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編寫時應該注重評價方式的選擇,以便提供準確的教學反饋。教案的編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調整和差異化設計。閱讀這些教案范例不僅可以啟迪我們的教學思路,還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分享。
1、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不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2、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無限同情和共鳴。
教學重點。
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聽“曲”(播放音樂)。
聽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對琶琶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二、賞“聲”
1、學生談聽后之感。
2、白居易在聽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寫下他的感受的?(直接進入第二段的琵琶聲部分)。
3、詩人是如何用文字來描述音樂形象的?(師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問設計:音樂是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流露,那我們一起去體會琵琶女的琵琶聲中的“情”。
1、勾劃出文中能體現“聲中之情”的詩句。
明確: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主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無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過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據課文,學生先朗讀,后討論,理解“聲中之情”。
明確:琵琶女是一賣藝之女,年輕時因美貌和超群的音樂才華受眾人矚目。然年長色衰,才華無人賞識,下嫁商婦,獨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幽愁”是一種落漠和孤獨。
四、識“知音”
設計提問:我們通過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詩人卻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為什么?(過渡到詩人的處境)。
1、學生討論。
2、明確:白居易是貶官,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與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貶謫將辭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與琵琶女一樣“幽愁”。
總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p>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破”“立”結合、正反對比的寫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用自己的話加以表述。
3、了解課文尊師重道的深刻內涵,感悟作者抨擊時弊、堅持真理的精神。
教學重點:
“破”“立”結合、正反對比的寫法。
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及論證過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他為“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還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三、解題。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罢f”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范圍,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這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皫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四、教師范讀課文。
五、學生初讀課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內容;。
2、劃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
六、學生讀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試用自己的話概括中心論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這兩句是論述教師的作用,說明從師學習的必要,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一項重要內容。
2、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無論地位高低,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這一句論述了擇師的態度與標準,意思是說,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人應該從師學習,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
七、找出與課文中心論點有密切關系的句子,并解釋說明。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也難啊!
這一句是從反面證明中心論點:人應該從師學習。
2、圣人無常師。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這一句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總是各有長短,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的人學習,體現了以有道者為師的觀點,從正面證明中心論點。
3、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各有專門研究,如此罷了。
這一句是進一步澄清從師學習的目的,闡明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掃除了從師學習的思想障礙。這是對中心論點的深入闡述。
八、研讀第1段。
1、學生誦讀,之后點評。
這一段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并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朗讀時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
2、引導學生疏通文句。
重點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古:求學的人。
學者。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古:用來……的憑借。
所以。
今:因果關系連詞。
古:跟從……并且。
從而。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詞語活用現象:
吾師道也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者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3、引導學生分析層意:
教師的作用和任務——傳道、受業、解惑(前兩句)。
從師學習的必要性——解惑、師道(中間三句)。
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這一段從正面闡明從師之道,統領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即下文所說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笆軜I”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
第二課時。
一、學生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二、研讀第2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中心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分論點)。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又是怎樣展開論證的?
這段文字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今之眾人古之圣人圣益圣,愚益愚疑問語氣。
為子擇師自身恥師小學而大遺肯定語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諷刺語氣。
3、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的語氣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不僅表露了作者的不滿情緒,而且顯示出一種鄙夷和蔑視的態度。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如勞動群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風尚)。
吾師道也(道理)。
師道之不復(風尚)。
惑而不從師(老師)。
吾師道也(學習)。
師道之不復(從師)。
不恥相師(學習)。
5、古今異義詞辨析。
古:一般的人。
眾人。
今:許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小學。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6、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志)。
三、學生誦讀本段,要注意讀出幾種不同的語氣。
第三課時。
二、研讀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無常師。(分論點)。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進而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
2、討論:有人說,這一段的結論闡明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你對此是怎樣認識的?
這一段以孔子從師的言行,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嶄新觀點,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說明師生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就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研讀第4段:
1、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態度。
2、這一段與前面兩段有什么關系?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總結全文。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表示作者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分別照應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四、學生誦讀第3、4段。
六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不重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導致文學創作中艷麗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文中贊頌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表示對古文的推崇,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良傳統自居的,通過培養“后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1、“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p>
這句的結構是“有……之意,……之心”,形成一個整句?!跋硖煜?,包舉宇內,囊括四?!笔侨齻€并列短語聯合做“意”的定語。全句氣勢貫暢而有變,顯示秦之雄心。
2、“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此收要害之郡?!?/p>
前兩句為對偶,后兩句為對偶,全句顯示秦一統天下的壯舉。
3、“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p>
首句“當此之時”標出時限,繼之以四個主謂結構句式排比,極力顯示出“合從締交”范圍之廣,從而襯托秦的興盛。
4、“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p>
三個聯合結構為排比,顯示“四君”的`氣質從而襯托秦的興盛。
5、“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景、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p>
仍以“有”字領起,形成一長串以人名組成的長句,長句分三層,意為:“為之謀”、“通其意”、“制其兵”,極力顯示“六國”之優勢,終于敗亡于秦,從而反襯秦之盛強。
6、“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p>
四字短句,節奏急促,顯示“六國”頹敗之勢。
7、“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p>
由動賓結構組成聯合結構,再擴組成排比句式,氣勢暢達,極力顯示“始皇”的事跡,最后以四字結構“威振四?!苯Y句,顯示其功績。
8、“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p>
全句由三個分句構成,陳述秦之暴虐。第一分句中的兩句對偶后以“以愚黔首”作結;第二分句中三字結構構成對偶;第三分句中,句式松散,卻用“以弱天下之民”作結句,并與第一分句的結句遙相對應。全句整齊而有變化。
9、“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ii棘矜,非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拄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p>
全句由四個分句構成,每一分句由“……非……也”否定句式構成,極力陳述“陳涉”之平凡,然而卻使“強秦”滅亡,從而引出篇末題旨。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濃郁的時代氣息;。
2.分析哈姆萊特的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藝術特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哈姆萊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憂郁”和“猶豫”
三.教學時數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一)作者及作品簡介。
(二)學生自讀課文,提出問題,互相交流。
(三)師生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1.、分析哈姆萊特這個人物形象,怎樣看待哈姆萊特的憂郁和延宕?
哈姆萊特是古代丹麥的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而現實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為父報仇,可是他內心又是矛盾,因為他想的不光只是為父報仇,而是扭轉整個乾坤。在這樣艱巨的任務面前,他想要行動也行動不起來,加上他性格過于內向、審慎及單槍匹馬的處境,使他感到猶豫。因此最后只能是與敵人同歸于盡。
2、分析《哈姆萊特》這篇的藝術特點。
1、莎士比亞善于在內外兩重的.矛盾沖突中,在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2、為了更好地塑哈姆萊特的形象,劇本充分發揮了獨白和旁白的作用。
城南舊事(節選)。
一、教學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風格特點。
2.領略本文以舒緩的節奏,象征、含蓄、對比、重復等藝術手法創造出的一種近乎中國水墨畫般的寧靜、淡泊、簡約的意境。
3.品味課文流暢、樸素、簡約的個性話的語言。
二、教學設想:
1.閱讀時要注意劇本所反映的時代特征,設身處地地體會人物的內心感情。
2.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電影根據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
(二)詞語解釋。
(三)林海音介紹。
(四)關于小說《城南舊事》。
第二課時。
(一)簡析課文:
影片主要講述了三個故事:“瘋女人”秀貞的故事,宋媽的故事,“小偷”的故事。課文節選的是第二個故事。
宋媽的故事,圍繞著宋媽愛護人家的孩子卻無法照顧自己的孩子這個矛盾展開??梢苑殖蓛蓚€層次理解。
第一層次(從“林家庭院里’倒“看看英子媽又看看英子”):寫宋媽思子之苦。
第二層次(從“院子里的樹”到“說著向門道走去”):寫宋媽喪子之哀。
(二)講析課文。
(三)課堂練習:
課后練習。
1.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人物對話中蘊含的潛臺詞。
2.引導學生全面地欣賞電影,不要只是單一地欣賞情節。
二、詞。
(一)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小學而大遺。
3、今之眾人。
4、師不必賢于弟子。
(二)、一詞多義。
(1)師。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吾師道也。
3、吾從而師之。
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2)傳。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3)其。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2、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歟。
6、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7、其出人也遠矣。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乎。
(4)于。
1、其皆出于此乎。
2、師不必賢于弟子。
3、學于余。
4、于其身也。
5、不拘于時。
(5)之。
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2、擇師而教之。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4、句讀之不知。
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6、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7、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8、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三)詞類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2、而恥學于師。
3、小學而大遺。
4、位卑則足羞。
5、吾從而師之。
6、吾師道也。
三、句。
(一)文言句式。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1、不拘于時,學于余。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師不必賢于弟子。
2.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二)語句翻譯:
1.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3.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生:學習。
師:對。由此看來,第二層用什么方法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生:比喻。
師:用哪幾個比喻。
生: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板書: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善假于物)。
生:這段主要論述學習態度。分三層:第一層,從“積土成山”到“金石可鏤”,闡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態度;第三層,從“蚓無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闡述學習要專心。
(板書:學習態度—積累、恒心、專心)。
師: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論述問題的。
生:比喻。
師:每一層的兩個比喻句是什么關系。
生:知識如血液一樣寶貴。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就會枯竭。
師:比喻貼切嗎(學生答:“貼切?!保?。
生:空虛的頭腦若以知識來充實,猶如雨水澆灌著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復生氣。
師:很好。
生:知識是生活的明燈,沒有知識的生活,猶如在黑暗中的遠征。
師:好。
生:沒有知識的頭腦,像不長谷物的荒地。
師:他從反面設喻,也很好。
生:沒有知識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東搖西晃,虛度年華。
師:請同學們推敲一下是否貼切。
生:不貼切?!皵嗑€的風箏,東搖西晃”主要是說無明確的飛行方向,與“沒有知識”無相似之處。
師:若將本體改動一下,就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句,請你改一下。
生:將“知識”改為“志向”。
師:對。改為“志向”“目標”“理想”等,就是個很生動貼切的比喻。好的比喻必須符合合理、生動、新穎的要求。
師:再請同學們運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學習要勤奮或謙虛。
(學生寫,6分鐘)。
師:請同學們先分成幾個小組交流一下,寫得好的向全班同學推薦一下。
師:哪些同學寫得不錯,請組長推薦一下。
生:謙虛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鷹,知道天高地闊、學海無涯,因而刻苦好學,永不自滿;驕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淺嘗輒止、夜郎自大。
師:好。這是以對比設喻闡述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生:勤奮的人,像一顆明珠,無時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懶惰的人,像生了銹的鐵,毫無用處。
師:不錯。這是以對比設喻闡述要有勤奮的學習態度。
作業:
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議論文,論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適當運用比喻論證法。
1.本單元專題是“中外古典名著”,我們已經學了哪些內容?(師生共同回顧,包括課外閱讀的內容,目的是引導課內外結合,課內學方法,課外大量閱讀實踐。)。
2.今天學一篇詩歌體裁的外國名著。關于普希金,大家了解些什么?
3.(板書課題)本課是一首童話詩,又是外國文學作品,在表現形式和語言習慣上與已往學過的詩歌有較大的差異。如有小節間隔,有詩句上的重疊表現,有括號內的注解說明等。
一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流暢背誦,感知本詞的景物描寫方法。
2、了解柳永在詞史上的地位。
3、掌握詞的一些基本常識。
二教學重點:
1、柳永對慢詞長調的開創意義。
2、本詞景物描寫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1、數量詞運用所體現的風格。
2、景物描寫中白描、鋪敘手法。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五參考書目:
1、《中國文學史》(三),游國恩等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
2、《唐宋詞名篇講演錄》,王兆鵬著,廣西大學出版社。
3、《中國古代詩詞精品賞讀叢書:柳永》,趙長征編著,五洲傳播出版社。
六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口語訓練。
(一)導語: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詞人,寫了很多婉約曲致、歌詠升平的詞作。14歲入朝后,歷任要職,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愛文學,又喜歡薦拔人才。北宋詩人張舜民寫了一本筆記叫《畫墁錄》。書中的第一卷里說,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預備參加科舉時,流連于花街柳巷,沒能考取功名,他寫的《鶴沖天》中有一句詞“忍將浮名,換了淺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長時間內吏部不讓他升遷。柳永就去找同是詞人的當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卻諷刺他作“彩線慵拈伴伊坐”之類的情詞,和當時的“深斥浮艷虛華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樣,鄙視他的俚俗浮艷的詞風,自然不肯幫他。不過這個晏殊是個非常有誠信的人,七歲能文,被譽為神童。十四歲參加科舉考試時,宋真宗召見了他,讓他和進士們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試。晏殊在會試中看了題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過這篇文章,草稿尚在,請圣上另命一題?!被噬腺澠湔\實,當眾賜同叔進士出身。正是他的誠實獲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終幫助他官場上的升遷。我的故事講完了,下面把時間留給發言的同學。
(二)口語表達:
一、詞的基本常識:
按字數多少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為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詞的段落叫“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蘇軾、辛棄疾等;婉約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周邦彥、姜夔等)。
二、作者生平及創作: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稱“柳七”,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學名,父柳宜,曾仕南唐,為監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費縣令,官終工部侍郎。永少時流連于汴京,在秦樓楚館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歷荊湖、吳越。景佑元年(1034)登進士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馀杭令、定海曉峰鹽場監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終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潤州(今江蘇鎮江)。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端问贰窡o傳,事跡散見筆記、方志。善為詩文,“皆不傳于世,獨以樂章膾灸人口”。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柳永是宋代詞壇上最為流行的詞作家。當時有“凡有井水飲出,即能歌柳詞”的說法,對后世詞家、金元戲曲、明清小說都有重要影響。
柳永的詞集《樂章集》流傳于世,存詞二百余首。這些詞作大致分為三類:
在兩宋詞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創作過程的故事和傳播過程的故事。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里記載,《望海潮》詞傳到金邦,金主完顏亮聽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頭鞭渡江之志”,激發了他要占領南宋的決心。一首詞竟引發一場戰爭,這種傳說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說明這首詞的傳播之廣,影響之大。
剛才說的是這首詞傳播中的故事,其實這首詞在創作中,也含有柳永個人的目的。這首詞的創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處飄泊流浪,尋找晉升的途徑,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孫何正在當杭州太守,但孫何的門禁甚嚴,柳永是一介布衣,沒辦法見到孫何。柳永沒有法子,只好寫了這首詞,請了當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說,如果孫何在宴會上請她唱歌,她不要唱別的,就唱這首《望海潮》。后來,這位歌女在孫何的宴會上,反復地唱著首詞,孫何就問這首詞的作者,歌女說是你的老朋友柳三變寫的,那時柳永還沒有改名。孫何就請柳永吃了一頓飯,把他打發走了,后來也沒有怎么提拔他。由這個故事來看,這首詞是一首干謁詞,目的是請求對方為自己舉薦。
四、整體感知:
(1)通過老師范讀、學生齊讀和自由讀對本詞進行整體感知。
(2)結合課文的注釋和老師的講解了解詞的大意。
(3)同學討論,老師點撥,分闕賞析:
1、師:上闕寫了什么?
明確:描寫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
明確:寫杭州人民和平安靜的生活景象。
明確:沒有,在歌詠太平盛世、湖光勝景的作品中,此詞的氣格高華。
五、作業。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自己的思考。
2.擴展學生的思維層次和文化素養。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自己的思考。
教學方法:
1.閱讀分析全文結構。
2.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自己的思考。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浩瀚的宇宙無邊無際,自古以來人們對宇宙產生了無窮無盡的遐想,自從科學產生以來,人們對宇宙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奧秘。
(板書)宇宙的邊疆。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自己的思考。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卡爾·薩根(carlsagan,1934—1996),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他以對科學的熱忱和個人巨大的影響力,引導幾代年輕人走上探索科學之路。他對人類將無人航天器發送到太空起過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諸多成就。
他主持過電視科學節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書籍,其《伊甸園的飛龍》曾獲得普里策獎,電視系列節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熱烈反響。主要作品還有《宇宙聯結》《宇宙》《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暗淡藍點》《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
2.解說詞的文體特點。
課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解說詞要根據解說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和說明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關鍵,即使是拓展性內容,也不能游離解說的主題。如課文解說的對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緊扣宇宙的組成來介紹,不能隨意生發其他問題。
(2)解說詞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如課文中對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紹(知識擴展),將宇宙比做大海,激發讀者對宇宙的想像(情理擴展)。
(3)解說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課文從宇宙整體到星系的組成再到太陽系,雖然每個部分緊密相聯,但又各有側重,各有中心。
3.本文的說明順序。
解說詞具有一定的視覺性,隨著攝影鏡頭由_空間到小尺度空間,緩緩推進。就我們的閱讀來說,課文已經脫離了電視視覺畫面(還能感覺到電視畫面對文字的影響,如“我們現在已經回到了我們的后院”等介紹性詞語),獨立成篇,從說明順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間順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陽系行星。
這樣的說明順序,好處在于:
(1)雖然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們跳出宇宙之外,將它作為純客觀的說明對象來解說,這樣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
(2)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
(3)由廣闊的宇宙,穿過無盡的空間,最終回到人類的家園,這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表現了人類對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的熱情?!叭祟惖奈磥砣Q于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觀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達到某種契合。
第二課時。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本文運用了大量的議論與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確:課文補充了許多相關知識,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如開始的三段文字和結尾的兩段文字,強烈的議論和抒_彩,融說理和抒情為一體,而且和說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傳達了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認識。語段中的議論和抒情也是隨處可見的,如“假如我們被隨意擱置在宇宙之中,我們附著或旁落在一個行星上的機會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樣的機會是‘令人羨慕的’??梢娞祗w是多么寶貴”等。
明確:當然,按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歷程來介紹,也未嘗不可。課文的介紹順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規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這樣介紹便于知識的梳理;其二,這是電視片的解說詞,由攝影的角度來看,先整體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體,表述上容易混亂,視覺畫面也不好協調。
3.提問: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宇宙遼闊無垠,神秘莫測。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于對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問: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窗中飛揚的一粒塵?!?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對宇宙來說更是微不足道、毫無意義;但是人類又是勇敢、光榮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人類在渺小之中進發出宇宙般的偉大。
5.提問;課文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是否干擾了對宇宙的說明?
明確:作為電視片的解說詞,不僅要讓觀眾了解宇宙的客觀構成和相關知識,還要表達人類對宇宙的主觀認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這樣才能感染觀眾,激發他們對宇宙的興趣。所以,議論和抒情不僅沒有干擾介紹,反而使介紹更具科學意蘊和人文內涵。
五、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掌握朗讀的技巧,熟讀體味情感。
2、品味鑒賞意象,體悟詞人感情。
3、培養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
品味“酒”“黃花”等意象,體悟詞人的感情“愁”。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酒”“黃花”等意象和結合詩句感受詞人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提示:以“愁”的母題導入)。
中國的古典詩詞情深意切、意蘊綿長,以“愁”為母題的詩詞比比皆是。崔灝如此說思鄉之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秦觀如此說寂寞之愁: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李煜如此說亡國之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蘇軾如此說生死離別之愁: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今天我們一起來感悟一下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筆下的相思之愁。
二、作者資料簡介。
說到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不得不提她的丈夫趙明誠。李清照18歲時與趙明誠邂逅并且喜結連理,才子配佳人,兩人恩愛有加,一同研究詩詞和金石。李清照詞中的相思之愁的對象,多是她的丈夫趙明誠。今天我們學一首李清照南渡前早期的、表達相思之愁的作品——《醉花陰》。
先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獨自初步感受一下詞的意蘊。
1、學生自讀(2分鐘)。
2、學生代表范讀(2個同學)。
每一位同學讀完后,請同學們作評價。
老師再做點評。
3、寫作背景。
我們要掌握一首詩詞的朗讀節奏和感情,可以通過詩詞的寫作背景。宋徽宗大觀二年,趙明誠到仰天山羅漢洞賞月流連忘返,李清照獨自在青州歸來堂重陽賞菊,因寫這首詞贈給趙明誠以解愁緒。
因為是重陽節的作品,后來黃升(宋)在《花庵詞選》中題為《醉花陰·九日》。
“醉花陰”詞牌名為李清照首創,雙調小令,押仄韻格,按照本詞,它押的是ou韻,朗讀時,我們要用低沉緩慢的語氣,感情濃厚又不熱烈,帶有哀傷的基調,適當停頓。比如:“薄霧/濃云/愁/永晝”。
4、教師范讀。
5、學生齊讀。
四、《醉花陰》意象的解讀和情感的體悟(重點?。?。
1、意象與情感。
一個“愁”字貫穿整首詞,也就是所謂的詞眼。那么,詞中哪些意象體現出愁呢?請大家找一找,共同討論如何體現“愁”的。
(討論兩三分鐘,2個人回答)。
請一位同學來談談她的理解。(預設答案:西風、黃花、酒、暗香、東籬等。適當點撥)。
除了這些,還有嗎?(同學們認同她的理解嗎,有沒有不同的看法?)請另外一個談談她的理解。
同學們找意象找得很準,理解也很恰當。老師再補充一下,請看幻燈片(顯示:詞中提到的意象的特征和用意)。
小結:
薄霧、濃云:薄霧淡淡,云靄濃濃?!俺钜虮§F起”,這樣的陰天使人低迷憂郁,愁緒滿懷。
東籬:指菊花圃,賞菊是重陽節的一個習俗。這里化用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典故,一個人重陽賞菊,孤獨排山倒海而來,獨坐東籬愁緒飛。
西風:暗含凄冷蕭瑟之意。(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酒:麻木神經,或助興,或消愁。酒在古代的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在文學中的意象也是豐富多彩。我們來回顧一下我們學多的關于“酒”的詩句:
別時,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大醉一場;
喜時,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欣喜若狂;
感懷時,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感嘆人生苦短;
孤獨時,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憂愁時,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消愁不成反添愁。
李清照喜歡飲酒,借酒消愁,“沉醉不知歸路”“濃睡不消殘酒”“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然而愁哪是那么容易消除的?“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愁上加愁。酒,對李清照而言,似乎已經附帶一種化不開的愁緒。
黃花:菊花,有高潔、隱逸的象征,是重陽節的時令花,賞菊是重陽的習俗,然而,一個人孤獨賞菊時,菊花,勾起人的相思,只會愁上加愁。李白“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白居易“黃花助興方攜酒,紅葉添愁正滿階”,李清照“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無人陪伴的重陽節,菊花,終究是傷感之花。而李清照詞的黃花又有特殊的意味,她是以瘦小的黃花比喻瘦削的自己呢。
2、時間詞、重點詞與情感。
(提示:涼、透、瘦)。
這種愁,通過特殊意象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愁,還在特殊的時間里變得更加的濃烈!重陽節,獨自一人賞菊,怎么能不覺得時間漫長、日子乏味呢?!愁,涌上心頭。
這樣的“愁”達到了什么程度呢?(涼、透、瘦)涼,既是天氣帶來的體涼,也是孤獨寂寞思念之痛帶來的心涼,這里用了一語雙關的修辭。這種愁,涼徹心扉,一個“透”字,點出了詞人過度思念丈夫的沉重的愁和無法解相思的無奈之情。
“瘦”,有這樣的詩句:“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詞人們以花草樹木自喻,形容身形消瘦、神態憔悴,李清照更添一筆,以對比的手法突出強調自己比黃花還瘦削,神態更加憔悴,可謂巧奪天工。
李清照在自己的詞中多次寫到相思成愁、因愁而“瘦”,“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也因這出名的詩句被稱為“李三瘦”。
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寫相思瘦的詩句不勝枚舉,大家能想起哪些?
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鳳棲梧》),溫庭筠“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南空子》),王實甫“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西廂記》),他們寫的“相思瘦”功力不凡,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首詞,“愁”是感情基調,詞人在詞中是通過這些體現的:
意象:薄霧、濃云、酒、東籬、暗香、黃花、西風。
時間詞:永晝、佳節、重陽、半夜、黃昏后。
重點詞:涼、透、瘦。
這也算是鑒賞詩詞感情的一種方法。
通過感悟意象,解析關鍵詞語對“愁”的助興作用,我們把視野投放在整首詞中,去感悟一個整體環境中,詞人整體的“愁”。
薄霧淡淡、云靄濃濃的陰天,正是重陽佳節,讓我覺得心中格外惆悵,根本無法打發這樣的無聊時光啊,我一個人靜靜地看著金獸中不但焚燒消減的瑞腦,百無聊賴度日如年。去賞菊吧,雖然很煩悶,但是這樣的重陽習俗,我還是要耐著性子去完成,沾染了一身的菊花香,黃昏后才回到房里。西風蕭瑟,不斷地挑動著門簾,如此凄涼,不要說離別不苦啊,我簡直比菊圃里的黃花還要瘦削,還要憔悴。
許許多多的意象營造出一個凄涼的環境,這樣特定的環境塑造的是一個多愁善感、相思成愁、憔悴瘦削的女子。如此惹人憐惜。
(齊讀)通過深入感悟之后,我們再有感情地朗讀一遍這首憂傷而優美的詞,《醉花陰》。
六、探究賞析(討論)。
你最喜歡《醉花陰》的哪一句?請談談你的看法。
(5分鐘時間。然后請同學起來發表觀點。加以評價。2個人。)。
預設:如果學生提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等他賞析完后,教師補充:《嫏嬛記》的故事,“只三句絕佳”,是千古名句。
七、作業。
《醉花陰》塑造了一個在重陽佳節獨自賞菊、相思成愁的女子形象,請你發揮想象,用第一人稱把這首詞的內容改寫成散文片段。
八、課堂小結。
原文: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忱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譯文:
稀薄的霧氣濃密的云層掠起煩愁直到白晝,龍腦的香料早已燒完了在爐金獸。美好的節日又到重陽,潔白的瓷枕,輕紗籠罩的床廚,昨日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
在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后,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說不會消損神魂,珠簾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風,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
李清照的'重陽《醉花陰》詞相傳有一個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装沧饕病保ㄒ姟对潦勒洹が構钟洝罚?。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是它說明這首詞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現在先看看它的全首。詞的開頭,描寫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環境?!氨§F濃云”是比喻香爐出來的香煙??墒窍沆F迷朦反而使人發愁,覺得白天的時間是那樣長。這里已經點出她雖然處在舒適的環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悶?!凹压澯种仃枴比?,點出時間是涼爽的秋夜?!凹啅N”是室內的精致裝置,在鏤空的木隔斷上糊以碧紗或彩繪。下片開頭兩句寫重陽對酒賞菊?!皷|籬”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意?!叭吮赛S花瘦”的“黃花”,指菊花?!抖Y記》月令:“鞠(菊)有黃花”?!坝邪迪阌洹币彩侵妇栈?。從開頭到此,都是寫好環境、好光景:有金獸焚香,有“玉枕紗廚”,并且對酒賞花,這正是他們青年夫妻在重陽佳節共度的好環境。然而現在夫妻離別,因而這佳節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離愁別恨。全首詞只是寫美好環境中的愁悶心情,突出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寫,目的是加強刻畫她的離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黃花瘦”一句是警句?!笆荨弊植⑶沂窃~眼。詞眼猶人之眼目,它是全詞精神集中表現的地方。
在詩詞中,作為警句,一般是不輕易拿出來的。這句“人比黃花瘦”之所以能給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運用比喻,描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當,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這個結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帶動宕語氣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寫動態的“簾卷西風”,這以后,才拿出“人比黃花瘦”警句來。人物到最后才出現。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聯成一氣,前面兩句環繞后面一句,起到綠葉紅花的作用。經過作者的精心安排,好象電影中的一個特寫鏡頭,形象性很強。這首詞末了一個“瘦”字,歸結全首詞的情意,上面種種景物描寫,都是為了表達這點精神,因而它確實稱得上是“詞眼”。以煉字來說,李清照另有《如夢令》“綠肥紅瘦”之句,為人所傳誦。這里她說的“人比黃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說過的,有它突出的創造性。
明確:竇娥訴說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動天地驚鬼神?!庇忠驗楦]娥的沖突對象隱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的對象,由于內心的悲憤難以控制,便筑成了對天地的怨恨與控訴。
二、分析第二層:
明確:因為竇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這充分顯示了她的善良與淳樸的美好心靈,展示了她性格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還是迎面趕來,情看她與婆婆的一段對白,并試做分析。
(原文略)。
三、提問:通過人物對白試分析關漢卿的語言藝術和戲劇效果。
明確:關漢卿駕馭語言的能力是驚人的,他可以根據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語言來反映現實,充分為戲情的人物性格服務,竇娥對婆婆的一段對白,出自這個封建社會小媳婦的口里是那樣貼切,表現得是那么自然生動。
四、閱讀[快活三][鯉魚兒]。
明確:使人們對竇娥的悲慘遭遇更加同情。她勸婆婆不要過分悲傷,再一次表明她善良美好的心靈。這樣的好人蒙受冤屈而死,自然使人們對不公正的社會產生憤恨之情,戲劇的審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五、閱讀第三層:分析竇娥臨刑時發出三樁誓愿,說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確:第一樁誓愿是血濺白練:她希望刑場上的人們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樁誓愿是六朋飛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會在上蒼得到反應。第三樁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僅希望介人的冤屈得到伸張,而且希望上天能夠懲治惡。
六、她的三樁誓愿與第一層對天地的指責是什么關系?是否矛盾?
明確:竇娥對天地的指斥和感受動天地,顯然是矛盾的??梢?,竇娥訴冤過程中對天的懷疑和依賴是始終交織在一起的。這正反映了作者的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一方面,他通過竇娥指斥天地從根本上批判封建統治階級,表達自己變革現實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從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辦法。只能靠天動動容不定期昭雪竇娥的冤案。
七、作業設計:
如何分析理解竇娥的反抗精神?
八、板書設計:
竇娥冤。
1、竇娥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2、三樁誓愿是什么?表現了竇娥什么樣怕精神?
3、歸納主題。
4、作業設計。
早年,李清照過的是美滿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婦女,由于遭受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范圍有限,生活閱歷也受到重重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因此,相對說來,他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后,面對.單調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來抒寫自己的離愁別恨了。這首詞,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從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在詞里卻無往而不在。
上片寫秋涼情景。首二句就白晝來寫:“薄霧濃云愁永晝?!边@“薄霧濃云”不僅布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叭鹉X消金獸”,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境的凄寂。次三句從夜間著筆,先點明節令:“佳節又重陽”。隨之,又從“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貫穿“永晝”與“一夜”的則是“愁”、“涼”二字。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這是構成下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
下片寫重九感懷。首二句寫重九賞菊飲酒。古人在舊歷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這兩句寫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間的關系來說,這下片寫的是結果。
比喻的巧妙也是這首詞廣泛傳誦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
詞中還適當地運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片寫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卻不見一“菊”字?!皷|籬’,本來是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去了“采菊”二字,實際是藏頭。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飲菊花酒的風習,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氣?!包S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見,全詞不見一個“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態卻俱現紙上。詞中多此一層轉折,吟味時多一層思考,詩的韻味也因之增厚一層。
設問手法也是詞中值得注意的藝術特點之一。明茅映在《詞的》中說:人們“但知傳誦結語(指“人比黃花瘦”句),不知妙處全在‘莫道不消魂’?!边@話是很有見地的?!澳馈币痪?,實際上可以與賀鑄《青玉案》中“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帶有反詰與激問的成分。
元伊士珍《瑯環記》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明》詞函致趙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忌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城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装沧饕??!辈徽撨@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單從這故事的流傳就足以說明李清照的生活體驗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體驗得了的;他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技巧,也不是一般詞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詞里出現的那種多愁善感、弱不禁風的閨閣美人形象,也正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因為這一形象是封建社會特定歷史時期與特定階層的產物。
所以,今天我們在欣賞時,主要借鑒她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法。千萬不要成了“愛上層樓”者,到時還要“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愿讀者諸君莫道不受用,金榜題名時,你比我高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積累“踉蹌、窒息、輾轉、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詞語。
2、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小說的能力。
3.把握小說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結構。領會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象征意味。
過程與方法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小說主人公堅韌頑強、不畏艱險的性格特征,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理念。
【教學重點】。
誦讀,領會主人公的精神魅力。體會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小說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把握小說的情節結構,體會主人公的心路歷程。
2.研討探究法:在主人公身上寄寓著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學追求,引導學生研討探究,理解小說的象征意味,激發學生樹立積極有為的人生理想。
3.引申比較法:引導學生將課文與海明威的《老人與?!愤M行聯系引申,在對照中更為深刻地體會主人公的拼搏精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檢查預習。
1、導入。
有一篇短篇小說,備受偉大導師列寧的喜愛贊賞,他在逝世的前兩天,還讓他的夫人給他朗讀這篇小說,從中汲取戰勝病魔的力量。當代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在他的《霜冷長河》中建議一位對前途感到渺茫的高中生不妨讀一讀這篇小說,它就是杰克倫敦創作的短篇小說《熱愛生命》。
2、背景介紹。
19世紀末,在和美國北方領土阿拉斯加相毗鄰的加拿大朗戴克一帶發現了金礦。成千上萬的人卷入了“淘金熱”,可是幸運者畢竟是鳳毛麟角,不知有多少人夢斷在那冰天雪地的極地荒原里?!稛釔凵分v述的就是這個“淘金熱”中的一個故事。
3、作者簡介。
杰克倫敦是著名的美國小說家,他一生共創作了約50部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等。杰克倫敦是一個自幼當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讀才取得成就的作家。
二、圈點勾畫,合作探究。
1、學生速讀課文,概括故事情節。
學生回答,教師提示小說情節:
《熱愛生命》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拋棄了,他獨自跋涉在廣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風夾著雪花向他襲來,他已經沒有一點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傷,鞋子破了,腳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蹣跚在布滿沼澤、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艱難地前行著。就在他的身體非常虛弱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發現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著他的血跡尾隨著他。就這樣,兩個瀕臨死亡的生靈拖著垂死的軀殼在荒原上互相獵取對方。為了活著回去、為了戰勝這匹令他作嘔的病狼.最終在人與狼的戰斗中人獲得了勝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終他獲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學生自由誦讀全文,思考:
學生篩選、概括,教師點撥:
主人公所面臨的生死考驗有朋友的背叛、饑餓、惡劣的天氣(“接下來是幾天可怕的雨雪”)、個人體力的極度虛弱、傷病以及野獸的威脅(“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戰勝這些并頑強地生存下來,是因為他堅韌頑強,不畏艱難險阻。他雖然身體衰弱無比,并且時常處于昏迷之中,卻有著驚人的意志力。在這場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偉大與堅強也最鮮明地體現了出來,作品所要弘揚的正是這樣―種硬漢精神。
三、圈點批注,賞析語言。
示例:52頁第二、三自然段寫主人公見到馴鹿骨頭的段落:
“這些殘骨在一個鐘頭以前還是一頭小馴鹿……難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變成這個樣子嗎?生命就是這樣嗎,呃?真是一種空虛的、轉瞬即逝的東西?!?/p>
“他蹲在苔蘚地上,嘴里銜著一根骨頭,吮吸著仍然使骨頭微微泛紅的殘余生命……有時砸到自己的指頭,使他一時感到驚奇的是,他并不覺得很痛?!?/p>
提示:這是在主人公饑餓難忍、無處覓食之時的思維獨白和動作描寫,一頭可愛的小馴鹿只剩下了骨頭,他聯想到什么呢?(聯想到自己,聯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這說明即使的意志堅強的人也有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環境和困難斗爭的時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軟弱,真實地反映了人物的內心。)那他是否消沉,退縮呢?行動就是最好的證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讓他感到欣喜,可見對生命的熱愛,對生的渴求。同時他不覺得痛則說明身體的虛弱,反應開始遲鈍了。
2、人和病狼最后較量的情節是小說最為精彩的場面也是高潮部分,人和狼最后的格斗。體會主人公堅毅頑強、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指名朗讀,思考:
牙咬手,手抓牙,這簡直是聞所未聞的搏斗方式,只有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樣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間才有可能發生。牙和手都無力了,可是人終于用另一只手慢慢摸過來,“一下把狼抓住”了。幾分鐘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壓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雙手已無力把狼掐死??墒撬€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終于,狼死掉了,像“鉛液”一樣的狼血灌入人的胃里。人戰勝了狼,殺死了狼,喝了狼的血,而不是相反。通過上述對主人公內心世界和細節、動作的刻畫,揭示了主人公身處困境卻不肯向困難低頭,頑強不屈同自然作堅決斗爭的堅強意志和熱愛生命的深刻主題。
學生集體朗讀,把握語氣,體味情感。
四、小組討論,互相質疑。
1、作者用連個名字也沒有的“他”來稱呼主人公有什么含義?“狼”又有什么寓意?
在小說中,文明社會的人和野性的動物,站在了同一地平線上。在自然面前,社會賦予他的一切特性都失效了,什么理想,抱負都是空談,只有“活著”,才是生命的最終意義。因此,這個人已不僅僅是一個普通人,而是作為一種思想的象征物,他沒有名字,狼當然也沒有,他們只是兩個生物,平等的兩個生物,為了“活下去”的信念,而展開了一場殘酷的生命追逐。作者沒有寫出“他”的名字,因為“他”是一切熱愛生命的人的代表,他不是一個單一的人,而是一類人,只要熱愛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個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減弱了。小說的象征意味也非常濃厚,這是西方許多文學作品的藝術特點。小說主人公沒有名字,僅以“他”指代,顯然隱含著作者以他作為整個人類象征的用意所在,而小說中的“狼”更可以看作險惡的自然環境與自然力量的一種隱喻。
2、怎樣看待文中的“金沙”與“病狼”?
這是一種矛盾,他去的目的是為了那袋金沙,但歸路的目的卻已經發生了轉變,由于身處逆境,這時他最大的熱望是能“活下來”。為了生存與活命,那十五磅粗金沙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價值?,F在金沙的取舍決定著生命能否延續。比爾的命運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先倒一半,再全部放棄的描寫,體現了他內心世界的矛盾,但最終生命高于一切,他選擇了保存生命,舍棄金沙。作家的高明之處正是以“狼”和“金沙”這兩個物象來反襯人對生命的熱愛!
五、品味課文,感悟人生。
1、提問:“他”給人們的啟示是什么?
“他”給人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
(1)要勇于面對失敗?!八痹浫砥7?、傷痛,感到了失敗,但這只是氣力與肉體的失敗,他的信心與希望始終未曾破滅。他在對待失敗的態度上取得了勝利,在精神上取得了勝利。
(2)要勇于面對孤獨。當一個人去面對眼前的厄運時,就應勇敢地面對孤獨,不埋怨,不放棄,最后終于全身而返。
(3)要敢于與敵人斗爭。與狼長時間的周旋,表現出這個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顯示出非凡的毅力與堅忍的決心,體現出人類戰勝強大勢力的偉大力量與氣概。
(4)要熱愛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八痹谂c逆境的較量中不時流露出對周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如吮吸剩骨的甜蜜、享受太陽的暖意、感受周圍活躍而健康的生命。正是這種熱愛使他充滿活力,使他永葆活下去的欲望,并由此不斷激發出他的潛能,使他有搏斗下去、戰勝失敗、面對孤獨、超越死亡的勇氣和毅力。
2、每一種職業,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有自己的困難,該怎么辦?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閱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比較兩個主人公的形象。
2、搜集關于熱愛生命的名人名言或類似的求生故事,在小組內交流分享。
教學目標:
1.梳理掌握本課出現的重要文言知識。
2.理解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蘭亭集序》這篇文章。
釋題:
(“蘭亭集/序”,因為書下注釋告訴我們,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名士孫統、謝安等人在蘭亭舉行修禊詩會。會后將詩作匯編為《蘭亭集》,由王羲之作序。所以題目是指蘭亭詩集的序言。這種為詩集而作的序,我們并不陌生,《滕王閣序》也屬于這類。)。
背景知識:
大家可能對“修禊詩會”很感興趣,那么什么是“修禊”呢?。
(所謂“禊”是一種風俗祭祀,古人在三月三日這一天,到水邊嬉游,舉行祭祀、沐浴等活動,以祛除疾病和不詳,之后文人會有飲酒賦詩的集會。所謂“修”可理解為“舉行”?!靶揿奔粗概e行祛除不詳的禮俗之事。
在蘭亭的這次修禊詩會,采用了一種傳統的宴飲風俗,就是“流觴曲水”。所謂“流觴曲水”是古人的一種酒宴游戲,“觴”指酒杯,字面上理解就是“流動的酒杯,曲折的水道”,給大家看老師的照片,看書下注釋。形式上有點類似于“擊鼓傳花”,但卻風雅而有趣。)。
檢查預習:
古人尚且如此風雅,我們也風雅一回。今天我在這里想用“流觴曲水”的方式來檢查大家的預習。我手中有一杯酒,大家的手就是水道,這杯酒就在你們手中流動,在課件上我會打出問題,能回答出問題的同學就不用把酒杯往下傳了,可以飲了這杯酒,回答我的問題。我的問題不難,但也怕大家過于謙讓,所以傳到第四個人必須回答問題。
1、解釋詞語:茂林修竹列坐其次游目騁懷信可樂也趣舍萬殊。
若合一契一死生齊彭殤。
2、翻譯句子: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分析課文:
齊讀第一節,用一個字來概括作者對這次蘭亭盛會的感受。
作者不僅是樂,而且是感慨“信”可樂也。這是一場怎樣的盛會,讓作者“樂”在其中,。請從盛會的時間、地點、與會者、環境、氣候、作者興致等角度,說說蘭亭盛會為什么能讓作者深感快樂。
(時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生機盎然。
地點:會稽山陰——山的北面,陰涼。
人群:群賢畢至——優秀人才。
環境:山、林、竹、水——山清水秀,
氣候:天朗氣清——宜人。
興致:既有天地萬物的審美,又有對宇宙的思考的理趣。
所以有視聽享受,又有對生命的思考,自然與人達到高度和諧統一。)。
但是快樂并不長久,當厭倦,當情隨事遷之時,快樂滿足自然消失,感慨也就隨之產生了。
當快樂消失,作者產生了怎樣的感慨,請大家讀第二節后半部分,概括一下。
(人的情感變化迅速、生命短暫有限——真正的感慨)。
作者用一個字表達他對生命短暫的感受——痛,讓人覺得悲痛。
(人對生命短促、世事無常的感慨,或者對死亡的`恐懼在快樂得意時產生,在中外歷史上都不是偶然現象:
這樣的感慨是否消極?
(正是因為人生的美,它的消亡才讓人痛苦,只有熱愛生命,并且樂在其中的人才會關注珍惜生命。)。
6、消極的是當時“一死生、齊彭殤”的環境,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消極,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認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所謂“一死生”“齊彭殤”。
7、在消極環境中,作者提出“死生亦大矣”,該怎么翻譯?這哪里是古人云,分明是作者自己的看法。
(翻譯:死和生一樣,也是人生中的大事啊。他自己也這樣踐行的。死和活都要有價值,他的書法“飄如游云,矯若驚龍”,瀟灑而靈秀,充滿生命力,正是他抗拒人生虛幻的努力。)。
(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豆盼挠^止》)。
(痛在生命短暫,痛在消極的環境)。
8、像王羲之這樣看重生命價值的人,古已有之,正如作者所說“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作者應該有知音之感,為何會“臨文嗟悼”呢?讀第三節前半部分。
(“固”,大家本來應該知道的,卻被拋棄。我們看前人,會為他們感到遺憾,后人看我們也會感到遺憾。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在這樣的心境下,王羲之寫下作序的原因,“后之覽者,將有感于斯文”,將他個人的感受,上升到人類普遍的局限性。)。
9、第二節的感情“痛”與第三節的“悲”,兩個字能否調換?
(“痛”:自身對生命短暫的悲痛。
“悲”:由己及人,對一代代人都留有遺憾的可悲,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
10、齊讀配樂。
【文學網小編推薦更多相關內容】。
明確:第一段,直接敘述,簡介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第二段,細節描寫,寫了他鄉遇故知。第三段,倒敘,細節描寫,寫方山子少年時的豪俠之氣。第四段,補敘,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對方山子的贊頌。
2、第一段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確: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兩次邂逅作對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尋常的隱逸之輩,兩次邂逅所見有何不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
明確:俯而不答,仰而笑。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時豪士。
明確:(1)他與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成年--折節讀書,有志用世。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
(2)生活態度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待人接物的方式與常人不同: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4)家庭情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表彰陳慥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藉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換句話說:對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請問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豐滿形象的?
明確:本文沒有像一般傳記那樣,平鋪直敘地介紹人物的姓氏、鄉里、家世、生平等。開始,只是粗略地介紹了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但其人真實姓名、家世、籍貫等均未介紹,讓讀者產生一種懸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誰。接著,記敘自己在黃州跟他的一次巧遇,點明人物姓氏。隨后追溯此隱士曾有過的年少氣盛,最后說明其擁有的顯赫家世。這樣,由隱而顯,由略而詳,層層設疑,層層呼應,愈深愈見方山子的不同尋常和卓立無匹。
作業布置:預習《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學習目標:
1、學習“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2、學習賞析、評價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作者曠達的情懷。
4、背誦整首詩。
學習重點:
體會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學法指導:
從鑒賞詩歌人物形象角度鑒賞詩詞。
知識鏈接:
1、作者。
轉載自 fAnWen.cHaZIDiAn.coM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好交友,好美食,創造了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即蘇軾被貶黃州后的第三年,他準備在沙湖買田終老。這首詞是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后所做。
學習過程:
一:導入。
二:誦讀感知。
1、誦讀注意事項。
2、聽錄音學習誦讀。
3、學生自由誦讀,了解作品內容。
注意:狼狽已而料峭蕭瑟。
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合作探究)鑒賞評價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1、學生深入閱讀,更充分感知作品。各抒己見,說說你喜歡哪句話及理由。
2、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探究詩人的人生態度、內心世界,體會詩人的形象。學生發表各自見解(見ppt)。
(1)從上片哪幾個詞可以看出作者對偶遇大雨的什么態度?
(2)“一蓑煙雨任平生”中“蓑衣”與“煙雨”何所指?
哪個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3、背誦整首詩詞。
四、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知人論世”鑒賞詩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見大、平中見奇,通過對眼前風雨等閑視之的描寫,抒發從容面對人世沉浮的胸襟氣度。
五、作業。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場暴風雨突然襲來,有的人從包里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雨傘,頂著風雨前行;有的人不懼風雨,匆匆趕路;有的人站在屋檐下等著風雨停歇;有的人雖沒帶傘,卻依然在風雨中漫步。
面對這一生活場景,你更認同哪一種處事態度?請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板書:
穿林打葉(眼前風雨)。
一蓑煙雨(人生中風雨)。
也無風雨也無晴(心靈凈空)。
祝福。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探究、理解《祝?!返闹黝}。
2、通過分析人物體會其性格的復雜多樣性。
學習重點。
小說的主題(包括小說標題的含義、小說的環境與人物命運的必然聯系等)。
學習難點。
祥林嫂性格的探究、造成悲劇的原因。
教具。
多媒體課件。
預習指導。
(1)應注意的正確讀音。
祝福暫寓享用悚然照例膽怯即刻謬種負疚形骸。
兩頰窺探荸薺訕訕窈陷洞穴歆享牲醴朱拓監生。
蹙縮剝豆炮烙陳摶間或捺上不更事。
(2)應掌握的詞語。
書上的:
朱拓形骸訕訕窈陷歆享牲醴不更事間或一輪沸反盈天。
補充的:
暫寓本家鄙薄大抵聘禮。
(3)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煙靄(藹)走投無路(頭)形?。敚┿枫罚ù模?。
(4)要知道的常識。
康有為四書送灶祝福國子監(監生)。
(5)具體語境中理解詞義。
投機:談話總是不投機。(見解相同)。
他是一個投機取巧的人。(利用時機謀取私利)。
躊躇:我在極短的躊躇中,想……(猶豫)。
什么躊躇,什么計劃,都擋不住三句問。(猶豫的事)。
看他躊躇滿志的樣子。(得意的樣子)。
儼然:四叔儼然的陪著。(形容莊重、嚴肅)。
村莊里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
這孩子說起話來,儼然是個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嗚咽,說不出話來。(只是)。
本來他說要來的,但是沒來。(表轉折的連詞)。
作家作品。
1、回憶魯迅及其作品。
2、關于《吶喊》和《彷徨》(這兩部小說集的大概內容及作者的思想)。
課文題解。
交代時代背景。
把握要點:適應新文化運動的需要,抨擊、揭露封建文化思想,推進民主新文化的.進程。
情節結構。
序幕——寫祝福景象。
結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祥林嫂初賣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魯鎮。
尾聲——再寫祝福景象。
祥林嫂的悲劇人生。
開端——丈夫死后逃出婆家,第一次到魯鎮四老爺家做傭工。
發展——被婆家抓回買給山里的賀老六做老婆。
高潮——夫死子亡,第二次到魯鎮四老爺家做傭工。
結局——淪為乞丐,在魯鎮人們祝福時寂然死去。
人物形象。
1、小說三次寫到“祝?!?,在魯鎮人們祝福時,祥林嫂都在做什么?
第一次“祝福:(徹夜干活“一人擔當”能干受稱贊)。
第二次“祝福:(只能燒火“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滿懷恐懼,寂然死去)。
分析要點:
生活悲慘命運不公。
2、小說三次寫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變化?
初到魯鎮時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輕,精神還好)。
再到魯鎮時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濟,)。
臨死前的外貌變化:(被趕出門,成為乞丐,精神已徹底麻木)。
分析要點:
精神打擊一次比一次大每況愈下。
3、討論:
祥林嫂是否有過幸福和滿足?
祥林嫂是否有過反抗和抗爭?
婆家憑什么將她抓回?
為什么要捐門檻?
對她精神打擊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為什么要捐門檻?
對她精神打擊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說,祥林嫂之死,魯四叔是首惡,柳媽等是幫兇,你怎樣看?
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源是什么?
4、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
勤勞、善良、能干的勞動婦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摧殘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爺:
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捍衛者。
“我”:
思想進步、有同情心,但軟弱的小知識分子。
小說環境。
(一)對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圍的人持什么態度?
(二)祥林嫂被逼著一步步走向死亡,與哪些人有關?究竟誰是真正的劊子手?
明確要點:
封建統治造成國民愚昧和冷漠,這正是祥林嫂悲劇產生的社會環境。
主題探討。
(一)《祝?!返闹黝}是什么?
通過描寫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
(二)作者以“祝?!窞闃祟}的含義?
第一,在情節結構上起線索作用。
第二,在思想內容上諷刺揭露現實、表現小說主題的作用。
課堂小結。
作業布置。
試比較祥林嫂和秀禾(電視劇《橘子紅了》)的性格和命運。(練筆)封建思想、封建禮教是殺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劊子手。
生:分總關系。
生:學習。
師:對。由此看來,第二層用什么方法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生:比喻。
師:用哪幾個比喻。
生: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板書: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善假于物)。
師: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在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運用大量的比喻,從各個方面對中心論點加以闡釋,使論點既鮮明又生動。
師:請同學們齊背第三段。
學生集體背誦。
師:本段主要論述什么問題分幾層。
生:這段主要論述學習態度。分三層:第一層,從“積土成山”到“金石可鏤”,闡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態度;第三層,從“蚓無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闡述學習要專心。
(板書:學習態度—積累、恒心、專心)。
師: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論述問題的。
生:比喻。
師:每一層的兩個比喻句是什么關系。
生:對比關系。
師:對。本段的三層內容都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生:使中心論點更生動、更鮮明,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師:很好。請同學們拿出紙來,按要求作練習。要求:每人寫一個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比喻要恰當。
(學生動筆寫,5分鐘)。
師:請同學們交流一下,哪位同學先說一說。
生:知識如血液一樣寶貴。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就會枯竭。
師:比喻貼切嗎(學生答:“貼切?!保?。
生:空虛的頭腦若以知識來充實,猶如雨水澆灌著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復生氣。
師:很好。
生:知識是生活的明燈,沒有知識的生活,猶如在黑暗中的遠征。
師:好。
生:沒有知識的頭腦,像不長谷物的荒地。
師:他從反面設喻,也很好。
生:沒有知識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東搖西晃,虛度年華。
師:請同學們推敲一下是否貼切。
生:不貼切?!皵嗑€的風箏,東搖西晃”主要是說無明確的飛行方向,與“沒有知識”無相似之處。
師:若將本體改動一下,就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句,請你改一下。
生:將“知識”改為“志向”。
師:對。改為“志向”“目標”“理想”等,就是個很生動貼切的比喻。好的比喻必須符合合理、生動、新穎的要求。
師:再請同學們運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學習要勤奮或謙虛。
(學生寫,6分鐘)。
師:請同學們先分成幾個小組交流一下,寫得好的向全班同學推薦一下。
師:哪些同學寫得不錯,請組長推薦一下。
生:謙虛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鷹,知道天高地闊、學海無涯,因而刻苦好學,永不自滿;驕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淺嘗輒止、夜郎自大。
師:好。這是以對比設喻闡述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生:勤奮的人,像一顆明珠,無時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懶惰的人,像生了銹的鐵,毫無用處。
師:不錯。這是以對比設喻闡述要有勤奮的學習態度。
作業:
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議論文,論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適當運用比喻論證法。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說所揭示的深刻主題。
【教學重難點】。
1、準確把握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學習的重點。
2、正確理解小說所揭示的主題,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方法】。
小說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打動人,所以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電視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對人物形象進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過早地對人物形象加以定論,以免束縛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揮。
【教學思路說明】。
一、提前兩周布置學習任務。
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祝?!?。教師可提示學生用順敘的方法編排三幕?。?/p>
第一幕:初到魯鎮;。
第二幕:再到魯鎮;。
第三幕:悲慘結局。
中間部分的銜接可用解說詞來處理。
(說明:學生有極強的求知欲和表現欲,會對此有極濃厚的興趣,教師宜引導學生自讀、自學、自研課文。)。
二、部分學生表演自編的課本劇,全體學生對課本劇情進行評價。
要把評價的重點放在表演者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師要對學生把握不準、理解不透之處加以分析。學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強求統一。
(說明: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做到暢所欲言,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較容易,學生應該能夠掌握。)。
三、集中討論祥林嫂悲慘命運的根源。
(說明:現在的中學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長的歷程,對舊中國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理解是膚淺的。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曾遇到有的學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車禍失去兒子的年輕婦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運,并稱之為新時代的祥林嫂。這種看法在中學生中有較大的代表性。因為學生沒有認識到這位年輕婦女悲劇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為此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問題供學生討論:
1、祥林嫂如果沒有失去第一個丈夫,結局會怎樣?
2、如果她逃到很遠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會如何?
3、如果沒有一個嚴厲的婆婆,祥林嫂是否會避免悲慘的命運?
5、假如那個吃素,不殺生的善女人柳媽不給她講大道理,她是否就會避免被餓死、窮死、凍死的命運?四、布置作業。
四、作業。
(說明:這樣,可以讓學生把學習的心得、模糊的認識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歸納,從而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32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