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知識的提煉和歸納,通過總結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學習的核心要點。寫總結時要注意語法和用詞的準確性,避免流于表面和模糊不清。我們可以從這些總結范文中汲取靈感和啟示,以便更好地進行自己的總結寫作。
論文摘要: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競爭的成敗往往取決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創新能力,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根據體育教學的特殊性,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提出了群體合作教學策略。通過實踐,在體育教學中合理運用群體合作教學策略: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與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
1、前言。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積極倡導民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合作能力的要求和目標是“自覺遵守體育行為準則。善于合作、敢于競爭,增強集體意識和自我健康的社會責任感?!比后w合作學習正是為了適應新課程的標準而提出的,他能夠滿足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各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改善學生學習的新型方式。
目前我國正處于升學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時期,由于受升學教育的影響。中小學教育過多的強調競爭,而忽視合作。這種教育是把一個人的成功建立在其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在這樣的一種氛圍下,學生養成的是一種被扭曲了的競爭意識和與之相應的利己行為。這種狀況與我們所處的需要合作的信息時代甚不合拍。尤其在獨生子女占相當比例的今天,這種狀況就更加令人擔憂。而目前我們體育課堂教學,只重視基本技能的學習,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學習為中心,學生并不能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教學,學生的積極情感得不到體驗。意志品質也得不到體現,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群體合作教學策略是教師自覺地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選擇最合理的教學組織形式與手段。是以現代社會心理學、教育學、認知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學等理論為基礎。以研究和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師生、生生、師師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以大面積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學業成績、改善班級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目標的創意與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旨在促進學生體育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能力雙重發展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
3.1學生個體差異促使我們使用群體合作的教學形式。
個體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體質的差異和智力的差異。這兩個方面中一部分是由于遺傳因素的影響,這是我們不能改變的事實。學生體育成績產生差異的原因有很多種,他們的現有水平差異和潛在水平差異也是不一樣的,現有水平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各個方面導致的。而潛在水平差異就要看教師開發的程度了,從教學實踐來看,群體合作教學可以縮短學生之間的距離。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我們通過教學并不能消除學生之間的差異,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適宜的教學條件和教學組織形式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減小學生之間的差異,部分學生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3.2.1體育教學組織的多變性與復雜性。
體育實踐課教學主要在體育場、館進行,教學環境開放,教學空間較大,掌控因素多。體育教學依據季節、氣候、學生性別、體育基礎、身體素質、教學內容、器材設備等因素的不同情況來組織教學選擇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身體始終處于運動狀態,因此,體育教學組織復雜多變。而其他學科一般在教室中進行,教學環境相對封閉較少干擾,師生身體處于相對靜止狀態,教學組織比較容易。
3.2.2體育教學中的人際交往頻繁性。
體育實踐課教學學生多是在群體的相互交往中學習和掌握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如球類的技術和戰術、田徑的接力跑、武術的攻防技術等。即便是個人技術的學習也離不開相互問的觀察、糾正、保護與幫助。至于各種教學比賽,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交往則更多。在各種體育活動中。學生所處的角色和地位隨時都發生變化,這時群體間相互交往頻繁而復雜,有利于培養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
4.1激發動機,創設學習情境。
這應當作為群體合作教學策略的起始環節,該環節教師通過介紹、設問、形象的動作示范等多種手段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運動的求知欲望。這些問題越具體就越形象。學生企圖嘗試動作的積極性就越高,興趣也就越濃,自覺性也就越高。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嘗試需要時,再讓他們體會動作的要領,依據教師提出的要求進行個人練習時,他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獲得良好的運動體驗效果。
4.2小組討論、運動體驗。
教師在學生簡要了解課堂學習目標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進行運動體驗。由于學生之間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身體素質等差別不大,在同學之間的小組討論中,學生的壓力很小,因而敢于獨立發表自己的觀點。而持有異議者也會及時提出不同的見解。同時在小組成員討論的基礎上體驗不同的動作方式和要領。在學生個人運動體驗和小組討論時,教師的主要作用是:(1)督促學生學習和討論,維護課堂秩序,及時表揚,個別輔導,指出學生的不足;(2)巡回點撥,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誘導啟發。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學生自學情況。對學生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要作詳細分析,區分是主要問題、傾向性問題,還是次要問題、個別問題。是身體素質問題還是認知問題。對這些問題怎樣解決,要提出最優的對策和方法。
4.3全班討論、運動體驗。
一般分為全班交流、運動體驗和教師精講兩部分。對于共性的運動難點,組織學生討論,鼓勵學生把意見、運動感受講出來,充分陳述、辯論,教師不輕易表態,在適當的地方,教師給與必要的點撥。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針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未解決的疑難問題或體會不夠深刻的運動要點進行精講,拓展學生的認識。深化學生對知識和運動技能的體驗。并針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及運動技能的內在聯系,進行精講分析。
4.4應用提高。
這也是知識技能鞏固運用階段。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通過有效、有度的動作練習,通過反饋檢查教學效果,深化學生學到的知識。
上述的教學策略。也就是實施群體合作策略的課堂教學結構,不能絕對化,更不能僵化,還要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進行變通。但是它的基本特點應該是以學生自由組合的群體合作學習為主,教師只是起一個組織、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
5.1準備階段。
5.1.1確定群體合作組的規模。
在進行分組的時候只要對其中的一到兩項素質或者內容進行分組就可以,但也可以按照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其他素質進行分組,但必須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來進行,要“著眼互補、異質編組、合作交流”的生生合作關系。
5.1.2確定群體合作組的學習任務。
創設學習情境:講解示范學習內容以及要求;確立分組;各組合作學習;監控學生的學習互助,必要時給學生支持或干預。在此階段我們要確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平等合作、教學相長”的師生合作關系。將合作與競爭有效地利用在我們的教學過翟中,讓學生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也勇于接受別人的批評;積極主動配合,協調他人開展活動,也要發揚助人為樂、甘于奉獻的精神。
5.3展評階段。
評價各小組的學習情況;全班討論;應用提高練習。在此過程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個體差異。對于進步特別明顯的同學給予表揚在學期結束的時候應該予以加分,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我們還應該不失時機地關注學生其他素質的培養: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尊重他人等等。
6.結論。
6.1在體育教學中應用群體合作策略能夠提高學生的交際交往能力。
交際交往能力是指在一定群體背景中。在人與人相互交往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系。在群體合作學習過程中時刻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巴|”小組成員要想在平時競爭中取得比較優異的成績,交流與合作是必要的。學生只有通過不斷的交流與合作,才能使本組整體的.成績有所提高,各個“異質”成員的成績在互助過程中相應得到提高。因此,通過長期相互交流與合作,學生的交際能力就會有所提高。
6.2在體育教學中應用群體合作策略能夠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
群體合作學習的宗旨就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引入群體合作策略比傳統的體育教學策略更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技術動作,從學生的身體索質變化情況中,從教學的組織安排上可以看出,以往學生成績的兩極分化現象逐漸淡化。這是學生之間共同合作的結果,是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的結果。更能激發學生自主的、創造性的對知識和運動技能的探求欲,更有利于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的興趣和培養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
信心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預料一定能夠實現的心理,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已。群體合作是將所有學生分成“同質”的小組,各小組成員之間又是“異質”的。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一定要互幫互助才能夠使整個小組在競賽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學習成績相對較好的同學必然要幫助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以達到共同進步。層次高的同學滿足了一種助人為樂的心理,而層次相對低的同學滿足了成績有所提高的心理。長期以往。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的心理愿望都能夠得到滿足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信心。
和諧的民主的教學氣氛和環境,體現了共同參與的意識,有利于改善師生、生生之間的緊張關系,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并能注重挖掘學生的潛能,尊重學生合理的主觀意愿。這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通過群體合作教學的運用,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不斷合作。不同學習能力和不同知識結構的學生可以互補。組內的互助學習,使學生個體對所學知識能有進一步的理解,在學習伙伴的影響與幫助下,有效地改善個體學習能力與學習方法。不同思維的交鋒能有效地激活不同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且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在合作能力、競爭意識、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得到教育和鍛煉,從而把這種能力遷移到生活中去。
參考資料:
[1]郭海玲《淺析體育教學中的小組合學習》[j].浙江體育科學/04.
[2]方培志《分組競賽合作學習教學法》[j].索質教育/6.
[3]潘邵偉于可紅學校體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7月第1版.
[4]金曉峰《論體育教學中小組合作與主體參與》[j].浙江體育科學2002/4.
[5]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中國人事出版社.
[6]《中學體育教學中合作學習方式初探》教育/2/510。
[7]《體育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研究》書簽2006/1219。
(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教研室)。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綠色化學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觀念,目前已經受到人們的肯定和推廣。所以,將綠色化學的理念滲入初中化學的教學是十分有意義的.。詳述了綠色化學的概念,介紹了在初中化學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的途徑。
關鍵詞:初中化學;綠色化學;滲透;途徑。
綠色化學又稱環境友好化學或清潔化學,旨在對污染的源頭進行有效控制,在生產和反應過程中減少有害物質,盡力達到零污染和零排放的目的。綠色化學是一種環保理念,是通過化學技術對污染進行預防和治理,將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降低到最少,以達到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的。因此,在初中化學教材中滲透化學理念,對增強中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未來的優秀人才有重要意義,筆者針對實施措施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完善教材內容,使綠色化學的概念深入課本。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教學活動和綠色化學進行有機結合,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將現實中的案例和綠色化學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進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例如,在講空氣的組成時,教師可把當下最嚴重的污染現象霧霾帶入其中,告訴學生: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廢氣和交通廢氣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導致空氣質量不斷下降,而工業廢氣中含有so2等酸性氣體,與水反應生成酸,進而形成酸雨。酸雨能破壞建筑物和樹木、污染水源,對人類的正常生活帶來極大影響。通過這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例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綠色化學的意識。
二、在實驗教學中引入綠色化學概念。
化學實驗中有很多藥品都是有毒的,對人體健康和社會環境都造成了不良影響。所以,實驗室必須安裝必要的通風設施,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和廢渣要按規定進行處理。學生在做實驗時,老師要注意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讓學生自己動手處理實驗殘留的藥品。在教學過程中,演示實驗可以使用微型化學實驗,在不影響實驗結果的情況下適當降低藥品濃度,既能減輕污染,又能以實際行動教育學生,使學生逐步建立綠色化學的意識。
三、在習題中引入綠色化學概念。
習題是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媒介,通過將綠色化學概念融入習題中,使學生全方位地了解綠色化學,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進而實現綠色化學教學的目的。
教師應當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了解綠色化學,使學生提高環保意識,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化學課堂使綠色化學理念充分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去。
參考文獻:
楊水金,侯倩,蔡千喜。中學化學教學中綠色化學理念的滲透[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03)。
(陜西省府谷縣電化教育中心)。
摘要:中學語文是學生重點學習的科目之一,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采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將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內容相結合進行教學,提高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在中學時代的學習提供一個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
關鍵詞:中學語文;信息技術;想象力。
在現階段的中學語文教學理念中,更加側重于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發揮學生自身的主動性,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能夠真正地成為信息最后的加工者,而不是像傳統的課堂上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信息技術的出現為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提供了良好的教學工具,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
一、中學語文教師進行教學時應用信息技術的優勢。
1.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工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比傳統課程中單一地聽教師講解的效果要好很多。信息技術能夠展示色彩豐富的圖片、聲畫結合的視頻,對學生的各個感官都有很大的刺激作用,能夠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中學語文的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欲望。
2.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信息素養,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在腦海里構建一個完整的網絡知識框架,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構建活動中。教師除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傳授給學生語文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各個感官的敏感度,讓學生能夠進一步將語文知識記得更加牢固,促進思維想象能力的發展。
3.中學語文教師進行教學的時候除了要注重培養學生專業的語文知識,讓學生掌握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外,還要深刻地認識到,學生學習語文是為了能夠在將來的生活中更好地與他人進行交流,更好地獨立閱讀其他書籍,獲取更多的語文知識,所以,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和交流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交流能力有利于學生有效地獲取課外語文知識。
二、中學語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應該避免的誤區。
1.有的中學語文教師為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時候穿插了大量的圖片、音頻和視頻,雖然看起來課件內容豐富,課堂教學也十分充實,但是教師這樣進行教學,會使學生感覺眼花繚亂,不能讓學生較好地集中注意力思考問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安排課件內容,切忌使用過多的圖片和視頻,造成信息技術的“喧賓奪主”。
2.很多教師在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的時候,為了方便、快捷,將教學課件制作得十分簡易,有的教師的教學課件甚至是照著課文的具體內容進行制作,也就是說,教師直接將課文內容和圖片、練習題等直接制作成教學課件,沒有及時擴充其他的知識內容,也沒有超越中學語文課本的內容,教師制作這樣的課件進行教學,本質上和傳統的教學沒有區別,信息技術成了單純的教學載體,沒有發揮出信息技術本身的作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充分地利用好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確保在教學過程中讓信息技術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切實提高中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學生能夠真正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
參考文獻:
[1]黃瑞忠。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
[2]耿甜甜。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實踐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
[3]王茜。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教學優化整合的實踐探索[d]。河南大學,.
摘要:如何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如何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合作教學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不僅改變了教師在評價作文時的單一模式和定勢心理,而且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把修改講評的過程變為自我提高的過程,同時也提高了同學們的.寫作積極性和批改作文的效率。
作文課是師生心中永遠的“痛”,是多數學生想上而又怕上的課。一方面,學生希望能夠在具有創造性的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多數學生的作品往往被教師忽略,甚至被一元化的標準否定,因為教師面對幾十或近百份作品,在短時間內都給予恰到好處的承認是困難的事情。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吸收了合作教學的思想,在作文教學中開展了合作教學。
合作教學是前蘇聯創造推廣的一種教學模式,其思想是根據人道主義的原則和個性民主化的原則來改造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和教學過程,處理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和教學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個性和諧發展的人生。因此,它把課堂教學活動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相統一的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合作的過程。它通過調節人際關系、改進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等手段,在教學中建立起平等友好的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師生關系,形成民主、和諧、熱烈的教學效果。
[1][2][3]。
背誦,歷來是語言學習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任何高科技所無法代替的。古人云:“數誦以貫之,思索以通之?!币馑际潜痴b能幫助思考,思考需借助背誦。由于缺乏英語使用的環境,許多學生反映“英語難記”或“記了沒用”。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從背誦方法和背誦內容上給予學生指導,提高背誦的效率。
在英語學習中,背誦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增加學生的語言輸入。
英語背誦是一個反復朗讀的過程,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增加了對知識的記憶,反復操練了語音、語調、斷句等能力,在背誦到一定的程度時,語言就會主動輸出,語言所犯的錯誤會越來越少,語言越來越流利,說的欲望越來越濃,信心越來越強。
2.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啞巴英語”的學生在聽力練習中,聽短文就像“聽天書”。而學生在進行英語背誦的過程中會無數次地操練單詞的發音、語調、斷句、停頓、連讀、拼讀等,當這些語言輸入到耳朵后,刺激大腦神經,大腦儲備會自動反應出來,這就是語言熟練的結果。
3.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由于我們缺乏英語語言環境,練習口語的條件受到一定的限制,這就需要我們背誦一些英語材料。這個過程能大大增強語感,會對英語學習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發現,背熟的東西在需要的時候往往會脫口而出!因此,背的東西越多,積累的知識就越多。這些東西無形之中會融會貫通,若將背會的句子稍加改變,就變成了一個新句子,口語就會更流利。
4.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英語教師安排的背誦范文中往往有很多優美的句式和精彩的片段,通過背誦將這些文章輸入到學生的'大腦中,在他們進行寫作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把那些經典詞句運用到作文中去。(本站)也就是說,背誦同時具備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雙重功能,在背誦時,我們將大量經典的語言輸入了大腦;在寫作時,又將這些語言輸出了大腦,同時又使這些語言材料得到了內化。
5.增強學生的意志和毅力。
在背誦的過程中,學生在反復中不斷塑造自己堅強的意志,在乏味而單一的堅持中鍛煉了自己的毅力,在克服一座座“大山”的過程中樹立起了人生的信心。
二、幫助學生掌握背誦的策略。
1.轉變背誦觀念。
轉變背誦的觀念意味著我們要深刻理解背誦的含義,背誦并非死記硬背,而是要將背誦內容先理解。也就是說,在背誦前我們要掃清語言障礙,了解單詞的意義,根據內容注意句子的語調,增強誦讀的節奏,從而提高背誦的效果。課文中那些句子較長、結構較復雜的句子是同學們最難理解、最難背誦的。同學們可以先分析其結構類型,弄明白是哪一種類型的復合句,這樣就可以迅速理解句子的意思,背誦起來就容易多了。
2.選準背誦材料。
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和層次存在著很大差異。對于層次較高的學生,背誦的內容相對比較長,要求也比較高。對于層次較低的學生,可以選擇比較經典的一段話讓其背誦,使他們花較少的時間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增強他們的背誦的信心,從而達到操練的目的。
3.分層背誦過程。
一般來說,所背材料應具有句型豐富,語法結構典型,內容富有哲理或生動有趣、實用性強等特點。只有這樣的背誦材料才能激起學生的背誦熱情,并在背誦后體會到背誦的作用和成就感。識記是一個反復的感知過程,有“先快后慢”的過程。所以,背誦的過程應該從字、詞、句、篇逐級分層進行。
(1)背例句學詞匯。許多學生“記不住”單詞,其原因是沒有掌握記單詞的正確方法。學生往往只注意單詞的字母構成和漢語意思,而沒有思考如何將形和意更好地結合起來,這就造成了只知道單詞的寫法而不知道意思,在句子中見到了單詞就死套學過了的意思,卻絲毫不考慮語境、詞性等問題。
(2)背例句學語法。在學習語法知識時,許多學生把重點放在記住那些煩瑣難解的漢語解釋上,甚至不惜費時費力地把那些枯燥乏味的解釋背下來,這種做法是極其錯誤的。最好的選擇是只需要記住一個包含這種語法現象的例句并理解它就可以了。
(3)背名言警句。名言警句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語言精練、言簡意賅,是人們智慧的結晶,也是一種語言的精華之所在,是幫助理解語法現象和詞匯用法的絕好范例。因此,這方面的積累是語言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4)背語法小段。有些語法現象僅憑教師上課所講的幾個例句,很難讓學生達到理解并熟練應用的程度。如果我們能讓學生背誦一些包含這種語法現象的段落,從而達到理解應用,便不失為一種好的做法。
(5)背課文概要。就英語課文來說,許多文章介紹敘事性更強一些,句與句之間邏輯性不是太強。如果要求學生把全文背下來,既增加了背誦難度又沒有實際作用。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將文章進行縮寫或寫成概要,再背誦。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背誦的信心,而且訓練了學生的歸納概括總結能力。
4.拓展背誦方式。
事實表明,背誦如果能與其他各種練習有機結合,就會達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對一篇課文的背誦至少要有三個層次:先嘗試背誦,然后達到半熟程度,最后實現倒背如流。背誦方式也可以多樣化,如同義句替換、擴展課文、壓縮課文、復述大意、模仿作文、改變體裁、讀后感、句型轉換、分角色朗誦和表演、聽錄音、觀看電視錄像等,背誦與練習互相接應、互相補充,使學生不以背誦為苦,還以大量活用為樂,達到語言內化的目的。
5.鞏固背誦成果。
根據遺忘的規律,記住了的信息很快就開始遺忘,且開頭時遺忘的速度特別快,因此需要及時地復習。若等到記憶中的信息大部分或者完全消失之后再復習,所花的時間就比及時復習所花的時間更多。
總之,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背誦是一個單調、乏味且枯燥的學習方法,但背誦在語言學習中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背誦絕不是機械的記憶過程,它需要我們在理解背誦內容的基礎上,對背誦過程進行創造性的處理。因為在我們的記憶庫中,我們需要的是語言的意義,而不是語言的形式。只要我們了解背誦的心理,采用正確的背誦方法,就能夠使背誦為我們掌握英語、運用英語來進行交際打下扎實的基礎。
(甘肅省通渭縣馬營中學)。
我們先初步了解一下目前大學的非專業法語課堂上普遍存在的狀況。一方面是學生大多來自不同專業領域,彼此之間相對陌生、不熟悉,而且人數眾多、課時又少,不同于專業課。專業課的時間相對較多,而且是細分課程:聽力、語法、閱讀、翻譯、口語等等,使第二外語的學習條件自然要弱很多。老師學生都要在幾次課堂時間里完成聽、說、讀、寫、譯的教與學,這當然不是件易事。另外,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較少,大家都是各自學習,很少主動去互相督促幫助,達到共同進步。另一方面,作為教育工作者,老師也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教學計劃,更加注重要講授的內容,而忽視了課堂的學習效果,忽視了學生對學習的內心感受。如何更好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如何讓學生更樂意接收信息并更加熱愛這門語言的學習,這的確是一門藝術。我們知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自主的的思考學習固然是必需的,但僅僅這樣還不夠,因為語言學習的目標之一就是與外界的良好溝通和交流,說白了,就是與不同的人進行交流。那么,如果平時不注重這方面的訓練和培養,不訓練學生在自己的小社會中進行思想和語言的溝通,顯然是不符合我們培養語言人才的要求。如何讓來自不同班級的眾多學生在相對短的時間里,體驗到學習第二語言的快樂呢?有效記憶所學重點,則是我們第二外語工作者要努力解決的問題。那么,社會上積極倡導的團隊合作精神應用于這種語言的課堂上倒是行之有效,值得推廣應用。
這里我們介紹的團隊合作,可能大家會一下子想到課堂上讓學生對話、分組作業或做個游戲而已。其實這些活動都只是合作的某種具體方式,真正的團隊概念的體現是深入到參與者的內心,讓人全身心投入。情感因素在整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具體的實施步驟通常是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團體之間建立起安全感和歸屬感。第二階段,在團體的合作學習中,體現每個人的價值,讓大家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現。第三階段,參與者要學會表達自己獨有的觀點,學會拒絕一些不必要的建議。第四階段,參與者可以進行自我批評,也可以把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解。第五階段,參與者對自己的'風格和語言的恰當性進行調整和完善。
二、團隊合作在非專業法語課堂上的推廣和實踐。
怎樣把這種團隊合作的精神靈活、有效的運用到我們前面所提到的非專業法語課堂教學中呢?首先我們要談談師生間的合作:老師和學生之間要默默得建立起一種戰略合作的伙伴關系,大家所攻克的目標就是學習中遇見的種種困難,雙方要積極配合才可能順利完成任務。
針對學生學習第二外語的特點,老師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比如說,可以做份調查表,了解學生普遍感興趣的內容、學習的動機和意愿,選擇適當的討論主題,用生動的語言和清晰易懂的表達方式給學生一些關鍵詞及綱要指導等。做到有的放矢。在課堂上,教師要學會扮演多種角色,要像心理學家那樣察言觀色。通常課堂上學生的表情都會向我們傳達一些信息,他們對現在的內容是否有興趣?這樣的講解是否太枯燥?聽不懂或者他們已經聽得太累太久了?需要活躍一下氣氛,做點其他形式的練習?如果,教師不根據這些信息即時做出調整,那很可能這節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其次,教師也要扮演伙伴、朋友的角色,很多學生都不太喜歡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教師形象。一旦師生間的距離過大,就極易造成雙方難以溝通和交流,學生產生抵觸厭學情緒,哪談得上雙方配合與合作?一個為任務在教,一個不得已在學,惡性循環的話,那就大大背離了我們的初衷。更不要提有什么理想的教育成果了。所以,把自己看成學生的大朋友,你就自然會為他們著想,從他們的角度出發,了解他們的思想和學習現狀,盡可能去幫助他們,使學生感受到的是來自老師的關愛和鼓勵,會更樂意和老師交流。師生共同找出問題,解決問題,那么這無疑是促進他們學習進步的很大動力。第三就是導演兼演員的角色,一個好導演一定會知道如何指導、調動每個演員的表演積極性,如何控制節奏,給每個人有不同的指導。而一個好演員也一定會把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完整得呈現給觀眾,而且要抓住觀眾的心理,調動他們的情緒。上課其實也一樣。學生既是你調遣的演員,也是你的觀眾。老師絕不能在臺上唱獨角戲,而臺下無人響應。前幾天,有幸親臨一個法國教育工作者的啞劇示范表演課,對象是完全不懂法語的各年齡初學者,在不用中文翻譯的前提下,傳授如何運用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來傳輸書面語言的涵義。真是震撼!那個課堂的藝術魅力感染了每一個在座的人,所有學生都是目不轉睛的盯著面前這位“演員”。其間,“演員”也和“觀眾”不時的進行心的交流,達到“理解萬歲”!看來,有時講太多得話未必都是最好的傳達方式。既然教師可以扮演演員的角色,那么學生也不是只能做聽眾,只負責接收,雙方的互動與合作完全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拓展開。在此,不妨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學習法語疑問句時,老師可以讓一些學生到教室前面圍成一圈,然后自己先來示范主要的問句,當然要帶上豐富的表情是最好的。然后,讓這些學生依此扮演教師的角色來問下一個學生,這樣下來,通過模仿和演練,每個學生都熟悉了這些提問方式。同樣我們也可以設置其他的場景,比如在商店里店員與顧客之間的話題,在辦公室里老板與下屬之間的問答等等,所以說,老師要認真安排,部署每一節課。只有師生間能夠良好的溝通,平等和諧的相處,帶有示范性的表演,才是雙方教、學合作的基礎和實踐。
有了團隊合作在師生間的運用,接下來,我們就要談談學生之間如何團隊合作了。這可不是說主張學生搞小團伙,而是指以達到一定的學習計劃為目的,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實現博取眾家之長,共同進步,各自提高。這種方式也非常適合目前的大班外語教學現狀,因為有些練習不可能讓每個學生一一來做,時間不允許,也會讓大家分散注意力?,F在,不少學生偏愛獨立獨行,強調個人風格,如何將他們“人以群分”合理歸位,也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老師一般會考慮到這些因素:年齡特征(差異最好不要太大),性別搭配,(男女搭配)程度差異(成績相當),性格特點(內向外向考慮要分開)等,一般三至五人相對合適,太多了有人會有依賴心理,太少了,又沒有討論的熱烈氣氛。另外,小組核心人物的選擇也很重要,選擇一個性格外向,有熱情,有凝聚力的組長也利于促進小組的互相配合和共同努力。其次,老師除了給出明確的主題要求之外,最好將這個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給一個時間限制,并要求他們分成若干步來完成這個任務,讓大家覺得條理清晰,目標明確,從而使每人都有要準備的東西,都要為自己小組的大任務獻策獻力。這種方式可以讓每組的學生都投入到這個集體的任務中,因為集體榮譽感與個人價值的體現是分不開的。有限的準備時間和競爭機制,又讓他們必須迅速匯總思想,統一意見,達成一致,最后,在各組匯報工作時,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學人所長,彌補自己的不足。
三、小結。
將合作精神發揚在語言課堂教學中不僅賦予了學生很大的自由度,讓他們做到人盡其才,也可以鼓勵大家用語言去交流,去溫故而知新。本著培養優秀的外語人才這個目標,教師和學生都是任重而道遠。我們堅信只要在教育和學習的過程中師生精誠合作,不斷探索,不斷進取,帶給我們的將是更多的驚喜和收獲。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莊智象。外語教學的方法《現代外語教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urbainamoa?!皁rganiseretanimerunetableronde”lefranaisdanslemonde。no。1sept(30)。
[3]philippecarre《organiserl’apprentissagedeslanguesetrangeres》leseditionsd’organisation1991。
摘要:語文是中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母科,集其識字、理解、分析于一體。它也是培養學生人生觀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學既是文化教育,又是思想教育。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教師必須創新和總結更多有效的方法,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有更多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本文主要探討了一些教學中的課堂教學策略,希望為初中語文老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素質教育;課堂教學;合作;策略。
實施課堂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將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的素質教育思想通過課堂教學充分地體現出來,而欲體現這一思想,首先“要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保ǘ磐┰谶@幾年里,我對語文科的課堂素質教育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合作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基本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過程滲透了素質教育的思想?!昂献魇健钡恼n堂教學模式就是把課堂教學活動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相統一的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合作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建立起平等友好的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師生關系,形成民主、和諧、熱烈的教學氛圍,以提高教學效果。我的“合作式”課堂教學主要通過以下三大策略來實現:
一、誘導策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蔽覙O為重視每學期的第一節課,特別是新班的第一節課。在新班的第一課上,我會面帶微笑地站在講臺一側,用交談的口吻把自己介紹給學生:“同學們都希望老師博學多才、和諧可親,我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可總還是不盡人意。比如,我的字寫得不夠漂亮,我也有一時答不上來的.問題。怎么辦?三人行,必有我師。今后咱們在教學上相互為師,共同努力,教和學的任務就不愁不能完成。大家有沒有信心?”一番坦城的話,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給學生留下了難忘的第一印象,這是師生間情感交流的良好開端。在舊班的第一課上,我首先結合上學期末學生寫給我的評語,把自己在“教”方面的新打算告訴學生,進一步征求他們的意見。然后將上學期的語文期末試卷發給學生,請他們檢查自己在“學”方面的問題。這樣,師生共同調整教與學的方法,確定更加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使新學期有一個良好的開頭。
二、平等策略。
“詛咒和斥責可以使天才變成白癡,贊美和鼓勵可以使白癡變成天才?!蔽以诮虒W中,平等地對待學生。一是把自己當成學生的朋友,用一種平等的關系來對待。二是運用無斥責的教學語言。在課堂內外我主動接近學生,努力縮短與學生心理上的距離。課堂教學中,在師生共同制定課堂紀律的基礎上,側重獎勵學生的努力和進步,注重通過集體輿論來表揚或批評學生。對學生個體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不良行為,則采取“第一人稱反應”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既阻止了學生的不良行為,也不傷其自尊心。三是采用征求意見式評語。在作業、周記的批改中,我嘗試用第二人稱去寫評語。如將一般性的批語“重做!”寫成:“你的字能不能寫得好些?再抄一遍給老師看看,好嗎?”對于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我則將鼓勵性的評語寫在作業本上,而將批評式的評語寫在紙條上夾在作業本里。這樣的批語與評語寫起來費事些,但學生很樂意接受。
三、合作策略。
課堂教學的環境主要是人際交往的環境。課堂內外團結合作的人際關系是有效實現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為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激勵學生潛能的釋放,我從變革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入手,努力探索課堂教學中人際交往與合作的有效途徑。
1.群體合作。
學生的群體合作包括班級內部小組間的合作和班級之間的合作。在班里,我常采用小組間互批課堂練習的辦法,讓學生的認知結果及時反饋給對方,有效地促進了學習。在班級之間,我則組織互批作文。在批改前,將作文互批的具體要求和比分告訴學生。批改后挑選出有代表性的習作為講評做準備,精批三分之一學生的作文,對習作較差的學生進行面批。群體間的合作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并掌握了作文的要求,也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自覺性。這類合作也為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使我更好地了解學生,研究教法。
2.個群合作。
心理學家勒溫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師民主型的領導方式是形成積極和諧的課堂風氣的一個關鍵因素,對學生集體的道德和團結也有較大的影響。據此,我采取了民主型的領導方式,通過優化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的合作關系來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一是引導質疑,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盀閷W患無疑,疑則有進?!睘閷崿F“教師設疑”到“學生質疑”的飛躍,我先采用教師示范設疑、優生介紹經驗的方法,指導學生從課文里、從新舊知識之間找矛盾,提問題。在多數學生實現了由不敢問、不善問到敢于、善于提問的轉變之后,我便將難度較大的課文留給學生,鼓勵他們在課前的定向自學中大膽地提問。然后,我將經過篩選、歸類學生的疑問帶到課堂上,采用全班討論、同桌切磋與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解決問題。二是鼓勵指誤,以學促教。課堂上鼓勵學生給老師挑毛病,每學期末請學生給老師寫評語,讓學生指出教的過失、錯誤和不足,主動尋找自己在教學和師生關系方面的不足之處。我會真誠地將某個學生稱為“一字師”,在學生面前坦率地承認自己的疏忽;有時我也有意識設誤激疑,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給課堂帶來了極大的活力,他們不僅依靠自己的思考去學習課文,而且常常直言不諱地對課文、對老師或同學的講課提出質疑,并闡述自己的理由。這樣,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積極、主動的發展,而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也受到了學生的尊重,民主的師生關系使教學過程變得生機勃勃。
因此,讓我們為我們的學生、我們自己、我們的整個教育深情地呼喚:詩一樣的教育教學活動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每個人的手中,語文學習的花圃,我們一起傾心去培養和澆灌。素質教育的大廈,我們共同來設計和建造!
參考文獻。
[1]《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策略》,中國言實出版社。
[2]《隨緣教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實踐性教學在我國的發展歷史并不久,但對于經濟和社會的建設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特別是由于職業技術教育中的發展模式和當前實用性的社會相互吻合,因此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具有一定實踐技能的人才,供社會需要。當今社會,我國的職業教育進入到白日化的階段,人們對于職業教育沒有合理的重視,而過多的在意書本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實踐性較差,不能夠更好的培訓人才。職業教育在我國尚沒有成熟的辦學體系,同時又受到傳統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響,因此,方式和內容方面大多數和國外的類似,但又有些脫離當今的社會。加強職業教學技能中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做好實踐性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實踐性教學的作用和意義。
1.一般來說,實踐性教學對于專業課程的理解比較深刻,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主要的技能包括:職業技能、職業技巧、職業道德、職業從業能力等幾個方面。它們對于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實現全民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教學活動。
我國在多年的職業教學過程中,為社會培養了眾多的人才,但是大多數的畢業生在工作時還是不能夠學以致用,這給當前的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偟膩碚f,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學生在就學期間沒有按照學校的要求,掌握基本真正的技術,缺乏相關的操作技能,再加上一些社會功利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的操作能力會變差。
改變教育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遵循一般的教育規律,符合社會的發展要求等,都是做好實踐性教學的關鍵所在,尤其是在教學計劃的制定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方面,要做到教學和就業合二為一。確保職業教育的特色性,生機性和基本的活力,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都能夠符合社會的要求,保證其基本的技能和生存的能力,使其成為當前就業中重要組成部分。
2.在實踐性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和老師之間要做到教學溝通,也就是說,都要適應當前的形式發展和對于新的教學形式的要求。學校作為教學的主要場所,在職業教育的教學方式方面要一改過去的填鴨式和封閉式,取而代之以開放式的教學,多鼓勵學生參加社會活動和實踐,幫助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合理的運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去,既要傳授知識,又要結合學校的特點,按時定點為學生答疑解惑,培養起動手能力。
教學中,要始終遵循實用的原則,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和健康的心理要素,鍛煉其過硬的知識技能和水平。在重視職業教育的同時,保證教師隊伍的培養,加強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熟練的技能技巧。保證每位教師都能夠做到知識淵博的同時,勝任自己的工作,同時熟悉周圍的相關課程,能夠做到舉一反三,這才是真正才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過渡。
因此,學校要加大教學基地和設施的資金投入,為教師將理論知識轉化為主富的實踐操作技能的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建立一支理論與實踐教學真正有機統一的。能教能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從而為社會輸送通理論精技術的實用型專業技術人才。
3.實踐性教學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對社會產生較大影響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新形勢要求每一個職業學校必須始終將人才質量的培養放在首位,以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社會培養全面人才”的教學方針,服務于社會,加強實踐性教學,選擇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優勢專業,有針對性的辦學同時要重視學??蒲泄ぷ?,實現教學與科研和社會實踐的結合,使學生畢業后能夠迅速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從而形成學生培養與就業的良性循環。
二.實踐性教學的實現手段和途徑。
1.加大資金投入,增加實踐性教學設施,搞好實驗實習基地建設。
職業教育學校必須具備學生可從中掌握實用技術技能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基地和設施,挖掘社會外部潛力,加強縱、橫向聯系,擴大聯合辦學和輻射面,建立社會實習基地,為學生的技能培養提供良好的實踐條件,從而有力地促進實踐性教學活動的開展。
2.調整師資資源配置,挖掘學校內部潛力,發揮教師的豐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
要求每個教師必須根據教學需要,堅持深入實際,主動接受繼續教育和業務能力培養,在堅持努力提高專業技術理論水平的同時積極主動地深入實習基地學習實際技術,提高實踐操作能力。不僅要有一支理論水平高的師資隊伍,還應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全方位地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建立一支實踐技能更高的師資隊伍,從瓜為高技術人才的培養創造必備的條件。
首先,要科學地安排教學計劃,在保證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統一要求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刪補,使講授內容能緊密地結合實際,使每位學生所學知識都能。學以致用”。其次,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采用直觀教具、標本、掛圖、實驗或病例分析等進行講授,將抽象的理論傳授改為直觀教學,更要重視讓學生到實習基地等社會實踐中去體會教學內容。這樣使書本知識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更便于學生理解、接受書本理論知識。
三、結語:
總而言之,實踐性的教學模式對于當前的職業教育發展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同時做好實踐性的教學,可以提高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平。各個學校只有充分利用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加大改革的力度,重視實踐性的教學模式,才能夠從根本上抓好教育,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技術性人才,造就更多的新型勞動者。
參考文獻:
[1]段維峰淺談高職實踐教學的改革,教育教學論壇,
[2]俞仲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實踐教學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7)。
[3]聶肇正,高等職業教育研究與實踐,湖北長江出版社,2010(9)。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我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積極應用的賞識教育,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思想。在這一模式下,教師應在充分尊重全體學生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并積極將課程學習內容同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緊密的結合,促使學生開始積極主動的進行知識的探索,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知識進行更加牢固的掌握。該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獨立性,對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一、賞識教育的特點。
(一)變學生為課堂學習主體。
新時期,在應用賞識教育的過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的進行知識的探索。賞識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批改學生作業本的過程中,適當的給予學生一定鼓勵的語言和評價,促使學生在了解自身不足的基礎上,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受到了關注,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賞識教育在應用過程中,還能夠增加教師同學生之間交流的機會,促使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思想、特點等,也能夠促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的引導,從而提升學習效率。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心理和思想還不夠成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非??释處煹馁澝篮凸膭?,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應用賞識教育法,能夠促使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真誠的情感交流,更有助于教師將有效的學習方法及模式傳遞給學生。教師應用賞識教育,能夠通過語言及教學模式等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加和諧的學習氣氛,促使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擁有更高的積極性。
(二)有助于幫助小學生樹立自信。
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用賞識教育,不僅可以通過口頭的形式來鼓勵學生,還可以通過卡片、比賽等形式,促使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努力將自身的特長展示出來,并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不斷樹立堅定的自信。這種教學方式同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積極性,傳統教學實施過程中,以教師為課堂學習主體,以“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向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不注重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不利于學生意識到自身的價值。而新時期,在積極應用賞識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能夠得到教師的'認可,都能夠受到教師的表揚和鼓勵,還能夠在班級同學面前獲得教師獎勵的大紅花等。這種教學模式,適應了小學生的性格特點,有助于培養小學生逐漸樹立起較強的自信心,不僅有助于提升小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興趣,更有助于培養小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心理,同時學會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贏得他人的贊美。
二、賞識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一)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賞識教育,應注重方式方法,應保證提升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熱情,才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率?,F階段,應用賞識教育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將課程學習內容同小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努力回憶自身的經歷,從而對語文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應抓住小學生生活實際中的例子,對其進行賞識,從而引導學生更加熱愛語文知識的學習,也更加熱愛自己的生活。例如,在進行《我是男子漢》一課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大量收集小男子漢的成長故事,對故事的主人公進行贊美和表揚,并鼓勵學生積極將自身生活中的實例講出來,同大家一起分享。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對課文內容能夠進行更深刻的理解。
(二)積極應用新型教學模式。
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賞識教育必須注重引進先進的教學模式,這一過程中,不僅可以促使學生擁有更多的表現機會,還能夠極大的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學生不同的表現,對學生進行判定,也可以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鼓勵,從而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
例如,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應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多重感官進行刺激,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3]。同時,還可以采用小組教學法等多種模式。例如,在進行《亡羊補牢》一課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各小組進行成語比賽,通過努力盡量描述,讓其他組成員猜,表現好的小組可以得到教師的獎賞。在游戲環境下,學生能夠對知識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記憶,有助于提升學習效率。
來自 fANWen.chaZIdiAN.cOM
(三)構建良好的學生關系。
賞識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努力構建起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課堂氛圍,促使學生能夠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既能夠互相幫助,也能夠在適當的競爭中互相進步。
良好的課堂環境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樹立起自信心,并產生學習興趣,從而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的進行知識的學習。這種氛圍,是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盡量給予學生平等的表現機會,及時對表現好的學生進行表揚,促使其感受到教師的贊揚和同學之間的鼓勵、幫助,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進行更好的表現。例如,在進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一課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努力搜集資料,可以問長輩,也可以去圖書館等,并在課堂中將自身的資料展示出來,從而得到其他學生的肯定和教師的表揚,這樣一來,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就會更加積極主動。新時期,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積極實施了教學模式及理念的改革,賞識教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有效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來的。教師通過對學生適當的鼓勵和激勵,促使學生意識到自身的價值,同時了解學習中的快樂,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當中,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結合生活實際,鼓勵學生的過程中,能夠促使學生意識到語文知識的重要價值,同時應用新型教學模式,教師通過精心的課程設計,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
摘要: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運用“小群體”教學法,有力地促進了學生間互幫、互助、互爭、共同學習、共同交流、共同提高的能力,從中體驗到合作、思考、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被動接受體育知識的地位,推向主動探究獲取體育知識的前臺,有利于學生群體意識的培養、學習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小群體體育教學運用。
社會學認為,群體是個人存在的普遍形式,人之所以成為群體,是因為他們具有某些共同性與特殊性的聯系,讓具有某些共同性與特殊性聯系的學生組成“小群體”,充分發揮構成群體要素的積極作用,實現學習目標。就現行的體育班級授課形式而言,我們把每一個教學班看成一個群體,其體育學習活動就是群體行為,而群體行為往往需要群體意識來支配,在一定群體中占主流和主導地位,它包括群體思想、群體價值觀、群體道德標準和群體協作態度等內容。本人認為體育群體意識的形成,對整個班集體的學習目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態度的養成有著直接的關系,因而在體育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群體意識的培養,要充分調動個體的積極作用。下面就談談自己在教學方面的一點體會:
1“小群體”教學法促進個體的學習。
長期以來,大多數體育課堂的教學過程是從教師的角度來設計的,是讓學生適應教師的教、配合教師的教學,讓所有的學生一起跟著教師的步驟走,學生不需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問題”,不需要發表自己的'“意見”,不需要同學間的“討論”,師生間缺乏“真誠”與“平等”,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更無從談起。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小群體”教學法很快便成為一種受歡迎的教學組織形式,更受到學生的喜愛與參與?!靶∪后w”間互幫、互助、互爭、共同學習、共同交流、共同提高的學習氛圍,讓他們體驗到合作、思考、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課堂被動接受體育知識的地位,推向主動探究獲取體育知識的前臺,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調動,課堂上呈現出生動活潑的場面。
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材、場地、器材等具體情況,實施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小群體”練習法,并提出具體要求,“小群體”成員由學生自由組合,個別教材的分組教師可參與,一般小組成員為6-8人,小組長民主產生。這種形成組的方法,雖說與傳統的分組教學相似,但在組成原則、方法和指導思想上是完全不同的,“小群體”教學考慮的是學生需要,練習能力的培養、課堂效果是截然不同。在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一(4)班的新廣播操復習課,課堂采用的是“自由組合”分組練習,老師宣布練習要求與注意事項后,男女生很快按要求各自分成6個小組,有4個學生卻無一組愿意接受他們,原因是平時課堂紀律差,愛說調皮話,大家都怕影響到本組學習效果。出現這種現象老師也愣了一下,想幫助協調,但很快發現,他們4人已組成一組開始練習,由于平時沒有認真學,復習起來難度大,動作不到位,他們就先看其他組同學怎么做自己跟著學,難度大的動作就主動找老師進行指導,最后在各小組匯報學習情況時,他們4人小組也參加了表演,順利完成了這課的學習。由此可見“,個體”在集體活動中都希望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得到同學們的認同。體育課堂采用“小群體”教學法有力地促進了“個體”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集體榮譽感,滿足了他們表現的欲望與成功的體驗。
2“小群體”教學法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
自主選擇練習手段和自主掌握練習的量,這是體育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課堂教改的關鍵。大家知道,當前體育教學中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就是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往往是“整齊劃一”、簡單、省事的組織方法,缺乏針對性,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興趣愛好等很難做到區別對待,針對這些現象,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多種練習手段的方法,由學生自主選擇,在練習次數、量等方面不做具體要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討論選用,對喜歡的、新穎的或薄弱的練習可以多選、多練、不喜歡或已熟練掌握的可少選、少練(素質內容也一樣)。如高一籃球傳球教學內容可以設雙手胸前傳球、單手傳球、反彈球、雙手頭上傳球、雙人傳球、五星傳、進行傳球等項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掌握技術的情況、興趣、體力等進行自主選擇、自由組合,學生每選擇一種新項目,每更替一次場地,都會有新鮮的感覺,都會產生新的興趣和一種自主支配學習的激情,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而這種現象、這種群體必然延伸到課后,影響到終身體育鍛煉觀念的改變與建立,為終身參與體育鍛煉奠定基礎。
3“小群體”教學法促進合作意識的培養。
個體與個體間的合作意識很難通過講座或討論的形式得到培養,它需要通過某種活動、經過人與人的交往,達到共同完成任務的經歷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責任的共同承擔去培養,而體育教學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靶∪后w”教學法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接觸,它的組織形式靈活多樣,多由學生自由組合,練習中互相交往、互相關心、互相學習、互相照顧和互相競爭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土壤,為他們走向社會、走向成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以上是本人在體育實驗課中實施“小群體”教學法的一點體會。如何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推廣,還需要我們體育教師辛勤的工作,不斷地學習。體育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教學策略、教學模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推陳出新,改進體育與健康學科的基本規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指導實踐的原則,逐漸減少理念和行為的差距,顧及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的今天和未來的發展聯系起來,建立一個充滿教改活力的新課堂。
參考文獻。
[1]全國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教材,.
[2]毛振明.體育教學內容改革與新體育運動項目[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3]群體心理學資料.
隨著新課程的廣泛實施和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合作探究”已成為課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探究”也成為每位數學教師的追求。我們的教師在數學課堂中竭力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又一個“自主探索的時空”,但“變味的探究”、“走調的探究”仍經常出現。
問題一:這樣的內容值得探究嗎?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23頁“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教學片段。
1、新課引入。
學生很聽話地互相合作,分好桃子并相互交流分的過程。
點評:新課引入中“小組合作分桃子”的探究,顯得多余無用。因為在前面學習的“除法初步認識”中,學生已經學會了平均分東西,許多學生根本不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就能分得非常迅速準確。這一點從上面鏡頭中學生的反應也可以看出來。
2、新知學習。
好多學生在下面早就按捺不住,紛紛舉手,更有的在下面迫不及待地說出了答案:三四十二。
師(依然裝作沒看到學生的反應):請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互相討論一下,究竟用哪一句口訣?看哪個組的小朋友聰明、最先想出來。
好多學生根本就沒有討論,依然高高地舉著手喊:“我來,我來?!?/p>
點評:計算12÷3=4用哪句口訣,這個問題值得探究討論嗎?從學生的反應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此處的探究討論顯得蒼白乏力、毫無意義。
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該知道什么樣的知識適合讓學生去探究、什么樣的知識根本用不著學生去探究,對于一些學生能自主解決的淺顯問題,是無須“興師動眾”組織探究實踐活動的。教師不要為了體現課改精神,動不動就組織學生來個合作探究,濫用探究活動,營造表面“熱熱鬧鬧”的學習氛圍。為探而“探”的課堂教學,不但會浪費有限而寶貴的學習時間,而且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問題二:探究為何沒有進行到底?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78頁“整理復習”的教學片段。
師(圖片出示各種小動物捉蟲的數據):一只青蛙每天捕捉害蟲大約35只,一只燕子每天捕捉害蟲大約50只,一只螳螂每天捕捉害蟲大約8只。根據這些信息,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并列式計算。算好后,再給這些算式分分類,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分。
學生先是熱烈討論,提出了許多問題,列出了不少算式,接著埋頭苦算、校對答案……10分鐘過去了,不少學生還只是剛剛算好,根本還沒有涉及分類。
師(不停地看手表,焦急地在學生中間踱來踱去):請停下你們手中的筆。因為時間關系,還是聽老師給你們講。學生齊刷刷地停下手中的筆,抬頭聽老師講解。
點評:這個內容確實值得小朋友合作探究。對于這個問題的探究,學生有較大的思考空間和回味余地。但是,教師因為時間緊迫,怕影響自己的教學預設,沒有讓學生將合作探究進行到底。其實,上面合作探究中最重要的是要學生對算式進行分類,在分類中掌握100以內加法的'幾種類型和計算特點,而這最重要的地方,學生恰恰因為時間關系沒有涉及,豈不是一大遺憾。
我們知道現在的教材都是按課時劃分的,不少教師往往被教材所束縛,怕完成不了規定的教學內容,不讓學生將探究進行到底。其實,給學生時間,讓他們深入體驗數學活動,去合作探究一些數學知識,可能會完不成一些教學內容,影響教學進度,但學生卻能從中獲得許多數學活動的經驗和對知識的不同理解。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目標、教材內容作適當調整,為學生探究提供保證。
問題三:探究需要教師怎樣的點撥?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商不變性質”的教學片段。
師: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12÷6=6÷3=2÷1=2這串除法算式,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下面三個問題:
(1)被除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除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商有沒有發生變化?
學生在四人小組內逐個討論教師提出的三個問題。
師:下面請小朋友們按照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把討論的結果匯報一下。
學生按照老師設計的三個問題逐個逐個地回答。
師:誰能把上面三個問題連起來說一遍?
生:被除數擴大(或縮?。妆?,除數也擴大(或縮?。妆?,商不變。
師:對,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商不變性質。剛才小朋友們都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了商不變性質,很棒!
點評:這樣的探究點撥,從掌握知識的角度來說,的確省時、高效,但“探究”活動由老師牽著鼻子走,大大壓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稱不上是一次很好的點撥。
1.增強課堂提問的針對性在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要緊扣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定向思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潛在意識,使問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不能漫無目的地提問。因為,針對性強的課堂提問能一問中的,抓住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口;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完善學生的智能結構;能有效交流師生的思想感情,及時反饋教與學的信息,發揮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學作用;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初步認識分數”時,為了使學生認識幾分之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是教學的重難點,在幫助學生理解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時這樣問:出示_個月餅讓小紅和小明分著吃,兩人都很謙讓,你們說他們怎樣分才公平?生:平均分。演示平均分成兩塊。師:怎樣才知道一塊月餅平均分成了兩塊?再演示把兩個半塊恢復成一個餅再平均分,小紅和小明每人得了半塊月餅的過程。師問:這半個月餅是幾份中的幾份?(閃爍半個月餅)我們就說它是這塊月餅的二分之一,用+表示;另外半個月餅是多少呢?(閃爍另外半個月餅。)生:也是這塊月餅的。師:你是怎樣想的?生:這半塊月餅是兩份中的一份。師:從剛才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什么?生:把_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_。這樣-系列的提問,幫助學生加深了對“平均分’、“幾分之的理解,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只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思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增強課堂提問的層次性。
在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要根據教材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及疑點設計提問,不能為問而問,使課堂提問由淺入深,有明確的價值指向。如在復習歸類復習直線、線段、射線時,抓住學生易混概念,可設計如下問題,幫助學生掌握概念。
直線比射線長嗎?由于直線是把線段向兩端無限延長得到的,射線是把線段向一端無限延長得到的,所以有的學生就錯誤地認為直線比射線長。實際上,由于它們是無限延長的,無法度量,所以就無法比較長短了。
(1)角的兩邊畫得越長,角的度數越大嗎?角的大小是由角的兩邊叉開的程度決定的,叉開的程度越大,角的度數越大,叉開的程度越小,角的度數越小,與角的兩邊畫得長短無關。
(2)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是垂線嗎?“垂線”是一個不能獨立存在的數學概念。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其中_條直線叫另_條直線的垂線,不能孤立地說哪條直線是垂線。
(3)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嗎?看兩條直線是否平行,必須是在同_平面內。如果不是在同_平面內,即使兩條直線不相交,也不是平行線,正確的說法是:在同_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平行線。
(4)連接兩點之間的線段就是兩點之間的距離嗎?線段屬于‘‘形”,距離屬于‘‘量”,這種說法錯在把形和量等同起來了。正確的概念是:連接兩點之間的線段的長就是兩點之間的距離。
(5)平角是_條直線,周角是一條射線嗎?根據角的定義,每個角都有兩條邊,只不過是平角的兩條邊成_條直線,不能說‘‘平角是一條直線”“而周角是兩條邊重合成一條射線,不能說周角是一條射線”。
1.增強課堂提問的靈活性。
在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要在_節課的不同階段,隨學生思維的緊張強度的不同,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提問。如在上課初期,學生的思維處在由平靜趨向活躍的狀態,這時應多提一些回憶性的問題,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參與討論問題的意識;當學生思維處在高度活躍時,應多提些說明性和評價性問題,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不同時間不同形式的提問對學生思維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對同一提問內容學習前的提問與學習后的提問,學生思維與記憶的范圍也會有大小之別。為此,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一定要靈活多樣,要隨著教學進程的不斷深入隨機應變,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要多設預案,鼓勵學生積極探索。
這個猜想是正確的,學生的探究過程也是十分有效的。
在該例中教師巧妙地將問題“推讓”給了學生,讓學生通過思、辯的形式進行“自解”,最終完成了知識的重組與共享。最后,教師對學生的猜想進行了表揚,對學生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進行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適時地“難得糊涂回,讓教學陡增幾分精彩。
二、要給學生“想”的時間。
根據專家研究,在每個問題對學生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8鐘,這樣做有許多好處:學生可以回答較多內容;有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而又恰當地回答問題;可以減少卡殼的現象;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能夠減少以教師為中心的現象;學生可以列舉更多的論據;學生能夠提出更多的問題;能夠增加學生回答的多樣性;能夠增強相互之間的影響。
課堂提問學生有了‘‘想”的時間,就會有‘‘想”的因素積極參與掌握知識與能力的培養。但連珠炮式的提問,以及所提的那些學生不動腦筋就可以脫口而出的問題,不可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活動。老師簡單地提問,學生膚淺地答問,你來我往充斥課堂“想”就被擠掉了。老師的提問必須以學生的思為出發點和歸宿,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應設計在讓學生“跳一跳摸到”的水平上。既要考慮學生現有水平,又要顧及經思考可以達到的水平,這樣就把“想”這一因素作為提問設計的核心問題來看待了。只有在課堂上留給學生適當的時間思考“想”就可望落實到位。
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為了使學生理解算理,可提出下列問題:整數加減法為什么要相同數位對齊?小數加減為什么要小數點對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減?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么分子不可以直接相加減?這樣的問題,溝通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新舊知識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采用小組交流,較好地給予了學生‘‘想”的時間和“說”的機會。
‘‘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想的王國?!?蘇霍姆林斯基語)課堂尤其要變為積極思考的王國。在課堂中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想”,同時“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保ㄙ澘品蛘Z)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提問后很重要的環節要讓學生“想”。
三、要把握時機,問在恰當處。
課堂提問既是_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科學把握提問的時機,才能體現課堂提問的價值所在。
1.抓興趣點提問。
所謂興趣點,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理解的知識點。由此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激發、調動學生學習的情緒。
2.抓疑難點提問。
問在學生研究目標不明確、思維受阻的時候。學生學習的疑難點也是教學的重點,抓住疑難點提問,就是要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3.抓發散點提問。
‘‘數學是創造性的藝術”(保羅?哈爾莫斯語)。而創造能力的培養要在求同思維培養的基礎上,重視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的訓練,讓學生盡量提出多種設想,充分假設,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尋找解決問題的各種答案,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評價。例如: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對學生的數學建構無疑是有著積極意義的。一題多解,就是“求異”,即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和原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通過一題多解的討論,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去觀察思考問題,多問幾個“你是怎么想的?”、“還可以怎樣想?”,讓多種信息互相交流,開拓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
4.抓住空白點提問。
所謂“空白”點是指在教材中,對某些內容故意不寫,或寫得很略,在敘述描寫上留有余地,制造“空白”。這些‘‘空白”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和思考的余地。教學時如能抓住‘‘空白”點,巧妙地設問就能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進行新知的探索,把“空白”補充出來,加深理解。抓住‘‘空白”點提問,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尋找答案,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有的教師是先讓學生用面積單位直接去量平行四邊形,當然很難量,教師問:能不能想個辦法,使它變得好量呢?這段時間,學生帶著問題各自操作,教室里很安靜。幾分鐘后,學生們才紛紛舉手回答:有的學生說,可將平行四邊形一邊的“直角三角形”剪下拼到另_邊去變成長方形就好量了;有的學生干脆提出將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不必再用面積單位去量,用長方形面積公式(長改為底,寬改為高),就能求出它的面積。學生在操作這一段‘‘空白”里,既鞏固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又能動地調節與新知不相適應的學習方法,最終獲得新知。在這段‘‘空白”里,學生充分地參與操作,原有知識得到鞏固,新學知識得到理解,探索能力又得到培養。
總之,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要做到科學、合理、有藝術性,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反思教學過程,客觀分析自己在問題設計中的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問題設計水平,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益。
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溝通,主要靠語言,教師語言情感的流露,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影響特別大,學生們會隨著你富有激情的語言進入到興趣中去,隨著你鼓勵的語言投入到認知中去,隨著你贊揚的語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除了要準確、清晰、精煉,更重要的是要親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勵性。低年級學生心靈比較脆弱,教師過多地指責和過高的要求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們的創造興趣。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的選擇、學生的個性,關心每一個學生。在學生有錯時,不過分批評指責而是給他們改過的時間好機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在期待著我”,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積極學習之中。所以我在教學中盡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誰有更好的辦法?”“你能當一名合格的郵遞員嗎?”等等富有激情的語言。
數學是我們的必考科目之一,我們應該要學好數學。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結構、變化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學科。數學這門學科是無數學者研究的成果,不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給予了很多的幫助,同時對于人類經濟以及社會的進步也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學好數學對我們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要積極幫助學生來學好這門學科。
一、改變教育理念,適應新課改要求。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我們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不能僅僅固守著過去老式的教育理念不放,而是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積極地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我們教師已經從傳授者變成了學生學習的交往者、督促者以及研究者。我們需要從自己的心理層面上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只有心理層面上發生了改變,才會引導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生變化,才會做到處處以學生為根本,處處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
我們傳統的教學觀念集中體現了“為教而教,為知識而教”的理念。而現代的教學觀念集中體現的是“為學而教,為育人而教”和“為人的發展而教”的理念。我們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去引導、去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無論學習什么科目都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以學生的探索性學習為主,我們教師應該創設一個探索性的學習情境,去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各個不同方面來思考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自主地去探索。我們可以假設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多加鼓勵,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積極引導,啟發學生的創造力;拓寬教學面,引導學生思維的多元化。
三、多種鼓勵式教學。
如何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也是新改革中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環節。假如不能夠恰當地對學生給予評價,就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失去對數學的自信心。因此,正確地對學生進行評價,鼓勵式教學是我們所必須實行的。評價的真正目的就是最終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通過正常的考試,我們可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可以有的放矢地去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有針對性地輔導學生。同時在學生取得進步后,我們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積極地鼓勵學生,這樣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四、正確的復習方法。
復習不能是盲目地全篇復習,要有一定的方法,可以采用綜合復習的方法,就是把前后的知識聯系起來,找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綜合復習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做:(1)統觀全部,看到所有的內容,通過前后對比整理,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2)加深理解,把我們所學到的知識進行綜合的分析;(3)分析鞏固,前后加以整理、疏通,多加鞏固練習。
六年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除了上課要認真聽老師講解外,還要找對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做到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下完成作業,做好總結,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多做課外題??傊?我們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主,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盡量照顧到每位學生,爭取全方面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生物教學論文:“先行組織者”策略在生物教學中的實踐。
(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學,354000)。
摘要:“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呈現的一種與學習者的舊知識有聯系的引導性材料,它具有包羅性廣、概括性強的特點,能幫助學生搭建一座從舊知識通往新知識的“橋梁”,有效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在生物教學中,“先行組織者”主要以模型、實驗、文字資料、概念圖、問題探究等形式呈現。
關鍵詞:先行組織者概念內涵呈現方式。
如何幫助學生搭建一條從舊知識通向新知識的“快車道”,構建有意義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師都要面對和研究的課題?!跋刃薪M織者”策略就是這樣一條“快車道”。那么,什么是“先行組織者”?它在生物教學中應該如何呈現?本文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加以探析。
一、“先行組織者”的概念內涵。
“先行組織者”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于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來的心理學術語,是指在學習任務之前給學習者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比學習任務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包羅性,并且能清晰地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它可以是一段文字資料,一個概念、公式或定律,也可以是一個實驗、圖形或模型等。提供“先行組織者”,是為了實現用先前學過的知識去解釋、整合和聯系當前學習任務中的新知識,使原有概念對新概念、新知識起到固定、吸收作用,從而促進原有認知結構對新知識的吸收、同化,或者把新知識嵌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奧蘇貝爾特別強調學生的知識儲備(已有知識)對新知識學習的影響,他認為學生能否理解掌握新知識,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舊概念。有意義學習是通過新知識與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產生的,這種協同作用會導致新知識被同化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并使之發生改變,進而有意義地獲得新的知識。
二、“先行組織者”在生物教學中的呈現方式。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校特色、學生特點、課程要求以及個人的教學風格,重點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與新的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系,選擇合適的“先行組織者”并以恰當的形式呈現給學生。
(一)以模型的形式呈現。
生物課程標準在知識目標中指出,要讓學生“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等方面的知識”,將獲得生物學模型的基本知識作為課程目標之一,并在內容標準和活動建議部分做了具體詳細的規定。模型建構不僅是課程目標之一,也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需要。高中生物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如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概念模型(如血糖調節模型)、數學模型(如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等。例如,學習“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的兩重性之后,許多學生對教材中“一般情況下,生長素在濃度較低時促進生長,在濃度過高時則會抑制生長,甚至殺死植物”這句話難以理解,不知道如何判斷什么情況下是“低濃度”,什么情況又屬于“高濃度”。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難點,我把數學模型――生長素濃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坐標圖(如圖1)――作為“先行組織者”呈現出來:由圖可知,b點為生長素的最適宜濃度,促進生長作用最強,植物生長速度最快。曲線abc段對植物生長都有促進作用,屬于生長素促進生長的“低濃度”。其中,曲線ab段,生長素的促進作用隨著生長素濃度的升高而增大,(教學論文)ab段生長素濃度為適宜濃度范圍內的低濃度;曲線bc段,生長素的促進作用隨著生長素濃度的升高而逐漸減弱,bc段生長素濃度為適宜濃度范圍內的高濃度。c點生長素濃度對植物生長無影響,既不促進,也不抑制。在曲線cd段,生長素完全表現為抑制作用,并且隨著生長素濃度的提高,抑制作用逐漸增強,可見,該范圍的生長素濃度為“高濃度”。數學模型是聯系實際問題與數學的橋梁,具有解釋、判斷、預測等重要功能,在呈現該數學模型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比較扎實的數學“坐標”知識,輕松地解決了“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這一知識難點。
(二)以實驗的形式呈現。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許多生物現象要通過實驗才能作出解釋,生物體的形態結構必須通過實驗才能觀察理解,生物學的許多理論也是通過實驗建立起來的。通過實驗得到的知識更加真實可靠,讓人信服。因此,用生物實驗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先行組織者”,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例如,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還原糖的鑒定,細胞中的糖類以及紅糖、白糖、冰糖都是由蔗糖加工成的等知識。課堂上,我以“滲透現象演示實驗”(如圖2)作為“先行組織者”,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展示“問題探討”中的滲透實驗裝置,說明燒杯中是清水,漏斗中是蔗糖(白糖)溶液,請學生預測實驗結果。)。
生燒杯中的清水變甜了。
師如何檢驗?
生用舌頭舔。
師不衛生,更不科學。再說,蔗糖分子也透不過半透膜??!
生用斐林試劑檢測。
生不行,蔗糖不是還原性糖。
生把蔗糖換成淀粉溶液進行實驗,用碘液就能鑒定。
師很好!還有更好的實驗方法嗎?讓大家都能清晰看見漏斗內液面的變化!
生用紅糖,因為它也是蔗糖。
師說得很好!漏斗頸液面的變化又說明了什么?
生水分子的運動。
師怎樣運動?
生蔗糖溶液從清水中吸收水分。
師很好!蔗糖溶液濃度大于清水,蔗糖溶液通過半透膜從清水中吸收了水分。
通過演示實驗觀察和討論,一方面暴露了學生已有知識的缺陷,教師把學生的“錯誤”當做生成性資源加以利用,機智用“錯”,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勢,完善了學生的認識結構,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實驗現象,認識了半透膜的作用,為本節講述動物細胞的細胞膜和植物細胞的原生質層都相當于一層半透膜等知識打好了基礎。
(三)以文字資料的形式呈現。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在正文之外,穿插了許多相關的文字資料。如模塊首頁的“科學家訪談”,每章首頁的“引言”、“名言”以及每節教材中插入的“相關信息”、“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知識鏈接”、“想象空間”、“科學家的故事”、“科學前沿”等小欄目。這些文字資料都可以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先行組織者”,起到激發學習興趣、吸引學習注意力、展示將要學習的內容和意義的作用。例如,教學“能量之源――光合作用”第一課時,我把該節教材中的“與社會的聯系”作為“先行組織者”:
師同學們,見過種植蔬菜的大棚嗎?
生(齊)見過。
師大棚都是用些什么材料做的?
生玻璃、塑料薄膜。
師什么顏色的玻璃、塑料薄膜?
生無色的。
師知道為什么嗎?
(學生茫然,議論紛紛。)。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課題。首先探究的是:綠葉中有哪些色素?吸收什么顏色的光?
文字資料形式的“先行組織者”最早出現在奧蘇貝爾的實驗中,主要是在學習新知識前采用概括性的文字表述,起到組織、引導作用。當然,所用的文字資料不是孤立事件,必須要與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相關聯,才能達到吸收新知識、改造舊知識、強化認知結構的目的`??捎糜谡n前,也可在課中或課后總結中使用。
(四)以概念圖的形式呈現。
識,深刻理解了光合作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比較出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完善了認識結構。
(五)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呈現。
以問題探究作為“先行組織者”,應從學生新舊知識的連結點出發,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精心設計課堂核心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把握教學重點、突破教材難點。例如,完成了“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實驗之后,我給全班學生展示了一盆植物,并告訴學生:植物體部分葉片的上下表面事先被透明膠帶粘住,經過3天暗處理后,在太陽光下接受兩小時光照。然后請學生預測實驗檢測結果。
生(齊)變藍。
(許多學生不以為然,認為太簡單了。)。
師為什么?
生透明膠帶透光,葉片會光合作用??!
(演示實驗表明,葉片并沒有變藍。)。
師透明膠帶是透光的,粘住的葉片為什么就不會變藍呢?
(學生感到困惑,議論紛紛。)。
師光合作用除了需要光之外,還需要什么?
生我明白了,透明膠帶把葉片上的氣孔給擋住了,二氧化碳無法進入葉片內部,葉片不能發生光合作用。
師很好!
(師生共同總結光合作用的原料和條件。)。
恰當呈現“先行組織者”,有利于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有助于建立有意義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除上述呈現形式外,科學史、思維導圖、示意圖、模式圖、生物標本等也都可以作為“先行組織者”。
參考文獻:
[1]趙占良。人教版高中生物課標教材中的科學方法體系[j].中學生物學,(3)。
[2]張連云。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教學理論述評[j].科教文匯,(9)。
高職土建專業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不斷的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就業,能為土建行業培養更多的人才。目前,高職土建專業教學與這樣的目標要求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問題。
1.1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1教學的盲目性。
著眼于社會的發展的需求,高職院校也逐漸的放寬其辦學的思路,擴大土建類專業的開辦,土建行業發展很快,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市場的定位,造成對學生的教育培養不能符合市場的需要;學校實踐基地的欠缺,造成了對學生的訓練不到位,不能真正的促進學生的學習和進步。而且,目前高職院校的土建類專業的教材的實用性和專業性還不夠,不能真正的促進學生進行創新式的教學,造成土建類專業教學發展的停滯。
1.1.2課程改革不夠深入。
在對高職院校的土建類專業進行創新改革的過程中,課程的改革不夠深入。由于土建行業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土建類專業的教學發展,但也造成一些課程的改革不夠深入,一些教材和課件等不能與時代發展結合在一起,不利于實際運用,使創新的意義打了折扣,需要進一步進行改革和創新。
1.1.3專家教學的缺乏。
專家參與的教學是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因此,必須增強專家的參與程度與深度。在進行創新教學的過程中,光靠教師的教學是不夠的,專家更能掌握土建專業的`發展動向,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土建行業實際狀況,更能夠明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引導和促進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但是由于在一些高職院校不能明確專家指導的作用,使得在課程設計上,專家教學明顯不足,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1.1.4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面臨的發展機遇。
高職院校的土建類專業是為社會培養建設行業的應用型的人才,隨著社會的進步而得到創新和發展,土建類的行業資源也在逐漸的增加,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參與到行業調研中去,既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又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培訓和指導,能不斷的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的規劃能力,使學生不斷的接受新理念和新技術,更好地進行創造和發展,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社會和教育的發展需求,推動目前很多企業和學校進行結合,有利于引導學生在企業提供的平臺中進行實踐和學習。
二、創新教育在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教學中的具體實踐。
2.1課程內容的選擇。
在高職院校的土建類專業教學中,應該更加注重課程的選擇,因此,一般采用職業分析法對課程的主要內容進行調查研究,不斷的深入市場之中,分析土建類專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實踐創新等情況,能切實的為學生安排最適宜的課程內容,真正的通過實際的調查,實現對學生教學的能切實聯系到實際,為學生提供符合社會和市場需求的課程內容。要通過不斷的進行職業分析,使學生根據自己的目標職業的特征及技能要求,切實的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造能力,不斷成長與進步。
2.2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創新教育最重要的途徑就是首先要確定人才的培養目標。有了明確的培養目標,才能進一步確定教學方向、教學方法。確定教學目標,根據社會發展、土建類工程發展的趨勢和需求,制定學生應掌握的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內容,不斷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
2.3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
高職院校土建專業開展創新教育的關鍵環節是實現理論和實際的緊密結合。土建專業是注重實際演練的一門專業,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理論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強化學生對實際操作的認識,不斷的加強學生實踐的能力,結合社會土建行業的發展,不斷的進行創新和改進教學,達到真正的讓學生能理論聯系實際,參與到實踐中去,在實際操作中學以致用,切實的與土建行業的人員深入的交流,明白課堂上所不能領會的知識,能知道企業的需要。通過這些實際體會,不斷的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充實自己,不斷的鞏固和發展自身的專業能力。
2.4開發新的課程體系。
高職土建專業的教學,主要的目的就是能通過對學生的創新型的教學手段,能促進學生就業,能更好地掌握職業技能,能夠熟練的進行土建行業的操作。要求在教學中在鍛煉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的同時,還應該不斷的進行創新,開發新的課程體系,能不斷的對企業進行考察和探索,合理的借鑒國外的課程開發的成功案例,對課程體系進行開發和創造,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對課程進行科學設計,能夠從專業的角度和職業崗位的角度,設計出適合高職院校教學的課程,開發新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不斷的得到專業技能的訓練。在新課程的開發的過程中,要將理論和實際的內容進行有機的整合,改進傳統課程的不足,不斷完善新的課程體系,切實保障學生充分的掌握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的技能。
2.5優化課程結構。
創新教學的重要內容是要加強對課程結構的優化,對專業教學模塊進行劃分和調整,根據市場需求和學生的實際狀況,為學生輸送符合企業需要的土建類的專業技能,并能不斷的滿足社會發展給土建專業帶來的轉變,使教學內容既能滿足學生自身職業生涯的需要,又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職業人才需要。首先要在對高職院校土建專業的學生進行創新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對課程進行整合,通過課程的各個結構之間的合理調整,將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課時比例更趨合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系統的將理論與實踐知識融合在一起,不斷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能有效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和運用。促進學生在學習牢固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對相關的周邊附屬知識的了解和學習,進一步擴大專業知識視野,以利于對實際操作的指導,增強職業的選擇和就業能力。
2.6按照職業的要求開展實踐教學。
在進行創新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土建行業的要求要有較高的實踐操作的能力,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創新教學時,一定要切實的以目標職業的標準來要求學生,真正的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能使學生在就業的時候,可以更好地參與到工作中去。只有在職業導向的作用下,才能使學生真正的了解自身和職業,才能更好地對自己進行訓練,以職業的目標要求自己,促進自己得到進步和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建行業也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對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監督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建行業是注重實際操作的行業,在高職院校進行土建類專業的創新教學,實踐教學是重中之重。要讓學生不斷的真正參與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理解、掌握和運用理論知識,首先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梢圆扇∨c企業聯合在一起的途徑,通過聯合辦學讓學生參與到工程實踐之中;或者通過帶領學生深入企業,通過真實的參與操作,切實的了解和學習土建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其次要結合土建專業的注重實踐的特點,在課程的設計上保證50%以上的實踐訓練,從課時上切實保障學生實踐操作學習。通過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現場學習,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職業目標,了解土建工程的發展前景和趨勢,更好地端正學習方向,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土建專業的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對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教育是高職院校土建專業教學中的重要的環節,對實踐操作能力要求較高,只有不斷的進行創新,才能切實的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去明確職業目標,更好地進行學習和就業。在進行創新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更加注重實踐操作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只有有效的進行創新教育,才能真正的促進高職院校土建專業的教學得到長足的發展。
論文摘要:本文以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針對太原師范學院連續三年來在級至2007級教育管理專業的128名三年級大學生中,進行《比較教育》課程雙語教學時所發現的文化意識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反思。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教學建議,并強調在當前雙語教學改革中需要切實重視大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
論文關鍵詞:文化意識、雙語教學、比較教育。
一比較教育對雙語教學的基本要求。
比較教育課程是教育科學的分支學科,是教育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它是一門最貼近現實的學科,最能體現時代的氣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現出國際化趨勢的條件下,比較教育研究更是一個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領域。而雙語教學在當前高校采用雙語教學的模式有三種;第一種是目標語浸身模式: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全部使用外語授課;第二種是雙語過渡模式:教師的課堂用語70%~80%應使用英語,學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語參與教學活動;第三種是外語滲透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專有名詞、概念及課堂用語中使用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課、問答、作業等其他環節基本使用漢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第二種模式,即雙語過渡模式——鼓勵學生用英語學習和思考問題,并探索雙語教學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影響,以個性發展為研究內容,以個案分析作為研究形式,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興趣、愛好以及知識等能力的發展和變化。
比較教育雙語教學不僅可以拓展專業知識、鞏固語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內涵、增強文化意識。英語在寬松自然的環境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觸的機會。使他們產生一種用英語說話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們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會說。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要想培養大學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養他們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識。這種文化意識不僅需要教師的人文素質,教材的文化導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學生的有效參與和積極思考,以不斷增強自身在英語學習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實施雙語教學中的作用。
雙語教學是件艱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難,但要做好卻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則更需要有獻身教育的精神。比較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以英語為主,重點講授西方國家的教育體制??倢W時數:36學時。授課對象主要是大學三年級教育專業的學生。他們在修完大學英語四級課程后,應該掌握四千多個英語單詞。懂得基本的翻譯技巧,具有較快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要求的現成雙語教材是不現實的。最關鍵的是要選用適合學校實際的原版材料,適當壓縮課程教學的內容。只有深受學生喜愛的雙語教材,才能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為了突出實用性原則。我們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編的《當代英國概況》和周靜瓊主編的《當代美國概況》中節選了全英文版的教育專題內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課中。我們還節選了原版教材《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袢毡容^教育》中的“比較教育背景的變化”和“三種比較分析”等內容,供學生翻譯和討論。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已將《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袢毡容^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譯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7月納入“比較教育譯叢”。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生于19,是英國著名比較教育專家。他是曼徹斯特大學碩士,倫敦大學哲學博士、文學博士。在文史哲、外語和教育學方面有很高的素養,學識淵博,造詣深厚,教育經驗豐富。他主編的若干重要國家和地區社會、學校和進步系列比較教育叢書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三學生在雙語教學中的主要收獲。
1、黃曉旭同學的小組認為:通過學習,我們感受到異國教育文化的明顯差異。除了這些不同之處。更學到了要用比較與共融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正是這種“異”才讓這個世界多彩,我們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這樣得來的結果更加促使我們對其根源的追溯和對其發展趨勢的`探索,比較教育使我們懂得了運用比較的眼光看問題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學的小組認為:比較教育雙語課程使我們受益很深,大家擴大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邊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國外先進的教育,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些對于我們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學習教育基礎知識的同時,鞏固了語言聽說讀寫的技能。通過比較我們學會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國家的教育為什么會如此發達,也明白了我國在教育體制和內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學會了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和正確決策。這些都促進了我們個人品質的完善,做事要負責,要講究誠信,要學會與社會上各種人員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發展。
3、金輝軍同學的小組認為:就拿課程設置來說,英美等國家更加突出實用課程和職業化課程;而我國則重視基礎知識和自然科學,所以,發達國家的中學畢業生能很快適應社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從一個橫切面上看,他們的國家經濟如此發達,是離不開教育的貢獻的。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會影響人的一生,我國的教育和他們的比起來,多少存在欠缺與不足。他們的課程豐富多彩,動手操作和實踐的能力相對較強,而且公民教育使他們樹立良好的價值觀、道德觀;對于我們個人來說,非常希望將來得到這樣教育的洗禮與熏陶。在課余,我們也經常把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教育與我國的相比,分析它們各自的優缺點。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人們探索某種活動的心里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力,所以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薄扒榫场睂嵸|上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兒童能主動地活動于其中的環境。低年級學生好奇心特強,容易受外界條件的刺激而激動、興奮。因此,合理傳設學習環境,可以引起兒童對學習的興趣。
1、故事導課,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成功地導課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進入渴望學習的訓練狀態,為整節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學習課堂興趣,關鍵是教師課要上得“有趣”,因此我們要把愉快的有效的東西跟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因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創造,根據教材的內容,教師可設計引入一些于內容密切相關故事,笑話等等導入新課。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分一分)時,我是這樣導課的:師:“今天我們班可真熱鬧!你們看,老師還把誰帶來了”。課件出示藍貓。藍貓:“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朋友藍貓,今天我想帶你們一起去冒險島尋寶,想去嗎?”一看到熟悉的藍貓要帶自己去尋寶,學生的興趣馬上就被激發起來了。接著我又安排他們在與藍貓出發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鳥大哥分餅引起大家的不滿的情節,創設了這一問題:要怎么分才能兩人一樣多,才公平。你有什么辦法?有學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師: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一半嗎?學生被問住的同時,他的學習興趣也因此被激發了,求知欲望也增強了。
2、創設操作性情節,調動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
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分一分)時,我安排了兩個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樹葉、衣服、六邊形紙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圓、長方形、正方形紙片,通過折一折、涂一涂創造出其他的分數來。
兒童往往是在操作中進行思考的,學生提高操作親身經歷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認識和掌握了探索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能,增強實踐探究的欲望,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有助于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變“學會”為“會學”。
3、營造“競爭”情境,激趣樂學。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以及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我經常在課堂中創設一個競爭的情境,引入競爭機制,面向大多數學生,恰當地開展一些游戲競賽的活動,為學生創設一個競爭和成功的機會。把新知識寓于游戲競賽活動中,通過游戲競賽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教學中做到多鼓勵,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用競爭來消除課堂中常有的枯燥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了北師大版第四冊的混合運算后,我安排了這樣的游戲環節:四人一組,每人出一張撲克牌,看誰先湊出24,誰算出來牌就歸誰,最后誰的牌最多誰就獲勝。這不僅讓學生復習了表內乘除法和運算順序,而且極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勝心,讓他們領略了成功的喜悅,更加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923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