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捐信是為了呼吁他人積極參與某項公益事業而發出的一種書面形式。評價是總結文章中對某個人、事物或事件進行客觀評價和評論的部分。有了一些總結范文作為參考,相信大家可以更好地規劃和安排自己的總結寫作。
1、識別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說明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2、描述人的生殖過程,說明胚胎發育的營養供應方式,說出出生后發育的分期。
教學重難點。
1、人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新生命的孕育過程。新生命的孕育過程(難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觀察桃花的結構,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引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1、有性生殖。
(1)例如桃樹是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后代,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的。這種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就屬于有性生殖。
(2)針對桃樹等通過種子產生新一代的方式,結合種子結構的基本知識,知道種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而受精卵則是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的結果。
(3)組織學生觀察植物無性生殖的圖片,鼓勵學生歸納出無性生殖的概念。
2、無性生殖。
椒草用葉繁殖、馬鈴薯用塊莖繁殖,像這種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為無性生殖。
3、無性生殖的應用。
(1)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經常利用植物的無性生殖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
常見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2)嫁接:蘋果、黎、桃等果樹是利用嫁接的方法來繁育優良品種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無性生殖的條件。
環境條件:光照、水分、溫度、濕度等。
6、質疑:植物的無性繁殖在生產實踐中有什么作用?
二、互動探究合作求解。
2、馬鈴薯通常是用它的塊莖來繁殖的,農民在種植馬鈴薯時,先把塊莖用草木灰肥沾一下,然后再埋入土壤里,請想一下農民這樣做的道理。
三、強化訓練當堂達標。
1、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
2、植物的組織培養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使植物組織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通過細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快速發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術手段。
3、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和發展,最基本的環節是生物通過_________,世代相續,生生不息。
四、小結。
五、作業設計。
《練習冊》。
知識目標: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情感目標:通過病毒發現的科學史,認同技術進步對于科學研究的促進作用。
一、候課反思。
(1)課代表組織全班同學讀上一單元的內容,并對重點知識進行回顧。(2)導入: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有沒有不具備細胞結構的生物呢?通過觀看視頻和相關圖片引入新課。
二、設疑推探。
1、第一個發現病毒的人是誰?是怎樣發現的?
2、病毒的大小怎樣?常見的形態有幾種?
3、病毒是怎樣生活的?
4、病毒可分為哪三類?
5、病毒的結構有什么特點?
6、病毒是怎樣繁殖的?
7、病毒與人類的生活有什么關系?
三、互動解疑。
(一)、病毒的發現:
教師提問:第一個發現病毒的人是誰?是怎樣發現的?學生看視頻,學生發言,最后教師展示圖片和知識結構。
教師介紹人類對病毒的發現。
19世紀末,科學家們在研究動物的口蹄疫和煙草花葉病的病因時,認為是由細菌引起的。于是科學家們就將患花葉病的煙草榨出汁液,用細菌過濾器進行過濾,將細菌濾出,再用過濾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煙葉,結果發現正常的煙葉還能患病。多次重復這一實驗都證實了這一事實,因此把這種病原體叫做了“濾過性病毒”。
1
(二)、病毒的大小和形態:
教師問病毒的大小和形態是怎樣的?
觀看視頻,學生發言,教師展示圖片和知識結構。
(教師講述:病毒個體十分微小,多數病毒在10--300納米之間(百萬分之一毫米),三萬個拼接起來才有一個桿菌大小等,所以病毒只能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展示各種病毒的形態圖:病毒是什么樣的?誰來描述一下:
學生觀察圖片并回答問題。
教師:病毒比細菌小得多,形態多樣主要有球形、桿形、蝌蚪形等。
(三)、病毒是怎樣生活:
教師提問: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是怎樣生活的?學生回答:
(四)、病毒的結構和種類:
教師提問病毒的結構怎樣?
學生觀看視頻,學生發言,教師展示圖片和知識結構。
教師展示:
三類病毒的結構圖。
盡管病毒的形態各異,它們的結構相同。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所組成。與細菌不同,它們都沒有細胞結構。
師問: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根據病毒寄生的細胞不同,將病毒分為三大類:
專門寄生在人和動物細胞內:動物病毒(如流感病毒)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內:植物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專門寄生細菌細胞內:細菌病毒(大腸桿菌噬菌體)。
2
(五)、病毒的生命活動:
教師問: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它如何繁殖?再次觀看視頻,學生發言,教師展示圖片和知識結構。教師總結: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細胞里,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制造出新的病毒,這就是它的繁殖。
病毒的繁殖方式——自我復制。
(六)、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教師問:病毒與人類有什么關系?
觀看視頻,學生發言,教師展示圖片和知識結構。
教師總結:毒與人類的關系既有利也有害。
有害方面:病毒不僅引起人患多種疾病(流感、麻疹、肝炎、艾滋病等),而且給農、林、牧、副、漁等生產造成重大損失。
有害:引起植物、動物、人生病。
有利:病毒也有可利用的一面。例如,人類利用病毒專門寄生的特點,用噬菌體來控制某些病菌對人類的感染;用無脊椎動物的病毒防治一些農林害蟲等。制造病毒疫苗-----控制一些疾病(流感疫苗、牛痘疫苗)。
利用噬菌體控制某些細菌(綠膿桿菌)。
利用無脊椎動物的病毒防治某些農林害蟲。
四、技能拓展。
1.在20世紀初,科學家首次用﹍﹍﹍﹍﹍觀察到煙草花葉病毒是一種桿狀顆粒。
2.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3.根據寄生細胞的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和﹍﹍﹍﹍﹍等三大類。
4.病毒的結構簡單,由﹍﹍﹍﹍﹍外殼和內部的﹍﹍﹍﹍﹍組成,沒有﹍﹍﹍﹍﹍結構。
5.病毒只能寄生在﹍﹍﹍﹍﹍里,靠自己的﹍﹍﹍﹍﹍中的遺傳信息,利用﹍﹍﹍﹍﹍內的物質,制造出新的病毒,這是病毒的繁殖方式。6.人類接種牛痘疫苗的辦法,可以預防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這一事例可以說明﹍﹍﹍﹍﹍。
b.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細胞內c.病毒能在培養基上獨立生活。
d.病毒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
3
8.下列微生物中,沒有細胞結構的是()a.線菌b.細菌c.酵母菌d.狂犬病病毒。
9.以下生物,除哪一種外都是由細胞構成的()a草履蟲b煙草花葉病毒c海帶d向日葵。
10.下列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是(。
)
11.艾滋病、禽流感、sars等“熱點”疾病的病原體都屬于(。
)
a.病毒b.細菌c.真菌d.寄生蟲。
五、交流互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掌握了病毒的哪些知識?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態:
病毒比細菌小得多,多數病毒在10--300納米之間(1/1000微米)。
形態多樣:球形、桿形、蝌蚪形等。
二、病毒的結構:
三、病毒的生命活動:
1、寄生在特定的生物活細胞中。
2、繁殖方式:增殖。
四、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有害:引起植物、動物、人生病。
有利:制造病毒疫苗-----控制一些疾病。
利用噬菌體控制某些細菌。
利用無脊椎動物的病毒防治某些農林害蟲。
2、運用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探究動物行為的原因。
二、教學重點。
掌握動物的幾種行為類型的特點以及各科種行為對動物的生存和種族繁衍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探究螞蟻覓食行為的方案。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5-2-2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一、動物的行為有:取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
二、先天性行為的概念。
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如鳥育雛、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鵝會把鵝卵石當作企鵝蛋來孵化等。
三、學習行為。
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的區別。
類別。
先天性行為。
學習行為。
形成。
生來就有的。
不是生來就有的,在成長過程中形成。
獲得途徑。
由遺傳物質控制。
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
適應性。
造就相對穩定的環境。
適應復雜的環境。
進化趨勢。
無脊椎動物主要的持為方式。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在它們的全部行為活動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課本例子。
母袋鼠與幼袋鼠、小鳥喂魚、菜青蟲的取食行為。
六、作業。
1、動物具有“學習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b、逃避敵害c、找到配偶d、適應復雜的生活環境。
2、下列各項中,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a、馬戲團的獅子表演節目b、老鼠打洞c、小狗作算術d、蚯蚓走迷宮。
3、下列屬于學習行為的是()。
a、野鴨的遷徙b、蜘蛛結網c、蜜蜂采蜜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學反思。
1、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明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運用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探究動物行為的原因。
二、教學重點。
掌握動物的幾種行為類型的特點以及各科種行為對動物的生存和種族繁衍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探究螞蟻覓食行為的方案。
四、課時安排:1課時。
5-2-2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一、動物的行為有:取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
二、先天性行為的概念。
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如鳥育雛、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鵝會把鵝卵石當作企鵝蛋來孵化等。
三、學習行為。
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的區別。
類別。
先天性行為。
學習行為。
形成。
生來就有的。
不是生來就有的,在成長過程中形成。
獲得途徑。
由遺傳物質控制。
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
適應性。
造就相對穩定的環境。
適應復雜的環境。
進化趨勢。
無脊椎動物主要的持為方式。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在它們的全部行為活動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課本例子。
母袋鼠與幼袋鼠、小鳥喂魚、菜青蟲的取食行為。
六、作業。
1、動物具有“學習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b、逃避敵害c、找到配偶d、適應復雜的生活環境。
2、下列各項中,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a、馬戲團的獅子表演節目b、老鼠打洞c、小狗作算術d、蚯蚓走迷宮。
3、下列屬于學習行為的是()。
a、野鴨的遷徙b、蜘蛛結網c、蜜蜂采蜜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學反思。
這節課有幾個地方我覺得處理得比較好:
1、講到菌類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時,我把課本的示意圖轉化為表格,
學生一目了然,更利于理解和記憶。
2、講菌類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的時候,先布置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內容,
課上交流,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學生可以拓展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3、講共生的時候,學生會舉很多課外的例子,學習氣氛一下被激發,通過這些例子,學生能更加理解共生的意義。
不足之處:
課前布置查閱資料的任務,只有一小部分能自覺完成,大部分同學還是沒有重視。雖然已經用了加分的股利措施,但還是無法激發大多數同學的主動性。這個與生物學科的地位有一定的關系。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人體心臟的位置。2、理解人體心臟的活動規律。
3、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其相連的血管。
能力目標:
1、識圖能力的培養,通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外形圖,解剖圖和圖示的方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2、觀察能力的培養,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新鮮的豬心臟,觀看的有關內容,使學生掌握觀察心臟結構的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心臟瓣膜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有關內容的學習,說明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教學方法:自學導思法、讀書指導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重點: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的血管。
教學難點: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系。
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一)心臟的位置及形態。
利用多媒體,展示胸腔透視圖,真實生動地展示心臟的位置,通過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思維,總結歸納出心臟的位置。展示人體心臟外形圖,觀察心臟的形態,識別人體心臟的各個方位。學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臟搏動,初步了解心臟的位置。
(二)心臟的結構。
(三)心臟的功能1、講授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系。
2、展示人體心臟瓣膜縱剖放大圖。
3、設問: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有什么特殊的結構?
4、展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動畫圖。
設問:“同學們,從圖中我們看到血液在心臟中是如何流動的?心臟瓣膜在血液流動中起什么作用?”
5、提問:“人體心臟的功能是什么?”“體育鍛煉和適宜體力勞動對心臟有何好處?”1、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
2、學生觀察人體心臟瓣膜的位置與開關方向。
3、學生觀察心臟瓣膜的分布及組成。
4、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從而歸納出瓣膜的開閉與血液流動的關系:即心臟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也就是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
鞏固新課發放練習題學生以游戲方式完成練習。
小結展示心臟解剖放大圖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面對陌生又熟悉的初中課本,感慨時間飛快,我已經從一名初中生成長成了一名準教師??吹交顫娍蓯鄣某踔猩?,深切地感受到了孩子們天真的美好。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那作為他們的老師,我能做的就是把帶給他們的每節課上到最好!所以,課后的教學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從聽課到備課再到真正的上課,在教學中,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體會最深刻的是站在真正的講臺上,和學生們一起學習時。這期間教學的成功之處、不足以及老師、同伴的指導都值得反思、總結。具體的教學反思如下:
聽指導老師的課,最大的感受是: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钴S的課堂氛圍、學生們的積極參與、老師的循序誘導,沒有知識灌溉,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們思考、探索、分析,最后得出結論。這一收獲時刻提醒著我:要真正以學生為主體,要有真正的學生活動,同時老師要發揮課堂的指導地位。
1、聲音:聲音還是比較洪亮,只是語調還缺乏教學熱情,比較平鋪直敘,還可以更抑揚頓挫一些,時而和學生們用開玩笑的語氣給孩子們講小笑話。時而嚴肅,強調重點。時而用有親和力的語氣關心孩子們。這樣的課堂會更充實,也會更有樂趣!
2、動作:課上,每個孩子都在關注著老師的一舉一動,而且,老師的舉動很可能是孩子們學習的參考。所以,老師要對自己嚴格要求,課上的每個動作要自然、大方、時刻體現著對學生們的尊重。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女孩子在課下對我說:“老師,您真有禮貌,當我們掌聲歡迎您時,您還說了謝謝大家!”。聽到這句話,我為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而暗自高興,同時,也提醒著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為人師表,真正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3、心理:在這里,最大的感受是:上課時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著教學語言是否自信、教學教態是否自然大方。所以,心理也是需要多鍛煉、自己學會積極調整的。剛登上講臺,我會很不自然,就想:自己做得不夠完美,學生們會不會不喜歡自己呢?后來,我發現,我的想法完全錯了,因為:老師上好一節課,不是為了使更多的學生們喜歡自己,而是可以真正使孩子們得到更好的發展,這樣,自己就會更大方,不再忸怩了!
1、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主要體現在教案上,是對真實教學的一個預設。
(1)對自己所授課程在本專業總體的教學計劃中的地位作用:
也就是準確把握學生們的知識基礎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樣更有利于找到教學重點和難點,也避免了重復講解、講解過深的知識點。
(2)能夠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對教材進行恰當的處理:
對教材的處理,我感覺還是停留在課本上的內容,甚至可以說,課本上的知識點都沒有吃透,有些憑著自己的感覺在開展教學。這是需要改正的!我想,我現在要做的是:先通讀課本,自己掌握課本知識,然后,分析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后,再進行知識的加工處理,一定不能落下知識點,因為對學生,要負責任!
(3)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制定恰當的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方法:
這一點自己做得還可以。首先了解了中學生:他們還不夠成熟去想我要好好學習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中學生學習的出發點更多的是有趣、有用,當他們可以很自豪地講給同伴、家人時,他們就喜歡上了學習。所以,帶給孩子們的課要多多地從生活實際出發,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同時了解到:本節內容食物鏈和食物網只要強調的是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對于不是特別抽象的知識,設計了比較多的學生活動來增添學生們學習的樂趣:講小故事導入新課、請同學們寫食物鏈并和大家交流分享。
通過前期的了解,設計了比較活的學生活動,調動了學生們積極的學習興趣。是比較成功的一點。
(4)對于課堂突發事件的預設還是不夠:
道了要盡可能地對課堂做出預設。
2、課堂技能:
(1)導入:
本節課導入比較成功:時間控制得當、課堂教學秩序管理還可以、師生有效地交流、導入也有效地為開展教學內容服務。
結合上一節課《水和溫度對生物體的影響》失敗的導入和本節課成功的導入,更加明確了:導入不能僅僅是活躍課堂氛圍,最主要的是要與教學內容有關,否則,會帶偏學生們。
(2)設疑和提問:
這一點是自己沒有想到的,為了保證提問的高效,要提前設計出本節課的問題串:提問要有針對性、有啟發性。要選擇適當的提問時機。提問要有適當的停頓,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學生回答問題后,要有分析評價、必要的引導、總結。
(3)講授:
記得指導老師說過: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一定要正確、科學,所以,講授時,一定要尊重客觀的知識,要學會掌握事實、概念、原理、規律、應用等不同教學內容的講授方法。
其次是:講授時,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同時,講課是一門藝術,要盡量做到讓學生們學習、聽課時,體會到課堂教學的美感,使講授的科學性、教育性、啟發性、藝術性同在。
(4)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與ppt應用方面,自己還需要進行兩者的合理分配,板書更多地體現教學重難點,ppt是為了教學更好服務的工具,切記只念ppt、自己的思路被ppt帶著走。同時,也要學習制作更好體現自己教學思路的ppt的方法,目前要學習的是觸發器的運用。
(5)對學生回答的反饋:
除了可以用:很好!很棒!還可以用什么呢?要對學生的回答有一個總結,對于學生回答的肯定要具體一些,例如:回答得很具體、很全面,將幾個方面都涉及到了。這樣,對學生的肯定很真實,同時也強調了易錯點。
(6)總結結束課程的技能:
有的時候,由于時間把握得不是特別好,會沒有時間總結??偨Y是很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會使課堂的重難點突出,總結時,要注意:歸納總結要簡練、概括、重難點突出??偨Y要使教學內容前呼后應、形成系統??偨Y要有啟發性,有利于學生拓展、延伸、自主學習。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兩大方面:一是課堂氛圍比較活躍,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能夠較好地尊重孩子們的想法。二是知識點的講解以及重難點的強調比較到位,具體如下:
1、在強調食物鏈的完整性時,用到兩個例子: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以及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在講解時,強調的很到位,并且結合學生們的易錯點,很具體。
2、用枯草桿菌分解枯草,指出,食物鏈中不能出現分解者。
3、為學生們解答疑惑:食物鏈的能量來自太陽能,太陽能為什么不能寫進食物鏈里,解答得比較成功。
4、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捕食關系強調得很到位。
1、要記得錯的知識點不能寫在黑板上。
2、要教給孩子們數食物鏈的方法。
3、老師不能只強調重點,要落在課本上,讓學生們劃出重點。
4、講食物鏈和食物網沒有必要太復雜,只要將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強調到位就好。
5、有學生問到: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里的大魚和小魚都是魚,能不能只寫魚?當時給學生的解答是可以,后來一想,是不可以的,因為,這里的小魚可能是草食性的,而大魚是肉食性的,不能籠統地叫做魚。
6、要記得課件的色彩對比,要讓學生看清楚。
7、語言,盡量能夠用利于學生接受的方式來表達,口語化與科學、準確不沖突。
8、分解者不是吃,而是分解,要注意語言的科學。
9、要熟悉講課流程,只有這樣,教師的講課思路才不會亂。
教學目標:
1、學會區別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2、學習掌握一些安全用藥的常識。
3、說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學重點:概述安全用藥的常識。
教學難點:說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搜集藥品的使用說明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提問的方式,小組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我們上節課學習了免疫,知道人體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每個人食五谷雜糧,還是免不了會生病;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危急情況或意外傷害,面對這些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學習第二章《用藥和急救》。請同學們看兩個有關用藥的資料,我們再下結論。
資料1:據統計,我國每年5000多萬病人中,至少有250萬人入院治療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其中50萬人是嚴重不良反應,因此致死的人數每年約有19.2萬人,比傳染病致死的人數還要高出許多倍。
資料2:據調查,我國現有的180萬聾啞兒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藥造成的;我國1000萬聾啞人中,60%-80%也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
教師:當我們遇到一些小病時,如果家長有一定的醫學常識,對輕微病癥的診斷和用藥方法正確,這樣做是可以的。同時又起到節省時間,及時治病的效果。但,俗話說得好,“是藥三分毒”,在自己用藥的時候,怎樣選擇藥物、如何服用,才能充分發揮藥物的效果,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呢?我們這節課來探討有關“安全用藥”的知識。
二、講授新課。
一、安全用藥。
教師:安全用藥是指根據病情需要,在選擇藥物的品種、劑量和服用時間等方面都要恰到好處,充分發揮藥物的效果,盡量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所以了解一些安全用藥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們了解藥物的分類。
(一)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1、學生分析小活動:
(生分組討論嘗試回答)。
這些藥物我們可以在哪些地方買到?
生討論答出:醫院、藥店、醫藥超市等。
2、處方藥。
需要醫生給我們開出藥方,然后按照藥方去抓藥,按照醫生的要求服用。這類藥和我們剛才學的非處方藥不同,我們稱為處方藥,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并按照醫囑服用藥物。
3、了解什么是非處方藥。
上述這些藥我們可以不用醫師開藥方,直接去買到,按照說明書使用即可,這一類藥稱為非處方藥,簡稱otc,非處方藥用于治療一些消費者容易診斷,自我治療的常見輕微病癥。比如,同學們有時覺得自己在發燒、流鼻涕等癥狀,就判斷自己患感冒,便自己去購買一些感冒藥,這種現象在生活中經常發生,也體現了非處方藥的優越性,質量穩定,療效好,使用方便。
(二)藥品的服用。
1、教師:無論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在使用前都要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確保用藥安全。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閱讀自己的那份兒《使用說明書》并進行交換閱讀。解讀說明書中的各項信息,然后對教材88頁的問題進行討論,并選一名記錄員記錄你們小組的討論結果。
(1)哪些是中藥,哪些是西藥,你是怎樣分辨的。
(2)藥物的使用說明中有哪些信息對于安全用藥是十分重要的?
(3)你能否從使用說明中概括出一些藥物保存的基本要求?
(4)關于安全用藥,你還有哪些希望與大家討論的問題?
教師:請每小組的記錄員根據本小組的情況向大家匯報討論的結果。
學生1:我們小組的中藥有……,西藥有……,我們是根據藥物的主要成分來分辨中藥和西藥的。
學生2:《使用說明書》中的作用與用途或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規格、有效期、批準文號、制造單位和注意事項對于安全用藥都是十分重要的。
學生3:藥品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閉保存,避免受潮,藥物受潮后有效成分可能分解,甚至發生霉變,影響療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給予鼓勵性評價,同時及時糾正某些不正確的觀點,歸納出討論題的參考答案。)。
2、對照同學們搜集的藥品說明書,尋找在藥物說明書上有沒有藥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癥、用法和用量、藥片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有效期、生產批號等。
教師補充講解:一般來說藥品的有效期為1-5年,沒有規定或表明有效期一般按5年來算,失效期指藥品在規定的儲存條件下,其質量不符合國家認可的質量標準和要求,不能繼續使用的日期。
舉例:1、“有效期為1999年7月”指該藥可用到1999年7月31日。
2、“失效期為1999年7月”指該藥可用到1999年6月30日。
我們掌握了以上的常識也是安全用藥的必備,我們購買了非處方藥必須嚴格認真閱讀說明書,按照要求進行服用,而處方藥則必須在醫師的具體指導下方可使用。
二、家庭小藥箱的配備。
學生進行小組設計,設計完成后小組交流。
三、鞏固練習。
看誰選得對。
1.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處方藥是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的藥物。
c.中藥和西藥是根據其有效成分的不同來區分的。
d.無論何種藥物,在使用之前都應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
答案:b。
2.當你的家人因腹瀉需要服藥時,你應該選擇下列哪種非處方藥。
a.感冒沖劑。
b.牛黃解毒片。
c.阿司匹林。
d.諾氟沙星膠囊。
答案:d。
不知不覺,一個學期就過去了,回顧這一期的教學,感覺特別地累,但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特別是初次帶生物,更是誠惶誠恐,擔心自己的解讀不準,而使學生有什么閃失。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方法,虛心向同事們求教。因為我知道課程是一種實踐,只要用心鉆研、探索、反思、總結經驗,就可以把語文融入到學生當中,變成他們的笑臉,就學生愉快的學習,就學生更真實的發展。新課程要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就成一種真實的、動態的、發展的現實。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取了點滴的教學經驗。
轉載自 FaNweN.cHaZIdiAn.cOM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求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一、求實——扎實嚴謹,聯系實際。
1.扎實嚴謹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當扎扎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需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系,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
在習題講析中,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啟發引導學生認真審題,挖掘隱含條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規律列式求解,做出結論并加以討論等,做到解題過程步驟完整,推理嚴密。
2.聯系實際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盡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于觀察,挖掘生活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求活——方法科學、靈活多變。
1.方法科學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體會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的科學方法。在中學生物課本中,用科學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規律的內容是很多的。
2.靈活多變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征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教師應當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三、求新——轉變觀念,創新教育。
“求實、求活、求新”三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扎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
課前反思:基因的顯性與隱性課程標準未作要求,僅提倡學生收集和交流近親結婚危害的資料。
課中反思一:
本課的內容我認為對于高中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教學中就進行了適當的拓展。課堂中我采用圖解方式分析遺傳規律,讓學生明白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遺憾的是課堂中我對學生估計過高,學生的理解與掌握沒有達到課堂預期的效果。
課中反思二:
孟德爾的豌豆實驗是遺傳學的經典實驗,作為初中教師也應當認識這位遺傳學的奠基人,知道遺傳的二大規律:孟德爾的“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課中反思三:
課堂中我與學生一起討論“有耳垂”和“無耳垂”這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時,我以有耳垂的父親和無耳垂的母親為例,研究該父母的子女耳朵性狀如何,教學進行的很順利,學生們也很容易得出子女中有無耳垂的概率,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課后反思:
回顧這節課有兩點應引起以后教學的注意:一是對學生的認識估計過高,理解與應用必竟是兩個不同層次;二是該課用圖解方式講解遺傳規律,并要求學生能用圖解分析生活中的遺傳現象,要求過高過嚴,學生難于達到應用層次。
課程理念只有轉化成教師的教學實踐才會有效,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大膽創新教學方法。當然從理念到實踐需要一個不斷學習、內化、反思、實踐并檢驗的過程,并需借助于外界的反饋性評價和自我深層次的思考,才能真正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自覺改良教學行為,并通過不斷發展與創新,將會獲得預期設想的結果,同時滿足教師自我尊重與發展,形成教師獨特的。
2、課堂中有一名學生說到人的舌能不能卷是人類的性狀之一,這是動物的一種行為方式特征,這種行為是動物的先天性行為,而非學習行為。學生的發言試圖想搞清動物的行為與性狀的關系。我認為,無論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學習行為,都可以表現為生物的性狀。
3、本課采用歸納法效果較好,由調查結果歸納遺傳、變異、性狀和相對性狀,水道渠成。
4、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是生物界較為普遍的現象,學生已具備一些感性認識。本章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的認識更進一步。人類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最初是從宏觀的性狀研究開始的,以后隨著科學的發展,才逐漸深入到基因水平。教師要滲透這種邏輯思路,訓練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受精卵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精子和卵細胞是新生命與父母聯系的紐帶,父母通過生殖細胞將性狀遺傳給下一代,父母到底傳遞了什么?引出基因便順理成章。
5、本課學習結束之后,我匯總了我所任教的三個班級性狀調查數據,交給向凱、周媛媛兩位同學,讓他們將同學們的調查情況、老師的統計結果以及自己的思考,寫一份調查報告。一個星期后,兩名同學寫成“基因控制性狀”的調查報告,很不錯,推薦到《中國生物課程網》得以發表。
1.列舉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概述它們之間的關系。
2.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和獨特性有初步的認識。
3.說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1、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
2、理解基因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采用的策略:通過分小組討論,填寫學案的方式,導學生學習生物種類的多樣性;通過分析正反兩個案例學習生物基因的多樣性;利用多媒體輔助讓學生自學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最后通過完成學案歸納三者的關系。
1.學習“生物種類的多樣性”:課前布置學生尋找相關生物多樣性的圖片,做成ppt在堂上播放,讓學生有了感性的認識,再通過讓學生閱讀課文90頁中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完成學案內容,讓學生自主的學習和了解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其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中國生物種類多樣性的特點。由于網上資源豐富,所以圖片的查找并不困難,同時ppt的展示是學生慨嘆生物無奇不有,對種類的多樣性有了直觀的認識,為接下來的數字分析做了很好的鋪墊。
2.學習“基因的多樣性”:通過讓學生小組討論分析一正一反兩個案例(美國大豆與中國大豆的故事、動物園的華南虎生下兩只眼睛是瞎的小虎),說明基因多樣性的重要意義,以及基因多樣性減少所帶來的危害,使學生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然后,教師再指出基因的多樣性包括:種內基因的多樣性和種間基因的多樣性,進而歸納出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的實質是基因的多樣性。由于有兩個活生生的案例,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了。
3.學習“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由于這個內容比較簡單,通過電腦播放相關圖片,學生可結合課文內容自學,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空間。
以課本為基礎的基礎知識復習時,注重知識的全面性,穩扎穩打,把基礎知識打牢實,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因此,在復習時注意把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使學生在腦海中把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清晰的.網絡,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印象會更深,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突破重點、攻破難點是復習的重要策略,因此,在復習過程中要集中精力和時間加以學習理解和掌握,對知識的要點通過優化設計、強化訓練、總結規律和要點,使學生容易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精心選擇題目,然后組建成試卷,試卷的題型、題量和難易度,和學情調查的題目基本接近,在訓練時嚴格控制時間,30分鐘的題目要求15分鐘必須做完,然后同位交換批改,這樣學生的責任心有了,成績提高也就快了。經過一個星期的訓練,學生的生物成績確實有所長進。
生物教材中的圖表較多,因而在進行復習時,應重視對圖表的復習,重視學生看圖分析的能力,同時在復習時利用簡筆畫的形式對重點圖形進行復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針對復習的內容每次列出幾道題,要求學生快速獨立完成。然后通過學生的答題情況,了解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不足提出要求,當堂消化。
3、動物行為是動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范疇,對于研究人類各種行為的形成有重要意義。而學生對動物行為的區分比較清楚,關鍵在理解動物行為的意義上有些難度。
4.在上課過程中給學生的思考時間過短,所以導致有些環節學生都被老師牽著走,失去了一定的探究意義。
導入技能是教師采用各種教學媒體和各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系的一類教學行為技能。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能動性,進而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做到成功地導入呢?本文就教學導入方式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
這種方式主要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或影片,甚至聽一段解說等等,由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悅的氛圍中轉入正題。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于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初中歷史;這是什么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動作狀態(即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例如,在講授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時,教師設問:“為什么我們家里陽臺上種植的花卉總是朝著光源方向彎曲生長呢?”在學生初步討論之后,教師進一步設問:“為什么生長素與這種現象有關呢?”通過設問,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對新知識強烈渴求,這樣就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了前提條件。
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練習,讓學生在課前訓練,注意練習中要包含上節課所學的知識,也要穿插一些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在師生共同解題時,學生就可以發現自己所欠缺的,上課時便會集中精力聽講,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出新課內容。
當然,新課的導入方式很多,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如師生問候、教師直接板書、講故事、講新聞、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一句無聲的體態語言,等等,都有值得借鑒之處。
總之,任何一種的導入方式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努力去創造一個愉悅、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做到愿學、善學、樂學。
1.本節教學設計思路:
通過觀察蚯蚓和鼠婦的相似點及不同點,導入節肢動物這節課。引導學生觀察蚯蚓和鼠婦的不同點,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自主學習:
通過設問:所有節肢動物其他特征(如觸角的有無,翅的有無,足的數目是否也完全相同?),引導學生完成課本第14-15,觀察與思考。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找出下列動物(蝗蟲、瓢蟲、蜘蛛、蜈蚣、蝦)中相似特征較多的動物,由此引入昆蟲綱的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找出昆蟲綱的基本特征。
探究活動:
分組觀察蝗蟲,進一步了解昆蟲的其他特征(感覺、運動、呼吸等)。
演示實驗:
蝗蟲呼吸結構用演示實驗予以解決,學生更能直觀認識到蝗蟲的呼吸結構是腹部的氣管。
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展示體現與人類關系的相關圖片,學生自己歸納。
2.不足之處:
(1)授課過程語言不夠簡練,還有語句重復現象。(2)聲音不夠洪亮;(3)展示自主學習(如比較幾種節肢動物的異同)成果時,有點慢;(4)探究活動時(如分小組觀察蝗蟲結構),由于組織引導方式不適合該班學生特點,致使活動紀律有點亂,甚至有些同學并未達到觀察目的,且在本環節拖延了時間;(5)未來得及小結板書:由于以上4點不足,使整節課時間有些緊張,使本節末小結部分未展示出來。
3.本節亮點:
(1)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類比推理自主獲取新知,如將差異較大的蚯蚓和鼠婦做對照,引導學生找出二者之間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由此歸納出節肢動物的基本特征。
(2)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動物活體、標本或圖片自主完成課本第15頁的表格,自己歸納出昆蟲綱的基本特征。
(3)講課過程中穿插了相關資料(如外骨骼、氣管等資料),鍛煉了學生閱讀能力及獲取信息能力。
4.改進之處:
(1)在觀察蝗蟲結構時,先拿活體或模型演示解說一遍如何觀察(或者屏幕展示明確具體的實驗步驟及各步驟注意事項),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觀察,同時完成相關問題。
(2)蝗蟲呼吸演示實驗:最好用活的蝗蟲進行演示實驗(或者也分組實驗)。
(3)各環節安排再緊湊些,效率再高些,讓學生以小結形式完成板書和自主習題。
總之,本節課基本體現了365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即教學實施過程中貫徹了導學、導教、導練三個教學梯度;滲透了自學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展示匯報能力、質疑能力和傾聽能力的培養;實現了教學六個流程中的前五個流程(課前獨立自學、對比目標,明確方向、聚焦問題,合作交流、展示匯報、當堂訓練,鞏固提高),因時間分配不合理,第六個流程(課堂小結,小組評價)沒有完成,以后繼續努力。
給我的課題是《生物是怎樣呼吸的》,教學目標不難,只要學生掌握人的呼吸系統、呼吸運動以及人體內氣體是如何進行交換的。但是,教學過程該如何設計?這是我在備課時苦苦思考的問題,呼吸系統好辦,弄個圖片也就沒問題了,但是呼吸運動如何體驗出肌肉的運動?膈肌如何運動?肋間肌如何運動?這個別說學生,就是我自己也體驗不出來,怎么辦?最后決定,體驗結合視頻、flash,體驗不到就讓學生看,總沒問題吧。
一堂課總算有驚無險地過去了,雙方老師也都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見。這里要感謝我們學??茖W組的所有老師,在試講時,謝謝你們提出的寶貴意見,正因為有了你們的無私支持才有了我那堂課的成功。
尤其,在我“肋間內肌、肋間外肌運動是相反的”這個理論如何跟學生說清楚,學生又如何理解問題上搞不清楚搞時,我們可愛的俞老師提出了一個建議:可以把我們的手模擬肋間肌,手背皮膚模擬肋間外肌,手心皮膚模擬肋間內肌,然后我們用力捏緊手背皮膚(肋間外肌收縮)感受手心皮膚會拉緊(肋間內肌舒張)。這個活動真的非常貼切,問題一下就迎刃而解了。謝謝!
在課堂上還出現了一段小插曲,當課即將結束時,我說:“好,我們來總結一下?!毙睦镆苍谌杠S著“耶,快結束了,沒問題!”結果,人家說不要太得意忘形啊,小心樂極生悲,結果就在我認為“沒問題”時,一只“小黑手”伸向了我,“老師,我還有個問題!”總目葵葵之下,我又不能視而不見,只能很“親切”地說:“哦?有問題,好啊,說出來聽聽!”于是他很不客氣地提出了他的問題:“老師,你說當我們呼氣時,我們會覺得很輕松,因為我們的肌肉在舒張,那么,有時當我呼氣到呼不出來還要繼續呼時我也會覺得很累啊,那么這時我們的肌肉到底是舒張還是收縮的?”然后我的汗就下來了?!芭丁@個問題提得好,大家聽清楚了嗎?那我們大家一起來思考、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我一邊重復問題,為自己爭取寶貴的思考時間,一邊“快點想啊,要出洋相了,如果丟臉可不是一個人的事,關系學校的面子啊……”當時心理壓力大咧……好在大腦沒給我罷工,我靈機一動:“大家玩過彈簧吧?(玩過)拉長彈簧要用力嗎?(要)這就像我們吸氣要用力收縮肌肉一樣,然后我們松手,要用力嗎?(不要)這就像我們呼氣時很輕松舒張肌肉一樣,但是如果我們還要繼續呼氣就要再繼續壓縮彈簧了,對不對?(好像是的哦?。┮昧??(要)所以,我們呼氣到呼不出來時還要繼續呼氣時,要用力嗎?(要)所以肌肉應該怎么樣?(收縮)”搞定!然后我問那個提問的學生,這個答案你滿意嗎?他還挺老頭老腦的:“馬馬虎虎吧!”
呼……他馬馬虎虎,我腿都快軟了!所以,通過這件事,我真的覺得做老師難啊,做科學老師尤其難(希望不要引起公憤哦?。?,真的是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都要懂,不僅要懂,而且要精通,不然學生一個古靈精怪的問題就要把你考倒了。唉,看來我的專業知識還有待加強??!
《生物技術》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內容,本單元主要講述了生物技術及現代生物技術,對于本單元內容的教學,既有成功之處,但也有不足之處?,F簡單談談本單元教學的成功之處與不足之處: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入手,注意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比較、閱讀等活動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
2、在教學活動中,注意生物學知識的生活化,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主動觀察,在生活中學習生物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生物學知識。
3、由于本單元內容對學生而言,難度不是很大,加之學生在上學期的學習中接觸過一些生物技術知識,對生活中生物技術也不陌生,所以我更大程度的讓學生自主學習。
1、忽視了培養全體學生的動手能力。
2、教學內容安排較多,時間緊促,使學生課堂自主學習效率有所下降。
3、板書設計不太合理。
這節課上完后,學生反映實驗很容易理解,于是整節課的氣氛比較輕松和開心,達到了設計本實驗最初的目的。在帶著學生一起探究實驗數據的規律的時候,學生通過將數據規律與實際的遺傳現象相結合,理解常見的一些遺傳現象。
有人說,“教學是一種不完美的藝術”,真的,無論你課前花多少時間去準備,投入多少精力,總是沒有“準備已經很充分了”的感覺,因為你不知道,課上,可能還會出現什么樣的意外情況;而且,一節課上下來,總是還會感到有太多的遺憾。
上完這次課后,我的第一個感觸就是,教師應該專門學習一些表演技巧,并且加強語言表達的訓練。這樣會使課堂更加有吸引力,能增加課堂上師生之間更好地交流。在課堂上,語言表達和語氣的變化對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在適當的時候,適當加重語氣或者是放慢速度,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意識到重點所在,從而引起關注和思考。而在這方面,我本人存在很多的不足,這是日后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任何一個實驗過程中,都會用到相應的科學實驗方法,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學會和體會這些方法,比單純地告訴學生要有效的多,并且更易幫助學生建立起方法意識。在需要自己去設計實驗的時候,就自然會想到選擇科學的方法。這個實驗中,針對遺傳過程的復雜性,主要介紹并運用了“創設理想條件”的方法。但是這節課下來,發現學生對于理想條件的創設印象并不深刻。后來我想了想,其實還可以這么上:先帶著學生做實驗,實驗完成后,請同學們對該實驗進行評判,找實驗的漏洞。當同學們越找越復雜的時候,再將“創設理想條件”這個實驗方法使用出來,學生可能就會印象更深刻了。
另外,在講課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反問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將一些問題交給學生去解決,真正起到一個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引導學生體會各種科學研究方法的好處。而在試講的過程中,經過聽課老師的提示,發現自己對學生還是不夠信任,有時會著急想把知識解釋給學生聽,其實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惰性,對學生的積極思考是不利的。
新課程教學改革已推行好多年了,廣大教師立足實際,銳意改革,不斷提高適應新課程標準下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水平。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誤區和困惑,值得我們去思考。
一、探究的問題越多越好嗎?
在教學過程中哪些知識不需要探究,哪些知識需要探究,需要探究的問題到底設置幾個算是合理等問題,在教學中值得我們去反思。我們發現有些教師幾乎探究了整整一節課的內容,對于一些學生看書就知道的問題也在探究,對于過難的內容還想探究。那么哪些內容不是我們要探究的?哪些問題又值得我們去探究呢?有人說過“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知識就值得我們去探究,如果跳得老高都夠不到的就沒有探究的價值了。也許有人會說,一節課探究的問題少了那還算是新課改嗎?這種狀況在聽評課時時常也會聽到,這或許就是我們對探究過程的認識誤區。因此,我感覺探究什么問題,探究多少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空間而決定,絕不能千篇一律。事實證明:探究的問題設置的合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探究的次數設置的合理,符合學生的承受能力,就能會不斷地促進學生認知能力,提高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通過探究過程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延續,并能在生產實踐中的得到加以運用的問題,都應是我們重點探究的問題。
二、探究性學習是重過程輕結果嗎?
傳統教學中,往往注重的是學習的結果和結論,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展示學生的獨特個性,發散思維及創新能力的過程。因此,生物課程標準把“倡導探究性學習”作為重要的課程理念之一。而有的教師認為,探究性學習應注重過程,淡化結果。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時常會發現學生的探究活動看似開展的有聲有色,但是好多學生對探究活動的目的、原理不甚了解,對探究活動的結果缺乏正確的判斷和科學的認識。例如,臨沂市有一“中考”題(當時還沒出現學業水平考試一詞),要求學生繪畫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隨光照強度變化的曲線圖解,評分標準中有一條是這樣規定的:學生圖解畫錯了,但是如按照錯的圖解解釋對了,也就是能“自圓其說”,同樣給予相應的分值。本人認為這種評價方式明顯的是注重了過程而輕視了結果,違背了客觀存在的事實和規律,容易給學生產生一種錯覺,不利于培養學生客觀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也許有人會說,提供給學生的探究活動,在科學上已有定論,學生開展的探究活動只要注重過程而不必在意結果,這種觀點看似注重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忽視了學習方法與學習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探究過程和探究結果割裂開來,正如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和沉淀一樣,科學探究也離不開理論假設的指導,對探究方案的設計要科學合理,目的就是驗證實驗的結果正確與否,讓學生明辨是非,最后得出科學正確的結論,從而少走彎路。由此可見,探究活動既尊重過程又尊重結論,過程與結果相結合,才是對探究性學習的正確理解。近幾年臨沂市學業水平考試注重開放性題目的考查,目的是提高考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以此促進教師的創新教學。但應注意的是,設置什么樣開放性的題目值得我們探究,我認為以上這則“中考”題目就不適合作為開放性的問題來考查。
三、課講得越少越好嗎?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自主活動,有些教師誤認為講課越少越好,(有的甚至說一節課不能超過五分鐘的講解)大部分時間由學生自讀理解。但是有些內容要求較高,而且是很難理解把握的,例如“基因對性狀的控制”一節課,如果教師不去引導學生去分析透徹,單憑學生看書消化,恐怕學生對這樣的知識很難理解。因此,我認為講多講少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的知識應該有所區別,對于那些閱讀性了解的內容,就交給學生自己好了,例如“生物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及衛生保健”等內容,就可以更多地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師只需要在學生閱讀完后檢查其效果,將部分內容講解,起到畫龍點睛即可。而對要求高難度大的知識,要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真正理解知識的目的。
各位老師,教學的改革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更好的服務于學生,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多種技能,只要我們把行動落實到實際教學中,有責任心使命感,我們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水平就會不斷的邁向新的臺階。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粗淺的認識,不當之處,請老師們批評指正。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于我的初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對象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于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說。比如說,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著教學所呈現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學,我發現這樣的效果并不是太明顯。初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著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后,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針對初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初中生物中可采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
總結。
”。
第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并且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欲。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后,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一節時,先課前讓學生分組捉鼠婦,分發一系列的討論題給他們,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你怎么跟別人驗證你的結論是對呢?”等問題,通過這樣的一個探究實驗設置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導入了下一環節。
第二,讓學生學習自主學習。
教師分發自學提綱,即分解后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閱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回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于了解自學情況。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1)舉例說出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2)舉例說出一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3)生物適應并影響環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接著采用學生依據要求:4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舉出許多例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糾錯與講解,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題目來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閱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余力時,再予以指導、啟發和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接著,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第三,通過反饋了解學生。
目標教學是通過教學信息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檢測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采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檢測,當然盡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擇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并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了解了教學中反饋的信息,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控制,這樣有利于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四,通過總結保證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目標教學中必須保證實施小結這一環節。這樣有利學生把各個小目標達到整合,最終實現總目標,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并且有利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知識的再現與提取。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教學中能夠有一個好的引入也就顯得十重要了。那么,如何做到成功地導入呢?在這里就教學導入方式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于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么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引導發現法,可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形成科學思想和方法。
總之,教學目標的多重性、教學系統本身的復雜性、教學客觀條件的千差萬別和千變萬化,使得我們不可能找到適合于一切教學環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學情境的教學公式,一種方法的優點,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發揮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克服其劣勢,實現教學方法的優化與組合,使方法結構協調、合理,各種方法優勢互補,長短相濟,立體結合。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24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