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案編寫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教案的設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1、復習相同加數的加法,為學習乘法打基礎。
2、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
3、了解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系,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溝通相同加數和乘法的內在聯系。教學準備:多媒體展臺、投影儀。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口算訓練。
7+5+2+1=5+6+3=3+2+6+4=。
二、創設情境,啟發談話。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到動物園去看一看好嗎?你們看,可愛的小熊貓排著整整齊齊的隊伍歡迎我們呢,你們喜歡嗎?你們看它們多遵守紀律??!
三、探究新知。
1、活動。
(一):“數一數”
(1)投影出示“主題圖。
(一)”,問:小朋友,你們看到這幅熊貓圖想提一個怎樣的數學問題呢?(生:這里一共有幾只小熊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讓學生自由的數數后反饋交流)。
生1:我是橫著五只五只地數,一共是15只。
(板書:橫著數:5+5+5=15)。
生2:我是豎著3只3只地數,一共是15只。
(板書:豎著數:3+3+3+3+3=15)。
師:真棒,還有別的數的方法嗎?(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數)(2)小結:好,真能干,我們會按順序數數了。在我們平時的數數中,為了不讓遺漏或重復,一般可以豎著數或者橫著數比較方便。
2、活動。
(二):“比一比”
(1)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兩道題和口算題有什么異同,四人小組討論。
(板書:加數相同)。
(2)齊讀:5+5+5=153+3+3+3+3=15(學生感到有些難讀,相同加數的個數太多)。
出示相同加數連加還可以這樣讀:3個5連加等于15(板書)。
5個3連加等于15(板書)。
3、活動。
(三):數一數。
(1)投影出示“主題圖。
(二)問:這里一共有幾個點子?學生自由地數數,讓學生說你是怎么數的?
板書:
6+6+6+6=244+4+4+4+4+4=24(2)讓學生讀出這個加法算式,并說出表示的意義。(4個6等于24;6個4等于24)。
(3)一起來數有幾個方格,說一說你可以怎么數,分別列出算式。讓學生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10+10+10=303+3+3+3+3+3+3+3+3+3=30。
4、活動。
(四):數一數。
3+3+3+3+3=□。
(2)讓學生討論出:6盤呢?10盤?15盤呢?(出示投影片)。
(3)說一說并讀一讀,讓學生討論一下你讀寫了這些算式有什么感覺嗎?
四、鞏固應用。
1、讓學生再舉出這樣的算式,如:上面的蘋果50盤呢?能列出怎樣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覺?(學生自由說)。
五、課堂小結。
我們今天有什么收獲,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一、注重了學生興趣的培養。
1、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卡片、多媒體的運用以優化課堂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并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正確處理三維目標的關系。
為轉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數學教學不僅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價值,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計算方法較準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使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過程。提高學生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多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加進上來的數。
教學關鍵:
把進上來的數寫在前一位的下面。
教學內容:
p32-p33。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1.列算式72×5=?
2.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
匯報方法。
(1)70×5=3502×5=10350+10=360。
(2)豎式計算。
72×5=360(個)。
小組討論,匯報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1)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
(2)不要忘了把進上來的數加上。
(3)十位相乘滿30,要向百位進3,落下來。
3.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7節硬座車廂可乘多少人?在練習本上計算,交流算法。
答:7節硬座車廂可乘826人。
強調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忘記加后面進上來的數。
(2)進位時加錯。
(3)錯用進上來的數去乘另一個因數。
三、鞏固練習,理解應用。
1.學生獨立完成33頁1題,核對答案。
2.三年級有4個班,每班45人,一共多少人?其中男同學有91人,女同學有多少人?
在練習本上完成,兩名同學板演。
3.33頁3題,小組競賽。
4.33頁4題。
(1)要求標出出發后2時火車的大概位置,也就是在圖中標出全程的一半。
(2)從小朋家到姥姥家一共有多少千米?
45×2=90(千米)。
120×4=480(千米)。
90+480=570(千米)。
答:從小朋家到姥姥家一共有570千米。
四、作業。
練習冊相關練習。
1.鞏固分數連除應用題的分析方法,掌握此類題的結構及數量關系。
2.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解題能力。
找準單位1,鞏固分數除法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掌握分數連除應用題的結構及數量關系。
(一)復習。
(投影)。
1.找準單位1,并列式解答。
2.出示準備題。
來自 fAnWEN.ChazIDiAN.COm
(1)讀題,請學生找出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
(3)老師指導學生畫圖。老師先畫一條線段表示美術組人數后提問:誰和美術組比?怎么畫?(生物組和美術組比,可以畫在美術組上面。)誰和生物組比?(航模組和生物組比,應畫在最上面。)。
提問:美術組,生物組,航模組三個數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4)請一名同學列式解答,然后訂正。
(二)講授新課。
老師把準備題進行改編。
指名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
1.指導學生畫圖。
提問:這道題中有哪幾個量?需用幾條線段來表示?(有三個量,用三條線段表示。)。
提問:和準備題比,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發生了什么變化?(給了航模組人數,求美術組人數。)。
老師按學生的回答,把準備題的圖示進行修改。
2.找出含有分率的句子,進行分析。
(3)這道題中有幾個單位1?美術組、生物組、航模組三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4)根據三量之間的關系,列出等量關系式。
(5)這個式子的等號兩邊相等嗎?為什么?人。)。
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3.根據等量關系列方程解答。
提問:根據上面的分析,應設誰為x?(設美術組人數為x。)。
老師板書:
解設美術組有x人。
答:美術組有30人。
看方程提問:
(3)為什么要設美術組人數為x?
(因為只有知道美術組的人數,才能求出生物組的人數。航模組又和生物組比,所以設美術組為x人。)。
師小結:對于含有兩個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這樣條件的.復合應用題,首先要找準單位1,在兩個單位1都是未知的情況下,根據題中條件,準確設定其中一個單位1的量為x。
(三)鞏固練習。
(投影)。
先討論以下問題,再動筆做:找出單位1,畫圖并分析數量關系。
2.看圖,找出數量間相等的關系,并列方程解答:
(1)說出這個圖所反映的等量關系式。
(2)師小結:這道題出現了小汽車是大汽車的4倍,而不是幾分之幾,但它們的數量關系不變,解題思路也一樣。
師:這道題和前兩題比,前兩題是不同數量相比較,這一道題是同一數量相比較,我們可以畫單線圖分析數量關系。(老師指導畫圖。)。
三好生4人。
學生動筆做,老師帶領學生訂正。
的高是多少厘米?
根據題意填空:
是()厘米。設()為x。
果樹有多棵?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應用題有什么特點?(今天學習的是由過去學過的兩道分數除法應用題組成的復合題。)。
這類題分析解答時應注意什么?(弄清有哪三個量,它們之間什么關系?找出等量關系,確定設哪個量為x,再列方程解答。)。
(五)布置作業。
(略)。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講的是分數連除應用題,是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逆解題,所以本課由分數連乘應用題引入,通過改變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使之轉變成一道分數連除應用題,為幫助學生理清數量關系,抓住新舊知識的共同因素,列方程解應用題打下了基礎。本教案還重視分析思路的訓練,通過設計提問和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為學生自己解題奠定了基礎。在練習的設計中,采用不同形式,由扶到放,不但一步步強化了學生的分析思路,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概念是事物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小學數學中反映數和形本質屬性的數字、圖形、符號、名詞術語和定義、法則等都是數學概念。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與學生的思維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學時,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正確、清晰、完整地理解數學概念,而且要在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過程中,重視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形象思維以表象和想象為基本形式,以觀察、實驗、聯想、類比、猜想等為基本方法。在數學概念引入時,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充分運用實物、教具、圖表等直觀教具,以及動手操作等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獲得正確、完整、豐富的表象,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
例如“面積”的概念,可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黑板、桌子、課本等實物的面引入,還可以引導學生用小刀剖開蘿卜觀察它的截面,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親手摸一摸引入。通過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使面積的具體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又如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一位教師先讓學生分小棒:每人拿出8根小棒,把它們分成兩排,看有幾種分法。教師適時把他們的不同分法展示出來:
附圖{圖}。
然后啟發學生觀察比較:這四種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從而引出“平均分”。
這樣引入概念,符合小學生掌握概念的認知規律:即從外部的感知開始,通過一系列外部操作活動和內部智力活動,把感性材料和生活經驗化為概念。
抽象思維是用抽象的方式對事物進行概括,并憑借抽象材料進行的思維活動。它以概念、判斷、推理為基本形式,以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為基本方法。數學抽象思維能力指的是理解、掌握和運用數學概念與原理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概念形成過程中,要及時把概念從具體引向抽象,抓住實質,排除個別實例對全面理解和運用概念的干擾,使學生充分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在指導學生給不同形體的實物分類引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概念后,及時引導學生先把“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各個面描在紙上,并仔細觀察描出的各個面有什么特點,再認識什么叫“棱”?什么叫“頂點”,然后,指導學生分組填好領料單,根據領料單領取“頂點”和“棱”,制作“長方體”或“正方體”的'模型,邊觀察邊討論,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頂點和棱有什么特點,最后指導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從而使學生充分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樣,既使學生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概念的本質屬性,又訓練了抽象思維。
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刻性集中表現在善于全面地、深入地思考問題,能運用邏輯思維方法,思考與問題有關的所有條件,抓住問題的實質,正確、簡捷地解決問題。在深化概念的教學中,可從以下兩方面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二是在運用數學概念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識別數學概念的各種變式,從變化中抓概念的本質。例如,學生認識了“直角”后,教師,出示不同位置的直角(如下圖),讓學生判斷:
附圖{圖}。
這些角是不是直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檢驗。從而排除干擾,突出直角的本質屬性,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小學教學概念的掌握與數學思維的訓練是相輔相成的。不依賴于數學思維,不可能學好數學概念;正確的數學概念教學,又有助于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在概念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把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品質、能力和方法貫穿在概念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
1、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掌握11減幾的計算方法。
2、初步掌握計算11減幾的思維過程,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正確口算11減幾。
3、養成初步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
5、形成用數學的意識,初步了解事物間相互聯系的觀點。
教師準備:小棒,小黑板。
學生準備:11根小棒(10根1捆)。
初步掌握計算11減幾的思維過程,正確計算11減幾。
教學難點:正確計算11減幾。
1、師:你們能從11倒著數到0嗎?
2、板書9+()=118+()=117+()=116+()=11讓同學們口頭計算。
3、師:大家看,黑板上有幾根小棒呢?(8根)如果老師要拿走5根小棒,可以怎么做。(直接拿走)用算式怎么表示呢,請一位同學來回答。
1、教學方法1。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老師手里拿著幾根小棒呢?(一捆加一根小棒)。
生:11根。
師:老師想從這11根中拿走5根,和剛才有些什么不同呢?
生:捆起來了。
師:我們這里零的一根可不可以直接拿走5根呢?
生:不能。
師:哦,那我們就遇到新問題了,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這個新問題。(板書:11減幾)同學們一起來把課題說一遍。
(2)引導操作,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零的一根不夠拿出5根,那我們該怎么辦呢?請同學們開動腦筋,舉手回答。
學生甲:我們建議用1捆零1支小棒來分一分,可以解決。
學生乙:我們認為可以用列算式來算出結果。
學生丙:我們更愿意先分小棒,再把分的辦法用算式記錄下來。
師:好,就按同學們的意見,先分小棒。比一比,看誰的辦法又多又巧?。▽W生積極思考后,分小棒并進行熱烈的交流,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
師:請介紹你們的'分法,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完善自己的思路。
學生甲:先拿出這零的1根,然后把1捆打開。從10根里拿出4根,4根加1根合起來是5根,剩下6根。
學生乙:先把1捆打開,從10根中拿出5根,把零的1根和剩下5根合起來,就是剩下的6根。
師:真不錯,同學們想的這些分法都是正確的。但同學們覺得那種方法更簡單呢?(第2種)現在就請全班同學一起來做一遍。把一捆小棒打開,變成10根,從10根里拿出5根還有幾根呢?(5根)這5根和原來的一根合起來就是(6根)。
所以,我們的方法是:先打開一捆成10根,減5根剩5根,剩下的5根還要加上原來的1根,這樣我們就能算出11-5=(6)。
同學們做得都很認真,現在請你們把小棒放起來。
2、探索多種算法。
師:剛才我們用分小棒的方法算出了11-5,同學們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呢?再開動腦筋想一想,舉手回答。
引導同學們:
(1)想加法算減法。因為6+5=11,所以11-5=6。
(2)倒著數數。減一個是,減二個是。
師:我們一共用了幾種方法來計算11-5呢。(3種)。
無論那種方法都能算出11-5=6。那老師現在就來考考大家,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11-6嗎?(除了講過的3種方法外,還有一種方法:因為11-5=6,所以11-6=5.)。
師:請同學們看一看老師小黑板上的圖形,一共有多少個呢?
生:11個。
師:那老師現在遮住了3個,用算式表示是請同學們舉手回答。
學生甲:11-3。
師:如果老師遮住了8個,用算式表示是舉手回答。
學生乙:11-8師:你們會算嗎?用得的那種方法呢?
學生甲:
學生乙:
師:我們用一副圖形就能說出兩個減法算式?,F在我們就來練習一下。
同桌的同學分一組小棒,隨意分,分成兩組后,一人說一個減法算式。(例如:將11根小棒分成5根和6根后,就可以一個說11-5=6,另一個說11-6=5。)。
我們這節課學了什么?(11減幾)有幾種方法?
一、教學設想:
在學生初步認識角以及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圖形以后,教材編排了認識直角。教科書上安排了兩道例題,一是從實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一個角是否是直角及用三角板畫直角。尤于在認識角的時候,學生就是先從實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課我改變了這一模式,在學生介紹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觀察直角的圖形,認識直角標注符號。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將抽象出的三個直角按不同位置擺放,使學生正確感知直角。而后通過“折一折”指導學生用一張不規則的紙折出直角,并通過比較折出的多個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來地出結論:所有的直角都一樣大。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經歷畫一畫、猜一猜、數一數等多種操作、體驗活動,讓學生逐步認識直角。整節課教師給學生主動學習創造了盡可能多的機會和條件,并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特別注重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操作體驗的時間以及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不僅開放學生求知探索的空間,而且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課堂上有限的時空變成了人人參與,個個發展的無限空間。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經歷多種操作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與評講,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初步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點: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四、教學難點: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不同方向的直角。
五、教學準備:
一副三角板;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紙各一張;不規則紙和白紙若干張。
六、教學環節分析:
通過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我分以下四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部分是復習引入:
首先,讓學生介紹“角”,說說有關角的知識。
接著引入直角,并簡單概括了角與直角的關系。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第一層次,初步認識直角。首先給出標準的直角圖形,并說明直角是角家族中的一名特殊成員,它有自己獨特的直角標記,且標好以后就像個“口”字——這就解決了學生作直角符號不標準這一問題。同時,作為角的一員它又有角的特性。認識直角后,我設計的交流活動是“找直角”。引導學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鞏固直角的判斷方法又能體會直角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和直角的美感,體會數學的運用價值。接著通過直角的不同擺放位置,加深對直角的認識,最后通過折直角的活動,發現這些角大小都沒有改變,得出結論“所有的直角都一樣大”,(判斷:1、直角的大小跟兩邊叉開大小有關,叉開越大直角就越大,叉開越小直角就越小。
2、放大鏡下的直角與其它角一樣,只是邊變長了,大小沒變。這又是它們的相通之處。)進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對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舉例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發現并掌握新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
第二層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來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出示一個接近直角的角,讓學生猜測是不是直角,造成認知上的矛盾,使學生明白要確定一個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學的方法是找出一個標準來進行衡量。這時再讓學生交流判斷直角的方法,同時驗證所發現方法的科學性與可靠性。這樣讓學生對新知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但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表達不讓人滿意,沒有學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別是學生不能說出“重合”這一關鍵的詞語。)第三層次,畫直角。
先讓學生用三角板試著自己動手畫出一個直角,然后介紹各自的方法,教師組織學生研究、討論,給予肯定與指導。接著教師再規范畫法。之后安排練習,給出頂點和一條直角邊,能畫幾個直角?給一條邊又能畫幾個?只給出一個頂點又能畫多少個角?此舉設計不僅突破了教學難點——畫不同方向的直角,而且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讓學生體驗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第三部分是實踐應用。
首先,是直角過河。
其次,猜一猜圖后面藏著什么樣的角?進一步鞏固判斷角的大小的方法。
再次,通過數一數有多少個角及幾個隱藏著的直角,發展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第四部分,通過介紹直角,梳理本課教學知識板塊,形成知識網絡。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垂直。
2、能用三角尺畫垂線。
3、能根據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學具準備:兩支鉛筆或小棒,三角尺,一張正方形的紙。
教學過程:
活動一:擺一擺。
1、用兩個小棒相交,可以擺出哪些圖形?
2、相交的圖形的線與線之間形成的是什么角?
3、用三角尺驗證直角時引出: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
4、畫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并標出垂足“0”
活動二:折一折。
l自己折一折,是兩條著折痕垂直。
l相互看一看,你折的是互相垂直么。
l介紹你是怎么折的?
l用三角尺量一量兩條折痕的關系,從而確定兩條折痕的關系。
活動三:說一說。完成p21的說一說的要求。
活動四:練一練。按要求完成。
活動五:畫一畫。
l教師演示畫垂線的方法,并講解。
l分步,讓學生一步一步的學畫法。
l完成p22“畫一畫”的第二題。
l小實驗。
1.經歷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據具體情境,會正確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過程中,進一步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熟練運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
運用已有知識與經驗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學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針對這一情況,教學本課時,我采用“鞏固舊知、導入新課——情境創設、激發興趣——自主發現、方法探究——趣味游戲、強化練習”的教學方法,在師生交流互動中完成教學任務。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
2.背誦九九乘法口訣。
集體背誦乘法口訣,看誰背的好!完后我會說:我發現同學們背誦的都非常棒,只有個別同學還不是很熟練,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訣,倒背如流。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為它不僅可以幫我們解決用乘法計算的問題,還能幫我們解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
3.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今天我們就繼續接著學習“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
復習計算并說一說,你是怎樣求商的?
24÷6=想:()六二十四。
二、引導發現,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頁主題圖。
談話:快要過六一兒童節了,我們大家預想一下怎么裝扮教室,在裝扮的過程當中也會有許多的數學問題?,F在仔細觀察“快樂的節日”這幅圖,看看你能發現了什么?說一說圖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收集數學信息。)。
交流反饋。
第一組做了一些紅旗,要掛在教室里。
第二組做了49顆星,分給7個小組。
第三組帶來了27個心形氣球,每9個擺一行。
談話: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可做適當提示或引導。)。
(1)第二組做了49顆星,分給7個小組,平均每組有幾顆?
(2)第三組帶來了27個心形氣球,每9個擺一行,可以擺幾行?
2.出示例1。
課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讓學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個7,接著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個7,問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個7是多少?這個可以用乘法解決7×8=56(面)。然后同桌討論:看圖編應用題,引導學生說出“有56面小旗,掛成8行,平均每行掛幾面?”
(1)談話:求“平均每行掛幾面?”用什么方法計算?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展示課件例1圖。
(2)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并列出算式。
師: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像這種求平均分的問題,我們可以用除法計算,列式是56÷8。
(3)引導學生得出算式的商。問:你是怎么計算的?并板書(想7×8=56,口訣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學生獨立解決:要是掛7行呢?你能夠解決嗎?學生說出自己的計算結果,并把求商的過程根大家說一說,師板書。
56÷7=8口訣:七八五十六。
(5)剛才我們計算56÷7和56÷8時都是用的哪句口訣?(七八五十六)。
發現:除數是幾,就想關于幾的乘法口訣。
3.小結:算除法想乘法,除數是幾就想關于幾的乘法口訣,一句口訣可以計算兩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練習,鞏固新知。
1.小小接力賽。
課件出示課本第38頁做一做第1題。
2.填方框。
課件出示課本第38頁做一做第2題。
引導學生認真讀題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說說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師均要給予肯定和鼓勵。
3.吹泡泡游戲。
課件出示課本第38頁做一做第3題。
4.分一分。
課件出示課本第40頁練習八第2題。
(三道題都是幫助學生鞏固用口訣求商的方法,同時第一個練習還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訣可以計算一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的認知結構。最后一題是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進一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四、總結歸納,交流體會。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本節課大家的表現很不錯,在解決裝扮教室的時候學會了知識,走出教室又能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觀察,多思考,其實許多的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板書設計:
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
56÷8=7(面)56÷7=8(面)。
口訣:七八五十六口訣:七八五十六。
答:平均每行掛7面。答:平均每行掛8面。
1、知識目標:通過學生對書中情境的觀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2、能力目標:借助掛圖引導學生充分觀察,交流圖中物體的數量,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3、情感目標: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初步掌握按順序數數的方法。
實物投影。
一、談話導入。
二、探索新知。
1、尋找身體上的數。
師:1——10這幾個數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我們身上就有許多,快找一找,說一說!
(學生可能說:有1個腦袋,1張嘴,10個手指等。只要說得對,教師就應該給予肯定,同時要注意讓學生把話說完整。)。
2、尋找教室里的數。
(學生可能會說:有1塊黑板,2扇門,6盞燈,25張桌子,47名學生……對于能說出比10大的數的學生要及時鼓勵。)。
3、尋找校園里的數。
師:現在,我們要數一數“可愛的校園”中的數。
4、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在忙什么???你發現什么呢?
三、課堂總結。
1、使學生能初步地數、讀、寫100以內的數。
2、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
初步正確地數、讀、寫100以內的數,特別注意過九的數。
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計數器、數字卡片。
(一)復習:
1、復習數位表:
“從右邊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個、十、)對!
“那么怎么樣用計數器表示11?”(指名回答,說一說數位表示的意思)。
(二)導入:
“剛才表示的數都是20以內的數,如果是20以上的數又應該怎樣表示呢?誰知道24這樣用計數器表示?”
說一說數的組成。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
寫作:24讀作:二十四)。
(三)新課:
1、想一想應該怎么樣用計數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個十和2個一組成,所以在十位上撥4,在個位上撥2。
寫作:42讀作:四十二。
2、(1)教師撥珠子:十位4顆,個位3顆。
“請問珠子表示的數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書:寫作:43。
全班齊讀“十位是4,個位是3,所以讀作四十三”
讀作:四十三。
3、練習鞏固:
(1)接撥珠子,分別用指名答、開火車答、全班齊答等方式。過九的數:39,49,59,69,79,89,99.
(2)教師讀數,學生聽數并動手寫數,再全班對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說數,另一個人在聽寫本上寫數,要求寫數和讀數都要寫出來。每人說3個數。
(4)鞏固練習。
1、個位是7,十位是4,這個數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個兩位數,從右邊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這個數是()。
(四)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100以內的讀數和寫數。(板書:讀數、寫數)其實方法和20以內數的讀寫都是一樣的。不知道小朋友們是否都熟練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寫呢?好我們現在來做練習。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3、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養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千克、克這兩個單位。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新版1角硬幣若干、1千克大米6袋、200克紅豆6袋、500克花生6袋、2千克沙子6袋、蘋果6個、100克、200克、500克、800克沙子若干袋、盤秤6臺。
教學過程:
學生到超市進行有關物品重量的調查活動,并完成下表。
克與千克家庭實踐調查表
物 品 名 稱 物 品 重 量
二、從生活中引入
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我調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一袋家庭裝洗衣粉是3千克。
師:剛才同學們所讀到的克、千克就是國際上所統一使用的重量單位。(板書:克和千克)
1、認識秤。
(1)師:你們是怎樣知道這些物品的重量的?
生: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所標識的重量。
生:可以用秤來稱。
師:對,要想知道物品準確的重量可以用秤來稱。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
(2)學生自由說生活中常見的秤。教師課件展示并介紹生活中常見的秤。
(3)詳細介紹盤秤的使用方法(課件展示)
a、觀察秤面,說說秤面上有些什么?
b、介紹秤面中如何來分大格、小格,且它們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數。
c、識秤練習。說出課件展示的稱面上重量克數。
2、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
(1)師:同學們調查知道表示物體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單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 (板書:1克)
(2)讓學生掂一掂1枚1角錢的'硬幣,說說感覺如何?
(3)學生舉例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
(4)師: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板書:1千克)
(5)讓學生掂一掂1袋1千克重的大米,與1枚1角錢的硬幣比較,說說感覺如何?
(6)稱一稱1千克大米,看盤秤指針變化,并在盤秤上做個記號。
3、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
克與千克小組活動記錄表
每 包 重 量 數 量
100克 袋
200克 袋
500克 袋
800克 袋
總 重 量 克
師:從以上實驗你們發現了什么?(板書:1千克=1000克)
4、小結:生活中較輕的物品我們用克作單位,較重的物品我們用千克作單位。
師:請每個小朋友掂一掂、估一估這袋紅豆有多重?
(學生活動)
師:小組合作稱一稱這袋紅豆到底有多重?
生:200克。
師:請每個小朋友再掂一掂這袋花生有多重?
(學生活動)
師:小組再稱一稱這袋花生到底有多重?
生:500克。
師:請你們再掂一掂這袋沙子有多重?
(學生活動)
師:稱一稱這袋紅豆到底有多重?
生:2千克。
師:那1個蘋果有多重呢?請同學們先掂再稱,再說說大約多少個這樣的蘋果是1千克。
師:老師為同學們帶來了一段動畫片《巧陪玻璃杯》,你們想看嗎?
動畫:星期天,小豬和機靈狗一起到花狐飲料屋去喝飲料。小豬不小心打爛了花狐的玻璃杯?;ê肭眯∝i一筆,要小豬陪100個玻璃杯。面對一地的碎玻璃,誰也說不清打爛了多少個玻璃杯。
讓學生伸張正義,自由發言,為小豬出主意。
再放動畫:機靈狗想出一個巧主意,先把一個完好的玻璃杯稱一稱它的重量(200克),再稱一稱玻璃碎片的重量(1000克)。
讓學生算一算小豬應該陪幾個玻璃杯。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什么新的收獲?學了新知識有何感想。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課后反思:
克和千克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兩個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在課前我讓學生到商場進行了一次實踐調查活動,使 學生親身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同時讓學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讓學生了解克和千克單位之間的進率,我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1千克=1000克,而是讓學生通過做實驗,總結得出1千克=1000克。充分體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過程性目標。在練習部分,學生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對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進一步加深認識,并培養了學生的估計意識。課的最后,我讓學生為小豬出主意,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生活意識,體會知識的應用價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由始至終都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練 習 課
教學內容:p18 p19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千克、克這兩個單位。
教學過程:
1.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
(1)6000克 8千克 9000克
(2)4噸 7千克 3900千克 4200千克
2.小紅家到學校的距離是876米,她每天上學往返2次,一共要走多少米?
3.一只羊重50千克,一頭駱駝重450千克,那么8頭羊和一頭駱駝哪個重?重多少?
1 噸有多重
教學內容:p21 p22
1. 結合具體情境,感覺并認識質量單位,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2. 掌握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 結合具體情境,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
教學過程
1、 引入課題
同學們猜一猜,一頭大象重多少?
引入單位噸。
2、 看一看,算一算
教師出示課本上的情境圖,讓學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說一說。建立1噸的計量觀念。
3、 說一說
讓學生說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質量單位要用噸。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聯系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噸。
4、 練一練。
完成課本p22頁的練習。
5、 數學故事
請同學講述曹充稱象的故事,再討論為什么可以采用這個辦法稱象,然后完成課本上的計算。并談自己的想法。
練習四
教學內容:課本p23至24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鞏固千克、克的認識,并能根據其單位的進率進行比較大小的判斷。
2、進一步鞏固噸的認識。
3、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質量單位的重要性,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1、完成第一題。
注意,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時,要強調看稱的單位,不同的稱的單位是不一樣的。
2、完成第二題
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完成各物體的質量的連線。
3、完成第三題
比較大小,注意不同的單位,數是不能直接比較大小的,只有將它們改寫成同一單位才能比較大小。
4、第四題,學生獨立完成。
5、5、6、7、8題,學生根據實際生活經驗完成。
搭配中的學問
教學目的:
1、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讓學生感知搭配的全過程,同時訓練學生有序思考。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分析概括、自主探究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學過程:
1、創設配菜的情境,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入。
師:同學們說一說,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最喜歡吃什么樣的菜?通過情境的創設,一下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出示一種素菜和兩種葷菜作為星期一的菜譜。
師:星期一有多少種不 同的配菜方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并匯報結果。
3、學生匯報完成后教師讓學生感受一下菜譜的情況,會有學生說菜的種類太少,在學生的強烈要求下,教師將菜譜適當調整為二葷二素。
師:有多少種不同的配菜方法?
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試一試,引導學生借助擺學具、列表、連線(畫搭配路線圖)等活動,進行實踐操作,從而解決問題,并發現每種葷菜與素菜搭配都有兩種不同的方法,有兩種葷菜,所以是2個2,就有2*2,,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求解。
3、教師出示二種葷菜三種素菜,請同學們獨立完成,有多少種不同的配菜方法?
鼓勵學生用最好的方法解決,做完之后,跟小組的其它同學比較一下,看看哪一處方法最好。使學生明白,擺學具、連線、畫圖表都太慢民,而且容易漏掉或重復,計算是最好的方法。
4、完成課本第27頁的練一練。
1.知識目標:通過學生對書中情境的觀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2.能力目標:借助掛圖引導學生充分觀察,交流圖中物體的數量,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3.情感目標: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初步掌握按順序數數的方法。
實物投影。
一、談話導入。
二、探索新知。
1、尋找身體上的`數。
師:1——10這幾個數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我們身上就有許多,快找一找,說一說!
(學生可能說:有1個腦袋,1張嘴,10個手指等。只要說得對,教師就應該給予肯定,同時要注意讓學生把話說完整。)。
2、尋找教室里的數。
(學生可能會說:有1塊黑板,2扇門,6盞燈,25張桌子,47名學生……對于能說出比10大的數的學生要及時鼓勵。)。
3、尋找校園里的數。
師:現在,我們要數一數“可愛的校園”中的數。
4、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在忙什么啊?你發現什么呢?
三、課堂總結。
可愛的校園。
12345678910。
1、在觀察年歷卡的活動中,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個月,分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記住一年中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歷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接受思想教育。
3、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觀察、操作、游戲、計算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發現并掌握閏年的判斷方法。
一、引入。
師:回憶一下,之前我們學過哪些時間單位?(時、分、秒)。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較長的時間單位,認識年、月、日。(板書課題)。
先了解一下年、月、日的由來。
(人們根據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形成月的概念,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的四季交替現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二、找找圈圈,認識年歷。
1、師:認識時分秒要看鐘表,認識年月日要看什么呢?(年歷)。
2、生在年歷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圈一圈。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能告訴大家嗎?指名說。
同桌互相說說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你能在書上的年歷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嗎?打開數學書p17,圈一圈。
誰能從大屏幕上找出自己的生日,說一說你是怎么找的。
師:1到12這些大的數字表示什么意思?每個月里的數字呢?
3、師:知道祖國母親的生日是哪一天嗎?指名說一說,找一找。
師:你還知道哪些節日?先說一說什么節日是幾月幾日,再找一找。
教師可適當進行思想教育。
4、小結:記錄我們每個人的生日、值得紀念的重大事件的日子,都需要用到年、月、日等時間單位。
三、探究發現,學習大、小月。
1、觀察各年年歷,獲得年月日的知識。
師:觀察書上的年歷卡,你發現了什么?同桌討論。
學生回答12個月時,師引導:年歷卡是哪一年的?一年有幾個月?每年都有12個月。(板書:一年有12個月。)。
學生回答每月的天數時,師引導: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嗎?(板書:31天、30天、28天)。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老師也非常喜歡愛動腦筋的你們。
2、整理每月天數,認識大小月。
師:我們把每個月的天數來整理一下吧。填寫表格。
一起來把整理的結果說一下。集體交流,師把表格填完整。
師:誰再來看著表格說一說一年有多少個月?
師:觀察表格,每個月最多有多少天?31天的有哪幾個月?30天呢?還有呢?
課件出示:(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師: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課件: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課件:小月)。還有一個2月有28天,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誰再來說說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板書同課件)。
請大家給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黃色,小月涂上藍色。
是這樣涂的嗎?數一數大月、小月各有多少個?
師:2月為什么不涂?
一年中有多少個大月,多少個小月?還有1個二月??偣彩?2個月。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在數學廣角里玩了好多游戲,高興嗎?還想去嗎?這節課我們再來玩一玩,喜歡嗎?這個游戲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桔子和蘋果。
請一個同學和老師合作做游戲。
2、考老師。
師:請到前面的同學雙手拿水果,讓老師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師:你們會玩這個游戲嗎?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選兩樣東西一起來做這個游戲。
3、師:剛才的游戲太簡單了,再玩一個難一點的。(找3個人)三種水果分給他們。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們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師:說說你們是怎么猜的?
4、小組玩游戲。
5、師:接下來我們來猜數字,按照剛才的方法我們來猜猜卡片上的數字,也可以用別的方式提醒伙伴。
三、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們高興嗎?那你學會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有四種物品,你還能猜出來嗎?下課后可以和小組同學研究。
1、使學生掌握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減法的口算過程。
2、會口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經歷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減法的計算方法的的探索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仔細認真的良好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研討教學準備:課件或掛圖、小棒、教學圖片。
環節學生活動教師活動設計意圖。
情境創設。
1、口頭完成教師出示的`有關數的組成習題。
2、學生動手操作擺小棒復習:3個十和5個一,合起來是()……。
教師談話引入,創設情境:藍靈鼠是我們學習的好伙伴,今天他又走進了我們的課堂,和我們一起擺小棒。大家看他是怎么擺的?課件出示與教材圖相似的小棒圖(先出示30根小棒,再出示5根小棒)現在,你也像藍靈鼠那樣自己擺小棒。
引導學生說一說是怎么擺的。設計學生喜歡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探究與體驗。
2、學生按教師要求和同桌舉例認識加數、加數、和。
3、學生按圖進行操作、交流、表達,然后匯報交流。
4、舉例認識被減數、減數、差。
教師提問:根據你的操作,能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解答?先組內說,再匯報。
教師引導學生匯報追問怎樣算出的,并板書:30+5=35。
教師講解加數、加數、和。讓學生重復這些內容,舉例說說。
回到情景圖,教師邊演示邊提問,還剩多少根?怎樣列式計算?你是怎樣想的?交給學生討論。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算理。
講解被減數、減數、差。方法同上。教師放手學生自學,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操作、討論、匯報。在相信學生能力的前提下,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的情感。
實踐與應用。
學生按要求完成練習。
自主小天地:學生把自己編的題寫在書上。
完成練一練的1、2、3題(可采用多種形式練習)第2題,要求學生看圖說題意,并列式計算。
第4題對口練習:可采用教師和一名學生先做示范(可加、可減)再讓同桌進行練習。
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練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永遠保持旺盛的精力來參與學習活動。
主要包括: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含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學生學習該內容可能的困難,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方式和學法分析。說明:學生分析應該通過學生調研,以作為科學依據,不能僅憑經驗判斷。學生分析是個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結果簡單代替對自己的學生分析。已有知識基礎的調研可以通過設計幾個指向明確的小問題實現,對這方面的數據統計及分析是更為重要的,這種分析是教師設計和修正“學習目標”的重要依據。
學生經驗、學生學習困難、學生學習興趣等的調研可以通過訪談實現,可以是抽樣,也可以是有針對性的選擇訪談對象,如對于學困生做特別的訪談。調研中可以將學生測驗、訪談、小組觀察等結合起來。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25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