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總結自己的經驗,我明確了目標,更加堅定了前進的決心。這些心得體會范文包含了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體驗和感悟,非常有參考價值。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自2022年4月21日正式發布以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它是初中歷史教材編寫、教學活動、考試評價和教學研究遵循的重要依據,必將引導和推動新一輪初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與《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老課標”)相比,其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進一步強化了歷史課程的育人導向。
新課標強調了歷史課程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力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的。
二、明確了歷史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歷史課程目標從老課標“三維目標”發展到新課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反映了新時代新的課程理念。新課標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表述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要素,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思路保持一致,有利于加強初、高中學段的銜接,更好地體現學習的連續性和進階性。
三、精選和優化了課程內容。
新課標強調了歷史課程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為指導,按照歷史時序,展示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將歷史課程內容分成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跨學科主題學習,共七個板塊。新增了“歷史課程內容結構示意圖”,將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融為一體,值得關注。
課程內容中的前六個板塊是歷史學習的基礎,每個板塊都包括了內容描述、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四方面的內容。值得強調的是,新課標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增加了“跨學科主題學習”,以此來加強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進行綜合探究的能力。在總課時中專門規劃出10%的課時,設計若干活動,將分散的知識整合,借助不同課程所學知識和方法,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新增了學業質量板塊。
這一板塊包含學業質量內涵和學業質量描述兩部分內容。新課標將7-9年級作為一個學段,研制了相應的學業質量標準,從“掌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史事”“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三個方面來整體把握學業質量的評價,可以引導教師更好的把握教學的深度與廣度,進行更加符合學情的教學設計。
五、課程實施的要求更加具體、針對性更強。
在教學建議中,新課標特別強調了課程實施中要突出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教學評價中,強調了“教—學—評”一致性。同時,特別強調了“學業水平考試”的要求,彌補了老課標在這一部分內容的缺失。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命題工作的重視,與近期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精神高度一致。
新課標特別增加了“教師研究和教師培訓”的要求。從培訓內容到培訓實施都給予了詳細的闡述,旨在強調提升教師培訓的質量,讓教師樂于參加各級各類培訓以提升教學能力,解決教師“怎么教”的問題。同時,新課標還從區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兩個方面明確了教學研究的方向,目的是不斷促進教師個性化、精準化的專業發展水平的提升。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印發出版,變化很大,在認真閱讀學習了新課標后,我有如下體會。
首先在課程目標方面,以前重點強調的是三維目標,現在提出了要圍繞歷史的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歷史核心素養近些年來提得越來越多,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其實一直以來也是中考歷史著重考察的內容,現在將這部分內容明確體現在了課程標準當中。新課標也對核心素養需要學習到什么地步做出了明確要求,這使得教師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歷史課程正是要通過對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何培養核心素養就是接下來教學中重點解決的問題。
其次在課程內容方面,將歷史課程內容分成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跨學科主題學習,共七個板塊。
新增了一個板塊:跨學科主題學習。在之前的教學活動中,其實也有提到一些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的觀點,而今年的新課標直接明確提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鐚W科主題學習,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跨學科,另一個是主題學習??鐚W科可以使學生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更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主題學習其實這些年也有所涉及,圍繞著學習主題,讓學生開展相關探討等等,這兩者的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教學生之前,首先自己要先學習。
新課標前六個板塊是歷史學習的基礎,每個板塊都包括了內容描述、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四方面的內容。增加了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這無疑增強了新課標的指導性,解決教師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學生學到什么程度、學生怎么學的問題,加強了教法和學法指導。而板塊后的教學提示強調了項目學習,項目學習其實就是以前經常所說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規劃方案、解決問題、評價反思。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可以加強學生的搜集資料的動手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合作精神。在探究過程中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的意識。
總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作為新教師的我不僅需要盡快更新觀念,還需要迅速提高專業水平。通過在教學中持續不斷地滲透核心素養,在日常中提高學生的能力,努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的。
近年來,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歷史課程改革也成為了學界和社會熱議的話題。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也參與了這次改革,并深感其中的意義和價值。在這次改革中,我體會到了歷史課程的更新和優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以及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作用。通過這次改革,我將不僅更加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更深刻地理解歷史對我們的影響。
首先,經歷了歷史課程改革,我意識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一項重要任務。舊版歷史課本多以教導史實為主,很少關注學生的思考能力。而新改革中,歷史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通過學生自主討論和獨立研究,讓他們學會去思考問題,并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改革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讓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發展。
其次,歷史課程改革也為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更好的途徑和方法。歷史作為一門學科,是對過去的總結和回憶,是了解人類文明進程的橋梁。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通過學習歷史,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國家和文化的淵源,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新版歷史課本中,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和推廣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傳承自己的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心,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也有助于形成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此外,歷史課程改革還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歷史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記憶,它記錄了國家的起伏和社會的變遷。通過學習歷史,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社會的前進方向,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在歷史課程改革中,學習班級的歷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國家的前進歷程,增進對社會的認同和歸屬感,從而形成團結協作的精神,共同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最后,在歷史課程改革中,我也感受到了個人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教學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通過歷史課程改革,我不僅提高了自己的學科能力和教學技巧,也更好地理解了學生的需求和表達方式。在新版歷史課本中,教材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教學方法也更加多樣化和靈活。這樣的改革讓我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更好地開發出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
綜上所述,歷史課程改革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以及社會和諧穩定的作用不可忽視。通過這次改革,我深感自己作為歷史教師的責任和使命,將切實把握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注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注重為社會和諧穩定做貢獻。相信在歷史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學生們能夠更好地了解歷史,更好地面對未來。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xx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自發布以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它是初中歷史教材編寫、教學活動、考試評價和教學研究遵循的重要依據,必將引導和推動新一輪初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通過此次認真學習20xx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我有很多感受和體會:
歷史課程目標從老課標“三維目標”發展到新課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反映了新時代新的課程理念。新課標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表述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要素,有利于加強初、高中學段的銜接,更好地體現學習的連續性和進階性。
新課標強調了歷史課程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為指導,按照歷史時序,展示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將歷史課程內容分成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跨學科主題學習,共七個板塊。新增了“歷史課程內容結構示意圖”,將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融為一體,值得關注。
新課標強調了歷史課程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力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的。
這一板塊包含學業質量內涵和學業質量描述兩部分內容。新課標將7-9年級作為一個學段,研制了相應的學業質量標準,從“掌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史事”“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三個方面來整體把握學業質量的評價,可以引導教師更好的把握教學的深度與廣度,進行更加符合學情的教學設計。五、課程實施的要求更加具體、針對性更強。
在教學建議中,新課標特別強調了課程實施中要突出核心素養的培養。
新課標特別增加了“教師研究和教師培訓”的要求。從培訓內容到培訓實施都給予了詳細的闡述,旨在強調提升教師培訓的質量,讓教師樂于參加各級各類培訓以提升教學能力,解決教師“怎么教”的問題。同時,新課標還從區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兩個方面明確了教學研究的方向,目的是不斷促進教師個性化、精準化的專業發展水平的提升。在教學評價中,強調了“教—學—評”一致性。同時,特別強調了“學業水平考試”的要求,彌補了老課標在這一部分內容的缺失。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命題工作的重視,與近期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精神高度一致。
總之,在教學中只有認真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進行歷史教學,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從而讓學生學到更多有價值的歷史知識。
近年來,我國歷史課程的教學標準在不斷完善和更新,這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項重要的任務。而對于教師而言,深入研讀歷史課程標準尤為重要,因為它涉及到孩子們的學習和教育方向。在這次研讀歷史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歷史課程的內涵和意義,也從中領悟到了自己作為一名歷史教師的責任和使命。在此,我將結合個人的實際體會,對歷史課程標準進行簡要的總結。
首先,歷史課程標準著重強調了歷史素養的培養。如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學生面對的知識海洋是無邊無際的。然而,僅僅有大量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使他們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歷史素養不僅包括對歷史事實的了解,還包括對歷史事件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理解,以及對歷史價值觀的形成和判斷能力。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接觸到各個時代的文化、社會制度、科技發展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從而增強他們對歷史的興趣與好奇心,并培養他們具有批判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其次,歷史課程標準強調了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獨有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系統地學習并掌握歷史事實的獲取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解釋和闡述、歷史事件的比較和評價等方法。歷史思維能力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過歷史思維的培養,學生才能更好地分析歷史問題,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義,并形成自己對歷史的獨立判斷。
再次,歷史課程標準強調了學科整合的重要性。歷史是一門寬泛而深邃的學科,它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在歷史課程標準中,要求把歷史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建立起有機的聯系。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理解,還可以促進他們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興趣和能力的培養。比如,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歷史與地理的聯系,了解到歷史與文學、哲學的聯系等。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到歷史的發展脈絡和內在邏輯,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
最后,歷史課程標準強調了活化教學的重要性。歷史是一門生動活潑的學科,它有著豐富的資源和材料,如文獻記錄、考古發現、圖片資料等,可以用來輔助教學。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活化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鼓勵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實地考察等方式進行教學?;罨虒W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建構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活化教學,學生可以更好地體驗到歷史的真實感和思考感,形成對歷史的深刻認識和理解。
總之,歷史課程標準在強調歷史素養、歷史思維能力、學科整合和活化教學等方面提供了明確的指導。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們應該深入研讀這些標準,充分領悟其中的內涵和要求,并將其融入到實際教學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法和態度去了解、思考和對待歷史,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全面發展和創新能力。
近日,本人參加了一場關于歷史課程思政培訓的學習,不僅使我對于歷史的認識更深刻,也加深了我對于思政工作的理解。在課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心得頗多。接下來,我將結合培訓內容,簡述我的學習體會。
歷史學科是思政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歷史課程思政就是在正常的歷史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課程內容和歷史現象來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在現代社會,人們忙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卻忽略了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性。而歷史課程思政就是喚醒學生的思想意識,啟迪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懂得歷史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
在歷史課程思政中,應注重立德樹人的導向理念。立德樹人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重要思想,它強調培養優秀的人才需要注重品德修養,通過教育引導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文明禮儀和行為習慣,并把這些道德價值觀念融入到教育教學中。在歷史課程思政中,立德樹人的導向理念更是顯得格外重要,通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才培養規劃,激發學生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熱情,提高整體素質,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歷史課程思政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學習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典型經驗,使其成為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通過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使學生深入了解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增強民族自信,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從而養成愛國主義、履行社會責任的良好習慣。
啟迪學生的歷史真相意識同樣是歷史課程思政不能忽略的內容。歷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鏡子,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的。而在歷史的洪流中,真相往往被掩蓋或掩蓋,知道真相是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前提。學生應當始終保持批判性思維和判斷能力,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的:歷史,必要真相,不必完美。在歷史課程思政中,一定要注意啟迪學生的歷史真相意識,讓他們了解更多的歷史事件和背后的真相,從而在成長過程中避免盲從和誤解。
歷史課程思政的目標應該是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包括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態度、能力和知識等多方面的發展。通過深入淺出的教育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發現各種思想問題,激發他們對歷史、對文化、對社會的興趣,提高他們對事物的綜合分析和評價能力。同時,歷史課程思政還應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包括西方文化習慣、藝術才能、技能和品質。歷史不是為了反思過去,更應該通過歷史探索未來,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提供基礎,為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做出積極貢獻。
總之,歷史課程思政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通過背景資料收集、以大師榜樣為標桿、常識、新思想的碰撞等形式,讓學生在歷史探究的過程中得到有啟發性的思考,使學生在歷史探究中真正的掌握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歷史課程的深度和思政的質量可以互相促進和協同工作,通過強大的教育和歷史導向,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推動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
學習新修訂版《歷史課程標準》后,我對歷史學科教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新課標給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來具體的要求,通過認真研讀新版歷史課程標準我有以下體會:
由“傳授型”向“導向型”的轉換。以前課堂上的情況是:45分鐘老師一個人講完,滔滔不絕、一氣呵成,還生怕學生沒聽夠,生怕知識點沒講透,生怕考點沒講到。老師挺喜歡講的一句話是:“只要你們跟著老師的上課、復習的步伐,你們一定能考一個好成績”。學生則一個個無精打采,小話不斷,呵欠連天。課改之后,老師的角色更多的象一個導演,在教學過程中起的是組織、引導、示范和協調的作用。我們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將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和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讓他們改變“學歷史只要背就行”的觀念。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教學,寓“學法指導”于教學過程之中。歷史課本中有許多現成的結論,如“……的歷史意義”“對……的評價”等,學生有的并不贊同,有的不明所然。這就要求教師將得出結論的過程、自己的思維過程盡量的暴露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分析、討論中來,引導他們主動發現和探究知識。
利用課本中的活動課和學習與探究內容,有計劃的開展歷史課的研究性學習。新的歷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許多的學習與探究的內容和活動課,這些內容不注重結果,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社會實踐等活動。要達到理想的目的,教師必須在“導”字上下功夫了。
由“專業課”向“綜合課”轉變?,F代社會越來越需要復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教育也必須向這個趨勢轉變。作為歷史教師在從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努力尋求歷史與其他學科,如語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點,突破學科的封閉,使個學科相互滲透,以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在課程標準中,明確講到其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編寫上,則拋棄了過去的“難、繁、偏、舊”的內容和專業化、成人化的內容,真正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從注重內容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的科學主義傾向轉為更加注重人文主義,人文精神,注重科學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課標的課程目標設置上,更加強調情感、態度。
和價值觀。要求“培養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理解、寬容和尊重、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
從重視傳授知識為主到重視培養創新人才,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過去那種重知識輕能力的做法帶來的弊端越來越為人門所認識到,在新的課改中就強調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勇于反思并作出獨立、獨特的判斷。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
在注重課程內容改革的同時,本套教材在課文的呈現方式上,注重圖表的有效運用,圖文并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適宜初中學生的學習習慣,從而大幅度增加了歷史知識表述中的生動性和直觀性,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對遙遠的歷史有一種切實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學性、思想性和可讀性于一體。讓歷史更貼近生活,讓歷史更貼近自我,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鞍盐諘r代的脈搏”是這次歷史課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體系,決定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于教學內容的時代性、生活性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體現在每一節歷史課教學中。通過教學實踐,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學習方式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某些內容的分角色搶演,某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資料搜集,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評價等,都可以鍛煉學生查閱資料、運用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的新思路、新點子不斷被開發出來,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要確立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發展為本,一切為了學生全面持續健康的發展。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引導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改變過分依賴教師和教科書,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克服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端。特別要重視讓學生學會學習,倡導學生自覺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社會現實的聯系,有利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一、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我們都知道,初中階段是學生一生的行為習慣、性格品德的重要形成期。作為教師,我們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的養成??粗麄冊谖覀兩砼宰聣殉砷L,由幼稚到成熟,我感到非常的高興。我熱愛學生,喜歡他們的活潑亂跳、童言無忌,也能包容他們的一些過錯,莽撞行為。因為熱愛學生,我獲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我的學生也大都喜愛歷史課?,F在的中學生自尊心都很強,他們都想獲得別人的尊重。你尊重他們,他們就會聽你的話。要相信學生,不要隨便放棄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學生,背后都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幾個家庭的希望。你的信任、鼓勵,會使你的學生信心百倍、百折不饒,有時會創造奇跡的。成功每一個,幸福幾家人!每每想到這些,歷史的責任感、教師的職責感,都讓我感到老師責任的重大!
1/3生正好也看過那部影視作品,那你的講課就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就更濃。
三、多參加校內、校外的教研活動,多向組內、組外經驗豐富的教師(班主任)請教。當今時代,學生在變,教材在變,當教師最忌閉門造車、孤陋寡聞。多參加校內、校外的教研活動,認真聽課,聽專家講座,可以及時吸收、借鑒他人優秀、獨到的教學風格、教學方法。也可以了解其他學科的最新知識(因為歷史與其他學科都是有聯系的),便于我們上課時旁征博引、融會貫通。多向組內、組外經驗豐富的教師(班主任)請教,可以學到他們寶貴的課堂教學經驗和對突發問題的處理方法,還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聯手對問題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
四、多關注國內外發生的一些熱點問題、焦點問題。歷史課講的是過去的問題,有些學生不一定感興趣,他們只對現實問題感興趣。但今天社會上發生的許多問題都是與歷史事件相聯的或者相似的,如當今巴印矛盾、俄格沖突、臺灣問題、國際金融危機等。如果我們教師了解了這些熱點焦點問題,再帶入課堂結合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水平。
五、注重自身形象,提高個人修養;同時嚴格要求學生。很難想象,當一個蓬頭垢面或穿著隨便的歷史老師無精打采地走進課堂,教學語言又毫無抑揚頓挫,學生會好好地聽課?相反,當一個歷史老師面凈發整或穿著整齊,精神抖擻地走進教室,即使教學語言平淡無奇,學生恐怕也會好好聽一段時間課的。所以我們老師應該注意自身形象。要提高個人修養,2/3只有多看社會學書籍和教育教學書籍,“腹有詩書氣自華”。另外,平時多關心學生的身體心理發展,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這樣的歷史老師自然會深受學生的敬畏,他的歷史教學自然也就好進行了。
六、積極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新課改的理念。隨著時代的迅猛發展,學生也有很大的變化,國家新課程改革正在進一步推進,教材、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評價機制都在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教師僅憑以往的教學經驗,是難以適應現在的教學。所以我們教師應該與時俱進,積極參加繼續教育,更新教學理念,進行教學研究。努力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態度轉變。由注重識記歷史知識到注重提高歷史思維水平和理解運用能力的轉變。
只有做到這些,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的喜歡歷史,主動去探究歷史、感悟歷史,才會喜歡上歷史課。我們的歷史教學才會繼續煥發生機,充滿活力。我們自己才能成為快樂的、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師。
2012年2月2日。
3/3。
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領域也不斷推進改革和創新,歷史課程改革便是其中之一。作為中學生的我,在學習歷史課程的過程中,深受到這一改革的影響。通過在學校的歷史課堂上學習,我深刻體會到這一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從中汲取了許多寶貴的心得體會。
首先,歷史課程改革注重思辨能力的培養。過去,歷史課程注重的是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記述,缺乏對歷史背景、原因和影響等方面的深入理解。而現在,歷史課程改革則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在歷史課堂上,老師引導我們自主提出問題、思考歷史事件的多種可能性,并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整理和分析相關的材料,以此進行推理和論證。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歷史事件,并培養了我們的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
其次,歷史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傳統的歷史課堂往往是老師一言堂,學生只是被動聽講和接受知識。而在歷史課程改革中,老師更多地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參與到歷史事件的研究和探索中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可以組成小組,自主選擇研究課題,并通過整理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來交流和互相學習。這種學生主導的學習方式,不僅增強了我們對歷史事件的興趣和理解,也培養了我們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第三,歷史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價值觀。在傳統的歷史課堂中,往往只強調歷史事件的簡單描述和記憶,忽視了對歷史事件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而在歷史課程改革中,老師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價值觀。通過深入學習歷史事件,我們更能夠理解歷史事件對當時和現在的影響,進而理解歷史的重要性和價值。同時,通過學習歷史,我們也能夠培養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念,增強對社會和人類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歷史課程改革注重融入現實生活和跨學科學習。過去,歷史課程往往被孤立于其他學科之外,學生缺乏對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認識。而現在,歷史課程改革則意在將歷史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深入理解歷史對現實生活的影響和啟示,并運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同時,歷史課程與其他學科進行跨學科的對接,既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也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跨學科學習的能力。
最后,歷史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素養和國際視野。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的聯系和互動越來越密切,我們需要具備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能力。在歷史課堂上,老師會介紹各個文明古國的發展和代表性歷史事件,喚起我們對不同文化之間的興趣和好奇心,增強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時,歷史課程還引導我們了解國際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培養我們的國際視野和國際交往能力,為未來的全球競爭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歷史課程改革對中學生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思辨能力的培養、學生參與性和主動性的促進、歷史素養和價值觀的培養、融入現實生活和跨學科學習、跨文化素養和國際視野的培養,學生能夠全面發展自己,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支持歷史課程改革,并在實際行動中不斷探索和提高自己。
歷史課程是學習人類過去并了解情境和文化的一種方法。在學習歷史課程時,我們不僅要了解到重要的事件和人物,還要了解到這些事件和人物的背后故事。但是,在學習歷史時,我們很容易迷失方向,有時會感到無聊和沒有意義。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一些我在學習歷史課程時的心得體會,以幫助您更好地學習歷史課程。
第二段:態度。
首先,對歷史課程的態度至關重要。理解并尊重歷史對于學習歷史非常重要。我們必須接受歷史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的,如果能夠融入其中,更容易從中獲益。此外,我們也應該尊重曾經為這個世界做出過貢獻的人物,他們的故事有時比事件本身更加精彩。
第三段:提問。
其次,我們應該試著問自己一些問題。我們可以問自己“為什么這個事件會發生?”,“這個事件對當時的社會和后來的世界有哪些影響?”等等。這樣的問題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并從中獲得更深入的洞見。
第四段:探究。
再次,我們可以通過進行深入的探究來更好地學習歷史課程。我們可以查閱有關這個事件或人物的書籍、文章、紀錄片等,以獲取更多的信息和不同的觀點。這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全面地理解事件或人物,而且也可以讓我們更有趣地學習。
第五段:反思。
最后,我們應該學會反思。當我們完成一節歷史課程時,我們可以花些時間總結學到的內容。我們可以問自己“我學到了什么?”,“這個事件對我的認識和看法有什么影響?”等等。通過反思,我們可以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并深入思考這些事件或人物的意義。
結論:
學習歷史課程并不一定是一項無聊的任務。通過正確的態度、提問、探索和反思,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歷史并從中獲得寶貴的見解。歷史課程可以讓我們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時代,并從中學習到智慧和價值觀。因此,我們應該珍惜歷史課程,并盡可能多地利用這樣的機會來拓寬我們的視野和認知。
一、我通過學習《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初中歷史》以后,有以下的心得和收獲。
(一)、教學標準設計具有的新的教學觀念。
1.要建立讓學生樂學的觀念。樂學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有人說,樂學可以常使精神氣力有余,有人創造的“樂學法”可進步學習效力n倍。樂學靠教師的“鼓勵、喚醒、鼓舞”,靠教師奇妙的教學設計,這些設計包括教學進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設計,***合作的師生關系的設計,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特別應當特別重視歷史主題活動課的設計。
2.要建立全面進步學生歷史素養的理念。具體的說,學生的基本素養應當包括對祖國的認同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民主法制意識,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方面。歷史教學的設計要在進步學生的基本歷史素養上下苦工夫。
3.要建立大歷史觀。歷史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歷史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系。要努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歷史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學、深入地理解“學史明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等古訓的思想內涵。激起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4.要建立“教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指導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究題目的觀念。歷史學習的進程是學生自學、自求、自悟、自得的進程,這個進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進程。沒有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學生終究將甚么也學不到。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當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才會學。那末,教師要不要講?怎樣講?固然要講,但一般要少講、精講。
5.要建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觀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歷史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學生是否是主動、是否是探究,主要表現在是否是思考,是否是思考主要表現在是否是能提出題目或是否是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十分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是相互依托;是否是面對面的學習交往;是否是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學設計應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構成。
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讀。新《課標》要求:“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對它的價值和內涵的發掘,是進行教學設計的條件”。教材研讀的進程也是教師與教材對話的進程,只有把教材掌控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換。教師對教材的研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3】、添加“佐料”在不偏離主題的條件下,為教材添加佐料;【4】、史學觀點以文明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分析歷史現象;【5】、思惟素質培養學生對歷史題目的分析、歸納、比較、綜合及應用辯證和歷史唯物史觀,分析歷史現象,論述歷史發展規律等能力,并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梢?,教師只有與教材拉近間隔,與之親和,與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接近,產生共振共鳴,才能進行富有創意的教學設計。
2、學情的分析。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認知觀》的扉頁上寫道:“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知道了甚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币粋€班級的學生學習狀態、紀律、思惟、參與程度情況是不同的,學生已有經驗和現有水平也不相同,我們要找出大部份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與《課程目標》的差異,來制定我們的預期的教學策略。就幾個班里的學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級活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有的班級學習紀律差一些。我們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預期教學策略。我們在面向全體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個性化學習。給一些學生個性創造的機會。新課程要請教師充分發掘自己的知識教材學生的最好結合,找到“授人以漁”的最好方式。
3、目標的制定。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完成的任務。在之前我們一些教師為了省事,習慣于抄教學參考書上的,在新課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個載體,《課程標準》才是根據。對《課程標準》要求的一定要貫徹好,而且是教學設計的要點、重點。對《課程標準》要求之外的,教師就可以夠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補充或刪節,重組教材,進行創造性教學。但是,制定教學目標要特別留意以下五點:一是目標適應學生特點、已有經驗和發展需求;二是符合學與教的原理,并體現一定層次性;三是以學生的愛好要求為指導,而非教師的要求;四是應觸及各個學習領域,盡可能培養學生的思惟水平與技能;五是要反映學生學習結果。4、情境的設置。歷史教學中的情境設置,是指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生活情境與教學情境進行鏈接,從而創設一種能調動學生生活積累,激起學生學習愛好的課堂情境。這就要請教師設定現實的情境,汲取學生親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直接的、面對面的對話,這樣,學生才會習得富于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學生的人格才會真正得到陶冶。
5、活動課的設計。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歷史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發展和歷史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惜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起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類學習方式的構成?!币蚨芍?,活動課設計要站在增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歷史學習主題活動是活動設計的重點。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固然需要,卻特別宜致于導。導者,多方想法,使學生能自求得之?!苯處熒趺磿r候指導,甚么時候參與,如何小結,學生如何分組學習,怎樣討論,學習匯報采用甚么情勢等,都應當作出具體設計,充分體現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原則。
6、作業的設計?!墩n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針對性,份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币虼?,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轉變觀念,不再將作業窄化為檢驗學生歷史知識把握情況的唯一手段,而應當細思量巧設計,探究內容的開放和整合,夸大進程的合作和實踐,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重視情勢的創新和趣味,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作業設計也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可以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數目和完成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三、教學標準設計告知我們教學中應留意的題目。
1、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與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應當是主體的“首席”,那末“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導”。主導表現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進程的點撥、突發事件的處理等。學生的主體表現在對題目的探究,對進程、方法的討論,對知識的積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達等。在教學進程中,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也體現不了學生的主體。那種“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其自然的課堂要不得。因此教學設計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2、正確處理課內與拓展的關系。所謂“課內”指的是教材所顯現的教學內容,學生在解讀教材時,僅憑教材的內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就需要借助課外知識加以彌補。另外教材中有價值的題目,也應當向課外延伸拓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但是拓展不能闊別教學目標,拓展內容應當是有益對課內題目的解決和歷史素養的構成。那種偏離了歷史學習,而把拓展放在與歷史學習無關的其他方面都是分歧適的。
總之,為了到達歷史課程的教學目的,科學公道的歷史課程設計,必須著眼科學性,立足時代性,重視適應性,努力使三者構成協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現代社會培養出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歷史、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熟悉的創新型人才。
實施新課程標準以來,英語閱讀教學面臨著巨大的改革。在思想上給廣大教師起了指引作用,,知道以后英語閱讀教學的路該怎么走,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和我國的初中外語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在體系上的安排上,它和小學英語教學銜接,根據各地實況適當調整相應學段英語課程的標準。
一、基本教學任務。
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愛好,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把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基本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
2、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
3、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
4、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
5、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6、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
三、課程目標的內容標準。
由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五個要素組成。
情感包括興趣、態度、動機、自信和意志等,在語言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感,解決學生的情感問題,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新英語課程標正確定了各個級別的情感發展目標。
目標描述關于讀的要求:
一級能看圖識字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簡單的故事。
二級能認讀所學詞語能讀懂教材中簡短的要求或指令。
能借助圖片讀懂簡短的故事或小短文,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
三級能讀懂簡單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
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4萬詞以上。
四級能讀懂說明文等應用文體的.材料。
能從簡單的文章中找出有關信息,理解大意。
能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的意思,能理解圖表信息。
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0萬詞以上。
五級:能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
能理解段落之間各句之間的邏輯關系。
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題,理解故事情節,預測故事發展的可能結局。
能讀懂常見題裁的閱讀材料。
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簡單的閱讀策略獲取信息。
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
六級:能從一般文字資料中獲取主要信息和觀點。
能根據上下文和句子結構猜測詞義。
能根據上下文線索推理、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
能根據閱讀目的確定不同的閱讀策略。
能根據不同信息渠道查找所需信息。
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20萬詞以上。
七級:能從文章中找出有關信息并能摘錄要點。
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圖。
能提取、篩選和重新組織簡單文章中的信息。
能利用上下文的線索幫助理解。
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30萬詞以上。
八級:能理解文章中不同的觀點與態度。
能分析與理解句子結構以及難句與長句。
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欣賞淺顯的文學作品。
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36萬詞以上。
九級:能閱讀一般的英文報刊雜志,獲取主要信息。
閱讀一般英語原著,抓住主要情節,了解主要事物。
能根據情景及上下文猜測不熟悉的語言現象。
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及良好的閱讀習慣。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尤其是英語閱讀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重視“語言運用”(languageuse),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發展為根本,注重學生在技能、知識、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質等各方面的綜合發展。針對九個級別的讀的能力要求,設法讓不同學生達到不同級別。擴大詞匯量,并不意味著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關鍵的問題是學生究竟用怎樣的方式接受和使用詞匯。老師應指導學生正確應用學習策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授之以漁”使學生自如運用閱讀策略,根據不同的文章題材,選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其目的都在于讓學生通過閱讀捕捉主要信息。
雖然我是一個文科生,但是高考之后歷史知識就忘的差不多了。大學后開設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開始以為會跟高中歷史一樣枯燥無味,只是死記硬背一些時間、事件。但是后來發現,大學課堂展示方式多了,其中穿插著歷史故事和視頻,其實中國近現代史這門課挺有趣的?!耙怨艦殓R,可以知興替?!睂W習歷史不僅可以知前事,也可以鑒今,所以說,學習歷史是很重要的。通過大一上學期的學習,我不僅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中國近現代的興衰、中國被壓迫被奴隸的時代一些事,還深刻的體會到了中國人民在外敵面前展現出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被他們的愛國情懷感染,也學到了落后就要挨打、一個政策要符合這個國家的國情等,還更加體會到現在的幸福生活其實是來之不易的??傊?,通過上學期的學習不管是知識上還是精神上都有很大的收獲,當然,僅僅上學期的學習,我還不能很好的深入了解歷史,我會更加努力的學好今后的課的。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除了動畫片之外我喜歡的電視節目就是百家講壇。那些名師大家憑借淵博的歷史知識,深刻的歷史見解,總是能夠生動有趣地將歷史的精華展現在我的面前。但當我上初高中時,我發現學校中歷史的學習只是記憶一些歷史知識來應對考試,毫無趣味可言,由于不想如此無味的學習,我成為了一名理科生。到了大學之后,我看到課程表上有近代史這門課,便頓感無趣,從小到大近代史學了這么多遍,竟還要重復。但當我真正坐到教室中后,趙教授的講授勾起了我兒時的記憶,喚回了我對歷史課堂的興趣。大學的歷史學習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更多的是切身的感受歷史、全面的認識歷史、深入的思考歷史。通過描述歷史中的細節小事、分析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播放有關于歷史事件的視頻來讓我們理解歷史。這學期的學習讓我更加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懂得了近代中國的盲目自大導致了自己被西方列強的超越、懂得了政府的腐敗有多么嚴重的后果;也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積極求索的精神、體會到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體會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與優越性。我相信歷史的智慧是無窮的,雖然短短一學期的學習不能使我透徹的了解歷史,但我今后也一定會繼續在歷史的長河中探尋歷史的真諦。
---擇、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學生的評價等都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培養,有利于他們的終身學習。
3.精英教育發展成為全人發展的大眾化教育。
在課程標準中,明確講到其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編寫上,則拋棄了過去的“難、繁、偏、舊”的內容和專業化、成人化的內容,真正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
4.從注重內容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的科學主義傾向轉為更加注重人文主義,人文精神,注重科學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課標的課程目標設置上,更加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培養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2---和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讓他們改變”學歷史只要背就行”的觀念。
2.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教學,寓“學法指導”于教學過程之中。
歷史課本中有許多現成的結論,如“……的歷史意義”“對……的評價”等,學生有的并不贊同,有的不明所然。這就要求教師將得出結論的過程、自己的思維過程盡量的暴露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分析、討論中來,引導他們主動發現和探究知識。
3.利用課本中的活動課和學習與探究內容,有計劃的開展歷史課的研究性學習。
新的歷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許多的學習與探究的內容和4節活動課,這些內容不注重結果,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社會實踐等活動。要達到理想的目的,教師必須在“導”字上下工夫了。
4---能力的培養的。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71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