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強化人才資源智力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靠“人”,特別是用好人才這個第一資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選準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賽道心得體會(優質3篇),希望大家閱讀之后有所收獲。
新質生產力,不僅是對傳統生產力的升級與改造,更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的體現。在學習過程中,我逐漸領悟到,新質生產力的魅力在于其創新性和高效性。通過引入先進科技手段,我們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同時,新質生產力也注重可持續發展,強調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的保護。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學習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與變化。我學會了如何運用科技手段解決實際問題,如何創新思維,突破傳統束縛。我也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那就是為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展望未來,我堅信新質生產力將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和實踐新質生產力的理念和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為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斗。
總之,學習新質生產力是一次寶貴的經歷,讓我領悟到了其獨特魅力和無限潛力。我將帶著這份體會和感悟,不斷前行,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和追求而不懈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極具前瞻性地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不僅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更體現了未來我國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指明了方向,對全國其他地區同樣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準確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深刻內涵
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
生產力是歷史的,今天的生產力是過去世代積累的結果;生產力又是現實的,表現為龐大的創造社會財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時今天的生產力又是未來生產力的基礎。
猶如生物體進化,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過程就是新陳代謝過程,生產力在已有基礎上不斷地繁衍出新生力量。
在傳統生產方式下,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是以復制過去為主,生產力發展速度極其緩慢。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進步大體以萬年甚至10萬年為單位來計算;到了農耕社會,生產力進步速度大體以百年為單位來計算;18世紀中后期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進步大體以10年為單位計算;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生產力進步基本上以年和月為單位計算。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提出的摩爾定律顯示,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大約每經過18個月到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同時價格下降一半,就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之快;而今天已經遠不止這個速度,完全可以用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來形容。
但是,無論處于什么時代,生產力的發展都是科技進步和新興產業推動的自然的和歷史的產物。
新質生產力就是在當代科技進步條件下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所產生的具有新的性質、新的屬性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既有已經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生長出的新枝,也有未來產業萌發的新芽,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具有這樣幾個特征:一是具有強大的戰略引領力。在帶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重大引領作用,引導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形成頭雁效應并輻射相關產業,形成具有強大引領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新興產業未必都是戰略性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既要站在科技進步前沿,又要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戰略帶動作用。
二是具有不可估量的發展潛力。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是靜態的、停滯的、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新興”的內涵處于不斷衍變過程中。19世紀和20世紀鋼鐵、石油等都成為不少國家的新興產業,甚至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21世紀,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等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梢灶A料,未來世界一定會在今天各種“新”產業的基礎上產生出更新的能源、更新的材料、更先進的制造和更先進的電子信息以及因顛覆性技術而產生的新產業。
三是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國力特別是核心競爭力,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一定意義上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就是未來產業發展速度和規模的競爭,也就是新質生產力的競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是國際市場競爭中可以出擊對手的“拳頭”,未來產業就是未來可以形成強大出擊力的“拳頭”未來產業雖然處于孕育孵化階段,但它代表產業發展方向,具有巨大的潛力和高成長性、戰略性和先導性,猶如一棵剛破土而出的小松樹,必將成長為參天大樹。
深刻認識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
新質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新起點、新動能,其規模和速度取決于當下,決定著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以全球視野來積極謀劃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和我國的長遠發展,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一全新的概念,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要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客觀上要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努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但最為重要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幅度和深度。
所謂幅度,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覆蓋的產業數量。
第一次產業革命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第二次產業革命以電、火車等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第三次產業革命以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和普遍應用為標志。
由此可以看出,過去產業革命基本上聚焦于某一點或者少數點上,覆蓋產業范圍相對較小;而今天,新一輪科技革命則呈多點爆發,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覆蓋的產業范圍越來越多,科技革命已經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幅度大大拓展。
所謂深度,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衍生出來的產業鏈條越來越長,附加值越來越高,“沿途下蛋”越來越多。
因此,實現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深耕細作,加速實現潛在生產力向現實新質生產力的轉化,實現經濟發展動力的新舊轉換,實現國民經濟的舊貌換新顏。
要在全球激烈競爭中占領制高點,必須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
一方面,要看到經過新中國成立7()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國在科技創新、產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與世界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還有不少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卡脖子”技術沒有突破,嚴重依賴國外市場。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最為主要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的新質生產力的競爭,誰占領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制高點,誰就是贏家,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有沒有發展潛力以及未來命運前途的重要標志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因此,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是贏得國際競爭的制勝之道。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
一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時就會促進生產力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發展。我國生產關系總體上是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但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上釋放活力。對于政府而言,一方面要提供公平競爭的良好營商環境,特別是法治環境。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平等競爭的環境要勝于任何優惠政策。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既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壓力又是其發展的動力,要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優化政府服務,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減少企業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二是要不斷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規劃。發展規劃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要根據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狀況及時優化、調整和完善,要完善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未來產業的政策措施。各地區要對產業發展狀況特別是對龍頭企業進行全面分析和摸底,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從中選出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選擇上,要力避盲目鋪攤子,堅持少而精的原則。要從實際出發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規劃,既要制定共性的支持政策,又要根據企業訴求,“一企一策”制定個性化政策,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對于高成長性的未來產業要給予精準的政策支持,促使其盡快地把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新質生產力,要打通制約企業經營發展的堵點和痛點。
三是要培育一大批懂科技、懂資本、僮市場、懂金融的戰略企業家。人才是市場競爭的制勝之道。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是人才,特別是需要千百萬個“四懂”戰略企業家。企業家不是溫室中培養出來的,而是在激烈競爭的商戰中打拼出來的。當前我國不少企業家具有“單打冠軍”的特點,存在僮科技的未必懂市場、懂市場的卻不僮金融等問題,而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需要的是“四懂”人才,也就是復合型的戰略企業家,政府在培養“四懂”人才方面大有可為,特別是可以為企業家成長提供實戰型的學習交流平臺。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詞匯一一“新質生產力”。
在黑龍江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在9月7日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總書記再次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喀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p>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
字面意思上,即有別于傳統生產力的新型生產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高速增長階段,但隨著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過去那種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所謂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
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決定力量和動力源泉。
回顧整個人類社會歷史進程,其實就是社會生產力從低級到高級、從落后到先進的不斷發展的過程。
從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械化,到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化,再到20世紀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顛覆性的科技革新,帶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躍升,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
進入新時期,人類迎來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這是在信息革命基礎上孕育興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以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及人工智能等工具體系為代表的生產力,是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新質生產力,會帶來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質發展。
以時下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技術等為例,它們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面對百舸爭流,誰能抓住機遇,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主動權。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費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從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來看,經濟增長、生產力躍升的背后,都是因為實現了蒸汽機、電力使用等某項重大創新。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我們要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就在于科技創新。
必須深刻認識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創新貫穿于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全過程,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持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產業是經濟之本,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
近年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多重挑戰交織疊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產業鏈分工格局深度調整。我國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正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嬴得大國競爭主動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國產業體系雖然規模龐大、門類眾多,但整體發展水平還不高,必須加快發展戰喀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補齊短板弱項,加長長板強項,搶占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只有順應歷史潮流,才能與時代同行。
近年來,通過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我國正在從互聯網時代的“后來者”努力成為新一輪信息革命的“引領者”。
而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進一步為我們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構筑競爭優勢指明了方向。只有加大源頭性技術儲備,積極培育未來產業,才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新競爭力和持久動力。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2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