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總結是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加強記憶和理解的過程。一個有效的總結應該能夠給人以啟示和反思,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希望這些總結范文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引導大家寫好自己的總結。
本學期在教科室和趙校長的統一指導下,在全組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八年級歷史備課組活動于每周一上午按時有序地召開。每次組內活動,各位老師都能認真準備、用心參與,針對如何上好每一節課,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用心性等進行探討,較好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教研工作?,F將本學期工作總結如下:
在每周一上午的備課組活動中,我和劉曉宏老師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研討分析教材,做到“四統一”即組內統一備課、統一板書、統一進度、統一作業。具體工作如下:
1、研究教材,做到心中有數。
首先是研究知識點本身,教師務必在課前先把與此知識點相關聯的史料、史論進行整理,然后篩選提煉出其中的精髓,在課堂中對學生加以補充。其次是研究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歷史事件不是孤立的,教師務必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整體感知潛力,因此要明了每課在本單元、本階段歷史中的地位,宏觀掌握、理清線索,從而構建教材的總體框架。
2、鉆研教法,做到得心應手。
合理科學的教法,能夠使教學事半功倍。透過組內老師對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常用教法有情境教學法、講解法、圖示法及表格式教學法等。新課新知識點的導入多用情境教學,以增加直觀感受;對于重大歷史事件,多用講解法,講清重大事件發生的背景,資料和影響及其地位;對歷史事件之間的比較,則用表格法或圖示法,一目了然,適當借助多媒體教學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但是分依靠。
3,研究學生,做到知彼知己。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將本年級的歷史教學目標定位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實現知識的深層次理解與記憶。多進行延伸拓展,透過每課一個故事的方式和競賽活動,鼓勵學生開口說、動手做,講練結合,提高課堂效率。
4,結合歷年中考試題,對相應的知識點進行拓展訓練。與其讓學生從九年級再開始接觸中考題,不如從此刻就開始有意識的、體系化的訓練。為此,我們將近兩年的中考題做了專題分類,找出與本年級相關的試題,并將其編入每課的教案中,以學代練,讓學生提前感受中考、適應中考,不斷培養學生思維拓展潛力。
5、注重學法指導。學習歷史不是簡單地掌握基礎知識,更重要的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潛力,因此,一種好的學習方法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課要做到看、聽、說、練、記。學會從整體上把握知識,構建知識體系。
本學期,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公開課,本組老師都用心參與其中,這既是自我展示的機會,又是相互學習的機會。每次聽課后,都在組內活動中進行評課,促進了新課改研討氛圍的構成。另外,年輕教師每周都認真地聽師傅的課,基本做到“聽一課上一課”,虛心請教。
教學后及時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徑。每位教師在每節課后都有課堂反思,聽課后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做反思,考試后則透過得各班優秀率、合格率、失分率等進行階段性教學的反思,并在集備活動中進行交流,透過大家的群眾探討,及時地調整下階段的教學工作,做到“一步一思,思后即改”。
總之,經過本學期的努力,本年級學生對歷史學科已經在感興趣的基礎上具有了必須的學習方法和技巧,今后我們還會更加努力,將工作推到新高度。
前不久,我在本校初二年級上了一節公開課“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在中國歷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嘗試,對于中學歷史教師來說,它是一堂內容多、雜、難,比較棘手的課?!队行дn堂教學》指出:實現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轉變的創新理論,就是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積極啟發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培養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發揮學生潛能和聰明才智為了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教師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設計問題。
在本課中我力圖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突現活的'歷史,旨在誘導學生了解歷史、探究歷史、反思歷史,特別重視情感和價值觀教育。課前,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反思和整合,構建更加科學嚴謹的知識體系;在教法設計上,采取學生自主探索、師生互動探討等開放式教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并嘗試研究性學習。課后的實際效果基本上達到了三維目標的要求。
授課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學生的思維拓展不夠,如:對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比較抽象,學生反映不容易理解?,F在想來,在課堂上應該不斷開展對話,開發課程資源,實實在在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反思,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替學生思考。
第二,設計問題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思維。一個問題的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前提,也是進行教學研究的核心。在設計問題時,首先,要展示問題背景,產生認知沖突。其次,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因為學生對教育內容的理解必然受到其原有經驗的制約和影響,學生只有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背景才能積極主動地理解教育內容。在教學中我要努力研究學生邊緣思維區問題的產生與發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一、總結過去一年的教學工作,從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將激發興趣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鑒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于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并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并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課堂實效性的提高決定于課堂上各種教學資源的利用情況,如何激發課堂活力打造魅力課堂,我認為教師對教材資源的挖掘、學生資源的挖掘、教學方法的選擇、多媒體的利用等至關重要。教師應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因而恰當處理教材。這節課在利用教學資源有以下特色:
能呈現圖片不算開發資源,亂擺放圖片就象是農業的粗放經營,效率低下,所以本課以立意為線索,組合好圖片。如新文化運動的背景,突出袁世凱破壞民主共和,實行專制統治,恢復封建傳統秩序,在選擇圖片時,首先以對比的形式,把孫中山的理想,臨時約法的精神與袁世凱的倒行逆施作對比,形成鮮明的對照,其次,袁世凱的倒行逆施用“跪”的圖片作為專制的象征,以迫害婦女的“裹腳”作為愚弄百姓的象征,讓學生更具體地認識新文化運動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視頻音頻資源能給學生強烈的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在選擇這些資料時要注意清晰度和實用性,避免時間過長。在選好素材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剪輯和補充適當的文字介紹,本課《蘭花草》一曲是膾炙人口的一首旋律優美的歌曲,我并沒有直接把歌詞放出來,而是在播放歌曲的時候,把胡適的白話詩打出來讓學生欣賞,同時把有關詠蘭的古詩的文字擺在一起,讓學生一邊欣賞歌曲,一邊思考和歌曲相關的白話文革命的問題。
本課的知識點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時間不容易記住,所以在講課的過程中,適當的將圖片與表格相結合,學生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課本的重點知識。如新文化運動的四個提倡、四個反對,在圖片的強力對比下再配以表格,學生不但掌握文字內容而且對內容有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的記憶比單純的機械記憶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課堂活動可以綜合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和興趣。本課穿插了兩個課堂活動,一是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封建文化的衛道士和新文化的先鋒,學生必然需要體會和揣摩這兩個角色的特點,加上教師的適當指導,學生就可以利用學過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另外一個課堂活動就是復活歷史過程,參與歷史過程,讓學生以記者的身份進入到當時的場景中,我總共分了三個情景,有《新青年》編輯部、記者寓所等等,通過具體的場景設置,學生如身臨其境,多了一份責任感也多了一份神圣感。
作為政、史、地、生這幾門“小科”,一直倡導課上完成所有學習任務,包括學生的預習、展示,不留課下作業。我一直感到困惑:課下不預習,課上怎么展示?課上先預習再展示,那么時間夠嗎?課堂上如何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帶著困惑終于有幸在薛校長的帶領下來到蒼山縣長城中學。
我第一節聽得是語文課,整堂課老師就是充當了一個配角,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從學說明文的方法到課文的分析都是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師在路子上稍加引導,由學生展示,教師及時的對學生的展示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從而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當然,在學生互學、助學的過程中,也有個別同學東張西望心不在焉的,同組的同學馬上“警告”,讓他很快找回感覺。所以不會使學生掉隊,而是全員參與了。
第二節的地理課上,學生先是對照學案對基礎知識進行整合,然后由多名學生上臺展示,小組在整合的時候,自主的思考、發現,大膽的去質疑,組長起了很好的引導,先讓差的在本組展示,不會的及時指導,以便在全班展示。這樣即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又加強了團體合作精神。當然,由于某些環境節學生展示的時間過長,所以學案上的題目學生沒展示完。我想并不能否定這節課。就象徐科長所說的“任務是否完成看前面的內容是否學的扎實,前面學扎實了,知識的鞏固也不是非有不可?!?/p>
通過這次學習我有了新的感悟:首先,對于預習只要學生用心去學,當作自己的事情,不是為完成作業而做,那么效率提高了,當然問題也就完成了。其次,對于“金口”難開的同學,先讓其在本組內大膽開口,給予自信,然后再面對全體,展現自我。
雖然我們在課改的道路上還會存在很多問題,只要我們不斷實踐,勇于探索,一定會創造出我們自己的特色。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落實了以學為主的思想,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先學后教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學習了知識。讓學生自主討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學生在自主、平等的地位上交流,解放了學生的嘴巴,解放了學生的頭腦,解放了學生的心靈。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師生關系的民主性,教學模式的多樣性和教學手段的先進性,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講課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都轉換了自己的角色,從精心設計“教”向精心設計學生的“學”轉變,從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全面發展轉變。尤其是劉、彭老師的設計更是出色,整個教學過程完全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讓學生分組、放映錄象片段、漫畫、講故事、表演小品等多種教學方法,學生緊緊圍繞教師的導進行學習,營造了一個充滿磁性的課堂環境。在課堂實踐中推處了“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構建了民主、交流、開放的課堂氣氛,改變了教師對課堂的壟斷地位,效果顯著。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活動”為主,以“發現”為主,以“鼓勵”為主。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這樣的課堂,這樣就使學生充滿了自信和勇氣,在這樣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學生思維的閘門開啟了,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享受著成功的喜悅,令人欣慰。
(一)、學生方面。
1.回答問題時聲音太小,語言不流暢,部分學生有些緊張。
2、由于本課概念性問題較多,學生展示時不能做到完全脫稿。
(二)、教師方面。
1、由于時間關系有些地方我點撥、提升、指導的不到位。
2、自己放手的力度還不夠,還應該再加大力度,要相信學生的能力。以上是我對本節教研課進行的反思,自己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要加倍努力,多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在平時教學中要多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單元敘述人類從產生到公元15這一時段區域文明發生、發展和衰落的歷史,分為上古、中古兩個階段,涉及了大河流域出現的四大文明古國和地中海區域出現的希臘、羅馬文明等有趣內容。因此,通過圖片及相關視頻激發學生學習本單元的興趣。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講述希波戰爭和亞歷山大東征等歷史事實,增添課堂的生動性。通過學生和老師搜集相關資料,學生領略到世界文明的文學藝術的精華,明白三大宗教對世界文明史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搜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從而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
本單元涉及雅典民主政治等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互動釋疑突破本單元重難點,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當今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就初中歷史教學而言,就是充分利用教材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其中也包括顯性和隱性的歷史現象的內涵、外延、內在因果關系、主要矛盾的變化進行分析比較,提高學生再認史實的潛力。同時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歸納、綜合問題的潛力,不是單純的重復教材中的史實,而是對教材中所涉及史實的升華、提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怎樣才能掌握好恰當的教學方法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
初中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在小學學了一些歷史知識,在某些方面有所了解,卻往往忽略了教材中各知識點的關系及基本歷史概念的準確記憶,但如果單純的`進行知識講解,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或對知識點記不牢,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最好的辦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閱讀。教師用講讀方式與學生共同閱讀,弄清每一課段落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各知識點的表現、本質,初步建立起知識網絡系統,做到合上書,使每個歷史知識點都歷歷在目,真正做到基礎知識過關。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有一種“移情體驗”在發生作用,“移情”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影響過程,即將一個人的目的、知覺和情感跟別人暫時聯系起來,使他們在作用上和情感上彼此融為一體。所以說,教師的言行舉止,感情的傾向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情感在教學時起著感染和激勵的作用。良好的情緒,能夠融洽師生關系及簡單氣氛,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學生對教師的認可、情感能使學生精力集中,教師在此時充分利用學生此時的精神狀態,使學生由自發喜歡聽課轉向自覺的學習需要上來。當學生學習成績不斷提高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越來越濃。因此,從某個好處上講,注重歷史課堂情感教育,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培養學生的用心性、進取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好處。
在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后,教師在上課時,對每課都要進行精講,對歷史現象進行立體分析,這是很重要的一環,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
第一,對歷史現象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
第二,對歷史現象進行宏觀和微觀的分析。
第三,透過教材中的顯性知識發掘出隱性知識。
第四,與歷史學科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分析。
愛因斯坦說:“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將激發興趣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鑒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于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并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并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教學反思.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因此,了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最初教學的時候,我還不懂得了解學生的學情對教學的重要性,只是專心研究書本,教材,想方設法令課堂生動,學生不易接受.一方面,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弱,剛接觸新的教材,同學們還不能馬上適應.另一方面,有的同學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但中等生,差生占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因此,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我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因此教學效果不如理想.從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這就是教育學中提到的"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這一理論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驗證.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曾有一位前輩對我說:"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例如我在講授《血肉筑長城》的時候,這課的主題是"抗日戰爭",教學難度比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為了上好這堂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講.為了令教學生動,不沉悶,我還為此準備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條謎語導入新課,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當講完課的時候,我拿出準備好的錄象帶,讓學生觀摩學習,學生特別用功,教學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沒有認真備課的時候,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好,與此相比可見,認真備課對教學十分重要.
來自 FanwEn.chAZidIaN.com
二.本學期主要工作:。
1.凸現現代課程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本期利用各種機會加強業務學習和教科研理論學習.學習筆記達20xx字左右.
2,深入學生實際,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興趣,愛好及方法等.
3,針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課前積極參加集體備課,或突破難點,或選擇教法和學法,或設計作業,或營造情景.累計參加集體備課30節左右.
5,積極主動地參加其他教研組和學校組織開展的公開課,青年教師匯報課,校優質課評比活動聽課節數達50節左右。
6,及時了解每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7,開展課外輔導,課外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如(1),歷史人物訪談.(2),交流歷史學習方法,經驗.(3),歷史專題報告會.(4),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5),學習方法,復習方法指導.(6),社會生活情況調查.從而培養了學生興趣,拓展其視野,并與同組教師交流心得.
8,努力開展課題研究,圍繞《現代教育技術與歷史課堂教學的整合》,,群策群力鉆理論,查資料,重實踐.
9,努力突出歷史教學的過程和方法,拓展歷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充分發揮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過多樣化方法和現代化手段,努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三,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績:。
1,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理論和方法,為今后的教育教學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2.本人的公開課,取得較好成績,受到本組同事好評.
3,課外活動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做人,掌握了歷史知識.
4.課題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加強了學習資源與學生學習方式,教學要素,教學環節的整合,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歷史的環境和氛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此外,學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
1.個人備課有時針對性不強,特別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備好的課不得不進行必要調整.
2.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得不夠到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成分還比較多.
3.課題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時候,以致實質性的工作做得遠遠不夠.
4.課外活動的開展因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總體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處.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強備課的針對性,努力服務于課堂教學和學生.
2.有意識地強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
3.實質性地開展課題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點具體的內容.
4.加強課外活動的指導和引導,做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伙伴.
我們作為教師隊伍中的新鮮血液,我們就應相應國家新課程改革的號召,我們的教學模式也就應改變。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這就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一種學生本位的新模式。歷史教學也不例外。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破陳出新,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余地,從而得到鍛煉,到達基礎知識、潛力培養、思想教育三位一體,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認知指導實踐,許多教師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在教學中嘗試改革,出現了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我所在的實習學校豐潤二中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透過三年的探索實踐,構成了“豐潤二中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序”,即:(1)檢測復習(5分鐘),檢測上一節學習資料,相互訂正,上交。(2)情境導入(2分鐘),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導入新課,明確目標。(3)自主學習(12分鐘),以一體化教學案為引導,學生對教材資料進行自學,完成相關題目。(4)合作探究(8分鐘),學習小組內部交流,互幫互學解決問題。(5)交流展示(8分鐘),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對重難點問題的解決辦法,或提出問題。(6)教師評議(10分鐘),教師點評小組成果,提升知識精華(方法、規律、疑難)。(7)鞏固練習(5分鐘),針對本節目標進行達標練習,反饋矯正。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序,確保了新課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落實,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在其中,樂在其中,享受成功!
在課上經過這“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序”,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在大多時候充當的都是提示、總結這樣的主角,不在時傳統課堂中的一言堂,在上課的時候只能聽見教師一個人在說話的聲音,學生是完完全全的被動的學習。此刻上課運用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序,在上課的時候女教師說的話很少,大多的時間是留給學生自己討論問題,有利于發揮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而不是等這教師直接給答案。經過學生思考、討論得出來的答案學生記得更牢固。在考試的時候遇到開放性的試題,學生也會答得順風順水。
在上課的時候所有的老師都會運用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序,在課堂上更大的發揮學生的作用。
本學期我擔任初二(6)——(11)班的歷史老師,回顧這一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我認為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作為6個班的科任老師,面對的是不同的學生,學生在個人能力、個人素質、個性心理特征等方面均存在著個體差異。由于存在著差異,也就導致:相同的課程在不同的班級,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
針對不同的班級,在課后不僅要備好課,保證課堂授課質量,而且要“備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學生的特點,以便在課堂上進行適時引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有的學生對歷史人物感興趣,有的學生對歷史事件感興趣,還有的學生對戰爭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在課堂上尋找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興奮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本學期共進行了三次考試,在考試過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還無法從死記硬背的思維模式轉以理解記憶為主的思維模式,在期中考試中可以看到:基礎知識題,學生掌握的較好,失分不多;主觀題,即材料解析題,學生在回答時能夠把握材料,說出材料的主旨,但在回答定性問題時,在語言運用方面,還有欠缺,不能運用歷史的語言來準確的表述問題,需加強訓練;問答題,學生在回答時,明確具體的史實,以及史實所反映出的經驗、教訓,只是缺乏一定的條理性,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應重點強調解題的條理性。
歷史學科中記憶性的東西較多,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清晰、準確地記憶史實,課后督促學生及時復習、鞏固、預習,只有這樣才能記憶的扎實,在做題時才能得心應手,在考試時才能穩操勝券。因此,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摸索一些幫助學生記憶時間、地點、事件的方法,讓學生輕松、無負擔地學習。在檢查學生復習情況時,科任教師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要及時與班主任溝通,雙方合作,雙管齊下,這樣才能保證學生順利的通過會考。
反思過去,這本身已成為歷史,要放眼新學期,發揚以往工作中的優點,彌補工作中的不足,與時俱進。
如何提高課題效率,是我進行課堂教學的最基本的追求。每一節課我都要盡職盡責的去完成。課堂容量大,效果也感覺不錯,平時學生回答問題比較理想,隨著時間的推移,讓我越來越相信學生,總覺得學生都比較認真??墒峭ㄟ^近兩周批閱探究練習,讓我感到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1、書寫不規范,太潦草,錯別字較多。
2、惰性心理較強,懶得動手,即使課堂一起討論處理的知識也懶得整理。
1、注意書寫能力的培養,轉變學生的惰性心理。
2、多角度多層次的設問,提高學生的識記能力。
3、轉化待優生的差距,提高課堂效率,加大課堂力度。
4、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落實到每一個學生學習中,鞏固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能力。
一節好的歷史課首先要讓學生愛聽,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去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對人的教育。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這節課我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本課教學既難又易,難的是教學方法難以突破,易指多數學生對這段歷史比較熟悉,我綜合多種版本教材的特點,把黃海海戰和《馬關條約》的簽定做為教學重點,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特別是在引導學生分析鄧世昌這個歷史人物時,從責任感中體會愛國情感,從人格尊嚴感悟國家精神,以小見大,體現了教師的創新精神,教師通過談話、探究、體驗等多種教學方式,創設歷史情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和諧融洽,學生學習狀態精神飽滿。
這節課我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努力:
1、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在這節課當中體現了老師新課程理念,比如說《馬關條約》內容這部分不僅讓學生知道條約有哪些內容,老師還引導學生利用圖表的方式與《南京條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深刻認識《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嚴重的危害,教師還引導學生分析認識《馬關條約》給日本帶來的一些影響,這樣的做法,培養和訓練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和理解問題,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時候,是從問題入手,環環相扣,然后是層層深入。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探究中,使學生思維活動始終在進行著,并且在思維活動中得出自己的認識。
2、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本課點睛之筆是對《馬關條約》的教學,教師打破了傳統模式的束縛,對《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進行重新設計,讓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的簽定,中國失去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精神層面的,那就是尊嚴,通過讓學生感悟到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要積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3、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節課當中,我選用了黃海大戰、《馬關條約》簽定和部分歷史史料等相關的片段,學生觀看過后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學生在談感受的過程中,進行感悟。如我在課堂結束部分引導學生學完《甲午中日戰爭》后,你有什么心情?請用一種顏色來代表,并說明為什么用這種顏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符合學生的從形象到邏輯的認知規律,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當然,這樣的教學處理不一定很好,但我也應該對我的探索進行反思、總結。整個教學中,不帖標簽、不灌結論,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又有客觀、理性的分析和梳理,站在思想史的高度對歷史進行闡釋與理解,給歷史必要的寬容,現實的回答。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與實踐,在平實的教學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思想”的魅力;在饒有興趣的情境中體會思想的魅力。
在課堂中,我也分明感覺到學生的回答是自己內心流淌出來的,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照著課本讀?!皾櫸锛殶o聲”,我想,這恰恰是思想的意義與力量所在。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關于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等核心知識,相信學生不必于課后再去死記硬背,因為,這已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了。
誠然,因為是一節“原生態”的課,也有瑕疵,如時間的把握、教材的取舍、語言的過渡等。好在葉讕教授早說過,真實的課總會留下遺憾,聊以自我安慰。不過,伴隨閱讀而生、不乏亮點的教學設計,足以給自己更堅定的信念:教師生涯,閱讀作伴。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35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