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案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研讀以下教案范例時,可以思考其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從中學習和吸取經驗。
含義:
計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做單位,噸用符號t表示。
舉例:1袋大米約重10千克,100袋大米約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
單位換算:
1噸=1000千克。
2噸=千克。
方法分析:
1噸=1000千克,2噸是2個1噸,就是2個1000千克,是2000千克,即2噸=2000千克。
方法歸納:
把較大的質量單位換算成相鄰的較小的質量單位時,就是在所換算數的末尾添上3個0,把較小的質量單位換算成相鄰的較大的質量單位時,就是在所換算數的末尾去掉3個0。
生活中噸的應用:
噸的確是個比千克重的多的單位,那么,在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時,通常用噸作單位?例如“一列貨車每節車廂的載重量是50噸,一般一輛貨車大約有30—50節車廂,也就是說可以運送200噸左右的貨物。實際上,生活中很多物品的質量是用噸來作單位的。比如:嫦娥一號起飛重量為2。35噸;空集裝箱本身的重量在2噸—5噸;亞洲象平均重3—4噸,非洲象平均五到六噸左右等等。
“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幫助學生對質量單位“噸”有一具體的感性的認識,教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說明“噸”在生活中的應用。然后結合大米的重量,幫助學生在已經掌握的質量單位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噸”的概念,并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通過讓學生計算每個同學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有多少千克,是幾噸?通過推算,幫助學生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噸與千克的換算同千米與米的推理過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題,而由學生自己試做。教材在練習中安排一些題目,以提高學生對物體重量的估計能力。
學情分析。
“噸”是一個比較重的單位,教學中不能像對待千克那樣可以讓學生直接體驗,這就給1噸的觀念的建立帶來了困難。然而學生對于“噸”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學生已經建立了1千克的觀念,為“噸”的教學準備了數學基礎。其次,他們對于生活常見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體驗,這就為“噸”的教學準備了經驗基礎。第三,“噸”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比較廣泛的,學生對此不會毫無印象,這就為“噸”的教學準備了生活基礎。所以,本課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對常見物品的重量的體驗,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與推理,由淺入深地建立1噸的觀念。
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培養用噸這個單位估計物體質量的能力。
2、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3、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估計教師的體重。
學生自由估計。
提問:你為什么而不用“克”作單位呢?
2、引入“噸”。
(1)感受幾個大型動物的體重。(幻燈片)。
學生讀,想象其重量,同時感受這些重量用“千克”做單位比較麻煩。
(2)出示幾個大宗物品,讓學生想象這些物品的重量。(幻燈片)。
讓學生感受物品都很重。
(二)親身體驗,感受并想象1噸的'重量。
1、體驗25千克大米的重量。
每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學生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組、班級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計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師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
(板書:1噸=1000千克)。
提問:2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噸?10噸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讓你搬1噸的大米,會是什么樣的情況?
指出:1噸對于我們個人來說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進一步感受1噸的重量。
提問:全班學生的體重有沒有1噸?
學生猜測,然后師生共同計算。
指出:同學們的平均體重是30千克,33個同學的體重接近1噸。
3、利用常見的物品,想象1噸的重量。
(1)出示圖片,先在小組里說說圖片的意思,再在班級內交流匯報。(幻燈片)。
提問:80袋水泥重多少噸?
(2)出示下面的圖片,自由選擇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這樣的多少個物品的重量才夠1噸。(幻燈片)。
學生在小組內自由說,再在班級內交流。
(三)實際應用,深化認識。
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提問: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見到過用“噸”作單位?
(四)總結全課,拓展延伸。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能把你的收獲寫到今天的數學日記中嗎?
學生寫完后,班級內交流。
2、送給學生的話:(幻燈片:配樂呈現)。
生活中有豐富的數學,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觀察者、思考者。
數學中有無限的奧秘,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探索者、發現者。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千米的認識》。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扒住辈幌窭迕?、分米那樣看得見、畫得出,所以學生對“千米”的感知相對較少,這就為學生認識“千米”帶來了困難。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靈活運用教材,是解決這一困難的有效途徑。
根據上述內容的分析,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其中,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這一內容,我大膽走出教材的約束,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親身體會,加深對“千米”的理解。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一、以一次旅游出發初識“千米”
同學們去過北京嗎?你是怎樣去的?去北京,哪種出行方式最合適呢?
暑假里,我們全家開車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長時間?請大家猜一猜。有人說是兩小時,有人說三小時,這是我記錄的時間,請大家來算一算吧!
我們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時,看來呀,北京離我們這里真的很遠。我查了資料,大家請看:北京離我們這里大約是300——(千米)。
引出長度單位——千米(板書:千米的認識),并告訴學生: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單位;千米用字母“km”來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設計意圖:去北京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是對學生生活積累的考查,探討路途上用了多長時間,對第一單元“時、分、秒”進行了復習,將時間的長短與路程的遠近聯系起來,加強了知識間的融合。
二、從操場跑道出發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長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圖:
運動場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幾圈是1000米呢?
結合跑道,同學們能夠有條理地分析出跑道兩圈半的長度就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板書:1000米=1千米)。
觀看動態視頻,感受1千米的產生。
第二幅情景圖就是一項實踐活動,我把這項活動安排在了課前。在我校操場的北端有100米的跑道,我以做游戲的形式組織學生沿百米跑道走一走,并記錄所用的時間、步數。
課堂上,我組織大家交流:
如果沿著百米跑道,走一個來回是多遠?怎么走能走出一千米呢?
如果100米我大約要走200步,大約用了2分鐘,1千米呢?
通過推算1千米要用的時間和步數,理解了(10)個100米就是1千米。
事實上,我校操場上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利用圓形跑道,怎樣走出1千米的路程呢?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結合學生熟悉的運動場跑道示意圖,說明1千米有多長;結合課前的實踐活動,推算出步行1千米要用的時間,是對“1千米”的感知,從而加深了對“千米”的理解。
三、從校外旅游出發體會千米。
有兩名同學想去校外尋找“1千米”的路程,他們來了一次校外旅游。
他們從海港一小出發,都到過哪些地方呢?這就是他們的路線圖,這是他們記錄下來的數據:1千米、700米、1500米、2千米。
首先請同學們將各數按一定順序排序,然后將這些數據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這是在考查學生對長度的理解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路線圖,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上哪兩個地方的距離是1千米?我們發現從學校到信達的距離是1千米,通過計算還能得知從信達到醫院的距離也是1千米。
這張路線圖中還藏著許多數學信息,小組內互相交流并匯報。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的意圖是讓學生感知“1千米”的實際距離,這比一圈一圈的跑道更加直觀,更加接近孩子們的生活,更能加深對“1千米”的理解。
四、學以致用。
我設計的練習如下:課件出示。
這些都以答題卡的形式發給大家,完成這些練習之后教師進行訂正。我認為一節數學課必須留給孩子安靜的時間,讓知識靜靜地融化、靜靜地沉淀。
最后,我給孩子們布置一道實踐題:和爸爸媽媽來一次小小的旅游,尋找“1千米”的路程。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明白1千米等于1000米。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本事。
教學重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準備:
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制作一塊路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匯報到路邊觀察到什么。
2.出示教師制作的第一塊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義,
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小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生想。
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匯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三、鞏固知識、動用知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一題和第四題。
2.填上適宜的長度單位。
(1)練習二第二題。
(2)補充題(略)。
四、全課總結。
1.結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2.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提高估測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體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雞婆婆的生日,公雞兄弟倆給外婆準備了兩盒禮物,一盒大的,一盒小的。哥哥拎著小盒的禮物,弟弟拎著大盒的禮物,走在路上,弟弟走得很輕松,而哥哥卻越走越吃力。
提問: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你能猜一猜兩盒禮物哪一盒重嗎?
談話:今天老師把這兩盒禮物帶來了,我們也來掂一掂。
提問:怎樣才能知道兩盒禮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稱)。
二、動手操作,建立概念。
1.認識秤。
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都見過秤吧?誰來說一說你見過哪些秤?(學生自由說)。
多媒體出示各種秤的圖片。
談話:今天我們先來研究盤秤(多媒體演示),上面的盤子叫做托盤,把要稱的物體都放在托盤里,下面的圓盤叫做刻度盤,上面的刻度用來表示物體的重量是多少。仔細觀察刻度盤,你看到了什么?(有10個數,一根指針,字母kg)。
講解:稱物品的.質量,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也可用字母kg表示。(板書:千克kg)稱物品的時候,指針指到1就是1千克(多媒體演示),指到幾就是幾千克。
多媒體出示用盤秤稱西瓜、白菜的圖片,要求學生分別說出它們的質量。
2.掂一掂。
談話:剛才我們用秤稱出了兩袋鹽和一袋花生仁一樣重,都是1千克。1千克的物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覺呢?在小組里試一試。
小組輪流掂一掂兩袋鹽和一袋花生仁。
指名分別掂三個盒子,找出其中1千克的盒子。
3.稱一稱。
多媒體播放情境:公雞兄弟給外婆過生日,小白兔也想給外婆過生日,它想準備蘋果、黃瓜、土豆各1千克,你能幫助小白兔稱出這些物品嗎?(把課前準備好的蘋果、土豆、黃瓜分發給各個小組)。
反饋時,各小組匯報,師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1千克蘋果的個數。
5
6
7
4
1千克土豆的個數。
10。
8
7
6
1千克黃瓜的個數。
3
3
3
3
啟發: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各小組稱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小結:1千克的同一種物品,由于它們大小不一樣,數量也可能不一樣。
4.估一估。
提問:(拿出雞蛋)能估一估多少個這么大的雞蛋大約重1千克嗎?
驗證:1千克雞蛋到底有多少個呢?怎么辦?(稱一稱、數一數)。
談話:(拿出1個鵪鶉蛋)掂一掂,比較一下1個鵪鶉蛋和1個雞蛋哪個重。
提問:1千克鵪鶉蛋的個數和1千克雞蛋的個數哪一個多?1千克鵪鶉蛋大約有多少個?
三、綜合練習,發展思維。
1.估體重。
談話:誰愿意來稱稱自己的體重?(稱兩個學生的體重并告訴學生)。
提問:(指一個體重約在前兩個學生之間的學生)你能根據前兩個學生的體重,估一估這位同學的體重嗎?(利用“輕一些”“重一些”等語言來引導學生估計,并稱出第三個學生的體重進行驗證)。
提問:你能根據剛才幾個同學的體重,估一估自己同桌的體重嗎?
請一個學生來驗證同桌的估計。
要求:知道自己體重的同學,直接告訴你的同桌他估對了沒有;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體重,課后可以用秤稱一稱。
2.找體重。
多媒體播放情境:公雞兄弟倆去了外婆家,那里有很多動物,他們來到一座小橋邊,發現一個牌子(限重300千克),看橋的小松鼠攔住了他們:“要想過橋,你們必須去稱體重!”于是他們一起去稱體重了。
提問:限重300kg是什么意思?
出示:
老虎2kg。
大象70kg。
公雞40kg。
小狗200kg。
小鹿900kg。
學生對數據和信息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斷。
四、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提問:你能和大家說說你的收獲嗎?(完成板書:認識千克)。
談話:我們要想真正結識“千克”這個朋友,還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觀察、多體驗。
多媒體播放“生活中的千克”錄像片斷。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來自......。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噸的認識》。
一.說新課標。
噸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對質量單位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本課知識,應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一噸重的觀念,會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計算,為日后解答應用題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測量的認識的第三課時“噸的認識”。
2、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本單元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過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單元中繼續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計量單位的認識。通過這一單元的教學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就學全了,可以使學生對這兩種計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皣嵉恼J識”之所以安排后講,是按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分別編排的。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通過不同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系,并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化的計算。過程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并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情景的創設,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4: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系,并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的化的計算。2.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并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根據概念教學的特點,為了更好的突出本節的重點,突破難點,我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及心理發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的教法是:
1、情景教學法,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取一些具體感性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知覺動腦、動手、動口,去感知和體驗知識。
2、運用新舊知識遷移法,啟發引導學生層層深入,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新識。
3、開放式教學法,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研究問題,積極發言和敢于質疑。
五.說學法。
1、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從生活實際的體驗中學會觀察、推理和空間想象。2、學會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整理、反思的學習方法。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設備一套,課件,學生自帶實物若干。
學情分析:“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幫助學生對質量單位“噸”有具體感性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結合生活實踐進行學習;噸與千克的單位換算同千米與米的換算推理過程相同,這部分知識主要由學生自己嘗試完成,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展示情境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曹沖稱象”的故事吧?(媒體出示曹沖稱象的照片)曹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稱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卻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媒體播放曹沖的問題:同學們,我是曹沖,我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后,發現二年級學過的重量單位用起來很麻煩,你能幫幫我嗎?生討論應該使用什么來做單位。師:看來噸與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重量單位有所不同,它和我們以往學過的千克和克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噸。
2.出示課題:噸的認識通過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共同認識重量單位“噸”
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么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為了更好的將教與學有機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數學網小編與大家分享三年級《認識分數》數學教案,希望大家在學習中得到提高。
教學目標:
1、在觀察公園路線圖、公交車站牌、城市平面圖等活動中,認識路線圖,并會運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線。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3、在觀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運用生活經驗幫助思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認識路線圖,會運用方位詞語描述行走路線。
2.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綜合性很強的實際問題(如學會看城市交通圖、平面圖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小朋友們,你們坐過公交車嗎?有沒有獨自乘公交車去公園玩過?沒去過沒關系,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試一試,有沒有信心?走,那我們就出發吧!
二、教學公交路線圖。
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是動物園,瞧,這里是一張1路公交路線圖。
提問:
1、1路公交車是從火車站開往哪里的?經過了哪幾個車站?
2、王老師要從火車站到醫院,有幾站地?
小結:我們在乘車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車的行駛方向,然后根據需要,正確的選擇乘幾路公交車和下車地點,現在你知道我們改乘哪路車了吧!
三、教學公交站牌。
四、動物公園平面圖。
這一段旅途還算順利,我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動物園,不過我們可不能沒有計劃的去玩,那樣既浪費時間,又容易出現走冤枉路的情況,所以在游玩之前,必須好好地計劃一下,你們看,公園的入口處有一張動物園的平面圖,這樣便于我們更加合理的安排行程。
1、辨認平面圖。
師:看圖時首先要找到圖中的方向標志,找到了嗎?點分別在藝術廣場的哪一面嗎?
2、認識游覽路線。
師:根據不同的.需要,說說我們去不同的位置怎么走,全班交流。
小結:我們在說行走路線的時候,要用上我們學過的方位詞語,這樣就可以說的很清楚。
3、試一試。
小結:一般我們到某個地方旅游的時候,總是要先看看游覽的路線圖,要游玩什么景點,怎樣走才能不走重復的路線,路線圖都會告訴我們,因此認識路線圖十分重要!
五、總結評價。
通過這次游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嗎?說給大家聽聽。
教學反思:
1、通過練習活動,進一步鞏固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加深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有關實際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對分數含義的理解和分數大小比較的算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新課。
7/8-7/8=10-4/4=14/30+5/30=12/28+16/28=。
二、新授。
1、涂色部分是幾分之幾?
2、涂一涂,比一比。
3、爸爸吃了六分之二,媽媽吃了六分之一。
(1)他們一共吃了這張餅的幾分之幾?
(2)還剩下幾分之幾?
4、分數計算。
5、一個月餅平均分成8塊,兩個共吃了這個餅的幾分之幾?
6、有三個蘋果四個梨。
蘋果占全部水果的幾分之幾?
梨占全部水果的幾分之幾?
蘋果占的分數比梨少幾分之幾?
7、陰影部分是這個圖形的幾分之幾?
8、(1)參加跳繩活動的共有幾人?
(2)男同學占總人數幾分之幾,女同學占總人數的幾分之幾?
(3)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9、數學故事。
10、實踐活動:制作七巧板。
這是個具有實踐性和挑戰性的活動?!跋胍幌搿敝幸玫椒謹档闹R。七巧板又變成了研究分數加減法的學具了。
一定要鼓勵學生親手制作七巧板,這不僅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更能使他們借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問題。
11、做一做。
(1)拿一張長方形紙,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并剪下來。
(2)用剪下的正方形紙,按下面的順序制作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顏色。
11、想一想。
(1)1號圖形是原正方形的幾分之幾?2號呢?它們共占原正方形的幾分之幾?
(2)3號、4號、5號、6號、7號圖形分別占原正方形的幾分之幾?
三、小結。
課后反思:通過練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加深理解,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有關實際實際問題。
(2)學生分組討論,并根據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進行判斷,如: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小時侯學過的辨認東、南、西、北的兒歌……。遇到困難時,教師給予啟發和幫助。
(3)各組匯報討論結果,并說說是怎么知道的?在各組明確自己的方向后,把標牌放在各組的面前。
2.初步體驗東、南、西、北。
(讓學生體會到:無論面向哪個方向,東、南、西、北是確定的,前、后、左、右會不斷發生變化)。
3.在游戲中辨認東、南、西、北。
教師站在正中間,帶領學生做游戲下面的游戲:
(1)東面的小組拍拍肩,南面的小組抬抬腿,西面的小組彎彎腰,北面的小組點點頭。
(2)所有小組面向東,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所有小組面向南,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所有小組面向西,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所有小組面向北,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3)你們發現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之間有哪些有趣的關系?
1.從東開始,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東、南、西、北。
2.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
(4)教師把東、南、西、北的標牌收起來,請學生站在正中間,并蒙住他的眼睛轉三圈,然后告訴他面向的是哪一個方向,讓他指出其余的三個方向,其他同學當裁判。
4.繪制校園的示意圖。
(1)看一看、說一說,學校操場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建筑物?
(2)在學生描述的基礎上,確定操場四個方向的主要建筑場,并讓每個學生完成下面的校園示意圖。長方形中填寫主要建筑場,正方形中填寫相應建筑物的所在方向,學生可以面向東、南、西、北的任一方向填寫。
教學樓。
體育館圖書館。
大門。
(3)收齊學生的校園示意圖,把全班學生帶回教室。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1題。
2.第3頁例1。讓學生想像自己是小明那樣站在操場中間,完成例1中的填空。
四、全課總結。
今天學會了什么?怎樣辯認東、南、西、北?
五、布置作業。
1.說一說,你家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些什么?
2.練習一第2題。要求用東、南、西、北進行描述。
教學內容:人教版課標教材三年級下冊第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辨認、描述、交流物體所在方向等數學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識,探索辨認方向的方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的觀念。
3.情感與態度目標:能夠積極參與辨認、描述、交流物體所在方向的數學活動,并在活動中體會方位知識的作用和價值,感受方位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能根據自身方位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教學難點:體會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之間的關系。
教具學具:寫有東、南、西、北的標牌各一張,校園平面示意圖記錄紙每人一張。
教學過程:
一、創造情景,導入新課:
1.讓學生說說“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轉”。復習和感受方位。
2.組織學生活動: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師:“誰認得東、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樣認識的?”
4.全班學生分四組按如下形式站好。(也可以給各組取組名)。
第二組。
第四組第一組。
第三組。
3.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描述這四個組的位置與方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東、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經過初中兩年的學習以及大大小小的考試,我們漸漸從一個個無憂無慮的兒童成長成為懂得了壓力和自律的少年,同時也在時光的洪流中收獲了不少與年齡相稱的反省。
初中兩年來,的改變無疑是在初二的下半學期。從這時,我們漸漸接受了會考帶來的緊張氣氛,也慢慢承受了逐漸增大的壓力。在家長的言語和老師的教誨中,我們開始明白,中考離我們已經不遠了。
在初三來臨之際,為了趕上其他同學的步伐,我深知現在不同于以往,所以要對自己做出一些總結和反省。
【一】分析不足。
對于一個學生來說,學習無疑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我在這一方面還有很多漏洞。
1.在課堂上,雖然老師講的內容不可能全盤吸收,但是在回家復習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太盡人意。
出處 faNWEn.ChAZiDIan.cOM
2.在考試時,有時不能做到專心致志。
3.老師講完的卷子、活頁之類,講完后不能做到及時分類、整理和裝訂。
4.在周末完成作業后,有事不能做到自覺復習、預習。
關于各科目的一些缺陷:
一.語文。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無論是作文還是課內閱讀,都完成的比較輕松。但是課外閱讀的強度還不夠。
2.在課外積累方面,尤其是文言文的積累還不夠。
二.數學。
1.缺少課外難題的訓練。
2.自我總結能力尚欠提高。
三.英語。
1.語法訓練欠佳。
2.需加強課外閱讀能力。
四.物理。
1.接觸題型不夠多。
2.課堂筆記的條理性需要加強。
【二】制定措施。
針對上頁提出的不足,需要提出幾點改正的措施。
(一)整體措施。
1.課后回家做到條理化的復習。
2.考試時要做到專心。
3.對于老師講完的卷子、報紙等要做到及時裝訂和整理。
4.周末不能度過的渾渾噩噩,要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爭取多學一點課外知識。
{二}具體計劃。
語文。
1.加強課外閱讀。
2.閑時多翻翻字典,積累一些生僻字、詞語。
3.找一個本子,專門積累課外的古詩詞及文言片段。
4.擁有自己的現代文摘抄本。
5.在完成老師要求的作文基礎下,每周多練一篇習作。
數學。
1.在完成書上練習題的基礎下,尋找課外習題來增加掌握的題型量。
2.盡量尋找一些難度系數相對較大的題型。
3.從整理筆記入手,加強自己分析問題以及總結題型的能力。
英語。
1.在將書上內容吃透的基礎上,爭取多做課外閱讀。
2.閱讀一些總結性的初中語法書籍。
3.增大詞匯量。
物理。
1.尋找課外題型。
2.增強筆記的條理性。
化學。
1.熟記化學元素周期表。
2.熟記化學概念。
3.多接觸課外化學題型。
【三】奮斗目標。
面對即將來臨的中考,大家都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更不能放松自己,而是更不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為自己指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才能夠更好地前進。
【主要目標】。
1.年級排名要求:前20名。
2.直升蘭化三中。
【次要目標】。
1.盡量提高課外積累量。
2.提高寫作水平。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操作,實踐,感悟周長的含義,了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
2,通過圍,量,算等操作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多種方法。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數學思考能力,享受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周長。
教學準備:課件,實物投影,尺子,樹葉,卡片等。
一,創設情境,感受周長。
【描一描】。
1,同學們,天是越來越冷了,到處樹葉飄落。老師來的時候搜集到了一些樹葉,想欣賞一下嗎你收集了哪些(舉起來)這些樹葉真漂亮,你能在紙上描下它們的形狀來嗎請你拿出一張紙,選擇一片最喜歡的樹葉,用彩筆一筆描出它的輪廓來。開始吧!
【說一說】看我們畫的圖形,這畫的其實就是樹葉的什么啊樹葉的邊線就是(樹葉一周的長度)。
【摸一摸】那我們能一起摸一摸你手中樹葉一周的邊線嗎邊摸邊說說什么是它一周的邊線。(一名展示說)。
(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教師展示了許多漂亮的樹葉,給了學生美的享受以后,學生有了得到樹葉的欲望;緊接著教師創設了第二個教學環節,又讓學生用描的方式把圖形保留下來描樹葉的輪廓,短短幾分鐘描的過程,學生的體會在不斷地加深,這種在做中感悟我想是老師用再多的語言都無法替代的。這樣教師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態,使課堂氣氛驟然升溫。教師又讓學生通過說一說,摸一摸活動,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聯系起來,加深了學生對周長的理解。)。
【指一指,說一說】我們通過樹葉的邊線,認識了樹葉的周長,下面我們來看這幅圖(課件出示游泳池,),你能指出他的邊線嗎先指給同桌看看,然后指名上臺指。池口邊線是什么顏色黑色的一圈就是池口的邊線。那么這游泳池池口一周邊線的長我們就叫做池口的什么呢(周長)。
【看一看】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周長還有很多,看。(課件出示其他圖片)。
【描一描】。
剛才我們認識了物體上的邊線,那這些平面圖形有邊線嗎如果選擇你喜歡描的一幅你選擇誰能一筆描出它的邊線嗎其他人都能嗎(課件練習2)打開書翻到62頁,拿出水彩筆,選擇一幅自己喜歡的圖形,用一筆描出來。
描完后展示。我們同學沿著圖形的邊線描了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誰來說說它們的周長(長方形先開始)。
總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發現無論物體或圖形一周的長我們都可以叫做邊線,而這一周邊線的長就是他們的周長。
【練一練】看我們同學學的這么認真,兩只小甲蟲也來湊熱鬧拉,它們把樹葉當成了運動場,我們來看一看那一只爬的才是樹葉的周長(課件)。
(教師進一步來揭示周長的含義,通過實際物體的邊線周長抽象到平面圖形的周長,再到數葉的小甲蟲圍周長的富有童趣的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完善周長的概念,同時為周長的測量引入到實際物體埋下伏筆。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映來看,這樣的設計不但能賦予枯燥的學習內容以純真的兒童氣息和快樂的生活情趣,而且切實幫助學生建構了對周長的理解,加深對周長的認識。)。
三,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測量周長】1,那么小甲蟲到底爬了多遠我們有辦法測量嗎誰來說說(集體交流)然后同桌合作測量樹葉的周長。
2,試一試:是不是所有的周長都要圍一圍呢請看,誰先說說它的周長是什么你有什么好辦法可以知道它們的周長,同桌各選一個量一量,算一算。
小結:我們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出了樹葉和平面圖形周長,說明我們一定是要根據物體的形狀特點和條件選擇合適的方法,直線圖形選擇直尺比較合適,曲線圖形選擇圍的方法比較好。
3,老師這還有一個圖形,(出示五角星)你用什么方法測量它的周長呢。
有不同的方法嗎。
(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是教材的基本要求。先讓學生從數葉的周長的測量過度到平面圖形的周長測量,這樣符合兒童的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進而總結出周長的測量的一般方法,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動腦探索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內化:曲線圖形采用化曲為直的轉化方法,象這樣一些直線圖形的周長,要先測量出邊長,再計算所有邊長的總和,能根據周長的含義來計算簡單的平面圖形。)。
【練一練】。
你怎么算的(結合學生的算法板書)。
同學們真聰明,不僅會用各種方法計算周長,還能感借助方格圖,求出各種圖形的周長。
(在方格紙上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重點是解決方法的多樣化。學生可以結合平面圖形的特征,在計算時采用簡便方法,從而為后續的學習作好鋪墊。特別是對于不規則圖形周長的計算,學生想出了許多可行的方法,滲透了轉化,割補等重要的數學思想。)。
四,拓展延伸,運用周長。
【總結評價】。
【拓展】。
今天的所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可廣泛了,(課件)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應用隨處可見。
做樹葉書簽。今天你們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師希望大家一起記住這個時間,我們可以把我們喜歡的樹葉制成書簽。在背面寫上上課時間。展示(成品)。
文檔為doc格式。
一、教學內容:二年級上冊.
二、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三)情感目標:
1.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感知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2.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
三、教學重點:1.使學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四、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學具鐘表、家用小鬧表。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師:同學們,看——。
放映課件(新年到,鞭炮聲聲,小孩子歡天喜地,午夜將要到來,春節聯歡會上新年鐘聲敲響前全體倒計時的情景,鏡頭定格在運動的鐘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聲跟著數)10、9、8、7、6、5、……。
(新年的鐘聲敲響)。
生:秒。
師:(用疑惑的語氣重復)秒?
板書:秒。
生:時、分。
師:我們沒有學過“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這個時間單位的呢?
生:鐘面上有秒針。
生:……。
師:(放映課件,展示鐘面模型)哪一個針是秒針?
生:最細最長的那一個。
師:秒針是怎樣計時的,誰能給大家講一講?
生:(到前面)秒針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
師:哦,原來秒針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就是這樣?
(放映課件:鐘面上秒針一動,同時滴答一響。)。
生:(笑)是!
生:拍一下手。(做動作)。
師:(跟著做)對,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師:(跟著做動作)你沒錯,真棒!
生:我寫一個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腳就是一秒。
生:……。
(在這堂課中,把學生對秒的體驗預設為重點,新課程著力強調“經歷”,對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時間”,通過學生自己用聲音和動作等來配音、配動作,使學生有了具體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級的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生活經驗已經足夠豐富,學生自由發揮,增加感性認識。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與能力,能在實際動作中體驗“1秒”的長短。)。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課本第76頁例2、例3,課本第76頁“做一做”及練習十七第1題。
“倍的認識”是第六單元“表內乘法(二)”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完7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掌握了“倍”知識,為今后利用乘法口訣解決“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及“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等數學問題打下基礎。
1、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體驗“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
3、會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并能用這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投影儀、學具盒等。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課件)。
2、學生活動。
師:上課前,老師請一些學生上來。
師叫3個女同學站在第一排,再叫6個男同學站在第二排(3個3個地站在一起)。
師:第一排有幾個女同學?(3個)。
第二排有幾個3?(2個3)。
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出課題:象這種情況,我們就說男同學是女同學的2倍。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道,學習“倍”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學3倍。
帶著學生擺圓片。
第一行擺2個圓片。
學生邊擺邊說:第一行有個圓片。
再在第二行擺6個圓片,(2個2個地擺)。
邊擺邊說:第二行有個2。
師:我們就說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3)倍,3個2也可以說成2的3倍。
(2)用同樣的方法教學2倍、5倍、1倍。
學生討論后,每組請一個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第二行的數量是第一行的幾倍?應分兩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幾個?二是看第二行有幾個第一行的數量,就是第二行的數量是第一行的幾倍,小學數學教案《數學教案-倍的認識》。
2、鞏固“倍”的概念。
判斷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幾倍?學生解答時,教師要求學生說出想的過程。
3、教學例3。
(1)師:剛才我們學習了,第一行有2個圓片,第二行有3個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師:如果只告訴我們第一行有2個圓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幾個2?同學們會擺嗎?下面,同學們自己動手擺擺看。
(3)小組討論:要求第二行有幾個圓片,應怎樣列式計算?為什么?
(4)教師引導學生小結:要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三、拓展延伸,鞏固深化。
1、課本第76頁:“做一做”練習。
先讓讓學生弄清題意,再讓學生獨立地操作學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后列式計算。
2、課本第78頁第1題。
學生練習時,多舉一些實例,結合操作學具,讓學生明白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的道理。
3、小組討論: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識?
四、全課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講述: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同學們跟著老師到公園里秋游呢???,他們帶來了什么好吃的。
1.(課件出示兩個學生,草地上擺著兩杯水和四個蘋果)師:怎樣把這些食物分給兩名同學。
生:每人一杯水。
生:每人兩個蘋果。
師小結:真好。象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我們把它叫做?生:平均分。
2.(出示1個蛋糕)。
師:可是,一個蛋糕還能平均分成兩份嗎?
生:能。
師: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個同學分得多少呢?生:每個同學分得一半。
師:如果是你的話,你怎么分呀?
生:用刀從中間分開。
師:(多媒體展示將蘋果切開的過程)同學們看看,是這樣分嗎?生:是。
師:用手指一指,蛋糕的一半在哪?這一份是嗎?(是)這一份呢?(也是)??磥硌?,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都是這個蛋糕的一半。
師:可是,蛋糕的一半,用我們以前學的數能表示嗎?生2:不能。
師:那么,用一個什么樣的數來表示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一個新朋友——分數。
(一)認識二分之一。
1.師:同學們,剛剛我們把蛋糕分成了幾份?
生:2份。
師:它的一半,也就是其中的'一份,我們也可以說是這個蘋果的二分之一。會讀嗎?誰來讀一讀。
(課件展示二分之一的寫法及各部分名稱和意義)。
師:同學們,這一份是蛋糕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生:也是二分之一。
師:這樣看來,只要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這個蘋果的?
生:二分之一。
小結:在分數二分之一中,中間的這條線,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是怎樣得到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引導學生說出二分之一的意義)。
2、折出二分之一。
出示課件: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二分之一的涂上顏色。
3、展示。
教師展示學生的作品。
師:同學們,他分的時候是隨便分的嗎?
生:不是。
師:那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
師:真棒,哪些同學是這樣折的?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師:還有不同的折法嗎?
師:同學們發現了嗎,他是這樣對折的,涂色部分是長方形的二分之一嗎?
生:是。
引導學生說出,它們都是平均分成了兩份,涂色正好是其中的一份。
課件出示。
師:這時,又來了一個小朋友,如果把蛋糕重新分,應該怎樣分?生:應該把蛋糕平均分成三份。
師:那每個小朋友得到的是多少?
生:每個小朋友得到三分之一。
師:真棒。誰能把剛才的分法連起來再說一遍。
生:把蛋糕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三分之一。(課件展示)。
同桌之間再互相說一說,剛才我們是怎樣得到蛋糕的三分之一的。
(三)認識更多的幾分之一。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認識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
讓學生自由回答。
師:同學們真棒。那么,你能用紙,折出你想要的分數嗎?請同學們試一試。
學生折好后,教師拿出展示,分別問學生,這是幾分之一,你是怎樣分的?引導學生說出其他分數的意義。
小結:同學們,剛才的蛋糕、長方形、正方形,我們都可以把這些物體看做是一個整體,把他平均分成的兩分、三分等等,我們可以概括成“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我們就可以說是它的幾分之一。
1、讀出或寫出下列分數。(此題目寫在答題卡上,用投影展示學生成果)。
2、判斷下列圖形中涂色部分能用陰影部分表示嗎?能的用分數表示出來,不能的畫叉。
3、判斷題。(讓學生用手勢表示,有不同意見的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由。)。
4、說出下列分數所表示的意義。
6、思考題??磮D,說說在圖中所占的面積可以用哪個分數表示。四人小組進行交流。
一、指導思想。
書是人類的朋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
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為能更好地貫徹這一新課標要求,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學校將積極開展大閱讀教育,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書香校園,使讀書成為學生的習慣,使校園更富人文底蘊,充滿智慧和生機。
二、活動目的。
1.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養成博覽群書的好習慣。
2.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實學生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3.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以讀促寫,走讀寫結合之路,提高教學質量。
4.營造書香班級,塑造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
三、活動對象。
全班學生。
四、活動口號。
暢游書海,塑美好人生。
在前面的學習中,兩個數的大小關系是通過作差比較的,這種比較方法建立在一一對應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大幾、小幾或多幾、少幾;而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則是通過作商比較的,這種比較方法建立在“每份數”和“份數”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或另一個數是這個數的幾分之幾,相比前一種比較方法,學生生活經驗中較少有關于“倍”的體驗。故而對“倍”的理解要困難一些。
可能生活中或多或少地聽到過用倍數來表達數量關系的詞句,但一般不知其確切的含義。這些數學經驗和生活經驗,前者會形成對本課學習的負遷移(總脫離不了用多幾,少幾來表達兩個數量的關系),而后者的探索,可以拓展學生的思路,引發學習本單元內容的動機。
1、學生在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畫一畫的過程中,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義。
2、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及主動探究的精神。
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義。
一、激趣引學發現“倍”的數學現象。
過渡語:同學們看屏幕,出示小花圖。
1、誰來說說,每種顏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預設:
生1:紅花2朵。
生2:黃花6朵。
生3:粉花10朵。
2、怎樣就清楚地看出小花朵數之間的關系呢?
預設:排隊、一一對應的擺放。
3、能根據你們找到的信息提個數學問題嗎?
預設:紅花和黃花一共多少朵?
黃花比紅花多多少朵?(紅花比黃花少多少朵?)。
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
追問:
(1)她把哪兩個數量進行比較?
(2)還有不一樣的問題嗎?
4、根據學生的提問,引出新知:通過比較還可以提出求倍的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認識倍。(板書:倍的認識)。
二、知識遷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1、擺一擺。
(1)誰來把信息和問題完整的說一說。
(2)誰愿意到前面擺一擺?(指名板演)能說說你是怎樣擺的嗎?
黃花有3個2朵,我們就說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3倍。
(3)誰能再來說說。(為什么是3倍)同桌兩人說一說。
2、圈一圈。
(1)粉花的朵數和紅花的朵數比,也有這樣的關系嗎?
(2)匯報:誰愿意和大家分享?
3、比一比。
(1)觀察這兩幅圖,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追問:有沒有相同?(都是2朵為一份。)。
不一樣的地方:3倍,5倍。
(2)引發思考:都是和紅花的朵數比,為什么一個是3倍,一個是5倍?
(3)知識延伸:如果我這有8個2朵,就是2朵的?倍。99個2朵呢?1000個2朵呢?看來,有幾個2朵就是2朵的幾倍。
4、鞏固練習。
(1)完成書上50頁的例題。
(2)拍手游戲。
(3)出示蘋果圖、跳繩圖。
追問:
(1)長跳繩的長度是短跳繩的幾倍?請你先估一估。
(2)到底是幾倍呢?
(3)能說說為什么是3倍嗎?
三、在變化中、加深對倍的概念的理解。
(1)過渡語:我又拿來1朵紅花?,F在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
追問:怎么是2倍啊?(邊說邊出課件)。
(2)猜想:現在粉花的朵數還會是黃花的5倍嗎?
追問:那是幾倍呢?請你拿出小卷子圈一圈。
遇到困難了?什么困難呢?
要想還是以3朵紅花作為標準,使粉花的朵數變成紅花的整倍數可以怎么樣?。
現在是幾倍?4倍。(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3)這12朵粉花,如果和黃花的朵數比,有沒有倍數關系?
追問:怎么想的?
(4)比較:再觀察,你有什么發現?
(5)小結:你們真會觀察??磥?,在兩個數量進行比較時,這個標準很重要。當這個標準也就是1份的數發生變化時,倍數也會隨之變化。
拓展游戲。
(1)畫一份3個。
請你在紙上畫出的個數是我的3倍。(匯報)。
(2)畫一份5個。
請你在紙上畫出的個數是我的3倍。
(3)畫一份?個。
請你在紙上畫出的個數是我的3倍。
追問:說說你發現什么了?想一想,一份還可以是多少?
四、課堂小結檢查延伸對“倍”認識。
1、這節課同學們聽得特別認真,說說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2、生活中存在著許多倍數關系,請你認真地去找一找,利用這節課學習的“倍”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五、板書設計:
略
本節教材是蘇教版義務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測量及計算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能正確測量和計算一些簡單平面圖形的周長。
2.使學生在認識周長的過程中,豐富對現實空間和平面圖形的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拓展學生想象的思維。
3.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組織有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學會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體會“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
4、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學生數學思維,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體會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并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
2、教學難點:理解周長的含義。
四、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
說一說下面圖形其他邊的長度。
24厘米2厘米。
厘
米
(一)創設情境,認識周長。
1、認識邊線。
(1)談話:秋高氣爽,小兔子們準備進行一場跑步比賽呢。
師:同學們,仔細看,比賽開始了!
(比賽規則:每只小兔沿著草地的邊線跑一周,最先跑完的獲獎)。
提問:看清楚了嗎?哪只小兔子能得獎呢?為什么?
指出:第三只小兔子能得獎。第一只跑的慢,第二只跑的路線不符合規則,而第三只從這一點出發,沿著邊線跑,又回到了這一點,這才是沿邊線跑了一周。它跑過的路線,就是草地一周的邊線。(板書成:一周邊線)讓學生集體說一說:一周邊線。
(2)豐富感知。
讓學生了解“想想做做”第一題題意。
要求同桌相互指一指數學書封面的一周邊線,并說說要怎樣指。
交流:指名學生指一指數學書封面的一周邊線。(注意指導學生指正確,說明白)。
說明:(比劃演示)指數學書封面的一周邊線,要從邊線上一點開始,沿著封面的邊線繞一圈再回到這一點,經過的路線就是數學書封面的一周邊線。
讓學生依次指一指課桌面和三角尺的一周邊線。
交流:指名學生分別指一指課桌面、三角尺的一周邊線。
2、認識周長。
(1)描述概念。
出示三張書簽。
引導:你能指一指每張書簽的一周邊線嗎?
讓同桌之間互相指一指,說一說一周邊線。
指名學生(演示)指一指書簽的一周邊線。
追問:剛才大家指的都是書簽的什么?(一周邊線)。
指出:一周邊線有長有短,這里書簽一周邊線的長,就是書簽的周長。
(板書:一周邊線的長=周長)。
(2)深化認識。
讓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描出一周邊線。
交流:展示學生描的一周邊線,檢查一周邊線描得是否正確。
追問:這里每個圖形一周邊線的長是它的什么?
強調:圍成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就是平面圖形的`周長。
(板書補充:圍成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周長)。
互動:請你在題里任意選一個圖形,把它的周長指給同桌看一看。
(二)測量計算,加深認識。
1、出示例2的三角形和四邊形,你能知道它們的周長各是多少嗎?請你想辦法解決,算出周長寫在圖形下面。
學生測量、計算。
交流:三角形的周長是多少?你是怎樣知道的?
你又是怎樣知道四邊形的周長的,是多少?
提問:算圖形的周長,為什么要先測量每條邊的長,再相加?
小結:周長是圍成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所以把一個平面圖形每邊的長相加所得的長,就是這個平面圖形的周長。
2、完成“試一試”
讓學生拿出樹葉。
引導:同學們,有什么辦法能知道樹葉的周長是多少呢?同桌之間互相討論一下??纯茨奈煌瑢W最先想到辦法。
交流: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圍一圍,量一量)。
生操作)。
師:你們樹葉的周長是多少?為什么這樣測量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你認為測量時要注意什么?(緊沿邊線圍號,正好一周,拉直再量)。
師:我們圍一圍,量一量得到的長度,就是圍成樹葉一周邊線的長,是樹葉的周長。
指出:通過指一指、量一量、算一算。我們知道了周長是指圍成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要知道周長,可以把圍成圖形每條邊的長相加,也可以用線圍一圍、量一量。
(三)練習鞏固,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第3題。
師:你能算出它們的周長嗎?計算時想想可以怎樣算,為什么這樣算。
學生獨立計算周長。
交流:每個圖形的周長是怎樣算的,周長是多少?
注:板書算式,注意比較不同的算法,說說各是怎樣想的。
指出:計算周長,就是求圍成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度。計算時,可以根據每條邊長度的特點,采用合適的方法靈活地計算。
2“想想做做”第4題。
引導:每個圖形的周長指的什么?同桌的小朋友互相指一指。
每個小方格的邊長是多少?能算出每個圖形的周長嗎?小朋友獨立想一想。
讓學生計算周長,分別指定每個小組完成一個圖形。
交流你們小組是怎樣計算周長的。(引導說明怎樣想的)。
指出,根據條件靈活的計算周長,可以使計算簡便。小朋友以后解決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想,圖國有更合理的方法,盡量采用。
3思考題。
師:覺得小鼴鼠跑的路長的舉手,覺得大象跑得路長的舉手?
提問,小鼴鼠和大象跑的路線分別是什么?他們的路線分別由哪幾部分組成?
他們跑得路誰長呢?
(四)全課小結。
1、通過本節課學習,你收獲了什么?你還有什么疑惑?
2、布置作業。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42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