加強宣傳引導,懸掛xx條橫幅,發放xx份xx防護知識宣傳單,利用xx村大喇叭循環廣播日均8小時以上,引導群眾正確認識疫情,主動做好自身防護,努力消除社會公眾的恐慌心理。
三、強化“三個”保障,全面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一是強化工作保障,努力營造良好工作環境。為解決一線疫情防控站點取暖不足、食宿不便等難題,xx黨委政府利用xx、移動板房等設施,對疫情防控站點進行“優化升級”;為一線工作人員配齊配全棉帽棉服、保溫壺、礦泉水、方便面等值班輪崗必備物資,配足消毒液、酒精、防護口罩等防護物品,努力為一線人員營造良好工作環境。
二是強化服務保障,確保群眾生活正常有序。各xx村將黨群服務中心作為“大本營”,分別組織3-5黨員成立黨員服務先鋒隊,根據農牧民生活實際需求,隨時掌握群眾對米、面、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情況,幫助其統一采購,搞好生活服務,消除封村、封組、封戶、隔離人員的后顧之憂,切實解決群眾隔離期間的生活物資保障問題。
三是強化醫療保障,提升疫情防控防護水平。xx衛生院。
新冠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公司認真貫徹落實__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嚴格執行集團疫情防控工作安排部署,堅持科學防控、精準施策,以嚴的舉措、實的行動,把疫情防控各項決策部署落實落細,現將抗擊疫情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強化組織領導,保證責任落實到位。
疫情初期公司迅速成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一是狠抓工作保障。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疫情防控應急預案》、《疫情防控管理辦法》等4個疫情防控制度并公開,做到疫情防控知識人人知曉、人人遵守。
二是成立專班小組。以公司負責人及黨員職工為主體,成立了公司防控工作專班,設立專人專崗,具體負責衛生管理、疫情管理、信息報送等工作,確保責任落實,不留空白。
三是依法依規復工。公司對現場復工復產和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經**市**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批準,并報請公司同意,公司于202*年3月21日開始復工復產。
二、強化排查管控,保證工作落實到位。
重點管理,同時結合生產經營工作開展情況,審慎開展勞務外包人員返崗,在勞務外包人員體檢合格后,4月14日,鄂中公司員工全部到崗。
二是狠抓重點管控。對廠區入口實行來往人員登記、測量體溫制度;對公共區域、衛生間、食堂、倉庫實行每日通風、消殺措施。
三是落實日報監測。建立公司每日報告制度,公司設專人,每天下午將辦公區、施工區防疫情況日報、表報至公司疫情防控工作小組,真實反饋消毒情況、防疫物品使用情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整改。
三、強化宣傳引導,保證輿情引導到位。
公司積極開展疫情防控知識學習,形勢宣傳到人,做到群防群控。
摘要:學校的特色和個性既體現在學科專業設置上,更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校園文化的主體精神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如何實現多樣化和展現個性特色,建工學院的做法如下:依任專業建設特色校園文化;重點發力建設特色校園文化;以文體活動為載體建設校園文化。
關鍵詞:建筑工程學院;品牌校園文化;成果。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它體現了一所學校的校風。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能給師生創造一個有形而莊重的心理“磁場”,能在無形中統攝全體師生的靈魂,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魅力。正是認識到校園文化的重要性,學院注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其成為全面育人的輻射源,成為素質教育的能量庫,成為一部無聲的教科書。
學校的特色和個性既體現在學科專業設置上,更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校園文化的主體精神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如何實現多樣化和展現個性特色,其內容、途徑、形式和側重點都應該結合自己院系的專業特色,各顯其能,各展其優勢。建工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積極、有益的探索。
一、依托專業建設特色校園文化。
建筑工程學院,始建于1987年,前身為呼盟城建職工中專,2000年并入呼倫貝爾學院,合并后在院黨委、行政領導下,伴隨學院二次創業大好機遇,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多年來,始終堅持“產、學、研”結合,秉承“一實、二高、三強、四會”人才培養目標,培養了大批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建工學院注重培養學生全方位能力,通過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和校園文化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培養適合新世紀需要的人才奠定了基礎。學院開展學生課外活動時特別注重突出專業特色,把學科專業特點與校園藝術節等文化活動結合起來,注重考核并展示學生專業技能,在歷年的校園文化藝術節院系風采活動中,分別舉辦過“建筑藝術作品展”暨錫盟牧區住宅設計、“測量儀器展示暨專業技能大賽”、“校園規劃設計大賽”、“系標系徽設計大賽”、“建筑設計綜合大樓”設計大賽、《美麗的呼倫貝爾》師生建筑攝影展等,每一次活動都榮獲“呼倫貝爾學院校園文化藝術節最具專業特色獎”。這些活動讓學生有了展示才華的空間,使專業知識與實踐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同時也夯實了學生的專業基礎,提高了專業能力。為廣大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努力實現建筑專業與校園文化活動的有效對接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一以貫之的舉措。
除了與專業結合的院系風采活動以外,為了以直觀的方式使學生形成一種專業意識,從而達到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興趣及參與的積極性,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學院多次舉辦專業主題教育,如2009年成功舉辦了《城市建設與環境的和諧》主題教育?;顒託v時三個月,聽專家講座、到西山生態園和城市建設工地實地考察等分三個階段組織進行活動,活動結束,形成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文字報告和有關城市建設的繪圖設計作品,該活動受到學院的表彰,榮獲一等獎。
二、重點發力建設特色校園文化。
高品位的校園文化能提升學校的品位和聲譽,高層次的校園文化能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在這樣的目標指引下,建工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重點在如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凸顯精神文化魅力,在立德樹人上求實效。
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點睛之處。學院本著“建設有文化的校園,塑造有思想的教師,培育有素質的學生,辦成有特色的院系”這一目標扎實地開展精神文化建設。
1.組織開展主題明確的教育活動。每學期,每個班級都要求有計劃開展主題團日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安全衛生、感恩立德等方面的教育。讓學生“明是非”、“知榮辱”、“講和諧”,做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組織學生黨員開展了“學黨史建優秀黨支部”教育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典型引領,利用節點。結合學雷鋒活動,我們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處處善待他人、幫助他人,熱愛學習,勤于鉆研,做雷鋒式的好青年。結合清明祭掃活動,對學生適實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講鄉土革命英雄,憶艱苦革命歲月,在學生心里埋下報國宏愿。
3.大力開展課外讀書活動。學院每學期都會向師生發出“讓我們都能擁有自己的書,并能在書香中成長成才”的倡議,鼓勵師生多讀書,讀好書。結合“主題讀書活動”我們組織開展了豐富的讀書匯報活動,好書傳看活動,經典誦讀比賽、“我讀書、我快樂、我成長”征文活動等,使學生浸潤在書籍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培養學生閱讀的樂趣,養成學生愛讀書、善讀書的好習慣,使學生樹立不讀書是最可憐、可悲的價值觀念。
塑造文化品格,培養人文精神,注重文化熏陶。長期以來,學院始終將“真善美”、知恩圖報等傳統美德、服務社會,奉獻國家社會公德付諸于實踐育人之中。2008年為汶川大地震災區奉獻愛心活動中,2005級工程監理班栗雪斌同學在參加集體捐助之后,又把自己當時剛剛獲得的1000元助學金全部捐出來,充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愛心、社會責任感和高尚道德情操。
(二)發揮環境文化的作用,讓學生在浸潤中成長。
大學校園環境文化是大學教育中無聲的課堂,是一種影響人,塑造人的綜合教育力量。在環境文化建設上,應注重文化品位和內涵,增強育人功能。
我們充分利用好廣播、櫥窗、黑板報、網絡等校園文化媒體、設施,充分發揮其宣傳引導作用,努力營造寬松自由、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學校和社會的重大事件、評論及學生對專題教育的體會都能夠及時反映在校內櫥窗和黑板報中。2006我們創辦了自己的系刊《建工人》,每月發行一期,每期分四個版面,分別有時事要聞、系內活動簡訊、建筑專業趣聞以及學生發表的詩歌散文等內容。我們努力做到正面宣傳及時到位,負面事件適時報道,發揮載體重要作用,著力建設良好的文化環境。
(三)營造才智文化氛圍,激勵大學生成人成才。
發揮《論語》、《莊子》等孔孟哲學講堂作用,使學生經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洗禮。學院每年都集中組織學生學習孔孟之道,并廣泛開展討論,切實體會“仁義禮智信”的文化精髓。利用專家學者學識,為學生開展相關講座。我們邀請校友,現在呼倫貝爾市建設委員會工作的敖主任給同學們做《專業擇業事業――論畢業生就業與發展》等報告,對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價值觀等產生了很大影響。學生社團經常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教育基地,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才智文化的建設,促進了優良校風、學風的形成,學生勤奮刻苦、立志成才蔚然成風。近些年來學生英語四、六級過級率不斷提高,英語四級過級率達到74.4%,計算機過級率達到60.4%。學院積極鼓勵、支持學生考研,成立考研自習室和輔導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2010年考研率8.2%,2011年考研率達到10.14%,考研率逐年提升。在學校組織的“高等數學”競賽中,學院學生成績優異,2009年以來每年都有多人次獲得特等獎、一等獎和二、三等獎。2009年張洪濤同學獲得國家獎學金,并作為自治區唯一學生代表到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這不僅是建工學院及呼倫貝爾學院的光榮,也是自治區高校的榮耀。學院學生以其扎實的基本功和較強的能力素質,在就業市場上一直廣受用人單位青睞,得到了用人單位一致好評。這些成績與學院注重營造才智文化氛圍是分不開的。
(四)拓展校園文化空間,向社會實踐延伸。
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了解國情、民情,把書本知識同實際結合,促進知識內化為素質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學院堅持不懈地開展內涵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受教育、長才干、煉能力、做貢獻。
1.在每年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有序安排、精心組織,帶領志愿者深入到周邊農村牧區,通過發放宣傳資料,舉辦圖片展覽、報告會、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為農牧民大力宣傳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要戰略思想。同時,志愿者們還與有關農牧區結成對子,力所能及予以幫助。他們為農牧區的孩子們發放學習用具、資料,耐心的為孩子們講解文化知識。
2.服務社區活動。我們每學年定期到結對社區服務,走訪社區內孤寡老人家,送去愛心衣物、幫助打掃室內外環境、陪老人談心、表演節目等,用愛心與責任帶給孤寡老人以撫慰和溫暖。志愿者們冒著酷暑嚴寒幫助社區清理垃圾、積雪等,給居民的出行帶去方便,為社區的環境打掃出一片潔凈天地。
3.學院大學生愛心志愿者每學期都會不定期到兒童福利院,開展“大手牽小手”慰問活動。志愿者們及時將學院師生捐贈的衣物與學習用品發放給小朋友,幫助指導學習或給孩子們表演節目、一起做游戲等進行良好的互動,撫慰心靈、奉獻關愛。學院青協還特別組織了愛心家教團,堅持在每周末到福利院給孩子們指導功課、聊天玩耍,陪孩子們渡過一個又一個快樂的周末。
青年志愿者活動的開展,增強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能力,增強了大學生們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反映出了當代青年大學生助人為樂、甘于奉獻、服務社會的精神風貌。
(五)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學院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每年的“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科研能力水平。幾年來,我們發現和培養了一批在學術科技上有作為、有潛力的優秀人才。2009年的全區“挑戰杯”活動中,佟雅茹同學榮獲科技發明制作類三等獎。
三、以文體活動為載體建設特色校園文化。
始終堅持“重于踐行,受益于學生”的原則,采取“以活動帶活動,以活動促活動”的方式,開展其他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開展的每一個文化活動都深入到學生心中。我們根據大學生思維比較活躍等特點,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因素,發動各級團組織、學生會、社團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如各類球賽、演講、知識競賽、歌手大賽、廣場舞比賽、禮儀大賽、宿舍文化節、迎新晚會、送畢業生晚會等。這些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創新性于一體的文體活動,增強了廣大學生的想象力,文化領悟性。通過開展這些文化活動,使學生的文明水平和綜合素質有了很大提高,精神風貌煥然一新。促使每一位同學都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愛護公物、講文明懂禮貌、講公德重安全。同時,促使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積極參加各類集體活動,并熱心于公益事業。
近年來,在學院黨總支、行政的正確領導下,不斷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倡導“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的育人理念,積極引導學生踐行“凝思礪志、德行天下”的校訓。通過校園文化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鍛煉才干,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使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視野得到開拓,知識得到延伸,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從實踐、理論、藝術等方面傳承校園文化精神,營造校園濃厚的文化氛圍;激勵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為廣大學生打造一個素質拓展的文化舞臺,為呼倫貝爾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貢獻屬于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彭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德育功能[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1998(5).[2]田春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4).
談出“真感受”
抗“疫”戰“疫”【體會、感悟、心得】篇。
范文匯編:
范文1:
組工干部優秀體會x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x情防控戰役形勢嚴峻,作為組工干部,越是x情防控的關鍵時刻,越要沖鋒在前,把x情防控工作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試金石和磨刀石,迎難而上,主動擔當,用實際行動詮釋誓言、彰顯本色。
戰“疫”正酣,我們一刻不停。這是一場大戰、硬戰、持久戰,組工干部取消休假,全員投入,動員、協調、統籌、管控、服務……我們組工人始終把x情當作考驗,堅決服從安排、主動服務防控大局。白天到鄉鎮(街道、園區)、村(社區)開展巡回督導指導,宣講防治知識,落實防控政策,做實做細群眾工作。
晚上梳理情況,反饋問題,推動整改。我們在抗“疫”一線不忘初心,在x情防控的實戰、硬仗中踐行使命,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_員,面對戰“疫”,我們一步不松、一刻不停,因為我們是組工人。
戰“疫”路上,我們一往無前。作為組工干部,我們始終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快速響應、迅速行動,上下一盤棋,齊心協力戰斗在防控一線。面對每一項防控重點任務,組工干部總能第一時間到崗到位,基層x情防控工作力量更顯“硬核”。面對來勢迅猛的x情,組工干部加班加點,堅決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放過任何一條線索,全面筑實筑牢防線,全力守護好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一句“我是黨員,我先來”涵蓋了所有。這一路上,不曾觀望彷徨,不曾遲疑退卻,不曾駐足離開,唯有堅守;這一路上,從未停歇,寧為“逆行者”而“終不悔”。
把當前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與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統籌安排總體推進,實做到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手抓、兩不誤。按照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要求,科學謀劃決勝脫貧收官戰工作思路,謀劃涉農資金整合及項目建設相關工作,切實把貧困群眾的疫情防控作為重中之重,堅定信心、科學防治,扎實做好貧困群眾的疫情監測、排查預警、防控等工作。
及時通過視頻會議、電話調查、微信聯系等方式。密切關注貧困群眾身體心理、生產生活、務工就業等情況,實時掌握扶貧產業特別是帶貧企業幫貧帶貧、生產經營、存在問題、下步打算等情況,全面評估疫情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影響,優先解決扶貧產業遇到的困難。因疫情原因導致企業發生重大損失、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受到重大影響的,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積極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保持經濟有序運行的若干措施,支持幫助企業盡快渡過難關,確保把疫情對貧困群眾脫貧的影響降至最低。
按照分區分級防控原則,采取有力措施全面促進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切實降低疫情對貧困群眾收入的影響,統籌協調衛健、農業農村、交通、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及時妥善解決帶貧企業開工復工、產品銷售、資金周轉等難題,完善延長產業扶貧鏈條,加強與貧困群眾的利益聯結,確保持續穩定增收。
對貧困老人戶、重病戶、重殘戶等小貧群體,明確專人負責疫情防控期間的精準幫扶工作,確?!皟刹怀钊U稀惫ぷ鞯轿?,落實好低保、特救助、扶貧助殘、臨時救助、社會福利等綜合保障政策,實現應保盡保。充分發揮扶貧保險作用,重點解決因疫情致病、因疫情減產減收因疫情造成產業失敗、因疫情返貧致貧等問題,做到迅速比對核實、理賠到位。全面排查統計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需要財政資金支持保障情況,特別是兜底脫貧的財政資金支出規模,優先做好脫貧攻堅財力保障。
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日掃日消”的要求結合“愛國衛生運動”,開展村容村貌、戶容戶貌大提升工作以村為單位,村干部帶頭,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利用絕大多數農戶居家生活的時機,堅持每天在村內、戶內開展環境衛生大清掃和消毒行動,進一步提升村容村和戶容戶貌,切實改善人居環境。
結合疫情防控“不聚不聊”“紅事緩辦、白事簡辦”等要求,通過大喇叭不間斷宣傳等措施,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深入推進取締非法殯儀服務場所專項行動,該拆違的拆違,該取締的取締,一步到位,銷號管理,堅決鏟除殯葬亂象。進一步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大力提倡節儉節約辦事、孝老愛老敬老等文明新風,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營造文明、和諧、宜居的社會環境。
發揮好各級扶貧信訪作用,對在疫情防控期間受理的扶貧信訪問題,第一時間要妥善化解,力爭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多。加強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排查,確?;旧畈怀鰡栴}。加強貧困群眾的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增強貧困群眾應對疫情的信心,及時把黨和政府的關懷落實到位。層層壓緊責任,從嚴從實全面抓好各級反饋問題的整改。
在市委、市政府領導和市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開區堅持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積極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指導思想堅持以產業發展為主線狠抓對外開放。努力實現以優質外資投資發展壯大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跨越式增長。20全區引進外資項目個協議引資萬美元累計到位外資1118萬美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11.8。新引進中外合資總投資60億元以上長虹pdp項目、總投資10多億元臺灣東元空調壓縮機項目。引進中日合資東泰機械項目租用標準廠房實現當年建成投產。臺灣福笙電子公司投資2億元電容貼片項目華晨瑞安汽車零配件項目香港華冠投資3000萬元繼電器項目等繼續增資擴大生產。利用世界銀行貸款2300萬美元開發建設我區a、c片區基礎設施項目也于年10月成功簽約進入項目實施階段。截止2006年我區建區四年來累計協議引進外資2億多美元實際到位外資5171萬美元轄區注冊外資企業達到12戶外資企業年銷售收入超過15億元投資效益顯著。
一、2006年我區利用外資主要經驗。
(一)利用外資發展比較優勢產業,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強化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圍繞四大主導產業延伸優勢產品鏈,重點培育四大特色產業集群,即百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精細化工、食品飲料和汽車零配件三個50億以上產業集群。發揮優質外資在技術、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突出優勢,充分利用產業集群內在集聚動力,增強產業內在引進外資內資動力,不斷打造產業集群式招商引資平臺。
發揮綿陽電子信息產業優勢,發展百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長虹配套項目以及相關多元化產業項目,建設韓國工業園,全力打造長虹配套產業集群。圍繞長虹家電產品及其元器件、長虹數字產品及其元器件配套產品生產項目,服務外商投資、服務核心企業,以pdp(平板顯示器)、crt(顯象管)、空調壓縮機及其配套項目為基礎,參與企業與韓國、日本、臺灣等實力公司洽談合作,實現多個外資項目落戶我區,取得良好效果。
同時,以利爾、美豐等為核心,努力實現核心企業擴張,建設百億化工產業集群;因應強勁的市場需求和綿陽已有的汽車產業優勢,發展汽車零配件制造產業集群;依托雪寶、華潤、葡露等企業發展食品飲料產業集群。在這些產業集群的發展中,不斷推動產業國際化,利用外商優勢的管理、技術和品牌等提升這些產業集群,已經形成了華潤綿陽分公司、華晨瑞安、利爾、恒旺電子、福特電子等優勢外資企業。
(二)創一流投資環境,以優資服務實現擴大利用外資規模。
一是優化投資軟環境,創建高效運轉的.“一站式”行政服務的機制,為投資者、企事業提供優質服務。2006年,緊緊圍繞長虹大型配套項目和現有外資項目增資擴能作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報批、國土、融資等各個環節具體服務事宜,以深入的優質服務實現了長虹pdp、空調壓縮機等大型外資項目前期順利推進。加強對現有外資企業的服務,實現了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新上凸輪軸生產線、貼片電容生產線等技術改造擴能項目。
二是繼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完善的產業發展硬件設施,提升產業承載能力。2006年新建成工業標準廠房3.5萬平方米,一期、二期近1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的三江電子信息工業園已基本建成,為科技型企業產業化發展創造條件。利用外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新啟動利用世界銀行貸款2億元a、c片區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國家開發銀行建設長虹工業園基礎設施,轄區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硬件環境,為招商引資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是堅持不懈深入企業現場服務,解決企業實際問題。
區管委會一貫重視作風建設,強化為企業服務的意識。管委會領導和職能部門經常深入企業現場,到企業現場辦公,每季度召開工業經濟分析會。經濟主管部門開展“三個一”服務企業活動,定期匯總掌握經濟發展、項目建設動態資料??傮w上,使我區辦理企業事項做到快捷高效。
四是推動產業協作配套,逐漸形成了產業內部協作配套環境。經過五年的培育,工業已經形成以電子信息、食品飲料、汽車機械、化工四大產業為主導的相關企業,極大地提高了產業內在的引資能力。四個主導產業集群外部經濟性逐漸顯現,給予外商投資形成良好的產業發展配套環境。
二、利用外資思路措施。
$false$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4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