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一個好的總結需要準確把握原文的主旨和重點內容。范文展示了不同種類的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拓寬總結的思路和方式。
高效課堂,顧名思義,是與傳統的低效課堂相對的,傳統課堂中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教法的研究,教材的處理,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個體差異性,忽視了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處于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知識狀態。學習興趣降低,自主學習能力減弱。高效課堂,就是要通過研究學生的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边@就要求教師研究和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教學過程中摒棄灌輸式機械記憶,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自主探索、自我總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經過長期反復研究和實踐,我對“高效歷史課堂”中“高效”的理解是:
1.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要扎實和得到落實;
3.在提升學生歷史素養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為了提高我們的課堂復習效率,我們認真鉆研“高效課堂”教育教學理論,加強學科理論學習,提高學科專業水平和能力,努力把自己鑄造成“高效課堂”研究型教師和專家,更好地履行職責、發揮作用。我們認真學習、深入研究了目前在全國推廣的九大課改模式,即:山東杜郎口中學“10+35”模式、山東昌樂二中“271”模式、山東兗州一中的“循環大課堂”模式、江蘇灌南新知學校的“自學交流”模式、河北圍場天卉中學的“大單元教學”模式、遼寧沈陽立人學校的整體教學系統和“124”模式、江西武寧寧達中學的“自主式開放型課堂”、河南鄭州第102中學的“網絡環境下的自主課堂”、安徽銅陵銅都雙語學校的“五環大課堂”等等課堂教學模式,發現所有這些課堂模式,都是強調人本思想,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享受課堂,讓每一個學生努力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們在一些班級實行了分組學習,將班級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八人一大組的學習小組,常規管理和課堂教學均采取合作學習小組模式進行合作學習和評價評比,將課堂劃分為四個模塊:預習(對照導學案明確課堂需要掌握的問題)、交流(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解答預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并將小組內無法解答的問題提交給老師)、展示(采取提問方式,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導學案中要求掌握的問題)、測評(試卷或作業本方式)。在高一高二年級課堂的四個模塊的時間分配大致為:10(分鐘)+10(分鐘)+20(分鐘)+5(分鐘)。高三第一輪復習課時間的分配與高一高二新授課有很大的不同,對照導學案進行預習和課堂交流放在一節課完成,展示和課堂作業一節課,測試一節課(實戰練兵),根據情況可能多加一節課(用于試卷講評和研討解答新疑問),一個環節(即一講內容)三至四節課完成。我們堅持“課堂效果課堂測、課堂效果課堂析”,在希望班和個別普班實踐,感覺學生落實鞏固的時間較充裕,提升了解題能力。
我們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檢測,在剛上課的復習鞏固中,穿插在課堂中,在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后,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據此調整教學節奏,及時進行矯正教學,對確保歷史課堂教學優質、高效十分必要。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是實現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率的有力保證。在試卷檢測實施的過程中,我發現,每次檢測總有五六位學生完成得比較快,所以給他們面批面改效果很好;而對于全班學生的試卷也是全批全改,這樣學生更樂意完成檢測。
在打造高效課堂的實踐中,我們努力研究模式,但不惟模式。我們認為,在盡力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的同時,最重要的是準確了解所教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基礎)、學習特點,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結合我們學校學生普遍基礎差、學習習慣差的校情,采取一切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長期實踐過程中,我們認為和諧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構建和美課堂是實現課堂高效的最重要途徑。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共同參與知識的探究過程,發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個人愛好特長,在課堂中形成師生平等互動、合作共進的和諧快樂氛圍。學生在課堂中的快樂主要是源于得到老師和同伴的認同,且發展于獲得知識時的成就感。展示有利于滿足學生個體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自信情感的發展,從而產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使學生自覺地進行學習活動。我們努力構建適合我們自己學生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但同時認為最高境界是無模式——即不論何種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即是最理想的。
突出生本主義,將課堂還給了學生,老師們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所以我們同組老師集體備課主要是討論如何設問更能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因此,老師們集體研討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的教研組和備課組會議采取專題講座等形式進行。每次備課會或研討會均圍繞一個專題,和同組教師一起拓寬視野、更新充實知識、轉變觀念、啟發思考。
我們還開展教育教學論壇的討論。圍繞在實施“高效課堂”過程中產生的疑難問題,在推進課改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普遍性問題,組織本教研組老師加強研究,力圖解決問題。
備課組老師輪流上研討課。按照學校推進課改的布置,其中骨干教師每學期至少上一次示范課,要求老師們觀摩、研討。說是示范課,其實我們一直都把這個課定性為研討課,同組老師輪流上,共同研討,研討緊緊圍繞來自本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或教育教學實際工作中產生的需求為主題。聽完課之后及時開展評課活動,圍繞著主題展開研究、實踐與討論,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開展案例教學。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收集和積累教學實例,在本組教師的集體備課和研討中,選取與主題相關的案例供大家從理論上進行分析研究。在討論案例時,啟發每個教師產生不同的視點,通過相互交流和討論,形成統一認識。
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生成的問題開展研究。把教師遇到的問題收集起來,分析它們的共同點,挖掘它們的內在聯系,為教育教學研究積累原始的素材。然后同教師一起分析篩選,提取共性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強與教師的聯系與交流,加深了對教師實際工作情況的了解,有利于解決問題。
老教師幫帶教青年老師。通過傳、幫、帶,引導青年教師將教育教學理論、學科知識與工作實踐結合起來,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盡快成長、成熟,逐步形成特色風格。我和易宗堂老師結成了師徒幫對,制訂了幫對計劃并嚴格遵守實行。實際上,師徒幫對是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在經常性的研討中,我覺得我向小易老師這位碩士畢業生學到的東西更多。
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并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學校有一個省級課題《普通高中提高學生自主性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堅持參與這個課題研究,開展問卷調查,收集了大量的資料進行研究,積極撰寫課題論文,以歷史學科實施“高效課堂”改革中出現的問題開展反思性探究活動,讓課題研究成果內容與推進“高效課堂”教改相結合。
我們力求在推進課改(“高效課堂”)中發揮骨干教師的服務和指導作用。作為教研組長,我經常性地深入課堂一線,與本組教師一起研究文本,推敲、設計好“導學案”及每個教學環節,研究、解答教師在備課和上課中的困惑。在研究中掌握教研第一手資料,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引領教師優化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快速成長。
總之,在推進“高效課堂”教改實驗中,我們努力以學科基地為依托,探索本學科“高效課堂”有效模式和方法,本組老師們一起研討,結合本校的學生實際,不斷提升實施課改的能力,提高課堂復習效果。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世界在不斷變化,同時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走訪歷史足跡,探索歷史背后的故事,不僅能夠增長我們的知識和見識,更能夠激發我們對于生活的熱情和思考。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的一次歷史足跡之旅,以及我的一些感悟和體會。
我曾拜訪過北京的紫禁城、南京的中山陵和蘇州的藕園,這次我選擇了走訪西安的明城墻和兵馬俑。明城墻是明朝時期的遺物,在西安市內長達14公里,高16米,寬13米,有12個城門,是我國重要的古代防御工事之一。兵馬俑則是中國第一個帝陵坑,始建于公元前246年,規模宏大,保存狀態完好,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前往明城墻和兵馬俑的路途很遠,但是我一路上都非常興奮。對于初次前往這兩個著名的歷史景點,我做了很多功課,對歷史和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明城墻上,我沿著墻上的小路散步,想象著當年來來往往的行人和車馬,感受真實的歷史風貌。在兵馬俑博物館,我仔細觀察每一個兵馬俑的神態和裝飾,心中不由得產生強烈的敬意和壓抑不住的震撼。
第三段:對歷史的思考。
雖然明城墻和兵馬俑都屬于古代歷史遺址,但是它們的背后卻有不同的故事和文化。明城墻作為古代防御工事,反映了中國古代防衛戰略的科技和文化,有一定的諷喻意義。而兵馬俑則是中國唯一支持“百家爭鳴”的封建王朝所建的陵墓,既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技術,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文化背景。這些歷史背后的思想和文化,雖然已經隨著時間逝去,但是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和思考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四段:歷史對當代生活的影響。
歷史雖然過去了,但它對于當代生活仍然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我看來,歷史可以教會我們很多東西。比如,歷史告訴我們頑強不屈的民族氣質和精神追求,是我們走向現代化的源動力之一;歷史告訴我們當代的和平生活和國家安寧來之不易,不能被輕易浪費和破壞;歷史告訴我們繁榮興旺的發展靠的是社會進步和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又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創新。
第五段:結語。
歷史是人類的能動因素,也是人類智慧的見證。它不僅可以讓我們認識到人類的共同性和價值觀,還可以讓我們吸收歷史的科技、文化和哲學思想,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當代的問題和挑戰。在這次歷史足跡之旅中,我深感歷史的深度和廣度,感受到了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夠更加珍惜歷史,并從歷史中汲取智慧。
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西洋樓景區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在圓明園周圍。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余畝,一百五十余景。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后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賜園,并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并入了萬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皥A明園”,這一名稱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滴趸实塾鶗重遗?,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對這個"圓明"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币馑际钦f,“圓”是指個人品質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
雍正皇帝崇信佛教,號“圓明居士”,并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選語錄》19卷和《御制揀魔辨異錄》。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禪門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對佛教施以影響,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禪凈合一”,是佛教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滴趸实墼诎褕@林賜給胤禛(后為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號“圓明”。
清王朝傾全國物力,集無數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種植奇花異木,集國內外名勝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處,內收難以計數的藝術珍品和圖書文物。在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國風格的庭院外,長春園內還有海晏堂、遠瀛觀等西洋風格的建筑群,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杰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筑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于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和“萬園之園”。
運走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園宅。那侵略者不僅搶奪了那珍貴的歷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燼。曾經奇跡和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只剩斷垣殘壁,供游人憑吊。
圓明園占地350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圓明園的陸上建筑面積比故宮還多一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又等于一個頤和園,總面積竟等于8.5個紫禁城!
圓明園,誕生在康熙年間,成長與雍正王朝,風華在乾隆盛世。它繼承了中國三千多年的優秀造園傳統,既有宮廷建筑的雍容華貴,又有江南水鄉園林的委婉多姿,同時,又汲取了歐洲的園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風格的園林建筑融為一體,在整體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諧完美。真可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圓明園有著名風景四十處,其傳奇與神圣,宏偉與壯觀之處是用文字與畫筆都無法丈量的。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當豐富的皇家博物館。法國大作家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所有博物館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園內各殿堂內裝飾有難以計數的紫檀木家具,陳列有許多國內外稀世文物。園中文源閣是全國四大皇家藏書樓之一。園中各處藏有《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薈要》等珍貴圖書文物。
圓明園的焚毀警示著每一個中國人:閉關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一個民族只有強大起來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積極進取才能不斷進步。
作為人類的一份子,我們身上承載著歷史的重量。歷史不僅僅是過去的故事,更是對我們的啟示和警醒。在探索歷史的過程中,我深刻領悟到歷史的意義和價值,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歷史是人類的寶貴遺產。
歷史是人類文明的鏡子,記錄了人類的進化和發展。我們將在歷史中發現許多技術和思想上的重大成就,例如互聯網、輪子、數學、哲學、藝術等。歷史也記錄了許多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件,如兩次世界大戰、文藝復興、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等等。通過研究歷史,我們可以理解世界的形成和發展,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所處的時代。
第二段:歷史可以啟發我們的思想。
歷史是一篇篇生動而深入的故事,這些故事內含有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和啟示。例如,《辛德勒的名單》教育我們愛與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窮人與富人沒有固定的界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提醒我們要珍惜當下,不要被生活所迷惑。歷史使我們更加開放和多元化,從中學到寬容和同情之道,秉持純潔而深刻的思想。
第三段:歷史可以教育我們。
通過學習歷史,我們能夠充分認識到紀律、忠誠、責任和組織等要素對于我們未來的成功至關重要。歷史事件也向我們展示了我們應該避免的錯誤和行為。例如,二戰后納粹反人類的政策已被廣泛證明是不道德和不人性的。
第四段:歷史可以改善我們的視野和思維。
歷史使我們更加有力地理解復雜的現象和追求綜合性的思維能力。歷史也能夠擴大我們對于文化、政治和經濟等領域的理解,從而使我們更具包容力和判斷力。同時,歷史的研究要求我們批評性地思考現實生活,挑戰并想盡辦法改善世界的現狀。
第五段:結語。
探索歷史,容易被瑣碎的細節和難度嚇倒。然而,當我們投入其中并發掘其中的含義時,我們會發現歷史非常值得探索。歷史是我們過去的故事,也開啟了我們未來的發展之路。通過研究歷史,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世界和未來。
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過去,思考未來。在探索歷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足跡所帶來的歷史記憶、文化傳承以及深刻的思考。在我的探索歷史足跡的活動中,我思考了很多,對歷史和人類社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下面我將分五個部分分享我在活動中的感悟心得體會。
第二段:感受文化底蘊的重要性。
在探索古建筑和博物館時,我深刻感受到文化底蘊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作為歷史的見證,古建筑和博物館不僅僅是展示文化的場所,更是將文化傳承下去的重要實踐。通過欣賞歷史文物、古建筑和各種文化表現形式,我更加珍視和心懷感恩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刻了解文化與個體以及社會的互動關系,認識到了我們每個人都為文化的發展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第三段:認識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探索歷史足跡不僅可以認識歷史,更可以了解古代和現代的聯系。歷史足跡作為一種文化遺產,不僅僅是過去,更是現在和未來。各種歷史事件和文化現象,亦是現實生活的組成部分。通過接觸和游學,我深刻認識到只有真正領悟了歷史對現實的影響,我們才能夠推動現實向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
探索歷史足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探索,我們不僅可以繁衍保存文化及歷史,還可以增進個人素質、豁然開朗人生境界。歷史足跡所帶來的精神啟迪和文化吸收,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困難、挫折、以及選擇。此外,探索歷史足跡還可以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并且增進全民文化素質的普及。
第五段:總結與展望。
在探索歷史足跡的活動中,我收獲頗豐。通過接觸與學習,讓我重新認識到了歷史的深遠意義,并且對于維護文化遺產、推動歷史保護和品牌建設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認識到了歷史足跡對于個人乃至國家的重要性,因此我們需要更加珍視和保護,讓它們在未來得到傳承。希望在未來,我們可以繼續探索更多的歷史足跡,擴展自己的知識視野,品味生活的美好和深刻。
歷史,是人類前人所留下的寶貴財富和經驗總結,更是我們今天賴以生存的基礎。而探索歷史足跡,則是我們可以了解歷史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感悟歷史的沉重與厚重,也可以仔細思索我們的未來。
當我們走進一座古跡之時,仿佛置身于歷史的深淵之中。我們輾轉觀察這些石頭、墻壁,甚至是細小的細節,我們可以感受到它們所包含的歷史元素和文化底蘊。這種感覺不同于其他的任何體驗,因為它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領悟到歷史的真實感受。
三、感悟人文精神。
在探索古跡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上的人文精神。無論是古人在文化上或在建筑技術上的創新,還是對自然現象和宇宙的深刻解讀,都讓我們在探索過程中領略到文化的真正力量所在。而當我們了解到這些知識,我們更可以把它們運用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來豐富我們的生活,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生活挑戰。
四、感悟歷史的沉重與厚重。
當我們漫步在具有歷史價值的城市古街道上時,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的沉重與厚重。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座城市經過多次漫長的歷史沉淀,歷經變革、戰爭和災難,而今仍然能夠保持著自己的特色和魅力。這種力量,甚至能夠感染到我們,讓我們更加堅定自己面對歷史的態度。
五、探索未來的信仰。
探索歷史足跡不僅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沉重與厚重,更是為我們帶來了探索未來的信仰和勇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感到歷史的演化和人性的進化,從而強化自己對未來的信仰和希望。這種力量,是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和自信的。
六、結語。
綜上所述,探索歷史足跡不僅可以讓我們感悟歷史文化,還能讓我們在心靈上得到更加深刻的體驗。通過對歷史的探索,我們可以學習到歷史知識和人類文化的精髓,從而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所屬的世界。這種人文精神和沉重的歷史,甚至可以給我們帶來對未來的信仰和希望,因此,探索歷史足跡是一種既體驗歷史又探索未來的絕佳方式。
近日,我有幸參加了一場關于歷史探索的大講堂活動。這場大講堂以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為宗旨,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精彩紛呈的文物展示以及互動式的學習方式,成功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從中獲益良多,對歷史產生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首先,大講堂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使得歷史變得更加有趣。講堂中,歷史老師娓娓道來了一系列有關古代人物和事件的傳奇故事。這些故事里充滿了懸念、情感和智慧,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深入歷史的泥河,與那些偉大的人物一起感受他們的歡樂、憤怒、憂愁和成功。這讓我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那些先賢們的智慧和勇氣產生了敬佩之情。
其次,大講堂通過豐富多樣的文物展示使得歷史變得更加直觀。在講堂中,我們得以親自觸摸那些保存完好的古代文物,如銅劍、陶器、石磨等等。這些文物是上個世紀在考古工地上出土的,它們見證了古代文明的繁榮與發展。通過觸摸這些文物,我們仿佛能夠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智慧,這讓我更加理解了歷史的真實性和可貴之處。
第三,大講堂采用互動式學習方式使得歷史變得更加有趣。在講堂中,老師通過提問、小組討論和游戲等多種形式與我們進行互動。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讓我們積極參與到歷史的學習中來,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所學內容。在互動的過程中,我們通過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獲得了新的思考和認識,這讓我對歷史有了全新的理解。
此外,大講堂還加強了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和啟發了我們的思考。通過聽取歷史老師講述歷史的發展過程和重要事件,我們逐漸認識到歷史對于我們現在的影響之巨大。歷史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前人智慧與努力的結晶,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對于每一個歷史事件,我們都需要學會從中總結經驗教訓,認識到歷史的輕重緩急,以便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最后,通過參加這場大講堂,我深刻體會到歷史的重要性。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幫助我們正視自己的過去,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是一本教科書,可以給我們提供豐富的知識和啟發我們的思維。歷史是一種智慧,可以讓我們從前人的成功和失敗中學到經驗教訓,不斷進步和成長。因此,我們應該學會關注歷史,了解歷史,以便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綜上所述,探索歷史大講堂的體驗給了我很多啟發和思考。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豐富多樣的文物展示以及互動式的學習方式,我對歷史產生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歷史不僅有趣,也對我們的人生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決定從現在開始,更加關注歷史,學習歷史,以便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生活,并在未來的人生中用歷史的智慧指引自己的前進方向。
在人類歷史漫長的進程中,歷史記錄了人類的一切經歷和探索,是人們理解自身、認識世界、塑造未來的一個重要來源。我們探索歷史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當今的社會和生活,更好地認識自己和身邊的事情,同時也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在這個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歷史的重要性,也有了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體會歷史的生動性和豐富性。
歷史是一個有生命力的領域。通過閱讀各式各樣的歷史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資料,我深切感受到歷史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精彩的戲劇,都讓我深深地了解了歷史的獨特之處,讓我體會到,在歷史中,那些人物,那些事件,都是有生命力的,他們和我們一樣真實存在著。
第三段:體會歷史的啟示性和指導性。
歷史并不是一個被塵封的東西,它具有啟示性和指導性。透過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可以汲取營養,積累智慧,更好地應對現實生活中的挑戰。例如,通過學習歷史的重大事件和領導人物的經驗,我們能夠發現,每個歷史事件都蘊含著獨特的啟示和教訓,我們需要從中總結出經驗教訓,為未來的發展提供靈感和指引。
第四段:體會歷史的重要性和使命。
歷史作為一種人文科學,承載了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使命。它不僅是一種文化的表達,也是人文精神的體現。歷史的研究不僅僅是了解和探究過去,也是建立和發展人類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歷史的價值和作用,要積極推動歷史研究的發展,提高歷史研究的水平,保護好歷史遺產。
第五段:結論。
歷史的探索和研究無時無刻不在,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探索歷史不僅僅是一種愛好,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精神狀態。在歷史長河中,我們不斷地探索,尋找那些可以為我們帶來啟示和指引的經驗、教訓和智慧。希望我們探索歷史的旅途越來越豐富多彩,讓歷史這道獨特的文化軟肋照亮我們的心靈與生活。
近日,我參加了一次由歷史學者主講的“探索歷史大講堂”,這是一個讓參與者深入了解歷史、思考歷史的平臺。通過參加這一活動,我收獲頗多,不僅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自己的學習態度和人生觀有了新的思考與感悟。
首先,歷史大講堂為我揭開了歷史的神秘面紗。在課堂上,學者們為我們講述了各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用詳細的資料和生動的案例,幫助我們了解歷史的發展脈絡和背后的深刻意義。這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不僅僅是一串數字、一個頭銜,而是一個個鮮明的個體,他們的經歷和抉擇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程。通過聽課,我對歷史的認知從模糊逐漸變得清晰,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也有了更深層次和全面的思考。
其次,歷史大講堂讓我深刻體會到歷史的重要性。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理解當下,更好地面對未來。歷史大講堂上,學者們用各種方式告訴我們:歷史的經驗教訓是寶貴的財富,只有深入了解歷史,才能避免犯過去的錯誤,為未來的發展贏得更多的機遇。同時,歷史也是一座橋梁,它連接著不同時期的人與事,將過去與現在相互交織在一起,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時代的脈搏,為社會發展提供助力。
第三,歷史大講堂讓我對學習和研究歷史有了新的認識。在課堂上,學者們分享了他們的學術經驗和研究心得,講解了歷史學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他們告訴我們:歷史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更是一門探索和解讀人類文明的學科。研究歷史需要系統的知識結構、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入的思考能力。通過學習歷史,我們不僅能夠了解過去,更能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智力和個人素質。
第四,歷史大講堂讓我深刻認識到人的力量和責任。歷史是由一系列的事件和決策所組成的,背后都是一個個個體的行動和選擇。歷史大講堂中,學者們講述了一些偉大的歷史人物,他們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改變了整個社會的走向。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啟示:一個人的力量是偉大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歷史的創造者和改變者。同時,歷史也告訴我們,擁有力量就應該有責任。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社會的發展負責,為人類的美好未來負責。
最后,歷史大講堂讓我認識到學習歷史是一種快樂和享受。歷史并不乏味和枯燥,相反,它是一部永恒的故事集。在歷史大講堂中,學者們生動有趣地講解了歷史的種種故事和趣聞,讓我們沉浸其中,感受歷史的魅力。通過學習歷史,我們可以感受到過去的風云人物、波瀾壯闊的歷史轉折點,可以在故事中思考人性的復雜和社會的變遷。這種學習歷史的快樂和享受,讓我更加熱愛歷史,更加堅定地決定用心學好歷史。
通過參加歷史大講堂,我不僅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學習歷史的態度和看法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感悟。歷史是深沉而廣闊的海洋,值得我們用心探索和學習。讓我們一起努力,用歷史的智慧和力量,為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未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歷史是人類對過去經驗的一種總結,也是探究人類群體存在與發展的一種科學。無論是在個人還是社會層面,了解歷史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作為一個對歷史充滿了好奇心的人,我經常會沉浸在歷史文獻和史實中,尋找歷史的種種不為人知之處,近期通過不斷學習,我從中汲取到了不少收獲與體驗。
二、重視歷史文獻的重要性。
學習歷史最重要的就是要去重視歷史文獻的重要性。由于在古代沒有電子設備,所以人們要將重要的信息記錄在紙張上或是繪制在墓穴里,這也是歷史得以保存下來的主要途徑。而這些文獻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應該對歷史的負責,不能忘記過去的遺產。好比說《過秦論》這一篇著名的文章,雖然作者的身份已經不可考了,但內容卻被廣泛傳頌至今,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不朽篇章。
三、歷史可以幫助我們規劃未來。
除了了解過去,歷史還可以幫助我們規劃未來。因為人類社會的種種問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有其不同的表現,通過對歷史的研究和總結,可以提取出不同時期的經驗教訓,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現實的挑戰。例如,當我們思考當今國際政治形勢的時候,可以從現今和歷史的對比中發現共性與特殊性,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預測未來國際政治的變化趨勢,從而更為有效地開展我國對外事務。
四、歷史讓我們更加懂得“發展規律”
歷史也是一種發展規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歷史都具備著獨特的發展特點。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可以從不同階段的社會發展模式中挖掘出其背后的規律性和普遍性,形成科研理論和創新思維。例如,從中國古代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溫和”的思想理念在很多時期內都被推崇,從而促成了和諧的社會發展;而在現代歷史中,我們又可以看出科技革新和社會革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巨變,這也進一步說明了社會發展變化的本質規律。
五、歷史讓我們重拾傳統文化的魅力。
最后,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重拾傳統文化的魅力。中國三千年的文化歷史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對于后人而言,這些傳統文化既是遺產、又是財富,更是歷史的載體。通過探索歷史,可以發現它背后隱藏的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也是自我完善和文化塑造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文化愛好者,我深深熱愛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渴望能夠與之融為一體。
六、結束語。
歷史的真相是無法褻瀆的,它是值得我們去持續探索的。通過思考歷史的經驗與失誤,我們可以發現歷史中的規律,為我們所用,以應對當下和未來的挑戰。溫故而知新,學習歷史并不是一項有限任務,而是我們一生都需要堅持的習慣。我相信,只要我們對歷史充滿熱情,探尋歷史的精髓,這必將帶給我們新的啟示和奇妙的經歷,讓我們在這個萬千世界中,變得更加完美和成熟。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是第二單元的第三課,而第二單元的題目正好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可見本課在這一單元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對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良好開端和嚴重失誤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盡管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失誤,但是,由于黨和人民的艱苦努力,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成為后來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基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中共八大確定的主要任務,
(2)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發動,
(4)國民經濟的全面調整,
(5)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
(6)鄧稼先、王進喜、焦裕祿等先進人物的卓越貢獻。
3、教學重點、難點及依據。
教學重點:中共八大確定的主要任務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為了探索中國式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黨召開了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規定了“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主要任務。黨領導全國人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奠定了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文化基礎。
教學難點: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出現嚴重失誤的原因。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曾經出現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急躁冒進的“左”的錯誤。究其原因,需要從對國情認識不足、缺少建設經驗、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經濟規律等方面分析,層次較多,理論色彩較濃,學生要正確掌握,有一定的難度。
【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理論色彩較濃,而且許多知識學生也很陌生,不易理解,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就非常重要。因此我盡可能多的舉一些例子,讓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
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我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通過讓其參與交流與合作的方式,給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與時間,從而形成一定體驗,分享成功的快樂,使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質疑,并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說教學過程】。
1.回顧上節課知識,引入本節內容。由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業里進行?“三大改造”的歷史作用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后期,存在著哪些缺點?這三個問題進行知識的前后聯系,并引出本課內容。
2.解釋課題:“探索”意味著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就會有失誤,也會有成就。
3.引導學生學習本課內容。
(1)中共八大的召開,掌握背景、時間、內容、意義。
(2)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時間、內容、討論正確與否。
(3)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主要是通過對教材中小字的閱讀來理解概念,教師也進行適時的講授,補充一些相關知識,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4)主要標志:引導學生自己理解。能夠舉出課本上的例子。
(5)引導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
(6)成就:引導學生從課本上找出。
(7)模范人物:不僅僅要求學生知道這些模范人物的名稱和事跡,還要引導學生總結他們的精神。
4.處理課本習題。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教學反思:《資治通鑒》是古人重視以歷史為鏡子的典范。但歷史的借簽、歷史的智慧,不是無意識得到的,需要對歷史的理解、感悟和反思。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應該是反思歷史,尋求借鑒的過程,歷史的經驗,只有與學生的認識產生共鳴,通過主觀感悟,才能內化為學生的智慧。但由于歷史知識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過去性,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歷史知識好像是死的,學習歷史知識只需死記硬背就行了。這造成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的難度認識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視,造成他們對歷史知識不易理解或感覺枯燥、乏味,也就更難達到歷史學科的人文主義教育的目的了。
那么,怎樣把“史”變“活”呢?通過多年的歷史教學的教學反思,我覺得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教學是較好的解決方法之一。所謂問題情境教學法,就是老師將歷史知識的重點、難點、線索等內容通過創設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將問題融入故事中了,進而逐步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睂W習興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努力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由被動的“死記”變為主動的“理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知識產生一種強烈的注意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激活求知欲。
在一節課當中,問題貫穿于整個課堂。
首先,課前利用問題導入新課,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
其次,課中利用故事設置問題,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如講“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我為學生收集了這樣一些故事:“看到美術展覽館中亞當和夏娃的油畫時,英國人說那是英國人,男士有吃的東西總先讓著女士;前蘇聯人說那是蘇聯人,窮的衣服都穿不上,還以為自己在天堂呢?!碧釂枌W生這反映了前蘇聯的什么情況?引導學生分析出,蘇聯人搞社會主義建設時,雖然思想上積極,但忽視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內容與形式脫離太遠。
學生能很快聯系到高度集中造成的民主法制的破壞。這樣,學生為興趣所牽,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調動起來了。同時認識到個人在發展中,也要切合實際,不要好高騖遠;法制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是第二單元的第三課,而第二單元的題目正好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可見本課在這一單元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對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良好開端和嚴重失誤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盡管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失誤,但是,由于黨和人民的艱苦努力,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成為后來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基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中共八大確定的主要任務,
(2)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發動,
(4)國民經濟的全面調整,
(5)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
(6)鄧稼先、王進喜、焦裕祿等先進人物的卓越貢獻。
3、教學重點、難點及依據。
教學重點:中共八大確定的主要任務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為了探索中國式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黨召開了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規定了“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主要任務。黨領導全國人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奠定了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文化基礎。
教學難點: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出現嚴重失誤的原因。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曾經出現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急躁冒進的“左”的錯誤。究其原因,需要從對國情認識不足、缺少建設經驗、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經濟規律等方面分析,層次較多,理論色彩較濃,學生要正確掌握,有一定的難度。
【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理論色彩較濃,而且許多知識學生也很陌生,不易理解,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就非常重要。因此我盡可能多的舉一些例子,讓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
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我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通過讓其參與交流與合作的方式,給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與時間,從而形成一定體驗,分享成功的快樂,使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質疑,并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說教學過程】。
1、回顧上節課知識,引入本節內容。由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業里進行?“三大改造”的歷史作用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后期,存在著哪些缺點?這三個問題進行知識的前后聯系,并引出本課內容。
2、解釋課題:“探索”意味著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就會有失誤,也會有成就。
3、引導學生學習本課內容。
(1)中共八大的召開,掌握背景、時間、內容、意義。
(2)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時間、內容、討論正確與否。
(3)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主要是通過對教材中小字的閱讀來理解概念,教師也進行適時的講授,補充一些相關知識,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4)失誤的主要標志:引導學生自己理解。能夠舉出課本上的例子。
(5)引導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
(6)成就:引導學生從課本上找出。
(7)模范人物:不僅僅要求學生知道這些模范人物的名稱和事跡,還要引導學生總結他們的精神。
觀念轉變,乃“數學課程整合”的先導條件?,F在,很多高校的電教設備不論是規模抑或是檔次上都處于領先水平,由于一些高校并非把這些設備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僅僅將其作為接受檢查的展品。分析個中原因,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沒有發生轉變,從而制約現代教育技術發揮其應用的效益。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要放在首要地位,此是“整合”的先導條件。具體來說,就要做到以下三個改變:一是必須改變舊的學科觀念。要將數學知識有效融入多媒體課程中,更好提高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具備不斷更新、創造新知識的能力。二是必須改變舊的`教材觀。根據當前多媒體發展和多媒體課程目標,以及學生的特點,結合數學知識,設置相關課題內容,按照課題難度大小安排學習順序與課時。三是必須改變舊的教學觀。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不管是教師教還是學生的學都發生較大改變。教師成為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
硬件可行,是“數學課程整合”的基本條件。硬件水平只是投入問題,如果沒有硬件,整合只能算是“紙上談兵”,硬件建設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學校自籌資金購買硬件設備,所購設備不追求高檔、不趕時髦,只追求可行實用;二是學校、社會、電腦公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硬件建設;三是廢物利用、變廢為寶。硬件建設要量力而行,力求實用、可行。
技術熟練,是“數學課程整合”的必要條件。提高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水平,教師的培訓是關鍵。許多學校采取“外請專家,內用高手,內外并用”方式,將培訓工作做到實處。對于教師培訓,既重視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又注重對新教育思想、觀念和方法學習與掌握。既有全新教育觀,又應有一定現代教育技術作支撐。多媒體和高等數學課程整合,要求教師必具備高水平專業知識與多媒體素養。教師必掌握系統專業知識與多媒體體系,認真研究本學科知識要點,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合理的能表現學習內容教學媒體進行課程設計,把文本、圖形、表格、多媒體動畫等多維技術進行優化組合,從而使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充分發揮變抽象為形象、變遠為近、變靜為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拓寬視野和啟迪思維作用。另外,教師需要長期專業培養和多媒體訓練。多媒體和教學整合,不是在短期內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學習和積累。教師應掌握良好教學技能和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常見的應用軟件。加強對相關基礎知識和技能學習和培訓力度,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并且能夠處理簡單故障,避免浪費課堂時間。
第一,結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培養學生學習發現、探索過程。強調利用多媒體對數學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給學生展示,強調對數學知識探索,強調對數學知識應用,強調對數學知識遷移。此種整合,以數學教學具體任務為完成目的,有意識地與多媒體相互結合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數學學習始終處于發現問題、用數學方式提出問題、探尋解決方法、解決問題自主的、動態的過程。在解決問題同時,讓學生做到個性學習和協作學習和諧統一,從而達到數學學習目標。在教學中教師創設問題情景應直觀、生動,富有啟發性,能喚起學生發現問題的欲望和解決問題熱情。
第二,處理好多媒體背景下師生關系。教學民主、師生平等是一貫追求,并從理念和實踐上都有新探索,總體來看,教師仍占據優勢地位,在多媒體和數學整合課堂中,要注意處理好此種師生關系?,F代多媒體引入,使師生內涵發生變化。傳統教學,教師是知識擁有者、權威者,教師把自己擁有知識傳授給學生,自然站在平等位置。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下的教學,打破知識權威神話,無法對知識進行壟斷,從知識科學性看,教師不再是權威,學生或許通過自身運用多媒體進行探究,得到教師并不知道問題或發現教師在教學上失誤。從知識占有量看,教師和學生差距正在縮小,新信息獲取能力方面教師可能不如學生,多媒體與探究式教學整合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在此情況下,教師要放下“尊嚴”,真正改善師生教學關系,讓教師成為學生探究問題引導者、協助者,甚至合作學習者。
第三,對多媒體的使用持正確態度。盡管所構建的教學模式者是基于多媒體環境支持,但并不意味著都要有多媒體介入,在教學中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去使用多媒體,而應根據教學學科特點,要考慮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的必要性和目的,是否能在激發學生探究、協助學生探究、檢驗學生探究結果中發揮整合功能。教師雖可把多媒體融入教學,但如果只是作為教師進行滿堂灌現代化教學手段,就不能調動學生興趣和思維活躍性,達不到好的授課效果。多媒體是教師教學輔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方式。為滿足現代化教學需要,教師應把傳統教學和多媒體相結合,努力研制出高水平、高質量課程設計,不斷進行補充、修改和完善,使多媒體真正發揮促進教學作用。
3結語。
對多媒體技術和高等數學教學進行整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進行多媒體技術與高等數學教學整合,必須建立在一定基礎上,打好基礎,按原則有效推進整合。因此,多媒體技術與高等數學教學整合才會奏效。
參考文獻:
[1]李克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方法[j].中小學電教,2001(11)。
[2]張麗娜.多媒體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原則探討[j].教學研究,2010(02)。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新經濟政策、蘇聯的成立、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礎知識。
引導學生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客觀地敘述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歷程,同時實事求是地總結其成就與失誤。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開創性、艱巨性、曲折性、復雜性,它不僅對蘇聯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影響了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
出自 faNWeN.CHazIdIan.cOM
教學重難點。
重點:新經濟政策;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難點:如何正確評價“斯大林模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新聞《關注烏克蘭局勢:美國務卿威脅制裁俄羅斯》。
教師:歷史再一次將俄羅斯推到了風口浪尖。這讓我們想到一個已經逝去的國家蘇聯,作為一個曾經對世界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超級大國,蘇聯在20世紀探索了一條國家發展的新道路。這一前所未有的社會實踐,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呢?現在就讓我們回到20世紀的蘇聯,一同去探尋問題的答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一、非常時期,非常抉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教師:同學們回顧一下上節課內容,非常時期的蘇俄采取了怎樣的抉擇?
學生:蘇維埃政權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展示:
材料一“當時所處的戰爭條件下,這種政策基本是正確的”?!耙驗槎砹_斯同它的主要產糧區隔絕了……除了余糧搜集制之外,當時我們沒有別的辦法來實現糧食政策的”,“因為戰爭的形勢已經斬釘截鐵地規定了這種公式和條件,我們沒有絲毫的選擇地……”
材料二19,蘇俄農民中流傳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p>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分析材料,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作用與消極影響。)。
學生:在極端艱苦的三年國內戰爭中,有效地集中全國人力物力,最終戰勝了敵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民的不滿。
教師:19春,蘇俄發生大面積的災荒,三千多萬老百姓掙扎在饑餓的邊緣。蘇維埃政權決定繼續推行對農民余糧的無償征集政策,這引起了農民的不滿,連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的堅強堡壘----喀瑯施塔得的水兵們,也支持農民的要求。
展示:喀瑯施塔得水兵叛亂。
展示:
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F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
——列寧。
二、國家危機,歷史抉擇——新經濟政策。
1、新經濟政策。
展示:
列寧對黨內的同志說:“我們在奪取政權后就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會主義者處理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根據實驗做出判斷?!?/p>
--------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
教師:列寧做出了怎樣的判斷?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了解新經濟政策的內容。
展示:新經濟政策和共產主義政策比較。
(設計意圖:此環節要求學生通過表格內容的填寫,對比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的不同,理解新經濟政策的作用。)。
展示:1925年俄國糧食和工業生產產量統計表、農民踴躍交納糧食稅(1922年)。
學生: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1927年,國民經濟恢復到戰前19的水平。
2、蘇聯的成立。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課文,了解蘇聯成立的基本情況,鍛煉學生的歸納能力。)。
學生:19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簡稱“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到1922年蘇聯成立前簡稱“蘇俄”?!疤K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到1991年解體,如今已經成為歷史名詞。
展示:蘇聯的成立與發展地圖。
教師:1924年列寧逝世。蘇聯的道路該走向何方?
展示:1922年列寧和斯大林在哥爾克村。
展示:
到1928年,蘇聯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是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
(設計意圖:通過對材料的解讀,了解蘇聯的國情,認識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歷史背景。)。
三、風口浪尖,再次抉擇——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展示:
“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那時我們的地位就會和目前中國所處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p>
——斯大林。
教師:1925年,聯共(布)十四次代表大會通過工業化方針,重點發展重工業。
展示:蘇聯《完成五年計劃》(海報)、“鋼鐵工人們生產鋼鐵”(宣傳畫)。
教師:在兩個五年計劃期間,掀起社會主義勞動競賽運動,不斷創造新的奇跡,使蘇聯取得巨大成就。
教師:通過以上表格,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國防力量大為增強。
教師:蘇聯在五年建設計劃的指導下,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蘇聯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功的光芒掩蓋了快速工業化背后的問題。
展示:
“我的工業化資金只能靠我自己內部來積累,內部來積累呢,那主要當然要來自于農業,所以,他就明確提出一個要貢稅論,就是說要農民,除了他要交的糧食,應該交的國家任務之外,在工業品上,他要把工業品的價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這樣讓農民買東西的時候付出更多的錢,就是說通過這樣一個方式來積累工業化的資金?!?/p>
——斯大林。
2、農業集體化。
展示:農民加入集體農莊、集體農莊莊園在田間用餐。
(設計意圖:此環節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并閱讀課本相關文字,了解蘇聯農業集體化的經過。)。
教師:到1937年,全國基本完成農業集體化,參加集體農莊的農戶,占全國農戶的93%,耕地面積達99%,從而使社會主義成份在蘇聯的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絕對優勢。但是在農業集體化運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展示:
材料一目前集體農莊運動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現象,就是農民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鄉、甚至整個專區地加入。
——斯大林《大轉變的一年》(1929年11月)。
材料二據統計,“1940年與1913年相比,蘇聯重工業增長14.5倍,輕工業只增長3.9倍,農業總產值僅增長41%”。在蘇聯農村中,從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減少了32%,馬減少了13%,豬減少了33%,羊減少了26%。
(設計意圖:此環節要求學生通過對材料的閱讀,了解蘇聯農業集體化過程中的弊端。)。
教師:隨著蘇聯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在全國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成份在蘇聯的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絕對優勢,蘇聯社會主義制度也基本建立起來。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這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這一體制也被稱為“斯大林模式”。
3、斯大林模式。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9頁小字部分內容,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點。
學生:閱讀課本,了解斯大林模式特點。
教師:“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弊端?它對蘇聯經濟的長遠發展有什么影響?
展示:
材料一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經濟各部門發展的狀況。
材料二農業輕工業的緩慢發展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當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第二核大國,其鋼鐵和電力發展水平也躍居世界前列之時,而全國平均每人不到一雙皮鞋。
——《蘇聯國民經濟》第87頁。
材料三肉類按人口平均計算,1913年為31.4公斤,1955年為31.8公斤。
——周榮坤《蘇聯基本數字手冊》第116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培養學生的知識概括能力。)。
學生: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教師:由于當時蘇聯的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后,這一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且在這模式下比較容易產生個人崇拜,最終導致了斯大林個人專斷。
展示:蘇聯大清洗運動。
展示:
材料一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是一個擁有核武的國?!鸺獱?。
材料二在億萬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為神話般的人間上帝,大家開始戰戰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們相信:只有他一個人能夠拯救蘇維埃國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體。
——麥德維杰夫《讓歷史來審判》。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我們應該從蘇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樣的教訓(啟示)呢?
學生:討論,交流,推選代表回答。
(三)課堂小結,提煉升華:
從1917年十月革命開始,這個占世界陸地總面積近五分之一的國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歐美國家通常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路程。作為一次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它的經驗和教訓,都成為人類發展的寶貴財富。對一個偉大的民族而言,挫折意味著新的出發。今天,俄羅斯已經走在了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并再一次走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普京該怎樣抉擇?讓我們共同拭目以待!
課后習題。
測驗題目:
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赡芰袑幍乃悸繁容^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p>
(1)“列寧的思路”好在哪里?(2)“后來蘇聯的模式”也被稱為什么?
(3)這個模式形成的標志是什么?(4)這個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5)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給了我們什么教訓?
板書。
板書設計: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往往是”教者發令,學者順應“,教師是課堂主體,他們往往過于強調了知識、技能的傳授,從而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是一種重”教“而輕”學“的行為,在體育課的學習中學生很被動地接受知識,從而導致的是學生的運動思維能力的落后,也造成了對體育活動熱情的大減,有的甚至對體育課產生了冷淡、厭倦的心理。
新課標強調的是教育工作者必須做到”以人為本,重視學生。這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當代教育發展的需要。體育教學與其它學科教學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僅是讓學生掌握體育動作要領,它還要求學生能夠把課上所學知識技能運用到自我鍛煉當中,這些知識的學習與運用,靠幾次體育課上的學習鍛煉是不能實現的,只有從課內的“要我練”轉換成課外的“我要練”,才能真正達到體育教學的目標。在體育課中,體育教師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依據科學的原理,不斷地引導、訓練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我們的體育教學變得更加有意義!
嚴重杜絕放羊式的課堂教學,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宰著課堂的一切,往往以命令的方式向學生灌輸體育知識和技能技巧,所以造成了重知識輕方法,重技術輕素質,重應試輕應用等一系列的教學弊端。不僅阻礙了體育教學的改革,更是成為了學生健康成長的絆腳石。以新課改的理論為依據,打破知識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的束縛,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教學格局,這才是促進學生積極開展自主學習的良策。
(1)師生角色的重新審視。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變主講為主導,改“一言堂”為“群言堂”。學生應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實踐當中,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能,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正可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想實現課堂的高效率,老師要真正意識到在課堂中的地位和角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漁魚技術”盡情傳授給學生。通過導趣,充分開發學生樂學的興趣;通過導思,正確引導學生能夠活學活用;通過導做,體現學生的善學;通過導法,正確引導學生的會學。在良好師生關系的合作下,真正把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2)充盈新的活動方式。在體育教學中要實現自主學習就要打開封閉的教學大門。根據教學的需要,積極開展健康有趣的體育活動,多觀看比賽錄像,激發學生熱愛體育運動的.熱情,從而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需要體育教學充滿生機,需要擺脫過去那種以教為中心,重書本知識而脫離實際的低效教學。充分開發一切體育教育資源,以及豐富多彩的體育教學活動。形成師生共同探討問題的氛圍,進行群體間訓練、小組間的合作練習、個人的自覺練習、同學間的互相幫助、師生間的相互磋商,形成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培養造就出創造型人才。
(3)教學手段的再發展。單一的課堂教學已不適應現在社會的飛速發展,也必然會被現代的教學技術所取代?,F代的教學手段應增加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和趣味性,所以教學手段應由平面到立體,由文字到聲音圖像,由靜止到運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也促使體育課堂教學發生深刻的變化,它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運用知識和處理知識的能力,它給課堂帶來了生機活力。運動技能的傳授需要教學媒體的指導,它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喚醒學生記憶。同時學生也可以自己在電腦上開展學習活動,使我們的教學很自然地從課內移向至課外,從而實現了我們理想的教學境界。
2創建自主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創新熱情。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怎么才能啟迪學生多角度思維問題,在主動學習上下功夫,是體育教學的重點難點。在體育課堂上利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追根求源;而且還可以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而在期間教師主要負責傳授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與方法,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體育教學的優勢,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多渠道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體育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營造自主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1)質疑激趣,誘導自主。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良好的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學生便會自覺地隨著教師的誘導,不斷地探索。首先設疑的問題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師的問難,能夠引起學生感情的激奮,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最后教師的質疑問難,能夠使學生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和發現新的知識。學生們在想中練,練中想,這時課堂氣氛就會頓時活躍起來,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創新的熱情。
(2)以趣激欲,推動自主。體育興趣是學生認識并積極參加某種體育活動的心理傾向。它不僅是學生學習體育的內在動力,而且也是學生個體能力發展的起點與依據。在體育課堂上我們應把興趣作為出發點,每學習一個新內容,巧妙地利用直接導入或是體育游戲的形式,力求找出學生感興趣的地方,以風趣精彩的課堂語言、以及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培養學生的興趣。在興趣的帶動下,學生就好象拿到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3)以境激勵,拓展自主。在體育教學中引入或創設一幅色彩形象生動的畫面,會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情境都會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和創造力。例如在教授行進間雙手胸前傳球時,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隊,運用場地創設比賽教學情境,三名同學手拉手成一個活動的“籃球筐”然后在場地里自由移動,兩隊在比賽時用傳球的方法來接近“籃球筐”,并將球投進籃筐,然后進球多者為勝利。通過實踐證明,學生在比賽過程中,由于運球受到限制,所以充分地發揮了行進間的傳球移動從而獲取投籃得分,在這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本節課所要學的內容,而且還運用了未學過的左、右勾手傳球,單手肩上傳球等技術動作。有效地拓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空間,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激勵學生的情感,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促進者和引導者,他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現在和將來乃至終身體育的健體知識、技術、技能,能夠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進一步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的有用之才。
摘要: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親身體會,就探究性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了簡要探討分析。
關鍵詞:高中歷史;探究性學習;應用;智慧。
在本質上說探究性學習只是一種學法,其目的是以學生為中心,構建開放性的學習環境,打破原本的一味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多途徑、多渠道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在今后的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于該種教學模式的應用,以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歷史水平。
在新課改的倡導下,全國各地紛紛把探究性學習引入到高中教學的課堂中,讓學生對知識的生成過程有了自己的親自體驗,其核心內容就是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主體性和主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由于歷史這門學科有其特殊性,歷史的發展與當今社會和未來的發展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生可以通過對歷史發展規律的熟練掌握,在歷史發展中借鑒某些科學的、正確的理論審視當代社會的發展,預測未來。
將探討性學習引入高中歷史教學中,不僅可以改變目前學生對待歷史學習原有的態度,讓其在探究性學習中主動地去學習歷史知識,調動其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而且還可以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增進同學感情,培養團隊精神,學會與大家分享新知識,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習到某些做人方面的道理。
二、如何將探究性學習引入到高中歷史教學中。
探究性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能否發揮其巨大的作用,任課教師是關鍵性因素。若任課教師可以較為合理地在教學中堅持運用探討性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主動地去學習歷史知識,對歷史知識做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準確而靈活的運用,以致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使其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1.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探究性學習能否取得實質性的成果,學生是關鍵。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是主體,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工作中,通過自己的探索、思考、總結得來的知識,他們才會記憶牢固。因此,教師要重新樹立自己的學生觀,()把學生當成課堂教學的主體,而不單單是知識的汲取者。只有這樣教師才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讓課堂充滿生機,從而改變課堂教學沉悶、機械的現狀。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引領學生步入歷史的殿堂,探索歷史的奧秘。比如,可以開展“探秘歷史人物的身份”“揭露歷史的真相”等趣味性活動,讓學生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去歷史課本中尋求答案,在玩中學習知識,培養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讓其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華,表達自己對歷史知識的獨特見解,全面而和諧地發展自己。
2.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課題。
在探究性學習中,提出一個合適的課題將直接關系到其能否順利地開展。因此,教師必須幫助學生選擇一個較為恰當的課題,這個課題可以是學生在教師提供的眾多課題中進行自主地選擇,也可以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提出課題,還可以是在別人提出課題的基礎上加以深入或改進。題目的選定必須既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又能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探究性課題。
對于課題的選擇,一般而言,范圍應該盡可能小,難度不要太高,最好貼近教材??梢赃x擇歷史課本中存在較大爭議的、大家也普遍關心的事件作為探討的課題。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在學習《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時,教師完全可以提出:“為什么在政治制度上古代中國和希臘會存在這樣的差異,這種差異對于兩國人民來說有何利弊”的課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分成幾個討論小組,利用書店、互聯網、圖書館等多種途徑收集相關的資料,整理出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上進行交流。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記憶與理解,而且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思維、分析、寫作、表達的能力。
3.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巨大推動力,若是學生都對歷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們便會自主地去探索、去學習,明顯提高其學習的效率,教師也就可以比較輕松地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該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努力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具體營造的和諧教學氛圍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小組間互相討論分析;同時,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指導,使討論內容不至于偏題太遠,并且還要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學生感受到由于自己的付出結出果實的喜悅感,激發其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內在的巨大潛能。
4.及時地展示學生探討的成果。
研究課題確定后,學生就可以開始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對探究性學習的成果可以利用多種形式進行展現,如演講賽、報告會、辯論賽、宣傳欄、調查報告等;在適當的時候,還可以帶領著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走進社會,開展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研究活動。
總體而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推廣探究性學習還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在進行探究性學習時,不僅要求教師們大膽地嘗試新型的教學方式,積極地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去;而且還要求教師們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研究性學習全面而順利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下去。
參考文獻:
[2]王壽廷。高中歷史教學開展探究性學習一例[j]。廣西教育,(11b):36.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馬陵中學)。
1.創設情境,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內涵。歷史概念是歷史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是人們對具體歷史事物通過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而形成的。因此,歷史概念的內涵是概括而深刻的。對正處于形象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的高中生而言,要準確理解歷史概念的內涵往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需要將抽象的歷史概念具象化。教學中筆者提供了薄伽丘《十日談》中綺思夢達沖破門第觀念,與親王侍從相戀的故事、皮科德拉米蘭多拉《論人的尊嚴》講演的節選及反映當時意大利人對假發等裝飾品追求的現象等三則材料,創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探究:上述材料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怎樣的社會現象?反映了當時怎樣的價值取向?據此,你認為該如何定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通過上述情景設置,引導學生置身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社會場景中,把抽象的人文主義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反對神權統治,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核心內涵。2.重返現場,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外延。任何歷史概念都包括內涵與外延兩個維度,完整地理解歷史概念還需準確理解其外延,否則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就容易片面和孤立。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重返歷史現場,在具體的時空背景下理解歷史概念。教學中筆者給學生提供了反映中世紀末意大利經濟、政治和文化教育等社會現象的典型材料,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材料反映了中世紀后期意大利發生了怎樣的社會變革?這些變革反映了當時歐洲社會怎樣的時代特征?這些特征與當時人文主義的興起有何內在聯系?通過分析使學生認識當時歐洲社會的現狀:經濟上,莊園式自然經濟強大、教會占有地產最多,同時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資產階級興起;政治上,國家分裂、教權高于王權,同時統一的中央集權和城市自治出現、民族國家開始形成;思想文化上,神學壟斷精神生活,同時大學人文主義教育興起;社會生活上,神學控制社會生活,同時市民開始追求現世享樂。由此使學生認識到當時歐洲由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時代特征,進而引導學生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是這一社會轉型時期的時空中具體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產物,并進而推動歐洲社會轉型的進一步發展。
二、建構段落時空,理解歷史概念的變化與延續。
1.微觀視角,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發展演變。歷史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作為歷史事物反映的歷史概念也是動態而非一成不變的,其內涵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因此,教學中應幫助學生理解歷史概念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否則學生容易造成困惑。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閱讀有關薄伽丘《十日談》中綠鵝的故事,觀察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作品《大衛》的細節,并閱讀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贊美人的內容等材料,引導學生討論探究:材料反映文藝復興不同時期對人的贊美有何異同?為什么?通過生生合作與師生合作,使學生認識到: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提倡“人性”,反對“神性”,謳歌人的價值與尊嚴,提倡人的自由個性,積極追求現實幸福和世俗享樂的觀念是始終不變的,但在不同時期,其具體表現有所區別:14世紀時期,薄伽丘側重于肯定人的本能欲望;15、16世紀,米開朗琪羅側重于贊美人外在的自然美;而16、17世紀,莎士比亞則大力謳歌人性內在的豐富感情與高尚尊嚴。之所以會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為期間文藝復興運動波及范圍不斷擴大,資本主義經濟經過二三百年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人文主義自然也隨之逐步深化。2.宏觀角度,認識不同歷史階段人文主義的延續變化。任何歷史事物總是與相鄰的歷史事物相聯系,而不會孤立地存在于某一具體的時空點上。因此,教學中應將歷史概念放在歷史的長河中進行考察分析,從整體上把握歷史概念的發展趨勢,進而幫助學生認識歷史演變的內在規律。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以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為原點,通過問題探究將學生的思維向前和往后延伸:(1)你認為文藝復興運動是人文主義的復興還是發展,為什么?(2)為什么人們一般將啟蒙運動而非文藝復興運動當做西方人文主義的成熟階段?說說你的理解。通過點撥、總結,不斷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使學生認識到:文藝復興通過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繼承了古希臘人文主義中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與作用的思想,主張以人為中心,把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因此是西方人文主義的復蘇與發展。但與啟蒙運動相比,文藝復興運動的革命性相對較弱。文藝復興運動主要反對天主教會的禁欲主義及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企圖借助民族統一的君主專制政體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啟蒙運動除了反對教權主義外,還強烈反對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提出自由、平等、人權等理念并以這些理念為指導,建立反映資產階級愿望的政治制度。因此,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體系更為完整。通過上述分析,不僅有利于學生從西方人文主義發展演變進程中整體認知人文主義這一歷史概念,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認識。
三、聯系特定時空,體會歷史概念的統一與多樣。
歷史概念是一系列歷史事物共同屬性的反映。教學中我們較多關注歷史概念的共性,而忽視歷史概念的個性。事實上由于歷史事物產生的時空不同,歷史概念既有共性,亦有個性。因此,教學中還應聯系特定時空,體會歷史概念的統一與多樣,以更有利于準確把握歷史概念。為此,教學中筆者采取了以下兩個維度展開教學。1.分析同一時期中西人文主義的不同走向。以文藝復興為中心,建構14——17世紀中西歷史發展的體系框架,認識同一時期中西人文主義的不同發展走向。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閱讀但丁和王夫之對人的闡述的相關材料,引導學生探究問題:(1)比較兩則材料,概括意大利人文主義人本觀與明清之際儒家人文觀的異同。(2)為什么東西方相似的文化現象其命運卻截然不同,西方的人文主義成為激蕩社會的文化思潮,而中國的人文主張卻“胎死腹中”?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通過探究可以發現:東西方的思想家都抨擊了原有統治思想中的`非理性成分,歌頌了人的價值與欲望。但西方人文主義者歌頌的是具有獨立個性與自由意志的個體的人,而明清思想家主張以封建禮教制約人的私欲,歌頌的是恪守封建儒家倫理規范的人。之所以當時東西方的思想具有相似性,主要是由于它們都興起于東西方的社會轉型時期。而兩者的歷史影響有所不同,主要是因為它們所處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狀況及思想來源不一樣。2.不同時期中西方人文主義的不同特征。以人文主義為主題,分析文藝復興與新文化運動時期中西方人文主義的不同特點。具體教學環節如下:呈現材料:李大釗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他強調政治機關是為全體人民的,每個人都是為社會國家做有益工作的人。他就把個人與社會相聯系,把個人解放與民族救亡相聯系。新文化運動所舉起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大旗,也就指向了民族的救亡圖存。它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文藝復興運動中強調的個人的價值和情欲以及把個人與社會割裂的極端個人主義,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傳統?!詈缎挛幕\動與文藝復興比較》探究問題: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有何不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從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側重于民族的救亡圖存,強調個人價值與民族利益相結合,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則側重于個人主義,重視個性解放和個人價值。之所以會產生這些差異,主要是因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產生是新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和必然要求,而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則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愛國志士們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尋求救國救民道路的結果。
總之,時空觀念對準確理解歷史概念,構建歷史聯系,進而準確認識歷史規律有著基礎性的作用。重返具體時空,挖掘歷史概念與時空背景的內在聯系,加深對歷史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認識;建構階段時空,側重時序觀念,在動態的時空發展中理解歷史概念的發展演變;聯系特定時空,側重空間觀念,還原歷史概念的豐富性與復雜性。目前,如何運用剛頒布的新課程標準指導具體的教學實踐,以達成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一線教師應該積極面對的問題。上述實踐只是筆者對運用時空觀念進行歷史概念教學的一次嘗試,愿為拋磚引玉。
【注釋】。
[1]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第109頁。
[2]趙恒烈:《如何糾正學生掌握的歷史概念中的常見錯誤》,《歷史教學》1963年第5期。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頁。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3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