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寫作教學中的重要資源,它能夠引導我們探索和發展個人的寫作風格。以下范文供大家閱讀,希望能夠為大家寫作提供一些指導和借鑒。
當前,各地中等職業學校的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多種多樣,很多教師都嘗試著用新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創新性教育,為國家培養遵紀守法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在一些中職學校,依然存在著對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教育重視不夠,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法單一,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的教學質量不高等現象,導致學生職業道德缺失,法律觀念淡薄。那么,如何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教學的時效性,對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職業技術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升中職生職業道德水平。
中職德育課教學應該引導學生,把愛國主義精神與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起來,利用每周星期一國旗下的講話活動,讓學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動員學生把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強他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建立“以生為本”的德育觀。
創造各種條件和平臺,使學生有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在互動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讓學生懂得要求自己,監督自己,自己對自己負責。如針對中職生普遍存在感恩意識淺薄、日常行為失范、法律觀念淡薄等問題,可以通過文藝晚會、主題征文、演講比賽、板報評比、櫥窗專題展示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感恩”、“愛國主義”、“法律知識講座”或“法律知識問答”等主題活動,鼓勵和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
3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3.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連接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橋梁。采用案例教學,既能充分體現課堂教學傳授知識的系統性,又能發揮實踐教學的形象性,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是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綜合運用中,不斷地提升自…白話文…己,完善自己。法律基礎課是一門實時性很強的學科,應緊跟當今法律形式的發展現狀,結合當今立法發展的最新進程,將最新的法律精神和立法成果傳達給學生,使學生的法制觀念與時俱進,成為有道德有紀律的高素質畢業生。任課教師可以關注我國立法的新進展,“兩會”有關法治建設的新提法,收集新案例,把它融入課堂教學中。如2015年震驚全廣西的自治區黨委原常委、南寧市原書記余遠輝涉嫌受賄和欽州市原副市長陸欽華貪腐為焦點,討論了他們的違法行為及其所引起的嚴重后果,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
另外,學校多參與一些社會開展的大型的法律宣傳活動,拓展知識面。同時,學校還可以定期舉行法律知識問答競賽;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參與對犯人進行的社會公開審判,對犯人罪行的判定對學生也起了警示作用,促使學生學法、懂法和守法,激發他們的正義感,提高他們的法律素質和道德素質。
3.2角色扮演課堂的情景活動教學模式。
為了提高職業道德教育課的時效性,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合理的進行訓練任務情景教學,根據每一個專業的特點,將實際的生活情景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情境中擔任一個角色,并從這個角色出發,去完成各項虛擬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規律。角色扮演是實訓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如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組織幼兒園教學活動,自己扮演教師,小組其他成員扮演幼兒,進行幼兒模擬教學,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職業發展需要,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今后的順利入職和職后的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奠定基礎。汽車專業開展的為本校老師服務的“美容洗車”活動,讓學生親自參加了實踐活動,獲得成就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動力。
最后,我們應該將職業道德和法律教育教育結合起來。職業道德教育為法律教育服務的,而法律教育又可以促進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我們應該用正確職業道德觀念來幫助學生樹立嚴謹的法律意識,用嚴謹的法律意識來促進學生職業道德觀念的深化。
總之,我們要從中職生的實際水平出發,設計符合他們的教學內容,探討更多的教學方法,為國家培養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守守法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道德,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對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人通過善惡規范、準則、義務、良心等形式,來規范和約束其行為的一種準則。它是關于是非、榮辱、善惡、美丑等觀念、規范和原則的總和,本身不具有強制力,但具有較強的約束力,主要依靠社會輿論評價、風俗習慣和內心良知來保證實施并發揮效用。道德屬于精神范疇,是社會意識中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出現。
法律,是由一定政治經濟條件所決定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由國家制定并頒布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用以調整人們社會行為的規范總和。較之道德,法律具有強制力,它的實施主要依靠外在的強制力迫使人們去遵守,如果違反法律的相關規定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不是從來就有的,其產生和發展受制于一定的條件,是隨著國家和階級的出現而產生的,在整個意識形態中居于核心地位,起著主導作用。
道德和法律都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有著共同的經濟基礎,法律的運行以道德為基礎,道德的延續以法律為支撐。道德作為觀念上層建筑,指導著作為政治上層建筑的法律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作為政治上層建筑的法律又為觀念上層建筑的實施提供了保證,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發展。
二、道德在中國現代化變遷中的具體表現。
“修身”、“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中孕育的治國安邦之道,這也是歷代賢明的君主尊崇的座右銘。然而,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遷,中國社會素來穩定的倫理道德文化也隨之發生了不可避免的震蕩,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道德是一定生產方式的產物,是對經濟基礎比較直接的反映,道德具有歷史繼承性,不同的時代道德也具有不同的觀念和評判標準。當前,中國已經實現了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道德倫理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建立與現代化相應的新的道德觀念。道德由他律轉向自律,由苛求轉向寬容和諒解,由感性轉向了理性,伴隨著道德價值的轉向,道德不僅使社會個體層面實現了自我完善,同時也滿足了社會集體層面規范的作用。這極大的調動了個人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財富的快速積累?!皝y世重典,治世隆禮”,在道德的規范和約束之下,整個社會的法治也在不斷的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證。
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矛盾體,當我們在滿懷喜悅地展示改革以來道德領域所取得的進步和成績時,又不能不理性的正視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弊病。當前中國社會處在大的變革和轉型時期,伴隨著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人們的道德價值也呈現出多極化的特點。被人們奉為民族血脈的道德文化,在社會演變的過程中開始失重,人們似乎迫不及待的擺脫道德的種種束縛而去追求一種所謂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一種非理性價值觀念逐漸替代傳統的理性價值,致使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評價標準和威懾力;當個人的價值和作用在傳統的義利觀中得到肯定和尊重的同時,人們在追求價值的過程中似乎又轉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拜金主義又席卷而來,有很多人在利益的驅使之下,無視道德的約束,不擇手段的謀取自身的利益。
權錢交易、兜售假冒偽劣產品、販賣毒品、拐賣婦女兒童等現象屢見不鮮,金錢是社會地位的象征,在這種錯誤思想的影響之下,黨的一些干部被腐蝕,脫離了人民群眾,不法商人見利忘義,置他人生命安全于不顧,這些現象不僅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甚至危及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不僅如此,改革開放以來,受西方思潮的影響,以及部分敵對勢力的干涉,中國傳統的美德也岌岌可危,“尊老愛幼”,“勤儉節約”、“尊師重道”等傳統的價值觀念被逐步的弱化,例如當前社會老人過馬路不敢攙扶、公交車上沒人愿意給年邁的老人讓座,一部分教師缺少師德向學生索要錢物,這些現象都顯現了當前道德的缺失和冷漠。中國傳統的美德是中國5000年燦爛文化得以延續的主要動力和源泉,道德的缺失和淪喪,必然會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的傷痛,這必須要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三、如何發揮道德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
道德和法律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我國一直強調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在德治和法治共同作用下,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秩序的穩定。當前我國道德信仰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這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市場過多的注重物質財富的積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情況下,使人們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變得拜金和冷漠;在社會領域,權力監督力度不夠、社會和市場缺乏監督,社會缺乏公平正義、缺少民主法治、人民的訴求不能得到響應,權益得不到維護,這也直接造成當前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在文化領域,利益的多元化,也直接造成了人們思想的多元化,一些消極的文化滲透到了社會生活之中,而主流文化卻處在弱化的狀態,這也是當前道德危機的重要原因。
十八屆四中全會,黨中央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這在黨史上尚屬首次。道德和法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兩條紅線,社會的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誠信、友愛需要法律和道德一起發揮作用。道德和法律都蘊涵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容,道德指引著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同時也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當前在我國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公民法律素質較低、民主法律意識淡薄,有些人甚至在正當權益受到侵害時都渾然不知,更不知道采用何種方式來維護自身的權益,通常采用聚眾鬧事、自焚等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愿;目前我國的法律體系已經建成,但是卻不夠完善,缺乏體系,這直接造成了法治實施的不徹底,因而導致法律在應用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行政色彩,難以實現真正的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法律是道德建設強有力的支撐,法律將道德中的價值運用到法律實施過程當中,不僅能夠維護道德風尚也能培養道德意識,法律和道德兩者之間是高度統一的關系,法律實施的不完善也會直接影響道德發揮作用,道德的缺失會影響法治的建設,因此要想早日建成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我們必須堅持法律與道德“兩手抓”、“兩手都要硬?!?/p>
其次,要加強社會管理,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為道德的發展創造條件;第。
三,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和完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將傳統文化與先進文化結合起來,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在全社會樹立一種新風尚。
最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立法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深入的考慮道德的因素,貼近人民實際生活,把相關的社會問題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以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強化法律的實施,法律是國家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為了維護統治的穩定而制定的制度保障,如果不能有效的實施,最終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為此國家必須強化法律實施、完善法律監督,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形成全社會守法、維法的氛圍,最后形成全社會講道德、受法律的文明風尚,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道德和法律都可以調整人們的行為,而道德側重通過輿論、信念、習慣來調整人們的行為,法律通過國家的強制力保證人們行為的合法性。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的形成不僅需要法律的強制力,還需要道德的約束力。
道德和法是道德與法律融合的歷史前提的根源,它們最初是一體的,正像唯物史觀所說:“歷史從哪里開始,邏輯也就從哪里開始”。道德與法律作為社會規范的主要手段,其產生有著共同的歷史淵源。
(一)道德和法律有共同的邏輯起源。前蘇聯史學家謝苗諾夫用大量史料證明:原始禁忌是社會規范的最早形式,屬于某種最原始的社會規范。另一位前蘇聯學者、法學家雅維茨在其《法的一般理論―哲學和社會問題》一書中提出:“在遙遠的過去,單純依靠禁忌調整人們的關系,是規范人們行為的最初和最低級的形式。在當時,禁忌的作用是由恐懼和習慣保障的,被看成是統治整個共同的自然的、基本的力量?!币虼?,禁忌在原始社會具有同道德和法律相同的規范作用。
(二)道德和法律有共同的價值追求。由于人類對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需要,道德和法律便應運而生,另外隨著私有制的出現、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建立,法律從道德中獨立出來。它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秩序、自由和公正。
秩序是人類社會生存和良好運行的基礎,是社會的結構要素之一。社會秩序通過習慣、道德、制度、法律等四種形式實現。其中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任何社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基礎之上運行的。
法律和道德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即自由。自由是促進法律發展的重要條件,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道德自由和法律自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公正是道德和法律的最高價值目標。道德公正和法律公正既聯系又有區別。法律公正的確立和生效根源于道德公正的規范功能。如果沒有道德公正和它的規范功能,法律公正可能成為泡影,它的積極作用很難得到發揮,還會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
中國道德和法律的融合需要深厚的理論作基礎,還要符合我國現實的客觀性。即具有社會生活的現實基礎,包括經濟基礎、政治基礎、文化基礎和生態基礎。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具有競爭性、法制性、自由性等一般特征外,還具有誠實信用的專門特征,而道德和法律融合的經濟基礎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包括自由、平等、正義、秩序、信用等。
道德與法律的融合符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需要。民主是法治的必要前提,法治是民主的有力保障。法治不僅僅是民主政治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且是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特征。同時,社會主義民主蘊藏著一定的道德內涵,民主問題是現代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普遍關心的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道德與法律結合的文化基礎。道德與法律都是社會規范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實現道德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有機統一有利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結合道德與法律本身的內在聯系及當代中國現實情況可以看出,中國道德與法律融合的具體現實路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實現道德與法律的良性互動。道德與法律都屬于上層建筑,都可以作為調控人們行為的手段,但它們在基本內容、表現形式、調控方式、產生時間等方面存在不同,這并不影響它們之間的良性互動。
1.加強法律對道德的保障。道德的運行離不開法律,有時法律將道德規范制度化、模式化。道德規范的制度化對促進社會大眾的文明覺醒和社會主義的制度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顯然,道德的制度化并不是將所有道德制度化為法律,而是將反映人民大眾基本需求、具有普適性的道德加以制度化、規范化。
2.實現道德對法律的引導。從立法、司法和守法三個方面可以實現道德對法律的引導。第一,立法的道德條件。立法活動時應充分考慮人文主義因素,做到盡善盡美,因而立法主體應牢固樹立人本主義的方針,將正義、平等、信用等價值理念體現在具體的法律規范中。第二,司法的道德保障。司法主體應具有相應的道德能力,如正義感、責任心和氣節。
(二)要實現道德與法律作用的互補。道德和法律雖屬不同屬性的社會規范,在調整社會關系上所用的方式不盡相同,但它們在作用上卻可以相互補充。通過建立相應的機制才能實現道德與法律的互補。
1.建立道德促進法律的機制。第一,要用道德來指引法律的制定、修改、廢止等活動,從參與主體、制定過程到制定內容都要用合乎理性的道德觀念作指導。第二,要保證執法者的道德踐行能力。法律能否得到公正地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法者的道德能力。執法者的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執法機關的形象和法律的權威。
2.尋求法律促進道德的路徑。第一,建立剛性約束機制。通過國家政權力量來推動社會主義主旋律的演進,通過法律強化公民行為的道德水準;第二,引進法律對道德的監督、評價和保障機制。法律可以懲惡揚善,引入此機制,保護文明道德行為,譴責不道德行為,激勵人們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教育犯罪分子、道德不端分子時時事事守法。
1983年,美國利用轉基因技術獲得第一例轉基因作物--轉基因煙草.1994年,美國實現第一例轉基因植物--延遲成熟轉基因番茄的.商業化種植.隨后,轉基因作物在一些國家像美國、阿根廷等逐漸推廣,中國也種植少量的轉基因作物.目前,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已達幾千種.轉基因食品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利益,但也有許多風險和負面影響.由此,對轉基因食品倫理問題的研究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
作者:毛新志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湖北,武漢,430081刊名:哲學動態pkucssci英文刊名:philosophicaltrends年,卷(期):“”(8)分類號:b82關鍵詞:。
摘要: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改革中提出了一個核心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中職學生通過學習“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不但能對自身行為進行規范,還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生活發展水平。本文首先介紹了體悟教學在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中的意義,總結了體悟教學方法的特點,進而基于意義和特點提出了體悟教學法在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中的新應用策略。
關鍵詞:體悟教學;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
一、體悟教學法的意義。
體悟教學法內容主要包括了兩個核心關鍵點,一個是“體”,另一個是“悟”?!绑w”指的是體會、體驗,通過自身親自實踐收獲某種感受;“悟”指的是感悟,不但可以親身感悟動態的過程,又可以通過實踐感悟獲得靜態的結果。[1]體悟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認識和理解的過程中參與個人的情感,并將情感、行動和思維三方面進行充分結合。
二、體悟教學的特點。
特點一,不可重復性。體悟教學的過程不是簡單地積累客觀知識,也不是簡單的情感向道德的過渡,體悟教學的方法超越了邏輯思維的框架,因此具有不可重復性。特點二,非理性思維。體悟主要是對知識的升華,體悟教學是教師智慧對學生智慧的啟迪,教師感情對學生感情的激發,所有理性分析都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2]特點三,主動性。體悟是一種主動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學習行為的自我反思,主動性的來源有興趣、榜樣等。特點四,開放性。體悟教學不需要在計劃中進行,只要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開展。當積累的量成熟后,隨時隨地都能出現引起質變的情境。
三、體悟教學法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中的應用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
體悟教學的重點是“體”和“悟”,在教學過程中使用體悟教學方法時,教師應提前創造好條件?!奥殬I道德與法律”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提出幾個有意義的實際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例如,在“展示職業風采”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如何展示職業風采,引導學生去發展職業風采,進而展示職業風采。而在課程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方法更是多種多樣,在職業道德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使用多媒體技術營造出相關的氛圍,讓學生在畫面、聲音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繼而產生感悟,激發學習興趣。
2.表演體悟。
表演體悟的方法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進行表演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觀看完表演后能產生相應的感悟,從而能更便于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表演的方式主要以小品為主,小品具有風趣幽默的特點,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文明語言”的教學中,教師讓幾位學生給大家表演一段小品,學生的表演引得其他學生開心不已,個個開懷大笑。學生的興趣和熱情都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在表演和觀賞的過程中,感悟到文明語言的重要性,進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
3.對話討論。
由于學生之間有差異性,因此針對某個問題常常會出現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解釋。體悟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在和諧自由的交流環境中能吐露自己的心聲,將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講出來。教師對學生真實的想法表示尊重,就能贏得學生尊重,兩者在互相尊重的氛圍中共同學習,平等交流??偠灾?,體悟教學方法不但是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中新的教學方式,更是一種新的教學思想?!奥殬I道德與法律”課程不再像從前一樣只是為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是提高學生職業道德與法律素質的過程,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體悟教學方法能切實促使學生體悟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呂田甜張晶單位:大連長興島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謝利.體悟教學在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中的實施與運用[j].文教資料,2014,(21).
[2]王飛燕.體驗式教學法在《職業道德與法律》德育課程中的應用[j].
戲劇開篇引入布朗德的牧師身份,以及他作為一個牧師所該做的事情:冒死去為峽灣一個有罪的男人舉行臨終圣禮。布朗德的信仰充分體現了被“被選中”、“被揀選”的榮幸及其倫理職責。布朗德自幼立志成為上帝的代言人,做一個圣神的牧師。在布朗德看來,他的牧師身份是上帝賦予的,是上帝早已安排的使命。布朗德自己聲稱:“偉大的主宰賦予我一項圣神的使命”(易卜生,1995:215)①。在布朗德心里,他建構了一個屬于他自己的上帝:性格溫和、公正嚴明、普度眾生、高大偉岸、年輕有為,他對上帝的奇跡贊譽不已。布朗德深深地癡迷上帝以及上帝的偉大事業。因此,在布朗德心中,也希望自己做出種種不凡的事跡來,以此完成上帝交給他的圣神使命。與此同時,作為一個牧師的布朗德卻對宗教的教義不屑一顧。在布朗德心里,有著自己的教條:“全有或全無”(allornothing)。盡管如此,人們也從未懷疑過布朗德作為一個牧師所履行的倫理職責,因為布朗德盡心盡責,從無怨言。布朗德和耶穌基督一樣,無怨無悔,忍住痛苦、忍住悲傷,履行著上帝所安排的職責,哪怕會為之付出生命,因為在他看來,死亡并不等于毀滅。
布朗德對自己立志從事的牧師職業信心滿滿、志在天下,但卻對自己面對的親人、教民的信仰目標甚為憂慮。教民們關心的是世俗生活,在他們看來牧師傳播的思想填不飽他們的肚子,也解決不了他們的疾苦。無論布朗德自己是如何做好了思想準備,他所工作的峽灣教民卻沒有做好準備。布朗德指責他的教民,左眼望著上蒼,右眼盯著塵世,信仰問題不徹底。為此,布朗德曾一度沮喪、灰心。在布朗德的眼里,峽灣的人們活在一種自我構筑的痛苦之中,每個人都像貓頭鷹和魚:貓頭鷹害怕在黑夜里生活卻終生不得不如此生活,魚兒患上了恐水癥卻不得不終生和水生活在一起。每個人都懼怕失去性命,每個人都把性命看成是最為珍貴的,而布朗德,卻隨時準備好了為上帝獻身。布朗德主要對三類人的信仰不滿:一類是整天無憂無慮、嬉戲打鬧,不考慮未來,不考慮現實處境的樂天派;二類是杞人憂天、顧慮重重、堅守成規舊習的悲天派;三類是野性難訓、無法無天、是非不分的盲目派。因此,布朗德清楚自己的使命:與由這三類人組成的世俗世界做斗爭,把他們從病怏怏的世界解救出來。布朗德認為峽灣的教民們信仰不徹底,因此需要徹底改變,使得他們能完完全全聽從上帝的旨意,服從上帝的安排。盡管布朗德眼中的“罪孽之山”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但是布朗德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努力構建自己的理想事業。布朗德給自己描繪了一幅盛世圖景,他猶如上帝之光普照大地,人們禮贊他的豐功偉業,猶如人們禮贊耶穌的神跡一樣。此時的布朗德在信仰問題上毫無半點猶豫、徘徊和懷疑之心,虔誠地唱著上帝的圣歌。
為了成就自己的宗教事業,作為牧師的布朗德先是壓抑住自己的感情,無視母親臨終祈禱的要求;緊接著為了上帝的事業,布朗德堅守在峽灣最艱苦的環境里生活,導致自己的幼兒因為饑寒交迫而夭折,以及妻子因此而絕望自殺?!皝啿币驗樾叛龆@得了以撒,但是布朗德,因為沒有信仰,或至少說因為信仰他自己的意志而失去他的兒子沃爾夫”[3]。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布朗德為了上帝的事業,完成了向上帝“獻祭”(immolated)的使命。最后,布朗德把他自己的生命向上帝做出了“獻祭”,某種程度上也實現了他贖罪的心理訴求以及經受其妻子絕望自殺的懲罰。布朗德制定的“全有或全無”的教義首先就從他的親人施行,從而面向廣大教民。因此,為了徹底顛覆峽灣教民們愚鈍的信仰和麻木的靈魂,布朗德在集會上帶領著民眾走向“生活的大教堂”。所謂生活的大教堂也是布朗德一廂情愿的夢想,這座教堂無邊無際,以蒼穹作頂,底下是綠色的大地、高原、草場、大海和峽灣。在那里,人們安居樂業,把勞動號子當成唱詩班的歌聲,沒有日常勞作與教規教義的沖突,把生命與信仰融為一體,這是一幅美好的盛世太平圖景。布朗德所提倡的深入生活,就是把世俗的生活作為教堂,把廣袤的大地作為戰場,與人性的軟弱和無知進行拼死奮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布朗德提出“生活的大教堂”作為完成上帝使命的最高境界:即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每個人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成為真正的自我,每個人都是主宰自己的牧師。
由此可見,作為一個牧師,布朗德對上帝的信仰及其使命任務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他聽從“偉大的人的差遣”,遵從上帝的意志,甚至不惜冒著犧牲自己的生命的危險去實踐耶穌海上行走的偉跡,布朗德在冰湖上行走,追尋接近上帝的真理。那時候的布朗德對自己從事的牧師職業頗為自信,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對自己的使命也盡心盡責。由于自己積極向上、全心全意為上帝服務,上帝為此派了一個美麗的女子跟隨著布朗德,使布朗德不孤獨、不寂寞。阿格奈斯的勇敢、無私的愛情,讓布朗德稱心如意,順風順水,遠近聞名,好不愜意。布朗德也克服了峽灣艱難的生活條件,努力去改變峽灣人們幾乎愚鈍的信仰狀況,布朗德成為人人稱贊的好牧師。第二個階段是布朗德與阿格奈斯有了自己的愛情結晶之后,直到阿格奈斯死去。這期間,布朗德對上帝的信仰是堅定的,是公平的。無論是對自己的家人,還是對廣大的教民,布朗德奉行一條標準:即全有或全無。之后,布朗德的母親、兒子和妻子相繼離開人世,留下布朗德一個人繼續為他的宗教事業奮斗。第三個階段就是布朗德失去了自己所有親人之后,用母親的遺產為峽灣修建教堂,最后完成一個殉道者的所有的贖罪歷程。由此可見,布朗德肩負著的神圣使命,是布朗德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布朗德愛恨情仇的所有焦點。布朗德給自己建構了一個自我認知:他是上帝的化身,他是上帝在他所在的環境里的代言人,他以他自己堅強而剛毅的意志和“上帝之光”履行著他制定的教義(doctrine):“全有或全無”。
宗教倫理與禁忌:舉著偽善的道德旗幟。
無論是摩西十戒,還是保羅書信,基督教倫理價值核心之一就是重視道德情操與大愛之心,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妒ソ浖永珪窔w納著基督教九種倫理核心價值:仁愛、喜樂、和平、忍耐、仁慈、善良、溫柔、節制等,體現著基督教教義對倫理道德的重視。布朗德肩負著上帝的神圣使命,全心全意地履行自己的牧師職責。然而,峽灣的教民們對于布朗德“全有或全無”的教規不領情,甚至對布朗德個人的道德行為給予了沉痛的一擊。那么,布朗德是否遵循著基督教倫理規范呢?布朗德所作所為是否有違作為一個牧師所應該履行的'道德法則?文學倫理學批評的任務是“回到歷史的倫理現場,站在當時的倫理立場上解讀和闡釋文學作品,尋找文學產生的客觀倫理原因并解釋其何以成立,分析作品中導致社會事件和影響人物命運的倫理因素,用倫理的觀點對事件、人物、文學問題等給以解釋,并從歷史的角度做出道德評價”[4]。易卜生塑造布朗德可謂用心良苦,一方面讓布朗德履行自己的倫理職責,另一方面卻讓布朗德陷入自己的“道德沼澤地”。布朗德奉行“全有或全無”的人生信條,克己律人,以超人般的堅強意志完成上帝的使命?!安祭实伦非笳胬淼臒崆闉槌瑥姷囊庵径?,導致了理性的喪失,無可救藥的狂妄的蔓延”[5]77。
從布朗德對待他母親的財產和母親的要求來看,布朗德無疑是一個“不孝的兒子”。由于布朗德的母親病危,先后兩次送口信要求身兼牧師和兒子的布朗德回去為臨終的母親行圣禮。兩次送口信的人都極力勸說布朗德前往看望臨終的老人,連布朗德的妻子阿格奈斯也表達出了憂慮,建議他前去為母親行圣禮,后來鄉長特地前來游說,要求他不僅要履行牧師的倫理職責,也要履行兒子孝順母親的倫理職責。然而由于布朗德的母親不愿意完全放棄財產,哪怕他的母親已答應放棄十分之九的財產,布朗德卻只有一個條件:“全有或者全無”。盡管他母親苦苦哀求,希望得到原諒,得到救贖,布朗德依舊無動于衷,最后,布朗德的母親抱憾歸西。布朗德曾經冒死前去為一個有罪的人舉行臨終圣禮,聆聽臨時的人的懺悔,卻不能為自己的母親舉行臨終圣禮。無論布朗德基于何種宗教倫理的義務與責任,勸說他的母親放棄財產才能得到救贖,只有他母親完全放棄財產他才同意為其母親做臨終圣禮;然而布朗德的倫理選擇卻有悖于他個人作為一個兒子應該孝順母親的基本道德行為,何況他是一個牧師,為每一個人舉行臨終圣禮是他的基本倫理職責。從布朗德對待他的幼兒及其妻子的行為和態度來看,布朗德無疑又是一個“不慈”的父親和一個“無情”的丈夫。在遇到布朗德之前,阿格奈斯不信仰上帝。由于被布朗德冒死前去為一個有罪的人舉行臨終圣禮所感動。阿格奈斯決定與布朗德一起冒死前往,為布朗德掌帆,做布朗德的助手,為布朗德的圣神使命唱贊美詩。此時,阿格奈斯和布朗德一樣堅信,上帝將與他們同在,之后當阿格奈斯舍棄自己的戀人、親人,心甘情愿地與布朗德過著清貧的生活,承受著峽灣教民對她的微詞和議論。后來阿格奈斯為布朗德生下一個可愛的兒子,依舊住在峽灣最艱苦的房子里。這里常年見不到陽光,條件極其艱苦,為了與布朗德一起承擔著上帝的使命,阿格奈斯忍受著身心的痛楚,以極大的勇氣和承受能力接受著上帝的安排。當醫生警告如果繼續居住在峽灣洞穴里,他們將失去他們的愛子。阿格奈斯舉起自己的孩子向上帝說道:“上帝啊!你敢于要求這件祭品,我就敢于舉起他來獻給天國!引導我度過生命的劫火吧?!?易卜生,1995:212)此時的阿格奈斯,依舊陪同著布朗德選擇繼續在峽灣居住,以便完成上帝的差遣;很快,他們的兒子便夭折。
之后,布朗德以極其殘忍而粗暴的方式對待阿格奈斯的喪子之痛,對阿格奈斯敏感的神經一再刺激,對她的感受置之不理,對她憔悴的身心不予關懷。每當阿格奈斯思念自己的兒子,布朗德就粗暴地阻止,要求阿格奈斯忘掉悲痛,毫無保留地奉獻她全部的愛。布朗德要求阿格奈斯供獻她的悲傷、她的記憶、她的渴望,甚至是她有罪的嘆息,以及她那顆破碎的心。由于布朗德聽了吉普賽女孩說的一席話就動搖了去南方生活的打算,繼續留在冰窟窿里生活,導致自己的兒子病死在冬季里。當一個吉普賽女人抱著饑寒交迫的兒子來乞討時,布朗德卻心懷上帝仁慈之心,給對方衣服和食物,同時逼迫阿格奈斯舍棄她與自己孩子之間的一點點相思,把所有的衣服甚至最后一頂童帽都給了吉普賽女人。阿格奈斯就是在布朗德的道德說教中一步一步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她忍住內心的傷痛,甚至對從兒子墳墓上取回的樹枝也視若珍寶。阿格奈斯擦拭著心靈上的血液,用生命最后的力量陪伴著布朗德,盡到作為妻子最后倫理義務。最后阿格奈斯懷著滿心的悲傷,對兒子的思念,對生活的絕望,選擇了自殺離開了布朗德,離開了布朗德心中的上帝所管轄的人世?!安祭实聻樽非笏睦硐氲竭_了一個又一個獻祭的高度,卻陷入一個又一個謀殺般的深淵”[6]47-48。
由于布朗德過于苛刻的教義,教民們對布朗德給予理性的審判:“一個不孝的兒子,一個不慈的父親,一個無情的丈夫!你們能找到一個比他更壞的基督徒么?”(易卜生,1995:274)。由此,從布朗德的個人道德行為上來看,布朗德被評價為“不孝”、“不慈”和“無情”。這正好體現了布朗德處理母子、父子和夫妻之間的倫理關系的態度,布朗德以耶穌的名義履行著他的牧師職責,卻沒有履行他身為人子、人父和人夫的倫理責任?;浇痰膫惱碡熑我蟛祭实侣男心翈熦熑?,然而這一切的一切卻與最基本的生命倫理責任相沖突。因此,布朗德個人的道德準則與峽灣教民的集體道德準則相沖突,即“全有或全無”與“行人道”相沖突。布朗德所奉行的基督教倫理過于強化“恨”,與耶穌所提倡的“愛人如己”相背離,布朗德可謂是“愛之不足、恨之有余”。布朗德舉著上帝的道德旗幟,以他自己的道德準則要求他身邊的人,履行他所理解的上帝的職責,而這種道德力量卻是缺乏最基本的人倫之愛。因此,布朗德的道德游說實際上與道德的本質相背離。
靈魂毀滅與救贖:踐行自我贖罪的諾言。
布朗德多次聲稱,童年的悲慘記憶充斥著他的全部心思,讓他不堪回首。布朗德的學校生活也是不盡人意。在老師的眼里,他的想法近乎瘋狂。布朗德小時候總是坐立不安,渴望著離家出走。在布朗德缺乏父愛的童年里,同樣缺乏母愛。童年的不堪回憶為布朗德心里留下了仇恨的種子。由于布朗德的母親本有自己的心上人,然而父母之命使得她嫁給了布朗德的父親。在布朗德很小的時候,親眼目睹了父親去世的時候,他的母親不管父親的死活只是尋找著他父親留下的財產。這給幼小的布朗德留下了痛苦的心靈陰影。從此,布朗德離家出走,游走四方。對于布朗德的母親來說,她犧牲自己的愛情換來這一場無愛的婚姻?;楹蟾侨倘柝撝?,吃盡各種苦頭,用自己的雙手使得自己的家產翻一番,過上了不愁吃穿的日子。但是她心知自己沒有完成自己的倫理義務。因此,布朗德認為他的母親不顧他父親的死活,只是關心他父親的財產,因而認為她的母親是有罪的;同時布朗德因為不肯原諒母親拒絕為其母親舉行臨終圣禮,對他母親抱憾歸西心懷內疚,加之自己的妻兒因為他而相繼去世。因此,布朗德認為自己是一個有罪的殉道者(martyr)。按理說,布朗德作為他母親的唯一繼承人,擁有大量的田產、大量的山林,繼承遺產的布朗德,原本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甚至成為當地頗有家產的財主??刹祭实聟s過著貧寒的生活,長期居住在峽灣的洞穴搬的小房子里,直接導致了他自己兒子的夭折,進而間接導致了其妻子的自殺。與此同時,布朗德在繼承了母親巨額財產之后卻不去享用,而是選擇全部捐獻修建一所教堂。
為此,布朗德開始了艱辛的贖罪歷程,一方面布朗德由于內心的愧疚,為死去的妻兒哀鳴,通過自我懲罰來進行自我贖罪;另一方面,布朗德要為其母親贖罪。布朗德的自我贖罪之路,充滿著殉難(martyrdom)的歷程。布朗德的自我贖罪之路是一條充滿著艱辛、痛苦之路。布朗德聲稱,意志必須滿足法律對正義的渴求。憑據意志不僅要做會帶來痛苦和麻煩的事,還須仗著意志堅決而愉快地歷盡種種恐懼的考驗。被釘上十字架痛楚并愉快地死去才算殉道,即使在肉體極度疼痛,精神受到極大煎熬也不改初衷。唯有這樣才能救贖世人。布朗德動用母親的遺產修建了一座嶄新的教堂,原本他以為修建教堂之后,人們的信仰問題得到解決,布朗德自己的罪孽能得到洗刷。然而,布朗德對新建的教堂不滿意,因為人們的信仰并沒有因此而得到改善;布朗德自己的失落也使得他自己毫無成就感,內疚、痛苦和迷茫依舊侵蝕著他的靈魂。他母親死前的怨恨、他幼兒死前的無辜和他妻子死前的絕望無不使得他的內心充滿著復雜的愧疚之情。在教堂修建好之后的捐贈儀式開始之前,布朗德對鄉長、副主教、廣大教民進行逐一的批判,同時自我否定使他的捐贈變成了他的反叛。最后,布朗德把新教堂的鑰匙扔進河里,帶領盲目的民眾開始了所謂的戰斗,從而使他丟掉了被封為貴族的機會和做主教的前程。
作為一個意志堅定的牧師,布朗德的自我救贖之路卻最終以失敗告終。布朗德帶領著眾人沖上山坡,隨著路越來越陡峭,人們饑寒交迫,眾人開始呼喚他們跟隨著的上帝的代言人,期望布朗德像耶穌行跡一樣來一個奇跡,讓眾人不再饑餓,不再疲倦。然而,布朗德畢竟不是上帝,行不了神跡,做不了主。布朗德要求眾人破除種種疑慮,遵從“全有或全無”的戒律。當眾人問及這么做有何回報的時候,布朗德強調只有完整無缺的意志,昂揚的信仰,和諧的靈魂,樂于犧牲的精神境界,這本身就會給你們帶來歡樂,直到人們進入墳墓才得到救贖。最終,鄉長、副主教等人用海灣來了數百萬條魚的謊言引導著眾人下山了,眾人背棄了布朗德。最后剩下布朗德一個人繼續前行,以“完整無缺的意志”,追尋他心中圣神的上帝之光。布朗德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向戰場,他一個人的戰場,也是他的審判場,也是他最后的刑場。布朗德失去了一切,無論是他的妻兒、他母親遺留給他的巨額財產和他終生為之奮斗的宗教事業,乃至最后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充當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殉道者。正如布朗德自己所說:“我盲目地以為我是為了我的使命,上帝的召喚,犧牲了所有的一切?!?布朗德,1995:258)布朗德最后被釘在高山的“十字架”上,他葬身懸崖雪山的時候,山上傳來一聲“上帝是仁慈的”。布朗德最后成了心甘情愿走向十字架的殉道者,按照他的意志和斗志,完成了他最后悲劇搬的殉道?!安祭实聭{借著他堅韌的毅力實現了他不可妥協的完整性,然而,他對于生活的概念卻是不完整的,以及因他冷酷的個人主義而付出生命的代價?!保?]在通往天堂之路上,他幼小的兒子、較弱的妻子和年老的母親,成為他殉道歷程的陪伴者。正如布朗德所聲稱那樣:“我是以殉道者的精神接受我的使命”(易卜生,1995:191)。敘述者一方面關注布朗德的道德行為及其布朗德周邊人們對布朗德的道德評價,一方面以內視聚焦關注著布朗德充滿著自我犧牲的贖罪的心路歷程。
結語。
綜上所述,布朗德在追求所謂的“全有或全無”的宗教事業過程中,由于布朗德倫理意識的淡薄,先后背離了自己作為“人子”、“人父”和“人夫”的倫理責任與倫理義務,以過于偏執的狂妄和不切實際,追求著上“上帝之光”,逐漸喪失了作為人的最基本的理性,失去了對自己的控制,最終釀成家破人亡的悲劇。換句話說,由于布朗德的倫理意識比較薄弱,專注于自己的牧師使命,堅信“全有或全無”的教條主義人生法則,成為布朗德悲劇的主要原因;此外,布朗德童年的不堪回憶造成了他孤僻、冷漠、狹隘、自負和自私的性格,對親情倫理不予重視,他偽善的道德觀念也是造成他以及他的親人毀滅的間接原因;同時布朗德過于偏執和狂妄,對他的教民的生存和感情不關心,一味進行空乏的道德說教,最終由于他偽善的道德行為使他失去了人心;最后,布朗德苦苦為之奮斗和戰斗的事業與其道德說教一樣空泛,斗爭對象和斗爭目標不明確,行動上缺乏策略,以空想主義觀念成使得他為之奮斗的事業成為海市蜃樓與空中樓閣。結合易卜生所創作的其他戲劇中的牧師形象,比如《羅斯莫莊》里的羅斯莫,《群鬼》里的曼德牧師,《玩偶之家》里的幕后牧師教導者,易卜生對于牧師形象是持批評態度的,盡管易卜生作為一個虔誠的信徒,以及一個有著強烈的道德責任感的詩人與劇作家。然而,易卜生所說布朗德是“最幸福時刻的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劇作家懷著十分虔誠和崇敬的態度,極力塑造一個全心全意為上帝而奉獻的“布朗德”,正如易卜生自己在十九世紀孤軍奮戰,用自己的筆觸揭示挪威社會的種種弊端和矛盾;另一方面卻對在社會變遷、道德沉淪的社會現實生活中,布朗德的思想和行為又顯得不合時宜,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易卜生深懷同情之感書寫布朗德的悲劇以及布朗德給他人帶來的傷害,體現著劇作家對人類理想的道德法則的追求和向往。
(一)法律的含義。法是一種人們的生活行為準則,它通過立法者的制定或認可,進而形成法律,通過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他規定的是人們的權利行使界限,只要我們在法律的范圍內活動,我們就是自由的。法律包涵自由、平等及秩序等價值。
據此可知,法是統治階級進行統治的一種工具,它將統治階級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并用一定的形式固定下來,由大家共同遵守。法作為一種行為規范,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直到階級的出現才產生。法律從一誕生,就帶有強制性、階級性及國家意志性。法的國家強制性就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只有當人們違法或者抵抗法律時才會受到國家暴力機關的處罰,而平時國家強制力則不會顯現。階級性主要講的是法律的本質,在原始社會雖然也有一定的規范,但那不是法律,與法律不具有同一性,而法律的真正出現是在階級和私有制產生后才出現,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制定法律。對于國家意志性,法律表現的很明顯,在古代,國家既是帝王的私人財產,所以法律由皇帝制定。而現在隨著民主的發展,立法的完善,法律也更能體現民眾的意愿。
(二)道德的含義。道德也是一種社會調整方式,并且它產生的比法律還要早。在古代,主要是把道德作為社會的主要調整方式道德的主要內容是為了強調一個字,即善。它通過對人們善的指引來達到統治的目的。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正是說明了道德的作用。道德主要是通過調整人們的內心,來達到維護統治的結果,相應的道德的載體是鄉規民約,而非以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方式確定。因此,它是靠社會輿論、民間習俗和民眾內在的信念來保證實行的。道德的內容歸根到底來是人們內心向善的意念決定的,只不過被統治者利用了罷了。
一定的道德也反映了一定社會的現狀,當今社會隨著道德的淪喪,產生了很多有違道德的現象,這也是只強調法律而忽視道德作用的結果。所以,必須靠道德的內心調節作用來促進法律外在作用的發揮。
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他們都是社會調整的手段,同時他們追求的目標也是相同的,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從人類的歷史發展來看,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方面,都需要道德與法律。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同時又是有區別的,所以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1.都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法律通過調整人們的外在行為來達到調控的目的。而到的主要是對人們的思想進行調整,來達到規范行為的目的。二者側重點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
2.法律是道德傳播的有效手段。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對法律的遵守,就是對道德的認可。道德的傳播通過法律也可以有效的進行,法律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3.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準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正確的法律是必然符合道德的要求的,“惡法非法”就很好地說明了法律如果不符合道德就會成為惡法。道德的產生早于法律,人們對道德的接受早于法律,所以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如果法律不符合最基本的道德就不會被人們所接受。
4.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在當今社會,某些法律調整轉化成了道德調整。這就是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強調的是統治者以自己的一直將某些道德上升為法律,用道德的形式規定下來;法律道德化強調的是將一種強制的法律義務轉化為自覺地道德義務。道德和法律就是在這種嬗變中不斷發展并發揮其社會調控作用的。
(二)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二者是有區別的。
1.產生的時間不同。法律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人類進入私有制經濟時期,為了更好的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把統治階級意志上升為法律?,F在意義上的法律,是人類進入資本主義時期才產生的。而道德是隨著人類的出現而出現的,可以說是和人類一同出現的,例如早期的宗教等。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的形成是由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它的形成有嚴格的程序性,并且它也以固定的形式存在,這樣可以保證法律的穩定性和權威性。法律比較具體。而道德的形成則是潛移默化的,它很少有具體的表現,往往是通過一個人內心來表達,進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道德比較抽象。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法律僅僅調整人的行為,而不涉及人的思想,在法律上對思想犯不予認可。而道德對于人的行為和思想都進行調整,但更側重于對人的思想的調整,道德更強調對人內心意念進行改造,進而達到對人行為改造的目的。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如果一個人違反法律可以通過訴訟解決,構成犯罪還會受到刑事處罰。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一個人道德的好壞與法律無關,只要不觸犯法律,法律就不會碰觸你。
5.內容不同。法律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權利與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則是更強調義務?;静簧婕皺嗬?。權利和義務不對等。這樣只會讓人們對道德更加反感,不利于道德社會作用的發揮。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長期以來,人們的行為都是以道德準則來加以規范。在法制社會建設進程中,法律與道德不免會發生一些沖突。
法律雖然必須與社會道德相一致,但同時必須給私人的道德和不道德留下一點余地。法律不是萬能的,有些民事活動根本不干法律的事,法律無法調整或即使調整也調整不好。法官判案僅遵從于法律,不用遵從于道德。法庭是法律殿堂,不是道德裁判所;法官是護法使者,不是道德衛士。法官不能根據“民意”、“民憤”、“情感”和社會輿論來判案。法律雖然與道德相通,但也有相沖突的一面。當法律與道德發生沖突時,法官要恪守法律,維護法律的尊嚴,不要超越法律去插手道德上的事情。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不能以破壞法制為代價。嚴格遵守法律才是符合民眾的最大利益,才是最崇高的社會公德。
四、結語。
法律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秩序,而道德也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社會生活。道德是有標準的,不可能人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并且道德是調整人的內心,這本身就很難把握,因此就需要尋找折中的辦法,法律就產生了。法律本身就包含了最普遍的道德要求,并且也通過規范人的外在行為來作為執行方式,更能發揮功效。因此,法律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只有實現法律與道德最大的相融才能實現法治社會。
摘要法律是通過授予一部分人權利使其享有合理的利益從而使人的積極性與進取心得到肯定,使人的社會本性與價值得到呈現與褒獎,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它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平衡利益分配與增加社會的整體福利。法律良心必須向道德要求開放,然而在專利法的傳統中,被認為高度技術化的專利法領域,歷來缺少倫理審視。功利主義成為影響專利法實踐的主要因素。功利主義倫理觀對專利法實踐發揮著實質性影響。其內在的理論缺陷促成了分配非正義和忽視人權等基本價值的現實局面。本文指出專利法應該建立在倫理正當性的基礎之上,從功利回歸道義的專利法正義觀,其中應包含社會利益的考量。
以生物技術為主導的科技革命使生物經濟成為了各個國家在高新技術領域著重投資并展開激烈爭奪的領域。迄今為止還沒有哪項科學技術像基因技術這樣對人類社會既存的倫理觀念與準則提出了如此廣泛、嚴峻的.沖擊和挑戰,從轉基因動植物、胚胎干細胞、克隆人到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基因修飾,紛紛要求社會倫理道德給予正確的價值評判,繼而要求具有強制性約束力的法律相應做出調整,專利法作為直接調整保護科技成果及其利用的法律規范不可避免地也要回應這些沖擊和挑戰。
對專利申請進行倫理道德考量的過濾機制是通過專利法中的公序良俗規則得以實現。我國《專利法》第五條規定:“對違反國家法律、社會道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歐洲專利法公約和日本專利法也有類似公序良俗的規則。美國專利法無明確的法律規定,但判例法的發展使得法律實踐操作中將公序良俗解釋為實用性的要求。
華爾街日報重要新專利的專欄里描述美國農業部和岱字棉公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方法,通過修改控制生長的基因片段,可以阻止植物產生能夠發芽的種子而這項新發明加強了對種子的商業控制,使得農民必須每年從種子公司購買所需要的種子。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稱這項新技術為“終結者”,是對農民,生物多樣性和食品安全的一種全球性威脅。如果終結者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將賦予種子和農業跨國公司以控制世界食品供應的前所未有的,極其危險的能力。
當孟山都宣布收購岱字棉之后,孟山都和岱字棉公司的交易最終被政府反壟斷管制否決了。
在給投資者的信中,休·格蘭特稱:“當我們不能控制天氣、生產面積甚至現貨價格,我們仍然可以控制住那個直接使我們業務增長的因素——種子?!狈N子里面的轉基因鏈,是孟山都持續裂變出金子的法寶?!?/p>
發展。
《生物多樣性公約》規定,遺傳資源的利用應當遵循國家主權、知情同意、惠益分享的原則,并明確規定,專利制度應有助于實現保護遺傳資源的目標。目前,一些國家已經通過專利法律制度保護遺傳資源。為防止遺傳資源流失專利法修改劍指“基因竊取”。
當今中國,隨著傳媒業的迅速發展,傳媒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作為“把關人”的傳媒從業者,就更要認清傳媒職業屬性,做一個正確輿論的引導者??墒乾F實社會中,有關傳媒人的新聞倫理失范和對新聞當事人及受眾所造成新聞傷害的事件卻頻頻發生?!吧钲诼摲狸爢T強奸案”的報道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本文通過對此案報道的分析,探析新聞倫理失范原因,并探討相關應對策略。
案例分析。
(一)新聞事件回顧。
10月23日晚上,聯防隊員楊喜利手持鋼管、警棍闖進王娟(化名)的家中,一通亂砸后,對她進行長達一個小時的毒打和強奸。她的丈夫楊武(化名)則躲在幾米外,不敢做聲,一個小時后才悄悄報警。
月8日,《南方都市報》刊登第一篇關于此事的報道:《妻子遭聯防隊員毒打強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時》,隨即引發廣泛關注。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搜狐網、金羊網等多家新聞網站了南都的文章,大批媒體記者趕赴楊武家進行采訪。11月9日,安徽《江淮晨報》整版報道此事,大標題為《“我是世界上最窩囊的丈夫”是的,你還好意思說!》;東南快報的標題是《“我是世界上最窩囊的丈夫”》。網上廣泛轉載著幾張照片:王娟側臥在堆滿了衣物和床單的床上,兩手抓著床單,將臉捂得嚴嚴實實,而幾只指甲涂得鮮紅的手握著采訪話筒湊到王娟頭邊。不管是平面媒體還是電子媒體,對當事人的臉部未作任何技術處理,而且將其詳細資料公之于眾。從此傳媒的報道走向了極端,眾人都在指責楊武的懦弱,仿佛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而沒有人去指責施暴者,去真正地推動事件的進展。不久,網絡上轉而開始反思媒體的倫理失范。有網友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一個不負責任的社會,會把地位卑微的老實人變成“世上最窩囊的男人”;一個迷失了方向的輿論群體,也會把原本善良無助的正常人逼向崩潰的邊緣。
(二)媒體新聞倫理失范淺析。
1.濫用議程設置理論,誤導輿論。所謂議程設置是用來說明媒介有意無意地建構公共討論與關注的話題的一種理論。該理論強調,大眾媒介對事物和意見的強調程度與受眾的重視程度成正比,受眾會因媒介提供的議程而改變對事物重要性的認識,對媒介認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動。
我們看到最早報道此新聞的《南方都市報》的版面,作者把楊武的話“我是世界上最窩囊和最沒用的丈夫”放在新聞標題的右側,字體與新聞標題幾乎等大。在與楊武對話的新聞稿中,作者直接對楊武說:“你太懦弱了?!卑不铡督闯繄蟆犯钦鎴蟮来诵侣?,并放上具有鮮明立場傾向的大標題《“我是世界上最窩囊的丈夫”是的,你還好意思說!》。我們再看照片,《南方都市報》最大的照片為“楊武與妻子相擁而泣的照片,而《江淮晨報》則在新聞標題上放上了“楊武痛哭流涕的照片”,作者似乎在用一切材料來佐證楊武是“世界上最窩囊的丈夫”。就這樣,作者踐踏在當事人的尊嚴、人格之上,把這個新聞寫成了故事情節曲折復雜,黃、性、腥穿插其間的吸引受眾眼球,引導媚俗傾向的故事。受眾在作者的引導下,把一切都歸因于楊武的懦弱無能,把嚴肅的新聞當成了趣聞、笑料。電視媒體更是借助其直觀的報道優勢繼續按照這些媒體人的議程設置發展。不加任何技術處理拍攝受害者,外加冷嘲熱諷,如某衛視“今日一線”主持人在節目中說:“看到這里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做丈夫的楊武怎么能窩囊到這種地步?!?/p>
我們知道媒體的義務在于通過報道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并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墒窃谶@次報道中,媒體完全走向了錯誤的極端,反而像在為“娛樂至死”做呼應。
2.濫用新聞自由,侵犯隱私權和肖像權。新聞自由是新聞媒體依法采集、發布、發送和收受新聞的自由,包括報刊的出版自由、電視臺和電臺的播放自由,新聞采訪和報道的自由,以及發表意見和進行新聞批評的自由。但是,媒體的新聞自由權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才能行使。新聞侵犯隱私權是指在新聞作品中公開他人隱私而使他人隱私權受到傷害的行為。
我們看“深圳聯防隊員強奸案”的采訪報道,記者強行闖入楊武家這樣的私人空間,非公開場合進行采訪,逼問已經瀕臨精神失常的王娟,一次又一次請當事人講述“當時的情形”“當時的感受”。記者在報道中詳細描述強奸時的場景、動作、聲音等細節,暴露楊武的家庭住址,母親、女兒的形象;楊武痛哭流涕的窘相更是被公開傳播。王娟被楊喜利施暴的監控錄像在網絡上和電視上廣為傳播。根據我國的法律,他可以據此起訴侵權的傳媒和記者:傳媒為了煽情而披露公民的隱私,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墒?,楊武一家不知道自己的隱私權可以受法律保護,他只能無助地跪在地上,用帶著哭腔的聲音說:“我忍受的是所有男人不能忍受的恥辱和壓力,我不愿意回憶,求求你們了,出去好嗎?”
至此,在此次新聞報道中,新聞媒體已經將新聞自由變成了媒介話語霸權,違反法律,侵犯受害人的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一遍又一遍地戕害著受害人的身心。
3.妄加道德審判,施行媒介暴力。此次“楊武事件”的報道中,記者從一開始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指責楊武,所有的評判就像央視記者柴靜所說“像刺一樣扎在人心里”。媒體本應客觀報道事件,將信息公開于公眾,讓公眾自己去評判,可是這次媒體完全丟失了新聞的客觀和公正。
媒體為了吸引受眾眼球,一次又一次對受害者施行媒介暴力。楊武的妻子不堪忍受媒體的侮辱而選擇自殺,可是媒體絲毫不關心這位受害者的心理感受,還在不斷地追問她“當時的情形和感受”,即使她有精神失常的.跡象也不放過。柴靜在博客中寫道:“他們確實不知道怎么反抗暴力,對自己最脆弱的保護,只能用袖子掩住臉,來避開采訪。是的,這是一場羞辱,但不是他們的?!?/p>
媒體妄加道德審判和肆意施行媒介暴力,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人文主義關懷。所謂人文關懷,就是對人存在的關注,對人的價值、人的命運等有關人生存的根本問題的眷顧與沉思。記者應站在與采訪對象平等的角度采訪,記者應換位思考避免媒介暴力對受害人造成的二次傷害。鳳凰記者閭丘露薇說:媒體有追問真相的義務和權利,但是同時也有倫理底線,要尊重受害者的隱私和感受,在窮追猛打的時候,至少要分清公權和私權,也不要自己進行道德審判。(三)對當事人的新聞傷害。
從上面的媒體新聞倫理失范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媒體錯誤引導輿論,使受眾向著媒體設置的議程偏向:斥責楊武懦弱,沒有推進社會問題的解決,反而把這一悲慘的事件當成了笑料和媚俗的黃色新聞。媒體侵犯了受害人一家的隱私權,使全家人暴露在公眾視野中。媒體將強奸的細節詳細描述并呈現在報道中,使王娟的名譽受到侵害。媒體在這次報道中沒有關心同情受害者,反而一個勁地揭傷疤,使受害人心理受到巨大傷害。
新聞倫理失范的原因分析及應對。
(一)新聞倫理教育的不足或缺失。隨著傳媒業的競爭加劇,一部分媒體從業者忽視了自身素養的提高,更是忽略了對新聞倫理相關知識的掌握。他們認為只要能夠吸引受眾眼球,提高發行量,提高收視率,就可以公開一切,就可以傳播一切??墒?,卻忘記了新聞倫理要求的真實、客觀、公正,平等。不知道“電視臺播放的、報紙刊登的這些內容,都是事實,但并非所有事實,都適合向大眾傳播”“不傳播不適宜傳播的內容,是媒體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中國高等院校新聞教育對新聞倫理學的重視依然不夠,新聞倫理課多作為選修課來設置。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沃爾特?克朗凱特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喬?福特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我認為,新聞傳播教育的最終使命是培養社會責任感。人們希望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做記者的技能,而且要讓他們明白他們的工作對社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币虼?,高等學校在培養新聞人才的時候應加大新聞倫理、社會責任感的教育與熏陶,傳媒機構更是要加強對新聞記者的崗前培訓,著重強調新聞倫理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二)傳媒制度導致的利益驅動與把關不嚴。面對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政治經濟條件的深刻變化,我國的新聞媒體重新界定了其行業本質,即“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雙重屬性。媒體一方面要傳播新聞信息、引導輿論,另一方面又要以獲取利潤為目標。而當代中國傳媒產業迅速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某些媒體為了利益而疏忽了自己擔當社會責任的職責。
(三)新聞法律缺失。新聞倫理屬于道德范疇,而道德自律靠的是媒體人的自我修為,要求每位媒體從業人員要達到“慎獨”的道德境界顯然不可能。而法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是一種非人格化的制度,它通過建立一套客觀的、理性的規則去引導、規范人們的行為。法律的這套規則一旦制定,便不依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從而顯示出高于一切的權威,迫使人們不得不自覺遵守,從而達到監督、規范權力運作的目的。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套成形的新聞法,只是借助其他相關法律對傳媒進行約束,這樣就使得有些人打擦邊球。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快推進新聞法的出臺,使新聞傳媒業“依法治業”與“以德治業”相結合,這樣傳媒業才能得到良好發展,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新聞媒體擔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新聞從業者必定要從以往的新聞倫理失范中吸取教訓,恪守新聞職業道德規范,加強自我修養,真正肩負起“社會守望者”的社會職責。(項目名稱: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國當代新聞學研究范式的轉換”項目號:11fxw001)。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欄目責編:曾鳴。
當今社會,商業活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以德治商,文明經商,遵循商業活動中的道德規范從事商業活動,這是商業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目前倫理學界對商業倫理的研究中,主要圍繞以下理論話題而展開,即如何從理論上闡明產品責任的歸屬問題,商家自利與利他問題,商業腐敗問題,商業誠信等等.
作者:王中原羅文俊作者單位:王中原(中南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羅文俊(湖南稅務高等??茖W校,湖南,長沙,410116)。
刊名:湖南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英文刊名:journalofhunantaxcollege年,卷(期):16(2)分類號:b82-05關鍵詞:商業倫理產品責任問題利己與利他商業誠信商業腐敗。
廣播電視編輯加強新聞的輿論引導作用把關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是我們把它們分成兩方面來講,一方面是把關的問題。編輯的把關,從邏輯上來講,它是一個正題,也就是說把關工作是我們編輯的日常必須要接觸的,必須要做的,也是必須要做好的。但是,如果把關的工作做不好,那么就有可能造成新聞的輿論引導走向另一面。輿論引導的失誤就是我們說的反題。把關和輿論引導兩者實際上是有一定的關聯的。如果把關過度或者是違反了某些規則,我們就認為它是社會責任的失范。
1新聞道德淪喪的原因剖析。
1.1經濟利益的驅使。
在周克華被擊斃后,有的媒體為了吸引公眾的眼球,在沒有打上馬賽克的情況下,展示他不堪入目的“死相”,而不顧此類血腥的畫面將造成的影響。這歸根到底是某些新聞工作者單純為追求經濟利益而忽略職業道德素養的表現。
市場經濟背景下,競爭機制的引入刺激并推動了新聞傳媒行業的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媒介技術的革新與發展,也給新聞工作者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然而,隨著媒體生存環境日漸窘迫和行業競爭壓力的劇增,一些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底線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動搖,職業道德的約束在金錢和利益的誘導下逐漸變的松弛了。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物質建設發展速度較快,然而在道德精神層面的建設卻相對匱乏。有的媒體以戲謔的態度描述周克華被擊斃這一事件,不少新聞報道甚至呈現出娛樂化的態勢。這其實是一種嚴重缺乏同情心的表現,不僅給周克華的'家庭帶去了深深的傷害,也污染了社會文明的風氣。沒有道德,就沒有靈魂,沒有靈魂,就沒有定力,沒有定力就很有可能做出有害社會的行為。造就當前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行業自律的缺失。由于沒有嚴格的行業道德標準,或者說行業道德在經濟利益系統支配下的失效,致使某些媒體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淪陷。
1.3管理人員責任的缺失。
當前,新聞事業的管理人員水平良莠不齊,缺乏基本的新聞職業道德,對有違新聞職業道德的現象視而不見,部分人員甚至還親身參與到一些有損職業道德的事情中。新聞事業管理人員的價值取向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媒體的編輯方針和風格定位?!吧狭翰徽铝和帷?,新聞事業管理人員的失職極其容易造成連環反應,從而導致整個新聞行業職業道德的敗壞和染毒。王韜在《|園文錄?外編》中曾提到對報社主筆人的要求:“顧秉筆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選,其間或非通材,未免識小而遺大,然猶其細焉者也,至其挾私訐人,自快其忿,則品斯下矣,士君子當擯之而不齒?!彪m然是在新媒體時代,但王韜所提出的這套選拔報紙主筆人才的標準依然有其現實意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界環境對事物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良好的媒介生態環境和新聞道德環境對提升新聞職業道德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社會道德環境的好壞首先可以影響人的認知,進而影響人的情感認同。注重文明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的提升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切實改變新聞道德環境。
一是優化相關制度。道德不同于法律法規具有強制性,它的約束作用主要源自于社會輿論和社會規范。這就導致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相關制度的實施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只有優化制度,才能使得新聞工作者將職業道德內化,自覺地培養新聞專業主義的精神。
三是強化新聞工作者的公德意識。新聞工作者是社會航船上的t望者,作為信息的“把關人”,應始終把新聞的真實性作為第一信條,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自覺按照社會公德的內容與要求主持并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做到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在對新聞從業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時,深入基層是最具操作性的精神教育形式?;鶎拥氖痉蹲饔镁哂袕娏业挠绊懥透姓倭?,從基層獲得的數據資料具有更形象的認知感,這些都是在課堂教學中所不具備的。充分利用媒體的資源優勢,開展干部深入基層磨煉教育,體驗基層生活冷暖,從而消減新聞工作者的物質欲,喚醒和增強新聞工作者的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對新聞從業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2.3強調社會責任意識,增強新聞自律。
新聞媒體自律有助于增強媒體責任感,它包括行業自律和媒介個體自律兩個部分。陳力丹認為在處理新聞職業道德淪喪的問題上要首先解決行業自律問題,需要新聞媒體自身有一套完備的行業自我監督規范。
2.4提高記者的作風。
恪守新聞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以忠誠于黨,取信于民。筆者認為,提高記者的道德修養,關鍵在于提高記者的作風。新聞報道工作是一項光榮的工作,記者是一個神圣的職業。所選記者的職業,我們必須是值得的記者的光榮稱號。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敬業,創新的目的精力都用在工作,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好作品,新聞和信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做誠實和公正的為文的第一人,記者應該是一個誠實的人。記者不說假話,不能搞假新聞。為什么黨和人民的信任記者,因為忠誠和誠實的記者,新聞需要務實的記者報道新聞的理由必須是客觀真實的,不要為了達到個人的某種目的,捏造事實,歪曲事實。記者,雖然不是法官,但需要正義,只有正義和法官講真話,講真話。誰給的好處對誰說話,違背了記者的基本職業道德的事件。忘記的廉潔和公正是一個記者的責任,長此以往,隨著時間的推移,記者的形象受到損害信任的質疑。
我們不能夠要求別人的同時,必須做好自己的事情,用嚴謹的、認真的、端正的工作態度來看待記者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完善一個最基本記者的本質。
3完善自律監督機制。
媒體自律系統,給新聞工作者一個可靠的依據,進行自我檢討和自我約束。因此,新聞自律還需要完善自律監督機制,這個體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考慮:一是實行獎懲措施,賞罰分明,尤其是抓典范治理那些在新聞工作者弄虛作假的新聞工作者;二是建立專門的監督部門。例如設置審查科,對于報道的新聞給予專業的審查是否真實、是否有損社會形象等;三是建立淘汰機制,對于那些經常發布容易引起非議新聞的工作和給予淘汰;四是建立個人職業道德自律檔案和新聞工作者聯合誠信系統;五是設置新聞工作者自律的評價標準。
前面講了,清凈智慧你才有方法安立;你沒有智慧,如果憑感情用事,設立許多機構,時間不久就出問題了?,F在這個社會,問題真是層出不窮,你要問什么原因?沒有教。教學為先,他把教學疏忽了,也就是說教育沒有辦好?,F在學校很多,但學倫理道德教育校教育偏了,它不是全面發展,它偏了,偏在科技,偏在經貿,偏在這上面。倫理道德人文疏忽了,這個東西不教了,像鳥兩個翅膀只有1個,那個翅膀沒有了,飛幾下就掉下來了,就這么回事情。
教育的根本是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是教你做人,人,在接受科學技術的教育,他能夠為社會大眾造福。為什么?他不為自己。倫理道德要是失掉了,人自私自利,他沒有科技還好1點,有了科技,盡量整別人,起心動念1切作為決定是損人利己,他干這個。今天社會的**沒有別的,就是這個,你們諸位想想,對不對?為了自己利益,置人于死活在所不顧,這還得了!這是世界末日。
往年我在臺灣,我聽臺灣同修告訴我,臺灣的農民種植的蔬菜,菜拿出來樣子好,真好看,拿到市場賣,大量噴農藥。那個菜他自己吃不吃?他自己不吃,他自己吃的是另外種1點點,他自己吃,家里親戚朋友他都關照那個菜不能吃,有毒。有毒拿到市場上去賣給人家吃,這不叫謀財害命?損人利己,這個話講的很文明,講得不好聽,謀財害命,干這種事情。
醫生不錯,念書念得很好,醫學院畢業出來當醫生,如果沒有足夠的錢讓他滿意,見死不救。什么原因?倫理道德教育沒有了,你只偏重這1邊。農家種糧食,米,我們看到米很漂亮,在市場上賣,米里面摻雜著滑石粉,所以很好看。他自己吃的米跟他賣給別人的米不在1起種,賣給別人的那些米,農藥都很重,自己吃的是另外的,現在講是有機的,他自己種植1點點,自己吃,自己用。賣給別人的那真正叫「損人利己」,現在仔細想想,哪個行業不是干的「損人利己」?好像不干害人的事情,我自己就得不到利益,這個觀念錯誤!
印光大師1生當中極力提倡《了凡4訓》,什么用意?我發現他老人家針對現在眾生錯誤的思想來對治的?!读朔?訓》你要真正看明白,看懂了,你決定不會做害人的事情。為什么?害人是真正害自己。你得到那1點點利益都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頭沒有的,你決定得不到。何苦害人?何苦用不正當的手段?大錯特錯!
《了凡4訓》要大力的提倡,讓人明了,1個人1生在世間,確確實實「1飲1啄,莫非前定」。你1生能得多少財富,命里定的;你能活多大歲數,也是命里定的,真的是「1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但是佛法給你講,命運有,但是命運不是1成不變,命運從哪里來的?是自己造作的。前世造作善惡業因,這1生得的吉兇禍福的果報。
倫理學是一門專門研究道德現象中帶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揭示道德的社會實質和發展規律,以規范人類道德生活行為的具體理論。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研究不僅緣于倫理學教學理論研究的需要,更迫于大學生倫理學學習效果欠佳的現狀。
一、大學生倫理學學習效果欠佳的重要成因。
(一)高校人文科學教育的邊緣化影響大學生學習倫理學的興趣。
倫理學理論隸屬于人文科學,人文科學主要涉及善與惡、該與不該等價值問題,其效用是善化心靈、規范行為,提高人性的涵養。但是,自近代始,相對于揭示客觀事物的真實性與準確性的自然科學,以及效仿自然科學的量化研究方法而日益追求社會現象的確定性和公信度的社會科學來說,無法立即為人們提供實證知識或實用職業的人文科學一直難以得到人們的器重。很多時候人文科學教育成為了學校的一種裝飾和擺設,失去了它在學校教育系統中應有的位置。一些大學生之所以只對計算機、經濟學、各種自科類課程等所謂的“正課”、“主課”倍加關注,而對學習倫理學不感興趣,這與倫理學這類人文學科在受到實用主義教育的排擠后被淪為一種邊緣化的學科直接相關,因為在崇尚“惟實用是真、惟就業是用”的大學生和教師心中,“成才”是比“成人”更具實際意義的事情"。導致在一些大學里,學習倫理學理論幾乎成為了大學生的一件敷衍之事,不少大學生的內心甚至從來就沒有愛學的傾向。
(二)有效教學方式的供給不足影響大學生對倫理學理論的認同。
大學生通過倫理學教學能否產生自覺認同倫理學理論的學習效果,其關鍵就在于教師能否立足教材中的那些利于大學生準確把握自身存在意義和公正合理地應對各種現實利益關系的`內容,使大學生在得到有效教學方式的供給中能夠自覺認同正確的道德原則與道德規范,為他們主動踐行倫理學理論奠定必要的道德心理基礎。
遺憾的是,在我國高校,一些倫理學教師往往忽視了這一點,一些教師由于忘記了倫理學的學科性質是一門育人課程,錯誤地將倫理學看成是一門純粹的政治意識形態教育課,這就決定了這些教師的教學經常是出于“完成政治任務”的需要,熱衷于向學生簡單地講解倫理學的基本內容,并強制要求學生把這些內容當作確定的“知識”予以背記,其結果是由于大學生對社會倫理道德的困惑沒能得到有效的化解,致使大學生們常常以囫圇吞棗的方式來接受這一理論,而且所接受的理論也只能成為一個個硬結,不是被融入而是被嵌入到大學生的文化知識結構之中,引發理論認同的缺失。
(三)倫理學理論傳播主體的可信賴性缺失影響大學生對倫理學理論的踐行。
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認識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比例很高,這說明大學生的道德理論認知水平并不低。一些具有高道德認知水平的大學生并不具有高幾率的道德實踐,一個突出的表現就道德理論的知行分離。這表明,當代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其通過對倫理學理論學習而具備較高的理論認同度后并不會必然地導致倫理實踐的發生。大學生踐行倫理學理論,除了需要對該理論的高度認同,還需要責任感、義務感、正義感等道德情感的催化。
凈化社會倫理道德環境以培育大學生倫理道德情感,從而促進大學生能夠主動踐行倫理學理論的關鍵就在于保持倫理學理論傳播主體在倡導和踐行倫理學理論時的可信賴性。令人惋惜的是,一些倫理學理論傳播主體在踐行倫理學理論方面并沒有贏得大學生的充分信賴。學校在宣傳和倡導社會主義倫理道德觀時由于經常不能得到一些主流媒體和學生家長的積極配合,導致大學生對學校教育失去信任。
有些時候即使大學生在學校準確理解了應該掌握的社會道德生活準則和要求,一旦他回到家庭或進入社會后看到家長和主流媒體堅持的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道德生活準則和要求,這就易使大學生懷疑學校倫理學教育的必要性和正確性,其對倫理學理論的懷疑就變得更加嚴重,對踐行倫理學理論更是心灰意冷。
大學生即將成為國家的建設者,大學生的倫理觀對于具有高學歷、高技術的大學生來說,形成一種與其身份相符的思想意識和倫理道德是尤為重要的,因為這種意識就決定了,他們會去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去運用手中的知識和能力,是用來造福社會還是危害社會。因此,大學生的倫理學教育不僅關系到學校、社會、家庭的穩定與和諧,也是培養現代化人才的一項內在要求,是一項重要的道德指標。就像我們社會公認的:一個人的健康不僅是身體上的沒有疾病、更是心理上的沒有疾病,及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因此,對大學生加強倫理學教育,即使從道德層面使他們接受正常的心理教育,幫助他們提高個人素養及道德品質,不僅僅是一種防范性的減少道德事故的手段,更是有利于他們最大化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加快自我發展的積極措施??偠灾?,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立德為先。
參考文獻:
[1]蔣凱.跨越知識與道德的鴻溝[j].現代大學教育,(3):14.
[2]孟三愛.大學生誠信教育有效性的倫理學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8).
[3]郝曉玫.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長沙大學學報,(1).
家庭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婚姻,如何選擇伴侶、選擇一個怎樣的伴侶成為現代人最重要的人生課題之一。當整個社會步入經濟理性時代,婚姻這一神圣的關系也隨之進入了理性范疇,各種力量開始圍繞婚姻博弈,男女的結合更像是“財貌”的配對,而不是感情的融合。在《我的媳婦是女王》中,開心與湯帥完全是基于愛情而把對方認定為自己終生伴侶的一對“純愛”情侶,但卻遭到了男方母親安琪兒的反對。為了與開心結婚,湯帥放棄了母親事業的繼承權。妮妮是開心的同事、閨蜜,她的丈夫在她眼里是一個懦弱無能的人,婚姻生活一直不順暢。該劇第十集中,在面臨離婚的危機時刻,大偉真誠地向妮妮懺悔,也用最質樸的話語表達自己對她一直不變的愛。妮妮最終被大偉打動,與他哭成了一團。在該劇中,情感戰勝了世俗的功利計較,讓觀眾看到了愛情的偉大力量,讓觀眾相信,只要有發自靈魂深處的愛存在,就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電視劇中穿插的安琪兒與男友劉永志的“功利愛情”,陶然對開心、小美對湯帥的單戀都沒有結出甜蜜的`愛情果實,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男女雙方發自真心的愛情的重要性。電視劇突破了當前多數都市情感劇“情感缺位”的現狀,把男女之間的情感糾葛演繹得惟妙惟肖,激發了觀眾對于婚姻的理性反思。同時,該劇也回擊了當今媒體輿論中一些對于女性在婚姻選擇上“以偏概全”的偏見,還原了當代中國女性對純真愛情的不懈追求,讓觀眾相信:在世俗中愛情照樣活著;只有以愛情為基礎,婚姻才是道德的,才會天長地久。
二、處理好親子與夫妻的關系:倡導以夫妻關系為主的婚姻。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當夫妻關系面臨家庭中的其他關系,比如親子關系、婆媳關系等時,夫妻關系往往會做出退讓。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婚姻成為一個多重關系并重的綜合體,沒有了主次,導致很多家庭悲劇在生活中不斷上演。一些文學藝術作品能夠呈現婚姻中的矛盾和糾葛,卻指不出矛盾的癥結。近年來,部分綜藝節目開始介入婚姻家庭問題,然而這些節目大多是針對某一個具體問題進行分析調和,并沒有把問題上升到一個普遍的高度進行深入的反思。情感類電視劇如果能把婚姻關系的核心通過故事情節藝術地展現出來,勢必會觸動許多有類似經歷的觀眾,進而把婚姻關系的核心理念化入觀眾的頭腦之中,成為指導他們婚姻生活的價值觀。
《我的媳婦是女王》可以說是少有的幾部將家庭次序的重要性演繹得深入人心的電視劇之一。近年來,隨著心理學研究的進步和研究成果的及時發表,家庭中夫妻關系第一、親子關系其次的主張被不斷提及,一部分在家庭中遭遇次序糾葛的夫妻也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慢慢地調正了關系。該劇中,開心的閨蜜、家庭主婦大梅在懷孕后只顧著胎教,使丈夫李濤受到冷落,有所企圖的女秘書乘機勾引李濤。雖然李濤出軌,但其內心深處對大梅的愛始終不變。大梅知道實情后,開始改變自己和丈夫的關系,終于收回了他的心。而開心和湯帥的關系也沒有被婆媳關系攪亂,他們不讓安琪兒的胡鬧干擾夫妻關系。這兩個故事把重要的婚姻原則講訴得相當到位,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馬爾庫塞在《審美之維》一書中指出:“藝術的使命就是讓人們去感受一個世界?!彪娨晞 段业南眿D是女王》通過形象的故事,給糾結于夫妻與親子關系孰輕孰重的夫妻一個有效的啟發。這種帶有問題意識并致力于提供思路的都市情感劇彰顯了創作者的理性思考與人文關懷。近年來,電視界從不同的角度關注中國人的婚姻危機和情感危機,充分體現了他們高度的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我的媳婦是女王》就是這種背景下的優秀成果。
三、處理好工作與家庭的關系:平衡女性工作和家庭角色。
當代中國都市女性大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因此很注重職業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而在現實中,女性在家庭中需要付出的犧牲更大,這給職業女性帶來許多困擾:要事業還是要天倫之樂?隨之而來的家庭矛盾也不斷增加,這幾乎發生在每一個都市家庭中。競爭日益激烈的職場環境又對女性的職業生涯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這種要求通過媒體、社交平臺的曝光,給當代女性帶來較為嚴重的職業焦慮,從而影響了她們對工作和家庭關系的協調。以往的電視劇很少單獨站在女性的角度深刻反映這種問題,如何通過電視劇作品把都市女性遇到的現實困境深刻而又藝術地展現出來,成為擺在電視劇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電視劇《我的媳婦是女王》中,妮妮就面臨家庭和事業不可兼顧的現實矛盾。作為媒體編輯的妮妮是一個要強的職業女性,她的丈夫段大偉生性溫和老實,并承擔著照顧兒子的重任。第三集中發生的治病糾紛把職業女性面臨的“事業與家庭困境”演繹得比較充分,觸及到了相當一部分無法兼顧家庭的職業人士的痛點。經歷了家庭糾紛和丈夫的精神疾病等磨難后,妮妮認識到了丈夫對于自己的重要性。她糾正了之前對家人的偏見,開始將精力投入家庭,使家庭走向和睦。該劇將這種困境真實地演繹出來,以期引起人們的重視,進而通過社會、單位、家庭和男女個體的智慧共同尋求解決辦法。電視劇《我的媳婦是女王》劇情貼近生活,尤其在展現當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上下了很大功夫,這也為都市劇今后的發展做出了榜樣。都市劇理應展示社會的焦點現象,而不是講述無關痛癢的事情。
四、處理好家庭與社會的關系:建立良好的家庭社會支持系統。
進入現代社會,家庭和個人越來越原子化,家庭已從傳統社會的龐大家族體系中獨立出來,而個人也遠離了傳統的社會支持系統,因此當家庭和個人面臨各種危機時,其往往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態,致使家庭解體,個人出現精神困擾。社會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家庭有穩定而緊密的親友關系、有機的社區支持系統,這個家庭就相對和睦,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就有比較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社會關系,老人的晚年生活比較幸福,夫妻關系也較為和諧。
電視劇《我的媳婦是女王》呈現了三個閨蜜各自家庭出現的各類型問題和家庭矛盾,劇中巧妙而合理地安排了三個家庭通過三個閨蜜這條紐帶互相支持,幫助彼此走出困境。該劇通過三個閨蜜的公婆們這些角色,把他們置于社區這個有機的社會紐帶上,在個人關系之外加入社會力量,這也是當代中國最為稀缺但又迫切需要的資源―社區支持系統。該劇為觀眾展示了一個濃濃的社區氛圍,激發了他們的社區意識,把社會學研究者呼吁和倡導的社區理念形象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促使這些研究成果輕松落地,為現代社會服務。
電視劇《我的媳婦是女王》之所以贏得觀眾的好評,不僅僅在于演員的演技和故事的精彩,還在于它觸及當代都市男女和都市家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時,為其提供了現實參考,這也正是該劇具有魅力的深層次原因。
摘要:公共管理是一種建立在倫理關系基礎上的新型的社會治理模式,在公共管理中,權力關系、法律關系和倫理關系處在一種平衡的互動之中。
權力關系、法律關系是它在以往的社會治理模式中繼承而來的,而倫理關系則是公共管理關系體系中獨特的職業關系。
公共管理倫理關系賴以生成的客觀依據是社會的服務期望,而主觀根據則是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覺識。
人與人之間平等化的歷史進程,是理解公共管理倫理關系生成之歷史必然性的鎖鑰。
關鍵詞:公共行政管理;倫理基礎;公共倫理。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無論是西方主流的行政管理學,還是中國的行政管理學,在工具理性的指導下,存在著將公共行政管理簡化為一套行政程序、管理技術、生產工藝的傾向,將公共行政管理的功能僅僅局限于執行法律和實施政策,缺乏對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價值、目的和目的的合理性的探討與反思。
這種傾向越來越不合時宜了。
實際上,倫理道德和公共行政管理并不是格格不入的。
公共行政管理不僅是一個執行法律和實施政策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實現倫理價值的過程,它有著豐富的倫理學內涵。
二、公共管理倫理的基礎及現狀。
當今中國正處在以城市化為主導的'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飛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使社會出現了發展的種種不協調,如人口流動量的突增,城市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卻缺乏必要的整合;傳統單位制的衰微,職工對單位的歸屬感弱化、游離性增加,使城市管理常有失衡;政府轉換職能,社會卻缺少承接政府剝離出來的社會職能的相應中介機構,等等。
不可否認,市場經濟以不可阻擋的勢頭,促成著社會公共生活日益繁雜、多元,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公共倫理的“空場”。
為此,作為具有特定的價值性認同與互助性交往的共同體―――“社區”(community),從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凸現出來,成為基層的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的“著落點”。
公共倫理是以公共理性為核心的社會精神價值取向,它直接決定著社會民眾的道德走向與精神建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致使以往計劃經濟條件下盛行的“國家主義”精神價值取向日趨衰微,而與西方人文背景相協調的“個人主義”精神價值取向又難以在中國本土全面移植,因而,公共行政管理的倫理規范主要內容為公益至上、有害不為、慎用權力、社會責任、平等競爭、增進信任。
這些規范為公共行政管理奠定了倫理基礎。
三、公共管理中的倫理關系。
公共管理中的倫理關系也是指那些在公共管理活動中形成的、可以根據道德原則來加以判斷的職業關系。
公共管理中的倫理關系具有多重向度:在整體層面上主要是指公共管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倫理關系;在個體層面上主要是指公共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以及公共管理者之間的倫理關系;在整體與個體的聯結處,則是指公共管理組織與公共管理者個人之間的倫理關系。
由于倫理學的考察視角是立足于個人的存在及其行為之上的,即使是考察制度及程序的合道德性時,也是從個人出發的。
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倫理關系的主體主要是指生活在特定條件下和從事某類特定活動的個人。
這樣一來,公共管理倫理學所考察的公共管理中的倫理關系也主要是指以公共管理者個人為核心的那些由于公共管理職責和行為所引發的倫理關系。
(二)群體間倫理關系與權力關系和法律關系的差異。
公共管理活動是以組織的形式展開的,在政府公共管理組織與社會公共管理組織之間、公共管理主體與客體之間,也存在著群體性的倫理關系。
可是,這種群體間的倫理關系與權力關系和法律關系在實現方式上是不同的。
權力關系在群體間是以層級節制的方式實現的,法律關系則是通過群體間的不同職能和職責定位確立起來的。
群體間的權力關系和法律關系都會要求群體中的代表承擔關系鏈中聯結紐帶的職能,但這些代表并不是作為個體的人而存在的,而是直接代表著整個群體。
所以,權力關系、法律關系在群體間就直接地是群體性的關系,并不直接地涉及作為群體成員的個人。
只有進入到群體內部,作為群體成員的個人才會成為權力關系、法律關系的承擔者。
公共管理中的倫理關系則恰恰相反,它首先是公共管理組織群體成員個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其次才是組織群體間的倫理關系,即使以組織群體間關系的形式存在,也只有經由個人和通過個人,才是具有現實性的關系。
這就要求在認識公共管理中組織群體間的倫理關系時,也需要以個人為基點。
可見,公共管理中的倫理關系與權力關系、法律關系有著正好相反的路線。
在作用方式上也是如此。
權力關系、法律關系的確立首先是在組織群體的層面上,但其目標是要深入到群體的內部。
也就是說,在群體的層面上,為群體的性質、職能、職責進行定位,然后進入到群體的內部,使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的職能、職責都明確化。
只有在群體和個體兩個層面上都實現了職能、職責的明確化,公共管理組織才擁有了由權力關系、法律關系編織起來的合理性結構。
但是,如果公共管理組織僅僅擁有了這種合理性結構的話,那么與傳統的官僚制組織結構并沒有根本性的區別。
公共管理的組織結構之所以不同于傳統的官僚制組織,是由于公共管理組織中的倫理關系的顯性化。
倫理關系在公共管理組織中的作用路線是以個人為起點的,通過個人去實現組織成員間的積極合作和有效協調,然后上升到群體的層面。
在群體之間,也是通過個人來促進群體間的積極合作和有效協調的。
所以,權力關系、法律關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路線是從群體到個體、從集體到個人,而倫理關系的作用路線則是從個體到群體、從個人到集體。
芻議“大學生信息倫理道德教育”,是基于大學生理論層面不斷豐富、現實領域不斷成長的需要,也是源于時代的“信息不可或缺性”,也受信息自身意義不斷解蔽,并受“偽信息”逐步呈現的影響。當下,大學生信息道德問題日益引起高校、社會等層面的關注,需要從學術層面理清“信息道德”的興起以及大學生信息道德教育相關問題的存在背景、理論內容和反思。
信息技術不是“中立的”,不僅僅涉及“技術探索領域”,也關聯到“現代道德倫理領域”,兩個方面都是“后工業時代”、“信息社會”、“互聯網社會”等等概念實指的客觀時代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兩個方面屬于信息技術的“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信息技術不僅僅促生著新技術理念的產生,而且也一直與“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和“認知科學”等匯聚技術一起,被學者們認為是“可實證的道德問題的源頭”,對于當下大學生而言,如何在一種“信息鴻溝”、“數據民主”的環境中尋找一種“信息平等”、“信息高尚”、“信息道德”呢?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形成自身看待世界和處理問題、參與實踐的道德方式呢?這些疑問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也是貫穿本文的邏輯主線。
萬維網(www)逐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如同詹姆斯?摩爾(jamesmoor)所言,“it已經成為無處不在的代名詞”[1],在信息環境中,我們可以通過“信息編程”,實現“辦公自動化”、“購物消費”、“電子游戲”、“獲取新聞”等等,甚至與“我”溝通的對象也在發生著“信息化改變”,潛移默化地,互聯網還影響著人類的感官體驗、思維方式以及道德概念認識。比如,在“信息道德”方面,如何認識“分享”與“產權”道德問題?網絡友誼真實嗎?“信息道德”的全球性問題如何認知?計算機能對所謂的“道德失范”負責嗎?“道德評估”如何認識?針對這些問題,國內外學者已經開始不斷涉獵,比如華南理工大學的肖峰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重點項目《信息文明的哲學研究》就是試圖在此領域進行體系化研究,國外的學者在此領域的投入更是十分強大,比如來自美國圣路易斯大學的詹姆斯?伯海曼(jamesbobman),澳大利亞國家大學社會科學研究學院教授杰弗里?布倫南(geoffreybrennan),挪威卑爾根大學達格?伊拉斯姆(dagelgesem),牛津大學的盧西亞諾?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等等都是信息道德研究領域的排頭兵。
本文的研究基于兩個理論假設,那就是“大學生現在并將來一定會生活在一個令人激動不已的技術時代”,同時,“大學生不能再依照往常的道德規范那樣去生活”。大學生是信息環境下的“道德受體”(moralpatients),在當下,信息道德問題嚴重,比如信息傷害(information-basedharm)、數字鴻溝,遠程監控問題以及游戲作弊和個人隱私問題等等。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電腦的普及,網絡成為大學生信息來源的重要的途徑之一。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利又有弊,在增強大學生與外界溝通和交流的同時,也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帶來信息道德問題,很多大學生信息道德問題能夠通過當下的政策與教育來解決,但是一些信息道德問題,如,“信息霸權”、“人際疏離”、“網絡犯罪”、“情感沖突”等道德失范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這些“道德中的真空問題”是大學生信息道德教育理論反思的重點所在。
信息(通信和控制)本質是“人內在生命的實質”,信息技術的每一次進步,我們都要重新審視人性和美好社會,但是,我們既要避免走上“道德教條路線”,同樣,我們也不能無視大學生道德問題以及出現的教育問題。目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信息技術與信息道德結合起來。
總而言之,大學生信息倫理道德教育,作為一種新興研究領域,概念與歧義不斷,并且將會伴隨著問題不斷增加起來,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技術將會參與進來,一些概念性的理論問題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挑戰。作為研究者,應該嘗試預期更多的倫理問題,盡可能促使高校道德學家、科學家與技術人員的無縫合作,發揮高校的智力優勢。
內容摘要:本文試運用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分析美國現代悲劇作家阿瑟?密勒的經典劇《推銷員之死》中主人公威利?洛曼夢想破滅、人格分裂、家破人亡的倫理學意義,討論發生在他身上的不可避免的倫理沖突和悲劇命運,探討這一倫理悲劇與沖突的原因、結果和社會根源,即傳統倫理道德理想(美國夢)與商業叢林法則(道德異化)的錯位,指出商業化大潮給社會倫理帶來的破壞和對人類生存處境造成的危害,揭示出作者對商業社會中人的精神危機的深深擔憂和對人類倫理建設的深切關懷。
關鍵詞:阿瑟?密勒《推銷員之死》倫理沖突悲劇。
《推銷員之死》(1949年)是美國現代悲劇作家阿瑟?密勒的經典劇作之一。劇作一經問世便創下連演742場的驕人記錄,為他贏得“普利策戲劇獎”、“紐約戲劇評論家協會獎”和美國舞臺藝術成就最高獎項“托尼戲劇音樂獎”等三項大獎。1983年,該劇被搬上中國舞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對中國話劇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戲劇觀念、人物心理表現、舞臺藝術等方面,成為中國許多著名話劇(尤其是80年代話劇)的范本。該劇以巧妙的藝術手法,揭示了劇中主人公威利?洛曼所遭受的傳統倫理道德與商業叢林法則的沖突,剖析了威利夢想破滅、人格分裂、最后家破人亡的倫理學意義,由此喚起人們對商業社會的倫理道德狀況和精神危機的關注與思考。
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目的“不僅在于說明作品的倫理和道德方面的特點,更在于從倫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作品以及文學與社會、文學與作家、文學與讀者等關系的諸多問題,其目的在于倡導文學的道德價值觀念并建立其道德評價體系”(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批評方法新探索”20)。文學作品的倫理價值和審美價值“并非對立,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倫理價值是第一位的,審美價值是第二位的,只有建立在倫理價值基礎上的文學的審美價值才有意義”(聶珍釗,“關于文學倫理學批評”118)。關于這一點,也充分體現在《推銷員之死》中。阿瑟?密勒說:“在戲劇結構方面,我的目的在于創作出具有真實生活面貌的戲”(172)。劇本敘述的是推銷員威利一生的悲慘遭遇。威利年輕時懷揣著美好的“美國夢”而勤勉向上,走街串巷,年老體衰時,要求在辦公室工作,卻被老板霍華德辭退。懊喪之下,他責怪兩個兒子不務正業,一事無成。兒子反唇相譏,嘲笑他不過是個蹩腳的跑街罷了。做了一輩子推銷員的威利美夢幻滅,自尊心嚴重受傷。為了使家庭獲得一筆人壽保險費,他深夜駕車,撞車身亡。戲劇以家庭關系為焦點,直面現實生活,借助推銷員之死揭示發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悲劇事實,尋找個人悲劇和家庭悲劇背后的社會根源,引發人們對商業社會中倫理道德現狀的思考。
《推銷員之死》深刻地反映了美國生活中的倫理悲劇。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的天性與生活中各種倫理枷鎖的尖銳沖突在《推銷員之死》中表現為金錢毀滅人性、毀滅良知、毀滅社會道德基礎的深刻命題和“美國夢”的破滅,展示了人類生存處境的殘酷,揭示了商業社會對人的異化作用以及普通人面對社會的無能為力。
《推銷員之死》全面地展示了“美國夢”的輝煌與幻滅,是“美國夢”的美好與破滅過程的真實寫照。所謂“美國夢”,是指美國所宣傳的賴以立國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即美國憲法和獨立宣言所承諾的給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傳統意義上的“美國夢”是自由和平等的象征,聰明、勤奮與堅忍不拔是實現“美國夢”的必要條件。威利的父兄就是那種富蘭克林式的英雄,他們遠離城市,像早期的西部英雄一樣,開疆拓土,到曠野中尋求和實現自己的夢想。父親在悠揚的笛聲中,以一種粗獷的豪情帶領全家流浪,這在威利的腦海中形成了永恒的浪漫定格,兄長本更是以傳奇的經歷和財富證明了“美國夢”的可能。但進入后工業社會后,“美國夢”漸漸異化為商業成功的標志,為了追求在所謂競爭借口掩飾下的成功,所有的活動都轉化為單純的買賣活動,為了實現所謂的“美國夢”,人們出賣一切,滿足人類生活基本需要的交易活動變成了單純追求商業利潤的競爭,人們放棄了理想追求,占有物質財富變成了成功的唯一標準。人與物、人性與金錢的沖突空前激烈,傳統的倫理秩序已經失效,金錢成了衡量人類生活的尺度,社會需要的已經不是勤奮、理想、人格和尊嚴,而是財富的數字顯示。正如奧尼爾所指出的:“我們大談特談美國夢,并向全世界宣揚我們的美國夢,但是就大多數人而言,這場夢難道不就是一場追求物質財富的夢嗎?”(鮑恩406)。
當代美國社會中所奉行的商業倫理價值觀念實際上就是叢林法則,它的典型特征是弱肉強食、惟利是圖、爾虞我詐、不擇手段。叢林法則視金錢為上帝,以奸詐與投機為手段,以毀滅對方和賺取最大利潤為最高價值目標,不講誠信,不講道德?!锻其N員之死》反映的正是在商業大潮的滾滾洪流中美國社會生活的現實,傳統倫理道德與現代社會叢林法則的沖突在威利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從威利的失敗可以看出,他的悲劇主要源于價值觀念的錯位和價值追求的偏執。他自幼受教于“美國夢”,羨慕父兄的勤勞致富和有尊嚴的人格與生活??杀氖撬x擇留在高樓林立的都市實現自己的“美國夢”,雖然夢想并未真正實現,卻大談“成功經”,根本不理解“美國夢”的倫理內涵,也不了解真實的自己。他一腔熱血,志向遠大,希望用善良贏得財富,用好人緣換來金錢。實際上,他根本不懂得現代叢林法則的殘酷,在本質上并不是一個奸詐的商人,因此他缺乏奸詐的智慧和投機本領,最后猶如羔羊誤人叢林,無所適從,無路可走,最終毀滅了自己。
“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既然人類生活中存在各種道德倫理現象,那文學作品中就一定會存在倫理道德的問題”(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87)。生活在社會倫理之中的個體,不可避免地受到倫理和道德的約束和影響。美國倫理學著名學者諾蘭認為:“在任何既定的時間內,道德選擇的范圍都是狹窄的。多數個人可以進行的選擇是有限的,他們的觀念也是命定的”(19)。諾蘭的這種觀念也從主人公觀念錯位和行動的偏執上體現出來。十八九歲時,威利看到大衛?辛格曼“八十四歲還能拿起電話在三十一個州招攬買賣”(81),尤其是辛格曼的綠絲絨拖鞋和宏大的葬禮場面使他受到震動,決心做一名成功的推銷員。從此,“討他人喜歡”成為他當推銷員的行動指南,也成為他教育孩子的道德綱領。為了好人緣,他背叛妻子,在最珍愛的兒子眼里,他成了罪人,背上了一副沉重的心理枷鎖。他誤導孩子,使他們誤以為好人緣就是成功。在孩子面前,他大吹大擂自己的好人緣:“在新英格蘭,我的車想在哪兒停就在哪兒停,那里的警察像保護自己的車一樣保護我的車”(31)。由于他的吹噓,在兒子眼里他是無所不能的神,他也以兒子的好人緣而感到自豪:“上帝,還記得上高中時人們是怎么圍著他轉嗎?當他沖他們微笑時,他們的臉上都放著光”(16)。如果說“討他人喜歡”是威利的道德教條的話,那么本就是他的精神導師。本在劇中第一次出現時有兩句非常關鍵的話,影響著他此后的生活。第一句是“我十七歲那年闖進叢林,二十一歲闖出來,天吶,我發大財了”(48)。第二句是“永遠不要和陌生人講公平,小子。那樣你可休想闖出叢林”(49)。這兩句話的確是本的經驗之談,可威利重復了類似于他在辛格曼身上所犯的錯誤,錯將成功的結果看成成功的條件。在劇中,威利的腦海中經常閃現本的第一句話,卻沒有出現對于一個追求商業成功的人更為重要的第二句話,正是這第二句話代表那種視金錢為上帝,為了財富不擇手段的現代商業叢林法則。威利回避本“不擇手段”的提醒正是他內心還保留著傳統道德的底線。他曾對本說:“做生意不是什么好事,是謀殺,當然,我可不干這樣的事兒”(51)。結果本成功地闖出原始叢林,而“不干這種事的”他卻在尋夢的歷程中倒在了鋼筋水泥的叢林里。身為推銷員,卻不明白推銷的實質。鄰居查理一針見血地說:“你給老板取過名字有什么用啊?能當商品買嗎?只有賣得掉的東西才是你唯一擁有的,可笑的是你這個做推銷的卻不懂這一點”(97)。
威利生活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他懷抱過去的價值觀念,崇尚古老的教條和美德,期望用好人緣和感恩處理人際關系,幻想在美好的傳統社會里做一個成功的現代商業人士??伤緵]有意識到他在本能上不愿接受殘酷的叢林法則,沒有看到物欲的主宰作用正以不可阻擋之勢摧毀著傳統的一切。物質的繁榮漸漸摧毀了給人以溫情和安慰的傳統觀念,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純粹的利益關系。人們追求的是地位、金錢,而不是什么好人緣和個人魅力。這樣,威利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自然是不堪一擊,他用生命換來的撫恤金只還清了最后一筆房款,家庭紐帶由此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他自認為“來者云集”(126)的葬禮冷冷清清,這真是對他“美國夢”的無情嘲弄。無可否認,“美國夢”有著強大的誘惑力。作為美國社會價值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它能夠滿足美國人富于幻想的倫理需求,填補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自我理想,獲取暫時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滿足??尚粮衤鳛橥其N員的成功能保證威利的成功嗎?本的成功能保證威利也可以一夜暴富嗎?為什么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的查利父子能夠成功?可見,社會提供的只是成功的可能性,而成功的現實性更關乎社會給予的法則和個人的生存能力。威利雖然為其“美國夢”作了幾十年的努力,卻缺乏正視自我和現實的勇氣與智慧,不愿意接受美國社會奉行的血淋淋的現代叢林法則的現實,而一味沉溺于自己一廂情愿編織的好人緣的白日夢中,最后毀了自己。
威利既想遵從傳統的倫理道德,又不能避免冷酷的商業競爭的叢林法則,在二者的沖突中,威利的人格分裂了。他的兩個兒子比夫和哈比成為他分裂人格的兩極代表,前者代表著他真實的傳統道德,善良、勤勉、上進和浪漫;后者代表著商業競爭的叢林法則,虛偽、自大、冷酷和無恥。而威利始終處于倫理矛盾之中:他以為曾給自己的老板取過名字,老板會顧念這份感情而給他換一份輕松的工作,但是卻沒料到像“吃完了橘子的橘子皮”一樣被扔掉。他把“討他人喜歡”奉為人生圭臬,但與此背離的是他從不討家人喜歡,比如面對妻子的體貼,他常常粗暴無禮,面對比夫真誠的勸導,他認為是與自己過不去。他常吹噓自己朋友遍天下,到頭來才發現他最瞧不上眼的、最沒人緣的查理才是他唯一的朋友。他聲稱要出人頭地,對大兒子比夫向往的西部田園生活嗤之以鼻,可又時時流露出對于田園生活的留戀和期盼。他為家庭奔波一生,“無私”奉獻一切,卻沒有一個人真正理解他。他害怕被拋棄,但又不得不接受不斷為他人所拋棄的事實。如果說推銷員的工作本身就是不斷被顧客所接納和拋棄的話,那么老板霍華德和比夫對他的拋棄則是對他致命的打擊,前者導致他事業上的徹底失敗,后者則導致他信仰上的徹底破產。
正是在“美國夢”的誘惑下,威利的人格出現分裂,即現實中的威利和夢幻中的威利。郭繼德教授曾指出:“作者用的分身法(現實中的失敗者和夢幻中的成功者)代表了威利思想中矛盾著的兩個方面……把這兄弟倆合在一起看,其社會意義也就顯而易見了”(郭繼德,“阿瑟?密勒的戲劇創作”87)。威利一生都在人格分裂中生活,徘徊于過去和現在、真我和假我之間??杀氖?威利到死都未懂得這一點,劇名《推銷員之死》意味深長,辛酸而諷刺。威利的悲劇在于,他夢想成為商業社會大眾所認同的角色,但是他的人格力量又導致他不能完全進入那個殘酷野蠻的資本主義社會,不愿意完全接受缺乏人性的商業叢林法則。他始終在無意識中堅守真實的自我和追求虛幻的“成功”,這正是威利無限焦慮的根源,是造成威利人格分裂的原因。他就像波濤洶涌的商海中一只無法靠岸的小破船,最終船毀人亡,只能帶著自己永遠也實現不了的美麗夢想離開這個弱肉強食的野蠻世界。他的死是對現實社會的逃避。作者本來要用《他大腦中的內幕》的劇名作為這個戲劇的名稱,其創作初衷是要再現主人公思想性格深處的矛盾,以及揭示這種矛盾來自于傳統與現實的.尖銳對立,來自于以生命為代價的所謂理想追求和具體生活價值之間的背離。
威利的人格分裂導致他事業的失敗、家庭的破碎和親情的疏離,造成自己和家人的悲劇。在威利的時代,美國已成為一個完全以物質利益追求為最高價值的“金元帝國”,物化傾向嚴重,在資本主義社會各種價值觀念壓抑之下,正常的人性遭受壓抑和扭曲,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的普遍現象,威利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美國社會中,現代美國人也開始意識到個體存在和倫理關系的荒誕:人的價值和尊嚴不在于人自身,而倚賴于外界的承認和評價;人對于自我實現的追求淹沒在無法定義自我的焦慮和精神分裂中。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遭遇到道德詰問的挑戰,現實社會中的生存悖論已經成為人們焦慮的根源。進退兩難的威利與其說生活在追逐“美國夢”的幻境里,不如說是生活在“定義自己”的焦慮中。威利是一個自尊心極強、自愛甚至自戀的人。他并非死于驚恐和畏懼,而是死于幻境的破滅,內心的焦慮煎熬,幻像的被毀,一個理想主義者和完美主義者的夢想的破滅。他的死,還帶有他對清凈、安寧和自尊的渴望。但是,他的死是他逃不掉的宿命。他想回到傳統的道德生活中,可是社會不允許;他想接受社會現實,理性又使他不能。劇本一開始,疲憊不堪的他拖著兩個巨大的、破損不堪的黑色樣品箱,這兩個笨重的樣品箱就像他拖了半輩子的“兩個兒子”,是他背在身上的十字架。這正是主人公威利的悲劇人生的象征。
在家庭生活中,威利也生活在虛幻的道德理想中。作為丈夫和父親,他并沒有真正懂得應該遵守什么樣的倫理規則,不知道自己應該堅守什么樣的道德信條,不知道樹立什么樣的榜樣。威利并不真正懂得家庭對于他的倫理價值,而是把商業叢林法則帶進了家庭。他不僅是一個悲劇人物,同時也是一個制造悲劇的人。威利是一個身受傳統倫理道德影響的人。生活在傳統道德理想中的威利想擔負起好丈夫、好父親的家庭責任,為了這個家,他任勞任怨幾十年,當意識到自己正墮入失敗的深淵時,他毅然決然選擇了自殺,心中念叨的是大兒子會因他的死而獲得兩萬美元的壽險撫恤金,從而走上“勝過別人五倍”的成功之路。
作為父親,威利沒有樹立一個好榜樣,也沒有給孩子正確的教導。他只強調人緣的重要,卻忽略兒子的學業和品德發展。他甚至向查理炫耀偷木材的兒子比夫有“無畏性格”。
這樣的教育導致長大后的比夫有偷竊癖。與此同時,他把自己的不切實際的夢想灌輸給兒子,讓他們相信自己高人一等,將來肯定能在生意場上出人頭地,即使在學校功課沒有查理的兒子好也沒關系。他想將兒子塑造成他所期望的人,一旦與愿望相反,便憤然不已,從未試著去理解兒子,也從未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兒子的失敗。
雖然威利想做一個好父親,當發現比夫還愛他時,毅然赴死,為了兒子的“成功”將自己擺上祭壇。但這仍然是一種諷刺,揭示的是威利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失敗,兒子為什么與他格格不入。這是他做父親的失敗。最后,經歷過一次次痛苦的比夫終于覺醒了,他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盡管他所發現的自我與父親對他的期望南轅北轍,但他還是決心走一條回歸自我的路?!氨确颉边@個詞匯的原意是“驚訝,大吃一驚”。對于比夫來說,遠離他厭惡的充滿銅臭味的城市,走進他渴望的自然和自由生活,誰能說在他的新生活中不會驚喜連連呢?至于下決心要為父親實現“成功”夢的小兒子哈皮(happy原意為“快樂”),在接受父親失敗的教訓后,他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之戰中,可能會成為另一個威利,也可能會成為又一個惟利是圖的霍華德,但他不大可能成為既成功又有人緣的辛格曼(singieman原意為“唯一的人”)。正如名字所表明的那樣,辛格曼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驕子,是記憶中美好的回憶。哈皮會象他的名字所預示的那樣幸??鞓穯?我們無從知曉,但我們知道的是,他父親的悲劇就是源于不了解自己內心的真正需要,不懂得什么可以給他帶來快樂和成就,相反,他卻一味追求社會所認同的輝煌人生。而這種倫理價值的追求是不會為他帶來真正的幸福的。
作為丈夫,威利不僅在肉體上背叛了妻子,精神上與妻子也無真正的交流。他只是在物質上盡量滿足妻子的需要,而從不考慮妻子的精神需求。商務上的事,他不屑與妻子交談,即使告訴妻子的也只是他所編織的白日夢。他在明知自己無力維持家庭生計時,寧愿一再向查里借錢也不愿向妻子承認失敗。對他而言,家庭不是心靈休憩的港灣,而是自己的另一個實驗場。在威利的世界里,一切都是以他的商業價值觀為中心,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他的粗暴讓一旁的比夫實在受不了,父子矛盾再次爆發。而妻子自始至終不能理解他的行為:“我不明白,你到底為什么要這樣?……我想找原因。我找啊、找啊,可我還是不明白……(139)可見她并不理解丈夫,某種程度上,她也是將丈夫推向悲劇深淵的力量之一。她從未勸阻過丈夫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當丈夫想跟本一起去阿拉斯加時,她生氣地說:“你在這兒的人緣這么好,有朝一日你就能當上公司的合伙人”(85)。她甚至比丈夫更相信那個虛無縹緲的“成功夢”,夫妻二人都沒有真正理解“美國夢”的虛幻本質。生活中,家庭的倫理已經變質,聯絡的紐帶只是一種需求關系,相互的交流只是相互的欺騙,正如比夫悲嘆的那樣:“這個家里講真話不超過十分鐘!”(109)。
綜觀威利的一生,他的倫理價值觀念嚴重錯位,人格嚴重分裂,生活在“倫理混亂(聶珍釗,“《老人與?!放c叢林法則”89)之中。他是“美國夢”的追隨者,商業叢林法則的受害者。他一生都在追尋“美國夢”,正是這個外表絢麗的夢幻,把威利帶進了悲劇中,而且到死也沒有清醒過。
正如密勒所說:“對于威利來說,只有等級、權力、勝利感……才是真實的――城市屋頂奪目的光彩反射在天空,他卻以為是真正的星星”(84)。人生最終的目的是什么?最合人道的生活是什么?密勒確信,這不僅是他一個人的困惑,也是帶有普通意義的問題:“我認為,不僅在美國,而且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著一個迷失方向的問題,人們對未來茫然無知”(郭繼德,“訪阿瑟?密勒”40)。威利想通過自己的勤懇努力成為一個使家庭富裕、討人喜歡的丈夫和父親,但是,由于不能面對真實的自我,無法應對殘酷的現實,他的一生最終被“美國夢”毀滅了。不過,威利的死并非毫無價值,他的死結束了他人格分裂的痛苦,并最終使他的兒子經歷了一次脫胎換骨的轉變。
戲劇“必須去探索人存在的本質,找出他的需要是什么,以使這些需要在社會中受到重視,得到滿足”(密勒123)。密勒塑造的威利之所以引起共鳴,是因為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他的孤獨、寂寞、無奈、絕望、年老體衰和永無休止的道德困境。密勒將現代與傳統融于一爐,將傳統倫理題材與現代創作技巧完美地結合,使觀眾在感觸傳統的同時也體驗到現代人價值失落、道德意義無處訴求的生存困境和倫理沖突。他對倫理道德問題的追索,對社會生活危機的刻畫,深刻揭示了商業化給社會倫理帶來的破壞和對人類生存處境造成的危害,表達了作者對商業社會中人的精神危機的深深擔憂和對倫理建設的深切關懷。
論文摘要:傳統的職前教師教育難以使職前教師的教育素養得到充分發展。本文對模擬教學的目標、內容、過程和效果等進行了探討。實踐證明,模擬幼兒園教學是職前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傳統的職前教師教育中,職前教師的教學實踐知識、教學技能和教學態度等教育素養的發展受到了很大制約?!皞鹘y教師教育可以培養出‘紙上談兵’的教師,他們可以把書本上的新理論講得頭頭是道,但在實踐中卻不知所措?!薄伴L期以來,不管師資的職前培養采用何種模式,是定向式還是非定向式,畢業生都很難避免帶有一些共同的缺陷,即缺少實際的教學經驗而使工作適應期延長?!?/p>
舒爾曼教授認為:“強調從實踐中學習,允許職前教師參加從觀察到有限的參與直至最后全權負責管理的全過程,能促使職前教師學會實際的、有判斷力的、智力性的工作?!睘榱烁玫卮龠M職前幼兒教師教學實踐知識、教學技能和教學態度等教育素養的發展,我們在((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等教法課中,對模擬幼兒園教學(以下簡稱“模擬教學”)這一職前幼兒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一、模擬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模擬教學是指職前幼兒教師模擬幼兒園教師教和幼兒學的教學實踐活動。它主要在職前幼兒教師的五門教法課中進行,每個班模擬教學的時間約為so課時。
模擬教學借鑒了微格教學的理論和方法,重視教學反饋、反思和合作,重視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一般說來,微格教學強調導人、講解和提問等單項教學技能的訓練,對教學時間、設備和場地等要求較高。而模擬教學則是多種教學技能的綜合訓練,是教學實踐知識、教學技能和教學態度等的綜合訓練。與微格教學相比,模擬教學具有綜合性和靈活性,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促進職前幼兒教師多種教育素養的發展,更符合職前幼兒教師培養的實際情況。
(一)教學目標。
模擬教學的目標是促進職前幼兒教師在教學實踐知識、教學技能和教學態度等方面得到初步發展。
(二)教學內容。
模擬教學內容涵蓋學前兒童的健康、語言、科學、社會和藝術五大領域,職前幼兒教師可以選擇其中一個領域的內容,也可以選擇兩個以上領域的整合內容。
(三)教學過程。
經過教育理論階段的學習,職前幼兒教師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開展模擬教學活動。模擬教學包括以下五個環節:。
1、觀摩。
觀摩是職前幼兒教師對幼兒園教師教和幼兒學的觀察或學習。通過觀摩,職前幼兒教師可以積累教學經驗,能夠加深對幼兒的理解和認識。觀摩包括在幼兒園教學現場觀摩、借助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進行觀摩兩種方式。觀摩之后,我們一起對這些課進行了評議。教學觀摩開闊了職前幼兒教師的視野,為她們扮演好教師與幼兒的角色提供了示范和樣板。
2、備課。
職前幼兒教師的備課主要是設計教案和制作教具,主要目的是鍛煉教學設計和教具制作技能。備課時,職前幼兒教師要全面了解“幼兒”的情況,認真分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并制定完整、具體的教學活動方案。根據教學需要,職前幼兒教師往往要準備一些教具,以幫助“幼兒”理解、掌握教學內容,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這一環節中,教法課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指導職前幼兒教師設計出較為科學、合理的活動方案,并制作出合適的教具。
3上課。
上課是模擬教學的中心環節。一個職前幼兒教師扮演教師角色,登上講臺授課,其他職前幼兒教師則扮演幼兒角色。上課期間,“教師”要扮演好教師角色,努力促進“幼兒”在知識、技能、態度和習慣等方面的發展?!坝變骸眲t要扮演幼兒角色,要思想幼兒的思想,體驗幼兒的體驗,按幼)l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參與教學活動。同時,“幼兒”也是教學活動的觀摩者,要注意觀察、分析和借鑒“教師”的教學經驗。一般說來,每個職前幼兒教師有1-3次上課機會,每次上課時間一般為15-30分鐘。
教法課老師要注意觀察“教師”和“幼兒”的表現,并做好記錄,為教學評議做好準備。
4評議。
評議的內容是“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其中,“教師”的教是評議重點。評議時,一方面要肯定“教師”教學中的優點和長處,以培養其教學自信心和積極態度;另一方面,要針對其教學中的缺點和不足,指明改進教學的策略。
5反思。
反思是職前幼兒教師對自身教學觀念和行為的思考。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滿足于獲得的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人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學水平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彼J為,教師的成長二經驗十反思。的.確,通過反思,教師可以確認、堅持和推廣正確的教學思想與行為,可以糾正錯誤的思想和行為,使教學活動更加科學、合理。
我們非常重視職前幼兒教師的教學反思。每一位“教師”上課后要及時回顧、分析自己的教學觀念和行為,并寫出教學后記。我們把每一位“教師”上課過程用攝像機拍攝下來,通過看錄像,職前幼兒教師可以更好地反思教學。
二、模擬教學的效果。
職前幼兒教師普遍認為,模擬教學比傳統教法課教學的收獲更大:她們的教學實踐知識得到了豐富,教學設計、應變、組織、表達和評價等技能得到了提高,反思、合作的意識和積極的教學態度得到了增強或發展,加深了對學前兒童的理解與認識。張斐在教學后記中寫道:“這節課,我感到很有收獲。這樣的機會對我來講是一種挑戰、一種鍛煉和一種跨越……通過這一節課,我感到了作為老師的苦與樂。即將成為教師的我們,要有一顆愛心、一種耐心、一種信心,要做合格的、小朋友喜歡的幼兒教師!”對在職幼兒教師的調查表明,人職前的模擬教學有助于她們盡快進人教師角色,對她們現在的幼教工作很有幫助。
三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模擬教學是聯系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紐帶,能夠促進職前幼兒教師教學實踐知識、教學技能和教學態度等多種教育素養的發展,是促進職前,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論述了關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問題。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承擔公民道德建設的重任義不容辭。我們應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創新傳統倫理道德在新時期大學生道德建設中的內涵,充分認識傳統倫理道德對大學生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并將其引入大學生道德建設的過程中,切實加強大學生道德建設工作的實效性。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結構的調整、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斷沖擊著大學生們的思想,道德失范現象頻繁發生。
“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報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正”、“篤實寬厚”、“勇毅力行”等優秀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在當今大學生中日漸式微。很多學生“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內涵不了解,對傳統倫理道德的意識和感悟較淺,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價值認識不足”。認為傳統倫理道德是過時的,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目前大學生群體中存在著個人功利主義思想嚴重、誠信缺失、缺乏責任感、好逸惡勞等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脫節,當代大學生群體中還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的行為,比如:不尊敬師長、考試作弊、學術不端、自制能力差等等,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比如:馬加爵事件、北大學生硫酸潑熊、藥家鑫事件、復旦大學投毒事件等悲劇不絕于耳,令人嘆息。大學生的道德建設也因此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種踐行不足最終會導致社會范圍內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認同危機,最終不利于和諧校園和和諧社會的建成。
“目前高校的德育課程存在嚴重的結構性缺失,政治性的內容所占比例過重,傳統倫理道德內容沒有占到一席之地。學?;旧蠜]有建立起傳統倫理道德教育平臺,沒有找到大學生道德建設與傳統倫理道德的契合點”。雖然一些高校舉辦過有關傳統倫理道德方面的論壇、講座,但一般都是專業性較強的學術報告,不具有教育性和普及性。
“馬克思?韋伯認為現代道德與傳統道德之間具有連續性、同一性的關系”。傳統倫理道德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適應性與教育意義,并且這種傳承性依然可以并有必要在大學生道德建設過程中加以延續。
(一)知識目標方面。
引入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的精髓,使學生了解關于立志、修身、勉學、處事、治家等方面的經典章句,了解所蘊含的人生觀、價值觀。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重視人文精神和文化教養的特點對今天市場經濟發展之下的大學生道德建設,具有十分深刻的啟發意義?!斑@些思想和傳統美德,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成為大學生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成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標尺,使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規范著大學生的行為舉止”。
(二)能力目標方面。
通過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學習,培養大學生自省能力,自我判斷能力,具備判斷是非和初步的人生規劃能力,在個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通過所學所悟,增加服務社會的能力。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有利于大學生個人行為的規范和自律,更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有序、進步和發展。
(三)情感、價值目標方面。
通過學習教育,使大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對家庭、他人、社會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道德建設過程中,汲取傳統倫理道德可用之精華,教會學生們做人處世的道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如何借助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道德建設的具體工作是目前迫切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需要從教育手段和教育環境兩方面入手,尋找工作的著力點,提升道德建設的實際效果。
(一)教育手段方面。
在教育內容上重點加強誠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感恩教育。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使其養成真誠做人、認真做事的習慣。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關于民族精神的表述不勝枚舉。吸收傳統倫理道德中關于感恩精神的表達,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感恩自然、感恩長輩、感恩社會。以課程為載體,以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精髓為依托,對大學生進行道德規范教育。
2、積極開展社會教育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道德建設的重要環節,高校必須重視大學生傳統倫理道德實踐活動的開展。拓寬渠道和平臺,豐富實踐內容和形式,建立多樣的教育實踐基地。把說服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起來,變宣傳教育為靈活多樣的體驗教育,顯性課程教育與隱性課程影響配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新知,堅持知識、情感、行為的有機統一。
3、充分運用網絡等現代道德教育手段。
網絡在大學生當中已相當普及,可以把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內容做成網頁、網站,利用動漫、視頻、電視臺、學??锏葌髅绞侄渭哟髮鹘y倫理道德的宣傳力度,使課堂教育轉變成自我教育,使強制教育轉變成自我約束。無形當中使道德教育的場所無所不在,增加了受教育的機率,豐富了教育的內容,提高了教育的實效性。
(二)教育環境方面。
1、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倫理文化。
學校作為育人場所,要積極營造一個弘揚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校園環境。以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為載體,把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滲透到學校的建筑、教學設施和各種人文景觀當中,讓大學生們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學習、生活,在耳濡目染之中時時接受教育。
2、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教育機制。
學校領導要關心、重視大學生道德建設,學校各部門要齊心合力開展工作,為大學生道德建設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和保障。鼓勵對不道德行為進行斗爭,促進針對違反學術道德、學術倫理的懲治行為的制度化、規范化,讓大學生更加理性的對待學習生活中出現的不道德行為。
四、結語。
羅國杰先生說過:“一旦一個民族拋棄或失去了自己的民族傳統,或者被別的民族的文化所征服,那么這個民族的生存也就岌岌可危了?!敝袊鴤鹘y倫理道德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無啟發。繼承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是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的重要一環,從而使他們自覺按照黨的報告中公民道德建設的要求,與時俱進,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婉楠,劉晚霞。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與思想政治教育[j]??萍夹畔?,2011(29)。
[3]任錦香,張三繼。從傳統倫理道德中汲取營養強化高校德育[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4]羅國杰。我們應當怎樣對待傳統[j]。道德與文明,1998(1)。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728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