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范文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某一知識領域的核心要點。想要寫一篇出色的總結范文,不妨閱讀以下小編為大家精選的優秀范例。
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和氏璧。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換這塊壁,趙王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泰國去。到了泰國,藺相如看秦王沒有拿城換壁的誠意,便把和氏璧騙到手,送回趙國了,秦王只得把藺相如送回去。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功,被封為大夫。
過了幾年,趙王帶藺相如去澠池會見秦王。秦王叫趙王鼓瑟,并讓人記錄下來,藺相如見趙王被秦王侮辱,便讓秦王為趙王擊缶,也讓人記錄下來。秦王知道廉頗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只好讓趙王回去。藺相如在澠池會上有立了功,被封為上卿,職位是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說,見了藺相如,得給他個下不了臺!藺相如知道了,處處躲著廉頗。藺相如手下的人不明白,藺相如說:“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倆鬧不和,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為的是我們趙國呀!”廉頗聽到了,覺得自己錯了,就負荊請罪,從此以后,他們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文檔為doc格式。
。
在本次教學中,盡管做了很多努力,但在課堂上依然存在諸多遺憾,主要有以下幾點:。
1,讀的指導層次不夠明顯,讀的方法不夠靈活,如果能讓學生自主分角色朗讀,甚至演一演,可能收效會更好,應該給學生提供理解在創造的空間.
2,在講捧字時,課堂上出現了學生說:打字,當時很詫異,情急之下,處理的不妥當,應該明確告訴學生這樣用不行.
3,教師的情感渲染不夠到位,要想感動別人首先要感動自己,做到忘情無我.
4,對文章內容研究還可以再細致些,根據國王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復雜心情可以指導孩子讀出不同的理解.
5,課件還可以加入鮮花的圖片,會對指導朗讀有一定的幫助.
一輪賽講中,我講的是《漁父》這一課。這是必修五“直面人生”這一板塊中的第二篇課文。篇幅不長,共有四小段。
首先,我設計了兩個主要的學習目標。一是基礎知識目標,一是情感目標。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通過梳理課文知識點,翻譯句子,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文意。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設計了三個問題: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顯示了屈原怎樣的人格?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誰?是怎樣一位形象?為何要塑造這一形象?3、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運用了怎樣的方法?有什么好處?讓學生真正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感受他那偉大的愛國胸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其次,教學方法上遵循“學生霸占,立即落實”的教學原則,以學習小組為學習單位,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全班共劃分七個小組,便于他們合作學習。各組之間,有時是推薦一人回答問題,有時候是抽簽按座次叫人回答問題,重在人人參與,那種“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充溢其中。整堂課學習氛圍濃厚,學生熱烈參與,收到了預期效果。
再次,注重補充課外知識。集中體現在對漁父意象的探討上。漁父意象寄托著中國文人對這種與世無爭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漁父是真正的隱者,他們留給世界的是一個飄逸的背影,輕輕地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他們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愜意,無拘無束。得意時出仕兼濟天下,失意后歸隱吟風嘯月,是中國文人千載不變的人生軌跡。
教材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系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系錯綜復雜。
學情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系復雜,教學前可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騙”、“逼”、“避”三個字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性格,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4.復述三個故事中的一個,并自由組合進行排練,在班上演一演。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審清題目。
2.出示課題練習,讓學生板演:
(1)“將”的讀音有()()。這里應讀(),“將”指的是()。
(2)“相”的讀音有()()。這里應讀(),“相”指的是()。
(3)“和”的讀音有()()。這里應讀()。既然講“和”,說明他們原來()。
二、設疑激趣、理清文脈,初步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系。
由題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言歸于好的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同桌討論完成填空:
將相不“和”的原因是(),后來“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三、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
1.自由讀課文1——10自然段,討論完璧歸趙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換璧、秦國騙璧……)結果怎樣?(完璧歸趙)要求答案的.內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引導教學。
秦國作為當時最強的國家,以城換璧是誠心誠意的嗎?你從那里可以看出來?
“秦國騙璧”,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2.藺相如識破了秦國的騙局,他是怎么做的?從中你體會到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機智勇敢、深謀遠慮……)對于這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上前一步、后退幾步,靠著柱子站定。),神態(理直氣壯、大大方方),語言進行充分的討論。并指導學生演一演。
四、課時總結。
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為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從中我們體會到了他的機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第二、第三個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進一步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步驟:
一、抓住“逼”字教學“澠池之會”。
2.默讀課文,相互討論,答案用四個詞語概括。(侮辱趙王、沒占便宜……)。
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藺相如又是一個怎樣的人?說說理由。(突出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對敵人寸步不讓。)。
二、抓住“避”字教學“負荊請罪”。
2.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個故事,找出關鍵詞“避”,圍繞下面三個問題并體會藺相如的為人。(為了國家的利益,對友寬容大度)和廉頗的性格特點。
(1)藺相如是如何設法避開廉頗,不跟廉頗見面的?
(2)藺相如的手下是怎樣看待他的避讓態度的?
(3)藺相如是怎樣向手下人說明避讓原因的。
三、品讀賞析,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系。
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進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業。
1.引導課外閱讀:既然將相和同心協力保趙國,最終趙國為什么還是被秦國滅亡了?
2.寫一件發生在同學、朋友之間的團結友愛的故事,要寫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
這是一首很貼近孩子們生活的兒童詩,課文的插圖是我們教材的學習伙伴“丁丁”。詩歌分三個小節,第一節講的是丁丁長大了一歲,不捉小鳥了,第二節講的是丁丁長大了一歲,不欺負小弟弟小妹妹了;第三節講的是丁丁長大了一歲,要學會做大孩子做的.事。
教學時,我首先這樣談話導入新課的:
同學們,我們長大了一歲,我們的學習伙伴丁丁也長大了一歲,他也驕傲地告訴我們他長大了一歲!丁丁長大了一歲會有什么變化呢?請自己看看課文插圖,讀讀課文。
學生自瀆后匯報:丁丁長大了一歲有什么變化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并讓學生多種形式地讀,說。首先要用“因為……所以……”來說話,接著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扮演丁丁,向小鳥和弟弟妹妹、爸爸媽媽道歉。最后讓學生仿照課文來編兒歌。學生的思維非?;钴S,編出的兒歌很有創意,教學效果很好。第二課時,我就進行字詞的教學,學生用了很多辦法來記憶生字,學得很開心。
教學中,我主要抓住書的來歷、書的內容簡介、小主人公的感受三個方面,重點抓住書的內容以及小主人的感受,引領學生發現,激發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增強閱讀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一步,引導談話,交流讀書感受。引導學生交流所讀書籍,簡要介紹自己最近讀過的課外書,調動學生的'閱讀經驗,為學習課文營造合適的心理、情感、交流氛圍。
第二步,自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面了解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
第三步,重點研討,深入理解課文。通過文章二、三兩部分的閱讀研討,了解小說的內容,體會人物形象。
第四步,整體聯系,理解課題。引導學生追溯書的來歷,結合對小說內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理解為什么課文以“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為題,進一步整體感悟課文。
《漁父》這一節課文言重難點較多,作為公開課又要力求完整性,所以在設計上難度很大。
一、時間把握不好,低估了大部分學生的認真程度,沒有預料到大部分學生預習的這么好,給學生留的自主學習的時間過長,以至于最后一個問題沒有完成。
二、高估了個別學生的聽話程度,在學生講解過程中,講的太粗,語言也不清不楚,導致沒注意到所講的錯誤,其他學生也沒有聽清,糊里糊涂,這樣很不好。我也沒能及時糾正。
應該說,這種失敗也是由于我的一貫散漫的作風造成的。我從心理上認為這篇課文很熟悉,所以在備課時也大意了,沒有把該說的話完全想好,所以說的較為隨意。
我在設計《陽光》一課時,遵循新課程理念,注意了以下幾方面:
1、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我用謎語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識字時設計了“摘果子”的游戲,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學習,提高了識字效率。
2、寓教娛樂,注重語文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帶動作、帶表情去讀,以發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合作意識。
《陽光》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怎樣讓學生感受陽光的美好與寶貴呢?我設計的是在識字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想象、比較、作動作等方式,去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理解,體會陽光的真正美好與寶貴。教學中緊緊圍繞陽光給大地及人們帶來的美麗與歡樂,來表現陽光的'寶貴,學生理解起來淺顯易懂。又通過搜集的課前資料,去了解陽光的一些課外知識,即幫助理解了課文,又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這節課下來,整體來說效果很好,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識字部分有些拖拉,以至指導寫字過程中時間有些緊張,我會吸取經驗,在以后教學中更上一層樓。
仕與隱,儒與道,是困擾了中國文人幾千年的艱難抉擇。屈原的沉江是傳統知識分子對美好理想與高潔品行的執著堅守,漁父的灑脫則是于亂世之中潔身自好與世推移的淡然選擇。這篇課文篇幅相對較短,學生基本可以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因此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先挑出重點字句由學生自主討論解決,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去思考體味屈原和漁父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態度對今日的我們具有怎樣的思想意義。在6班上課時還探討了一下“漁父”這一特定的文學形象。但由于課前未能及時布置學生收集相關資料,使得課堂的討論顯得不甚充分,這一點以后注意。
詩歌前四小節的敘述結構比較相似,都是先講美麗的自然景物本來應該是怎樣的美麗:然后通過“可是”轉折,描述現實狀況。在原有美好與寧靜的景象與遭受戰爭破壞的景象的對比中,發出一聲聲痛心的疑問:“這究竟是為什么?”因此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學習詩歌的第一小節,初步體會詩歌所表述的情感后,再讓學生模仿第一小節的學習方法合作學習第二、第三、第四小節,并通過提問題的形式檢驗學生的自學情況。然后通過回顧前四小節的內容,體會詩中四次提到的“這究竟是為什么?”所表的情感,為學習詩中第五小節內容鋪墊了痛恨戰爭的感情基礎,最后與作者產生共鳴:停止戰爭,呼吁和平。整堂課的教學基本能夠按著自己的思路順利完成,但其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1、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應該放手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詩歌情感?;趯W生的特點,我還是選擇了“扶、放、收”的方法,所以課堂中學生讀的機會就相對少了。
2、學生在提問題的環節中,問題內容比較浮淺,只是居于自己對字面的理解來進行提問的,不會沒有深入挖掘詩歌內涵。
3、針對這節課,我還安排了多種形式的練習題,但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展示給學生,覺得和可惜。
4、詩歌結尾處,學生情感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5、課前準備不夠充分,課堂語言不夠豐富。
由于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內容,寫的時候顯得有些羅嗦,且重點不突出,如:寫第一段的內容時,學生只寫出了對人物的介紹,但對于核舟的主題就給落掉了,就是學生對“蓋大蘇泛赤壁云”一句沒有看到,或沒有理解。對于“奇巧”的突出,學生也只把原文寫上去,并沒有總結、提煉,顯得有些羅嗦。我在點撥的時候,首先問問學生這樣寫的理由,盡量讓學生自己能夠隨時改造。我就順著學生的新想法在黑板上把能保留的重點圈點出來,讓學生一眼就看明白了。很直接,方便。學生自己討論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被發現問題、及時被解決問題。
一段說完之后,其它段落的問題解決就快多了,學生也明白多了。
讓學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想法,我認為是一種既快、又明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足之處:
(一)由于課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學環節的設置,多媒體的運用上稍顯欠缺。畢竟語文的教學隨機性還是很大的,并且文言文的閱讀教學有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體,有的環節就不必了。
(二)由于是兩個班的教學,所以在上第一個班的時候效果沒有那么好,在上課之前的環節我是先翻譯后讀書,而第二節課在另外一個班稍有調整,先讓學生讀書后再翻譯,在感知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去認知新知識,效果好些了。
教學目標:
1、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2、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在“完璧歸趙”中體會藺相如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美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是根據《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板書:18、將相和)。
同學們都已經預習課文了,那么現在老師要來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課件顯示課題練習:
(1)“將”的讀音有(),這里讀(),本文中指()。(板書)你怎樣理解文中的“將”。
(2)“相”的讀音有()(),這里應讀(),本文中指()。(板書)你怎樣理解文中的“相”。
(3)“和”的讀音有()()()()(),這里讀(),既然講“和”說明他們原來()。
二、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言歸于好的呢?
請你帶著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完成下面填空。
課件出示填空(學生填教師板書)。
1、將相和不“和”的原因是()。
2、后來“和”的原因是(?)。
三、教師總結:由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升了官職,
因此,武將廉頗不服氣,導致將相不和,為了國家的利益,藺相如躲避廉頗,廉頗知道原因后,又負荊請罪,將相重歸于好。那么,請問同學們,這三個小故事的順序是否可以顛倒?為什么?(不可以)。
(1)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為強,足智多謀。(板書)。
(2)廉頗知錯就改(板書)。
總結:這兩個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質大家都喜歡,那么現在就讓我們從故事中去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學習他們的美好品質。
五、學習完璧歸趙。
(1)默讀1—10自然段,你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機智勇敢不為強的人?課件出示閱讀要求:用筆畫出有關語句,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寫出你的感受。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動詞:捧著退了幾步靠著舉起,神態:理直氣壯大大方方)體會人物個性。
(電子教材功能標批注、局部放大、圈畫等)。
(2)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同學聽。
(3)想一想:藺相如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什么?
六、教師總結:
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色,由被動到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從這個故事中我們體會到了他的機智勇敢,為了國家的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也因此趙王封他為上大夫,后來人們常用“完璧歸趙”比喻把原物完整的歸還本人。同學們回家用同樣的學習方法自己學其他兩個小故事明天上課進行匯報。
七、拓展練習:
(1)學習了《將相和》一課你都會想到那些成語或成語故事。()。
(2)提到藺相如,你都會想到那些成語或四字詞語。()。
(3)提到廉頗你會想到那些成語或四字詞語。()。
課文主要講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因為藺相如在頭兩個小故事中立了功,所以被趙王看重,提升了藺相如的官位,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高。廉頗自然而然就不服了,尋著要找藺相如的事兒。藺相如就躲著廉將軍。大家都看不順眼了,而藺相如的一番話,卻使大家心服口服,使廉將軍心服口服。廉將軍靜下心來想一想,覺得自己真不該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利益。于是,他主動背著荊條去請罪。這就是“負荊請罪”的故事。
讀過課文,我腦子里的“記憶書”竟主動翻到了破舊的一頁。哦,那些陳年往事不應再去提??墒悄羌聟s讓我記憶猶新,我無論無何都忘不了,因為他教會了我很多道理。
那個上午,老師說要開運動會,我和一位要好的朋友興高采烈地報了名——參加兩人三足。大家都知道,這需要二人之間的默契。但是,在一個暴風雨過后的日子,由于我不小心使她摔在泥濘的道路上,她便生氣地一發不可收拾。我向她道歉,她仍然哭喪著臉。我也是怒火沖天,就不理她。
老師說,參加項目的同學都要加油,為班爭光。這時,我心中一震,心想該怎么辦才好,不過我想,他不來主動跟我和好,我就不會理他。一天一天過去了,離運動會開始的日子近了一步又一步。我心急如焚。這時,他出現在我的眼前,主動要和我和好,我才明白自己和他相比有多大的不足。
《將相和》讓我更深的明白了好多,我喜歡這篇課文,他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細讀三處“多好啊”,學生明白,這里“多好啊”不僅僅指孩子能在燈光下學習,而是郝副營長憧憬戰爭取得勝利后,孩子們有更優越的學習環境,老百姓能過上更好的日子,祖國能繁榮富強。正是對未來的這種美好憧憬,郝副營長才會在后續部隊找不到突破口的危機關頭,冒著生命危險,點燃書本,為后續部隊找到前進的方向才取得戰斗勝利的勇氣。此時,郝副營長的英雄形象已在學生心中樹立。
通過比今昔,銘記英雄事跡學到這里,我突然把學生的思緒從戰爭年代拉回現實,讓學生說說,我們現在的生活,和戰爭年代有什么不同?我們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此時,戰爭年代的苦難歲月學生以有了很多感受,而現在的優越生活學生更是親身體驗,因此課堂氣氛以非?;钴S。此時,我順勢讓學生思考,學生感受到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靠千千萬萬像郝副營長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最后,我以我們要牢記這些革命先烈,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長大后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報效祖國結束本堂課。
不足的是講解過多,學習詞語花太多的時間。在往后的略讀課文中,會放手給學生自學、自悟。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以及廉頗知錯就改的好品質。
3、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二、教學過程。
(一)、揭課題,曉背景。
1、同學們,上課前,我們來聊聊一本書《史記》,把書翻到95頁的“資料袋”。史記是由西漢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其中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并峙,戰火頻繁。而秦國又數七雄之中最強悍,常常侵犯別的國家,被其他諸國稱為“虎狼之國”。我們來看看春秋戰國的形勢圖。大家可以看到,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處于兩大強國之間。當時秦國全力進攻楚國,不能集中兵力對付趙國,主要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秾⑾嗪汀愤@個故事就始于較強勢的秦國和較弱勢的趙國之間。(課件:戰國形勢圖)。
(二)、初讀課文。
1、現在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
2、老師這有幾個詞語,在我初讀課文的時候也覺得有幾個字比較容易讀錯,你們能正確地讀出來嗎?(課件:生字新詞)。
允諾膽怯拒絕乘機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
3、詞語會讀了,課文你們讀懂了嗎?課文有幾個故事組成?找出每個小故事的起止,并用適當的小標題概括每個故事的內容。(指名說一說)。
4、其實這篇課文有個特點,每個故事結束之后,都有個小結段,快速地瀏覽課文,這出這幾個小結段。(指名說,出示課件)。
5、同學們把這幾個小結段齊讀一遍,邊讀邊思考:能不能從中找出關鍵詞以小標題的形式來概括這幾個故事嗎?(齊讀句子)好,誰能來說一說?(指名說)。
(澠池之會:這是一次在澠池的會見,文言文中“之”有“的”的意思,你可以把“之”加進去再說一說嗎?)。
6、板書小標題,強調“璧”的寫法。
7、我們再來看前兩個小結段,前一句話總結了上文的故事,后一句話引出了下面的故事,我們把這樣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段叫做――過渡段。對,過渡段能更便于我們了解課文內容。
8、再讀故事,明晰每個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三)、精讀課文,深入體會人物形象。
1、弄清將相和的前因后果。通過課題我們就能知道藺相如和廉頗最后和好了,這也說明他們之前不和。不和的原因是由什么引起來的?和的原因又是什么?(也可以用小故事的標題來回答)。
2你覺得趙王應該升藺相如為上卿嗎?藺相如是靠什么升為上卿的?再讀三個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體會藺相如的過人之處。
a抓住”騙”完成完璧歸趙。
1討論完璧歸趙的起因是什么?結果怎樣?
秦國作為當時最強的國家,以城換璧是誠心誠意的嗎?你從哪看出來的?
藺相如識破了秦國的騙局,他是怎么做的?從中你體會到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進行討論,演一演。
總結: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為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從中體會到了他的機智勇敢。
(1)如何避開廉頗,不跟廉頗見面?(2)手下如何看待?(3)怎樣說明原因的?
你這一事件中,你又讀出了藺相如身上怎樣的品質?
總結:同樣是語言描寫,人物的個性不同,語言也不一樣,以后在描寫人物時,必須體會人物的個性。
五、總結。
(一)、這三個小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最后咱們想一想:藺相如為什么能機智勇敢,胸懷開闊?廉頗為什么勇于改過?因為愛國。
六、結尾。
最終,廉頗和藺相如和好了!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如此說來,趙國本應更加強大,可是最后還是秦國統一了六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記》中寫的清清楚楚,同學們可以詳細地讀一讀《龍門靈秀》中《廉頗》。而且《史記》中寫人的藝術課遠不止“品其言,知其人”而已,(出示課件)希望同學們能在歷史長河中盡情遨游,在《史記》中認識更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
作業:寫一件發生在同學、朋友之間的故事,要寫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根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也是人教版教材的傳統課文,大家耳熟能詳,膾炙人口。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由于篇幅較長,荀老師在教授本課時,一改傳統的一個一個故事講下去的教學法,而采用這三個小故事找相似點的方法進行教學,而且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老師們都覺得此方法有創新,值得大家學習借鑒。
在荀老師學習字詞這一教學環節時,在出示的詞語中就出現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詞語,為學習下文為每個小故事總結小標題做了很好的提示。這樣不僅減輕了學生總結小標題的難度,也體現了在字詞學習中已經滲透課文的部分內容,為下面的學習提供了幫助。
荀老師在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回顧已經學習過的《再見了,親人》的連讀法,采用男女生連讀法學習本課。這樣學生就知道了采用什么方法學習本課了,學習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還能鞏固復習舊知識。
在學習第二個第三個小故事時,荀老師讓學生找故事的相似點的方法學習。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經過相似”“結果相似”或“結局相似”這些相同點了。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起來感覺容易多了,學會了第一個小故事,第二個小故事就不用講就會自然明白了,而且隨著學生的理解層層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學生思維也得到迸發、碰撞,較好的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活躍性。聽課的老師也感覺此教學方法新穎獨到。
但是“只得”的“得”的讀音有誤,應該是“di”。否則這堂課就非常完美了。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8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