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知識傳遞和交流的橋梁,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環境。以下是一些經典的教案案例,希望能夠為你的備課工作提供一些借鑒和啟發。
做和作用法與區別知識點:
“作”和“做”,都是常用字,音同,有時通用,所以使用時讓人犯難,不知該用哪個字。
作,是古老的字,甲骨文里就有,最初的含義是“起”,現代漢語里仍然使用的“振作”、“一鼓作氣”、“槍聲大作”中的“作”,都是“起”的意思。在這個意義上跟“做”不會打架,因為“做”無此含義。
“作”和“做”,都有“從事”、“制作”、“充當”的含義,所以容易混淆。
做,是后造字,最早出現在宋、元時代,當“即使”、“播弄”、“做作”講。到明代,“做”成了“作”的俗字,漸漸演變成為“作”的同義詞。
呂先生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對“作”、“做”二字的用法做了如下補充:“習慣上,具體東西的制造一般寫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抽象一點的、書面語言色彩重一點的詞語,特別是成語里,一般都寫成‘作’,如‘作罷、作廢、作對、作怪、作亂、作價、作曲、作戰、裝模作樣、認賊作父’?!?/p>
從呂叔湘先生的論述中,可以找到區分“作”、“做”用法的一般規律:
1、區別的基本標準是“文”和“白”,內容抽象或書面語言色彩重的詞語,一般用“作”,成語都用“作”。
2、做單音節動詞用,多數用“做”,少數用“作”的,其賓語內容也比較抽象。賓語是動名詞的(如:報告,調查,榜樣,處理,動員,貢獻),一般也用“作”。
3、表身份、成績、行為等義的“作為”,用“作”。
4、遇到沒有把握的詞,寧可寫“作”不寫“做”,但要做到局部(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統一。
修辭方式:
1、比喻:說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間相似的地方,借一個事物說明另一個事物的方法。
2、擬人:是把人的特征給予事物,讓事物如人一樣說話、活動、有感情。
3、夸張:對某一個事物進行擴大或者縮小的描述,但不是豪無邊際沒有原則無限的,不同于說大話,而是藝術的擴大或縮小。
4、排比: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預期一致的詞組或句子排列起來,借以增強表達效果。
5、反問:用問的預期表達確定的意思或加重語氣。說白了就是有問答在句中。
設問:可以直白的說就是自問自答。
6、雙關: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故意讓一個詞語或一句話獲得雙重意義。
7、引用:引用別人的話或成語、典故等。
8、反語:故意說反話,用一種本來意思相反的詞語或句表達意思。
9、對比:把正反兩個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兩方面一起對照。
10、對偶:用字數相等、結構相似的兩個句子或短語表達意思相近相關或相反的。
11、反復:為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意重復使用某個詞語、句子。
12、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這個事或人相關的人或事。
二年級語文《歡樂的潑水節》知識點。
字:傣、端、桶、灌、鼓。
詞:鳳凰、清水、潑水、象征、幸福、花瓣。
重點句子:
1、西雙版納的鳳凰花開了,傣族人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
2、大街的兩旁早已準備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開始潑水了,大家互相追趕,你拿瓢往我衣領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潑。
3、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兒,個個身上濕淋淋,人人臉上笑開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著誰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興呢!
4、地上鋪滿了火紅的鳳凰花瓣,空中回響著歡樂的象腳鼓點。
作業設計:
一、比一比,再組詞。
淋幸()味()桶()。
林()辛()末()通()。
二、造句。
————有的————有的————:
三、搜集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然后全班開個以“民俗”為題的讀書匯報課。
1、學會利用7、8、9的乘法口訣進行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確運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2、經歷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遷移類推、歸納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掌握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能正確運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一、談話引入,復習舊知
1、開火車,說結果。
36÷6= 25÷5= 24÷6 =
30÷6= 5÷5= 12÷3 =
16÷4=(大家一起說,并給予鼓勵)
2、背誦7、8、9的乘法口訣引入課題。(抽生背7、8的乘法口訣,大家一起背9的乘法口訣,并給予鼓勵。)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師:同學們,六月有一個屬于你們的節日,知道是什么節日嗎?
生:“六一”兒童節。
師:恩,那在六一兒童節那一天,你們都會做些什么呢?(抽生說)
師:你們知道嗎,二一班的小朋友已經在為六一兒童節做準備了,我們快來看看他們都在做些什么吧!(出示課件)
2、引導觀察,收集信息
提問:圖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通過觀察,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指名回答,課件展示答案)
3、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師: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4、學生匯報
指名匯報問題,教師ppt展示“平均每行掛幾面?”“每個小組分幾顆?”“可以擺幾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從主題圖中點取出例1)
(1)老師讀題,想一想,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獨立試著做做?(學生獨立試算,并和同桌說說是怎么算的?)
(2)指名匯報(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方法)
(3)問:“用哪種方法最簡便?(用乘法口訣求商)
引導學生小結:求56÷8的商,想( )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訣想,就是( )八五十六,因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教師板書)
2、口算56÷7
怎么列式并解答呢?
(2)交流:說說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學生匯報:56÷7=8因為七八五十六,所以56÷7的商是8(教師板書)
3、比較56÷8和56÷7兩個算式的聯系。
(讓學生明白,這個時候用一句口訣可以解決兩道除法算式)
4、完成主題圖中另外兩個數學問題。
(1)讓學生獨立列式,教師巡視。
(2)說說你是如何求出商的?(教師ppt展示答案)
四、活用數學,解決問題
1、基本練習。
(1)課件展示課本第38頁”做一做“,讓學生口算。
(2)抽生說答案,問:為什么做得這么準這么快?(每組用的是同一句口訣)
2、游戲:小豬吹泡泡
點名完成相應題目。
3、小兔過河。(第39頁第3題)
(1)出示課件,先說一說如何解決這道題,并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幫助小兔子過河。
(2)集體訂正,學生說出答案后,箭頭指向相應的石頭。
4、小鳥回家。
(1)出示課件,先說說如何幫助小鳥找到自己的家,然后發給學生小鳥身上的算式卡片,讓學生貼到黑板上相對應的房子下面。
(2)讓班上其他同學檢查一下小鳥是否已經回到自己的家。
(3)還有哪些算式的結果分別是7、8、9。引導學生說出想口訣說算式。
五、全課總結,暢談收獲并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1)學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之間互相交流。
(2)抽生說,教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會了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六、作業。
(1)口頭作業:把乘法口訣背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聽,并讓他們也考考你。
(2)書面作業:完成課本第40頁3、4、5題。
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含義,并能正確口算有關0的除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筆算。
(二)過程方法:
1、經歷探索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筆算除法的計算過程。
2、在對比中發現豎式的簡便寫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能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學習習慣。
2、滲透學會關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含義。
2、掌握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筆算除法的簡便寫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引入課題。
1、口算:
2、出示:0÷5=?設置懸念。
3、引入課題板書:有0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含義。
1、創設故事情境,激發興趣,引入主題圖。
唐僧師徒4人去西天取經,途中酷暑難耐。走著走著,孫悟空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他買來了4個西瓜,準備分給大家吃,你們看(課件出示主題圖)。孫悟空說:“4個西瓜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吃1個?!必i八戒搶著說:“師兄,這樣分不好,你們去休息吧,我來分?!必i八戒把西瓜分成了很多小塊,他一邊分一邊嘗,嘴里還不停地說:“真好吃!真好吃!”吃著吃著他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氣把西瓜全吃光了,然后躺在地上睡著了。孫悟空和沙僧非常生氣,孫悟空氣憤地說:“啊?你全吃光了,我們3人怎么分呀!”
小朋友們,你想對豬八戒說什么嗎?(豬八戒你太貪吃了,你應該分給大家吃。我們要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好玩的要學會與別人共同分享,不要只顧自己舒服而不管別人的感受。)。
2、引導學生根據圖意,列出除法算式。
除以3等于多少呢?如果把0個西瓜平均分給48個人呢?誰會列式?等于幾呀?
3、引導學生發現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請你認真觀察上邊的兩個除法算式(0÷3=0和0÷48=0),你發現了什么?由此我們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為什么要強調“不是0”呢?也就是說被除數可以是0,但除數不能是0,為什么要規定除數不能是0?等明年你們讀到四年級就知道了,這個知識點在四年級下學期的數學書里。
還記得課前的那道關于0的除法嗎?現在你知道0÷5等于多少了嗎?那0÷27呢?
(二)探索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1、創設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2、引導學生探索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1)我們先算張明每分鐘跳多少下。怎樣列算式?你會算嗎?趕快拿出草稿紙試試看。誰愿意到黑板上來算一算?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課件動畫演示筆算過程)。
(2)剛才我們算出了張明每分鐘跳203下,接下來我們算李紅每分鐘跳多少下。怎樣列算式呢?你還會算嗎?趕快動手試試看。誰愿意到黑板上來算一算?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課件動畫演示筆算過程)。
3、引導學生觀察商的特點,揭示課題。
小朋友們,請你們仔細觀察,看看它們的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們觀察得真仔細,他們的商都有0,一個是商的中間有0,一個是商的末尾有0,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書: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小朋友們,在筆算這種除法時要注意什么呢?(課件出示溫馨提示:在筆算除法時,如果遇到被除數哪一位的數是0(而且前一位沒有余數),就直接在這一位上商0。)。
小朋友們,剛才我們分別算出了張明和李紅每分鐘跳繩的次數,下面我們來比一比,看看他們誰跳得快。
三、課堂回顧,總結提高。
四、課堂練習,內化新知。
五、課后延伸,拓展應用。
p30練習七第1、2、4題。
板書設計:
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
609÷3=203。
720÷4=180。
1.在具體的操作中,進一步加強方向感,提高認識路線圖的能力。參與測定方向的實踐活動,能在給定的場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園里利用指南針辨認八個方向。
2.培養與同伴積極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重點:認識方向并讀懂路線圖。
難點:能在給定的場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園里利用指南針辨認八個方向。
1.看方向板指方向。(學生面向東方坐)
提問:大家現在面對的是什么方向?
讓學生把方向板按實際的方向放在桌上。
提問:你能根據方向板指出其他的七個方向嗎?
同座互相指、說。
2.說一說同學之間的位置關系。
談話:請坐在教室中間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再請坐在他北面、東面、南面、西面的小朋友聽口令起立。
提問東北面的學生:你坐在他的哪一面?
再分別請坐在東南面的,西北面的,西南面的學生說出自己在他的哪個方向。
任意找一個學生,讓他說說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關系。
3.在教材呈現的場景里辨認方向。
談話:同學們在教室里已經能正確地辨認方向,你們想不想到校園里去辨認一下方向?在去校園之前,我們先幫助書上的小朋友測定他們學校的方向。呈現教材中的場景圖。
提問: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這幅圖上的正北方向和我們以往看到的平面圖有什么不同?這幅圖上的正北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組交流后再指名回答)
小組交流,再指名回答。
1.在校園里測定方向。
談話:從剛才我們幫助小朋友解決的問題可以看出,用指南針測定學校的方向,不少學校的房屋不一定都是面向正南、正北或正東、正西的,我們學校的方向如何呢?我們現在走出教室一起去測定。請大家帶上指南針、老師發給你們的表格和鉛筆。為了不影響其他班學生上課,請大家盡量保持安靜。
走到操場后,談話:我們每四人一小組,商量一下,你們這組想在校園的什么地方測定方向?也就是選擇測量地點,然后分工測量,把表填好。我們看哪一組測得又快又好。測好以后趕快到操場中間集中,老師還有新的任務。大家分頭行動吧。學生活動。
匯報測定結果。
2.相互檢查測定情況。
談話:下面請第一小組帶第二小組的小朋友到你們測定的地點,介紹一下你們測得的結果,第二小組看看他們測的對不對;然后兩個組再交換。其他的小組也是兩兩合作,相互檢查。檢查以后再回到操場集合。
再次集合后,讓各小組匯報被檢查的小組測定方向的情況,如有不同意見,全班同學再去共同驗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運用有余數除法解決問題,練習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學難點:
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
教法運用:
講解法分析法引導法練習法。
學法指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預習)復習。
1.能填幾?(指名口答)。
二、初學新課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
1.尋找信息:有22人、每條船限乘4人。
2.提出問題:至少要租幾條船?
3.解決問題。
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交流時圍繞:你是怎樣想的,如何列式,怎樣回答問題。
4.讓生仔細觀察圖弄懂題意。
5.讓生獨立思考。
三、引導釋疑。
(合作學習)學生口答,教師板書。
22÷4=5(條)……2(人)。
至少要租6條船。
你認為怎樣分配合理?請用小棒擺一擺,擺出你的分配方案。(讓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可能出現如下方案。
(1)其中5條船,每條船4人,還有一條2人。4×5+2=22。
(2)其中4條船,每條船4人;另外兩條船,一條3人,一條3人。4×4+6=22。1.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擺一擺,擺出你的分配方案。(讓學生各抒己見)。
2可讓學生在草稿本上用紙畫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據擺的圖列出算式。
1.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四、拓展學習。
(深入探究)。
1.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應用了有余數除法的知識來解決簡單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我們要結合實際來思考,如上面租船的問題……至于這6條船怎樣分配更合理,我們要動腦想一想,但分配時不能違反“限乘4人“這個規定。
強調:我們在各項活動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違反安全規定的事。
2.全班交流總結。
分配時不能違反“限乘4人“這個規定,進行交流。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五、當堂檢測、練習鞏固。
(學習診斷)完成練一練1,2,題。
1.先弄懂題意。
2.在列式解決。
3.指名匯報。
4.集體訂正。
5.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六、課堂小結。
(梳理歸納)。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覺得你學的好嗎?
1.小組交流。
2.指名匯報。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板書設計:
租船。
22÷4=5(條)。.....2(人)。
答至少要租6條船。
知識點:
一、1000以內數的認識。
1、10個一百就是一千。
2、讀數時,要從高位讀起。百位上是幾就幾百,十位上幾就幾十,個位上是幾就讀幾中間有一個0,就讀“零”,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
3、寫數時,要從高位寫起,幾個百就在百位寫幾,幾個十就在十位寫幾,幾個一就在個位寫幾,哪一位上一個數也沒有就寫0占位。
4、數的組成:看每個數位上是幾,就由幾個這樣的計數單位組成。
二、10000以內數的認識。
1、10個一千是一萬。
2、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與1000以內的數讀法和寫法相同。
3、最小兩位數是10,的兩位數是99;最小三位數是100,的三位數是999;最小四位數是1000,的四位數是9999;最小的五位數是10000,的五位數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數加減法。
1、整百、整千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數看成幾個百,幾個千,然后相加減。
(2)先把0前面的數相加減,再在得數末尾添上與整百、整千數相同個數的0。
2、估算。
把數看做它的近似數再計算。
練習題:
1、一個數位是千位,它是位數。它的位是的一位數,十位上是6,其他各位是0,這個數是(),讀作()。
2、用2、0、0、4四個數字按要求組數。的四位數是(),最小的四位數是()。它們相差()。一個零都不讀的四位數是()、()。只讀一個零的四位數是()、()、()、()。
3、與百位相鄰的兩個數位是()和()。
4、1000里面有()個百;()個十;()個一。
5、3400里面有()個千和()個百;2500里面有()個百。
參考答案:
1、一個數位是千位,它是(4)位數。它的位是的一位數,十位上是6,其他各位是0,這個數是(9060),讀作(九千零六十)。
2、用2、0、0、4四個數字按要求組數。的四位數是(4200),最小的四位數是()。它們相差(2196)。一個零都不讀的四位數是(2400)、(4200)。只讀一個零的四位數是(2040)、(4020)、(2004)、(4002)。
3、與百位相鄰的兩個數位是(99)和(101)。
4、1000里面有(10)個百;(100)個十;(1000)個一。
5、3400里面有(3)個千和(4)個百;2500里面有(25)個百。
一、培養數學興趣。
數學是屬于比較特殊的學科,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讓孩子們在操作、比較、交流中,有層次、有過程、有動態地發展他們的空間想象力,使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比如在孩子平時的學習中,我們可以合理地挖掘和開發一些資源,比如:魔方、漢諾塔、九宮格、九連環、七巧板等等,將這些益智游戲與數學相結合,來培養孩子的興趣。調動興趣是關鍵,興趣是的老師。孩子因為喜歡數學,所以才有動力愿意去學,如果興趣缺乏,再努力也事倍功半。因此,家長平常也可以在家里積極引導、調動孩子的數學興趣,讓孩子喜歡上數學。讓孩子知道數學不只是枯燥無味的數字。在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上,我們可以去鍛煉學生解題的思路過程,思路是解決一道題目的關鍵,我們要特別注意讓孩子在解題時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性,還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當孩子對數學有了興趣,也有了數學的思維過程,接下來我們就要帶孩子打牢基礎、保持好習慣。
數學基礎一定要打牢。數學的計算,就是最基本的基礎。學數學,計算能力差,就好像學語文卻不識字一樣。要想提高計算能力,家長可以每天讓孩子做口算,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之后,會發現孩子的口算速度會越來越快,正確率也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也要把思維訓練做好。學數學離不開思維。讓孩子在上課時一定要緊跟老師的思路,新知識的學習、數學能力的培養,主要都在課堂上。
培養數學思維的同時,也要將好習慣保持下去。習慣的堅持很重要,好習慣成就好人生。數學學習也是如此。孩子一定要養成好的聽課習慣、作業習慣、思考習慣、書寫習慣。
1、讓學生“心靜”:剛上課的一兩分鐘內,學生的心還處于課間玩耍的興奮狀態,要讓學生在這一時間內調整自己,平靜下來,然后再上課,才能做到聚精會神。各科老師可以配合好訓練學生養成一下課先準備下節課要用的學習用品,然后再去活動的習慣,上課伊始,在學生異常興奮的狀態下,教師說和喊作用都不大,可以有節奏地拍兩下手,學生跟著齊拍三下,然后坐好。
2、讓學生“耳聰”:要做到“耳聰”,必須聽得進,記得住。因此,每節課的重點內容可以讓學生復述老師的講話或學生的發言,還可以經常做一些聽算練習,培養學生的聽覺注意力。
3、讓學生“會神”:要想回神,就得聽懂,學生光是聽,不動腦筋思考,等于沒聽,課堂上應注意引導學生聽完別人的發言后說說自己的見解與想法,別人的發言好在哪兒,錯在哪兒,或者哪兒需要補充。
4、在保證課堂紀律的前提下營造活潑、寬松的傾聽氛圍:新課程不提倡以往那種非常呆板的教學形式,學生只要能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教師不必苛求他的坐姿是否端正,課堂上可以采取一些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的形式動手操作或合作討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當然,在合作中教師要注意角色分配,給每位組員定個崗位,各司其責,人人有事做,合作之前教師還要講清楚合作要求,定能激發起學生的責任心和參與感,從而避免小組合作流于形式。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發,在教師的引導下就會更樂于傾聽。
1、在測量活動中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并且學會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點難點
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并且學會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多媒體演示小兔和小貓在比賽跳遠,分別留下一條線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貓:“我跳了80厘米”。兩個小動物爭論不休。
師:小兔和小貓誰跳得遠呢?(學生自由說)
師:到底誰跳得遠,小朋友們誰說得正確呢?學了“簡單的單位換算”,你們就能找到答案!
二、組織活動,引導探究
1、請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筆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長?
師:同樣的筆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這是怎么回事?(學生自由說。)
小結:許多小朋友都說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樣長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組里說一說你的想法。
師:因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個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師:那我們每天用的課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學生活動)
師:小朋友量得課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單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結: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個10厘米,就是7分米。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選一題說說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評價,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內化新知
1、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
說說誰的跳繩長?說明理由。
2、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
先量一量每個圖形中各條邊長是多少厘米,再說一說用毫米作單位是多少毫米?填寫在書上。
獨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
讓學生獨立完成說說是怎樣換算的?
4、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
看誰都能算對。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評一評。
5、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
6、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
四、總結評價、活動延伸
1、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嗎?你跟你小組的同學合作得怎樣?
2. 出示“你知道嗎”
說明在繪制圖紙和標注商品尺寸時,常常有毫米作單位。
出示圖,說說從這些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學會估測,提高估測能力。
教學重點: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能說出換算時的思考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例題1:
自動鉛筆的筆芯長6厘米。用毫米作單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動鉛筆的筆芯)
問:這根筆芯長多少?你知道嗎?
(請一生上來測量。)
3.測量結果是多長?
4.(板書:6厘米)問:能用毫米作單位嗎?
(板書:6厘米=()毫米)指名說。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說)
匯報(多人說一說)。
1.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覺得這兩種說法怎么樣?哪種更簡單?
你能像他一樣說一說嗎?(再請一人說)
7.出示例題2:
課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單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樣想的?
8.這有一張課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單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樣想的?
9.補充練習: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這兩題你們都會了,如果換兩題行嗎?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說一題。
二、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1。
1)現在請你自己量量這些圖形中各條邊長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匯報。
3)用毫米作單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說,后匯報。
2.完成2。
1)圖上小朋友測量的是什么?
2)手的寬度和上步的長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寬和一步有多長嗎?
4)這用的是什么單位?
5)請你填一填書上的括號。
6)生匯報。
3.完成第3題。
1)請你填一填。(學生獨立填寫。)
2)開火車匯報。
3)第一題你是怎么比的?
4)討論:數據一樣時,可以只看單位。
5)你還想說說哪題,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題。
1)這兒有兩條線段,先估計它們的長度。
2)再量一量,看估計得對不對。
3)你用得是什么單位?
4)用毫米作單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說。
6)完成第5題。
1)指名讀題。
2)師說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來。
3)生可以回家記錄。
板書設計:
簡單的單位換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數學是折射世界發展的一滴水珠,二年級數學老師應讓學生體悟到科學的博大與精深。二年級數學老師的教學工作離不開二年級數學教案,二年級數學教案是他們進行教學活動的保障。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二年級數學冀教版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
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么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
一、引入課題。
播放《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配音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聽后談感受與收獲,引出并板書課題:辨認方向。
二、調動原有經驗,感知現實中的新方向。
(一)、復習。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哪四個方向?(東、南、西、北)你能在教室里辨認嗎?如果到了一個新環境,你怎樣辨認這些方向?(觀察太陽、樹木、利用指南針……)。
(二)、探究新知。
1、你還聽說過哪些方向?(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如果有學生說出南東、北東、南西、北西,教師也應有意識地對應板書。
2、借助人們生活語言習慣,統一對方向的描述性詞語。
學生可小組內交流,然后指名匯報,總結:東方與南方的中間,是東南方。
以同樣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辨認東北、西南、西北三個方向。
(三)、深化體驗。
1、活動體驗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學生先自主找一找,再指名匯報。
2、活動體驗三:指名兩位同學到講臺前,讓其他同學說一說學生甲在學生乙的什么方向?學生乙在學生甲的什么方向?然后思考討論交流:同是兩位同學,但對他們位置的描述卻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呢?使學生真切體驗到方向的相對性。
二、生活經驗升華,探究地圖新方向。
(一)、復習。
教師出示方向板(小黑板出示)誰能在老師的方向板上標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指名板演??偨Y強調:方向板上的方向特點。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方向板上標出其余四個方向。學生可小組交流合作、互相幫助,教師巡視指導,最后匯報總結,展示自己制作的方向板。
完成“認一認”。
3、深化感知。說一說動物園在學校的哪個方向?學校在動物園的哪個方向?
三、拓展應用。
1、指導學生完成第23頁“練一練”的第1題。
教師先讓學生說一說在地圖上看到了什么?這是哪個國家的地圖?學生回答后,教師可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強調向北的方向標,然后進行辨識方向的訓練。
2、指導學生完成第23頁“練一練”的第2題。
先讓學生小組內互說,再全班交流。
四、全課小結。
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有什么收獲?你對自己的表現有什么評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運用有余數除法解決問題,練習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學難點:
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
教法運用:
講解法分析法引導法練習法。
學法指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預習)復習。
1.能填幾?(指名口答)。
二、初學新課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
1.尋找信息:有22人、每條船限乘4人。
2.提出問題:至少要租幾條船?
3.解決問題。
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交流時圍繞:你是怎樣想的,如何列式,怎樣回答問題。
4.讓生仔細觀察圖弄懂題意。
5.讓生獨立思考。
三、引導釋疑。
(合作學習)學生口答,教師板書。
22÷4=5(條)……2(人)。
至少要租6條船。
你認為怎樣分配合理?請用小棒擺一擺,擺出你的分配方案。(讓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可能出現如下方案。
(1)其中5條船,每條船4人,還有一條2人。4×5+2=22。
(2)其中4條船,每條船4人;另外兩條船,一條3人,一條3人。4×4+6=22。1.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擺一擺,擺出你的分配方案。(讓學生各抒己見)。
2可讓學生在草稿本上用紙畫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據擺的圖列出算式。
1.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四、拓展學習。
(深入探究)。
1.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應用了有余數除法的知識來解決簡單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我們要結合實際來思考,如上面租船的問題……至于這6條船怎樣分配更合理,我們要動腦想一想,但分配時不能違反“限乘4人“這個規定。
強調:我們在各項活動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違反安全規定的事。
2.全班交流總結。
分配時不能違反“限乘4人“這個規定,進行交流。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五、當堂檢測、練習鞏固。
(學習診斷)完成練一練1,2,題。
1.先弄懂題意。
2.在列式解決。
3.指名匯報。
4.集體訂正。
5.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六、課堂小結。
(梳理歸納)。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覺得你學的好嗎?
1.小組交流。
2.指名匯報。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板書設計:
租船。
22÷4=5(條)。.....2(人)。
答至少要租6條船。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觀察實物,使學生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空間相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2.經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狀的活動,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正確辨認從不同側面(左側面、右側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盲人摸象這個故事嗎?誰來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學生講故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同一頭大象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看來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才能比較準確。
二、探究體驗。
1.活動一:觀察物體找圖片(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看到的情景有時不一樣)。
(1)觀察找照片: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擺了木頭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學坐在不同的位置,請從你的位置仔細觀察,然后把你觀察到的圖像從這些圖片中找出來,放到自己的面前。
(2)匯報:請一小組的同學上臺匯報。
(通過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課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親身實地的觀察,更加清楚直觀學習本課。)。
(4)請小組長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屜里。
2.活動二:根據照片,判斷拍照角度。
(2)學生匯報交流。
3.鞏固練習:
(1)同學們做的太好了,現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放著一個茶杯,請你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個茶杯,并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2)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題,小組之間交流方法。
(3)獨立完成第三題,教師指名回答。
四、課堂總結。
看來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才能比較準確。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觀察實物,使學生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空間相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2.經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狀的活動,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正確辨認從不同側面(左側面、右側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出示餅干盒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下面三幅圖是誰看到的?
二、探究體驗。
1.活動一:觀察長方體找圖片(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看到的情景有時不一樣)。
(1)觀察找照片: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擺了長方體,四位同學坐在。
不同的位置,請從你的位置仔細觀察,然后把你觀察到的用圖畫出來。
(2)匯報:請一小組的同學上臺匯報。
說說你看到的是長方體的哪一面,畫的是哪種圖?
這兩張照片都是側面,這兩個側面有沒有什么不同呢?
(4)和它們對著的三個面是什么樣的?
(5)請小組長把長方體和圖片收到抽屜里。
2.活動二:觀察正方體和球。
每個小組的學生從前面、側面、上面觀察,看到的分別是什么圖形,畫下來。
(2)學生匯報交流。
3.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2)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題,小組之間交流方法。
(3)獨立完成第三題,教師指名回答。
四、課堂總結。
看來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才能比較準確。
教學內容:
課本p10頁,例3及練習二中相應的習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過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在實踐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教學準備:學具、主題圖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1、小朋友你們喜歡春游嗎?喜歡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凍問題的情景圖。(不顯示解決問題的辦法)。
師:瞧!請小朋友仔細觀察畫面,你獲得了什么信息?圖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問題?
3、學生觀察畫面,交流信息。
【設計意圖】:用學生喜歡的春游活動引入,引導學生暢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歡去春游的地方,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愿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信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探求新知,解決實際問題。
1、學習例3。出示例3主題圖。
2、分組探討解決“能分成幾份”。
師:你能應用你收集的信息幫他們解決.問題嗎?你有什么辦法?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后交流本組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結果。
3、全班交流反饋,及時評價。
4、小結: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求8里面有幾個2,8里面有4個2,就可以分4份。
【設計意圖】: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具體感知“每2個分一份,8個分成這樣的4組,就要分4份。讓學生在交流中借鑒學習同學解決問題的辦法,體驗成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在生活中作用。
三、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1、課本第12頁的第5題。
問:圖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問題?
你能幫小熊分分看。(引導學生幫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動手分。引導學生思考:有幾個小動物就餐?一雙筷子是幾根?并說說怎么分。)。
2、練習二第6題。
(1)第6題。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圖。
師:仔細觀察畫面,你獲得了什么信息和問題?
(2)學生獨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過程和結果。
四、開放題。
1、學生獨立操作。
(1)用15個方木塊擺5個一樣的長方體,每個長方體用個木塊。
(2)每個長方體用3個木塊,可以擺()個長方體。
思考:這兩題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學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組里交流分享。
【設計意圖】:提供具有思考性的問題情景,如“這兩題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以突出平均分的實質是“每份分得同樣多”,加深對“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開放題提供給學生廣闊、自由的學習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深入探究,鼓勵學生盡量說出與別人不同的例子,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
五、課堂總結。
教學反思:
一、導入新課探究新知。
1、多媒體出示“小熊開店”的動畫情景。
3、來了幾位顧客看看他們買什么?
4、提出問題:小狗買4輛坦克需要幾元?
(1)你們能幫幫小熊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錢嗎?
(2)學生匯報,老師板書:5×4=20(元)。
(3)你能說說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嗎?
(根據乘法口訣四五二十。)。
5、小貓拿了20元錢也準備買坦克,請你們再幫它計算能買幾輛坦克好嗎?
(1)學生列式老師板書:20÷5=。
(2)為什么這樣列式,你能說出理由嗎"?
(3)你是怎樣想商的,請你們各小組討論一下。
(1輛5元,2輛10元,3輛15元,4輛20元,
所以20÷5=4,商是4。)。
(先想5×?=20再想口訣?五二十,四五二十,所以商是4。)。
老師出示題,學生說出商并說出相應的口訣。
二、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天就要下雨了,小螞蟻正忙著般家呢,他們干什么?你能算出需要幾只螞蟻運完嗎?
學生獨立完成在集體交流27÷3=9(只)。
2、數學游戲小鳥找家。
(1)游戲規則:有著四個鳥籠,每個鳥籠上都有一句乘法口訣,一些同學得手上有一道除法算式,應用那句口訣求商,就把算式卡片貼在相應的鳥籠上。
(2)一群小鳥出去捉蟲子,天黑了他們找不到家了,你們能幫他們找到家嗎?
(3)學生集體活動全班進行檢查。
3、數學游戲二接力賽。
(1)游戲規則;7個小組代表7種動物如:小鹿隊,小兔隊,等等,黑板上有7組除法計算題每小組同學依次上臺計算看那組同學做得最快就獎給那組同學一個獎杯。
(2)森林的動物們要舉行一次接力賽,你們想不想參加?那我們現在就開始吧,各小組準備。
(3)學生進行比賽后講評。
三、課堂小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一)使學生所學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得到系統整理和鞏固。
(二)培養學生分析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三)通過教學,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積極思維的良好學習習慣。
分析數量關系和正確選擇解題方法,是復習中的重點和難點。
寫有練習題的翻轉小黑板或幻燈片。
教師啟發談話:同學們已經學習了不同數量關系的幾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這節課在同學們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一下復習。
(一)想一想,議一議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都學習了哪些不同數量關系的應用題。請同位同學互相議一議、說一說。(可給5分鐘時間)
在同學們說的基礎上,教師出示一題。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買來45袋,食堂現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變換條件和問題
同學們經過認真思考,大部分學生能做出正確解答。
答:現在還有69袋面粉。
接著,教師啟發學生改變題目的條件和問題,變為我們已經學過的其他數量關系的應用題,并能做出相應列式解答。學生由于有討論的基礎,又在教師不斷啟發和鼓勵下,因此很多同學能做出正確變換。
變換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還剩多少袋?
答:還剩7袋。
變換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變換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買來16袋計劃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變換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買來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夠吃幾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答:還剩4千克。
……這樣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越編興趣越高,他們所學的應用題得到全面的復習。
(三)分析、比較、判斷
題目進行變換時,教師可有目的地將變換的每一道題有計劃地寫在表格里,以便于學生觀察、思考、比較。
題目變化后,教師可逐個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是什么?
2.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從每個應用題的條件或問題入手或出發,試著分析解題思路。
3.每道題在解答時,先算哪一步?為什么?
4.這幾道題有什么共同特點?有什么不同?(共同特點:都是三個已知條件,一個問題;都是先算中間問題,再算最后要求的問題。不同之處是數量關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題方法也不同)
在學生觀察、思考、比較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小結出解答兩步計算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1)讀題理解題意,弄清題里的條件和問題。
(2)分析解題思路,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確算式,算出結果。
(4)寫出答案,再檢查一下做得有沒有錯誤。
最后教師再強調指出:解答兩步計算的應用題,關鍵是分析題里的數量關系,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記硬背,靈活選擇算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鞏固提高
1.第一組練習(要求說出解題思路,提出中間問題)
(1)有46張紙,出墻報用了14張,剩下的紙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幾張?
(2)學校里原來有7棵楊樹,又栽了6棵楊樹,死了3棵,現在有多少棵楊樹?
(3)食堂買白菜45千克,午飯吃了12千克,晚飯又吃了15千克,還剩多少千克?
2.第二組練習題(要求先自己小聲分析數量關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級一班有22個男同學,20個女同學。每7個同學一組,全班可以分成幾組?
(3)修花池要用94塊磚,第一次搬來36塊,第二次搬來38塊,還要搬多少塊?(用兩種方法解答)3.第三組練習(要求補充條件,成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1)“小熊貓”商店,共有98只氣球,________,現在有多少只氣球?
(2)手工組做了38輛紙坦克,送給幼兒園中班7輛,________,還剩幾輛?
本節課是應用題復習課,是通過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得到系統整理和鞏固,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因此從課堂設計上注意引導學生參與,通過回憶討論把學過的應用題一一列舉出來,再經過分析、解答、變換對已經學過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的結構特點更加清楚,又通過分析、比較、判斷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數量關系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達到提高解答應用題能力的目的。
教學目標:
1.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會用連加、連減解決簡單的問題。
2.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和用豎式計算的書寫方法。
3.在對比練習中,優化出算法,同時感受到豎式簡便寫法的合理性和簡潔美。
教學重點:
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
教學難點:
利用連加、連減解決簡單的問題,能夠正確計算。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通過果園豐收,小朋友們在果園幫助收南瓜的事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1.連加。
出示表格及問題:一共摘了多少個?
預設:28+34+22=。
提出問題:這是三個數連加的問題,要怎樣計算呢?(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討論)。
提出問題:連加計算應該注意什么呢?
預設:相同數位要對齊,先從個位加起,個位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1”。
預設:連加的計算順序是從左往右。
設計意圖:利用嘗試練習、合作交流、比較算法等活動,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連加用豎式計算的方法,同時體會靈活、合理選擇計算方法的重要性。
2.連減。
出示問題:共用84個大南瓜,李大爺運走了40個,王叔叔運走了26個。還剩多少個?
由學生獨立完成并小組交流討論計算方法好和計算過程。
提出問題,在計算連減算式時,你發現了什么?(可提示學生找運算順序。)。
預設:連減和連加的運算順序一樣,都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預設:還可以先算一共運走多少個?84-(40+26)。
提出問題:這該怎樣計算呢?
設計意圖:通過連加的計算,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會知識遷移,也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和遷移能力。
1.列豎式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鞏固新知,同時提高學生靈活、合理地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
2.看誰算的對。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3.算出紅星小學參加3項體育活動的總人數。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鞏固新知,同時提高學生靈活、合理地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
提出問題:說一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預設: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計算連加、連減,在計算時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如果能口算可以不寫豎式計算。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減數,可以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減。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總結,幫助學生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學會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1、尺子是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常用的長度單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寬度約有1厘米,伸開雙臂大約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測量較短物體通常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較長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3、測量物體長度時:把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物體長度=較大數-較小數,例如:從刻度“0”到刻度“6”之間是6厘米(6-0=6),從刻度“6”到刻度“9”之間是3厘米(9-6=3);還可以用數一數的方法數出物體的長度。(算,數)。
4、線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長度。
5、畫線段的方法:從尺子的“0”刻度開始畫起,長度是幾就畫到幾。(找點畫線;有時還要先算出長度再畫線。如畫一條比6厘米短2厘米的線段。)。
6、角有1個頂點,2條直邊。銳角比直角小,鈍角比直角大,鈍角比銳角大。銳角直角鈍角(鈍角直角銳角)。
7、用三角板可以畫出直角,直角要標出直角符號(也叫垂足符號)。
8、所有的直角都一樣大。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個角,4個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10、每一個三角板上都有3個角,其中有1個是直角,另外2個是銳角。
11、角的畫法: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一個角。(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作角。)。
練習:
1、1米21厘米=()厘米53厘米-18厘米=()厘米;一棵大樹高10()。
2、我的身高是()米()厘米。
3、一個角有()個頂點和()條邊;一本書寬15()。
4、三角板中有三個角,有()個直角。
5、角的兩條邊越長,角就越大。()。
千米和噸知識點。
1、長度單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進率:1千米=1000米。
數量式:跑道一卷的長度圈數=跑步的距離。
2、質量單位有:克、千克、噸進率:1噸=1000千克。
3、單位換算。大單位換算成小單位(乘它們之間的進率)小單位換算成大單位(除以它們之間的進率)。
贊美數學的句子。
1、數學是研究現實生活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數學。
2、數學是一種會不斷進化的文化。
3、數學是一切知識中的最高形式。
4、數學是人類智慧皇冠上最燦爛的明珠。
5、數學是知識的工具,亦是其它知識工具的泉源。所有研究順序和度量的科學均和數學有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會描述線段的特征,會畫線段。
過程與方法:
結合情景了解線段的畫法和意義,掌握線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在動手操作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數學體驗意識,聯系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通過操作能折、畫出線段。
教學難點:
線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過線段的特征來判斷個圖形的線段和線段數量。
教學工具。
每人一根毛線、一張彩紙。鉛筆兩根(一曲一直)、毛線一根、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請小朋友每人拿出課前準備的細線,同桌相互比比兩根線的長短。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交流結果。
2、師:現在請小朋友來介紹介紹你們是怎樣比的?
生:我是先把細線的一端對齊,然后把線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師板書:拉直;一端對齊。
師述:我們把這根細線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線段。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學生感興趣的“比一比誰的線長”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為學生主動構建新知識,做好了知識、能力與心理上的準備。
1.拿出一根線,貼在黑板上.(要貼成彎彎的)。
2.再拿出一根線,貼在黑板上.(要貼成直直的)。
3.問:這兩根線有什么不同?(這兩根線的形狀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彎的)。
4.在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向這樣的的線.(指著直的線段說)。
5.分別用一本厚書、一個長方體的盒子比著,在黑板上各畫一條線段.
6.將黑板上的幾條線段圈起來,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的幾何圖形,這種圖形叫做線段.”
師:老師讓你們猜一個謎語(課件出示謎面):“一條條,一根根,編制衣物少不了,有時直來有時彎,縫縫補補要用著?!?/p>
學生指名回答:毛線。
師: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從毛線中去學習一些數學的知識和本領。(板書課題:線段)。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線段。
(1)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
(2)教師說明:一根線段有長有短,說明線段是有一定長度的。當一根線段單獨在一起的時候,為了表示它有兩個端點,而且不變形,我們在畫的時候要給它裝上兩個標志(在端點處畫一短豎),用這個特殊標志來表示它就是線段。
【設計意圖】:經過身邊實物、同桌比較二個環節,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被調動起來,并積聚了大量的線段表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知教學,學生的學習欲望強烈,接受狀態飽滿。由趣促習,能夠很好地保存學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此外,由教師介紹兩個端點,加上很形象的兩個小豎,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端點問題的歧異。
2、尋找線段。
提出要求:找一找,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
師:孩子們真了不起,擁有一雙會觀察的小眼睛。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歡的圖形的線段分別是哪幾條。
小結:我們發現每個圖形的一條邊就是一條線段,并且它是幾邊形就有幾條線段,雖然這些圖形中線段的兩個端點沒標出來,但我們要知道它們是存在的。
(1)師:請小朋友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形紙,放平在桌子上。
師述:像長方形紙的四條邊就可以看作線段,尺子的邊也可以看作是線段。
(2)師:小朋友觀察一下,在我們周圍還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線段?(觀察、考慮兩分鐘)。
(要求:要說完整話。比如:什么的邊緣是線段。)。
生1:電風扇風葉的邊緣可以看作線段。
生2:黑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3:窗戶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4:課程表的框邊也可以看作線段……(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完整的。)。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本環節中,由教師介紹周圍的線段到學生自己尋找身邊的線段,面對眼前熟悉的情景卻要尋找全新的朋友,學生的探究愿望和學習興趣一下被激發了,在他們的潛意識里產生了明確的學習需求。
3、畫線段。
教師示范,學生模仿。
師:誰來介紹一下線段有哪些特點?
生1:線段是直的。
生2:線段還有兩個端點。
生3:畫線段時還要裝上兩個特殊標志。
4、折線段。
(1)師:現在老師把這張長方形紙對折,然后展開,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間有條線段。
師:對了,中間的這條折痕我們就可以看作線段。
(2)初步感知線段。
小結并板書:線段是直直的。
豎著拉,斜著拉,這樣能把兩手之間的一段看成線段嗎?
小結:不管怎么拉它們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線段。
(3)感受線段的“兩個端點”
課件出示圖片:兩手捏住毛線的兩端,叫做線段的“端點”。
提問:線段有幾個端點?
小結并板書:有2個端點。
請學生上臺指一指毛線的兩個端點在什么地方?
(4)認識線段的示意圖(課件出示),建構線段模型。(介紹線段的兩個端點可以用兩條小豎線表示)。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認線段)。
交流:讓學生說說為什么是線段或者不是線段?引導學生從線段的兩個基本特征來說明。
(7)小結: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
線段的兩個特點:
1、線段都是直的。
2、線段有兩個端點。
交流自己對線段的看法。
三、動手操作,認識線段。
(1)你會畫線段嗎?
1.我們已經認識了線段,那你能自己畫一條嗎?
2.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樣畫的?
3.你能畫一條比剛才更長或者更短的嗎?
課后小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線段,你能說說線段有什么特點嗎?
特征:
(1)線段是直的;線段有兩個端點。
(2)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對本節課的學習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絡,整理學習思路,明確線段的特征和畫法。
板書。
認識線段。
特征:
線段是直的。
線段有兩個端點。
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本單元內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規律。簡單推理過程和找規律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后面學習概率統計知識的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本單元主要是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讓學生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感受簡單的推理過程和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并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及列組合的數學方法。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已經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本冊教材就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讓學生學會對于推理過程的簡單敘述。大部分二年級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好,對所學知識基本上能回答出結果。針對這些實際情況,在設計本單元時,教學的重點要為學生提供猜想、活動交流的機會,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猜測等活動去發現規律,使學生在描述、思考和討論交流活動過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時,二年級學生年齡小,以形象思維為主,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設計教案時也要做到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環節,靈活處理教材。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通過一系列的猜測、比較、推理等活動,使學生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與組合數。
數學思考: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問題解決:經歷觀察、分析、推理等實踐活動,探索簡單事物的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發現數的排列規律。
情感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運用數去創造美的意識。
教學重點:1.根據已知條件通過活動判斷出結論,感受簡單的推理過程。
2.運用排除、猜測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數字是幾。
教學難點:1.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2.在于如何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推理過程。
課時安排:2課時
1.猜一猜(一)……………………………1課時
2.猜一猜(二)……………………………1課時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
2、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根據統計表的數據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及解決策略。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統計問題的方法。
教學教法:
談話、指導相結合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情境問題的探討,師生互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引導提問:同學們,你們入學都要穿上我們學校的校服,你們喜歡我們校服的顏色嗎?(指名3~5個學生說一說)。
師:有的同學喜歡這個顏色,有的同學不喜歡,如果我們學校要給一年級的新生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請你們當參謀,給服裝廠建議下該選哪種顏色合適。
(指名學生回答,并說明理由。)。
教師引導:張三喜歡紅色,學校就決定將校服做成紅色的,怎么樣?你有什么意見?
二、互動新授。
1、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1)教師提問:剛才我們確定了要在班級里進行調查,我們班級的人數也不少,應該怎樣調查呢?你有什么好的辦法?(指名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2)出示統計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完成這張統計表呢?
(3)學生說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學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歡的顏色寫在紙張上、舉手、小調查等。每人報喜歡的顏色,我們在自己的表中做記號,如畫“正”;舉手表示自己在哪一個范圍的,老師數一下,再把結果填在表中……)。
(4)教師提問:你認為以上各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最方便?
師:在這些方法里,舉手表示是比較簡便的方法,現在由老師發布指令,每人只能選一種顏色,最喜歡哪種顏色就舉手表示。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教師說顏色,學生舉手,教師數人數,學生填表格。
2、從這張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知道些什么?(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發現。)。
(1)師:從統計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樣計算?(把每種顏色喜歡的人數加起來,如果與全班人數不相符,說明我們在統計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
組織學生分析表格,教師根據分析的情況加以引導,突出統計的意義。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頁“做一做”,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這張表格,你準備怎么辦?
地點。
植物園。
動物園。
游樂園。
森林公園。
河濱公園。
人數。
(要引導學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舉手報名,匯報填寫等)并說出統計的過程;收集整理數據填寫表格進行分析。
(2)采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強調數據的準確性),學生獨立完成“表格的填寫”。
(3)小組內討論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歡去()的人數最多,最喜歡去()的人數最少。
最喜歡去植物園的右()人。
你最喜歡去(),喜歡去這里的同學有()人。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提問,全班進行反饋。)。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
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小組。
(1)課件出示第1題的表格圖。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共同填表格。
(2)根據表格內容回答問題。
參加()小組的人數最多,參加()小組的人數最少。
我們班參加計算機小組的有()人。
我喜歡()小組,喜歡這個小組的有()人。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
學校要給同學們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選哪種顏色合適?
紅黃藍白。
顏色。
紅色。
黃色。
藍色。
白色。
人數。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逐步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2、鼓勵學生進行算法探索,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3、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學生進一步理解相同數位對齊的意義,探索并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筆算中的“對位”問題。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出示加法,指名說說怎樣算的?(可以多種算法)。
3、筆算加法應該注意什么?
二、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出示主題圖。
2、指名說說從圖中了解到的信息。
3、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會解答嗎?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景圖,從而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
三、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教學例1.
先獨立思考計算方法,在練習本上試算。小組交流算法。指名匯報。
2、小棒、圓片演示算法,學生回答其它算法,如:口算,筆算。(合理即可)。
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在嘗試、交流中掌握計算方法初步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四、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課件出示練習,學生匯報結果及算法。
2、思考交流討論:筆算減法應注意什么?筆算加法和筆算減法的異同。
學生先自己歸納,再得出: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開始減,個位減個位,十位減十位。
3、學生看書,質疑問難。
4、完成第18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匯報結果及算法。
5、完成練習三第1、2題。
五、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又學會了什么?教師引導學生梳理。
學生先互相說說再回答: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兩步式題的基礎上編排的。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運用加法和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并學會使用小括號;運用乘法和加法(或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本單元教材在編寫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結合生活情境發現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
2.例題的呈現形式具有開放性。
1、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生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知道小括號的作用。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小括號的使用。
2、綜合算式的應用。
課本第4頁例1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
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物投影、游樂園情境圖。
1、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去過游樂園嗎?你最喜歡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樂園情境圖,問:“我們看看圖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么?”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
3、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教師適當啟發引導: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戲?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觀察了解信息: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出處 FANwen.ChAZIdiAN.coM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兩個小算式你能寫成一個算式嗎?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
板書:(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結。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觀察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明確條件,提出問題并自主解決。
1、練習一的第1題,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后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
2、練習一的第4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匯報解決問題的思路時,教師結合題目的具體內容,適當滲透思想教育。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實踐中掌握知識。
課本第5頁例2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小括號的作用。
4、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使學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并提出問題以及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實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圖。
2、投影出示游樂園面包房圖,問:“我們看看圖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么?”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
3、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教師適當啟發引導:還剩多少個面包?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觀察了解信息: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還剩多少個面包?
(2)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出處 FANwen.ChAZIdiAN.coM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5、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還剩多少個面包?,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不同。
6、把兩個小算式你能寫成一個算式嗎?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
板書:(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種綜合算式有困難教師進行點撥指導。特別強調計算時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7、完成練習一第5題先讓學生仔細看圖,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8、小結。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觀察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明確條件,提出問題并自主解決。
1、練習一的第2題,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后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
2、練習一的第3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匯報解決問題的思路時,強調小括號的使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實踐中掌握知識。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cm,借助實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并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嚴謹、認真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長度單位,用厘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用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數學課文、鉛筆等。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比一比這兩本書,哪本長,哪本短呢?兩本書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們這幾課就學習這個問題。
2.探究新知。
學習第2頁例1.
提出問題:
a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小組討論。
b交流匯報: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鉛筆、鉛筆盒、課本做為工作測量。下面每4個人為一組和老師一起用手測量課桌的長度。
c動手操作,合作完成。
匯報:相同的課桌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同呢?學生的五拃長,老師的三拃長。
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結果一定會是不同的。
歸納: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為標準進行測量。
學習第3頁例2。
a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數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線有長有短,我們叫它刻度線。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b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圖釘、田字格本,小組合作,共同操作。
學習第3頁例3。
a發一張課前準好的彩紙,請同學們先估量一下它的長度,然后動手操作量一量。
b請一名同學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確,然后同學評議。
教師:一定要把彩紙的左端對準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個數字上,就是幾厘米。
3.課堂練習。
學完測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項,讓學生試著測量準備好的鉛筆等物體。
教師提出要求:
a正確準確的測量自己準備好的物體(鉛筆、橡皮、小刀等)。
b先獨立測量后小組交流。
c小組合作探究。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體的左端要對準直尺上的“0”刻度。
4.鞏固提升。
1、用直尺測量自己的數學課文的短邊。為了照顧理解能力差點的孩子,鞏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難的安排。
2、課件出示兩種測量方法,讓學生判斷哪種是正確的,這樣的練習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準確的掌握測量的方法。
課后小結。
a提問:。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b教師總結。
1、厘米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鄰兩個數之間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時,要把直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板書。
認識厘米和使用厘米測量。
1.認識刻度尺。
2.認識1厘米從刻度0到刻度1。
3.認識幾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右端對著數字幾,就是幾厘米。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26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