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安全面臨的挑戰日益復雜多變,我國安全形勢嚴峻。大學生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的中堅力量,其國家安全意識至關重要。當前,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相對薄弱,亟待加強教育引導,樹立新的國家安全觀,以維護國家安全和穩定。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2024國家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精選5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文關鍵詞]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制度完善
一、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制度概述
(一)外資并購的含義
外資并購是指外國投資者通過購買股權或者購買資產的方式獲得境內企業的控制權,是跨國公司的一種跨國并購行為。
(二)國家安全的界定
國家安全是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關鍵,其關系到此制度的范圍和宗旨。傳統意義上的國家安全僅指國家領土、國家存續等受到威脅的情形。隨著科技和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各國的安全觀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如今的國家安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綜合的安全體系,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在內。
(三)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含義
通過對外資并購和國家安全的分析,筆者認為,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制度是指有關部門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審查外資并購中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的因素,然后作出是否準許外資并購行為的制度。
二、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缺陷
(一)對“國家安全”含義界定不清
“國家安全”的界定是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制度中的核心內容,其對外資并購安全審查的啟動和具體的審查范圍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傳統意義上的國家安全僅指國防安全,而新時期世界各國對國家安全的界定有所發展,不僅包括國防安全,還包括國家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等。雖然有利于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保護國家安全,但是容易造成對“國家安全”概念的使用混亂,不利于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制度的執行。
(二)法律制度上的缺陷
我國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制度還沒有得到立法機關的足夠重視,目前還沒有一部專門的關于外資并購的基本法律,而且現有的有關規定立法層次較低,除《反壟斷法》外,多以法規、規章為主。
(三)審查對象不明確
“外國企業者對境內企業的并購”是我國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的對象,但有關法律法規并未對外國投資者的認定標準作出明確規定。根據我國參加的雙邊投資協定的規定,對外國自然人投資者的認定采取的是住所地和國籍的符合標準,①這會給外國自然人投資者逃避我國對外資并購的審查帶來可乘之機,如通過長期居住我國或者加入我國國籍的方式。這會使國家安全審查的范圍變小,可能會給國家安全帶來潛在威脅。
(四)申請安全審查的主體范圍窄
國際上通行的進行安全審查申請的普遍規則是,外國投資者根據東道國的有關法律規定主動提出安全審查申請。我國除采用此規則外,還規定了兩種被動申請的情形:一種情況是當地方商務主管部門發現并購交易應當進行國家安全審查而外國投資者沒有申請審查的,有權暫停受理此并購交易并要求其向商務部提出進行安全審查的申請。另一情況是并購交易應當進行國家安全審查,而外國投資者沒有主動進行安全審查申報,地方商務主管部門也沒有要求其進行申報時,國家規定的有關部門和企業有權向商務部提出安全審查的建議。由此可以看出,外國投資者和第三方是我國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提起的主體。但若有中國投資者與外國投資者共同參與并購交易時,中國投資者是否有權申請安全審查,另外被并購的企業是否有權申請安全審查并未作出明確規定。如此,申請主體范圍的縮小將不利于審查程序的提起。
(五)安全審查缺乏監督
我國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在監督方面基本上是空白,聯席會議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這易造成安全審查的不透明而滋生腐敗,而且不利于保護外國投資者的權利。
三、完善我國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制度的建議
(一)明確界定“國家安全”的含義
應該統一“國家安全”的含義,明確“國家安全”與“國家經濟安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國家安全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不僅包括重要領域的經濟安全,還包括國防安全等各方面。如果以國家經濟安全為標準啟動安全審查程序,那么涉及到國防安全時就不能提起安全審查。另外,國家經濟安全術語中認定國家安全指所有領域的經濟安全,容易造成安全審查的政治化,擴大了有關部門的自由裁量權,不利于保護并購者的合法權益。因此,明確界定“國家安全”的含義對外資并購安全審查的提起具有重要意義。
(二)完善關于外資并購安全審查的立法
目前我國外資并購安全審查的有關方面主要由《反壟斷法》規定,并沒有專門規定外資并購的法律。但是外資并購中的國家安全審查與《反壟斷法》中的反壟斷審查是不一樣的,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外國投資與國家安全法》,由立法機關制定一部有關外商投資的專門法律作為基本法,與其他法規、規章等一并為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據。
(三)完善有關安全審查對象的規定
對那些企圖通過長期居住我國或者加入我國國籍的方式來逃避安全審查的外國自然人投資者,可以采取適當措施來阻止此情況的發生。如將資本來源地標準與國籍標準和住所地標準一道作為對外國自然人投資者的認定標準,可以了解資本的實際來源,防止外國自然人投資者通過一定的方式逃避我國的外資并購安全審查。
(四)擴大申請安全審查的主體范圍
目前,沒有任何相關法律法規或者文件對參與并購的中國投資者是否有權提起安全審查作出明確規定,筆者認為,參與并購的中國投資者應當與外國投資者一樣享有申請啟動安全審查程序的權利,這樣有利于啟動安全審查程序。另外,被并購的企業也應當有權申請啟動安全審查程序,它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申請審查的主體。被并購的企業站在保護自身利益的角度,會更樂于提出安全審查申請,如果將其納入申請安全審查的主體范圍,會更有利于安全審查程序的啟動,從而更好地維護國家安全。
(五)完善對安全審查的監督
我國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除了規定國務院在聯席會議特別審查階段產生重大分歧時對這一權利進行制約外,基本上再無別的監督了。而美國在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方面有明確且嚴格的規定,即并購交易的各個階段所作出的決定,都需要報告國會且接受國會有關人員的咨詢。為了有效規范聯席會議的行為,減小其過度的自由裁量權,減少腐敗現象的發生,同時提高外資并購安全審查的效率,必須進入有效的監督機制,并規定一下三個方面:第一,提高安全審查的監督級別,讓全國 人大介入安全審查程序。第二,對聯席會議的決議程序作出具體的規范,防止其濫用自由裁量權肆意決策。第三,讓國家安全審查接受社會的監督,引入聽證和公示程序,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四、結語
論文摘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安全面臨的外部環境越來越復雜多變,中國國家安全形勢不容樂觀。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主體的大學生,其國家安全意識的強弱,對國家是否安全有著更直接的影響。面對現代大學生相對淡薄的國家安全意識,教育大學生樹立新的國家安全觀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緊迫性
1.面對嚴峻的國際環境,需要加強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社會長期保持穩定。在這樣的和平環境下,大學生往往認識不到國家安全面臨的嚴重威脅,思想上麻痹模糊,缺乏應有的憂患意識。主要表現為有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國防意識淡漠、國家安全意識不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減退。一些大學生把國家安全看成是國家軍隊與安全部門的事,不能自覺地把維護國家安全與自身的責任聯系起來。有些大學生在社會價值取向日益多元的態勢下,推崇急功近利及實用享樂主義。這無疑會削減主流價值的原則性,最終導致社會價值的散亂,使國家精神意識方面的安全問題面臨消解的危險。同時,隨著中國國際競爭力、綜合國力和國家地位的空前加強,一些發達國家別有用心地提出了“中國威脅論”。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開始以各種手段遏制中國的發展。近來美國與我周邊國家頻繁舉行聯合軍演,使中國國家安全存在不少隱患。南沙群島被東南亞小國強占,臺灣問題尚未解決,中日東海問題和釣魚島爭端也日益升級。最近有媒體報道日本有20余人把戶籍遷往釣魚島,成為法律意義上的島民,并表示日本對釣魚島擁有主權[1]。但當代大學生對此嚴峻的國際環境,大多缺乏清醒的意識。面對國家安全現狀顯然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更無法應對全球化對國家安全的挑戰。
2.為培養合格接班人,需要加強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教育。從近幾年的相關報道中我們也看到,有些大學畢業生由于國家安全意識的薄弱,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缺乏警惕,往往在不經意間泄露國家機密,甚至經不起金錢、美色等種種誘惑,不惜喪失國格人格,出賣情報,給國家安全造成重大損失。有的大學生在得到國外有些公司及機構資助自己出國進修,或推薦國外科研機構做學術研究時,就只看到友誼的一面而忽視國家安全。把一些認為無關緊要的資料或文件隨便對外泄露。更有一些畢業生由于受金錢侵蝕,主動把國家重要文件出賣給境外機構而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留學海歸無視國家法律,回國后不惜余力拉攏、腐蝕在國家軍事、經濟、科技等重要崗位的同學或老鄉。為境外機構收集情報資料,使中國經濟、軍事、科技領域等遭受泄密重大損失。有些大學生對老同學、老鄉需要一些資料、數據,明知違法但認為情面難卻而所為。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如何,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健全國家安全體制,高度警惕和堅決防范各種分裂、滲透、顛覆活動,切實維護國家安全?!盵2]為此,必須加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使其時刻保持高度警惕,自覺承擔起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和義務。
二、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對策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實施國家安全教育責任心
高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合格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歷來處在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前沿。在新形勢下對大學生進行國家安全教育是十分緊迫的任務,也是高校義不容辭的教育責任。在網絡全球化的今天,互聯網雖然縮小了世界各國間的空間距離,但國家主權與國家安全仍然是國家的根本所在。信息的溝通、經濟的融合并不代表政治、文化的完全融合。和平發展的世界并不意味著絕對安全,戰爭和恐怖主義活動依然存在。高校要切實將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和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要教育大學生明確維護國家安全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是黨和國家對每個大學生的基本要求。
隨著中國在世界格局中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對青少年的國家安全和國家意識教育。早在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發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要進行國防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要根據新時期的特點,重視現代國防教育,增強全民的國防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盵3]兩年后的1996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強調:“要把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和宏偉目標,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國防和國家安全,作為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盵4]在以后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2004年8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也提出了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的要求。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與教育部牽頭,分別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課程改革與完善。對其中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增加了“增強國家安全意識”的內容章節,目的就是著力加強大學生國家安全知識的學習與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梢?,黨和國家關于青少年國家安全教育的一系列要求,是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及現實的需要而不斷變化、補充和完善的。這也正是當下高校開展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有力理論依據。高校在實施對大學生進行國家安全教育的工作中,首先要增強學校黨政干部與教師員工的政治敏銳性,以此提高責任意識。把對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教育工作看成自己責無旁貸的重要任務來實行,使各部門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過程中真正承擔起對大學生進行國家安全教育責任。
(二)齊抓共管分工合作,不斷提高國家安全教育實效性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安排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國家安全教育的工作由來已久,但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筆者認為要提高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效性,必須注意三個結合。
1.國家安全教育必須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皭蹏髁x包含著情感、思想和行為三個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礎,思想是靈魂,行為是體現?!盵5]所以教師必須以三個基本方面為教學目的。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的教學中,應根據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及新形勢的需要,在講授愛國主義章節內容時可結合增強國家安全意識來展開。通過愛國主義這條主線,把增強國防觀念與國家安全意識結合起來,在教學上可以達到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效果。因為愛國主義教育與國家安全教育有著密切聯系,愛國主義教育是國家安全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國家安全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永恒主題。對大學生來說是否愛國不僅僅是道德要求,同時還是政治要求和法律要求。使大學生認識到沒有國家安全意識就不會形成真正的國家意識,因而也就很難產生真正的愛國主義情感,也就很難在理性層面和整體意義上確立科學的國家安全意識。在激發大學生愛國情感的同時,更要激發起他們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
2.國家安全教育必須與國防知識教育相結合。目前高校的國防教育仍然是以單純軍事技能和軍事常識的傳授為主要內容,而沒有將國家安全涉及的有關內容融入到國防教育課程中去。在課程設置上兩門課分別有武裝部的軍事理論教研室和社會科學部的思政教研室承擔,基本上是以各自為政的教學模式展開。這就要求高校在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與《軍事理論》課中,加強聯系與溝通,使兩門課的教學內容既達到有機融合又克服無謂重復。在《軍事理論》課中,教師除了系統論述世界軍事、中國國防、軍事思想、軍事高技術和高技術戰爭這五大領域的前沿問題外,更要讓大學生了解和體會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激發起大學生的愛國熱情與愛軍情感。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則側重于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對國家安全的憂患意識,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意識和保證國家安全的法治意識等。在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國家安全與國防意識的同時,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國防建設與軍隊建設來報效祖國。國家安全教育只有緊扣中國的國防建設與發展的實際及國家安全面臨的挑戰來展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求得教育的實效性。
3.國家安全教育的主渠道必須與多渠道相結合。高校對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教育的主渠道應該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通過授課要求大學生“確立新的國家安全觀、掌握國家安全法律知識、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6]。但是,以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國家尊嚴和國家安全意識為主的國家安全教育并不是一時一事的突擊性活動,也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知識傳授和情況通報,而是一種政治性、戰略性和現實性很強的思想政治教育[7]。因此,必須堅持主渠道的國家安全教育與多渠道的潛移默化教育相結合。高校必須充分發揮各級黨團組織的作用。在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的活動中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國家安全教育。學??衫蒙鐖F活動、學術報告、外出參觀等形式滲透國家安全教育的相關內容。引導大學生正確科學地理解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國家安全形勢,逐步增強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科技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和網絡安全等新國家安全觀念。使每個大學生都清楚的認識到國家安全不僅關系到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也事關每個大學生的切身利益。
參考文獻:
[1]日本已有20余人將戶籍遷至釣魚島[n].環球時報,2011-02-28.
[2]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2007:40.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z],1994:20.
[4]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六中全會學習材料[z],1996:10.
[5]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6-193.
關鍵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
中圖分類號:D0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5-0004-02
黨的十以來,順應時展要求和國家利益需要,堅持把國家安全問題放在當今世界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加以思考,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加以運籌,強調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2014年4月15日上午,在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安全觀中提到“從國家安全面臨的威脅來看,主要存在國家被侵略、被顛覆、被分裂的危險,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被破壞的危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被打斷的危險。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多發疊加,面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安全風險挑戰?!?/p>
而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教訓也告訴我們,意識形態安全關乎國家生死存亡。對于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安全現狀的分析,有利于認清楚當前意識形態安全形勢,從而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文從國內人民意識形態淡化和國外分裂勢力對我國意識形態的滲透狀況兩方面來闡述。
一、國內人民意識形態淡化
1.部分群眾對黨和政府失去信任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繁榮的背后帶來了很多問題。社會兩極分化拉大,貧富差距明顯,區域、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社會公共服務覆蓋面不夠。人民面對教育成本增加,就業機會減少,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等壓力,部分人并不是利用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取得財富,而是利用職權貪污、受賄獲得大量財富。但同時社會還有一些吃不飽、穿不暖,沒有工作,沒有生活來源的人需要幫助。這些問題使部分群眾看不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產生懷疑和不信任,使黨的形象和威信受到嚴重破壞,一些群眾開始失去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2.部分黨員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低,功利主義傾向突出
一直以來,黨都是先進理論的引入者和教育者。而作為教育者的黨員干部,現在的意識形態素養即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嚴重不足。一些干部中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傾向突出。而意識形態則成了抽象的政治概念和標語化的口號,并沒有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當今社會的問題結合起來,并沒有使馬克思主義成為黨員內部的精神力量和行為準則。黨員干部追求短期的效用,而沒有從培養黨員隊伍的馬克思主義整體理論素質這一遠大目標作為指導,使黨員干部的理論素養不成體系,并不能化為內在的動力和行為準則。所以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應提升黨員干部的整體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有針對性地聘請專業老師對黨員干部進行培訓,使其增強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釋和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使其增加同當今社會思潮對話的能力。例如現在社會上出現的“民主社會主義”“普世價值”“”等等。黨員干部要有能力從理論上對這些理論進行分析以拆穿它分裂社會主義的真實面目。使廣大黨員干部堅定政治理念,形成穩定、成熟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價值觀。
3.部分高校師生存在意識形態安全危機
青年學生是國家的脊梁,把握著未來發展的趨勢,擔負著中國社會進步的責任,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但是高校的意識形態教育不容樂觀。2014年11月13日,遼寧日報記者走遍大半個中國,深入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沈陽5座重點高校教育城市的20所高校,用了半個月時間,聽了將近百堂專業課。在對多地區高校文科課堂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發表了《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一文,文中概括出三種問題:“第一是缺乏理論認同。解密馬克思恩格斯的‘隱私’。將同中國歷史上的帝王進行不恰當比較,解構歷史。二是缺乏政治認同。將中國社會中出現貧富差距、社會矛盾等問題歸結為理論錯誤。第三是缺乏情感認同。教學生利用“厚黑學”明哲保身?!盵1]此文客觀反映了我國高校中存在的師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方面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不夠,信仰缺失。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中,教師是關鍵。如果教師都教給學生如此的世界觀、價值觀、政治信仰、處事原則,那么怎么確保我們可愛的學生們能有崇高的社會主義信仰和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呢?高校師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危機責任在老師。所以應嚴把教師政治素質關,把政治立場作為聘用教師的主要標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首先應該是信仰教育?,F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以文化軟實力為重點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對此,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國際國內形勢教育,使他們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歷史定位,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存在的機遇與挑戰。
二、國外分裂勢力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
1.文化產品輸出
目前,在世界文化市場上,文化輸出大國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美國、歐盟、日本。以圖書刊物、音像制品、網絡產品為代表的大量文化產品沖擊著我國文化市場。國外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也隨著未曾篩選的文化產品洶涌而來。青少年群體是我國未來的希望,然而青少年大多比較感性,思想上具有開放性和寬容性,他們喜歡新鮮事物,更容易接受外來文化產品所包含的價值觀。這些文化商品一邊收獲巨大的經濟利潤,一邊傳播著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對我國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對西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產生好奇和模仿。我國的民族文化傳統被侵蝕、我國文化獨立性被破壞、甚至我國文化有被同化的傾向。大量外國文化產品的輸入,沖擊了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歸屬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我黨意識形態的社會文化心理基礎。
我國也應不斷加強文化產品的發展,增加文化產品輸出。通過文化產品向世界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才能擴大社會主義在世界的影響力,從而粉碎西方利用文化分裂我國的目的。
2.宗教滲透
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學術工作的逐步恢復,基督教的研究也隨之復蘇。由于教內人才的奇缺和教外人士的興趣,所以研究者以教外學者為主,研究的立場和方法也具有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特色。在90年代,基督宗教研究在學者們的努力下繼續發展。研究成果在數量上已經超過1949年起30年間那些毫無學術性科研的書文好幾百倍,還有哲學、倫理、教育、文學、藝術、美學、甚至教義神學等方面的研究。除了研究內容大大擴展之外,研究人員也已從少數社會科學院內的研究者,向高等院校的教師擴展?!盵2]
在西方分裂勢力主導的意識形態高校滲透計劃中,利用文化宣傳宗教已經成為一種隱性形式。一些宗教組織和民間組織以“學術交流”的旗號,資助國內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翻譯出版以宣傳宗教為目的的圖書,并且組織開設帶有宣傳教義性質的研討課和講座,這一類的利用文化宣傳宗教,是境外敵對勢力爭奪我國大學生的重要舉措。
3.利用各種名目基金、智庫、網站掌控我國社會思潮
西方國家和其私人資本大財團出巨資,打造自己的學者、智庫和網站,培育自己的政治理論人才,以“學者”和“思想家”的身份對外傳播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掌控社會思潮的話語權。由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的《2013年中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報告》指出:“部級有組織網絡攻擊頻發,我國部分重要網絡信息系統遭受滲透入侵,2013年CNCERT監測發現境內萬臺主機被APT木馬控制。2013年,境內萬個網站被境外通過植入后門實施控制,較2012年大幅增長%;針對境內網站的釣魚站點有%位于境外;境內1 090萬余臺主機被境外控制服務器控制,主要分布在美國、韓國和中國香港,其中美國占%,控制主機數量占被境外控制主機總數的%?!边@些由境外控制的網站目的就是通過國內網站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以實現對我國“不戰而勝”的政治解構的戰略意圖。各種反對馬克思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夸耀資本主義的思潮迭起,與馬克思主義爭奪對中國思想文化的指導權和支配地位。
尤其2014年發生的非法“占中”活動,就是香港少數激進團體在外部勢力的慫恿下,圍繞行政長官普選問題,精心策動的一場香港版的“”。策動“”是一些西方國家打著“民主化”的旗號、顛覆他國政權的慣用伎倆。隨著我國不斷發展,其對我國的滲透破壞指向越加明顯,活動越加猖獗,加緊實施網上“文化冷戰”和“政治轉基因”工程。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尖銳復雜,鑄魂與蛀魂,固根與毀根,較量更加激烈,成為我國政治安全和政權安全面臨的重大現實危險。
參考文獻:
[1]遼寧日報編輯部。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N].2014-11-
關鍵詞:意識形態安全;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文化傳承;實效性
意識形態是國家和地區思想觀念的聚集體,是特定歷史時期主流思想意識的集合。意識形態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核心因素,是當前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內容。傳承并發展的傳統文化,是與意識形態安全緊密相連的一個重要因素。新時期,加強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應高度重視傳統優秀文化的凝聚力量,以不同群體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提升我國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對各民族群體影響,從而確保我國國家的整體安全。
一、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核心內容
意識形態是一個政權的“靈魂”,也是一個政權凝聚人心、進行社會整合的強大工具。意識形態往往反映著一定歷史階段的國家意志和民族精神。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同區域間思想文化的傳播、交鋒甚至沖突成為常態化現象;而思想和文化在區域間的矛盾,成為不同意識形態競爭的“催化劑”。意識形態作為軟實力競爭的基礎因素,是敵對勢力與我國爭奪的重要陣地。
縱觀歷史,劇變就是從反對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潮搞亂人們的思想打開突破口,最后導致社會制度和政權被顛覆的?!鞍瞬ā本褪琴Y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搞亂人們的思想導致社會動亂的。對思想意識方面的滲透,是憑借混亂的社會思潮搞亂一個國家的手段,也是從意識形態領域實現敵對勢力不良目的的方式。意識形態作為國家意志,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體現出其重要的作用。正因為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作用,以及它在維護政權穩定和區域發展中所體現出的至關重要性,意識形態安全儼然成為我國國家安全的核心內容。
當前新形勢下,西方資產階級加緊在我國實施“和平演變”戰略的步伐,將思想滲透作為顛覆中國的重要手段。西方和境內外敵對勢力把“西化”、“分化”的思想觀念通過文化傳播和交流滲透到我國,對我國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也使我國國家整體安全遭受到一定的沖擊。新的歷史時期,意識形態安全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的層面,并作為維護國家整體安全的核心內容,被提到我國安全工作的首要地位。
二、傳承的優秀文化是促進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重要因素
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整體安全中一項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就成為當前歷史時期的重要內容。在進行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之前,認清文化與意識形態安全之間的重要關系,不但能夠開拓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新方式,為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尋找更多的載體創新形式;同時,也能夠以此加強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實效性,促進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進一步發展,并鞏固意識形態安全。
文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是社會進步的顯著標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個統一的國家和民族,需要共同的文化作為凝聚不同群體的向心力。特別是由多民族構成的社會主義中國,雖然各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但事實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最終其實都歸屬于中華文化圈之中。不同民族都具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并且這種文化特征還會隨著民族歷史的不斷推進,在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前提下,與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相互雜糅,并表現出復雜性的一面。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看到我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應當以不斷傳承和發展著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我國的民族精神和國家精神,從而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
以傳承的優秀文化作為促進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出于文化在意識形態安全中,所呈現出的極端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文化不僅是影響意識形態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意識形態在現代社會中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此,要鞏固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成果,利用文化因素形成的強大表現力量,顯然是十分可取的。
三、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路徑
首先,應當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寓于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之中,以優秀的文化引領教育。其一,要注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輿論導向宣傳,在堅守意識形態輿論陣地的同時,使民族傳統文化深入人心;其二,要將優秀傳統文化寓于愛國主義教育、國家和民族歷史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教育內容中,形成文化教育的日常機制;其三,要營造文化育人的良好環境,使群體在良好氛圍中產生思想意識的飛躍。
其次,要積極開展文化建設工作,在不斷豐富我國文化內容的基礎上,以更加具有主流意識的傳統文化對被教育者實施教育。在傳統文化語境下,我國文化具有十分明顯的多樣性,這也就致使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被“打磨”和“篩選”,而當前得到的則是我國文化的精髓之處。從思想意識的角度來講,它也代表著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不斷更新和發展。積極開展文化建設工作,就是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眾化,在實現文化大眾化的前提下,使群體思想意識得到提升。
最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重點內容,積極發揮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和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是囊括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理論指導。充分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向引領性,一方面,要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理論灌輸之中,強化其思想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各部門和單位應當積極引導社會群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各項內容,以培育群體的核心思想意識。
參考文獻:
[1]神彥飛。政權穩定視閾下的意識形態安全問題探析[J].東岳論從。2013(11).
[2]林泰。問道: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思潮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6月版:P15.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4月版:P373.
一個民族的危機意識是其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沒有危機意識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中國古語說“居安思危,長治久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唯物辯證法講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講矛盾轉化,相反相成。矛盾轉化是有條件的。人們要把握矛盾轉化的主導權,要使自己的行動具有前瞻性,首先要看到發生對立面的可能,看到存在對立面的跡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總會面臨叢生的荊棘、四伏的危機,這不是危言聳聽;如果看不到,就會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危機發生了還不知道風險從何而來。雖然未必無法補救,但總會顯得較為被動。中國又有一句古語說,“萬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個道理同樣也是講,要依據發生對立面的可能,存在對立面的跡象,想對策,想應對措施,想如何創造條件使對立面發生有利于自己的轉化,使自己站住腳,繼續發展?!邦A”是“立”的前提,“不預則廢”。作為如此龐大的超級大國,作為在經濟、金融、軍事、高科技諸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的國家,美國當局依然認為,它所處的安全環境動蕩不定,充滿許多可能變得更加致命的威脅和挑戰。危機意識不是杞人憂天或者妄自菲薄,而是為了克服盲目性,增強主動性,防患于未然,變以后的被動為現在的主動,化解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危機,至少減弱其危害程度,以求把握全局,總攬全局。
危機意識是對可能發生的風險—危機的預期。一個民族的危機意識有兩大類,均涉及國家安全:一類是對內部發展構成潛伏危機的預期;一類是對國際環境可能引發的危機的預期。在這兩類危機預期中,后一類更引起人們重視。就目前國際形勢而言,盡管總體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但仍潛伏著種種不確定因素,包括:
1.從兩極格局向多極格局過渡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歷史上,國際格局的轉換都是大規模戰爭的結果,而今要在不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和平條件下實現,這是沒有先例的。我們在充分認識國際格局可能和平轉換的同時,也要充分估計到非和平轉換的可能性,充分估計轉換的復雜性、曲折性。導致轉換復雜化的因素是客觀存在的。不能孤立地、靜止地看待這些因素的作用。例如,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殘余,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其愿望轉化為保守主義目標,因為這中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
2.全球力量對比嚴重失衡。要改變這種失衡,即使有最理想的條件,至少也得在半個世紀以后才能實現,在這期間,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憑著自己的優勢,不會放棄建立全球等級體系的欲望。這當然與多極化趨勢相背離。美國認為其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對美國繼續在世界上發揮領導作用的威脅。美國要迎接挑戰,要把可能出現的威脅消除在美國本土之外。由此帶來的矛盾與對抗不能排除。NMD與TMD的建立將會大大加劇這種危險的現實性。
3.多極化趨勢未必等同于和平與穩定。從歷史的經驗看,多極化體系是極不穩定的國際體系。從現實來看,由于傳統的“實力—權力”邏輯和冷戰思維的存在,多極化過程也潛伏著負面效應。預計在21世紀將有近10個國家上升到大國、強國的地位。在這些國家中不能排除出現新的霸權國家的可能性。霸權國家之間爭奪霸權的斗爭同樣也不能排除。與此同時,據估計,世界上將有50—60個新的國家分裂出來。此起彼伏的地區性的局部戰爭將長期困擾國際社會。
4.新科技革命所引發的新軍事革命方興未艾,無論是軍事裝備、作戰方式、打擊能力都是史無前例的。歷史表明,軍事革新總是意味著新的大規模戰爭。新的、巨大的打擊能力對軍事強國具有難以自制的誘惑力;僅作為一種威懾力而不投入實戰,不僅歷史上沒有先例,而且現實生活中也難以令人信服。
5.經濟全球化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會,但由于各自的起點不同、可資利用的機遇及其應對不同,加上國際經濟的不平衡發展,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有關國家經濟、金融的被動式風險大大增加。盡管國際社會駕馭市場的能力大大加強,但至今還不能免除危機的發生。而一場大的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后果,對發達國家可能是傷“筋”,對發展中國家則可能是動“骨”,將使它們倒退數十年,其對政治、安全的沖擊也是巨大的。
面對這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國際社會在尋求全球和地區穩定、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的同時,也不能不對國際形勢的變化發展產生某些憂患意識或危機意識。危機意識是將穩定國際社會的愿望變為現實的重要前提,也是預防外交賴以產生的重要前提。日益強烈的危機意識,使預防外交得以應運而生。
二、預防外交的戰略功能及前景:以中、美為例
“刺激—反應”被認為是傳統外交的基本模式。時至今日,這一基本模式未發生根本改變。不管外部環境的變化來自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刺激,不管刺激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依據對刺激的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判斷,制訂對策作出反應,至今依然是外交部門的基本實務。作為對現實刺激作出反應的藝術,外交中的作為或不作為都是藝術性的。在聯合國安理會投票時,投贊成票或反對票,被認為是積極的反應;投棄權票也未必不是積極的反應,它也可能是一種藝術,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策略性相結合的藝術。外交藝術的運用,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把可能造成的損害減少到最低程度。
現代外交的一個明顯變化是,戰略層面、整體層面上的反應烈度大大加強。在做好微觀領域反應的同時,注重宏觀層面上的運籌帷幄,尋求棋局上的總體主動性、主導性和可控性,以便在走對一著棋的同時走活全盤棋。這正是預防外交的戰略。
1955年,中國參加亞非“萬隆會議”。在外交實務上,這是一種即時反應。但是,中方準備工作立意高,著眼于開拓新中國外交的全局;判斷準,把握住日益增多的新獨立國家的基本愿望和要求;創意新,亮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國外交旗幟?!叭f隆會議”上的勝利,為中國打開外交局面提供了良好的開端。在當時國際敵對勢力的重重壓制、封鎖下,中國通過此次會議求同存異,廣交朋友,與眾多發展中國家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友誼。因此,盡管國際風云變幻,中國在復雜的國際斗爭中依然風雨不動安如山。
1947年,美國向西歐國家提供經濟援助的“馬歇爾計劃”,同樣也是從一著棋入手走活全盤棋的典型外交案例。當時美國的16個西歐盟國,既遭到二戰的嚴重破壞又遭到經濟危機的襲擊,氣息奄奄,瀕臨,一再呼吁美國給予經濟援助。向其盟國提供經濟援助,在美國外交實務上是一種即時反應。但美國并沒有把它當作一種因應措施,而是形成一項計劃,作為戰后美歐關系的起動器,立意在推進美歐之間的聯系。該計劃從1948年4月啟動起到1951年1月實際結束,共使用100多億美元。其中,贈予款額用于購入美國剩余農產品和救濟物資,借款款額用于購入機械、車輛等生產物資,其結果既有助于美國走出戰后經濟過剩,又促進了西歐經濟的恢復,并為后來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美國確立在歐洲的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梢哉f,美國從歐洲獲得的巨大利益是以“馬歇爾計劃”為開端的。無怪乎有的西方學者會把“馬歇爾計劃”推崇為預防外交的經典之作。
這些成功案例所顯示的效能,不只是地區性的而是全球性的,不只是一時性的而是長期性的,具有綜合性收益。這些成功案例盡管沒有擺脫“刺激—反應”的傳統外交模式,但作出的“反應”卻是非傳統的,具有新的特征?,F代外交所積累的豐富經驗,為在戰略層面上發揮“預防外交”的效果開辟了新的前景。這些前景包括:
1.追求清晰的戰略意圖。實施預防外交,或者為了爭取戰略上、全局上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或者為了避免事態惡化并為進一步發展展示新的前景,駕馭事態向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榜R歇爾計劃”后來成了美國對外援助的范例。2000年1月5日公布的一份白宮關于國家安全戰略的報告對此推崇備至:“從以美國為首的動員到戰后歐洲的重建,再到最近亞洲、拉美和非洲的經濟成功事例,美國的對外援助幫助了新興民主國家,促進了對人權和法制的尊重,擴大了自由市場,遏制了國際犯罪,抑制了對健康的主要威脅,改善了對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使人口增長放慢,緩和了人道主義危機。美國的可持續發展計劃促進了工人的權利、自愿計劃生育、基本教育、環境保護、民主、法制、宗教自由,提高了公民的經濟地位。通過這些計劃,危機得到避免,美國的預防性外交得以積極的實施?!?/p>
2.追求“最小的代價”,使外交態勢具有某種動能,帶來滾動效應。外交是需要投入的,這是常識。外交投入包括實務開支、政治或經濟上的承諾、某些問題上的妥協與讓步。這都是外交的代價。而現代成功的外交卻要求“代價”的最小化。這就要盡可能避免外交的靜態操作而應追求動態操作,使外交態勢始終具有一種動能,帶來滾動收益。道理很簡單,推動一塊靜止的巨石走向預定目標,是很累、很費力的。但若推動一塊正在滾動的巨石走向預定目標,則僅需花很小的力氣就可以實現。外交態勢具有某種動能,是尋求“最小代價”的一個重要前提?!耙騽堇麑А?,沒有“勢”便難以“利導”。試想,如果中國沒有以亞非“萬隆會議”為開端,在發展中國家中建立起動態效應,何以能在1971年10月出現把中國一舉“抬進”聯合國的局面。
3.追求某種協調機制。盡管許多人對90年代后半期國際關系中的種種“伙伴關系”不以為然,但是這些“伙伴關系”的出現卻反映了人們,特別是政治家對國家間關系形成某種機制的追求。傳統的國際安全靠均勢、靠力量均衡;但在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的經濟全球化時代,這一政策的實施變得越來越困難。各主要國家在追求力量均衡的同時,外交重點越來越傾向于形成某種機制?!盁峋€”,“透明度”,從頻繁的首腦會晤到高密集度的不同級別、層次的交流,信任措施,……凡此種種,顯示了各種機制的“生命”運動。機制并不具有強制性約束力,但牽掛著各方的利益需要;機制并不是解決爭端的裁判,但卻可以提供解決爭端的機會;機制并不是利益的天平,但卻有助于找到利益的匯合點。機制是各方利益補償代謝的生命體,只要有關各方都愿意從這里找到獲取利益的機會,機制的生命力便不會凋謝。
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負有特殊的責任。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承擔世界責任方面已經顯示出自己的特色。中國完全有能力在戰略層面上實施預防性安排。有許多機會可以發揮中國的作用,諸如提出各式各樣的建議和構想,提出解決熱點問題的方案,供國際社會選擇。充分發揮諸如此類的建設性作用,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是中國外交有所作為的重要領域。有所作為才有世界上的地位。這樣做也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
三、預防外交中進行危機預期的方法
預防外交可作廣義理解,涉及國際格局變化趨勢、國際體系及其機制可能面臨的障礙、戰略態勢變動等;也可作狹義理解,諸如對付可能發生的沖突和緊急情況,對付其它國家或國際組織可能作出不利于自己的決定,對付可能出現的某項爭端、對付安全方面的某種緊急狀態等。國際社會所以對“預防外交”產生極大興趣,主要看中其狹義理解所顯示的功能。然而這是相當困難的工作,特別是對突發事件的預防,難就難在如何及時捕捉到突發事件的前兆。但現代社會的經驗也證明,危機、沖突、風險在爆發前是有跡象可以看到的,是可以預測的,“風起于青萍之末”。在國際關系中,在中國對外關系中,我們經??梢钥吹綕摲娘L險跡象,可以看到潛伏危機中的沖突跡象。問題是如何應對,如何建立必要的危機評估、危機預警、危機管理及制訂各種方案的制度。
對預防外交,無論是廣義理解還是狹義理解,其預防的僅僅是一種危機預期。它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但預期必須盡可能準確可靠,這是基本的前提,否則就失去預防的意義。為了尋求根據現實動態作出合理延伸的預期,通常所使用的方法有:
1.背景推理法。領土、宗教、民族或種族的歷史糾紛和怨恨,資源(包括水資源)和能源爭奪的歷史記錄,戰爭遺留的歷史問題處置,等等,都可以成為背景推理的依據。在這些因素中,有的可能已經隨著歷史歲月的延伸而沉寂下來,有的可能仍有這樣或那樣的糾葛,但都有可能在新的特定條件下成為爆發沖突、引發危機的“導火線”。在這里,注意“新的特定條件”的生成是關鍵。一種“新的特定條件”的生成往往會引發一系列問題。例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在歐亞結合部一下子爆發了眾多的沖突,至今還未完全平息。又如,蘇聯解體后美國等西方國家在非洲推行“民主”、“人權”,引發了非洲一系列部落、種族和民族的權力爭斗,其結果導致慘不忍睹的“滅絕性大屠殺”。
2.過程推理法。任何矛盾、沖突的激化都有其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而過程是分為不同階段的,從前一個階段發展到下一個階段是有條件的,其中關鍵性條件居于主導地位。1991年海灣戰爭前夕,美國數十萬大軍向海灣地區集結。當時國際社會對美國下一步動作有兩種判斷:一種認為美國企圖以兵臨城下、炫耀武力,迫使伊拉克屈服;一種認為美軍向伊拉克發動武裝攻擊勢在必行。事實證明后一種判斷是正確的,因為,當時居主導性的條件是,蘇聯不可能因伊拉克與美國直接對抗,而美國要以高科技軍事打擊能力證明誰也不能違抗它的意志,以建立美國主導下的“世界新秩序”。任何事情的發展過程都有它自己合理的邏輯延伸,但卻以條件為轉移,在這種條件下會向這個方面延伸,在那種條件下會向那個方向延伸,關鍵是要搞清楚條件是什么。
3.利益平衡推理法。國家的對外行為都是為了追求本國利益,但是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卻受不同層次的利益制約??扑魑滞饏f議簽訂后,俄羅斯搶先占領了科索沃首府機場。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把為數不多、孤立無援的俄羅斯軍隊趕走,這可以輕而易舉地辦到;一種是容忍俄羅斯的行動。美國選擇了后者,因為,前者雖然符合美國的利益,但避免與俄羅斯直接對抗具有更大的利益。美國曾多次企圖對朝鮮實施軍事打擊,摧毀朝鮮的重大軍事裝備基地。但它會遭致朝鮮對韓國的報復性軍事打擊,而漢城地區集中了韓國大部分重要的經濟設施,它們都在朝鮮大炮的有效射程之內。韓國成了朝鮮阻止美國對其實施軍事打擊的“抵押品”和“人質”。所以,美國對朝鮮的軍事行動首先遭到韓國的反對,韓國難以用民眾大量死傷、經濟倒退數十年的代價,來接受美國對朝鮮軍事打擊的勝利。當然,韓國是美國在遠東的一個重要前沿基地,韓國受到巨大破壞在根本上也不符合美國利益?;谶@種利益掂量,美國不得不接受韓國對朝鮮的“陽光政策”?,F在世界上的許多事情是聯在一起的,利益是交織在一起的,善于把各種利益結合起來綜合平衡,是尋求合理的危機預期的重要方法。
4.實力對比推理法。實力對比依然是影響國際矛盾、沖突的基本因素。實力的不對稱性往往決定了過程、結果的不對稱性。僅僅憑南聯盟非常有限的軍事實力對抗美國為首的北約軍事打擊,難度之大完全在意料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實力對比是絕對的。但是,在擁有的實力與可使用的實力、可使用的實力與可使用的限度這個意義上說,實力對比又是相對的。2000年年初,俄羅斯頒布新軍事學說,不僅繼續對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作承諾,而且明確宣布“在俄羅斯及其盟友遭到侵略、以及在依靠常規手段無法制止俄羅斯作為一個國際關系的主體和國家消亡的情況下,俄羅斯將被迫使用核武器”。面對其對手的步步緊逼、擠壓,俄羅斯的這種宣示無疑使其對手在可使用的實力與實力可使用的限度方面大打折扣。盡管在觀念上,其對手可以認為俄羅斯沒有什么優勢,但在行動上卻不得不想想自己的難處。這種反差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俄羅斯與其對手關系的走勢,影響潛在危機的發展趨向。就此而言,研究對立雙方實力對比的相對態勢,對研究危機的預期具有重要價值。
四、預防外交的“剛柔相濟”
應付危機、沖突的跡象或預兆,在傳統上由于迂回——回旋的余地、可使用的手段有限,國家間相互依存度幾乎沒有(或者很小),所以通常使用剛性應對,諸如使用外交交涉、軍事威脅,并往往在事實上用最終手段(戰爭)解決問題。一部國際關系史,實際上是一部戰爭史。剖析戰爭爆發的原因,展示戰前外交合縱連橫的全景,呈現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景象。戰爭過程中的外交往來,戰爭結果的處置,諸如此類的往復,充斥著歷史的大部分篇章。中國歷史上盡管有“預防外交”的先例,諸如采用“和親”政策、睦鄰政策,向對方施以“皇恩”,但邊界戰爭依然不斷。兩次世界大戰的慘重教訓,以及二戰后多次熱戰的結果,都表明完全剛性應對無助于把危機、沖突在跡象顯露、預兆出現時期得到控制或化解,并沒有真正起到預防作用,必須另辟蹊徑。
預防外交在不排除“剛性應對”的前提下,更強調“剛柔相濟”的作用,這不僅由于各國之間相互依存度日益達到不可分離的程度,而且由于人民的覺悟和對安定、富裕的追求,“剛柔相濟”更有了施展的余地,諸如:
1.進行充分的具有親近感的意見交流。充分地交換意見,這對矛盾雙方沒有任何害處,只會增進相互了解和理解,只會有助于尋求矛盾的解決?,F代交通、通訊的便捷,使相互交流意見、面對面地交換意見變得十分容易。首腦之間互通電話、工作會晤、信函往來以及較低級別外交官之間的穿梭往返,都已相當普遍?!暗诙艿馈钡某霈F更有新意?,F在又有“第三管道”、“第四管道”之說,這表明廣開交換意見的渠道具有極大的潛力。
2.擴大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和教育多種形式的接觸?,F代國家間關系幾乎涉及人類生活的所有側面。特別尖銳化的矛盾與沖突僅僅是其中某個側面,不以某個側面發生障礙而阻斷其它側面的接觸、聯系與合作,已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這樣做不僅可以把某個側面的矛盾沖突激化所造成的損害降到最低限度,還可以利用其它側面的關系來制約正在激化的那個側面,甚至作為一種補償,使雙方找到利益的接近點。
經濟合作、國際援助、國際貿易日益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預防外交手段。一個成功的國際援助計劃,不僅使受援國得到實惠,而且可以給援助國帶來多方面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有助于關系的改善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國際經驗教訓表明,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金融方面的依存度日益成為加強相互關系的紐帶。通過國際援助發展經濟合作,促進貿易、金融、經濟相互依存度的提高,正成為各國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這也是避免危機和實施預防外交的條件和基礎。
3.充分發揮影響對方公眾情緒的能力。當今世界,一國的外交行為越來越受到公眾情緒的驅使,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外交部門能獲得的信息,普通的國內公眾極大部分都能得到,情報信息的透明度已經進入尋常百姓之家。此外,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眾影響政府決策的渠道和能力大大加強。這種公眾情緒轉化為國內的政治斗爭、黨派斗爭,就會建立起影響政府外交行為的直接通道。如何影響對方國內的公眾情緒,已成為現代外交不得不考慮的問題。10多年前,美國媒體一度幾乎一無例外地充斥著對中國的譴責聲,成篇累牘,無休無止。扭轉美國媒體的態度,成了中國緊迫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驟,影響美國媒體轉向、降溫?!叭⌒庞诿瘛笔菤v史唯物主義原則。要使民“信”,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媒體和因特網,充分利用對方的信息手段同國外公眾和機構對話,宣傳自己的原則和政策,提供充分的情報和信息,以增強自己的影響能力。為此,需要一大批忠誠于國家利益的國際問題評論家。他們具有良好的理論造詣和專業才能,了解對方的思維習慣和接受方式,及時地利用國外媒體和國際互聯網絡,向對方公眾傳遞情報和信息,贏得對方公眾的支持?,F代外交表明,如果乙國不能影響甲國的公眾情緒,將會最終失去對甲國政府的影響能力;如果乙國能迅速、有效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一旦爆發危機和緊急情況,就等于在對方公眾層面上筑起一道阻止“事件”惡化的“防火墻”。也就是說,影響對方公眾情緒是預防外交的重要手段。
五、預防外交的靈活性與創造性
預防外交的成功與否,在相當大程度上取決于一般外交的功底。例如,為了成功地實現某項國際投票獲得對己有利的穩定多數,事前對有關國家做工作可以算為預防外交,但成功與否,則取決于以往與這些國家的關系。一般外交的良好功底能保證在關鍵時刻得到國際社會有益的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說,一般外交的良好功底具有預防。在關鍵時刻,能否得到國際社會有益支持通常被認為是衡量一般外交功底是否扎實的標志。
但是預防外交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對付沖突和復雜的緊急情況。所以,除了依靠一般外交所積累的功底,在實施操作上需要更大的靈活性。
1.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在緊急情況下,各種意外的情況都可能發生。意外情況的發生可能導致雙方對峙的無端升級,加速形勢的惡性化,造成不必要的、雙方都不希望出現的損害。所以,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是避免誤會、澄清情報信息的重要條件。
2.抓住適當時機或機會,及時進入官方層面或正式層面上的對話。對話或許成功,或許失敗,但磋商、談判總比不磋商、不談判要好。不拒絕對話,是現代沖突雙方通常都具有的基本立場。對話不一定能消除分歧,但它可以使溝通渠道正規化,并為沖突雙方尋求共同點開辟新的起點。當然,在何種條件下進入對話,不僅因國而異,而且因事、因時而異,沒有統一的標準模式。
3.及時開辟“第二管道”。通過“第二管道”進行坦率的、建設性的交流,可以成為官方交流、對話的前奏與補充,縮小認知上的差距。由于“第二管道”是非官方層面,所以即使在非常緊急情況下,依然能保持寬松的氣氛,非情緒化地討論對雙方都有益的問題。
4.動員“公眾外交”的積極作用。及時透過適當的“管道”向國內民眾與國外民眾傳送情報和信息,并將其轉化成“公眾外交”,轉化成公民與組織對外國政府的影響能力,這既需要開放的心態,也需要很高的藝術。如果能把“公眾外交”的積極性動員起來,就足以造成龐大的、沒有編制的“外交”隊伍。
5.巧妙的策略運用。與一般外交相類似,預防外交也需要巧妙的策略與綜合動用國際上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1)警示性:及時設置明確的底線,使對方明白這條底線是絕對不能逾越的,否則要承擔難以承受的后果;(2)圍堵法:造成對方在輿論上、外交上、經貿關系上的孤立狀態;(3)誘導法:讓對方明白自己的合理、合法利益所在,明白如何才能謀取這些利益;(4)抵押法:將對方的某部分重大利益作為抵押,讓對方知道失去更巨大利益的可能;(5)邊緣法:不懼怕進入邊緣性狀態,以顯示自己的意志,讓對方知道后果的預期。
6.實施獎勵優先,獎懲并舉,發揮恩威兼施的感染力。在危機跡象出現后,為了阻止事態惡化,適時地發出獎勵與懲罰信息是十分重要的。無論獎勵還是懲罰都有明確、完整、合理的前提條件,而這些條件都是非?,F實的。實施獎勵優先,當然不是獎勵對方挑起事端,而是為了尋求自身最大的國家利益。懲罰對方必須以“真實”為前提。如果對方感到因拒絕獎勵而將受到的懲罰是絕對不合算的,那就很難不選擇接受獎勵。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28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