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范文范本來反思自己的不足,并進行改進和提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總結范例,供大家參考,期待能幫助到大家。
陰陽平衡、天人合一是中國人歷來所尊崇的思想,因為這不僅是儒家與道家所接受與贊同的觀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與淵源的體現,其中包容性與和諧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展現,其中包容性的衍生就體現為多樣性。將“和”的思想融入進工業產品設計中,就能體現出工業產品功能的統一性與造型的多樣化,并使人、社會及自然的和諧統一充分展現出來。而工業產品設計的平衡、對比、對稱及統一等都是為了將視覺方面的和諧體現出來;工業產品中色彩的運用則是體現出色彩的和諧性;工業產品造型中幾何化形態以及線條比例的處理則能體現出一定地域文化特征。
二、工業產品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關系。
1、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工業產品設計的基礎。
文化是通過各民族在自己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和發展而成的,它不僅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華,而且它也能決定一個民族的命運前途。所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工業產品設計的靈魂,但凡是優秀的產品設計,總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包含在其中。作品設計不光是物化一件產品的形態、一幅廣告,而是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基礎,將一種新的文化與新的生活方式生動的體現出來。
2、工業產品設計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載體。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要想不斷的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遞下去,就需要各種各樣的載體,其中在傳統文化傳承中,工業產品設計就是一種重要的,且不容忽視的載體。工業產品設計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統一體,它不僅體現了文化精神,也將地域、時代、民族等文化特色與文化的面貌反映了出來。工業產品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就是為了促進文化的進步與發展,讓我們將歷史的文化現象在這樣一條“發展”線索下連綴成一個體系,且這個體系能夠有效的將聯系與發展體現出來。
三、工業產品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實例分析。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促使其精神追求也不斷的發生變化,從而使我國設計界也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對工業產品設計的影響,其中也有許多設計成功的、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工業產品,比如:
1、北京奧運會的“祥云”火炬。
曾經在設計北京奧運會的“祥云”火炬時,總共經歷了北京奧組委的三次篩選,最后在全球的388個競標方案中成功脫穎而出,并成為工業產品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的一個非常好的實例。在這次的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中,不僅火炬整體的設計元素采用的都是“祥云”這樣一個傳統紋樣,同時還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書卷的造型來設計火炬的形態,將火炬設計成為了一個“卷起來”的形態。其中,此火炬中,書卷代表了中華文明,祥云代表了祝福,有機的將兩種設計元素進行結合,產生了一個同時飽含本土化與全球化特征且優秀的現代工業設計產品。除此之外,奧運火炬的包裝中也體現出了濃郁的中國韻味,其包裝是一個木質的盒子,中國傳統的木箱是其形態設計元素的來源,外加兩個金屬的搭扣,顯得古樸而又厚重,用金黃的絲綢作為盒內的軟裝飾,不但對火炬進行了有效的保護,又體現出了皇家的高貴。這樣一個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工業產品設計,不但中國人自己看了喜歡,而且全世界的設計師也都認可這項設計,且這樣的設計也將北京奧運會的喜悅與中國傳統文化傳遞給了全球人民。
2、聯想的奧運“祥云”筆記本。
在以前,不管是國內的筆記本,還是國內的筆記本,外觀都是黑色面板、方盒造型的。但是這款由聯想推出的奧運“祥云”筆記本,整個產品都是利用傳統的貴族金黃色云紋作為點綴,并運用承載千年中國印象的漆紅作為其整體色彩,是想將吉祥的語意傳達給人們。而且這也是一個現代工業產品設計中成功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標志性作品,在此現代產品中結合了傳統的色彩及紋樣符號,改進了傳統的筆記本造型,成功的讓奧運“祥云”筆記本成為了奧運的一個藝術品及珍藏品。
3、中秋月餅的包裝。
在我國,中秋節是一個傳統節日,是親人們團聚的時候,且是中國人乃至世界華人心中最為重要的節日之一,為了增添節日的氣氛,月餅就是必不可少的食品。近年來,月餅的包裝不僅越發的精美,而且種類也是日益增加,但是不管月餅的價格如何,包裝效果如何。月餅的包裝始終都是將藍色、黃色或是紅色作為包裝的主色調,其中藍色表示夜色,黃色表示月亮的顏色,而紅色自古以來在中國表示的就是喜慶的顏色。除了包裝的顏色之外,通常也會有幾句古人的詩詞印在月餅包裝上,對節日的氣氛進行進一步的渲染,也體現出節日的重要性與傳承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進工業產品設計中,能將我國傳統的文化精神與民族氣質有效的體現出來,雖然我國工業產品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今后的產品設計中,要不斷的探索并發掘其中的文化精髓,更好的將我國的文化特色體現在工業產品設計中。
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道家和佛家思想為兩翼的文化思想體系。
在孔子、孟子確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觀后,儒家思想發展的歷史貫穿了中國從先秦到“五四運動”以來幾千年的歷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其基本思想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中國古代兒童入學,首先要讀“四書”,即儒家哲學最重要的讀物——《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完美的補充,儒、道、佛三家和諧共存,構建了中國人自己的精神家園。所以說把握住這三家文化的內涵,就把握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從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對和諧社會的思考和貢獻。
二、儒家文化的道德人生觀——個人與社會的和諧。
儒家理論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認為這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其主要內容簡單說就是是仁和義。仁義的觀念是儒家思想最為強調的觀點,以前人們說某某人是偽君子,罵他“假仁假義”,就是說仁義觀。其實儒家仁義觀是一種高尚的個人道德情操觀,他要求人們做事情必須符合道德標準。如果是出于非道德的考慮,即使做了應該做的事,這種行為也是“不義”的行為,用一個為孔子和后來儒家學者所蔑視的詞來說,那就是“為利”?!傲x”與“利”之間的辯論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熱門話題。
其次,儒家理論強調家庭的和睦與社會的和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被儒家經典理論提倡的一個和諧社會的基本次序?!凹液腿f事興”,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直接影響社會的平安、和諧。儒家思想強調依靠道德的規范作用來實現家庭和諧,通過提煉、宣揚相應的倫理規范來調適父子、夫婦之間的關系,從而構成了中國人的基本價值觀及和諧繁榮的道德世界。
三、道家文化的自然和諧觀——人與自然的和諧。
道家文化與儒家思想簡單地說是一種對立統一。儒家強調人的社會責任,但是道家強調人的內部的自然自發的東西,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們常說孔子重“名教”,老、莊重“自然”。中國哲學的這兩種趨勢,約略相當于西方思想中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儒道兩家文化既相互對立,同時又相互補充,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道家文化認為只有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界萬物在不斷變化,萬物變化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規律是“物極必反”,這種思想來自道家的祖師——老子。意思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向極端方向發展,這些性質一定會使它轉向自身的反面,這構成一條自然規律。所以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掌握“度”這個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
那么,怎樣衡量事物變化發展的“度”·事實上,沒有人能劃出適合一切事物、一切情況的絕對界限,必須依據客觀不斷變化。例如過去人們認為海南不能發展工業,而現在,我們提倡“生態立省”和“一省兩地”戰略,就是考慮到海南保護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的必要性和發展工業的優勢等現實情況,合理把握事物發展的“度”,在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四、佛家文化的平等和諧觀——內心自我的和諧。
佛教傳入中國,是中國歷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傳入中國以后已經與中國的思想相結合,推動著中國的哲學思想不斷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文化——禪宗,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影響深遠。
佛家文化的和諧理念首先是關于心境之間的和諧,也就是在人的認識層面構建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和諧。佛教的平等和諧觀教人擺脫苦難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種新的認識體系,從自我的心理上尋求突破。在這種新的認識體系的指導下,既體悟到世間一切的虛幻性,又認識到世間一切存在的價值以及它們之間的圓融與和諧,從而在實現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圓融和諧的基礎上,完成精神的終極超越。
綜上所述,儒、道、佛三家文化都在各自的立場上提出了其對和諧社會的思考和探索,包含了不少思想的智慧和精華。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新一代炎黃子孫的職責所在。我們將倍加努力,堅持科學發展觀,科學地繼承和發展和諧理念,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而奮斗。
中國歷史悠久,歷史文化的積淀形成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如水墨畫、陶藝、京劇臉譜、皮影藝術、壁畫藝術、剪紙藝術等,絢麗而豐富的表現元素和表現形式為中國動畫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造型設計素材。綜觀我國優秀的動畫作品,無一不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符號,如,動畫片《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玉皇大帝等角色的造型設計借鑒了中國傳統藝術,如京劇、年畫等,通俗易懂,富含民族特色。上映的動畫電影《小門神》,從動畫人物造型設計上看,是根據中國傳統民間傳說設計的,使“門神”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觀眾的喜愛;從動畫故事上講,是對門神故事的原型再造,契合了中國民間關于門神的傳說。這就使影片對于中老年觀眾而言是對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的溫馨回憶,對于青少年觀眾而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正因如此,這部影片反響熱烈。近年來,動畫業界重新研究將古老的皮影藝術應用于動畫創作,把傳統的水墨畫與三維技術相結合制作動畫片,等等,都賦予了動畫造型強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體現,一方面是在動畫造型設計上借鑒和引用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中國文化精神內核的傳承與發揚。根據現代動畫造型審美特征,運用現代動畫造型設計手段對傳統文化元素中那些能夠為我們所借鑒的造型設計元素進行進一步的提煉、改造和運用,既能夠將其以新的、現代的方式進行傳承,又能夠使我國動畫的造型富有民族韻味,從整體上提升動畫作品的美感和藝術感染力。動畫創作的前期工作是動畫造型設計,主要是設計動畫角色的造型,從角色的形體與色彩兩個方面進行整體塑造。在造型設計中,設計者應注重對傳統文化元素形與色的借鑒和提煉,把握傳統文化精神內核,賦予作品個性鮮明的藝術神韻。1.中國式“形”之傳神藝術審美表達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積淀了儒家、道家等多家學派的思想,將其體現在我國的動畫造型設計中,能夠使我國的動畫作品從思想上具有獨特的東方魅力。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以形表意,這與西方遵照現實、追求形象逼真的創作原則不同,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創作出來的動畫形象的藝術風格也必然有所不同。西方繪畫講求透視關系和逼真寫實;中國繪畫中對人物的表現遵從“肩擔兩頭,立七坐五盤三半”之說,對人物面部有“三庭五眼”的劃分,臉型則可用八個漢字概括,即“國、目、田、甲、由、申、用、風”,生動又形象,更加注重以形寫神。如《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動畫形象設計,為了突出孫悟空的機靈聰慧,造型設計者有意識地將孫悟空的形象進行了夸張的變形,并借助中國傳統藝術京劇中的人物形象和動作設計,在孫悟空的面部中心用心形的紅色色塊將其鼻子、嘴巴和眼睛統一起來,加之設計出長腿細腰、虎皮短裝,將孫悟空的機靈表現得淋漓盡致。2.中國式“色”之傳神藝術審美表達在動畫造型設計中,色彩對于表現動畫角色的個性特征和傳情達意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色彩的使用上,東西方也有各自的藝術追求和藝術原則,西方藝術家講求對色彩和光線的嚴格把握,任何微妙的光線變化都不容忽視,對逼真性、寫實性有著近乎苛刻的重視;而中國傳統藝術更加重視韻味的主觀表達,如中國傳統水墨畫,畫家可以不考慮光色等方面,更加注重以筆墨塑造形象,通過墨的濃淡干濕、線條的起承轉合、筆觸的輕重等抒發情感。如,《小蝌蚪找媽媽》就利用了傳統水墨畫元素,將游動的小蝌蚪表現得淋漓盡致。
結語。
我國動畫只有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探索,才能在世界動畫舞臺上大放異彩,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運用更是大勢所趨。我國的動畫造型設計者只有充分、深入挖掘我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并將其體現在動畫造型設計中,才能夠以更加形象和直觀的方式傳承、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并引領中國動畫的發展。
“儒法并用,德主刑輔”,亦稱“禮法合治,德主刑輔”是儒家將道德倫常與法律制度相結合,同時遵循“明德慎刑、大德小刑”思想的國家治理模式。
其“德治、仁政”的宗旨一直被歷代統治者所尊崇并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法律文化和精神標識。
然而,19世紀中英戰爭爆發、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之后,標榜“民主、憲政、法治”的西方法律相繼融入中國人的生活,影響了國人的法制觀、價值觀。
當前我國旅游行業在正在不斷的發展進步,傳統文化對旅游行業起到的推動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在旅游企業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當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企業管理結合起來,根據旅游企業特色構建一套附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旅游管理理論,在推動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對旅游景點進行規劃,在行業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我國作為歷史大國,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通過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結合發展旅游行業。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行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當前將自然與人文結合起來的旅游已經成為旅游行業發展的新趨勢,無論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還是對旅游行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經過歷時的積淀之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了相應的特點。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對人文思想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響旅游行業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通過二者的相輔相助,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并推動著旅游行業當中的人文資源的發展。
旅游管理理念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業在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同時注重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業的管理水平,并且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當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樹立正確旅游管理觀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觀念的形成過程中,應當與我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過樹立以人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發揮以人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貴民的民主思想,從而促進我國旅游行業可以持續發展。
(二)以和為貴的管理模式。
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儒家思想主張以和為貴,只有在旅游企業的管理模式當中注入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才能提高旅游企業的凝聚力。只有打破傳統的旅游管理模式,將旅游管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將傳統的硬性管制的管理模式拋棄,采用含有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促進旅游企業的發展。
(三)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
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服人,通過將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與以和為貴的管理模式結合起來,通過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融入到旅游企業管理當中,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管理水平,促進旅游行業持續發展。
(一)加強旅游資源中精神文化的挖掘。
旅游行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旅游的概念也不僅停留在對景色的欣賞,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追求旅游區域的精神文明感受。所以,在對旅游企業管理理念的構建過程中,需要在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旅游項目投入資金,滿足當前人們的旅游需求。在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注重結合當地旅游特色以及傳統文化,通過不斷的完善與進步,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環境。對于歷史建筑,應當注重定期進行維護,在挖掘其價值的過程中,注重對其中精神文化的挖掘,將歷史建筑中含有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宣傳與推廣,帶動旅游行業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二)對文化旅游區域進行合理規劃與管理。
旅游行業的發展會帶動當地旅游區域附近的金融、食品、商貿、住宅等多方面共同發展。在對城市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體現出當地旅游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對歷史性的建筑進行規劃或者擴建時,應當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而不是對古城本身進行改造。在建設規劃過程中應當注重將景區內部的綠地率與森林覆蓋率設為規劃建設的重點。通過科學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對旅游區域進行實質規劃,促進旅游行業的持續發展。
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發展的精髓,在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時刻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對旅游地區的旅游者、居民與相關工作者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工作,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在旅游景點的開發過程中,需要將旅游推廣融入到傳統文化當紅總,通過開展展會、文藝活動等形式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推廣。同時可以利用我國傳統的節假日對我國傳統文化思想進行宣傳,將傳統節日當中的人文文化、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介紹給旅游者,在提高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發展了人文。
四、結束語。
旅游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經濟來源,旅游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對旅游管理理念有著重要的影響,旅游企業應當深刻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人文精神,做好旅游景點的規劃與宣傳工作,通過完善景點建設,不斷的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并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理念,促進旅游行業持續穩定發展。
文檔為doc格式。
飲食文化受自然、經濟、地理位置和思想文化的影響不斷發展。遠古時期人類以生食為主,隨之發展為熟食;烹飪技術由燎烤發展為蒸、煮、煎、炸等;飲食選材和菜系也不斷豐富;飲食觀也由“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飲食風味也由閉塞的單一民族和地區融匯到如今的豐富多彩的飲食口味。
飲食文化包括三點:第一是食物的選材和加工。選材受季節、節日風俗、地域和食忌思想等的影響;加工又包括刀工和烹調技術,通過刀法可將食物分為條、片、丁、沫、絲等,其給人的視覺效果和口感截然不同,烹調方法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第二是就人類而言,飲食文化包括少數民族、宗教和社會各階層飲食文化。各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飲食文化習慣和代表性的飲食菜系;社會各階層的飲食文化由物質基礎決定,包括宮廷、士大夫飲食文化和百姓飲食文化等,各階層在進餐時很講究禮儀,也就形成了飲食禮儀文化。第三層次是與飲食有關的文學文化,包括歷朝歷代許多關于飲食介紹和文人對飲食的歌頌贊美的文學作品。
2.1傳統膳食結構可傳承性。
《素問·臟器法時論》:“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是最早關于膳食結構的記載,也是幾千年來的擇食原則。傳統的膳食結構以谷物為主食,肉類、水果和蔬菜為輔食,堅持低脂、高蛋白、高纖維素飲食?!肮使炔蝗?,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告訴我們谷類乃人類維持機體運動的基礎物質。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始終堅持平衡膳食觀,合理搭配飲食。近年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中國傳統膳食結構才是最科學的膳食結構,《中國健康調查報告》報告了美國康乃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6年的合作研究結果:20世紀80年代,我國人民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這與中國傳統膳食結構密切相關,可見傳統膳食結構的可傳承性。傳統膳食結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我們需矢志不移地堅持弘揚其優越性。
2.2獨特的烹調技藝注重色香味。
我國的烹調技藝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素以選料講究、制作精湛、品種多樣著稱于世,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烹調技藝的精湛在于即使是同一種原材料,通過不同的烹調方法,也可以做成色香味截然不同的美食。我國傳統的烹飪、調味技法堪稱一絕,“烹”是指烹飪原料熟制成菜肴的操作過程,方式多種多樣,其制作過程重在掌握火候,如清蒸魚,火候不到則生,過火則老。而“調”則指原輔料的搭配和調味料的使用。通過調制,使菜肴美味可口、色澤誘人,《呂氏春秋·本味篇》云:“調和之事,必以酸、苦、甘、辛、咸。其先后多少,其奇甚微,皆有自起?!闭{味料所需數量和加入的先后順序都有講究??梢?,中國傳統烹飪技藝之細膩無與倫比。
2.3醫食同源的食療觀。
“醫食同源”,即“藥食同源”。指用中醫理論知識和飲食文化相結合,使人們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通過食物來調理身體、預防和治療疾病?!饵S帝內經·太素》:“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靈樞·五味》:“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等”。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藥方》中提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由此可知,“醫食同源”并“寓醫于食”的食療觀歷史悠久,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食養論”,即注重飲食膳食平衡,使之有利于身體健康,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二是“食療方”,即以食為藥,以日常食物的一種或數種作為藥用,以治療疾病。三是“藥膳”,以藥配食,取一味或數味藥物入膳。中國的食療藥膳文化在歷朝歷代的總結思考下不斷完善。關于醫食同源和食療的書籍數不勝數,醫食同源思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應當積極研究醫食同源理論,傳承其精華,真正達到飲食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2.4食忌思想。
“食忌”即“忌口”,也就是我們在吃的時候應該吃什么,怎么吃……“茍全其身,須知切忌者矣”旨在告訴我們飲食禁忌的重要性。其包括配伍、季節、時辰、體質、數量等方面的禁忌。配伍禁忌如:黃瓜與花生同吃易腹瀉;羊肉與西瓜同食會中毒等。季節禁忌即春天不宜吃辛辣發散的食物,夏季應忌食肥甘厚膩,少食生冷之品,秋季應忌食性燥和大補之品,冬季不宜食油炸生冷之品,時辰忌如:“早上人吃姜,晚上姜吃人?!薄霸绾塞}水如參湯,晚喝鹽水如砒霜?!斌w質忌即中醫將人的體質分為:偏陽質、偏陰質、陰陽平和質,體質偏陽者應忌溫熱、辛辣助火之品;體質偏陰即陽虛型體質者,應忌食寒涼生冷傷陰之品等。數量忌即飲食有節制,不可過量,忌過飽。若不掌握一定的飲食禁忌知識、合理選擇食物,則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食忌思想是歷代人們經驗和理論的總結,不容忽視,掌握食忌思想可使我們飲食生活更加科學、安全。
2.5五彩繽紛的少數民族飲食文化。
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優越性的體現,其豐富多彩的飲食種類為傳統飲食文化增添了色彩,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由農業、地理位置、食材決定。中國地大物博,各具特色的農業為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奠定了基礎。長期定居在大草原的畜牧業民族如蒙古族、哈薩克族、藏族等以肉類、奶制品為主;居住在南方的民族如苗族、回族、白族、傣族等民族從事農業,其主食多為大米、小麥、青稞等,代表特色如竹筒飯,菠蘿飯,五色飯等;少量三江平原的少數民族如赫哲族、鄂溫克族、基諾族等以狩獵和漁業為主,其主食多為野生肉類、植物、魚類,代表特色如殺生魚、蝌蚪拌臭菜、松鼠干湯等[5]。此外,少數民族多嗜茶、酒,我國少數民族多居住的邊疆高寒地區,喝酒可以防寒,因此大多嗜酒,我國是“酒文化之邦”,少數民族更有“無酒不成席”之說,各個少數民族以酒待客之道各不相同,酒種類更是形態各異,有青稞酒、檳榔酒、藤酒等;茶也是少數民族必備的飲品,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等。人們在食用各少數民族飲食的同時便能回味其蘊含的歷史文化,融合少數民族飲食文化使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更具特色。
2.6獨具特色的菜系文化。
菜系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區域表現,菜系的形成和發展是我國地理環境、氣候、食材、嗜好的真實寫照。菜系由宋代“南咸北甜”到明代“京蘇廣三式”到清代四大菜系再到清末的八大菜(浙、閩、湘、徽、魯、蘇、粵、川菜)。地理環境對飲食選擇很有講究,蜀湘一帶濕氣較重、選擇辣食能祛濕,故辣味菜是湘、川菜的特色;食材更是決定菜系的重要因素,臨近江海湖地帶則擅做海鮮、以鮮香聞名,如湘、魯、粵、閩菜系,相反,山地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稱,蘇菜發源地由于菜種豐富所以一大特點便是四季有別;嗜好是決定菜系的又一重大因素,湘菜追求原汁原味,香、嫩、清、脆是其特色;徽菜更愛燒、燉、蒸,注重火候,善于保持原汁原味;蘇菜選料嚴謹,愛好和注重制湯,保持原汁,追求鮮香酥嫩,重刀工、火候;粵菜技法、配料多樣,追求鮮嫩爽滑濃;川菜重調味,以“麻、辣、酸、香”為主味,由此可知,菜系是各區域歷史飲食文化的沉淀,賦予了傳統飲食文化的多彩和豐富內涵。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發展中精華不斷被人們所傳承和豐富,作為新一代華夏子孫,我們應當積極去了解傳統飲食文化,并將其運用于我們的生活,嘗試不斷探索創新以豐富其內涵。
文檔為doc格式。
項目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發展起來的重大新管理技術之一。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項目管理的應用范圍也僅局限。
于建筑、國防和航天等少數領域。
自美國在阿波羅登月項目中應用了項目管理技術并取得巨大成功后,從而風靡全球。
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學者將傳統管理項目的方法和經驗重新加以總結,并嘗試著將其運用到較大規模的項目以及傳統工業之外的新興行業,并獲得巨大成功。
這些方法和經驗不斷被總結和實踐,最終形成為了一門嶄新的學科——現代項目管理。
項目人力資源和項目集成管理等九個基本的項目管理知識領域,現代項目管理的應用范圍已不再局限于傳統項目管理的建筑項目、工程項目和國防項目等狹窄的范圍,而是擴展到社會各個行業的項目領域。
中國傳統文化是由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涵著豐富的管理思想。
在日本管理界之中,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有趣現象,在日本的高層管理者中,幾乎人手一本來自中國的《論語》、《禮記》和《孫子兵法》等書。
我們可以這樣說,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騰飛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的淵源,這些富有東方個性的并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
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現代項目管理是我國從國外引入的先進管理技術,其知識體系形成于國外,而中國的所有項目管理理論都是從國外的幾大知識體系引進而來。
所以必然會出現與國內的實際情況不適應的地方。
此時,將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管理思想與現代項目管理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使項目管理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精髓,而對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也可以解決在現代項目管理中面對的許多棘手的問題發揮重要作用。
我國的現代項目管理不應只是單純照抄、照搬西方的項目管理理論和方法,而應該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的資源寶庫,將西方現代項目管理與我國傳統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促進我國現代項目管理技術的發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
其釋義為,一個做手工或工藝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應該先把工具準備好。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在現代項目管理中,想做好一個項目,其準備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準備工作包括要在項目前期進行充分市場調研、并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制定初步的項目可行性計劃并進行相應評估,為決策層提供建議等等。
而作為一個項目領導者,還有更多的準備工作要做。
首先必須準確了解所帶的項目團隊所擁有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和各種物力資源。
然后根據每個項目組成員的能力和特性,分配與之相匹配的工作任務,既在能力范圍之內,又不過分輕松。
其次,還要做好統籌規劃,制定出詳盡可行的項目進度計劃,并根據項目的進行不斷推進并及時作出調整。
充分的準備工作為項目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基礎。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
出自《孟子·離婁上》。
其釋義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有規矩和行為制度。
制度是共同遵守的辦事的規程和行為準則。
而項目管理制度就是為了達到“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獲取正確的結果”而制定的,需要項目團隊成員遵循的、有度去衡量且有法去獎懲和激勵的一些程序或規程。
好的項目管理制度是項目成功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身正,不令而行”。
出自《論語·子路》.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其釋義為: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樣,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領導者必須慎重其行為。
領導者本身的行為正當,即使不定任何法令、約束,人們也會自然而然的效法的行為,走上正道。
但是,如果領導者本身的行為不正當,胡作非為,這樣,即使定下了嚴格的法令、法律,人們也是不會聽從的。
同樣,在項目管理中,項目管理者想要求項目成員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自己首先必須具備積極的工作態度,只有嚴格要求自己的項目管理者,其手下的項目成員才不會過于懶散。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出自《論語》。
其含義為名正才能言順。
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如果你要想做一件本不屬于你管的事請,或者說你并沒有管這件事的權力,想順利辦好事情就會很不容易。
在項目組中,各項目成員應各司其職,恪盡職守,盡力完成好職責范圍內的事情。
如果名不正,別人不會甘心讓你去領導,并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表現出消極狀態甚至會影響項目進度。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出自《禮記·中庸》。
其釋義為做任何事情,事先謀慮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要失敗。
在進行項目管理時,一定要重視項目規劃與評估。
在項目開始之初,就要做好詳盡的計劃與準備。
帶領項目小組好比行軍打仗,好將軍不打無準備之仗。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和前期調研,才能為日后順利完成項目奠定良好基礎。
“欲速則不達”。
出自《論語·子路》。
其釋義為要有遠大的眼光,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來表現,也不要為一些小利益花費太多心力,要顧全到整體大局。
一味主觀地求急圖快,違背了客觀規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則不達。
在項目管理中,要切記擺脫速成心理,只有一步步地積極努力,步步為營,才可能順利如期完成項目目標。
凡事必須講究循序漸進,有量變才會有質變,要戒驕戒躁,,如果越想急于完成項目,其效果可能恰恰相反,萬不可急于求成。
做項目,做事,都是一樣,我們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打好基礎才是關鍵。
我國傳統文化中還有很多精髓內容,等待我們去挖掘去進行現代的詮釋,并為項目管理者所借鑒。
我們要使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現代項目管理思想有機結合,互為所用,達到融合,將會更有助于項目管理的成功。
參考文獻:
[1]王長峰,李建平,紀建悅.現代項目管理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蘇東水.東方管理[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3]張岱年.中國文化與哲學[m].上海:東方出版社,1986.
[4]孫文鵬,21世紀的中華傳統文化:需要與騰飛[j].中國文化研究,(1).
我們生活在一個紛繁復雜的年代,很多大學生片面的追求非主流文化,不去關注中國傳統的內涵,導致了文化信仰的缺失,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
(一)認識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在很多大學生看來,當今的教育體制與社會不能很好的接軌,大學學習的結果是用一麻袋錢換來一麻袋舊書,這是一種文化價值信仰的扭曲。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倡要有遠大的抱負,而在一些大學生看來,實用才是真理,才是真正的價值,其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文化信仰離自己太遙遠。顯然,很多大學生并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并沒有從本質上認識自我,沒能意識到自己作為國家的希望,應該為國家做一些作為合格大學生應該做的事情,這是典型認識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二)戰勝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面對挫折是一個人成長的潤滑劑,只有經歷了挫折才能讓我們學會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努力去不斷的戰勝自我,超越自我。一些大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最先想到自己的父母,而不會去自己主動想辦法,具有很強的依賴心理,畢竟父母不能永遠都成為大學生戰勝挫折的萬能法寶。從大學生的心理規律特點來看,一些人存在思想的瓶頸,往往會把自我限定在一個特定的圈子里,面對挫折發生時,表現出極度的不自信,不能實現自我突破,在骨子里缺少一分戰勝自我的信念和文化力量。
(三)尊重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在交往過程中,作為高素質的大學生,應該更多的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學會體諒他人的缺點,努力去發現對方身上存在的優點,用自尊來主導自身的行為方式,堅持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虛禮讓觀念。然而,一些大學生在交往中過分斤斤計較,沒有一種大度的心態,對于人際交往方面,不是偏激就是自由散漫,處理問題的方式上總是先考慮個人問題,不能把尊嚴擺在突出的位置,使大學生在尊重自我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弱點。
面對大學生存在的傳統文化信仰缺失現狀,應該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領悟上下功夫,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提升自我,通過領悟傳統文化集聚青春力量。
(一)志存高遠,用文化的價值信念認識自我。
中國傳統文化告訴我們,遠大的志向是我們成功的保障和價值導向。當代大學生應該認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志存高遠,厚積薄發,充分認識自我的價值所在,在自己確定的'目標上執著付出。中國傳統文化教會了我們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作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的目的在于能夠把未來的事業做好,即做事,而把事業做好的關鍵在于學會如何做人,只有能夠客觀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志向遠大,滲透的就是對自我客觀認識的信息,也體現出高尚的文化價值信念。在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不僅僅在于我們做了什么,關鍵在于是否有一種精神和價值信念在指引著我們不斷向前,當我們都不缺乏一種年輕人應有的干勁的時候,價值信念的力量應該是更為強大的,而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很多這方面的元素。
(二)自強不息,用文化的剛毅品質戰勝自我。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表達的是一種進取境界,大學生如何才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如何能夠客觀的面對挫折,需要的就是一種自強不息的品格,努力戰勝自我。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在所難免,關鍵是如何在困境中練就剛毅的文化品質,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來戰勝自我,用自強不息的精神撥開前進道路上的荊棘。在困難面前,應該表現出一種自信、自強、自立,也就是自強不息的精神,面對優越的物質文化條件,我們不能無視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精神的缺失,我們需要不斷去審視自我,發現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弱點,去戰勝它,只有通過不懈的奮斗,我們才能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當地平線上第一縷陽光升起的那一刻,我們才能面對自我欣然的笑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經意間我們就能發現剛毅的符號,這應該成為我們大學生成長的標簽。
(三)文明禮讓,用文化的道德準繩尊重自我。
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傳統文化講求禮。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能否做到文明禮讓,是人綜合素質的鮮明體現。作為高素質的大學生來說,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更應該用傳統文化中的禮來要求自我,坐公交車也好,出入公共場合也罷,不能用我們強壯的身體來戰勝那份作為合格大學生所應該擁有的道德底線,學會尊重自我,把自我的形象上升到群體形象的高度,做到團結友善,文明禮讓,用文化的道德準繩尊重自我。大學生習慣被作為高素質青年的代名詞,當社會上的人們賦予了我們這種高標準的評價后,我們要無愧于這種評價,尊重是相互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奉獻我們的愛心,做出我們的風范,體現我們的道德水準,在尊重自我的同時,才能贏得更多人的尊重,同時,我們這個社會也就會更加文明,我們才能成為這座城市、這個國家文明的標尺。
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就是我喜愛的傳統佳節——元宵節,人們都還沉浸在過年的歡樂氣氛中。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漢族傳統的元宵節始于20xx多年前的秦朝。傳說,平定“諸呂之亂”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
元宵節是我喜愛的一個傳統佳節,我真期待下一個元宵節趕快到來呀!
作為國際漢語推廣和中國文化傳播的平臺,孔子學院最重要的任務是介紹中國文化和歷史,向世界展示中國是一個推崇文化、追求和平發展的國家。在目前的起步階段,應先完善孔子學院的中國文化教育和傳播模式,增強中國文化傳播的深度,這就要求在課程體系、教材、多樣化教學手段和傳播內容等方面不斷探索改進,把我們自己的文化特色挖掘出來、傳播出去。
孔子學院,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大學,而是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是一個非營利性的社會公益機構,一般都是下設在國外的大學和研究院之類的教育機構里??鬃訉W院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范、權威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最正規、最主要的漢語教學渠道。從20xx年創立到20xx年底,我國已經在88個國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4所孔子課堂,還有50多個國家的260所機構提出了開辦申請。
在世界文化逐漸趨同的大環境背景下,保持本國文化的獨立性也顯得尤為重要。西方文化不斷地滲透,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保護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鬃訉W院的興起象征著中國傳播中國文化的戰略以及提升軟實力的決心??鬃訉W院是國際漢語推廣和中國文化傳播的平臺。
漢辦主任許琳在《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勢和任務》(《世界漢語教學》20xx年第2期)中指出,孔子學院最重要的任務是介紹中國文化和歷史,孔子學院應該向世界展示中國是一個推崇文化、追求和平發展的國家??鬃訉W院運作的這些年一直在貫徹這一任務,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這么短的時間建立五百多所而且運轉良好,這是國家漢辦和各高校對外漢語教學界努力的結果。當然,孔子學院還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建設和教學模式有待于今后不斷完善。
孔子學院為傳播中國文化提供了載體,促進我國文化外交。語言是文化的基礎,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翱鬃訉W院”以漢語教學為渠道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各國人民更直接地接觸中國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國文化。經過幾年的建設,孔子學院已基本形成了以和而不同為前提,多元共處的和諧世界為目標,以漢語和中國文化教育為內容,聯絡漢學家,開展廣泛文化交流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的基本模式。我們要在課程體系、教材、多樣化教學手段和傳播內容等方面不斷推進這一模式的發展。
在課程體系和教材方面,孔子學院有初級、中級、高級漢語語言課,有商務漢語、少兒漢語等,有中國文化課,還舉辦中國文化講座200多場次。近幾年編譯了45個語種的漢語教材,如多語種的《中國文化常識》、《中國歷史常識》、《中國地理常識》、《快樂漢語》等。各國孔子學院主動編寫的適合當地需要的教材有500多種??偟目磥?漢語中初級課程較為完整,中國文化課則薄弱得多。
一門籠統的“中國文化”是無法涵蓋初中高級各階段文化教學和中國文化諸多內容的。尤其是傳播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倫理道德等內容的課程,如孔子的思想、中國哲學、中國宗教等課是欠缺的。這固然和孔子學院中初級漢語教學的大量需求有關,也反映了對此重視得不夠。實際上,外國人很希望了解中國儒學、道教、佛教和中國獨特的價值觀。應該邀請國外漢學家和國內的文史哲專家共同承擔這些課程的教學任務,并拍攝精品課程播出。實際上,《論語》的全譯本在很多國家都有,我們要做的是怎樣把它引入孔子學院教學當中。編寫適合于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人易學易理解的、篇幅較小、淺顯易懂的國別化《論語》教材是非常急迫的和重要的。其他像《大學》、《中庸》、老子的《道德經》等中國文化經典,也應早日走進孔子學院的課堂。我們建議增設電視孔子學院,電視的感染力和傳播效果會更強,可以由中央電視臺專門開設一個孔子學院衛星頻道,并與各國聯合播出。電視節目更加豐富多彩,既可以有漢語與中國文化精品課程,也可以有中國各地的文化、國情介紹,中央電視臺拍攝的《中國的世界遺產》、《敦煌》等大型紀錄片也可以在此播出。
最后,孔子學院中國文化的傳播內容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和深化??鬃訉W院的中國文化傳播應展現中國文化獨特的魅力,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培養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熱情,使其心悅誠服地認同中國文化??鬃雍屠献拥乃枷?、整體觀的思維方式、身心健康和諧的人學生命觀都是應重點宣講的中國文化精髓??鬃拥娜蕫酆屠献拥牡赖滤枷刖哂谐矫褡?、超越宗教的思想特點,是建立世界普世倫理的基礎。
1990年在意大利召開的世界普世倫理/大會一致認為,只有一條法則可以共同遵守,那就是《論語》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鬃訍鬯司褪菒圩约旱娜蕫鄣拇笊频潞屠献拥娜伺c世界萬物生生不息的道德關懷,可以提升人的道德涵養、陶冶性情、擴大心胸和增進智慧。這是和諧世界、和諧自然、和諧身心的思想基礎,而整體觀則是和諧思想的思維方式。不僅要大力宣傳我們的文化中的這些傳統思想,還要大力推廣建立在這些思想基礎上的中醫、太極拳、美學、藝術等。
孔子學院在這方面的教學和宣傳還是相對薄弱的。具體來講,比如中醫里情緒和精神活動對人生命的影響等。又如太極拳的意念專注身體動作的形神結合的特點,對人集中專一的意識活動有明顯地增強作用,而專一的能力有益于智能的開發和道德的涵養。中醫和太極拳可以使人通過實踐真正改變自身的意識狀況、生命狀況,這些體會尤為重要,這是在傳播中國文化中比較關鍵的內容。從理論到實踐,中國文化“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我們要把自己的這種文化特色教出來、傳播出去。
孔子學院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宗旨。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范、權威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最正規、最主要的漢語教學渠道。
孔子學院為傳播中國文化提供了載體,促進我國文化外交。語言是文化的基礎,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翱鬃訉W院”以漢語教學為渠道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各國人民更直接地接觸中國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國文化。
摘要: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現實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也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正文: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現實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也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走向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但是現在不少人有這樣一個幻覺,以為只要中國還在,中國人還在,普通話還在,關于中國的學問和文化遺產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就還安安穩穩地存在著,甚至是發展著,不管是令人欣喜地還是令人討厭地。所以我們會同時聽到“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世紀”和“走向開放的中國仍然面臨鏟除封建主義的重任”的聲音??墒乾F在的問題恰恰在于,這兩種似乎對立的說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國傳統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幾乎快要消失了。
年輕人極少能夠直接進入傳統文化的語言世界,即能夠直接閱讀傳統經典并能用古文寫作散文和詩詞。傳統語言目前只能以“成語”、“引語”一類形式殘存于人們的話語??纯此麌淖龇ò?,印度人在建國后,花大氣力復活梵文這個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國政府為了維護純潔法語、對抗英語的話語霸權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國人何以對維系祖宗文化的語言龍脈就如此絕情?在成年累月地閱讀和體會通俗文和英文之后,偶一讀到古文,那種領會的透亮、親切和理解的豐富入微讓人如飲仙釀。中文的悠久、豐厚和靈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無與倫比的,摧殘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變草原為沙漠還充滿罪過。
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不能僅僅做一個博物館或者只是。
把傳統文化用聲音和影像保存起來。而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一種活生生的東西。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并不是讓其凝固而無法變遷,這樣做的后果事實上是讓傳統文化失去應有的生命力。同時傳統文化的保護也不是對其進行隔離,跨文化的接觸和族際之間的互動也是一個文化自身發展的必須。因此那種認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就是將其一切傳統都原封不動的保留,甚而采用與外界隔絕的方式,人為地阻絕其文化的變遷的思想是不妥當的。無論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現象,還是僅僅加以保存和記錄,都不是真正的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正確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讓傳統文化得到順利的發展。有些人一提到傳統文化就會想到那些封建習俗和生活方式,比如穿長袍、留長辮、讀文言文和繁縟的禮節,傳統文化更不是裹小腳、童養媳、一夫多妻、三從四德等封建習俗;當然也不僅僅只是民風民俗、民間工藝、傳統節日、戲劇文學、園林建筑、琴棋書畫等外在的表現形式,其實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所體現出來的那種一種信仰、精神和一種價值觀。
國古典戲劇文學大多是宣傳懲惡揚善、體現仁義道德和真善美的傳統思想。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調客觀以及包容的理性精神,與西方傳統文化所擁有的科學和寬容的精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都符合人類社會的文明和思想進步。因此,我們根本不必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一種失望乃至鄙視甚至徹底擯棄的悲觀態度。西方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原來就具有的寶貴之處。文化與文明是有著本質不同的。前者是人類社會在進化過程積累起來的一種自然意識,有著顯著的時空局限性;后者是人類社會對自身文化進行反省反思后形成的一種自覺意識,具有跨越時空的普遍性。任何傳統文化,都有著其自身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歷史理由,但也有著進一步按照科學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和提升的必要。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現代文明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它,并引入科學和理性的方法來改造它、提升它,使之更加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的大趨勢,并更好地為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的進步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貢獻。
源遠流長的古文明需要我們傳遞,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等待我們傳承,讓我們揚起夢想的風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做一個時代文明人。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的議論文,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中華文化博大精神,若要在禮儀,文言文,科技等中分個孰輕孰重,我會毫不有的選擇文言文。我為何出此言呢?其實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是千千萬萬炎黃子孫度大自然的探索,每一個驚人的成就的背后隱藏著無數的失敗,甚至出現了血的教訓:在這時為了延續種族,傳承是重中之重!
以口述而代代相傳?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但總會出現記憶的偏差,導致知識的不完整。所以人們學會了記錄,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她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是現代漢語的源頭。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文言文的出現,讓許多千古名篇涌現。引人遐思的《桃花源記》,余味無窮的《湖心亭看雪》,磅礴大氣的《望岳》。即使在新文化運動時遭到了排斥,即使現在她已經不是常用語,即使她較于我來說是那么晦澀難懂,都無法掩蓋它的光芒。語言文字本身是沒有任何對與錯之分,只有繁與簡之區,亦或者說它的價值與作用取決于使用它的人。中國語言文字一家,任何一個我們都不應放棄。
如今,上天賜予我機會生長在中國,有機會接觸文言文。我想要去傳承,無論文言文到底有多深,無論她是否常用,即使我現在文言文的知識還十分淺薄,但我愿意我的綿薄之力去努力學習,來表達我對文言文的崇敬之情,在學習路上一步一步穩妥的走下去。
雷鋒,一個響亮的名字。在中國,他家喻戶曉,他的事跡溫暖了一顆有一顆心,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這憑借的就是他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
雷鋒精神,是以雷鋒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鋒的精神為基本內涵的、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革命精神,其實質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他已經成為了現代樂于助人任的標志。
雷鋒的模范事跡和高尚思想在中國產生巨大影響。雷鋒有句。
名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边@是雷鋒崇高的愿望。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他無時無刻不實踐著自己的理想。
生活在現代化生活中的我們更需要雷鋒精神來引領我們前進,雷鋒,這個名字,在我們的心中閃爍著不滅的光輝。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獻給了黨,獻給了國家,獻給了人民,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將在我們青少年一代身上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他那不可磨滅的形象,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人們將永遠記住它,他為中華留下一段不朽的詩篇。
現代社會不可否認有一些現象不盡人意,例如三聚氰胺危害人類健康,一些不法商家出售不合格的產品,以及一些個人不文明現象。但無論是作為學生,還是作為公民,我們更需要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以前有雷鋒激勵人們做好事,助人為樂,拾金不昧?,F代社會也有這樣的好人,汶川地震,一名名偉大的教師,犧牲自己,護住學生;一名名救護員竭盡全力救助傷員。
從最美教師張麗莉,拼命推開學生,自己卻被卷入車底,造成雙腿截肢,到最美司機吳斌,在生命的最后幾十秒他緩緩換擋、減速、停車、拉手剎,告訴大家安全下車,然后他倒下了。他用自己生命挽救了34位旅客的生命。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跡,一個個令人肅然起敬的英雄,一次次使人潸然淚下的壯舉無不訴說著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有榜樣,我們不缺活雷鋒!
每年都有感動中國的人物,今年的有。
胡忠謝曉軍夫婦:他們帶上年幼的孩子,是為了更多的孩子。他們放下蒼老的父母,是為了成為最好的父母。不是絕情,是極致的深情;不是沖動,是不悔的抉擇。他們是高原上的并蒂雪蓮。
吳菊萍:危險裹挾生命,呼嘯而出,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剎那搖擺,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拖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她并不比我們高大,但那一刻,已經讓我們仰望。
他們就是我們的榜樣,他們就是現代的雷鋒,他們就是我們應該高舉的旗幟,他們的精神會引領我們前進。我們應該傳承華夏文化,發揚雷鋒精神。
歷史的長河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國五十七年的艱難歷程,中國人民在困境中追尋著黎明的曙光。面對五十七年的風雨滄桑,作為華夏子孫,我們驕傲,我們自豪!我們可以挺直腰桿,拍著胸脯,字正腔圓地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強不屈的民族,一個偉大的民族!”
在知識經濟時代里,經歷過百年奮戰的中國又蓬勃奮飛了,她博采眾長,堅持創新,勇于探索,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神舟升天,實現了我們的飛天夢;20xx年,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期待的一年,舉國上下,國人一致呼喊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國家的富強讓我們懂得這個世界,珍惜這個世界。善于發現生命是點點滴滴的美,才能擁有積極的心態,敏銳的思維,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在事業上有所建樹。而對于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來說,人文素養更是立身、立國之本、是成功的關鍵。然而,人們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就勢必造成了對人文素養的忽視,所以就有了在風景如畫的景觀大道上打赤膊,在綠化樹上晾衣服,剛裝的電話亭里電話不翼而飛這類尷尬現象,所以才有了打著翻新的旗號對人文景觀的痛下殺手,為了發展地方經濟不惜破壞當地環境的可悲局面。
我國的歷史底蘊深厚,也不乏人文大師,一個國家民族素質提高了,象征一個民族的靈魂高尚;這樣,我們就無愧于五千年聞名中外的歷史,無愧于祖輩們打下的天下。
我們當代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時代的重任,今天的勤奮學習是為振興中華,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同學們,讓我們沉睡的心靈蘇醒吧,源遠流長的古文明,需要我們傳遞,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等待我們傳承,讓我們揚起夢想的風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做一個時代文明人,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種理想,收獲希望,讓這個五千年文明歷史古國,日月同輝,地久天長!
中華,是一條金光閃閃的巨龍,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黃子孫,而經歷過千百年時間的洗禮后,又傳承給炎黃子孫許多精神上的文化!
愛國詩人陸游說“位卑未敢望憂國”。是啊,從古至今,有許多人,他們熱愛祖國,為祖國而奮斗。岳飛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帶領的岳家軍,使金軍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而詩人文天祥面對元軍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他的偉大精神將永垂不朽!
孝悌友愛,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東漢時期的孝子黃香,他幫助父親料理家事,還在寒冷的夜晚用體溫溫暖父親冰冷的床。而黃香的孝行讓我在感動之余多了幾分敬佩。
當然,孝悌友愛很重要,尊師重教卻也不可缺少,老師教給我們知識,也幫我們養成使我們終身受益的好習慣。他很敬重他的老師徐特立,不僅請徐老吃飯,還送給徐老在當時很珍貴的呢子大衣和暖水瓶,正是對徐老無微不至地關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講誠信,上學后,老師也要求我們誠實守信,不欺騙他人。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甚至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由此可見,誠信是多么重要!
“中國信義媽媽”李雪英,她打工7年為兒子還債75萬!有人說她傻,兒子欠的債務,母親沒必要承擔。她卻堅定地說:“怎么可以欠人家的債呢?咱一定要還!“李雪英四處找工作,一干就是7年,她最終還清了欠款。她的事跡一經傳出,便感動和影響了無數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講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禮守法的典范,他斷案時務求公正,不畏強權,不徇私情,包拯的從舅仗勢霸占田產,不僅被包拯沒收了田產,還被包拯打了一頓。所以,我們要積極學習他剛正不阿,執法嚴明的精神!
我們應該讓這些沉淀在時空中的傳統文化重新復蘇,散發耀眼的光芒!讓我們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吧!
這個學期我選修了古代神話傳說與藝術這門課,經過這一個學期的學習以及老師精彩的講授,我對古代神話所具有的特殊魅力有了初步的認識,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中國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化與歷史的瑰寶,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過口耳相傳或者文字記載等各種形式流傳。神話故事主要是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古代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于是通過自己的想象夸張的虛構了一些諸如創世的神仙、破壞人間的鬼怪之類的形象,并且把自然力擬人化。
中國神話與西方神話是不同的,他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西方神話則是嚴密體系,而中國神話是零散體系。中國神話往往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其中絕大部分的神話具有極為鮮明的尚德精神,還有對人間美好愛情的向往,這些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的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對后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淵源關系。同樣,不少神話故事直接引發了作家和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為他們提供了藝術創作素材。同樣,藝術家們諸如《精衛填?!贰栋咨邆鳌贰舵隙鸨荚隆分惖臍v史神話傳說作品問世,也能更好的宣傳我們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道德情操。
中國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同樣也積淀了代代傳承的中國神話,中國神話傳說不僅有對藝術家的靈感的啟迪引導,同樣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素材,由此可見,神話傳說和藝術創作存在著緊密的聯系?,F以徐悲鴻的作品《愚公移山》為例,分析中國神話傳說與當代藝術創作的關系。
愚公移山是我們中國家喻戶曉的勵志神話故事。它宣揚的是一種不畏艱難,有恒心,有毅力的品格,通過這個神話傳說,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固有的英雄氣概、崇高的理想、博大的智慧、美好的追求以及為真、善、美獻身的精神。我國著名作家、評論家茅盾就曾說過:“神話是一種流行于上古時代的民間故事,所敘述的是超乎人類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雖然荒唐無稽,可是古代人民相互傳頌,卻確信以為是真的?!庇薰木駡远ú磺?,堅持不懈,歷來為人們所稱頌,人們堅信神話中愚公精神的現實存在,這也引發了正處在抗戰時期的徐悲鴻的藝術創作源泉。
《愚公移山圖》極具現實意義。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后的勝利。1940年,徐悲鴻應印度詩哲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并在加爾各答舉行畫展。在印度,他創作了3幅《愚公移山》。徐悲鴻之所以鐘情于愚公移山這個傳說,可以說這是源于他的抗日情結。幾幅《愚公移山》的畫面以艱苦卓絕的精神和必勝信念震撼人心。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徐悲鴻是想以自己的畫筆為堅強不屈的同胞寫下無愧于時代的偉大形象。因為徐悲鴻相信,中國人民以愚公移山精神經過艱苦奮斗,一定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他做了數十幅小稿反復修改,最終以從右至左,從前往后的格局展開畫面。畫面右端有幾個高大健壯、魁梧結實的壯年男子,手持釘耙奮力砸向黑土。其姿勢不一,或瞠目,或吶喊,或蹲地,或挺腹,動態都呈蓄力待發之狀,有雷霆萬鈞之勢。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據畫面大部分空間,人物頂天立地,有撐破畫面之感。根據構圖需要,左側畫面的人物排列較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樹叢小景置于其間。老翁似乎正語重心長的對下一代人敘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繪著未來的美好景象,這組人物顯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態生動自如。
愚公移山這個古代神話故事不僅激發了畫家家徐悲鴻的藝術創作靈感,而且在戲劇上也給眾多藝術家很多創作靈感。
“愚公移山”這樣一個流傳久遠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過去從未在戲曲舞臺上有所呈現,豫劇《愚公移山》恰好填補了這一不該空缺的空白。大型抒情寓言豫劇《愚公移山》以其磅礴的氣勢、震撼人心的力量,獲河南省第十一屆戲劇大賽文華獎。今年8月,《愚公移山》又參加了“向祖國獻禮――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河南省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活動,于8月20日、21日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舉行了兩場演出,得到首都觀眾的歡迎和專家的好評。豫劇《愚公移山》的藝術家們馳騁想象的翅膀,運用寓情于理、寓真于幻的手法,對寓言的情節格局、人物關系進行了大膽的豐富和非凡的改造,設置出堅實而鮮明的戲劇沖突,確立了最高任務、總體懸念和鮮明的動作線。全劇沒有停留在是“移山”還是“搬家”之類的概念層面的爭論上,甚至沒有多少移山場景的正面展現,而著重于展示描摹移山過程中以愚為主的各類人物的心靈、精神、情感、命運的圖景,編織出沖突強烈、情感沸騰、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好戲。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當代的藝術創作可以借助中國古代神話為依托,使得藝術作品通俗明了,增添內在精神氣質,并適時宣揚自古積淀的傳統美德,以激勵他人。同時,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也借當代藝術的創作更為世人所熟知并發揚光大,成為神話傳承的另一種方式。
“很有feeling!”“好歡型啊!”目前,像這樣將英文直接嵌入漢語,似乎已成為國人的一種習慣,而漢英夾雜再遇上網絡,就形成更為荒誕的語言風格。因此,我們應該凈化漢語,重視漢語發展,傳承中華文化。
語言不僅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個民族思維方式的載體,語言的純潔性事關一國的凝聚力及軟實力。我們最初是太想與國際接軌了,可過多地接“英語”的軌,卻并未搭上真正的“國際”班車,就像“邯鄲學步”的壽陵子,非但沒有學好,還忘了自己的本真。
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命脈,國亡了,可以復;文化消失了,這個民族就很難在世上立足。猶太民族在歷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難,卻依然生生不息,就是因為他們一直捍衛著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古國古巴比倫的消失,吉普賽民族的消亡,關鍵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喪失。
漢語表達英語化,漢字書寫錯字連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漢語的沒落,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學的傳承。假如有一天,我們再不能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遼闊;假如有一天,我們再無法欣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雄渾;假如有一天,我們再不能理解“仁義禮智信”——那就叫做“數典忘祖”!
因此,重視漢語發展,傳承中華文化,勢在必行。
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這些,開始嘗試改變:“漢字聽寫”“高考加大語文權重”“學校開設國學課”,一時之間,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旗幟下,“國學熱”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復興的希望。
但“熱”這個詞讓我又有些隱憂。因為“熱”就意味“一時”,意味“潮流”,意味“盲從”,而復興傳統文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辦幾所國學院、讀幾本經典書籍就能做到的。中小學中,引導學生“讀經”成為時尚,30所學校引進臺灣教材,卻都未考慮是否適用。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在“老路”上翻撿“寶貝”,到別人家借家具用,應該放出眼光運用智慧,尋求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國學發展之路。
有人曾說,文化是國家發展的根系,根深才能葉茂。為這棵樹施肥澆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動腦、用心,幫助人們重溫經典,擁抱中華傳統文化。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獨特的風俗習慣,古老的民族藝術,這些,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它表現出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的精神。
民間工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獨具特色、內容豐富、歷史悠久,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民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如剪紙、陶瓷、刺繡、年畫、皮影、風箏、等等,內容大多寓意著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余、兒孫滿堂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顒?。
風俗習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百花園。滲透著豐富的歷史、政治、社會、科學、天文、地理等知識。如端午節的龍舟、粽子,元宵節賞花燈和猜謎,中秋節的月餅……這些風俗已成為全民性的娛樂活動。它們像大河流水中翻滾的波浪,是中國人的瑰寶,并籠罩著中華大地,使人感到驕傲。
民族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國民族藝術博大精深、絢麗多彩。如京劇,國畫等等,各地優美動聽的民歌、千姿百態的民間舞蹈、風韻別致的民樂、情趣盎然的畫面,都盛開中華民族的文明之花,點綴我們的生活。
作者從“民間工藝”對人類巨大作用引出中心論點:民族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然后用事例從不同角度論證,事例真實,極富說服力。結尾段的議論深化了中心論點,給人以向上的力量。
就在暑期旅游時。我隨著父親來到北京游玩,在旅行的路途中我們二人到訪了老舍茶館。于是也就對這里的發展歷程略有耳聞。老舍茶館能夠從一個經營困難的露天茶攤,逐漸發展成為現在這個有著巨大的國際影響力的聲名顯赫的大茶館。這樣巨大的變化不僅僅只是凝聚了尹勝喜和尹志軍兩代人的偉大追求與刻苦努力,更是因為他們敏銳的跟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發現挖掘出了中囯傳統文化的魅力。而這些,也就是傳統文化的復興歷程。傳統文化的復興,必須順應著當今時代發展潮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近幾年來經濟水平的不斷上漲,許許多多曾經小眾無人問津的事物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并不陌生。這也與現在的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比如說在前幾年前還不算太流行的漢服,如今你甚至是可以在出門逛街的時候看到有人穿著長袍大袖,衣袂飄飄地漫步在車水馬龍的街市中,這似乎也不違和。這也能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復興的其中一種方式。同樣的,也因為傳統漢服過于繁瑣厚重,眾多商家們也抓住了時代發展潮流的商業契機,在原有的歷史基礎上進行改良與加工,漢元素類服飾也應運而生。有些同袍們卻是對漢元素嗤之以鼻,認為這樣的服飾裝扮已經改變了傳統,與歷史真實的那樣已經背離,變得是不倫不類。
可是我卻不這么認為,漢元素類服飾與這樣的老舍茶館從某種意味上的程度上來看并無不同。二者都是傳統文化在與時代發展中的有機結合,是一種相互交融互補的關系,究其本質的初衷都是為了傳統文化的復興,這是好事。漢元素保留了漢服的版型,款式,只是讓它本身更加符合現代的日常生活罷了。若是所有人都一味地去復興漢服,不創新也不改革,只是守著歷史物料墨守成規原樣復制,這與復古又有什么區別呢?發展的腳步是不會停止的,傳統文化也將會在將來的原有基礎上變得更好。畢竟,傳統文化的復興重點在一個“興”字上,而不是單純地生搬硬套。
曾經在網上沖浪時看到了一個新聞,令我是啼笑皆非。某地一處有一所女德學院,說是要讓傳統文化,傳統美德復興,“三從四德”的教育理念要重新被提起來遵守。我對此不以為然,這完全就是違背了好時代的發展趨勢。男女平等本來就是時代的大勢所趨,而像“女德”這種陳舊迂腐的思想早就已經不合時宜了。這種傳統文化”是完全沒有必要去復興的,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傳統文化,時刻謹記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這樣,復興才有它本事存在的真正意義。
對傳統文化的復興之路是十分漫長的。我們要利用好其自身深厚的魅力,同時也要抓住時代發展的契機。復興是變得更好,而不是固守封建。
讓我們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奮斗,將那些流傳下來的美好的傳統文化復興傳承下來吧!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是五千年歷史長河沉淀的最耀眼的明珠。它們久經打磨而更加韻味悠長。行走在過去和現在,我從地上拾起一顆美麗的珍寶——詩詞。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便在媽媽的影響下接觸了唐詩。它們比兒歌更加朗朗上口,比音樂更加婉轉動聽。手捧一本《唐詩三百首》,我喜歡指尖劃過書頁上帶有淡淡墨香的詩句,喜歡從唇間輕輕吟出兩句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我與詩詞的緣分,大概就是那時結下的。
現在,我仍然喜歡詩詞,那份最初的,純粹的愛。學業壓力漸漸增大,我讀詩、寫詩的時間少了,我便愈加珍惜地品味我與它一起的時光。
獨坐床邊,拿起一本詩詞翻閱。比起詩,我更喜歡詞,因為律詩雖然工整,但總給我一種束縛感,而且相似的句式與詞相比,略顯乏味。特別喜歡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詞,婉轉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絲萬縷的愁緒?!捌嗥鄳K慘戚戚”幾個疊字就傾盡心頭所有的愁,“載不動,許多愁”,愁重舟輕,舴艋舟都載不動的愁,這痛苦該多大,哀愁該多深啊!李清照的詞多是傷感的,這與她的經歷密切相關。她國破家亡的悲傷,通過哀婉凄苦的詩句直抵人心。多數時候,我讀詩并不完全懂其中之意,但這并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像柳永“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不需多言,一切盡在不言中。對于唐詩,我最喜歡的一是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彪m然后來得知作者的人品與詩句不符不免失望,但對詩本身仍十分喜愛。二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边@些詩句引起了我內心深處的感動與震撼,又難以言表?;蛟S我與詩詞就是這樣,一切盡在不言中,心靈的感觸勝過了千言萬語。
詩詞,是無比美麗動人的,它是一種情感的美麗載體。把它傳承下去,不僅僅是這樣一種形式的學習,而是學會如何用最美的方式表述內心的情感。我有時有了靈感,便常常寫些詩保留下來。往后再看時,回味無窮。我們都應傳承這種美好的文化,讓它們永久在歷史長河中閃耀。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895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