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促使教師反思教學過程,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不同學科的教案模板有其獨特的特點和要求,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
王老師的這堂課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注重詞語積累。在教學中,王老師在學生理解了“專心致志”后,問:“你能換上幾個意思一樣的詞語嗎?”學生說出“認認真真”、“一心一意”,這還不夠,她還送了“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全心全意”3個詞語,從中可以看出很注重詞語的積累。
在學習另一個學生時,抓住文章的空白點讓學生想象表達:這位走神的學生到底想什么了?學生說得很好,教師又收攏得很巧妙:這叫三心二意,一心二用,心不在焉,心猿意馬,一下子又讓學生積累了好多詞。
其二,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如,利用“一邊一邊”說話時,王老師還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的引導培養。讓孩子們不僅會用詞語說話,同時還知道了該怎樣做。
注重了積累,感覺課堂上瑯瑯的讀書聲就少了些,王老師也已發現了這一點,不過以后課前備課時多注意些,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課《草原》。我的說課準備從七個方面進行。
一、說教材。
《草原》是一篇圖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讀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進入內蒙古大草原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內蒙同胞熱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極其清新,優美的語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團結。文章在表達上頗具特色。
一是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這樣安排使全文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
二是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于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三是情景交融,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點:
1、會認“渲、勒”等6個生字;會寫“毯、渲”等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并理解“渲染、綠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了解西部的興趣。
3、揣摩優美語言,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書法情感的方法。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品味優美語言,體會表達方法,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四、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課標還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準備采用自主探究,點撥引導,自讀自悟,大量實踐的教法和學法。
五、說課時安排。
本課我打算用2教時完成。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說課的完整性,我將本文教學的全過程陳述如下:
(一)導入。
(二)新授。
這一環節,我準備采用”四步法“教學,即”讀文、探究、積累、練習“、(在黑板上寫出”四步法“)。
1、讀文。
(1)自由讀(借助工具書讀準字音)。
(2)檢查讀(檢查生字新詞的讀音)。
(3)指名讀。
2、探究。
學生再次自由讀文,完成以下任務(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1)給文章的每個自然段擬一個四個字的小標題。
(小標題是:景色優美、歡迎遠客、親切相見、熱情款待、聯歡話別)。
(2)在第一段中找出,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草原景色優美,如:哪里的天比別處更可愛,空氣……,愉快。
那些小丘的線條……流入云際。引導學生抓住”渲染、勾勒“進行理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板書:空氣清鮮,天空晴朗,一碧千里,翠流。
(3)認真讀文,說說草原上的人是些什么樣的人?從哪里可以看出。
(4)通過反復朗讀課文,理解并體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么舍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讓讀者體會到蒙漢兩族人民深厚的情誼。
3、練習。
為了將知識內化成能力,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按要求改寫句子。
1(改為比喻句)。
2(改為擬人句)。
以”美麗的校園一角“為題寫一段話。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是蘇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實人版也有錄用,不過題目是“釣魚的啟示”,內容也略有不同,可見這篇文章文質俱佳。因為我們這兒使用的是蘇版,所以我主要從這個版本來談。這篇課文是第六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共三篇文章,都是關于“人與動物”的故事,又不僅限于,而是以為視角,反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小男孩湯姆釣到了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由于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爸爸要求湯姆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湯姆有些不情愿的放掉了魚,但這件事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以往的學中,對這一類課文的處理,常常出現這樣的兩種分離:其一,常常注重了思想育的內涵,而淡化了語言文字,談化了語文學科的學特,使得人文性與工具性分離開來。其二,在學中,師常常把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導或強加給學生,讓學生的口說成人的話,使師、學生、文本分離?;谶@樣的思考,對這篇課文,我想嘗試一種新的學路徑,那就是體驗式閱讀,意在讓學生在感悟語言,理解內容的過程中,滲透自己的情感體驗,與作者,與文中主人公進行真誠對話,讓學生對生活,對周圍的事物有自己的認識和思考。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會做人。
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學會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體驗式閱讀,將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之中,懂得自覺遵守規則是做人的必須。
學重:
通過抓住文中關鍵詞句,體會湯姆釣魚、放魚的心理變化。
學難:
體會并認同“自覺遵守規定”的重要。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內容及要求:
初讀,初步感知課文,學習課文第一部分,體驗湯姆釣到大鱸魚時的喜悅心情。
學過程:(略)。
第二課時。
學內容及要求:
學習課文的二、三兩個部分,通過語言感悟和內容的理解體會湯姆從不愿放到放到牢記爸爸的話語這一心理情態變化的過程。
學過程。
(一)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
在這一部分中,兩個人物是兩條線,一條是爸爸,一條是湯姆。爸爸:讓孩子放掉魚,因為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即使沒有人看見,也應該遵守規定。湯姆:開始不理解,希望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留下鱸魚,最后還是不情愿地放掉了鱸魚。這兩條線交叉并行,推動著事情的發展。
這一部分既是學習的重也是學習的難,難就難在學生對“不管有沒有看見,都應該遵守規定”這句話的理解。在這里,學生可能會贊成爸爸的觀,也可能同意湯姆的想法,因為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積淀決定著學生與文本對話時的個性體驗,對這種多元的個性體驗,我們應予以尊重和珍視。但珍視并不等于認同,針對學生認識中的差異,我們應在尊重學生意見的同時,適機適度加以撥和引導,這才是真正的珍視。
基于面的思考,我做了以下的學設計。
1請學生仔細讀第二部分內容,看看這部分內容主要講了什么?
在這里,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聯系日常生活中的體驗來談談自己的看法。(預測:在這里或許有學生聯系遵守交通規則來談;或許有學生聯系乘公交車主動投幣來談;或許有學生聯系校園生活中保潔來談等等。)。
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師適機加以引領、撥,使學生對學會做人有正確的認識和感悟。
3在正確理解的基礎,再讓學生分角色讀父子對話,在師生、生生互動的朗讀與評讀中加深對“必須”、“斬釘截鐵”、“不管有沒有人看見,都應該遵守規定”等重詞句的情感體驗。
(二)學習課文的第三部分。
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了解了湯姆在放魚過程中的心理變化,也正為這樣,這件事給湯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一起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由于有前面的學習積累,對這段話就采用這樣的處理,在讀中讓學生對事情發展的延續有一個了解,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回環。
(三)課外拓展。
請同學們讀一篇文章《中彩那天》,邊讀邊思考,讀完這篇文章后,你想說些什么?把你想說的話在小組內和同學們交流。
課外拓展的這篇讀物,選自人版大修訂版五年制第五冊,文章的行文和思想內容與我們這篇課文相似相通。選擇文閱讀,意在讓學生在自主自能讀書的基礎,自悟其做人的道理,讓三維目標在自主閱讀中得到遷移和發展。
綜所述,是我對這篇課文的設想,但是課堂學是動態發展的,當學生思維被激活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無法預料的情景,這些都是正常的,對,我們應該適機加以撥,使課堂學成為動態生成的過程。
李老師的課幽默風趣、教態自然、活潑開放。
首先,李老師非常注重語言能力的熏陶和培養。
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老師責無旁貸的事,賴老師就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通過親切鼓勵是學生樂說,通過恰當的評論引導學生善說。如:“一邊……一邊……”,請學生說說相關的句子,明白這要表示兩個同時發生的動作。再比如:介紹完兩個學生是怎么學棋的,分別用“因為……所以……”的句式進行說話訓練,把兩個學生不同的學習態度導致不同的結果用自己的話進行表述,非常到位,也為下文要滲透的道理做了鋪墊。
其次,重視以讀為主,充分發揮朗讀功能,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朗讀,是學生在讀中體會,在體會中讀。
特別是整堂課李老師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鼓勵,是她整堂課的亮點。每位學生在她的不同評價下躍躍欲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
要說有什么要商榷的,就是在理解詞語時從難到易,分步進行,就會有梯度。如:比較“沒有進步”和“沒有多大進步”時,教師分步引導,學生就不至于走那么大的彎路。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和地位:
《解方程(二)》是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解方程這部分知識,通過天平游戲,讓學生發現等式兩邊都乘一個數(或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數),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質。利用探索發現的等式的性質,解決簡單的方程,培養學生分析、推理你能力。學生通過天平游戲,經歷了從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探究等式的性質,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學情分析:
為了使教學設計更貼近學情,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進行調研,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解方程是有一定認識的。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情我制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能根據具體情境,靈活運用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習品質和實踐能力。
4.教學重點:知道等式兩邊同時乘以一個數(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
5.教學難點:等式性質(二)的推導。
6.教具準備:課件、天平。
二、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我采用的教學方法:采用操作和演示、講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三、說教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正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讓學生能輕松愉快地學,積極主動探索、根據學生實情,我主要選用討論法、以手動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直觀演示等方式為主,再加上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間的互相補充、評價,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教程。
為有效的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在本節課中,我共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談話導入,初步感受。
(二)探求新知,動手操作。
(三)拓展提高,鞏固應用。
(四)歸納總結,回顧整理,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在課前與學生談話,通過掌聲和笑容來緩解師生的緊張情緒,從而帶著愉悅心情走進新課學習,可見教師在努力向幽默型教師轉化,為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行自我調整。
第二環節: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問答式”“師生一問一答”的形式比較多,根據課題研究我以學生為主,在設計教學時,以課堂提問和追問為主,激發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如:。
1.推想。
師:等式兩邊都乘一個數(或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數),等式還成立嗎?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2.驗證。
1)師:既然我們有兩種不同的答案,那我們來做個實驗驗證一下好嗎?左側放的砝碼的質量用x表示,右邊放5克的砝碼,天平兩邊平衡。
師:天平平衡,可以用什么樣的數學算式表示?
師:左邊加2個x克砝碼,右邊也加2個5克的砝碼,你們發現了什么?(平衡)。
師:左邊加6個x克砝碼,右邊也加6個5克的砝碼,還會平衡嗎?(平衡)。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和你所列的算式,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以上的規律?
師:那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兩邊都除以一個數,等式還會成立嗎?下面同學們用天平驗證一下。
引導學生觀看課本右邊主題圖:左邊2個x克砝碼,右邊2個10克砝碼。
師:怎樣用算式表示?
5)師:對比兩道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師:如果等式兩邊能都除以零呢?0能做除數嗎?
小結:追問是老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或者回答問題結束之后的進一步引導,它的目的是進一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問題的交流走向深入。成功的追問本質上是一種高效點撥。追問是一種教學策略,追問的問題一定是有意義的、有趣的,同時也是有挑戰性的。讓學生抓住數學的本質,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第三環節: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這是方程的定義。本節課在通過不斷地擺天平中建立方程的模型。在對“未知數”的處理上,教師沒有局限于未知數,而是多方式表達,如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圖形、符號、字母等等,這樣就可以起到良好的建模。學生不再向以往學生那樣,認為“含有字母的等式”才是方程。但此處教師能夠在幾種方式中再進行優化,讓學生體驗到由于文字不簡潔、圖形符號具有局限性等因素,而字母更具有優勢,于是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都采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對于這方面,我在課后進行的修補,但能夠融入到新授課中就比較合適。
第四層次:歸納總結,回顧整理。
在教學重點難點基本突破后,讓學生及時鞏固,然后全班交流。
1、基礎練習,完成課后1、2題,習題設計體現層次性、典型性、探究性,突出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2、專題訓練,生活中問題。
3、在計算中總結規律并感受學習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在一節課即將結束時,我引導學生回顧整個學習的過程,學習時運用數學的思想,使學生在一節課的學習中不僅有知識上的積累,還能在學習方法上有多收獲,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和價值。
最后說板書:
為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新知進一步記憶和理解,板書如下:板書設計簡潔,抓住重點方程式,簡單明了,重點突出,清晰易記。并用不同色彩粉筆標出易錯點,引起學生注意。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熏陶。作者筆下的草原風情圖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讀的極好素材。通過感情朗讀的訓練可以深化對文章表達情感的體會。因此,第二個教學目標確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反復地、有感情的朗讀,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通過突出重點借以突破教學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后,我將此文教學課時安排為兩課時。在第一課時中,師生一起解決了為數不少的生字,讀熟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脈絡是著力表現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匯報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教法與學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說過: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我通過抓住明線、緊扣暗線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這個關鍵,把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感情,升華民族精神的教育融為一體。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美景,動聽音樂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讀再現場景等多種形式,喚起了學生對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拓展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美的意境,最終“水到渠成”,輕松地突破了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并大膽鼓勵學生質疑,巧妙引導,資料鋪墊,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進行民族大團結的教育,實現整個教學目標。
梁老師這節課教態自然、親切,能時時引導學生進行讀書,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步步深入,重點突出,條理清晰,這也是梁老師一貫的教學風格。
本課梁老師首先非常重視抓文本的詞句品位語言,理解意思。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學生不同的學棋態度。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兩個學生學棋的句子,然后緊緊抓住兩個重點詞“專心致志”和“走了神兒”,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并結合課文插圖,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這樣的教學環節很扎實,切實體現為培養朗讀能力而設計。其次,能夠圖文對照進行教學,教會了學生剖析圖畫與語言文字之間的內在聯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充分感悟語言文字的內涵,感受人物的不同表現。再則,重視學生語言訓練,注重詞語積累。
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在指導朗讀時,在語言上再動些腦子。比如,該重讀的地方不要直接說“要重讀某某詞”,換種說法讓孩子自己去領會是不是效果好些。
李老師在教學中教態親切,精神飽滿,通過朗讀的指導、重點詞語的品析、說話的訓練等教學活動,讓學生明白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的道理。亮點很多,簡單說兩點。
第一、李老師的課堂非常注重朗讀的自讀自悟和朗讀形式的多樣化。
聽李老師的課,最大的感受就是李老師非常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對一些關鍵詞語該怎么讀,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而是通過反復的引導讓學生自悟朗讀方法,如分析第一段時,李老師抓住“能手”“遠近聞名”這兩個詞語突出秋的棋藝高超,先讓學生談談對這兩個詞語的理解,從而讓學生感受秋的棋藝高超,讓學生讀讀“遠近聞名”。朗讀的形式也是多樣化的,有詞語的領讀、個別讀、齊讀等形式,特別是用啟示的語言“呀,還不夠聞名”等語言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這是朗讀指導中最有效的方法,孩子會自己去想方設法讀好。從而把握正確的情感投放。
第二,注重學生語言積累和補白訓練。長時間訓練會有很好的收效。
要說注意的地方,自我感覺,表演讀的時候是不是學生邊讀邊演效果好些,更有利于對課文的理解。
王老師依然是那樣細致沉穩、不急不躁、有條不紊。
首先,王老師的課循序漸進,引導得法。
課堂一開始就體現出了她備課時的細致縝密?!坝米詈喍痰脑捀嬖V老師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讓二年級孩子有條理說出來也不是件簡單的事,王老師先讓孩子自己說,教師引導說,然后出示提示語再說,學生語言逐漸從繁瑣到精練。對于二年級孩子來說,這樣的訓練太及時了,太值得了。
其次,能夠圖文對照進行教學,能將圖畫和語言文字聯系起來引導學生來學習,通過圖畫來理解枯燥的而語言文字,這對低年級孩子來說是比較感興趣的。
最后的書籍推薦很好。拓展閱讀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老師的推薦無形中是一盞指路明燈,學生明確了方向。
要說美中不足的是在時間安排上有些不盡如人意,所以在課堂上該收的時候趕緊收,第一段可能有些耽誤了時間。不過總體感覺還是成功的。
《草原》是一篇圖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讀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進入內蒙古大草原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內蒙同胞熱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極其清新,優美的語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團結。文章在表達上頗具特色。
一是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這樣安排使全文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
二是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于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三是情景交融,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點:
1、會認”渲、勒“等6個生字;會寫”毯、渲“等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并理解”渲染、綠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了解西部的興趣。
3、揣摩優美語言,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書法情感的方法。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品味優美語言,體會表達方法,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四、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課標還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準備采用自主探究,點撥引導,自讀自悟,大量實踐的教法和學法。
五、說課時安排。
本課我打算用2教時完成。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說課的完整性,我將本文教學的全過程陳述如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把吉祥三寶一家帶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吉祥三寶他們想帶大家一起去神游他們美麗的家鄉?!贝藭r,我將會播放《吉祥三寶》的視頻聲像,讓學生對吉祥三寶的家鄉內蒙古大草原充滿了期待和幻想,這時我會在黑板上板書課題“草原”。
【設計意圖】。
全國著名教育專家于漪老師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堂環節。一開課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非常重視“導入”這一環節的設計。
(二)新授。
這一環節,我準備采用“四步法”教學,即“讀文、探究、積累、練習”。(在黑板上寫出“四步法”)。
1、讀文。
(1)自由讀(借助工具書讀準字音)。
(2)檢查讀(檢查生字新詞的讀音)。
(3)指名讀。
2、探究。
學生再次自由讀文,完成以下任務(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1)給文章的每個自然段擬一個四個字的小標題。
(小標題是:景色優美、歡迎遠客、親切相見、熱情款待、聯歡話別)。
(2)在第一段中找出,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草原景色優美。
如:哪里的天比別處更可愛,空氣……,愉快。
那些小丘的線條……流入云際。引導學生抓住“渲染、勾勒”進行理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板書:空氣清鮮,天空晴朗,一碧千里,翠流。
(3)認真讀文,說說草原上的人是些什么樣的人?從哪里可以看出。
(4)通過反復朗讀課文,理解并體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么舍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讓讀者體會到蒙漢兩族人民深厚的情誼。
【設計意圖】。
1、倡導自主學習不等于隨意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等于把教師逐出課堂。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闭n堂中學生學什么,很需要教師居高臨下的“引導”。因此,設置高價值的學習問題就是教師作用的一個重要體現。
2、浙江特級教師紀育華說:“教材內容是教學的原始材料,它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作一番剪裁。該取則取,該舍則舍,擇其精華實施教學?!?/p>
3、積累。
在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就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積累。
學生再次讀文,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選擇兩個背誦下來。
【設計意圖】。
學好語文關鍵在于積累。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如果說語文的學習是一幢大樓的建設,那么詞句和語文知識便是磚磚瓦瓦,而積累則是將磚瓦砌成高樓的過程。
4、練習。
為了將知識內化成能力,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按要求改寫句子。
1(改為比喻句)。
2(改為擬人句)。
以“美麗的校園一角”為題寫一段話。
【設計意圖】。
葉圣陶老先生說:“大凡傳授技能技巧,講說一遍,指點一番,只是個開始而不是終結。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再不會離譜走樣,那才是終結。所以講說和指點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練習,硬是要按照規格練習,練成技能技巧不是別人能夠代勞的,非自己動手,認真練習不可?!币虼宋也捎醚驖u進的理念設計了這兩個練習。
七、說板書設計。
草原。
不舍草原——民族團結。
內
走進草原——外。
初入草原——景、人。
一、說教材(把握教材聯系,深入領悟教材)。
《草原》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的親身經歷為內容,記敘的是他第一次出訪內蒙古的所見所聞,生動的描寫了草原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色,以及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能歌善舞。表達了蒙古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厚友誼,深情謳歌了蒙漢同胞的民族情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本課語言簡練而通暢易懂,對環境的描寫細膩而富有激情,并把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是一篇提高學生語言運用,陶冶學生思想感情的文質兼美的優秀散文。
根據教材的特點,小學高年級段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年級段閱讀教學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了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熟練背誦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學會讀寫課后的9個生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使用正確的方法學習掌握生字,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焖俚哪x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聯系上下文及自己的積累,理解“回味”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展開想象,具體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情境和深刻內涵。通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使學生體會草原秀麗的景色和各名族間的深厚友誼,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情感熏陶。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體悟各族人民間的深厚情誼。
二、說教法和學法(強調以人為本,靈活選擇教法)。
“書不讀熟不開講,書不讀透不研究”,朗讀是語文教學的最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感情,并且能積累語言、陶冶情操。所以我在教學時選擇以默讀、瀏覽、帶感情朗讀等多種閱讀形式穿插配合。本篇課文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環境的描寫尤其突出,因此要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通過課件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有視聽的直觀感受,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草原之中,既幫助學生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三、說教學過程(強調大膽嘗試,優化教學程序)。
根據教學要求,我將此篇課文安排為兩個課時,在第一課時中,主要解決課后的生字,采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輔助點播的方法。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明白文章主要描寫了草原的“景色美和人情美”兩大主要內容。下面我想向大家具體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創造美的氛圍。
在上課前,我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草原風光的視頻,配合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出現廣闊無垠、藍天碧野的大草原景象。隨后我不失時機的導入課文:“同學們,今天我們就和老舍先生一起來到廣闊的大草原,領略草原美麗迷人的風光?!比缓蟀鍟n題《草原》。這樣的導入,以直觀的視聽直接呈現課文中草原的景觀,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對美的向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初讀感知,感受語言美。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p>
在第一課時初步熟悉課文的前提下,再來讀課文,在讀書之前,我會給出問題:“同學們,請帶著感情來朗讀課文,并說說你讀了課文,感受到了什么?或者什么地方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你也可以拿著筆做一些記號?!睂W生自由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學生在自己個性化的閱讀中,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最后通過匯報的方式,,使學生對課文有了自己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
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來確定下面的教學順序。
(三)、初入草原,感受景色之美。
1、假設同學們先提出草原的美景給他的印象最深刻,那么就接著教學課文的第一部分。馬上提出要求:“你覺得草原的美景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你能美美的來讀一讀這美景嗎?”然后請多位同學來反復練讀學生自己覺得最美的句子。
2、播發背景音樂,并要求:“現在,請同學們推選一位讀的最好的同學來讀。
第一段,他讀的時候,請大家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勾勒畫面,聽完后,告訴同學們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學生邊聽邊感受并想象,然后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觀點。
3、在快速的瀏覽課文,這一自然段除了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還寫到其他的了嗎?幻燈片出示:
“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p>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p>
讓學生細細品味兩句話,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來又想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感受其中不同的感情色彩。(因為開頭寫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作者非常興奮,所以想高歌一曲。后面他看到了非常美的景色,覺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好像在回味一樣。)。
相機出示草原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圖片,并且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4、學生抒發了自己的感情后,直接讓其把感情送入課文中來讀,讀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四)、深讀感悟,感受人情之美。
在讀完課文后,相機過渡:“剛才是同學們感受到的草原風光的美,那么,你還感受到什么了呢?”自然的引入到下一部分的學習。
2、在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出示問題: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容學生動筆畫一畫。(迎接相見款待聯歡話別??)讓學生整體的感知課文,初步的體會蒙古人民的熱情。
3、創設情境,讓學生做一回熱情的蒙古人民和受到款待的客人,先同桌互練,在請一到兩組上臺表演,教師和同學參與評價,這樣設計可以使學生在實際演練中進一步感受蒙古人民的好客特點,深入理解課文。
4、課件出示圖片并配合音樂:背景為夕陽西下的草原,難舍難分的離別音樂。
相機出示導語:“夕陽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終有分別的時刻,此時的賓主雙方站在蒙古包外,望著那一望無際的草原,耳邊,悠揚的馬頭琴聲、質樸高亢的蒙古民歌還在回響;嘴里,噴香的奶茶、鮮美的羊肉,回味無窮;腦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強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著手,那樣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
出示問題:(1)此時,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說什么?
(2)此時,你就是漢族兄弟,你想說什么?
讓學生進入角色,感受這離別之情,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3)此情此景,你能用那句話來表達呢?(“蒙古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5、最后齊讀課文,把豐富的感情帶到課文中,融會貫通,整體感知。斯賓塞指出:在閱讀教學時,應當引導兒童進行探討,讓其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發現的應盡量多些。所以在整節課中,我比較注重學生自己的發現,自己通過讀、悟,達到感情的升華。
(五)嘗試運用,注重遷移。
讓學生課后搜集關于草原美景的資料或者蒙古族的有關資料,以圖片、歌曲、繪畫、影片等形式,開展一次班級“草原情懷”展覽。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擴大知識面和閱讀面,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學會自主學習。
四、板書設計景色美。
草原。
人情美。
《草原》是一篇圖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讀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進入內蒙古大草原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內蒙同胞熱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極其清新,優美的語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盡致,學生通過學習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從中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華為民族情,同時激發學生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為本組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圍繞著訓練重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認知目標:掌握14個生字詞,理解重點詞語,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內容。
2、技能目標:揣摩、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叢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華為民族情。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根據教學目標,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重點:熟讀課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內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中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華為民族情。
2、教學難點: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四、說教法。
新課標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只能不再是過去的“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索,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因此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將采取情境教學法和誦讀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會充分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草原美麗景觀的圖片,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寬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更深層次的體味美的意境。
2、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以讀促學,讓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讀出情感,讀出感悟,讀出內涵。
五、說學法。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達到不教”,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會放手讓學生讀讀、畫畫、議議,把聽,說,讀,寫相結合,以讀為主,讓學生邊讀邊想,不斷通過讀去揣摩和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終水到渠成,輕松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六、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我力求把美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聲像感知,激情導入——讓學生期待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條件。在本課的導入中,我將充分的利用多媒體的感官刺激作用來啟動學生的認知傾向,在新課導入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二)圖文結合,創設情境——讓學生發現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當中,我將會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草原美麗景觀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和發現草原的自然美,學生由情創意,觸景生情,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對于文中重點的語句,我將會出示與之相應的圖片,由于圖片的顏色鮮艷,形象突出,學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個重點句子,“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流,輕輕流入云際?!痹谶@句話的學習中,我將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渲染”和“勾勒”進行理解,并讓學生動手畫畫。
(三)自讀品味,展開想象,讓學生感受美。
小學各年級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采取小組讀,齊讀,自讀,指名讀等形式,以讀代講,讓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讀出形象,讀出感情,讀出內涵,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我將會配上與之相應的背景音樂,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邊讀邊想,邊讀邊勾畫出草原美麗,恬靜的景色。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感悟美。
每個學生的閱讀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需求。因此,在這個環節上,我設計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組匯報的學習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學習中,我將會放手讓學生學習他們最喜歡的部分,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并匯報你覺得最能體現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五)突破重點,體會情深,升華美。
俗話說:“畫龍貴在點睛?!?在這個環節上,我將引導學生緊緊的抓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點題之句,讓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揣摩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情感得到升華,把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
(六)整體回顧,拓展遷移,讓美得到延伸。
課上到這里已經接近尾聲,因此我將會引導學生再次的朗讀全文,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學生通過學習《草原》一文,激發了學生對西部的興趣和欲望,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課時即將結束之際,我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學習資料,例如與之相關的網址,書刊等,并鼓勵學生自主的查找相關的資料。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和地位:
《解方程(二)》是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解方程這部分知識,通過天平游戲,讓學生發現等式兩邊都乘一個數(或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數),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質。利用探索發現的等式的性質,解決簡單的方程,培養學生分析、推理你能力。學生通過天平游戲,經歷了從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探究等式的性質,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學情分析:
為了使教學設計更貼近學情,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進行調研,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解方程是有一定認識的。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情我制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能根據具體情境,靈活運用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習品質和實踐能力。
4.教學重點:知道等式兩邊同時乘以一個數(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
5.教學難點:等式性質(二)的推導。
6.教具準備:課件、天平。
二、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我采用的教學方法:采用操作和演示、講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三、說教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正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讓學生能輕松愉快地學,積極主動探索、根據學生實情,我主要選用討論法、以手動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直觀演示等方式為主,再加上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間的互相補充、評價,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教程。
為有效的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在本節課中,我共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談話導入,初步感受。
(二)探求新知,動手操作。
(三)拓展提高,鞏固應用。
(四)歸納總結,回顧整理,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在課前與學生談話,通過掌聲和笑容來緩解師生的緊張情緒,從而帶著愉悅心情走進新課學習,可見教師在努力向幽默型教師轉化,為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行自我調整。
第二環節: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問答式”“師生一問一答”的形式比較多,根據課題研究我以學生為主,在設計教學時,以課堂提問和追問為主,激發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如:。
1.推想。
師:等式兩邊都乘一個數(或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數),等式還成立嗎?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2.驗證。
1)師:既然我們有兩種不同的答案,那我們來做個實驗驗證一下好嗎?左側放的砝碼的質量用x表示,右邊放5克的砝碼,天平兩邊平衡。
師:天平平衡,可以用什么樣的數學算式表示?
師:左邊加2個x克砝碼,右邊也加2個5克的砝碼,你們發現了什么?(平衡)。
師:左邊加6個x克砝碼,右邊也加6個5克的砝碼,還會平衡嗎?(平衡)。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和你所列的算式,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以上的規律?
師:那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兩邊都除以一個數,等式還會成立嗎?下面同學們用天平驗證一下。
引導學生觀看課本右邊主題圖:左邊2個x克砝碼,右邊2個10克砝碼。
師:怎樣用算式表示?
5)師:對比兩道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師:如果等式兩邊能都除以零呢?0能做除數嗎?
小結:追問是老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或者回答問題結束之后的進一步引導,它的目的是進一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問題的交流走向深入。成功的追問本質上是一種高效點撥。追問是一種教學策略,追問的問題一定是有意義的、有趣的,同時也是有挑戰性的。讓學生抓住數學的本質,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第三環節: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這是方程的定義。本節課在通過不斷地擺天平中建立方程的模型。在對“未知數”的處理上,教師沒有局限于未知數,而是多方式表達,如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圖形、符號、字母等等,這樣就可以起到良好的建模。學生不再向以往學生那樣,認為“含有字母的等式”才是方程。但此處教師能夠在幾種方式中再進行優化,讓學生體驗到由于文字不簡潔、圖形符號具有局限性等因素,而字母更具有優勢,于是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都采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對于這方面,我在課后進行的修補,但能夠融入到新授課中就比較合適。
第四層次:歸納總結,回顧整理。
在教學重點難點基本突破后,讓學生及時鞏固,然后全班交流。
1、基礎練習,完成課后1、2題,習題設計體現層次性、典型性、探究性,突出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2、專題訓練,生活中問題。
3、在計算中總結規律并感受學習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在一節課即將結束時,我引導學生回顧整個學習的過程,學習時運用數學的思想,使學生在一節課的學習中不僅有知識上的積累,還能在學習方法上有多收獲,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和價值。
最后說板書:
為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新知進一步記憶和理解,板書如下:板書設計簡潔,抓住重點方程式,簡單明了,重點突出,清晰易記。并用不同色彩粉筆標出易錯點,引起學生注意。
文檔為doc格式。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草原》一課。
一、說教材。
《草原》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五十年代訪問內蒙古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寫下的一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二、說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及教材所處年段的要求,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學會14個生字,會認4個字,能正確讀寫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禮貌、拘束、摔跤、襟飄帶舞等詞語。背誦課文一、二自然段。
2、能力目標: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和諧的教育。
3、情感目標: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養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依據上述教學目標,我所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1、通過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體會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钡囊馑技氨磉_上的作用。
教學目標的分解與時間安排:
本課準備用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嘗試著讀出感情,整體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教學目標中2、3的要求。今天我重點說一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三、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審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覺性的特點,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真真切切地讀,在朗讀中有所感悟,讀出趣味。嘗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讀自悟,達到“情由景生”的效果,領略草原的特點,陶冶愛美的情趣。
本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積累優美的話句,更應該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課文的問題,借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上課所采用的策略主要是朗讀、圖像、交流、寫作、資料、制作手抄報,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創設好良好的網絡環境,使其在圖、文、聲、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在這種新的學習環境下,營造一種愉悅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為落實以上教法與學法,需要制作一個網站型課件,讓學生在教師提供的資料庫中進行閱讀與探究,以解決學習中的疑難。這樣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展信息空間,為學生創設一個信息量大、且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聽錄音:配樂朗誦《刺勒歌》,揭示課題。(這樣的設計的目的在于:以著名的草原民歌《刺勒歌》開課,把學生帶入美麗、神奇的大草原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
(二)回顧課文,揭示探究主題。
2、教師小結揭示探究主題。
(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通過對上節課內容的回顧,直接切入教學重點,把“天涯碧草”和“蒙漢情深”這兩部分有機結合。指明探究方向。)。
(三)學生探究第一個問題。
教師提示:
小問題:這是怎樣的草原?
1、這是()的草原。
括號中填自己的感想,橫線上填寫課文中的相關句子。
2、認真讀讀這些句子,體會其中的美。
學生行為:
1、打開網站課件,草原資料庫,學生根據問題,通過視頻欣賞、閱讀課文、品析詞句、感情朗讀的方式進行學習。
2、學生交流,匯報,教師點撥、小結。
3、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草原美的驚嘆之情?聽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這樣的設計在于:學生根據子問題,利用課件,進行探究學習,讓學生既領略到草原美景,又品味文字,引導學生從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語言,受到美的熏陶。在此基礎上,傾聽草原歌曲,更激發了學生對草原的贊美之情。)。
(四)學生探究第二個問題。
教師提示:
小問題:這是怎樣的草原人?
1、蒙古族人民怎樣接待遠方的客人?
2、小組成員選擇適合本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現蒙古族人民接待遠客的匯報方法,如感情讀、抓詞句說、講故事、想象描述、表演……等進行匯報。
學生行為:
1、自己觀看“接待遠客”的視頻、圖片、動畫資料和文字介紹,小組選擇喜歡的內容,合作學習。
2、小組交流、老師指導。
3、學生匯報。
(這樣的設計目的在于:利用多媒體資料庫進行自主探究和協同學習,展開小組討論,集體匯報交流,更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行為上更具主動性,互動性,創造性。著重體現了學生對問題深入全面的理解,語言表達能力的加強,思維條理性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合作,提高了協作學習的能力。)。
(五)體會情感,總結全文。
2、你們心中所有的千言萬語,概括起來就是――“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通過前面的探究,使學生對草原的風光美與人情美發出內心由衷的贊嘆,體會了“何忍別”,升華了感情)。
(六)拓展創新,內化感悟。
1、學生網上閱讀。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魏晉散文,這一時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濃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這篇《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此簡潔雅凈的語言是極好的誦讀材料,所以我把背誦本文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我所執教的是一個平行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4、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蘭亭集序》是一篇自讀課文,文下有注釋,學生可自己借助注釋和工具,理解詞句含義,教師只需對個別難句略做點撥即可,據此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
(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包c撥法”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睋宋掖_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焙玫膶肽軤I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于本課作者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作者簡介。
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三)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睉莆找韵聦嵲~:
修:做。禊事: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p>
畢:都。咸:都。修:長、高。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p>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笔?,指示代詞,這?;蒿L,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p>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所以,用來。極,窮盡。娛,樂趣。信,實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仍然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了作者積極的人生觀。接著文章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慨嘆,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后的感慨,這部分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同時,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蘊涵的積極情緒。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作業:(1)背誦全文(2)搜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第二課時的作業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五、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王羲之。
時間:暮春之初。
地點:蘭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賢必至,少長咸集。
(一)蘭亭盛會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樂。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信可樂也。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悲。
(二)會后感慨。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覽者。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也是描寫景色的,描寫的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九寨溝的美麗景色。本課語言生動,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大自然風景畫。全文共有7個自然段,課文開頭寥寥數語勾畫出九寨溝“童話世界”般的美麗,之后,介紹了九寨溝的地理位置及名揚世界的聲譽。在3、4兩個自然段里,具體描寫了九寨溝美麗的五花海和瀑布。5、6兩個自然段介紹的是九寨溝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二、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九寨溝景物的特點,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培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4、學習總分結構的寫作特點,能夠圍繞中心句進行描寫。
三、教學重難點:
了解九寨溝景物的特點,學習總分結構的寫作特點,能夠圍繞中心句進行描寫。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
五、教學準備:有關九寨溝的文字、圖片、聲像等資料。
一、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交流預習,理清結構。
二、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詞。
2、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過程:
一、揭題、審題。
1、板書課題。
2、談話。
那么,九寨溝在哪兒?它的名字是怎樣來的?為什么會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呢?學習這一篇課文,必須弄清這幾個問題。這些問題,課文《九寨溝》向我們作了詳細的介紹。希望大家認真地閱讀課文。二、初步感知課文。
1、聽課文錄音朗讀,一邊聽一邊思考上述問題。
2、讀后交流。
3、再讀課文。
學生回答后,小結。板書:位置名字來歷。
自然風光珍禽異獸。
人間仙境。
三、教學生字、詞。
過渡:剛才大家通過聽讀、自讀,解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為了更好地閱讀課文,請同學們認真地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
1、學生自學。
2、檢查交流。
3、鋼筆描紅。
四、播放課文錄像。
過渡:九寨溝是一個旅游勝地。在那里不僅有優美的自然風光,而且有許多珍禽異獸。下面請同學們觀看九寨溝的錄像。
五、總結。
六、作業。
1、抄寫詞語。2、朗讀課文。3、搜集九寨溝的有關的資料。
知識目標:
(1)解決生字詞,握大意,理解主旨;
(2)學習本文“以情馭景”的寫法,對比、類比等手法。
(3)品味本文平實生動的語言。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美讀和感悟的能力;
(2)訓練學生找關鍵語句和領悟情感的能力。
(3)訓練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寫文章表達感情時,不一定要選擇雄偉壯觀的景物和轟轟烈烈的事情,只要我們的情感是真實的,是濃厚的,那么從小處著手,涓涓細流同樣也能打動人心,所以,我們平時在寫作時也可以學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為真”。
情感目標:
感受作家對故都的深切眷戀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難點:
文章通篇寫的'都是對北平的思念與眷戀。無論直抒胸臆,還是以情馭景,用動情的眼光看故都風物,處處閃耀著一個“情”字,處處可見絢麗動人的光彩。所以,深入領悟作者對北平的熱愛之情,學習作者以情馭景的寫作手法應該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解決方法:
1、指導美讀。入情入境的朗讀有利于深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鑒賞散文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整體感知時要朗讀,品味語言,分析藝術手法時也要朗讀。
2、課堂協作討論。這一方法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培養其積極思考,探討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情感和藝術手法的討論,訓練了思維能力,也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二)、基礎知識與整體感知。
1.學生帶著問題齊讀課文。
問題一:
作者是土生土長的北平人,寫作此文時正羈旅青島,想念北平卻不得相見,這種“想”是一種動情帶淚的思念。文章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請找出相關的語句,并在書上注出。
問題二:
文檔為doc格式。
一、說教材。
本文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課文第四單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讀物。
第三冊中的散文更側重于文學性的欣賞和個性化的解讀。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話北京,在情感和風格上別有一番風味。
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老舍對北平的獨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強烈的主觀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氣質。
基于這一點,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知識目標:課文中如何用襯托來體現對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標:借文章解讀老舍的閑雅品性和平民意識;
教學重點:
1、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
2、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北平的妙處;
教學難點: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觀色彩、平民色彩?
二、教法、學法。
散文教其他文體更有主觀性、情感性,更宜用“體驗教學法”來組織課堂教學;而要體驗作者的情感,就要聯系作者生平,作品,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語言美,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悟語言的魅力,而朗讀本身也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教和學的過程中堅持“讓文本自己開口說話”,用作者的話解讀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多用討論,加強生生互動。
主要手段可概括為:
體驗性默讀。
“知人論世”
多形式朗讀。
用原句解讀。
討論互動。
三、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課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里?
1、導入: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書,我們已經接觸了許多位讀者,從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鐵生的“地壇”到郁達夫的“秋天”,每個人都對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讀,而今天我們有走進另一位“哈姆萊特”的世界,老舍話北京。
2、處讀課文,解決“寫什么”的問題。
檢查預習提出的問題:“課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里?”
第一問較為直觀淺顯,學生較容易回答,可個別提問。
4―6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
一生朗讀這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預習第二問。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糾音,受方言影響,學生在朗讀兒話韻上不容易到位,而在本文中兒話韻卻特別能表現情味,不容忽視。
學生講,教師板書:
安靜閑雅。
寫什么布局合理。
(4―6節)。
貼近自然。
3、研讀課文4―6節,回答“怎樣寫”的問題。
襯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聯系《故都的秋》中以南襯北的手法)。
巴黎熱鬧――北平安靜。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
美國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4、回答“為什么會這么寫”的問題。
設計討論題:
(1)你覺得老舍偏心嗎?(導向作者表達上的主觀性)。
“據我看”、“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在我的經驗中”、“還不愧殺”這些“偏心”的語言都可以看出作者對北平的偏愛。
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稍停)你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解釋他的“偏心”?
1―3節,正是作者的解釋。
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學生討論老舍的“偏心”
學生自由發言:
母不嫌子丑(第二段中以母親作類比較易答到)。
物我不分(第三段“……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第四段“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
可否用作者文中的原話簡潔概括?
因為這是“我的北平”,這就為作者的主觀作了最好的解釋。
(2)為什么獨選街道院落,小花小菜?(導向作者的平民主義)。
“草花兒”是強調它的普通;
菜中強調“帶泥點的韭菜”;
“帶著白霜的”果子;
用文本來解讀作者的平民氣質:
“采菊東籬下”傳統文人的陶氏情結;
“像我這樣一個貧寒的人……”
作者的平民氣質源自于的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談泊。
(引出作者介紹)。
老舍,現代“京派”代表作家。
《茶館》以北京為背景的歷史畫卷,京味十足。
《駱駝祥子》關注平民,關注底層因此老舍被稱為“人民藝術家”
5、課堂小結:
因為普通,所以眾口咸宜;因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給我們的寫作啟示:
普通事物入題,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主觀感情,就稱得上好文章。正如上海的方仁工教授說的那種“你不講別人也知道,你講了別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沒意思了。
6、布置作業:
選取某一細小的事物(景物),寫出自己的主觀色彩。字數:300字。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上的一篇散文,與之相對應的是課內文章——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同屬寫北平的寫景抒情散文。所以在指導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將二者比較。本文的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北平文人對故鄉深切的眷戀與熱愛在問中盡情展現,這里有動情的追憶,有對故都風物的信手描摹,抒發一個平民知識分子的鄉土之戀。文章篇幅不長,行文脈絡清晰,文字平實生動。高二學生完全可以在一課時披文入情,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讀文章。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對散文的要求——在誦讀、抓住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藝術化的語言及感受人文精神。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與學生的能力等級,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把握大意,理解主旨;
(2)學習本文“以情馭景”的寫法和對比手法;
(3)品味本文平實生動的語言。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美讀和感悟的能力;
(2)訓練學生找關鍵語句和領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作家對故都的深切眷戀之情。
德育目標:
滲透人文精神,培養對故土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立依據。
文章通篇寫的都是對北平的思念與眷戀。無論直抒胸臆,還是以情馭景,用動情的眼光看故都風物,處處閃耀著一個“情”字,處處可見絢麗動人的光彩。所以,深入領悟作者對北平的熱愛之情,學習作者以情馭景的寫作手法應該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了更好的凸現老舍這篇散文的個性色彩,在教學中可以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比較閱讀。因此,分析兩篇文章在寫法上的異同,也應該設置為又一個教學重點。
四、重點難點的突破辦法。
1、指導美讀。入情入境的朗讀有利于深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鑒賞散文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整體感知時要朗讀,品味語言,分析藝術手法時也要朗讀。
2、對比分析。與課內散文《故都的秋》作情感上和手法上比較分析,是鑒賞本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更能見出本文的特色。既鞏固了以往的知識,又訓練了鑒賞抒情散文的方法的運用。
3、課堂協作討論。這一方法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培養其積極思考,探討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情感和藝術手法的討論,訓練了思維能力,也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程序。
課前布置預習:
1、課前誦讀全文,自行解決字詞障礙,為課堂教學作準備;
2、思考: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寫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北平怎樣的特征?
課前預習的布置除了為課堂教學的順利完成作好準備,也讓學生明白本文學習的重點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數,課堂的討論,歸納才會更有效果。
(一)導入。
情境導入法——“鄉情是一顆由甜蜜、溫馨、哀愁凝結成的珍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顰一笑,一離一合,總是那么讓人牽腸掛肚,讓人心底流過一股莫名的泉涌!”那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是對故國之戀的最好詮釋。
這種導入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快速入境,身臨其境地那股濃濃的眷戀之情,激起情感共鳴,引發學習興趣。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
(二)指導美讀。
誦讀的散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也是對散文意境的體會的需要。在朗讀中投入感情,對后面領悟作者感情,品味語言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讓學生讀得抑揚頓挫,入情入境。安排兩名朗誦較好的學生完成。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完成對文章主體的把握,布置以下思考題:
1、作者是土生土長的北平人,寫作此文時正羈旅青島,想念北平卻不得相見,這種“想”是一種動情帶淚的思念。文章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請找出相關的語句。
誦讀過后,安排學生小組討論,得出結論,舉薦一兩名學生回答。
學生很容易找到表達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節,如“我真愛北平”“真愿成為詩人……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薄昂?,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這種情感是直抒胸臆,濃烈,一瀉而出,無須掩飾。這是游子對故鄉的摯著眷戀。
學生還可以在4——7節中概括寫景的重要內容,如通過與“四大歷史故都”(特別是巴黎)的對比,寫出北平整體環境的“復雜又有邊際”,院落布置的“勻調”,“花多菜多果子多”及接近大自然的特征。
這一步驟讓學生充分活動,自瀆自答,相互間協作討論,培養其團結協作精神和積極探討的學習能力。這樣就完成了教學目標中把握大意與初步感知作者感情。而且文章的層次也已經明確無疑。
(三)與《故都的秋》對比閱讀,分析情感與寫法上的異同?!断氡逼健穼僮x本上的延伸性閱讀,是對課內知識的鞏固。一加深對課內知識的理解,利用課內學習的方法獨立解決同題材文章;二開拓學生視野,增加文字積累。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明白“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道理。也使本文的特點在比較中更加鮮明。
這一環節靈活,可讓學生充分獨立展示的思維過程,培養其思辯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化形象的感知為抽象的理性分析。這一過程允許學生暢所欲言,引導其學會歸納。
討論要點如下:
相同點:
(1)都選取尋常景物,拋開風景名勝,表達一個文人的平民意識;
(2)都運用了對比手法烘托故都風物;
(3)都是景中含情,借景抒情。
不同點:
(1)對故都的熱愛程度不同,本文情更深。一個是地地道道的'老北平,一個是南方人。一個是從血脈中流出的充滿血淚的“骨肉情”,一個是凄涼之景與凄清之情相吻合。
(2)切入點不同?!豆识嫉那铩愤x取具有“清”“靜”“悲涼”特征的秋槐、秋蟬、秋果、秋雨等來寫,欣賞秋的姿態與色彩;本文則是信手拈來,選取“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及它們承載的情感?!彼芯爸隆岸挤e湊到一塊兒,每一件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p>
這一過程不僅完成了教學目標中藝術手法的分析,而且對于作者對北平的情感的體悟也更深厚了?!靶挠懈杏谑挛?,敘事狀物以表心意?!边@是散文創作的一般原理,在解讀語言文字中來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品味語言。
鑒賞抒情散文,品味語言是基礎。體會情感,賞析藝術手法都要與品味語言始終相隨。在上步驟的分析中其實已經完成了部分語句的感悟。這里再單提出來,以使語言特色更加鮮明。
散文的美未必來自美景美物,重要的是要用動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細微處見絢麗動人的光彩。你認為本文哪幾處寫的具有“動人光彩”,找出來,品味其語言。
估計語段:
第2節——“我愛我的母親……”與北平之愛作類比;
第6節——“花多菜多果子多……韭菜葉上的泥點……進了城還帶一層白霜?!?/p>
第8節——“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
這樣的文字鼓舞學生聲情并茂的誦讀,感悟,甚至背誦下來。學生大致可得出平實、生動,看似平常語卻那樣貼切、形象。這與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蘊及關心蒼生,為民請命的歷史使命密不可分的。所以,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七、總結與拓展。
回顧教學主要內容(情感、藝術手法與語言特色),再次突出重點難點。
結語:鄉情是一杯略帶苦味的“鄉色酒”,讓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飲。久在異鄉,身在旅途之人常常為一句熟悉的家鄉話,一陣撲鼻的紅棗粥的香氣,一抹長滿了鄉思的老槐樹催得潸然淚下。無論在何時何地,一個人的心靈歸宿總是生你養你的那片熱土!
附:板書設計。
脈絡感情手法。
引子:我的北平(1)整體感覺:安適熱烈類比。
我愛北平(2-3)城市布置:勻調眷戀以情馭景。
想北平。
老舍故都風俗畫(4-7)花多菜多果子多閑雅對比烘托。
結句:真想北平(8)。
接近大自然思念。
板書設計理由:重點難點清楚,讓學生明白文章脈絡,寫景特點,感情主旨。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老師愛學生,為學生成長辛勤工作著,激發學生熱愛老師之情。
教學難點:
使學生知道怎樣做才是愛老師。
教育過程:
一、認一認。(啟發學生認識老師。)。
1.師:公園里,有很多美麗的花,大家爭著看花,在花壇前照相,你們一定也很喜歡這些花。
(1)想想:你們知道這些美麗的花是誰培育出來的嗎?
(2)小結:
培育花的叔叔、阿姨們天天要給這些花澆水、施肥、除蟲,經過他們的培育,花兒才這樣美麗。大家把這些辛勤培育花的人成為園丁。
想想:同學們好比是祖國的花朵,培育你們的人就好比是辛勤的園丁,他們是誰呢?(對,是老師。)。
板書:老師是園丁,我是花。
過渡語:讓我們來認一認這些親愛的老師吧!
2.出示投影片。(“認一認”中的4幅圖)。
(1)提問:
你知道這些老師在上什么課嗎?
給我們班上這些課的是哪位老師呀?你還認識哪位老師?
(2)小結:學校里有很多老師給同學們上課,教同學們知識,同學們可高興了。
二、講一講。(引導學生了解老師。)。
出示圖一。
1.小組交流:
(1)老師在上什么課?上課時同學們坐著,老師是什么姿勢?
(2)老師一天要站著上好幾節課,工作辛苦不辛苦呀?
(3)從開學到現在,你們還上過什么課?在這些課上你們學會了什么?
2.出示寫有漢語拼音,數學題,圖形卡片,并引導學生說老師怎樣教自己學漢語拼音、學數學。
3.小結:
老師教你們學語文、數學、音樂、美術,教你們學習很多知識。雖然他們每天要站著上課,十分辛苦,但是看到你們進步了,學會了這么多知識,心里十分高興,因為老師愛你們??!
過渡語:下課了,同學們該休息了,老師休息了嗎?
出示圖二。
1.小組交流:
(1)操場上,同學們在做什么?此時,老師在做什么?老師為什么要這樣做?
(2)課間活動時,老師是怎么照顧你們的?老師在照顧你時,你心里怎么想?
(3)老師上完課已經很累了,還要照顧學生活動,這說明了什么?
2.小結:老師對學生關心、照顧得很周到,說明他們愛學生不怕辛苦。
過渡語:老師白天辛苦了一天,你們想不想知道老師晚上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圖三。
1.全班交流:
(1)這是什么時候?你怎么知道的?
(2)每天這時你們在做什么?此時,老師在做什么?
(4)老師臉上是什么表情?老師工作這么辛苦,為什么還笑呀?
2.小結:老師愛學生,看到學生的進步,再辛苦也高興。
三、說一說。(激發學生熱愛老師。)。
1.想一想:
(2)你們的老師真愛你們呀!在這里你最想對老師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2.小結:“我們愛老師”是同學們共同的心聲,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向老師問一聲好。
引導學生齊說:“老師,您好!”
3.同桌說說:
我們在什么時候問“老師您好”呢?
4.小結:早上進校要主動向老師行禮、問好;上課要起立向老老市問好;在校外遇到老師要停下游戲,向老師問好。我們要用問好表示出真心愛老師、尊敬老師。
5.想一想:你們知道9月10日是什么節嗎?
6.出示投影片。(“說一說”中的圖3)。
師:9月10日是教師節,同學們一大早就來到操場為老師慶祝節日???!他們有的敲鑼,有的打鼓,這幾位同學還給老師獻上了鮮花。
(1)全班交流:
你猜他們會對老師說什么?如果是你,你想對老師說什么?
老師辛勤地培育學生,學生給老師獻花,這說明了什么呢?
板書:老師愛我,我愛他。
(2)說說咱們學校是怎么慶祝教師節的。
(3)放視頻:九月十日教師節慶祝場面。
(4)小結:老師特別愛自己的學生,學生也非常愛他們的老師,在老師的節日表示真誠的祝賀,熱情地問一聲:“老師,您好!”
過渡語:愛老師就要尊敬老師,做到對老師有禮貌。
四、做一做。
1.指導學生尊敬老師。
分組交流:
(1)下課了,老師和同學們要走出教室,同學們應該怎樣做?
(2)在校園里,你看到老師拿著很多東西應該怎樣做?
(3)辦公室里,老師和你說話時你應該怎么做?
(4)放學離校時,你應該和老師說什么?
2.師生共同即興表演。
(1)下課了,老師和同學同出教室……。
(2)在校園里,看到老師拿著很多東西……。
(3)辦公室里,老師和同學說話……。
(4)放學了,老師把同學送到校門口……。
3.現場采訪。
請同學說說為什么這么做。(給表現好的同學一朵“愛老師”的小紅花,希望大家都來像這些同學一樣愛老師。)。
4.小結:愛老師就要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老師的愛。
五、全課總結激發情感。
師:老師愛學生,為了學生的成長、進步,不怕苦、不怕累,辛勤地工作著,我們每個學生也愛老師,要對老師有禮貌,尊敬老師。希望每個同學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現出對老師的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為老師唱一首贊歌吧!
1.師生同唱《老師老師您真好》。
2.現在下課鈴就要響了,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做?
(1)學生起立、站直,大聲說:“謝謝老師,老師再見?!?/p>
(2)學生請老師先走。
板書設計:
老師是園丁,我是花。
老師愛我,我愛他。
探究活動。
1.采訪爸爸媽媽、大同學,說說他們對老師的認識。
2.查找資料,辦一期“老師愛我,我愛老師”的小報。
3.到辦公室,看看老師辦公的情景。
4.訪問老師,請老師說說“老師的一天”是什么樣的。
5.分小組制定計劃“如何慶祝教師節”(可以為老師制作賀卡;可以為老師點歌;可以給老師打電話;可以給老師發電子郵件等)。
6.舉辦一次班會,題目是“歌頌老師”(會上可以讓同學唱一唱、演一演、畫一畫、寫一寫、夸一夸)。
7.在教師節這一天,把教自己班的老師請到班中共同歡度教師節。
[老師,您好!(蘇教版四年級上冊)]。
一、材簡析: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是蘇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實人版也有錄用,不過題目是“釣魚的啟示”,內容也略有不同,可見這篇文章文質俱佳。因為我們這兒使用的是蘇版,所以我主要從這個版本來談。這篇課文是第六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共三篇文章,都是關于“人與動物”的故事,又不僅限于,而是以為視角,反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小男孩湯姆釣到了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由于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爸爸要求湯姆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湯姆有些不情愿的放掉了魚,但這件事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學構想:
在以往的學中,對這一類課文的處理,常常出現這樣的兩種分離:其一,常常注重了思想育的內涵,而淡化了語言文字,談化了語文學科的學特,使得人文性與工具性分離開來。其二,在學中,師常常把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導或強加給學生,讓學生的口說成人的話,使師、學生、文本分離?;谶@樣的思考,對這篇課文,我想嘗試一種新的學路徑,那就是體驗式閱讀,意在讓學生在感悟語言,理解內容的過程中,滲透自己的情感體驗,與作者,與文中主人公進行真誠對話,讓學生對生活,對周圍的事物有自己的認識和思考。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會做人。
三、學設計:
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學會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體驗式閱讀,將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之中,懂得自覺遵守規則是做人的必須。
學重:
通過抓住文中關鍵詞句,體會湯姆釣魚、放魚的心理變化。
學難:
體會并認同“自覺遵守規定”的重要。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內容及要求:
初讀,初步感知課文,學習課文第一部分,體驗湯姆釣到大鱸魚時的喜悅心情。
學過程:(略)。
第二課時。
學內容及要求:
學習課文的二、三兩個部分,通過語言感悟和內容的理解體會湯姆從不愿放到放到牢記爸爸的話語這一心理情態變化的過程。
學過程。
(一)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
在這一部分中,兩個人物是兩條線,一條是爸爸,一條是湯姆。爸爸:讓孩子放掉魚,因為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即使沒有人看見,也應該遵守規定。湯姆:開始不理解,希望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留下鱸魚,最后還是不情愿地放掉了鱸魚。這兩條線交叉并行,推動著事情的發展。
這一部分既是學習的重也是學習的難,難就難在學生對“不管有沒有看見,都應該遵守規定”這句話的理解。在這里,學生可能會贊成爸爸的觀,也可能同意湯姆的想法,因為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積淀決定著學生與文本對話時的個性體驗,對這種多元的個性體驗,我們應予以尊重和珍視。但珍視并不等于認同,針對學生認識中的差異,我們應在尊重學生意見的同時,適機適度加以撥和引導,這才是真正的珍視。
基于面的思考,我做了以下的學設計。
1請學生仔細讀第二部分內容,看看這部分內容主要講了什么?
在這里,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聯系日常生活中的體驗來談談自己的看法。(預測:在這里或許有學生聯系遵守交通規則來談;或許有學生聯系乘公交車主動投幣來談;或許有學生聯系校園生活中保潔來談等等。)。
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師適機加以引領、撥,使學生對學會做人有正確的認識和感悟。
3在正確理解的基礎,再讓學生分角色讀父子對話,在師生、生生互動的朗讀與評讀中加深對“必須”、“斬釘截鐵”、“不管有沒有人看見,都應該遵守規定”等重詞句的情感體驗。
(二)學習課文的第三部分。
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了解了湯姆在放魚過程中的心理變化,也正為這樣,這件事給湯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一起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由于有前面的學習積累,對這段話就采用這樣的處理,在讀中讓學生對事情發展的延續有一個了解,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回環。
(三)課外拓展。
請同學們讀一篇文章《中彩那天》,邊讀邊思考,讀完這篇文章后,你想說些什么?把你想說的話在小組內和同學們交流。
課外拓展的這篇讀物,選自人版大修訂版五年制第五冊,文章的行文和思想內容與我們這篇課文相似相通。選擇文閱讀,意在讓學生在自主自能讀書的基礎,自悟其做人的道理,讓三維目標在自主閱讀中得到遷移和發展。
綜所述,是我對這篇課文的設想,但是課堂學是動態發展的,當學生思維被激活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無法預料的情景,這些都是正常的,對,我們應該適機加以撥,使課堂學成為動態生成的過程。
(一)教材分析。
《九寨溝》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九篇課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飽蘸著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國的山水美景,折服于靈幻的異獸珍禽。文章層次清楚,語句清新,辭藻華美,重墨濃情,易于朗讀和背誦。然而,九寨溝的美是說也說不完的,僅僅憑借書上的描寫,還不能真正讓人感受九寨攝人心魄的美,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個研究的空間,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領略九寨的美。于是我設計了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流程,這利于學生打開思維,不拘形式地表達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動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九寨溝的神奇、迷人,如湖泊多,湖水清,湖石彩;五彩池美的原由;瀑布的高低錯落,蔚為壯觀。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秀美,感悟課文語言文字的美,并能運用自己的語言對九寨溝的美景進行介紹。
2、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標——用校園網、互聯網自主查尋收集資料,拓寬視野;利用網絡進行拓展性學習,了解更多的九寨溝的自然風光和人情風俗,能自主設計生成綜合性學習專題。
二、說學法。
學習方式: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九寨溝的自然風光和異獸珍禽,他們通過搜集資料,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解決問題。在這基礎上全班交流、討論學習成果、相互質疑與辨析。
三、說教法。
本課教學中,我充分激發學生對九寨溝的興趣,采用“發現問題——學法指導——確立目標——自主——討論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最大收獲。
(一)回顧舊知,發現問題。
新課伊始,我和學生一起回顧了上堂課的所得,然后提出這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什么說九寨溝是一個童話世界,人間仙境?再請學生說說你對這篇課文還有什么疑問?對疑問進行歸納整理,以學生的疑問為突破口組織教學,將學習目標定位在學生自身的需要上,體現了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整個導入簡單而不簡約。
(二)學法指導,確定目標。
多次網絡教學,讓我有了這樣一個感受,那就是學生一看到網上資源,立刻被吸引了,而當老師讓他們自主學習時,他們往往左看右看,忘了學習的目的,這對于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尤為明顯?;谶@個原因,所以我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前,先指導學法,然后提出目標,讓學生學有所向,學有所法。
(三)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課文的第二段分別介紹了九寨溝的四絕:雪峰、湖泊、瀑布、森林以及九寨溝的異獸珍禽,這是全文的重點。學習時,運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以問題引導探究,學生自主選擇研究主題(自己喜歡的景物),可以在九寨風情中欣賞各具特色的海子,也可在“精彩視頻”中觀賞活潑可愛的異獸珍禽,還可在“九寨五絕”中進行資源查找,實現資源共享,這樣不但解決了問題,還擴大了學生語文課外閱讀量,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
(四)匯報交流,突破難點。
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大家進行全班交流:你向大家介紹的是什么景物?在交流時,我始終貫穿著新大綱提出的要求:以讀代講,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特別是在學習交流九寨溝的異獸珍禽的過程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引導他們通過自由讀、賽讀、比較讀等多種方式細讀課文,然后思考問題:這些動物各有什么特點呢?繼續前進,你還會看到什么動物?請發揮想象,照書上的樣子也來說一說。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見。這樣既實現了第二次資源共享,又突破了網絡與語文整合的教學難點;實現了借助網絡,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
(五)網上留言,知識擴展。
新課程指出,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資源的利用者,也更是資源的生成者,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交互中產生的資源是鮮活的、有價值的.。因此學完課文,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學了課文,你最想說什么呢?”學生打開思維的廣度,在“我的留言”平臺與同學、老師一起探討,進行評價。
課堂結尾不應畫句號,所以我讓學生討論如何圍繞九寨溝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深入體驗感悟,建構起良好的語文背景知識。
作為課改實驗的老師,我常常在想: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課堂?快樂的?自由的?有趣的?這都是我想給他們的。因此,這堂網絡課我想盡最大的努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自主探究中得到知識,受到啟迪。我想努力在網絡環境下追求語文的本真,讓網絡環境下的課堂充滿語文味。我也知道課堂是師生共生共長的過程,是充滿挑戰的過程,它也可能會出現很多遺憾,但我不怕,因為只要能給學生帶來更大的樂趣,我將不斷實踐、追尋!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海底世界的景色奇異和特產豐富,他們通過搜集資料,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解決問題。在這基礎上全班交流、討論學習成果、相互質疑與辨析。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840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