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精神集中體現了勞動模范的優秀品格和崇高精神。每一位勞模身上都體現出高超的人格力量。勞模故事生動而感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看全國勞動模范申紀蘭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精選3篇),希望大家閱讀之后有所收獲。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6月28日,申紀蘭因病逝世,追思緬懷以及她昔日的議案建議、采訪視頻等連日刷屏。
這位地地道道的太行深處的農村婦女,是中國唯一一位從第一屆連任到第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66年里,申紀蘭提出的建議和議案涵蓋三農、教育、交通、水利建設等各個領域。她率先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寫入1954年《憲法》,為“婦女能頂半邊天”奠定了法律和經濟基礎。也是在新生共和國的首屆人民代表大會上,中國婦女們第一次真正參與到國家最高權力中心的決策。
“(我)每天生活在農村,知道農民想甚、盼甚?!鄙昙o蘭這一輩子,從來沒有離開過土地、沒有脫離過人民。即便擔任“廳官”,也堅定選擇“六不”——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領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工作關系、不脫離勞動?!皠谀?勞模,不勞動叫啥勞模?!薄叭罕姷拿糠鈦硇哦伎?,看完都會認真整理”,這種種的堅持,源自“人民代表”的清醒認知:“代表”要代表人民說話、要為人民辦事。
申紀蘭見證了新中國由弱到強的歷史,也見證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誕生與成長。她66年的代表生涯,是觀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實踐樣本。
植根于人民,始終代表著最廣泛的群眾,這是中國各級人大代表構成的常態。第一屆全國人大的1226名代表中,有工人王崇倫、農民李順達,有耄耋老人齊白石,也有青年女工郝建秀,覆蓋了各層次各行業各民族。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一線工人、農民代表占代表總數的15.7%,“95后農民工”、淘寶店主走進大會堂……人民在哪里,代表就在哪里;群眾在哪里,關注就在哪里。來自基層一線的代表不斷增加,更多基層的聲音進入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傾聽最鮮活的民聲,收集最真切的民意,將帶有普遍性的意見和建議從田間傳到廟堂,并積極推動其依法有序進入國家決策和各項工作中,這是中國各級人大代表履職的常態。凡是民眾熱切關心的,必會在議案建議、審議文件中找到回音;凡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必會成為討論的關鍵主題?!爸袊矫裰鳌辈皇桥懦猱惣?、相互傾軋的惡斗,而是奔著解決問題去,“發現問題-求解答案-付諸實踐”。
制度是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國情的產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人類制度歷史上的偉大創造。這么多年來,人大代表的職業身份在變,關注的現實問題在變,但“中國式民主”的內核始終未變。最廣大的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態投身國家治理和社會建設,國家民族前途命運也將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
觀看全國勞動模范申紀蘭先進事跡二
今天,我想聊聊一位老黨員的故事。
她叫申紀蘭,在2020年6月28日走完她91歲勤勞的一生。
她是全國唯一一位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就是全國勞動模范,她是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她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她勤勞的一生,在共和國的歷史上留下了獨特的一頁,在太行山上豎立起一座永遠的豐碑。
我和老人都是太行山深處的山西平順縣人,同一方水土養育了我們,我屬于她的晚輩。從小,我就是聽著她的故事長大的。后來,我有幸幾次和老人接觸,又近距離感受到這位老人的風范。聽到老人去世的消息,一些小事又浮現出來。
01那次感動:學校收到一筆退款
我第一次見申紀蘭是在1984年。那時,我在平順中學讀初中。那個時候,也正是申紀蘭當了十年省婦聯主任,回到西溝的日子。
這些背景我是后來才知道的。當年,我還是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只記得那天,在學校門口,看到一位身著藍色圓領中山服的婦女,大步流星走來,邊走還邊和遇到的人打招呼,聲音洪亮。人們悄悄地說,那就是申紀蘭。從此,她這一身打扮,留在了我的記憶中,幾十年沒有變。
幾年之后,我考上了山西省內一所大學。大學三年級那一年,突然有一天通知說申紀蘭要來做報告。這是我第一次坐在禮堂聽她講話。老人嗓門很大,說著一口我熟悉的家鄉話,一張紙也沒有帶。她講她如何勞動,講她這些年的感受,一口氣講了一個多小時。不久之后,學校一位老師很驚奇地告訴我們,申紀蘭回到平順之后,把學校給她發的講課費郵寄退回給了學校。當年,那一場報告的講課費是400元!
這是我第一次被她的舉動所感動。
02 冬日早晨,那溫馨的一幕
我第一次近距離地認識這位老人,是1997年。
那時,我已經是一家報社的記者。那年秋天,黨的十五大召開,進一步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冬日,我和縣里一位朋友去西溝采訪申紀蘭。
她家還住在西溝坡下一處平房的院落里。我們到的時候,村里人剛剛吃過早飯。撩起門簾,推開那扇普通的門,申紀蘭像我們在家鄉走親戚時遇到的大娘一樣,很熱情地說著“快來、快來”,把我們迎了進去。
太行山的傳統民居,都不留過大的窗戶,冬日又掛著厚厚的門簾,屋里光線有些暗。緊靠窗戶,是一盤土炕,炕上卷著兩卷鋪蓋,就像我在老家任何一個農戶家看到的一樣。申紀蘭快90歲的婆婆穿著對襟衣服,坐在炕上。把我們迎進門,申紀蘭就接著去伺候她的婆婆。
老人那時雙眼已經看不見了。我看到,申紀蘭很認真地把一塊干凈的毛巾圍在老人脖子上,然后,端著一只小碗,用小勺給老人喂飯。每次舀起來一勺飯,她還要湊到自己嘴邊吹吹,才耐心地喂給老人。
“問個甚,你們說吧?!鄙昙o蘭一邊給老人喂飯,一邊問我們。申紀蘭的愛人部隊轉業后在長治工作,很多年都是她在家里照顧婆婆。無論什么時候,年歲已高、雙眼看不見的婆婆都被穿戴得干干凈凈。在申紀蘭精心照料下,她的婆婆一直活到93歲高齡。
我們坐在她家的小板凳上,一邊看著申紀蘭伺候老人,一邊談著我們的采訪題目。申紀蘭認真喂婆婆吃飯的場景,深深地刻印在我心中。在那個有些寒冷的早晨,在西溝那個普通的院落里,一位將近七十歲的人,認真地喂一位將近九十歲的人吃早飯,這成為我很多年難忘的溫馨一幕。
1954年,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申紀蘭在報到表上簽字。
03那一句樸實的教導,讓我銘記
2010年五一,我利用假期回故鄉,就干部下鄉駐村的事情進行一些調研。走了好幾個村子,我最后提議去聽聽老勞模申紀蘭的想法。
在西溝的一處窯洞里,老人認真地給我們講起過去干部到村里吃派飯、住群眾家里的歷史,也比較了現在的住村與當年的不同。最后,告別的時候,旁邊的人說我們是利用假期來進行調研的,她親切地拉住我的手,像一位老奶奶那樣囑咐我:
“要得比人強,就要比人忙;要得比人好,起得比人早?!?/p>
1954年,西溝村遭遇洪水襲擊,申紀蘭和鄉親們恢復生產。
這兩句話,我當作一個長輩對晚輩的囑托,也理解為是申紀蘭老人的人生經驗之一。在平順縣,申紀蘭老人的好多話,都流傳很廣,甚至成為人們的信仰。
比如,上山栽樹,她引用老勞模李順達的話,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來鼓勵大家;說到勞模,她說,勞模,勞模,不勞動還算什么勞模;她還說,模范模范,吃苦在前……
我們家鄉很多人都記得老人這些富有鄉土特色的話。
但是,我沒有聽老人講過多少人生大道理,所以,這兩句話既可以看作是她勤勞一生的寫照,也可以算是她的人生經驗之一。我一直記著這些話,每當我有懈怠的時候,我就想起了土地上的鄉親們,想起申紀蘭為代表的太行人民,想起老人關于“比人忙”和“比人早”的教導。
04那一份謙遜:聽聽記者想說啥
申紀蘭一生不知道和多少記者打過交道。2018年夏天,我去西溝看她,她還說起人民日報前社長范長江上世紀五十年代去西溝采訪的事情,說起新華社記者馮東書到西溝的故事,還記得著名記者沙飛拍照片的經歷。她說,記者的工作很重要,不光是把咱做了啥告訴外人,也把外邊的信息帶到西溝來。
2019年初春,冒著大雪,我又一次到西溝采訪她當人大代表的往事。那個下午,她一方面張羅著村里元宵節活動,一方面還接待了一位全國人大來的領導。忙完了這些事情,她又接受了一位地方報紙記者的采訪。等到我走進西溝鄉政府會議室的時候,天色已晚,她已經有些疲憊。我有些心疼這位老人,就說“每個記者來了都和他們談,你太累了”。老人很認真地說,人家打老遠到西溝來,都是關心咱西溝,只要能抽出空來,都想和他們談談,不能怕累。說完這些,她告訴我說:記者來了,聽聽他們問什么,想什么,也是個學習,讓我知道了許多外邊的事情。
這番話,讓我肅然起敬。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認識申紀蘭,并且多次采訪報道她的人民日報老記者段存章,也講過一個申紀蘭接待記者的故事。有一次,他讓申紀蘭在采訪本上題個字,申紀蘭隨手寫道:“申紀蘭,西溝村,向您學習“。她對每一位來訪者都善意地持一種學習的態度。一位九十歲的老人,還那么認真地接待每一個記者,這份感動一直存在我心底。
05 “人大代表”:檔案里才能稱出的分量
申紀蘭當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在代表生涯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究竟是怎樣發揮作用的,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
每年人代會期間提出議案和建議,是人大代表履職的一個重要方面。我試圖從這個角度入手,來了解這位老人當代表的故事。2019年2月間,我花了一點時間到有關部門去查找她的人大建議和議案。
一開始,我認真地閱讀議案和建議的內容,后來,時間實在來不及,我只好看記錄那些議案和建議的目錄?;貋碇?,我認真地數了數,從1993年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到2018年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她提出的議案和建議有485項。這25年里,申紀蘭共提出和附議人大議案134項,提出和附議人大建議351項,其中,她本人單獨和領銜提出人大建議和議案80項?!∵@些議案和建議里,出現最多的主題是路、樹和地。我后來拿著這長長的目錄,到西溝展示給她看。她說,“我最關心的還有辦企業?!彼?0歲開始領著西溝人辦企業。
這些議案和建議像一本厚厚的編年史,記錄著一個基層人大代表幾十年的所思所想,也記錄著我們發展的腳步。從沙石公路改造到高速公路建設,再到城際鐵路規劃和旅游專線等,老人的“路”內涵越來越豐富;從植樹造林到保護森林,從增加補貼到生態功能區建設,老人心中的“樹”豐富多彩;從保護耕地到增加農民收入,從修梯田到脫貧攻堅,老人的關心始終跟著時代。
望著這長長的目錄,我思緒萬千。她從第一屆全國人大當選代表,一直到十三屆全國人大,60多年的歷程中,她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做了很多事,說了很多話,也承受著許多誤解。這些檔案資料其實是一個最好的說明,一個生動的注腳。
如今,老人去世了,不管時間過去多久,不管我們將要走出多遠的路,那些檔案留在那里。我想,將來一定會有人去仔細翻動這些檔案的。那時,人們將會更加理解這位老人作為人大代表的作為,更加理解一個基層人大代表的情懷和努力。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34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