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反思并改正過去的錯誤。要注意總結的長度,既要覆蓋主要內容,又要保持簡潔明了。以下是總結撰寫的一些技巧和要點,供您參考和借鑒。
課前反思:基因的顯性與隱性課程標準未作要求,僅提倡學生收集和交流近親結婚危害的資料。
課中反思一:
本課的內容我認為對于高中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教學中就進行了適當的拓展。課堂中我采用圖解方式分析遺傳規律,讓學生明白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遺憾的是課堂中我對學生估計過高,學生的理解與掌握沒有達到課堂預期的效果。
課中反思二:
孟德爾的豌豆實驗是遺傳學的經典實驗,作為初中教師也應當認識這位遺傳學的奠基人,知道遺傳的二大規律:孟德爾的“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課中反思三:
課堂中我與學生一起討論“有耳垂”和“無耳垂”這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時,我以有耳垂的父親和無耳垂的母親為例,研究該父母的子女耳朵性狀如何,教學進行的很順利,學生們也很容易得出子女中有無耳垂的概率,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課后反思:
回顧這節課有兩點應引起以后教學的注意:一是對學生的認識估計過高,理解與應用必竟是兩個不同層次;二是該課用圖解方式講解遺傳規律,并要求學生能用圖解分析生活中的遺傳現象,要求過高過嚴,學生難于達到應用層次。
課程理念只有轉化成教師的教學實踐才會有效,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大膽創新教學方法。當然從理念到實踐需要一個不斷學習、內化、反思、實踐并檢驗的過程,并需借助于外界的反饋性評價和自我深層次的思考,才能真正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自覺改良教學行為,并通過不斷發展與創新,將會獲得預期設想的結果,同時滿足教師自我尊重與發展,形成教師獨特的。
這節課有幾個地方我覺得處理得比較好:
1、講到菌類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時,我把課本的示意圖轉化為表格,
學生一目了然,更利于理解和記憶。
2、講菌類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的時候,先布置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內容,
課上交流,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學生可以拓展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3、講共生的時候,學生會舉很多課外的例子,學習氣氛一下被激發,通過這些例子,學生能更加理解共生的意義。
不足之處:
課前布置查閱資料的任務,只有一小部分能自覺完成,大部分同學還是沒有重視。雖然已經用了加分的股利措施,但還是無法激發大多數同學的主動性。這個與生物學科的地位有一定的關系。
1.本節教學設計思路:
通過觀察蚯蚓和鼠婦的相似點及不同點,導入節肢動物這節課。引導學生觀察蚯蚓和鼠婦的不同點,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自主學習:
通過設問:所有節肢動物其他特征(如觸角的有無,翅的有無,足的數目是否也完全相同?),引導學生完成課本第14-15,觀察與思考。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找出下列動物(蝗蟲、瓢蟲、蜘蛛、蜈蚣、蝦)中相似特征較多的動物,由此引入昆蟲綱的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找出昆蟲綱的基本特征。
探究活動:
分組觀察蝗蟲,進一步了解昆蟲的其他特征(感覺、運動、呼吸等)。
演示實驗:
蝗蟲呼吸結構用演示實驗予以解決,學生更能直觀認識到蝗蟲的呼吸結構是腹部的氣管。
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展示體現與人類關系的相關圖片,學生自己歸納。
2.不足之處:
(1)授課過程語言不夠簡練,還有語句重復現象。(2)聲音不夠洪亮;(3)展示自主學習(如比較幾種節肢動物的異同)成果時,有點慢;(4)探究活動時(如分小組觀察蝗蟲結構),由于組織引導方式不適合該班學生特點,致使活動紀律有點亂,甚至有些同學并未達到觀察目的,且在本環節拖延了時間;(5)未來得及小結板書:由于以上4點不足,使整節課時間有些緊張,使本節末小結部分未展示出來。
3.本節亮點:
(1)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類比推理自主獲取新知,如將差異較大的蚯蚓和鼠婦做對照,引導學生找出二者之間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由此歸納出節肢動物的基本特征。
(2)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動物活體、標本或圖片自主完成課本第15頁的表格,自己歸納出昆蟲綱的基本特征。
(3)講課過程中穿插了相關資料(如外骨骼、氣管等資料),鍛煉了學生閱讀能力及獲取信息能力。
4.改進之處:
(1)在觀察蝗蟲結構時,先拿活體或模型演示解說一遍如何觀察(或者屏幕展示明確具體的實驗步驟及各步驟注意事項),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觀察,同時完成相關問題。
(2)蝗蟲呼吸演示實驗:最好用活的蝗蟲進行演示實驗(或者也分組實驗)。
(3)各環節安排再緊湊些,效率再高些,讓學生以小結形式完成板書和自主習題。
總之,本節課基本體現了365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即教學實施過程中貫徹了導學、導教、導練三個教學梯度;滲透了自學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展示匯報能力、質疑能力和傾聽能力的培養;實現了教學六個流程中的前五個流程(課前獨立自學、對比目標,明確方向、聚焦問題,合作交流、展示匯報、當堂訓練,鞏固提高),因時間分配不合理,第六個流程(課堂小結,小組評價)沒有完成,以后繼續努力。
《傳染病及其預防》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如果處理不好的話,一節課是講不完內容的。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時,我認真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精心設設計了這堂課。在課堂教學中,我在一節課內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而且教學效果顯著。
1、以一段有關非典視頻導入新課,學生看得真確,聽得明白,在回答問題時,很快引出傳染病這個話題。
2、在學習傳染病流行的環節時,我安排學生表演了一段有關流感傳播的情景劇,激起了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處于學習主體地位,在集體學習中展露了自己的才華,通過對情景劇和相關圖片的分析,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的知識。
3、利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的圖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并結合生活實際,從理性上掌握了預防傳染病的知識。
4、利用艾滋病這個典型范例,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1、“病原體”和“傳染源”這兩個容易弄混的名詞沒多花時間讓學生徹底弄懂。
2、有些問題提出后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多,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
本節課對課本內容進行大量擴充,增加了介紹研究的動物行為學的科學家故事以及嘗試研究自己學習行為的探究實驗,突出主體性,促進學生在活動學習,在快樂的氣氛中更加向往生物學研究。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史中的璀璨明珠,其中也蘊含著許多動物行為學的素材。本節課的引課環節采用活動法,“看圖片,猜古詩,說行為”。猜謎游戲使學生興趣高漲,全體參與到課堂;優美的古詩詞使學生陶醉在如畫的意境中,心情愉悅感悟課堂;說行為活動又使學生了解到動物行為多樣性,好奇求知向往課堂。
本節課的重點是區別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同時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采用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各抒己見,鼓勵不同意見,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的積極性,很好的突破了難點。課堂上突出主體參與性,通過教學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才能實現知識、能力和人格的協同發展。
本節課的課題包括的范圍比較大,知識比較零散,如何把握本節目標和突出重難點很關鍵。另外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并體驗運動的產生和運動的意義至關重要。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時主要從這兩方面為突破口,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
在課前熱身環節,播放視頻歌曲《健身歌》,學生可以跟著唱或做動作。這首歌歡快活潑,學生都十分熟悉,而且喜聞樂見,都會唱,跳也可以很隨意,所以不但能吸引學生注意,而且能激發學生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又和運動直接相關,不但可以使學生輕松進入課堂,也為新課教學做好鋪墊。
緊接著播放動物運動時優美姿態的視頻,讓學生欣賞,這樣就由近及遠,帶給學生無限遐想,再聯系生活實際,說出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及運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出關于運動的話題。給學生以美的視聽享受。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以話題的形式展開,這對我來說是個突破。因為我覺得關于運動學生知道的較多,他們會很有話說。因此我跳出了常規的教學思維,設置了三個話題,在三個話題進行中適時請出嘉賓,出示圖片,給學生更多的感性認識,再通過交流和體驗,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環境下感受新知,比常規的教學要更吸引學生注意,這樣更能接近師生的.距離,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使教學的重難點迎刃而解。
在話題一進行中通過現場嘉賓的助演,給本節課增添了亮點,也是對身邊教學資源的一種開發,再請出“神秘嘉賓”(四個人體骨骼標本)使學生對運動系統的組成一目了然,印象更深刻。在分析關節特點時,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更易理解。在設計時此處并不是本節的重點,只需要讓學生通過一些感性認識了解運動系統的組成就可以了,知道各部分在運動中的作用即可,不必占用更多的時間。
關鍵是話題二運動的機理,主要通過各種體驗活動來實現的。體驗過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并且采用記時的形式,讓學生堅持用力屈肘30秒,再談感受,這樣就輕而易舉的將難點擊破了。
而對動物運動意義的話題采用先給學生觀看視頻,與學生交流動物運動的意義,近而再說出人們生活中的運動的意義,由學生的生活入手,再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也符合新課標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最后以這樣的語言來結束本節課“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探討有關運動的話題!希望運動伴隨我們的一生,讓運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充滿活力!更加精彩!”以這樣富有激情的話語結束本課,我覺得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因為關于運動的話題不是一節課就能說完的,這樣就可以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到生活中去盡情體會,盡情享受運動的快樂!
通過上這節課,使我更深的體會到生物課特有的魅力!因為它的教學資源實在是豐富,貼近學生的生活,我們可以靈活的進行整合,許多資源就在身邊。另外,在教學形式上,教育者應多創造一些和諧自然的氛圍,記得一位教育家曾說過:“真正的教育是教育者能隨意帶動求知者,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下獲取知識?!?,我們都應追求這種狀態。
本節課還有一個問題值得老師們思考,就是知識的完整性更重要還是體驗運動的機理、意義更重要!我覺得,一節課時間把運動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運動機理、運動的意義都面面俱到,是不現實的,而且也不符合新課標的理念,看起來內容很豐富,可實際上卻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所以,我認為本節課必須明確教學的重難點是運動的機理和運動的意義,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去觀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受!給學生更大的想象空間,這樣才能真正體驗到運動對生命的意義!因此學生的參與和體驗更重要!必須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動畫等形式,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運動的機理,感受運動的快樂,才能使本節課的情感得以升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覺得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課前的熱身,還沒有達到最佳效果,如果教師能和學生一起唱起來、跳起來會更好,結尾也以師生共同運動來結束就更好了!新時期的教師就應該是演員一樣,需要動起來時就應該動起來,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和學生在有效的時間里達成共鳴。
在探討話題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像一個主持人一樣,做到收放自如,輕松自然,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尤其是語言的高潮迭起,會使課堂大放異彩,感覺自己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準備得還不夠充分,對語言沒有精心琢磨,尤其是對課件操作的熟練程度還不夠,因此對教學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總之,在本節課我進行了一次大膽嘗試,經驗源于實踐。我想我在本節課中的得失將使我終生難忘,這些經驗將串連成許多“快樂的音符”伴隨我在未來的路途中一路歡歌!
這節課上完后,學生反映實驗很容易理解,于是整節課的氣氛比較輕松和開心,達到了設計本實驗最初的目的。在帶著學生一起探究實驗數據的規律的時候,學生通過將數據規律與實際的遺傳現象相結合,理解常見的一些遺傳現象。
有人說,“教學是一種不完美的藝術”,真的,無論你課前花多少時間去準備,投入多少精力,總是沒有“準備已經很充分了”的感覺,因為你不知道,課上,可能還會出現什么樣的意外情況;而且,一節課上下來,總是還會感到有太多的遺憾。
上完這次課后,我的第一個感觸就是,教師應該專門學習一些表演技巧,并且加強語言表達的訓練。這樣會使課堂更加有吸引力,能增加課堂上師生之間更好地交流。在課堂上,語言表達和語氣的變化對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在適當的時候,適當加重語氣或者是放慢速度,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意識到重點所在,從而引起關注和思考。而在這方面,我本人存在很多的不足,這是日后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任何一個實驗過程中,都會用到相應的科學實驗方法,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學會和體會這些方法,比單純地告訴學生要有效的多,并且更易幫助學生建立起方法意識。在需要自己去設計實驗的時候,就自然會想到選擇科學的方法。這個實驗中,針對遺傳過程的復雜性,主要介紹并運用了“創設理想條件”的方法。但是這節課下來,發現學生對于理想條件的創設印象并不深刻。后來我想了想,其實還可以這么上:先帶著學生做實驗,實驗完成后,請同學們對該實驗進行評判,找實驗的漏洞。當同學們越找越復雜的時候,再將“創設理想條件”這個實驗方法使用出來,學生可能就會印象更深刻了。
另外,在講課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反問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將一些問題交給學生去解決,真正起到一個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引導學生體會各種科學研究方法的好處。而在試講的過程中,經過聽課老師的提示,發現自己對學生還是不夠信任,有時會著急想把知識解釋給學生聽,其實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惰性,對學生的積極思考是不利的。
2、運用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探究動物行為的原因。
二、教學重點。
掌握動物的幾種行為類型的特點以及各科種行為對動物的生存和種族繁衍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探究螞蟻覓食行為的方案。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5-2-2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一、動物的行為有:取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
二、先天性行為的概念。
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如鳥育雛、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鵝會把鵝卵石當作企鵝蛋來孵化等。
三、學習行為。
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的區別。
類別。
先天性行為。
學習行為。
形成。
生來就有的。
不是生來就有的,在成長過程中形成。
獲得途徑。
由遺傳物質控制。
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
適應性。
造就相對穩定的環境。
適應復雜的環境。
進化趨勢。
無脊椎動物主要的持為方式。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在它們的全部行為活動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課本例子。
母袋鼠與幼袋鼠、小鳥喂魚、菜青蟲的取食行為。
六、作業。
1、動物具有“學習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b、逃避敵害c、找到配偶d、適應復雜的生活環境。
2、下列各項中,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a、馬戲團的獅子表演節目b、老鼠打洞c、小狗作算術d、蚯蚓走迷宮。
轉載自 faNWEN.ChAZIdIAn.coM
3、下列屬于學習行為的是()。
a、野鴨的遷徙b、蜘蛛結網c、蜜蜂采蜜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學反思。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教學中能夠有一個好的引入也就顯得十重要了。那么,如何做到成功地導入呢?在這里就教學導入方式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于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么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引導發現法,可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形成科學思想和方法。
總之,教學目標的多重性、教學系統本身的復雜性、教學客觀條件的千差萬別和千變萬化,使得我們不可能找到適合于一切教學環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學情境的教學公式,一種方法的優點,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發揮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克服其劣勢,實現教學方法的優化與組合,使方法結構協調、合理,各種方法優勢互補,長短相濟,立體結合。
在進行新課標的教學實踐中,有的學生混水摸魚;課堂展示過程中,有的學生不聽其他同學的發言,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展示所有學生的設計。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這次討論設計探究實驗方案的時候,我就采取了競爭答辯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個小組進行比賽,最先書寫完成完整的探究計劃的4個小組可以參與競爭答辯;然后要求全班同學從在參與競爭的4個小組中,投票選擇2個設計科學、創意新穎的方案。這三個小組將獲得教師提供的培養基。這樣,小組為了盡快完成設計方案必須積極參與,分工合作;同學們為了參與評選必須專心傾聽。這樣就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大家的競爭意識。為了獲得最有創意的方案,大家開動腦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設計方案的品質。無須擔心沒有獲勝的其他小組喪失了學習的機會,一方面大家可以輪流參與,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簡單材料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對于自己進行實驗的`同學,可在記分等方面給以各種形式的表揚。這才是真正的主動學習。
在實驗結果展示過程中,以辯論的形式預測實驗結果,是課堂的一個高潮。這個亮點不是我事先設計的,而是學生在課堂中自然而然發生的?!皩W校的中心花園和馬路邊”這個課題也是學生提出來的。這個課題選擇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覺認為馬路邊很“臟”,但通過闡述理由,很多同學認識到花園的條件更適宜細菌和真菌的存活。這種通過自己的知識預測事件發展,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養,而通過辯論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樂于參與,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
在講解《傳染病和免疫》時,我們備課組主要采取問題引領的形式,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小組交流,交流之后,小組匯報交流情況。體現在雖然學生對關于傳染病有一些認識,但是只是淺顯的認識,比如他們知道流感是傳染病,卻不知道蛔蟲病也是傳染病,于是依據他們已有的知識給他們拓展,小組最后能總結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夠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
在進行傳染病的三個環節時,我運用理解“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的概念;進一步理解、判斷關于流感、肝炎的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組織學生交流收集的“艾滋病”資料,引導學生分析艾滋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同時依據學生的反饋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分析對艾滋病病人的關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心,使學生的情感進一步得到升華。
我讓學生在探究中形成的不完善的'觀點和看法,雖然觀點不完善,但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知識得到了補充和提高,讓學生明白了許多道理,尤其是在應對一些傳染病的時候,不光只是恐慌,還應該具有一些常識,怎樣去面對傳染病,激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思維共鳴。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3、動物行為是動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范疇,對于研究人類各種行為的形成有重要意義。而學生對動物行為的區分比較清楚,關鍵在理解動物行為的意義上有些難度。
4.在上課過程中給學生的思考時間過短,所以導致有些環節學生都被老師牽著走,失去了一定的探究意義。
1、識別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說明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2、描述人的生殖過程,說明胚胎發育的營養供應方式,說出出生后發育的分期。
教學重難點。
1、人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新生命的孕育過程。新生命的孕育過程(難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觀察桃花的結構,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引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1、有性生殖。
(1)例如桃樹是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后代,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的。這種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就屬于有性生殖。
(2)針對桃樹等通過種子產生新一代的方式,結合種子結構的基本知識,知道種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而受精卵則是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的結果。
(3)組織學生觀察植物無性生殖的圖片,鼓勵學生歸納出無性生殖的概念。
2、無性生殖。
椒草用葉繁殖、馬鈴薯用塊莖繁殖,像這種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為無性生殖。
3、無性生殖的應用。
(1)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經常利用植物的無性生殖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
常見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2)嫁接:蘋果、黎、桃等果樹是利用嫁接的方法來繁育優良品種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無性生殖的條件。
環境條件:光照、水分、溫度、濕度等。
6、質疑:植物的無性繁殖在生產實踐中有什么作用?
二、互動探究合作求解。
2、馬鈴薯通常是用它的塊莖來繁殖的,農民在種植馬鈴薯時,先把塊莖用草木灰肥沾一下,然后再埋入土壤里,請想一下農民這樣做的道理。
三、強化訓練當堂達標。
1、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
2、植物的組織培養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使植物組織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通過細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快速發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術手段。
3、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和發展,最基本的環節是生物通過_________,世代相續,生生不息。
四、小結。
五、作業設計。
《練習冊》。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25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