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它擺脫了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的傳統發展模式,通過持續優化資源配置方式、生產組織形式等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有助于我國經濟逐漸向知識密集型、技術技能密集型的發展模式轉型,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24年新質生產力研討發言材料范文4篇的內容,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借鑒或幫助。
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創新性發展,彰顯了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構筑競爭新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的堅定戰略抉擇,體現了未來我國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標志著我們黨對生產力的認識實現了又一次飛躍,為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站在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深刻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重大意義、實踐要求,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聚焦推動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資政,廣泛凝聚共識,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貴州實踐作出貢獻。
一、深化認識、提高站位,精準把握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
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無論處于什么時代,生產力發展都是科技進步和新興產業推動的自然的、歷史的產物。因此,新質生產力就是在當代科技進步條件下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所具有的新性質、新屬性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關鍵在“質”,落腳于“生產力”?!靶隆?,指的是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領域、新動能;“質”,指的是物質、質量、本質、品質;“生產力”則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新質生產力突破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基本要求是高效能、高質量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傮w來看,新質生產力具有強大的戰略引領力、巨大的發展潛在力、顯著的優勢競爭力等明顯特征。
二、認清形勢、把握趨勢,深刻理解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
新質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新起點、新動能,其規模和速度取決于當下、決定著未來。
(一)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搶占發展制高點的必然要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客觀上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但最為重要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幅度和深度。所謂幅度,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覆蓋的產業數量;所謂深度,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衍生出的產業鏈條越來越長,產業間的互嵌越來越深,附加值越來越高,“沿途下蛋”越來越多。因此,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重視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速實現潛在生產力向現實新質生產力轉化。
(二)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提升發展競爭力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在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上取得了一定發展成就,已具備較好的基礎和條件;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在科技創新、產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與世界發達國家還有不小差距。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有沒有發展潛力和未來命運前途的重要標志,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誰占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制高點,誰就是贏家。因此,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提升產業經濟的持續整體競爭力,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是贏得國際和地區之間競爭的制勝之道。
(三)形成新質生產力是積蓄發展新動能的必然要求。一個區域能否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取決于“源”與“策”兩個方面。一是建源成效。主要表現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特定領域,是否形成包括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高等級研究平臺、戰略科學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金融資本等在內的必要物質技術基礎。二是施策水平。主要表現在是否能夠快速形成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能力,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揮其在經濟增長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并提前做好未來產業布局。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等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必將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三、發揮優勢、履職盡責,全面落實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要求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對政協而言,我們要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圍繞全面落實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要求,認真履職盡責,積極協商議政,有效開展監督,廣泛凝聚各方共識和力量,助推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實現量的積累和質的突破。
(一)緊緊圍繞科技創新建言資政。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國發〔2022〕2號文件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部署,圍繞打造六大產業基地、建設“四區一高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深化調查研究,統籌謀劃好明年的協商議題計劃,助力建設特色科技強省。省政協教科衛體委要圍繞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等開展調研、視察、考察,力爭提出更具戰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
(二)緊緊圍繞要素配置建言資政。我們要聚焦創新要素配置、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優化政府服務改革等開展專題性協商;特別是要推廣“園區協商”的經驗做法,助力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深化產學研融合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運用。
(三)緊緊圍繞產業培育建言資政。我們要深入開展“助力產業大招商·政協委員在行動”活動,積極招引一批頭部企業,推動貴州在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等方面部署一批戰略性、儲備性技術研發項目,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綠色環保等新興產業,促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助推全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四)緊緊圍繞人才建設建言資政。我們要堅持建言資政與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堅持一致性與多樣性統一,廣泛匯聚各方面人才支持貴州、建設貴州、發展貴州,助推把貴州建設成為全國最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為發展壯大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同志們:
總書記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毙沦|生產力的提出,意蘊深刻、信號鮮明。近年來,縣域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整體實力不斷增強、縣域產業不斷壯大、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發展基礎不斷夯實、民生福祉不斷改善,但也存在“縣域不經濟”現象,一些縣域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創新動力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要克服這些困難和問題,需要以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以新質生產力引領和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支撐。下面,圍繞全市經濟工作實際,我談幾點體會,以供同志們參考。
第一,要注重新的生產要素的組合?!翱h域不經濟”的現象與縣域自身發展條件和認知高度相關。一些“不經濟”的縣域在發展目標上追求大城市化,在產業結構上追求“大而全”,在增長動力上高度依賴政府投資,創新驅動力不夠,這些弊端讓縣域經濟難以找到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新質生產力為破解“縣域不經濟”現象提供了努力方向。新質生產力指的是能夠代表新興技術、創造新的價值、形成新興產業的生產要素或生產要素的總和。這些要素主要包括新興技術、人力資本及數據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在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只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才能不斷推動社會經濟制度變革和進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邏輯之一,就是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因此,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還需要不斷調整生產關系??h域經濟不只是要研究“縣”的問題,還要研究“域”的問題。發展縣域經濟,要跳出縣域來看縣域。隨著縣域經濟發展的決定要素從“土地”向“產業鏈”“要素鏈”“價值鏈”轉移,縣域經濟發展也從“競爭”走向了“合作”。比如,位于湘鄂交界處的我市某縣與某縣共建“飛地經濟”產業園,某區與兄弟市某縣共建產業園區等,新型生產要素在縣域的組合,新的生產關系的形成,讓縣域經濟發展實現了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協同發展,為走出“縣域不經濟”困境探索出了一種產業、項目、資源、人才、資金融合發展新模式。
第二,要以科技創新激活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v觀人類發展史,科技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社會生產力提升的關鍵因素。新質生產力形成關鍵在于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縣域經濟,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強核心技術創新?;赝@幾十年來的縣域經濟發展,縱向分析,縣域經濟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不斷邁進;橫向分析,不同縣域經濟之間的發達程度,突出表現為科技創新的應用程度。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夯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是江浙一帶推進縣域經濟科技創新的關鍵一招。20多年前,江浙一帶的部分縣域就因為農業科技的普及,農田實現了高投入高產出,遙遙領先于其他欠發達地區的縣域,而且至今仍然保持著領先位置。近年來,杭州市深入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構建完善“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大變強”的梯次培育機制,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縣域科技企業占比逐年提高。截至2022年年底,杭州全市已累計培育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x萬家、高新技術企業x萬家、科技領軍企業x家。我市很多地方正著力培養網紅直播等新業態創業人員,越來越多的“新農人”以實施“數商興農”為抓手,把視頻作為“新農具”,把直播變成“新農活”,打造“電商+網紅+農戶”模式,互聯網與數字科技正在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動能,賦能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新質生產力形成關鍵在于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縣域經濟,要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深入推進縣域科技創新躍升計劃,完善科技創新主體,優化創新創業環境,以科技創新激活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為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第三,要建設高質量縣域現代化產業體系。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載體是產業。離開作為載體的產業,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h域經濟發展從來不靠一個產業“打天下”,而是百舸爭流、千帆競發,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在持續迭代優化。市委十二屆四次全會通過的《市委關于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突出抓好現代化產業建設,緊緊抓住先進制造業這個主攻方向。這就要求縣域經濟加快“四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建設、產業跨界、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高質量縣域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是提升縣域各級干部駕馭經濟工作的專業能力。制定干部跨界交流、跨區交流機制,培養大批勝任新質生產力工作環境的創新型干部。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落實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培育縣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人才,加強知識產權、技術、人才支撐。二是分業施策,在重點領域出臺針對性政策措施。強力推進企業科技創新與技改建設,支持企業提高技術研發、品牌塑造、市場開拓等核心能力,增強整體實力。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招進與縣域龍頭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延長產業鏈。戰略性新興產業衍生出來的產業鏈條越長,附加值就越高,“沿途下蛋”就越多。比如,瀏陽通過招大引強,培大育強,縣域經濟從傳統花炮產業“一枝獨秀”,發展成為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百花齊放”的良好態勢。
發言完畢,不當之處,請同志們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要準確把握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內在邏輯,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借此機會,圍繞“新質生產力”交流主題,我談幾點體會。
第一,要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底層邏輯。新質生產力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的,是在新要素、新技術、新產業互動互促中形成的,代表著生產力水平的躍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代表著產業體系的現代化程度更高,是構筑起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主動的關鍵。從本質上看,科技創新是推動工業化、現代化的核心力量。從人類歷史上看,幾次工業革命都是由科技創新引起的,推動了產業形態的顛覆式變革,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并帶來要素生產率的顯著提升。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新型生產工具代替了手工勞動,人類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19世紀中后期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技術、內燃機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標志,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了電氣時代,也催生了電力、化工、石油、汽車等產業的快速發展。20世紀下半葉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伴隨著半導體、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的出現與廣泛應用,人類步入了信息時代,催生了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如今,我們正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既是科技創新引領的過程,也是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過程??萍紕撔聨砹水a業體系、經濟體系質的躍升,也推動了經濟社會全方位的顛覆式變革。從生成邏輯看,新要素、新技術、新產業在互動互促中形成新質生產力。生產要素既包括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實體性要素,也包括了科學技術、數據、信息、人才、管理、文化等滲透性要素,而后者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呈現出新特征、新形態,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些生產要素的空間聚集、流動交匯、高頻互動,往往會產生新技術、新工藝、新生產方式,催生出一批新興產業。從新質生產力生成邏輯看,新要素的創新活動創新出新技術、新工藝,新技術、新工藝又推動形成了新產業。新要素、新技術、新產業相互作用,形成了新質生產力??萍紕撔屡c產業創新的緊密結合,使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生產率大幅提高,引領著產業發展方向。從戰略地位看,新質生產力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和國家戰略布局的重點。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世界各國紛紛搶占戰略制高點。我們常說國家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其實本質上是新質生產力的競爭。擁有高端人才等只說明擁有了新要素,而把新要素、新技術轉換為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關鍵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國家競爭、區域競爭根本上是新質生產力規模與水平的競爭,這是世界各國搶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產業先機的原因所在。
第二,要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一論述意蘊深刻,道出了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要根據新質生產力形成邏輯、產業發展趨勢、科技創新特點與區域特質等,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探索差異化的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之路。暢通聚集新要素、創造新技術、形成新產業的鏈條,增強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內生動力??萍紕撔率切沦|生產力形成的源頭。要重點解決“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小試中試—孵化和商業化—產業集群”鏈條中的斷鏈問題,使科技創新催生出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和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要優化配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以財政科技投入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提高協同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全鏈條全方位提升。暢通由科技創新到全面創新的鏈條,放大科技創新效應,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重大科技創新不僅創造出新技術,還帶來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等系列變革,共同激發和驅動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和發展壯大,加速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在創造出新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同時,積極推進管理、模式、業態、體制、文化等方面的創新,實現與科技創新的良性互動,加快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暢通戰略研究、政策支持、強化落實的政策推進鏈,形成政府引導與市場作用的合力。創新活動需要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要著力打造“研究—制定—落實—評估—優化”一體化政策推進鏈,消除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難點與阻點。要強化相關部門和省市縣的協同聯動,優化辦事流程,精簡審批環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高政策知曉度、精準度,以有力有效舉措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暢通與國內外創新合作的開放鏈,破解發展瓶頸。推進高水平、多領域的創新合作是彌補我省創新資源特別是高端創新資源不足的必然選擇。要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以需求為導向打造公平高效、一流的營商環境,吸引新要素、新技術、新產業的涌入。要深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拓展,加快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形成互聯互通的人才市場、技術市場和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促進人才、技術和資金等創新要素向河北流動。以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為重點,在關鍵領域引進一批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
第三,要處理好發展新質生產力幾個關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深化了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準確把握。實踐中,要站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高度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內涵與突出特征,正確處理好四個關系。處理好實體性要素與滲透性要素的關系。勞動者、勞動資料等實體性要素,是產業發展的基礎要素;技術、人才、信息、數據等滲透性要素,不是作為一種具體的生產要素發揮作用,而是滲透、融入產業發展的具體環節、具體領域發揮作用。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推動實體性要素與滲透性要素深度融合,產生更大的組合效應,提升整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處理好包容性與規范性的關系??萍紕撔?、新產業的發展具有高投入、高風險、不確定性等突出特征,既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也需要政府與社會的包容與支持。對一些新技術、新產業,在認識不清、前景不明的情況下,應當按照鼓勵創新和發展的原則,實行包容審慎監管,針對其性質、特點分類制定和實行相應的監管規則和標準,留足發展空間的同時,推動其規范發展、健康發展,確保質量和安全。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系。從新質生產力生成路徑看,通過技術創新并推進產業化、形成新產業是一般規律。同時,傳統產業通過科技創新、轉型升級,也能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化工、鋼鐵、煤炭等產業,可通過科技創新改變產業形態,在化工新材料、鋼鐵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實現突破。所以,要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系,加大以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力度,壯大新質生產力規模。處理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關系。從創新路徑來看,一般是由科技創新再到產業創新。但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加快發展和廣泛應用,由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的邏輯也在發生變化,出現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情況。比如,蘋果等公司改變了由科技創新再到產業創新的單向模式,產品的技術升級與完善過程是在與消費者互動中完成的,既推動產品實現了技術與工藝的升級,也促進了產業生態的形成。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生成邏輯,多模式、多路徑發展新質生產力。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大家好!今天,我們聚集在一起,共同研究探討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議題。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動力,深入研究和理解其內涵、意義以及實踐要求,對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深入理解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通過對新質生產力內涵的深入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在實踐中,我們應積極推動技術創新,培育新興產業,促進產業升級,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1.新技術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涌現出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各種新興技術。這些新技術具備強大的推動力,為提升生產力提供了堅實基礎。例如,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現自動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大數據分析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精準定位產品;區塊鏈技術能夠提供安全可靠的交易平臺,促進商業合作。
2.新的產業生態是新質生產力的體現,不僅僅限于單一技術的創新,還涉及到產業生態的重塑。新興產業的迅速興起和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共同塑造了全新的產業格局和生態系統。這種變革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動力。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模式推動了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催生了許多新的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
3.新質生產力對社會層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和社會組織形式,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舉例來說,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獲取信息、進行交流和購物;共享經濟模式的興起改變了人們對資源的占有和使用方式,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同時,社交媒體的興起改變了信息傳播和人際交往的方式。
二、深入理解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積蓄高質量發展動力。
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了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積極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將為提升企業競爭力、推動產業革新以及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動力支持。
1.克服發展困境,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企業面臨著眾多發展難題。然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企業提供了突破傳統模式的機遇。通過創新驅動,企業能夠提升產品質量和效益,增強自身競爭力。舉例來說,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進行研發創新可以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拓展市場份額。
2.匯聚發展動力,推動產業革新的必然要求:產業革新需要新的動力來推動。新質生產力促進了產業的融合與升級,優化了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它加強了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實現了資源配置的更加合理,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舉例來說,新質生產力能夠推動新興產業的興起,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增長點;同時,它也能夠支持傳統產業的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升整體產業水平。
3.占領發展制高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對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加速其發展,有助于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國際競爭中,擁有強大的新質生產力能夠使我國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方面占據優勢,提升國際影響力。同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有助于推動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
三、全面貫徹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要求,明確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為了全面貫徹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要求,我們需要在人才引進、技術變革、產業培育和機制體制等方面協同推進,以明確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1.加強人才引進,提升新質生產力的活力:人才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要素。為了吸引高素質人才,我們可以提供優厚的薪酬待遇和職業發展機會,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通過加強人才引進,我們能夠提升整體人才隊伍的素質和創新能力,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活力。例如,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開展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吸引優秀畢業生加入企業;設立研發中心或創新實驗室,為人才提供優良的科研環境和資源支持。
2.推動科技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科技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動力。為了加速技術變革和升級,我們必須加大對科研領域的投入,積極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技術研發與創新活動。通過不斷挖掘新的技術應用場景,我們能夠激發新質生產力的巨大潛能。例如,政府應制定相應政策,以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并對創新成果給予稅收減免和資金支持。同時,建立科技創新平臺,促進技術交流與合作,加快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從而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針對新質生產力的培養,產業培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產業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的基石,更是推動其規模擴張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需要聚焦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大產業培育與布局的力度。通過政策激勵與資源扶持,促進產業的集聚與協同發展,進而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相互促進的良好生態。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方向,引導企業進行產業升級和轉型;同時,建設產業園區,提供完備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吸引相關企業入駐,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這些舉措將為新質生產力的規模擴張和影響力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4.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確保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繁榮:健全且高效的體制機制是新質生產力實現長期發展的基石。通過全面優化相關政策法規,我們為新質生產力的成長營造了一個優質的創新與創業環境,從而為其提供了穩定且持續的發展動力。為了保障創新成果的合法權益,我們建立了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這不僅有助于激發技術創新活力,更能促進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此外,我們亦重視金融支持和資金投入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例如,我們設立了專項資金,專門用于支持新質生產力項目的研發與產業化進程;同時,我們還建立了風險投資基金,以引導社會資本流向新質生產力領域,從而為其提供堅實的資金后盾。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為此,我們必須齊心協力,深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以更好地促進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和國家富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2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