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有助于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和跟進,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通過閱讀這些教學工作計劃案例,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編寫自己的教學計劃。
(1)詩人善用對比,使對立的形象更加鮮明。
(2)筆觸細膩的刻畫了母狗的形象。
(3)詩人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寫出母狗對小狗的愛和母狗內心的凄涼。
(4)巧妙插入兩處景物描寫,以哀景襯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寫得十分凄美。
《詩經》全集三百余篇,每篇都深入人心?!禲q》無論是從其簡練的語言還是其獨特的藝術手法,都堪稱十五國風中的經典篇章?!禲q》是一首描寫婦女們采摘]q的勞動歌謠,全詩洋溢著歡愉之情?!癩q”即車前子,古人認為車前子可以治婦女不孕或難產之癥,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婦女順理成章,同時也由此映射當時社會和諧穩定,才會出現這樣洋溢歡樂的景象?!禲q》中采用敘述平凡的事物,以表達情感寄意的方式為主,通篇無一“樂”字,卻無不讓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悅氣氛?!对娊洝纷鳛槲覈姼璧脑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后,教材在高一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系,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豐富學生的古典詩歌文化常識,提高他們的詩歌鑒賞能力。
一、教學目標。
1、落實詩歌中的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背誦課文。
2、領會及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3、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4、培養學生結合注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
二、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培養學生結合注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深刻體會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思維發展與提升:把握詩經的表現手法,理解詩歌內容,學會鑒賞詩歌。
審美鑒賞與創造:培養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養學生結合注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感受古代燦爛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1、落實詩歌中的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背誦課文。
2、領會及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高一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太好,主要表現在對語文學科重視不夠,學習習慣不佳,缺少生活積淀和審美意識,對文本品味鑒賞的自覺性不夠,對《詩經》的有關知識,特別是對其表現手法了解很少,這需要在課前做好預習,去努力改變。
1、是借敘事抒情。這首詩幾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選擇日常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大量細節構成一幅幅畫面,由詩人飽含深情的筆墨把它們化成敘事性的詩句,給人強烈的畫面感和情感沖擊力。例如詩的第4節,詩人連續用8個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個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這個勤勞、善良、樸實、貧苦的農村婦女形象,在敘事中抒發強烈的懷念、贊美、愛戴之情。
2、是對比、反復、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
提問:本詩哪些地方運用了上述手法?舉出例子后,請談談它們所起的作用。
明確:學生可從重點語段如第4節中的八個排比句,第7節中六個排比句,第4、6、7、8、9、11節開頭和結尾詩句的反復,第4、6節的對比等來回答。
妙用對比:兩個家庭生活對比,體現社會制度不合理;兩家的'不同待遇對比,顯示詩人的愛憎;生前的操勞和死后的凄慘;美麗夢境和凄慘死亡對比,深刻表現了文章主題。
大量反復:表現特有的感情,使詩句一唱三嘆,增強表達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內容凝煉,形式整齊,也有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升古典詩歌鑒賞的能力。
2、熟讀課文,了解“樹葉”“木葉”“落葉”“木葉”的情感差別以及作者的觀點。
3、理解并積累文中的古詩詞句子,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
1、理解“樹葉”“木葉”“落葉”“木葉”在藝術領域的差別。
2、把握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高考導航:
1、積累文中“相去無幾”“一字千里”等??汲烧Z,糾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錯誤。
2、把握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見意象的含義。學法指導:
1、熟讀課文,走進文本,認真細致地把握語句的含義以及作者的觀點。
2、調動平時閱讀文學作品的藝術體驗,與文章中的相關評論做一番比較。
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
“同學們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來自廣西;我的丈夫姓張,來自云南富源?!?/p>
【提問】。
請問,我剛剛這段話給大家傳遞了一個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我已經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聯想意義,可以傳遞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看看木葉給我們傳遞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一)擺現象——中國古代詩人鐘愛“木葉”
【提問】。
文章的題目是《說“木葉”》,這告訴我們本文主要討論的中心是“木葉”,那么請問,文中告訴我們一個有關“木葉”的什么現象?(請大家快速瀏覽第一段,篩選有效信息。)。
——現象:中國古代詩人鐘愛“木葉”一詞?!緋pt展示】。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毒鸥琛?。
洞庭始波,木葉微脫?!x莊《月賦》。
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醢抖珊颖薄?。
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懾省杜R江王節士歌》。
(二)析問題——分析“樹葉”“木葉”“落葉”“落木”的藝術差別。
(1)“樹葉”與“木葉”
【提問】“樹葉”與“木葉”的差別點在于“樹”與“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請大家快速瀏覽第三段、第四段,篩選有效信息,回答“樹”與“木”的區別。)。
樹——有生命力的,翠綠的,枝葉繁密的。
木——沒有活力的,枯黃的,樹葉落盡的。
【朗讀】第四段最后兩句話。
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澳尽痹谶@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2)“落葉”與“木葉”
【提問】“樹葉”會讓人聯想到飽滿青翠的葉子,的確不適合秋風葉落的季節,那我們改用“落葉”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請大家快速瀏覽第五段、第六段)。
落葉——強調的只是樹葉落下的動態。
木葉——不僅強調了樹葉落盡,樹干光禿禿的樣子,還暗含著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
【朗讀】第六段。
第一句:“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
第三句: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
第五句: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把U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边@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
(3)“木葉”與“落木”
【朗讀】第六段倒數三到六行。
“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三)下結論——“木葉”與“樹葉”在藝術領域有巨大差別;。
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
【朗讀】最后一段(第七段)。
“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
【更正】課本的“一字千金”應改為“一字千里”。
【高考鏈接】把握??汲烧Z的含義。
一字之差:原意是只相差一個字,用來比喻相差的很少。
相去無幾:兩者之間距離不遠或者差別不大。
一字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里:在某句話中,只有一個字的差別,表達出的意蘊卻相差很大。
三、拓展延伸。
“樹葉”與“木葉”不過一字之差,在藝術形象領域的差別卻一字千里,這種一字千里的差別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十分常見。下面就分析詩人為何鐘愛“落紅”“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
“落英”“落紅”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詩歌中“落英”出現的情況不少,《全唐詩》約有16句,《全宋詩》中約有36句,而《全宋詞》就約有26句,但其中也有個別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
如:宋代詩人歐陽修的《暮春門有感》“春事已爛漫,落英漸飄揚”。陸游《山居食每不肉戲作》“秋來更有堪夸處,日傍東籬拾落英?!鼻赜^《如夢令》“桃李不禁風,回首落英無限”,晏幾道《浣溪沙》“涼月送歸思往事,落英飄去起新愁”等等。
以“落紅”表落花意的也不勝枚舉,《全唐詩》中約26處,僅《全宋詞》中就約有91處,如:張先《天仙子》“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蘇軾《水龍吟》“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
【提問】詩人們為何在當用“落花”時而棄之不用,卻鐘情于“落英”“落紅”呢?
【結論】一、花字出現的時間比英字晚,“英”在《詩經》中就有,如《有女同車》中“有女同行,顏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見《辭源》)。二、“落英”“落紅”與“落花”相比,前兩者雅致,后者通俗。三、意韻不同,“落英”狀花瓣繽紛飄落之態,“落紅”盡顯花的明艷之色,這都是“落花”一詞所不能勾畫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過渡】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一個詞往往能暗示出作者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態度,我們一起看看下面這些詩句能暗示出詩人什么樣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態度。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拙右住跺X塘湖春行》。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K軾《水調歌頭》。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钋逭铡蹲砘帯?。
四、課堂活動。
林庚,字靜希。詩人、詩歌理論家。畢業于清華大學,與季羨林等人并稱清華園“四劍客”。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學中文系。1986年,年事已高的先生決意退出講壇,為學生最后一次講屈原和李白。開講那日,名流如云,燕園為之擁塞。整整一節課,先生只講了一首詩,卻講得激情飛揚,貫通古今,出神入化。在先生的講授中,長眠千古的屈子和詩仙神奇般地復活了。這堂課下來,聽者皆感慨:詩歌竟然可以講到這個境界!
是的,讀詩可以獲得心靈的撫慰,而寫詩亦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初學寫詩,可以從一些小片段寫起,重在靈感與堅持。下面,請同學們每人根據兒歌《春天在哪里》的格式,共同完成小詩《秋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紅的花呀映出綠的草。
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
老師根據木葉的形象也寫了一首詩,與同學們分享。配樂詩朗誦《聽見葉落的聲音》。
傍晚,天灰蒙蒙的,像個委屈的孩子,眼里噙滿了淚水;秋夜,眼簾緊閉,在她微微的鼾聲中,我聽見,一片葉落的聲音;清晨,窗子微合間,溜進一絲泥土的氣息,我看見,一地斑斕;原來,銀杏與紅楓,相約在昨夜,悄悄和秋天見了個面。
五、課堂小結及板書。
《說“木葉”》一文從“木葉”出發,以淺顯易懂的語言以及豐富的詩句,詮釋了“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深奧道理,讓學生在體悟詩歌魅力的基礎上,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說“木葉”》。
樹葉——木葉...
落葉——木葉暗示性。
木葉——落木。
六、課后作業。
1、搜集整理古典詩歌中常見意象的含義及情感特征。2、閱讀文章《林庚:喧鬧時代里的隱退者》,積累寫作素材。
教學目標:1、把握文章內容和“斑紋”的涵義。
2、探討文中議論性的語句的內涵。
3、品味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特色。
重難點:斑紋的涵義和議論性語句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略)。
二、作者簡介:(見課下注釋)。
三、讀課文,回答:你認為這是一片什么文體的文章?并說說理由。
析:科學小品(介紹“斑紋”,展現了動物的生活習性。)。
隨筆散文(有很強的抒情性和議論成分,語言優美。)。
(兩者皆可,體現了文體上的融合滲透趨勢.)。
四、從“科學小品”的角度來分析:
1、斑紋是物之斑紋,斑紋之于物是毛與皮的關系。文章為了介紹斑紋列舉了很多東西,請找出。
析:蛇蓑鮭魚螺殼鷹隼長頸鹿斑馬老虎豹子奶牛毒蜂文身皰疹妊娠抓痕大地老趼冰花陶瓷蛋卵地球記憶(展示電子圖案)。
講:文章由植物、大地、人類的勞動、宇宙,直至我們人類的內心世界,從小到大,由內到外,從具體到抽象,斑紋無處不在。依據所列事物的分類,以及所講的詳略程度,可以大致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
1---5段6----1011---14。
2、請概括出第一部分介紹了蛇的哪些生活習性和特征?
析:簡約的身體迷惑性的斑紋跑動的動作蛇的文化寓意蛇的'尾鱗和牙齒攻擊的速度。
3、作家引用圣經傳說為我們塑造了什么樣的蛇的形象?
析:陰鷙詭秘兇險惡毒的蛇的形象。
析:斑紋產生于對簡單圖案的單一的大量的重復使用,從而量變而產生質變,最終產生斑紋。
5、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內涵及作用?
析:內涵:“神”即大自然,作者對大自然懷有一種敬畏之心,對主宰一切的自然規律進行了禮贊。
作用:既是一種哲學沉思,也是對主題的升華。
6、思考:“斑紋”是什么?
析:a、具體的:指動物皮毛的形與色(圖案與顏色);
b、抽象的:指其他自然與社會現象,人類內心的精神生活,帶有哲學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五、以散文隨筆的文體角度入手分析:
1、文章在介紹斑紋時,往往從動物的生活習性和自然規律中引申出一些耐人尋味的議論性語句。請以第二部分為例,找出其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學生小組探討)。
析:(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b九節“弱者的抵抗外強中干,必須模仿惡才得以自衛?!?/p>
2、文章在描繪動物和自然場景時非常優美。請選擇一段文字,作一鑒賞。
例如:第一節;第八節中關于虎鹿的描繪。
這個學期我們學xx的第一篇小說是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從這篇小說中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體會到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和痛苦。無數像“橋邊的老人”一樣的無辜的人在戰爭中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和生存的信念,甚至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那些經歷了戰爭又有幸能活下來的人,特別是那些在戰火中九死一生的戰士,在戰后他們的生存現狀如何?他們的精神狀態是否有人關注呢?讓我們走近伯爾,走進《在橋邊》。
二、作者簡介。
他早期的作品是以這段經歷為主要題材,著重反映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他的作品充滿灰暗、抑郁的基調,彌漫著下層人民同命運抗爭的痛苦,也滲透著歡樂的精神。
一、整體感知。
1、根據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發生的背景嗎?
明確:他們替我縫補了腿——戰爭之后(二戰之后)。
2、“我”是誰?“我”為什么坐在橋邊?
明確:猜測——“我”是負傷的戰士或百姓。
他們給我一個“可以坐著的差使”,“要我數在一座新橋上走過的人”。
二、重點研讀[ks5u]。
1、對于自己的生活現狀,“我”滿意嗎?為什么?請說出理由。
明確:不滿意。
這份工作單調、枯燥、乏味。(找出原文)。
“我”雖然對現狀不滿,但為了生存,又無力抗爭,“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數錯,“亂數”,使得數字不準確。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興……我就用五位數來表示我的慷慨?!背錆M反諷和揶揄的筆調表露了“我”對這種生活的不滿和反抗。
明確:對“他們”的不滿。
3、“他們”是誰?“我”為什么對他們感到不滿?
明確:這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滿足于“我”送上的數字的官員,這是一個只關心數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會,第一段“他們以用數字來表明他們的精明能干為樂事,一些毫無意義的空洞的數目字使他們陶醉”;“他們喜歡這個未來完成式”他們醉心于數字上的增多,即便這些是虛假的數字,他們努力做些面子工程,企圖作出些“政績”,并不真正關心人的生存狀況。
4、“我”對自己的生存現狀不滿意,那么,“我”想要怎樣的生活?找出相關語段。
明確:想要愛情。(心愛的姑娘)。
5、當心愛的姑娘在橋上經過的時候,我有怎樣的心理感受?
明確:課文第三、四段: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簡直就停止了突突的聲音”
“所有在這個時間走過的人,我一個也沒數。這兩分鐘是屬于我的,完全屬于我一個人的,我不讓他們侵占去?!?/p>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動”“所有一切有幸在這幾分鐘內在我朦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過的人,都不會進入到統計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這很清楚,我愛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讓她知道”
“我在愛她。這是很清楚的,我在愛她?!?/p>
6、師:作者一改前面的反諷語調,寫得如散文詩般,調子也比較歡快。
齊讀,感受“我”的歡樂。
7、小結:“我”是真的在愛著她了!在姑娘過橋的那個瞬間,如此美好而激動人心的幾分鐘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三、齊讀課文,感受情節的“搖擺”。
1、在小說中,即使故事的開端和結局都很簡單,作家也不愿意讓人物選擇捷徑一口氣跑到底的,而是要讓他千折百回,每一個地方都可能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疙疙瘩瘩”“吞吞吐吐”,最后才抵達勝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說越是精彩,這就是小說情節搖擺所產生的魅力。這篇小說也是如此,情節在短短的篇幅中幾經搖擺,“我”的內心情緒也隨之起起落落。
2、請同學們說說故事的發生、發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緒有著怎樣的起伏?
明確:開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無意義的生活現狀,隨著情節的發展,“我”愛上了過橋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現,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悅,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緒起伏。
明確:作者安排了主任統計員的出現。主任統計員要來檢查了,“我”的內心由之前的“愉悅和歡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內心充滿了緊張和矛盾。
4、情節迅速過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樣的抉擇?
明確:表面上看,“我”為了生計,壓抑住了自己對姑娘的感情,“因為我必須數,不能目送她過去”,而在內心深處,仍然是真摯的愛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壓倒了空洞無意義的職業——“我一輩子也不會把這樣漂亮的姑娘轉換到未來完成式中去”。
5、情節運行到這里,似乎要滑向悲劇的結局了??善寤芈忿D,情節再次出現了搖擺。請同學們閱讀故事的結局部分,說說情節的第三次搖擺。
明確:“我”居然被主任統計員認為是“好人、很可靠”,幸運地逃過了檢查,將被調去數馬車,反而獲得了與姑娘進一步接觸的機會。
6、小結:正是因為有了情節的一次次搖擺,有了主人公內心情緒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說簡單又豐厚,搖曳而生姿。以上是我們通過情節這一元素走進了伯爾的《在橋邊》,感受了飽受戰爭創傷的小人物的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悲歡。
四、主題探究。
接下來請同學們談談你的閱讀感受:你覺得伯爾通過這個故事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是愛情么?是表現愛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請談談你的判斷理由。
明確:小說表面上,是在表現愛情對于一個無力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具有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深層的更在于表達對德國戰后,飽受戰爭創傷的小人物的精神狀態的關注,揭示了德國戰后重建中,偏重物質而缺乏精神關懷的社會現實。因為主人公的愛情,僅僅只是暗戀,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訴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讓她知道?!?插入問:主人公是把這次愛情作為可以實現的現實追求來看待么?)與其說是愛情,還不如說是主人公的一種精神寄托,是他在這樣的社會氛圍、這樣的個人境遇中,依然堅持的對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種守望吧。
小結1:這就是伯爾的小說,在極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靜的敘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運抗爭的痛苦,也滲透著理想主義的歡樂精神。通過情節的一次次搖擺,闡釋了深刻而復雜的主題,帶給人們無盡的思考。
或小結2:不僅在伯爾的小說中會出現這種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情況的發生。在紛繁復雜、追求利益的現代社會,人們太重視物質上的追求和滿足,而忽視了精神的充實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給自己的父母花錢買很多高檔物品,卻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掙錢,卻沒時間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談談心。在這個社會,很多人認為物質上的滿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給人物質上的幫助就是最大的幫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與物質無關,真正的幸福也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相反有時失意時的一句鼓勵,痛苦時一個擁抱,沮喪時的一個眼神,落魄時及時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幫助,真正的關愛,那才能讓別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小說的結局極富戲劇性,多少有點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為什么?
明確: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為故事的發生部分,已作足了鋪墊。
b)要來檢查的和認為“我”是一個可靠的人的并給予我數馬車這一美差的都是“他們”。那么“我”眼中的“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呢?請同學們回顧相關的語句。
c)“他們”看到“我”送上的數字時的神態、心理的細節描寫有哪些?
明確:他們看到數字時的“臉上放出光彩、容光煥發、心滿意足、眼睛閃閃發亮、喜歡這個未來完成時…….”等細節。
d)從中我們發現“他們”真正關心的是什么?
明確:這些細節的充實,讓我們對主人公生存的空間有了深切的了解。這是一個只關心數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會,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滿足于“我”送上的數字的官員,其實這些數字根本都是“不準確的”,隨“我”的心情故意亂數的,“我”也“是一個不可靠的人”,這樣的一個社會氛圍,這樣的一種官僚主義作風,注定會有如此荒謬的結局。所以,這樣的結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e)作者通過這個結局諷刺了怎樣的一個社會現實?
1.了解詩中比喻、擬人、象征手法的具體寓意,欣賞在詩歌的意象中所創造的藝術效果。
2.體會詩歌的藝術特色,了解其抒情脈絡。
【教學重點】。
詩歌的表現手法,在詩歌的意象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效果。
【教學難點】。
詩歌的抒情脈絡。
【教學方法】。
詩歌吟詠法、欣賞、點撥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課文內容導入。
象、精練的語言、典型的東方風格,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個性。這首與詩集同名的詩篇,就是詩集《紅燭》的序詩。
二、課文講解。
1.第1節。
一開頭,詩人就懷著敬慕的心情贊嘆熒熒的紅燭?!凹t”是赤誠的象征。紅燭在詩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詩人的心應該也這樣的紅,一個“吐”字,逼真地摹狀了詩人那種火熱的愛國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態。我們感受到,詩人的那顆赤子之心,是如此純潔率真,晶明透亮,灼灼發熱。在這首詩中,可以說紅燭就是詩人,詩人就是紅燭,“人與物化,意與境融”。理解了這一點,對全詩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較容易把握了。
2.第2節。
第2、第3節,是對紅燭自我犧牲精神的謳歌。詩人用設問手法,自問自答,生動地表現了一個思考覺悟的過程。前后兩種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詩人的醒悟,同時也更有力,地表現了紅燭精神的可貴。詩人把蠟比作軀體,把火比作靈魂,軀體和靈魂當然應該是互相依存的,這樣就發生了一個問題:“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覺得這是大惑不解的,認為紅燭自己“一誤再誤”,詩人認為這真“矛盾”,自相沖突,不可理解。但是,詩人終于徹悟了,對先前的認識來了一個徹底的自我否定,并非“一誤再誤”,“紅燭啊!不誤,不誤!”詩人理解了紅燭,由衷地贊美紅燭的奉獻精神。
3.第3節。
諦的思想歷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獲得的覺悟。
4.第4節。
第4節含義比較深刻,應作為教讀的重點。這一節是詩人對紅燭的殷殷寄語,也是詩人的自勉自勵?!凹戎屏?,便燒著”,便要燃燒不息,“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人生的價值也在于奉獻,活著就要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讓智慧和才能放出燦爛的火光。詩人借著紅燭的形象激勵自己,表達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盁T!燒罷!燒破世人的夢,燒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們的靈魂,也搗破他們的監獄尸當時,民眾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夢中尚未覺醒,血性猶存然而麻木不仁,猶如身陷囹圄受著禁錮。詩人認為,自己的職責,就在于從夢中喚醒世人,救治世人的靈魂,使民眾覺悟,使民眾奮起,使民眾熱血沸騰,使民眾走向光明,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所設置的精神監獄中解放出來。詩人愛國的赤誠之心是與祖國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5.第5—7節。
第5節,是詩人對燭淚的思考,對紅燭的勸慰。首先揭示了一種很矛盾的現象:“你心火發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日?!痹娙说淖⒁饬D到燭淚上面,矛盾的現象已經包含著疑問。這一節開頭的呼喚,是同情的呼喚,是驚疑的呼喚。古代詩詞中常把蠟燭燃點時流溢的油脂叫做“燭淚”。詩人沿用這種擬人手法,馳騁想象,親切地問紅燭:“何苦傷心流淚?”詩人同情、驚疑、思索。這里抒發的正是詩人在現實生活的漩渦中,內心所涌現的矛盾、痛苦和掙扎。詩人經過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尋求到的答案,是還有“殘風”的存在。紅燭“心火發光”,自身“燒蠟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詩人自己那樣懷著敬意,那種邪惡的勢力不但對此毫無敬意,相反卻“來侵你的光芒”。紅燭流淚,是為燒得不穩而急得流淚。紅燭不怕犧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犧牲自己,為世人創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給世人帶來更多的光明。詩人自己懷著拯救祖國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樣受到黑暗丑惡勢力的干擾和阻撓,感到壯志難酬,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現實就是這樣,你要創造光明,不但要犧牲了自己,還要“流一滴淚,灰一分心”。但是,紅燭的淚不會白流。詩人勸慰道:“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培出慰藉底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紅燭的淚便是對世人的又一種貢獻。詩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獻身祖國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帶淚的詩行,可以“培出慰藉底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
6.第8、9節。
第8、第9兩節的呼喚,一聲是同情的呼喚,一聲是勸導鼓勵的呼喚?!盎倚牧鳒I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边@樣的因果關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為著“創造光明”,結果只落得“灰心流淚”,但這是社會使然。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獻。詩人勸勉紅燭,也就是勸勉自己:“紅燭啊!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笔帐镁辛?,詩情得到了凝聚與升華。人們通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本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會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創造光明,個人的得失榮辱一切在所不計。這正是聞一多人格美的集中體現。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毫不顧惜個人的得失榮辱,是極其偉大崇高的獻身精神。
三、全詩總結。
《紅燭》知識點。
1.作者: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F代愛國詩人,學者,戰士。自幼喜愛古典詩歌、繪畫和戲曲。五四運動后開始發表新詩。曾留學美國。先后在中山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發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講》,當日下午,即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殺害。早年參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體詩。他的詩具有極強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代表作《紅燭》、《死水》具有沉郁奇麗的藝術風格,整齊、和諧的藝術表現,影響頗大。聞一多提出了“新詩格律化”的主張,提倡詩歌創作“三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指的是音節和旋律的美。建筑美,指的是詞藻的運用,要體現出中國象形文字的視覺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畫面感)。繪畫美,指詩的對稱和句的整齊。著有詩集《紅燭》(1923)、《死水》(1928)。學術著作有《古典新義》《楚辭校補》《神話與詩》《唐詩雜論》等。聞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聞一多全集》中,共4冊8集,1948年8月由開明書店出版。2.詩集《紅燭》:《紅燭》是中國現代著名詩集,聞一多的第一部詩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或抒發詩人的愛國之情,或批判封建統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或描繪自然的美景。構思精巧,想象奇新,語言形象生動。
知識點二寫作背景。
1922年聞一多赴美國留學,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視,寫過許多愛國詩篇。1926年從美國歸來,但看到的是北洋軍閥統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敗、經濟凋弊的黑暗現實,極為失望。正是這種為現實所冷卻了的愛和期望,成為了其詩的深層根基?!都t燭》這首詩寫于1923年。詩人準備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詩集,在回顧自己數年來的理想探索歷程和詩作成就時,就寫下了這首名詩《紅燭》將它作為同名詩集《紅燭》的序詩。
知識點三解題。
1紅燭:紅色的蠟燭,多用于喜慶,如壽星像前,洞房內。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是托物言志的詩歌,通過對事物的詠嘆體現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
《紅燭》是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一首現代詩歌,這個單元的主題是青春的價值青春的思考,由詩歌和小說組成。由于只有教材沒有參考書,一切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自己弄,剛開始覺得好難呀,它到底說的什么,看不懂,也不知道從哪個角度入手,辦公室里的同事說詩歌抓住意象、情感、手法、語言這幾個角度,我一想也對,這也是高考考查詩歌的角度。
導入選用的是《七子之歌》,這是一首歌曲,曲調優美,為什么用它?它和作者有關呀,還能緩解我的緊張,僅此而已,閆老師的導入是聞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講》,她的導入很震撼,一下子就抓住了聞一多思想性格的精髓,容易讓學生進入情境。
作者介紹我只是介紹了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閆老師還介紹了聞一多歸國的情景,以及他的詩歌主張,這對理解詩歌情感很有幫助。
研讀文本的環節我們大致是相同的,但在細節方面我存在很大的不足,明顯的缺點。
首先問題的設計不明確,有問題,但是問了之后學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請學生大聲朗誦自己最喜歡的章節品味鑒賞,閆老師要求學生寫出詩人的情感變化,我的問題大而空,閆老師的問題讓學生有話可說。
其次在解讀詩歌意象時,我在黑板上寫出了紅燭物象本身的特點,原想著最后要寫上象征意義與手法,結果由于時間關系,沒時間寫了,導致整堂課缺少點題的亮點,這是最大的敗筆。而閆老師既抓住了物的特點又點出了象征意義,時間安排還很合理。
還有在講解意象時,我只三言兩語說了說意象的定義,而閆老師有一張專門的幻燈片,介紹詳細,這點很好,對高一的學生來說,理解意象有難度,必要的理論知識是有益的。
第一單元是詩歌單元有一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寫作新詩,這個環節我由于時間關系直接省略了,閆老師能有條不紊的進行。另外我的板書設計不夠精彩,重點不突出課堂語言不凝煉,調動學生缺少有效措施,評價學生不能因人而異。這一切都是我能力不足準備不充分的原因,在提高講課水平這方面我要走的路還很長。
通過本次同課異構我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刻了,對作者的了解更全面了,也充分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教學相長,是和學生一起進步的過程,也是在工作中向同事學習的過程,未來我會努力改進不足,取長補短,提高教學水平,做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
1.了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致含蓄的心理刻畫。
課時安排2課時。
1.簡介作者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于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征于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干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后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于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2.《邊城》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3.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為什么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翠翠心中的凄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么會感到“薄薄的凄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閑坐下來??粗焐系募t云,嗅著空氣中殘留著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么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么”。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么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愿。)。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么”,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并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后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嘗嘗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仿佛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里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郁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內心情感托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么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么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閑地過渡,又有誰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閑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捌綍r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里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安恢腊堰@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耙黄菹x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
8.最后,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么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后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著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边@時她已經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9.關于翠翠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后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作品人物間的親情關系和愛情關系,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著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芍攸c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于純樸民風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欲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里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里詠嘆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里的人把愛情視作圣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復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銹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說可能反映著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愿望,他把這些美好的愿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并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景情結合、烘托)。
1、了解作者。
2、文中重要語句的理解。
3、把握文章主旨“人因有思想而偉大”的深刻內涵。
[教學時數]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帕斯卡爾。
(1623—1662),法國17世紀最具天才的成果卓著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同時又是一位哲學家、散文大師和宗教圣徒似的人物。他在理論科學和實驗科學兩方面都做出巨大貢獻。幾何學上的帕斯卡爾六邊形定理、帕斯卡爾三角形,物理學上的帕斯卡爾定理等均是他的貢獻。他還創制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制作了水銀氣壓計。他同時還是概率論的創立從之一。
他一生體弱多病,只活了39歲,但在身后卻為自己留下了高聳的紀念碑,他的主要著作是《給外省人》和《思想錄》,前者常常被看做是法國古典主義散文的奠基之作,后者則為哲學和宗教方面的探討提供了豐富的源泉,成為人因思想而偉大的一個明證。
帕斯卡爾有言:“我們人類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迸了箍栔敢说牧α吭谟谒男撵`。
讀《帕斯卡爾思想錄》,是一次走進大師的心靈之旅,能幫助人從精神的噩夢中蘇醒。
二、關于《思想錄》。
思想錄》集中了帕斯卡爾對于人生和宗教等問題的沉思與感悟,以其思想的深邃以及文筆的流暢雋永已經成為思想文化史上的古典著作。本文節選自《思想錄》的第六編“哲學家”,側重于對思想之價值的體認。
世界上最偉大的隨筆經典,暢銷四百年,被譯成幾乎所有文字。帕斯卡爾以其揭示矛盾的方法,反復闡述了人在無限大與無限小兩個極限之間的對立悖反,論證了人既崇高偉大又十分軟弱無力這一悖論,天才地揭示了人因思想而偉大這一動人主題。
1、閱讀課文,先談談你對題目的理解。
這是一個比喻句,把人比作是葦草。所不同的是人能夠思想。
2、理解第1節“思想形成人的偉大”。(帕斯卡爾的一個核心觀點)。
說明人的偉大源于他擁有思想。
3、讀第2、3節,作者為什么把人比作是葦草呢?
帕斯卡爾先把人放在闊大浩瀚的宇宙背只能在風中無力搖晃的葦草作喻,形象寫出人本身的脆弱、渺小,在大自然中是不堪一擊的,這是人悲劇性的一面。
“然而……一無所知”是什么關系的復句,主要表達什么意思?因果復句。
人是高貴的,因為他有思想。
4、第2節理解。
作者更看到人脆弱表象背后的東西,那就是人又是高貴的,比能毀滅他的宇宙高貴得多,因為他有思想。宇宙的闊大,能毀滅脆弱渺小的人;人卻因為思想,可以囊括宇宙。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嚴。
這里,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為人及人超出其他萬物的主要標志。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著絕對的優勢,他的優勢表現在精神上,在于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質,可以通向無限,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嚴,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5、閱讀第3節,文中的“它”指代什么?“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又該怎樣理解?“它”指代人的思想。
首先從空間上看,人相對于整個宇宙是渺小的,其次,從時間看,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
“無法填充”是指這種空間上的渺小和時間上的短暫都是人無法改變的命運。
6、為什么說“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也正因為空間上人相對于整個宇宙是渺小的,其次,從時間看,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我們“必須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想想”,這就是我們存在于世界的意義,人在自然中的崇高的使命。作者更把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層面,換言之,人若不能努力思考,人就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即失卻了人成為人的起碼的條件。
概括第2、3段主要寫什么?寫思想能使渺小的人變得高貴和有尊嚴。
7、談談你對第4段的理解。
寫人心靈追求與實際表現的矛盾。人,即便他墮落了,但也沒有完全泯滅心中的靈性之光,所以,他才會想表現為天使;但這個善良的愿望只是人的顯意識,而在這一個顯意識的冰山下蠕動的,常常是連禽獸都不知的邪惡,而人又常常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漠視這些邪惡。
有一句老話:善良的愿望往往把人引導到地獄中去,這些善良的愿望可用自由、民主、平等、博愛名之,也可用幸福、革命、富裕、正義描繪,但在歷史上,有多少的罪惡都是借著這些善良的愿望而大行其道。
因為思想偉大、獨立、自由,能使渺小的人變得高貴和有尊嚴。
“出奇的缺點”指什么?思想中的邪惡、欲念等。
第5、6、7段,寫思想的“偉大”和“卑賤”。
思想是偉大的,因為它是獨立的、自由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可驚嘆的、無與倫比的東西。(1)使人由脆弱的生命變得有力;(2)使人高于萬物,超越一切對手,成為萬物靈長。(3)使人擁有尊嚴,形成了人的偉大。
思想又是卑賤的,帕斯卡爾認為“欲念和強力是我們一切行為的根源”,人們總是被虛幻、邪惡的欲念包圍,它驅使人們追求享樂、追求安適、追求衣食溫飽,追求天倫之樂,人們永不會滿足于此,妄想得到更多更高的來自別人的關注,所以思想難以超越這些虛榮而真實地生活。
9、第9段為什么“認識自己是可悲的,認識自己之所以可悲卻是偉大的”?
(1)因為人是渺小的,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認識自己是可悲的”。
(2)人又是有思想的,所以“認識自己之所以可悲卻是偉大的”。
第8、9段,寫人是可悲與偉大的統一體。
人是一個可悲的存在,人是卑鄙渺小、微不足道的,然而可貴的是,人能認識到他的可悲,其他萬物,比如一棵樹就做不到,因此人又是偉大的。
帕斯卡爾可以說是深刻地洞察了人類心靈的辯證法,他不像憤世疾俗的人那樣,只看到了人性的黑暗;也沒有如那些浮淺的樂觀主義者一般,只看到了人性的光明。面對著人的心靈,他敏銳地覺察到:人性之中最奇怪的東西莫過于我們在一切事物里都發現相反性。人的偉大和可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點。
10、第10段“偉大君主”、“失了位的國王”
與“可悲”“偉大”有何關系?以“偉大君主”、“失了位的國王”類比,仍然強調人是偉大與可悲的統一體。我們沒有感覺就不會可悲;一棟破房子就不會可悲。只有人才會可悲。
人的偉大——我們對于人的靈魂具有一種如此偉大的觀念,以致我們不能忍受它受人蔑視,或不受別的靈魂尊敬;而人的全部的幸福就在于這種尊敬。
人的最大的卑鄙就是追求光榮,然而這一點本身又正是他的優異性的最大的標志,因為無論他在世上享有多少東西,享有多少健康和最大的安適,但假如他不是受人尊敬,他就不會滿足。他把人的理智尊崇得那么偉大,以致無論他在世上享有多大的優勢,但假如他并沒有在別人的理智中也占有優勢地位,他就不會愜意的。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位,無論什么都不能轉移他的這種愿望;而這就是人心之中最不可磨滅的品質。
而那些最鄙視人并把人等同于禽獸的人們,他們也還是愿望著被人羨慕與信仰的,于是他們就由于自己本身的情操而自相矛盾了;他們的天性來得比一切都更加有力,他們的天性之使他們信服人的偉大要比理智之使他們信服人的卑鄙更加有力得多。
人的偉大——人的偉大是那樣地顯而易見,甚至于從他的可悲里也可以得出這一點來。因為在動物是天性的東西,我們于人則稱之為可悲;由此我們便可以認識到,人的天性現在既然有似于動物的天性,那末他就是從一種為他自己一度所固有的更美好的天性里面墮落下來的。
因為,若不是一個被廢黜的國王,有誰會由于自己不是國王就覺得自己不幸呢?人們會覺得保羅哀米利烏斯不再任執政官就不幸了嗎?正相反,所有的人都覺得他已經擔任過了執政官乃是幸福的,因為他的情況就是不得永遠擔任執政官。然而人們覺得柏修斯不再作國王卻是如此之不幸,——因為他的情況就是永遠要作國王,——以致人們對于他居然能活下去感到驚異。誰會由于自己只有一張嘴而覺得自己不幸呢?誰又會由于自己只有一只眼睛而不覺得自己不幸呢?我們也許從不曾聽說過由于沒有三只眼睛便感到難過的,可是若連一只眼睛都沒有,那就怎么也無法慰藉了。
11、本文想表達什么?你讀完本文有何感想?
確立思想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蘊含對于能思想的人生的自尊與激情。認為只有同時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軟弱無力才能看到真理。人是偉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達到幸福的,又是處于十分悲慘的狀況的。所以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至少是認識人的一部分,偉大與卑微的統一,高貴與貧賤的統一,幸福與不幸的統一。我們對自己越是認識的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個真實的人。
四、帕斯卡爾的葦草(讀后感)。
人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很脆弱的東西,但卻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這是《帕斯卡爾思想錄》里最精彩的觀點。
帕斯卡爾發現的不是人的渺小,他發現的是人的高貴。一個人,只要擁有了思想,遇見鬼神,鬼神畏懼你;遇見高山,高山就給你讓路;遇見河流,河流會給你鋪橋;遇見天空,天空會給你翅膀。思想的力量是無人能擋的。
蘇格拉底赤足走在冰天雪地里,思想讓他忘記什么是恥辱和刑罰,被捕之后,他拒絕弟子的營救,從容面對死亡??鬃討阎h大的抱負,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然而他的呼號卻無人理睬。叔本華和尼采生前也把自己獻給了哲學,死的時候卻十分寂寞。
其實那些能夠在苦難與困頓的時代不放棄思想的人,都是真正的大思想者。在他們死后,他們的思想大都征服了后世的人。然而,他們的思想魅力不在于生前死后的進攻和征服,而在于拯救。蘇格拉底的思想拯救了古希臘青年,孔子的思想拯救了儒家社會,叔本華的思想拯救了戰亂后迷茫的一代,尼采用思想拯救了弱者的靈魂。
弘忍在把衣缽傳給慧能之前,對慧能說:“你是個貧賤的粗人,如何悟佛?”慧能答道:“人分南北,佛無分南北?!焙肴陶Z塞,終授其衣缽。思想如佛,不分南北,不論貴賤?;勰芤簧氋v,靠著高貴的思想,贏得了生前身后人們的喝彩與尊重。
有思想是一件相當幸福的事,不管何時何地,只要你有思想,思想就會帶你去飛翔。思想有多遠,你就能走得有多遠。
《雷雨》是戲劇大師曹禺先生的名作,也是我國現代戲劇的經典之作。它作于1932年,至今已有70多年,但它依然活躍在國內外的舞臺上。因此,從備課到上課,我都感到要上好此課確實不容易,感到自己收獲頗多。
收獲:
一、課堂教學思路清晰。
在備課時,我主要是從文本語言情境進入人物內心世界,感受周樸園形象,了解人物形象的復雜性。因此,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大問題:一是“三十年前的周樸園是怎樣的一個人?”二是“三十年后的周樸園是怎樣的一個人?”圍繞這兩個大問題又設計了若干個小問題,層層推進,思路清晰。
二、導入切合情景。
在本次的教學過程中,我用雷雨的故事框架導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三、課堂氣氛較活躍。
在上第二課時前,我已經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學生對人物對話較為熟悉,因而本節課的課堂上,對于我的提問,學生能夠迅速在文中找到相應的語段,積極回答問題。如:我提問:“從哪些細節能夠看得出三十年前周樸園和魯侍萍曾在無錫度過一段美好的生活?”學生迅速找到文中的的原話“無錫是個好地方”,“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個燒破的窟窿,后來用絲線繡成一朵梅花補上的?”,“旁邊還繡著一個‘萍’字?!?/p>
不足:
一、教學設計較常規。
我在設計教學的時候,設計圍繞人物的語言做細致的分析,借助對人物語言的把握,最后分析人物形象。但這樣的教學思路較常規,一堂課下來學生能夠理解周樸園的人物形象,但這是在老師一系列問題的牽引下獲得的。課后,我對自己的設計進行反思,我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課堂發言權,尊重他們個性化的解讀。而《雷雨》這出戲劇有很多可供學生探討的話題,比如人物形象的`討論。周樸園是話劇的男主人公,在他身上有很多矛盾、有爭議的地方,把他作為討論的中心,學生也會有話可說。如果我拋出一個看似簡單大問題:周樸園是怎樣一個人?學生很容易找出劇本中的對話,來說明人物。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把握劇本的基本內容。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把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他對魯侍萍的愛情上。接著,我就可以把“周樸園對魯侍萍的的愛是真情流露還是虛偽?”這個問題擺出來,給學生充分的爭辯時間,借助這個問題,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從而再對性格成因進行研究。
二、教態不夠輕松自然。
因為上的是名家名篇,又是公開課,因而自己心態沒調整好,心理有些緊張。在上課時我沒能做到像平時那樣輕松自然。以后講課前要調整好心態,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使自己和學生都能有更好的發揮。
三、課堂中對學生的點評不到位。
這一點是和自己的課堂反應能力以及語言功底有關,自己一直想改進,并且能夠在課堂上注意這一點,但還是不夠好希望日后在在平時的課堂中不斷磨練自己,提高能力。
總之,通過這次公開課,我收獲了很多,有對教學設計方面的,有對課堂實施方面的,也有對個人能力方面的。希望日后能不斷改進,提高教學能力。
(課前播放黃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話: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于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欲望,來作樸素的敘述。)。
這篇課文題為記一次演講,好像是記事,其實是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的一些特點,并表達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本文擷取作者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成文,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意味深長,精彩紛呈,對老師的真摯情感融化在敘述描寫中。
下面概括各個部分的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課文大致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演講的一些背景,為寫演講作鋪墊。從這些簡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這樣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領域和學術領域都是能人、高師。以政治業績為陪襯,突出其學術上的威望和影響。意謂此等能人、高師演講,必定是有分量的。此處為下文具體描寫演講情景張目。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數第2段):描寫這次演講的主要情況。這是文章的主體,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寫梁任公的演講稿,是通過物件寫人,表現人物的精神、作風、修養。行文至此,尚未開始描寫演講,所以也可以將這一段歸并到第一部分,作為演講的又一背景,成為演講的又一鋪墊。
第3段交代演講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人物有老師梁任公和學生,包括作者),并描寫梁任公的形象。描寫形象又著重于表現神采,展現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風范。至此演講仍未開始,作者先描寫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給讀者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讓讀者在腦海中帶著這一形象,來欣賞以下各段梁氏演講過程。
第4段寫梁任公的奇特的開場白,以及他的語音語調?!皢⒊瑳]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的開場真是聞所未聞,足以見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氣質。這是文章中一個亮點。
以下數段正式寫梁任公講課,列舉他的講課內容,他的背誦方式,他興會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講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狀極愉快;學生感動,對文學發生了愛好)。這是梁氏講課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種表現,也是接續“開場白”后的更加深入細致的精彩描寫。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點明梁任公作為學者的主要特點,結束全文。
總之,本文精彩紛呈,高潮迭起,開篇寫梁任公的政治和學術的影響,寫梁任公的演講稿,都是為著渲染氣氛,為后面人物出場鋪設背景,為后面的精彩紛呈蓄勢;人物登場亮相,氣勢不凡,已經頗顯描寫之精彩了;梁氏獨特的開場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稱文章小高潮;接下來直接描寫梁任公的演講,由《箜篌引》過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誦時用手指敲打禿頭,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張口大笑,大汗淋漓,狀極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寫,表明當時的課堂氛圍達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達到高潮;精彩呈現過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動表現還留在讀者的腦子里。
本文選材很講究,寫片段的記憶、片段的印象,如同攝像,只選取幾個精彩的鏡頭,集中表現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的全面、完整、連續,也沒有拖泥帶水的敘述和描寫。這種寫法可以稱為白描。白描看似簡易,其實不然,而白描運作到本文這樣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輕巧為之。
本文的語言簡練、傳神。沒有一句多余的話,句子都不長,作者似乎在語言運用上有一種自覺的節制,也就是說用較少的文字來表達更多更豐富的內容。但語言簡練,不等于語言貧乏,以形貌描寫為例,“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寥寥數語,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內在精神立刻現出;再有,文章后面寫梁任公演講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狀極愉快”,僅兩句話,極有形象感,值得認真回味;文章最后說:“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于是我想起了從前的一段經歷,筆而記之?!毙形闹链?,節制感更加明顯、突出。但是為了傳神,有些描寫還是稍微多花了筆墨,如對梁任公的演講稿的描寫,對他的開場白的描寫,對他的背誦古詩文的描寫就是例證。能將簡練與傳神良好地結合,是梁氏文章語言運用的主要特色。
二、問題探究。
1北疚男戳喝喂為什么只談學術造詣不談政治作為?
梁任公在政治領域和學術領域都有很高的威望,兩方面都可大書特書。但作者畢竟是一個文人學者,關心學術有甚于關心政治,寫學術人物比寫政治人物更得心應手;再說梁任公在中國現代政治史上也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而他的學術地位卻是一致公認的,不可動搖的。也許梁任公的政治作為已廣為世人見識,而學術造詣為政治聲名所掩,正值得為之專文彰顯。
2北疚鬧械牧喝喂有什么特點?
對梁任公的特點不是抽象的概說,而是具體化為各種表現,有形貌特點,表情特點,聲音特點,動作特點,氣質特點,講稿特點等,可以籠而統之概括為:才華橫溢,博聞強記,修養良好,開朗直爽,認真細致,風趣幽默,謙遜而自負,穩健而瀟灑。
3比綰紋肺抖粵喝喂的外貌描寫?
對梁任公的外貌描寫:“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蔽淖植欢?,但很傳神??梢苑謨蓪樱呵耙粚訉懮聿?、肖像、衣著,后一層寫精神氣質,也就是說既寫實相又寫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點,又略有夸飾?!帮L神瀟灑”“光芒四射”就是夸飾,表達學生對老師的由衷的贊美之情。
我們在初中時曾背過陶潛的《桃花源記》,不知同學們是否還有印象?(師生一同背誦“土地平曠……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中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來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讀他的歸隱情結。(板書課題、作者)。
現在先讓我們看一看同學們制作的“作者擋案”卡片,比一比誰與陶潛走得最近?(師生交流,選擇的投放)。
(解說:解讀文學作品,離不開知人論世,用師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又可以督促學生關注文本尤其是注釋,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可謂一舉三得。)。
解析:敘述了母狗生子、失子和念子的一天。
2.文中處處都能體現母狗對小狗的愛,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吧!
分析劃線詞或句子的表達作用。
01.母狗整天撫愛著它們,用舌頭舔遍它們的全身。
解析:表示舔的認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愛子之情。
02.母狗從一個個雪堆邊跑過,緊緊地跟著自己的主人……。
解析:表示和主人的距離近,寸步不離,傳神地表達出難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03.它覺得房頂上面的月牙兒正像是它的一條小狗。
解析:月牙兒是美的,自己的小狗也是美的。把思念小狗之情寄托于月牙兒,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04.只有一顆顆金色的星星滾動在眼中,滴落在雪上。
解析:用金色的星星比作眼淚純潔而晶瑩,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潔。
3.文中除了母狗,還出現了哪些形象?
解析:還有主人和人們。
4.主人和人們對母狗的態度是怎樣的?
解析:主人和人們都是:殘忍,冷酷無情的。如:主人板著臉,把小狗抓來,塞進了一條口袋。人們嘲弄地向它扔石頭。
5.小結。
寫母狗的遭遇和悲痛,寫人們的冷酷和殘暴,實際上是寫社會上人與人的對立,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詩人表現出對母狗的真摯的愛,也寄托了對社會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摯的愛。
陶潛,入仕為官、大濟蒼生是他的初衷,鄙棄-、歸隱田園是他的覺醒,淡泊明志、閑適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的努力實踐,詩酒琴書是他的生活情趣,樂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潛的歸隱情結,了解中國文人精神文化的一個窗口。
中國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屈原到曹雪芹,歷代都有不少優秀杰出的文學家。他們燦若星辰,名垂青史。
請同學們猜猜看,這其中我最欽佩的會是誰?
那就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由于中國文壇幾千年來都由男性統治,這位女中豪杰就更加光彩奪目!
現在我先講一個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夫君叫趙明誠,是宋朝小有名氣的金石考證家。他們燕爾新婚后不久,趙明誠就只身外出做官,讓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濟南獨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難耐思夫心切時,常寫些詩詞寄去,一吐愁腸!那趙明誠忙于官場應酬,難得寫出好詩詞回應。李清照既失望又擔心,怕丈夫長此以往,才思枯竭。趙明誠為了讓愛妻放心,當然也懷有我堂堂大丈夫豈能須眉輸于巾幗的念頭,便閉門謝客,苦思三日,先成詞50首,又選出20首加以精雕細刻,再把李清照剛寄給他的《醉花陰》重抄之后混雜其中。然后置辦酒宴,特邀好友們來對這些詞做些評價,并再加以精選。酒過三巡,眾人傳閱罷這21首詞。商議畢,便推舉某名士講評。該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詞,捻須夸贊道:“老兄真是奇才!雖說你的詩詞大多平庸,但這一首確是沙里淘金、絕妙好詞!其中有一句,真堪稱千古絕唱,定將流芳百世??上部少R啊!”那趙明誠一瞧,乃是《醉花陰》,陡然紅了臉,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慚愧呀,慚愧!鄙人豈敢貪天之功。實話相告,此首《醉花陰》乃內人清照所作。我不該心懷忌妒,移花接木,做出東施效顰之舉,以致貽笑大方……”
找一個學生誦讀克洛岱的《絕望》。(讀得別扭,只因寫得別扭_確實遠不如中國古詩詞的音韻)。
然后全班齊背(學生已會背)李清照的《聲聲慢》。
問:1這兩首詩都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痛苦、絕望、(至)愁(“至”字空出)。
明確:《絕望》直露,號叫,直抒胸臆,聲嘶力竭。未選取任何意象。
小結:改寫的詩,完全拋開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聲嘶力竭的吶喊,顯得直白淺露,并顯得情感“泛濫成災”。盡管痛苦絕望的情感(愁緒)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會承認這是自己作品的改寫。
3這是詞里的哪一句?
明確:最末一句。
師結:這句也算得上是此詞的關鍵句、主旨句。這一“愁”字算得上此詞的.詞眼。
(需要插入背景――了解詞人滿腹愁緒的原因)。
4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是意象的藝術。為寫“愁”,詞人主要選取了哪些意象?
學生齊找——。
秋風,淡酒,征雁,黃花,梧桐,細雨。
5這些意象是如何體現出“愁”來的?
學生作答——。
秋風:秋風砭骨,天寒心冷。
淡酒:舉杯澆愁愁更愁,酒入愁腸化作“傷心”淚。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飄零金陵。人不如雁!
黃花:繁盛,無心賞,無人一起賞。
(人):襯人憔悴,不止是“為伊(丈夫)消得人憔悴”,還有家亡,國破呢。
梧桐、細雨:“噼哩啪啦,雖細不斷,落在葉上,打在心上......(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_溫庭筠《更漏子》)。
小結:風寒心冷,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添思鄉之痛.征雁、黃花又引發詞人“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的感傷;后又以梧桐、細雨渲染,這份愁思已濃得化不開。這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意象,把詞人的愁形象化了,具體化了,生動化了,比之克洛岱聲嘶力竭的吶喊,能帶給人更多的藝術想象、藝術享受!
學生齊答:早晨(起床),傍晚?__黃昏(采用糾錯學習法——我覺得該從早晨開始,有道理嗎?)。
師問:怎么看的出是早晨?
明確:學生難答時,作提示“乍暖還寒”。
設疑引導學生辯識:不同版本:教材作“晚”字。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鑒賞辭典》作“曉”字,哪個恰切?為什么?
(討論:不求一致,但求自圓其說)。
師個人認為:“乍暖還寒”表明是“晨”;下片有“黃昏”,上片當有與之對應的時間,“晚”則重復,“曉”則呼應;古人有早晨飲酒的習俗(扶頭酒);若是“曉”,則從早到晚,詞人“傻愣愣”守著窗子,捱至天黑,加重加深了愁苦的表達!
7這首詞中,有一句形式很特別,同學們注意到了嗎?
(齊答)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描述詞人起床后的情狀。
點明:依次寫及動作、結果、感受,詞人尚未從夢中走出,含有雙重的哀愁!(尋尋覓覓——詞人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東張西望,要找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凄凄慘慘戚戚——是“尋尋覓覓”的感受。)。
奠定了全詞悲苦愁絕的感情基調。(與末句呼應)。
原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譯文: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內心的感傷,于是凄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涌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特別是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雁字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為賦,而倚聲家實以慢詞為賦。慢詞具有賦的鋪敘特點,且蘊藉流利,勻整而富變化,堪稱“賦之余”。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百年,就其內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亦惟有以賦體讀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這首詞在作法上是有創造性的。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韻腳押平聲字,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并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惋為凄厲。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既不委婉,也不隱約,不能列入婉約體。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為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于是東張西望,仿佛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凄慘憂戚。于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凄凄慘慘戚戚”。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凄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為之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于中,不得不吐之為快,所謂“欲罷不能”的結果。
“乍暖還寒時候”這一句也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我以為,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于“時候”二字,有人以為在古漢語中應解為“節候”;但柳永《永遇樂》云:“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庇申幱甓蚂V,自屬較短暫的時間,可見“時候”一詞在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白铍y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這又是一個可爭論的焦點。俞平伯《唐宋詞選釋》注云:
“曉來”,各本多作“晚來”,殆因下文“黃昏”云云。其實詞寫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來風急”,則反而重復。上文“三杯兩盞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嬌》詞所謂“扶頭酒醒”;下文“雁過也”,即彼詞“征鴻過盡”。今從《草堂詩余別集》、《詞綜》、張氏《詞選》等各本,作“曉來”。
這個說法是對的。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里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短扑卧~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云‘舊時相識’者,寄懷鄉之意。趙嘏《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意近之?!逼湔f是也。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的惆悵。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里“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般俱矒p”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于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才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里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笆刂本湟缽埢菅浴对~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著筆,李則從反面說,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拔嗤眱删洳粌H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為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辟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里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復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于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逐件事一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又確體現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難能可貴之作了。
一、《歸去來兮辭》是作者要脫離-、歸隱田園的宣言書,可以看成是陶潛的思想總綱。領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確理解陶潛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學生積淀一定的人文關懷。
二、《歸去來兮辭》是魏晉文學的重要篇章,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決歸隱田園的思想引起許多文人學士的共鳴,具有超時代意義。其為守衛自己的精神家園所做的種.種努力,在現今仍有不可磨滅的借鑒意義。
學生分析】。
一、學生在初中時曾經學過陶潛的《桃花源記》,對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可以此作為突破口。
二、學生已初步具備思辯的能力,都有主動探究的天性,都潛藏著“自我實現的創造力”(馬斯洛),可以據此作為解讀本文的鑰匙。
三、學生對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也有與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內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
教學目標】。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74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