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制定教學工作計劃,可以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提高教學效果。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學工作計劃的案例,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1、品味文中詩句,理解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比較“(落)木(葉)”與“樹(葉)”的不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明確本文寫作目的。
3、初步培養學生感悟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豐富意蘊,提高詩歌的閱讀欣賞能力。
二、
1、重點:品味文中詩句意蘊,比較“木”與“樹”的不同,從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2、難點: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意象品味練習。
三、:
1、學生探究為主,師作引導;
2、指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句,篩選主要信息來解答有關問題,把握文意;
3、多媒體輔助教學。
1課時。
一)導入新課:詩詞填空。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討論明確,以上詩句中“落木”與“落紅”分別是“落葉”與“落花”,作者為何不用“落葉”與“落花”,卻用“落木”與“落紅”?這個問題我們請著名學者林庚先生來作解答,導入課文學習。
二)釋題:“說”屬于議論文體,本文是文化隨筆(文藝短評);“木葉”是文章論題,本文是就古詩中“木葉”意象進行分析說理。
三)作者介紹(指生讀屏幕上內容)。
四)研讀課文(老師作方法指導:各種讀法結合,通過抓文段中關鍵詞句,篩選有效信息,來把握文意,回答有關問題。)。
1、略讀文章前三段,討論明確以下問題:
1)本文談到了一個什么文學現象?
2)“木葉”是什么?對此作者有何質疑?
3)“木葉”到“落木”,其與“落葉”或“樹葉”的不同,關鍵點在哪?
4)小結前三段:我國歷代詩人們鐘愛“木葉”這一形象,其關鍵在“木”字。(下文具體分析“木”的特征。)。
2、重點研讀第4、5、6段(全文中心)。
1)讀第4段,探討以下問題:
(1)“木”一般用在什么場合?
(2)生讀這段內容,找出引用的詩句,仔細體會其內涵。
(方法:找文中關鍵詞句來談)。
1)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敝小案吣尽钡囊馕?。
2)體會“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敝小案邩洹钡囊馕?。
(3)比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木”是否還有別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讀。)。
2)讀第6段,明確下列問題:
(1)概括“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2)品讀比較文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迸c“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敝小澳救~”與“落葉”的不同意蘊。
(3)填表比較“(落)木(木葉)”與“樹(葉)”的不同,進一步明確“木”的特征,以突出強調。
3)讀第5段,分析“木”何以會有如此特征,探討詩歌語言的潛在暗示性問題。明確:
(1)文中是怎樣具體闡述這一問題的,結合實踐準確把握其內涵。
(2)明確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觀點是本文作者的寫作目的所在。
3、讀第7段,作全文小結。
4、全文思路梳理,整體把握。
五)拓展練習。運用文中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這一觀點,學以致用,作連線題。
六)課堂總結。
七)布置課后作業。
《說木葉》這篇課文選自試驗修訂本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本單元所選都是文藝學論文,從各個角度介紹了民族文化藝術的優秀傳統及獨特風格。說木葉著重分析了中國古典詩歌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從而闡發了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所以本篇文章對古代詩歌語言的無限的表現力進行了精辟的透視,不但使我們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文學鑒賞力,還能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從中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就定為引導學生通過品味作者引用的詩文準確體察語文的微妙之處,于細微處見精神,含英咀華,來解讀詩歌的內涵和抒情意蘊,真正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粹。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只把教材做為一個例子。本課教材的淡化體現為課外的內容將要占到課時的一半。
依據教學大綱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古詩詞語言暗示的表現技巧和歸納的方法,積累古詩詞名句。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及從相關資料中抽象出一般規律的能力。
3、情感目標:借助在品味詩句時的審美體驗,喚起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學生奮發向上。
學生學過篇詩歌,但只是對詞句的分析和對情感的理解,并沒有深層挖掘詩句的表達技巧,對語言的微妙處也沒有敏感的體察,而這正是古詩詞含蓄蘊藉之處,正是古詩詞魅力所在,本課以此作為教學的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這一表達技巧,能夠有意識理解和運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學素質。在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時要本文用的是歸納法,從多個詩句中木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歸納出詩歌語文暗示性這一特質,所以在拓展時教師要注意到這一知識點的積累和能力訓練,讓學生自己依據剛學過的知識概括出共性的東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標是基于新教材對于學生心理的關注而確立的。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隨著對學生心理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智力因素有時顯得無能為力,因為非智力因素在某種情況下占主導地位,現代教學能夠兼顧二者,用非智力因素來促進智力因素,達到真正使學生健康地發展。傳統語文課人文教育方面還顯得薄弱,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課美感得不到充分體現。本課實現情感目標主要用詩句的優美意蘊來打動學生,重視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流程。
這個導語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個環節是提出問題。采取布魯納的發現問題式,課前由學生做預習,學生可能會提出宏觀和微觀,我想先引導為宏觀問題,就是:作者發現了一個文學現象,是什么。經過四個到六個學生的回答,教師加以總結。這樣處理教材因為本課是自讀課文,練習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為只想通過課文讓學生能夠理解文學詞語的暗示性。這個環節的設置想檢驗學生讀書的高度,有的學生注意微觀的句子或字詞,有的注意宏觀的內容、思路或手法。我想本課的學習可以從宏觀入手,讓學生能夠高屋建瓴地來把握文章,提綱挈領,切中肯綮。
第三個環節是分析品味:和學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進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處“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句詩寫屈原看到秋風中飄零的樹葉感傷自己的;“后皇嘉樹,橘徠服兮”這個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樹,自然而然讓人想到一棵形態美好、儀態萬千的樹,這是屈原對自己高潔品格的暗示。這時教師盡量少數或不說,讓學生自己品味出來,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讓學生通過比較討論分析意象,準確把握意象表達的情意,這個環節意在通過練習咬文嚼字使學生感悟詩歌語言精妙的表達效果,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鼓勵學生談自己的見解,通過討論達到共鳴。
第四個環節是課外拓展。
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緒。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穩定的感情色彩,這時引入梅和柳兩個意象。比如說梅的意象,讓學生說出它代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品質和情緒。并讓學生看四首詠梅的詩歌,對梅的意象進行分析討論。第二個意象是柳,三首詩,每個組任選一首。讓學生任選主要考慮學生可能愿意選簡單熟悉的那一首詩,這時鼓勵學生知難而上,也是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最后布置作業。在課件中展示松、竹、月等意象,讓學生任選一個意象,課下搜集幾首詩寫成一篇小文章,談這個意象的藝術特征。這個環節想對本課知識進行強化,也是對本課知識的檢驗。最后這兩個環節是在運用斯金納的強化律,對學習行為進行及時強化。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
意象藝術特征。
木-------空闊黃色。
樹-------飽滿綠色。
梅-------高潔堅貞。
柳-------柔美依戀。
本課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首頁就有樹葉的閃動,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能夠開啟學生的想象力,可能會想到枯黃葉子表達什么情意。中間部分用了《登高》這首詩的配樂朗讀,聲音是課件中最靈動的東西,一個優質課件必備的要素,課件沒有聲音,也就沒有了生命。因為朗讀能夠渲染氣氛,能夠以情動人。從《登高》的朗讀中感受淪落他鄉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無邊、蕭蕭而下的木葉產生的憂國傷時的無窮無盡的愁思,油然產生對杜甫這位現實主義大詩人人生遭際的同情和景仰,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松、云等圖象,達到視覺上的美感,使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從而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使學生主動探索詩歌意象所表達的情意。
1、能以棕櫚葉為載體,根據以往經驗進行豐富的想象與發明,形成作品。
2、發展發明性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并對操作活動感興趣。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棕櫚葉(大、?。┤舾?、橡皮泥。
一、認識資料。
1、看!桌上有什么?
2、講講棕櫚葉像什么?
3、我們可以用它來做什么?
二、教師簡單講解。
1、每個小朋友可以自身選擇整片葉子或散片葉子,可以編織,可以與橡皮泥組合,做出一種與他人不一樣的東西,比一比誰的手最靈巧,誰做的東西最漂亮。
2、提出要求。
小朋友在制作時注意平安,別用樹葉戳旁邊的小朋友,動作要快,做好的可以放在展覽臺上。
三、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四、幼兒介紹作品,進行講評。
1、請個別幼兒上來介紹展覽臺上自身的作品,引導其他幼兒評價。
2、請幼兒把自身的作品介紹給幼兒園里其他的老師,沒完成作品的幼兒可以繼續。
這次的活動,是孩子們秋游吃桔子發現葉子而引發的,通過今天的教學活動,可以看出,幼兒對此活動也很感興趣,表現得非?;钴S。也是從今天來看,孩子們的興趣還遠遠不止是老師所想到的這些,而是更多、更加廣泛。
第一個環節,我充分利用自然場地,讓孩子們自由地玩,自由地拾落葉。孩子們從課堂中來到大自然,與自然融于一體,更容易引起幼兒興趣。部分孩子其實在與同伴交流時就已經發現了葉子的很多常識,如:孩子們發現葉子里有骨頭,其實也就是葉脛。
第二個環節,幼兒在拾的同時就發現了很多樹葉的秘密,這時候老師則是作一個傾聽者,一個引導者。在這個個環節中,我發現,孩子們的興趣已經超出了老師的預想。如:程丹丹小朋友,她拿著一大把葉子的葉柄,葉子散開得很像一朵花,她還將這地花作禮物送給我""氣氛非?;钴S。
第三個個環節,我班是第一次制作拓印畫,孩子們都覺得稀奇有趣,每個孩子都拿著自己撿回的葉子躍躍欲試,使得整個活動又進入了另一個別開生面的高潮。
整個活動,為了讓孩子們對這整個活動有新鮮感,我之前并沒有做任何鋪墊,再加上這次活動的場地太廣,導致場面有點亂,不過幸好到第三個環節時孩子們都已經能夠安靜地作畫。本來我的設想當中,在第三個環節里,當孩子們印的時候會發現,葉子的正面印畫出來的是一個板面,而背面印出的卻是有葉脛紋路的漂亮圖案,不過因為孩子興趣太高,當時并沒有發現這一特征,而我也并不想做牽著孩子們鼻子走的老師,因此,葉子的組成在這個環節中被老師有意地忽視。
最后,說說我優點和不足之處及解決方法吧。我認為,這次活動,我的選材比較新穎,設計較大膽,能利用園內場地,從教室教學轉而到大自然中教學,是傳統教學的一個新突破。在教學中,善于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在課堂中能做到有的放矢,讓孩子們做學習的主人,老師作為引導者和傾聽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
但在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首先,活動準備倉促,不夠充分。其次、場地中由于怕孩子亂,引導幼兒探索發現時間較短,這時可以讓孩子們坐下來慢慢仔細觀察更好,這樣孩子們的注意力自然能夠集中。最后、不注重知識經驗的準備,使得孩子作畫時雖然非常有興趣但作業情況只有一部分較好。有部分作品不理想。
總而言之,每一次活動都能增長一定經驗,會發現自己許許多多不足的地方,并使之作為日后的借鑒,也對自己是一個促進。教育不斷在更新發展,也正是因為一次次的總結經驗,我才能更好的發現自己的不足,使之改進,從而找到更新、更好的教學方法。
1、通過學習葉脈、寫葉的文章,讓學生了解有關葉的知識,理解葉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體會作者的情感。
2、培養學生的觀察的能力、思辨能力、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
1、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葉的知識。
2、搜集有關寫葉的詩文。
1、出示畫面,師生共同欣賞。
畫面:不同季節的不同形狀、不同色彩。
2、學生交流對葉的了解。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
(1)葉的定義。
(2)葉的作用。
(3)葉的聯想。
(此處淺談,老師不作講評)。
二、詠葉。
1、導入:歷代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詠葉的名句,能否列舉幾例。
2、列舉:王維的“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賈島的“管內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司馬曙的“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3、學習書上的“詠葉”的四首古詩和三首現代詩。
(1)指導朗讀:注意節奏,反復朗讀。
(2)理解品味:想象每首詩所描繪的畫面。
(3)領悟詩意:結合背景,感悟詩人表達的情感,品味重要詩句。
4、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所學的感受。
三、讀《一片書葉》,儀《一片書葉》。
(一)讀《一片書葉》。
2、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體會作者對葉的感情。
(二)儀《一片書葉》。
1、布置思考題。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理解本文的重點應放在哪一段?
(3)有樹葉的生命過程,作者領悟到了什么?
(4)讀了本文,你的聯想和感悟是什么?
(5)本文寫法上最顯著的特點是什么?
2、分小組討論。
3、師生交流。
(三)學生交流所看過寫葉的文章,談談你最喜歡的葉是什么樣的,并闡述理由。
如:1、八年級上冊自讀課本中的《北國秋葉》。
四、寫葉。
以“葉的風姿”為題,寫一篇短文或以“葉的聯想”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1、“葉的風姿”為題。
要求:
(1)仔細觀察各種植物的葉子。
(2)詳盡描述各種葉子的風姿。
(3)畫出所寫葉子的形狀、色彩附于文后。
2、“葉的聯想”為話題。
要求:
(1)仔細觀察。
(2)大膽聯想。
(3)以葉抒情或以葉喻理。
(4)自擬題目。
五、制作書簽。
選取你所鐘愛的葉,動手制作葉脈書簽,送給你最喜歡的人,最好能創作小詩一首,隨書簽贈送。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知道植物的葉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葉在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引導學生知道植物的葉是有生命的,會長大、會變化也會死亡。
1、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感官觀察葉的外部形態特征,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
2、通過觀察、比較各種各樣的葉,認識到植物的葉具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科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在好奇心驅使下,對植物的葉表現出探究興趣。
2、愿意傾聽、分享他人有關植物的信息,樂于表達。
3、認識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重點:植物的葉是多種多樣的,葉是有生命的,會長大、會變化也會死亡。
利用感官觀察葉的外部形態特征,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
學生準備:校園中各種形狀的葉,一根長有葉芽、嫩葉、老葉的植物枝條,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課件。
課時: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一、新課導入:
1.出示幾片葉柄、葉片、葉脈都比較清晰完整的葉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圖上是什么葉,學生能說出最好,說不出時可直接告訴學生。
2.提問“這些葉是什么樣的?都有什么特點?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學生會發現葉都有葉片、葉脈和葉柄。(具體名稱不作要求)。
3.提問:“是不是只是一片葉是這樣的呢?你們有沒有在其他葉上見過這些部分?”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葉具有相同的結構,為后面的“畫一片葉”打基礎。
二、觀察各種各樣的葉。
1.出示需要觀察的各種葉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圖片認識這些葉,知道它們的名稱。
2.接著出示各種葉,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名字,和圖片做比較,判斷這些是什么葉。
3.知道了葉的名稱后,讓學生觀察、比較各類葉的不同之處。在觀察之前,教師應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通過看、摸、聞等方法比較葉在顏色、大小、硬度、形狀、厚度、氣味等方面的不同之處。
4.觀察之后,全班交流,對觀察結果進行總結和整理。交流過程可以圍繞“葉是什么顏色的?”“葉的大小如何?”“葉的形狀是什么樣的?”等問題進行。
5.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按從大到小的順序給葉排序來認識葉的大小。通過比較、描述,學生發現葉的顏色大多數是綠色的,但也有其他顏色。學生通過發現葉的大小不同,形狀多種多樣,從而感受到葉的多樣性。葉的形狀只要求學生能用“像什么”來表述即可。
6.教師組織“猜葉子”的游戲。教師或者學生描述葉的特點,讓其他同學猜一猜這是什么葉。比如描述“這個葉的形狀是橢圓形的,輪廓像鋸一樣,這是什么葉呢?”游戲后,教師可以進行總結,“我們能猜對葉子,是因為不同的葉的形狀和其他許多方面是不同的”,幫助學生更充分地認識葉。
三、觀察同一棵植物的葉。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條上的嫩葉和老葉,讓學生比一比,判斷它們是不是同一種樹葉。
2.提出觀察任務“它們有哪些不同?”給每個小組提供一根枝條,讓學生對這根枝條上不同生長階段的葉進行比較。(學生自然而然就會關注到顏色淺、比較小的是“小時候”的葉,顏色深且比較大的是“長大后”的葉,教師可以順勢告訴學生,“我們通常把這樣的葉分別稱為嫩葉和老葉”。葉是有生命的,從葉芽開始,會長大、會死亡)。
四、畫一片葉(活動手冊)。
1.先讓學生說說需要畫出葉的哪些部分。
2.畫法需要教師指導,先畫葉片、再畫葉柄,最后畫葉片上的葉脈。教師在示范時,可以手持一片葉,邊觀察邊畫,學生跟隨模仿。學生畫完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讓其他同學來猜猜畫的是哪一片葉。
五、拓展。
做葉畫。在課堂上展示幾幅葉畫圖片,最好是實物作品。讓學生在課后進行。作品可做展示。
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1、小組討論研究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過詩歌鑒賞實踐,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一、導入新課。
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蓖瑢W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別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迷吧。二、整體感知把握全文(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來理解全文)。
1、四人一組討論尋找你認為能表現文章行文脈絡的疑問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組為單位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3、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閱讀融會貫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梅”和“柳”意象。
1、賞“梅”詩品梅之意象。
2、賞“柳”詩品柳之意象。
四、自主研究拓展延伸。
1、除了上面講到的“梅”“柳”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涵的事物,請同學們想想看,寫出來,然后再概括一下它們各自的暗示性內涵。
(意象分別有楓葉、菊、松、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內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
總結: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林先生沒有擺出那種“理論”的面孔來嚇唬讀者,沒有故弄玄虛地搬弄術語,而是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古詩“木葉”意象的捕捉和闡釋中。讓我們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了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了詩歌的殿堂。
五、布置作業:
同學們可以以古詩歌中常用的物象為例如:松、竹、菊、蘭等進行有目的的詩歌鑒賞,仔細體味詩歌的精妙。
1、積累文中詞語并熟練使用。
2、領會古人是如何寫“木”的,作者又是如何體察“木”的特征的。
3、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精髓。
4、學會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
理解文章精髓。
體察詩歌藝術的精微之處。
1課時。
體讀法。
一、教學導入:
教師朗讀幾首寫樹木的詩歌,引入課題?;蛘垖W生背誦一兩首寫木的詩歌入題。
二、預習診斷:
1、選擇注音正確的一項(a)。
a、陸厥(jue)招徠(lai)橘頌(ju)。
b、寒砧(zhen)涔陽(qin)錠藥(ding)。
c、窸窣(cui)曙光(shu)號咷(tao)。
d、亭皋(gao)竹筌(quan)干燥(cao)。
2、用課文前面列出的詞語組一個短語:
炊煙裊裊、北風蕭蕭、風度翩翩、冉冉升起、文意綿密、情意纏綿。
3、“木”在形象上有幾個藝術特征?
提示:“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種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模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其次它還按時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澳救~”中的“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三、理清全文內容,歸納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
1段:“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2段:說明“木葉”就是“樹葉”,但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又發展到用“落木”。
3段:說明“木葉”“落葉”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木”字。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別。
第二部分(4~6段)說明“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
4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
5段:說明“木”為什么含有落葉的因素——詩歌語言的背后含有暗示性。
6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
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結: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四、畫出文中所引的古詩文語句,再用8分鐘左右的時間體會其中的“木葉”包含的意味。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請教老師。
五、完成課后的第二題。
1、朗讀這三首詩詞。
2、學生先獨自體會其中“梅”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與同學交流。
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現了梅花的“凌寒獨自開”的高貴品格,這與我國把松、竹、梅譽為“歲寒三友”的文化傳統相一致,三個意象同是高貴圣潔的象征。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表達的是“寂寞開無主”的無奈、“黃昏獨自愁”的凄涼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澤東的詞與陸游的詞題、調相同,意境卻截然不同,毛詞巧妙地把陸游詞中對梅花不幸遭遇的傾訴和孤芳自賞的表露化為對她達觀堅定的描述和高貴純潔的贊頌,詞中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壯美和豪放樂觀,振奮人心。
3、另外再搜集幾首寫梅花的詩詞,體會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
六、你同意作者對“木葉”的理解嗎?請提出你的看法。
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營造一種小小的學術氣氛,激發學生對學術興趣,塑造學生做學問的信心。
教師提示:“咬文嚼字”有可能牽強附會,但作為初學詩歌的學生來說,“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實的基礎,值得重視。
七、布置作業:
1、完成同步練習。
2、選取一首詠物詩,體會其中的意象包含的思想感情。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來的木頭嗎?(學生回答)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詩詞的鑒賞離不開對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們就走進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板書課題)。
二交代預習情況。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陸象山文集》。
上詩的意思即是:1、讀書必須要靜下心,心靜自然能講文章理解透徹;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蘊,所謂的意味深長;3、讀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過,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點之處則應該仔細思量、考慮。
《說“木葉”》是林庚先生關于詩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隨筆,文中篇幅很長,引用的詩詞很多,那么我們在接受這篇文章的時候就應該運用到上面所說的讀書方法,整體把握,抓住關鍵,把書讀薄。弱水三千,我獨取一瓢而飲。
三研習課文。
下面我們進入到課文的學習,我想讓我們的男同學把第一至第三段的關鍵句子提煉出來,而第四至第六段就交給我們細心的女同學,最后一段最簡單就留給老師解決。
(一)兩分鐘閱讀各自任務段落。
1、第一段的重點在哪里?主要講述的是什么?(提問)。
明確:作者引用了大量詩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論述的對象:“木葉”成為了詩人鐘愛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引出話題。
2、第二段主要針對的對象有哪幾個?它們的關系如何?(提問)。
明確:樹、木、樹葉、木葉、葉、落木?!澳救~”就是“樹葉”,少用“樹葉”,常用“樹”、“葉”及“落木”。主要歸納起來就是:用“木葉”舍“樹葉”。
3、第三段的主要對象又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提問)。
明確:“木葉”、“落葉”、“樹葉”、“落木”等,其實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幾個對象。幾者的主要區別關鍵字在“木”字。歸納起來就是:用“落木”舍“木葉”。它的目的是為了引導我們注意“木”字為詩人們所喜歡的原因。
小結: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對象,列舉了一系列現象,促使讀者繼續讀下去,究其根源。
4、第四段開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問題,作者在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問)。
明確: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
引用的作用:以詩歌作為例證。
5、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關系?作者主要講了什么?(提問)。
明確:“木”何以有這個藝術特征?意即對第一個藝術特征進行解釋: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
6、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問)。
明確: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這里又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蹦敲催@一段是總結“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在顏色上具有暗示性。
小結: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針對提出的疑問進行論述,找到相關的答案,即“木”的兩個藝術特征。
7、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論述的時候得到的一個結論:藝術形象的領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一至三段敘述現象,提出問題,四至六段分析現象,論其本質,由現象到本質,這也是同學們需要學習的論證方法。
(二)含英咀華、尋幽探微。
同學們掌握了抓住文章關鍵句子于閱讀文章的方法,我認為這還不夠,我們除了能夠宏觀把握全文,還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對文中的切身之處仔細玩味,這樣才能把文章讀懂讀透,而不是一知半解。下面我們進入第二部分:含英咀華,尋幽探微。
1、“木”和“樹”有什么不同?(提問)明確:文章舉了吳均的《答柳惲》“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和曹植《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進行比較:“高樹”沒有落葉的形象,“高木”有木葉形象;“高樹”飽滿,“高木”空闊,落木千山;“木”在這里比“樹”顯得更加單純。
補充:比較“空闊”與“空曠”“空濛”。
2、“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區別有哪些?
明確:意象顏色觸覺意味。
樹葉褐綠色密密層層濃陰繁密充實。
木葉微黃干燥不濕潤疏朗飄零之意。
落葉繁密綠色飽含水分春夏之交。
落木: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疏朗與綿密交織,一個迢遠而美麗的形象。
補充:比較“疏朗”與“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例如疏落的晨星。
詩句引用的作用:1、引出話題;2、用作例證;3、提高全文文化意味。(總結)。
(三)總結:通過從上面兩個部分的解讀,希望對同學們解讀相關的社科類文章有一定得幫助,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整體把握、咬文嚼字。
四、作業布置。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同學們都知道了:在中國的詩詞中出現過很多的意象,歲月的淘洗使他們具有了一種特定的意蘊,但是在不同的詩歌中,相同的意象也會用以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請同學們完成課后練習二,試著結合用林庚的方法去比較“梅”在不同詩詞中的用法。注意結合一下幾個問題去思考。
王安石《梅花》。
1、王詩中的梅花有什么特點?
2、主要表現的怎樣的人格特征?
陸游《卜算子詠梅》。
陸詞中的梅花與王詩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具體表現在哪里?
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1、毛詞中的梅花除了傲雪凌霜的品格,還有什么特點?
2、與陸詞比較,這首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五、板書設計。
林庚。
整體把握2、木葉”就是“樹葉”,少用“樹葉”,常用“樹”、“葉”及“落木”。
抓住關鍵3、區別關鍵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葉”
4、“木得第一個藝術特征:“木”含有落葉的因素。
5、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6、“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具有顏色的暗示性。
7、藝術形象領域,幾乎一字千里。
意象顏色觸覺意味。
含英咀華樹葉褐綠色密密層層濃陰繁密充實。
尋幽探微木葉微黃干燥不濕潤疏朗飄零之意。
落葉繁密綠色飽含水分春夏之交。
六、教學反思。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語文教案-說“木葉”。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p>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 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庇枞艘砸环N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眲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一味想方方正正分析詩的人,讀詩必將是顧此失彼的折磨——詩人跳躍的思維恰是調皮的小精靈,它不守理性的規則,自然也就不會顧及跌跌撞撞的老學究。
讀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我首先想到這樣一段話。誠如林先生所言,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解答的。馬致遠的被譽為“秋思之祖”的曲子《天凈沙秋思》,展示了秋天夕陽下的特有的意象,表達了游子浪跡天涯的孤獨與愁苦。曾有一位數學老師發問:什么“枯藤老樹昏鴉”,什么“小橋梳水人家”,什么“古道西風瘦馬”,什么“夕陽西下”,把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湊在一起說個啥意思呢?我無意貶責這位老師。我想,如果他讀過《說“木葉”》,定會化解心中的疑團。
林先生在這篇詩論中所給的答案是: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斑@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為一種“潛在的力量”,詩人“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成為令人玩味無窮的“精妙”的詩歌語言。在吟詠之間,那些“潛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讀者,感染啟發著讀者,讓人情思靈動,視通萬里。就比如文中所說的“木葉”,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就是“樹葉”。然而,“木”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起了葉子”,這樣,也就有了“落葉”的暗示,還有顏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詩句便“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讀著它,甚至“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之于“樹葉”一字千里的差異。
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很值得一提的是,林先生沒有擺出那種“理論”的面孔來嚇唬讀者,沒有故弄玄虛地搬弄術語,而是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古詩“木葉”意象的捕捉和闡釋中。這樣,讀者也會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了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詩歌的殿堂。
探究學習: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
探究學習:“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澳救~”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于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澳救~”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3.第4、5段是課文的中心段,文中闡釋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特征?
探究學習:“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
探究學習: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恐怕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標題擬為“說‘木葉”’,文章選取古詩中的“木葉”意象作為論題,在結構安排上由引古詩到探意蘊,先排除古詩人考慮文字洗煉的因素,再從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尋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后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并加以闡釋。這樣,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并逐層深入,探幽發微,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罢f‘木葉”’的擬題應該是本文的一個亮點。
5.課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游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關于“木葉”的詩句,揣摩一下這對于闡發道理起了怎樣的作用。
探究學習:一是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二是作為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三是調節文氣,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鑒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引導學生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養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閱讀習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策略: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討論,在探討中加深對詩歌語言微妙意味的認識和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投影以下內容)師生朗讀一遍(讀出感情來)。
《九歌?湘夫人》:(節選)。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p>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木與樹、木葉與落木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大家速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二.(投影以下內容)。
1.詩歌中的語言可以單憑語言解釋嗎?為什么?
2.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意象微妙的意味。
木
樹
(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
課文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皹淙~”,“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澳救~”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于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澳救~”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三.品味下列詩句,談談你對它們的微妙的意味和表達效果的理解。
(培養學生體察、咀嚼、品味詩歌語言的習慣,培養融會貫通質疑思辯的能力)。
第一組:
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韋應物)。
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白居易)。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
第二組:
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第三組: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詩經〉〉)。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杜甫)。
四.作業?:摘抄、誦讀課文中的名句。
作者郵箱:
1、學習小說巧妙的構思技巧。
2、.品味小說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
3、體味歐?亨利式的結尾妙處。
4、反復閱讀重點段落,掌握小說刻畫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
5、學習主人公貝爾曼先生“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過主人公身上的亮點來培養學生珍愛生命,面臨逆境永不放棄的精神,使學生對生命有新的感觸和認識。
學習小說巧妙的構思技巧;掌握刻畫人物的手法。
設計若干問題,帶著問題品讀文本。
二課時。
生命對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生命顯得何其重要,人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的生命,也關愛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樣的人生才更有價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今天,我們走進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去解讀這樣一個人,讓我們在感動中洗禮心靈,升華精神。
歐·亨利(1862—1910),美國作家,以其眾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構思和幽默贏得了世界范圍的贊譽,成為美國獨樹一幟的杰出短篇小說家。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并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其代表作為《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
1、學生速讀課文,講故事,按小說情節發展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要素將文章分為四個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確:開端(第1至11節):年輕畫家瓊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發展(第12至36節):瓊珊不聽勸慰,望葉等死。
高潮(第37至50節):不落的藤葉使瓊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結局(第51至55節):瓊珊脫離險,貝爾曼病逝。揭示葉子不落的謎底。
2、探討情節特點,設計以下問題:
(1)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說明原因。
明確:應該是小說的結局部分,因為這一部分寫到蘇艾的揭謎: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后一片葉子這幅他追求終生的杰作,而正是這幅杰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
(2)、試問小說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
明確:歐?亨利式的結尾。歐?亨利在短篇小說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說的意外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著情節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這意外的情節逆轉,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華,另一方面是主題也得到揭示,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體現小說巧妙的構思。
(3)、“最后的常春藤葉”在情節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最后的常春藤葉”起到情節線索的作用。
教學重點:研讀文本,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學生分角色朗讀文中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性格,回答下列問題:
1、貝爾曼畫常青藤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
明確:作品沒有實寫這一情節,使得小說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筆將老貝爾曼頂著風雨畫長春藤葉的過程描寫出來(注:200字左右,開篇如下)。
2、小說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提示: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在全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具有關鍵作用)。
明確:本文的主人公應是貝爾曼先生。
3、作品集中寫貝爾曼先生的地方只有兩處,試分析他是個怎樣的人?
(1)老貝爾曼是住在樓底下層的一個畫家,年紀六十開外,有一把像是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的胡子,從薩蒂爾似的腦袋上順著小鬼般的身體卷曲下來。貝爾曼在藝術界是個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畫筆,仍同藝術女神隔有相當距離,連她的長袍的邊緣都沒有摸到。他老是說要畫一幅杰作,可是始終都沒有動手。除了偶爾涂抹一些商業畫以外,幾年來都沒有什么創作。他替“藝術區”一些雇不起職業模特兒的青年藝術家充當模特兒,掙幾個小錢。他喝杜松子酒總是過量,老是嘮嘮叨叨地談他的杰作。此外,他還是個暴躁的老頭兒,極端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
(2)什么話!”他嚷道,“難道世界上竟有這種傻子,因為可惡的藤葉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輩子也沒有聽到過這種怪事。不,我沒有心思替你當那無聊的隱士模特兒。你怎么能讓她腦袋里有這種傻念頭呢?唉,可憐的瓊珊小姐?!?/p>
明確:初見貝爾曼時,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畫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滿于現狀,不得不借酒消愁、發泄;又通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癡般的想法”后,“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貝爾曼先生今天在醫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兩天。頭天早上,看門人在樓下的房間里發現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濕透了,冰涼冰涼的。他們想不出,在那種凄風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來,他們找到了一個還燃著的燈籠,一把從原來的地方挪動過的梯子,還有幾支散落的畫筆,一塊調色板,上面剩有綠色和黃色的顏料。
(4)為什么說貝爾曼畫的最后一片藤葉是他的杰作?
明確:因為這片葉子給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了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明確:再見貝爾曼時,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為冒雨畫最后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華,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
由此,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般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仍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借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4、品味“歐?亨利式的語言”
(1)“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里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
(2)“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走了?!?/p>
明確:采用幽默、風趣、俏皮、夸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被稱為“含淚的淚”。
明確:珍愛生命的人是值得褒獎的,而那些在珍愛自己生命的同時,也在關愛著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為此付出生命代價的人,更是為我們譜寫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偉大的贊美詩。老貝爾曼舍己為人的精神令人可敬,將愛的火炬照徹整個生命的流程,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人類的歷史發展的長河,融入到豐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人生才更有價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在我們的生活中像貝爾曼這樣的人和事很多,談談你所知道的。
事例展示:2007年“中國驕傲”獲獎人物。
為營救落水游客母子而犧牲的公安邊防戰士——李小化,在死后他依然保持著救人時托舉的姿勢。
在洪水到來之前親自挨家挨戶撤離村民不幸被泥石流奪去生命的好鄉長——牛江濤。
為營救被風暴潮圍困的出租車司機而獻出寶貴生命的威海市公安消防支隊特勤中隊的兩名戰士。
這些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為國家、為集體、為他人而無私付出的人,他們奮不顧身、舍己救人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他們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雖死猶生。
2、布置作業:
在聽完蘇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為什么始終沒有凋零的解釋后,瓊珊的心理是復雜的,自己能絕處逢生是以犧牲老貝爾曼為代價,生命是如此地來之不易,那么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當她再面臨絕境時,她會以一種什么態度來面對呢?發揮想象寫一段心理描寫。
倡導: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堅定信念,不怕困難,永不言棄。
1、本文主要是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
2、根據詩歌語言的特質,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給同學如何鑒賞詩歌提供實感。
導入:
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可以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們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深遠的意境。讀后滿口余香,卻是妙處難與君說。這跟詩歌的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就通過《說"木葉"》一文,對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特質作一番探幽。
整體把握課文,概括每個段落的大意。
第1段,說明從屈原《九歌》開始,“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文章舉了謝莊《月賦》、陸厥《臨江王節士歌》、王褒《渡河北》為例。
第2段,說明“木葉”就是“樹葉”,但是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就是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后來又發展到用“落木”。
第3段,說明“木葉”“落木”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木”字。由此可見,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別。
第4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從“木”所用的場合可以看出,自屈原開始把“木”用在秋風葉落的季節之后,后代詩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詩中的“樹”的形象與吳均詩中“木”的形象作比較,“樹”沒有落葉的形象,而“木”顯然有落葉的景況。
第5段,說明“木”為什么有這個特征。因為詩歌語言在概念的背后,還躲著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澳尽弊鳛椤皹洹钡母拍畹耐瑫r,還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讓我們想起樹干,而不大想到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而“樹”與“葉”的形象之間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彥的詞為例加以說明。
第6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正因為有這個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葉”才如此生動。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是飽含水分的繁密的葉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是在蒙蒙細雨中,沒有干燥之感,因此都與“木葉”的形象不同。至于“落木”,比“木葉”更顯得空闊?!澳救~”的“葉”,有纏綿的一面,“木葉”是疏朗與綿密的交織,而“落木”就連“葉”這個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第7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綜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1至3段為第一部分,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
第4至6段為第二部分,說明了“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
第7段是小結。
“木”的藝術特征的分析。
通過對文章的理解,我們應該知道造成“木”的這個特征的原因: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文章第五段開頭)。
在文學領域,概念相同的兩個字,它們在形象、色澤、聯想意義上,可能大有區別。進入詩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段:“樹”和“木”的對比。
空闊黃色——木: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飽滿綠色——樹: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木”比“樹”更顯得單純,防范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
第五段:
“木”的暗示性,潛在的形象——樹干,暗示著落葉。
“樹”則具有繁茂的枝葉,“樹”與“葉”有太多的一致。
第六段:“木”所暗示的顏色性。
“樹”:褐綠色;“木”:黃色。
樹葉(綠色繁潤綿密):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木葉(微黃疏朗干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落木:空闊、洗凈。
木葉:疏朗而綿密,迢遠而情深,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正是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樹與木才有了不同的意味,我們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葉,詩人為何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木葉"更能體現清秋的性格:空闊,疏朗,微黃,干燥。正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我們的天才詩人屈原才吟出了如此動人的不朽詩句。
引導學生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養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閱讀習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策略: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討論,在探討中加深對詩歌語言微妙意味的認識和理解。
一.導入:(投影以下內容)師生朗讀一遍(讀出感情來)。
《九歌湘夫人》:(節選)。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p>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木與樹、木葉與落木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大家速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二.(投影以下內容)。
1.詩歌中的語言可以單憑語言解釋嗎?為什么?
2.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意象微妙的意味。
木
樹
(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
課文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皹淙~”,“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澳救~”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于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葉”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三.品味下列詩句,談談你對它們的微妙的意味和表達效果的理解。
(培養學生體察、咀嚼、品味詩歌語言的習慣,培養融會貫通質疑思辯的能力)。
第一組:
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韋應物)。
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白居易)。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
第二組:
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第三組: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对娊洝?。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杜甫)。
四.作業:摘抄、誦讀課文中的名句。
引導學生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養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閱讀習慣。
一課時。
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討論,在探討中加深對詩歌語言微妙意味的認識和理解。
一、導入:(投影以下內容)師生朗讀一遍(讀出感情來)。
《九歌湘夫人》:(節選)。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p>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木與樹、木葉與落木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大家速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二、(投影以下內容)。
1、詩歌中的語言可以單憑語言解釋嗎?為什么?
2、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意象微妙的意味。
木
樹
(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
課文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皹淙~”,“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澳救~”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于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葉”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三、品味下列詩句,談談你對它們的微妙的意味和表達效果的理解。
(培養學生體察、咀嚼、品味詩歌語言的習慣,培養融會貫通質疑思辯的能力)。
第一組:
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韋應物)。
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白居易)。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
第二組:
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第三組: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对娊洝?。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杜甫)。
四、作業:摘抄、誦讀課文中的名句。
教學目的:
1、積累文中詞語并熟練使用。
2、領會古人是如何寫“木”的,作者又是如何體察“木”的特征的。
3、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精髓。
4、學會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精髓。
教學難點:
體察詩歌藝術的精微之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體讀法。
一、教學導入:
教師朗讀幾首寫樹木的詩歌,引入課題?;蛘垖W生背誦一兩首寫木的詩歌入題。
二、預習診斷:
1、選擇注音正確的一項(a)。
a、陸厥(jue)招徠(lai)橘頌(ju)。
b、寒砧(zhen)涔陽(qin)錠藥(ding)。
c、o@(cui)曙光(shu)號g(tao)。
d、亭皋(gao)竹筌(quan)干燥(cao)。
2、用課文前面列出的詞語組一個短語:
炊煙裊裊、北風蕭蕭、風度翩翩、冉冉升起、文意綿密、情意纏綿。
3、“木”在形象上有幾個藝術特征?
提示:“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種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模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其次它還按時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澳救~”中的“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三、理清全文內容,歸納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
1段:“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2段:說明“木葉”就是“樹葉”,但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又發展到用“落木”。
3段:說明“木葉”“落葉”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木”字。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別。
第二部分(4~6段)說明“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
4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
5段:說明“木”為什么含有落葉的因素――詩歌語言的背后含有暗示性。
6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
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結: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四、畫出文中所引的古詩文語句,再用8分鐘左右的時間體會其中的“木葉”包含的意味。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請教老師。
五、完成課后的第二題。
1、朗讀這三首詩詞。
2、學生先獨自體會其中“梅”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與同學交流。
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現了梅花的“凌寒獨自開”的高貴品格,這與我國把松、竹、梅譽為“歲寒三友”的文化傳統相一致,三個意象同是高貴圣潔的象征。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表達的是“寂寞開無主”的無奈、“黃昏獨自愁”的凄涼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澤東的詞與陸游的詞題、調相同,意境卻截然不同,毛詞巧妙地把陸游詞中對梅花不幸遭遇的傾訴和孤芳自賞的表露化為對她達觀堅定的描述和高貴純潔的贊頌,詞中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壯美和豪放樂觀,振奮人心。
3、另外再搜集幾首寫梅花的詩詞,體會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
瀟湘神。
劉禹錫。
斑竹枝,斑竹枝,
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
瀟湘深夜月明時。
長相思?雨。
萬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燈,
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
不道愁人不喜聽,
空階滴到明。
菩薩蠻?落梅。
孫艤。
一聲羌管吹嗚咽,
玉溪夜半梅翻雪。
江月正茫茫,
斷橋流水香。
含章春欲暮,
落日千山雨。
一點著枝酸,
吳姬先齒寒。
六、你同意作者對“木葉”的理解嗎?請提出你的看法。
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營造一種小小的學術氣氛,激發學生對學術興趣,塑造學生做學問的信心。
教師提示:“咬文嚼字”有可能牽強附會,但作為初學詩歌的學生來說,“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實的基礎,值得重視。
七、布置作業:
1、完成同步練習。
2、選取一首詠物詩,體會其中的意象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了解詩歌語言的特質。
二、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課文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通過精到的比較、分析,闡發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教學中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學習比較的方法,認真體味“木”、“樹”等詞語不同的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對詩語的特點和鑒賞詩語的方法獲得實感。
教學步驟。
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濤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我國是詩的國度,從勞動中產生了詩歌,經過了不算長的時間,到唐代就已達到頂峰,縱觀古代詩歌,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葉”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作者由詩人們鐘愛的“木葉”人手,解析了樹、樹葉、木葉之間細微的差異,重點分析了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
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濤:“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學者、詩人,本文中,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作丁極為精細的辨析,應該說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
三、給下列詞語注音。
a.裊裊()桔頌()灼灼()皋()。
b.征戌()瘐()纏綿()褒()。
c.翩()荃(。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讀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我首先想到這樣一段話。誠如林先生所言,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這篇詩論中所給的結論是: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斑@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為一種“潛在的力量”,詩人“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成為令人玩味無窮的“精妙”的詩歌語言。在吟詠之間,那些“潛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讀者,感染啟發著讀者,讓人情思靈動,視通萬里。就比如文中所說的“木葉”,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就是“樹葉”。然而,“木”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起了葉子”,這樣,也就有了“落葉”的暗示,還有顏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詩句便“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讀著它,甚至“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之于“樹葉”一字千里的差異。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我們將會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詩歌的殿堂。
1、小組討論研究。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過詩歌鑒賞實踐,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文的教學目的是:
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
3、培養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
教學重難點為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一、導入新課。
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蓖瑢W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別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迷吧。
二、整體感知把握全文(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來理解全文)。
1、四人一組討論尋找你認為能表現文章行文脈絡的疑問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組為單位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探究學習: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
探究學習:“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澳救~”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于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澳救~”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3)第4.5段是課文的中心段,文中闡釋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特征?
探究學習:“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
探究學習: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恐怕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標題擬為“說‘木葉”’,文章選取古詩中的“木葉”意象作為論題,在結構安排上由引古詩到探意蘊,先排除古詩人考慮文字洗煉的因素,再從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尋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后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并加以闡釋。這樣,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并逐層深入,探幽發微,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罢f‘木葉”’的擬題應該是本文的一個亮點。
(5)課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游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關于“木葉”的詩句,揣摩一下這對于闡發道理起了怎樣的作用。
探究學習:一是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二是作為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三是調節文氣,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3、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閱讀融會貫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
作業;可以以古詩歌中常用的物象為例,如:月、松、梅、蘭、竹、菊、等進行有目的的詩歌鑒賞,仔細體味詩歌的精妙。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鑒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廊硕际?,‘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焙笕耸芮澳救~”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鑒賞研討會參讀書目:《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教學目的:
1、積累文中詞語并熟練使用。
2、領會古人是如何寫“木”的,作者又是如何體察“木”的特征的。
3、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精髓。
4、學會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精髓。
教學難點:
體察詩歌藝術的精微之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體讀法。
一、教學導入:
教師朗讀幾首寫樹木的詩歌,引入課題?;蛘垖W生背誦一兩首寫木的詩歌入題。
二、預習診斷:
1、選擇注音正確的一項(a)。
a、陸厥(jue)招徠(lai)橘頌(ju)。
b、寒砧(zhen)涔陽(qin)錠藥(ding)。
c、o@(cui)曙光(shu)號g(tao)。
d、亭皋(gao)竹筌(quan)干燥(cao)。
2、用課文前面列出的詞語組一個短語:
炊煙裊裊、北風蕭蕭、風度翩翩、冉冉升起、文意綿密、情意纏綿。
3、“木”在形象上有幾個藝術特征?
提示:“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種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模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其次它還按時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澳救~”中的“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三、理清全文內容,歸納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
1段:“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2段:說明“木葉”就是“樹葉”,但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又發展到用“落木”。
3段:說明“木葉”“落葉”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木”字。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別。
第二部分(4~6段)說明“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
4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
5段:說明“木”為什么含有落葉的因素――詩歌語言的背后含有暗示性。
6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
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結: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四、畫出文中所引的古詩文語句,再用8分鐘左右的時間體會其中的“木葉”包含的意味。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請教老師。
五、完成課后的第二題。
1、朗讀這三首詩詞。
2、學生先獨自體會其中“梅”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與同學交流。
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現了梅花的“凌寒獨自開”的高貴品格,這與我國把松、竹、梅譽為“歲寒三友”的文化傳統相一致,三個意象同是高貴圣潔的象征。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表達的是“寂寞開無主”的無奈、“黃昏獨自愁”的凄涼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澤東的詞與陸游的詞題、調相同,意境卻截然不同,毛詞巧妙地把陸游詞中對梅花不幸遭遇的傾訴和孤芳自賞的表露化為對她達觀堅定的描述和高貴純潔的贊頌,詞中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壯美和豪放樂觀,振奮人心。
3、另外再搜集幾首寫梅花的詩詞,體會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
瀟湘神。
劉禹錫。
斑竹枝,斑竹枝,
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
瀟湘深夜月明時。
長相思?雨。
萬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燈,
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
不道愁人不喜聽,
空階滴到明。
菩薩蠻?落梅。
孫艤。
一聲羌管吹嗚咽,
玉溪夜半梅翻雪。
江月正茫茫,
斷橋流水香。
含章春欲暮,
落日千山雨。
一點著枝酸,
吳姬先齒寒。
六、你同意作者對“木葉”的理解嗎?請提出你的看法。
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營造一種小小的學術氣氛,激發學生對學術興趣,塑造學生做學問的信心。
教師提示:“咬文嚼字”有可能牽強附會,但作為初學詩歌的學生來說,“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實的基礎,值得重視。
七、布置作業:
1、完成同步練習。
2、選取一首詠物詩,體會其中的意象包含的思想感情。
文檔為doc格式。
。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qitafanwen/727753.html