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編寫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使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請看下面是一些精心編寫的教學工作計劃,希望可以給大家在教學設計上提供一些幫助。
分析農業的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培養分析、歸納、運用地理基礎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從個案分析中掌握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和生產特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懂得農業區位的選擇須按照自然和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布局農業,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以實現經濟效益。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觀。
正確運用農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現代農業意識。
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導入]:本節課我們將共同來學習農業的區位選擇。什么是農業?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由于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的產業。
[展示圖片]: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澳大利亞牧場。
[提問]: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看圖回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東南是一個牧場,從事養羊業。
[提問]:為什么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
[學生回答]:因為兩地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不一樣。
[承轉]: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這兩地的不同選擇呢?引入農業區位的概念。
[講解]:農業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
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它的區位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提問]: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各小組相互交流得出: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
[小結]:既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會環境因素,如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為例,影響其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島位置圖,學生讀圖思考。
[學生討論后回答]: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熱;平原地區地形平坦;紅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種,勞動力豐富,機械化水平低。
課件展示活動內容:下列農業生產的布局和變化主要受哪些區位因素的影響?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
1.結合水稻生長需要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分析為什么水稻生產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季風區和溫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氣候)。
(地形、土壤)。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一些耕地經歷了"水稻田-甘蔗地-魚塘-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你知道為什么嗎?(市場、政策)。
學生發言,適當引導、評點并作講解。
[承轉]: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較穩定,而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由于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特征,某個區位因素的變化也會引起其他區位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進而對農業的區位選擇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案例學習: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
學生自主學習并回答如下問題:
1.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區位因素發生過哪些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有哪些影響?
學生發言,教師適當引導、評點并作講解。
[講解]:農業的區位選擇,實質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慮自然條件因素,還要考慮發展變化較快的社會經濟因素,從而獲得的效益。
[講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我們稱之為農業地域。在同一農業地域內,農業生產的條件、結構、經營方式、發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由于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世界上形成了多種農業地域類型。
展示澳大利亞的氣溫分布圖、降水分布圖、地形分布圖和人口分布圖,多圖結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講解]:混合農業是一種將耕作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農業地域類型。它的形式多種多樣,在經濟發達國家其生產形式比較穩定,分布比較廣泛,商品生產有一定規模,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等地,種植小麥、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飼料作物,飼養的牲畜主要是牛、羊、豬等?;旌限r業以澳大利亞東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區的小麥-牧羊帶最為典型。
讀圖指導:根據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分布圖,確定小麥-牧羊帶在澳大利亞氣溫分布圖、降水分布圖、地形分布圖和人口分布圖上的位置,分析說明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分布地區有利的氣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條件和勞動力、市場等社會經濟條件,加強對課本圖3.3核心原理的實際應用。
學生自主閱讀案例"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亞東南墨累-達令盆地是農牧皆宜的地區。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特點和形成原因。
2.在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形成的過程中,有哪些區位因素在起作用?
學生發言,適當引導、評點并作講解。
[提問]:那么,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的區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處?
知識拓展:課件展示澳大利亞大分水嶺的雨影效應的形成原理及東水西調示意圖。
[講解]:澳大利亞東南部受大分水嶺的影響,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嶺的東側,在其西側形成山地的雨影效應,降水豐富地區與農業生產地區分布不一致,灌溉成為澳大利亞農牧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因此,澳大利亞對水利工程建設很重視,東水西調促進了墨累-達令盆地農牧業的發展。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農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農業的區位選擇實質上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進行案例分析時,我們不但要考慮自然環境因素,還要考慮社會環境因素。農業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因素是要發展變化的。對于一些不適于農業利用的自然條件,我們還可以適當加以改造利用,促進農業生產。
課后活動:以你的家鄉為例,調查研究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以及一個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因素變化的情況。
[板書設計]:
農業的區位選擇。
1、了解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依據,掌握各地帶的位置和范圍;了解三個地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等方面的差異;了解地帶性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
2、理解地帶性經濟差異是自然、社會和經濟等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培養學生綜合、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1、重點:
(1)三個地帶的經濟差異;。
(2)地帶性差異的影響因素。
2、難點:如何理解三個經濟地帶差異性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以及各地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1課時。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等。
講授法,啟發法,討論法等。
[導入新課]同學們!前兩節我們從自然方面看了我國的區域劃分和各區的差異?,F在讓我們從經濟方面來看一看我國的區域劃分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來比較一下它和從自然方面劃分有何不同,它們之間的聯系又是什么?好,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開始本節內容的學習。
[板書]1.3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一、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
[提問]請同學回答一下我國三大自然區是如何劃分的?(可找同學回答,也可同學們集體回答)。
[承轉]對。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主要以自然因素為依據,在我國,氣候和地貌是決定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差異的兩個基本因素。那么經濟地帶的劃分依據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級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來劃分的。
[板書]劃分依據:各省級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東部(12個省市區);中部(9個省區);西部(10個省市區)。
[活動]取出教學掛圖《中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總結]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他們的不同之處:
1、劃分依據不同。(前面已說)。
2、界線不同,自然區的界線是與自然因素有關的,而經濟區是以省級行政區界限劃分的。
3、范圍不同,東部和中部經濟區的區域大致和東部季風區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區的一部分),西部經濟區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大部分和整個青藏高寒區。
[板書]二、三個地帶的經濟差異。
[敘述]三個經濟地帶在許多方面都有差別,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速度。
[板書]1、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1)gdp:是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它通常代表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2)三區比較:
東部中部西部。
最發達較發達較落后。
2、經濟發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個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潛力)。
東部中部西部。
最快較東部慢西部較慢。
[敘述]同學們可看圖1.10三個地帶gdp的增長并回答提出的問題。為什么同在一個國家,不同區域會有差別呢?而且差別可能還很大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看一看地帶性差異的影響因素。
[板書]三、地帶性差異的影響因素。
[敘述]我們講了三大自然區的的各區特點,由于氣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對農業、工業和其他產業受到和大的影響。如青藏鐵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區就要困難,農業更是顯而易見了,東部農業發達,中西部農業發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區位上,東部臨海,具有開放和便利的海運。中西部距海較遠,長期處于閉塞狀態。
[板書]1、自然因素。
(1)自然條件:氣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區位:是否臨海、交通區位等。
[敘述]我們看了自然因素對地帶性差異的影響,下面我們看一看社會和經濟原因。
[板書]2、社會和經濟原因。
[敘述]請同學們看課本p11的內容,然后我們總結一下。
[板書總結](1)歷史原因:使社會經濟基礎不同;。
(2)人的思想觀念:東部較開放;。
(3)產業結構:東部較優;。
(4)政治原因:我國改革開放是從沿海開始的。
[總結]同學們本節我們就講完了。但留給我們思考的內容卻是紛繁復雜的,需要我們多讀書,多思考才能使我們學的知識更扎實,進一步達到學以致用?,F留一個思考題請同學們思考,討論。問題:如何理解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論?(提示:請從地理學角度加以思考)。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后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瓷钏?,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了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匆豢串數氐牡乩憝h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象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于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
6、要勤于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制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7、練習是學習中的重要一環,確實應該抓好。由于地理不同于其它學科,側重于圖,很多知識都要落實到圖上,所以建議你在預習中,除了要了解文字內容外,還要多看圖、看懂圖。當然,有些內容較難,一時不能理解,做個記號,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解,如果還不明白,就要及時問,直到掌握為止。
返回目錄。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圖片資料豐富,涉及較多的天文知識,具有較強的探索性,是一節非常有意思的課,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但是對于剛上高一的學生來說,卻比較的陌生,他們從初中的區域地理一下子跳到自然地理,讓他們對地球有個宏觀的認識似乎又讓學生有點望而生畏。而第一節上得好不好,又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后面自然地理知識的學習。所以在上這一節課的時候,我個人認為應該用較多的圖片去弱化知識點,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探究,比如“地球上為什么會有生命物質的存在”?“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嗎?請你為它找證據?!钡鹊?。這樣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又能將知識點落實。
同時布置一些課外資料的查找,讓學生對宇宙中的地球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這樣在教學時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有較大的轉變。
總體來講,第一節的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基本達到自己的設計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提出了一些較深的問題,有關天文知識的,我個人的.感覺讓學生走出課堂進行野外觀測效果會更好,但是由于學校條件有限,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問題,所以較難實現。也是現階段教學的一個困惑之一。
文檔為doc格式。
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駱駝刺——干旱環境;荷花——水濕環境;。
“棗發芽,種棉花”——植物對氣候的指示;。
矮牽牛葉片受損——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形成過程:
風化低等生物著生高等植物著生。
巖石成土母質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質上著生,標志成土的開始。
生物的出現,使巖體風化加快,母質肥力不斷發展;。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一是有機質的積累過程;二是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
選擇性吸收光合作用。
礦物養分植物有機質。
土壤肥力腐殖質。
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土壤是地表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非?;钴S的場所,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
土壤具有能夠生長植物的肥力特性,為植物生長提供條件,從而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12、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待查)。
自然資源能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需要一定的技術條件和資金投入。
13、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海洋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物資源的特征和組成。
(1)陸地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屬性組成共性特征。
氣候資源可再生光、熱量、降水、風等。
水資源可再生。
生物資源可再生。
礦物資源非可再生。
(2)海洋資源。
類型組成特征。
海洋化學資源食鹽、鎂、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資源魚、蝦、貝、藻等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
海洋礦產資源大陸架:油、氣等濱海帶:砂礦海盆:錳結核。
海洋能源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等可再生、能量密度小、無污染目前工程投資大、效益不高。
海洋空間資源生產空間、通信空間、電力輸送、儲藏空間、文化娛樂空間、交通運輸空間。
14、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采取的措施(待查)。
15、氣象災害、地質地貌災害的危害,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防災減災措施。
氣象災害。
類別危害監測和防減災措施。
暴雨洪澇暴雨會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干旱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無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警報可減少一定損失。
地質災害。
類別危害監測和防減災措施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地震危害和影響最大的地質災害。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城市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結合實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區的形成及區位特征。
3、培養學生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和把獲得的有用信息、結論加以表達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讀圖分析、討論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增強學生對城市發展的參與意識。
城市的地域形態;城市地域結構特點;經濟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中的作用。
城市地域形態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經濟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中的作用。
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自制圖表等。
2課時。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規模在不斷地擴大,新的城市在不斷涌現,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們一起來探討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書:第一節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
城市形態。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18頁圖2、1,注意觀察比較三幅圖中城市的形態,想想城市外部形態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看圖)。
總結:成都是團塊狀是因為在平原上;蘭州沿著黃河谷地延伸呈條帶狀;重慶地處長江和嘉陵江的交匯處,又是丘陵地區,地形崎嶇不平,呈分散狀。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城市形態收地形、水系和交通線路的影響。
過渡:城市的形態差異不僅表現在外部形態的不同,在城市的內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區,從而形成不同城市內部不同的空間結構。
板書: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
(商業用地、住宅用地、工業用地、政府機關用地、交通用地和農業用地等不同類型)。
(主要有商業區、工業區和住宅區。無明確的界線)。
3、什么是集聚效應?
4、城市分布最廣泛的功能區是那種?(住宅區)。
5、隨著城市的發展,住宅區出現怎樣的分化?不同等級的住宅區有什么差異?
6、商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7、中心商務區有什么特點?它和一般的商業區有什么不同?
8、讀圖2、5,說說常州市的工業分布特點。為什么有這樣的特點?(沿著鐵路和公路分布,這樣分布可以方便運輸,降低運輸費用)。
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城市形態的差異。城市不僅有一定的形態,其內部還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區。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城市地域結構。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稱為城市地域結構。
2、三種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模式(了解)。
(若時間允許,本部分可以采取學生課上閱讀的形式進行)。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結構特點—即城市內部各功能區的空間組合不同。
2、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因素——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經濟因素——主要因素。
對城市來講——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經濟活動才可能得到相應的地段。而不同的經濟活動類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直接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個方面:
i、交通便捷程度。一般來說,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價格或租金就越高。
ii、距離市中心的遠近。(如下面表格及相應的坐標圖示)。
(本部分采取學生分析教材圖2、8,完成相應問題,教師進行總結歸納的方式進行)。
商業用地住宅用地工業用地用地要求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費群體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購物工業生產占地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受距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大。因而位于距市中心最近的a區,在a區商業支付的租金最高較小。因而位于距市中心較近的b區,介于商業區和住宅區之間較小。在距市中心最遠c區只有工業出的租金最高過渡:在實際生活中,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并非完全按照這一經濟規律呈現,而是更具復雜性。這說明除了經濟因素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請大家結合你的認識、圖2、9和案例1:紐約市的少數民族區談談你的看法。
(2)其他因素。
i、收入——形成不同級別住宅區的常見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貴租金和選擇最佳居住環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級住宅區。
ii、知名度——城市內某些地區在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具有很高的聲譽,這往往會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場建在該處,以提高其知名度。
iii、種族聚居區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區域內,如果某個種族或宗教團體占優勢,就可能形成種族聚居區。如紐約市的唐人街、哈林區、小意大利區等。
iv歷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設計可以維持久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對日后的功能分區有著深遠的影響。
3、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關鍵:處理好居住區和工業區之間的關系。
居住區和其他工作地點之間應有:
1、便捷的交通聯系(為了方便職工的上下班)。
2、排放廢氣和廢水的工廠應布置在居住區的下風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帶的遠郊區。
3、衛生防護帶。
課堂總結:略。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2.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重點】。
1.水圈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
2.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3.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法;。
2.讀圖分析討論法;。
3.案例分析法;。
[導入新課]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一節中也講過: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之一是因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組成(板書)。
1.水圈的組成(板書)。
【播放視頻】。
1、從宇宙看地球為藍色的水球。
2、地球表面浩瀚連續的海洋水和南北兩極潔白連綿的冰川。
【明確】地球表面僅29%是陸地,71%是海洋。
【學生回答】(略)。
【分析提問】由比例圖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極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體是什么?
【學生回答】南北兩極的冰川。
【教師提問】在這些淡水資源中我們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為什么只能用這些?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其他水體人類目前還不能有效利用。
【強調】:保護有限的水資源、平日節約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和義務。
2.可利用的水資源(板書)。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周期較短,利用后在較短時期可恢復。因此,它們可以循環利用,與人類關系也最為密切,成為人類目前開發利用的主要水體。
【討論回答】當地水被污染,不能用了。
【拓展引導】下面我們討論一下,哪些不良行為能污染水源?有哪些解決措施?
【學生回答】不良行為:工廠不經過處理的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過量農藥等.
解決措施:嚴格執法,工廠污水達標排放、處理生活污水,回收垃圾、使用低毒高效農藥等.
3.淡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及解決措施(板書)。
【教師歸納】修水庫,主要是解決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季節變化大)的問題。水庫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從而調節河流水量的季節變化。
“南水北調”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黃濟青”、“引灤入津”、“引黃入晉”等,均屬跨流域調水工程,主要是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地區分布)不均的問題。
二、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板書)。
【讀圖分析】教師放動畫,看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
1.水循環的過程及主要環節(板書)。
【教師提問】何謂.水循環?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因為發生的領域廣、范圍大,所以稱為海陸間大循環。而在陸地上和海洋上,也存在著水循環運動,稱為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因為它們發生的領域較小,稱為小循環。
【觀察提問】觀察圖上閃動的箭頭回答:三類水循環分別由哪些主要環節組成?
【學生回答】(略)。
【承轉、過渡】那么,三類水循環水循環有什么地理意義呢?請同學們根據圖示、課文來分析歸納、總結。
2.水循環的意義?(板書)。
【學生歸納、總結】)。
第一,水循環維持著全球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促使水資源不斷得以更新;。
第二,促使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
第三,影響著全球氣候,塑造著地表形態。
【拓展探究】大家看屏幕材料:我國水資源分布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比較缺水的華北地區雖有大河——黃河流經,但仍是全國最缺水的地區。不少城市引河流水緩解城市用水危機。如“引灤入津”、“引黃濟青”等工程。但是北方河流徑流量不穩定,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甚至出現斷流現象。1972—1998的27年間,黃河有21次斷流,進入90年代后幾乎年年斷流,黃河斷流不僅導致黃河沿岸用水緊張,而且黃河三角洲濕地幾乎萎縮一半,魚類減少40%,鳥類減少30%,海水步步回逼,1997年斷流,僅山東一省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
現在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水循環的各個環節中,人類可直接施加影響的是哪一個環節?舉例說明。
【教師歸納】人類可直接施加影響的是地表徑流。如南水北調工程。
2.既然通過水循環可使陸地水得到補充更新,能否說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呢?
【教師歸納】在空間上、時間上一個地區的水資源是有限的,而且水體還存在更新周期的限制,所以我們不能說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只有保護好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承轉過渡】陸地水體彼此之間并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既有運動轉化,也存在著水源補給關系。
三、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板書)。
學生讀圖分析,教師提出問題:河流徑流與降雨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回答】河流的徑流量與降雨量兩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降雨多的時候,河流的徑流量就會增加;否則,便減少。
1.大氣降水補給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板書)。
【教師提問】這樣的河流屬于內流河還是外流河?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區呢?
【學生回答】這種河流屬于外流河,最終流入海洋。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
(承轉)但情況也不都是這樣,再看下面這幅圖: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這幅圖反映的是處于干旱地區的河流(大多為內流河)的水源補給狀況。處于干旱地區的河流,由于降水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來補給。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與氣溫的高低有直接關系。氣溫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會增加。
2.冰川補給水量變化與氣溫變化相關(板書)。
【學生活動、回答】。
【教師歸納】在豐水期時,河流的水位可以高出湖面或兩岸的潛水面,這樣,河水就可以補給湖泊水或地下潛水;圖的右半部分剛好相反,當河流處于枯水期時,河流的水位低于湖面或潛水面,這樣,湖泊水或潛水就會補給河流。不僅如此,湖泊水或潛水就會補給河流。不僅如此,湖泊對河流還具有調蓄作用,在河流漲水時可以蓄存一部分洪水,從而延緩、削減河川洪峰。
3.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板書)。
4.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板書)。
【教師歸納】以上3、4類型的補給關系其實挺簡單:誰的水位高,誰就是補給源;誰的水位低,誰就是被補給者。
好了這節課講完了,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第三節水圈和水循環。
一、水圈的組成。
1.水圈的組成。
2.可利用的水資源。
3.淡水資源的分布不均勻及解決措施。
二、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
1.水循環的過程及主要環節?
2.水循環的意義。
三、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1.大氣降水補給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
2.冰川補給水量變化與氣溫變化相關。
3.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
4.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
本節教材無論是講述陸地水體類型,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還是陸地水的更新,始終圍繞著水資源以及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這一主線展開,因此在教學設計中,也應對此有充足的體現,通過對三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水資源的危機和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對于本節教材中原理性內容或知識間相互關聯性的內容,教學中力圖通過動畫、課件、示意圖等形式使學生易于理解。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設計注重了對學生讀圖技能的訓練以及認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的:1.舉例說出區域的特征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3.以某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重點:1.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分析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1.區域的特征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樂于合作與交流。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分出鄉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么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于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于環境。因而,聚落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與環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系必須弄清兩個方面:(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圖,還可以聯系生活,活躍了思維并勇于探索發現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后繼續)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境特征,還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帶雨林區的民居,西-帶沙漠區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筑適應于環境,更適用于生活,它體現了環境更體現了人類的智慧。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梢哉f:傳統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代民居則體現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并在飛速發展中。
2.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展,生態退化出現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展農耕中,生態惡化后過早隕落的;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總結聚落發展表現及出現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聚落的關注,先抑后揚,牽引著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已經把在鄉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課件中圖片回答,了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于傳統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聚落還有很多,這里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這里?(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園區。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于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筑風格與環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獲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展,我們家鄉也在發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它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
在上節內容中,我們已經對宇宙中的地球進行了初步學習,為學習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奠定了基礎?!叭f物生長靠太陽”,在本節內容中,我們要學習與地球以及人類生存、生活密切相關的恒星——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由此,我們才能繼續學習下面幾節與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有關的內容。所以,本節內容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21世紀祖國建設的接班人。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科學。地理課是高中學生必修和選修的課程。學習高中地理課程有助于學生觀察和理解整個世界,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1、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自然地理基礎知識。
2、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夠獨立和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科學觀念、知識和技能,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三、本學期教學任務。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體驗人地關系的和諧與發展,順應學生心理發展趨勢,深入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了解地理知識的現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創造力。為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上節內容中,我們已經對宇宙中的地球進行了初步學習,為學習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奠定了基礎?!叭f物生長靠太陽”,在本節內容中,我們要學習與地球以及人類生存、生活密切相關的恒星——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由此,我們才能繼續學習下面幾節與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有關的內容。所以,本節內容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1、在初中對區域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太陽輻射的分布已經略有了解,在此基礎上要引導學生從原理上理解影響太陽輻射強弱的因素,并總結太陽輻射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2、對于太陽活動的認識,學生剛剛接觸,因此比較陌生,所以學生需要一個認識學習的過程。
1.結合實例,認識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2.結合太陽外部結構說出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以及特征。
3.簡述太陽活動對地球的主要影響,并能用實例加以分析和說明。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結合圖片、資料和生活體驗提出問題,認真思考,與同學共同探究,尋求結論。培養分析問題、總結歸納問題的能力。
2.通過閱讀課本中出現的地理空間分布圖,掌握讀圖分析并總結地理規律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養成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從生活中發生的地理現象去學習、分析的習慣。
2.通過探究太陽輻射、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樹立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觀點。
3.正確認識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和發展觀。
【pt投影】展示閱兵儀式的照片:英姿颯爽的三軍儀仗隊、激動得流著淚的抗戰老兵、踏著“七彩祥云”而來的空軍方陣。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閱兵儀式上那道最美的風景——湛藍的天空呢?事實上,如此美麗的天空,來之不易。為了確保閱兵的順利進行,從8月20日起,北京地區正式啟動空氣質量保障措施,通過全市上下共同聯動,積極協調周邊省市協同減排,全力保障閱兵紀活動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氣質量已連續天天優良,空氣質量保障情況甚至超越了2008年奧運會期間。當然,如果沒有老天爺幫忙,誰也不能保證當天一定是好天氣。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擔心過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讓我們來看看專家9月2日的分析預測吧!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我們發現文中在講到晴的時候,提到了當時“影響北京的天氣系統主要是東移的槽脊”。
講授】引出“槽、脊、高壓、低壓”的定義。
教師引導:其實槽和脊是天氣系統的名稱。天氣系統通常指引起天氣變化的高壓、低壓和高壓脊、低壓槽,鋒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氣運動系統。而所謂天氣預報就是對各種天氣系統的預報,通過對未來某時段內各種天氣系統的產生、移動和消亡的變化來分析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天氣變化。
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了解“高壓與低壓”、“槽和脊”,并歸納在這些天氣系統在等壓線分布圖上的氣壓分布特點。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內容,學習到了“高壓”和“低壓”,“高壓”即中心氣壓高于四周,“低壓”剛好相反。由高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高壓脊”,由低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低壓槽”。
教師引導: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師在等壓線分布圖上可先找到高壓脊,畫與之相垂直的一條線,請同學們說說其與等壓線相交的點上分別對應的數值,對比后發現,脊線上的氣壓值高于兩側。所以脊線本質是氣壓比兩側都高的點集合。
活動】探究一高壓與低壓的大氣運動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氣系統及其對北京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1)標出控制北京地區的天氣系統的名稱。
學生活動:讀圖后,分析北京附近氣壓的分布情況,找到天氣系統的中心,通過比較中心與四周等值線的數值分布,結合教材內容,找到了“高壓”中心,并在圖上用“g”標出。在此基礎上,畫出由它延伸出來的高壓脊(脊線)。(一位同學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學在學案上畫。)。
活動一(2)畫出此時北京和伊爾庫茨克的風向。
教師引導:先請同學講講風向的畫法。
學生活動:畫過北京的風向的基本步驟,回答要點如下:。
1、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責畫法),風向右偏。
3、近地面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確定風向,用箭頭標出。
4、準確說出風向:西南風。過伊爾庫茨克的風向的畫法類似,為西北風。
活動一(3)(4)完成高壓(反氣旋)示意圖(畫出高壓系統周圍四個點各處的風向以及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并用簡要的文字歸納小結。
教師引導:請學生在黑板上標出該高壓系統北部和東部的風向。
學生由此發現,在高壓系統的不同部位風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氣好像發生了旋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大氣水平渦旋,我們把它叫做反氣旋。高壓和反氣旋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一個指氣壓狀況,一個是指氣流狀況。畫過北京、伊爾庫茨克等四個風向后,可利用這一方法在高壓系統的模式圖當中將大氣運動的示意圖畫完整。教師最后引導學生做規律小結。
學生活動:(抽兩名學生上黑板畫,一個畫北半球反氣旋示意圖,一個畫南半球反氣旋示意圖。其余學生在學案上畫。)主要步驟:。
1、在高壓中心用“g”標明。
2、畫四點的水平風向。
小結:。
1、通過畫圖,我們得出結論:北半球,反氣旋順時針向外輻散,南半球由于地轉偏向力向左,所以逆時針向外輻散。因為近地面水平方向上中心空氣會不斷輻散,于是垂直方向上,由高空空氣下沉來給予補償。
2、關于天氣,高壓區,垂直方向上,高層大氣自上而下來補充,盛行下沉氣流,空氣下沉升溫,教師可引導“云消雨散”,故少雨。描述為,在高壓控制下的地區,天氣一般“晴朗干燥”。聯系北京9月3日“秋高氣爽”的好天氣。
活動】案例分析,研究控制東京附近的天氣系統及其對當地天氣的影響。
教師引導:【ppt投影】9月3日上午,部分地區的衛星云圖。
學生活動:觀察北京上空的云層特點,發現此處晴空萬里。繼而驗證了受高壓控制,天氣晴朗干燥的規律。
教師引導:那么在該高壓系統的東面呢?可能正在受什么天氣系統的控制?
學生活動:該處云層厚,很有可能是多云或降水天氣??赡苁鞘艿蛪?氣旋)的控制。
學生活動:。
1、標出低壓、低壓槽。
2、畫出此時伯力、東京的風向。
3、完成低壓(氣旋)示意圖(畫出a'b'c'd'的風向以及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
4、水平方向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氣流,天氣陰雨。
小結:教師應引導學生邊畫、邊想、邊理解。自然地理難,往往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但是其科學性強,邏輯性強,一環扣一環。這個活動題中,從確定中心氣壓性質(低壓區),到畫風向(水平方向上,大氣從四面八方向流入中心),到了解垂直氣流方向(中心的空氣上升,盛行上升氣流),最后推測天氣變化(氣流上升遇冷凝結容易成云致雨,往往形成陰雨天氣),一步接著一步。只要學生能把整個過程從頭到位不折不扣地理通理順,那么這個問題就解決,掌握了,甚至可以說,以后都很難忘記。
【動】探究二研究2015年8月6日部分地區海平面氣壓分布示意圖,分析有關問題。
教師引導: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不同的天氣系統對天氣的影響是不一樣的,而天氣系統的產生、發展和消亡,又時時刻刻使天氣也隨之變化。生活中,我們研究天氣系統,也是為了預測天氣的變化趨勢,從而更好地指導人們安排好生產和生活。
學生活動:觀察、思考、討論:。
學生活動1、請根據等壓線數值,標出甲、乙分別是何氣壓中心。
學生答:甲,低壓系統;乙,高壓系統。
學生活動2、圖示時間,影響北京和上海的分別是什么天氣系統?
學生答:北京受低壓控制,上海受高壓控制。
以上兩題,難度系數都較低。第二題中,學生答出北京受低壓槽控制,超出預計水平,說明對槽脊的概念已經理解掌握,能在圖中判斷并描述出來了。
學生活動3、假如你是天氣播報員,請你來播報一下當時北京和上海的天氣情況。
學生答:北京,陰雨天氣;上海,高溫晴朗。
這一題難度系數略高,一方面需要結合之前剛學的規律,從高低氣壓來判斷天氣,這個還不算難;更難的一面是,題目要求“假如你是天氣播報員,請你來播報一下當時北京和上海的天氣情況”,這就需要學生用規范的術語來回答這個問題。普遍的結果是學生知道意思,卻不會表達,或者表達得不夠精確。以此作為機會,可以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所在,既要用準確的文字來表達,也要通過口述,來檢驗其合理和流暢的程度。教師應要求學生盡量用較為簡略的語言來描述,言簡意賅,突出天氣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特點)。
提供當時的天氣預報,ppt展示文字材料,一來驗證學生的推測分析,提高趣味性,二來引導學生作出更精確的歸納。北京:天氣悶熱,降水概率高。上海:高溫天氣,且無降水。
炎熱干燥的伏旱天氣就是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引起的。
學生活動4、據圖判斷當時影響臺灣的天氣系統。
學生答:低壓(氣旋)。
教師引導:這題本身不難,但是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做進一步探究。例如:。
2、等壓線排列如此之密集,又反映了什么?
學生活動:受教師的啟發后,思考并得出結論:這是一個強烈發展的低壓中心,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就大,表示四周風力很大。學生恍然大悟,是臺風。
介紹有關臺風的源地、移動路徑等知識。
(1)解釋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點。
(2)了解宇宙的主要組成物質、天體及其類型。
(3)掌握天體的'系統結構,以及地球在天體系統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本節內容是學習本單元知識的基礎,也是同學認識地球宇宙環境的重要內容。其中天體和天體系統結構是本節的重點,是認識宇宙的組成和運動變化的基本內容,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
[問題]什么是宇宙。
[問題]宇宙中的物質通稱為。有哪些類型如何區別它們。
恒星。
行星。
衛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問題]宇宙中各種天體之間有何運動關系。
將天體系統層次用簡圖表示:
[問題]讀太陽系模式圖和九大行星數據完成。
(1)在示意圖中標注九大行星名稱、小行星的位置。
(2)注意九大行星的公轉和自轉的方向及軌道,參比公轉和自轉的周期。
(3)按結構把九大行星劃分為類地、巨、遠日行星,它們各有哪些。
[問題]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又不同于太陽系中其它的行星,為什么。
(根據地球在太陽系中位置和九大行星的數據資料,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問題]在地球以外的天體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收集關于ufo、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資料,批駁一些偽科學言論)。
[問題]人類如何好好保護自己的家園——-地球。
(省會考綱要)。
1.什么是天體:
2.用簡表區別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3.日地的平均距離是:
4.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
說明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821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